食管鳞状细胞癌合并平滑肌瘤一例报告

食管鳞状细胞癌合并平滑肌瘤一例报告

一、食管鳞状细胞癌合并平滑肌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罗应舒[1](2021)在《24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是一类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层及以下各层(包括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隆起性病变,常见于上消化道,其中胃部SMTs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于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但也有少数患者有出血、梗阻等临床表现。目前内镜下治疗以其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等优势逐渐取代外科手术成为SMTs的主要治疗方式。本文旨在探究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治疗的疗效及影响SMT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临床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的240例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入组SMT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并探究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40例SMTs患者,其中男性101例(42.1%),女性139例(57.9%);平均发病年龄为54.19岁。通过超声胃镜确定SMT大小、部位及起源,食管57例(23.8%)、胃食管结合部位7例(7.1%)、胃163例(67.9%)、十二指肠3例(1.3%),SMTs平均大小为1.12cm,153例(71.5%)起源于固有肌层,37例(17.7%)起源于黏膜肌层,24例(11.2%)起源于黏膜下层。69例(28.8%)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117例(48.8%)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8例(11.7%)患者给予内镜全层切除术(EFR),26例(10.7%)患者给予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237例(98.8%)患者于内镜下成功治疗,整块切除率达到90.4%(217/240)。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8.37min,中位住院天数为9d,中位住院花费为31868元。病理类型以平滑肌瘤(117,49.2%)和间质瘤(78,32.8%)为主。术后共有17例(7.1%)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0例(4.2%)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7例(2.9%)患者给予积极干预后缓解,无死亡或远期并发症病例。结论:1.上消化道SMT常见于胃部和食管,尤以胃最为常见,十二指肠较少见,病理以平滑肌瘤和间质瘤为主,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病变小于2cm的患者仍有恶变潜能需密切随访;2.ESD、ESE、EFR、STER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采用ESD与ESE的SMTs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较短、住院花费较少。3.手术时间≥55min、SMTs≥2cm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提示我们需要提高SMTs的内镜筛查水平,从而促进SMTs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需要提高手术者的操作能力从而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对于SMTs≥2cm、手术时间≥55min的SMTs患者,术后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出现并发症,需及时对症处理。4.对于SMTs患者,未能整块切除患者(P<0.001)、使用OTSC患者(P<0.001)、SMTs≥2cm患者(P<0.001)、手术时间≥55min患者(P<0.001)的住院费用明显增加,提示我们需要提高SMTs的内镜筛查水平,尽可能早期切除病变,同时提高手术者的操作能力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整块切除率,以减少患者住院费用。

董雨桐[2](2020)在《超声内镜和MSCT在食管黏膜下病变术前评估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食管黏膜下病变的内镜手术术前评估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分析超声内镜和MSCT两种检查方法在食管黏膜下病变的影像表现,结合手术及病理信息,旨在探究两种影像方法在食管黏膜下病变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对食管粘膜下肿物术前评估的诊断水平,为临床医师能够准确的手术提供更详细的检查方案,使得治疗方案及术中具体处理进一步合理化、高效化。材料与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内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经内镜下手术治疗的食管黏膜下病变患者58例,术前经超声内镜和MSCT影像检查,采取双盲法各自分析判断肿物的起源层次、性质、边界、横断最大径线、纵向最大径线、体积等信息,以术后判断和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法的检出率、诊断率、测量数据的一致性等,分析两种检查对SMTs术前诊断的优势和局限性。结果:1、共58例患者,60处病灶列入实验,男性患者36人,女性患者22人,年龄最大值69岁,最小值30岁,平均年龄51.68岁。以中老年(40-64)居多,共47人,占总病例数的81.0%。2、在食管粘膜下肿物中,以平滑肌瘤最为常见,在58例病理结果中共有平滑肌瘤48例,占总数82.8%。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中老年(40-64)患者39人。其他颗粒细胞瘤2例(3.4%),淋巴管瘤1例(1.7%),弹性纤维瘤1例(1.7%),间质瘤1例(1.7),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1.7%),梭形细胞瘤2例(3.4%),鳞状上皮乳头状瘤(1.7%),鳞状上皮增生、粘膜下水肿1例(1.7%)。3、58例肿物术后起源层次与超声术前评价相符;起源层次位于黏膜肌层有23例,占总数的39.7%;起源于粘膜下层有7例,占总数12.1%;起源于固有肌层26例,占总数44.8%;粘膜下固有肌层分界欠清1例,占1.7%;粘膜下层及粘膜肌,占1.7%。4、58例患者,术前超声内镜发现60处病灶,术后确诊为62处肿物,病灶发现率为96.8%。58名患者中,有55例在术前行MSCT检查,其中影像科医师仅在图像中发现了33个病灶,其余22例未发现粘膜下肿物,病灶发现率为60%。行卡方检验,得出x2=3.272,P>0.05,即超声内镜和MSCT对肿物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5例同时接受食道超声、MSCT检查的病例中,将瘤体的横断最大径线按四分法将其大小分成4个部分:最长径<5mm、最长径在5-8mm之间、最长径在8-13.9mm之间、最长径>13.9mm。其中最长径小于5mm的肿物有14例,其中CT发现4(28.6%)例;最长径在5-8mm之间的肿物14例,CT发现6例(42.9);最长径在8-13.9mm之间的肿物14例,其中CT发现11例(78.6%);最长径>13.9mm的肿物13例,其中CT发现12例(92.3%)。行卡方检验,得出c2=15.142,P<0.05,即MSCT对不同大小的肿物检出有统计学意义。6、55例接受MSCT检查的患者中,共15例位于食管上段,其中CT发现7(46.7%)例;共21例位于粘膜中段,CT发现14例(66.7%);共19例位于食管下段,其中CT发现12例(63.2%);行卡方检验,得出x2=1.579,P>0.05,即MSCT对食管各个段的肿物诊断无统计学意义。7、48例病理确诊为平滑肌瘤,其中与超声内镜相符的例数有44个(91.7%),不符合例数4个(8.3%)。10例其他病理类型的病灶中,与超声内镜判断相符的只有1例(10.0%),不符合例数9个(90.0%),行卡方检验,得出c2=24.443,P<0.001,即超声内镜对病理类型为平滑肌瘤的肿物诊断有统计学意义。MSCT对平滑肌的诊断率为85.7%,略低于EUS。8、33例两种方法共同检出的病例,超声内镜和MSCT测量出的横断最大径线有较小差异,总体来看,两者测量值基本相同,经统计学分析后,t=0.949,P=0.345。所以认为两种检查对肿物大小测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通过MSCT三维后处理肿瘤分割对33例病例进行了病变体积的测量,将横断长径与纵向长径进行对比发现:7例病灶的横断长径>纵向长径,余26例病灶的横断长径<纵向长径。将研究对象的病变体积与横断长径、纵向长径的水平进行了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变体积与横断长径和纵向长径都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比较病变体积与横断长径和纵向长径的r及95%CI,结果显示,病变体积与纵向长径之间的相关性强于横断长径。10、共有48例平滑肌瘤,占病理总数82.6%。超声内镜、MSCT对于平滑肌瘤的诊断可信度均较高。超声内镜示48例平滑肌瘤均表现为低回声,40例回声均匀;其中46例显示边界清晰,20例源于黏膜肌层、4例起源于粘膜下层、2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48例平滑肌瘤中被MSCT所观察到的有28例,其中23例密度均匀,3例钙化、1例低密度、1例稍高密度;19例边界清晰,9例边界不清;28例病灶全部为等到轻度强化;生长方式有10例腔内生长、11例腔外生长、5例内外双侧生长、管壁局部增厚1例。结论:(1)超声内镜对于食道粘膜下肿物的发现率、诊断以及肿物起源层次的判断明显优于MSCT。(2)MSCT对肿瘤的发现率受病灶最大径线影响,当病灶最长径大于13.9mm时,MSCT和超声内镜发现率接近。病灶最长径小于13.9mm时,MSCT的肿瘤发现率明显不及超声内镜。(3)MSCT可以获得肿瘤三维径线及体积数值,并可提供三维可视化图像,获得肿瘤及毗邻关系的全面信息,优于食道超声仅能提供二维信息。(4)MSCT和EUS联合检查对于SMTs术前诊断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可明显提高手术效率,降低ESD、STER术后的并发症。

刘秋雨[3](2020)在《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GIST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约20%-30%显示恶性生物学特征,同时11%-47%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而GIST的治疗与相应的预后因子有很大的相关性,有鉴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和分析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相关的预后预测因子。材料与方法:搜集2008年9月至2014年4月间的GIST病例共168例,均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诊断证实。回顾性分析其相应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按照1年、3年、5年随访患者生存率;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关指标,统计学方法分析预后相关因子。结果:168例患者中,男性113例,女性55例,年龄范围18岁-78岁。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腹痛、消化道出血。原发部位在消化系统者115例(68.4%),其中51例(30.4%)呈多发性病灶;88例(52.4%)病灶瘤体最大径>5cm,80例肿瘤组织核分裂像≥5个/50HPF。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部分肿瘤组织呈CD117阳性,比率约占92.9%(156/12),DOG1阳性比率为97.0%(163/5),CD34阳性比率为53.0%(89/79),S-100阳性比率为25.6%(43/125)。获随访患者149例,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临床表现、肿瘤部位、肿瘤数目、CD34与S-100表达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最大径、核分裂数目与肿瘤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即肿瘤最大径>5cm,或核分裂数≥5个/50HPF者,常常提示肿瘤预后较差。结论:核分裂数和肿瘤最大径是GIST评估预后的有用指标。第二部分经典突变型GIST罕见分子遗传学变异及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GIST基因突变主要见于KIT基因,少部分出现PDGFRA基因突变。本部分拟探讨除常见的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外,是否存在少见的类型,以及其突变所对应的病理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8月间共96例经手术切除的局限性GIST病例,搜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分析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本组96例GIST中,检测出80例存在KIT基因突变,4例存在PDGFRA基因突变。突变型84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38岁至70岁,平均年龄64岁。1)80例KIT突变病例中,64例存在11号外显子突变,主要为缺失突变,缺失片段包括555-559密码子、576密码子、557-558密码子,少见类型有576、557替代突变,同时合并存在少见的基因突变,即FLT1基因替代突变、DDR2基因替代突变。9例存在9号外显子突变,包括常见的502-503重复突变,少见的501插入突变,以及486替代突变,后者同时合并新型的CCNYL1–BRAF基因融合突变,且该例形态学上呈混合型,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呈小巢状、漩涡状,类似于脑膜瘤样形态;13号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常见的642替代突变;17号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常见的822替代突变;2)PDGFRA基因突变4例,3例位于18号外显子,除了常见的D842V突变类型外,新发现843插入突变,以及842-845缺失突变,同时合并DDR2基因替代突变;12号外显子1例,呈561替代突变。结论:GIST中存在少见的KIT突变类型,同时可合并新型的融合性基因,以及新型的基因突变,这些变异可能与特殊的组织学类型具有相关性。第三部分经典突变型GIST中少见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GIST消化系统外原发性者少见,包括区域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者亦很少见;最常转移部位是肝脏,且少部分患者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而原发于消化道的GIST可合并其他肿瘤,是否存在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靶向治疗的GIST,是否基因突变类型和病理学特征有改变?本部分拟探讨上述少见特殊类型GIST(伴淋巴结转移的GIST、伴骨转移的GIST、胃肠道外原发性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GIST、靶向治疗后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2008年9月至2016年12月间经病理确诊为GIST共924例,搜集符合本次研究目的的病例,并采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采用一代测序技术检测分析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消化系统外原发性GIST(EGIST)共9例,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28-72岁,以腹膜后最多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基因突变特征与原发于消化系统的GSIT相似;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小GIST病例共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48-82岁,小GIST主要发生于胃,肿瘤细胞稀疏,且多存在KIT基因突变;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突变型GIST 6例,5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跨度48-75岁,几乎均存在同时性肝转移灶和腹腔播散,均存在KIT基因突变;伴有罕见骨转移的病例3例,原发部位在食管、胃和小肠,骨转移灶主要发生于锥体、肱骨,均存在KIT基因突变;靶向治疗后伴有罕见同时性骨和肺转移GIST病例1例,女,71岁,转移灶在靶向治疗后出现多灶性坏死,肿瘤细胞可见横纹肌样形态。结论:EGIST在病理特征、遗传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判断标准上与GIST相同;合并消化系统病变的小GIST呈极低危险度,遗传学表现提示其可能为GIST发生早期事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突变型GIST常呈高危险度,存在同时性肝脏和腹腔转移的可能;GIST骨转移最常发生于脊柱,肿瘤呈高危险度,且伴有肝转移者尤其应警惕骨转移的可能;靶向治疗后伴有罕见骨和肺转移的GIST常出现转移灶形态学改变。第四部分野生型GIST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野生型GIST大多存在SDH缺失突变、BRAF基因突变等,是否存在其他突变基因及突变类型?本部分拟探讨除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外,是否存在少见的突变,以及其突变所对应的临床病理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8月间共96例经手术切除的局限性GIST病例,搜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首先采用一代测序技术筛选野生型GIST,并进一步对这部分肿瘤采用NGS检测分析是否存在已知或未知的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本组95例GIST中,12例为野生型GIST,其中女性7例,男性5例,年龄36-82岁。其中5例为SDH缺陷型GIST,免疫组化呈SDHB表达缺失,女性为主,均发生于胃,组织学主要呈上皮样型;分子检测发现1例存在SDHA基因替代突变(E564K),同时存在CCND1和RB1基因扩增突变,肿瘤呈恶性行为;1例存在SDHD基因替代突变(D113Tfs22),同时存在TP53基因替代突变(D281Y),p53蛋白弥漫阳性表达;1例存在TP53基因的两种不同突变类型共存,替代突变(R273H)和300308缺失插入突变,p53蛋白弥漫阳性表达,肿瘤呈恶性行为。非SDH缺陷型GIST共7例,2例存在BRAF基因替代突变(V600E),同时相应蛋白阳性表达,均呈梭形细胞型,其中1例发生于肿瘤体积为0.6cm的micro GIST;1例存在CDH1基因功能性胚系突变,类型为替代突变(D786N),该例肿瘤原发于十二指肠,增殖指数较高(20%),呈高危险度。结论:野生型GIST中可存在少见的突变类型,如TP53基因突变、CCND1基因扩增、RB1基因扩增,且可以和SDH亚单位基因突变合并存在,部分基因突变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非SDH缺陷型GIST中除常见的BRAF基因突变外,尚有少见的CDH1基因突变,且也有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相关。

蒋婷,章粉明,俞静华,陈洪潭,单国栋,杨铭,陈文果,陈李华,钟卫祥,白燕峰,滕晓东,许国强[4](2019)在《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平滑肌瘤时的误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超声内镜检查术(EUS)诊断食管平滑肌瘤时的误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这些患者的EUS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和误诊率,分析误诊病例的病种、数量、部位、层次起源分布及误诊病例的EUS影像特点等,总结出导致误诊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包括不同疾病EUS影像学表现相似、不典型,内镜医师的诊断水平不足及对少见和罕见疾病缺乏经验等。

贾国葆,周艳,吴亮,黄智铭[5](2013)在《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胃镜、超声内镜、免疫组织化学和临床病理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食管间叶源性肿瘤(EMT)的临床病理、胃镜、超声内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收集经由胃镜下活组织检查、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获取组织并经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确诊的98例EM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胃镜、超声内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其他食管黏膜下肿瘤相鉴别。结果 98例EMT中平滑肌瘤77例,食管胃肠道间质瘤(GIST)15例(其中高危1例),脂肪瘤4例,平滑肌母细胞瘤1例,神经鞘瘤1例。GIST组年龄高于平滑肌瘤组,这两组都以男性较多。吞咽梗阻是:EMT最常见的症状,呕血黑便少见,有别于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胃镜下EMT多表现为凸入腔内的黏膜下病变,仅1例食管GIST向腔外生长。超声内镜下GIST、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表现为来源于固有肌层或黏膜肌层的低回声团块。脂肪瘤表现为来自黏膜下层的高回声团块。GIST、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病理主要表现为梭形细胞,部分GIST为上皮样细胞。CD117和CD34在GIST中有较高的表达率,SMA和Desmin在平滑肌瘤中有较高的表达率,神经鞘瘤仅S-100阳性,其他黏膜下肿瘤如食管囊肿、食管结核、食管癌肉瘤和部分食管鳞状细胞癌易被误诊为食管EMT。结论食管平滑肌瘤是最常见的EMT,其次为GIST。超声内镜对EMT诊断有意义,但不能精确地辨别GIST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确诊还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6](2019)在《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文中指出一、概述我国食管癌发病虽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但食管癌的病死率均较高。据报道,预计2012年全世界食管癌新发患者数455 800例,死亡人数达400 200例。在中国,近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死亡率一直位居第四位。2017年陈万青等报道,2013年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27.7万,死亡人数为20.6万,我国食管癌粗发病率为20.35/10万,城市粗发病率为15.03/10万,农村为30.73/10万;我国食管癌粗死亡率为15.17/

林文生,张芳,任力,李德昌,郑吉春,朱建平[7](2017)在《胃肠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9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GIST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食管癌中,大部分肿瘤细胞可见角化珠,为高分化鳞状细胞,少部分分布在癌巢边缘的小基底细胞样细胞。在另外5例中(4例合并胃癌,1例合并直肠癌),肿瘤由腺样结构的异型腺体组成,呈中低分化改变。GIST与平滑肌瘤很相似,由梭形细胞构成,核旁空泡常见,形态各异,花边状、栅栏状、古钱币状、漩涡状等多种结构常可见。免疫表型:4例食管鳞状细胞癌:CK5/6、CK14、p53(+),S-100、CK7(-)。另外,4例合并胃癌,1例合并直肠癌:CK7、CK20、CEA、HER-2(+),S-100(-)。9例GIST中,CD34、CD117、DOG1、SMA(+),S-100、desmin(-)。结论 GIST合并消化道癌时,GIST多数无特殊临床症状,多因癌手术后大体检查发现,其增殖活性显着低于未并发癌的GIST,多数不需要针对性治疗,当肿瘤具有恶性指征时采用恶性GIST治疗规范。

张祥盛,吴淑华,韩玉贞,张燕,李冰,马云[8](1996)在《食管同时性多发性病变的病理学观察》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报告食管同时性多发性病变18例。包括食管癌并存贲门癌5例,平滑肌瘤7例,浆细胞性肉芽肿1例;食管癌粘膜下扩散隆起结节1例;贲门癌跳跃性食管粘膜下转移结节2例;多原发性小细胞癌1例,多发性平滑肌瘤1例。对其病理学特点及临床意义作了简要讨论。

二、食管鳞状细胞癌合并平滑肌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鳞状细胞癌合并平滑肌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24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肠间质瘤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超声内镜和MSCT在食管黏膜下病变术前评估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SMTs的治疗
        2.1.1 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2.1.2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ndoscopic demucosatio,ESD)
        2.1.3 粘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 endoscopicresection,STER)
    2.2 SMTs检查方法
        2.2.1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2.2.2 CT 在食管黏膜下病变的应用价值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3 应用设备、扫描序列和参数
        3.3.1 超声内镜的应用
        3.3.2 MSCT检查设备及方法
    3.4 测量方法
    3.5 统计学
第4章 结果
    4.1 患者基本信息
    4.2 术后病理类型
    4.3 肿物术后证实起源层次
    4.4 超声内镜与MSCT对食道粘膜下肿瘤的发现率
    4.5 MSCT对食道病变不同径线肿物的发现率的比较
    4.6 MSCT对不同分段食道肿物的发现率的比较
    4.7 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
    4.8 超声内镜与MSCT测量肿物横断最大径线
    4.9 MSCT肿瘤分割体积测量与肿瘤最大径线的分析
    4.10 平滑肌瘤两种检查的影像学特点
第5章 讨论
    5.1 食管SMTs的一般临床特点
    5.2 超声内镜诊断食管SMTs的应用价值
    5.3 MSCT诊断食管SMTs的应用价值
    5.4 EUS联合MSCT进行术前诊断的优越性
    5.5 MSCT三维重建肿瘤分割可视化技术初探
    5.6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GIST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经典突变型GIST罕见分子遗传学变异及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部分 经典突变型GIST中少见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四部分 野生型GIST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胃肠道间质瘤分子遗传学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食管癌诊疗流程
三、食管癌诊断规范
    (一)临床诊断
        1. 食管癌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
        2. 食管癌的临床表现
    (二)辅助检查
        1. 血液生化检查
        2. 肿瘤标志物检查
        3. 影像学检查
        4. 内镜检查
        5. 其他检查
    (三)诊断
        1. 临床诊断
        2. 病理诊断
    (四)鉴别诊断
        1. 食管其他恶性肿瘤
        2. 食管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3. 食管良性病变
    (五)食管癌的病理分类和分期
        1. 食管癌的分段
        2. 食管癌的大体分型(附录A)
        3. 食管癌的病理分类及分型
        (1)病理术语和定义
        (2)病理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
        4. 标本类型及固定规范
        (1)标本类型
        (2)标本固定
        5.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1)查对
        (2)活检标本
        (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
        (4)根治切除术标本规范
        6.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四、食管癌的治疗规范
    (一)治疗原则
    (二)手术治疗
        1. 手术治疗原则
        (1)完善术前所有相关检查,并做好术前患者状况和病变期别评估(cTNM)。
        (2)术前风险评估
        (3)由胸外科外科医师决定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和制订及实施手术方案:
        (4)手术入路选择
        (5)手术方式选择:
        (6)淋巴结清扫
        (7)替代器官:
        (8)替代器官途径:
        2. 手术适应证
        3. 手术禁忌证
        4. 围手术期的药物管理
        5. 手术治疗后随访
    (三)放射治疗
        1. 食管癌放疗适应证
        (1)术前新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能耐受手术的T3~4N+ M0
        (2)术后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
        (3)根治性放疗/同步放化疗
        (4)姑息性放疗
        2. 放疗前相关检查评估
        3. 放疗方案制订规范
        (1)放射治疗技术
        (2)CT模拟定位
        (3)靶区定义
        A.术前新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或根治性放疗/同步放化疗
        ①GTV和GTVnd
        ②CTV
        ③PTV
        ④PGTV(采用序贯或同步加量时)
        B. 术后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
        ①GTV和GTVnd
        ②CTV
        ③PTV
        ④PGTV(有肿瘤或淋巴结残存需序贯或同步加量时)
        4. 处方剂量
        (1)术前新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
        (2)术后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
        (3)根治性放疗/同步放化疗
        5. 正常组织限量
        (1)双肺:
        (2)心脏:
        (3)脊髓PRV:
        (4)胃:
        (5)小肠:
        (6)双肾:
        (7)肝:
        6. 同步化疗方案
        (1)紫杉醇+铂类
        (2)顺铂+5-FU或卡培他滨或替吉奥
        (3)紫杉醇+5-FU或卡培他滨或替吉奥
        (4)奥沙利铂+5-FU或卡培他滨或替吉奥
        7. 放疗相关并发症防治
        (1)营养不良
        ①营养评估与评定
        ②肠内营养支持
        (2)食管穿孔
        ①临床表现
        ②处理
        (3)放射性食管炎
        (4)气道反应
        (5)食管梗阻
        8. 放疗后随访
        (1)术前放疗后随访
        (2)术后放疗后随访
        (3)根治性放疗后随访
    (四)药物治疗
        1. 食管癌化疗的适应证
        (1)新辅助化疗
        (2)术后辅助化疗
        (3)姑息性化疗
        2. 化疗前相关检查评估
        (1)评估肿瘤情况
        (2)评估患者身体条件
        (3)评估合并疾病情况
        3. 常用化疗方案
        (1)顺铂+5-FU
        (2)紫杉醇+顺铂
        (3)紫杉醇+顺铂
        (4)表柔比星+顺铂+5-FU(ECF)
        (5)表柔比星+奥沙利铂+卡培他滨(EOX)
        (6)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FU(FLO)
        (7)多西他赛+顺铂+5-FU(改良的DCF方案)
        (8)伊立替康+5-FU/亚叶酸钙
        (9)伊立替康+5-FU/亚叶酸钙
        4. 化疗后疗效评估
        5.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防治
        (1)骨髓抑制
        (2)胃肠道反应
        (3)肝、肾功能损害
        (4)神经系统毒性
        (5)过敏反应
        6. 化疗后随访
        7. 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展
        (1)分子靶向治疗
        (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8. 对症支持治疗与姑息治疗
        (1)营养支持
        (2)姑息治疗
    (五)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和内镜治疗原则
        1. 食管癌高危人群定义
        2. 筛查方法
        (1)检查前准备
        (2)内镜检查技术
        (3)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分型及病变层次
        (4)活组织病理检查
        3.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术前评估
        (1)病灶范围、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评估
        (2)病理分型标准及临床处理原则
        4.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
        (1)治疗原则
        A. 食管鳞癌适应证
        (a)绝对适应证:
        (b)相对适应证:
        B. 食管腺癌适应证
        C. 禁忌证:
        1. 绝对禁忌证:
        2. 相对禁忌证:
        (2)内镜下切除术
        A. EMR
        B. 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multi-band mucosectomy,MBM)
        C. ESD
        (3)适应证和禁忌证
        (4)操作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5)内镜下非切除治疗
        5. 高危人群和内镜治疗后随访
    (六)食管癌分期综合治疗模式
        1. Ⅰ期(T1N0M0):
        2. ⅠB期、Ⅱ期和部分ⅢA期(T1b~3N0M0、T1~2N1M0)。
        3. Ⅲ期(T3N1M0、T4N0~1M0):
        4. Ⅳ期(任何T,任何 N,M1,N3 或T4b):
    (七)中医中药治疗
五、治疗指引图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1.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981):
    2.RECIST疗效评价标准(2000):
        2.1靶病灶的评价
        2.2非靶病灶的评价
    3.最佳总疗效的评价
附录G
    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和急性食管炎分级标准
        1.急性放射性肺损伤RTOG分级标准:
        2.急性食管炎诊断RTOG标准
附录H
附录I
    术语和定义(适用本规范)
        (一)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1.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2.食管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二)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
        (三)食管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附录J
    缩略语(适用本规范)

(7)胃肠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9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2结果
    2.1眼观
    2.2镜检
    2.3免疫表型
3讨论
    3.1发病机制
    3.2临床病理学特征
    3.3 GIST侵袭危险性标准
    3.4诊断及鉴别诊断
    3.5治疗及预后

四、食管鳞状细胞癌合并平滑肌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24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评估[D]. 罗应舒. 山东大学, 2021(12)
  • [2]超声内镜和MSCT在食管黏膜下病变术前评估的应用研究[D]. 董雨桐. 吉林大学, 2020(08)
  • [3]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D]. 刘秋雨. 郑州大学, 2020(02)
  • [4]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平滑肌瘤时的误诊分析[J]. 蒋婷,章粉明,俞静华,陈洪潭,单国栋,杨铭,陈文果,陈李华,钟卫祥,白燕峰,滕晓东,许国强. 中华消化杂志, 2019(06)
  • [5]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胃镜、超声内镜、免疫组织化学和临床病理特征[J]. 贾国葆,周艳,吴亮,黄智铭. 中华消化杂志, 2013(08)
  • [6]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J].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9(04)
  • [7]胃肠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9例临床病理分析[J]. 林文生,张芳,任力,李德昌,郑吉春,朱建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7(06)
  • [8]食管同时性多发性病变的病理学观察[J]. 张祥盛,吴淑华,韩玉贞,张燕,李冰,马云.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6(05)

标签:;  ;  ;  ;  ;  

食管鳞状细胞癌合并平滑肌瘤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