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NFL进军俄罗斯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张墨竹[1](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文中研究指明国际化经营是世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资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海外业务改革、国际并购或重组,都需要通过海外布局作为载体得以实施,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区域布局是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成就一流跨国银行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海外布局大幅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前期的业务优势、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甚至部分老牌跨国银行选择退出次要区域市场以保存竞争实力。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抢占国际市场的机遇窗口。世界银行业的彼消此涨,使中资银行不得不思考,在经历了国际化初期的快速发展后,今天要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强化业务管理,实现由“走出去”到“沉下去”、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中资银行正处于谋求战略发展和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坚挺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RECP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逆势表现,仍为中资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开辟了崭新路径。于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变得愈发关注和重视。梳理众多关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务虚探索多于务实研判,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银行国际化问题的主流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银行国际化竞争力、银行国际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等课题上,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区位选择布局及环境背景研究;二是对于中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资金融通的中坚力量,关注两者之间勾稽推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三是少有研究者会从“一带一路”沿线整体角度切入,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提供可量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抢占银行国际化发展机遇,区位选择布局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整体情况的广泛整理,是对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路径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两者间关联匹配度的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9个国家2015年至2019年政治、经济、金融、贸易、营商数据作为样本,借助SVM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下简称“SVM模型”)进行分类评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银行国际化动因涉及的指标与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化对标对比,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面对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目标国家进行国际化布局时,中资银行可以借助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选择,降低区位选择布局成本。同时,研究结论也能为不同性质、或处于不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资银行,提供可量化的区位选择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整体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梳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研究脉络,说明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理论运作机理,引入国内外大型银行国际化优秀案例,提炼可供借鉴的国际化区位选择经验。第3章,对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现状,判断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和劣势。第4章,介绍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和指标选取等,并进一步阐释SVM模型原理和指标内涵。第5章,运用SV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SVM模型实验结果,回归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结合差异化指标给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建议。第6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建议。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脉络吻合,两者发展相互助推;SVM模型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结果显示实验样本集中有47个国家适合中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或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其次,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中欧、东欧三个区域最适合中资银行开拓发展。第三,结合实证分析结论,中资银行可以综合考虑税收法律、文化维度、环境绩效等附加因素,进一步优化区位选择结果。最后,SVM模型可实现进一步延展,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展更为成熟时,可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直接增加指标参数,实现模型结果的实时测度,及时帮助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化区位最优选择。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位优势,中资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统筹规划国际化区位选择布局战略;(2)做好自身区位选择布局阶段化安排,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网格化辐射;(3)强化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合作意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4)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以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健康发展。
华寄霞[2](2021)在《16-19世纪英国人对西北航路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北航路的开发源于大航海时代,是英国转向海洋寻求发展的重要环节。15世纪,虽然都铎时期英国的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政局也趋于稳定,英国逐渐向君主专制国家转型,造船技术和综合实力得到增强。但英国仍面临内忧外患的威胁,英国与汉萨同盟在地中海地区的海上竞赛、海外市场安特卫普的衰落、加莱的丢失、国家财政紧张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上垄断。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过渡期的英国也跃跃欲试,跻身于航海国家行列。自约翰·卡博特起,英国便开启了长达数世纪的北方海路探索。本文根据探险活动特色将其分为近岸远洋航行、极地冰海航行和跨洋远洋航行三类。英国早期的探险家通过近岸远洋航行,完成了对挪威北部的斯匹茨卑尔根地区、北美大陆纽芬兰地区的考察,为英国的海外扩张奠定基础。在航海技术的改进和东方黄金的刺激下,英国探险家决定横跨大西洋,寻找一条经北美到达亚洲的北方航路。跨洋远洋航行阶段,在马丁·弗罗比舍、约翰·戴维斯、威廉·巴芬等探险家的通力合作下,将探索范围从大西洋沿岸拓展到北美地区,完成了对加拿大东部、北部海域部分地区的勘察,其探索范围深入内陆地区,完善了对西北航路的探索历程。在殖民扩张的影响下,该时期的英国实力大增,由弱小的海洋国家向海洋霸权国家过渡,其势力范围扩展到加拿大北部地区,并在北美地区实行殖民管理和开展殖民贸易。极地冰海航行也促成了西北航路的开发。在历经两个世纪的休整后,英国在19世纪再度掀起对西北航路的探索浪潮。该阶段英国将探索范围锁定在北极冰海区域,其航海性质也发生了转变,由追逐东方的财富转变为科学考察。19世纪50年代,在罗斯船长、帕里及富兰克林的基础上,罗伯特·麦克卢尔首次将海、陆、冰三种形式结合,成功证实了西北航路的存在,从而实现了英国对北方海域的探索。1880年,英国将西北航路的主导权转交给加拿大,这标志英国对西北航路的开发告一段落。英国通过远洋探索,开辟了多条新航路,为英国和西欧国家的海外征服奠定基础,加强了新旧大陆的经济和动植物、博物学及器物的交流,从而强化了欧洲与北美的互动。英国通过远洋航行由蕞尔小国转变成称霸欧洲乃至世界的海洋强国,从而对欧洲、对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此外,西北航路的打通,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今后北极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施强[3](2021)在《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自1953年以来,中国的汽车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在同外国汽车厂商的合作与竞争中,中国品牌汽车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显着增强。202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连续12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新车消费市场。但在近几年,一方面,由于中国的汽车新车消费市场需求疲软,市场趋于饱和;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逐步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逐年下滑。因此,中国品牌汽车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但是,由于与国际一线汽车企业在跨国经营管理以及竞争力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大多数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难以与国际一线汽车企业展开竞争,与国际一线汽车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相距甚远。近几年,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对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战略展开研究,总结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中国品牌汽车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在分析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国际化所处背景的基础上,对长城汽车国际化发展的内部环境以及俄罗斯汽车市场的环境展开研究,进而剖析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战略,力求得出对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启示。首先,本文对长城汽车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长城汽车国际化发展的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长城汽车国际化发展的资源与能力,进而全面描述长城汽车国际化发展的内部环境。其次,从市场规模、关税政策和消费特征三个维度,对俄罗斯汽车市场的基本情况展开论述;之后结合PEST模型与突变级数法,分析俄罗斯的宏观环境;同时,利用波特五力模型来剖析俄罗斯汽车市场的竞争环境。再次,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长城汽车深耕俄罗斯市场的依据,梳理进入战略的演变;之后从生产与供应链、产品、定价、营销与渠道五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本土化战略。最后,基于前文的研究,本文总结出长城汽车对其他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启示。在国际目标市场选择上,应充分分析进入目标市场的可行性与进入程度;在国际目标市场进入模式上,应相机升级目标市场的进入模式;在国际目标市场竞争战略上,应针对核心目标市场采取本土化战略。
陈婧儒[4](2020)在《X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中国制造的全球化之路保驾护航。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外贸自主品牌建设,持续加大自主品牌海外宣传力度,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去搭建更大的舞台。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国际化的思路,利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打造全球化体制下高效的供应链,整合全球资源构造企业的完整的价值流,实现企业、用户及消费者的多赢目标。本文选择X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企业进军国际市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X公司是一次性卫生用品设备专业制造商,提供具备同行业领先水平的婴儿纸尿裤设备、妇女卫生巾设备、成人失禁用品设备及配件。公司自1999年创立以来在全世界安装的各种机器及工厂自动化系统均顺利投入运行,并于2000年研制出中国首台全伺服驱动卫生巾生产线,成为全球第三家拥有全伺服技术的公司,行业生产工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向中高端发展。本文以X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当前阶段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运用战略管理理论结合企业现实状况分析了该公司的业务状况,提出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建议。本文研究意义在于:本文以战略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用PEST分析模型对市场宏微观环境及目标地区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以及SWOT分析模型,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推动建立X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并在组织架构、构建全球生产体系、人力资源、品牌战略、财务风险控制等方面制定了保障措施,为X公司国际化发展找到突破方向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提高全球市场占有份额,为X公司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朱一宁[5](2020)在《文在寅政府的“新北方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在寅政府执政后,出台了“新北方政策”,其合作范围从朝鲜半岛延伸至俄罗斯远东,从东北亚扩展至欧亚大陆,旨在构建一个庞大的经济合作区域。其目的在于多元化韩国出口市场,以振兴韩国经济,构建韩国与欧亚大陆国家间的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体系,实现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繁荣。文在寅政府以“九桥战略”为切入点,以多元目标为指引,以欧亚大陆为布局重点,结合经贸、文化等多重战略举措,通过整合网络建设实现战略利益共享,通过升级产业合作创造新经济增长引擎,搭建了“新北方政策”的总体架构。“新北方政策”指引下的北方经济合作一旦顺利落实,将产生巨大的战略效能。在政治方面,有助于韩国拓展国际合作的空间,增强处理半岛问题上的主动权,稳定半岛局势;在经济方面,有助于减少区域贸易壁垒,争取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为韩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在公共外交方面,有助于改善韩国国家形象,增强国际社会的认同感,提升国际影响力。然而,东北亚地区朝核问题风波迭起,美俄“制裁战”持续发酵,加之韩国国内经济环境低迷,政党分歧不断。以上诸多现实因素交错,致使“新北方政策”的推行面临重重阻碍。若不突破这些钳制因素,“新北方政策”的实际推行难以取得可视化成果。如今,美朝核谈仿佛棋局博弈,疑虑和戒备心理致使双方都不愿意率先亮出底线。因此,可以先将“新北方政策”中受国际制裁较小的领域分轨推进,一旦朝鲜半岛局势缓和,将会给“新北方政策”的全面落实带来机遇。随着《板门店宣言》的签署与朝鲜逐渐呈现出对外开放的积极态度,朝鲜半岛局势平稳的可能性在增加,这为“新北方政策”带来了更广阔的推进空间。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古就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韩国是中国的邻国中少有的发达经济体。从文在寅政府的对外经济合作倾向来看,其与中国所提倡的全球自由贸易构想相契合。“新北方政策”也将中国东北三省纳入其合作对象范围内,深入探究“新北方政策”并探寻中韩对接的可能,同中国切实利益息息相关,对中国而言大有裨益。
时文泽[6](2020)在《国产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策略分析 ——以奇瑞汽车为例》文中认为汽车工业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支柱的作用,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但是整个汽车产业及相关产业链发展迅速。中国在2009年共生产1379.1万辆汽车,成为了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汽车工业是高度技术密集型的综合型组装工业,在产业链全球化时代,国产自主汽车品牌的快速发展很难通过单一的国内市场来实现,拓展海外市场是所有汽车企业的必要选择。相比于世界知名汽车品牌,我国国产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发展程度尚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其技术实力和品牌知名度仍存在一定落后。奇瑞汽车成立于1997年,是自主国产品牌中国际化发展较早的企业,从2001年开启其全球化发展进程,截止到2019年,奇瑞汽车累计出口量超过160万辆。随着汽车行业政策的进一步开放,我国汽车企业在国内市场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会进一步加大,随着全球主要汽车市场增长停滞,我国车企想要生存也必须进一步参与全球竞争。本文通过研究奇瑞汽车的海外发展历程,总结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所面临到的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法。本文主要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研究奇瑞在进入俄罗斯以及巴西市场的两个案例,分析奇瑞在海外市场的进入动因及发展策略,并研究其出海模式选择、国际市场营销方式等。奇瑞在进入俄罗斯市场时,由于整车出口的关税较高,采取了国内生产并整套CKD出口,在俄罗斯进行组装的方式,并与当地经经销商合作建立合资公司进行组装、销售及售后服务。在进入巴西市场时,为了降低成本,并充分利用巴西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采取了直接投资建厂,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得出,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在海外发展时,往往会先选择汽车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在参与海外市场竞争时,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低价优势,但仍面临很多问题,在关键的研发技术、品牌影响力都存在一定的落后的劣势;并且容易受到国外市场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化人才缺乏,跨文化冲突问题凸显;缺乏积极主动且有效的营销方式;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售后营销滞后。奇瑞所面临的困难代表着我国自主汽车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共有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理论、国际市场营销理论,以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以及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特点,提出了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在国际化发展中应该提升品牌价值、加大科研投入;重视文化差异、注重营销技巧;谨慎海外扩张,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等建议。
郝俊丽[7](2020)在《“新北方政策”下的韩俄经济合作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发展趋势,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面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态势,韩国也提出了自身的合作战略。从李明博政府的“新亚洲构想”到朴槿惠政府的“欧亚倡议”,再到文在寅政府提出的“新北方政策”、“新南方政策”和“朝鲜半岛新经济地图”,都体现出韩国积极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发展趋势。2017年9月7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在出席第三届东方经济论坛时,提出了“新北方政策”,试图打造一个从朝鲜半岛到俄罗斯远东,再经北极覆盖东北亚并拓展到欧亚大陆的广阔经济区域,其重点是通过韩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韩俄两国经济合作的现实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两国地理位置靠近,合作便利;第二,两国经济优势互补,合作空间广阔;第三,韩国提出的“新北方政策”与俄罗斯提出的“新东方政策”有众多利益契合点。为进一步落实韩俄具体领域的合作,韩国提出了“九桥战略”并得到了俄罗斯方面的积极回应。双方成立了专门的合作磋商机制并已多次展开探讨,深入研究了在天然气、铁路、港湾、电力、北极航线、造船、农业、水产、医疗及其他领域的合作,目前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在“新北方政策”的积极推动下,韩俄两国的经济合作正在稳步推进。但是从总体上看,韩俄双边贸易发展不稳定且结构单一;跨境合作项目停滞,合作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两国的合作机制也不成熟。其中半岛无核化僵局的桎梏、韩美同盟的束缚以及俄罗斯投资环境不佳是阻碍双方深入合作的主要因素。长远来看,尽管朝核问题及西方对俄制裁仍将是影响韩俄两国合作的主要因素,但是在韩俄两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双方已建立了稳定的磋商机制并已就潜力明显的合作项目展开了积极探讨。同时双方的合作机制也逐渐成熟,韩俄双方决定2020年正式签署服务和投资项目自由贸易协定,届时韩俄经济合作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孙成林[8](2019)在《中国中车C公司国际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与科技水平有着飞速发展,轨道交通行业也有了快速的发展。轨道交通具有快捷、环保、便利的优势。因此轨道交通也在逐步更改人们的出行方式。目前全球轨道交通则有着革命性的发展机会,中国中车作为我国轨道交通的龙头企业也正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正在逐步实施占领国际市场的发展策略。一个公司的重中之重便是公司的战略部署。中车C公司一直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同时也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公司一直保持遵从公司战略指导,持续推进战略执行。公司不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代表。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领军企业。面对轨道交通行业在全球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中车C公司需要紧跟国际市场的步伐,遵从市场发展规律,把握市场机会并引领轨道交通的发展。在分析公司内外环境的同时,也要基于公司本身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定制一个满足公司发展的国际市场发展战略。我们逐步分析全球市场中各个国家的发展战略,研究中车C公司的国际市场的结果也可以为国内其他同行业公司作为国际市场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于我国轨道交通行业总体进军海外市场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面对历史性的机遇,我们从中车C公司的国家战略层面分析,中车C公司需要紧握当前机遇,迅速开拓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文章阐述了中车C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历程,并详细阐述了中车C公司国际市场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对目前公司在国际市场中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解。虽然公司发展逐步向好,但公司对比国际背景下的竞争对手依然存在差距。文章通过对中车C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并且根据STP战略制定了公司的具体发展战略。中车C公司应大力引进国际人才,对公司整体品牌进行升级,并且与其他合作公司成立战略联盟,对国际市场中有发展需要的公司进行收购是中车C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方向。最后,确定公司的海外市场发展战略为横向一体化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将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概括为:并购目标市场企业、适应不同市场技术需求、打造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等。在此基础上,应当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加强后期运营和维护。发挥中车C公司的企业文化等自身特色,了解并弱化与海外市场本土的文化差异,注重战略实施后的文化融合等,为中车C公司的海外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最后,定制出中车C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战略实施包括:收购国际市场中对公司推进国际化市场有帮助的企业,同时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从而提升公司的总体价值,同业引进更多国际化人才作为基准,公司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要加大,提升公司总体服务质量。在保持中车C公司的企业文化的同时也要兼顾与国际市场接轨后的文化融合,文章为中车C公司对于国际市场营销的拓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艳[9](2019)在《东方电气公司核电产业非洲市场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向注重质量、注重效率的集约增长。在经济新形势下,国内电力市场需求减少,国内核电设备市场饱和,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为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寻求新的市场提供了条件。非洲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西向延伸带,经济近十来年获得快速发展。非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电力需求的迅速增长,为核电在非洲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如何抓住这个市场机会,利用自身的优势,运用一定的竞争战略,力克竞争对手,成功进入非洲市场,是摆在核电装备制造企业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以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重点对非洲的南非、埃及、尼日利亚、肯尼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六个综合国力最强、最具核电发展潜力的国家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东方电气在这些国家的发展机会和威胁。同时研究东方电气的优势和劣势,并将优势和劣势与非洲的发展机会和威胁进行匹配,最终选择最合适的竞争战略。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包括对核能基本情况、世界核电的总体发展情况以及中国核电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对福岛核事故后的情况以及经济新形势下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明确了本文研究的意义,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对本文研究中运用的现代战略管理理论和工具进行了简要概述。其次运用GPEST分析方法对非洲六国的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进行分析,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对核电装备制造行业进行分析,列举出东方电气核电产业在非洲市场的机会和威胁。再次分析东方电气内部资源、能力,运用VRINE分析方法分析东方电气的核心竞争力,列举出东方电气核电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接下来运用SWOT分析方法,得出东方电气核电产业的SO组合、WO组合、ST组合、WT组合四个方面的战略。针对非洲对价格敏感、追求性价比、竞争激励的市场特点,为实现进军非洲市场的目标,东方电气提出采用整合成本领先/差异化战略,一种综合低成本和差异化两种优势的战略。文章对整合成本领先/差异化战略的含义进行了阐述,并重点提出了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的几个重点问题,包括跨国文化差异、组织结构优化、风险管控、国际人才培养。
崔颖,王玲[10](2019)在《浅析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文中认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国际化成功的代表,其国际化战略及实施经验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全球化布局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市场国际化、管理国际化、研发国际化及人才国际化4个角度对华为国际化战略进行阐述和分析,并以华为进军日本市场为例,剖析华为国际化发展道路的背景、过程及面临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路径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BNFL进军俄罗斯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NFL进军俄罗斯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背景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主要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
2.1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1 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
2.1.2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3 “一带一路”下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 |
2.2 外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
2.2.1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2.2.2 美国花旗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2.3 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
2.3.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2.3.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第3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合作现状 |
3.1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
3.1.1 宏观政治因素 |
3.1.2 贸易发展因素 |
3.1.3 投资发展因素 |
3.1.4 绿色金融因素 |
3.2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
3.2.1 “一带一路”下的金融环境情况 |
3.2.2 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
3.3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
3.3.1 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
3.3.2 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
第4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构建 |
4.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
4.1.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
4.1.2 数据指标总库选取的基本原则 |
4.1.3 最高关联度指标主成分分析 |
4.2 合作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 |
4.2.1 政府管理指标 |
4.2.2 经济投资指标 |
4.2.3 金融发展指标 |
4.2.4 贸易水平指标 |
4.2.5 营商开放指标 |
4.3 合作评估体系SVM模型选择 |
4.3.1 线性SVM模型 |
4.3.2 非线性可分SVM模型 |
4.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优势 |
第5章 评估体系SVM模型实证结果及差异化结论分析 |
5.1 合作评估体系呈现的SVM模型实验结果 |
5.1.1 综合角度SVM模型实验结果 |
5.1.2 引入时序角度的实验结果 |
5.1.3 引入地理角度的实验结果 |
5.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分析 |
5.2.1 沿线各国比较优势情况汇总 |
5.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5.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结论分析 |
5.3.1 沿线各国文化维度情况汇总 |
5.3.2 文化维度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结论分析 |
5.4.1 社会责任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5.4.2 绿色金融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2)16-19世纪英国人对西北航路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探索西北航路的背景 |
第一节 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状况 |
第二节 造船业的发展及航海技术的改进 |
第三节 东北航路探索的失败 |
小结 |
第二章 英国的近岸远洋航行 |
第一节 约翰·卡博特探索西北航路 |
第二节 塞巴斯蒂安·卡博特探寻西北航路 |
第三节 亨利·哈德逊的远征活动 |
小结 |
第三章 英国人对极地冰海的探索 |
第一节 约翰·罗斯1818 年的北极航行 |
第二节 富兰克林的北上远征 |
第三节 威廉·爱德华·帕里尝试开辟西北航路 |
第四节 约翰·罗斯和詹姆斯·克拉克·罗斯发现北磁极之行 |
第五节 罗伯特·麦克卢尔证实西北航路的存在 |
小结 |
第四章 跨洋远洋航行中对西北航路的探索 |
第一节 马丁·弗罗比舍对北部海域的探索 |
第二节 约翰·戴维斯远征西北航路最北点 |
第三节 威廉·巴芬对北极地区的考察 |
小结 |
第五章 英国探索西北航路的影响 |
第一节 探索西北航路对交通的影响 |
第二节 探索西北航路对经济的影响 |
第三节 探索西北航路对文化的影响 |
第四节 西北航路的长远价值与现实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西北航路主要路线图(自东向西) |
致谢 |
(3)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企业国际化动因 |
1.2.2 企业国际化战略理论 |
1.2.3 中国品牌汽车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
1.2.4 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 |
1.2.5 相关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长城汽车国际化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2.1 长城汽车的基本概况 |
2.2 长城汽车国际化发展概况 |
2.2.1 长城汽车国际化发展历程 |
2.2.2 长城汽车国际化发展动因 |
2.3 长城汽车国际化发展的资源与能力分析 |
2.3.1 研发资源与能力 |
2.3.2 供应链资源与能力 |
2.3.3 生产资源与能力 |
2.3.4 营销资源与能力 |
2.3.5 财务资源与能力 |
2.3.6 组织管理能力 |
2.3.7 人力资源 |
第3章 俄罗斯汽车市场的环境分析 |
3.1 俄罗斯汽车市场概况 |
3.1.1 市场规模 |
3.1.2 关税政策 |
3.1.3 消费特征 |
3.2 俄罗斯的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2.5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宏观环境分析 |
3.3 俄罗斯汽车市场的竞争环境分析 |
3.3.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3.3.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3.4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第4章 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战略 |
4.1 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现状 |
4.2 长城汽车深耕俄罗斯市场的依据 |
4.2.1 市场拓展的难易程度 |
4.2.2 市场规模与潜力 |
4.2.3 地理气候特征 |
4.2.4 俄罗斯市场在长城汽车国际化战略中的定位 |
4.2.5 长城汽车产品的竞争力与优势 |
4.3 长城汽车俄罗斯市场进入战略的演变 |
4.3.1 整车出口与KD工厂模式 |
4.3.2 全工艺整车制造工厂模式 |
4.4 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本土化战略 |
4.4.1 生产与供应链策略 |
4.4.2 产品策略 |
4.4.3 价格策略 |
4.4.4 营销策略 |
4.4.5 渠道策略 |
第5章 长城汽车对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
5.1 充分分析进入目标市场的可行性与进入程度 |
5.2 相机升级目标市场进入模式 |
5.3 针对核心目标市场采取本土化战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X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行业背景及现状 |
1.1.2 X公司的国际化市场发展现状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战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
1.2.2 企业国际化的研究 |
1.2.3一带一路与中国制造2025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方法 |
第二章 资源与能力分析 |
2.1 X公司(国际)的发展历程 |
2.2 资源分析 |
2.2.1 有形资源 |
2.2.2 无形资源 |
2.3 能力分析 |
2.3.1 经营管理能力 |
2.3.2 设备研发能力 |
2.3.3 生产制造能力 |
2.3.4 市场营销能力 |
2.4 核心竞争力 |
2.5 优势与劣势总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1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2 替代品的威胁 |
3.2.3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
3.2.4 供应商讨价还价权利 |
3.2.5 买方讨价还价权利 |
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3.1 主要竞争对手 |
3.3.2 关键竞争对手分析 |
3.4 机会与威胁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公司国际化战略制定 |
4.1 宗旨和愿景 |
4.2 战略分析与选择 |
4.2.1 企业的优势(S) |
4.2.2 企业的劣势(W) |
4.2.3 企业面临的机遇(O) |
4.2.4 企业面对的威胁(T) |
4.3 市场选择 |
4.3.1 细分市场评估 |
4.3.2 目标市场选择 |
4.4 市场定位 |
4.5 竞争战略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化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
5.1 国际化经营战略目标 |
5.2 组织架构重组 |
5.3 关键职能活动 |
5.3.1 人力资源管理 |
5.3.2 国际化品牌战略 |
5.3.3 构建全球生产体系 |
5.3.4 财务风险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文在寅政府的“新北方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章 韩国“北方政策”的历史沿革 |
1.1 韩国“北方政策”的起源 |
1.2 冷战结束后韩国“北方政策”的调整 |
1.3 新世纪以来韩国“北方政策”的变化 |
第2章 文在寅政府制定“新北方政策”的动因 |
2.1 韩国对“北方”的经济需求 |
2.2 韩国对“北方”的安全需求 |
2.3 文在寅对北方和解合作的理念 |
第3章 文在寅政府“新北方政策”的总体架构 |
3.1 “新北方政策”的多元目标 |
3.2 “新北方政策”的核心内容 |
3.3 “新北方政策”的推进措施 |
第4章 文在寅政府“新北方政策”的战略效能 |
4.1 “新北方政策”的政治效能 |
4.2 “新北方政策”的经济效能 |
4.3 “新北方政策”的公共外交效能 |
第5章 文在寅政府“新北方政策”的前景 |
5.1 “新北方政策”推进中的内部问题 |
5.2 “新北方政策”面临的外部困境 |
5.3 “新北方政策”的发展趋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国产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策略分析 ——以奇瑞汽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的选择 |
1.2.2 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研究 |
1.2.3 奇瑞汽车的国际化发展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国际化发展理论 |
2.1 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 |
2.1.1 传统的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 |
2.1.2 新的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 |
2.2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的选择 |
2.2.1 非股权模式 |
2.2.2 股权模式 |
2.3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 |
2.3.1 4P营销理论 |
2.3.2 4C、4R、4V营销理论 |
第三章 奇瑞汽车及其海外发展现状分析 |
3.1 奇瑞汽车品牌简介 |
3.1.1 奇瑞汽车旗下主要品牌 |
3.2 奇瑞进军海外市场发展历程 |
3.2.1 奇瑞海外市场发展的主要历程 |
3.2.2 奇瑞汽车海外发展方式 |
3.3 奇瑞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 |
3.3.1 奇瑞进入俄罗斯市场的原因 |
3.3.2 奇瑞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方式以及营销策略 |
3.3.3 奇瑞在俄罗斯市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3.4 奇瑞在巴西市场的发展 |
3.4.1 奇瑞进入巴西市场的原因 |
3.4.2 奇瑞进入巴西市场的方式及营销策略 |
3.4.3 奇瑞进入巴西市场所遇到的问题 |
第四章 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4.1 产品质量有待提升,缺乏关键技术的科研成果 |
4.2 自主品牌的企业形象与国际知名厂商存在差距 |
4.3 容易受到政治、经济风险的因素影响 |
4.4 国际化人才缺乏,跨文化冲突问题凸显 |
4.5 缺乏主动积极且有效营销方式 |
4.6 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售后营收滞后 |
第五章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策略 |
5.1 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加强技术研发上的投入 |
5.2 充分理解文化差异,注重海外市场营销技巧 |
5.3 减少盲目海外扩张,认清自身的不足与优势 |
5.4 加强国家政策指引、推进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
5.5 完善汽车市场制度,加强优化资源配置 |
5.6 合理政策引导,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北方政策”下的韩俄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 |
0.3.1 历史研究方法 |
0.3.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0.4 创新点与难点 |
0.4.1 创新点 |
0.4.2 难点 |
1 文在寅政府“新北方政策”的提出及内容 |
1.1 文在寅政府“新北方政策”的提出背景 |
1.1.1 区域经济合作的浪潮 |
1.1.2 开拓市场及能源入口 |
1.1.3 推动朝核问题的解决 |
1.1.4 与相关国家关系的提升 |
1.2 文在寅政府“新北方政策”的内容 |
1.2.1 打造韩国的欧亚经济区域 |
1.2.2 以韩俄合作为核心 |
1.2.3 区域差异化战略 |
2 “新北方政策”下韩俄经济合作的现实基础及合作现状 |
2.1 韩俄经济合作的现实基础 |
2.1.1 地缘优势 |
2.1.2 经济互补 |
2.1.3 政策契合 |
2.2 韩俄经济合作现状 |
2.2.1 韩俄贸易现状 |
2.2.2 韩俄投资现状 |
2.2.3 具体合作成果 |
3 韩俄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
3.1 韩俄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3.1.1 双边贸易不稳定且结构单一 |
3.1.2 跨境合作项目停滞不前 |
3.1.3 双方合作机制不成熟 |
3.2 韩俄经济合作中的制约因素 |
3.2.1 无核化僵局的桎梏 |
3.2.2 韩美同盟的牵制 |
3.2.3 俄罗斯投资环境欠佳 |
4 韩俄经济合作前景展望 |
4.1 韩俄经济合作将进一步提升 |
4.1.1 韩俄在新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 |
4.1.2 双方合作机制逐渐成熟 |
4.2 地缘政治风险仍是制约韩俄合作的主要因素 |
4.2.1 朝鲜半岛无核化举步维艰 |
4.2.2 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持续存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中车C公司国际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理论基础 |
第2章 中车C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现状 |
2.1 中车C公司简介 |
2.2 中车C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现状 |
2.3 中车C公司国际化市场营销动因 |
2.4 中车C公司在国际化市场经营面临的形式 |
第3章 国际环境背景下轨道交通市场分析 |
3.1 中国在国际上轨道交通发展分析 |
3.2 国际轨道交通市场的现状分析 |
3.2.1 欧美轨道交通市场分析 |
3.2.2 亚洲轨道交通市场分析 |
3.2.3 俄罗斯轨道交通市场分析 |
3.2.4 其他地区轨道交通分析 |
3.3 轨道交通国际市场竞争对手分析 |
3.3.1 同业竞争者分析 |
3.3.2 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
3.3.3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3.4 买家议价分析 |
3.3.5 其他交通行业威胁分析 |
3.4 中车C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的SWOT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会 |
3.4.4 威胁 |
3.4.5 SWOT组合战略的选择 |
第4章 中车C公司在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 |
4.1 中车C公司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目标 |
4.2 中车C公司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定制(STP战略) |
4.2.1 国际市场细分(Segmentation) |
4.2.2 目标市场的选择(Target market) |
4.2.3 市场定位(Position) |
4.3 竞争战略和产品—市场战略的选择 |
4.3.1 竞争战略选择 |
4.4 中车C公司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 |
第5章 中车C公司在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企业文化建设保障措施 |
5.2 人才激励机制保障措施 |
5.3 并购冲突整合保障措施 |
5.4 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保障措施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东方电气公司核电产业非洲市场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战略管理理论 |
1.4.1 战略管理的内涵 |
1.4.2 战略制定分析方法与工具 |
第二章 东方电气核电产业外部环境分析 |
2.1 非洲宏观环境分析 |
2.1.1 地理环境 |
2.1.2 政治环境 |
2.1.3 经济环境 |
2.1.4 社会文化环境 |
2.1.5 技术环境 |
2.2 核电装备制造行业分析 |
2.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2.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2.2.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2.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2.2.5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
2.3 非洲市场机会与威胁 |
2.3.1 机会 |
2.3.2 威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东方电气内部环境分析 |
3.1 东方电气内部资源 |
3.1.1 组织资源 |
3.1.2 财务资源 |
3.1.3 产品资源 |
3.1.4 人力资源 |
3.1.5 技术资源 |
3.1.6 品牌资源 |
3.2 东方电气具备的能力 |
3.2.1 分级营销能力 |
3.2.2 资本运营管控能力 |
3.2.3 产品研制能力 |
3.3 东方电气的核心竞争力 |
3.4 优势与劣势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洲市场竞争战略分析与选择 |
4.1 东方电气核电产业非洲市场战略目标 |
4.2 东方电气核电产业SWOT分析 |
4.2.1 SWOT匹配 |
4.2.2 四种战略分析 |
4.3 东方电气核电产业战略选择 |
4.3.1 战略选择 |
4.3.2 整合成本领先/差异化战略的具体内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略实施的关键问题 |
5.1 跨国文化差异 |
5.1.1 重视文化差异 |
5.1.2 解决文化差异方法 |
5.2 组织结构优化 |
5.2.1 原有结构的问题 |
5.2.2 优化方案 |
5.3 风险管控 |
5.3.1 风险识别 |
5.3.2 风险分析评估 |
5.3.3 风险应对 |
5.4 国际化人才培养 |
5.4.1 国际化视野 |
5.4.2 国际化运作经验和能力 |
5.4.3 国际化人才制度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浅析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国际化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华为实施国际化战略的背景 |
2 华为的国际化战略路径分析 |
2.1 市场国际化 |
2.2 管理国际化 |
2.3 研发国际化 |
2.4 人才国际化 |
3 华为进军日本市场案例分析 |
3.1 华为进军日本市场的原因 |
3.2 华为进军日本市场的策略 |
3.3 华为进军日本市场的历程 |
第一阶段:依靠日本本土企业拓展市场。 |
第二阶段:扩大自身品牌效应,赢得民众基础。 |
第三阶段:提升自身技术能力,为市场开拓奠定基础。 |
3.4 华为在日本发展遇到的问题 |
3.5 华为在日本的长期发展战略 |
4 结论及启示 |
四、BNFL进军俄罗斯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D]. 张墨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2]16-19世纪英国人对西北航路的探索[D]. 华寄霞.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战略研究[D]. 施强. 吉林大学, 2021(01)
- [4]X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D]. 陈婧儒.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文在寅政府的“新北方政策”研究[D]. 朱一宁. 吉林大学, 2020(08)
- [6]国产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策略分析 ——以奇瑞汽车为例[D]. 时文泽.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7]“新北方政策”下的韩俄经济合作研究[D]. 郝俊丽. 辽宁大学, 2020(01)
- [8]中国中车C公司国际营销战略研究[D]. 孙成林. 吉林大学, 2019(03)
- [9]东方电气公司核电产业非洲市场竞争战略研究[D]. 刘艳.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10]浅析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国际化战略[J]. 崔颖,王玲. 全球科技经济了望,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