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海事仲裁的司法支持与监督

中国对海事仲裁的司法支持与监督

一、中国司法对海事仲裁的支持和监督(论文文献综述)

赵伟,钱菲[1](2021)在《海事仲裁司法审查制度:正当性、制度缺陷、完善思路》文中提出仲裁的发展离不开司法的支持与监督,海事仲裁在我国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与一般商事仲裁有交叉又有不同。海事仲裁司法审查方面,存在着法律规定上的不适应、审查内容上的过严苛、审查方式上的不协调等问题,故需在遵循"程序必要、实体有限"审查原则下,既要做好与国际公约、国际推荐性立法范本的衔接、借鉴,也要做好国内《仲裁法》《民诉法》《海诉法》等法律的修改、完善,力争建立一套相对独立且有创新性的海事仲裁司法审查制度。

李亚林,陈亮,刘燕[2](2021)在《江苏参与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建设的优势与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12月6日南京海事法院揭牌成立,掀开了江苏海事司法的崭新篇章。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在视察南京海事法院时提出殷切希望,要求南京海事法院树立全球视野,积极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贯彻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国际海事司法中心作出贡献。周强院长的要求,为江苏海事审判指明了奋斗目标。

王天红[3](2021)在《《海诉法》中海事仲裁司法审查条款的修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仲裁是海事纠纷的重要解决方式之一,海事仲裁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司法的协助与监督。司法审查是海事法院对海事仲裁进行协助与监督的主要方式。制定于20世纪的《海诉法》关于海事仲裁司法审查的规定过于简略,且不尽科学。相关司法解释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弥补,但仍不能满足海事仲裁司法审查工作的需要。在综合分析现行法律和有关司法解释之长短的基础上,吸收最新司法实践经验及理论研究成果,从七个方面提出对现行《海诉法》中海事仲裁司法审查相关规定的修改意见。

邓杰,张晨星[4](2020)在《我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事争议仲裁解决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次一、我国与沿线国家海事争议仲裁解决机制构建的模式选择二、我国与沿线国家海事争议仲裁解决机制构建的可行路径三、我国与沿线国家海事争议仲裁解决机制构建的制度支撑四、结论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我国与沿线国家①海事争议的产生不可避免。国际经验表明,在用于解决海事争议的传统法律手段——诉讼和仲裁之间,

杨海琛[5](2020)在《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临时措施制度逐渐得到重视,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在面对诸如国内立法冲突等实践困境时,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如何得到更好的应用,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临时措施有利于仲裁程序的顺利进行,确保仲裁裁决得到有效执行;另一方面,临时措施如被滥用将会对当事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有损仲裁的公信力。因此,合理设计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商事纠纷的激增,商事主体倾向于选择仲裁方式来解决纠纷,但如何合理利用临时措施来解决纠纷是我国商事仲裁程序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的相关制度,提出可行性的完善建议,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本文探讨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认为国内立法冲突、公约的适用以及缺少相应的合作机制是阻碍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的主要原因。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以两个典型案例出发,引出目前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的实践困境。接着介绍并分析目前承认与执行临时措施的四种模式,即解决何种方法解决承认与执行临时措施的问题。第二章在探讨礼让和互惠两大原则基础上,对承认与执行临时措施的价值取向及意义进行了相关阐述。第三章对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的域外制度进行考察,通过国内立法、条约以及《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三个方面来阐述不同国家或地区关于承认与执行临时措施的实践途径。第四章针对我国有关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以及完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研究来达到维护国际商事仲裁的公信力,确保仲裁裁决的有效执行,从而更好的保护国际商事仲裁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目的。

龚蒙蒙[6](2020)在《我国自贸试验区临时仲裁制度适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仲裁可分为临时仲裁和机构仲裁,其中临时仲裁为仲裁的最初形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机构仲裁,二者都是完善的仲裁体系中所不可缺少的形式,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同时适用两者,我国目前立法上仅承认机构仲裁的地位。由于我国加入了《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该条约其他缔约国的临时仲裁裁决可依据该公约在我国得到承认与执行。2016年末,为了自贸区能够更好的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相关司法意见,规定自贸区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约定在内地特定地点、按照特定仲裁规则、由特定人员对相关争议进行仲裁,该规定为临时仲裁在我国大陆地区合法化迎来了契机。最高法院虽然以意见的方式规定了临时仲裁在自贸区的适用,然而因为“三特定”要求规定不明确,且几十年来我国一直以机构仲裁为主,故临时仲裁在实践中出现与中国整个大的法律环境不相融的局面。临时仲裁程序开始前后的法律、司法配套措施不健全,使得其在自贸区适用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临时仲裁程序的开展。本文按照“基本理论—现状介绍—问题分析—借鉴域外—制度完善”的思路,针对临时仲裁在自贸试验区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立足我国大环境,借鉴域外优秀经验,从立法、司法干预、其他组织协助三个层面提出解决之策,以期可以促进临时仲裁在自贸区的发展和完善,并能够为以后其在全国的推广积累经验。

姚宏敏[7](2020)在《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观点本文是在中国的政府部门与法院积极推动境外仲裁机构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设立业务机构并允许其开展涉外仲裁业务的最新政策背景下,基于《仲裁法》修改的视角,对“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所涉及的仲裁法律制度中的问题所作的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证的主要思路是:当允许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已成为一种众望所归的趋势时,对于境外仲裁机构设立业务机构并开展涉外仲裁业务的新政策进行解读和分析,结合我国立法、案例、政策和学说,通过对域外法和《纽约公约》等国际条约的比较研究,论证并解决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长期存在的“仲裁机构性质”、“仲裁裁决籍属”和“仲裁司法审查”三大法律问题,同时为《仲裁法》的修订提出有针对性的立法建议。本文的核心观点和重要结论是:1.通过对仲裁机构的学理分析以及《仲裁法》相关法条的文义解释,认为可以参考相关范例,将境外仲裁机构以及境外仲裁机构在自贸区设立的业务机构进行法理上的扩张解释,认可其为中国《仲裁法》上的仲裁机构,并从仲裁机构准入的视角分析,论证了允许其在自贸区开展涉外仲裁业务的法律和政策依据;2.通过对确定裁决国籍理论进行梳理,对裁决国籍制度进行比较法研究,认为应当通过摒弃现有不合理的仲裁机构标准,在国内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真正确立和适用国际通行的“仲裁地”标准,由此可以将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所作裁决按照中国的涉外仲裁裁决予以审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境外仲裁机构和当事人的难题;3.对境外仲裁机构所设业务机构如何由中国内地法院对其进行司法审查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关于管辖法院、审查程序和审查规范等方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由中国法院作为仲裁地法院进行司法审查可以确保境外机构在中国内地开展仲裁业务的可控性,符合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4.针对前述三项法律问题解决思路中所涉及的《仲裁法》上的相关立法问题,文章从仲裁机构、仲裁地、仲裁程序、仲裁裁决以及仲裁司法审查方面提出了关于《仲裁法》修改的立法建议,同时提出按照“仲裁机构组织法”“仲裁活动程序法”和“仲裁司法审查法”三大板块分别予以调整的修订思路;5.推动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这一政策的出发地和落脚点是在中国内地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商事仲裁目的地”,其中上海最具先发优势和现实基础,通过引入知名境外仲裁机构可以快速形成国际仲裁资源集聚,从而推进中央为上海确立的建设“面向全球的亚太国际仲裁中心”的目标,由此提升中国在国际民商事争议解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二、对本文研究主题的剖析本文讨论的“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这个主题的涵义是:境外仲裁机构在其管理的仲裁程序和仲裁庭所作的仲裁裁决中将中国内地作为仲裁地的仲裁案件的特定情形。此类仲裁实践虽早已存在,但在过去20多年里一直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原因就在于以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为核心的中国仲裁法律制度中存在诸多与国际商事仲裁通行的理论与实践不一致和不兼容之处。这些内容涉及:仲裁机构、仲裁协议效力、裁决国籍认定、仲裁地标准、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诸多方面,而这些问题几乎贯穿了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全部核心内容。如果把存在的法律问题比作病症,本文讨论的主题就像一个小切口,切中的正是中国仲裁法律制度中长期存在的沉疴痼疾。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自贸区建设推动仲裁制度创新发展,特别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允许境外机构设立业务机构开展涉仲裁业务的新政策开始付诸实践,这一问题既无法回避,也有了解决的新契机和外部条件。因而,对此问题亟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作出理性的回答,特别是从立法和司法层面应当提出解决方案。在文章的论证过程中,需要对解决上述法律问题所涉理论问题的认识进行正本清源,需要对国际条约和域外法律制度进行比较和借鉴,需要对我国现行的相关具体制度进行整改或者纠偏。本文研究对象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政策性的制度变革的路径,正在推行的制度内容契合中国仲裁法律制度国际化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路径。中国仲裁的国际化是一个口号性的宏大主题。对仲裁国际化的定性难以统一标准。单从仲裁使用者的视角来看,吸引越来越多的境外当事人在约定境外机构仲裁时选择中国内地作为仲裁地,这是中国仲裁国际化的重要内涵。在我国自上而下的仲裁制度的顶层设计中提出了上海建设“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这一目标的前提下,除了要让当事人更多地选择中国的仲裁机构以外,更重要的是能让更多的境内外当事人选择中国内地作为仲裁地,进而适用中国法作为仲裁程序的准据法,从而选择中国法院对其仲裁进行司法审查,这才是评判和检验中国仲裁真正国际化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也是本文所坚持的实践立场和对制度进行价值评判的标准。三、本文的结构基于前述对于研究主题的剖析,全文以现有政策所需解决的问题为导向,在坚持中国立场和有利于“国际仲裁中心建设”、打造受欢迎的“仲裁地”的价值判断下,回应并解决三大问题:(1)机构的身份:即境外仲裁机构(及其业务机构)的性质和身份能否在内地仲裁的问题;(2)裁决的性质:及境外仲裁机构(及其业务机构)作出的仲裁应归为何种类型和籍属的问题;(3)司法的审查:即如何对境外仲裁机构(及其业务机构)予以司法审查和司法支持的问题。因此,本文主体部分贯穿了“仲裁机构性质——仲裁裁决籍属——仲裁司法审查”这样一条论证的主线,最后就上述论证过程中涉及相关内容提出修订《仲裁法》的立法建议。由此,除了导言和结语外,文章的主体结构是:第一章介绍境外仲裁机构在内地仲裁这个问题的由来以及在自贸区新政策下的最新发展;第二章探讨了境外仲裁机构所设业务机构的性质,论证的是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仲裁法律服务市场的准入问题;第三章论述境外仲裁机构所设业务机构作出的裁决的性质和国籍属性问题;第四章研究的是关于境外仲裁机构所设业务机构的仲裁司法审查问题;第五章分析了《仲裁法》修订的思考路径和立法建议。现就各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作如下简要介绍。四、本文各章的主要内容(一)第一章“境外仲裁机构在内地仲裁的问题由来与发展”第一节首先研究了过去20多年间境外仲裁机构在内地仲裁的典型案例。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在内的各级法院在这些案例中对于相关仲裁协议效力和仲裁裁决执行问题的认定意见时常出现不一致之处,反映出立法缺失造成的司法认知上的较大分歧。主要集中体现在关于仲裁机构约定不明、关于仲裁法律服务市场开放和关于裁决的定性以及执行依据这三大问题。随着形势发展,最高人民法院的立场和态度也在发生转变:从最初的认可到后来的基本上否定,再到近年来又逐步趋向于对约定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进行仲裁的相关仲裁条款认定为有效。第二节介绍了境外仲裁机构入驻自贸试验区的情况。中国的仲裁制度在自贸区建设初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国家层面推动了国际知名商事争议解决机构入驻自贸区的政策出台。随后,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等四家境外知名仲裁机构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了代表机构,进一步扩大了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的影响力。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允许境外知名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在新片区内设立业务机构开展涉外仲裁业务。此后,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司法局又落实该项政策进一步出台相关文件,共同确立了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这一特定区域内允许境外仲裁机构以设立业务机构形式准入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相继出台司法文件,从司法层面确立了对境外仲裁机构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业务机构的支持。第三节探讨了境外仲裁机构准入将产生的作用和意义。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法院,都积极推动境外仲裁机构能够以“机构”(即某种商业存在)的形式进入中国内地,由此吸引更多的国际民商事争议在本国解决,提升本国在国际民商事争议解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进行仲裁,能否与中国现有法律和司法制度进一步兼容,也缺乏可操作性的相关规定。此前遗留的相关法律问题并未由此迎刃而解,仍主要问题集中体现为机构性质、裁决籍属和司法审查这三大问题,而这也分别是本文后续三章展开论述的主要内容。(二)第二章“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的性质与准入”关于境外仲裁机构完全进驻中国市场的障碍问题,首先要解决境外仲裁机构以什么身份资格在中国落地的问题。境外仲裁机构准入本质上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由各国根据各自法律决定是否允许境外仲裁机构在本国领域内开展仲裁业务以及所开展的仲裁业务的范围。对于境外仲裁机构在临港新片区的设立业务机构以何种法律地位在中国法律框架下开展仲裁业务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业务机构的法律性质,论证其准入以及开展仲裁业务的法律依据问题,同时提出关于完善立法和提供司法支持的建议。第一节解读仲裁机构性质的实在法依据。通览《仲裁法》的体例和条文结构,可以说《仲裁法》是以仲裁机构作为整部法律的主线的,在制度设计和法条构造上均体现了仲裁机构本位主义的痕迹。通过对仲裁机构的域外比较,可以总结出不同法律制度中仲裁机构的共性特征。对于仲裁机构的实然属性,还应从其应然属性进行分析,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仲裁法》中关于“仲裁机构”的条文规定。相对于关注仲裁机构的“名称”而言,更应该审视仲裁机构的应然“性质”和本质特征。我国《仲裁法》关于仲裁机构的全部内容预设的均为国内仲裁机构,如欲赋予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仲裁法》项下仲裁机构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分析《仲裁法》中关于仲裁机构的设定,对仲裁机构性质进行比较法研究,论证对《仲裁法》中“仲裁委员会”予以扩张解释的思路。第二节探讨了境外仲裁机构所设业务机构的性质及监管要求。首先对该项制度进行政策解读,分析其设立后在境内活动所应遵循的管理要求,从而进一步明晰业务机构的性质及其从事涉外仲裁业务所应具备的功能。对于业务机构的性质,《设立业务机构管理办法》没有直接予以界定,更没有指明业务机构是境外仲裁机构的分支机构或是境外仲裁机构在新片区设立的独立仲裁机构。通过解读和分析,可以初步认为“业务机构”是“准仲裁机构”或“类仲裁机构”性质的专业服务机构。可以将业务机构定义为由境外仲裁机构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设立的仅开展涉外仲裁业务的准仲裁性(类仲裁性)的专业服务机构。第三节论述了仲裁市场开放与境外仲裁机构准入方式。从行业领域和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商事仲裁服务被视为一种法律服务(特定情况下更偏重于涉外法律服务)的观点已经日渐为人所接受。商事仲裁服务市场的发展同时带来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问题。允许境外仲裁机构在自贸区设立具有开展仲裁业务功能的法律实体,能够有效发挥其作为仲裁机构的作用。对于境外仲裁机构能否在中国内地进行仲裁活动的问题,法律没有强制性的禁止规定,从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角度应予认可。新政策下,境外仲裁机构在内地将通过一个类似于仲裁机构的“准仲裁机构”的法律实体进行仲裁程序管理,仲裁地设定在中国内地。此种做法符合机构仲裁的特征,既可以做到仲裁机构管理的属地化,又可以实现仲裁司法审查的属地化,将相关法律风险降至最低,是一种合理而稳妥的方式。境外仲裁机构在自贸区通过设立业务机构开展涉外仲裁业务,在不违反中国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全国各级法院在对其司法审查时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协助。这一政策标志着中国仲裁市场进一步开放以及仲裁主体多元化,顺应了中国仲裁国际化发展的改革方向。(三)第三章“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所作裁决的国籍”对于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进行仲裁的问题,需要论述其在内地所作裁决的性质和和国籍属性问题:即该类裁决是构成“外国裁决”抑或“非内国裁决”,从而适用《纽约公约》;还是构成中国仲裁裁决中的“涉外裁决”,从而适用《仲裁法》和《民诉讼》。简言之,就是解决其决定仲裁程序的法律适用和分配仲裁裁决的监督权,确定其应归入哪一类裁决并进而依据何种司法审查程序予以承认和执行的问题。第一节从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国籍的一般理论入手,论述了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国籍的内涵、确定仲裁裁决国籍的法律意义、确定仲裁裁决国籍的一般标准,探讨了仲裁地的涵义及其法律上的意义。“仲裁地”与仲裁机构所在地固然关系密切,但是仲裁机构所在地并非当然的仲裁地。仲裁地事关仲裁裁决的国籍,关乎仲裁协议的准据法及效力,决定了仲裁程序的准据法,还是撤销程序的重要依据和适用《纽约公约》的前提。仲裁地有着非同寻常的法律意义,它通常由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对仲裁地作出的专门约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适用的仲裁规则对仲裁地作出的专门规定。第二节对仲裁裁决国籍制度进行了比较法研究,介绍了《纽约公约》和联合国贸法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中关于裁决国籍的制度规范,对比了美、英、德、法四国关于裁决国籍的制度规范。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仲裁地是判断仲裁裁决国籍的主要标准。仲裁地是法律意义上仲裁活动进行的地点,其法律意义包含:认定仲裁裁决的国籍、确定仲裁程序所适用的法律、确立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权等内容。仲裁地在仲裁实务中通常由当事人自行协商约定。虽然仲裁地标准一度受到“非内国化”理论的挑战,但大多数国家目前仍以仲裁地作为标准来判断仲裁裁决国籍。第三节研究了中国国内立法和司法应当确立仲裁地标准的问题。由于仲裁地概念的立法缺失,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认定标准混乱,使得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所作裁决的国籍难以认定等问题。因此,应当摈弃“仲裁机构”标准并确立“仲裁地”标准。与此同时,通过对以“非内国裁决”予以执行的思路进行了反思,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境外仲裁机构在内地所作裁决应按中国的涉外裁决予以认定并进行相应的司法审查。(四)第四章“对境外仲裁机构的司法审查与司法支持”在境外仲裁机构所设的业务机构开展涉外仲裁后,势必将产生相关的司法审查问题,即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对仲裁裁决的执行或撤销,还有相关仲裁保全措施等。对于此类仲裁司法审查问题,之前并无先例可循,需要依据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所确立的制度及原则予以分析和论证,并提出相对可行的建议方案,最终为《仲裁法》的修订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建议。第一节探讨了涉及业务机构的仲裁协议的司法审查问题。通过对依据现有司法解释的规定确立管辖法院、参照上海金融法院的模式确立管辖法院、参照国际商事法庭的模式确立管辖法院三种方案的探讨,明确仲裁协议司法审查的管辖法院,同时分析了境外机构仲裁规则中自裁管辖权与我国管辖权制度所可能产生的冲突以及确认仲裁协议有效的新路径。第二节论述了业务机构所作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问题。首先研究了申请撤销与执行裁裁决的管辖法院,其次探讨了在最高人民法院新近出台的司法审查司法解释的框架下,撤销与(不予)执行制度的衔接问题。由于境外仲裁机构在新片区所设的业务机构仅能受理涉外仲裁案件,因而对于“涉外因素”的审查与认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涉外因素”的认定又有了扩大的趋势,应当予以充分的关注。第三节分析了涉及业务机构保全措施的司法支持问题。由于目前境外仲裁在中国内地申请保全措施尚缺乏明确依据,借鉴我国海事仲裁案件中的相关突破性规定,参照《关于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就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的安排》的机制与实例,同时论述了国际商事法庭中的仲裁保全机制,确立关于境外仲裁机构所设业务机构开展仲裁活动中的保全机制,从而依法支持和保障当事人在仲裁前和仲裁中的财产保全、证据保全、行为保全等临时措施的申请和执行。(五)第五章“《仲裁法》修订的思考路径和立法建议”随着我国仲裁实践的不断推进,现行的《仲裁法》需要通过修改才能适应仲裁形势的发展变化。结合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问题所涉及的立法修订的内容,可以成为《仲裁法》修订的思路和重要内容。第一节从总体上论述了《仲裁法》修订的顶层设计与具体路径。《仲裁法》于2018年被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央层面也已经作出了“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的关于仲裁制度的顶层设计。《仲裁法》的修订应当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国际国内商事仲裁快速发展的实践、中央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与推动、最高人民法院仲裁司法审查领域相关司法解释奠定的基础、仲裁理论与研究的不断丰富,这四个方面使得《仲裁法》修订已具备了初步条件。通过对《仲裁法》现行体例分析,可以确立从仲裁机构组织法、仲裁活动的程序法和仲裁司法审查法三大部分进行修订的路径。第二节针对《仲裁法》中关于仲裁机构和仲裁程序部分的相关内容提出了完善意见。《仲裁法》是一部规范仲裁机构监管和治理机制的组织法,同时也是一部规范仲裁活动的程序法。如果要规范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的相关内容,势必对《仲裁法》中关于仲裁机构和仲裁程序的部分进行相应的调整,既要让《仲裁法》的调整对象扩展至境外仲裁机构及其代表机构,又要在仲裁程序部分具备容纳境外仲裁机构开展仲裁活动的制度空间和规范性要求。第三节讨论的是结合对境外机构仲裁司法审查的实际需要,对《仲裁法》中仲裁司法审查相关内容的完善意见。通过确立仲裁地标准,使该标准在《仲裁法》的架构下,串联起仲裁协议的准据法、仲裁裁决的国籍、仲裁裁决的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一系列制度,从而更好地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进而完善现有的仲裁裁决分类,确立更加合理科学的仲裁裁决司法审查制度。(六)结语:行政先导和司法能动向立法回归境外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遇到的法律障碍折射出仲裁立法中的问题,在《仲裁法》尚不能立即修订的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借助了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先行先试的新政策契机,采取了行政、司法、立法三个层面依次推进的制度发展路径。国务院、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司法局自上而下从行政层面率先提出解决方案的新政策,最高人民法院和上海高院随后通过出台司法保障意见在司法层面予以强力支持,最终将回归到《仲裁法》立法层面进行修订和完善。这是目前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开放倒逼改革”的制度创新的进路的在仲裁领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缩影。后续能否取得制度改革和落地的实效,笔者认为还取决于这一制度构建过程中对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能否做到有机统一。1.明确问题导向: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深入剖析,依托现有的行政和司法推动的方式是一个快速可行的解决方案。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是一个存在了20多年的老问题,以此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设立业务机构的新政策推进仲裁制度改革创新。首先,从行政层面上沿袭了自上而下行政推动的路径依赖,在上海自贸区这片“先行先试”的创新沃土上,从推动本土仲裁机构的国际化发展,到吸纳境外仲裁机构入驻自贸区,到提出上海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国际仲裁中心,均体现了这一改革创新的发展脉络。其次,对于行政层面出台的改革创新举措,最高人民法院和上海高院出台司法支持和保障的意见,发挥司法的能动性,从司法解释的角度对带有局限性的立法内容,作出符合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的扩张性解释。在立法尚不能及时修订的情况下,司法能动主义有助于通过司法方式解决相关现实问题。最后,中国作为成文法国家需要将解决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的问题在行政和司法层面已经取得的成果,进一步转化为《仲裁法》修改在立法层面的成果。2.坚持目标导向:现有政策需要服务于中国内地构建受欢迎的“仲裁地”建设,服务于上海率先打造面向全球的国际仲裁中心建设。允许和鼓励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的目的,是将中国内地城市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商事仲裁目的地”。上海在众多的内地城市中独具先发优势和先天条件,可以率先成为“面向全球的亚太国际仲裁中心”。在此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不但在确保统一裁判尺度和正确适用法律中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重要政策的有效推行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应对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所存在的问题,推出在自贸区新片区设立业务机构这样的仲裁制度改革举措,其目标就在于:吸引更多的国际民商事争议在本国解决,提升本国在国际民商事争议解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其核心就是把中国内地打造成为“国际商事仲裁目的地”。3.重视结果导向:先行先试的政策成果最终还应回归至仲裁立法层面,《仲裁法》的修订也应当彰显“大国司法”的理念。为提升、完善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中国应强调大国司法理念,重视大国司法制度对于仲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允许境外仲裁机构进入中国内地,由仲裁地法院对其进行司法审查,使中国的法院对于相关仲裁程序和仲裁结果掌握了司法审查的主动权。一直以来不允许其在中国境内进行仲裁,结果并没有改变中国当事人主动或被动参与境外仲裁的客观情况。这类仲裁实践无法进入中国内地,反而游离在中国司法审查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外。某一国或某一地被选定为仲裁地很大程度地体现了当事人对于该国(该地)法律和司法制度的信任与尊重。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实力和经济体量的迅速发展,逐渐在国际社会上确立了大国地位,树立了大国形象。中国的国际商事仲裁发展应当回应对外开放的发展变化。中国需要借助包括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在内的国际争议解决制度在全球范围内保护作为经济大国的利益。中国同时需要提升司法服务水平,增强本国司法及仲裁制度在全球争议解决市场的吸引力。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全球竞争力应当成为中国司法改革和法治建设目标之一。

万美娟[8](2020)在《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5月公布的《2019年世界竞争力年报》表明,新加坡战胜了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这是新加坡自从2010年以来首次荣登榜首。新加坡在立法层面对仲裁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以及国际仲裁立法是在采纳《示范法》基础之上颁布,紧随世界对待仲裁的潮流,使越来越多的当事人愿意选择在新加坡进行仲裁。这一切的成就与新加坡司法对仲裁裁决的支持与监督是分不开的。中国与东盟自古以来就开始了经贸往来,随之而来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多,加强对中国与新加坡两国仲裁制度立法和实务操作的认知非常重要。因此,本文从新加坡司法对其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监督角度出发,希望能做出对我国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制度完善有益的研究,为我国仲裁司法监督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文章结构上,第一章为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的基本理论,主要为整个文章的延展夯实基础,叙述了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的涵义及特点,追本溯源,分三个阶段探寻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使研究更加明晰。第二章为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的理论选择及价值取向,探寻其存在的合理性,获取理论支持,以及明确其价值取向。第三章为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的运行,主要从新加坡法院对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和新加坡法院对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执行两个方面出发,对新加坡法院对仲裁裁决的态度以及方式进行解析。在仲裁裁决的撤销方面,主要讨论了当事人拥有申请撤销裁决的权利,撤销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理由及后果;在仲裁裁决的执行方面,主要讨论了新加坡法院拒绝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规定及特点,外国仲裁裁决的执行依据及法律程序。第四章为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对我国的启示,在立法层面,主要是给予当事人裁决监督范围更多自主权,允许当事人事先在仲裁协议中规定允许法院对某些实体问题进行监督审查,完善对仲裁裁决的双重监督规定以及司法审查制度。

方兆文(Fong Shiu ManDavid)[9](2020)在《国际商事仲裁与司法合作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仲裁是一种“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作者把“替代性争议解决”定义为“双方同意的争议解决替代法院诉讼机制,其本质上是私人的和非正式的。”而仲裁则应定义为“是且仅是当事人合意将争议提交给双方选择的,或为双方指定的非政府裁决机构,并由其遵循中立的,给予任一方陈述案情机会的审裁程序,做出具有约束力的裁决的程序。”1仲裁有不同的类型,它可以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私人之间以及私人与私人之间进行。第一类属于国际公法范畴,例如1872年美国和英国之间的阿拉巴马号仲裁案(The Alabama Claims Arbitration),不在本论文的讨论范围之内。第二类仲裁可以在投资仲裁中涉及,本论文将在适当时简单的提及。本文的重点是私人之间的国际商事仲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中世纪以来,仲裁就一直被商人用以解决争端。由于《纽约公约》的成功,国际商事仲裁成为解决跨境商事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与诉讼相比,当事人有机会选择其仲裁员和仲裁程序、保密的范围以及相对于法院判决,仲裁裁决具有更大的可执行性都是当事人选择国际仲裁的重要原因。加强对国际商事仲裁的支持的倾向已经成为各国法院和立法机关的普遍性共识,他们都认为应当支持仲裁程序而不是予以干预。例如,《纽约公约》第三条规定了各国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协议和裁决的要求,以及《示范法》规定国内法院协助而不是干预其境内的仲裁。此外,事实证明,国际商事仲裁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可用于私人之间以及私人与国家实体之间的争端。在国际商事仲裁中,任何规定仲裁的法规(如《仲裁法》、《示范法》等)中,都有专门关于司法机关与仲裁之间关系的章节。司法机关同时承担了对仲裁进行支持和司法监督的角色。在考察国内法院与国际商事仲裁的关系前,有必要对国际仲裁理论进行梳理。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作者认同应采用多元论进行分析。从本质上讲,这一理论提出了仲裁地法院对仲裁具有主要管辖权,执行国的国内法院对仲裁具有次要管辖权,司法对仲裁的控制主要是为维护其基本公正。相对于其他两种不同的理论,作者认为这一理论最准确地描述了一个现实,即法律制度的多元性可以保证仲裁的效力。因此,作者将以多元论为基础,考察国内法院与国际商事仲裁的关系。就仲裁的程序公正而言,国内法院应采取“最大支持、最小干预”的政策。在此基础上,国内法院和国际商事仲裁不是竞争对手,也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促进其管辖地成为主要的国际/区域争端解决中心的合作伙伴。这一设想的最好例子是迪拜国际金融中心法院前首席大法官黄锡义高级律师主张的“判决-裁决转换协议”,在该协议中,关于法院金钱判决执行的任何争议将提交仲裁,从而转换为仲裁裁决。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法域的国内法院和国际商事仲裁界内进一步携手合作,强强联合。各国法例,例如《仲裁法》、《1996年仲裁法》、《2005年仲裁法》、《仲裁条例》和《国际仲裁法》1均未对“仲裁”进行定义。在本文中,作者认为“仲裁是一种私下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在该方式中,争议各方书面同意将争议提交给一个或多个第三方中立机构,称为当事人选择的仲裁员,并由该仲裁员作出最终裁决。仲裁员的决定是最终裁决,对当事各方具有约束力,通常没有上诉权,并且该最终裁决可由国内法院执行。”另一方面,作者将“国内法院”定义为“由国家任命的法官工作人员创建的国家机关,它具有裁决其管辖下的当事人之间争议的宪法作用和强制力”。理想的仲裁制度均应包括上面讨论的每一个方面,每种方法都有其内在优势,从宏观的角度为仲裁理论提供了不同的、独特的价值;在一个最优的仲裁制度中,区分它们的整体重要性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不同的用户可能对仲裁的优点有不同看法,其中一些优势在制定最佳仲裁策略时比其他优势更为重要。仲裁员的中立性和专业性在仲裁理论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它们各自推进公平政策,并有助于实现公正的结果。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被纳入仲裁规则和仲裁机构。尽管各方对此仍有分歧,但笔者认为当事人自治和保密性胜过其他方面,包括专业知识和终局性。笔者认为,这两个优点对仲裁至关重要,并能在涉及仲裁所依据的价值观的政策权衡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应将当事人意思自治和保密性置于最佳仲裁制度优势的最顶端。必须指出的是,国内法院和仲裁庭都是为解决当事方之间的纠纷而指定的社会机构,国内法院在一个社会中比仲裁处于更高的地位,这是由法律规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仲裁在社会中的作用不如诉讼。正如本文导言所讨论,这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静态的。相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且不断发展。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于1985年6月21日通过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以下简称《示范法》)。《示范法》涵盖了仲裁程序的始末,为一个国家在其国内法适用提供了框架性范本。《示范法》的目标是促进“仲裁程序法的统一性和国际商事仲裁实践的实际需要”。如前所述,仲裁是一种替代性的争议解决机制,这是没有异议的。替代是指替代法院诉讼。因此,在定义上仲裁可以被认定为削弱了国内法院系统的作用,因为国内法院系统具有公共性质。但是,尽管仲裁是一种私人的解决纠纷的途径,其不能完全脱离国家。例如,《1996年仲裁法》第1(b)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应自由商定如何解决其争议,仅受到必要的保护公共利益的约束。”以上例子说明,的确存在为了公共利益而对仲裁这种私人争议解决机制的监督。不可避免地,仲裁与司法之间出现了紧张关系。此外人们自然会担心,仲裁是否会在司法监督的面纱下被司法化。在实践中,仲裁与司法之间的关系因国家而异。《示范法》不是公约或是条约,相反,它是“‘国际最佳惯例’的汇编”,是为了协助各国仲裁程序法律改革,以适应国际商事仲裁的独特特点和需要。《示范法》涵盖了仲裁程序的所有阶段,从仲裁协议、仲裁庭的组成和管辖、法院干预程度到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它反映了在国际仲裁实践的关键层面,各个法域之间达成了普遍的共识。《示范法》于1985年首次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并于2006年修订。截至2019年1月9日,《示范法》已经在111个法域的80个国家中被。香港特别行政区、马来西亚、新加坡都采用《示范法》为它们的仲裁法律,而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则没有采用《示范法》。所有《示范法》法域均已加入《纽约公约》。有学者认为,《示范法》是“仲裁友好型”法域的六个基本要素之一。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是围绕《纽约公约》和《示范法》两项文件发展起来的。《纽约公约》被认为是20世纪最成功的国际公约之一。截至2020年2月4日,有162个签署国或地区为其成员。《示范法》虽然只是一项“软法”,但正如前述所言,在111个法域80个国家采用了《示范法》。这两项文件规定了国际商事仲裁的国际标准和最佳做法,包括与司法机关的关系。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纽约公约》中“法院”一词只在第三条中被使用。另一方面,规定拒绝承认和拒绝执行仲裁裁决理由的第五条使用“主管机关”一词。但在实践层面,根据作者的研究,缔约国或地区总是指定国内法院为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主管机关”。另一方面,《示范法》中虽然也使用了“其他机构”(“主管机关”)一词,用以表明特定职能需要被履行(例如《示范法》第13条),但《示范法》中基本使用“法院”一词(例如《示范法》第5、6、8、9、27、34条……等)。故与《纽约公约》相比,《示范法》对仲裁与国内法院的关系作出了更为妥帖的定义。另一方面,就《纽约公约》所涵盖的事项而言,《示范法》在所有方面都与《纽约公约》相一致。在本文的第一章中,作者提出了国际商事仲裁与司法之间的连接点是仲裁地法,它几乎全面规定了国内法院对国际商事仲裁的作用。如果需要从《纽约公约》和《示范法》中各选择一条至上条款,则它们必须是《纽约公约》第三条和《示范法》第5条。其分别规定“各缔约国应承认仲裁裁决具有约束力,并依援引裁决之地的程序规定及下列各条所载条件执行之”和“由本法管辖的事情,任何法院不得干预,除非本法有此规定”。《纽约公约》第三条的精神则反映在《示范法》第35条中。不可否认,《纽约公约》和《示范法》除提供协助外,还规定了国内法院对仲裁行为的监督作用,例如在确定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和仲裁裁决的可执行性方面。但如果认为国内法院对国际商事仲裁行使监督作用,就意味着国内法院与国际商事仲裁之间是主从关系,国际商事仲裁次于国内法院,这种观念在根本上就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各国法院对国际商事仲裁监督作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仲裁程序的完整性。因此,虽然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事实上国内法院的监督作用是强化两者间的合作关系。总之,《纽约公约》和《示范法》确立了司法机构与国际商事仲裁之间的合作关系,以使21世纪的现代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为各个法域所遵循。仲裁是一种协商一致的争议解决的过程,是法院诉讼的一种替代性手段。它的主要优点是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高效率、低成本和程序简单。然而,目前仲裁并不能完全符合上述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仲裁已经被司法化,它已经成为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成本高昂且仲裁的合意性正在受到侵蚀。伊朗-美国索赔法庭法官Charles N Brower在2007年举行的第十七届Goff讲座上为“仲裁司法化”作以下的定义:“意味着仲裁往往以程序复杂性和手续性更频繁地进行,而这种复杂性和形式性更倾向于本国法院的诉讼,并且它们更经常受到司法的介入与控制…”。仲裁司法化并不是一个新事物,早在90年代初期便有学者对此作出讨论。国际商事仲裁面临的司法化程度日益提高使其与诉讼极为相似,从而损害了作为诉讼替代性手段的制度完整性。例如,从法院诉讼中引进包括多方仲裁(非合意合并仲裁和新增第三方当事人)、文件披露、证人陈述书、证人盘问等等,而其他诉讼的事项还在持续地引入进来。所有这些都是对仲裁的质疑。建立在公认的国家传统基础上的司法程序和手续对外国个人和实体的影响大不相同,“这正是仲裁一开始试图避免的”。例如,澳大利亚《国际仲裁法》第39第2款将仲裁描述为“解决商事争议的高效、公正、可执行和及时的途径”。当然,这些是衡量任何仲裁制度的“黄金标准”。司法化是一个本质概念,没有情感价值。不过,这一概念的确意味着某些司法程序正在被其他程序所复制。所以要问的是,其他程序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它需要复制司法程序?司法化能解决问题吗?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司法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管辖层面;(2)仲裁协议主体的扩张:仲裁第三人和(3)上诉机制。国际商事仲裁司法化的涉及各个方面,其关键在于弥补各个仲裁制度的缺陷。鉴于仲裁是一种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其必然会从司法程序中复制,从而实现司法化。虽然没有完美的争议解决机制,但司法制度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程序会随着时间的演讲显现出自身的优劣。而仲裁作为司法程序的替代性方式,随着案件量的增加也逐步显现出了自身的局限性。为了维护仲裁制度的延续性,包括用户、仲裁员、法官和仲裁机构在内的利益相关者,都开始有意或无意地完善仲裁制度。因此,司法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仲裁制度将随着法律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随着《纽约公约》的普及,在新世纪以来的20年里,利用仲裁解决跨境争议的普及程度显着提高。然而,仲裁只是解决跨境争议的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虽然它具有程序的保密性和仲裁裁决的可执行性的优点,但并不意味着仲裁没有任何缺点。据“2018年国际仲裁调查”,仲裁的三大缺点就是:成本过高、仲裁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制裁和缺乏与第三方有关的权力。相反,诉讼就不会有这些问题。如果法院判决的可执行性问题得以解决,诉讼的优势就会进一步凸显。然而,案件转移到仲裁而非到法院诉讼,诉讼到法院的案件数量相对的减少,将阻碍以判例制度为基础的普通法发展。法院的判决在发展商法与其他领域一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诉讼数量的减少降低了法院制定和解释法律的可能性。普通法的司法机关作为一个国家机关,其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还在于推动判例法的发展。为了保持普通法系的活力和血脉,各国政府和司法机关针对仲裁的普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本章将讨论过去十年中一个非常显着的发展,即国际商事法院的兴起,并且也一并讨论“反仲裁禁令”以及《海牙公约》和可执行性的关系。中国有着深厚的国际商事仲裁传统。在建国初期,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即于1956年4月成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与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共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颁布之前专门管辖中国的国际商事仲裁。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际商事仲裁在中国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腾飞发展,并在中国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取得了进一步的跨越式发展。尽管中国的国际商事仲裁肇始于贸仲的成立,但中国的第一部仲裁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颁布于1994年8月31日,并于1995年9月1日起生效。《仲裁法》分为7章,共80条。这一法律是从国内而非国际角度制定的法律,因《仲裁法》是没有“仲裁地”/“仲裁地点”的概念。任何的改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总是受到现有法律框架的制约。中国的仲裁和司法改革也不例外。只有对《仲裁法》、《民事诉讼法》等法规进行修订,才能实现有意义的改革。任何的改革都是异常艰难。但任何改革都必须符合改革的目标,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中国在仲裁和司法关系方面的任何改革,都应该助力中国成为一个“仲裁友好型”的法域,最终是以上海成为亚洲的国际仲裁中心为目标。因此,司法机关应采取“不介入原则”,即在支持仲裁(包括仲裁裁决的执行)方面发挥最大作用,在发挥其他监督作用方面作最小的介入。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否则不得介入仲裁程序。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改革重点,无疑是仲裁裁决的执行。直到今天,在中国仲裁裁决的执行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地方保护主义仍然盛行,特别是被申请人是当地的纳税大户时。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透明度,使不具备汉语能力的外国当事人能够使用汉语,最高人民法院对有关法规、司法解释和仲裁指导案例的官方译本,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指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指南》均应以英文出版。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的法官应更多地参与到与世界各地其他国际商事法院法官和仲裁、法律从业人员的国际交流中。除此之外,配套的法律框架尽管在仲裁和司法关系领域之外,对于中国成为一个有利于仲裁的管辖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配套的法律框架包括:几乎没有强制性规定,允许双方当事人有相当大的自由就代理律师、应遵循的程序、仲裁语言和解决其争议的仲裁庭等事项达成协议。应该有一个专门的律师、专家和技术人员(如翻译人员、速记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人才库,为他们提供服务,使他们能够适应国际舞台上出现的大量多样性的争端。一旦在国际上被公认为“仲裁友好型”法域,随着中国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被用户所接受,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从中获益并且国内生产总值也将随之提高。在这些变化前,在最高人民法院的领导下,人民法院应当在当事人意思自治和法院介入之间取得一个恰当的平衡。在此基础上,本文也对21世纪仲裁与司法机关合作关系的演变提出了展望。

刘金妮[10](2018)在《论中国自贸试验区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文中认为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仲裁可分为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临时仲裁是仲裁制度的初始形态,在其发展基础上产生了机构仲裁。现如今,机构仲裁蓬勃发展,临时仲裁也依然凭借其灵活、高效等优势备受当事人青睐,得到大多数国家国内法与国际条约的认可。我国《仲裁法》将“选定的仲裁委员会”列为仲裁协议的生效要件,间接否认了临时仲裁在中国的合法地位。临时仲裁制度的缺失,不仅不利于我国仲裁制度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也阻碍了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本文在系统论述临时仲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中国自贸试验区临时仲裁制度构建的现实基础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具体国情,同时参考境外临时仲裁的立法与实践经验,力图对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提出有益建议和设想。除去引言和结论,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临时仲裁的基本理论问题。首先对临时仲裁进行概念界定,总结其特点和优势,然后回顾临时仲裁的历史起源及其发展趋势,最后从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的角度,简要介绍了临时仲裁的法律渊源。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英国、美国及中国香港地区临时仲裁发展的经验及借鉴。首先从立法和实践的角度,分别阐述了英国、美国及中国香港地区临时仲裁制度的基本规定。由此总结出境外临时仲裁制度与机构仲裁紧密结合、临时仲裁协议要求规范化,以及具有完善的仲裁员选任及监督机制等特点。第三部分,着重阐述中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现实需要、法律基础及实践现状。首先出于中国仲裁市场的现实需求、国际公约承认临时仲裁、促进海事仲裁发展等原因,中国存在构建临时仲裁制度的现实需要,然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为临时仲裁在自贸区先行先试提供了一定合法性基础,最后从临时仲裁代表性规则、中国承认和执行外国临时仲裁的实践以及中国境内新近临时仲裁案例的角度,说明临时仲裁在中国的实践现状。第四部分,着重提出在自贸试验区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自贸试验区建立临时仲裁制度还面临着“三特定”问题需进一步明确、临时仲裁员的选任资格不明、临时仲裁的监督和保障不足等问题。针对“三特定”问题的解决途径是,通过分析临时仲裁协议的基本要件逐一明确;同时提出应放宽仲裁员的选任资格,确立仲裁庭的自裁管辖权原则,以及加强与仲裁服务机构的合作等方式,为临时仲裁的启动、仲裁程序、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各个方面提供保障。

二、中国司法对海事仲裁的支持和监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司法对海事仲裁的支持和监督(论文提纲范文)

(1)海事仲裁司法审查制度:正当性、制度缺陷、完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相对独立海事仲裁司法审查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一)商事仲裁司法审查与海事仲裁司法审查是交叉关系
    (二)涉外仲裁司法审查与涉外海事仲裁司法审查是包含关系
    (三)建立相对独立海事仲裁司法审查制度的必要性
二、海事仲裁司法审查的制度缺陷
    (一)法律规定上的不适应
        1.《仲裁法》与《民诉法》的不适应
        2.《民诉法》与《海诉法》的不适应
        3.《仲裁法》与其司法解释的不适应
        4.《海诉法》与其司法解释的不适应
    (二)审查内容上的过严苛(15)
        1. 关于约定北京仲裁、上海仲裁等特殊问题
        2. 关于仲裁条款并入提单的效力认定问题
        3. 关于浮动仲裁问题
        4. 关于或裁或诉问题
    (三)审查方式上的不协调
        1. 撤销与不予执行的不协调
        2. 审查与报核的不协调
三、海事仲裁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思路
    (一)遵循“程序必要、实体有限”的司法审查原则
        1. 必要的程序审查
        2. 有限的实体审查
    (二)做好与国际公约、国际推荐性立法范本的衔接、借鉴
        1. 与《纽约公约》的衔接
        2. 对《示范法》的借鉴
    (三)做好《仲裁法》《民诉法》《海诉法》等法律的修改、完善
        1. 加快修订《仲裁法》
        2. 适时修订《民诉法》
        3. 加快修订《海诉法》

(2)江苏参与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建设的优势与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概念和意义
    (一)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概念
    (二)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提出和意义
二、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建设的概况及基本条件
    (一)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建设情况
    (二)国内海事司法中心的发展概况
    (三)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江苏参与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建设的优势
四、关于江苏参与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建设的思考
    (一)树立大国司法理念,提升海事司法国际公信力
    (二)支持海事仲裁发展,推动完善海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三)建立健全海事审判机制,有效提升海事审判水平
    (四)加强交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3)《海诉法》中海事仲裁司法审查条款的修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相对独立的海事仲裁司法审查制度的必要性
二、现行《海诉法》对海事仲裁司法审查的规定及不足
三、《仲裁法解释》关于海事仲裁司法审查的规定及不足
四、《海诉法》相关规定的修改意见
    (一)关于名称
    (二)明确海事仲裁司法审查案件由海事法院专门管辖
    (三)增加定义条款
        1.海事仲裁协议
        2.海事仲裁裁决
    (四)明确海事仲裁司法审查案件的范围
    (五)完善海事仲裁协议效力司法审查的规定
    (六)对撤销中国海事仲裁裁决司法审查案件的管辖连接点予以明确
    (七)对海事仲裁保全的协助作出统一规定

(5)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的问题提出
    第一节 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的实践困境
        一、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的典型案例
        二、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的障碍
    第二节 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的模式问题
        一、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承认与的执行模式
        二、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的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二章 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取向
    第一节 承认与执行临时措施的理论依据
        一、礼让原则
        二、互惠原则
    第二节 承认与执行临时措施的价值取向及意义
        一、司法与仲裁的关系分析
        二、效益和公平的价值选择
        三、承认与执行临时措施的意义
第三章 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制度考察
    第一节 依据国内立法承认与执行临时措施
        一、明确执行法院并赋予自由裁量权—德国
        二、赋予仲裁庭承认与执行临时措施的权力—英国
        三、列举拒绝承认与执行临时措施的情形—韩国
    第二节 依据条约承认与执行临时措施
        一、依据专门的仲裁公约得以承认与执行
        二、依据民商事案件判决公约得以承认与执行
    第三节 《示范法》背景下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分析
        一、《示范法》对临时措施执行问题的规定
        二、《示范法》有关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评析
第四章 我国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第一节 我国有关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的现状及不足
        一、我国有关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现状
        二、我国有关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制度的不足
    第二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的完善建议
        一、修订国内立法实现对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制度的完善
        二、以多边或者双边协定的方式实现临时措施的流通与执行
        三、按礼让或者互惠方式承认与执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我国自贸试验区临时仲裁制度适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价值分析法
        (三)条文分析法
第一章 临时仲裁制度理论概述
    一、临时仲裁的概念及发展史
        (一)临时仲裁的概念
        (二)临时仲裁的发展史
    二、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的比较
        (一)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的差异
        (二)临时仲裁的优劣势
        (三)机构仲裁的优缺点
第二章 临时仲裁制度在我国发展现状
    一、临时仲裁在我国法律上的现状
        (一)《仲裁法》对临时仲裁的否认
        (二)多边及双边条约对临时仲裁的承认
    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保障意见
    三、临时仲裁在自贸区的试点施行
        (一)临时仲裁规则
        (二)对接规则
        (三)中国临时仲裁第一案
第三章 临时仲裁在自贸试验区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现行法律规定存在冲突
    二、无相应司法协助措施
    三、仲裁规则的选定难以符合预期
    四、仲裁员的选任和监督机制缺失
    五、自裁管辖原则的缺失
第四章 域外临时仲裁制度及其经验借鉴
    一、域外临时仲裁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英国
        (二)香港地区
    二、域外临时仲裁制度运行的主要经验借鉴
        (一)与仲裁机构紧密结合
        (二)有限的司法干预
        (三)完整的仲裁员选任机制
第五章 自贸试验区临时仲裁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破解与现行立法的冲突
        (一)仲裁协议内容及效力的确定
        (二)仲裁规则的选择
        (三)临时仲裁员的选任与监督
    二、完善司法对临时仲裁的支持
        (一)明确临时仲裁管辖法院
        (二)仲裁裁决与仲裁临时措施
    三、其他组织对临时仲裁的协助
        (一)建立自贸试验区仲裁员协会
        (二)仲裁机构辅助临时仲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境外仲裁机构在内地仲裁的问题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境外仲裁机构在内地仲裁的典型案例
        一、限制阶段:1995年至2012年期间的典型案例
        二、缓和阶段:2013年以来的相关典型案例
        三、典型案例反映的司法认知上的分歧
    第二节 境外仲裁机构入驻自贸试验区
        一、仲裁机制在自贸区建设初期的探索
        二、境外仲裁机构可在自贸区新片区设立业务机构
        三、法院对境外仲裁业务机构的司法支持与保障
    第三节 境外仲裁机构准入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一、境外仲裁机构准入将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二、尚存的制度障碍和有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第二章 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的性质与准入
    第一节 仲裁机构性质的实在法依据
        一、《仲裁法》体现的仲裁机构本位主义
        二、比较法视野下的仲裁机构性质分析
        三、“仲裁委员会”的规定应作扩张解释
    第二节 境外仲裁机构所设业务机构的性质及监管要求
        一、设立业务机构的政策解读
        二、业务机构的性质和功能的分析
        三、对业务机构的监管要求
    第三节 仲裁市场开放与境外仲裁机构准入方式
        一、商事仲裁的法律服务属性
        二、仲裁服务市场的开放与准入
        三、业务机构开展涉外仲裁业务的依据
第三章 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所作裁决的国籍
    第一节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
        一、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国籍的内涵
        二、确定仲裁裁决国籍的法律意义
        三、确定仲裁裁决国籍的一般标准
        四、仲裁地的涵义及其法律上的意义
    第二节 仲裁裁决国籍制度的比较法研究
        一、《纽约公约》关于裁决国籍的制度规范
        二、《示范法》关于裁决国籍的制度规范
        三、主要国家关于裁决国籍的制度规范
    第三节 国内立法和司法应确立仲裁地标准
        一、“仲裁地”概念缺失引发裁决分类上的混乱
        二、摈弃“仲裁机构”标准并确立“仲裁地”标准
        三、对以“非内国裁决”予以执行思路的反思
        四、境外仲裁机构在内地所作裁决应按涉外裁决认定
第四章 对境外仲裁机构的司法审查与司法支持
    第一节 涉及业务机构的仲裁协议的司法审查
        一、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件的管辖法院
        二、与境外机构仲裁规则中自裁管辖权的冲突
        三、确认仲裁协议有效的新路径
    第二节 业务机构所作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
        一、申请撤销与执行裁裁决的管辖法院
        二、撤销裁决与(不予)执行裁决制度的衔接
        三、对“涉外因素”的司法审查
    第三节 涉及业务机构保全措施的司法支持
        一、境外仲裁缺乏申请中国内地保全措施的依据
        二、海事仲裁案件中的突破性规定
        三、国际商事法庭的保全机制
        四、《内地与香港保全安排》的机制与实例
        五、确立此类仲裁案件的保全机制
第五章 《仲裁法》修订的思考路径和立法建议
    第一节 《仲裁法》修订的顶层设计与具体路径
        一、《仲裁法》修订计划和发展方向
        二、《仲裁法》修订具备的初步条件
        三、《仲裁法》体例分析和修订路径
    第二节 对仲裁机构和仲裁程序的完善意见
        一、仲裁机构组织法方面的修改建议
        二、仲裁活动程序法方面的完善意见
    第三节 对仲裁裁决司法审查的完善意见
        一、确立标准:以仲裁地完善仲裁裁决的合理分类
        二、内外统一:国内与涉外裁决的审查标准的统一
        三、并轨合流:取消仲裁裁决的不予执行制度
结语:行政先导和司法能动向立法回归
    一、明确问题导向:行政、司法、立法多重并举的解决方案
    二、坚持目标导向:建设受欢迎的“仲裁地”和国际仲裁中心
    三、重视结果导向:通过仲裁立法彰显“大国司法”理念
参考文献
后记

(8)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的涵义
        一、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定义
        二、新加坡裁决司法监督的特点
        (一)被动性兼具主动性
        (二)双轨制
        (三)限制性
    第二节 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的发展
        一、早期对仲裁裁决的高度干预
        二、二十世纪末适度的司法监督
        三、司法对裁决监督的态度反转
第二章 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的理论选择及价值取向
    第一节 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的理论选择
        一、仲裁的契约性理论
        二、适当的司法监督理论
        (一)过度的司法监督的危害
        (二)适度的司法监督具有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 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的价值选择
        一、尊重仲裁的契约性
        二、保障仲裁的最低程序公正
        三、维护仲裁的终局性
        四、坚守仲裁的快捷经济性
第三章 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的运行
    第一节 新加坡法院对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
        一、当事人拥有申请撤销裁决的权利
        二、撤销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理由
        (一)请求撤销仲裁裁决的当事人举证证明的法定事由
        (二)法院依职权认定的可以撤销仲裁裁决的法定事由
        三、撤销仲裁裁决的法律后果
    第二节 新加坡法院对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执行
        一、新加坡法院拒绝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规定及特点
        (一)新加坡法院拒绝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规定
        (二)新加坡法院拒绝执行外国仲裁裁决事由的特点
        二、外国仲裁裁决的执行依据及法律程序
        (一)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程序规则
        (二)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形式条件
第四章 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的问题
        一、裁决的撤销与不予执行存在冲突
        二、仲裁裁决司法监督的权力分散
        三、仲裁司法审查内部报告制度存在缺陷
    第二节 对我国修改仲裁法的启示
        一、给予当事人裁决监督范围更多自主权
        二、完善对仲裁裁决的双重监督规定
        三、仲裁裁决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一)健全仲裁案件统一归口审查制度
        (二)改革仲裁司法审查内部报告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国际商事仲裁与司法合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国际商事仲裁与司法关系连接点:仲裁地法
    第一节 仲裁地法
    第二节 国际商事仲裁理论
        一、地域论
        二、多元论
        三、自治论
        四、本研究选择的仲裁理论
    第三节 国内法院在仲裁理论中的角色
        一、原则
        二、国际商事仲裁不同阶段法院介入仲裁的形式
        三、国内法院介入的影响
    第四节 普通法国内法院发展普通法与国际仲裁的关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仲裁核心价值与司法的支持关系
    第一节 仲裁核心价值与司法的支持关系
        一、当事人自治
        二、保密性
        三、中立性
        四、专业性
        五、一裁终局
        六、可执行性
    第二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示范法》和《纽约公约》的角度探讨仲裁与司法的合作关系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示范法》和《纽约公约》
        一、《示范法》的结构
        二、《纽约公约》的条文内容
        三、《示范法》和《纽约公约》的比较
        四、普通法法域《示范法》和《纽约公约》的判例
        五、《示范法》和《纽约公约》判例的启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商事仲裁司法化导致司法关系的变化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国际商事仲裁司法化
        一、仲裁“司法化”概念
        二、管辖层面
        三、仲裁协议主体的扩张:仲裁第三人
        四、国际商事仲裁仲裁上诉机制
    第三节 国际商事仲裁“司法化”原因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商事仲裁与司法竞争现象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国际商事法院的兴起
        一、引言
        二、用词不当
        三、管辖权
        四、终局性
        五、可执行性和《选择法院协议公约》
        六、在岸国际商事法院和离岸国际商事法院的共通性
        七、国际商事法院的起源
        八、中国国际商事法庭
        九、法官
        十、本节小结
    第三节 反仲裁禁令
        一、引言
        二、赞成反仲裁禁令的理由
        三、反对反仲裁禁令的理由
        四、反仲裁禁令与仲裁理论
        五、当事人为国家机关的反仲裁禁令案件
        六、普通法系授予反仲裁禁令的法律原则
        七、普通法系不授予反仲裁禁令的法律原则
        八、反仲裁禁令和《示范法》及《纽约公约》的关系
        九、国内法院可以下达反仲裁禁令的情况
        十、本节小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商事仲裁与司法关系的改革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事仲裁体系
        一、法律文件
        二、中国仲裁法律体系裁决的不同类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下仲裁与司法之间的关系
        四、拒绝执行仲裁裁决的“事前”报告制度
        五、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作用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事仲裁与司法关系体系的改革建议
        一、现况
        二、改革建议
    第三节 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与国际商事仲裁的改革建议
        一、强调和加强基于合意的管辖权
        二、以包容性方式参与“一站式”争端解决机构
        三、对透明度的大力支持
        四、能力建设
        五、委任中国国籍专家委员会委员作为人民陪审员
        六、继续提高法院判决的可执行性
        七、本节小结
    第四节 构建上海成为亚太国际仲裁中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
    一、仲裁地法规范国际商事仲裁与司法的关系
    二、《示范法》的效力
    三、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10)论中国自贸试验区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1.3.2 国内学者研究成果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2 临时仲裁
2.1 临时仲裁的概念及特点
2.2 临时仲裁的起源及发展
2.3 临时仲裁的法律渊源
    2.3.1 国际条约
    2.3.2 国内立法 3 英美及香港地区临时仲裁制度及其经验借鉴
3.1 英美及香港地区临时仲裁制度的基本规定
    3.1.1 英国
    3.1.2 美国
    3.1.3 中国香港
3.2 境外临时仲裁制度运行的经验及借鉴
    3.2.1 与机构仲裁紧密结合
    3.2.2 临时仲裁协议的要求规范化
    3.2.3 完整的仲裁员选任及监督机制 4 中国自贸区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现实基础
4.1 构建临时仲裁制度的现实需要
    4.1.1 仲裁市场的现实需求
    4.1.2 国际公约承认临时仲裁
    4.1.3 促进海事仲裁的发展
4.2 临时仲裁在中国的法律基础
4.3 临时仲裁在中国的实践现状
    4.3.1 代表性临时仲裁规则介评
    4.3.2 中国承认和执行外国临时仲裁的实践
    4.3.3 中国境内临时仲裁的实践分析 5 中国自贸区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5.1 自贸区建立临时仲裁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5.1.1 “三特定”问题需进一步明确
    5.1.2 临时仲裁员的选任资格不明
    5.1.3 临时仲裁的监督和保障不足
5.2 自贸区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解决途径
    5.2.1 制定中国临时仲裁协议的基本要件
    5.2.2 完善仲裁员的选任和仲裁庭的组成规则
    5.2.3 确立仲裁庭的自裁管辖权
    5.2.4 加强与仲裁服务机构的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司法对海事仲裁的支持和监督(论文参考文献)

  • [1]海事仲裁司法审查制度:正当性、制度缺陷、完善思路[J]. 赵伟,钱菲. 商事仲裁与调解, 2021(05)
  • [2]江苏参与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建设的优势与路径分析[J]. 李亚林,陈亮,刘燕. 人民司法, 2021(10)
  • [3]《海诉法》中海事仲裁司法审查条款的修改研究[J]. 王天红. 中国海商法研究, 2021(01)
  • [4]我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事争议仲裁解决机制构建研究[J]. 邓杰,张晨星. 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 2020(00)
  • [5]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机制研究[D]. 杨海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我国自贸试验区临时仲裁制度适用研究[D]. 龚蒙蒙. 青岛大学, 2020(02)
  • [7]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的法律问题研究[D]. 姚宏敏.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8]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机制研究[D]. 万美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国际商事仲裁与司法合作关系研究[D]. 方兆文(Fong Shiu ManDavid).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10]论中国自贸试验区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D]. 刘金妮. 武汉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中国对海事仲裁的司法支持与监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