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PDN商业IP网计算机管理系统数据与网络安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孙悦[2](2020)在《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介日益成为当下艺术创作及其传播的主流形势,其广泛的渗透能力、高效的传播方式令当代社会文化艺术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着深度的变革。在动画艺术领域,信息数据载体的跨领域统合,社会媒介的持续性介入,由此而形成新的工具、方法和认知,对原创动画艺术行为发生的全过程都产生了全面深入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效快捷的传播与流通方式,不可避免的缩短了单一动画作品的生命周期。然而,我们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媒介,从科学构建文化循环的视角,通过加强动画艺术全过程的运作与挖掘能力,在达到商业价值目标的基础上塑造其文化价值和传播价值,对于我国原创动画艺术的发展,乃至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数字媒介为切入点,以推动和挖掘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和传播价值为主要目标,在厘清原创动画艺术、传播媒介和受众回馈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并系统的构建适宜当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本文拟在宏观的视野下着重研究其中设计创作、媒介管理、传播运行、受众回馈等文化过程中的整体运作范式;重点聚焦在数字媒介的影响下,这四大文化过程中分子系统的环节、要素、措施及其相互关联性,借助于相关案例研究,分析总结其操作规律和要点力图将其构建为适宜中国原创动画发展的完整文化循环系统。本文属于搭建复杂系统的基础研究类论文,其目的是为后续本课题在各分子系统上深入研究、构建框架打下基础。因此本文更多是以产业发展的视角,研究内容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数字媒介影响下的中国原创动画文化循环范式系统构建。围绕文化循环理论体系的缘起与解读,探讨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下文化循环理论及其实践的不同特征。再结合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属性,进而研究其文化循环范式的系统构建。从分级系统的角度,分析其环节、要素、措施以及其中的关联作用。二是在文化循环的整体构架下,对“原创”这一命题有至关影响的设计创作、媒介管理、传播运行和受众回馈范式的研究。在设计创作范式方面,本文重点探讨在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从“题材选取”到“脚本理念”,从“角色设计”到“视听语言”等方面的范式和方法研究,尤其是对近年来中国原创动画题材脚本方面的案例与趋势,做了大量归纳总结性研究;在媒介管理和传播运行范式方面,主要是从动画产业发展的视角,探讨管理与传播的范式与路径。重点研究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版权与流通管理”“品牌经营”“传播网络结构”“传播运行机制”等核心问题,其中原创动画的品牌经营内容也是在笔者硕士阶段关于动画商业化运营研究基础上,结合数字媒介影响深化探讨的结论;在受众回馈范式方面,主要从数字媒介传播和文化属性的角度,探讨“媒体消费”“受众认同”和“受众反馈”的特征和侧重点,以及其对于媒介管理和设计创作等文化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在以上关于中国原创动画文化循环范式的研究中,本文同时侧重于四个文化过程及其分子系统的相互关联性和影响要素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各文化过程在如何不断的构建和流通中形成循环的综合作用,从而提升原创动画作品本身的意义建构,形成促进其传播扩张的巨大能量。为此,本文最终也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化循环的规律,并提出推动中国原创动画传播扩张的创新策略与建议。
刘霞[3](2019)在《VPN接入技术在市级行政服务中心数据通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互连网络---基于固定物理位置的租用私有线路的连接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网络发展的需求。对于现有的网络自身建设提出了较高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网络的扩展性、实用性、灵活性、安全性等方面。在这种需求的背景下,虚拟专用网络,企业级网络通过接入互联网,建立私有的网络隧道与企业内部进行加密的数据通讯、远程访问的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既可以减少网络的运行与维护成本,更可以进行企业级网络的业务拓展。当处理多条VPN线路高速连接时,额外的VPN连接开销会影响路由的处理性能。由于带宽的限制,途径的路由器的对称数字用户线路、超高速数字用户线路或私有线路时,网络带宽能够上升到60至70MBps甚至更高,路由器处理数据的性能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而降低网络使用的舒适性。设计的目的就是建立市级行政服务中心虚拟专用网络,同时解决市级公共事业行政服务中心现有的市级电子监察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网络设备负载过大,引起VPN接入性能较低的问题。本论文的研究过程针对某市行政服务中心实际网络需求展开研究与测试,为了实现设计与应用相关内容的保密要求,文中设计内容将隐去实际城市信息,使用某市代替。通过与某市公共事业行政服务中心,某市纪委软环境办公室等网络位置建立VPN链路,对现在运行网络进行抓包分析,对现用网络进行效率分析,结合现有设备、服务器环境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方调查研究,提出对IPSEC VPN的加密强度进行减小,通过NAT地址映射转移L2TP VPN接入位置等方法降低出口路由器负载,提高VPN通信效率,证明该论文研究的现实价值意义。
张磊[4](2019)在《河北电力行政交换业务系统功能扩展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河北电力行政交换网建成“IP多媒体子系统”(简称IMS),实现由电路交换技术向IP分组技术逐步演进。新建IMS行政交换网仅增加了一号通、音频会议等基础业务功能,并且受制于电力信息内网、IMS行政交换网、视频会议专网相互网络隔离的因素,音视频会议组建不灵活,无法满足企业员工迅速查找内部通讯录、快速组建小范围音视频会议等广泛而快速增长的需求。针对上述挑战,本文调研国内外IMS业务应用现状,详细归纳和分析河北电力用户需求,结合河北电力现网实际情况,提炼企业通讯录、即时通讯、融合会议和智能拨号业务等四项业务需求,并完成了相应的设计、开发、部署、测试等工作。相较于同类系统,本文设计的业务系统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通讯录实现河北电力特色的分权分域管理和差异化显示,可适配任何品牌支持LDAP协议的IP电话;二是通过即时通讯软件作为统一通信入口,实现河北电力信息内网、IMS行政交换网和视频会议专网内计算机、IP电话、模拟电话、视频会议终端等多终端的融合通讯;三是研发智能拨号功能,使用户拨打电话更加便捷且不容易出错。目前,此业务系统已经在河北电力试点应用,试点单位的办公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适合在电力系统内广泛推广使用。
刘志远[5](2018)在《基于Mina动态访问内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在计算机行业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互联网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知不觉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成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有力佐证。Web软件作为应用软件的主力军一直在各个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IP则是Web服务发展的最大桎梏,到现在为止,IP资源的急剧减少导致其成本在逐步提高,IP备案流程也日趋复杂。因此,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如何在IP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将Web项目对外发布,使得内外网进行Web应用的交互,成为了无法避免的问题。本文就在网络通信的基础上,使不同子网中的计算机“突破”网络之间的封锁,从而访问到内网中无固定IP的计算机,实现软件线上线下的Web服务。本文在对Mina通信框架和UDP网络穿透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后,确立了以节省开发成本,提高通信性能为宗旨,利用Mina的TCP协议代替传统Socket的UDP协议实现网络穿透的研究方向。首先,对Mina通信技术进行了研究,分别从服务端和客户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服务端以消息的编码解码为核心,同时对验证连接和消息推送的过程进行了设计,客户端以断线重连为核心,同时对登录方式和处理HTTP请求的过程进行了设计;其次,利用Redis作为高速缓存、Nginx作为静态资源服务器、线程池辅助Mina进行多任务的并发处理,研究设计了具有低成本,并发性、通用性、高性能的内网访问技术;第三,根据总体设计,从服务端、客户端和提升整体性能方面对本文的研究进行实现。最后,本文以Web案例及与其它网络穿透技术相比,验证得出:本文技术与其它网络穿透技术相比,本文技术降低了对80端口的依赖并且利用TCP协议保证了传输了安全和稳定性;根据不同并发量下的压力测试结果,证明其在应对并发状况时的高效性、并发性和稳定性。
蔡剑[6](2014)在《数字城市安全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城市的到来,不仅仅是改变个人信息生活的质量,其可运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可以让会各种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能够大大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使得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效率。但数字城市由于其系统庞大,涉及业务众多,其系统安全方面不可忽略,数字城市安全系统的设计与部署也将是数字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本论文主要是设计研究基于数字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安全系统设计,首先在绪论章节阐述数字城市安全系统的课题背景、设计的意义及目前国内外信息安全系统现状,根据设计的意义和目的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的内容,接着对数字城市安全系统进行研究和需求分析,提出目前数字城市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系统安全、运行安全等方面存在主要的系统安全隐患。根据其研究和需求分析结果,针对数字城市存在的安全需求进行诸方面的设计,并研究解决其安全隐患。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本人的设计思路对数字城市安全系统的安全需求进行分项的设计规划,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数字城市安全系统。最后,本文在黔西南州兴义市数字城市视频监控工程的安全系统进行实施部署应用,并在该项目中得到工程验证,实现最终落地。
梁石[7](2014)在《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领域中的高职高专院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断推广的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的教学方式极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校园网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载体。建设符合职业教育特点,以网络和信息技术等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对教育、科研、管理等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处理,从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良好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高职高专校园网建设的主要目标。论文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建设设计与实现为研究对象,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实际特点,按照网络设计的指导原则,分析了校园网的使用需求、面临的问题、建设的主要目标,并结合目前成熟的网络技术,提出了校园网平台的建设方案,对主要技术包括网络整体架构、高速局域网建设、网络安全管理、多种方式并存的用户网络认证、网络多出口链路路由及信息系统等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具体的校园网建设过程、设备安装配置、工程实施等提出了实现方法。同时,在校园网建设的实际使用阶段,体现校园网运行价值和对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作用,对建立在校园网基础平台上的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校园网应用系统,主要对象是网站群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实施进行了分析。目前,经过对论文中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的应用,论文中的主要技术内容,均已在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得到了实施和实际使用,并达到预期效果。对同类高职高专院校校园网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齐长邑[8](2014)在《吉林省联通公司数据中心业务综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文中认为吉林省联通公司已有的业务系统有些是偏重于原有通信行业的业务模式,不适合IDC业务,有些过于松散无法实现业务协同;而且目前全省IDC业务管理部门不统一、业务流程也不统一,不便于全省统一运营管理。由于现有系统不实用,所以实际上吉林省联通数据中心业务还处于手工管理阶段。本文通过分析,提出建设数据中心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必要性,以及系统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信息准确率、增加产品计费规则、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进而提高IDC整体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作用。2013年,吉林省联通通过项目审核,批准建设吉林省联通数据中心业务综合管理系统。本文设计出了详细的业务流程,统一全省的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实现对用户信息、合同信息、代理商信息、资源及资产信息有效的管理,并且利用工单管理、计费管理、流量管理和佣金管理全面系统的将用户从开户、开通使用、流量计费整个流程有效的管理起来。目前,本文的设计思路和对资源、业务、报表、监控等方面详细设计已经通过软件开发商的研发,形成了具体的产品。而且本文通过对处理能力的计算、存储空间的计算、网络流量的计算,为系统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明确的指导。系统实施利用目前较为先进的云计算资源搭建环境,具有成本低、建设速度快、扩充灵活等特点,且具有容错功能,不存在单点故障,一旦某台物理服务器宕机,系统可以将云主机自动迁移到其它物理服务器上。整个系统使用完善的、多层次的、统一的安全机制,保证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利用标准化管理理念,符合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可以适应未来较长时间的发展。目前,系统正处于试用阶段,待系统上线运行后,将继续完善全省IDC相关业务规章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能及权限。而且本文提出要建立检查考核机制,对于未达标单位严格按考核制度扣分,并计入KPI总分中。此外,将稽核工作最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才能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全文从系统规划入手,通过SWOT战略分析,针对吉林省联通公司数据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制定了以需求为导向的规划方针,依据对需求的详细分析,结合“以流程为核心、以资源为基础、以管控为目的、以稽核为手段”的设计思路进行整体架构的设计。根据业务需求对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和再造。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等多方面多角度论述了吉林省联通公司数据中心应如何规划、建设、使用IDC业务综合管理系统。本文不但对吉林省联通数据中心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对其它各省联通、电信或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在设计和实施管理系统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远大[9](2014)在《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数据网络和数据通信业务发展非常迅速,网络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大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关键问题。随着包括防火墙、IPS等网络安全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对于外部威胁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防御体系。与此同时,内网安全成为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与实现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首先,综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内容安排。着重讲述了当前国内外在终端安全与用户行为威胁领域的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在终端安全与用户行为威胁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当前国内外在终端安全与上网行为管理产品方面的进展与优缺点。其次,分析内网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风险,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内网安全管理技术。根据内网安全面临的诸如终端漏洞、用户行为威胁等问题,具体研究身份认证、终端端口管理、用户行为审计等内网安全管理技术。再次,对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进行总体设计。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对内网安全的影响确定内网安全管理系统核心技术与功能,建立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模型,设计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再次,完成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并进行部署测试。根据系统总体设计与功能设计,结合系统业务流程,从监控端子系统、服务器端子系统、管理端子系统和数据库四个子系统的运行模块出发,对各部分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实现;搭建测试平台,进行实际功能测试。最后,总结本文的工作内容,分析其安全性与可靠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陈洋[10](2013)在《电信宽带IP城域网优化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的各家电信运营商为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都加大宽带城域网的建设力度,基于宽带城域网的各项应用发展迅速,成为各家电信运营商竞争的焦点。襄阳电信业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家电信运营商都在加快建设和优化本地的IP宽带城域网。因此优化和建设中国电信襄阳宽带城域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襄阳电信的特点,对襄阳宽带IP城域网的网络优化和各种应用进行了研究。论文对IP城域网优化所涉及的网络结构、网络路由、QoS和业务实现等主要模型和技术方案进行了分析,为襄阳电信宽带IP城域网的优化改造方案设计打下了基础。然后根据电信转型业务对网络的需求,针对襄阳电信宽带IP城域网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了襄阳电信宽带IP城域网的优化原则和目标、网络结构、SVLAN、QoS和网络安全的优化部署方案。论文还对如何在襄阳宽带IP城域网上实现各种方式的应用业务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可行的实现方案。
二、VPDN商业IP网计算机管理系统数据与网络安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PDN商业IP网计算机管理系统数据与网络安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2)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
1.1.1 我国由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战略需求 |
1.1.2 数字媒介日益成为当下艺术传达的主要途径 |
1.1.3 文化循环模式在艺术传播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
1.1.4 中国原创动画需要探索适宜的文化循环模式 |
1.2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
1.2.1 中国原创动画 |
1.2.2 数字媒介语境 |
1.2.3 文化循环范式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
1.4.1 在艺术的数字媒介传播方面 |
1.4.2 在中国原创动画的研究方面 |
1.4.3 在艺术的“文化循环”研究方面 |
1.4.4 研究现状综述 |
1.5 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的主要思路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媒介演化及其对中国原创动画的影响分析 |
2.1 大众媒体艺术的媒介演化背景 |
2.1.1 大众媒介的出现与大众社会理论 |
2.1.2 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文化传播理论 |
2.1.3 数字媒介的出现与媒体融合理论 |
2.2 媒介演化对原创动画的影响 |
2.2.1 对原创机制的影响 |
2.2.2 对制作技术的影响 |
2.2.3 对受众体验的影响 |
2.2.4 对传播方式的影响 |
2.3 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现状 |
2.3.1 中国原创动画中数字媒介应用现状 |
2.3.2 中国原创动画的媒介发展SWOT分析 |
2.3.3 数字媒介的影响要素总结 |
2.3.4 中外原创动画发展路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构建 |
3.1 数字媒介下原创动画的文化属性 |
3.1.1 原创动画的互媒性 |
3.1.2 原创动画的扩张性 |
3.1.3 原创动画的参与性 |
3.2 艺术传播领域的文化循环理论研究 |
3.2.1 关于文化循环理论的解读 |
3.2.2 传统媒介下的文化循环解析 |
3.2.3 数字媒介下的文化循环解析 |
3.3 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构建 |
3.3.1 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适用性 |
3.3.2 一级文化过程的构建与接合 |
3.3.3 次级文化过程的构建与接合 |
3.3.4 文化螺旋与第三重接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设计创作范式 |
4.1 中国原创动画的题材选取范式 |
4.1.1 网络文学的选取路径 |
4.1.2 现实题材的戏剧演绎 |
4.1.3 数据信息的素材提取 |
4.1.4 特色文化的类型挖掘 |
4.2 中国原创动画的故事脚本理念 |
4.2.1 系列化的故事网络 |
4.2.2 贯通式的故事线索 |
4.2.3 断点式的故事链条 |
4.3 中国原创动画的角色设计方法 |
4.3.1 原型构思与造型设定 |
4.3.2 特征定位与特性塑造 |
4.4 中国原创动画的视听语言构建 |
4.4.1 数字媒介下的镜头语言 |
4.4.2 数字媒介下的画面特征 |
4.4.3 数字媒介下的听觉语言 |
4.5 本章小结 |
4.5.1 文化循环中的设计创作范式总结 |
4.5.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
第五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媒介管理范式 |
5.1 中国原创动画的版权管理 |
5.1.1 原创动画的版权建立 |
5.1.2 原创动画的版权控制 |
5.1.3 数字媒介的媒体转型 |
5.2 中国原创动画的流通管理 |
5.2.1 媒介管理中的网络化 |
5.2.2 动画流通的发行手段 |
5.2.3 动画流通的营销策略 |
5.3 中国原创动画的品牌经营 |
5.3.1 品牌授权模式 |
5.3.2 品牌维护延伸 |
5.3.3 品牌创意推广 |
5.4 本章小结 |
5.4.1 文化循环中的媒介管理范式总结 |
5.4.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
第六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传播运行范式 |
6.1 中国原创动画的扩张类型 |
6.1.1 网络文学与动画的双向循环模式 |
6.1.2 “动游联动”跨界协作模式 |
6.1.3 动画IP的跨媒介应用模式 |
6.1.4 从虚拟到现实的沉浸体验模式 |
6.2 中国原创动画的传播体系: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结构 |
6.2.1 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转译过程 |
6.2.2 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构建 |
6.3 中国原创动画的运行策略: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运行机制 |
6.3.1 组织系统创新 |
6.3.2 动力机制创新 |
6.3.3 调控机制创新 |
6.4 本章小结 |
6.4.1 文化循环中的传播运行范式总结 |
6.4.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
第七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受众回馈范式 |
7.1 中国原创动画的媒体消费 |
7.1.1 媒体消费中的文化需求 |
7.1.2 媒体消费中的文化空间 |
7.1.3 媒体消费中的文化素养 |
7.2 中国原创动画的受众认同 |
7.2.1 受众认同的个体身份 |
7.2.2 受众认同的社群身份 |
7.3 中国原创动画的受众反馈 |
7.3.1 媒介消费中受众回馈的类型 |
7.3.2 媒介消费中受众反馈现存的问题 |
7.3.3 媒介消费中受众回馈的评价机制构建 |
7.4 本章小结 |
7.4.1 文化循环中的受众回馈范式总结 |
7.4.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文化循环范式:中国原创动画数字化运营的理想路径 |
8.1.2 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运行机理 |
8.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2009-2019年115 部中国原创动画作品名录 |
附录 B:2013-2019 年主要实践作品简介 |
(3)VPN接入技术在市级行政服务中心数据通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VPN接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VPN接入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VPN的类型及功能分析 |
2.1 VPN技术介绍 |
2.1.1 点到点隧道协议 |
2.1.2 第二层隧道协议 |
2.1.3 网络安全协议 |
2.1.4 通用路由封装协议 |
2.2 二三层主要隧道协议的比较 |
第3章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分析与设计 |
3.1 现有拓扑结构功能分析 |
3.1.1 外部网络 |
3.1.2 内部网络 |
3.2 拓扑结构的改进思路 |
3.3 设计新拓扑结构 |
3.3.1 某市电子监察系统需求分析 |
3.3.2 系统设计原则 |
3.3.3 新拓扑结构及解决的问题 |
第4章 搭建实验环境 |
4.1 模拟环境搭建及工具 |
4.1.1 路由与交换模拟:GNS3 |
4.1.2 模拟PC及服务器:Vmware Workstation |
4.1.3 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2008 |
4.1.4 网络封包分析软件:Wireshark |
4.1.5 模拟搭建实验环境前期准备 |
4.2 路由与交换的配置 |
4.2.1 IPsec配置 |
4.2.2 L2TP配置 |
4.2.3 L2TP地址映射 |
4.3 测试环境连通性 |
第5章 性能对比分析 |
5.1 虚拟专用网络性能研究 |
5.1.1 L2TP、IPsec(3DES)、GRE、NAT功能分析 |
5.1.2 L2TP、IPsec(DES)、GRE、NAT性能研究 |
5.1.3 L2TP(独立服务器)、IPsec(DES)、GRE、NAT性能研究 |
5.1.4 市级行政服务中心流量监控 |
5.2 客户端延时对比分析 |
第6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河北电力行政交换业务系统功能扩展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内容 |
第2章 河北电力行政交换网现状和业务需求分析 |
2.1 IMS行政交换网现状 |
2.2 业务现状与扩展需求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北电力行政交换业务系统功能扩展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2 总体功能设计 |
3.3 企业通讯录功能设计 |
3.3.1 角色权限设计 |
3.3.2 通讯录功能设计 |
3.3.3 典型场景设计 |
3.3.4 个性化功能设计 |
3.4 即时通讯功能设计 |
3.4.1 基本功能 |
3.4.2 用户界面设计 |
3.5 融合会议功能设计 |
3.5.1 基本功能设计 |
3.5.2 功能实现设计 |
3.6 智能拨号功能设计 |
3.6.1 PC客户端与话机联动设计 |
3.6.2 座机智能外呼设计 |
3.7 软件架构设计 |
3.7.1 技术路线设计 |
3.7.2 业务架构设计 |
3.7.3 数据架构 |
3.7.4 技术架构 |
3.7.5 数据库设计 |
3.7.6 高可用性设计 |
3.8 功能模块接口设计 |
3.8.1 接口总体设计 |
3.8.2 企业通讯录功能接口设计 |
3.8.3 融合会议功能接口设计 |
3.8.4 话机联动接口设计 |
3.8.5 即时通讯内部接口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北电力行政交换业务系统功能扩展部署与测试 |
4.1 部署架构 |
4.2 硬件部署 |
4.2.1 服务器部署 |
4.2.2 存储部署 |
4.2.3 负载均衡和防火墙部署 |
4.3 业务功能测试 |
4.3.1 客户端企业通讯录和智能外呼测试 |
4.3.2 融合会议功能测试 |
4.3.3 话机联动功能测试 |
4.3.4 IP话机通讯录业务功能测试 |
4.4 业务性能测试 |
4.4.1 测试环境及步骤 |
4.4.2 测试结果 |
4.4.3 分析及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Mina动态访问内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现有内网突破软件的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MINA框架 |
2.1.1 Mina概念介绍 |
2.1.2 Mina通信过程分析 |
2.2 静态资源服务器 |
2.3 缓存服务器 |
2.4 线程池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INA动态访问内网技术研究与设计 |
3.1 动态访问内网技术需求分析 |
3.1.1 传统穿透技术描述及其不足之处 |
3.1.2 基于Mina实现动态访问内网穿透技术分析及其实现目标 |
3.2 动态访问内网技术的研究 |
3.2.1 通信技术研究 |
3.2.2 资源访问技术研究 |
3.2.3 缓存技术研究 |
3.2.4 线程池技术研究 |
3.3 动态访问内网技术整合与实现 |
3.3.1 动态访问内网技术整合 |
3.3.2 动态访问内网技术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动态访问内网技术验证分析 |
4.1 应用案例介绍 |
4.2 应用案例验证 |
4.3 结论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数字城市安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安全系统研究 |
1.3 本文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
1.3.1 本文设计意义 |
1.3.2 本文设计目的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数字城市安全系统需求分析 |
2.1 数字城市安全技术体系 |
2.2 物理安全需求分析 |
2.3 网络安全需求分析 |
2.3.1 骨干网安全需求分析 |
2.3.2 局域网安全需求分析 |
2.3.3 无线接入安全需求分析 |
2.3.4 边界接入平台需求分析 |
2.4 主机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
2.5 应用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
2.6 运行安全需求分析 |
2.6.1 安全行为管理安全需求分析 |
2.6.2 运行安全需求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城市安全系统设计 |
3.1 物理安全设计 |
3.1.1 前端点物理安全 |
3.1.2 数字城市平台中心机房物理安全 |
3.2 网络安全设计 |
3.2.1 骨干网安全设计 |
3.2.2 局域网安全设计 |
3.2.3 无线接入安全设计 |
3.2.4 边界接入平台设计 |
3.3 主机系统安全设计 |
3.3.1 主机防病毒设计 |
3.3.2 主机安全监控设计 |
3.4 应用系统安全设计 |
3.4.1 统一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
3.4.2 安全审计系统功能设计 |
3.5 运行安全设计 |
3.5.1 安全行为管理设计 |
3.5.2 运行安全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城市安全系统的实施部署 |
4.1 项目建设背景 |
4.2 项目安全分析 |
4.2.1 需求分析 |
4.2.2 重点和难点分析 |
4.3 物理安全部署 |
4.3.1 前端监控点安全部署 |
4.3.2 数字城市平台中心机房物理安全 |
4.4 网络安全部署 |
4.4.1 EPON 传输网络安全部署 |
4.4.2 IP 地址及 VLAN 的划分 |
4.4.3 路由部署 |
4.4.4 QoS 部署 |
4.4.5 防火墙+IDS/IPS 部署 |
4.4.6 边界接入平台安全部署 |
4.5 主机系统安全部署 |
4.5.1 主机防病毒部署 |
4.5.2 主机安全监控部署 |
4.6 应用系统安全部署 |
4.6.1 统一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系统部署 |
4.6.2 安全审计系统部署 |
4.7 运行安全部署 |
4.7.1 分级设置用户口令 |
4.7.2 对任何方式的用户登录都进行认证 |
4.7.3 对网络上已知的病毒所使用的端口进行过滤 |
4.7.4 保持系统日志的打开 |
4.7.5 ICMP 协议的安全配置 |
4.7.6 端口验证 |
4.7.7 防地址假冒 |
4.8 部署效果与评估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研究对象和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特色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校园网分析与设计 |
2.1 高职高专院校校园网的特点 |
2.2 校园网设计的需求分析 |
2.3 校园网设计的总体方案 |
2.3.1 校园网的设计思路 |
2.3.2 整体网络结构设计 |
2.3.3 校园网拓扑结构设计 |
2.3.4 高速校园网的设计 |
2.3.5 图书馆无线网络的设计 |
2.3.6 校园网出口的设计 |
2.3.7 校外用户接入校园网设计 |
2.3.8 用户认证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校园网主要技术的应用与实现 |
3.1 校园网网络的实施 |
3.1.1 网络的扩建和改建 |
3.1.2 VLAN的规划与实施 |
3.1.3 交换设备的选型和配置实施 |
3.1.4 校园网基本数据流量测试 |
3.2 无线网络的实施 |
3.2.1 无线网络结构 |
3.2.2 无线网络设备选型 |
3.2.3 无线网络IP地址部署实施 |
3.2.4 无线网络安全管理 |
3.2.5 图书馆无线网络性能测试 |
3.3 校园网多出口及路由策略的实施 |
3.4 VPN的实施 |
3.5 实现多种用户身份认证方式并存的宿舍区校园网 |
3.5.1 认证方式的选择 |
3.5.2 宿舍区网络设备配置实施 |
3.6 本章小结 |
4 校园网主要特色应用系统的实施 |
4.1 网站群管理系统的实施 |
4.2 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实施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吉林省联通公司数据中心业务综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范围 |
1.1.1 全国 IDC 现状 |
1.1.2 吉林省联通 IDC 现状 |
1.1.3 研究的范围 |
1.2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系统规划 |
2.1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
2.2 手工管理与管理系统对比 |
2.2.1 手工管理的弊端 |
2.2.2 管理系统的优势 |
2.3 业务流程规划 |
2.4 信息系统总体结构规划 |
2.5 项目实施与资源分配规划 |
第三章 系统分析 |
3.1 需求分析 |
3.1.1 业务运营需求 |
3.1.2 流量监控、动力监控管理需求 |
3.1.3 运维管理需求 |
3.1.4 IDC 客户自服务需求 |
3.1.5 统计报表需求 |
3.1.6 综合管理需求 |
3.2 流程分析 |
3.2.1 业务运营流程 |
3.2.2 接口流程 |
3.3 IDC 业务部门及职能调整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1.1 架构设计合理 |
4.1.2 安全性健壮性 |
4.1.3 先进性高效性 |
4.1.4 可靠性 |
4.1.5 统一设计标准 |
4.1.6 集中式、跨平台监控 |
4.1.7 可扩充性 |
4.2 总体技术架构 |
4.3 软件结构设计 |
4.3.1 模块化部署 |
4.3.2 冗余与负载均衡 |
4.4 功能设计 |
4.4.1 业务管理 |
4.4.2 服务开通 |
4.4.3 资源管理 |
4.4.4 运维监控 |
4.4.5 报表管理 |
4.4.6 系统管理 |
4.5 接口管理 |
4.5.1 与外部受理系统和计费系统的接口 |
4.5.2 与 IDC 增值业务平台的接口 |
4.5.3 与其它相关系统的接口 |
第五章 系统实施 |
5.1 软硬件安装调测 |
5.1.1 硬件配置清单 |
5.1.2 硬件配置说明 |
5.1.3 软件配置说明 |
5.2 配置考量 |
5.2.1 运营及客户管理服务配置考量 |
5.2.2 监控管理配置考量 |
5.2.3 存储容量估算 |
5.2.4 配置考量汇总 |
5.3 系统部署说明 |
5.3.1 网络拓朴 |
5.3.2 设备端口分配 |
5.3.3 系统通信 |
5.4 系统测试 |
5.4.1 测试前提条件 |
5.4.2 测试内容 |
5.4.3 测试环境 |
5.4.4 系统测试流程 |
5.4.5 测试流程的控制 |
5.5 试运行 |
第六章 系统运行维护 |
6.1 完善 IDC 业务规章制度 |
6.2 检查考核 |
6.3 日常维护 |
6.4 技术支持 |
6.4.1 服务方式 |
6.4.2 服务响应 |
第七章 结论 |
7.1 全文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学术领域 |
1.2.2 企业产品 |
1.2.3 现有安全技术与产品的局限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3.1 内网安全威胁分析与安全管理技术分析 |
1.3.2 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1.3.3 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实现 |
1.4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内网安全管理技术分析 |
2.1 内网安全与威胁分析 |
2.1.1 终端系统安全漏洞 |
2.1.2 非法用户与非法外联 |
2.1.3 用户行为威胁 |
2.1.4 监控与管理手段单一 |
2.2 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技术研究 |
2.2.1 身份认证 |
2.2.2 端口监控管理 |
2.2.3 终端用户行为监控 |
2.2.4 用户行为审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系统网络架构 |
3.1.2 系统逻辑架构 |
3.2 系统功能设计 |
3.3 系统业务流程 |
3.3.1 管理平台配置用户信息 |
3.3.2 内网用户身份认证 |
3.3.3 终端安全监控 |
3.3.4 用户行为审计与违规审计 |
3.4 系统部署模式 |
3.4.1 网关模式(路由模式) |
3.4.2 网桥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实现 |
4.1 监控端子系统实现 |
4.1.1 监控端模块设计 |
4.1.2 身份认证模块 |
4.1.3 加密解密模块 |
4.1.4 端口控制模块 |
4.1.5 终端监控模块 |
4.1.6 违规存储上报模块 |
4.1.7 策略应用模块 |
4.1.8 通信模块 |
4.2 管理端子系统实现 |
4.2.1 管理端模块设计 |
4.2.2 系统管理模块 |
4.2.3 违规审计模块 |
4.2.4 策略管理模块 |
4.3 服务器端子系统实现 |
4.3.1 服务器端模块设计 |
4.3.2 身份认证模块 |
4.3.3 策略下发模块 |
4.3.4 监控接收模块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身份认证信息表设计 |
4.4.2 分组信息表设计 |
4.4.3 权限配置信息表设计 |
4.4.4 监控信息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测试 |
5.1 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部署环境 |
5.2 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测试环境 |
5.2.1 服务器环境 |
5.2.2 客户端环境 |
5.3 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
5.3.1 身份认证测试 |
5.3.2 系统用户管理测试 |
5.3.3 策略管理测试 |
5.3.4 用户行为审计测试 |
5.4 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优缺点分析 |
5.4.1 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优点分析 |
5.4.2 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缺点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电信宽带IP城域网优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宽带 IP 城域网概述 |
1.2.1 宽带 IP 城域网的定义 |
1.2.2 宽带 IP 城域网的组网方式 |
1.2.3 宽带 IP 城域网的基本结构 |
1.3 电信宽带 IP 城域网的发展趋势 |
1.4 襄阳电信宽带 IP 城域网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信宽带 IP 城域网优化技术 |
2.1 网络结构优化模型 |
2.2 路由优化 |
2.2.1 城域网 IGP 路由 |
2.2.2 城域网 BGP 路由 |
2.3 QoS 优化 |
2.4 用户唯一性实现 |
2.5 网络安全 |
2.6 用户认证计费管理 |
2.6.1 用户认证管理 |
2.6.2 用户计费管理 |
2.7 业务实现优化 |
2.7.1 互联网接入业务实现 |
2.7.2 企业互连业务实现 |
2.7.3 对 IPTV 业务的支持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襄阳电信宽带 IP 城域网优化改造方案 |
3.1 襄阳电信宽带 IP 城域网优化改造思路和目标 |
3.1.1 总体思路 |
3.1.2 优化改造目标 |
3.2 网络结构的优化 |
3.2.1 核心层优化 |
3.2.2 汇聚层优化 |
3.2.3 接入层优化 |
3.3 QoS 优化部署 |
3.3.1 城域网内端到端业务保障 |
3.3.2 IPTV QOS 保障 |
3.4 SVLAN 优化 |
3.4.1 SVLAN 技术简介 |
3.4.2 SVLAN 的部署 |
3.5 网络安全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襄阳电信宽带 IP 城域网的应用 |
4.1 互联网接入 |
4.1.1 ADSL 接入 |
4.1.2 光纤接入 |
4.2 企业互联 |
4.2.1 L2TP VPDN 应用 |
4.2.2 MPLS VPN 应用 |
4.3 网络电视 |
4.4 信息平台 |
4.5 电子商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VPDN商业IP网计算机管理系统数据与网络安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研究[D]. 孙悦.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3]VPN接入技术在市级行政服务中心数据通讯中的应用研究[D]. 刘霞.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2)
- [4]河北电力行政交换业务系统功能扩展与实施[D]. 张磊.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5]基于Mina动态访问内网技术研究[D]. 刘志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2)
- [6]数字城市安全系统设计[D]. 蔡剑.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7]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的设计与实现[D]. 梁石. 西华大学, 2014(05)
- [8]吉林省联通公司数据中心业务综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D]. 齐长邑. 吉林大学, 2014(10)
- [9]面向用户行为的内网安全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 周远大.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10]电信宽带IP城域网优化及应用研究[D]. 陈洋.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