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优良新品种系列简介(三)(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松,陈爱军[1](2022)在《兴安县葡萄产业现状及提质增效栽培主要技术》文中指出兴安县近年大力推广应用葡萄新品种、新技术,使全县葡萄栽培技术、生产效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突出存在品种更新换代慢,过度追求产量,定干低、树形乱,偏施化肥,葡萄根瘤蚜发生危害等技术问题,影响葡萄产业健康发展。应加快推广优良新品种,整穗、疏果、控产,推广应用新架式、新树形,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采取有效措施防控葡萄根瘤蚜等,实现提质增效栽培。
王勇,李玉玲,孙锋,伍国红,骆强伟[2](2021)在《2010年以来中国葡萄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在中国知网检索近十年有关葡萄新品种育成报道的相关文献,汇总品种数据,对育种机构、育种材料、育种方式、育成品种主要性状及用途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共汇总葡萄品种124个,包括鲜食品种104个,鲜食与制干兼用品种4个,酿酒品种17个,砧木品种6个,且以有核和香味品种居多;涉及育种机构51个,主要以国有科研院校为主;利用育种材料96份,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无性系选种、实生选种、自交育种、野生资源收集筛选5种,且以常规杂交为主。调查发现,近十年推出的品种在实际生产中还未得到有效利用,扩繁和配套栽培技术正处于研发之中,推广面积还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
王姣莹[3](2021)在《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业依然事关国计民生,成为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和压舱石,如何破解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围绕生产、生活、生态问题的持续改善和永续发展,探索基于三农发展的复合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及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继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基于脱贫攻坚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步伐,乡村振兴已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完成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有赖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乡村风貌,增强乡村魅力,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乡村发展。因此,进行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和规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陕西合阳县王村镇为研究对象,在对王村镇农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王村镇的生产条件、优势资源进行了现代农业规划和农旅融合模式的研究。基于研究成果,进行了王村镇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具体实践,研究结论如下:1、现状调查表明,王村镇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有:(1)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占劳动力的52.8%,农业吸引力不足,以土地流转或集中为核心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将成为必然;(2)粮食作物生产约占总种植面积的50.2%,果树、蔬菜、中草药等种植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缺乏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及产业升级空间巨大;(3)畜牧业生产主要以猪和鸡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个别村,从种养殖互补均衡的角度来看,未来规模化的畜牧业发展十分必要,也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4)二三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产加销一体化的优势支柱产业;(5)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干旱、缺乏生产技术指导、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在农旅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对农旅资源认识不足、开发不力,以及农旅开发尚未真正起步。2、案例研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有:(1)现代农业发展有赖于规模化经营的支柱产业及合理的产业布局,并建立三产联动的产业链体系;(2)科技引领与农旅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3)田园综合体等综合性农业项目有利于促进农旅融合发展;(4)乡村村落旅游开发的关键在于盘活宅基地等乡村资产;(5)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开发农旅项目不失为低投入、低影响开发农业旅游的最佳途径。3、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其的科学认知基础上,除了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特点外,还应该是顺应现代化建设变革生产关系的农业;具有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高度的农业;具有现代科技引领的技术体系的农业;复合的农业模式与格局的农业。4、现代农业规划路径主要包括:确立“三农”目标定位,明晰现代农业基本构架,革新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重视应对5G时代的农业格局。在规划策略上应注重:立足城乡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协同决策,三产联动的多元化产业布局,致力促进乡村繁荣的长远事业等。5、农旅融合应因地制宜,根据资源合理开发农旅项目,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村落游憩拉动模式,旅游景点拉动模式,特色产业农旅模式,观光农园农旅模式,科技示范农旅模式,趣味农业农旅模式,康养康体农旅模式。6、围绕王村镇各区域的资源、产业现状、技术力量和转型的容易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探索了其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和产业布局。王村镇农旅产业开发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科技示范农旅项目开发、农业观光园项目开发、花木主题园项目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7、在王村镇进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心、一廊、两轴、两带、一样板、八园、九基地”的规划方案,并对重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从农旅融合的视角,提出了改造提升民居建筑和村落环境,构建特色旅游主题村的规划建议。最后针对王村镇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沟壑生态治理、防护林体系构建、道路绿化规划方面对王村镇进行生态景观提升。
郑妮[4](2021)在《‘红美人’柑橘杂交后代群体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及早熟优株的筛选》文中提出柑橘育种的根本任务是选育优良新品种,杂交育种可以定向培育出亲本性状互补或超亲遗传的优良品种。柑橘杂交育种始终把果实品质作为第一育种目标,优良的果实品质应同时具备好吃、好看、方便等特点,成熟期也是杂交育种的极为重要的育种目标,尤其是早熟品种的选育。本试验以中熟品种‘红美人’为母本,分别和早熟父本‘金秋砂糖橘’杂交的308株F1代、和中熟父本‘城固冰糖橘’杂交的88株F1代、和晚熟父本‘春见’杂交的202株F1代为试验材料,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观测这三个杂交组合的果实主要性状。以正态分布图体现杂交后代果实主要性状分布变异情况,分析其遗传规律,联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各杂交组合的早熟后代进行综合评价并排名。旨在探明以‘红美人’为母本的三个组合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规律,筛选出早熟优异株系或杂交亲本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杂交后代果实主要性状分布情况在所有杂交后代的10个数量性状中,单果质量、果皮厚度、可滴定酸、固酸比和种子数这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0.30以上,后代出现了较大的性状分离。三个杂交组合杂交后代成熟期均分离了早熟、中熟、晚熟三种成熟期的后代,整体成熟期呈趋中亲特点。‘红美人’ב金秋砂糖橘’的杂交后代主要为早熟单株(146~190 d),占比53.25%;‘红美人’ב城固冰糖橘’的杂交后代成熟期主要为中熟单株(191~250 d),占61.36%;‘红美人’ב春见’的杂交后代中熟单株占68.81%。三个杂交组合的杂交后代果实单果质量、纵径、横径及果形指数呈连续变异,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单果质量性状相较果实纵横径和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为最大,范围为0.39~0.51,其中‘红美人’ב春见’F1代单果质量、果实纵横径、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均为最大。‘红美人’ב金秋砂糖橘’的杂交后代主要为中等和小果型,果形主要为高扁圆形;‘红美人’ב城固冰糖橘’的杂交后代主要为中等果型,果形主要为高扁圆形和圆形或近圆形。‘红美人’ב春见’组合的杂交后代主要为大至极大果型,果形主要为圆形或近圆形和椭圆形。‘红美人’ב金秋砂糖橘’杂交后代黄色:橙黄色:橙红色:深红色=10:63:29:1;‘红美人’ב城固冰糖橘’杂交后代黄色:橙黄色:橙红色=1:16:12;‘红美人’ב春见’杂交后代黄色:橙黄色:橙红色:深红色=4:62:35:1,三个杂交组合均以橙黄色后代占据大多数。三个杂交组合F1代主要为中等果皮厚度。三个杂交组合TSS多在12%以下,高于12%的后代有一部分但较少;TA多分布在0.41~0.80%;TSS/TA多呈两峰或三峰分布,18.01~30.00分布相对较多。三个组合杂交后代的果肉风味变异非常广泛,从酸、偏酸、酸甜、偏甜、甜均有分布,‘红美人’ב金秋砂糖橘’和‘红美人’ב城固冰糖橘’组合杂交后代主要为酸和偏酸风味,酸甜风味略次之;‘红美人’ב春见’组合主要为酸甜风味,酸和偏酸风味略次之。各组合后代以较化渣占绝大部分,不化渣次之,极化渣的最少。‘红美人’ב金秋砂糖橘’F1代无核株系占17.86%,少核株系占33.77%,中等数量株系占28.57%,多核株系占19.81%。‘红美人’ב城固冰糖橘’F1代无核株系占6.82%,少核株系占18.18%,中等数量株系占43.18%,多核株系占31.82%。‘红美人’ב春见’F1代无核株系占26.73%,少核株系占37.62%,中等数量株系占22.77%,多核株系占12.87%。2杂交后代果实主要性状遗传三个杂交组合成熟天数F1均值均接近中亲值,且成熟天数时间段为中熟,说明大多杂交后代的成熟期呈趋中趋势,各组合的遗传力均在0.80以上,受基因的加性效应影响较大。三个组合后代的低于低亲率高于其超高亲率,成熟天数小于低亲的比例较多,更偏向于成熟期早的亲本遗传。要想得到更多比例的早熟后代,双亲之一要为早熟株系或者选择两亲本成熟期相差较大的组合杂交。各组合果实单果质量、果实纵横径F1均值都小于中亲值,且其低于低亲率较高,有减小趋势。同样,杂交后代的TSS、TA、TSS/TA也有显着的劣变趋势,以‘金秋砂糖橘’和‘城固冰糖橘’为父本的两组合TSS、TSS/TA含量平均值小于中亲值,低于低亲率也远高于其超高亲率,TA含量平均值高于中亲值,超高亲率较高。以‘春见’为父本的组合的TSS含量平均值小于中亲值,TA、TSS/TA接近中亲值。相应的,杂交后代整体风味和化渣性也弱于双亲,各组合F1评分均值都小于中亲值,且低于低亲率较高。各组合F1代果皮颜色评分接近中亲值,三个杂交组合均以橙黄色后代占据大多数,更偏母本遗传,想要培育果皮红色的品种最好选择红色品种作为母本。三个组合果皮颜色评分遗传力较低,为0.28~0.34,说明果皮颜色受基因的加性效应影响较少,可能受基因的显性和上位效应的影响较大。三个杂交后代种子数F1均值皆大于中亲值,超高亲率远高于其低于低亲率,种子数有增多的趋势。种子数性状更偏向于父本遗传,要想选育更多数量的无核建议选择无核的双亲进行杂交,尤其是父本的无核性更为重要。3早熟优株的筛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果实性状简化为4个核心评价指标,联用层次分析法和优劣解距离法计算三个组合早熟杂交后代的综合得分,选取各组合前两名的株系作为优株,最终筛选出中10-4-5、南12-6-12、南29-1-4、南29-1-2、1中20-7-5和2中21-4-8共6个优株,综合品质优良与实际观测结果相符。
朱凯杰[5](2020)在《脐橙果皮色泽变异及番茄红素β-环化酶的调控研究》文中提出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素积累是很多园艺植物果实成熟的必经过程,对果实的色泽品质起决定性作用。果实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差异使其呈现出绿色、红色、橙色、黄色、甚至棕色等。近年来,尽管我们对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有了较多的研究,但关于这两条代谢途径协同调控的分子机制仍然未知。本研究以新发掘的脐橙果皮色泽突变体‘宗橙’为材料,对其棕色果皮表型及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精细分析,采用多组学和多种遗传资源整合策略挖掘到其突变位点,并结合生化手段解析了该突变体果皮叶绿素降解受阻和类胡萝卜素积累增加的突变机制。同时探究了柑橘红色性状形成关键基因——有色体特异表达番茄红素β-环化酶(LCYb2)的等位基因酶活差异,筛选到直接调控CsLCYb2的关键转录因子,并对它们进行了系统地功能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脐橙果皮棕色变异‘宗橙’的表型及其突变机制‘宗橙’是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镇‘伦晚脐橙’果园里发现的一个果皮色泽芽变,经过选育成为新品种,其果皮呈现独特的棕色。对‘宗橙’果实常规生理指标测定发现,其果皮色差、硬度和香气与‘伦晚脐橙’不同,而其余果实品质则相同。‘宗橙’成熟果实有色层中叶绿素滞留,且类胡萝卜素积累增加,说明棕色果实形成的代谢基础是由于有色层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同时积累所致。‘宗橙’有色层中ABA和JA含量均显着高于‘伦晚脐橙’。破色期后‘宗橙’果实有色层中叶绿体降解受阻,至成熟期仍存在大量叶绿体,且成熟期‘宗橙’果实有色体数目相比对照明显增多,而淀粉颗粒明显减少,淀粉含量显着下降。GS-MS分析表明‘宗橙’和‘伦晚脐橙’果实有色层中大量初生和挥发性代谢物存在显着差异。采后贮藏实验发现,贮藏期间‘宗橙’果实品质总体上较‘伦晚脐橙’差。青霉菌接种侵染实验表明,相比‘伦晚脐橙’,‘宗橙’果实对青霉菌抗性更弱。通过整合多组学和和多种遗传资源的策略鉴定到了‘宗橙’的突变基因——滞绿基因STAY-GREEN(SGR)。测序发现柑橘中SGR基因存在两个等位基因(CsSGRa和CsSGRb),与CsSGRa相比,CsSGRb由于序列变异引起的选择性剪接而提前终止,产生截短型蛋白。‘宗橙’中CsSGRa编码区的两个连续碱基发生替换形成终止密码子,使得蛋白编码提前终止(命名为CsSGRa STOP),而CsSGRb基因序列与野生型一致。烟草瞬时表达实验发现仅CsSGRa具有叶绿素降解活性,CsSGRa STOP和CsSGRb均丧失了降解叶绿素的功能,这导致了‘宗橙’果实中叶绿素无法降解。工程菌和柑橘愈伤组织转基因实验表明,CsSGRa和CsSGRb均能抑制类胡萝卜素合成,而CsSGRa STOP不具备抑制活性;Bi FC和Y2H实验证实CsSGRa和CsSGRb可直接与类胡萝卜素途径关键限速酶CsPSY1互作,而CsSGRa STOP与CsPSY1不互作;上述结果表明‘宗橙’中CsSGRa STOP通过解除对CsPSY1的抑制作用促进了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使得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因此,CsSGRa的变异是宗橙果皮叶绿素降解受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增加的直接原因,绿色和橙色叠加使其最终呈现出棕色表型。2.甜橙CsLCYb2及其互作转录因子在果实色泽形成中的功能有色体特异性LCYb2是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的关键酶,本研究在番茄中超表达2个甜橙LCYb2等位基因(CsLCYb2a和CsLCYb2b),产生了富含β-胡萝卜素的金色番茄果实。在CsLCYb2a超表达系番茄果实中,β-胡萝卜素增加了9.3倍(1.5 mg/g干重),且未检测到番茄红素;而在CsLCYb2b超表达系番茄果实中,β-胡萝卜素也显着增加,番茄红素显着减少但未消失;这些结果说明甜橙CsLCYb2等位基因的酶活性存在差异。进一步以CsLCYb2的启动子为诱饵进行酵母单杂筛库,成功筛选到了调控CsLCYb2的2个关键候选转录因子CsMADS3和CsERF061。CsMADS3是MADS-Box家族基因。基因表达和蛋白丰度分析表明,CsMADS3的表达水平与果实发育和色泽形成密切相关。CsMADS3是核定位的转录激活因子,能直接结合并激活CsLCYb2启动子。CsMADS3在柑橘愈伤组织中的超表达显着促进了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以及大部分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基因的表达,并改变了有色体的形态和激素含量。超表达CsMADS3的番茄转基因系,其果实加速褪绿且类胡萝卜素积累增加,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上调表达,有色体和激素显着变化。生化实验证明CsMADS3能结合并激活SGR及8个类胡萝卜素途径关键基因的启动子,包括PSY、PDS、CRTISO、BCH、ZEP、NCED、CCD1、CCD4。表明CsMADS3具有多靶点调控特性,在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协同调控中发挥作用。CsERF061属于乙烯响应因子家族的I亚族,其表达受乙烯诱导,且与果实成熟和着色高度相关。CsERF061是一个核定位的转录激活因子,能直接结合并激活CsLCYb2启动子。在柑橘愈伤组织和番茄果实中超表达CsERF061基因,均发现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增加,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上调,并伴随着有色体和激素含量的变化。生化实验证明CsERF061还能激活其它9个类胡萝卜素途径关键基因的启动子,包括PSY、PDS、CRTISO、LCYb1、BCH、ZEP、NCED、CCD1、CCD4。表明CsERF061能在乙烯介导下直接调控类胡萝卜素代谢。综上,本研究阐明了‘宗橙’突变的分子机制,揭示了SGR在调控柑果类果实成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首次发现柑橘中SGR等位基因的功能分化及其在调控果实成熟过程中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素合成上的独特而精细的调控机制。同时明晰了CsLCYb2等位基因酶活差异,揭示了CsLCYb2互作调控因子CsMADS3对果实成熟过程中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协同调控作用,以及CsERF061在乙烯介导的类胡萝卜素代谢调控中的功能。该研究为未来深入解析柑果类果实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代谢的协同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刘颖,安倩,张力栓[6](2020)在《果树过时品质的遗传改良与再利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要概括了果树过时品质的基本涵义,指出了果树过时品质的遗传改良与再利用的途径和目标,从过时外观品质、过时内在品质、过时栽培性状三个方面列举了对一些果树品种性状缺陷进行遗传改良与再利用的实例。
张顺成[7](2020)在《不同葡萄品种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引种表现及适应性分析》文中指出葡萄作为全世界广泛栽培的落叶果树,其产量和栽培面积在落叶果树中长期处于首位。作为适合葡萄生长、栽培的地区,河南省平顶山市拥有较好的自然气候条件,长期以来葡萄种植面积逐年稳步增长,但从目前的生产中发现,品种种植过于单一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通过对阳光玫瑰、巨玫瑰、金手指、夏黑、新星无核等5个品种的物候期、生长结果特性、丰产性、果实品质等,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挑选出适宜平顶山市栽培的优良葡萄品种并提供理论支撑。试验发现选取的5个品种都比较适宜平顶山市栽培,可逐步推广种植,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从果实经济性状上看,单穗重介于300615g,最大的是巨玫瑰为615g,最小的为夏黑300g;夏黑为早中熟品种,巨玫瑰、金手指、阳光玫瑰为中熟品种,新星无核为中晚熟品种;风味有甘甜、酸甜、清甜和淡甜4种。香味有牛奶香、玫瑰香、草莓香3种类型。在避雨栽培条件下,葡萄植株霜霉病、黑痘病、灰霉病和炭疽病发病率较低,但在盛花期要注意灰霉病、穗轴褐枯病,葡萄坐果后普遍采用套袋方式进行处理。各品种在平顶山市生长势中庸偏强,萌芽率、结果枝率高,抗病性强,易于管理,果粒整齐,大小均匀,品质较好。特别是夏黑和阳光玫瑰,果穗较大,糖度高,丰产性好,适合在平顶山市及周边地区进行推广栽培,金手指、巨玫瑰和新星无核3个品种花芽分化好,可进行促早到培,实现提早上市,弥补现在早熟品种数量少、品种结构单一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2)通过对不同葡萄品种的栽培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对在平顶山市拥有少量种植规模但仍需要推广种植的夏黑葡萄的扦插育苗进行了研究,详细了解了不同基质的土培硬枝扦插和不同水溶液的水培硬枝扦插对葡萄的影响,得到了夏黑葡萄硬枝扦插选择在基质速效生根粉800倍液进行扦插效果最好的结论,在此基质影响下生根率和萌芽率最为理想达到97.61%和95.23%,平均根长达到220.53mm,平均根粗达到3.81mm。(3)为有效论证避雨栽培对新引进品种的各方面影响,开展了对新引进品种的避雨栽培研究,分别选取了阳光玫瑰和新星无核两个品种,对其霜霉病和炭疽病的发病率进行了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的对比分析。从炭疽病发病率上看,避雨栽培条件下的新星无核葡萄、阳光玫瑰葡萄比露天栽培降低了17.6%、4.5%;从霜霉病发病率上看,避雨栽培条件下的新星无核葡萄、阳光玫瑰葡萄比露天栽培降低11.5%、40.3%。避雨栽培有效降低了葡萄病害发病率,减少病害侵染和喷药次数;通过观测巨玫瑰和金手指两个试验品种,对避雨栽培与露天栽培模式下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进行了对比。从试验中得到了有针对性结论:在避雨栽培下的巨玫瑰和金手指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要高于露天栽培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约3%,避雨栽培下两个品种葡萄的可滴定酸含量略低于露天栽培下其可滴定酸含量,但两者无明显差异。采取避雨栽培的模式,有效提升了葡萄果实的品质。(4)通过对平顶山市葡萄产业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平顶山市葡萄产业发展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种植户分散经营缺乏合作社、葡萄种植缺少专业技术指导以及市场销售缺考察、设施农业缺标准、农产品缺品牌等问题,并提出了适合平顶山市葡萄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乔雨[8](2020)在《EMS诱导蒙农红豆草优良突变体筛选及花色变异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蒙农红豆草是一种多功能性牧草,除作饲料外,还可美化环境,同时也是重要的蜜源植物。但由于其育成和使用年限已有20余年,其丰产性和抗寒性逐渐退化,因此亟需对其进行提纯复壮及品种的更新换代研究。本研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蒙农红豆草吸胀种子确定半致死剂量,并以此剂量构建M1代突变群体,一方面以低温(2℃)发芽方法筛选抗寒性较强的突变植株;另一方面混合收种构建M2、M3代突变群体,对突变群体主要进行以下3方面的研究:①通过SSR分子标记对不同突变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目的从分子层面确定不同突变群体DNA多态性;②以M1、M2代突变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SPAD值和株高对突变群体进行初步鉴定分类,比较不同类型中突变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目的筛选红豆草高产育种亲本材料;③在M1代突变群体中获得浅色花突变体,通过对不同花色表型、结构、成分以及转录组的研究,为红豆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EMS诱变强度的增加导致蒙农红豆草种子发芽力和活力的降低,其中0.9%的EMS处理18 h吸胀种子达到其半致死剂量,也是建立蒙农红豆草突变群体的适宜剂量。在蒙农红豆草的突变群体中,出现了叶色、叶量、花色、花序分枝等多个变异性状,其中多叶变异率较高,在M1代中达到30%以上。(2)EMS诱变蒙农红豆草吸胀种子获得的M1代诱变植株,在幼苗期和越冬期的低温胁迫下其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发生显着变化,同时其越冬期根部结构也有明显变化,说明EMS诱变吸胀种子后在低温条件下发芽筛选得到的植株其抗寒性强于对照。蒙农红豆草M2代的突变体植株(SPAD为25.28~48.84,株高为80~107 cm),其光合速率最高(5.76 μmol·CO2·m-2·s-1)、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2.33 μmol·mmol-1),可作为其高产育种的亲本材料。23对引物在蒙农红豆草不同群体多态性位点比例变化为M3>M2>M1,说,说明EMS诱变后代其遗传物质多态性逐代增强,由于育种目标的不同M3代蒙农红豆草突变群体也可作为育种亲本材料的筛选群体。(3)EMS诱变蒙农红豆草获得的浅色花突变体与对照的粉红色花和紫红色花为3种不同的色系,根据黄度值(b*)和色相角(h°)将浅色花突变体的花色定义为黄白色花。在3种花色中共检测到10种类黄酮和5种花青素,其中6种山奈酚衍生物、2种矮牵牛素衍生物、2种飞燕草素衍生物和1种锦葵素衍生物为首次在蒙农红豆草的花瓣中报道。(4)不同花色不同时期蒙农红豆草花瓣转录组测序共得到81319631904个核苷酸(约 81Gb),5.47 亿多个 reads,53009 条 Unigene,其中 6202 条 Unigene 上具有SSR位点,平均每5.86 kb就有1个SSR位点;重复基元数量主要以三核苷酸为主(49.13%),二核苷酸次之(22.07%);在重复基元类型中以AG/CT最高(16.16%),其次为AAG/CTT(14.30%);基元重复次数种类最多为三核苷酸(1 1种),二核苷酸次之(10种),随着基元重复次数的增加核苷酸的数量减少;具有高度多态性潜能的SSR(长度≥20 bp)有3130条(38.29%)。其中共有6396个基因被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中,共找到和花色相关的3条代谢通路,分别是类黄酮代谢通路、黄酮和黄酮醇代谢通路以及花青素代谢通路,其中与类黄酮代谢通路合成相关的差异基因38条,黄酮和黄酮醇代谢通路合成的相关差异基因有10条,花青素代谢通路合成的相关差异基因有1条。(5)通过对蒙农红豆草不同花色花瓣的转录组测序和qRT-PCR的验证,共找到7个控制其花色的关键基因,分别为4CL3、ANR、LAR、FLS、CHS、DFE、ANS,其中CHS、DFR、ANS表达量增加导致花色的加深。
李亚琼[9](2020)在《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果品观光采摘是休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托果树资源进行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对果树产区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秦皇岛市果树资源丰富,果品采摘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总结归纳等方法,对国内、外果品观光采摘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调查了秦皇岛市的10种主栽果树的分布和种植情况,对秦皇岛市21家省级采摘园走访调查,以其为例对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的经营规模、品种结构、采摘时间、收益情况、消费者需求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对比核实。通过调查,得知果品观光采摘的从业人员,多从事简单劳动,整体素质和从业能力距离产业要求相差较大,观光采摘园的亮点主要是新鲜果品和采摘体验,但基础设施不完善、采摘种类不丰富、采摘季节不连续等因素限制了观光采摘园的发展。虽然秦皇岛在客源、资源、气候、市场等多方面的具有优势,在政府的引导下果农积极性较高,但也存在缺少统一规划、规范性不够,同质化较严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较低、高水平不多,宣传意识不足、品牌度不高等诸多问题。为使秦皇岛市的果品观光采摘业得到良性发展,本文针对存在问题和需求导向,提出了发展建议:一是做好规划、统一协调;二是引进品种、完善结构;三是科技支撑、提档升级;四是培育品牌、突出特色。针对产业现状提出了发展展望:一是果品观光采摘园的品牌化、区域化将日渐明显;二是果品生产质量标准将逐步规范;三是适宜采摘的新品种将不断涌现;四是各地区设施技术应用将大力发展;五是新颖宣传方式将广泛应用。并总结出适宜在本地区发展采摘的主要树种和品种,旨在为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彭睿[10](2020)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通过试定义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系统研究,提炼区域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驱动机制中的内在规律及其理论建立模型,寻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结合研究特色与数据可得性等现实条件,重点对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驱动力进行实证分析,最终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转型升级基本路径的实现提供决策依据与措施。本研究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对促进农民增收、打赢新疆地区脱贫攻坚战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研究选择新疆全域,特别是新疆南疆四地州作为研究区域,以新疆种植的经济林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近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数据,遵循经济林培育和利用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等原理,建立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运用LMDI分解法,分析新疆主栽的6种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主要变化特征、贡献和驱动因素。通过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探索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明确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借鉴“钻石模型”,采用归纳演绎法,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阿克苏地区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特征:(1)红枣、葡萄、香梨、苹果比较优势测算结果显示,规模比较优势指数2.34、3.04、1.09、0.58,效率比较优势指数3.32、1.11、1.22、1.05,综合比较优势指数2.79、1.84、1.15、0.79,新疆苹果生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现阶段新疆苹果、红枣和核桃产业呈现规模效率增长模式,葡萄和梨产业向技术效率转变,杏产业在技术层面存在较多问题。主栽经济林果主产区在南疆,其中,主要由规模驱动的是巴州地区的梨(0.59)、喀什地区的枣(0.91)、阿克苏地区的枣(0.68);主要由效率驱动的是阿克苏地区的苹果(0.53)和核桃(0.90)、吐鲁番地区的葡萄(0.52)。(3)新疆主栽经济林果面积变化特征:发展整体向好,在全国主产省中面积占比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苹果和梨种植业竞争力主要在于地域优势;葡萄和杏作为新疆本土种植产业,面积萎缩,市场竞争力下降;红枣和核桃种植面积迅速扩张,特征呈现板块化、生产区域化。(2)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主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贡献5个方面选取了17个指标,通过熵值法得出结果:2000-2017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指数从0.45提升到0.75。(1)创新发展方面,从0.085增长到0.20,目前新疆林果业创新发展经营上呈现规模化优势;(2)协调发展方面,从0.11呈倒“U”增长到0.16;(3)绿色发展方面,从0.08呈倒“U”增长到0.09,绿色增长效果不明显;(4)开放发展方面,从0.09波动式下降到0.08,开放水平不高;(5)共享发展方面,由0.071增长到0.21,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惠民程度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提升。(3)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结果:(1)相关分析得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林果播种面积、灌溉面积、劳动力、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林果销售规模、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现代服务业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相关水平较高,除了灌溉面积(0.524)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0.746),其他变量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各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验证了理论假说。(2)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劳动要素投入、灌溉面积和现代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着的负向作用,打破了理论预期假说,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驱动力的正向效果发挥不足。(4)通过引入彼特“钻石模型”,进一步表明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研究梳理了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比较优势、增产格局,探索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晰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驱动力,探索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新疆林果业由量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林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应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推动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内生动力和外部共同支持。过去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依靠面积扩大、劳动要素投入等增长,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作用不明显。故需尽快连通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二、葡萄优良新品种系列简介(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萄优良新品种系列简介(三)(论文提纲范文)
(1)兴安县葡萄产业现状及提质增效栽培主要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兴安县葡萄产业现状 |
1.1 葡萄产业已成为兴安农业重要支柱产业 |
1.2 全面推广应用葡萄避雨栽培技术 |
1.3 品种结构得到初步优化 |
1.4 推广应用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 |
1.5 产期调节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
2 葡萄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品种更新换代慢 |
2.2 过度追求产量 |
2.3 定干低、树形乱 |
2.4 偏施化肥 |
2.5 葡萄根瘤蚜发生危害 |
3 提质增效栽培主要技术措施 |
3.1 加快推广优良新品种 |
3.2 整穗、疏果、控产 |
3.3 推广应用新架式、新树形 |
3.4 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 |
3.5 采取有效措施防控葡萄根瘤蚜 |
(2)2010年以来中国葡萄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育种机构 |
2 育种材料 |
3 育种方式 |
4 育成品种 |
5 主栽品种及结构现状 |
6 讨论与结论 |
(3)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历史机遇 |
1.1.2 客观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 |
1.3.2 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
1.3.3 关于农旅融合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4.3 调查研究法 |
1.4.4 案例研究法 |
1.4.5 实践验证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王村镇概况及农业现状分析 |
2.1 王村镇概况 |
2.1.1 区位交通 |
2.1.2 自然概况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2.1.4 自然资源 |
2.1.5 文化资源 |
2.2 王村镇农业现状调查分析 |
2.2.1 劳动力人口现状调查 |
2.2.2 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
2.2.3 制约农业生产因素调查 |
2.3 王村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1 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
2.3.2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
第三章 案例研究 |
3.1 日本“六次产业”战略——三产联动的农业 |
3.2 杨陵五泉镇农业特色小镇——科技引领+农旅发展思路 |
3.3 杨陵马家底乡村旅游民宿村——盘活乡村资产的农旅 |
3.4 无锡田园东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 |
3.5 愉快的新西兰牧场之旅——日常生产过程旅游化的农旅 |
第四章 相关理论及策略研究 |
4.1 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 |
4.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
4.1.2 现代农业的再解读 |
4.2 现代农业规划的理论及策略研究 |
4.2.1 现代农业规划的内涵 |
4.2.2 现代农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探析 |
4.2.3 现代农业规划的路径及策略 |
4.3 农旅融合的理论研究 |
4.3.1 农旅融合的内涵 |
4.3.2 农旅融合的模式探析 |
第五章 王村镇农业资源与产业开发思路 |
5.1 基于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
5.1.1 优势(S) |
5.1.2 劣势(W) |
5.1.3 机遇(T) |
5.1.4 挑战(O) |
5.2 基于王村镇资源的产业开发 |
5.2.1 农业用地资源 |
5.2.2 基于资源的开发思路 |
第六章 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 |
6.1 规划总纲 |
6.1.1 规划的指导思想 |
6.1.2 规划依据 |
6.1.3 规划原则 |
6.1.4 发展目标定位 |
6.1.5 阶段性发展目标 |
6.2 规划方案及重点项目 |
6.2.1 基本格局 |
6.2.2 规划内容简介 |
6.2.3 重点项目介绍 |
6.3 乡村旅游规划 |
6.3.1 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 |
6.3.2 农业延伸旅游项目开发 |
6.4 生态景观规划 |
6.4.1 沟壑生态治理 |
6.4.2 防护林体系构建 |
6.4.3 道路绿化规划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红美人’柑橘杂交后代群体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及早熟优株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柑橘生产现状 |
1.2 杂交育种 |
1.2.1 国内外杂交育种现状 |
1.2.2 我国杂交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 |
1.2.3 育种目标 |
1.2.4 亲本选择 |
1.3 柑橘果实主要性状遗传 |
1.3.1 成熟期 |
1.3.2 果实大小 |
1.3.3 果皮性状 |
1.3.4 果实糖酸 |
1.3.5 果肉风味及化渣性 |
1.3.6 种子数 |
1.4 综合评价方法 |
1.4.1 主成分分析法 |
1.4.2 层次分析法 |
1.4.3 优劣解距离法 |
1.4.4 各评价方法联用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2 研究主要内容 |
2.2.1 杂交后代果实性状的分布情况 |
2.2.2 杂交后代果实性状的遗传 |
2.2.3 杂交后代早熟优株的筛选 |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3.1.1 试验地点 |
3.1.2 实验材料 |
3.1.3 亲本材料概况 |
3.2 果实品质测定 |
3.2.1 成熟期 |
3.2.2 果实大小 |
3.2.3 果皮颜色及果皮厚度 |
3.2.4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及固酸比 |
3.2.5 果肉风味和化渣性 |
3.2.6 种子数 |
3.3 遗传力的计算 |
3.4 综合评价方法 |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杂交后代果实性状的分布情况 |
4.1.1 杂交后代成熟期分布 |
4.1.2 杂交后代果实大小分布 |
4.1.3 杂交后代果皮颜色及果皮厚度的分布 |
4.1.4 杂交后代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固酸比分布 |
4.1.5 杂交后代果肉风味及化渣性分布 |
4.1.6 杂交后代种子数分布 |
4.2 杂交后代的果实性状的遗传 |
4.2.1 杂交后代成熟期遗传 |
4.2.2 杂交后代果实大小遗传 |
4.2.3 杂交后代果皮颜色及果皮厚度的遗传 |
4.2.4 杂交后代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固酸比的遗传 |
4.2.5 杂交后代果肉风味及化渣性的遗传 |
4.2.6 杂交后代种子数遗传 |
4.3 杂交后代早熟优株的筛选 |
4.3.1 核心评价指标的确定 |
4.3.2 核心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4.3.3 早熟株系综合评分 |
4.3.4 早熟优株的各性状值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杂交后代果实成熟期 |
5.1.2 杂交后代果实大小 |
5.1.3 杂交后代果实果皮颜色及果皮厚度 |
5.1.4 杂交后代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固酸比 |
5.1.5 杂交后代果肉风味及化渣性 |
5.1.6 杂交后代果实种子数 |
5.1.7 优株的筛选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脐橙果皮色泽变异及番茄红素β-环化酶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课题的提出 |
2 前人研究进展 |
2.1 芽变的研究进展 |
2.1.1 芽变的产生 |
2.1.2 芽变机理的研究 |
2.1.3 芽变的价值 |
2.2 植物扇形嵌合体的研究进展 |
2.3 植物叶绿素降解的研究进展 |
2.3.1 叶绿素降解的研究概况 |
2.3.2 植物叶绿素降解途径 |
2.3.3 叶片和果实叶绿素降解的差异 |
2.3.4 滞绿基因STAY-GREEN(SGR)研究进展 |
2.3.5 植物滞绿突变体 |
2.4 植物类胡萝卜素代谢的研究进展 |
2.4.1 类胡萝卜素简介 |
2.4.2 植物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 |
2.4.3 植物类胡萝卜素代谢的转录调控 |
2.4.4类胡萝卜素代谢与番茄红素β-环化酶2 |
2.5 柑橘果实成熟过程中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素合成的研究进展 |
2.5.1 柑橘果实叶绿素降解及其调控 |
2.5.2 柑橘果实类胡萝卜素代谢及其调控 |
2.5.3 柑橘果实色泽突变体 |
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脐橙果皮棕色变异‘宗橙’的表型及其突变机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菌株、质粒和载体 |
2.2 实验方法 |
2.2.1 果实常规生理指标测定 |
2.2.1.1 果实横径、纵径、果皮厚度测量和果重称量 |
2.2.1.2 果实色差测定 |
2.2.1.3 果实硬度测定 |
2.2.1.4 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
2.2.1.5 维生素C含量测定 |
2.2.2 叶绿素提取及测定 |
2.2.3 类胡萝卜素提取及测定 |
2.2.4 激素提取及测定 |
2.2.5 初生代谢物提取及测定 |
2.2.6 挥发性代谢物提取及测定 |
2.2.7 淀粉含量测定及分析 |
2.2.8 显微镜及电镜观察 |
2.2.8.1 体式显微镜观察 |
2.2.8.2 倒置显微镜观察 |
2.2.8.3 透射电镜观察 |
2.2.9 果实的前期处理、贮藏和取样 |
2.2.10 呼吸速率测定 |
2.2.11 失重率测定 |
2.2.12 腐烂率测定 |
2.2.13 异味物质测定 |
2.2.14 青霉菌接种及取样 |
2.2.15 倍性鉴定 |
2.2.16 转录组分析 |
2.2.17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
2.2.18 DNA提取与基因组重测序分析 |
2.2.19 RNA提取与c DNA合成 |
2.2.20 基因克隆、序列分析、系统树构建及3D结构预测分析 |
2.2.21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2.2.22 总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分析 |
2.2.23 亚细胞定位 |
2.2.24 烟草瞬时表达 |
2.2.25 柑橘叶片黑暗处理 |
2.2.26 光系统Ⅱ(PSⅡ)的光化学效率(Fv/Fm)测定 |
2.2.27 类胡萝卜素工程菌实验 |
2.2.28 农杆菌介导的柑橘愈伤组织遗传转化 |
2.2.29 酵母双杂(Y2H) |
2.2.30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 |
2.2.31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宗橙’的来源 |
3.2‘宗橙’的农艺性状与果实常规生理指标 |
3.3 ‘宗橙’果实有色层显微结构特征 |
3.4 ‘宗橙’果实有色层叶绿素含量变化 |
3.5 ‘宗橙’果实有色层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
3.6 ‘宗橙’果实有色层激素含量变化 |
3.7 ‘宗橙’果实有色层初生代谢物变化 |
3.8 ‘宗橙’果实有色层挥发性代谢物变化 |
3.9 ‘宗橙’有色层淀粉颗粒和淀粉含量变化 |
3.10 贮藏期‘宗橙’果实常规品质变化 |
3.10.1 果实表型变化 |
3.10.2 果实色差值变化 |
3.10.3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含量变化 |
3.10.4 果实硬度变化 |
3.10.5 果实出汁率变化 |
3.11 贮藏期‘宗橙’果实失重率变化 |
3.12 贮藏期‘宗橙’果实腐烂率变化 |
3.13 贮藏期‘宗橙’果实呼吸强度变化 |
3.14 贮藏期‘宗橙’果实异味物质变化 |
3.15 贮藏期‘宗橙’果实激素含量变化 |
3.16 贮藏期‘宗橙’果实初生代谢物含量变化 |
3.17 贮藏期‘宗橙’果实挥发性代谢物含量变化 |
3.18 ‘宗橙’果实对青霉菌的抗性 |
3.19 ‘宗橙’倍性鉴定 |
3.20 ‘宗橙’突变基因鉴定 |
3.20.1 ‘宗橙’和‘伦晚脐橙’的比较转录组分析 |
3.20.2 ‘宗橙’扇形嵌合体不同部位的比较转录组分析 |
3.20.3 ‘宗橙’和伦晚的基因组重测序比较分析 |
3.20.4 ‘宗橙’突变基因鉴定 |
3.20.5 ‘宗橙’中SGR基因表达分析 |
3.20.6 ‘宗橙’中SGR基因的克隆和测序分析 |
3.20.7 ‘宗橙’中SGR蛋白序列及蛋白表达分析 |
3.21 柑橘SGR基因及其同源基因SGRL的系统树分析 |
3.22 柑橘SGR基因的表达分析 |
3.23 SGR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3.24 SGR基因促进叶绿素降解 |
3.24.1 SGR基因瞬时表达烟草叶片 |
3.24.2 ‘宗橙’和‘伦晚脐橙’枯叶的表型对比 |
3.24.3 ‘宗橙’和‘伦晚脐橙’叶片的黑暗处理比较 |
3.25 SGR基因抑制类胡萝卜素合成 |
3.25.1 SGR等位基因超表达类胡萝卜素工程菌分析 |
3.25.2 SGR等位基因超表达柑橘愈伤组织分析 |
3.26 SGR与 PSY蛋白互作分析 |
3.27 ‘宗橙’SGR突变的多效性 |
4 讨论 |
4.1 ‘宗橙’的突变机理 |
4.2 柑橘 SGR 等位基因的功能分化 |
4.3 柑果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代谢调控 |
4.4 ‘宗橙’的价值及开发利用 |
4.5 ‘宗橙’和‘伦晚脐橙’在采后贮藏特性和抗性上差异产生的可能机制 |
第三章 :甜橙CsLCYb2 及其互作转录因子在果实色泽形成中的功能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菌株、质粒和载体 |
2.2 实验方法 |
2.2.1 系统树构建、蛋白序列及3D结构分析 |
2.2.2 DNA提取、RNA提取及c DNA合成 |
2.2.3 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系统树构建 |
2.2.4 实时定量PCR |
2.2.5 农杆菌介导的番茄遗传转化 |
2.2.6 类胡萝卜素提取及测定 |
2.2.7 透射电镜观察 |
2.2.8 激素提取及测定 |
2.2.9 初生代谢物提取及测定 |
2.2.10 酵母单杂(Y1H) |
2.2.11 烟草瞬时表达及双荧光素酶检测 |
2.2.12 凝胶阻滞实验(EMSA) |
2.2.13 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分析 |
2.2.14 亚细胞定位 |
2.2.15 转录活性分析 |
2.2.16 农杆菌介导的柑橘愈伤组织遗传转化 |
2.2.17 总叶绿素提取及测定 |
2.2.18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sLCYb2 等位基因的系统树、蛋白序列及3D结构分析 |
3.2 番茄CsLCYb2 等位基因超表达系的获得和表型分析 |
3.3 番茄CsLCYb2 等位基因超表达系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基因表达分析 |
3.4 番茄CsLCYb2 等位基因超表达系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基因表达分析 |
3.5 番茄CsLCYb2 等位基因超表达系果实质体超微结构观察 |
3.6 番茄CsLCYb2 等位基因超表达系番茄果实激素含量分析 |
3.7 番茄CsLCYb2 等位基因超表达系果实初生代谢物分析 |
3.8 柑橘CsLCYb2a启动子单杂筛库结果与分析 |
3.8.1 诱饵酵母菌株的AbA最佳使用浓度 |
3.8.2 酵母单杂筛库 |
3.8.3 阳性克隆的序列分析 |
3.9 转录因子CsMADS3 的功能研究 |
3.9.1 CsMADS3 蛋白与CsLCYb2 启动子互作验证 |
3.9.1.1 Y1H验证 |
3.9.1.2 双荧光素酶验证 |
3.9.1.3 EMSA验证 |
3.9.2 CsMADS3 基因序列和蛋白特性分析 |
3.9.3 CsMADS3 基因表达分析 |
3.9.4 CsMADS3 蛋白转录活性分析 |
3.9.5 CsMADS3 蛋白亚细胞定位 |
3.9.6 CsMADS3 超表达柑橘愈伤的功能分析 |
3.9.6.1 柑橘愈伤CsMADS3 超表达系的获得和表型分析 |
3.9.6.2 柑橘愈伤CsMADS3 超表达系内质体超微结构观察 |
3.9.6.3 柑橘愈伤CsMADS3 超表达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
3.9.6.4 柑橘愈伤CsMADS3 超表达系类胡萝卜素基因表达分析 |
3.9.6.5 柑橘愈伤CsMADS3 超表达系类激素含量分析 |
3.9.7 CsMADS3 超表达番茄的功能分析 |
3.9.7.1 番茄CsMADS3 超表达系的获得和表型分析 |
3.9.7.2 番茄CsMADS3 超表达系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
3.9.7.3 番茄CsMADS3 超表达系果实类胡萝卜素基因表达分析 |
3.9.7.4 番茄CsMADS3 超表达系果实有色体超微结构观察 |
3.9.7.5 番茄CsMADS3 超表达系果实激素含量分析 |
3.9.7.6 番茄CsMADS3 超表达系果实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3.9.8 CsMADS3 蛋白与类胡萝卜代谢和叶绿素降解途径基因启动子互作验证 |
3.9.8.1 EMSA验证 |
3.9.8.2 双荧光素酶验证 |
3.10 转录因子CsERF061的功能研究 |
3.10.1 CsERF061 蛋白与CsLCYb2 启动子互作验证 |
3.10.1.1 Y1H验证 |
3.10.1.2 EMSA验证 |
3.10.1.3 双荧光素酶验证 |
3.10.2 CsERF061基因序列和蛋白特性分析 |
3.10.3 CsERF061基因表达分析及乙烯响应 |
3.10.4 CsERF061蛋白亚细胞定位 |
3.10.5 CsERF061蛋白转录活性分析 |
3.10.6 CsERF061超表达柑橘愈伤的功能分析 |
3.10.6.1 柑橘愈伤CsERF061超表达系的获得和表型分析 |
3.10.6.2 柑橘愈伤CsERF061超表达系内质体超微结构观察 |
3.10.6.3 柑橘愈伤CsERF061超表达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
3.10.6.4 柑橘愈伤CsERF061超表达系类胡萝卜素基因表达分析 |
3.10.6.5 柑橘愈伤CsERF061超表达系激素含量分析 |
3.10.7 CsERF061超表达番茄的功能分析 |
3.10.7.1 番茄CsERF061超表达系的获得和表型分析 |
3.10.7.2 番茄CsERF061超表达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
3.10.7.3 番茄CsERF061超表达系类胡萝卜素基因表达分析 |
3.10.7.4 番茄CsERF061超表达系果实有色体超微结构观察 |
3.10.7.5 番茄CsERF061超表达系类激素含量分析 |
3.10.8 CsERF061蛋白与其它类胡萝卜代谢代谢途径基因启动子互作验证 |
3.10.8.1 EMSA验证 |
3.10.8.2 双荧光素酶验证 |
4 讨论 |
4.1 柑橘CsLCYb2 等位基因的功能差异 |
4.2 柑橘CsLCYb2 等位基因超表达对番茄果实代谢流的影响 |
4.3 柑橘CsLCYb2 等位基因丰富了合成生物学工具箱 |
4.4 CsMADS3 直接调控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代谢 |
4.5 CsERF061响应乙烯并直接调控类胡萝卜代谢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I 部分实验图表 |
附录 Ⅱ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果树过时品质的遗传改良与再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果树过时品质的遗传改良与再利用途径 |
1.1 实生选种 |
1.2芽变选种 |
1.3杂交育种 |
1.4多倍体育种 |
1.5诱变育种 |
2 果树过时品质的遗传改良与再利用目标 |
2.1 内外品质佳 |
2.2 丰产性好 |
2.3 特定成熟期 |
2.4 抗逆性强 |
2.5 株型矮小 |
3 果树过时品质的遗传改良与再利用实例 |
3.1 过时外观品质的遗传改良与再利用 |
3.1.1 单果重偏小的遗传改良 |
3.1.2 果面着色度不足的遗传改良 |
3.1.3 果皮外观缺陷的遗传改良 |
3.2 过时内在品质的遗传改良与再利用 |
3.2.1 果肉类型的遗传改良与创新 |
3.2.2 果肉糖度不足的遗传改良 |
3.2.3 果肉质地风味不佳的遗传改良 |
3.3 栽培性状的遗传改良与再利用 |
3.3.1 丰产性差的遗传改良 |
3.3.2 抗病性差的遗传改良 |
(7)不同葡萄品种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引种表现及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及河南省葡萄产业现状 |
1.1.1 我国葡萄产业概况 |
1.1.2 河南省葡萄产业概况 |
1.2 平顶山市林果业发展现状 |
1.2.1 平顶山市特色林果发展现状 |
1.2.2 平顶山市特色林果引种概况 |
1.2.3 平顶山市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3.1 选题的意义 |
1.3.2 选题的目的 |
第二章 不同葡萄品种在平顶山市的引种表现和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果园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观测指标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5个引种葡萄品种植物学特性调查 |
2.2.2 5个引种葡萄品种果实经济性状调查 |
2.2.3 5个引种葡萄品种生长结果习性调查 |
2.2.4 5个引种葡萄品种物候期调查 |
2.2.5 5个引种葡萄品种抗病性调查 |
2.2.6 5个引种葡萄品种果实耐贮运性调查 |
第三章 引种品种不同栽培技术研究 |
3.1 避雨栽培与露天栽培下葡萄的引种表现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2.1 避雨栽培对不同葡萄品种的病害防治影响 |
3.1.2.2 避雨栽培对不同葡萄品种的果实品质影响 |
3.1.3 讨论 |
3.2 不同基质对葡萄硬枝扦插的影响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2.1 不同基质对夏黑葡萄土培硬枝扦插的影响 |
3.2.2.2 不同水溶液对夏黑葡萄水培硬枝扦插的影响 |
3.2.3 讨论 |
第四章 平顶山市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4.1 平顶山市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 平顶山市葡萄产业发展对策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
(8)EMS诱导蒙农红豆草优良突变体筛选及花色变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红豆草概述 |
1.1.1 红豆草来源与研究进展 |
1.1.2 蒙农红豆草来源与研究进展 |
1.2 EMS化学诱变育种原理及应用 |
1.2.1 EMS化学诱变育种原理 |
1.2.2 EMS诱变育种特点 |
1.2.3 EMS突变体的筛选与分析 |
1.2.4 EMS化学诱变育种在牧草中的应用 |
1.2.5 SSR标记原理以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
1.3 植物花色及其合成机理 |
1.3.1 花色对红豆草的重要性 |
1.3.2 花色表型的测量 |
1.3.3 花色素的种类和结构 |
1.3.4 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1.3.5 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主要酶 |
1.3.6 花瓣的组织结构对花色的影响 |
1.4 转录组测序技术简介 |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发展 |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研究方法 |
1.4.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非模式植物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2 EMS诱变蒙农红豆草突变群体的构建和高产突变体的筛选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材料来源 |
2.1.2 试剂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EMS处理方法 |
2.2.2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3 EMS突变群体的构建 |
2.2.4 突变性状的田间调查 |
2.2.5 M_1、M_2植株表型突变频率的计算 |
2.2.6 M_1、M_2表型变异植株光合特性与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2.7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种子发芽力的影响 |
2.3.2 蒙农红豆草M_1、M_2代突变体的性状表现 |
2.3.3 蒙农红豆草M_1、M_2代突变群体光合特性比较 |
2.4 讨论 |
2.4.1 EMS浓度对蒙农红豆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2.4.2 EMS诱导对蒙农红豆草变异植株特征特性的诱变效应 |
2.4.3 诱变后代株高和SPAD值对诱变剂的响应 |
2.4.4 诱变后代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
2.4.5 诱变后代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
2.4.6 诱变后代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
2.5 小结 |
3 EMS诱变蒙农红豆草变异群体M_1、M_2和M_3代SSR遗传变异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材料来源 |
3.1.2 试剂配制 |
3.2 试验方法 |
3.2.1 各世代群体DNA提取 |
3.2.2 DNA质量与纯度检测 |
3.2.3 SSR引物筛选与稀释 |
3.2.4 SSR-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
3.2.5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3.2.6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蒙农红豆草SSR标记引物及最佳退火温度 |
3.3.2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M_1代遗传多态性的影响 |
3.3.3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M_2代遗传多态性的影响 |
3.3.4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M_3代遗传多态性的影响 |
3.3.5 蒙农红豆草不同群体遗传相似性分析 |
3.3.6 蒙农红豆草不同突变群体的聚类分析 |
3.4 讨论 |
3.4.1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不同群体的SSR标记位点多态性的影响 |
3.4.2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不同群体遗传变异的影响 |
3.5 小结 |
4 EMS诱变蒙农红豆草抗寒突变体的筛选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不同温度下的种子萌发 |
4.2.2 低温处理下幼苗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
4.2.3 越冬期生理指标的测定 |
4.2.4 石蜡切片法观测蒙农红豆草越冬期根形态结构 |
4.2.5 返青期越冬率的测定 |
4.2.6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EMS处理下的蒙农红豆草种子在不同温度下萌发情况 |
4.3.2 EMS处理后低温下发芽的幼苗生长速率的变化 |
4.3.3 低温胁迫对EMS诱变的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4.3.4 越冬期气温变化和越冬率 |
4.3.5 越冬期低温胁迫对EMS诱变的植株生理生化的影响 |
4.3.6 蒙农红豆草抗寒性综合评价 |
4.3.7 EMS处理对越冬期蒙农红豆草根解剖结构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EMS处理后低温发芽与抗寒性鉴定 |
4.4.2 越冬期根解剖结构特征与抗寒性 |
4.4.3 幼苗与成株越冬期生理生化变化与抗寒性 |
4.5 小结 |
5 蒙农红豆草花色突变体表型及色素成分特征分析 |
5.1 试验材料 |
5.1.1 试验材料来源 |
5.2 试验方法 |
5.2.1 突变体表型观察和生理指标测定 |
5.2.2 突变体花色显微结构观察 |
5.2.3 总花青素和总类黄酮的测定 |
5.2.4 花青素和类黄酮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
5.2.5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表型观察 |
5.3.2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表型指标比较 |
5.3.3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的花粉育性与结实率的比较 |
5.3.4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相关花色指标比较 |
5.3.5 不同花色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5.3.6 蒙农红豆草不同花色的花瓣结构比较 |
5.3.7 蒙农红豆草不同花色的总类黄酮和总花青素含量比较 |
5.3.8 蒙农红豆草不同花色类黄酮含量比较 |
5.3.9 蒙农红豆草不同花色的花青素含量比较 |
5.3.10 不同花色表型值和色素含量的逐步回归分析 |
5.4 讨论 |
5.4.1 花色与异花授粉植物结实的关系 |
5.4.2 花瓣表型对其颜色的影响 |
5.4.3 花瓣超显微结构对其颜色的影响 |
5.4.4 花瓣色素含量对其颜色的影响 |
5.5 小结 |
6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蒙农红豆草花色变异机理及关键基因的挖掘 |
6.1 试验材料 |
6.1.1 试验材料来源 |
6.2 试验方法 |
6.2.1 文库构建与测序 |
6.2.2 质量评估与拼接 |
6.2.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6.2.4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
6.2.5 SSR的筛选和统计分析 |
6.2.6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蒙农红豆草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
6.3.2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转录组微卫星SSR特征分析 |
6.4 讨论 |
6.4.1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转录组测序的分析 |
6.4.2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类黄酮合成途径结构基因表达分析 |
6.4.3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转录组微卫星SSR特征 |
6.5 小结 |
7 结论 |
8 本研究创新 |
9 进一步研究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9)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立题背景 |
1.2 立题意义 |
1.2.1 改变传统产业结构 |
1.2.2 增加果品销售新渠道 |
1.2.3 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1.3 研究方法 |
1.3.1 查询文献 |
1.3.2 实地考察 |
1.3.3 调查问卷 |
1.3.4 统计分析 |
1.3.5 总结归纳 |
第二章 果品观光采摘业的发展概况 |
2.1 国外果品观光采摘业的发展历程 |
2.1.1 政府主导的“绿色农业”(日本) |
2.1.2 行业协会的“专业农场”(法国) |
2.1.3 全民参与的“市民农园”(德国) |
2.1.4 产业联合的“休闲庄园”(澳大利亚) |
2.2 我国果品观光采摘业的发展概况 |
2.2.1 起源于台湾 |
2.2.2 方兴于大陆 |
第三章 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现状 |
3.1 果品种植情况 |
3.1.1 主要树种和品种 |
3.1.2 面积产量和产值 |
3.1.3 县区的种植情况 |
3.2 采摘园规模与分布 |
3.3 采摘园分类及案例 |
3.3.1 单一果品采摘模式 |
3.3.2 家庭农场模式 |
3.3.3 果品产销合作社模式 |
3.3.4 休闲观光园模式 |
3.4 采摘园经营情况 |
3.4.1 采摘果品的种类和季节 |
3.4.2 主要水果的果实成熟期 |
3.4.3 设施技术应用情况 |
3.4.4 采摘园经营情况 |
3.4.5 采摘园人员配置情况 |
3.5 市场对采摘园的需求情况 |
第四章 秦皇岛市发展果品观光采摘的优势与问题 |
4.1 优势分析 |
4.1.1 旅游名城,客源充足 |
4.1.2 气候特殊,资源丰富 |
4.1.3 政府支持,果农积极 |
4.2 存在问题 |
4.2.1 缺少统一规划,规范性不够 |
4.2.2 同质化较严重,特色不明显 |
4.2.3 科技含量较低,高水平不多 |
4.2.4 宣传意识不足,品牌度不高 |
第五章 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发展建议 |
5.1 做好规划,统一协调 |
5.2 引进品种,完善结构 |
5.3 科技支撑,提档升级 |
5.4 培育品牌,突出特色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行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 |
6.1.2 经营现状存在诸多问题 |
6.1.3 多方举措促进良性发展 |
6.2 发展展望 |
6.2.1 果品观光采摘园的品牌化、区域化将日渐明显 |
6.2.2 果品生产质量标准将逐步规范 |
6.2.3 适宜采摘的新品种将不断涌现 |
6.2.4 各地区设施技术应用将大力发展 |
6.2.5 新颖宣传方式将广泛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适合采摘的主要树种和品种 |
1.苹果 |
2.梨 |
3.桃 |
4.葡萄 |
5.樱桃 |
6.其他 |
(10)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疆林果业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
1.1.2 新疆发展林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和潜力 |
1.1.3 林果业已成为新疆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
1.1.4 新疆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林果业发展 |
1.1.5 为内陆欠发达区域经济林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4.1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
1.4.2 新疆经济林果发展水平评估 |
1.4.3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
1.4.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综述法 |
1.5.2 比较优势衡量方法 |
1.5.3 LMDI分解法 |
1.5.4 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
1.5.5 探索性分析 |
1.5.6 多元回归分析 |
1.5.7 归纳演绎法 |
1.6 基本概念 |
1.6.1 产业 |
1.6.2 经济林与经济林果 |
1.6.3 林果业相关概念 |
1.6.4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 |
1.6.5 驱动力 |
1.6.6 路径 |
1.7 数据来源与研究范围 |
1.7.1 数据来源 |
1.7.2 研究范围 |
1.8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8.1 国外研究综述 |
1.8.2 国内研究综述 |
1.8.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林栽培与加工利用理论 |
2.1.2 制度变迁理论 |
2.1.3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1.4 规模经济理论 |
2.1.5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1.6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2 技术路线 |
2.3 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3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阶段分析(1988-2017) |
3.1.1 传统发展阶段(1988-1997) |
3.1.2 成长发展阶段(1998-2011) |
3.1.3 成熟发展阶段(2012-2017) |
3.2 新疆经济林果经营规模及结构分析 |
3.2.1 种植面积 |
3.2.2 产量规模 |
3.2.3 品种结构 |
3.2.4 空间分布 |
3.3 新疆经济林果贮藏加工现状分析 |
3.3.1 企业贮藏、加工能力发展情况 |
3.3.2 企业贮藏、加工业绩效情况 |
3.4 新疆经济林果销售现状分析 |
3.4.1 国内销售现状 |
3.4.2 对外贸易状况 |
3.5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问题分析 |
3.5.1 林果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失衡 |
3.5.2 林果产品贮藏与加工实力薄弱 |
3.5.3 林果产品国内外市场开拓不足 |
3.6 本章小结 |
4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
4.1 新疆经济林果业比较优势分析 |
4.1.1 比较优势的内涵 |
4.1.2 比较优势分析 |
4.2 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研究方法 |
4.2.3 新疆苹果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4 新疆梨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5 新疆葡萄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6 新疆杏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7 新疆红枣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8 新疆核桃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3 新疆经济林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变化的特征 |
4.3.1 新疆苹果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2 新疆梨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3 新疆葡萄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4 新疆杏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5 新疆红枣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6 新疆核桃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 |
5.1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
5.1.1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5.1.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主要特征 |
5.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2.2 评价指标选取及衡量说明 |
5.3 发展水平的评价 |
5.3.1 规模经营指数 |
5.3.2 全要素生产率 |
5.3.3 地均林果产值 |
5.3.4 林果产量增长变动 |
5.3.5 林果价格变动比率 |
5.3.6 单位林果产值耗水 |
5.3.7 单位林果产值耗能 |
5.3.8 化肥用量缩减比例 |
5.3.9 农药用量缩减比例 |
5.3.10 林果业投资利润率 |
5.4 评价方法 |
5.5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实证分析 |
6.1 驱动力分析及基本假设 |
6.1.1 内部驱动力 |
6.1.2 外部驱动力 |
6.2 研究设计 |
6.2.1 模型选择 |
6.2.2 变量选取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探索性分析 |
6.3.2 多元回归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
7.1 分析框架 |
7.2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2.1 问题分析 |
7.2.2 主要措施 |
7.3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3.1 问题分析 |
7.3.2 主要措施 |
7.4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4.1 问题分析 |
7.4.2 主要措施 |
7.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5.1 问题分析 |
7.5.2 主要措施 |
7.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6.1 问题分析 |
7.6.2 主要措施 |
7.7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7.1 问题分析 |
7.7.2 主要措施 |
7.8 新疆典型地区(阿克苏)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执行情况案例 |
7.8.1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2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3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4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9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8.1.2 新疆经济林果种植、生产特征分析 |
8.1.3 评估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 |
8.1.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
8.1.5 驱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
8.2 主要创新点 |
8.2.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8.2.2 提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
8.3 研究展望 |
8.3.1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模型 |
8.3.2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测评依据和评价体系 |
8.3.3 驱动路径进一步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葡萄优良新品种系列简介(三)(论文参考文献)
- [1]兴安县葡萄产业现状及提质增效栽培主要技术[J]. 李红松,陈爱军. 南方园艺, 2022
- [2]2010年以来中国葡萄育种研究进展[J]. 王勇,李玉玲,孙锋,伍国红,骆强伟.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21(06)
- [3]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D]. 王姣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红美人’柑橘杂交后代群体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及早熟优株的筛选[D]. 郑妮. 西南大学, 2021(01)
- [5]脐橙果皮色泽变异及番茄红素β-环化酶的调控研究[D]. 朱凯杰.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6]果树过时品质的遗传改良与再利用[J]. 刘颖,安倩,张力栓. 河北果树, 2020(04)
- [7]不同葡萄品种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引种表现及适应性分析[D]. 张顺成.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0)
- [8]EMS诱导蒙农红豆草优良突变体筛选及花色变异机理研究[D]. 乔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9]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D]. 李亚琼.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6)
- [10]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D]. 彭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