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分析

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分析

一、汉英颜色词文化学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莹[1](2020)在《蒙古留学生汉语基本颜色词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历史的发展,每个国家语言中颜色词的意义已经不再是只有基本义那么简单,而是引申出了丰富的文化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认知和使用,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颜色词的教学往往却容易被淡化。以教材《发展汉语》为例,在初中高级的教材中,都有关于汉语颜色词的使用和教学要求。但是,由于这一教学内容在教学整体中所占比重不大,教材的编排也不够系统,教学过程不是很连贯,因而学生对汉语颜色词的掌握情况不是十分理想。与此同时,颜色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却十分广泛,是留学生汉语学习、语言交际中的一个重点及难点。因此,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汉蒙两国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的对比分析,从词义、文化内涵等方面辨析其异同和联系,并以蒙古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偏误情况考察。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深入探求偏误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而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从学术研究和教学应用两个方面探讨选题的意义和价值,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第二部分为颜色词本体的概述。首先,明确颜色词的概念及其特点。其次,对基本颜色词的范围进行既定,结合国内外主要学术流派和观点明确基本颜色词的范围。最后,确定本文选取的六种基本颜色词并阐述选取依据。第三部分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汉蒙六种基本颜色词的词义及文化内涵,探寻差异与联系。第四部分为偏误情况调查。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通探析蒙古留学生对汉语颜色词的偏误情况。第五部分进行偏误分析。根据调查得出的数据与访谈情况,总结偏误类型,分析偏误原因。第六部分分析偏误成因并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黎氏全[2](2020)在《汉越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味觉作为基本的感觉之一,是人类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有了味觉,我们才可以认识美食、感受美味。而味觉是在饮食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既是饮食的重要特征之一,又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价值。因此,味觉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然而,中国的语言学对味觉词的研究,从总体上看还不够丰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味觉词的语义方面,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强。汉外对比研究虽然众多,但着重于与英语、日语、韩语等语种的对比。在越南,关于味觉词的研究寥寥可数,专门、系统地对汉越味觉词进行的对比研究更是一片空白。本研究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视角对汉越基本味觉词的语义、构词及语用三个层面的认知进行全面和细致对比,并尝试阐明这两种不同语言在味觉的词汇表征方面的异同和动因。论文选取汉语中的基本味觉词“酸”、“甜”、“苦”、“辣”、“咸”和越南语中与之相对应的“chua”、“ng(?)t”、“d(?)ng(kh(?))”、“cay”、“m(?)n”为研究对象,首先以认知语言学有关认知域的理论为基础,对味觉词的义域进行划分、定名及分析,然后把其分为“相同、相似、相异”三种情况去考察汉越味觉词语义表现的异同,从此阐释造成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此外,还采用了静态语言理论与动态言语实例结合法,探讨了汉越味觉词的引申义、构词能力和语用特点。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在语义方面,汉越味觉词呈现出共性多于差异性的特点,其中“苦”与“d(?)ng(kh(?))”语义基本相同;“酸”与“chua”和“甜”与“ng(?)t”语义共性大于差异性;“辣”与“cay”语义异同参半;“咸”与“m(?)n”语义差异性大于共性。此外,两者在语义引申方面体现出一些整体性的倾向:一是从语义引申的途径上看,在隐喻投射的过程中基本体现出了“味觉现象—生理感觉—心理感觉—抽象概念”的模式;二是从语境依赖程度上看,汉越味觉词语义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受到语境的影响;三是从语义指向上看,汉越味觉词语义都倾向于内指,但倾向程度有时有所不同;四是从语义指称对象上看,汉越味觉词语义使用范围有时不一致;五是从语义色彩上看,汉越味觉词的褒贬色彩大多相似。人类具有共同的认知方式和生理机制引起了汉越味觉词语义朝“同”的方向发展,但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约束导致汉越味觉词引申意义朝“异”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以认知、语言、文化三平面为基础,建立了汉越味觉词引申差异对比的阐释模式,从而寻求两者语义异同背后的深刻原因。从认知角度看,我们发现造成汉越味觉词语义表现相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都具有共同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对味觉的感受大体一致。从语言角度看,作为语言词汇系统的一部分,味觉词的引申意义会受到其所在的整个语言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语义表现的差异。而另一方面,语言接触又会使汉越味觉词语义产生很多相似之处。从物质文化看,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方式等直接影响了民族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偏好,这对汉越味觉词引申的结果和其隐含的褒贬意义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社会文化看,中越两国人民都受到深远的儒家思想影响,因此很多汉越味觉词的引申义明显地反映了儒家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思维方式上,中越文化都重视二元统一,两国人民习惯于直观思维、内向思维。此外,佛教观念渗透到越南人的思想意识中并给越南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都是造成汉越味觉词引申意义有异有同的重要原因。(二)在构词方面,汉越两种语言的味觉形容词的构词法从宏观上看大异小同。从结构上看,汉语味觉词仅有附加式、复合式两种构词方式,而没有重叠式的构词法,越南语味觉词的构词方式分为重叠式、附加式、复合式三种类型。研究结果发现,在重叠式上看越南味觉词具有零基式重叠AA和部分重叠AA式等两种类型。从附加式上看汉越味觉词均有“词根+叠音后缀”(ABB式)和“词根+不叠音后缀”两种类型,其中以ABB附加式为主,A词根是基本味觉词。然而,在越南语ABB式里有一些AB、BB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从复合式上看,汉越味觉词又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基本味觉+基本味觉”;第二类是“基本味觉词+其他成分”。汉越味觉词在复合式的第一类构词法中完全对应。第二类构词法中,汉越味觉词存在共同点和不同点。其共同点是由基本味觉词与其他词素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词,这些复合词不仅表示味道,而且大多带着引申意义;但整体上看,在复合式的构词方式上,越南语味觉词的构词能力与汉语味觉词相比,较为薄弱。越南语“基本味觉词+其它成分”组合只有联合式、偏正式复合词,而汉语除了联合式、偏正式之外,还有动宾式及主谓式复合组合。这也是两者复合式在第二类构词法中的不同点。(三)在语用方面,我们从交际对话、形容词生动形式和固定短语三个角度去研究汉越味觉词的语用特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汉越基本味觉词都呈现出很多特殊的语用特点。在交际对话中,汉越味觉词既遵循又违反合作原则。在形容词生动形式中,汉越味觉词能够改变词语的语义程度、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在固定短语中,汉越味觉词主要出现在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俗语等固定短语。这些短语信息丰富,形式简洁,语言生动,语体鲜明,语义蕴含着民族深刻的处世之道和哲学思维。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丰富了隐喻理论和味觉相关的研究。在实践上,不仅加深我们对汉越味觉词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对我们更好地认识中越两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颇有裨益,同时还为汉越词汇教学、词典编纂、翻译工作提供了积极的贡献。

袁耀辉[3](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李蕾蕾[4](2018)在《汉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义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以英汉基本颜色词对比为基础》文中认为颜色词是多姿多彩的,并且蕴含着丰富的隐喻义,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经常使用到颜色词,这增加了交际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高频使用的颜色词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繁的隐喻义又会使得颜色词成为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然而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在这方面还多有欠缺。据此,本文以英汉基本颜色词隐喻义对比为基础,结合颜色词的教学实践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设计。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有所补充和裨益。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选题意义、思路和方法,并总结国内外对颜色词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关于颜色词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出发,对比分析英汉基本颜色词的隐喻义,发现它们在隐喻义方面呈现出重合、差异、错位和翻译这几种关系。第四部分,从大纲要求和教材编排两个方面分析颜色词的教学现状,总结颜色词及其隐喻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不足。第五部分,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基本颜色词“白”和课文《你喜欢什么颜色》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希望对汉语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汉语颜色词隐喻义有所帮助。

周祎嫕[5](2016)在《文化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基本颜色词中的探究 ——以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文中认为颜色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环节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词汇,因为它与汉语文化紧密相连。虽然说颜色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却是长久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难点与重点,也是二语习得者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之一。颜色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内涵,它的语用也有着不同的变化,使用恰当,则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使用不当,就会影响沟通,甚至引起笑话。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颜色词的研究现状,寻找本文研究的角度以及目的与意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应用语言学、语用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情况,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红、黑、白、黄、绿、蓝”这六个常用的汉语颜色词语用上。第二部分,鉴于教学对象是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通过对汉语与英语中六个基本颜色词的文化语义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寻找汉英语言间颜色词的语义相似性与相异性。结果发现,相同的颜色词,在文化语义上既有相似性也有相异性;而不同的颜色词之间,文化语义竟也会有相似之处。第三部分,借助样本调查问卷,探究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基本颜色词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寻找偏误的类型及原因。第四部分,笔者从文化教学的角度入手,直面大纲,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上寻找定位;直面学生,活化教学形式,如文化元素教学法、情境情景教学法、文化旅游教学法,课堂游戏教学法等等,寻找文化语用教学的途径,使汉语学习者在文化情境中真正学会并运用汉语基本颜色词,最终实现汉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的目标。

张婷[6](2016)在《《红高粱家族》中英文本颜色词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莫言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的问世,引起了诸多海内外学者的关注。经美国着名汉学家葛浩文的翻译,这一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而小说中对颜色词的翻译呈现出了诸多差异,从这些差异窥探出了汉英颜色词的差异。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红高粱家族》中选取了大量语料,对小说翻译过程中颜色词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和对比。本论文共有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根据《红高粱家族》这一封闭语料,论文主要从选题背景、颜色词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为后文的写作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第二章对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颜色词进行了数量统计以及数据分析。笔者首先将《红高粱家族》中的颜色词按照颜色词族进行系统分类,并对颜色词词频、种类逐一分析,在分析中对颜色词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对汉语颜色词进行系统归纳,找出其特点,并从分析中阐述选择《红高粱家族》中英文本的颜色词作为研究焦点的缘由。第三章对Red Sorghum中颜色词的数量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英译本中的颜色词数量的整理与翻译分析中发现其特点,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说明,然后进一步分析英译本颜色词与汉语文本中颜色词之间的差异。第四章是论文的主要部分。论文对汉英颜色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首先从颜色词的总体特点上进行对比,再从数量上对比,找出数量差异的原因——省译、增译等,再从颜色词在句中的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第五章将对颜色词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笔者主要从词义差异、属性差异和文化差异三个角度对其原因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第六章为结语部分。经过前面的分析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其数量,我们易于发现其形式和结构的差异,从而对其差异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得出本文的结论。最后,就本文不够完善和欠缺的方面进行总的陈述,并对颜色词的翻译研究提出几点看法。

李畅[7](2014)在《汉英颜色词文化内涵差异及教学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人们的实际生活与颜色密切相关,可以说人类生活在色彩之中。在人类语言里,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这些词语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能够体现人类丰富的情感。所以颜色词可以直接地传达出世界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或虽属于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但分属于不同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的成员,人们对各种颜色符号的感知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在语言学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使得颜色词具有多种联想意义。也正因为如此,颜色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汉语学习者对汉语颜色词具有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将其母语颜色词和汉语颜色词进行对比。但是由于汉语学习者自身的能力有限,靠其自己不能完全理解颜色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所以深化汉语颜色词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通过颜色词教学可以使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民俗民风。本文试以汉英五种颜色词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文化内涵的对比,并着眼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颜色词教学的文化渗入的具体教学方法和途径,旨在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希望本文可以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有所贡献。

包玮[8](2012)在《“黑”及“黑”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和修辞文化阐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黑”为分析对象,系统梳理了语素“黑”及其参构词的语义引申途径,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颜色词“黑”的近义词群。词语语义的生成和修辞密切相关,语素“黑”参构的语词主要由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途径生成语义。对颜色词“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认知方式的差异,使人们产生了“尚黑”和“忌黑”这一鲜明对立的色彩审美心理。

张静[9](2012)在《语言接触视域下的汉英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世界与颜色是密不可分的。作为语言中一组特殊的词汇,颜色词可用以表述物体的特定颜色,但同时也受文化制约,产生出一些能够表达使用者情感、态度、观点及思想的深层涵义。从另一方面来看,颜色词所承载的大量语言信息是基于某种特定社会下的历史、现实和文化状况,反映了宗教、习俗、地理、心理学等文化特点,涉及了几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化交际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语言国家间的交际必然带来语言的接触,它涉及到从一种语言群体到另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或技术内容的传播。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各种语言都有着相同的机会输出和借入。不同语言之间在文化接触过程中出现的颜色词借用现象和颜色词文化喻意的借鉴现象也是很常见的。本文基于Kay和McDaniel (1978)对黑、白、红、黄、绿和蓝这六种基本颜色词的研究,从语言接触角度入手,分三章对汉英两种语言的颜色词及其文化涵义进行了对比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作者首先总体介绍了国内外在汉英颜色词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关于语言接触的研究成果。由此引入了文化接触和词汇借用的概念,并简要说明语言接触理论在颜色词研究方面的运用,从而为下一章进行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则根据Kay和McDaniel (1978)的研究,作者选择了黑、白、红、黄、绿和蓝等人们普遍接受的这六种基本颜色,分别从汉语和英语词汇语义进行加工整理,介绍了各自语言文化背景下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然后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汉英颜色词之间文化内涵上的共性与个性,并从一定程度上体现语言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规律。为下一章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第三章则对上一章中总结出的颜色词共性与个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在汉英语相互接触的活动中,词语相互采借,与这些颜色词的内涵意义有关的文化也相互受到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研究语言接触对汉英颜色词文化内涵的把握至关重要,也在跨文化交际领域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

吴月荣[10](2011)在《“红”与“red”文化内涵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文中认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深广的文化内涵。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的基本建筑材料,是语言的细胞,没有词汇便无法完成信息传递,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颜色词是汉英词汇系统的重要成员,使用频率较高,颜色词用来描绘客观世界的颜色,文化内涵丰富。本文介绍了汉语“红”与英语“red”相同的文化内涵,即表示红色、成功、隆重、幸福、美丽、吉祥、危险、警戒;汉语“红”独有的文化内涵,即带有政治色彩,如“红军”、“又红又专”等;英语“red”独有的文化内涵,即有“重大的”、“血腥”、“灾祸”的意思。这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两种语言的来源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以及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在留学生学习颜色词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误,经过搜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搜集到了留学生在汉语写作过程中使用“红”的偏误范例,并对“红”的偏误范例进行分析,得出学生学习颜色词“红”产生偏误的原因一是汉语的性质决定的。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重“人治”,而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重“法治”。使用汉语的人使用曲折思维,习惯于从大到小;使用英语的人习惯于直线思维,习惯于从小到大。二是留学生对汉文化的接受问题,“红”在汉语里有与政治相关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如“红卫兵”、“红军”等,这在西方文化中是没有的,造成留学生学习、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三是现行的教学大纲对颜色词的学习要求程度不高。现行的教学大纲对颜色词的教学要求仅限于“红”本义,而没有涉及到文化涵义。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颜色词的教学有影响,汉英两种语言的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不同,对颜色词的理解和运用也有影响,所以有必要研究汉语颜色词的教学方法。我们提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运用汉语颜色词的词形结构网络和语义联想网络进行教学,以便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运用联想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印象深刻;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因人施教。对外汉语的课堂有时就像一个“小联合国“,学生来自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教师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正视文化差异,拥有跨文化交际意识。本文参阅了相关论文、学术报告、学术专着,语料来源于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汉英两种语言的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放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下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颜色词课堂教学建议。

二、汉英颜色词文化学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英颜色词文化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蒙古留学生汉语基本颜色词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现状
        1. 汉语颜色词研究
        2. 蒙古语颜色词研究
        3. 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 颜色词概述及本文选词依据
    (一) 颜色词的概念内涵
    (二) 基本颜色词的界定
        1. 国内关于基本颜色词的主要观点
        2. 国外关于基本颜色词的主要观点
    (三) 本文选词的依据
        1. 大纲中的基本颜色词
        2.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基本颜色词
二、 汉蒙基本颜色词的对比分析
    (一) 汉蒙基本颜色词的词义分析
        1. 颜色词“白”
        2. 颜色词“黑”
        3. 颜色词“红”
        4. 颜色词“黄”
        5. 颜色词“绿”
        6. 颜色词“蓝”
    (二) 汉蒙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分析
        1. 相同颜色词文化义的异同
        2. 不同颜色词文化义的对比
三、 蒙古留学生汉语基本颜色词偏误情况
    (一) 问卷调查
        1. 问卷设计
        2. 问卷发放与回收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颜色词基本义掌握情况较好
        2. 颜色词文化内涵习得情况较差
四、 蒙古留学生汉语基本颜色词偏误类型及成因
    (一) 偏误类型
        1. 无相似内涵的颜色词的误用
        2. 颜色词相似内涵的混淆
    (二) 偏误原因
        1. 母语负迁移
        2. 目的语过度泛化
        3. 语言环境的影响及认知偏差
        4. 学习策略的影响
五、 对蒙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教学策略
    (一) 对比教学,减少负迁移
        1. 词义相悖,重点区分
        2. 利用母语文化,促进“正迁移”
    (二) 巩固目的语知识,防止过度泛化
        1. 精讲多练,打牢基础
        2. 构建词义网络,切忌以偏概全
    (三)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纠正错误认知
        1.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深认知
        2. 利用多媒体重现经典案例
    (四) 规避不良学习策略
        1. 学生自觉对比
        2. 端正态度,避免过度简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调查问卷
后记

(2)汉越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味觉词的研究现状
        1.2.2 越南味觉词的研究现状
        1.2.3 汉越味觉词的对比研究
        1.2.4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1.3 研究范围
        1.3.1 味与味觉
        1.3.2 味觉词的定义及分类
        1.3.3 基本味觉词及研究对象
    1.4 理论依据
        1.4.1 语义对比的理论框架
        1.4.2 差异解释的阐释模式
    1.5 研究方法和语料
        1.5.1 研究方法
        1.5.2 语料说明
第二章 汉越“酸/chua”语义对比
    2.1 汉越“酸/chua”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2.2 汉越“酸/chua”语义统计及分析
        2.2.1 “酸/chua”的语义分布统计
        2.2.2 “酸/chua”语义内涵分析
    2.3 汉越“酸/chua”语义异同的总结
        2.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2.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2.4 汉越“酸/chua”语义异同的原因
        2.4.1 认知因素
        2.4.2 语言因素
        2.4.3 文化因素
第三章 汉越“甜/ng(?)t”语义对比
    3.1 汉越“甜/ng(?)t”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3.2 汉越“甜/ng(?)t”的语义统计及分析
        3.2.1 “甜/ng(?)t”的语义分布统计
        3.2.2 “甜/ng(?)t”的语义内涵分析
    3.3 汉越“甜/ng(?)t”语义异同的总结
        3.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3.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3.4 汉越“甜/ng(?)t”语义异同的原因
        3.4.1 认知因素
        3.4.2 语言因素
        3.4.3 文化因素
第四章 汉越“苦/d(?)ng(kh(?))”语义对比
    4.1 汉越“苦/d(?)ng(kh(?))”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4.2 汉越“苦/d(?)ng(kh(?))”的语义统计及分析
        4.2.1 “苦/d(?)ng(kh(?))”的语义分布统计
        4.2.2 “苦/d(?)ng(kh(?))”的语义内涵分析
    4.3 汉越“苦/d(?)ng(kh(?))”语义异同的总结
        4.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4.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4.4 汉越“苦/d(?)ng(kh(?))”语义异同的原因
        4.4.1 认知因素
        4.4.2 语言因素
        4.4.3 文化因素
第五章 汉越“辣/cay”语义对比
    5.1 汉越“辣/cay”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5.2 汉越“辣/cay”的语义统计及分析
        5.2.1 “辣/cay”的语义分布统计
        5.2.2 “辣/cay”的语义内涵分析
    5.3 汉越“辣/cay”语义异同的总结
        5.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5.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5.4 汉越“辣/cay”语义异同的原因
        5.4.1 认知因素
        5.4.2 语言因素
        5.4.3 文化因素
第六章 汉越“咸/m(?)n”语义对比
    6.1 汉越“咸/m(?)n”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6.2 汉越“咸/m(?)n”语义统计及分析
        6.2.1 “咸/m(?)n”的语义分布统计
        6.2.2 “咸/m(?)n”的语义内涵分析
    6.3 汉越“咸/m(?)n”语义异同的总结
    6.4 汉越“咸/m(?)n”语义异同的原因
第七章 汉越味觉词构词方式对比
    7.1 汉语味觉词构词方式
        7.1.1 重叠式
        7.1.2 附加式
        7.1.3 复合式
    7.2 越南语味觉词构词方式
        7.2.1 重叠式
        7.2.2 附加式
        7.2.3 复合式
    7.3 汉越味觉词构词方式对比分析
        7.3.1 重叠式对比
        7.3.2 附加式对比
        7.3.3 复合式对比
第八章 汉越味觉词的语用特点
    8.1 汉越味觉词在交际对话中“合作原则”下的语用特点
        8.1.1 交际对话的合作原则
        8.1.2 汉语味觉词在交际对话中“合作原则”下的语用特点
        8.1.3 越南语味觉词在交际对话中“合作原则”下的语用特点
    8.2 汉越味觉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点
        8.2.1 汉越味觉词生动形式的类型
        8.2.2 汉语味觉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点
        8.2.3 越南语味觉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点
    8.3 汉越味觉词在熟语构成中的语用特点
        8.3.1 汉语味觉词在熟语构成中的语用特点
        8.3.2 越南语味觉词在熟语构成中的语用特点
    8.4 总结
第九章 结语
    9.1 本论文的基本结论
        9.1.1 关于汉越味觉词语义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
        9.1.2 关于汉越味觉词引申差异原因的阐释
        9.1.3 关于汉越味觉词的构词方式
        9.1.4 关于汉越味觉词的语用特点
    9.2 研究反思
        9.2.1 创新之处
        9.2.2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汉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义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以英汉基本颜色词对比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颜色词的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第一章 基本颜色词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假说
    第二节 柏林和凯的基本颜色词理论
    第三节 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
    第四节 拉多的对比分析理论
第二章 汉英基本颜色词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第一节 红和red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一、“红”与“red”的词条收集
        二、“红”与“red”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黄和yellow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一、“黄”与“yellow”的词条收集
        二、“黄”与“yellow”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绿和green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一、“绿”与“green”的词条收集
        二、“绿”与“green”的对比分析
    第四节 蓝和blue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一、“蓝”与“blue”的词条收集
        二、“蓝”与“blue”的对比分析
    第五节 紫和purple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一、“紫”与“purple”的词条收集
        二、“紫”与“purple”的对比分析
    第六节 黑和black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一、“黑”与“black”的词条收集
        二、“黑”与“black”的对比分析
    第七节 白和white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一、“白”与“white”的词条收集
        二、“白”与“white”的对比分析
    第八节 灰和grey的词条收集与分析
        一、“灰”与“grey”的词条收集
        二、“灰”与“grey”的对比分析
    第九节 小结:汉英基本颜色词隐喻义的关系
        一、隐喻义重合
        二、隐喻义差异
        三、隐喻义错位
        四、隐喻义翻译
第三章 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教学大纲中汉语颜色词的存在现状
        一、《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分析
        二、《新HSK考试词汇大纲》的分析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中汉语颜色词的编排现状
        一、初级阶段颜色词统计
        二、中级阶段颜色词统计
        三、高级阶段颜色词统计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颜色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大纲和教材对基本颜色词的重视不够
        二、大纲和教材中颜色词数量和顺序不对应
        三、教材对基本颜色词的讲解和练习不够
第四章 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汉语基本颜色词“白”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性质
        二、教学对象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点
        六、教学难点
        七、课前准备
        八、教学时数
        九、具体教学步骤
    第二节 《你喜欢什么颜色》教学设计
        一、课程性质
        二、所用教材
        三、教学对象
        四、教学内容
        五、教学目标
        六、教学重点
        七、教学难点
        八、课前准备
        九、教学时数
        十、具体教学步骤
结语
    一、主要内容总结
    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文化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基本颜色词中的探究 ——以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英颜色词概述
    第一节 颜色词的界定
        一、颜色词的概念
        二、基本颜色词的概念
    第二节 颜色词的来源
        一、汉语颜色词的来源
        二、英语颜色词的来源
第二章 汉英基本颜色词语义初探
    第一节 现代汉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
        一、语义特征中的民族性
        二、语义特征中的动态性
        三、语义特征中的模糊性
        四、语义特征中的对立性
    第二节 汉英基本颜色词的文化语义对比
        一、语义的相似性
        二、语义的不对应
        三、汉英不同颜色词相似的文化语义
    第三节 颜色词在汉英文化中的表现
        一、汉英基本颜色词的文化符号
        二、汉英基本颜色词的文化避讳
第三章 以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汉语基本颜色词习得情况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与目的
        二、调查方法与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三、调查问题与结论
    第二节 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汉语基本颜色词错误归因
        一、母语负迁移
        二、目的语过度泛化
        三、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四、教学与训练偏误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文化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材编写建议
        一、直面大纲,认真落实教学计划
        二、直面学生,活化教学内容与形式
    第二节 课堂教学建议
        一、不同国别比较教学
        二、文化元素植入教学
        三、文化避讳案例教学
    第三节 文化教学的实践活动
        一、课堂游戏玩中学
        二、情景体验演中学
        三、文化旅游生活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红高粱家族》中英文本颜色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颜色词研究概况
        1.2.1 国外颜色词研究概况
        1.2.2 国内颜色词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语料情况
    1.5 研究方法
2 《红高粱家族》中文本颜色词
    2.1“红”族词
    2.2“黄”族词
    2.3“绿”族词
    2.4“蓝”族词
    2.5“黑”族词
    2.6“白”族词
    2.7 小结
3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颜色词
    3.1 Red词族
    3.2 Yellow族词
    3.3 Green族词
    3.4 Blue族词
    3.5 Black族词
    3.6 White族词
    3.7 小结
4 《红高粱家族》中英文本颜色词的对比
    4.1 颜色词的对译
        4.1.1 颜色词“一对多”式对译
        4.1.2 颜色词改译
        4.1.3 颜色词省译
        4.1.4 颜色词增译
    4.2 颜色词的句法位置对比
        4.2.1 颜色词做谓语
        4.2.2 颜色词做补语
    4.3 小结
5 汉英颜色词差异原因
    5.1 颜色词的词义差异
        5.1.1 颜色词的理性义对比
        5.1.2 颜色词的色彩义对比
    5.2 颜色词的内在属性对比
    5.3 颜色词的文化对比
    5.4 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汉英颜色词文化内涵差异及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理论基础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 研究方法
    五、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颜色词的性质和颜色词与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 颜色词的性质
        一、 颜色词的概括性
        二、 颜色词的模糊性
        三、 颜色词的民族性
    第二节 颜色词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 汉英颜色词文化内涵差异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汉英颜色词的不同文化内涵
        一、 绿色的不同文化内涵
        二、 红色的不同文化内涵
        三、 黄色的不同文化内涵
        四、 白色的不同文化内涵
        五、 黑色的不同文化内涵
    第二节 汉英颜色词文化内涵差异原因分析
        一、 汉英颜色词在表层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
        二、 汉英颜色词在中层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
        三、 汉英颜色词在深层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三章 颜色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探究
    第一节 颜色词教学常见问题
        一、 讲解内容肤浅,忽视文化内涵
        二、 讲解方法粗略,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 颜色词的教学策略探究
        一、 立足“字本位”,实现结构、功能、文化三者的结合
        二、 分阶段教学,精讲多练
        三、 根据留学生母语文化,进行对比教学
        四、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试听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黑”及“黑”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和修辞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0.1 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0.2 本文的选题意义、写作思路和语料来源
第一章 “黑”和语素“黑”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
    1.1 “黑”的语义分析
    1.2 语素“黑”及其参构的语词
    1.3 “黑”的动词用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颜色词“黑”的近义词群
    2.1 “幽”和语素“幽”参构的语词
    2.2 “涅”和语素“涅”参构的语词
    2.3 “卢”和语素“卢”参构的语词
    2.4 “玄”和语素“玄”参构的语词
    2.5 “铁”和语素“铁”参构的语词
    2.6 “乌”和语素“乌”参构的语词
    2.7 “黎”和语素“黎”参构的语词
    2.8 “缁”和语素“缁”参构的语词
    2.9 “焦”和语素“焦”参构的语词
    2.10 “骊”和语素“骊”参构的语词
    2.11 “炱”和语素“炱”参构的语词
    2.12 “皂”和语素“皂”参构的语词
    2.13 “青”和语素“青”参构的语词
    2.14 “漆”和语素“漆”参构的语词
    2.15 “焌”和语素“焌”参构的语词
    2.16 “绿”和语素“绿”参构的语词
    2.1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素“黑”参构语词的语义修辞化生成途径
    3.1 语素“黑”参构语词的语义比喻生成
    3.2 语素“黑”参构语词的语义借代生成
    3.3 语素“黑”参构语词语义生成的其他修辞途径:夸张、节缩、婉转、通感、拟人
第四章 “尚黑”与“忌黑”——二元对立的黑色审美心理
    4.1 黑色崇拜
    4.2 黑色禁忌
第五章 结论
    5.1 本文主要观点
    5.2 本文不足之处
附录:1980年以来有关颜色词“黑”的主要论着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9)语言接触视域下的汉英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论文的研究重点
    第二节 研究相关动态
        一、国内外关于颜色词研究的现状
        二、国内外关于语言接触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一、本文所应用到的语言学和语义学理论的相关研究情况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语言接触理论对颜色词研究的作用
第二章 汉英语言中颜色词文化内涵的比较
    第一节 汉英语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一、“红”在汉语的文化涵义
        二、“red”在英语中的文化涵义
        三、汉英语言中表“红”颜色词意义的异同点比较
    第二节 汉英语颜色词“白”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一、“白”在汉语中的文化涵义
        二、“white”在英语中的文化涵义
        三、汉英语言中颜色词“白”文化涵义的异同点比较
    第三节 汉英语颜色词“黑”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一、“黑”在汉语中的文化涵义
        二、“black”在英语中的文化涵义
        三、汉英语言中颜色词“黑”文化涵义的异同点比较
    第四节 汉英语颜色词“绿”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一、“绿”在汉语中的文化涵义
        二、“green”在英语中的文化涵义
        三、汉英语言颜色词“绿”文化涵义的异同点比较
    第五节 汉英语颜色词“黄”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一、“黄”在汉语中的文化涵义
        二、“yellow”在英语中的文化涵义
        三、汉英语颜色词“黄”文化涵义的异同点比较
    第六节 汉英语颜色词“蓝”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一、“蓝”在汉语中的文化涵义
        二、“blue”在英语中的文化涵义
        三、汉英语颜色词“蓝”的文化涵义异同点比较
第三章 语言接触视域下的汉英颜色词研究
    第一节 汉英语言的接触与相互影响
        一、英语对汉语的影响
        二、汉语对英语的影响
    第二节 语言接触中汉英颜色词文化内涵的相互影响
        一、语言接触所造成的汉英颜色词语义问题
        二、语言接触所造成的汉英颜色词语义变化方式
        三、汉英颜色词之间的共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红”与“red”文化内涵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颜色词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1.5 章节安排
第2章 “红”与“red”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2.1 语言的文化内涵与语言的运用
    2.2 “红”与“red”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
    2.3 “红”与“red”各自独有的文化内涵
    2.4 “红”与“red”文化内涵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3章 留学生对颜色词“红”的使用偏误分析
    3.1 留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颜色词“红”偏误举例分析
    3.2 产生偏误的原因
第4章 颜色词课堂教学建议
    4.1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2 运用汉语颜色词的词形结构网络和语义联想网络教学
    4.3 辅之以必要的多媒体手段
    4.4 运用联想和对比的方法
    4.5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因人施教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汉英颜色词文化学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古留学生汉语基本颜色词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 李慧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汉越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D]. 黎氏全.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4]汉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义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以英汉基本颜色词对比为基础[D]. 李蕾蕾. 苏州大学, 2018(01)
  • [5]文化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基本颜色词中的探究 ——以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D]. 周祎嫕. 苏州大学, 2016(02)
  • [6]《红高粱家族》中英文本颜色词对比研究[D]. 张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7]汉英颜色词文化内涵差异及教学探讨[D]. 李畅. 苏州大学, 2014(11)
  • [8]“黑”及“黑”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和修辞文化阐释[D]. 包玮.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9]语言接触视域下的汉英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D]. 张静.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1)
  • [10]“红”与“red”文化内涵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D]. 吴月荣. 吉林大学, 2011(05)

标签:;  ;  ;  ;  

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