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养蛇业发展的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马骁[1](2020)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文中提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内容,是当前国家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十三五”以来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升,但当前服务体系满足目标人群需求的能力仍不高,城市老年人在多个服务项目上的整体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这反映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程度不理想,无法为潜在服务对象提供充分的进入服务体系的机会。服务的不可及主要与地方社会服务网络对人群设置的障碍有关,提高服务的可及性是一项供方的责任,有必要从服务供给的角度对服务可及性的困境及成因做出探讨。然而当前国内研究者对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问题的理论解读和实证研究较少,对政策实践中什么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如何测量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如何确定影响服务可及性的因素等问题的解答欠缺理论指导。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补充国内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从服务供给的角度分析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现状及成因,并为实践中改进相关政策执行的结果提供参考。本研究试图解答“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方组织结构如何影响服务的可及性?”这一研究问题,具体分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有哪些,他们在服务筹资、输送和规制中的角色是什么?”“现有供给模式下的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现状如何?”“多元主体参与供给的模式是如何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产生影响的?”“如何调整现有的多元主体供给结构以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四个子问题。研究思路是借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多元供给主体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组织和行为方式,以及现有供给模式下的服务可及性现状和问题做出描述分析;并从服务供给的组织结构中探寻影响服务可及性问题的结构性成因,以为实践中改进相关政策执行的结构、过程和结果提供参考。本研究将山东省济南市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资料,采用质性研究的三级编码资料分析方法对研究问题作出解答。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为:(1)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市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其中政府部门承担着服务筹资和规制责任,社会主体主要参与服务的输送。(2)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可及性较差,从可及性的“可获得性”“空间可达性”“适切性”和“可接受性”四个评价维度展开来看,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服务对象范围局限、服务项目与内容层次低,服务的可获得性较弱;专业性的需求评估手段和服务对象分类分级标准缺失,服务过程和内容的适切性不足。(3)在服务的筹资、输送和规制三个维度中,均发现了服务供给的组织结构对服务可及性产生影响的方式:服务的资金来源和筹资规模影响服务对象的资格条件、待遇标准以及社会主体参与服务输送的积极性,从而对服务的可获得性产生影响;服务输送主体的性质、能力和服务生产形式影响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对服务的可获得性、空间可达性、适切性和可接受性均能产生影响;缺少专业的需求评估手段和精确的服务分类分级的服务规制特征造成服务供给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对服务的适切性产生了影响。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得到的最终结论是:当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采用了公共筹资、社会主体输送、公共规制的供给模式,这一供给模式下的资金规模有限、服务主体参与能力不足、资金和服务的规制手段粗糙,导致服务的整体可及性较弱。针对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在服务筹资方面提高市级财政资金的保障水平、拓宽服务资金的筹集渠道,在服务输送方面支持社会主体参与服务的分配、丰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在服务规制方面出台精准化的服务分类分级补贴方案、加强对服务质量的评估等政策建议。本研究补充了国内关于服务可及性概念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借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在国内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开展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对政策实践中有效评估标准的构建、有针对性地完善服务体系的组织架构、提升共建共享发展中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增强基本公共养老服务资源的均等分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提出了几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的衔接问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福利多元供给问题、服务使用者对服务供给的多元主体和可及性现状的评价问题、精细化的“可及性”量化指标的构建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于开展后续研究得到解决。
于巧萍[2](2020)在《秦皇岛市农业康养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小康时代的来临,我国居民的基本需求从物质需求逐步上升到精神需求,人们越发注重健康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康养产业悄然兴起。农业康养产业作为康养产业的重要子产业,重点从农业角度出发,利用农业资源的保健效果创造新型康养概念,为社会提供康养产品和服务。农业康养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既符合了当今大健康时代的要求,是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产物,也是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探索和实践。秦皇岛市作为以旅游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关系着秦皇岛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随着消费者要求的提高,单一的旅游观光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秦皇岛市发展农业康养产业既能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同时也是旅游业横向的扩产和纵向的延伸,打破秦皇岛市旅游行业停滞不前的僵局。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关于农业康养产业的相关文献,在目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秦皇岛市实际情况,分析了秦皇岛市当前的发展现状,总结了秦皇岛市发展农业康养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秦皇岛市农业康养产业发展的对策。首先对秦皇岛市发展农业康养产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秦皇岛市当前发展现状,总结出秦皇岛市发展农业康养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业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政府定位不明确,政策执行不到位;宣传不到位,民众对康养产业不熟悉;专业人员紧缺,人才供给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配置水平低;淡旺季差异明显,产业资源利用率低六个方面。最后借鉴国内外发展农业康养产业成功案例的经验,针对秦皇岛市实际情况,从完善产业链条、加强政府宣传引导、加强专业人员引进培养、完善配套设施和提高康养产品多样性等方面提出建议。
罗琦[3](2020)在《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结合目前国家和云南省出台的政策文件,借鉴国内先进省市居家养老服务标准文件,基于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的实际情况,编制“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以期推进我省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和规范化建设,促进政府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方法]1、采用文献分析法,回顾国内养老服务政策及标准化文件,以行为系统模式理论为指导,参考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书籍,结合云南省省情,编写“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2、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对18名养老服务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并对其中7名专家进行一轮半结构式访谈,收集专家对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的修改意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规范,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服务项目的权重。3、选取20名研究对象及5名专家参与专家评审问卷编制,并进行信效度检验。选取4名养老服务领域的专家,运用专家评审问卷对“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进行专家评审,多维度评价该服务规范的质量。[结 果]1、参考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等10个地区已推行的居家养老领域的服务标准及国家标准文件,编写“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框架,共包含15个一级服务项目,128个二级服务项目。参考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及《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专业书籍编写服务规范的内容,规范内容呈现形式包括文字叙述、图片和表格三种,大部分服务项目内容以适用人群/范围、服务要求、服务流程和注意事项四部分呈现。2、参与德尔菲专家咨询的专家共18名,主要从事老年科临床工作、养老服务管理与科研工作。两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4.74%和83.33%,专家权威分别为0.906和0.914,专家意见协调系数W分别为0.315(χ2=806.316,P<0.001)、0.356(χ2=714.866,P<0.001),专家共提出36条修改意见,被采纳28条。最终形成的“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共包含14个一级服务项目和1 17个二级服务项目。一级服务项目按照权重排序依次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规范、日常工作规范、意外事件预防与应急救助规范、健康管理服务规范、饮食与老年食堂服务规范、陪伴与心理健康服务规范、消毒隔离服务规范、安宁疗护服务规范、清洁服务规范、移动与助行服务规范、涉法服务规范、家政服务规范、修饰服务规范、社区活动与培训管理规范。3、参考AGREE Ⅱ编写专家评审问卷,该共包含5个维度、11个条目以及两项总体评价指标。问卷重测信度为0.871,I-CVI为1.00,S-CVI为1.00,信效度较好。共4名专家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规范专家评审,计算各维度的标化得分。服务规范的“范围和对象”维度与“清晰性”维度标化得分为93.75%,“严谨性”维度得分为90.63%,“实用性”维度得分为87.50%,“参与人员”得分为75.00%(均>60%);规范总质量评分为87.50%,4名专家均给出了“推荐”的评价意见。[结论]1、本研究以行为系统模式理论为指导,参考国内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文件以及专业书籍,编写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初稿。开展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和1轮半结构式访谈,对居家养老服务规范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编写完成14个一级服务项目、117个二级服务项目的“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2、本研究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显示,专家的积极程度、权威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高。采用自编的专家评审问卷对服务规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所有维度的标化得分均大于60%,专家均给出“推荐”意见,说明“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总体质量较好,可以在云南省推广使用。3、本研究编写的“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是我省首个居家养老领域的服务规范,对我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作用,为居家养老服务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依据,推动我省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的建设。本研究结果对相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1)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及政策的公平性;(2)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涵,完善服务监管机制;(3)加快社区和服务队伍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4)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能,加快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
张华玮[4](2018)在《河北省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北省清河县的羊绒产业历经四十年的发展,从初级加工发展到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已经成为清河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河北省重要的特色集群产业,目前,清河县是全国最大的羊绒原料加工集散地、全国最大的羊绒纺纱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羊绒制品产销基地,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的美誉。但是随着宁夏同心、灵武等羊绒产业集群的日益发展以及以浙江濮院为代表的江浙毛衫产业集群地的日趋壮大,南北夹击的局面对清河羊绒产业发展形成巨大冲击,再加之羊绒产业的竞争已逐渐从价格竞争转变为技术创新、渠道、品牌的竞争,以初级加工发展起来的清河羊绒产业正面临着巨大考验。因为近几年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自身存在的弱点,清河县羊绒产业的发展一直不愠不火,因此,本文笔者采取文献查阅、企业调研与案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一系列方法,旨在通过对清河县羊绒产业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将该地区羊绒产业的实际情况与经济学的先进理论相结合,查找出制约该地区羊绒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所在,并最终提出有利于该地区羊绒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皇甫睿[5](2018)在《从传统到现代:生态扶贫语境下的生计变迁研究 ——以湘西保靖县黄金苗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凸显,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中国,近年来提出“生态扶贫”的扶贫方针与政策,受到世人的关注。“生态扶贫”概念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若要正确理解“生态扶贫”的内涵,找到合适的“生态扶贫”路径,首先应该对此前的扶贫理论、指导思想、扶贫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此前中国的相关决策者、执行者和专家学者从扶贫理论的建构到扶贫路径、手段的选择与实施,都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同时也获得了一定成就。此前的相关研究,主要受西方发展经济学“现代化理论”的影响深远,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应该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文化价值观等,完成“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并将这样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扶贫实践,进而衍生出“梯度理论”、“工业反哺农业”、“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等相关理论指导思想,辐射出农业的现代化、工业化发展模式,以及“企业公司+农户”的帮扶措施等。然而,面对的结果却是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仍然没有获得根本上的解决,反而还伴生了更多的社会问题。那么,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思想是否适用于中国国情,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生态扶贫”实践,则值得深入探讨与反思。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产生于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将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其研究对象,旨在拉拢、控制这些国家站在自己阵营,以在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对峙中获得有利地位,甚至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多民族融合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下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发展经济学应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显然都不合时宜。当下,中国的十四个连片贫困特区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地区,也基本处于传统的第一产业区,其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推行的扶贫开发必然是凭借汉文化对异文化区域所从事的开发活动,必然涉及跨民族、跨文化、跨区域的活动事项。从生态民族学的视角来看,不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稳态延续,是各民族成员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在超长的历史时段内,为满足当事民族全体成员生存与繁衍的需求,凭借各民族文化在对当事民族的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产物。这样的民族共同体,即为斯图尔德所称的“文化生态”共同体。“文化生态”共同体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自为体系,必然表现为在自身特有信息系统的节制下,不断从外界获取物质与能量,而进行的有序、有节制的交换与重组。各民族的文化系统正是其自身特有的信息系统,是维系整个共同体自为体系自我运行的内生动力,也是“文化生态”共同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网状交织的粘合剂。这样的文化系统同时也会受到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制约与模塑,而不会肆意干预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因而,该文化系统中共同体成员的观念意识,一方面会受到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制约,另一方面则会引导共同体成员选择某种资源利用方式(经济样式),从而使得共同体内部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和匹配的技术系统和组织系统。这样的“文化生态”共同体必然具有特定的地域性、特定的民族归属性、整体性、功能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历史证明,“文化生态”共同体能够稳态延续上千年的基本前提是,以其特有文化为主导,推动共同体内部的有序运行,并维系其共同体基本结构的稳固。可见,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绝对不是纯经济问题,也绝对不能凭借单一的经济手段或措施来加以解决。论文主要由七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当前扶贫工作中遗留的负面问题进行阐述,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国内外动态进行文献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生态扶贫”的全新理解和认识。第二至第五部分,将湘西保靖县黄金苗寨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共同体,以其几百年的生计变迁为切入口,分别从历史进程、生态背景和文化变迁的三个维度,深入分析该苗族村寨每一次生计变迁的内外部动因和时代背景,探明变迁前后两种生计方式之间的传承、变化关系,揭示生计变迁后相应社会制度框架下的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最终发现,当这个“文化生态”共同体当面临来自外部力量的冲击,其力度与方式没有触碰共同体的内部核心结构,共同体的文化系统则有自主能力随即做出相应的调整,在传统生计的基础上适当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因子为其所用,这样并不会阻碍或扰乱共同体内部的自行运行,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也并不明显。而当外来因素对这些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所拥有文化系统的核心结构改变或破坏,传统生计自然遭到摒弃,那么共同体内部的自我运行则会受阻,表现为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显着。特别是在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在中国形成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发展思路,应用于农业发展和扶贫实践工作,会导致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陷入恶性循环之中。通过结合历时态和共时态的研究分析,一步步破除西方的发展主义神话,揭示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在中国扶贫开发中的虚伪面具。第六部分针对前面的论述研究,对黄金村今后的扶贫发展路径提出建议。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西方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西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生态扶贫”;中国的“生态扶贫”应该从国情出发,摆脱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束缚,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人类本身就置身于千差万别的文化系统和生态系统之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是要将各民族文化化异为同,也不是求同存异,而是在承认并尊重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擅长的方式和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来参与人类现实整体性、多元一体化的宏伟叙事。传统的并不都是糟粕,对贫困地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吸收和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共同体成员所生息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有序运行的基础上,去考虑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接轨,而不是为其寻找一个并不适合的“替代方案”。以此为鉴,旨在为当下的“生态扶贫”提供全新的思路与有效借鉴,促进“生态扶贫”终极目标的实现,以及推动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叶媛[6](2016)在《国家出版基金研究(2008-2015)》文中认为文化不仅是—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漫长历史中,身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出版产业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但是,受经济全球化和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及人民群众阅读方式变化和内容自主选择性增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学术出版、公益性出版等“冷门”类型出版项目受到了一定冲击。为扶持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国务院于2007年批准设立国家出版基金,专门用于资助那些无法通过市场资源完全解决出版资金的优秀公益性出版物的出版。然而,九年时间过去,作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相齐名的第三大国家级基金,国家出版基金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产生的影响力根本无法与这二者相提并论。此外,近几年来学术界已出现的解读国家出版基金文献,多集中在对基金的整体介绍或意义阐述上,缺乏对历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进行全面统计和系统分析。为探析国家出版基金影响力不深的原因,为透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特点和规律,本文采集了2008-2015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数据,运用EXCEL、 ROST、SPSS等统计工具和分析软件,采用多种分析方法,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时空发展和地理分布状态,提炼出基金项目遴选的几大规律,总结了基金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并探讨了国家出版基金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尝试性地提出了几条发展建议,以促进国家出版基金的自我完善。
中国畜牧业协会鹿业分会[7](2015)在《2014中国鹿业发展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养鹿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弱势产业,不仅面临国内许多政策的制约,还受到国外新型养鹿国家及其鹿产品的严峻挑战,导致国内鹿产业发展中一些主要问题和矛盾日益严重。市场上伪劣鹿产品充斥,国家有关政策的限制,国际市场上鹿产品的饱和,国内鹿产品成本增加以及缺乏合理有组织的宣传等因素致使鹿产品价格下降,销售不畅,我国鹿业连续多年低迷,鹿场举步维艰,难以为继,许多鹿场停产倒闭,鹿业前途堪忧。面对鹿业经营的困难,许多业界精英采取各种方法积极应对,扩大延长鹿业经营链,深加工鹿产品增加其经济效益。如何保持中国鹿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已经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战略课题。
赵九洲[8](2012)在《古代华北燃料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华北地区的地貌大致可分为山地、平原与沼泽湿地三个部分,地貌的差异决定了植被分布的差异,进而导致了燃料利用形式的差异。独特气候状况使得华北民众的燃料消耗量极为巨大,而近世气候的变化使得燃料需求进一步增大。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燃料蕴藏量较大,反者反是。城市中燃料蕴藏量较少,而燃料需求却极大;乡村中的情况与城市相反。这样的差异对经济、社会与生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远古以迄明清,华北地区人口起伏波动极大,但总体的趋势是不断增多,至明清时期出现了严重的人口问题。与人口发展脉络相一致,华北区域内人们的燃料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大。于是,燃料的供应日趋紧张,至唐宋而出现了燃料危机,至明清时期越发严重。政府的燃料消耗量极为巨大,宫廷的饮食起居、祭祀礼仪中的举行、官员的薪俸发放以及军队的生活作战等等都需要大量的燃料。为了确保燃料供应,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职官与机构,此外明代还设置了宦官组织惜薪司掌管内廷燃料采供。在明代,政府还设置易州山厂来直接进行燃料的生产与转运,山厂的兴起与衰落则与燃料格局的变化息息相关。在燃料危机深重的情形下,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确保燃料供应。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消耗大量燃料,随着燃料匮乏局面的形成,华北地区民众民众生活日趋困苦化。围绕燃料,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有关的民间纠纷与刑事案件层出不穷。为了应对燃料危机,人们不断改造炊具、炉灶并调整饮食习惯,也极力改造取暖器具并改变取暖方式,极力提高燃料利用效率,以求开源节流,使生活用燃料得到最低限度的保障。中古及其以前,华北地区的手工业生产颇为发达,而步入近世却呈现萧条景象,丝织业、陶瓷业、冶铁业、制盐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这一变局的出现与燃料危机的出现与加深密不可分,燃料供应紧张的情势下,若干高能耗手工业生产规模自然会受到挤压。近世冶铁业、制盐业等仍能有一定的发展,凭依的则是煤的使用及生产技术的革新。近世的燃料危机对华北地区的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过度的樵采,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作物秸秆大量用作燃料,又对役畜饲养造成了巨大冲击,饲养规模不断缩减,役畜结构也发生了剧烈变动。燃料危机还影响了作物结构和土壤肥力,高杆作物比重逐渐提高,而土壤肥力则呈下降趋势。华北地区用煤历史悠久,自宋代开始大规模应用,至明清而用量更为巨大。煤的开采与使用对政治与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煤炭在近世社会演变进程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随着煤炭的广泛使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植被的压力,役畜饲养也得以维持,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反思当代的利用模式,展望未来人类前景,化石能源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杨福合[9](2012)在《中国鹿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鹿是一种珍贵的、经济价值很高的草食动物,鹿茸及多种鹿的副产品都具有重要的医药保健价值,人们对鹿产品的应用已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鹿身上的很多部位(鹿茸、鹿角、鹿鞭、鹿尾、鹿肉、鹿血等)都可以作为保健产品。鹿皮柔软轻便,是制作高级皮装的上好原料,也用于制作高级光学仪器的擦试布。鹿茸对人体是非常有好处的,可以治疗头晕耳聋以及儿童骨软语迟等等病症。鹿肉的营养价值是非常高的,而且对人体来说非常好,因为它是高蛋白、低胆固醇和低脂肪,除了这些药用价值之外,鹿也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把鹿作为健康、长寿的象征。鹿的适应能力非常的强,饲料来源及饲养方法简便,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鹿产业(饲养鹿种有区别)可以说是遍布全球各地,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产业,除此之外,养鹿业可以增加人们的收入,改善地域的经济结构,综上所述,养鹿行业是一个前景非常良好的朝阳行业。从世界范围上来看,养鹿行业是一门新兴的产业。我国驯养梅花鹿历史悠久,是建立在以收获鹿茸为基础的,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我国大规模发展养鹿业始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而西方国家的养鹿事业要比我国晚得多,他们开始于7080年代,而他们开拓养鹿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肉用。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韩国为代表国际鹿茸消费市场基本形成,在开始的时候,我国的鹿茸产品可以说独占鳌头,由此引发了西方国家的养鹿产业也从肉用转向了生产鹿茸产品。我国是人工养鹿业的开拓者。在1987年的时候,国际鹿茸消费市场刚刚出现,国际鹿茸市场所制定的一些行业标准都是在我国鹿茸行业的规则标准的基础之上加以改进而完成的。在随后的10年间,我国的鹿茸产业在世界上基本处于领先地位。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鹿茸在国际上的领先的地位逐步被后来者赶上甚至是赶超。本文主要对中国鹿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中国鹿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从而给出了中国鹿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又针对这个总体的规划给出了中国鹿产业的发展建议以及一些具体的支撑体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文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中国鹿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希望重新振兴我国养鹿业。
刘军,钟福生[10](2003)在《我国养蛇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中国养蛇业的现状,分析了养蛇业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养蛇业的发展对策。
二、中国养蛇业发展的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养蛇业发展的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居家养老服务 |
二、服务的可及性 |
第三节 理论视角: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四节 文献回顾 |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定义 |
二、服务可及性的定义和维度 |
三、养老服务可及性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四、国内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现状 |
五、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资料的搜集方法 |
二、资料的分析方法 |
第二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 |
第一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筹资 |
一、筹资主体和资金来源 |
二、筹资水平 |
第二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输送 |
一、服务的采购 |
二、服务的分配 |
三、服务的生产 |
第三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规制 |
一、对服务资金的规制 |
二、对服务输送的规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
第一节 服务的可获得性 |
一、服务对象的资格条件和待遇标准 |
二、可获得的服务项目和内容 |
第二节 服务的空间可达性 |
第三节 服务的适切性 |
第四节 服务的可接受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第一节 筹资方式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一、公共资金投入规模与服务对象的待遇资格 |
二、筹资渠道与社会主体的供给能力 |
第二节 输送模式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一、分配主体的工作方式与服务信息的可获得性 |
二、生产主体的特征与服务内容的可获得性 |
第三节 规制特征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一、规制标准与服务分配的适切性 |
二、规制思路与社区服务设施的适配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经验借鉴: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福利供给 |
一、加拿大社会服务多元福利供给模式的历史演进 |
二、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三、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结构 |
第二节 加拿大BC省的“在家更好”居家养老支持项目分析 |
一、服务供给中的多元主体参与 |
二、服务的可及性概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高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服务的资金筹措 |
一、提高市级财政资金的保障水平 |
二、拓宽服务资金的筹集渠道 |
第二节 改进服务的输送方式 |
一、支持社会主体参与服务的分配 |
二、丰富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 |
第三节 调整服务的规制措施 |
一、出台精准化的服务分类分级补贴方案 |
二、强化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发现和结论 |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对象的编号与身份 |
附录2 资料分析中的三级编码举例 |
附录3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4 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5 居家养老第三方服务组织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6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秦皇岛市农业康养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康养产业 |
2.1.2 森林康养 |
2.1.3 农业公园康养 |
2.1.4 乡村田园康养 |
2.2 理论依据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推拉理论 |
第三章 秦皇岛市发展农业康养产业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1 秦皇岛市发展农业康养产业的必要性分析 |
3.1.1 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
3.1.2 旅游城市品牌纵向延伸的必然要求 |
3.1.3 实现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需要 |
3.2 秦皇岛市发展农业康养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
3.2.1 自然资源优越 |
3.2.2 人文资源丰富 |
3.2.3 便利的交通优势 |
3.2.4 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
第四章 秦皇岛市农业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秦皇岛市农业康养产业发展现状 |
4.1.1 秦皇岛市农业康养的主要模式 |
4.1.2 秦皇岛市农业康养产业产值情况 |
4.1.3 秦皇岛农业康养产业从业机构及人员情况 |
4.1.4 秦皇岛农业康养产业招商引资情况 |
4.2 秦皇岛市农业康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1 行业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
4.2.2 政府定位不明确,政策执行不到位 |
4.2.3 宣传不到位,民众对康养产业不熟悉 |
4.2.4 专业人员紧缺,人才供给不足 |
4.2.5 基础设施不完善,配置水平较低 |
4.2.6 淡旺季差异明显,产业资源利用率低 |
第五章 国内外典型农业康养产业模式及启示 |
5.1 国内外典型农业康养产业模式 |
5.1.1 森林康养产业模式——日本森林浴 |
5.1.2 农业公园康养产业模式——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 |
5.1.3 乡村田园康养产业模式——日本静冈医养小镇 |
5.2 启示 |
第六章 秦皇岛市发展农业康养产业的建议 |
6.1 完善产业链条,发展适合秦皇岛市发展的产业模式 |
6.1.1 完善产业链条,密切产业、行业间的联系 |
6.1.2 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的产业模式 |
6.2 加强政府各方面支持,多渠道进行宣传引导 |
6.2.1 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加快制定相关政策 |
6.2.2 强化宣传引导,打响城市品牌 |
6.3 加强专业人员引进培养,持续输出人才 |
6.4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
6.5 提高康养产品多样性,推动市场多元化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秦皇岛市农业康养产业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问卷调查情况说明 |
致谢 |
(3)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相关概念 |
4 理论依据 |
5 研究目的 |
6 研究内容 |
7 研究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方法 |
2 统计学方法 |
3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文献研究结果 |
2 “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的编写 |
3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
4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5 层次分析结果 |
6 专家评审结果 |
讨论 |
1 研究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
2 “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的应用 |
3 对政府及有关机构的建议 |
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国内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河北省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1.4.1 县域经济理论 |
1.4.2 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二章 国内外羊绒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
2.1 世界羊绒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2.1.1 世界羊绒产业发展现状 |
2.1.2 世界羊绒产业发展趋势 |
2.2 中国羊绒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2.2.1 中国羊绒产业发展现状 |
2.2.2 中国羊绒产业发展趋势 |
第三章 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3.1 清河县羊绒产业历史演化 |
3.1.1 起步阶段:从无到有,变“废”为“宝” |
3.1.2 规模化发展阶段:从小到大,由分梳废料到分梳原绒 |
3.1.3 深加工阶段:从“初”到“深”,由分梳原料到生产制品 |
3.2 清河县羊绒产业现状及网络销售现状 |
3.2.1 清河县羊绒产业现状 |
3.2.2 清河县羊绒网络销售现状 |
3.3 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特点 |
3.3.1 从业人员多,产业链条比较完整 |
3.3.2 “毛眼”队伍经验丰富,原料优势明显 |
3.3.3 中小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
3.3.4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网络销售业绩好 |
3.3.5 拥有优良的商业传统和企业家精神 |
第四章 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4.1 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1 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的优势 |
4.1.2 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的劣势 |
4.1.3 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4.1.4 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面对的威胁 |
4.2 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环境的内外部评价矩阵分析 |
4.2.1 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环境的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xternal FactorEvaluation Matrix,简称EFE矩阵) |
4.2.2 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环境的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nternal FactorEvaluation Matrix,简称IFE矩阵) |
第五章 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自主品牌欠缺 |
5.2 销售渠道不完善 |
5.3 集群实力弱 |
5.4 深加工规模小 |
5.5 研发能力不足 |
5.6 高级人才短缺 |
第六章 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6.1 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对策 |
6.1.1 大力推进品牌建设,积极培育自主品牌 |
6.1.2 坚持繁荣羊绒制品市场,完善销售渠道 |
6.1.3 强化产业集群内部分工,壮大集群实力 |
6.1.4 补齐深加工短板,做强制成品环节 |
6.1.5 提升研发能力,加快实施技术改造 |
6.1.6 引培并举,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
6.1.7 抓好电商提升,拓展互联网应用 |
6.1.8 坚持政府领导,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
6.2 案例:“羊绒小镇”的打造 |
6.3 清河羊绒产业发展要走出的几个误区 |
6.3.1 要走出低价竞争的误区 |
6.3.2 要避免用经营原料的思维去经营制成品 |
6.3.3 要走出单纯做“纯”羊绒制品的误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5)从传统到现代:生态扶贫语境下的生计变迁研究 ——以湘西保靖县黄金苗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由来与现状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相关认识与理论研究 |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 |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当代行政区划 |
第二节 自然生态背景 |
第三节 社会经济背景 |
第四节 田野点选取理由 |
第三章 从“斯威顿”生计到“双轨”式生计 |
第一节 黄金村苗民的传统认知理念 |
第二节 黄金村古茶园复合农耕系统 |
第三节 “改土归流”后的“双轨”式生计 |
第四节 皇权制度下生计变迁带来的贫困与生态问题 |
第四章 从“双轨”式生计到固定农耕生计 |
第一节 统购统销时期湖南茶业的恢复发展 |
第二节 统购统销时期黄金村茶业 |
第三节 统购统销时期黄金村的固定农耕生计 |
第四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生计变迁带来的贫困与生态问题 |
第五章 从固定农耕生计到市场化生计 |
第一节 现代“保靖黄金茶”产业 |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下的现代黄金茶业 |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下生计变迁带来的贫困与生态问题 |
第六章 黄金村生态扶贫路径 |
第一节 古茶园保护 |
第二节 文化持有者主体参与 |
第三节 现代茶业市场开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堂朗公社历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1957-1979) |
附录B 堂朗公社历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产量(1957-1979) |
附录C 堂朗公社历年耕牛、牲猪情况(1957-1979) |
(6)国家出版基金研究(2008-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价值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基金的提出与设立 |
1.2.2 基金的作用与成效分析 |
1.2.3 基金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研究 |
1.2.4 管理制度研究 |
1.2.5 管理流程研究 |
1.2.6 文献小结 |
1.3 论文结构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国家出版基金的设立和概述 |
2.1 国家出版基金的设立 |
2.1.1 国家出版基金的设立背景 |
2.1.2 国家出版基金的最终设立 |
2.2 国家出版基金概述 |
2.2.1 设立目的与宗旨 |
2.2.2 资助对象 |
2.2.3 资金来源 |
2.2.4 组织管理机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统计情况及分析 |
3.1 基金额度和项目数量 |
3.1.1 基金额度 |
3.1.2 项目数量 |
3.1.3 基金额度和资助项目数量相关分析 |
3.2 资助重点 |
3.3 资助项目结构分布 |
3.3.1 载体形式 |
3.3.2 规模结构 |
3.3.3 学科结构 |
3.4 项目名称主题词 |
3.4.1 国家层面问题研究 |
3.4.2 大型项目建设 |
3.4.3 历史文化研究 |
3.4.4 区域特色与民族研究 |
3.4.5 科学事业发展研究 |
3.4.6 社会建设研究 |
3.5 出版单位分布 |
3.5.1 出版单位申报情况 |
3.5.2 代表性获资助出版单位情况 |
3.6 地理分布 |
3.6.1 七大地理区域分布 |
3.6.2 省、市、区分布 |
3.7 绩效考评结果分析 |
3.8 项目荣获出版界“三大奖”情况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遴选规律与产出效益分析 |
4.1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遴选规律分析 |
4.1.1 从出版地区的角度来看 |
4.1.2 从出版单位的角度看 |
4.1.3 从基金项目本身的角度看 |
4.2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产出效益分析 |
4.2.1 服务党政大局唱响时代主旋律 |
4.2.2 回应重大理论探讨改革实践 |
4.2.3 关注社会热点服务国计民生 |
4.2.4 反映学术前沿聚焦科技创新 |
4.2.5 保护历史文化传播中国声音 |
4.2.6 打造出版精品推动品牌建设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家出版基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5.1 基金发展导向日益偏离 |
5.1.1 政治类选题比重过大 |
5.1.2 部分选题重复 |
5.1.3 重大项目不明显 |
5.1.4 项目质量参差不齐 |
5.2 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 |
5.2.1 申报程序不严谨 |
5.2.2 评审机制不完善 |
5.2.3 缺乏反馈渠道 |
5.2.4 信息机制不对称 |
5.2.5 监督机制不健全 |
5.3 基金资助范围狭小 |
5.3.1 总体规模小 |
5.3.2 数字出版项目少 |
5.3.3 港澳台地区被排除在外 |
5.4 资金来源单一造成基金需求缺口 |
5.4.1 限制资金其他来源 |
5.4.2 可能造成出版单位资金链断裂 |
5.4.3 项目资助金额有限 |
5.5 与其他出版基金存在竞争关系 |
5.5.1 国家级基金竞争 |
5.5.2 地方性基金竞争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家出版基金未来发展的建议 |
6.1 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
6.1.1 优化项目申报程序 |
6.1.2 完善评审制度 |
6.1.3 信息透明和共享 |
6.1.4 构建反馈机制 |
6.1.5 严格奖惩机制 |
6.1.6 加强财务管理 |
6.1.7 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
6.2 扩大资助范围 |
6.2.1 继续增加资助项目数量 |
6.2.2 允许港澳台地区项目入选 |
6.2.3 鼓励数字出版技术的应用 |
6.3 拓展基金来源渠道 |
6.4 加强与其他出版基金的合作 |
6.4.1 学习借鉴国家级基金管理经验 |
6.4.2 与地方级基金互通互补 |
6.5 全面宣传和推广 |
6.5.1 举办图书展览 |
6.5.2 举办赠书活动 |
6.5.3 结合活动推广 |
6.5.4 基金标识宣传 |
6.6 本章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致谢 |
(8)古代华北燃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预期目标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的难点与应注意的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架构 |
第五节 史料分析 |
第一章 华北地区的环境状况与燃料格局 |
第一节 燃料概述 |
一、 燃料的定义与分类 |
二、 与燃料有关之俗语、成语、诗词 |
三、 燃料与社会的演进 |
第二节 华北的地貌与植被特点 |
一、 地貌 |
二、 植被的空间分布类型与变化 |
三、 植被状况对燃料利用方式的影响 |
四、 是非功过——燃料利用对森林的影响 |
五、 变与不变——植被状况与燃料利用的准静态视角 |
第三节 华北的气候及其对燃料的影响 |
一、 气候概况 |
二、 气候与燃料问题的南北差异分析 |
三、 气候变化的影响 |
第四节 燃料资源的区域差异 |
一、 燃料蕴藏量与人口分布的倒置结构 |
二、 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 |
第二章 华北地区燃料危机的出现与加深 |
第一节 华北地区人口的演进与燃料消耗状况 |
一、 战国以降华北人口的发展概况 |
二、 生活用薪柴量的变化及相关分析 |
第二节 明代以前华北的燃料状况 |
一、 宋以前逐步紧张的燃料资源状况 |
二、 宋元时期燃料危机的爆发及其原因 |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燃料危机 |
一、 明代燃料危机的深化 |
二、 清代的燃料状况 |
第三章 燃料与华北的政治 |
第一节 政府的燃料消耗分析 |
一、 宫廷的燃料消耗 |
二、 祭祀礼仪方面的燃料消耗 |
三、 燃料与官员的薪俸 |
四、 军队燃料供应 |
第二节 与燃料有关的职官设置 |
一、 普通职官 |
二、 宦官组织——惜薪司 |
三、 内廷女官 |
第三节 政府对柴炭产区的严格控制——易州山厂 |
一、 易州山厂设立的背景 |
二、 易州山厂的沿革与建置 |
三、 山厂的柴炭生产 |
四、 易州山厂的衰落 |
第四节 政府对燃料危机的其他应对措施 |
一、 与燃料有关的赋税与力役 |
二、 培育薪炭用树木的尝试 |
三、 燃料征取范围的扩大与节省 |
第四章 燃料与华北的民众生活 |
第一节 民众燃料消耗情况与燃料匮乏局面的形成 |
一、 家庭与个人的燃料利用情形 |
二、 燃料的日趋匮乏 |
三、 燃料匮乏与民众生活的困苦化 |
第二节 燃料危机与资源争夺 |
一、 拾薪 |
二、 与燃料有关的民间纠纷 |
三、 与燃料有关的刑罚与案件 |
第三节 烹饪与民生变化 |
一、 炊具及其演变 |
二、 炉灶及其演变 |
三、 燃料与饮食 |
第四节 取暖器具及其演变 |
一、 兼具烹饪功能的取暖用具 |
二、 专用的取暖用具 |
三、 关于火炕诸问题的探讨 |
第五章 燃料与华北手工业的发展 |
第一节 燃料与丝织业的发展 |
一、 上古至中古华北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
二、 蚕桑丝织业中的燃料消耗 |
三、 燃料危机与近世蚕桑丝织业的没落 |
第二节 燃料与陶瓷砖瓦业的发展 |
一、 上古至中古华北地区的陶瓷砖瓦发展状况 |
二、 陶瓷与砖瓦烧造行业中的燃料消耗分析 |
三、 燃料危机与近世华北陶瓷砖瓦的发展状况 |
第三节 燃料与冶铁业的发展 |
一、 上古至中古华北冶铁业发展状况 |
二、 冶铁业中的燃料消耗 |
三、 燃料危机与近世冶铁业的发展 |
第四节 燃料与华北其他手工业的发展 |
一、 燃料与华北盐业的发展 |
二、 燃料与冶铜业的发展 |
三、 燃料与烧灰业的发展 |
四、 燃料问题与近世华北的经济状况 |
第六章 燃料与华北生态的演变 |
第一节 燃料与植被状况 |
一、 远古至明代华北地区植被的变化概况 |
二、 薪柴采集对植被的影响 |
三、 特定燃料的环境效应——以木炭为例 |
第二节 燃料与役畜饲养 |
一、 燃料与华北地区马的饲养 |
二、 燃料与华北地区牛的饲养 |
三、 燃料危机与近世华北役畜饲养状况的变化 |
第三节 燃料危机对作物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
一、 燃料需求与高秆作物比重的提高 |
二、 燃料危机与土壤肥力的变化 |
第七章 燃料的更新换代 |
第一节 华北地区用煤历史 |
一、 早期用煤历史 |
二、 宋代华北地区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应用 |
三、 元代煤炭的开发利用 |
四、 明代煤炭的开发利用 |
五、 清前期煤炭的开发利用概况 |
第二节 煤炭的社会效应 |
一、 用煤与社会变迁 |
二、 煤炭与政治 |
三、 煤炭推广之阻力 |
第三节 煤炭的生态效应 |
一、 用煤与生态之改良 |
二、 煤与生态之恶化 |
第四节 化石能源忧思 |
一、 化石能源与薪柴燃烧效率之比较 |
二、 近现代化石能源利用模式之反思 |
三、 后化石能源时代的能源忧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个人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中国鹿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外养鹿业现状分析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
2.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2.1.1 产业组织理论渊源 |
2.1.2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
2.2 战略及产业发展战略概述 |
2.2.1 战略管理的内涵 |
2.2.2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及类型 |
2.2.3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
2.3 战略的研究方法 |
2.3.1 SWOT 分析 |
2.3.2 PEST 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鹿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环境分析 |
3.1 中国鹿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 中国鹿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3.2.1 中国鹿产业的基本情况介绍 |
3.2.2 鹿品种及存栏量分析 |
3.2.3 鹿茸及副产品分析 |
3.3 中国鹿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 |
3.3.1 技术问题 |
3.3.2 政策问题 |
3.3.3 鹿产品生产贸易问题 |
3.3.4 鹿产品的深加工问题 |
3.4 中国鹿产业发展的 PEST 分析 |
3.4.1 政治环境分析 |
3.4.2 经济环境分析 |
3.4.3 社会环境分析 |
3.4.4 技术环境分析 |
3.5 中国鹿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
3.5.1 外部机会 |
3.5.2 外部威胁 |
3.5.3 内部优势 |
3.5.4 内部劣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鹿产业发展战略的总纲 |
4.1 发展思路 |
4.2 战略定位 |
4.3 战略目标 |
4.3.1 近期目标 |
4.3.2 中长期目标 |
4.4 战略重点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鹿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建议及支撑体系 |
5.1 中国鹿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建议 |
5.1.1 政策方面的建议 |
5.1.2 科技方面的建议 |
5.1.3 鹿产品加工与利用方面的建议 |
5.1.4 鹿产品贸易方面的建议 |
5.2 中国鹿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支撑体系 |
5.2.1 中介服务体系 |
5.2.2 技术监督和质量保障体系 |
5.2.3 信息支撑体系 |
5.2.4 科技支撑体系 |
5.2.5 财政支持体系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养蛇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养殖现状 |
2 存在问题 |
2.1 规模小而散 |
2.2 技术含量低 |
2.3 野生蛇类资源的保护管理难以到位 |
2.4 受到经济效益上的限制 |
3 发展对策 |
3.1 加强对蛇类资源的保护管理 |
3.2 依靠科技, 提高养殖水平, 降低饲养成本 |
3.3 加强产品深加工和市场发展, 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
3.4 推进“生态养殖” |
四、中国养蛇业发展的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D]. 马骁. 山东大学, 2020(04)
- [2]秦皇岛市农业康养产业发展研究[D]. 于巧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5)
- [3]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建设研究[D]. 罗琦.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4]河北省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D]. 张华玮.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0)
- [5]从传统到现代:生态扶贫语境下的生计变迁研究 ——以湘西保靖县黄金苗寨为例[D]. 皇甫睿. 吉首大学, 2018(01)
- [6]国家出版基金研究(2008-2015)[D]. 叶媛. 南京大学, 2016(10)
- [7]2014中国鹿业发展报告[A]. 中国畜牧业协会鹿业分会. 第六届(2015)中国鹿业发展大会论文汇编, 2015
- [8]古代华北燃料问题研究[D]. 赵九洲. 南开大学, 2012(06)
- [9]中国鹿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杨福合. 吉林大学, 2012(10)
- [10]我国养蛇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 刘军,钟福生. 中国林副特产,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