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新起点、新思路

职业院校新起点、新思路

一、职业大学的新开端新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荣菲[1](2019)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元认知理论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高三阶段的历史复习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高考的选拔作用,高三历史复习往往特别重视短期效应,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导致历史复习的效率低下。“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是在高三历史复习阶段需要做的事情。元认知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元认知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就是对认知的认知。通常认为,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调节、控制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被称为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常用的学习策略之一,它在帮助学生自我分析、复习策略选择运用、复习效果监控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对学生在高三历史复习阶段现存问题调查发现,学生在分析自己与他人的具体差距、对历史复习方法的了解和运用、非智力因素在复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影响、监控自己的复习效果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了提高高三学生历史复习效率,为了提高学生历史复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将元认知理论运用于高三历史复习的教学活动,将有助于解决目前学生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对高三学生历史复习状况的调查问卷结果,高三历史复习阶段可以采用的元认知策略如下:第一,元认知计划策略,根据元认知知识制定历史复习计划、选择历史复习方法;第二,元认知体验策略,基于元认知情感体验提高历史复习的自我效能感、把握非智力因素对历史复习效果的影响;第三,元认知监控策略,学生自我监督与教师适时引导相结合,培养学生定期监控复习情况、调节历史复习方法的能力。这些元认知策略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的应用,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复习效果,有效地贯彻了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明芳[2](2017)在《环塔里木艾德莱斯绸文化价值挖掘》文中认为艾德莱丝绸作为新疆环塔里木地区丝绸纺织品的代表,是一种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而制作艾德莱丝绸的工艺和技术更是中国和世界不可多得的一种精神财富,不管是丝绸本身还是制作丝绸的工艺都对环塔里木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非凡的影响。我国虽然在丝绸产品的创新、研究以及丝织机器的优化和改造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在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价值挖掘的研究比较缺乏。由此研究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文化价值挖掘极富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价值挖掘为主,研究环塔里木地区艾德莱丝绸的文化价值,挖掘其历史渊源和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与理论知识,对于实现艾德莱丝绸与环塔里木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建立艾德莱丝绸文化,发展丝绸品牌与至关重要。本文借助下列研究方法,即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利用网络资源和数据库,进行信息和资料的搜集和获取,以确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以此针对艾德莱丝绸文化展开个案研究,从艾德莱丝绸的形成与发展、文化价值影响、艾德莱丝绸的价值挖掘发展的优势与前景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形成、发展、价值挖掘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在发现环塔里木地区艾德莱丝绸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以后,提出艾德莱丝绸的价值挖掘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并就此形成如下结论:首先,艾德莱丝绸纳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与挖掘艾德莱丝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对于推动艾德莱丝绸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作用,这为本次研究方向的把握与课题内涵的挖掘提供基础保障。并就此形成如下研究结论:首先,艾德莱丝绸是我国古丝绸文化被誉为“丝绸之路的活化石”,而且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施行,艾德莱丝绸被赋予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其次,就艾德莱丝绸传统的文化价值而言,在传统与当代两个层面皆有展示,通过分析理清艾德莱丝绸的发展状况和其中价值的不断提升可知,艾德莱丝绸对于社会、经济以及审美都形成了积极的影响与正面的促进作用;再次,就艾德莱丝绸文化价值挖掘的过程中,虽说艾德莱丝绸文化价值挖掘表现出正面的推动效应,如与“一带一路”战略形成联动,并强化丝绸文化的对外交融,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新疆以艾德莱丝绸为主的旅游产品产业链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艾德莱丝绸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共融不充分、艾德莱丝绸文化价值未能与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实现有效融合以及丝绸文化在物质层面、精神方面等都展现出了下滑的趋势和动向等,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现代工业的冲击、又有新疆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改变,同时管理机制的滞后与自身发展缓慢也对艾德莱丝绸文化价值挖掘形成不利影响;最后,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提升艾德莱丝绸文化价值挖掘的对策建议,即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强化艾德莱丝绸与其他产业的互动、二是确保艾德莱丝绸文化与旅游有效结合、三是提升艾德莱丝绸的文化价值。

陈印[3](2017)在《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社会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变迁速率加快的时代里,“变”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否存在不变的事物呢?在马克思哲学中认为,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在“变”的时代里必然存在相对“不变”的事物维持着社会的前进发展。因此,本文运用相对“不变”的社会学理论知识,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及其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变化”的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现状、存在问题与原因等进行研究,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适宜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社会运行机制,希望在保持畲族民间体育项目特色前提下,吸收主流体育文化的精髓,以促进畲族民间体育项目的传承发展。研究发现,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方式主要有家庭传承、社会传承和教育传承三种,由于社会变迁的影响,各种传承方式运行过程中存在文化认知消极变迁、传承方式作用弱化、不良传统习惯制约和语言文字传承失灵等现象。在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社会运行机制中,动力机制为传承发展活动提供适度的动力;整合机制积极协调各方社会利益,将不同层次动力群体整合为有机整体;激励机制为引导传承运行中畲族民众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传承运行提供源源不断动力;控制机制是为了维持良好的传承秩序,控制传承运行的正确方向和适度动力;保障机制是保障部分对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做出贡献个体的动力稳定性和保障有关传承制度的连续性及其强制性。在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社会运行机制中,各个运行机制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及其相互协调的有机运行整体,在功能上是相互耦合与补充的,共同目标是保证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良性运行。运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对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问题进行探索,希望能对了解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探寻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发展路径、重新定位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发展方向等提供帮助。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拓宽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研究视角,丰富畲族民间体育研究内容,提出的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社会运行机制能在以后实践活动中得以验证,并对传承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林舜仪[4](2016)在《多元文化视角下石窟壁画美学元素对新疆油画创作的促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新疆作为多民族的省区。在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中,不同的人种汇聚了中原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印度文化,犍陀罗文化,波斯艺术以及中原等文化因素,地处新疆腹地的克孜尔壁画成为新疆多元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其作为古代美术遗产势必对新疆油画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本文试图从多元文化视角,对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和新疆油画的发展脉路进行梳理;探究多元文化下新疆克孜尔壁画对新疆油画创作的促进。寻找石窟壁画美学元素在新疆油画创作中的显现,继而探索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对打造地域性油画所起的作用。

杨德岭[5](2012)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评价及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民办高等教育由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发展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民办高校也出现了招生难、投资效益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民办高校甚至出现了关停和倒闭现象。面对高等教育市场不断增大的竞争压力,如何提高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益、增强其投资风险的防控能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国政府、民办高等教育举办者(管理者)和研究者面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与风险管理的分析和探讨,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与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决策与风险预警提供量化分析技术,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与投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进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本研究以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投资学、管理学的理论为基础,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应用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新技术,对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与风险管理展开了系统研究,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投资现状,发掘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办学地位确立期→办学空间伸缩期→高速发展期→全面调整期”等几个阶段,并呈现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模式日益丰富、办学层次不断拓展、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特征。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办高校尚未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办学资金主要依靠学杂费收入;我国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财政投入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同时,我国民办高校面临学费上涨空间有限、银行贷款困难、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2)建立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测度模型及投资效益评价体系。本研究在分析民办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构成的基础上,以教育内部收益率和项目投资收益率核算方法为基础,基于投资者的视角,建立了两阶段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动态测算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区间的确定方法,并具体地测算出投资收益合理回报区间,为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该模型以高等教育收益理论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为指导,以民办高等教育成本、收益核算为依据,综合考虑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因素,将投资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分为两类,分别给出了固定资产回收期内与固定资产回收期外的民办高校的投资收益率的测度公式,弥补了传统的投资收益率计算存在的不足,为民办高校投资收益率的计算提供了新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计算出我国民办高校在固定资产回收期内的投资收益区间和在固定资产回收期外的投资收益区间,测算结果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我国民办高校不同发展阶段投资收益率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模型克服了传统的收益率计算未体现收益与成本的时间价值的弊端,使得民办高校投资收益率测度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收益测算提供了新方法。继而还构建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收益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基于矩阵关联分析法的民办高校投资效益动态评估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全面量化评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收益提供了技术支撑。(3)构建了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评估模型与风险预警系统。在投资风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评估的目标与特点,结合灰色聚类评价的要素,利用灰色三角白化权评价思想,构建了适合民办高校投资风险的评价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该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可以实现对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进行分类,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评估提供了新方法。另外,设计出我国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包括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警度测度模型的建立、警号识别系统的设计,并根据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预警的内涵,将功效系数法引入到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警度测度中,为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警度度量提供技术支撑,对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预警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研究所构建的基于灰色三角白化权的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评估模型是进行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评估的有效方法,可以实现对民办高校投资风险的全面评估,而基于功效系数法的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预警模型是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预警的有效方法,可以实现对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进行事前预警,为防范民办高校的投资风险提供帮助。因而,投资风险评估结果可以为投资风险预警提供参考,风险预警是风险评估的延伸,两者互为验证互为补充,为民办高校投资风险分析与风险预警提供了完整的方法体系,也为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管理和投资风险预警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工具。(4)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环境和投资收益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预测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从宏观经济环境看,我国将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从投资政策环境看,我国将重点推进民办高等教育的法人制度、办学自主权、税收优惠、财政资助、财务管理、师生权利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与法规体系。从民办高校生源情况看,虽然面临人口出生率下降因素的影响,但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高等学校毛入学率的逐步提高和招生计划的持续增加,以及国家招生政策对民办高校的倾斜,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与在校生规模还将有适度的增大,“十二五”期间我国民办高校的生源相对充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民办高等教育行业发展趋势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多元化和依法办学将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趋势。从民办高校投资潜力看,我国民办高校投资收益率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将有所提高,我国民办高校将进入规模效益与内涵提升并举阶段,当然民办高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来自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以及民办高校内部之间的竞争压力,同时,还普遍存在整体办学水平不高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潜在的生源风险、运营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不确定性风险日趋凸显,由此而导致民办高校发展出现此兴彼衰的局面,且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最后,从提高投资效益与加强投资风险防控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投资对策,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与风险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赵金亮[6](20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是人类历史演进的永恒主题,也是各民族和社会始终追求的目标。民族发展依托于一定的时代和空间环境,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民族的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发展决定民族和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的稳定。综观世界各国,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靠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是我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边境线长,自然资源丰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和政府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时期,始终如一地从振兴中华民族的战略高度,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不断推动实践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处理民族发展问题的成功道路。在这90多年民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其发展内容、发展目标、发展的价值标准、发展原则在不同历史阶段各有侧重。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确立的思想基础和理论起点。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侧重于民族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改造,把民族社会制度改造的完成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引导中华各民族推翻了剥削压迫制度,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使各民族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自由解放,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立与形成阶段,它主要回答和指导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里,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加速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赶上先进民族的社会发展步划,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邓小平首次把生产力标准引入民族工作,把民族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作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客观标准,把发展问题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主题,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其主旨在于进一步加快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为我们观察、思考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提供了一个实践基础和理论框架。江泽民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这主要体现在指导发展角度的根本转变上,它在实践中继承、发展了邓小平“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提出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步骤,坚持在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实践中,有重点、分步骤、有计划地先沿海后内陆的社会主义共富观,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民族发展进程。江泽民的民族发展理论蕴含在其“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当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阶段。时代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深刻把握前几任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发展问题的基本理论,全面总结我党几十年来民族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胡锦涛民族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深化与成熟阶段。论文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起点与基础一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的分析为契入点,通过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建设的不同时期的民族发展理论创新的内容做详尽叙述,探寻他们民族发展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创新的路径及其及重要特征。这种研究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历程、规律、特点、方向、内容,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从而更科学、更协调、更全面地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即是第一章,也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和重点内容,包括四个章节的内容,分别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民族发展理论,具体阐述以上相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重要内容、基本特征,说明这些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为整体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作出贡献,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体系。第三部分为结论,也是最后一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新发展作出展望,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其目标选择。

邹涛[7](2012)在《毒品犯罪预防体系研究 ——以国际禁毒公约为借鉴的网格化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严峻的毒品问题形势下,进行毒品犯罪预防体系的研究,既是填补禁毒理论宏观层面空白的迫切需要,又是贯彻落实禁毒工作新战略的重要课题。本文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据矢量论及其两个推论,勾画出毒品犯罪预防体系的理想形态,并对“禁毒战略五项计划预防体系”、“综合性多学科预防体系”和“毒品犯罪综合治理预防体系”进行评析。在此基础上,从国际禁毒公约的视野出发,结合我国禁毒工作的实际情况,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预防层次和减少供应与减少需求两条主线有机结合,构建“分层递进三级预防和减少供求两条主线纵横交错”为特征的毒品犯罪网格化预防体系。本文共分5章。第1章:绪论。介绍毒品犯罪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和选题的研究背景、思路等。第2章:毒品犯罪预防体系概论。界定毒品犯罪预防体系的相关概念,提出矢量论及其两个推论和毒品犯罪预防体系的理想形态,评价现有的三个毒品犯罪预防体系,构建毒品犯罪预防体系的网格化模型。第3章:事前预防。从禁毒教育变革、禁毒法律体系完善等方面,探索毒品犯罪事前预防的举措。第4章:事中预防。通过构建毒品犯罪监测预警机制、制定青少年毒品滥用预防教育方案等举措,消除毒品犯罪的高危人群、高危场所和高危产地。第5章:事后预防。一方面,完善现有戒毒模式和构筑毒品复吸防火墙等措施,确保毒品滥用人群远离毒品;另一方面,加大对毒品犯罪的刑事制裁力度,有效防止其再次实施毒品犯罪。

武毅英,郑晖阁[8](2010)在《闽台高教资源互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两岸政治关系日益改善以及闽台高等教育交流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两岸学历互认、师资互派、学生互换、课程对接等资源互补方面的议题也相继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文以高教资源互补为切入点,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视域,考察闽台高校学生互换、学历互认、师资互派、学分对等、课程对接以及技职教育合作等教育资源互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对闽台高教领域的更紧密合作有所益助。

肖福强[9](2010)在《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巨大挑战。虽然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壮大,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依然较多,论文基于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所存在的众多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定制化培养模式。在论文内容上,论文分别回顾了高等职业教育含义及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定制化的相关理论以及定制化教育的相关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从经济、社会和教育等不同角度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动力因素,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相关独特性及其当前现状和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特定目标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产生的必然性。在第四章中,论文从战略角度出发探讨定制化教育培养模式的战略连续体,将企业定制化理论与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合理的结合,最终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框架。并且,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实施步骤及其评价方法。此外,论文在第五章中,利用成功案例对前面章节中构建起的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对其进行相关的改进。最后,论文从写作思路上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且,结合论文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当前研究的现状提出了高等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研究道路任重道远。

王风喜[10](2010)在《《洛阳晚报》《汴梁晚报》民俗新闻报道风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在青少年群体中且有后来居上的趋势,以至于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极大冲击。令人欣慰的是,2008年我国开始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定为法定假日。在此背景下,媒体对传统民俗的关注也空前加强,这对于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在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报纸要想夺取一席生存之地,必须在某些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新闻报道的风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会成为该媒体或某种新闻题材的旗帜和形象。《洛阳晚报》和《汴梁晚报》分别作为洛阳和开封这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晚报,在报道民俗新闻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对两家晚报2008年全年的民俗新闻报道文本的统计和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家晚报的民俗新闻报道出现了许多亮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己的报道风格,如体现的人文关怀,提倡的移风易俗等。但由于种种原因,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新闻视角新颖性不足,言论、深度报道、图片新闻在数量上的缺失等。这些经验或缺失,对其他媒体进一步做好此类报道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民俗新闻报道应该对民众生活进行正确引导,注重报道的策划和版面设计,语言要切合受众心理需求,报道应体现崭新视角,报道体裁尽量多样化等。

二、职业大学的新开端新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业大学的新开端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三历史复习中元认知理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一、元认知理论的相关论述
    (一)元认知含义及组成要素
        1、元认知含义
        2、元认知组成要素
    (二)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情感体验策略
        3、监控策略
    (三)元认知对复习的促进作用
        1、元认知的作用
        2、对历史复习的作用
二、高三历史复习阶段元认知理论运用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编制的依据
    (二)调查研究及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2、调查工具
        3、调查结果显示
        4、调查结果分析
三、元认知理论下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一)计划策略
        1、基于自我的分析与定位设定历史复习任务
        2、基于自我定位和复习任务的分析选择历史复习方法
    (二)情感体验策略
        1、反思历史复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2、增加在历史复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
    (三)监控策略
        1、定期检查历史复习计划的执行情况
        2、“随机应变”调整和改进复习方法
        3、多渠道评价历史复习状况
四、高三历史复习课元认知策略应用案例及应用效果分析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二)实验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环塔里木艾德莱斯绸文化价值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文化+”及“丝绸之路战略”下的艾德莱丝绸
        1.1.2 传统工艺受到关注度上升
        1.1.3 艾德莱丝绸文化价值丰富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艾德莱丝绸及其产业文献
        1.2.2 丝绸产业发展文献
        1.2.3 传统工业文化价值文献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艾德莱丝绸
        1.4.2 环塔里木盆地
第2章 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2.1 艾德莱丝绸发展概况
        2.1.1 艾德莱丝绸发展
        2.1.2 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的前进历程
    2.2 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文化价值的演变
        2.2.1 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传统的文化价值
        2.2.2 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当代的文化价值
第3章 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文化价值影响
    3.1 对经济的影响
        3.1.1 “民族手工艺”:1980-2008 年
        3.1.2 始于2008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2 对审美的影响
        3.2.1 对服装审美的影响
        3.2.2 提高并丰富审美教育
    3.3 对社会的影响
        3.3.1 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理念,拓展新产业化视野
        3.3.2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
        3.3.3 具有文化凝聚作用,有助于激发民族创造力
第4章 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的文化价值挖掘现状与问题
    4.1 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文化价值挖掘现状
    4.2 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文化价值挖掘存在的问题
    4.3 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文化价值挖掘问题的成因
        4.3.1 现代工业的冲击
        4.3.2 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改变
        4.3.3 管理机制的滞后
        4.3.4 自身发展缓慢
第5章 提升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文化价值挖掘的对策建议
    5.1 强化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与其他产业的互动
    5.2 确保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文化与旅游有效结合
    5.3 提升环塔里木艾德莱丝绸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社会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民间体育项目的相关研究
        1.3.2 畲族体育的相关研究
        1.3.3 传承的社会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方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方式的现状
        2.1.1 家庭传承
        2.1.2 社会传承
        2.1.3 教育传承
    2.2 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存在问题及原因
        2.2.1 文化认知消极变迁
        2.2.2 传承方式作用弱化
        2.2.3 不良传统习惯制约
        2.2.4 语言文字传承失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社会运行机制
    3.1 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运行的动力机制
        3.1.1 传承需要的动力特性
        3.1.2 动力机制的组成结构
    3.2 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运行的整合机制
        3.2.1 社会整合的具体对象
        3.2.2 整合中心的确立及特征
        3.2.3 整合的动态运作过程
    3.3 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运行的激励机制
        3.3.1 确立激励标准的依据
        3.3.2 激励手段的效果分析
        3.3.3 激励机制的运作过程
    3.4 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运行的控制机制
        3.4.1 控制手段的功能分析
        3.4.2 不同层次的控制对象
        3.4.3 控制机制的运作状态
    3.5 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运行的保障机制
        3.5.1 保障对象的抉择分析
        3.5.2 保障手段的基本类型
        3.5.3 保障机制的运作过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盘柴槌传承的社会运行机制实例分析
    4.1 社会学理论中社会运行机制体系分析
    4.2 盘柴槌项目传承的实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4)多元文化视角下石窟壁画美学元素对新疆油画创作的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克孜尔石窟壁画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和新疆油画
    2.1 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历史发展脉络
    2.2 新疆克孜尔壁画中所体现的多元文化
    2.3 新疆油画的发展历程
        2.3.1 建国前新疆油画的萌起
        2.3.2 建国后新疆油画对多元文化的吸收
        2.3.3 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在新疆油画中的凸显
第3章 借鉴石窟壁画元素进行油画创作的国内画家
    3.1 全山石
    3.2 曾浩
    3.3 董希文
    3.4 韩乐然
    3.5 姜伟玲
    3.6 杨贤飞
第4章 克孜尔石窟多元文化美学元素在新疆油画中的显现
    4.1 新疆本土画家对克孜尔石窟构图形式的借鉴
    4.2 克孜尔石窟装饰纹样在新疆油画创作中的体现
    4.3 克孜尔石窟色彩在新疆油画创作中的体现
    4.4 克孜尔石窟内容在新疆油画创作中的体现
    4.5 克孜尔石窟技法和材料在新疆油画创作中的借用
第5章 多元文化对新疆油画创作的引领
    5.1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体现
    5.2 地域性在新疆油画创作中的体现
    5.3 民族性对新疆油画创作的影响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评价及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民办高等教育的内涵界定及行业属性
        2.1.1 民办高等教育的内涵界定
        2.1.2 民办高等教育的行业属性
    2.2 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属性
        2.2.1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概念与特点
        2.2.2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营利的合理性分析
        2.2.3 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均衡
    2.3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相关理论
        2.3.1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2.3.2 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理论
    2.4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及风险研究现状
        2.4.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2.4.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2.5 国内外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研究评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投资现状分析
    3.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和特征
        3.1.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3.1.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特征
    3.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模式及比较
        3.2.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发展的阶段
        3.2.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模式
        3.2.3 国外私立高等教育投资模式的比较
    3.3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动因分析
        3.3.1 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目的分析
        3.3.2 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者投资目的分析
        3.3.3 民办高等教育捐赠者投资目的分析
        3.3.4 家庭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目的分析
    3.4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4.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规模分析
        3.4.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结构分析
        3.4.3 我国民办高校投资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测度及投资效益评价研究
    4.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成本-收益分析
        4.1.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析
        4.1.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收益分析
    4.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测度
        4.2.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测度方法
        4.2.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的实例测算
    4.3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3.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评估指标的选择
        4.3.3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评估
        4.4.1 多指标综合评判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4.4.2 基于矩阵关联分析的民办高校投资效益动态评估
        4.4.3 民办高校投资效益评价的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评估与预警
    5.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分析
        5.1.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风险现状分析
        5.1.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分类
    5.2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成因分析
        5.2.1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外部环境成因
        5.2.2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内部因素成因
    5.3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5.3.1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评估指标设置原则
        5.3.2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5.3.3 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5.4 我国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5.4.1 我国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
        5.4.2 我国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预警方法和标准选择
        5.4.4 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预警的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环境预测及投资对策分析
    6.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外部环境预测
        6.1.1 我国宏观经济、社会环境预测分析
        6.1.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政策环境预测分析
        6.1.3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生源预测
    6.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内部环境预测
        6.2.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6.2.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投资潜力分析
    6.3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对策建议
        6.3.1 健全民办高校投资制度,提升民办高校的盈利能力
        6.3.2 优化民办高校投资环境,提升民办高校的抗风险能力
        6.3.3 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提高民办高校投资效益
        6.3.4 加强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防控,降低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7.2.1 主要创新点
        7.2.2 存在的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权重调查表
附录 2:河南省三所民办高校投资风险指标调查值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研究
        1.2.2 国内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研究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
        1.3.1 唯物主义的方法
        1.3.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3.3 多学科综合创新的方法
        1.3.4 历史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4 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1.4.1 发展与民族发展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起点与基础-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
    2.1 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2.1.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形成
        2.1.3 国内民族地区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
    2.2 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2.2.1 确立并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2 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2.2.3 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
        2.2.4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2.2.5 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2.2.6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做好民族工作
    2.3 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的重要特征
        2.3.1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2.3.2 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创立与形成-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
    3.1 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3.1.2 中国各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状况
    3.2 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3.2.1 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2.2 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2.3 解放和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
        3.2.4 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3.2.5 制定“两个大局”和“共同富裕“的战略发展方针
        3.2.6 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素质过硬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3.2.7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事业
    3.3 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的重要特征
        3.3.1 时代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3.3.2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3.3.3 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江泽民民族发展理论
    4.1 江泽民民族发展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4.1.1 影响和谐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增多
        4.1.2 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
        4.1.3 全球化社会历史下的复杂局势
    4.2 江泽民民族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4.2.1 继续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2.2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2.3 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4.2.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4.2.5 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4.2.6 继续推进民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4.3 江泽民民族发展理论的重要特征
        4.3.1 时代性
        4.3.2 战略性
        4.3.3 创新性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深化与成熟-胡锦涛民族发展理论
    5.1 胡锦涛民族发展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5.1.1 境内外敌对民族势力破坏活动猖獗
        5.1.2 民族地区的人民内部矛盾突出
    5.2 胡锦涛民族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5.2.1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
        5.2.2 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2.3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2.4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2.5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
        5.2.6 推动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
        5.2.7 促进民族地区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5.3 胡锦涛民族发展理论的重要特征
        5.3.1 实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5.3.2 突出民族发展的全面性
        5.3.3 坚持民族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新发展的后续展望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
        6.1.2 坚持民族发展理论与民族地区实践相结合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新发展的目标选择
        6.2.1 加强对民族发展权问题的研究
        6.2.2 加强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问题的研究
        6.2.3 加强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问题的研究
        6.2.4 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完成的科研项目

(7)毒品犯罪预防体系研究 ——以国际禁毒公约为借鉴的网格化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毒品犯罪及其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1.1.1 毒品犯罪的概念界定
        1.1.2 毒品犯罪的危害
        1.1.3 国家兴衰与毒品犯罪之间的历史规律
        1.1.4 毒品犯罪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背景、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1.2.2 研究的背景:国内外严峻的毒品形势
        1.2.3 研究的思路:以国际禁毒公约为借鉴
        1.2.4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毒品犯罪预防体系概论
    2.1 毒品犯罪预防体系的相关概念
        2.1.1 犯罪预防的概念
        2.1.2 犯罪预防体系的概念及种类
        2.1.3 毒品犯罪预防及毒品犯罪预防体系的概念
    2.2 毒品犯罪预防体系的理想形态
        2.2.1 矢量论:源于实践的体系构建评定标准
        2.2.2 矢量论语境下毒品犯罪预防体系的理想形态
    2.3 以毒品犯罪预防体系理想形态为依据对现有预防体系的评价
        2.3.1 国际禁毒公约中的综合性多学科预防体系述评
        2.3.2 我国实践中的毒品犯罪综合治理预防体系述评
        2.3.3 郑云生教授的禁毒战略五项计划预防体系述评
    2.4 以国际禁毒公约和毒品犯罪预防体系理想形态为依据的模型构建
        2.4.1 应划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预防层次
        2.4.2 应划分为减少供应与减少需求两条主线
        2.4.3 应区别对待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
        2.4.4 毒品犯罪网格化预防体系的模型框架
第3章 第一层次的预防:事前预防
    3.1 国内外禁毒教育现状与我国禁毒教育理念的变革
        3.1.1 国际社会禁毒教育的举措
        3.1.2 主要国家和地区禁毒教育的举措
        3.1.3 我国禁毒教育的举措及不足
        3.1.4 我国禁毒教育理念的变革
    3.2 国内外禁毒立法现状与我国禁毒法律体系的完善
        3.2.1 国际禁毒公约简介
        3.2.2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禁毒立法
        3.2.3 我国禁毒立法的现状与不足
        3.2.4 我国禁毒法律体系的宏观完善
        3.2.5 “毒驾入刑”的初步设想
    3.3 事前预防的其他举措
        3.3.1 国际禁毒公约对工作场所毒品滥用的关注及其预防举措
        3.3.2 国际禁毒公约对新闻媒介的重视及我国禁毒宣传的几项原则
        3.3.3 国际禁毒公约对开展业余活动的肯定及具体实施的几点建议
第4章 第二层次的预防:事中预防
    4.1 毒品犯罪监测预警机制的构建
        4.1.1 国际禁毒公约中的毒品滥用监测预警机制
        4.1.2 我国毒品犯罪监测预警机制的现状与特点
        4.1.3 我国毒品犯罪监测预警工作的参与主体
        4.1.4 构建“三位一体”的毒品犯罪监测预警机制
    4.2 毒品滥用高危人群的预防教育方案
        4.2.1 联合国预防青少年毒品滥用的校园预防教育方案
        4.2.2 联合国预防高危职业人群毒品滥用的同侪对同侪教育方案
    4.3 毒品滥用高危场所的网格化管理
        4.3.1 毒品滥用的高危场所
        4.3.2 我国毒品滥用高危场所的管理现状
        4.3.3 实行毒品滥用高危场所的网格化管理
        4.3.4 网格化管理与交巡警平台建设的有机结合
    4.4 毒品生产高危产地的清理铲除
        4.4.1 针对传统毒品产地的“劝、惩、助、替”管控方针
        4.4.2 针对新型毒品生产场所的人民战争
第5章 第三层次的预防:事后预防
    5.1 国内外滥用毒品犯罪立法现状与我国滥用毒品罪的立法构想
        5.1.1 国际禁毒公约关于滥用毒品行为的法律定性
        5.1.2 主要国家和地区关于滥用毒品行为的法律规定及特点
        5.1.3 我国关于滥用毒品行为的法律规定和理论观点
        5.1.4 设立滥用毒品罪的理由分析
        5.1.5 我国滥用毒品罪的具体设想
    5.2 国内外主要戒毒模式与我国戒毒模式的完善
        5.2.1 国际禁毒公约关于毒品滥用治疗和康复的建议
        5.2.2 国际社会流行的TC戒毒模式简介
        5.2.3 我国戒毒模式简介
        5.2.4 完善我国戒毒模式的基本思路
    5.3 构筑预防毒品复吸的防火墙
        5.3.1 避免戒毒成功者与原有毒友被动接触的必要性
        5.3.2 涉及家庭暴力人身保护令制度简介
        5.3.3 构建隔离毒友诱惑的人身保护令制度
    5.4 以国际禁毒公约为借鉴强化对毒品犯罪的刑事制裁
        5.4.1 完善毒品犯罪从重处罚情节
        5.4.2 严格控制毒品犯罪的假释或减刑
        5.4.3 增设毒品犯罪财产及收益没收制度
        5.4.4 完善控制下交付等特殊侦查手段
        5.4.5 建立毒品分级及品项定期调整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9)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及定制化相关理论回顾
    2.1 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培养模式的涵义
    2.2 定制化思想
        2.2.1 定制化内涵
        2.2.2 定制化原因
        2.2.3 定制化分类
    2.3 定制化教育
        2.3.1 定制化教育的形成背景
        2.3.2 定制化教育的概念
        2.3.3 定制化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独特性的发展趋势分析
    3.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因分析和影响因素
        3.1.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因分析
        3.1.2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3.2 高等职业教育独特性分析
        3.2.1 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3.2.2 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性
    3.3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发展趋势分析
        3.3.1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目标
        3.3.2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的定制化趋势原因分析
第四章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
    4.1 基于定制化思想的教育培养模式战略连续体
    4.2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内涵
    4.3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4.3.1 部分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4.3.2 定制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4.3.3 量身定制的教育培养模式
        4.3.4 完全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4.4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基本模块
        4.4.1 教材模块
        4.4.2 课程结构模块
        4.4.3 组织结构模块
        4.4.4 教师模块
        4.4.5 关键技术模块
    4.5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实施步骤及反馈评价
        4.5.1 实施步骤
        4.5.2 评价指标
        4.5.3 评价方法
第五章 海南ZY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5.2 量身定制的教育培养模式
    5.3 海南ZY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基本模块
        5.3.1 教材模块
        5.3.2 课程结构模块
        5.3.3 组织结构模块
        5.3.4 教师模块
        5.3.5 关键技术模块
    5.4 海南ZY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定制化培养模式评价
    5.5 教学特色
        5.5.1 产学研结合
        5.5.2 职业能力培训
    5.6 教学成果
        5.6.1 毕业生就业率
        5.6.2 用人单位的评价
        5.6.3 联办专业招生概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洛阳晚报》《汴梁晚报》民俗新闻报道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创新之处
一、民俗新闻概述
    (一) 民俗新闻的含义
        1. 民俗新闻与民俗信息
        2. 民俗新闻与民生新闻
    (二) 民俗新闻产生背景与存在意义
        1. 民俗新闻产生的背景
        2. 民俗新闻存在的意义
    (三) 民俗新闻报道风格
        1. 新闻报道风格
        2. 民俗新闻报道风格
二、《洛阳晚报》《汴梁晚报》民俗新闻报道现状与风格
    (一) 报道现状概述
    (二) 报道形式分析
        1. 传统节日“爆”民俗
        2. 深层解读“品”民俗
    (三) 报道风格分析
        1. 进步价值的取向
        2. 借助活动展示民俗
        3. 借助版面和图片烘托节日气氛
        4. 与受众互动,引领优秀传统文化
        5. 携手新媒介,弘扬民俗风
    (四) 传播效果分析
        1. 受众调查
        2. 专家点评
三、 两报民俗新闻报道方面比照之下的优劣得失
    (一) 各自的优势
        1. 《洛阳晚报》:“深度”见长,形成体系
        2. 《汴梁晚报》:放眼四方,“蓄势”推进
    (二) 共同的缺失
        1. 新闻视角新颖性不足
        2. 言论、深度报道、图片新闻在数量上的缺失
四、两报民俗新闻报道的启示与借鉴
    (一) 对民众生活进行正确引导
    (二) 注重报道的策划和版面设计
    (三) 语言要切合受众心理需求
    (四) 报道应体现崭新视角
        1. 从发展变化中选取新闻角度
        2. 从人追新求异心理选取角度
        3. 从文化意识上选取角度
    (五) 报道体裁尽量多样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职业大学的新开端新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三历史复习中元认知理论的应用研究[D]. 荣菲.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2)
  • [2]环塔里木艾德莱斯绸文化价值挖掘[D]. 明芳. 塔里木大学, 2017(07)
  • [3]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社会运行机制研究[D]. 陈印. 集美大学, 2017(11)
  • [4]多元文化视角下石窟壁画美学元素对新疆油画创作的促进研究[D]. 林舜仪. 新疆师范大学, 2016(08)
  • [5]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评价及风险管理研究[D]. 杨德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6)
  •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研究[D]. 赵金亮.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2)
  • [7]毒品犯罪预防体系研究 ——以国际禁毒公约为借鉴的网格化模型构建[D]. 邹涛.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8)
  • [8]闽台高教资源互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A]. 武毅英,郑晖阁. 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 [9]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研究[D]. 肖福强. 天津大学, 2010(02)
  • [10]《洛阳晚报》《汴梁晚报》民俗新闻报道风格研究[D]. 王风喜. 河南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职业院校新起点、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