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都荷花池药市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倪凤燕[1](2021)在《艾叶、苏木等20种中药饮片及药材的等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其质量直接决定了临床疗效,以及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市场上的中药饮片质量参差不齐,可参考的质量等级标准相对较少且不全面。因此开展中药饮片等级评价研究,制定科学的适合当前中药饮片生产及交易的等级标准,对规范市场行为,引导优质优价,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具有积极作用。中药质量常数评价方法是由本课题组提出的饮片等级评价体系,目前已成功运用于黄柏、首乌藤、枳壳等多种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具有客观、合理、全面的特点。本研究基于中药质量常数对二十种中药饮片和药材进行等级划分研究。在前期课题组的研究基础上,基于药典标准开展了升麻、山茱萸、金银花等十四种常见中药饮片等级评价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其次本文通过色差检测并结合spss相关性分析,研究与颜色相关联的指标成分,对桑椹、苏木等具有典型色泽的中药饮片进行等级分析,以期拓宽中药质量常数评价方法的应用;最后本文以甘草及其药材为例,通过筛选合适的质量标志物,并与中药质量常数评价方法相结合,进行等级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秦艽段、艾叶、金银花、佛手丝这4种中药饮片的内在含量成分及外观指标均与等级呈正相关,属于双因素一致型,即外观性状指标和内在含量指标与等级结果一致,表明饮片可能是文献报道中外在形态和指标成分呈正相关的品种。这种饮片的传统等级评价与基于含量的等级评价相一致,质量常数评价方法适用性非常好。剩余的10种中药饮片结果皆属于单因素导向型,即饮片等级仅由某个评价指标决定,与另外一个关联不大。如女贞子、菟丝子、山茱萸这三种种子类中药饮片,因外观形态差别不大,其等级主要由内在含量指标起主导作用。这类饮片的传统评价方法适用性较差,即使有传统等级评价方法,市场上也是以统货出售。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在此类饮片中依然具有较非常好的适用性。另外如巴戟天和制巴戟天、升麻等属于含量差别不大,但外观形态具有较大差异。基于形状外观的等级评价方法比较适用于这类中药饮片的等级评价。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在此类饮片中依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具有非常广的适用范围。为了丰富质量常数体系内涵,拓宽质量常数法适用性,除药典的指标成分外,本实验增加了颜色成分关联性的分析,以选择更具代表性的指标成分,并以桑椹、苏木、姜黄以及栀子为例,对其饮片进行质量常数综合评价探讨。结果表明,每味中药饮片所选的内在含量成分与颜色值中的Lab值有一定关联度,表明所选的指标成分具有代表性。因此,基于颜色-成分关联的中药质量常数分级得,桑椹、栀子及姜黄皆属于双因素一致型结果,而苏木属于单因素导向型结果。综上,针对色泽明显的一类中药饮片,增加颜色成分关联性,确定合适的指标成分,以期丰富质量常数评价体系的内涵。本实验将质量标志物引入到质量常数等级评价中,用于甘草饮片的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甘草饮片分级结果与外观形状及内在质量标志物含量呈正相关,说明质量标志物能够很好的应用于中药质量等级评价方法,可以很好的反映出饮片的质量标准。以此为基础,本研究尝试将该方法(中药质量标准与中药质量评价相结合)运用于甘草药材等级划分。结果显示此方法可以很好的将甘草药材分出相应的等级且结果与传统评价一致。此结果表明质量标志物能够应用于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不仅可以用于中药饮片等级评价,还可以运用于药材的分级,表明质量常数体系具有较大的拓展性。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三点尝试:(1)首次将与色度具有关联的内在指标引入质量常数计算公式;(2)在药典指标成分的基础上增加质量标志物;(3)将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应用于药材分级,拓宽了质量常数中药等级评价的应用范围和价值。本研究所建立的20种中药质量常数评价标准可以为其等级的划分提供新思路。
徐硕[2](2020)在《黄皮树在北京地区的引种评价及药材特性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为药材黄柏的基源植物,为探究引种黄皮树在北京地区的适应性及所产药材质量,分析引种对黄皮树生物学性状、化学成分、药材质量的影响及成因,本研究对北京药用植物园引种黄皮树、主产区种植黄皮树的生物学性状、化学成分、药材质量进行了检测与分析。通过调取各产地气候因子,利用相关性分析、排序分析的方法阐明气候因子对黄柏生物学性状、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引种黄皮树在北京地区适应性良好,可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黄皮树引种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包括种子繁殖能力和药材成分特征。在该评价体系中北京地区引种黄皮树的种子繁殖能力和药材质量均处于中等水平。北京地区引种黄皮树所产药材各项指标均符合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对黄柏药材的要求。其水分含量为(5.63±0.12)%、总灰分含量为(7.30±0.12)%、浸出物含量为(23.83±1.68)%、小檗碱含量为(7.02±0.25)%、黄柏碱含量为(0.44±0.01)%,与主产区栽培及市售黄柏相比,指标性成分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对北京产黄柏的生物碱类成分(小檗碱、黄柏碱、木兰花碱、巴马亭)、酚酸类成分(3-O-阿魏酰奎尼酸、4-O-阿魏酰奎尼酸、紫丁香酚苷)、柠檬苦素类成分(黄柏内酯、黄柏酮)的含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产黄柏的化学特征与多数主产区无显着性差异,其生物碱、酚酸、柠檬苦素类成分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具体到单一成分,北京产黄柏3-O-阿魏酰奎尼酸含量较高,木兰花碱、黄柏内酯含量较低,其余成分含量居中。气候因子对黄皮树种子繁殖特性的影响较大。多数样点的黄皮树种子需要精准的低温时间解除休眠,过长或过短的低温层积时间不利于其萌发。对1 1个样点的32个气候因子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母株萌发前与展叶初期温度、果实发育期温差对黄皮树种子休眠模式影响较大,无霜期长、生长期短、展叶初期温度低、果实发育期温差大的地区,种子多需要精准的低温层积时间解除休眠,反之,则无需精准的低温层积时间解除休眠。生长期昼夜温差对黄皮树种子、幼苗形态影响较大。生长期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种子粒径较大、千粒重较高;非生长期昼夜温差较小、生长时间较长的地区,幼苗株大、强壮。气候因子对黄柏药材特性的影响较大。对14个样点的35个气候因子进行排序分析,结果表明,黄柏药材特性形成与6-9月平均温度、7月平均最高温度、7、8月平均温差显着相关。其次生代谢产物在20℃以上时合成活跃,6-9月平均温度、7月平均最高温度低,7、8月平均温差小的地区,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成分积累较多,反之酚酸类成分积累较多。上述研究结果显示,气候条件多变地区的黄皮树种子粒径较大、千粒重较高、对萌发前低温层积条件的要求较为宽泛,从而保证在种子任何条件下均有较高的发芽率,促进物种的繁殖;气候条件稳定地区的种子粒径较小、千粒重较低、对萌发前低温层积条件的要求较为精准,从而保证种子可以在更为适宜的环境下萌发。黄皮树各类次生代谢产物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不一,6-9月温度较低、温差较小的地区,其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成分含量较高,酚酸类含量较低。本研究为黄柏药材栽培产区的北移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指导黄柏产地生态适宜性规划,推动规范化种植提供了参考。此外,环境差异较大的样点选择策略为阐明药用植物生物学特征和药材质量形成机制提供了极大帮助,为中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的精准规划和中药材生产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参考。
孙洪兵[3](2016)在《羌活品质及区划的定量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材品质评价研究多局限于特定化学成分或组分含量评价,少有结合药材传统性状指标进行综合定量的品质比较,因此在方法上需要全面评价中药的传统品质内涵与现代定量评价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中药材区划方面,现有区划研究多基于生态因子评价提出产地适宜性区划或生态适宜性区划,因有些药材的高品质中心与资源密集分布中心存在分离现象,难以兼顾对于影响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品质适宜性。针对中药材品质评价及区划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高原药材羌活(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现代数理分析手段探索羌活药材的传统品质与化学活性成分结合定量综合分析药材品质的基本方法,通过生态适宜性、品质适宜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结合提出面向生产实践的羌活药材功能型区划方法,现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收集了76份市售药材,在分别鉴定传统定性商品规格,以及测定对应的特征化学成分的现代定量化学指标的基础上,通过采用K-均值聚类、Fisher判别分析及典型对应分析等现代数理统计手段,建立了药材传统性状鉴别指标与现代化学品质指标相结合的中药材品质指数HQI(Herb Quality Index)及其对应的判别函数,实现了包含传统商品规格及规格内评价的羌活药材综合质量等级评价,确定了以羌活醇、异欧前胡素及挥发油等为质量关联的主要定量指标与羌活商品规格分级和同一规格下的药材分等,与传统方法接轨并与药典标准相符。因此,通过聚类分析、Fisher判别和典型对应分析,有助于揭示羌活药材商品规格的传统定性指标与化学成分定量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建立基于传统商品规格定性指标与现代化学定量指标的药材品质的综合定量化评价体系提供了新思路。2、通过对172份实地采集野生药材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生态环境数据与化学质量指标的提取与分析,结合土地利用方式等背景数据可在GIS平台下进行耦合,结合生态位模型、空间插值法及模糊叠加理论,对羌活区划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羌活生长最适宜区段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境内,约占总最适生区面积60%以上,海拔、9月均温以及植被类型是影响羌活生长的主导因子;羌活品质最适宜区亦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境内,约占总最适生区面积93.6%,羌活药材品质含量按地理位置从东向西、从南到北呈递减趋势,降水量和坡度增加与药材中羌活醇积累明显正相关,而不利于异欧前胡素积累;羌活生产最适宜区段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境内;羌活药材的高品质区域与高产量区域大部分重合。结合土地利用背景数据库,结果显示适宜羌活规模化种植和野生林地抚育区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并针对性提出了实现羌活规模化生产和野生抚育模式的确定区域。因此,在上述基础上建立的中药材生长适宜性、品质适宜性和生产适宜性区划方法,实现了羌活药材生产的功能型区划的量化研究,克服了现有生产区划中由于缺乏生态因子与品质因子的空间相关分析而导致的将生态适宜性与生产区划等同的问题,为进行实践针对性强的中药材生产区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莉[4](2015)在《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市场兴百业兴”,专业市场的兴盛与发展,往往会带动区域产业的迅速崛起,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新兴商业业态的出现,专业市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出现了一定的发展颓势。今后专业市场将如何可持续发展,市场转型升级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又将如何解决,这些是本文写作中想要找寻的答案,目的是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提效增速寻得良方,这是本文写作的初衷。本文以成都市金牛区为例,参照国内外专业市场发展的经验,综合运用所学的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等理论知识,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探讨金牛区专业市场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在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全文分五章,第一章提出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二章探讨了专业市场基本概念与理论;第三章分析了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的现状;第四章分析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中的关键问题;第五章结合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提出了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中主要存在以下关键问题:利益主体多元,产权结构复杂;产业承载不足,聚集效应不显着;电子商务应用需提高,缺乏品牌特色;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人员管理粗放。针对存在的主要关键问题,提出以下具体的改进对策方案:加强政府调控,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完善产业承接,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展电子商务应用,引导企业创新;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训。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传统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中具有普遍性,本文提出的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能够有助于金牛区政府更好的引导传统专业市场的发展,同时对我国类似地区的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王柳萍,银胜高,凌泽农,辛宁[5](2012)在《中药商品学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商品学是一门以中药商品质量和经营管理为核心内容来研究其商品特征和使用价值的应用学科[1]。该门课程是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特点为:涉及知识面广泛,学科交叉较大,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该课程的学科全貌、理论精髓及学科特点呈现是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诸多实践证明,网络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示出网络交互性、媒体多样性和灵活性好等优势[2]。基于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并结合中药商品学学科特点,笔者制作了中药商品学网络课件,经上网试运行,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施学骄[6](2012)在《酸橙果实不同采收期化学成分动态变化及枳实、枳壳药材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酸橙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湖南、江西等地,源于酸橙不同采收期的药材有枳实和枳壳,枳实5-6月采收,枳壳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川枳实、川枳壳”品质佳,行销全国各地,是四川的道地药材之一。“湘枳实、湘枳壳”发展很快,产量大,是全国商品生产基地。江西枳实、枳壳以清江县黄岗和新干县三湖洲的最着名,为传统道地药材。枳实、枳壳来源相同,而不同的采收期又使两药在作用部位、作用强度等方面各有特性。如同为理气药,中医认为枳实专利低位性气滞,而枳壳专利高位性气滞;枳实力猛,枳壳力缓。现行药典标准对枳实以辛弗林为质控指标,对枳壳以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为质控指标,并未体现二者在功效上的共性与特性。由于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有关酸橙果实不同采收期成分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对酸橙果实(5月至9月,每半月采摘一次)首次进行了从植株挂果到果实成熟的整个生长期的研究,并以主要活性成分黄酮类、生物碱类、酚酸类、柠檬苦素等为指标,系统研究酸橙果实整个生长期内化学成分动态变化规律,为酸橙枳实、枳壳采收期的制定及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实验依据。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酸橙果实不同采收期化学成分比较研究对酸橙果实不同采收期黄酮类成分、生物碱、总酚酸、柠檬苦素的含量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酸橙枳实、枳壳药材采收期的制定提供实验依据。1.1黄酮类成分枳实及枳壳药材中所含黄酮类成分主要以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等为主,本研究采用HPLC法和UV法分别测定上述4种黄酮苷及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酸橙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总黄酮含量从41.13%降至8.28%,其中橙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而芸香柚皮苷和柚皮苷的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黄酮类成分间存在何种转化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1.2生物碱类成分采用HPLC法和UV法分别测定药材中辛弗林和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酸橙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总生物碱和辛弗林的含量均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其中总生物碱含量从10.35%降至1.2%,辛弗林含量从0.79%降至0.22%。1.3总酚酸文献报道,酚酸类成分不仅具有抗氧化、抗自由基、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抗癌、抗炎症和抗血小板凝聚等功能。目前,枳实、枳壳中酚酸类成分研究较少,本研究首次比较分析了酸橙果实不同采收期药材中总酚酸含量变化规律。随着酸橙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总酚酸的含量从8.73%递减至0.55%,研究结果为酸橙果实中酚酸类提取物原药材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1.4柠檬苦素柠檬苦素作为苦味物质,在柑橘属果皮中普遍存在。文献报道具有抗炎、镇痛、抗癌等广泛的药理活性,本研究采用HPLC法,首次比较分析了酸橙果实不同采收期药材中柠檬苦素含量变化规律。随着酸橙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柠檬苦素含量在6月中旬最高(0.5%),随后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变化,9月初的药材中含量最低(0.26%),研究结果为酸橙果实中柠檬苦素提取物原药材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以上结果表明,随着酸橙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总黄酮、总生物碱、总酚酸、橙皮昔、新橙皮苷、辛弗林的含量均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柚皮苷、芸香柚皮苷的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柠檬苦素的含量呈现先升高,随后下降再升高再下降的波动变化。研究结果为酸橙枳实、枳壳采收期的制定提供了实验依据。2.枳壳药材不同部位化学成分比较研究雷敩最先提出枳壳用时先去瓤,明代陈嘉谟认为“去瓤免胀”。且核瓤极易发霉、虫蛀、变质,炮制过程中筛去核瓤。既往文献报道中,尚无关于枳壳果皮、核瓤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比较研究。本研究比较分析了枳壳果皮、核瓤中黄酮类和生物碱类成分含量。结果,枳壳果皮与核瓤中均存在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辛弗林等有效成分,且果皮中的含量高于核瓤。枳壳核瓤中尚存在多种有效成分,对加工炮制过程中产生的核瓤可再利用,本研究为枳壳药材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依据。3.枳实、枳壳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3.1挥发油提取方法研究挥发油作为二者主要药效成分之一,目前对枳实、枳壳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多数为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而对其它方法如溶剂回流法、超声提取法等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GC-MS技术分别对挥发油成分、石油醚超声提取物、乙醚超声提取物、正己烷超声提取物、石油醚索式回流提取物、乙醚索式回流提取物、正己烷索式回流提取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物、药典附录XD甲法提取物进行分析鉴定,首次比较分析了不同提取方法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结果,溶剂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大分子化合物居多,水蒸汽蒸馏法和药典甲法提取的挥发油以小分子化合物居多。其中以药典甲法提取的挥发油成分GC-MS总离子流图不仅峰的个数多,而且经鉴定的成分也较多,其次是水蒸汽蒸馏法。表明,不同提取方法影响挥发油的成分组成和各成分的相对含量,提示枳实、枳壳挥发油的研究应综合考虑多种提取方法。3.2不同产地枳实、枳壳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采用药典附录XD甲法提取枳实、枳壳中的挥发油,运用GC-MS法对枳实、枳壳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柠檬烯和芳樟醇是枳实、枳壳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不同产地枳实中柠檬烯相对含量在22.99%~28.19%之间,芳樟醇相对含量在13.26%~18.86%之间,a-松油醇相对含量在1.81%~2.55%之间,香芹酚相对含量在0.18%~0.89%之间,香叶醇相对含量在0.15%~0.41%之间;不同产地枳壳中柠檬烯相对含量在9.44%~47.81%之间,芳樟醇相对含量在10.24%~11.90%之间,a-松油醇相对含量在3.15%~3.72%之间,香芹酚相对含量在0.09%~0.28%之间,香叶醇的相对含量在0.46%~0.88%之间。研究首次发现芳樟醇和香芹酚的含量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而降低,而a-松油醇和香叶醇的含量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而升高。3.3枳实、枳壳麸炒前后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比较江枳实和江枳壳麸炒前后挥发油成分差异发现,麸炒后柠檬烯的含量升高,与文献报道相符。且麸炒后,成分种类和成分间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炮制前后挥发油GC-MS图谱显示,在相同的保留时间处有峰的升高或降低以及出现新的峰或峰消失的现象。江枳实经麸炒后,芳樟醇/柠檬烯的比值从麸炒前的0.57降至0.29;江枳壳经麸炒后,芳樟醇/柠檬烯的比值从麸炒前的1.06降至0.25。结果表明,炮制后枳实、枳壳挥发油不仅化学成分含量发生变化,而且挥发油主要成分芳樟醇和柠檬烯的比例也发生较大变化,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枳实、枳壳药材炮制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4.首次对总酚酸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目前,对枳实、枳壳中功效成分提取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黄酮类化合物、辛弗林、挥发油等方面,对抗氧化成分酚酸类提取工艺研究较少。本课题采用超声波技术,运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 RSM)对总酚酸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没食子酸为对照,采用比色法测定,确定提取总酚酸的最优工艺为:56%乙醇、液料比28:1、温度30℃、超声功率为400W,提取2次,每次20min。本研究为枳实、枳壳中酚酸类成分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5.枳实、枳壳药材质量评价研究目前,化学评价法在药材质量评价中应用广泛,但评价指标的选择尚有局限。如本课题研究的枳实、枳壳药材,现行药典标准以不同的成分为指标,对同来源药材采收期的制定及质量评价存在局限。本研究首次以酸橙挂果到果实成熟的整个生长期为切入点,以多指标成分跟踪整个生长周期内化学成分动态变化规律,发现:随着酸橙果实成熟度增加,总黄酮、总生物碱、总酚酸、橙皮苷、新橙皮苷、辛弗林的含量均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柚皮苷、芸香柚皮苷的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柠檬苦素的含量呈现先升高,随后下降再升高再下降的波动变化。因此,参考现行药典评价指标,对同来源枳实、枳壳药材采收期的研究及质量评价以相同的成分为指标,分别研究制定枳实、枳壳药材中所含柚皮苷、新橙皮苷、辛弗林的含量限度,更能全面体现同属同类药材的共性和个性。由于挥发油成分组成的不稳定性,且挥发油总量随着酸橙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而减少;芳樟醇和香芹酚的含量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而降低,a-松油醇和香叶醇的含量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而升高。因此,对枳实、枳壳药材挥发油的质量评价应着眼于挥发油总量及挥发油成分中芳樟醇、香芹酚、a-松油醇、香叶醇的含量。本研究对来源相近,功效相似,却又存在差异的同来源药材采收期制定及质量评价具有示范意义。由于时间及课题经费的关系,仅对重庆荣昌地区的枳实、枳壳药材进行了采收期研究,枳实、枳壳主产区及道地产区不同采收期药材化学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此基础上完善酸橙枳实、枳壳药材的采收标准及质量评价体系。
兰志琼,卢先明,蒋桂华,黄婷慧[7](2012)在《我国四大药材专业市场龟甲药材的初步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掌握我国四川、安徽、河北及江西药材专业市场龟甲药材的贸易现状。方法:市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现场咨询法。结果:调查结果表明这四大药材市场的龟甲药材物种来源有19种,其中涉及到保护物种15种。结论:我国四川、安徽、河北及江西药材专业市场的龟甲药材物种来源较为复杂,并涉及到较多保护物种。故我们应积极加强龟甲新药源和龟类动物养殖研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才是龟类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吴晓波[8](2011)在《中药中100种农药GC/GC-MSn测定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分别以根茎类、花类、叶类和果实类药材为研究对象,以其中易残留的、各国各地区官方组织规定的植物药中需检测的农药种类为分析目标,综合运用了超声提取、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气相色谱检测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建立了中药材这一复杂基质中的农药多残留测定方法,这些方法弥补了以往中药中农药多残留检测分析方法的不足,为不同层次的科研单位、检测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果实类药材中50种有机氯类及菊酯类农药GC-ECD检测的分析方法。此方法仪器简便,适用于大部分分析实验室的操作条件,因此该技术方法与目前大多的中药中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相比适用性更广。方法考察结果表明,各农药标准品在三个不同浓度下,在枸杞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都在75.1%-111.1%范围内,RSD<15.0%,符合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同时考察了其它40种果实类药材的146个样品,结果表明除瓜蒌、柏子仁、南五味子、紫苏子、补骨脂、乌梅、苦杏仁、益智仁这8种药材以外,其它32种药材均适用于所建立的农药多残留检测的分析方法。测定了21个枸杞样品,结果有11个样品有农药残留检出,检出农药以菊酯类农药为主,但残留量均低于0.2 mg/kg。所测其它样品,检出农药的残留量均低于0.05 mg/kg。检出的农药品种以有机氯为主,其中五氯硝基苯的检出率最高为10.3%。通过所测样品表明目前国内市场的大部分果实类药材的农药残留量较少,果实类的药材质量在农药残留方面较好。(2)完成了中药中100种农药GC-MS-SIM和GC-MS-MS多残留检测方法在根类、花类和叶类中药材上方法适用性考察。结果表明,添加回收实验的GC-MS-SIM和GC-MS-MS检测,所有的回收率总体较好,除个别农药回收率偏低以外,大部分的结果都在70.0%-120.0%范围内,RSD≤15.0%,符合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通过对根类药材、花类药材及叶类药材的248个样品进行测定和考察,考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100种农药多残留GC-MSn检测分析方法均适用于这248个样品,表明该方法在中药材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为有实验条件的相关科研单位和检测单位做中药中农药多残留的快速检测和筛查提供参考。测定了28个人参样品,检出农药以有机氯类农药为主,如六六六、五氯硝基苯、甲基五氯苯基硫醚、腐霉利等,其中4个样品中的五氯硝基苯残留量超出2010版中国药典的限量标准(五氯硝基苯≤0.2 mg/kg),其它所有检出的农药残留量均低于0.2 mg/kg。测定了32个菊花样品,样品检出农药以有机磷类农药为主如乙酰甲胺磷、克百威、毒死蜱等。测定的6个枇杷叶样品,其中有3个样品检出虫螨畏、克百威、西玛津和毒死蜱的残留,但检出浓度均低于0.05 mg/kg。
张立强[9](2006)在《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的信息媒介、获取途径与处理等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国家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保护监测预警系统(以下简称“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的前提是必须要建立与之相关的信息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加工处理及发布系统,这就必须用到信息学和信息技术。 一、研究的定位、主要内容和产出 本研究是建立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简称该系统)的基础工作和信息资源的考察与分析,所需的信息包括该系统的基本知识、数学理论,信息学的知识和相关理论,以及全国的药材市场、药材种植基地、医药公司、药材公司等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药用植物资源、生产、开发、销售信息。预期目标是为展开该系统相关数据的搜集规划一个蓝图,使后续工作能够按图索骥。运用信息学的相关知识对该系统信息媒介进行全面系统考察,分析其信息分布特点,探讨其信息的应用价值,了解并掌握该系统所需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及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处理的方法,为建立该系统信息采集、储存、加工处理及发布系统提供可靠的参考。 二、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简介 简要介绍了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的建立方案、逻辑过程、功能和价值。 三、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媒介的考察、分布特点及应用价值研究 (一)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媒介的考察 1、传统媒体信息资源:《中药研究与信息》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濒危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2000)》、《中药材产销》、《中药进出口贸易指南》、《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中药资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常用中药材十年产销概要》、《中药材市场分析》、《中国中医药报》,及其他内部资料、小册子等。 2、相关数据库信息资源 数据库可分为数值数据库、事实数据库、文献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简单介绍了数据库的检索策略及过程,列举了有关的各种数据库: (1) 有关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国家科学技术图书文献中心、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实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中医药报刊数据库、MEDLINE/PubMed检索、EMBASE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等。 (2) 国内有关中药数据库:中国中药数据库、中国医药企业数据库、中药保护品种数据库、中国医药产品数据库、中国藏药数据库等 (3) 国外相关数据库:INMEDPLAN(印度药用植物分布式数据库网)、中药专方光盘、ACUBASE ONHNE系统等。
龙桂香[10](2002)在《成都荷花池药市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金秋十月的荷花池中药材市场零星成交活跃,大货走动尚可,部分品种人气较旺,价格上涨,市场活跃给药市经营带来了新的希望。 多商关注的黄连,随着人气转旺而升价,目前彭县产地售价125~130元(千克价,下同),且供不应求。川贝母涨势强劲,近日好统货成交价640元。旱半夏产新初期产地统货售价24~25元,现已到产新尾期,价格不仅不跌,反而上涨,目前产地
二、成都荷花池药市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都荷花池药市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艾叶、苏木等20种中药饮片及药材的等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基于药典的十四种中药饮片质量常数等级评价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根茎类中药饮片的等级评价研究 |
前言 |
1 实验内容 |
2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种子果实类 |
前言 |
1 实验内容 |
2 本节小结 |
第三节 花叶类 |
前言 |
1 实验内容 |
2 本节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拓展指标的六种中药饮片及药材质量常数等级评价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四种基于颜色-成分关联的等级评价 |
前言 |
1 实验内容 |
2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基于质量标志物的甘草药材及饮片等级评价 |
前言 |
1 实验内容 |
2 本节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附录 发表文章 |
(2)黄皮树在北京地区的引种评价及药材特性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药用植物引种评价方法与影响因素研究 |
1 植物引种驯化实践及相关理论 |
1.1 中国引种驯化实践与理论 |
1.2 国外引种驯化实践与理论 |
2 引种评价方法研究概况 |
2.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2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2.3 主成分分析法 |
2.4 层次分析法 |
3 影响药用植物引种的主要因素 |
3.1 环境因子 |
3.1.1 温度 |
3.1.2 光照 |
3.1.3 湿度 |
3.1.4 土壤 |
3.2 生物因子 |
3.2.1 动物侵害和啃食 |
3.2.2 花粉携带者 |
4 小结 |
第二章 北京地区引种黄皮树适应性分析及繁育特性研究 |
1 物候期观测方法及结果 |
2 植株形态观测方法及结果 |
3 抗逆性观察方法及结果 |
4 繁殖能力及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 |
4.1.2 仪器 |
4.2 方法 |
4.2.1 种子形态测定 |
4.2.2 种子发芽测定 |
4.2.3 幼苗形态测定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产地黄皮树种子形态比较 |
4.3.2 不同产地黄皮树种子休眠模式分析 |
4.3.3 不同产地黄柏种子萌发特征分析 |
4.3.4 不同产地黄皮树幼苗形态特征分析 |
5 结论 |
第三章 北京引种黄皮树药材质量与化学特征分析 |
第一节 引种黄皮树药材质量分析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显微鉴别 |
2.2 含量测定 |
2.2.1 水分、总灰分、浸出物 |
2.2.2 小檗碱含量测定 |
2.2.3 黄柏碱含量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显微鉴别 |
3.2 水分、总灰分、浸出物 |
3.3 小檗碱、黄柏碱含量测定 |
3.3.1 线性关系、精密性、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试验 |
3.3.2 测定结果 |
3.4 北京产黄柏药材质量分析 |
第二节 北京产黄柏化学成分特征分析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 方法学考察 |
2.4.1 线性关系考察 |
2.4.2 精密度试验 |
2.4.3 重复性试验 |
2.4.4 稳定性试验 |
2.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方法学考察 |
3.1.1 线性关系 |
3.1.2 精密度 |
3.1.3 重复性 |
3.1.4 稳定性 |
3.1.5 加样回收率 |
3.2 含量测定结果 |
3.3 不同产地黄柏化学特征分析 |
结论 |
第四章 北京地区引种黄皮树种子繁殖能力与药材特性的综合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产地黄皮树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
2.2 不同产地黄皮树质量综合得分结果 |
3 结论 |
第五章 黄皮树种子繁殖能力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气候因子的获取 |
1.2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地气候因子信息 |
2.2 黄皮树种子休眠模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2.3 黄皮树种子、幼苗形态特征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3 结论 |
第六章 黄柏化学成分特征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气候因子的获取 |
1.2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柏化学成分特征与气候因子的排序分析 |
2.1.1 排序分析模型确定 |
2.1.2 气候因子筛选 |
2.1.3 黄柏化学成分与气候因子的冗余分析 |
2.2 黄柏化学特征与其形成的关键时期的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解析 |
3 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羌活品质及区划的定量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材品质评价研究进展 |
1.1.1 辩状论质 |
1.1.2 化学评价 |
1.2 中药材区划研究进展 |
1.2.1 定性描述法 |
1.2.2 模糊数学法 |
1.2.3 构建模板法 |
1.2.4 构建模型法 |
1.2.5 基于遥感数据的区划法 |
1.3 羌活品质及区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1 羌活品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1.3.2 羌活生产区划中存在的问题 |
1.3.3 本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1.1 野生商品药材样品 |
2.1.2 原产地野生药材样品 |
2.2 仪器与试剂 |
2.2.1 仪器设备 |
2.2.2 试验试剂 |
2.3 研究方法 |
2.3.1 产地及市场数据获取 |
2.3.2 品质传统性状提取及赋值 |
2.3.3 化学品质检测 |
2.3.4 品质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 |
2.3.5 羌活功能型区划构建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羌活品质定量研究 |
3.1.1 羌活商品规格等级研究 |
3.1.2 羌活质量等级标准研究 |
3.2 羌活区划定量研究 |
3.2.1 羌活生长适宜性分析及评价 |
3.2.2 羌活品质适宜性分析及评价 |
3.2.3 羌活生产适宜性分析及评价 |
3.2.4 羌活功能性区划分析及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4.1 关于羌活品质的综合定量方法 |
4.1.1 中药材的传统性状与化学定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
4.1.2 中药材传统定性指标与现代化学定量指标的耦合 |
4.2 关于羌活功能型区划的定量方法 |
4.2.1 MaxEnt模型在中药材区划中的应用价值 |
4.2.2 关于生态因子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问题探讨 |
4.2.3 植物的生长适宜性与药材的品质适宜性区别 |
4.2.4 空间插值在中药材品质区划研究中的应用前提 |
4.2.5 品质区划、生长区划与生产区划的内在联系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取得成果情况 |
致谢 |
(4)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专业市场的基本概念 |
1.2.2 关于国内专业市场形成与发展的认识 |
1.2.3 关于国内专业市场发展趋势的认识 |
1.3 研究框架及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专业市场的相关理论 |
2.1 理论基础 |
2.1.1 公共产品理论 |
2.1.2 “柠檬市场”理论 |
2.1.3 “产业集聚”理论 |
2.2 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理论 |
2.2.1 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内涵 |
2.2.2 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动因与推动机制 |
2.2.3 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方式与路径 |
第3章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的现状分析 |
3.1 专业市场的分类及特征 |
3.1.1 专业市场的分类 |
3.1.2 专业市场的功能特征 |
3.1.3 专业市场的区位特征 |
3.1.4 专业市场的阶段特征 |
3.2 国内外专业市场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
3.2.1 国外专业市场的发展经验 |
3.2.2 国内传统专业市场发展经验 |
3.2.3 国内外发展经验对金牛区的启示 |
3.3 成都市专业市场发展分析 |
3.4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发展情况 |
3.4.1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的基本情况 |
3.4.2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的特征 |
第4章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中的问题分析 |
4.1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Strength) |
4.1.2 劣势分析(Weakness) |
4.1.3 机会分析(Opportunity) |
4.1.4 挑战分析(Threat) |
4.2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
4.2.1 转型升级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
4.2.2 转型升级是推进“北改”战略和增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
4.2.3 转型升级是提升区域产城品质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方式 |
4.3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 |
4.3.1 利益主体多元,产权结构复杂 |
4.3.2 产业承载力不足,聚集效应不显着 |
4.3.3 电子商务应用需提高,缺乏品牌特色 |
4.3.4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人员管理粗放 |
第5章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
5.1 总体思路与目标 |
5.1.1 指导思想 |
5.1.2 总体原则 |
5.1.3 方式手段 |
5.1.4 产业布局 |
5.2 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具体对策建议 |
5.2.1 加强政府调控,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
5.2.2 完善产业承接,提升品牌影响力 |
5.2.3 拓展电子商务应用,引导企业创新 |
5.2.4 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训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酸橙果实不同采收期化学成分动态变化及枳实、枳壳药材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中药材采收期研究现状 |
1.1.2 枳实、枳壳资源概述 |
1.1.3 枳实、枳壳类药材研究现状 |
1.2 立题依据 |
1.3 研究工作内容 |
1.3.1 酸橙果实不同采收期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
1.3.2 枳壳药材不同部位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
1.3.3 枳实、枳壳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材料及试剂 |
2.1.3 药材 |
2.2 酸橙果实不同采收期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
2.2.1 不同采收期黄酮类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
2.2.2 不同采收期生物碱类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
2.2.3 不同采收期酚酸类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
2.2.4 不同采收期柠檬苦素类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
2.2.5 结果与讨论 |
2.3 枳壳药材不同部位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
2.3.1 辛弗林含量测定 |
2.3.2 四种黄酮苷含量测定 |
2.3.3 结果 |
2.3.4 小结 |
2.4 枳实、枳壳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 |
2.4.1 挥发油提取方法研究 |
2.4.2 不同产地及其麸炒枳实、枳壳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 |
2.4.3 小结 |
3 结论与讨论 |
3.1 酸橙果实不同采收期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
3.2 枳壳药材不同部位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
3.3 枳实、枳壳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 |
3.4 首次对总酚酸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 |
3.5 酸橙枳实、枳壳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我国四大药材专业市场龟甲药材的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范围和方法 |
2 结果 |
2.1 成都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 |
2.2 安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 |
2.3 河北安国中药材专业市场 |
2.4 江西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 |
3 讨论 |
3.1 龟类群落组成及特点 |
3.2 龟甲药材的贸易 |
3.3 龟甲药材的产地 |
(8)中药中100种农药GC/GC-MSn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中药中农药残留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提取 |
1. 提取溶剂 |
2. 提取方法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净化 |
1. 固相萃取法 |
2. 凝胶渗透层析法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农药多残留的检测 |
1. 薄层色谱法 |
2. 气相色谱法 |
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4. 气相色谱-质谱法 |
5.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
6. 生物传感器法 |
7. 免疫分析法 |
8. 近红外光谱法 |
9. 小结与讨论 |
第四节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药中50种有机氯类和菊酯类农药多残留GC-ECD测定方法研究 |
第一节 方法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色谱条件 |
3. 枸杞样品农药多残留测定前处理方法研究 |
第二节 方法学考察 |
1. 线性关系考察 |
2. 仪器精密度与灵敏度 |
3. 方法准确度的考察 |
4. 枸杞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三节 枸杞样品中50种有机氯类和菊酯类农药多残留GC-ECD检测方法的适用性考察 |
1. 枸杞样品适用性考察 |
2. 果实类样品的适用性考察 |
第四节 讨论 |
附图 |
第三章 中药中100种农药多残留GC-MSN检测方法研究 |
第一节 方法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色谱条件 |
3. 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二节 方法学考察 |
1. 人参样品的方法学考察 |
2. 菊花样品的方法学考察 |
3. 枇杷叶样品方法学考察 |
第三节 方法适用性考察 |
1. 根类样品的适用性考察 |
2. 花类药材的适用性考察 |
3. 叶类药材的适用性考察 |
第四节 讨论 |
附图 |
发表论文情况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的信息媒介、获取途径与处理等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本项研究的定位 |
1.2 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本项研究的产出 |
2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简介 |
2.1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建立方案及其逻辑过程 |
2.2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功能和价值 |
2.3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所需的信息 |
2.4 信息对建立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的意义 |
3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媒介的考察、分布特点及应用价值研究 |
3.1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媒介的考察 |
3.1.1 传统媒体信息资源 |
3.1.2 相关数据库信息资源 |
3.1.3 互联网络信息资源 |
3.1.4 专业情报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 |
3.1.5 药材市场、医药公司、药材公司、药材基地信息资源 |
3.1.6 国家或行业的统计资料 |
3.1.7 专家调查法得到的信息资源 |
3.1.8 实地调查得到的信息资源 |
3.1.9 国外有关信息资源 |
3.2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分布与特点分析 |
3.2.1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来源分布与特点 |
3.2.2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媒介的特点 |
3.2.3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组成的特点 |
3.3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应用价值研究 |
3.3.1 信息的内在应用价值 |
3.3.2 信息应用价值的主体判断 |
3.3.3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应用价值的分析 |
3.3.5 无应用价值信息的确定及销毁 |
3.4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备选信息采集一览表 |
4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获取途径及策略 |
4.1 获取途径选择的原则及策略 |
4.2 具体途径及策略 |
4.2.1 自行搜索免费资源 |
4.2.2 无偿使用 |
4.2.3 共享 |
4.2.4 交换 |
4.2.5 国家行政协调 |
4.2.6 购买 |
4.2.7 联合与共建共享 |
4.2.8 其他途径 |
4.3 正确选择信息获取途径的意义 |
5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管理、处理 |
5.1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管理 |
5.1.1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管理机构及模式 |
5.1.2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数量管理 |
5.1.3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质量控制 |
5.1.4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产权管理 |
5.1.5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存储管理 |
5.1.6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使用管理 |
5.1.7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安全管理 |
5.1.8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保密制度和措施 |
5.2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的处理过程简述 |
5.2.1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处理的层次 |
5.2.2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处理过程中各阶段的任务 |
5.3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处理方法简介 |
5.4 药用植物预警系统信息处理的最终目的 |
6 结论、问题与建议 |
7 参考文献 |
附: 综述 |
致谢 |
四、成都荷花池药市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艾叶、苏木等20种中药饮片及药材的等级评价研究[D]. 倪凤燕.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黄皮树在北京地区的引种评价及药材特性成因分析[D]. 徐硕.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羌活品质及区划的定量法研究[D]. 孙洪兵. 广东药科大学, 2016(01)
- [4]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研究[D]. 马莉.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5]中药商品学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J]. 王柳萍,银胜高,凌泽农,辛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4)
- [6]酸橙果实不同采收期化学成分动态变化及枳实、枳壳药材质量评价研究[D]. 施学骄.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4)
- [7]我国四大药材专业市场龟甲药材的初步调查[J]. 兰志琼,卢先明,蒋桂华,黄婷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1)
- [8]中药中100种农药GC/GC-MSn测定方法研究[D]. 吴晓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2)
- [9]药用植物预警系统的信息媒介、获取途径与处理等相关研究[D]. 张立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09)
- [10]成都荷花池药市动态[J]. 龙桂香. 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