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口语训练 提高综合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吕利娜[1](2021)在《中职生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漯河食品职业学院为例》文中提出古人说:“一人之争,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除了应具备应有的学识,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言语表达和沟通技巧。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对所属区域内的几所中职学校师生展开调研,针对中职生口语教学实际和教学现状,对调研结果分析原因,并结合学情教情提出相应对策,同时对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和探索。前言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哪些研究方法,界定了口语交际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内涵。第二章结合漯河市三所中职学校学情教情对中职生口语交际现状展开调查研究。以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漯河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漯河市体育学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中职学校语文口语交际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甄选出影响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多方因素,最终归纳为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主要因素,并对此加以阐述。第三章从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对策研究方面着手,结合教学实践,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创设有效学习情境,开展自主、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策略,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从单一评价到全方位评价,注重对学生普通话能力、思维能力、听说能力、演讲能力、复述能力、交谈能力、辩论能力的培养,加强评价过程,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提高评价效率,为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献言献策。最后着重在提升中职生口语交际教学实践的成效和反思,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依据调查研究结果,注重对学生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针对教师、学生方面的问题,提出下一步改进的方向,以期对当前漯河市中职学校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时延丽[2](2021)在《初中英语新课程口语教学有效性提高的途径与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格局一体化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广泛应用。在我国的初中教学体系中,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新课程理念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思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使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最终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受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对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导致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口语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模块,是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口语教学的新方法,进一步提高口语教学的有效性。
李逢源[3](2020)在《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很多院校都增设了英语专业。为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求分析是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但目前而言,国内较少有基于需求分析视角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的研究。邮电类院校属于行业特色学校,在通信和信息系统、信息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信息学科上有着很大的优势,需要围绕这种特色打造邮电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因此,本研究从需求分析视角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展开了调查与分析,获取多方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的看法,并为优化课程建设建言献策。本研究主要以Dudley-Evans&St.John的需求分析理论和模式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要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主的邮电类院校140名在校英语专业学生、32名英语专业毕业生、10名英语教师以及15名社会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为调查对象,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教师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及原因是什么?2)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对英语专业课程学习需求是什么?是否得到满足及原因是什么?3)基于上述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如何进一步完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发现:1)总体来讲,四类研究对象对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一般,课程设置还没有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2)他们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的需求主要是广博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扎实的语言技能、丰富的实践类课程以及具有邮电类院校的特色课程知识。他们认为目前的英语技能型课程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邮电类院校特色课程尚未得到满足,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3)鉴于四类研究对象的需求与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偏差以及四类研究对象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标》的要求,减少技能型课程,增加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院校特色课程。其次,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次,课程设置还应满足社会的需求,改善目前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接着,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和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加以深度的区分,增加英语专业课程的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然后,要构建具有邮电类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最后,要注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动态的需求分析。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雏形,作为后续课程设置研究的参考。同时,还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赵琪[4](2020)在《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口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要,但是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老师更注重语法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短缺,英语口语得不到重视,尤其在一些乡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英语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对乡村学校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要求,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结合课堂教学的现场观察,从“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态度、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态度、英语口语学习的环境情况、社会的支持程度”等维度对乡村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以此为基础,发现当前乡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或困境,包括“英语口语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不佳、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不足以及缺乏良好的口语教学资源与环境”等。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发现“教师专业素质相对不足、学生能力差异、口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口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评价不够科学、乡村口语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等是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困境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乡村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改进口语教学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增强师资力量,提升口语课堂教学效果、丰富英语口语教学资源”等。
吕宁[5](2020)在《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口语是个体语言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息交流手段。现代社会强调人际互动与合作,口语素养更成为了现代公民所必备的素质。口语对社会来说亦是不可或缺的,国民口语素养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息息相关,国民的母语水平更是展现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因此,应研究汉语口语教育,优化汉语口语教育,保证个体拥有和谐的语文生活,这是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重文轻语”的背景下,汉语口语教学是中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薄弱环节,相关理论研究和卓有成效的实践也相对较少。这成为制约语文课程改革、汉语口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先辈们曾就汉语口语教育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朱自清作为语文大家,对于口语教育有着许多独特的见解。这为我们的课程教学变革积累了宝贵的资源,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发展。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探究:在绪论部分,本文阐明了研究的缘起、意义、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梳理、评述了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有关研究,以及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汉语口语课程实施现状。第二部分以朱自清的口语观为切入点,首先溯源了其汉语口语观的形成,分析了其思想成长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和同侪背景。其次,依托朱自清的相关论述对口语的价值、功能、特点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基于对朱自清“语脉”、“文脉”、“用笔如舌”等概念的总结分析,明确了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与联系,澄清了学生汉语口语与书面语能力的发展及其关系,探讨了口语、书面语训练的方法;明确了汉语普通话和地方方言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汉语普通话的教育问题;最后,提炼出汉语口语的三大特点。第四部分基于朱自清的汉语口语教育论述与实践,总结了汉语口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梳理了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原则。明确了汉语口语教育有满足言说需要、发展语文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个体作用,及推动语言发展的社会作用;汉语口语教育包含普通话、语境、表达、思维方面的训练内容。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朱自清的汉语口语教学思想。相关的汉语口语教学方法包括三类:借助法是结合阅读、诵读、口头问答、讨论活动进行的汉语口语教学方法;专门法包含演剧、辩论、演说等方法;课外活动则是通过团体活动和日常谈话活动进行的教学方法。第六部分立足上述梳理与总结,得出对当下汉语口语教育的启示与建议。启示包括重估汉语口语教育的重要价值、合理构建汉语口语课程的内容、明确汉语口语教学的基本方法三方面。建议包括“语”“文”并举:书面语训练和口语训练结合;文道统一:口语训练和语文素质发展协调推进;统筹兼顾:学普通话和巧用方言协调统一;“教”“学”协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整合;继承发展:传统方法与教育技术优势互补;回归生活:语文课程教学和学生生活深度融合。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周媛媛[7](2020)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汉语热”的背景下,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及汉语言文化传播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且招生人数在逐年扩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热门的新兴专业,市场需求与就业比例失调、人才培养力度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成为阻碍该专业发展的显着性问题。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生所在的就业单位为调查对象,分析该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以及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反馈,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原则,从社会市场需求出发,结合本学院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本文主要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板块。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就业去向统计分析。分析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统计出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与云南师范大学整体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相比较,分析其存在的差距和原因。第二部分,调查问卷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反馈调查问卷》两份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反馈情况。第三部分,以就业去向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从社会市场、学校教育、学生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第四部分,基于第三部分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结合本人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思考,针对社会方面的专业/学科定位、专业宣传、职业体系建设;学校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设置、实践管理、就业指导;学生方面的专业的准确认知、知识技能的提高、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提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改进建议,并展望本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郎亚平[8](2020)在《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和实践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第一学段指的是小学一二年级,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本研究主要论述了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当前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和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本研究的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分析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本研究选取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四种研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全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概念界定和研究基础。本章首先对小学第一学段和口语交际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同时阐述了研究基础,包括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学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第二章是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本章分析了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包括直觉思维活跃、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对人际交往有较强的期待和注意力稳定性不够。本章梳理出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具有四个方面的价值,其一是提高学生语言初步体验、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其二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感受性语言思维能力;其三是增进学生对口语交际的美感体验;其四是感受语言文化的历史和时代魅力。第三章是当前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章通过分析教学案例、访谈一线教师和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整理出当前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五个问题,其一是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认识不够;其二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专项训练;其三是教师没有将思维养成融入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设计中;其四是教师对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的美感体验关注度不足;其五是教师没有注意到口语交际教学内涵的文化影响。本章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其一是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知识性单一理解影响教学价值的实现;其二是教师没有将口头语和书面语的紧密联系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其三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中缺乏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养成的认识;其四是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审美因素缺乏认识;其五是教师对母语的文化内涵缺少根本认识。第四章是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策略。本章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应然价值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一共有四个方面的策略,其一是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成果运用到口语交际的语言实践中来,具体表现为五个步骤:一是引导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二是加强倾听能力的示范和训练,三是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四是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语言材料的积累,五是引导学生树立口语交际的自信;其二是激活学生口语交际过程中思维养成的兴趣和期待,具体表现为两个步骤:一是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兴趣、习惯,二是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其三是将口语交际和学生生活关联起来体验口语交际过程的美,具体表现为两个步骤:一是开展丰富的口语交际活动体验形式美,二是建构口语交际与真实生活的关联平台体验情感美;其四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母语的文化魅力,具体表现为三个步骤:一是引导学生对母语的文化发展产生兴趣,二是将必要的文化知识渗入到口语交际实践中,三是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运用中国优秀诗文。
宋林静[9](2020)在《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文中提出随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提出,“素养全面、专长发展”的卓越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尤其是随着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范教育的改制,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迎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和访谈法为主,研究如何在变化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挖掘中师优秀的教育传统,探究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与路径。论文主要由引言、核心内容以及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几个方面的内容。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四章内容,主要围绕卓越小学教师的素质、当前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中等师范教育的优良教育传统以及完善路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从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培养理念三个方面介绍了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卓越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第二章则是从生源选拔、培养目标、校园文化、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几个方面探究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在小学教师培养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第三章则是本研究的借鉴基础。分析了中等师范教育阶段哪些优良教育传统可为当下小学教师培养提供借鉴。第四章则是以中等师范教育的优良教育传统为分析视角,以现在小学教师培养的问题为分析焦点,以在传承中创新的态度,从吸引人才志做教师、坚持孕育师范特色、培养师范生“专广融研”的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路径参考,以期以历史营养滋润卓越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新素养”,从而培养“兼善天下”的卓越小学教师。
李贺[10](2020)在《于漪教文育人教学理念及其对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于漪是全国着名的特级教师,当代教育界着名的教育改革家。她潜心在语文教育原地里辛勤耕耘,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理念,特别是“教文育人”教学理念有着相当高的研究价值。育人,不仅是育人的思想,也要育人的心理素养、气质品格、情操态度,要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培养他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文育人”教学理念作为于漪的基础教育观,她也确实做到亲身实践,创造性地将教文与育人相结合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为应试体制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于漪的“教文育人”教学理念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知人论世法和系统归纳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整理于漪的个人生平及教育实践工作,研读其出版的着作、发表的文章及他人撰写的有关于漪的文章等,试图对于漪的“教文育人”教学理念进行全面细致地研究,分析“教文育人”的现实意义及对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以期能够指导当下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进而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分别论述了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其中在研究现状这一部分,主要对研究于漪的相关教育内容进行了梳理整合,提出了从于漪“教文育人”教学理念的角度研究当今语文教学实践的观点。第二部分介绍了于漪的生平及其“教文育人”教学理念的发展过程,并通过论述“教文育人”教学理念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密切结合,进一步加深对“育人”实质的理解。第三部分介绍了于漪的教学实践及取得的成效,通过口语教学、诗词教学、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四个方面举例分析,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理念相辅相成,达到“教文育人”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第四部分明确了于漪“教文育人”教学理念对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从口语、古诗词、阅读、写作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分别提出教学建议,包括对教师自身定位、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于漪的“教文育人”教学理念的实践意义及应用价值,指出要有意识地用育人的理念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充实了原有的教学理念,也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指导意见。另外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并表示会不断学习研究予以弥补。
二、加强口语训练 提高综合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口语训练 提高综合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生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漯河食品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课题来源 |
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需要 |
三、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理论基础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概念界定 |
一、口语交际 |
二、口语交际能力 |
三、口语交际教学 |
第二章 中职生口语交际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中职生口语交际现状调查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中职生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中职生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 |
二、中职生口语交际现状的成因 |
第三章 提升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策略研究 |
第一节 激发中职生口语交际学习兴趣 |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交际自信 |
二、搭建演练舞台,增强交际实践 |
三、教学任务驱动,提高自我效能 |
第二节 优化中职生口语交际训练方法 |
一、普通话口语训练 |
二、思维能力的训练 |
三、听说能力的训练 |
第三节 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
一、合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 |
二、积极开发地域教学资源 |
第四节 建构多维评价体系 |
一、评价标准分层化 |
二、评价体系序列化 |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
四、评价方式多样化 |
第四章 提升中职生口语交际教学实践的成效和反思 |
第一节 提升中职生口语交际教学实践的成效 |
一、提升了中职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 |
二、提高了中职生语文实践应用能力 |
第二节 中职生口语交际还需解决的问题 |
一、教师口语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
二、口语交际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
三、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
第三节 中职生口语交际教学反思 |
一、教师综合素质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 |
二、学生实操能力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 |
三、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
四、科学有效评估是提升口语交际能力的助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职生语文口语交际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 B 中职生语文口语交际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 C 中职生口语交际训练形式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
(2)初中英语新课程口语教学有效性提高的途径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初中英语新课程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 教师对教学重心的理解出现偏差。 |
2. 未能在口语教学中构建良好情境。 |
3. 口语交际受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
二、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必要性 |
1. 进行英语口语教学能够提高英语的实用性。 |
2. 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加强口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
3. 加强英语口语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切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
三、初中英语新课程口语教学有效性提高的途径策略 |
1. 鼓励学生开口表达。 |
2. 创设丰富的口语训练环境。 |
3. 丰富口语训练的方式方法。 |
四、结语 |
(3)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课程设置概念界定 |
2.1.1 课程设置定义 |
2.1.2 课程设置模式 |
2.2 国内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研究 |
2.2.1 国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
2.2.2 国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
2.3 需求分析理论 |
2.3.1 需求的定义 |
2.3.2 需求分析的定义 |
2.3.3 需求分析模型 |
2.3.4 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
3.1 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目标的比较 |
3.2 课程设置原则的比较 |
3.3 课程设置结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工具 |
4.5 研究步骤 |
4.6 结果与讨论 |
4.6.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 |
4.6.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需求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建议 |
5.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问题 |
5.1.1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符合《国标》的要求 |
5.1.2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
5.1.3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
5.1.4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区别不够明显 |
5.1.5 课程设置不具备院校特色 |
5.1.6 课程设置没有注重动态的需求分析 |
5.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
5.2.1 根据《国标》要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
5.2.2 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
5.2.3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
5.2.4 增加课程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 |
5.2.5 构建特色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
5.2.6 重视动态的需求分析 |
5.3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案雏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邮电类院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4)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乡村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相关研究 |
(二) 乡村英语口语教学改进的主要方法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关于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乡村小学 |
(二) 英语口语教学 |
二、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程序 |
(一) 教学前期准备 |
(二) 课堂教学过程 |
(三) 教学效果与评价 |
三、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概况 |
(一)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特点 |
(二)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
(三)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
第二章 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对象 |
(三) 调查维度 |
(四)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情况分析 |
(二) 英语口语教学方法使用情况分析 |
(三) 英语口语教学时间编排情况分析 |
(四) 英语口语教学内容与实施情况分析 |
(五) 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与反思情况分析 |
(六) 英语口语教学环境情况分析 |
第三章 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
(二)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 |
(三) 课堂英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
(四)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
(五) 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
二、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教师口语教学专业素质相对不足 |
(二) 学生英语能力层次存在差异 |
(三) 英语口语教学受重视程度低 |
(四) 缺乏良好的口语教学资源与环境 |
(五) 乡村小学英语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
第四章 改善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对策 |
一、增强师资力量 |
(一) 加强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
(二) 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
(三) 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 |
(四) 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
二、提升口语课堂教学效果 |
(一) 明确口语课堂教学目标 |
(二) 丰富口语课堂教学内容 |
(三) 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与评价 |
(四) 改进教学方式趣化课堂 |
(五) 英语口语教学活动多样化 |
三、丰富英语口语教学资源 |
(一) 增加对乡村英语口语教学的投入 |
(二) 优化英语口语教学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重估汉语口语及其教育的价值 |
1.1.2 反思语文课程中的汉语口语教育 |
1.1.3 对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关注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
1.3.2 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研究综述 |
1.3.3 汉语口语教育的研究综述 |
1.3.4 相关研究评述 |
1.4 华语区汉语口语课程发展现状及评述 |
1.4.1 华语区汉语口语课程发展状况 |
1.4.2 华语区汉语口语课程发展评述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汉语口语 |
1.5.2 汉语口语教育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分析法 |
1.6.2 比较研究法 |
1.6.3 文本分析法 |
第二章 朱自清口语观研究 |
2.1 朱自清汉语口语观的形成溯源 |
2.1.1 朱自清汉语口语观形成的文化背景 |
2.1.2 朱自清汉语口语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3 朱自清汉语口语观形成的同侪背景 |
2.2 口语的价值 |
2.2.1 口语的历史价值 |
2.2.2 口语的时代价值 |
2.2.3 口语的生活价值 |
2.3 口语的功能 |
2.3.1 交际功能 |
2.3.2 思维功能 |
2.3.3 审美功能 |
2.3.4 教育功能 |
2.3.5 社会功能 |
2.3.6 职业功能 |
2.4 口语的特点 |
2.4.1 临场性 |
2.4.2 瞬时性 |
2.4.3 辅以副语言 |
2.4.4 强调情感信息 |
第三章 朱自清汉语口语思想研究 |
3.1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 |
3.1.1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
3.1.2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 |
3.1.3 学生汉语口语与书面语能力的发展 |
3.1.4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训练 |
3.2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 |
3.2.1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
3.2.2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联系 |
3.2.3 汉语普通话教育 |
3.3 汉语口语的特点 |
3.3.1 以活的“方言”为参照 |
3.3.2 来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 |
3.3.3 雅俗共赏的大众语 |
第四章 朱自清论汉语口语教育 |
4.1 汉语口语教育的作用 |
4.1.1 满足学生的言说需要 |
4.1.2 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
4.1.3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
4.1.4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
4.1.5 推动汉语言的建设 |
4.2 汉语口语教育的内容及原则 |
4.2.1 国语训练 |
4.2.2 语境训练 |
4.2.3 表达训练 |
4.2.4 思维训练 |
第五章 朱自清汉语口语教学法研究 |
5.1 借助法 |
5.1.1 阅读法 |
5.1.2 诵读法 |
5.1.3 口头问答与讨论法 |
5.2 专门法 |
5.2.1 演剧 |
5.2.2 辩论 |
5.2.3 演说 |
5.3 课外活动 |
5.3.1 团体活动 |
5.3.2 日常谈话 |
第六章 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与建议 |
6.1 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对当下口语教育的启示 |
6.1.1 重估汉语口语教育的重要价值 |
6.1.2 合理构建汉语口语课程的内容 |
6.1.3 明确汉语口语教学的基本方法 |
6.2 基于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相关建议 |
6.2.1 “语”“文”并举:书面语训练和口语训练相结合 |
6.2.2 文道统一:口语训练和素质发展协调推进 |
6.2.3 统筹兼顾:学普通话和巧用方言协调统一 |
6.2.4 “教”“学”协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整合 |
6.2.5 继承发展:传统方法与教育技术优势互补 |
6.2.6 回归生活:语文课程和生活世界深度融合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成果导向教育 |
二、完全学分制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
二、成果评述 |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 |
第一节 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去向 |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二、就业去向分布 |
三、就业地区分布 |
四、就业质量分析 |
第二节 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分别就业去向 |
一、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二、2015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三、2016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四、201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五、2018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第三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本科毕业生调查问卷分析 |
二、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分析 |
第四章 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市场因素 |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
二、专业宣传不到位 |
三、市场需求不平衡 |
第二节 学校教育因素 |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
二、培养力度不到位 |
三、就业指导不完善 |
第三节 学生个人因素 |
一、对专业了解不够清晰 |
二、对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扎实 |
第五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优化建议 |
第一节 社会方面 |
一、明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学科定位 |
二、客观宣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
三、完善汉语国际教育职业体系 |
第二节 学校方面 |
一、以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二、破除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 |
三、完善选课制度,科学设置课程 |
四、明确教学实践要求,加强实践管理 |
五、完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
第三节 学生方面 |
一、认真了解专业,避免盲目报考 |
二、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
三、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谋业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问卷Ⅰ |
附录 B 问卷Ⅱ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附录 D 访谈记录(1) |
附录 E 访谈记录(2) |
附录 F 访谈记录(3) |
附录 G 访谈记录(4) |
附录 H 访谈记录(5) |
附录 I 访谈记录(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和实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小学第一学段 |
2.口语交际 |
(二)研究基础 |
1.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 |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学说 |
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5.《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二、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 |
(一)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心理 |
1.直觉思维活跃 |
2.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
3.对人际交往有较强的期望 |
4.注意力稳定性不够 |
(二)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 |
1.提高学生语言初步体验、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
2.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感受性语言思维能力 |
3.增进学生对口语交际的美感体验 |
4.感受语言文化的历史和时代魅力 |
三、当前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汇总 |
1.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汇总表 |
2.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汇总表 |
(二)当前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认识不够 |
2.教师缺乏对学生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专项训练 |
3.教师没有将思维养成融入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设计中 |
4.教师对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的美感体验关注度不足 |
5.教师没有注意到口语交际教学内涵的文化影响 |
(三)造成当前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中问题的原因 |
1.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知识性的单一理解影响教学价值的实现 |
2.教师没有将口头语和书面语的紧密联系纳入到教学中 |
3.教师的教学理念中缺乏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养成的认识 |
4.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审美因素缺乏认识 |
5.教师对母语的文化内涵缺少根本认识 |
四、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策略 |
(一)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成果运用到口语交际的语言实践中 |
1.引导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
2.加强倾听能力的示范和训练 |
3.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
4.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语言材料的积累 |
5.引导学生树立口语交际的自信 |
(二)激活学生口语交际过程中思维养成的兴趣和期待 |
1.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兴趣、习惯 |
2.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
(三)将口语交际和学生生活关联起来体验口语交际过程的美 |
1.开展丰富的口语交际活动体验形式美 |
2.建构口语交际与真实生活的关联平台体验情感美 |
(四)引导学生认识到母语的文化魅力 |
1.引导学生对母语的文化发展产生兴趣 |
2.将必要的文化知识渗入到口语交际实践中 |
3.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运用中国优秀诗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9)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1. 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 |
2. 教师质量卓越发展的现实诉求 |
3. 学习机缘和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四) 相关文献综述 |
1. 关于卓越教师的研究 |
2. 关于中师教育的研究 |
3. 现有研究述评 |
(五)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访谈法 |
一、 卓越小学教师的“源”与“析” |
(一) 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变革 |
1. 培养层次:由“中师”到“高师” |
2. 培养目标:由“合格”到“卓越” |
3. 培养理念:由“阶段性”到“终身化” |
(二) 卓越小学教师素质解析 |
1. 专业精神高尚 |
2. 专业知识融通 |
3. 专业能力出色 |
二、 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薄弱环节——基于现实的分析 |
(一) 生源选拔:师范生质量参差不齐 |
1. 师范改革:生源质量今非昔比 |
2. 卓师探索:师范生择优培养 |
(二) 培养:改进与问题并存 |
1. 培养目标:理念先进,但“小学性”凸显不足 |
2. 校园文化:师范性势微,综合化增强 |
3. 课程设置:模块比重失衡,内容欠整合 |
(三) 实训:“学、践”脱节,指导欠佳 |
1. 见习实习时间不足,后续指导有待完善 |
2. 与实践基地未实现有效联动 |
三、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营养——中师优秀教育传统挖掘 |
(一) 政策优势与师范底蕴,孕育教师情怀坚定化 |
1. “定向”的政策优势,保障师范生的“去向” |
2. 严谨的招生方式,促生源“优质”与“适宜” |
3. 浓郁的师范文化,坚定师范生的“教育志向” |
(二) 课程设置与课外活动,造就教师素养综合化 |
1. 文理兼通的课程设置,造就教师知识全面化 |
2. 体艺兼备的课外活动,孕育教师能力多样化 |
3. 严谨的管理方式,造就教师性格严谨化 |
(三) 教技训练与系统实习,培养教师教学扎实化 |
1. 教技训练日常化,熟习三字一话两表达 |
2. 见习实习多样化,营造教学环境实效化 |
四、 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路径探索——传承与革新并存 |
(一) 生源优质:吸引人才志做教师 |
1. 理念先行:凸显教师社会地位 |
2. 政策驱动: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
3. 招生改革:丰富生源选拔方式 |
(二) 目标定位:坚持孕育师范特色 |
1. 培养定位:宏观标杆与学校底蕴相结合 |
2. 文化彰显:凸显校园文化的师范性 |
3. 主体自觉:涵养个体的“师范我” |
(三) 专业塑造:造就“专、广、融、研” |
1. 锤炼教技:加强基本功训练,造就教师职业技能规范化 |
2. 整合视野:完善课程结构,促进学科知识融合化 |
3. 活动育能:设置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综合化 |
4. 更新实践:落地UGS模式,实现实训、反思、研究一体化 |
结语 —基于传承的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于漪教文育人教学理念及其对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二章 于漪教文育人教学理念的形成、发展与内涵 |
2.1 于漪及其教文育人教学理念 |
2.1.1 于漪其人 |
2.1.2 教文育人教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
2.2 教文育人教学理念的内涵 |
2.2.1 以育人为目标 |
2.2.2 发挥语文的审美作用 |
2.2.3 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三章 于漪教文育人教学理念的实践及成效 |
3.1 于漪教文育人教学理念的实践 |
3.1.1 对话式的口语教学实践 |
3.1.2 讨论式的古诗词教学实践 |
3.1.3 融情式的阅读教学实践 |
3.1.4 贴近时代脉搏的写作教学实践 |
3.2 教文育人教学理念契合《语文新课程标准》 |
3.2.1 以语文智育为核心 |
3.2.2 融合德育和美育 |
3.3 于漪教文育人教学理念实践取得的成效 |
3.3.1 在教文育人中唤醒学生 |
3.3.2 在教文育人中沟通情感 |
3.3.3 在教文育人中实现成长 |
第四章 于漪教文育人教学理念对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
4.1 教文育人理念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
4.1.1 教师要“目中有人”,师生共同参与 |
4.1.2 教师要立足国本,传承中华文化 |
4.1.3 教师应以浩然正气,言传身教 |
4.2 教文育人理念对口语教学的启示 |
4.2.1 关注学生主体,增强口语训练 |
4.2.2 拓宽逻辑思维,创设情境教学 |
4.3 教文育人理念对诗词教学的启示 |
4.3.1 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授课方向 |
4.3.2 培养学习兴趣,提升文学修养 |
4.3.3 理解民族文化,发挥诗教传统 |
4.4 教文育人理念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
4.4.1 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
4.4.2 深化阅读教学,浸润德育风采 |
4.5 教文育人理念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
4.5.1 以主体意识为前提,激发写作兴趣 |
4.5.2 以生活经验为源泉,彰显育人目的 |
4.6 教文育人理念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
4.6.1 完善评价机制,评文育人 |
4.6.2 锤炼评价语言,正面激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加强口语训练 提高综合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生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漯河食品职业学院为例[D]. 吕利娜.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2]初中英语新课程口语教学有效性提高的途径与策略[J]. 时延丽. 校园英语, 2021(03)
- [3]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李逢源.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D]. 赵琪. 扬州大学, 2020(01)
- [5]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研究[D]. 吕宁. 江南大学, 2020(01)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D]. 周媛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和实践策略研究[D]. 郎亚平.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9]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D]. 宋林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于漪教文育人教学理念及其对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D]. 李贺. 延边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