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看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以福州洛州陈家为例

从家庭看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以福州洛州陈家为例

一、从一个家族看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嬗变——以福州螺洲陈氏家族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冯之余[1](2017)在《严复爱国思想及当代价值》文中提出严复是中国近代着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在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年代,严复以思想启蒙为武器,用学术的力量实现自己知识报国的情怀,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与担当。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严复的生平,通过对严复的奏章策论、翻译着述、诗赋文章、书信议论等相关文献材料的梳理归纳,考证了爱国思想在严复一生各时期的贯穿。并探讨了严复爱国思想中的思想启蒙、稳健理性、文化自觉的特点,以及闽文化、中西合璧的知识结构和留洋经历对严复爱国思想产生的影响。论文还就严复爱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严复的海权强国思想、教育救国思想、中西融通的爱国思想以及现代国家思想分别展开论述。通过以上的考察,可以得知,严复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爱国精神贯穿他生命的始终。严复的爱国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符合历史进步的要求,有着重要的历史功绩,并具有当代价值。严复爱国思想特点中的“思想先进,方法守中”、稳健理性、文化自觉等对于今天全球化时代,我们如何做到既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又不盲目排外,克服激进的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当下全面深化改革也有着借鉴作用。同时,严复对于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的认识和海权强国思想对当代中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启示和借鉴。而贯穿严复一生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和发扬。

刘希洋,余新忠[2](2014)在《新文化史视野下家族的病因认识、疾病应对与病患叙事——以福建螺江陈氏家族为例》文中提出从福建《螺江陈氏家谱》来看,疾病与医疗贯穿陈氏家族史始终。面对疾病,陈氏族人及其亲朋好友往往将病患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境况中加以认识而非一味追究医学上的解释,具有强烈的人文性;陈氏族人应对疾病的方式主要有割股疗亲、诉诸超自然力量、求助于医生和药物等,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但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和高下之别。当把病因认识、疾病应对放在文本叙事的整体语境中进行解读时,我们会发现福建《螺江陈氏家谱》这一文本中的病患叙事隐藏着陈氏家族彰显儒家价值观念与强化家族文化认同的努力。

伊岚[3](2012)在《禅在近现代中国之转型》文中研究说明要解决禅在近现代中国转型的问题,不能简单依靠梳理近现代禅史的方法。这一方面是因为近现代禅史内容较少,相对于传统禅的形态本身没有过大的创新与过多的突破。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解决“转型”的实质,对于本文问题的处理意义巨大。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首先便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一般认为认识禅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这本质上是由于不合逻辑的禅很难被正常的认识步骤所解释而携带着神秘色彩所致。但禅的特殊性又不仅仅局限于此。从认识的由广及小的思路出发,禅还可以被视为宗教的部分、佛教的部分、传统文化的部分乃至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内容。这几种维度一直贯穿在问题的解决之中,考察禅的价值就需要从此入手。建国以来作为宗教的禅在以意识形态泛化的显性因素及其他次要的隐性因素的影响下遭受了一系列冲击,后又走上返正之路;佛教受到了了一些偏见,以禅为主体中国佛教在近代以来被批判为不是佛教;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禅被作为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形成了东方文化热、传统文化热、禅学热等思想文化热潮。这些不仅考察了禅的价值,同时也为进一步认识禅提供了良好的视界。在此基础上,问题能被细化为两个分问题:中国近现代禅史的问题,与现代化问题。近现代禅史涉及时间短,内容较简单也较明确,不是创新点所在,不是解决问题的变量而更大程度是一个恒量。而对于禅的现代化问题虽然十分重要,但传统文化界往往忽略了禅,而将大量精力集中到了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之上。而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又往往因为禅佛教的研究研究门槛高而只得知难而退。禅的研究是不应被忽视的,无论从哪个维度考察禅,都能发现其转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而现状却是对于转型、转化的概念,人们往往是模糊的、不求甚解的,从而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印象。禅的转型实质就是适应时代和社会的新挑战(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的调试和演变。并且维度不同,对禅的定位不同,转型的路向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仅仅视其为宗教、佛教或仅仅视其为传统文化中的非主要成分,都会轻视禅的转型意义,也会不自觉地忽略禅转型的某些途径与方向,这样便不能全面把握转型的形态与过程。而在以上评估过禅的价值与禅转型的价值之后,就需要借鉴传统展开转型问题。我们应当借鉴传统的方法,注意吸收传统的禅、佛教、宗教、传统文化的研究法的精华。我们应当吸收传统研究的成果,清醒地把握对禅转型问题研究的水平,找到研究的潜力与空间。我们应当了解传统带给了近现代禅以怎样的负担与动力,而这种广泛意义上的传统包括佛教本身的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传统以及传统之外的近现代中国本身为禅佛教所造成的影响。而所有这些都证明了转型的必要。在这些外部因素之外,禅自身的传统也是禅转型时所无法摆脱的,任何转型也都需结合具体状况批判地继承,禅其实在近现代就面临着风光不再的衰败。总之,禅转型应当是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包含了禅宗在近现代的振作作为转型的基础、胡适的禅研究表现禅摆脱神秘面纱走向学术研究化、禅与人间佛教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证明禅的人间化趋向、居士禅的兴起又彰显了居士佛教发展的路向以及禅净合流的趋势客观上也是禅的一种转型与适应。至于禅的世界化、全球化趋势,在近现代中国并不明显,而似乎日本禅僧功劳更大,也只能做简单的论述。综上,禅的转型很必要,而各种力量也应投入禅转型的努力之中。实现禅的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也是禅佛教发展的主要目标。

李琳琅[4](2011)在《福州市螺洲宗族社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村落宗族社会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口述访谈及文献解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福州市螺洲镇店前、吴厝和洲尾三村为研究个案,对其宗族社会进行较为细致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本文梳理和研究了螺洲店前村陈氏、吴厝村吴氏和洲尾村林氏三个宗族发展的情况,以及通过描述祭祖和游神活动,展现宗族村落的日常运作。同时,选择螺洲文庙题名碑和螺仙姑娘社作为科举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个案进行研究,阐述宗族之间和宗族内部社会关系构建的动态过程,展现了明清以降,螺洲经历的深刻的社会变迁历程。本文分析了在宗族、科举和信仰三个要素不断发展与演化作用下,螺洲呈现出的不同的社会组织形态,并藉此进一步探讨构建乡村法则与社会秩序的深层动因。概言之,本文展现了一个福建村落宗族社会发展与演变的社会事实,为村落宗族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个案。

孟宪锋[5](2011)在《清代螺洲陈氏家族研究》文中指出清代螺洲闽县陈氏,即清代福建省闽县的陈氏家族。陈氏家族在清朝,共有进士20人,举人61人,成为福州地区首屈一指的科举家族。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清代朱卷集成》中陈懋鼎(陈氏家族十八世)的朱卷履历为切入点,对陈氏家族进行了论述。本论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陈氏家族的科举入仕情况。本部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闽县陈氏家族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介绍了陈氏家族的入仕情况。文章的第二部分论述了陈氏家族的政绩。陈氏家族的政绩,主要体现在陈氏家族的族人在其任上对社会、对国家做出的贡献上。陈氏家族人才众多,陈氏族人为官勤于政务、严于律己。研究陈氏家族的政绩就是研究其家族成员的政绩,笔者从陈氏家族成员的政绩中概括出五个方面,以此来论述陈氏家族的政绩。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陈氏家族的文化成就。陈氏家族的文化成就体现在诗歌、对联、字画、藏书等方面。在这部分我着重介绍的是诗歌、对联和藏书上其余的本文中略有提及。

文武[6](2011)在《明清福建螺洲陈氏科举世家述论》文中提出本文以明清时期螺洲陈氏家族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螺洲陈氏家族明清两朝在科举事业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叙述螺洲陈氏家族科举成就的同时深入分析螺洲陈氏家族科举兴盛的原因以及在取得科举辉煌成就后回馈桑梓,回报社会,不断扩大其家族在地方和社会上的影响从而确立其家族科举世家的地位。同时我们在分析其家族科举事业兴盛的原因时发现,螺洲陈氏家族在形成科举世家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科举世家文化,以及这种科举世家文化对其家族在科举制度终结后家族继续发展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中我们吸取的经验。对明清螺洲陈氏科举世家的研究为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家族教育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薛彦乔[7](2011)在《乡村社会中士绅阶层的地位与作用 ——以明清时期的福州螺洲为个案的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清时期汉人乡村社会中的士绅阶层是一个特殊阶层,他们位居四民之首,是连接国家与地方社会的纽带,对于士绅的研究学界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果丰硕。当前既要研究汉人社会中的大传统,也就是研究代表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也要重视对汉人社会中的小传统的研究,即是研究乡村社会中乡民日常生活。而闽台汉人社会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尤为明显。本文通过分析明清时期螺洲地区的士绅阶层,来达到对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的更进一步的认识。螺洲地区的科举事业在明清时期异常繁荣,产生了众多的科举士子,形成了庞大的士绅群体,本文尝试着分析螺洲地区的士绅规模和士绅的构成,通过田野调查以及通过对族谱和方志资料的解读,以此来发现士绅在地方小传统活动中的各种活动,包括他们对地方事务的建设,关心地方的福利慈善事业,对宗族事业的营建,重视地方的教育事业,致力于地方孔庙的修建,对地方公共事业的关心,对宗族的建设以及促进宗族士绅化,致力于民间信仰的地方化,由此探讨村落视野下士绅的文化权力,探讨了乡村社会中士绅阶层的地位与作用。

仲兆宏[8](2010)在《晚清常州宗族与社会事业》文中指出常州所在的江南地区是我国古代宗族制度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宗族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宗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明清时期,常州地区的宗族众多,声名显赫。晚清,时代急剧转型,常州宗族竭力适应社会变迁,寻求自身的生存之路。作为恢复被太平天国战争所破坏的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要一环—慈善事业,政府呼吁地方社会的配合和协助,常州宗族及其士绅在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诉求下,利用政府经意不经意让渡的制度空间,修建和创建了大量的慈善组织,使常州慈善组织的规模达到了历史顶峰。慈善组织救助了大批的弱势人群,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地方社会的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同时宗族提升了社会地位和声望,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宗族的生存和发展。晚清,常州宗族通过对宗族成员的族内教育,不仅提升了族人的自身素养,使之成为维持宗族秩序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宗族及其士绅依靠国家进行社会重建的制度性空间,极力恢复和维护传统的社会教育资源,重建和新建了府学、县学、书院、义塾等各类教育机构,以恢复传统的地方社会秩序。这实际上是宗族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而采取的一种维护和振兴宗族的重要举施。在“清末新政”期间,在国家法理层面上,宗族和士绅兴办新式学校,任职于新式教育的各类管理结构,为常州的新式教育奠定了基础。这也是晚清常州宗族寻求生存空间,调整生存策略的过程。如果说祭祀事业在于调适地方民众的心理状态,以求压抑情感的有效释放,那么河道疏浚、修桥铺路、清道路灯、公园、图书馆等公共事业则在于关注地方社会百姓的日常生计,关注他们社会公共事务的共同利益。晚清的客观社会环境和情势使得地方政府关注公共事业的精力和财力不敷,治理不善。在这一历史的转折时期,常州宗族及其士绅完全或部分代替地方政府参与地方公共工程事业建设,客观上完善了地方官员的部分职能,维护了地方社会的秩序。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对宗族的褒奖和依赖大大提高了宗族的名望,地方民众的感德之意也激发了对宗族的钦佩与仰慕。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宗族掌控地方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说是宗族求得生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晚清常州宗族及其士绅依靠宗族的社会关系、经济实力和个人能力,利用国家自觉不自觉的让渡社会事业的操作空间和法理性的制度性空间,重建和新建地方社会的慈善组织、重建地方社会的传统教育体系、建立新式教育体系、从事地方社会公共工程的建设。在造福桑梓、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的同时,宗族努力寻找着自身的生存空间。宗族扮演了社会事业发展与转型的主角,社会事业提供了宗族生存与变迁的舞台,宗族和社会事业双向促动、双向构建的视域交融,表明晚清常州宗族能动地适应社会变迁的同时促进了地方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果我们仅把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存在,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种民间力量,在地方社会事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宗族的长袖善舞留给了历史亮丽的色彩。

常建华[9](2009)在《近十年晚清民国以来宗族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晚清民国以来宗族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在宗族社会变迁、宗族近代化、城市宗族研究方面都出版了专着,研究者还注意从区域入手探讨宗族,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广东、福建、安徽等地宗族,极大改变了以往近现代宗族研究的薄弱状况。华北宗族的研究引起人类学与历史学学者的重视,客家宗族研究形成高潮,人类学者关注当代宗族。当代宗族复兴的研究方面,宗族与乡村自治的探讨成绩突出。

杨齐福[10](2008)在《科举制度废除后私塾与塾师命运散论》文中研究表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私塾塾师的耕读生活从此被打断,他们顿时陷入迷茫与困惑之中,不知所措。为了应对生活的困窘,大多数塾师被迫另谋生路,或进学堂做教员,或因势利导去经商,或远涉重洋去留学。尽管废科举给私塾造成一定冲击,但私塾仍是广大乡村中教育的主要形式,塾师也赖私塾得以继续生存,甚至还吸引不少新学堂毕业生加入其中。私塾在废科举后仍然得以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近代新教育的先天不足、私塾教育的乡土特性以及传统文化的韧性都为私塾存在提供了适合的土壤。回眸中国教育的历史传统,便可发现传统私塾教育还是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需要重新发扬光大。科举制度废除后,私塾和塾师在近代新式教育体制的猛烈冲击下,仍然继续自身的历史表演,并以其极强的乡土性和适应性在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也凸显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复杂性。

二、从一个家族看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嬗变——以福州螺洲陈氏家族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一个家族看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嬗变——以福州螺洲陈氏家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严复爱国思想及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严复爱国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第一节 严复爱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晚清的民族危机
        二、中西文化的交融
    第二节 严复爱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第三节 严复爱国思想的特点
        一、思想启蒙
        二、稳健理性
        三、文化自觉
    第四节 严复爱国思想的成因
        一、闽文化的熏陶
        二、中西合璧的知识结构
        三、留欧经历的影响
第二章 严复的海权强国思想
    第一节 严复海权强国思想的形成
        一、近代海权理论的产生与影响
        二、严复与近代海权理论
        三、严复海权强国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严复海权强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海权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
        二、海权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独立
        三、海权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富强
    第三节 严复海权强国思想的实践
        一、严复与晚清海军复兴
        二、严复与天津水师学堂
    第四节 严复海权强国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严复教育救国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教育思想
        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三、提倡“德、智、体”并举教育
        四、提倡科学教育
        五、提倡实业教育
    第二节 严复一生的教育实践
        一、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二、担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
        三、主持复旦公学校政
        四、执掌北京大学
    第三节 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严复中西融通的爱国思想
    第一节 译着介绍西方强国理论
        一、引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
        二、提倡“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三、提倡科学
    第二节 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会通
第五章 严复现代国家思想
    第一节 抨击封建“君国一体”的国家观
    第二节 阐述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思想
        一、国家的起源与发展
        二、现代国家的形态与制度
    第三节 论述国民爱国精神的培育途径
    第四节 提出民族复兴的思想
第六章 严复爱国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爱国主义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
        二、严复爱国思想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资源
    第二节 严复海权思想与建设海洋强国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内在要求
        二、建设海洋强国必须维护国家海权
        三、严复海权思想对建设“海洋强国”的启示
    第三节 严复教育救国思想与“科教兴国”战略
        一、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严复教育救国思想对“科教兴国”的启示
    第四节 弘扬严复爱国思想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新文化史视野下家族的病因认识、疾病应对与病患叙事——以福建螺江陈氏家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融病患于社会文化境况:叙事者的病因认识
    (一)积劳成疾
    (二)亲人得病或去世
三、混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陈氏家族的疾病应对
    (一)割股疗亲
    (二)诉诸超自然力量
        1.向神灵祈祷,希望由自己代替病患。
        2.借助民间信仰。
    (三)求助于医生和药物
四、彰显家族对儒家价值观的坚守:病患叙事的社会文化意涵
五、余论

(3)禅在近现代中国之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由来
        (一) 选题来源
        (二) 选题原因
        (三) 选题简介
    二、 选题论证
        (一) 理论意义
        (二) 学术价值
        (三) 现实作用
    三、 学术史综述
        (一) 按成果形式分门别类述评
        (二) 按成果内容分门别类地述评
        (三) 述评推导要点
    四、 学术要点
        (一) 选题切入点
        (二) 新学理视点
        (三) 学术考量重点
        (四) 学术辨析焦点
        (五) 学术探讨难点
        (六) 学术创新点
    五、 相关界定
        (一) 时间
        (二) 空间
        (三) 内容
第一章 禅所承受之轻:多视角下选题的意义
    第一节 宗教的功能:“宗教鸦片论”、“宗教文化论”到“宗教社会论”
        一、 “宗教鸦片论”:建国后人们对宗教的看法
        二、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宗教的种种看法
    第二节 “什么是佛教”或“什么不是佛教”:佛教的种种罪
        一、 普通人对佛教的冷嘲热讽
        二、 知识界对佛教的批判
        三、 总结:佛教是否是封建文化
    第三节 禅在东西文明交流中的价值
        一、 禅: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 东方文明精萃的价值
        三、 西方文化、西化、现代转型与东方文明
    第四节 小结:对现实中的禅之综述
第二章 禅:从传统到现代
    第一节 现代、现代化、转型或转化
        一、 现代化与现代
        二、 转型与转化
        三、 现代化或转型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 禅的定位
        一、 传统文化与禅
        二、 对禅定位的种种思考
        三、 禅: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第三节 界定相关问题
        一、 什么是禅
        二、 界定中的烟幕弹
    第四节 小结:找寻意义的摸索
第三章 禅与传统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上的传统
        一、 禅的传统文化研究视角之研究方法
        二、 禅的宗教视角之研究方法
        三、 禅的佛教视角之研究方法
        四、 禅本身应注意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学术史综述:对该问题的传统研究水平略窥
        一、 禅研究中的近代禅研究状况
        二、 近代佛教着作中的近代禅史
        三、 论文中的额外的相关内容
    第三节 传统与禅:以传统带给禅的困顿为主
        一、 佛教传统中的矛盾与缺陷
        二、 历史传统中佛教的困顿
        三、 近现代社会中佛教处境的新变化
    第四节 禅的传统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禅转型的各项内容
    第一节 禅在近代的振作
        一、 振作与复兴
        二、 禅宗振作的描述
        三、 近现代禅门人物谱
        四、 虚云之禅
        五、 来果之禅
        六、 月溪之禅
        七、 法脉与法系角度下的近现代禅
    第二节 禅的被学术研究
        一、 前胡适时期的禅研究
        二、 胡适走向禅研究的历程及意义
        三、 胡适禅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 对胡适研究的评判
    第三节 居士禅的兴起
        一、 居士佛教与居士禅
        二、 代表人物:袁焕仙、贾题韬、南怀瑾
        三、 近现代居士禅的其他人物
        四、 台湾的安祥禅、现代禅及居士禅的未来发展
    第四节 禅净合流、佛教内部的融合以及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 概说融合
        二、 圆瑛所体现的合流趋势
        三、 其他禅净合流的代表人物
    第五节 人间佛教与近现代的禅
        一、 各种人间佛教的理论与禅
        二、 太虚判教理论中对于人间佛教中禅的论述
        三、 禅在人间化路向上的转型
    第六节 全景考察:其他的趋势
结论:禅在近现代中国应当存在转型
参考文献
    (一)、经典着作及教科书
    (二)、报纸杂志
    (三)、原始资料
    (四)、论着着作
    (五)、期刊论文
    (六) 网络电子资源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福州市螺洲宗族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螺洲宗族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螺洲自然环境与生计模式
    第二节 吴、林、陈三姓族人迁入螺洲考
    第三节 螺洲陈、吴、林三姓的繁衍
    第四节 螺洲各姓宗祠分布与演变
第二章 螺洲宗族的祭祖与游神活动
    第一节 螺洲宗族的祭祖活动
    第二节 游神与宗族势力影响的扩大
第三章 宗族内部各族姓权势的转移
    第一节 文庙两方题名碑内容阐释
    第二节 从题名碑看螺洲宗族权势格局变化
第四章 女神信仰与女性宗族观念
    第一节 螺仙姑娘社的源流和组织
    第二节 从捐款榜看宗族家长制表达
    第三节 造福众人与庇护一家——女性的酬神观念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清代螺洲陈氏家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螺洲陈氏家族科举入仕情况
    1.1 螺洲陈氏的兴起与功名概况
    1.2 陈氏家族的入仕及代表人物
2 陈氏家族的政治功绩
    2.1 明断刑狱
    2.2 勤政爱民
    2.3 重视教育
        2.3.1 家庭教育
        2.3.2 兴办学校
        2.3.3 "螺洲阅报社"
    2.4 举办社会公益事业
    2.5 心系社稷
3 陈氏家族的文化成就
    3.1 诗歌、对联
        3.1.1 诗歌
        3.1.2 对联
    3.2 字、画
    3.3 陈氏家族藏书
        3.3.1 陈氏家族藏书的来源
        3.3.2 陈氏家族藏书的种类
        3.3.3 陈氏家族的藏书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明清福建螺洲陈氏科举世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和对象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和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分析
第一章 螺洲陈氏科举世家形成原因论探
    第一节 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
    第二节 陈氏世家家学渊源
    第三节 陈氏家族女性在科举中的作用
第二章 陈氏科举世家的确立
    第一节 陈氏家族科举成就
    第二节 回馈桑梓 报效社会
    第三节 陈氏家族继续发展
第三章 结论
    1、特殊的地理位置
    2、稳定的社会环境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乡村社会中士绅阶层的地位与作用 ——以明清时期的福州螺洲为个案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学术回顾与概念辨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田野过程及资料收集
第一章 田野背景
    第一节 田野概况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二章 明清时期的螺洲士绅
    第一节 螺洲士绅人数分析
    第二节 螺洲士绅与地方社会
    第三节 士绅的文化权力
第三章 宗族士绅化
    第一节 科举与宗族
    第二节 士绅与宗族建设
    第三节 宗族士绅化
第四章 士绅与民间信仰
    第一节 地方宫庙概况
    第二节 士绅与地方宫庙重修——以天后宫重修为例
    第三节 士绅与地方信仰建构——以螺女信仰为例
    第四节 士绅与民间信仰地方化——以三刘王信仰为例
    第五节 士绅与民间信仰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士绅的地位
    第二节 士绅的作用
附录1 店前村陈氏进士
附录2 店前村陈氏举人、副举人
附录3 店前陈氏村贡生、生员
附录4 吴厝村吴氏进士、举人
附录5 吴厝村吴氏贡生
附录6 洲尾村林氏进士、举人
附录7 洲尾村林氏贡生、生员
附录8 陈氏仕宦者
附录9 吴氏仕宦者
附录10 林氏仕宦者
附录11 陈宝琛朱卷亲属履历
参考文献
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晚清常州宗族与社会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一) 晚清
        (二) 常州
        (三) 宗族
        (四) 族谱
        (五) 社会事业
    三、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现状
        (一) 相关文献资料
        (二) 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结构
    五、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
        (二) 不足
第一章 晚清常州宗族概述
    第一节 常州各宗族源流及世系关系
        一、恽氏宗族
        二、庄氏宗族
        三、刘氏宗族
        四、盛氏宗族
        五、屠氏宗族
    第二节 常州各宗族代表人物
        一、恽氏宗族
        二、庄氏宗族
        三、刘氏宗族
        四、盛氏宗族
        五、屠氏宗族
    第三节 常州各宗族的姻亲及社会关系
        一、宗族的姻亲关系
        二、宗族的社会关系
    第四节 常州各宗族的族产
        一、祠堂
        二、义庄
    小结
第二章 晚清常州宗族与慈善事业
    第一节 常州慈善组织基本概况
        一、慈善组织的兴起与形构
        二、慈善组织的计量分析
        三、慈善组织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常州宗族参与慈善事业的角色分析
        一、慈善组织的重建者
        二、慈善组织的创建者
        三、宗族义庄的主持者
    第三节 慈善事业运作中宗族地位的巩固与提升
        一、宗族是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
        二、慈善事业成为重建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三、地方社会秩序重建中宗族地位的巩固与提升
    小结
第三章 晚清常州宗族与教育事业
    第一节 常州教育事业的形态
        一、传统族内教育
        二、传统社会教育
        三、新式教育
    第二节 常州宗族在教育事业中的角色分析
        一、族内教育的承担者
        二、传统社会教育体系的重建者
        三、新式教育的兴办者
    第三节 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宗族生存与变迁
        一、族内教育成为宗族生存的手段
        二、传统社会教育拓展了宗族发展的空间
        三、新式教育孕育了宗族变迁的路向
    小结
第四章 晚清常州宗族与公共事业
    第一节 常州公共事业概览
        一、疏浚河道
        二、建庙修桥及重修舣舟亭
        三、新建公共设施
    第二节 宗族在公共事业中的角色分析
        一、河道疏浚的支撑者
        二、建庙修桥及重修舣舟亭的组织者
        三、新建公共设施的领导者
    第三节 公共事业架构下宗族的生存之道
        一、调适地方民众的心理状态
        二、关注地方民众的日常生计
        三、地域情节中宗族的生存与发展
    小结
余论 晚清常州宗族与社会事业的交相构建
    一、宗族扮演了社会事业发展与转型的主角
        (一) 宗族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
        (二) 宗族振兴发展了社会事业
        (三) 宗族的时代地域特色
    二、社会事业提供了宗族生存与变迁的舞台
        (一) 社会事业的时代拓展
        (二) 社会事业孕育了宗族的长袖善舞
        (三) 社会事业视域中振兴宗族的愿景
    三、社会事业发展中宗族价值的历史思考
        (一) 宗族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动性
        (二) 民间力量是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四、从一个家族看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嬗变——以福州螺洲陈氏家族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严复爱国思想及当代价值[D]. 冯之余.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2]新文化史视野下家族的病因认识、疾病应对与病患叙事——以福建螺江陈氏家族为例[J]. 刘希洋,余新忠. 安徽史学, 2014(03)
  • [3]禅在近现代中国之转型[D]. 伊岚. 山东师范大学, 2012(10)
  • [4]福州市螺洲宗族社会研究[D]. 李琳琅.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5]清代螺洲陈氏家族研究[D]. 孟宪锋. 辽宁大学, 2011(04)
  • [6]明清福建螺洲陈氏科举世家述论[D]. 文武.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7]乡村社会中士绅阶层的地位与作用 ——以明清时期的福州螺洲为个案的人类学研究[D]. 薛彦乔.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8]晚清常州宗族与社会事业[D]. 仲兆宏. 苏州大学, 2010(10)
  • [9]近十年晚清民国以来宗族研究综述[J]. 常建华. 安徽史学, 2009(03)
  • [10]科举制度废除后私塾与塾师命运散论[J]. 杨齐福.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标签:;  ;  ;  ;  ;  

从家庭看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以福州洛州陈家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