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干预对低发展商(DQ)儿童的影响

长期干预对低发展商(DQ)儿童的影响

一、长期干预治疗对发育商(DQ)低下小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棋[1](2021)在《焦氏头针配合现代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分析焦氏头针配合现代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性瘫痪(CP)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4月绍兴市诸暨中医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9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均接受儿科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基本用药和现代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焦氏头针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估、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智商(IQ)、发育商(DQ)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儿IQ、DQ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IQ评分、D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75.56%显着高于对照组患儿的6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氏头针配合现代综合康复疗法可改善患儿的智商、发育商,对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有良好临床效果。

牟梓君[2](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程萌[3](2021)在《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及康复手段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脑瘫合并癫痫患儿脑瘫和癫痫的发作类型、头部影像学及脑电图相关资料的差异,阐明其脑瘫合并癫痫的临床特征;探究运动疗法、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对脑瘫合并癫痫患儿康复的影响,阐明其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上脑瘫合并癫痫患者康复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脑瘫合并癫痫患儿96例和脑瘫不伴癫痫患儿6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包括脑瘫和癫痫发作类型、头部影像学及脑电图等临床相关资料的差异性;另外将96例脑瘫合并癫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实施运动疗法联合伪刺激线圈的经颅磁刺激,观察组实施运动疗法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MAS)、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独立自主能力等相关指标,采用SPSS软件(version23.0)进行分析。结果:1.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1)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与不合并癫痫患儿脑瘫类型的比较结果显示,65例脑瘫不伴癫痫患者中混合型脑瘫4例(6.15%)、不随意型脑瘫8例(12.3%)、共济失调型脑瘫3例(4.61%)、痉挛型偏瘫8例(12.3%)、痉挛型双瘫27例(41.5%)、痉挛型四肢瘫15例(23.0%),而在96例脑瘫合并癫痫患者中混合型脑瘫3例(3.12%)、不随意型脑瘫10例(10.4%)、共济失调型脑瘫3例(3.12%)、痉挛型偏瘫27例(28.1%)、痉挛型双瘫11例(11.5%)、痉挛型四肢瘫42例(43.7%),两组患儿在痉挛性偏瘫(X2=1.112,P=0.023)、双瘫(X2=1.973,P<0.001)以及四肢瘫(X2=3.446,P<0.001)等类型中占比具有统计学差异。(2)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中癫痫的发作类型研究结果显示,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中癫痫的发作类型中强直-阵挛型发作43例(44.7%)、强直发作83例(8.33%)、阵挛发作6例(6.25%)、局灶性发作22例(22.9%)、肌阵挛发作8例(8.33%)、失张力发作2例(2.08%)、West综合征7例(7.29%)、失神发作2例(2.08%)。(3)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与不合并癫痫患儿的头颅影像学改变情况比较与脑瘫不合并癫痫组相比,脑瘫合并癫痫患儿头颅影像学中丘脑或基底节损伤(X2=2.197,P=0.028)、灰质或灰白质损伤(X2=1.337,P=0.035)和感染或发育异常(X2=1.037,P<0.001)的异常率明显高于脑瘫不伴癫痫组,而脑白质损伤(X2=1.554,P<0.001)明显低于脑瘫不伴癫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与不合并癫痫患儿脑电图特点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脑瘫合并癫痫组脑电图出现局限性痫样放电(52.1%)和全面性痫样放电(31.3%)明显占比较高,与脑瘫不伴癫痫组相比,脑瘫合并癫痫组患儿脑电图全面性痫性放电(X2=3.115,P<0.001)和局灶性痫性放电(X2=2.006,P<0.001)发生率明显高于脑瘫不伴癫痫组,而非特异性异常(X2=1.553,P=0.015)和未见异常(X2=2.152,P<0.001)明显低于脑瘫不伴癫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脑瘫合并癫痫患儿分组康复治疗的结果(1)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显着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精细运动功能运动评分的比较研究两组患者精细运动功能运动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和抓握能力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儿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和抓握能力评分均显着增加,且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降低有效率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95.8%)患者在治疗后肌张力降低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67,P=0.039)(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育商的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育商评分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发育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儿发育商评分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显着增加,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脑瘫患者中以痉挛型四肢瘫最易发生癫痫;2.头颅影像学异常和脑电图资料对于在脑瘫患者中早期诊断癫痫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3.对于脑瘫合并癫痫患儿,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以及肌张力等运动功能障碍,但其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应用则效果更优,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王丽亚[4](2021)在《紧急宫颈环扎术后新生儿并发症及婴儿神经发育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因宫颈机能不全行紧急宫颈环扎术和保守治疗的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新生儿结局及0~12月龄内婴儿神经发育,了解紧急宫颈环扎术后婴儿的神经预后,探讨婴儿神经发育的影响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紧急宫颈环扎术改善新生儿预后的认识。方法1.纳入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产科自2013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宫颈机能不全住院治疗的单胎妊娠患者117例。根据患者是否进行紧急宫颈环扎术分为经阴道McDonalds紧急宫颈环扎组(研究组)81例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36例。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结局、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婴儿神经发育情况。按照神经发育情况分为神经发育正常组和异常组,探讨婴儿神经发育的影响因素。2.统计两组资料:孕妇相关资料,包括年龄、孕产次、宫颈管长度、宫口宽度、分娩方式、胎膜早破、组织性绒毛膜羊膜炎发生情况,孕妇入组时孕周、妊娠延长天数、分娩时孕周。新生儿相关资料:包括出生胎龄、体重、1分钟Apgar得分、5分钟Apgar得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败血症、颅内出血(点状脑白质出血、弥漫脑白质出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小脑出血)、甲减、新生儿感染、NICU入住情况及住院天数、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等资料。婴儿神经发育相关资料:《小儿0~6岁神经心理发育量表》(简称“儿心量表”)资料,包括各个能区及总神经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得分、智龄。结果1.两组孕妇基本情况两组年龄、孕产次、宫颈管长度、宫口宽度、入组时孕周、发生胎膜早破以及组织性绒毛膜羊膜炎等进行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妊娠及分娩结局研究组与对照组中位妊娠延长天数比较(55(IQR(26,97)VS 6(IQR(2.5,18)天))天)、分娩时孕周比较(224.14±37.91VS 190.64±37.99天),差异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足月分娩率比较(29.6%VS 11.1%)、<28周分娩率比较(25.9%VS61.1%)、32~36+6周分娩率比较(24.7%VS2.8%),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28~31+6周分娩率比较(19.8%VS 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新生儿结局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死亡率比较(7.4%VS 38.9%)、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率比较(40.0%VS 72.7%)、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率比较(58.7%VS 81.8%),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率比较(16.0%VS 22.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1分钟Apgar得分≤7分占比比较(40.0%VS 68.2%)、5分钟Apgar得分≤7占比比较(20.0%VS 4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新生儿NICU入住情况及并发症研究组与对照组NICU入住率比较(58.7%VS 7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住院天数比较(17(IQR(0,50)天)VS 51(IQR(18,72))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存活新生儿NRDS发生率(36.0%VS 68.2%)、BPD发生率(16.0%VS 40.9%)、败血症发生率(25.3%VS 54.5%)、NEC发生率(6.7%VS 22.7%)、新生儿出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20.0%VS 40.9%)等进行比较,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颅内出血(17.3%VS 27.3%)、感染(26.7%VS 36.4%)、甲减(9.3%VS 4.5%)发生率方面,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神经发育情况研究组婴儿平均DQ得分高于对照组,即粗大运动(108.38±12.47 VS 99.79±11.60)、精细动作(106.94±14.53 VS99.02±9.24)、适应能力(108.78±16.41 VS97.54±12.39)、语言(108.02±15.70VS97.28±12.41)、社会行为(111.60±15.02 VS 99.43±14.80)、总DQ(109.97±13.86 VS 97.03±7.34)。研究组高智能及中上智能婴儿(DQ≥115分)比例为25.4%,对照组无婴儿智能达到高智能及中上智能,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婴儿随访时智力发育落后所占比重小,且小于对照组(34.3%VS7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0~12月龄婴儿神经发育的危险因素为:组织性绒毛膜羊膜炎暴露(OR:12.685,95%CI:2.010-80.035,P=0.007)、出生胎龄<34 周(OR:9.305,95%CI:1.316-65.778,P=0.025)、1 分钟 Apgar 得分≤7 分(OR:14.875,95%CI:1.882-117.537,P=0.010)、NRDS(OR:9.613,95%CI:1.566-59.028,P=0.015)。结论1.紧急宫颈环扎术在延长孕周,降低早产率,改善新生儿出生结局等方面有显着优势。2.紧急宫颈环扎术能降低新生儿出生后NRDS、BPD、NEC以及败血症的发生,使新生儿平均住院天数缩短。3.紧急宫颈环扎术后0~12月龄内婴儿神经发育较好,表现为神经发育商较高,高智能及中上智能婴儿比例高,智力发育落后的婴儿比例更小。4.胎儿期组织性绒毛膜羊膜炎暴露、出生胎龄<34周、1分钟Apgar得分≤7分、NRDS是0~12月龄内婴儿神经发育的危险因素。

岳萍[5](2021)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障碍的康复效果,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脑瘫患儿语言发育障碍提更方便且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方法:随机对照,选取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2~6岁脑瘫患儿50名,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A组和B组,A组为观察组、B组为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常规康复训练+语言训练+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语言训练,语言训练均为1次/d,30min/次,5天/周,治疗周期12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5d/周,治疗周期12周。研究开始前和12周治疗结束后通过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对两组患儿进行语言、社会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个人社会交往5个能区进行评估,以及通过汉语言S-S评估法对两组患儿语言发育的评估。研究的结果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基线比较:干预前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照顾者的文化程度、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脑瘫分型、Gesell量表各能区发育商、汉语言S-S评估法符号阶段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2.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干预12周后,A组脑瘫患儿语言能区、个人社会交往、社会适应性行为以及精细动作4个能区发育商差值与B组具有显着性差异,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运动发育商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两组患儿干预前后5个能区发育商进行比较,两组5个能区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P<0.05)3.汉语言S-S评估法,干预12周后,A组患儿疗效显着性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显着优于B组(P<0.05);其中,A组2~3岁患儿疗效显着性明显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显着优于B组(P<0.05);A组3~6岁组患儿疗效显着性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r TMS刺激技术可以提高语言训练对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的疗效;2.CP患儿语言发育与患儿的社会适应性、精细动作及个人社交能力相关联;3.r TMS刺激技术治疗2~3岁的CP患儿具有显着效果。提示r TMS可早期介入CP患儿语言康复。

李贺[6](2021)在《针灸配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智力发育障碍婴幼儿发育水平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探讨针灸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与单纯针灸治疗及单纯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智力发育障碍患儿发育商及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本研究选取35名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智力发育障碍患儿,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7~42月,平均21.97±11.41月。随机分配至针灸组、任务导向训练组、联合组三组,其中针灸组11人,任务导向性训练组、联合组各12人。任务导向训练的所有训练项目根据患儿不同情况进行训练,训练时间为一次40分钟左右;针灸时间为每次20分钟左右,联合组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针灸对患儿进行治疗,各组治疗频率均为1次/天,5次/周,三组均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本研究采用Gesell儿童发育诊断量表对智力发育障碍患儿的发育水平进行评估。对患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及个人-社交能区的得分进行对照分析。采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对智力发育障碍患儿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进行评估并对照分析,观察临床疗效。研究结果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着性差异。结果治疗后各组组间比较:联合组与针灸组相比,在适应性能区和个人-社交能区的DQ得分显着高于针灸组(P<0.05)。联合组与任务导向性训练组相比,在适应性能区的DQ得分显着高于任务导向性训练组(P<0.05)。针灸组与任务导向性训练组相比,各能区的DQ得分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各组组内比较:治疗后,针灸组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能区的DQ得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任务导向性训练组在语言能区的DQ得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在适应性、个人-社交能区的DQ得分极显着高于治疗前(P<0.01);联合组在适应性、大运动、语言、个人-社交能区的DQ得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得分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在精细动作能区的DQ得分极显着高于治疗前(P<0.01)。各组治疗前后各能区与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相关性比较:联合组在治疗后,大运动能区与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得分相关性减小,适应性能区和个人-社交能区与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得分相关性增大,其他能区未见变化。结论1、针灸可对智力发育障碍患儿的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能区取得较好治疗效果;不能对适应性能区及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取得显着疗效。2、任务导向性训练可对智力发育障碍患儿语言、适应性、个人-社交能区取得较好疗效;不能对大运动、精细动作能区及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取得显着疗效。3、针灸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对智力发育障碍患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能区均取得较好疗效,同时在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上也能获得一定进步。综上所述,联合运用针灸和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智力发育障碍患儿比单独应用针灸或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更全面地提高患儿各能区功能,效果更优。

黎锦灵,黄宏亮,崔文瑞[7](2020)在《早期康复治疗对福利院脑瘫患儿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福利院脑瘫(CP)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新入院的60例1~6岁CP患儿,依据年龄的大小分为三组,A组(1~2岁)22例、B组(>2~4岁)18例、C组(>4~6岁)20例,均采用相同康复治疗方案,治疗后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100%)高于B组(83.33%)和C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适应性行为、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行为的发育商优于B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利院CP患儿早期应用康复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越早进行康复治疗,效果越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采玲[8](2020)在《特定体位下运动针刺对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头控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特定体位下运动针刺对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头控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共收集确诊为精神发育迟滞并符合本课题研究方案的头控障碍患儿41例,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特定体位下运动针刺的治疗组21例和常规体位下针刺的对照组20例。两组在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以及头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的体针采用特定体位下运动针刺治疗,对照组的体针采用常规体位针刺治疗。1次/2天,3次/周,3个月为1个疗程,1疗程后判定疗效。采用盖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GDS)中的大运动能区评分及总发育商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中卧位与翻身(A区)、坐位(B区)评分及头夹肌表面肌电信号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为疗效观察指标。结果:(1)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均有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Gesell发育量表评分:两组治疗后,Gesell发育量表中大运动能区评分及总发育商评分均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提高大运动能区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提高总发育商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评分:两组治疗后,GMFM-88量表中A区、B区的评分均较前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后,头夹肌表面肌电信号MF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特定体位下运动针刺对改善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头控障碍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同时,特定体位下运动针刺对于翻身、坐等更高级运动能力的提高也显现出较好的作用;(3)特定体位下运动针刺能够改善颈部肌肉抗疲劳能力。

张阳[9](2020)在《不同管理模式对高危儿的早期干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综合干预模式与常规干预模式两种不同管理模式对高危儿早期干预的影响,诣在找出一种能够有效提高高危儿的智力及生长发育水平,降低其致残率的早期干预方法,为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提供临床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1年1月~2012年3月在唐山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早期干预门诊就诊的高危儿完整病例128例,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在唐山妇幼医院儿童保健科高危儿综合干预中心就诊的高危儿完整病例132例。将高危儿综合干预中心和早期干预门诊就诊的高危儿分为综合干预组和常规干预组,综合干预组高危儿采用儿童保健专业、营养专业、眼科专业、耳鼻喉专业等联合随访的系统管理模式,常规干预组高危儿采用常规儿童保健传统管理模式,比较随访42天、3月龄、6月龄两组高危儿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五大能区发育商及其分布情况、体格发育指标(头围、身高、体重)及其等级评价、0~1岁20项神经系统查体的神经发育异常检出率,同时比较两组高危儿干预前后自身的体格发育等级评价、发育商分布情况、神经系统异常检出率和随访18月龄时精神发育迟滞、听力障碍及视网膜病变的疾病发生率。结果1两组抽取的高危儿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高危因素等基本资料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随访42天两组高危儿的体格发育指标(头围、身高、体重)及其等级评价、五大能区发育商(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及其分布情况、神经系统异常检出率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危儿随访3月龄和随访6月龄在体格发育、智力发育及神经系统发育的比较中:综合干预组除随访3月龄的语言及社交行为的发育商及其分布情况与常规干预组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均优于常规干预组(P<0.05)。3两组高危儿干预前后发育商分布情况、体格发育等级、神经系统异常检出率组内的比较中,随访6月龄、随访3月龄与随访42天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两组高危儿体格发育及智力发育情况均有所改善,两组高危儿的神经系统异常检出率均有所降低。4随访至患儿18月龄时常规干预组的精神发育迟滞、视网膜病、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均高于综合干预组(P<0.05)。结论1儿童保健科、儿童营养、耳鼻喉科、眼科等多专业联合的高危儿综合干预模式无论是在促进高危儿的智能发育及生长发育水平方面还是在预防高危儿并发症方面均优于传统单一的常规儿童保健科查体模式,应在医院中根据高危儿的特点建立多学科联合的高危儿综合干预团队,从而提高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效果。2应多向家长宣教高危儿早期干预的好处,增加家长带患儿随访的依从性,以保证高危儿随访和早期干预的持续性。图6幅;表23个;参考文献97篇。

唐亮[10](2020)在《围产期高危因素对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围产医学危重症救治技术及新生儿护理水平的不断发展,具有极限生存活力的早产儿存活率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早产儿脑形态及功能发育不成熟,且在围产期往往存在着各种可损害脑发育的潜在高危因素,导致其神经心理发育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可能遗留一系列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影响其远期生存质量。在提升早产儿存活率的同时,公众对医疗预后的期待值不断提高,如何降低早产儿神经发育伤残率并达到优育效果已愈来愈受到临床和科研的重点关注。因此,了解早产儿神经发育状况及其异常的危险因素,对于指导临床救治及早期干预措施的制订和实施,以便进一步改善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神经发育状况及其围产期高危因素,并探讨新生儿期并发症对早产儿神经发育异常的预测性,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前瞻性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科出生,并在新生儿病房/NICU住院治疗,且出院后定期在高危儿门诊随访满1年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早产儿资料调查登记表》,收集并统计早产儿围产期临床资料和出院后随访神经发育评估数据,分析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出生时的基本情况、围产因素、新生儿期并发症以及神经发育状况。运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评价早产儿6月、12月龄时神经发育结局,以DQ<85分定义为神经发育异常,分析不同胎龄早产儿神经发育异常的发生情况,并探讨早产儿6月、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围产期高危因素以及新生儿期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早产儿共243例,男146例(60.1%)、女97例(39.9%),胎龄25+4~36+6周,平均(32.7±2.7)周,出生体重770~3280g,平均(1861±572)g,按胎龄大小分为三组,<32周组89例(36.6%)、32~33+6周组56例(23.1%)、34~36+6周组98例(40.3%)。2.不同胎龄早产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育、个人社交和D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2周组早产儿各项发育商均明显落后于32~33+6周和34~36+6周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两组早产儿除适应性外,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育、个人社交和DQ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不同胎龄早产儿6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DQ<85)的发生率分别为49.3%、21.3%和29.4%,12月龄时神经异常发生率分别为52.3%、22.9%和2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SGA(OR=2.168,95%CI=1.087~4.332)和宫内窘迫(OR=3.442,95%CI=1.031~11.489)为早产儿6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5.试管婴儿(OR=6.261,95%CI=1.565~25.043)为早产儿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而胎龄(OR=0.790,95%CI=0.658~0.949)与神经发育异常风险呈负相关,是早产儿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保护性因素。6.与早产儿神经发育异常相关的并发症风险系数最高的3位为ROP(OR=7.923/3.328)、BPD(OR=7.056/2.556)和RDS(OR=2.452/2.401)。同时合并ROP、BPD和NRDS会进一步增加早产儿6~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风险,且与合并数量呈正相关(1种并发症OR=1.717/2.380,β=0.846/0.867;2种并发症OR=8.864/3.495,β=2.182/1.251;3种并发症OR=10.909/7.081,β=2.390/1.957)。结论1.胎龄<32周早产儿是神经发育异常的高危人群,出院后需长期随访至少超过1年。此外,即使是晚期早产儿(34~36+6周)仍需坚持随访,加强神经发育监测,早期干预。2.SGA、宫内窘迫和试管婴儿为早产儿12月龄内神经发育异常的高危因素,而胎龄则为保护性因素,与神经发育异常呈负相关,神经发育异常风险随胎龄的增加而降低。3.同时合并ROP、BPD和NRDS会进一步增加早产儿6~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风险,且合并数量越多,神经发育异常风险越高。

二、长期干预治疗对发育商(DQ)低下小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期干预治疗对发育商(DQ)低下小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焦氏头针配合现代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IQ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DQ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2)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3.3 中医隐性知识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2 资料来源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2.3 采集内容
        2.4 伦理学审查
    3 数据预处理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4.1 知识来源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4.4 诊疗规则构建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5.1 数据批量导入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6 讨论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2.5 结果
    3 讨论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1.3 数据规范化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2 结果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3 讨论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3)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及康复手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诊断分型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4 康复治疗手段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
        1.1 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与不合并癫痫患儿脑瘫类型的比较
        1.2 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中癫痫的发作类型
        1.3 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与不合并癫痫患儿头颅影像学改变情况比较
        1.4 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与不合并癫痫患儿脑电图特点的比较
    2 脑瘫合并癫痫患儿分组康复治疗的结果
        2.1 两组康复治疗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精细运动功能运动评分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降低有效率的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育商的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
讨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脑瘫相关研究进展与现况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写词表
致谢
附录

(4)紧急宫颈环扎术后新生儿并发症及婴儿神经发育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
        2.1.1 CP语言发育障碍的概述
        2.1.2 CP语言发育障碍病因
        2.1.3 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的诊断标准
        2.1.4 CP语言发育障碍的评估方法
    2.2 CP语言发育障碍语言康复治疗现状
        2.2.1 语言训练
        2.2.2 多媒体辅助训练
        2.2.3 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2.2.4 物理因子治疗
    2.3 rTMS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2.4 rTMS对 CP患儿疗效的作用机制
    2.5 rTMS应用前景和展望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终止标准
        3.1.6 剔除标准
    3.2 样本量估算
    3.3 随机方法
    3.4 治疗方案
        3.4.1 语言训练
        3.4.2 rTMS治疗
    3.5 研究步骤
    3.6 疗效观察
        3.6.1 观察指标
        3.6.2 疗效评估标准
    3.7 统计学分析
    3.8 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4.1.1 一般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比较
        4.1.2 语言、认知发育水平基线比较
    4.2 治疗后的结果
        4.2.1 Gesell量表的结果比较
        4.2.2 相关性分析
        4.2.3 治疗后总有效性分析
        4.2.4 两组2~3 岁、3~6 岁年龄段有效性分析
5 讨论
    5.1 rTMS刺激部位的选择
    5.2 rTMS对 CP患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5.3 rTMS对 CP患儿社会交往、认知能力的影响
        5.3.1 rTMS对 CP患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5.3.2 rTMS对 CP患儿认知影响
    5.4 rTMS对 CP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5.4.1 rTMS对 CP患儿精细动作的影响
        5.4.2 rTMS对 CP患儿粗大运动的影响
    5.5 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康复与年龄的关系
    5.6 语言训练治疗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机理
    5.7 小结
    5.8 本研究创新点
    5.9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今后的思路
        5.9.1 本研究不足之处
        5.9.2 本研究今后的思路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9 附件
    9.1 GESELL发育量表
    9.2 汉语言S-S评估量表
    9.3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9.4 rTMS不良反应记录表
    9.5 脑性瘫痪诊断标准
    9.6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知情同意书
    9.7 rTMS安全操作及治疗规范
    9.8 医学伦理
    9.9 临床试验病例报告表

(6)针灸配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智力发育障碍婴幼儿发育水平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智力发育障碍(intellectual developmental disorder, IDD)
        1.4.2 智力发育障碍的评估
        1.4.3 智力发育障碍的干预方法
        1.4.4 康复干预对智力发育障碍的作用及意义
        1.4.5 任务导向性训练
        1.4.6 头针、靳三针治疗智力发育障碍
        1.4.7 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智力发育障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分组及治疗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与结论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治疗后各组之间各能区发育商及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评定结果
        3.2.2 各组治疗前后各能区发育商及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评定结果
4 分析讨论
    4.1 针灸治疗对于发育商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果分析
    4.2 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对于发育商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果分析
    4.3 联合治疗对于发育商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Gesell儿童发育诊断量表
附件2 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表
附件3 儿童社会生活能力得分评定表

(7)早期康复治疗对福利院脑瘫患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2.2 三组治疗前后适应性行为、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行为发育商的比较
3 讨论

(8)特定体位下运动针刺对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头控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2.5 质量控制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3 疗效评价
    4 观察指标结果
        4.1 两组治疗后Gesell量表大运动评分比较
        4.2 两组治疗后GMFM-88 量表A区、B区评分比较
        4.3 两组治疗后头夹肌MF值比较
        4.4 两组治疗后Gesell量表总发育商DQ评分比较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精神发育迟滞概述
        1.1 现代医学对精神发育迟滞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精神发育迟滞的认识
    2 小儿头控障碍的治疗现状
        2.1 中医传统治疗方法
        2.2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3 选题依据
        3.1 特定体位下运动针刺疗法的依据
        3.2 促进头控的特定体位下运动针刺方法的设计
        3.3 选穴依据
        3.4 表面肌电信号选择依据
    4 临床结果分析
        4.1 特定体位下运动针刺对MR患儿头控障碍临床疗效的影响
        4.2 特定体位下运动针刺对Gesell量表大运动能区及总发育商的影响
        4.3 特定体位下运动针刺対GMFM-88 量表A区、B区评分影响
        4.4 特定体位下运动针刺对头夹肌MF值影响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不同管理模式对高危儿的早期干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评估工具和方法
        1.1.4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1.1.5 统计学处理
        1.1.6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两组高危儿一般资料的比较
        1.2.2 42天时两组高危儿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1.2.3 两组高危儿3个月时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1.2.4 两组高危儿6个月时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1.2.5 两组高危儿干预前后自身比较
        1.2.6 两组高危儿远期并发症比较
    1.3 讨论
        1.3.1 高危儿综合干预模式优于常规干预模式
        1.3.2 高危儿采用综合管理模式的意义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高危儿的病因、评估方法及早期干预简述
    2.1 高危儿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
    2.2 临床上常见的影响高危儿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行为的高危因素
        2.2.1 母亲孕期感染
        2.2.2 孕妇接触不良因素
        2.2.3 多胎妊娠
        2.2.4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2.2.5 过期产儿
        2.2.6 新生儿窒息
        2.2.7 缺血缺氧性脑病
        2.2.8 新生儿颅内出血
        2.2.9 病理性黄疸
        2.2.10 新生儿低血糖
    2.3 高危儿的神经心理行为发育评估方法
        2.3.1 神经运动发育测查
        2.3.2 心理行为发育测查
    2.4 高危儿的早期干预
        2.4.1 适合高危儿的大运动促进方法
        2.4.2 手功能训练
        2.4.3 婴幼儿科学按摩和中医药在高危儿早期干预中的应用
        2.4.4 个体化的营养喂养指导
        2.4.5 对神经系统发育异常高危儿药物治疗的探讨
    2.5 高危儿的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A 0-6岁小儿神经心理行为量表
附录 B 0-1岁20项神经系统查体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10)围产期高危因素对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长期干预治疗对发育商(DQ)低下小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焦氏头针配合现代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观察[J]. 陈棋. 中国妇幼保健, 2021(17)
  • [2]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 牟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及康复手段的研究[D]. 程萌. 青岛大学, 2021(02)
  • [4]紧急宫颈环扎术后新生儿并发症及婴儿神经发育评估[D]. 王丽亚. 山东大学, 2021(12)
  • [5]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的影响[D]. 岳萍.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6]针灸配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智力发育障碍婴幼儿发育水平的临床效果分析[D]. 李贺.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0)
  • [7]早期康复治疗对福利院脑瘫患儿的影响[J]. 黎锦灵,黄宏亮,崔文瑞. 中国当代医药, 2020(24)
  • [8]特定体位下运动针刺对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头控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采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不同管理模式对高危儿的早期干预疗效观察[D]. 张阳.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7)
  • [10]围产期高危因素对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 唐亮.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长期干预对低发展商(DQ)儿童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