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淋巴瘤40例(论文文献综述)
欧顺杰[1](202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医证候要素、炎症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横断面研究,分析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气虚、阴虚、痰结、血瘀、气滞、寒凝)的分布规律、中医证型组合情况,及两者与一般情况(年龄、性别)、部分炎症指标间的关系,并分析证候要素、证型、部分炎症指标与预后关系。方法:(1)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收集79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总结出各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及中医证型组合情况。(2)记录患者性别、年龄、IPI评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数值等,并计算出相关复合指数,将IPI分组分成较低危险组(低危组、低中危组)、较高危险组(中高危组、高危组)。(3)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1)分析对炎症指标与IPI新分组的关系,计算最佳出截断值,验证炎症指标在DLBCL患者的预后价值;(2)分别分析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炎症指标与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型间的关系,研究中医证候要素、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结果:(1)共收集到79例患者,其中男性42例(53.16%),女性37例(46.84%),年龄组以“40岁<年龄≤60岁”最多,共有40例(50.63%);IPI分组以“低危组”最多,共有30例(37.97%)。(2)79例患者中各证候要素评分分布情况:3分以“痰结”最多见,共有54例(68.35%)。中医证型以寒痰凝滞证多见,共41例(51.90%)。(3)(1)“性别”与中医证候要素评分间无明显相关性;(2)“年龄”与“气虚”、“阴虚”评分显着正相关。(4)炎症指标与中医证候要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预后营养指数数值越小,患者“气虚”、“阴虚”程度越严重;(2)D-二聚体数值越大,患者“血瘀”程度越严重。(5)炎症指标、一般情况与中医证型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1)预后营养指数每提升1单位,则患者表现为气阴两虚证下降13.70%的程度;(2)D-二聚体每提升1单位,则患者表现为气虚血瘀证提升29.00%。(6)炎症指标与IPI低危险组(低危组、低中危组)、较高危险组(中高危组、高危组)的关系:(1)纤维蛋白原与IPI新分组情况无显着相关性;(2)D-二聚体、NLR、LMR、PLR、预后营养指数等指标与IPI新分组情况有显着相关性。(7)中医证候要素评分与IPI分组间的相关性:“气虚”、“血瘀”均与“IPI分组”显着正相关。(8)中医证型与IPI分组间的相关性:“气虚血瘀证”与IPI分组显着正相关。结论:(1)DLBCL中医证候要素以“痰结”为多见,中医证型以“寒痰凝滞证”最多见。(2)预后营养指数、D-二聚体等炎症指标可分别反映患者“气虚”、“阴虚”、“血瘀”的严重程度,协助“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的鉴别,可为临床上DLBCL患者中医辨证提供参考。(3)部分炎症指标与DLBCL的IPI分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气虚血瘀证”可能与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赵智圆[2](2021)在《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观察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对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胸水量、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以期为中医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及理论根据。方法:病例来源于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确诊为恶性肿瘤并经B超证实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共纳入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共观察28天。两组患者均予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予呋塞米20mg+螺内酯20mg BID口服,连续用药28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利水活血方口服,水煎服300ml,早晚分服,连续服用28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胸水量、中医证候积分及卡氏评分,以对比两组的胸水治疗有效率、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改变情况。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常规、粪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安全性评价。应用SPSS21.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差异。结果:1.研究过程中,无脱落病例,观察病例共8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2.基线资料: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癌种、治疗前胸水量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3.胸水疗效分析:组内比较: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胸水液性暗区最大深度,对照组P=0.00;治疗组P=0.013,两组的疗前疗后胸水量均有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均有效。组间比较:对照组有效率75%,治疗组有效率87.5%,经检验,P<0.05,组间差异明显。4.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照组P=0.00;治疗组P=0.00,两组经治疗后中医证候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对照组有效率70%,治疗组有效率82.5%,经检验,P<0.05,两组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有明显差异。5.生活质量疗效分析:组内比较:分别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卡式评分,对照组P=0.023;治疗组P=0.001,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对照组有效率82.5%,治疗组有效率90%,经检验,P<0.05,两组生活质量提升情况存在明显差异。6.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不良反应。经检测均无明显异常。结论:1.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较单纯应用利尿剂治疗,减少患者胸腔积液量疗效更佳。2.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纯应用利尿剂治疗。3.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较单纯应用利尿剂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4.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林波[3](2020)在《初诊惰性与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医证素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统计分析并比较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与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证素分布差异,从而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4月-2020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广州市中医院初诊,年龄介于14-85岁的110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病历资料,将资料录入到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7.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差异性分析、聚类分析,分析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证素分布规律,比较惰性与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证素分布差异。结果:(1)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位证素中脾积分最高,肾积分次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积分最低,与其他病位证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性证素中气虚、痰积分最高,两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病性证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湿、阳虚次之,与其他病性证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瘀、阴虚、气滞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病性证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毒、血虚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病性证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热积分最低,与其他病性证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惰性与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证素积分比较结果显示:病位证素方面,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脾积分相对较高(P<0.05),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肺积分相对较高(P<0.05),肾、肝积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病性证素方面,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阳虚、湿、寒积分相对较高(P<0.05),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阴虚、血瘀、毒、热、血热积分相对较高(P<0.05),气虚、痰、血虚、气滞积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证素中气虚、阳虚、痰、湿为一类,寒为一类,脾、肾为一类,其余证素中,阴虚、肺、毒、血虚、肝、气滞、血瘀为一大类,提示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病机包括脾肾阳虚,气虚痰阻,寒湿内盛,可合并肝郁气滞、阴血不足、毒瘀内伏等。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证素中热为一类,气虚、痰为一类,湿为一类,脾、肾、肺、阴虚、阳虚、血虚、血瘀、毒为一大类,提示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病机包括肺脾肾俱虚,痰湿、热毒、瘀血互结,可合并肝郁气滞等。结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病性总属虚实夹杂,主要病位证素包括脾、肾,涉及肺、肝;主要病性证素包括气虚、痰、湿、阳虚,兼夹气滞、血瘀、血虚、阴虚、毒等。其中惰性淋巴瘤病位累及脾脏较侵袭性淋巴瘤更明显,病性证素以阳虚、湿、寒更多见;侵袭性淋巴瘤病位累及肺脏较惰性淋巴瘤更明显,病性证素以阴虚、血瘀、毒、热、血热更多见。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病机包括脾肾阳虚,气虚痰阻,寒湿内盛,可合并肝郁气滞、阴血不足、毒瘀内伏等;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病机包括肺脾肾俱虚,痰湿、热毒、瘀血互结,可合并肝郁气滞等。
靳汝辉[4](2020)在《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目前该病病因病机尚不清楚,无不适症状患者具有一定自愈性,可复发,有临床不适症状者,多采用对症处理治疗,而治疗药物种类、剂量、疗程均无统一方案。有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多见于个案报道或经验介绍,缺乏系统性研究,分型繁琐,治疗手段单一,尚缺乏系统规范的中医药综合诊疗方案。前期研究发现,运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诊治HNL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淋巴结肿痛、退烧、升高白细胞,对风热痰毒证患者疗效最佳,热毒壅盛证患者的疗效次之,仍有部分患者疗效欠佳。我们在分期分型的辨证论治体系原则指导下,提出了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该方案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相关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验证。目的:收集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患者的临床特征性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探讨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对HNL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相关作用机制,为制定HNL的中医诊疗方案和指南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调研HNL患者发病相关的特征性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特点;结合前期研究基础,分析治疗HNL的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予以优化,提出在分期分型的辨证论治体系原则指导下更为完善的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根据纳入标准选择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诊疗)和治疗组(采取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诊疗)各93例。疗程14天,治疗前后记录中医证候积分、淋巴结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体温、伴随症状、异常的实验室指标(WBC、CRP、ESR、ALT、AST、LDH、IP-10、Mig、FasL),治疗后比较两种方案对 HNL 及其各中医证型的疗效,主要观察疾病治愈率、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淋巴结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体温、临床恢复时间、体温复常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肿大淋巴结缩小率、其他伴随症状消失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实验室异常指标复常率。所有数据均由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HNL发病特点:统计来自中国大陆的1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186例HNL患者,发现HNL以青年女性高发,性别比(男:女)为1:3.33,患者呈急性亚急性起病,多数在发病15天内就诊,颈部单侧发病率、复发率和误诊率偏高(分别为72.58%、17.74%和44.09%),合并多脏器损害者少见,肿大淋巴结平均直径(2.64±0.70)cm,VAS疼痛评分平均(3.41±1.97)分,平均体温(37.59±1.00)℃。而伴随症状(淋巴结肿痛或压痛、发热、恶寒、口干口苦口渴、便秘、头身重、心烦、皮疹、面赤、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的发生率均高于国外患者,实验室异常指标有WBC下降、CRP、ESR、ALT、AST、LDH、IP-10、Mig、FasL升高。三种中医证型中,以风热痰毒证、热毒壅盛证患者为主,痰瘀互结证患者较少;热毒壅盛证中医证候积分最高、临床症状最严重,风热痰毒证次之,痰瘀互结证症状最轻;痰瘀互结证的病程最长,临床恢复时间最久,为疾病的迁延难愈状态阶段。(2)HNL的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HNL患者早期以风热痰毒证多见,以疏风清热、化痰解毒为治则治法,内治中药汤剂方选银僵汤加减,外治以熏蒸一号方中药熏蒸和加味金芙膏中药硬膏贴敷疗法;中期以热毒壅盛证为主,以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散结为治则治法,内治中药汤剂以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外治以熏蒸一号方中药熏蒸和清热消肿糊中药硬膏贴敷疗法;后期多见痰瘀互结证,以健脾化痰、消肿散结为治则治法,内治以小柴胡汤合消瘰丸加减,外治以化痰解凝方中药熏蒸和化痰解凝糊中药硬膏贴敷疗法。(3)疗效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间、风热痰毒证患者间和热毒壅盛证患者间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能有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0.05)。治愈率、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治愈率、风热痰毒证患者治愈率、热毒壅盛证患者的症状改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整体患者及风热痰毒证患者的症状改善水平、热毒壅盛证患者的治愈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恢复时间及体温复常时间的比较结果显示,风热痰毒证患者临床恢复时间最短、热毒壅盛证次之、痰瘀互结证最长,同时整个治疗组、风热痰毒证患者与热毒壅盛证患者的临床恢复时间及热毒壅盛证患者的体温复常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在体温复常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热毒壅盛证患者的疼痛消失时间等方面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淋巴结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及体温比较结果显示,三者经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其中治疗组的淋巴结肿胀程度和VAS疼痛评分方面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降低风热痰毒证患者、热毒壅盛证患者的淋巴结肿胀程度及缓解热毒壅盛证患者疼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淋巴结肿胀缩小率均为100%,均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治疗组患者(尤其是热毒壅盛证患者)的伴随症状消失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室检测中:治疗组患者的WBC、炎症指标(CRP、ESR)、转氨酶指标(AST、ALT)等异常指标复常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有效恢复LDH、IP-10、Mig、FasL等异常指标,但两组的复常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具有升高WBC、改善炎症反应、恢复肝损伤、调节免疫等作用。治疗期间186例患者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的检测较入组前均未发生明显异常,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本次研究发现,中国大陆HNL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较国外患者发生率高;在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体系原则指导下的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治疗HNL患者有显着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该方案尤其在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临床恢复时间、热毒壅盛证的体温复常时间、缩小肿大淋巴结、缓解疼痛、伴随症状消失率及恢复肝损害指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发挥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改善炎症反应、调节免疫以达到调控组织细胞凋亡的机制有关。
王亚珍[5](2019)在《抗瘤散结汤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痰气郁结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试验观察,评价抗瘤散结汤联合常规化疗治疗(痰气郁结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山西大医院淋巴瘤科(肿瘤三科)有明确西医病理诊断且中医诊断为痰气郁结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64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抗瘤散结汤联合CHOP化疗)32例和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CHOP化疗)32例,21天为一个治疗周期,治疗4周期后,脱落3例,实际入组本研究的有61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西医、中医临床疗效评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KPS评分、血清LDH值及毒副反应指标WBC、Hb、PLT及肝肾功能的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21.0进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西医临床疗效评定:经4周期治疗后,试验组患者CR 6例(19.35%)、Cru11例(36.67%)、PR 10例(32.26%)、复发/进展4例(12.90%),总体缓解率为87.10%;对照组CR 3例(10%)、Cru 6例(20%)、PR 13例(43.34%)、复发/进展8例(26.66%),总体缓解率为73.34%。经秩和检验,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说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临床疗效:经治疗后试验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单个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而言,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下降,经检验,得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说明,试验组在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3.KPS评分:治疗后试验组KPS评分(85.16±9.26)分,对照组KPS评分(79.33±8.28)分,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说明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机体功能状态优于对照组。4.血清LDH:经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LDH值与治疗前的LDH值比较,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有效。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试验组在降低血清LDH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5.毒副反应指标评价:血液WBC、Hb、PLT:经治疗后,对照组WBC、PLT、Hb与治疗前相比下降明显(P<0.05);试验组与治疗前相比WBC、PLT值无明显变化(P>0.05),Hb较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AST、ALT、BUN、Cr值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1.抗瘤散结汤联合CHOP化疗方案不但可以提高痰气郁结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而且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显着。2.抗瘤散结汤可以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依存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袁欣蓓[6](2019)在《扶正化痰解毒方干预恶性淋巴瘤免疫逃逸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扶正化痰解毒方干预恶性淋巴瘤免疫逃逸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方法:共收入123例寒痰凝结证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扶正化痰解毒方+化疗)62例和对照组(化疗)61例。试验组给予扶正化痰解毒方联合RCHOP或CHOP4疗程;对照组给予R-CHOP或CHOP4疗程,21-28天为1周期,观察4疗程前后免疫逃逸指标、肿瘤负荷指标、中医症候积分、中期疗效、安全性指标等。结果:两研究病例组经治疗后,外周血三个指标统计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3治疗前后对比P=0.001,P<0.05;CD4治疗前后对比P=0.031,P<0.05;NK治疗前后对比P=0.04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CD8、CD8、VEGF、TGF-β1、IL-10对治疗前后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乳酸脱氢酶(LDH)比较P=0.030,P<0.05;治疗前后铁蛋白(SF)的波动水平也存在差异,P=0.001,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β2微球蛋白水平P=0.040,P<0.05。评估中期疗效,两组中期疗效P=0.523,P>0.05,两组中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总有效率达79.60%,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1.70%,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临床疗效相当,但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中医症候按积分治疗后比较P=0.037,P<0.05,认为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常规的波动水平治疗前后P=0.0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肝肾功能、心脏毒性、血糖、尿粪常规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扶正化痰解毒方干预恶性淋巴瘤的化疗有显着的作用,通过调节免疫,在增强化疗效果的同时,减轻化疗毒性,改善患者化疗期间的免疫功能、改善预后;并能减轻本病及化疗带来的负荷,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心理接受程度和临床症状。因此将中医药治疗纳入恶性淋巴瘤的综合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李丽[7](2016)在《艾迪注射液联合传统化疗方案对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集中探讨艾迪注射液联合传统化疗方案对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于笔者医院进行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证实为中度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并进行就诊的患者80例,采用CHOP治疗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另4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艾迪注射液给予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以28天为1个治疗周期,1个疗程持续2个治疗周期。观察两组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生存质量积分和Karnofsky(KSP)评分和相关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7.5%和3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生存质量积分KPS评分均有改善,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计数下降、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传统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可改善中医证候,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因此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秦银忠,李志刚,王峰[8](2014)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化疗所致消化道延迟反应40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化疗所致消化道延迟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汤剂治疗,连续用药7 d。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有效率为95.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化疗所致消化道延迟反应疗效显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9](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林铭堉[10](2011)在《《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在现代最令人们恐惧且束手无策者,莫过于癌症了,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上升,2007年38个中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6.16/10万,恶性肿瘤依然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全世界的专家学者,莫不极力寻找有效的药物。《神农本草经》乃我中华民族现存最古老的医典之一,她反映了东汉以前药物学术经验及其成就。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标志之一。她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中药理论体系便由此发生、发展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对中医各二级学科,特别是中医抗肿瘤中药的研发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故期望透过整理《神农本草经》抗肿瘤中药的研究来抛砖引玉,以便利人们对抗肿瘤中药的研发,以减少人类的病痛,在延长人类生命及改善生存质量有所贡献。研究方法:1.选定《神农本草经》版本。目前《神农本草经》版本诸多,经再三比较其内容,本经部份是否完备及编辑方式是否正确,确定以张登本主编之《神农本草经》全注全译为本研究之主要参考本。并简单介绍中医肿瘤学的基本内容,以方便后面《神农本草经》药物分述的开展。2.本文所摘录研究之中药选定是依据:1)《神农本草经》各药原文中载有肿瘤相关病症,如症瘕、积聚、痈疽、肿瘤之中药。2)现代有关肿瘤的书籍:①周岱翰教授主编的《临床中医肿瘤学》,②刘春安、彭明主编的《抗癌中药大词典》,两书中记载与《神农本草经》共同之中药,作为本研究之素材。将选取出的中药按肿瘤常用治疗法则分为六大类。每药按《神农本草经》原文、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临床研究八个部分,将相关文献中的资料整理归纳陈列,传统论述与现代医学对该药的相关记载,相互对照,作为临床研究治疗之参考。3.尝试归纳《神农本草经》抗肿瘤中药在常见肿瘤治疗中的运用;以及对某些常用、疗效显着的抗肿瘤中药进行深入、详细的介绍,包括详细的抗癌成分、抗癌药理、抗癌临床应用和现代剂型。结果:1.中医肿瘤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肿瘤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专门学科,其学术内容涵盖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中医四诊在肿瘤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应用等。中医肿瘤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形成一门以中医特色为主的独特学术体系。中医肿瘤学有完整的中医肿瘤命名、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体系。2.《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着,大约成书于西汉至东汉时期。文章讨论了《神农本草经》书名的来由,介绍了《神农本草经》目前各种辑本的情况。《本经》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三品分类法是基于当时人们对药物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而得出的。此种分法对汉代及其以前按“草木虫石谷”“五药”分类法有所发展,并对后世本草学家对药分类法的形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发作用。随着本草分支学科的发展,后世医家发展了三品分类法,不断完善本草的分类法,如纲目分类法、或按功效治法分类法则等。本文选取目前临床较常使用且抗肿瘤功效较好之中药共115味(上品43味,中品45味,下品27味),按常见肿瘤常见治法活血化瘀法、化痰祛湿法、软坚散结法、以毒攻毒法、扶正固本法,将上述中药重新分类为:清热解毒类:干地黄、龙胆、白英、黄连、茵陈蒿、槐实、苍耳子、栝蒌根、苦参、茈胡、百合、知母、黄芩、茅根、紫草、败酱、地榆、牡丹、石苇、栀子、孽木、羚羊角、牛黄、大黄、草蒿、贯众、白头翁、羊桃、蓝实。活血化瘀类:薄黄、卷柏、丹参、徐长卿、王不留行、牡桂、麝香、木香、川芎、芍药、紫葳、桃核仁。化痰祛湿类:滑石、菖蒲、车前子、干姜、瞿麦、贝母、白芷、紫苑、橘柚、白鲜皮、枳实、厚朴、猪苓、五加皮、杏仁、白僵蚕、半夏、桔梗、旋复花、射干、泽漆、皂荚。软坚散结类:牡蛎、海藻、鳖甲、泽兰、乌贼骨、夏枯草、连翘、蜚虻。以毒攻毒类:雄黄、露蜂房、附子、莨菪子、芫花、鬼臼、巴豆、瓜蒂、斑猫、水蛭、虾蟆、(?)虫、甘遂、商陆。扶正固本类:人参、天门冬、甘草、菟丝子、女萎、麦门冬、薯蓣、薏苡仁、石斛、巴戟天、赤芝、黄芪、肉苁蓉、续断、五味子、枸杞、茯苓、杜仲、桑上寄生、女贞实、大枣、阿胶、龟甲、当归、元参、淫羊藿、狗脊、山茱萸、龙眼、鹿茸。每味中药按“本经内容、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临床研究”详细论述。3.详细介绍了《神农本草经》所载中药在肺癌、鼻咽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子宫颈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常见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特别介绍了《神农本草经》里当前常用抗癌中药:苦参、青黛(蓝实)、雄黄、赤芝、黄芪、人参、斑蝥、蟾蜍的抗癌成分、抗癌药理、临床应用和现代新剂型。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淋巴瘤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淋巴瘤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医证候要素、炎症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4 数据处理方法 |
数据处理结果 |
1 一般性资料描述 |
2 一般资料、炎症指标与中医各证候要素评分间的关系 |
3 一般资料、炎症指标与各中医证型间的关系 |
4 炎症指标与IPI新分组间的关系 |
5 中医证候要素评分、中医证型与IPI分组间的关系 |
讨论 |
1 DLBCL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讨论 |
2 一般资料与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间的关系 |
3 各中医证候要素评分程度、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间的关系 |
4 炎症指标与DLBCL的预后关系 |
5 中医证候要素、中医证型与IPI分组间的关系 |
6 创新之处 |
7 不足之处 |
8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恶性淋巴瘤的中医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临床观察指标及评价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讨论 |
1 西医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认识 |
2 中医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认识 |
3 从瘀水互结证论治恶性胸腔积液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安全性评价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恶性胸腔积液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初诊惰性与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医证素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非霍奇金淋巴瘤概况 |
1.2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 |
1.2.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1.2.2 滤泡性淋巴瘤 |
1.2.3 边缘区淋巴瘤 |
1.2.4 套细胞淋巴瘤 |
1.2.5 伯基特淋巴瘤 |
1.2.6 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
1.2.7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
1.2.8 其他类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
1.3 祖国医学对淋巴瘤的认识 |
1.3.1 病因病机 |
1.3.2 辨证论治 |
1.3.3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
1.4 中医证素研究概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对象来源 |
2.1.2 西医诊断标准 |
2.1.3 中医证素量化标准 |
2.1.4 中医证素积分标准 |
2.1.5 纳入标准 |
2.1.6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证素提取方法 |
2.2.2 数据处理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一般资料 |
2.3.2 证素分析 |
2.3.3 证素比较 |
2.3.4 聚类分析 |
2.4 讨论 |
2.4.1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证素分布特点 |
2.4.2 惰性与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证素分布差异 |
2.4.3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因病机 |
2.4.4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辨证论治 |
2.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部分 |
1.1 淋巴结及淋巴结炎概述 |
1.2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定义 |
1.3 HNL的流行病学 |
1.4 HNL的病因 |
1.5 HNL的发病机制 |
1.6 HNL诊断 |
1.7 HNL鉴别诊断 |
1.8 HNL治疗 |
1.9 预后 |
2. 祖国医学部分 |
2.1 中医对HNL的认识 |
2.2 HNL的中医药治疗 |
2.3 中医综合诊疗方案 |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诊疗方案 |
2.2 治疗方法及治疗用药 |
2.3 观察疗程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疗效指标比较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建立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依据 |
2. 病因病机认识 |
2.1 病性属实,正邪相争 |
2.2 病位三焦,邪犯少阳 |
2.3 早期轻症,风热毒侵 |
2.4 中期重症,热毒壅盛 |
2.5 后期缠绵,痰瘀互结 |
3. 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治法讨论 |
3.1 中药汤剂 |
3.2 外治疗法 |
4. 临床特征资料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疾病、证候疗效分析 |
5.2 临床恢复时间、体温复常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分析 |
5.3 淋巴结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及体温分析 |
5.4 肿大淋巴结缩小率、其他伴随症状消失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
5.5 实验室异常指标复常率分析 |
5.6 安全性分析 |
6. 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优势 |
6.1 中医辨证更精确 |
6.2 辨证体系更合理 |
6.3 疗效更佳 |
7. 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治疗HNL的作用机制探讨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1.1 HNL临床发病特点 |
1.2 中医证候特点 |
1.3 分期分型辨证体系指导下的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 |
1.4 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较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1. 学术论文 |
1.2. 发明专利 |
1.3. 着作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历 |
(5)抗瘤散结汤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痰气郁结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
3.方法 |
4.研究结果 |
讨论 |
1.中医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认识 |
2.西医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认识及治疗 |
3.导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认识 |
4.抗瘤散结汤组方原理及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5.研究结果分析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扶正化痰解毒方干预恶性淋巴瘤免疫逃逸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临床资料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分期标准 |
2.3 中医诊断标准 |
3、病例纳入标准 |
4、病例排除标准 |
5、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6、研究病例的中止 |
7、病例分组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1、两组治疗方案 |
1.1 治疗方案 |
1.2 治疗方法 |
2、观察指标 |
3、统计学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1、入组情况 |
2、一般资料 |
2.1 性别 |
2.2 年龄 |
2.3 病理类型 |
2.4 治疗方法 |
3、两组中期疗效比较 |
4、两组治疗前后免疫逃逸指标比较 |
5、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比较 |
6、两组治疗前后肿瘤负荷比较 |
6.1 乳酸脱氢酶(LDH) |
6.2 铁蛋白(SF) |
6.3 血β2微球蛋白 |
7、两组中医症候比较 |
8、安全性指标 |
8.1 血常规 |
8.2 肝功能 |
8.3 肾功能 |
8.4 心脏毒性 |
8.5 血糖 |
8.6 尿常规 |
8.7 粪常规 |
五、分析与讨论 |
1、祖国医学对恶性淋巴瘤的认识 |
1.1 中医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则治法 |
1.4 中医药治疗进展 |
2、现代医学对恶性淋巴瘤的研究 |
2.1 诊断 |
2.2 治疗 |
3、中西医结合治疗 |
4、恶性淋巴瘤与免疫逃逸 |
5、中医药抗肿瘤免疫机制 |
6、导师甘欣锦总结恶性淋巴瘤诊疗方案 |
7、扶正化痰解毒方的立论依据和诸药分析 |
7.1 立论依据 |
7.2 诸药分析 |
8、扶正化痰解毒方与免疫逃逸 |
8.1 扶正化痰解毒方升高CD3、CD4、CD4/CD8 水平 |
8.2 扶正化痰解毒方升高CD8、降低NK细胞水平 |
8.3 扶正化痰解毒方降低TGF-β1水平 |
8.4 扶正化痰解毒方降低IL-10水平 |
8.5 扶正化痰解毒方降低VEGF水平 |
9、扶正化痰解毒方降低铁蛋白、乳酸脱氢酶、血β2微球蛋白水平 |
10、扶正化痰解毒方改善临床疗效 |
10.1 扶正化痰解毒方提高中期评估总有效率 |
10.2 扶正化痰解毒方改善中医症候 |
11、扶正化痰解毒方减小化疗毒性 |
11.1 扶正化痰解毒方与血常规 |
11.2 扶正化痰解毒方与肝肾心功能 |
11.3 扶正化痰解毒方与血糖 |
11.4 扶正化痰解毒方与尿粪常规 |
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恶性淋巴瘤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已发表论文 |
附录3 :已发表论文 |
(7)艾迪注射液联合传统化疗方案对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8)中西医结合防治化疗所致消化道延迟反应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4]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判定标准[6]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肿瘤学的概述 |
1.1 中医学对肿瘤相关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肿瘤的辨证论治大法 |
1.3.1 辨证 |
1.3.2 论治及治法 |
第二部分 《神农本草经》的沿革 |
2.1 书名的来由 |
2.1.1 "本草"的来源 |
2.1.2 神农氏与本草之关系 |
2.2 各种辑录本简介 |
2.2.1 几个重要的辑录本 |
2.2.2 其它几种辑录本 |
2.2.3 《神农本草经》的现代研究本 |
第三部分 依中医抗肿瘤功效、治法对《神农本草经》有关药物的分类 |
3.1 摘录抗肿瘤中药统计 |
3.2 六大类中药分述 |
3.2.1 清热解毒类29味 |
干地黄 |
龙胆 |
白英 |
黄连 |
茵陈蒿 |
槐实 |
蓝实 |
葈耳实 |
栝楼根 |
苦参 |
茈胡 |
百合 |
知母 |
黄芩 |
茅根 |
紫草 |
败酱 |
地榆 |
牡丹 |
石韦 |
栀子 |
蘖木 |
羚羊角 |
牛黄 |
大黄 |
草蒿 |
贯众 |
白头翁 |
羊桃 |
3.2.2 活血化瘀类12味 |
蒲黄 |
卷柏 |
丹参 |
徐长卿 |
王不留行 |
牡桂 |
麝香 |
木香 |
芎藭 |
芍药 |
紫葳 |
桃核仁 |
3.2.3 化痰祛湿类22味 |
滑石 |
菖蒲 |
车前子 |
橘柚 |
干姜 |
瞿麦 |
贝母 |
白芷 |
紫苑 |
白鲜 |
枳实 |
厚朴 |
猪苓 |
五加皮 |
杏核仁 |
白殭蚕 |
半夏 |
桔梗 |
旋覆花 |
射干 |
泽漆 |
皂荚 |
3.2.4 软坚散结类8味 |
牡蛎 |
海藻 |
鳖甲 |
泽兰 |
乌贼鱼骨 |
连翘 |
夏枯草 |
蜚虻 |
3.2.5 以毒攻毒类14味 |
雄黄 |
露蜂房 |
附子 |
莨菪子 |
荛花 |
鬼臼 |
巴豆 |
瓜蒂 |
斑蝥 |
水蛭 |
虾蟆 |
(?)虫 |
甘遂 |
商陆 |
3.2.6 扶正固本类30味 |
人参 |
天门冬 |
甘草 |
菟丝子 |
女萎 |
麦门冬 |
薯蓣 |
薏苡仁 |
石斛 |
巴戟天 |
赤芝 |
黄芪 |
肉苁蓉 |
续断 |
五味子 |
枸杞 |
茯苓 |
杜仲 |
桑上寄生 |
女贞实 |
大枣 |
阿胶 |
龟甲 |
当归 |
元参 |
淫羊藿 |
狗脊 |
山茱萸 |
龙眼 |
鹿茸 |
第四部分 《神农本草经》所载抗中药在常见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4.1 肺癌 |
4.2 鼻咽癌 |
4.3 乳腺癌 |
4.4 食管癌 |
4.5 胃癌 |
4.6 大肠癌 |
4.7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 |
4.8 子宫颈癌 |
4.9 卵巢癌 |
4.10 恶性淋巴瘤 |
第五部分 《神农本草经》所载、现代抗癌常用的中药介绍 |
5.1 人参 |
5.2 赤芝 |
5.3 黄芪 |
5.4 苦参 |
5.5 雄黄 |
5.6 斑蝥 |
5.7 蟾蜍 |
5.8 青黛(蓝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淋巴瘤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医证候要素、炎症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欧顺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D]. 赵智圆.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初诊惰性与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医证素比较研究[D]. 林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临床对照研究[D]. 靳汝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抗瘤散结汤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痰气郁结型)的临床研究[D]. 王亚珍.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扶正化痰解毒方干预恶性淋巴瘤免疫逃逸作用的临床研究[D]. 袁欣蓓.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艾迪注射液联合传统化疗方案对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 李丽. 医学研究杂志, 2016(12)
- [8]中西医结合防治化疗所致消化道延迟反应40例[J]. 秦银忠,李志刚,王峰. 河南中医, 2014(11)
- [9]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10]《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D]. 林铭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标签:淋巴瘤论文; 中医论文; 对照组论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论文; 神农本草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