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蛋白磷酸化参与湖北海棠根系中水分胁迫诱导的ABA积累(论文文献综述)
叶玉秀[1](2021)在《水分胁迫影响糯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为探明水分胁迫影响糯玉米籽粒产量的生理机制,试验于2014~2015年以国家南方糯玉米区域试验对照品种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时期[开花期(抽雄-吐丝)、籽粒建成期(授粉后1-15 d)]水分胁迫(干旱或渍水)对糯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并从物质积累及转运、抗氧化系统、内源激素、光合作用、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方面分析了其影响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产量及物质积累与转运开花期和籽粒建成期水分胁迫降低了糯玉米每穗粒数和粒重,进而降低产量。苏玉糯5号的籽粒产量在开花期干旱(DW1)、开花期渍水(WW1)、籽粒建成期干旱(DW2)和籽粒建成期渍水(WW2)下分别降低了 15.15%、20.17%、27.35%和35.52%;渝糯7号分别降低了 11.95%、15.97%、21.70%和30.26%,表明渍水对糯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干旱,且籽粒建成期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开花期。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均降低了籽粒干重,而籽粒含水量在DW1、DW2和WW1下均显着降低,WW2处理下籽粒含水量21 DAP前高于对照,21 DAP后低于对照,表明灌浆进程受抑。水分胁迫显着增加了糯玉米花前营养器官转运率和花前营养器官转运量对籽粒产量贡献率,降低了花后营养器官同化物转运量、花后营养器官同化物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以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产量对花前营养物质转运量的依赖性增强。2光合荧光特性水分胁迫(干旱或渍水)降低了叶片含水量、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抑制了叶片光合速率(Pn)、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PSⅡ光化学效率(Fv/Fm),提高了叶片胞间CO2浓度(Ci),增加了叶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渍水对光合参数的影响程度大于干旱,且水分胁迫对苏玉糯5号的影响大于渝糯7号,表明苏玉糯5号对水分胁迫更加敏感。不同时期水分胁迫表明,籽粒建成期水分胁迫对各指标的影响程度大于开花期。复水后,各指标均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其中开花期水分胁迫下的各指标基本能恢复到CK水平。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Pn、Tr、Ch1 a、Ch1 b以及Car呈极显着正相关,而水分胁迫降低了叶片的Pn、NPQ以及光合色素等光合参数,增加了 Ci,进而影响糯玉米物质生产过程。3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水分胁迫提高了叶片和籽粒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O2-的产生速率,增加了叶片中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水分胁迫对强势粒的影响小于弱势粒,而渍水对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程度大于干旱,从而能更有效的清除活性氧,减轻细胞膜损伤。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POD和CAT活性呈显着正相关,与MDA、Pro、O2-含量呈显着负相关。4内源激素干旱或渍水增加了叶片和籽粒中脱落酸(ABA)含量,提高了乙烯释放速率(ETH),降低了赤霉素(GA3)、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和3-吲哚乙酸(IAA)的含量,水分胁迫对强势粒的影响程度小于弱势粒。籽粒建成期水分胁迫对各指标的影响程度大于开花期。复水后,各指标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开花期水分胁迫下的各指标基本能恢复到CK水平。水分胁迫对苏玉糯5号的影响程度显着大于渝糯7号,表明苏玉糯5号对水分更加敏感。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叶片、籽粒中ABA、IAA及Z+ZR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GA3和ETH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较低的GA3、Z+ZR以及IAA含量和较高的ETH释放速率可能是粒重下降的重要原因。5碳氮代谢相关酶籽粒中ADPG焦磷酸化酶(AGP)活性、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叶片和籽粒中蔗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蔗糖合酶(合成方向)活性、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及蔗糖合酶(分解方向)活性随着灌浆进程先升后降。叶片中淀粉含量、AGP活性、叶片和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随着灌浆进程逐渐下降。籽粒中淀粉含量随着灌浆进程逐渐上升。干旱或渍水使叶片和籽粒中淀粉、蔗糖和蛋白质含量减少,且渍水的下降幅度大于干旱;干旱或渍水显着降低了淀粉合成相关酶、氮代谢相关酶、SPS、以及蔗糖合酶(合成方向)活性,提高了蔗糖合酶(分解方向)活性,影响以9 DAP时最大,且渍水影响程度显着大于干旱,籽粒建成期的影响程度大于开花期。复水后,各指标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开花期各指标基本能恢复到CK水平,而籽粒建成期水分胁迫处理在复水后14 d仍然恢复不到CK水平,表明籽粒建成期水分胁迫对植株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叶片和籽粒淀粉含量、蔗糖含量、NR、GS、GOGAT、SPS、AGP、SSS以及SBE酶活性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这表明较高的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及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有利于籽粒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进而提高产量。
邢巧娟[2](2020)在《CmLOX10和CmLOX13在调控薄皮甜瓜耐旱及抗白粉病中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薄皮甜瓜(Cucumis melo var.makuwa Makino)是重要的水果型蔬菜,在我国和东亚国家广泛种植。其根系较浅,叶片大而薄,对水分需求量大,灌水不足或灌溉不及时常使甜瓜产量和品质下降。白粉病是甜瓜生产上经常发生的病害之一,由于白粉病发生而造成农药大量使用,污染了环境,降低了产品的安全性。因此,提高薄皮甜瓜的抗旱和抗白粉病能力对于甜瓜产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光信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适当程度的光强,尤其是红光(Red light,RL)可以提高植物的防御反应,但红光与薄皮甜瓜的防御反应间的关系还鲜有报道。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s,EC 1.13.11.12)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果实成熟衰老和逆境胁迫等过程,但薄皮甜瓜中脂氧合酶家族基因在抗逆中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课题组前期从甜瓜基因组网站鉴定出18个LOX家族基因(CmLOX01-18)。本论文以薄皮甜瓜‘玉美人’为研究材料,通过RT-qPCR分析选出在干旱胁迫下表达模式不同的CmLOX10和CmLOX13进行干旱胁迫下(控水处理)的机制研究;筛选出诱导防御薄皮甜瓜白粉病的适宜红光光强和时间,利用酵母单杂交(Y1H)方法筛选到两个与CmLOX10启动子结合的转录因子,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0、3、6、12和24 h,RT-qPCR分析结果显示,CmLOX01、CmLOX02、CmLOX04、CmLOX05和CmLOX06的表达在处理后到24 h均无显着性变化;CmLOX03、CmLOX07、CmLOX08、CmLOX09、CmLOX14、CmLOX15、CmLOX16和CmLOX17略微上调表达;另外5个基因受到PEG6000强烈诱导,其中CmLOX10和CmLOX11具有相同的表达模式,在处理后立即显着上调表达并于6 h表达量达到峰值,CmLOX12和CmLOX13具有相同的表达模式,在处理后6 h开始显着上调表达并于12 h表达量达到峰值,同样,CmLOX18在处理后6 h开始显着上调表达,但在24 h表达量最高。结合表型分析,以上结果表明薄皮甜瓜响应干旱胁迫的5个LOX基因中CmLOX10和CmLOX11可能在干旱的早期起作用,CmLOX12和CmLOX13作用于干旱胁迫中后期,而CmLOX18可能主要参与衰老和死亡过程。2.我们以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获得的CmLOX10沉默的甜瓜植株和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获得CmLOX10过表达植株为试材进行自然干旱(控水)胁迫处理。与对照植株相比,过表达CmLOX10拟南芥在干旱胁迫后具有更高的成活率,电解质渗透率(EL)、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水平以及气孔开度和蒸腾失水率均显着降低,茉莉酸(JA)水平以及合成基因的表达升高。相反,CmLOX10沉默植株降低了对干旱胁迫的抗性,EL、MDA和H2O2水平以及气孔开度和蒸腾失水率均显着高于对照,而J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但是,沉默植株和过表达植株的ABA含量均无显着性变化。外源JA处理可以缓解薄皮甜瓜幼苗受干旱胁迫造成的损伤,减小气孔开度。对CmLOX10启动子进行分析发现含有茉莉酸甲酯(MeJA)响应元件,且CmLOX10的表达受到JA的诱导。另外,JA信号途径核心转录因子CmMYC2基因表达受到JA和PEG6000的诱导,CmLOX10的启动子区域含有多个MYC结合元件,YIH结果表明CmMYC2与CmLOX10启动子直接结合。这些结果表明CmLOX10通过促进JA积累诱导气孔关闭来增强植物干旱耐受性,同时CmLOX10可能受到JA信号的反馈调节。3.CmLOX13在PEG6000处理下的表达模式与CmLOX10不同,处理后6 h表达量才开始显着上调,在12 h达到峰值。表型和生理分析表明,CmLOX13的异源过表达(CmLOX13-OX)提高了拟南芥的耐旱性。与对照植株相比,过表达CmLOX13拟南芥在干旱胁迫后具有更高的成活率,而EL、MDA和H2O2水平以及气孔开度和蒸腾失水率均显着降低,且气孔开度受到ABA信号调控。干旱处理后,ABA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NCED3和NCED5的基因表达无显着变化,而ABA分解代谢途径中的4个关键基因CYP707A1、CYP707A2、CYP707A3和CYP707A4的表达均在转基因株系中显着下调,导致CmLOX13-OX拟南芥株系中的内源ABA含量显着增加。相反,JA分解代谢基因CYP94B3的表达上调,导致CmLOX13-OX株系中内源JA含量低于对照。此外,外源ABA处理能强烈诱导CYP94B3的表达,但转基因植株中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拟南芥中的表达量。最后发现外源ABA及其抑制剂处理可以改变对照和CmLOX13-OX的抗旱性。这些结果表明,CmLOX13通过降低分解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节ABA的水平进而诱导气孔关闭来参与干旱胁迫响应。4.筛选到适宜的诱导薄皮甜瓜白粉病防御反应的红光强度和时间为160μmol m-2 s-1和6 h。用160μmol m-2 s-1红光预处理6 h能显着降低薄皮甜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用LOX活性抑制剂NDGA处理发现红光诱导的对白粉病防御反应依赖于LOX的活性。RT-qPCR分析显示CmLOX10和CmLOX13在红光预处理接种白粉菌后的表达与LOX活性的变化趋势一致。CmLOX10和CmLOX13的沉默植株接种白粉菌后,与对照相比,病斑面积更大且病情指数更高,表明CmLOX10和CmLOX13在抗白粉病中起积极作用。沉默了CmLOX10和CmLOX13的植株降低了红光对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用CmLOX10启动子进行YIH文库筛选得到两个转录因子MELO3C016281和MELO3C019925,分别属于WRKY家族和bZIP家族,命名为CmWRKY41和CmABL5-2。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这两个转录因子均定位在细胞核内,用PlantCARE分析发现这两个转录因子的启动子区域存在多个光响应元件和防御响应元件。这些结果表明CmLOX10和CmLOX13在红光处理防御薄皮甜瓜白粉病的响应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可能受到CmWRKY41和CmABL5-2的调控。
张洁[3](2019)在《景天属植物对水涝胁迫的响应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反常或极端降雨、土壤板结、过量灌溉和排水不良均会导致涝害的发生,轻者抑制植物的生长,重者引起植株死亡。景天属植物(Sedum L.)隶属于景天科(Crassulaceae),具有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耐瘠薄、低维护等特性,尤其以抗旱性强而闻名,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但在现有园林生产和应用中,水涝造成景天属植物死亡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景天植株的正常生长和观赏效果。目前,关于景天属植物逆境胁迫的研究多集中在干旱胁迫生理层面,而对景天属植物耐涝性及生长、生理生化及分子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且景天属植物在水涝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也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以17种景天属植物为试材,研究不同景天间耐涝能力的差异并进行耐涝性综合评价,从中选择耐涝型差异较大的2个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景天对水涝胁迫的生理及分子差异响应机理,旨在从形态、生理及分子层面揭示景天在水涝胁迫下的响应机理,以期为景天生产应用和种质资源创新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涝胁迫下,17种景天属植物的生长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株高、冠幅、覆盖率、生物量、根冠比和根长均显着低于对照。主要受害症状为叶片开展、失绿、黄化、水渍状、腐烂、脱落及倒伏等。除了’Purple Emperor’和S.sexangulare出现早期全部死亡外,其他景天属植物在长达36 d的水涝胁迫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存活,而且停止胁迫后植株的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说明大多数景天能够忍受较长时间的水涝胁迫。基于形态观测初步建立了简单易行的景天属植物苗期耐涝性评价体系,筛选出8种耐涝性较强的景天属植物。2.水涝胁迫对17种景天属植物的光合生理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光合色素的含量及比例均呈下降趋势。虽然水涝胁迫对景天属植物叶片光能捕获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景天属植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化学猝灭系数(qP),促进光合电子传递,并加强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来调整自身能量代谢,以热耗散的方式消耗过剩光能,来保护PSⅡ反应中心免遭破坏。停止胁迫后,各景天属植物光合生理参数总体趋于对照水平。3.水涝胁迫导致17种景天属植物体内相对膜透性上升、MDA含量增加,同时也促进了 SOD、CAT和APX活性的显着增加,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三者活性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说明景天属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调控抗氧化酶防御系统和渗透调节系统来抵御水涝胁迫带来的伤害。停止胁迫后,各景天属植物的各项生理指标总体趋于对照水平。通过对17种景天耐涝能力综合分析表明,其耐涝性可分为5个级别:耐涝性极强(’Carl’、’Brilliant’、’Autumn Joy’、S.aizoon、’Immergrunchen’和’Spirit’);耐涝性较好(’Joice Henderson’、’Gold Mound’);耐涝性中等(S.spectabile、’ Vera Jameson’、S.sarmentosum、’Blue Spruce’);耐涝性差(’Rosenteller’、’Coccineum’和’Fuldaglut’)和耐涝性最差(’Purple Emperor’和 Ssexangulare)。4.以耐涝性具有显着差异的2个景天品种为材料,研究水涝胁迫对景天表型、气孔、光合碳同化途径、膜质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防御系统、无氧呼吸代谢及内源乙烯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耐涝性弱的’Purple Emperor’涝害症状严重,在胁迫4 d时便出现典型的受害症状,而耐涝性强的’Carl’在胁迫6 d内无明显受害症状,且在淹水2d时,淹水处茎基部及节间便有气生根的形成,说明气生根的形成是景天属植物耐涝的重要机制之一。水涝胁迫下,两种景天气孔开放率、碳同化能力、抗氧化酶活性和无氧呼吸代谢作用增强。在胁迫3d时,两者下表皮暗期气孔开放率便高达99.00%以上。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除了耐涝性弱的’Purple Emperor’ PPDK活性持续显着降低外,两种景天体内总滴定酸含量、三羧酸循环和CAM途径关键酶(Rubisco、PEPC)、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均显着增加,且耐涝性强的’Carl’的增速及幅度均显着高于’Purple Emperor’。糖酵解/糖异生代谢关键酶(PDC、ADH及LDH)活性显着增加,说明糖酵解/糖异生在水涝胁迫下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Carl’体内较高的PDC、ADH活性及相对较低的LDH活性,说明其主要采用乙醇发酵途径保持能量供应,而’Purple Emperor’主要通过乳酸发酵途径供给能量。综上说明,在水涝胁迫下,耐涝性强的景天’Carl’主要通过形态结构的改变、气孔的开放、保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光合碳同化能力(C3和CAM途径协作)及采用乙醇发酵保持能量供应来积极适应淹水环境,而’Purple Emperor’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调控了气孔开放、抗氧化防御系统以及光合碳同化,但收效甚微。除此之外,’Purple Emperor’主要通过乳酸发酵供给能量,大量乳酸积累也是两者耐涝型差异显着的主要原因之一。两种景天根部内源乙烯水平的增加,且’Carl’增幅显着高于’Purple Emperor’,初步分析内源乙烯水平的差异可能与不定根形成的差异有关。5.以耐涝性具有显着差异的2种景天品种为材料,对水涝胁迫0h、3 h、24h、和停止胁迫3h进行高通量无参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68,413个unigene,有131,531个unigene获得序列注释,有效丰富了景天的现有基因序列资源库。通过功能注释,unigene被划归到GO三大类的52个功能群组中,在翻译、蛋白质的折叠,分选和降解、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代谢等过程显着富集。通过对差异基因GO富集和KEGG注释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光合作用、植物与病原体相互、碳合成及能量维持等通路显着富集,且不同淹水时间下差异基因种类和数量也各不相同,说明这些通路是景天对水涝胁迫的主要响应机制。
黄萍[4](2018)在《大豆细胞蛋白磷酸化与其耐铝性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大豆细胞蛋白磷酸化与其耐铝性的关系。利用铝抗性基因型大豆(BX10)和铝敏感基因型大豆(BD2)为材料、以铝胁迫48h的根尖构建cDNA文库,然后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筛选到1 1个具有差异表达的蛋白激酶(磷酸酶)基因,其中7蛋白激酶基因受铝胁迫诱导上调表达,1个蛋白磷酸酶基因在BX10中表达显着下降,在BD2中无明显变化。通过对测序数据的比较分析,我们推测铝胁迫下耐铝大豆可能具有更高的磷酸化水平,参与铝胁迫信号的转导与响应。进一步地,我们测定0、12、24、48、72和96h的蛋白激酶活性,发现铝处理的初期(0~12h)两个基因型大豆根系蛋白激酶活性变化不大,12h后蛋白激酶活性开始上升,铝处理24h后各基因型大豆蛋白激酶活性均显着高于相应的对照组。铝处理后BX10大豆根系蛋白激酶活性显着高于BD2,这表明铝诱导了根系细胞蛋白激酶的表达,且表达水平受胁迫时间以及基因型有关。SDS-PAGE结果显示,铝处理后两个基因型大豆37Kda的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水平均升高,其中抗性大豆BX10在铝处理后磷酸化水平上升了 107.1%,敏感大豆BD2在铝处理后磷酸化水平上升了 69.4%,表明铝胁迫促进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增加。由于褪黑素(melatonin,MT)能够提高蛋白激酶的活性,我们以敏感大豆BD2为材料,发现喷施外源MT后能显着提高铝胁迫下大豆叶片及根系的蛋白激酶活性和蛋白磷酸化水平。铝胁迫导致大豆幼苗叶片的SOD、CAT、POD活性升高,MDA累积增加,膜透性增强,幼苗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显着下降,幼苗的干、鲜重减少,生长受到显着抑制;而喷施MT可有效提高铝胁迫下大豆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减轻其膜脂过氧化程度,缓解铝胁迫对叶绿体PSⅡ的伤害,增强其光合性能,幼苗干、鲜重显着增加,从而促进幼苗生长,有效缓解铝胁迫造成的伤害。综上所述,铝胁迫诱导大豆蛋白激酶活性增加,蛋白磷酸化水平上升,表明蛋白激酶参与铝胁迫的信号转导过程。MT能够提高铝胁迫下蛋白激酶的活性,促进蛋白磷酸化,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缓解大豆铝胁迫,这一结果可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刘佳[5](2017)在《李砧木榆叶梅对碱胁迫的响应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世界及中国都有大面积的盐碱化土地,四川省川中丘陵地区是碱性土壤的集中分布区,也是四川省中国李(Prunus salicina Lindl.)的主要种植区。由于土壤pH值较高,此区李树普遍出现缺铁性黄化症状,抑制植株生长、引起早期落叶、对果实产量及品质造成严重影响,成为本区李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李树主要通过嫁接进行繁殖,其耐碱问题的实质就是砧木的耐碱问题。目前,李主要采用毛桃作为其砧木,但毛桃具有耐碱性较差的缺点。而李的另一种同属砧木榆叶梅,是一种天然的耐盐碱性植物,在盐碱土壤[pH为8.8(盐含量为0.3%)]中能够生长良好,且与中国李嫁接亲和性好。为此,我们采用榆叶梅作为试材进行碱胁迫处理,分别对叶片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代谢、光合作用特征和基因差异表达四个方面进行了观测和分析。本研究首次从形态、生理、分子的角度全面对榆叶梅在单一碱胁迫下的响应机制进行探索,并获得了大量基因序列数据,极大地丰富了榆叶梅可利用的基因资源,可加深对榆叶梅碱胁迫生理生化和分子响应机制的了解,同时也可为弄清李树的碱胁迫适应机制提供新的见解和奠定基础。本研究结果也将对未来培育耐碱性较强的作物新品种,开发利用碱化土地等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在碱胁迫处理0 d(对照)、12 d(处理)时,取植株中上部叶片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叶形态结构相比,碱胁迫处理后的叶片厚度略微增加,上、下表皮某些大细胞有所变扁;叶肉结构更为紧密,栅栏组织明显变厚,其组织细胞变得细长;海绵组织细胞略微变小,其组织结构更为紧凑;叶室空间明显减小,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厚度比增大;叶片气孔密度有较大程度的增加,气孔体积明显变小,气孔开张程度减小或处于半关闭状态;叶片角质层厚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可以看出,榆叶梅叶片在其组织形态建成过程中,会根据土壤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其建成的方向,形成相适应于碱胁迫环境的显微结构,进而提高其抗碱性能力。2、碱胁迫对榆叶梅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在碱胁迫处理的0 d、3 d、6 d、9 d和12 d这五天分别取样对10项生理活性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胁迫的持续进行,叶片相对含水量(Leaf relative water content,LRWC)从82.11%下降到51.24%,叶片相对电导率(Relativ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REC)逐渐增大,胁迫12 d时叶绿素(Chlorophyll,Chl)含量比对照下降了58.0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在碱胁迫下呈“爬坡型”升高趋势,胁迫第12 d时丙二醛含量比对照增加了135.39%,可见,随着碱胁迫时间的延长,榆叶梅叶片细胞逐渐脱水,叶绿素降解加快,细胞质膜透性逐渐增加;榆叶梅叶片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 content,SSC)积累量显着增加,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 content,SPC)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单峰”变化趋势,游离脯氨酸(Proline,Pro)含量在碱胁迫下均明显高于对照,且12 d时达到对照的4.47倍;榆叶梅通过在体内积累这些渗透调节物质来降低细胞渗透势,使细胞能够保持正常的水分吸收,并稳定体内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三种酶的活性都在碱胁迫下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增加幅度最大的是POD,其次是CAT和SOD,这些保护酶活性的增加可减少植物体内活性氧的大量积累,从而减缓其对内部组织造成的伤害。综上所述,榆叶梅在碱胁迫下可通过不同生理生化的调节来进行自我保护和适应。3、碱胁迫对榆叶梅光合作用的影响。于碱胁迫处理第12 d的7:00-19:00,每2 h对对照与碱胁迫处理的榆叶梅植株叶片进行光合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对照和处理榆叶梅的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日变化均呈现出明显的双峰曲线,处理的Pn日均值比对照降低了33.10%;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的变化规律与Pn的日变化基本一致,呈平行变化趋势;叶片的胞间CO2浓度(Internal CO2concentration,Ci)日变化类型与Pn基本相反,整体表现出早上和晚上其浓度较高、中午较低的变化规律;处理和对照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处理一直低于对照,其峰值明显降低,且峰出现的时间略提前;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一天内处理均高于对照,日均值是对照的1.14倍。可以看出,榆叶梅在碱胁迫环境中通过气孔开放程度控制CO2出入对光合作用进行调节,在保证不明显影响光合速率的同时,尽量降低自身蒸腾速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这是榆叶梅通过光合生理的变化适应逆境的一种重要机制。4、碱胁迫对榆叶梅基因表达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榆叶梅在短期碱胁迫下的分子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在0 h、1 h、3h、6 h和12 h碱胁迫下的叶片进行了de novo转录组测序,以此来识别与碱胁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和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本研究从5.96千万条raw reads中获得了将近5.30千万条高质量clean reads,并经过从头组装后获得了124,786条榆叶梅unigenes。在这些unigenes中,总共有8948unigenes被识别作为DEGs。基于这些DEG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发现,其中有28个基因可能在早期碱胁迫响应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这些DEGs进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表明,不同碱处理时间下的KEGG途径(pathways)具有显着的差异。此外,本研究还检测得到了14,073个与碱胁迫相关的具有1-6个核苷酸重复类型的SSR位点。对7个碱性相关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发现,qRT-PCR所得基因的表达模式基本与RNA-Seq数据结果一致,证实了RNA-Seq结果的可靠性。通过转录组分析可知,榆叶梅在碱胁迫条件下会启动或加强一些基因的表达,以提高自身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和适应能力,在分子水平对逆境做出响应。
解楠楠[6](2012)在《水分胁迫下MAPK对毛竹抗旱性的影响与作用分析》文中指出本实验研究对象为一年生的毛竹幼苗,材料用MAPK抑制剂PD98059和U0126以及钙离子抑制剂CPZ和LaCl3处理,测定样品的ABA、过氧化氢、MDA、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电导率、保护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干旱胁迫下MAPK对毛竹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作用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模拟干旱条件,胁迫2.5小时后毛竹幼苗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出现明显变化,叶片失水严重,出现严重萎蔫现象。保护性酶活性,MDA叶绿素等的含量也发生显着变化。细胞膜透性也发生显着改变,通过对植物细胞生理指标的测定得出细胞功能遭到破坏。2、使用PD98059和U0126两种抑制剂对MAPK的途径进行抑制,发现植物体内的保护性酶活性、叶绿素含量都呈现下降的趋势,而细胞膜透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上升,由此可以得出MAPK提高毛竹抗旱性可能通过调节保护酶的活性调控,MAPK途径参与干旱胁迫下毛竹可溶性蛋白表达的信号传递和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过程。3、同时植物细胞内的ABA含量明显下降,因此可以将ABA含量的变化作为衡量毛竹受到干旱胁迫伤害程度的指标。4、MAPK抑制剂预处理加重了干旱胁迫,这表明干旱胁迫下,ABA是作为一种信号通过MAPK级联系统在叶片细胞耐氧化损伤过程中起保护作用的。MAPK级联系统参与了干旱胁迫下ABA对细胞耐氧化损伤作用的信号转导途径。5、钙信号抑制剂的加入与MAPK抑制剂的加入效果相同,而且两种抑制剂的共同使用加重了干旱胁迫的程度,但是过氧化氢和脯氨酸的变化趋势却相反,这可能是两种抑制剂彼此产生了抑制引起的。在水分干旱胁迫下,抑制剂的使用导致MAPK级联途径受到抑制,毛竹的生理生化指标均发生了显着变化,表明MAPK在植物的抗旱性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周晏起,卜庆雁[7](2011)在《干旱胁迫下果树内源激素变化规律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2。干旱是果树生产中经常遇到的严重问题,严重影响着果品的产量与品质,给果树生产带来不可低估的损失。植物
王顺才[8](2011)在《两种苹果砧木对干旱的响应机理及抗性基因表达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旱胁迫是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对世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环境胁迫中占首位。而国内外关于干旱对果树的影响及其适应机理研究落后于其它农作物。苹果是世界上重要的栽培果树之一,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中栽培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苹果是嫁接繁殖的果树,其抗逆性主要决定于砧木。在我国苹果砧木的抗性研究起步较晚,因此了解苹果砧木的耐旱能力,深入研究干旱胁迫对苹果砧木的伤害及其响应生理和分子机理,对抗旱遗传改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两年生楸子(Malus prunifolia(Willd)Borkh.)和平邑甜茶(M. hupehensis (Pamp) Rehd.)盆栽幼苗为试材,采用控水方式进行干旱处理。比较分析了干旱胁迫下这两种苹果砧木叶片的活性氧代谢变化、细胞形态解剖结构及亚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其两者的抗性差异。在此研究基础上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干旱处理的楸子叶片cDNA文库,筛选并鉴定出部分与抗旱相关的ESTs,并应用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它们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谱。采用菌液PCR筛选SSH cDNA文库与电子克隆方法,克隆抗性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抗性基因的核酸序列特征、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及分子进化关系,使用同源建模技术预测和分析基因编码蛋白的空间结构与生物功能。另外,采用qRT-PCR和半定量PCR技术分析抗性基因在不同组织及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谱。主要结果如下:1.楸子和平邑甜茶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不同。耐旱性强的楸子受到氧化胁迫的伤害较小,其抗氧化防御能力强于耐旱性较差的平邑甜茶。正常水分条件下,楸子和平邑甜茶幼苗叶片内活性氧代谢系统均无明显变化。在干旱处理后,两种苹果砧木叶片中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均增加,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上升,且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呈上升趋势。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及AsA-GSH循环系统中的4种关键酶,即APX、GR、MDHAR和DHAR活性,在干旱胁迫前期和中期都有所提高,而在后期降低,部分抗氧化酶活性低于对照。干旱胁迫下,抗氧化剂AsA和GSH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干旱胁迫结束时(12 d)均低于对照(楸子GSH除外)。与平邑甜茶相比,楸子具有较低的ROS水平和较高的抗氧化系统的防御能力。这些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两种苹果砧木幼苗叶片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增加,诱导植株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启动以减轻(缓)或抵抗干旱胁迫对细胞所造成的氧化伤害;但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持续加重,植株抗氧化防御能力下降,ROS大量积累,导致细胞膜脂过氧化加重,MDA大量产生。而楸子植株叶片的活性氧清除系统能力高于平邑甜茶。2.干旱胁迫下,两种苹果砧木叶肉细胞的形态解剖结构及亚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适应性变化,但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干旱胁迫下苹果砧木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及叶肉组织结构紧密度(CTR)都减小,海绵组织厚度、角质层厚度及叶肉组织结构疏松度(SR)均增加。与平邑甜茶相比,干旱胁迫下楸子叶肉细胞形态解剖结构的变幅较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干旱胁迫下,两种苹果砧木叶片的亚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细胞损伤程度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其主要的变化有: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浓缩、细胞质凝集、细胞器数目减少、细胞膜结构解体、叶绿体膨胀及空泡化、基质片层(stroma lamella)排列混乱、淀粉粒消失、线粒体肿胀及嵴变模糊、表皮细胞气孔密度增大、气孔开张度变小等。与平邑甜茶相比,干旱胁迫下楸子叶片亚细胞超微结构遭受的损伤程度较小,楸子能较好地维持其细胞结构的完整性。3.以干旱处理的楸子幼叶为tester,正常生长的楸子幼叶为driver,利用SSH技术构建了一个干旱胁迫下楸子叶片的消减cDNA文库。该文库的重组率高于95%,插入片段集中在250600 bp之间。经蓝白斑抗性筛选和菌液PCR鉴定后,对所挑选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而获得大量的ESTs。BLASTN和BLASTP比对分析表明,大部分ESTs与己知逆境胁迫相关基因在核酸和蛋白水平上有较高的同源性,也有一些ESTs功能未知。通过GO(gene ontology)分类进行功能注释,ESTs编码产物涉及能量、光合、蛋白质水解、RNA转录、信号转导、逆境防御以及功能未知和没有匹配的序列等。对文库部分克隆进行测序发现,文库中含有半胱氨酸蛋白酶、金属硫蛋白、凋亡因子、富含甘氨酸RNA结合蛋白、叶绿素a/b结合蛋白、光系统2放氧复合物增强蛋白等大量的抗旱相关基因。采用qRT-PCR对部分抗旱相关基因在楸子叶片和根系的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大多数的所检测基因都上调表达,也有个别基因下调表达,但它们的表达强度和时序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干旱胁迫下楸子植株体内与干旱相关的基因被诱导表达,这些基因可能参与楸子对干旱胁迫的抗性反应。4.通过菌液PCR筛选SSH cDNA文库和电子克隆,从楸子和平邑甜茶叶片中分别克隆到1个富含甘氨酸RNA结合蛋白(glycine-rich RNA-binding protein,GR-RBP)基因,并分别命名为MpGR-RBP1(HM042682)和MhGR-RBP1(HQ380209)。楸子MpGR-RBP1和平邑甜茶MhGR-RBP1基因分别编码171和164个氨基酸多肽,它们都包含一个RNA识别结构域(RNA recognition motif,RRM)和一个富含甘氨酸区(glycine-rich region)。Genbank数据库检索结果表明,该同源基因在苹果属(Malus)中为首次分离。经SignalIP 3.0和PSORT预测,这2个同源基因所编码的产物可能为非跨膜蛋白,位于细胞核中,能与RNA结合,属于转录因子类蛋白。序列比对及分子进化关系分析表明,MpGR-RBP1与MhGR-RBP1、欧洲甜樱桃(93.0%,AAL13082)、大豆(86.0%,AAD48471)、天竺葵(84.9%,AAB63581)、烟草(84.3%,ACD03270)马铃薯(82.9%,ABB87126)、柑橘(82.6%,BAA92156)、拟南芥(80.2%,AAM62447)、苜蓿(80.7%,AAF06329)等蛋白的同源性较高。表达谱分析表明,在转录水平上,MpGR-RBP1与MhGR-RBP1基因具有组织特异性;均受干旱诱导上调表达。MhGR-RBP1基因受盐胁迫诱导上调表达;在外源激素ABA或JA处理下,其表达被抑制,推测MhGR-RBP1基因表达可能属于非依赖ABA或非依赖JA的调控途径。在干旱胁迫下,MpGR-RBP1与MhGR-RBP1转录产物迅速积累,参与干旱逆境胁迫的响应反应,而它们是否在转录后或翻译水平调控苹果砧木抗性反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王党峰[9](2010)在《硅处理对干旱胁迫下龙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200 mg?L、400 mg?L、800 mg?L)硅酸钠,研究干旱胁迫下龙眼苗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相对含水量、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抗氧化系统、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质及淀粉含量减少。加入外源硅,干旱胁迫下龙眼苗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硅提高了干旱胁迫下龙眼苗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及淀粉含量。硅浓度为400 mg·L效果显着,降低干旱胁迫对龙眼的抑制作用。2、干旱胁迫后,龙眼叶片质膜透性、超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升高;硅处理叶片的O2.-产生速率、H2O2和MDA含量明显低于不施硅处理,硅提高了重度胁迫下叶片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硅提高了龙眼叶片抗坏血酸(AsA)及还原型谷肤甘肽(GSH)含量。3、干旱胁迫降低了龙眼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硅处理提高了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干旱胁迫降低龙眼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提高了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Ci),硅处理提高了叶片Pn、Tr,降低Ci。硅处理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4、干旱胁迫使主要荧光参数Fo显着增加,Fm、Fv、Fv/Fm和Fv/Fo值均显着下降;干旱胁迫条件下,硅处理的Fv/Fo的比值显着高于不加硅处理,表明硅处理PSⅡ的潜在活性高。说明硅有利于龙眼对光能的捕获和转换,降低干旱胁迫对龙眼的抑制作用。
韩刚[10](2010)在《六种旱生灌木抗旱生理基础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干旱半干旱地区6种利用价值较高的旱生灌木树种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互叶醉鱼草(Buddleja alternifolia)和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等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和称重控水的方法在适宜水分、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等3种土壤水分处理下,系统研究了6种灌木PV曲线水分参数、重要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保护系统和光合光响应的特性,探讨了6种灌木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揭示了它们适应干旱的一些重要生理机制;并探讨了6种灌木代表性叶片旱生解剖结构指标选择的方法,综合评价了它们基于叶片解剖结构的抗旱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适宜水分下相比,随干旱胁迫程度从中度到重度增强,6种旱生灌木的PV曲线水分参数膨压为0时的渗透势、饱和含水时的渗透势、膨压为0时的相对含水量和相对渗透水含量均呈减小的变化趋势,而束缚水含量则趋于增大,使6种旱生灌木保持膨压及吸水保水的能力明显增强。2.基于7项PV曲线水分参数对干旱胁迫下6种旱生灌木保持膨压能力综合评价的结果为:中度干旱胁迫下花棒>柠条>杨柴>沙木蓼>四翅滨藜>互叶醉鱼草;重度干旱胁迫下柠条>沙木蓼>花棒>杨柴>四翅滨藜>互叶醉鱼草。3.干旱胁迫下K+在6种旱生灌木中是不具有普遍渗透调节作用的物质,而可溶性糖、脯氨酸、甜菜碱和可溶性蛋白质则具有普遍的渗透调节作用;干旱胁迫程度不同,6种旱生灌木参与渗透调节的物质种类会有所变化。4.6种旱生灌木渗透调节物质的累积量既受干旱胁迫强度又受胁迫时间的影响。渗透调节物质累积量变化决定着依赖其渗透调节能力的大小,因此干旱胁迫下6种灌木的渗透调节能力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中。5.干旱胁迫下6种旱生灌木的抗氧化保护系统的的响应模式与胁迫强度和时间以及树种自身特性密切相关,显示出特殊性、多样性、动态性及复杂性的变化特点。6.6种旱生灌木抗氧化保护系统中SOD和CAT的协同作用,AsA、GSH、GR和APX的协同作用主要是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前期和中期能保持良好或有所增强,而胁迫后期基本都被消弱,此时通常AsA或GSH对H2O2的直接清除成为叶绿体中H2O2清除的重要途径。长期的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6种旱生灌木均受到活性氧毒害,氧化伤害是不可避免的,随干旱胁迫加强,伤害发生的越早。7.6种旱生灌木的光响应曲线即净光合速率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表现出基本一致的趋势,均是在低强度光合有效辐射时净光合速率迅速增加,达到一定强度的光合有效辐射后,净光合速率增幅渐趋平缓,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良好。不同旱生灌木在土壤水分减少的情况下,其光响应曲线的高低呈相似变化规律,即净光合速率在同等光合有效辐射时基本表现为适宜水分>中度干旱胁迫>重度干旱胁迫。8.6种旱生灌木的光响应特征参数表观量子效率与最大净光合速率之问并无一定的必然联系。分别应用6种旱生灌木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较适宜水分下降低幅度的平均值对它们光合作用的抗旱适应性进行了比较。从最大净光合速率来看,柠条最强,花棒次之,四翅滨藜、沙木蓼和杨柴基本接近,互叶醉鱼草是最弱的。从表观量子效率来看,仍然是柠条和花棒分别排第一、二位,四翅滨藜和杨柴基本接近,互叶醉鱼草处于倒数第二,沙木蓼则是最弱的。9.干旱胁迫下光饱和点的降低是造成6种旱生灌木对光照条件需求改变的主要原因,从它和光补偿点变化导致的各灌木有效光强范围变化来看,柠条和花棒在中度及重度干旱胁迫下对光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杨柴、沙木蓼和四翅滨藜对光环境的适应性在中度干旱时较强,达到重度干旱时很弱;而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均严重降低了互叶醉鱼草对光环境的适应性。10.依据可比性、可测性、变异性及相关性等原则从叶片厚度、上表皮细胞层厚度等13项叶片旱性结构指标筛选出3项在反映6种旱生灌木基于叶片解剖结构的抗旱能力上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上表皮细胞层厚度、叶片厚度和气孔密度。并应用隶属函数值法得到6种旱生灌木基于叶片解剖结构的抗旱性强弱依次为:花棒>沙木蓼>杨柴>四翅滨藜>柠条>互叶醉鱼草。
二、蛋白磷酸化参与湖北海棠根系中水分胁迫诱导的ABA积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蛋白磷酸化参与湖北海棠根系中水分胁迫诱导的ABA积累(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分胁迫影响糯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籽粒产量及物质转运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籽粒粒重的影响 |
3.3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籽粒中水分含量的影响 |
3.4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物质转运的影响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3.2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
3.3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3.4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5 产量与光合特性参数的相关性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籽粒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2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叶片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3 产量与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的相关性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2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 产量与内源激素的相关性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籽粒碳氮代谢的影响 |
3.2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 |
3.3 产量与碳氮代谢的相关性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工作方向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CmLOX10和CmLOX13在调控薄皮甜瓜耐旱及抗白粉病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机制 |
1.1.1 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机制 |
1.1.2 甜瓜白粉病的研究进展 |
1.2 脂氧合酶在逆境胁迫中作用 |
1.2.1 脂氧合酶简介 |
1.2.2 脂氧合酶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
1.2.3 脂氧合酶在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
1.3 光质对植物抗逆性的调控 |
1.4 MYC2 转录因子简介 |
1.5 ABI5 简介 |
1.6 WRKY转录因子简介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7.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薄皮甜瓜CmLOX10和CmLOX13 在干旱胁迫中作用机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及处理 |
2.1.2 方法 |
2.1.2.1 RNA提取及c DNA合成 |
2.1.2.2 基因克隆 |
2.1.2.3 RT-qPCR分析 |
2.1.2.4 CmLOX10和CmLOX13 沉默及过表达植株获得 |
2.1.2.5 电解质渗透率及丙二醛含量测定 |
2.1.2.6 渗透胁迫下拟南芥种子的发芽率及根长分析 |
2.1.2.7 DAB染色及H2O2 含量测定 |
2.1.2.8 水分散失率和气孔开度测定 |
2.1.2.9 转录组分析 |
2.1.2.10 激素ABA和 JA含量测定 |
2.1.2.11 CmMYC2-pGADT7 载体构建 |
2.1.2.12 酵母单杂交实验 |
2.1.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脂氧合酶家族基因在干旱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
2.2.2 CmLOX10和CmLOX13在ABA和JA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
2.2.3 CmLOX10 基因参与干旱胁迫响应的机制 |
2.2.3.1 沉默CmLOX10 对甜瓜干旱胁迫抗性的影响 |
2.2.3.2 异源表达CmLOX10 对拟南芥植株抗旱性的影响 |
2.2.3.3 CmLOX10 在干旱条件下对根长和气孔开度的影响 |
2.2.3.4 转录组分析 |
2.2.3.5 CmLOX10 通过调节内源JA合成来增强抗旱性 |
2.2.3.6 CmLOX10受到JA信号的反馈调节 |
2.2.4 CmLOX13 基因参与干旱胁迫响应的机制 |
2.2.4.1 异源表达CmLOX13 对拟南芥植株抗旱性的影响 |
2.2.4.2 干旱处理后CmLOX13-OX植物的转录组分析 |
2.2.4.3 CmLOX13 转基因对干旱胁迫后ABA积累的影响 |
2.2.4.4 CmLOX13 转基因对严重干旱后的JA积累的影响 |
2.2.4.5 ABA在干旱胁迫中的功能 |
2.2.4.6 CmLOX13 对拟南芥气孔开度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CmLOX10和CmLOX13 在干旱胁迫中起正调控作用 |
2.3.2 CmLOX10和CmLOX13 在干旱胁迫中对ABA和JA的影响 |
2.3.3 CmLOX10和CmLOX13 对气孔的影响 |
2.3.4 JA信号对CmLOX10 的调控 |
第三章 薄皮甜瓜CmLOX10和CmLOX13 参与红光诱导防御白粉病胁迫响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苗期管理及试验处理 |
3.1.2 方法 |
3.1.2.1 基因表达的测定 |
3.1.2.2 病情指数统计 |
3.1.2.3 pTRV-CmLOX13 载体构建及沉默植株获得 |
3.1.2.4 脂氧合酶(LOXs)活性的测定 |
3.1.2.5 红光诱导下,甜瓜白粉病菌酵母单杂交cDNA文库构建 |
3.1.2.6 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 |
3.1.2.7 CmWRKY41和CmABL5-2 理化性质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红光处理对薄皮甜瓜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
3.2.2 红光预处理防御薄皮甜瓜白粉病依赖于LOX活性 |
3.2.3 LOX家族基因对红光预处理防御薄皮甜瓜白粉病响应 |
3.2.4 红光诱导下,甜瓜白粉病菌酵母单杂交c DNA文库构建 |
3.2.5 酵母单杂交筛选转录因子筛选 |
3.2.6 转录因子CmWRKY41和CmABL5-2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7 转录因子CmWRKY41和CmABL5-2 的启动子分析 |
3.3 讨论 |
3.3.1 红光处理防御薄皮甜瓜白粉病 |
3.3.2 CmLOX10和CmLOX13 参与红光处理防御薄皮甜瓜白粉病的响应 |
3.3.3 转录因子CmWRKY41和CmABL5-2 可能参与红光诱导白粉病抗性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景天属植物对水涝胁迫的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淹水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
1.1.1 淹水胁迫对植物形态生长的影响 |
1.1.2 淹水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1.1.3 淹水胁迫对质膜过氧化的影响 |
1.1.4 淹水胁迫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1.5 淹水胁迫对渗透调节的影响 |
1.1.6 淹水胁迫对呼吸代谢的影响 |
1.1.7 淹水胁迫对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 |
1.2 水涝胁迫下植物的适应机制研究 |
1.2.1 形态适应性 |
1.2.2 启动活性氧自由基清除机制 |
1.2.3 启动多条呼吸代谢途径 |
1.2.4 淹水适应过程中基因的诱导与表达 |
1.2.5 淹水适应过程中信号的传导 |
1.3 景天属植物研究进展 |
1.3.1 景天属植物园林应用研究 |
1.3.2 景天属植物抗逆性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水涝胁迫下景天属植物形态及生长的响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水涝胁迫对景天属植物表型及存活率的影响 |
2.2.2 水涝胁迫对不定根形成的影响 |
2.2.3 水涝胁迫对株高、冠幅及覆盖率的影响 |
2.2.4 水涝胁迫对景天叶面积的影响 |
2.2.5 水涝胁迫对生物量、根冠比和根长的影响 |
2.2.6 基于形态观测景天属植物耐涝性评价体系建立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水涝胁迫下景天属植物的光合生理响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3.1 水涝胁迫下景天属植物光合色素变化特征 |
3.3.2 水涝胁迫下景天属植物光系统Ⅱ的调节机制 |
3.4 小结 |
4 水涝胁迫下景天属植物的生理生化响应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设计 |
4.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1.6 综合评价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水涝胁迫下景天属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
4.2.2 水涝胁迫下景天属植物质膜透性的变化 |
4.2.3 水涝胁迫下景天属植物质膜过氧化作用的变化 |
4.2.4 水涝胁迫下景天属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4.2.5 水涝胁迫下景天属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
4.2.6 景天属材料耐涝性的综合评价 |
4.3 讨论 |
4.3.1 水涝胁迫下景天属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响应 |
4.3.2 水涝胁迫下景天属植物质膜过氧化作用响应 |
4.3.3 水涝胁迫下景天属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响应 |
4.3.4 水涝胁迫下景天属植物有机物质渗透调节能力 |
4.4 小结 |
5 水涝胁迫下2种景天形态显微及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水涝胁迫下两种景天表型变化 |
5.2.2 水涝胁迫下两种景天叶片气孔变化 |
5.2.3 水涝胁迫下两种景天光合碳同化的变化 |
5.2.4 水涝胁迫下两种景天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酶防御系统的变化 |
5.2.5 水涝胁迫下两种景天根系无氧呼吸代谢的变化 |
5.2.6 水涝胁迫下两种景天根系乙烯含量的变化 |
5.3 讨论 |
5.3.1 水涝胁迫下两种景天光合碳同化特征 |
5.3.2 水涝胁迫下两种景天无氧呼吸代谢特征 |
5.3.3 水涝胁迫下两种景天抗氧化酶系统的响应 |
5.4 小结 |
6 水涝胁迫下两种景天分子响应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植物材料及处理 |
6.1.2 总RNA提取 |
6.1.3 RNA样品检测、文库构建及质控 |
6.1.4 测序 |
6.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6.1.6 qRT-PCR |
6.1.7 基因差异表达的分析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RNA-seq数据分析 |
6.2.2 Unigene功能注释 |
6.2.3 淹涝胁迫下景天差异表达分析 |
6.2.4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
6.2.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1.1 生长响应机理 |
7.1.2 光合生理特性响应机理 |
7.1.3 抗氧化酶防御机理 |
7.1.4 光合碳同化响应机理 |
7.1.5 无氧呼吸代谢机理 |
7.1.6 基因表达调控 |
7.2 主要创新点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4)大豆细胞蛋白磷酸化与其耐铝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植物铝毒害及耐铝机制研究综述 |
1.1 引言 |
1.2 酸性土壤铝毒害及机理 |
1.2.1 铝对植物地下部分的毒害作用 |
1.2.2 铝对植物地上部分的毒害作用 |
1.2.3 铝毒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3 植物对铝毒害的响应机制 |
1.3.1 植物耐铝的外部机制 |
1.3.2 植物耐铝的内部机制 |
1.4 大豆铝毒害及耐铝机制研究进展 |
1.4.1 世界及中国大豆生产概况 |
1.4.2 酸性土壤大豆铝毒害及耐铝机制研究 |
1.4.3 缓解酸性土壤中大豆铝毒害的措施 |
第二章 利用转录组测序挖掘铝胁迫下大豆磷酸化相关基因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
2.1.2 HiSeq 2000测序及数据分析 |
2.1.2.1 cDNA文库构建及HiSeq 2000测序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根尖样品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2.2.2 不同铝抗性基因型大豆铝胁迫下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 |
2.2.3 铝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大豆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2.2.4 蛋白质磷酸化相关的基因 |
2.2.5 蛋白质磷酸化相关的基因表达验证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铝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
3.1.2 主要试剂 |
3.1.3 酶液提取 |
3.1.4 蛋白激酶活性测定 |
3.1.5 蛋白质磷酸化水平测定 |
3.1.6 数据分析统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蛋白激酶活性分析 |
3.2.2 蛋白磷酸化活性分析 |
3.3 讨论 |
3.3.1 蛋白激酶活性与大豆铝胁迫应答 |
3.3.2 蛋白磷酸化水平对大豆耐铝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源褪黑素对铝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
4.1.2 主要试剂 |
4.1.3 蛋白激酶活性测定 |
4.1.4 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免疫检测方法 |
4.1.5 生理指标测定 |
4.1.6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褪黑素对铝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2 褪黑素处理对大豆细胞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 |
4.2.3 褪黑素处理对大豆细胞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4.2.4 褪黑素对铝胁迫下大豆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2.5 褪黑素对铝胁迫下大豆光合交换参数的影响 |
4.2.6 褪黑素对铝胁迫下大豆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5)李砧木榆叶梅对碱胁迫的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盐碱胁迫对果树的伤害 |
1.1.1 盐渍土的分布及类型 |
1.1.2 盐碱胁迫对果树的伤害 |
1.1.3 不同果树的抗盐碱性 |
1.2 果树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应答 |
1.2.1 果树耐盐碱的形态学机制 |
1.2.2 果树耐盐碱的生理学机制 |
1.3 果树对盐碱胁迫的分子应答 |
1.3.1 盐碱胁迫下基因的诱导与表达 |
1.3.2 盐碱胁迫下信号的识别与传递 |
1.3.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和碱胁迫处理 |
2.1.2 叶片形态结构的观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叶片组织解剖结构 |
2.2.2 叶片气孔特征 |
2.2.3 叶片角质层厚度 |
2.3 讨论 |
第三章 碱胁迫对榆叶梅生理代谢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和碱胁迫处理 |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的影响 |
3.2.2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相对电导率(REC)的影响 |
3.2.3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叶绿素(Chl)含量的影响 |
3.2.4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可溶性糖(SSC)含量的影响 |
3.2.5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可溶性蛋白(SPC)含量的影响 |
3.2.6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
3.2.7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2.8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2.9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3.2.10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碱胁迫与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
3.3.2 碱胁迫与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的关系 |
3.3.3 碱胁迫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关系 |
3.3.4 碱胁迫与保护酶活性的关系 |
第四章 碱胁迫对榆叶梅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和碱胁迫处理 |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 |
4.2.2 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 |
4.2.3 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 |
4.2.4 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 |
4.2.5 水分利用率(WUE)的日变化 |
4.3 讨论 |
第五章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基因表达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和碱胁迫处理 |
5.1.2 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及Illumina测序 |
5.1.3 Denovo转录组组装及功能注释 |
5.1.4 基因表达定量与差异表达分析 |
5.1.5 SSR位点的识别 |
5.1.6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测序结果和组装 |
5.2.2 基因功能注释 |
5.2.3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与差异表达基因的识别 |
5.2.4 DEGs功能分类 |
5.2.5 SSR标记的预测 |
5.2.6 qRT-PCR验证 |
5.3 讨论 |
5.3.1 基因功能注释 |
5.3.2 差异表达基因的识别 |
5.3.3 DEGs功能分类 |
5.3.4 SSR标记的识别 |
5.3.5 qRT-PCR验证 |
5.3.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水分胁迫下MAPK对毛竹抗旱性的影响与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水资源紧张状况 |
1.2 毛竹的抗旱性及干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1 植物的抗旱性 |
1.2.2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1.2.2.1 干旱胁迫对作物形态的危害 |
1.2.2.2 干旱胁迫对膜系统的影响 |
1.2.2.3 干旱胁迫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2.2.4 干旱胁迫对信号转导的影响 |
1.2.2.4.1 干旱胁迫的信号感知 |
1.3 干旱胁迫与脱落酸 |
1.3.1 ABA 的调控作用 |
1.3.1.1 干旱胁迫下 ABA 的积累 |
1.4 干旱胁迫下活性氧的信号传导 |
1.4.1 活性氧(ROS)的产生 |
1.5 植物体中的 MAPK |
1.5.1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
1.5.2 植物体内中 MAKP 的分类 |
1.5.3 MAPK 的结构特点 |
1.5.4 植物细胞中 MAPK 作用的特性 |
1.6 促分裂原蛋白激酶 MAPK 途径 |
1.7 MAPK 在植物逆境胁迫中的重要作用 |
1.7.1 MAPK 与非生物胁迫 |
1.7.2 MAPK 与活性氧(ROS) |
1.8 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水分胁迫下毛竹生理生化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实验设计 |
2.2.1.1 PEG6000(10%)模拟干旱处理 |
2.3 主要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1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2.3.2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
2.3.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4 SOD 活性的测定 |
2.3.5 MDA 含量的测定 |
2.3.6 POD 活性的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法) |
2.3.7 CAT(过氧化氢酶)的测定 |
2.3.8 ABA(脱落酸)的测定 |
2.3.9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2.3.10 用于蛋白激酶活性测定的蛋白质的提取 |
2.3.11 蛋白激酶活性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可溶性蛋白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反应时间曲线 |
2.4.2 水分胁迫下毛竹幼苗叶片保护性酶变化规律 |
2.4.2.1 水分胁迫下毛竹幼苗叶片 SOD 活性随时间变化规律 |
2.4.2.2 水分胁迫下毛竹幼苗叶片 CAT 活性随时间变化规律 |
2.4.2.3 水分胁迫下毛竹幼苗叶片 POD 活性随时间变化规律 |
2.4.3 水分胁迫下毛竹幼苗叶片 MDA 含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
2.4.4 水分胁迫下毛竹幼苗叶片电导率随时间变化规律 |
2.4.5 水分胁迫下毛竹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
2.4.6 水分胁迫下毛竹幼苗叶片过氧化氢含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
2.4.7 水分胁迫下毛竹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
2.4.8 水分胁迫下毛竹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
2.4.9 水分胁迫下毛竹幼苗 ABA 含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
第三章 水分胁迫下 MAPK 和钙离子对毛竹幼苗抗旱生理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2 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设计 |
3.3.1.1 抑制剂处理 |
3.3.2 主要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MAPK 和钙离子对水分胁迫诱导的毛竹幼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3.4.2 MAPK 和钙离子对水分胁迫诱导毛竹幼苗组织的过氧化氢的影响 |
3.4.3 MAPK 和钙离子对水分胁迫诱导毛竹幼苗组织的抗氧化酶的影响 |
3.4.3.1 MAPK 和钙离子对水分胁迫诱导毛竹幼苗组织 CAT 活性的影响 |
3.4.3.2 MAPK 和钙离子对水分胁迫诱导毛竹幼苗组织 SOD 活性的影响 |
3.4.3.3 MAPK 和钙离子对水分胁迫诱导毛竹幼苗组织 POD 活性的影响 |
3.4.4 MAPK 和钙离子对水分胁迫诱导毛竹幼苗组织总激酶活性的影响 |
3.4.5 MAPK 和钙离子对水分胁迫诱导毛竹幼苗组织 ABA 含量的影响 |
3.4.6 MAPK 和钙离子对水分胁迫诱导毛竹幼苗组织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3.4.7 MAPK 和钙离子对水分胁迫诱导毛竹幼苗组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8 MAPK 和钙离子对水分胁迫诱导毛竹幼苗组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水分胁迫 MAPK 与钙离子对毛竹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 水分胁迫 MAPK 与钙离子对毛竹幼苗细胞膜透性性的影响 |
4.3 水分胁迫 MAPK 与钙离子对毛竹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4 水分胁迫 MAPK 与钙离子对毛竹幼苗 ABA 含量的影响 |
4.5 水分胁迫 MAPK 与钙离子对毛竹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6 水分胁迫 MAPK 与钙离子对毛竹幼苗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干旱胁迫下果树内源激素变化规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脱落酸 (ABA) 的变化 |
2 赤霉素 (GA) 的变化 |
3 生长素 (IAA) 的变化 |
4 玉米素核苷 (ZR) 的变化 |
5 乙烯 (ETH) 的变化 |
6 茉莉酸 (JA) 的变化 |
7 多胺 (PAs) 的代谢 |
8 结语 |
(8)两种苹果砧木对干旱的响应机理及抗性基因表达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
1.1.1 植物的逆境及其抗逆性 |
1.1.2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及其原因 |
1.1.3 植物的抗旱类型 |
1.2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理 |
1.2.1 植物形态结构对干旱的反应与适应 |
1.2.2 渗透调节的诱导与保护作用 |
1.2.3 光合生理的变化 |
1.2.4 活性氧代谢的启动 |
1.2.5 内源激素的变化 |
1.2.6 干旱胁迫下基因的诱导与表达 |
1.2.7 干旱反应基因表达中的信号传递途径 |
1.3 植物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技术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干旱胁迫对两种苹果砧木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干旱处理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干旱胁迫对土壤容积含水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2.2.2 干旱胁迫对苹果砧木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2.3 干旱胁迫对苹果砧木叶片O_2~- 产生速率的影响 |
2.2.4 干旱胁迫对苹果砧木叶片H_2O_2 含量的影响 |
2.2.5 干旱胁迫对苹果砧木叶片MDA 含量的影响 |
2.2.6 干旱胁迫对苹果砧木叶片SOD、CAT 和POD 活性的影响 |
2.2.7 干旱胁迫对苹果砧木叶片APX、GR、MDHAR 及DHAR 活性的影响 |
2.2.8 干旱胁迫对苹果砧木叶片AsA 和GSH 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三章 干旱胁迫对两种苹果砧木叶片结构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处理 |
3.1.3 电镜样品的制备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干旱胁迫对土壤容积含水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3.2.2 干旱胁迫对苹果砧木叶片细胞显微结构的影响 |
3.2.3 干旱胁迫对苹果砧木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3.2.4 干旱胁迫对苹果砧木叶片气孔特征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楸子SSH cDNA 文库的构建及ESTs 序列分析 |
4.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4.1.1 植物材料 |
4.1.2 试剂及仪器 |
4.2 方法 |
4.2.1 材料处理 |
4.2.2 叶片总RNA 提取及检测 |
4.2.3 mRNA 的分离纯化 |
4.2.4 抑制消减杂交(SSH)方法 |
4.2.5 消减文库的建立 |
4.2.6 菌落PCR 检测 |
4.2.7 文库的测序与ESTs 序列分析 |
4.2.8 干旱相关基因表达谱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叶片总RNA 的质量鉴定 |
4.3.2 mRNA 分离纯化及其检测 |
4.3.3 SSH cDNA 文库构建 |
4.3.4 ESTs 序列分析 |
4.3.5 实时定量PCR 内对照基因的筛选 |
4.3.6 cDNA 文库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4.4 讨论 |
4.4.1 总RNA 提取策略 |
4.4.2 SSH 在植物干旱胁迫研究中的特点 |
4.4.3 实时定量 PCR 内对照基因的验证分析 |
4.4.4 cDNA 文库差异表达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五章 楸子和平邑甜茶GR-RBP 基因克隆及其表达谱分析 |
5.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5.2 方法 |
5.2.1 材料处理 |
5.2.2 GR-RBP 基因全长cDNA 克隆 |
5.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2.4 Real time RT-PCR 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楸子GR-RBP 基因的分离及序列分析 |
5.3.2 平邑甜茶GR-RBP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5.3.3 MpGR-RBP1 和MhGR-RBP1 编码蛋白的功能位点及结构域分析 |
5.3.4 MpGR-RBP1 和MhGR-RBP1 编码蛋白的跨膜结构及亚细胞定位预测 |
5.3.5 MpGR-RBP1 和MhGR-RBP1 编码蛋白疏水性/亲水性的预测和分析 |
5.3.6 MpGR-RBP1 和MhGR-RBP1 翻译后修饰的预测和分析 |
5.3.7 MpGR-RBP1 和MhGR-RBP1 同源建模(三级结构)预测 |
5.3.8 MpGR-RBP1 和MhGR-RBP1 编码蛋白的聚类分析 |
5.3.9 MpGR-RBP1 和MhGR-RBP1 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5.4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硅处理对干旱胁迫下龙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果树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
1.1 干旱胁迫对果树形态的影响 |
1.2 干旱胁迫对果树生理生化的影响 |
2 硅在植物上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2.1 硅的形态分布及其吸收运输 |
2.2 硅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
2.3 硅肥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 |
2.4 展望 |
第二章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处理方法 |
1.3 测定内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旱胁迫对龙眼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2.2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2.3 干旱胁迫对龙眼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4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5 干旱胁迫对龙眼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6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7 干旱胁迫对龙眼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8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9 干旱胁迫对龙眼叶片淀粉含量的影响 |
2.10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淀粉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处理方法 |
1.3 测定内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旱胁迫对龙眼叶片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 |
2.2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 |
2.3 干旱胁迫对龙眼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2.4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2.5 干旱胁迫对龙眼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的影响 |
2.6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的影响 |
2.7 干旱胁迫对龙眼叶片过氧化氢产生速率的影响 |
2.8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过氧化氢产生速率的影响 |
2.9 干旱胁迫对龙眼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10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11 干旱胁迫对龙眼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2.12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2.13 干旱胁迫对龙眼叶片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2.14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2.15 干旱胁迫对龙眼叶片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2.16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2.17 干旱胁迫对龙眼叶片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
2.18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处理方法 |
1.3 测定内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2.3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晌 |
2.4 硅对干旱胁迫下龙眼叶片光系统II 能量分配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六种旱生灌木抗旱生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树木抗旱性研究综述 |
1.2.1 形态解剖结构研究 |
1.2.2 水分生理研究 |
1.2.3 渗透调节研究 |
1.2.4 抗氧化保护研究 |
1.2.5 光合作用研究 |
1.2.6 内源激素研究 |
1.2.7 干旱诱导蛋白研究 |
1.2.8 生长分析研究 |
1.3 本项研究特色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2.1 研究目标 |
2.2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2.1 6种旱生灌木PV曲线水分参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2.2.2 6种旱生灌木重要渗透调节物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2.2.3 6种旱生灌木抗氧化保护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2.2.4 6种旱生灌木光合光响应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2.2.5 6种旱生灌木叶片解剖结构的抗旱性分析 |
2.2.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对象 |
2.4.1 柠条(毛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 |
2.4.2 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 A.los.) |
2.4.3 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 Turcz.) |
2.4.4 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et Meg) |
2.4.5 互叶醉鱼草(Buddleja alternifolia Maxim.) |
2.4.6 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 [Pursh] Nutt) |
2.5 试验地概况 |
2.6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
2.6.1 试验材料 |
2.6.2 试验设计 |
2.7 研究方法 |
2.7.1 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的测定 |
2.7.2 PV曲线水分参数的测定 |
2.7.3 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 |
2.7.4 抗氧化保护系统的测定 |
2.7.5 光合作用光响应的测定、计算及分析 |
第三章 6种旱生灌木PV曲线水分参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3.1 干旱胁迫下渗透势Ψ_s~(sat)和Ψ_s~(tlp)的变化 |
3.2 干旱胁迫下膨压为0时相对含水量和相对渗透水含量的变化 |
3.3 干旱胁迫下束缚水含量的变化 |
3.4 干旱胁迫下组织细胞总体弹性模量的变化 |
3.5 干旱胁迫下叶水势与膨压直线方程斜率(b)的变化 |
3.6 干旱胁迫下6种旱生灌木保持膨压能力的综合评价 |
3.7 讨论 |
第四章 干旱胁迫下6种旱生灌木渗透调节物质的响应 |
4.1 干旱胁迫下柠条渗透调节相关物质的响应 |
4.1.1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柠条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4.1.2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柠条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4.1.3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柠条甜菜碱含量的变化 |
4.1.4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柠条K~+含量的变化 |
4.1.5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柠条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4.1.6 小结与讨论 |
4.2 干旱胁迫下沙木蓼渗透调节相关物质的响应 |
4.2.1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沙木蓼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4.2.2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沙木蓼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4.2.3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沙木蓼甜菜碱含量的变化 |
4.2.4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沙木蓼K~+含量的变化 |
4.2.5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沙木蓼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4.2.6 小结与讨论 |
4.3 干旱胁迫下杨柴渗透调节相关物质的响应 |
4.3.1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杨柴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4.3.2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杨柴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4.3.3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杨柴甜菜碱含量的变化 |
4.3.4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杨柴K~+含量的变化 |
4.3.5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杨柴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4.3.6 小结与讨论 |
4.4 干旱胁迫下花棒渗透调节相关物质的响应 |
4.4.1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花棒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4.4.2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花棒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4.4.3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花棒甜菜碱含量的变化 |
4.4.4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花棒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4.4.5 小结与讨论 |
4.5 干旱胁迫下互叶醉鱼草渗透调节相关物质的响应 |
4.5.1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互叶醉鱼草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4.5.2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互叶醉鱼草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4.5.3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互叶醉鱼草甜菜碱含量的变化 |
4.5.4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互叶醉鱼草K~+含量的变化 |
4.5.5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互叶醉鱼草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4.5.6 小结与讨论 |
4.6 干旱胁迫下四翅滨藜渗透调节相关物质的响应 |
4.6.1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四翅滨藜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4.6.2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四翅滨藜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4.6.3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四翅滨藜甜菜碱含量的变化 |
4.6.4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四翅滨藜K~+含量的变化 |
4.6.5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四翅滨藜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4.6.6 小结与讨论 |
4.7 总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干旱胁迫下6种旱生灌木的抗氧化保护响应 |
5.1 干旱胁迫下柠条的抗氧化保护响应 |
5.1.1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柠条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5.1.2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柠条抗氧化剂含量的变化 |
5.1.3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柠条H_2O_2和MDA含量的变化 |
5.1.4 小结与讨论 |
5.2 干旱胁迫下沙木蓼的抗氧化保护响应 |
5.2.1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沙木蓼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5.2.2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沙木蓼抗氧化剂含量的变化 |
5.2.3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沙木蓼H_2O_2和MDA含量的变化 |
5.2.4 小结与讨论 |
5.3 干旱胁迫下杨柴的抗氧化保护响应 |
5.3.1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杨柴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5.3.2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杨柴抗氧化剂含量的变化 |
5.3.3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杨柴H_2O_2和MDA含量的变化 |
5.3.4 小结与讨论 |
5.4 干旱胁迫下花棒的抗氧化保护响应 |
5.4.1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花棒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5.4.2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花棒抗氧化剂含量的变化 |
5.4.3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花棒MDA含量的变化 |
5.4.4 小结与讨论 |
5.5 干旱胁迫下互叶醉鱼草的抗氧化保护响应 |
5.5.1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互叶醉鱼草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5.5.2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互叶醉鱼草抗氧化剂含量的变化 |
5.5.3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互叶醉鱼草H_2O_2和MDA含量的变化 |
5.5.4 小结与讨论 |
5.6 干旱胁迫下四翅滨藜的抗氧化保护响应 |
5.6.1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四翅滨藜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5.6.2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四翅滨藜抗氧化剂含量的变化 |
5.6.3 不同土壤干旱胁迫下四翅滨藜H_2O_2和MDA含量的变化 |
5.6.4 小结与讨论 |
5.7 总结与讨论 |
第六章 干旱胁迫下6种旱生灌木光响应的研究 |
6.1 干旱胁迫下柠条的光响应研究 |
6.1.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柠条的光响应曲线 |
6.1.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柠条的光响应特征参数 |
6.2 干旱胁迫下沙木蓼的光响应研究 |
6.2.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沙木蓼的光响应曲线 |
6.2.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沙木蓼的光响应特征参数 |
6.3 干旱胁迫下杨柴的光响应研究 |
6.3.1 不同土壤水分下杨柴的光响应曲线 |
6.3.2 不同土壤水分下杨柴的光响应特征参数 |
6.4 干旱胁迫下花棒的光响应研究 |
6.4.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花棒的光响应曲线 |
6.4.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花棒的光响应特征参数 |
6.5 干旱胁迫下互叶醉鱼草的光响应研究 |
6.5.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互叶醉鱼草的光响应曲线 |
6.5.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互叶醉鱼草的光响应特征参数 |
6.6 干旱胁迫下四翅滨藜的光响应研究 |
6.6.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四翅滨藜的光响应曲线 |
6.6.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四翅滨藜的光响应特征参数 |
6.7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6种旱生灌木叶片解剖结构的抗旱性分析 |
7.1 6种旱生灌木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 |
7.2 6种旱生灌木叶片旱性解剖结构指标的筛选 |
7.3 六种灌木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其抗旱性的隶属函数分析 |
7.4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1.1 6种旱生灌木PV曲线水分参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8.1.2 6种旱生灌木重要渗透调节物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8.1.3 6种旱生灌木抗氧化保护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8.1.4 6种旱生灌木光合光响应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8.1.5 6种旱生灌木叶片解剖结构的抗旱性分析 |
8.2 建议 |
8.2.1 干旱胁迫下旱生灌木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 |
8.2.2 干旱胁迫下旱生灌木叶绿体抗氧化保护的研究 |
8.2.3 旱生灌木叶片超微结构的研究 |
8.2.4 间歇性干旱胁迫对旱生灌木的影响 |
8.2.5 旱生灌木对极端干旱胁迫的忍受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蛋白磷酸化参与湖北海棠根系中水分胁迫诱导的ABA积累(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分胁迫影响糯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D]. 叶玉秀. 扬州大学, 2021(02)
- [2]CmLOX10和CmLOX13在调控薄皮甜瓜耐旱及抗白粉病中的作用机制[D]. 邢巧娟.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景天属植物对水涝胁迫的响应机理研究[D]. 张洁.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大豆细胞蛋白磷酸化与其耐铝性的关系研究[D]. 黄萍. 安徽科技学院, 2018(05)
- [5]李砧木榆叶梅对碱胁迫的响应机理研究[D]. 刘佳.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3)
- [6]水分胁迫下MAPK对毛竹抗旱性的影响与作用分析[D]. 解楠楠.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1)
- [7]干旱胁迫下果树内源激素变化规律研究进展[J]. 周晏起,卜庆雁. 北方果树, 2011(03)
- [8]两种苹果砧木对干旱的响应机理及抗性基因表达分析研究[D]. 王顺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
- [9]硅处理对干旱胁迫下龙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D]. 王党峰.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10]六种旱生灌木抗旱生理基础研究[D]. 韩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