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代理服务器建立网上教室(论文文献综述)
郭炎华[1](2020)在《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我国拟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起来,形成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学本位”模式。这种教与学的翻转模式正好顺应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闻名全球。我国在以信息化为媒介的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翻转课堂在城市学校中也广泛开展起来,但我国的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无容置疑处于劣势。与城市翻转课堂相比较,能在乡村学校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会更为鲜明:一是乡村(尤其是偏远山村)与城市相比,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与信息共享,对乡村教学质量的改善与知识视野的开拓有着更鲜明的意义;二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中翻转出来的课堂中的“指导、合作讨论”环节,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缺位”、“辅导缺位”的学生学习成长更为迫切需要,其意义也更深远、重大。我国这些年的城乡义教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教育的创新驱动与有效的教学转型发展创造了良机。然而,城乡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有别,国外与国内的乡村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我国乡村课堂“教”与“学”的转型需要本土化的翻转模式与实施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进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利用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与准实验研究方法,在翻转课堂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研究现状与争议,并对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这两所乡村学校的翻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然后以SMCR(source传播者、message信息、channel信道、receiver受众)循环式交流模型为本研究的调研理论框架依据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维度设计,并在样本乡村实施了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样本乡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并结合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本研究构建了样本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对所构建的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教学实验。经过教学实验的前测、中测与后测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再结合本研究的后期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的实验结论:(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3)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另外,本研究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一、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是呈曲线式进程;其二、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其三、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本研究的结论解答了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遗留的两个疑问,也就是说翻转模式本身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信息化起主要的作用?学生成绩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还是不同教师任教的原因?并从实证角度为华南贫困乡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土化的改进路径,揭示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乡村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与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并在模式构建与实践运行中添加了乡村特色元素;二是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三是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最后,在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时至今日,虽然翻转课堂在聚奎中学与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学校的本土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乡村翻转课堂尚未形成规模,还在尝试与探索中。本文的实验也还只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阶段。在我国义教均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与机遇中,乡村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模式有望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黄新曲[2](2020)在《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启动,推进并保证教育环境实现智能化是当前包括计算机以及电子信息技术在内的相关行业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点,必须着力推进“互联网+教育”的进程,加强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为教育行业构建一个稳定、高效、全面的智慧教学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云时代,一个完善的智慧教学系统离不开云服务等相关技术的支持。由此,本文基于云服务技术和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具有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的智慧教学云服务系统。首先,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SOA思想与云计算工程理论相结合的交互模型,并将该模型运用到智慧教学领域,得到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教学系统模型;然后,从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出发,分析系统的用户角色,综合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和系统的实现性能,完成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教学系统的功能设计;最后,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方案,以模型构建与理论设计为基础,创建系统开发环境,运用相关的开发工具和存储计算软件实现了本文提出的智慧教学系统,完成并通过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并展示了终端应用的实现效果。本文提出的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教学系统,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的业务需求,运用了现有的云服务技术、大数据方法、软件工程理论,实现了教育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多方用户的协同共享,在用户与云服务提供商之间通过双向拍卖的方式实现跨数据中心的云资源调度,保证了用户任务及时完成,保障了云服务提供商的收益,推动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改善了网络教学环境,也为我国云时代的教育信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陈磊[3](2020)在《基于蓝牙技术的智能手机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智能手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创造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大学生接触科技产品的机会比较多,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有一部或者几部智能手机,受智能手机的影响比较大,为了让学生少受智能手机干扰,课堂上全身心投入学习,就得把那些被智能手机“迷惑”的学生带回到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和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针对上述情况,本文采用蓝牙技术中的定位技术,进行智能手机袋设计与研究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手机袋系统需要应用的相关技术,包括蓝牙技术和WEB客户端的开发技术,分析了蓝牙技术基于位置服务的应用,以及蓝牙技术的优势,然后介绍了WEB客户端的工作原理、相关的开发技术和开发的框架,最后从信息传输安全方面阐述了考勤系统的保护方案。在WEB客户端发送用户的各种请求和接收服务器的应答时,用带秘钥的散列函数确保信息发送步骤的安全。接下来,本文分析了系统的架构,并介绍各部分使用的技术。使用流程图介绍了前端和云端的工作步骤,系统中WEB客户端采用Visual Studio Code+IntelliJ IDEA+SQL Server开发工具,用JavaScript语言在Visual Studio Code编辑器上对WEB前端的开发,实现用户的注册界面和用户查询考勤记录等界面,用Kotlin语言在Java虚拟机HotSpot上使用Spring Boot框架对WEB服务器端的开发,主要对数据库进行交互和处理需要实现的逻辑,并在前端显示最终运行的结果。用SQLServer存储数据信息,与WEB客户端交互后,用户可以看到学生的签到信息和课程信息,以及前端服务器显示的学生签到信息。使用Eclipse-Java编辑器对前端代理服务器进行蓝牙技术的开发,使前端代理服务器完成对周围蓝牙的搜索,并且每隔十分钟重新搜索检测一次周围的蓝牙设备,然后将蓝牙信息和距离发送到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设置与前端代理服务器相同的时间间隔,进而判断出学生的考勤状态。最后,介绍了设计和实现基于蓝牙技术的智能手机袋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细节及实现代码,并在模拟环境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检测学生手机并将检测到的手机信息上报到云端服务器,并由云端服务器根据学生手机与前端代理服务器之间的距离,来判断学生手机是否上交,根据发现学生手机的时间来实现学生签到与考勤,还能实时监测学生手机是否一直存放在手机袋中,另外,一个手机袋被分为多个手机格,可以存放学生上交的手机,以实现集中管理的功能。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超[5](2019)在《校园网智慧化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校园网能够为广大在校师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同时学校可以依托校园网平台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学校也可以构建资源型校园网,以教学资源建设为中心,服务于教育教学。虽然目前众多的学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而且各个学校也都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很多学校的网络建设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网络需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网络建设时受限于技术或者是受限于资金限制,也有部分网络是因为建成时间过长,导致网络老化。而由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也对校园网络的无线覆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网络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和稳定性升级也是很有必要的。鉴于此,目前很多学校都对自己已有的校园网络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提高网络的带宽,用以满足广大师生对于速度的需求;升级网络安全硬件和软件,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安装网络监控系统,提高学校的安全级别,避免发生校园安全事件;扩大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满足广大师生对于移动化网络服务的需求。济南职业学院校园网络在建校之初就已经完成了校园网络的部署,但是随着网络需求的不断增长,网络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学校决定对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本文从济南职业学院的校园网升级改造需求出发,探究了校园网的相关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园网的升级改造方案,方案中涉及了多个方面的改进:优化三层网络结构,升级了部分网络主干设备;改变了用户认证系统,升级为二次认证方式,优化了计费管理;实施无线网络升级,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部署学生就业系统和人力管理系统,升级了智慧校园平台。在此基础上,论文在最后指出了今后学院网络的发展方向,即云计算平台和智慧教室等。论文从需求分析入手,给出了校园网升级的整体方案,沿着硬件升级、智慧平台升级、无线网络升级这条主线展开详细论述。
陈鹏[6](2019)在《基于分布式缓存和消息中间件的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化校园的概念逐渐深入各大高校,而网上选课系统作为数字化校园的推进工具之一,不仅为学生选课提供便利,也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利用。目前网上选课系统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经过调研发现,重庆大学现有的选课系统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并不理想,常常遇到各种问题,例如选课时段选课服务不可用、学生选课等待时间长、选课成功人数超出课程容量、用户体验差以及学校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进行相关研究后,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缓存和分布式消息中间件的技术架构。基于该架构和重庆大学的选课业务,研发出一种高性能的选课系统,解决了现有选课系统服务稳定性差、选课等待时间长等相关问题,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好的选课服务。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明确项目需求以及技术难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调研了国内外选课系统的现状,重点分析了重庆大学现有选课系统的使用情况,确定了选课系统中的核心需求,明确了选课系统的技术难点,并对涉及到的核心技术进行简要介绍。(2)针对确定的三个业务难点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并逐一分析对比。应用层采用服务器集群、缓存层采用Redis-Sentinel系统、持久层采用Oracle主备模式分别保证系统的高可用,采用基于缓存的分布式锁来保证服务的正确性,采用缓存Redis和消息中间件RocketMQ来提高服务的响应速度。(3)对选课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设计并实现。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缓存和分布式消息中间件的技术架构,在该技术架构基础之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高性能的选课系统。(4)分析并设计出合适的测试方法完成系统测试。对研发完成的选课系统分别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针对系统性能设计了多组对比试验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选课系统基本功能均能正常执行,在分布式缓存和消息中间件的支持下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选课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将学生选择一门课程的平均等待时间缩短到2s以内,提升了选课系统的用户体验。
许杰品[7](2019)在《基于IPv6的智慧学习环境下的互动行为分析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物联网、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环境下的智慧教室逐渐成为各大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由于智慧教室的新兴发展,对智慧教室的研究和使用还在探索之中,如何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优势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缺乏明确的指标和有效的方案。本文通过现场调研和需求分析,提出了基于IPv6智慧学习环境下的用户互动行为分析,并以IPv6和Web服务(Web Service)为核心技术,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交互行为分析平台。该平台通过获取智慧教室设备操作数据,监控分析数据,智能录播数据来对教学过程行为和学习互动行为进行分析,对管理人员教学过程的监管、教室设备的管理,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个性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体现在以下三点:1)本文提出了基于智慧学习环境的互动行为分析方案和实现思路。智慧教室通过物联感知技术和视频录制技术获取师生动态数据,方案通过物联网的接口协议和Web服务接口获取教师操作设备数据、学生考勤数据、上课情绪数据、设备状态数据等,并把对应的数据存储到数据仓库中,为用户的决策和分析提供支持。2)本文针对今后物联网大力推广应用,智能设备部署时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地址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Pv6的硬件部署方案和双协议栈的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够实现双栈网络地址设备的通讯方法。3)本文基于决策树中的ID3算法和聚类分析中的K-means算法,实现了对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和设备使用数据的多角度统计和分析,包括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教师使用智慧教室和智能录播的数据分析,对学生考勤、线上答题和上课表情的数据分析以及对设备使用时长、设备能耗和设备损耗预警的分析,最终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隗小龙[8](2014)在《高校网络教育考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高校职业与继续教育业务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教育进入到云服务的时代,通过网络学习以获得学历认证越来越受到社会人员的关注。然而,高校职业与继续教育涉及从招生、考试、学生学习、学生管理到学生毕业全过程的业务内容,职业与继续教育具有业务内容复杂、管理对象众多的特点;其服务对象涉及高校网络教育管理相关职能部门、辅导教师、学生、各级管理中心和学习中心的业务人员。考试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考务管理的任务就是确保考试组织高效、规范、公平和公正。因此,考务管理迫切需要一个高效、可靠、扩展性强的系统。本文分析了高校职业与继续教育考务管理的应用需求,采用面向服务的设计思想,结合目前流行的云计算技术,设计开发了一个适合现实需求并具有较好扩展能力的考务管理系统。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在对国内外相关考务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实现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情况,采用软件工程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系统的业务流程以及应具备的具体功能。(2)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该架构采用云计算的思想,对平台层和应用服务层进行了总体设计。(3)给出了系统实现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策略。分别从基础数据的持久存储和优化、多线程技术和表征状态转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给出了系统的具体实现,该系统已经在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投入使用。
王伟[9](2013)在《面向URP数字化校园的教学平台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大学资源计划(URP)作为数字化校园的一种解决方案正逐渐被采纳并丰富完善,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建设方针。尽管数字化校园硬件平台建设的速度随社会信息化发展逐年提升,但应用相对滞后,究其原因在于配套软件开发跟不上。教师与学生这两个校园主体间交流互动渠道基本停留在面对面交流或者电话交流层面,对信息化技术及资源运用匮乏。数字化校园通过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交流互动的虚拟空间,使交流变得更加便捷有效。网上互动教学平台也就成为数字化校园应用极其重要的一环。本论文研究了面向URP数字化校园的教学互动平台分析、设计及其系统实现。本文主要贡献如下:1.比较了现有网上教学互动平台的特点与功能,研究了数字化校园、ERP技术、URP技术、云存储等相关技术,并分析了这些技术对于构建网上教学互动平台、进而实现数字化校园的作用。2.针对教学互动平台需求,在充分分析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面向URP数字化校园的教学互动平台设计方案。为适应平台对未来海量数据的需求,该方案采用了基于开源平台Hadoop的云存储系统。同时,为实现教学互动平台的安全管理,提出了一种基于SOA的统一用户认证方案。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安全性和扩展性。3.以Web方式实现了一个面向URP数字化校园的教学互动平台基本框架。该框架包括公众应用系统、网络教室、本科生应用系统、研究生应用系统、教师应用系统、教务在线系统、研究生部系统、视频互动课堂、教学论坛等分系统,其中对公众应用系统、网络教室、本科生应用系统、教学论坛与视频互动课堂进行了编程实现。最后,以教学论坛和视频点播系统为代表分别进行了功能与性能测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梁兵,张毅,黄松涛,简放,程娴,宋伟奇[10](2002)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数据传输与校园网系统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文章简述了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学校远程教学多媒体局域网,对网络的设计要求、功能、网络的选型、硬件的选型、数据传输、数据流量分析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进行探讨。
二、利用代理服务器建立网上教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代理服务器建立网上教室(论文提纲范文)
(1)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
2.有关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 |
3.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目的 |
3.理论依据 |
4.研究方法 |
5.研究内容 |
6.研究路线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内涵解析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
1.翻转课堂的起源 |
2.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翻转课堂 |
2.乡村与乡村学校 |
3.本土化 |
4.学习力 |
5.学优生与学困生 |
6.知识沟 |
(三)内涵解析 |
1.翻转课堂的本质 |
2.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导向 |
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解读 |
二、乡村翻转课堂现状与翻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争议 |
1.我国乡村学校“教”与“学”翻转的本土模式 |
2.翻转课堂引进在我国乡村本土化的研究现状与争议 |
(二)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的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1.比较之目的 |
2.方法与依据 |
3.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4.比较研究启示 |
(三)本研究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构建与实施目的 |
1.翻转之取长补短 |
2.以前车之鉴为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铺路 |
3.解析乡村翻转课堂的争议 |
三、模式构建前样本乡村学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分析 |
(一)调研设计 |
1.调研对象 |
2.理论模型依据 |
3.量表维度设计 |
(二)调研实施 |
1.问卷 |
2.访谈 |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
1.教学传播者分析 |
2.学生分析 |
3.翻转课堂信息内容与信道需求分析 |
4.调研结论 |
四、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改进模式 |
(一)以往翻转模式经验总结与吸收 |
1.乡村翻转课堂的鲜明意义 |
2.以往翻转模式的教训总结 |
3.以往翻转模式的经验吸收 |
(二)乡村翻转模式实施与理论研究的遗留问题 |
1.疑问1——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
2.疑问2——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教师水平的影响 |
3.疑问源——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留存的研究空白 |
(四)本土化翻转模式构架与解析 |
1.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实验班级操作模式 |
3.翻转学习干预模型 |
4.教学评价模式 |
五、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
(一)实验设计 |
1.研究问题假设 |
2.研究样本 |
3.变量控制 |
(二)实验前期工作 |
1.实验科目的选择 |
2.翻转课堂师资培训 |
3.微课的制作 |
(三)实验过程 |
1.实验班的产生及前测 |
2.翻转课堂操作过程 |
3.数据收集 |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
1.终结性评估分析 |
2.形成性评估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实验结论与反思 |
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
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 |
3.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 |
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 |
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 |
(二)研究发现与反思 |
1.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 |
2.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 |
3.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乡村学生的成绩呈曲线式进程 |
(三)研究创新 |
1.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 |
3.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 |
(四)研究呈献 |
1.为我国乡村探索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改进路径 |
2.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参考 |
3.揭示了教育信息化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 |
七、研究不足与后续解决策略 |
(一)研究不足 |
1.研究条件造成的局限 |
2.研究样本的局限 |
3.研究时段的局限 |
4.本研究的代表性范围 |
(二)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 |
1.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的特需路径 |
2.弥合“知识沟”的策略与愿景 |
3.后续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智慧教学系统的挑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智慧教学及智慧教学系统 |
2.2 云服务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
2.2.1 云服务与教育云 |
2.2.2 Hadoop |
2.2.3 Hbase |
2.3 SOA设计模式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
2.3.1 SOA的基本概念 |
2.3.2 SOA的主要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教学系统的模型构建 |
3.1 基于SOA的云服务 |
3.1.1 基于SOA的云服务交互模型 |
3.1.2 SOA与云服务的融合 |
3.1.3 面向服务的技术分析 |
3.2 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教学系统模型 |
3.2.1 智慧教学云平台需求分析 |
3.2.2 云平台与用户间的资源调度方案 |
3.2.3 智慧教学系统的云服务模式 |
3.2.4 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教学系统的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教学系统的设计 |
4.1 总体结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2.1 系统功能角色 |
4.2.2 智慧教学云服务中心功能设计 |
4.2.3 智慧教学资源管理功能设计 |
4.2.4 智慧教学远程课堂功能设计 |
4.3 技术选型 |
4.4 性能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教学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概述 |
5.2 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教学系统的优势 |
5.3 详细设计 |
5.3.1 框架设计 |
5.3.2 数据库设计 |
5.4 系统开发环境 |
5.5 系统服务的实现 |
5.6 终端应用的实现 |
5.6.1 智慧教学云服务中心的实现 |
5.6.2 智慧教学资源管理的实现 |
5.6.3 智慧教学远程课堂的实现 |
5.7 系统测试 |
5.7.1 功能测试 |
5.7.2 性能测试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职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蓝牙技术的智能手机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和设计目标 |
1.3.1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3.2 系统设计目标 |
1.4 项目可行性分析 |
1.4.1 操作的可行性分析 |
1.4.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1.4.3 技术可行性分析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蓝牙技术介绍 |
2.2 WEB开发技术 |
2.3 本项目相关开发技术介绍 |
2.3.1 服务器开发环境 |
2.3.2 服务器开发工具及环境配置 |
2.3.3 本项目相关开发框架介绍 |
2.4 安全技术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架构分析 |
3.2 系统各部分分析 |
3.2.1 手袋结构分析 |
3.2.2 WEB客户端分析 |
3.2.3 前端代理服务器分析 |
3.2.4 云端服务器分析 |
3.3 系统设计 |
3.3.1 系统部分关键设计图 |
3.3.2 数据库设计 |
3.3.3 系统安全性设计 |
3.3.4 数据传送协议设计 |
3.4 部分关键技术实现 |
3.4.1 前端蓝牙扫描实现 |
3.4.2 前端蓝牙距离计算实现 |
3.4.3 密码安全保存与验证 |
3.4.4 数据安全传送的实现 |
3.4.5 云端学生签到的实现 |
3.4.6 云端基础线程判断早退与旷课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手机袋总体测试 |
4.1 测试环境 |
4.2 测试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5)校园网智慧化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校园网升级改造的相关技术 |
2.1 局域网技术 |
2.2 虚拟局域网技术 |
2.3 智慧校园 |
2.4 无线网络技术 |
2.5 网络安全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校园网升级改造的需求分析 |
3.1 济南职业学院概况 |
3.2 校园网络现状分析 |
3.3 服务器升级需求分析 |
3.4 网络安全升级需求分析 |
3.5 无线网络升级需求分析 |
3.6 学生就业一体化平台需求分析 |
3.7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园网络改造的部署方案与实现 |
4.1 网络部署总体方案 |
4.2 服务器升级模块部署 |
4.3 网络安全升级模块部署 |
4.4 无线网络升级模块部署 |
4.5 学生就业一体化平台设计部署 |
4.6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部署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校园网络系统测试 |
5.1 测试参数 |
5.2 校园网络整体测试方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分布式缓存和消息中间件的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研究任务以及重点研究内容 |
1.3.1 研究任务 |
1.3.2 重点研究内容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综述 |
2.1 开发框架 |
2.1.1 Spring Boot |
2.1.2 MyBatis |
2.1.3 Vue.js |
2.2 分布式缓存 |
2.2.1 分布式缓存 |
2.2.2 Redis简介 |
2.3 分布式锁 |
2.3.1 分布式锁简介 |
2.3.2 Redisson简介 |
2.4 负载均衡 |
2.4.1 负载均衡简介 |
2.4.2 Nginx简介 |
2.5 消息中间件 |
2.5.1 消息中间件简介 |
2.5.2 RocketMQ简介 |
2.6 本章小结 |
3 选课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选课系统的目标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在线抢选模块 |
3.2.2 课程设置模块 |
3.2.3 课程管理模块 |
3.2.4 管理台模块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易用性 |
3.3.2 性能 |
3.3.3 可用性 |
3.3.4 可靠性 |
3.3.5 安全性 |
3.4 系统用例分析 |
3.5 业务核心难点 |
3.5.1 服务的可用性 |
3.5.2 服务的正确性 |
3.5.3 服务的响应速度 |
3.6 本章小结 |
4 选课系统的设计 |
4.1 概要设计 |
4.2 详细设计 |
4.2.1 选课批次设置 |
4.2.2 学生在线选课 |
4.2.3 学生在线退课 |
4.2.4 学生申请选课 |
4.2.5 学生申请退课 |
4.2.6 查看选课结果 |
4.2.7 业务难点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缓存数据库设计 |
4.3.2 持久化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选课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的开发及运行环境 |
5.1.1 系统开发环境 |
5.1.2 系统运行环境 |
5.2 系统各模块具体实现 |
5.2.1 选课批次安排 |
5.2.2 学生在线选课 |
5.2.3 学生在线退课 |
5.2.4 学生申请选课 |
5.2.5 学生申请退课 |
5.2.6 选课结果查询 |
5.2.7 退课池管理 |
5.2.8 申请审核 |
5.3 选课系统的业务难点实现 |
5.3.1 服务可用性实现 |
5.3.2 缓存数据读写一致性实现 |
5.3.3 缓存数据和数据库数据一致性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测试与结果 |
6.1 测试方法及环境 |
6.2 功能测试 |
6.3 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7)基于IPv6的智慧学习环境下的互动行为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 |
2.1 智慧学习环境 |
2.2 智慧教室 |
2.3 智能互联协议 |
2.3.1 物联网 |
2.3.2 IPv6 协议 |
2.3.3 IPv4/IPv6 双协议栈技术 |
2.4 系统开发技术 |
2.4.1 Spring MVC |
2.4.2 UML标准建模语言 |
2.4.3 Web Service与 Web API |
第三章 基于IPv6的智慧学习环境的互动行为分析与可视化关键技术 |
3.1 物联网设备互联互通技术 |
3.2 教学行为采集技术 |
3.3 数据仓库 |
3.4 教学行为分析算法 |
3.5 可视化展示技术 |
第四章 基于IPv6的智慧学习环境的互动行为分析与可视化实现 |
4.1 需求分析 |
4.1.1 功能性需求 |
4.1.2 非功能性需求 |
4.1.3 系统数据流向 |
4.2 系统设计 |
4.2.1 数据库设计 |
4.2.2 系统详细设计 |
4.2.3 服务接口描述 |
4.3 系统实现 |
4.3.1 实施方案 |
4.3.2 行为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科研成果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8)高校网络教育考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相关的考务管理系统 |
1.2.2 实现相关技术 |
1.3 论文的组织架构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业务需求分析 |
2.1.1 系统用户分析 |
2.1.2 系统的总体业务数据流程 |
2.2 系统功能需求 |
2.2.1 业务整体功能 |
2.2.2 业务模块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3.2 系统的总体结构及技术架构 |
3.2.1 系统的整体功能结构 |
3.2.2 系统的总体结构 |
3.3 数据库设计 |
3.3.1 数据库逻辑设计 |
3.3.2 数据库表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实现策略 |
4.1 架构层关键技术 |
4.2 系统层关键技术及核心业务实现策略 |
4.3 数据层关键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络教育考务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运行环境 |
5.2 系统配置与部署 |
5.3 系统模块实现 |
5.3.1 考试参数管理 |
5.3.2 考试日程安排管理 |
5.3.3 考试预约管理 |
5.3.4 考试考场安排管理 |
5.3.5 考点基础信息管理 |
5.3.6 考务报表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9)面向URP数字化校园的教学平台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本文主要工作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数字化校园 |
2.2 URP 技术 |
2.2.1 校园 ERP 的由来 |
2.2.2 URP 的组成 |
2.3 云存储技术 |
2.3.1 云存储体系结构 |
2.3.3 云存储发展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与分析 |
3.1 功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方案设计 |
3.2.1 系统设计原则 |
3.2.2 基本系统架构 |
3.2.3 总体设计 |
3.2.4 开发平台选择 |
3.3 云存储系统方案 |
3.3.1 云存储帐号及权限管理 |
3.3.2 云存储服务器运维及监控 |
3.3.3 数据备份及保护 |
3.4 安全防护与统一用户认证 |
3.4.1 安全防护需求 |
3.4.2 面向服务的用户认证系统架构 |
3.4.2.1 功能模块 |
3.4.2.2 角色管理和认证 |
3.5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3.5.1 系统管理模块 |
3.5.2 本科生应用系统 |
3.5.3 网络教室 |
3.5.4 教学论坛 |
3.5.5 视频互动课堂 |
3.6 数据库系统设计 |
3.6.1 数据流程图 |
3.6.2 ER 图设计 |
3.6.3 主要数据表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系统环境与技术指标 |
4.2 系统主界面 |
4.3 公众应用系统 |
4.4 网络教室 |
4.5 本科生应用系统 |
4.5.1 网上报名与入学成绩查询 |
4.5.2 学生选课与课程问题解答 |
4.5.3 学生信息管理 |
4.5.4 学位申请 |
4.6 视频互动课堂 |
4.6.1 视频上传及管理 |
4.6.2 课件与视频点播 |
4.6.3 电子作业及课件管理 |
4.6.4 用户管理 |
4.6.5 系统配置 |
4.7 教学论坛 |
4.7.1 发贴管理 |
4.7.2 用户管理 |
4.7.3 后台管理 |
4.8 安全防护与用户认证 |
4.8.1 安全防护配置 |
4.8.2 统一用户认证实现技术 |
4.8.2.1 身份认证与用户管理 |
4.8.2.2 单点登录 |
4.8.2.3 统一身份凭证 |
4.8.3 B/S 应用系统安全接入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教学论坛测试 |
5.1.1 测试环境 |
5.1.2 黑盒测试 |
5.1.3 白盒测试 |
5.1.4 模块接口测试 |
5.2 视频点播系统测试 |
5.2.1 测试环境 |
5.2.2 网络流量测量 |
5.2.3 测试结果说明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利用代理服务器建立网上教室(论文参考文献)
- [1]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D]. 郭炎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2]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黄新曲.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3)
- [3]基于蓝牙技术的智能手机袋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磊.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校园网智慧化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李超. 青岛大学, 2019(02)
- [6]基于分布式缓存和消息中间件的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鹏. 重庆大学, 2019(09)
- [7]基于IPv6的智慧学习环境下的互动行为分析与应用[D]. 许杰品. 上海大学, 2019(03)
- [8]高校网络教育考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隗小龙.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5)
- [9]面向URP数字化校园的教学平台分析与设计[D]. 王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7)
- [10]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数据传输与校园网系统的构建[J]. 梁兵,张毅,黄松涛,简放,程娴,宋伟奇.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