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胆囊结石合并胆汁反流65例临床分析

内镜下胆囊结石合并胆汁反流65例临床分析

一、胆囊结石伴内镜下胆汁反流6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全[1](2021)在《阿拉坦五味丸在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预防结石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妍,鲍远燕,唐庆林,刘将,邓立新,马明,林华英,张鸣青[2](2021)在《经胃肠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探讨经胃肠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经胃肠自然腔道(NOTES)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随访情况等。结果 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胃肠NOTES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手术时间完成时间60~240 min,中位时间94 min。其中经胃NOTES完成24例,经肠NOTES完成15例。术后有12例出现不同程度腹痛,有1例术后出现胆瘘(予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例闭合不佳(予以内镜下再次闭合处理)。术后随访截至2020年11月,失访2例(5.12%),随访37例。随访患者的胆囊功能均良好,其中1例(2.56%)发现结石残留,3例(8.10%)见胆固醇结晶形成。结论经胃肠NOTES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安全可行,疗效好,符合微创理念。但如何做到取净结石,且减少结石复发,仍需进一步探索,同时其远期疗效也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李健[3](2021)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三种不同的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探求三种微创术式的合理应用,探讨三种微创术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9月因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就诊于我科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或经胆囊管探查术(LT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LC+LCBDE+T管引流术)、B组(LC+LCBDE+一期缝合术)、C组(LC+LTCBDE)。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收集到146例病人,其中A组72例,B组50例,C组24例,平均年龄53.2±13.9岁,三组病人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肝功能指标均降低,其中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白蛋白(ALB)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人术后胆漏、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人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术后结石复发率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在经过选择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中,LCBDE后选择一期缝合优于T管引流;2.LTCBDE与一期缝合一样安全有效,且性价比更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谭扬[4](2021)在《轻症-中度重症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机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对于轻症-中度重症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实施胆囊切除术的时机,现尚未达成共识。探讨不同时机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治疗轻症-中度重症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对行胆囊切除术治疗轻症-中度重症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22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时机分为3组,早期胆囊切除:组1(≤3天);延期胆囊切除:组2(≤7天)和组3(>7天)。对不同治疗组的症状缓解时间,胰腺炎复发,手术安全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等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胰腺炎复发率、出院后胰腺炎复发再入院率及再次外科干预的比较上均无显着性差异。早期手术组的术野粘连发生率、总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均低于延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轻症-中度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明确诊断后早期(≤3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并不会增加手术难度及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且可以减少患者在等待期间胰腺炎的复发风险,并可以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总住院费用。

黄千千[5](2021)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特点调查及李振华教授诊治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和意义:探索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的中医证候特点以及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及诊疗提供依据。整理挖掘导师李振华教授辨证治疗BRG的临床思维模式及用药经验,为后期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个人情况、合并疾病情况、中医证候以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的评测结果),将结果录入Excel表中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索BRG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和合并焦虑抑郁情况;收集、整理导师门诊记录完整的BRG医案,将数据录入Excel表中建立数据库,进行二次核对及数据预处理后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软件,对四诊、证型、遣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导师本人指导,对其有关BRG的认识、辨证思维及选方用药等经验进行总结。研究结果:1.横断面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焦虑抑郁相关性横断面研究选取100例BRG患者进行调查,发病人群年龄在21-7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患者的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大专及本科,职业分布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饮食偏嗜、三餐不规律、失眠、缺乏运动、社会关系差、焦虑抑郁都是发病的相关因素。在BRG伴焦虑抑郁的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以青年人为主,病程多为1-3年,这类人群普遍工作压力较大、缺乏运动,家庭关系较差。本研究中共出现三种中医证候:肝胃不和证(含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含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其中肝胃不和证出现频率最高,占56%,其次为脾胃虚弱证占34%,脾胃湿热证占10%。睡眠质量(P<0.05)、焦虑抑郁(P<0.05)在各中医证候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李振华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数据挖掘及经验总结数据挖掘共纳入病例140例,共有92种症状,出现频次最高的症状为烧心、睡眠障碍、反酸、胃胀、纳呆、胃痛、嗳气、便溏;共有6种舌质,为淡红舌、暗红舌、红舌、淡舌、淡暗舌、紫暗舌;共有15种舌苔,出现频次最高为薄白苔、白苔、黄腻苔、白腻苔、白厚苔、薄黄腻苔;共有8种脉象,分别是弦细脉、弦滑脉、沉小脉、沉细脉、滑脉、沉脉、细弱脉、沉弦脉;共有10种中医证候,出现频次较高的有肝胃不和证、肝旺脾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胃郁热证、肝脾气滞证;共使用方剂37首,出现频次较高的为左金丸、枳术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金铃子散、舒肝解郁胶囊、乌贝散、香苏散;共使用中药149味,使用频次较多的依次是柴胡、黄芩、炙甘草、黄连、法半夏、炒白术、生姜、炒枳实、吴茱萸,将药物按功效分类为18类,使用频次较多的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和收涩药。药物四气属性分布:性温、微寒、寒的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药物五味属性分布:味辛、苦的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药物归经分布:归于脾、胃经的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药物配伍:清肝降逆用吴茱萸、黄连,清化湿热用清半夏、竹茹、茯苓,制酸止痛用海螵蛸、煅牡蛎、浙贝母,燥湿行气用苍术、厚朴、陈皮,行气除满用枳实、大黄、虎杖,行气止痛用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用沉香曲、香附、枳实,疏肝解郁用贯叶金丝桃、刺五加,补中益气用党参、炙甘草、大枣,温暖脾阳用干姜、桂枝、吴茱萸,养血柔肝用当归、白芍等。研究结论:1.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BRG的发病女性多于男性,青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证为主,焦虑抑郁状态是BRG发病的重要因素。2.李振华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思维模式及用药经验导师李振华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胆、脾密切相关,病性属虚实夹杂,虚为脾胃虚弱,实为肝郁气结,胆汁疏泄失调,上犯于胃,兼气滞、血瘀、水湿、痰湿、痰热、食积等病理因素阻滞气机,导致腑气不通,升降失调。在治疗上李振华教授以调肝和胃为基本治法,健运脾胃贯穿治疗全程,调畅情志为重要手段,同时强调饮食及生活调护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李庆钊[6](2021)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胆总管结石的外科手术方式有胆总管探查取石后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通过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来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及甘肃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患者74例,行回顾性分析。将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的术前一般情况、术中的手术资料、术后的恢复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74例,其中一期缝合(PS)组34例,T管引流(TD)组40例。经统计学分析:1.两组在年龄和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影像学胆总管的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多发与单发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前黄疸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黄疸指标明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min)TD组(131.63±35.97)明显大于PS组(113.53±2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d)PS组(2.66±0.68)短于TD组(2.23±0.76),引流量(ml)PS组(37.13±7.24)少于TD组(28.82±10.0),术后住院天数(d)PS组(7.35±2.31)少于TD组(5.94±1.50),住院费用(万元)PS组(2.30±0.51)低于TD组(2.59±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术后均有并发症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胆总管结石的病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没有增加胆漏的风险,与T管引流相比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费用更少,且不需要留置T管,更加符合微创外科观念。2.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而且性价比方面较T管引流高。

王伟龙,温子龙,郑宗敏,朱文峰,郑强,薛平[7](2021)在《ERCP+LC与LCBDE+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4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77例,女70例;年龄24~65岁,中位年龄53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RCP+LC组和LCBDE+LC组。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和疗效。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等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ERCP+LC组单次净石率为92%(67/73),LCBDE+LC组为92%(60/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05)。ERCP+LC组胆总管最大直径≤8 mm者14例、>15 mm者9例,LCBDE+LC组相应为0、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7;P<0.05)。ERCP+LC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12±3)d、(6.6±1.1)万元,均明显高于LCBDE+LC组的(9±3)d、(4.6±1.0)万元(t=4.223,11.149;P<0.05)。ERCP+LC组术后急性胰腺炎、胆漏分别为7、0例,LCBDE+LC组相应为0、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组和LCBDE+LC组术后结石复发分别为14、1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9,P>0.05)。结论 ERCP+LC和LCBDE+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相当,两种微创术式各有优势,胆总管无扩张者首选ERCP+LC,而胆总管明显扩张、结石较大者LCBDE+LC更具优势。

吴波[8](2020)在《LCBDE与ERCP/EST治疗直径>12mm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与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直径>12mm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总结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势与特点,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1.01-2018.12.31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7例直径>12mm胆总管结石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LCBDE组和ERCP/EST组,LCBDE组82例,ERCP/EST组35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初始结石清除率、最终结石清除率、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远期并发症等指标。以结石直径15mm为界线,将LCBDE组内病例分为A组:15≥结石直径>12mm,B组:结石直径>15mm;将ERCP/EST组内病例分为C组:15≥结石直径>12mm,D组:结石直径>15mm,对比分析A组与B组、C组与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初始结石清除率、最终结石清除率、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远期并发症等指标,探讨LCBDE和ERCP/EST治疗直径>15mm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定性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定量资料,以采用Shapiro Wilk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者,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者,以M(P25,P75)表示,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ERCP/EST组比较,LCBDE组手术时间长(197 vs 89分钟,P<0.001)、术后住院时间长(7 vs 4天,P<0.001),初始结石清除率高(85.4%vs 54.3%,P<0.001),同期行胆囊切除率高(78.0%vs 11.4%,P<0.001)。LCBDE组与ERCP/EST组相比最终结石清除率(85.4%vs 77.1%,P=0.279)、住院费用(31985.25 vs 37500.45,P=0.098)、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9.8%vs 17.1%,P=0.260)、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5.4%vs 6.1%,P>0.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腺炎是ERCP术后主要并发症为6例(17.1%),两组术后发生胰腺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vs 17.1%,P=0.001)。LCBDE组内病例,与B组相比,A组在手术时间(192.65 vs 206.42分钟,P=0.333)、术后住院时间(7.00 vs 7.00天,P=0.358)、住院费用(29562.00 vs 33478.18元,P=0.425)、结石清除率(80.4%vs 93.5%,P=0.189)、同期行胆囊切除率(78.0%vs 77.4%,P=0.915)、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7.8%vs 12.9%,P=0.715)、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6.5%vs3.6%,P=0.989)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ERCP/EST组内病例,与D组相比,C组手术时间长(90.00 vs 78.00,P=0.025)、初始结石清除率高(69.6%vs 25.0%,P=0.015)、胆道支架置入率低(13.0%vs 50.0%,P=0.038);与D组相比,C组在术后住院时间(4.00 vs 3.00天,P=0.219)、住院费用(38291.65 vs 32706.16,P=0.975)、最终结石清除率(78.3%vs 75.0%,P>0.99)、同期行胆囊切除率(13.0%vs 8.3%,P>0.99)、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26.1%vs 0,P=0.074)、远期复发胆总管结石率(4.8%vs 8.3%,P>0.99)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LCBDE与ERCP/EST治疗直径>12mm胆总管结石均安全有效,但LCBDE初始结石清除率更高且无继发胰腺炎风险,因此对于可耐受手术的结石直径>12mm患者倾向选择LCBDE。(2)ERCP/EST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对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直径>12mm胆总管结石患者可能是更好的选择。(3)对于直径>15mm胆总管结石,LCBDE取石难度未增加;但ERCP/EST取石难度显着增加。

周惠志[9](2020)在《1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中医证型及其在不同病理改变情况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患者,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与一般人口学资料、相关致病因素、既往病史和家族遗传病史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在不同病理改变中的分布特征。运用SPSS.26统计软件,对性别、年龄、病程、地域分布等基线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对计数资料采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平取a=0.05。研究结果:1.本组研究一共收集107例病例,其中男性有62例,女性有45例,男女比例1.37:1,其中年龄最大者为80岁,年龄最小者为29岁,平均年龄为55.30±10.29岁;本组患者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5.33%,学历以中学和本科居多,共占74.77%,劳动性质以脑力劳动居多,占59.81%;本组病例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排名前五的为进食过快、吸烟、饮食偏嗜、熬夜、饮酒;本组患者BMI为22.21±3.05,正常者占69.17%,偏瘦者占10.29%,偏胖者占18.70%,肥胖者占0.94%;本组患者既往病史最多见的胆道疾病和十二指肠疾病;本组患者Hp既往感染率为78.50%,现症感染率为12.15%;本组研究中有29.91%的患者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其中27.10%的患者有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2.81%的患者有CAG家族史;本组患者中胃镜伴发诊断中黄色瘤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胆汁反流和十二指肠炎;本组患者十二指肠白斑在部位分布上以降部为主,占99.06%,球部及降部均有者1例,占0.94%,无分布于球部的病例;在形态分布上以散在分布为主,占82.25%,密集分布者占17.75%;2.本组患者证型频次为224次,证型频次占比为脾胃虚弱证(34.82%)>肝胃郁热证(18.30%)>脾胃湿热证(16.96%)>胃络瘀血证(14.29%)>肝胃气滞证(11.16%)>胃阴不足证(4.46%);复合2种证型中,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最多;复合3种证型中,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最多。3.(1)不同病理改变与证型分布: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为主;肠化生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为主。(2)不同病理改变程度与证型分布:1.在轻度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2.在中度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3.在重度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为主;4.在轻度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为主;5.在中度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为主;6.在重度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为主;(3)不同病理改变范围分布:萎缩以1个部位萎缩居多;肠化以3个部位肠化居多;(4)不同病理改变范围与证型分布:在1个部位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在2个部位萎缩中证型的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在3个部位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在1个部位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在2个部位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为主;在3个部位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为主;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的患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2.十二指肠白斑的分布以降部和散在分布为主;3.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为主,其次为肝胃郁热证和脾胃湿热证,复合证型多于单一证型;萎缩和肠化均以脾胃虚弱证和脾胃湿热证占比最高;脾胃虚弱证在不同的病理改变阶段占比始终最高;轻度萎缩和轻度肠化中更容易出现是脾胃湿热证;在中、重度萎缩和中、重度肠化中更容易出现的是肝胃郁热和胃络瘀血证,随着病理程度的加重,脾胃湿热证的比重逐渐降低,胃络瘀血证的比重逐渐上升;4.3个部位肠化的病人占比重,提示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萎缩肠化的范围有关。

吴忆雪[10](2020)在《胃黄色瘤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胃黄色瘤是发生于胃黏膜的脂质沉积性疾病,组织病理学上由充满脂质的泡沫细胞聚积而成。目前胃黄色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胃黄色瘤可能是早期胃癌发生的预警信号,与胃黏膜的萎缩、肠化密切相关,同时还能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程度和范围。目前尚无胃黄色瘤的中医临床研究。对胃黄色瘤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黄色瘤的临床研究,有助于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黄色瘤发生部位、范围的相关性,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镜下诊断的敏感性。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黄色瘤的中医证候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可以更准确的把握疾病的病机,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精准施治。研究一 胃黄色瘤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分析研究目的探究胃黄色瘤的发病特征,探讨胃黄色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变化。研究方法依据2017年-2019年广安门医院内镜中心11245例胃镜报告,纳入所有诊断为胃黄色瘤患者382例,收集纳入病例的胃镜报告、病理检查结果,建立数据库,分析胃黄色瘤的发病特征及病理变化情况。以上数据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一般资料用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选用χ 2检验;等级资料选用秩和检验。研究结果1.本研究中,男性226例,女性156例;年龄最小为26岁,最大为85岁。平均年龄为56.52±10.94岁,对比同期我院内镜中心就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胃黄色瘤患者中男性比例、年龄>50岁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胃黄色瘤患者。2.胃黄色瘤以单发多见,占比83.51%;胃内各部位黄色瘤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胃窦(49.00%)、胃体(25.61%)、胃角(11.26%)、贲门(8.39%)、胃底(5.74%)。3.本研究胃黄色瘤合并镜下表现的检出率依次如下:慢性萎缩性胃炎322例(84.29%)>胆汁反流 56 例(14.66%)>糜烂 46 例(12.04%)>胃息肉 44 例(11.52%)>反流性食管炎34例(8.90%)>十二指肠溃疡12例(3.14%)>胃溃疡9例(2.36%)>胃癌4例(1.05%)>残胃炎2例(0.52%)。其中胃黄色瘤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占比最高。4.胃黄色瘤患者伴黏膜萎缩者252例,占比65.97%;伴黏膜肠化者322例,占比84.29%。5.多发胃黄色瘤患者黏膜萎缩、黏膜肠化的检出率(分别为82.54%、95.24%)均高于单发胃黄色瘤患者黏膜萎缩、黏膜肠化的检出率(分别为62.70%、82.13%)。多发胃黄色瘤发生黏膜萎缩、肠化的危险分别是单发胃黄色瘤者的2.81倍、4.35倍。多发胃黄色瘤患者重度萎缩、重度肠化的检出率(分别为32.69%、28.33%)高于单发黄色瘤患者重度萎缩、重度肠化的检出率(分别为25.50%、20.99%)。研究结论胃黄色瘤的发生与年龄因素、性别因素密切相关,年龄>50岁、男性患者,胃黄色瘤的检出率高。胃黄色瘤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密切相关,其中多发胃黄色瘤伴发黏膜萎缩、黏膜肠化风险高于单发胃黄色瘤,多发胃黄色瘤重度萎缩、重度肠化的检出率高于单发胃黄色瘤。胃窦黄色瘤者黏膜萎缩的检出率低于非胃窦黄色瘤。本研究初步证实胃黄色瘤的发生及分布可以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及病变程度的生物学指征。在内镜检查中若发现胃黄色瘤,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群,操作者应提高警惕,建议行活检检查或行胃泌素、胃蛋白酶等血清学检查,明确诊断,并向患者强调定期复查胃镜的重要性,警惕肿瘤的发生。研究二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黄色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中医证候分布研究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黄色瘤的病理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方法根据患者胃镜、病理检查结果,纳入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黄色瘤患者104例,获取知情同意,完整填写调查问卷,收集胃镜、病理等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黄色瘤的病理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以上数据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一般资料用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选用χ2检验。研究结果1.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黄色瘤患者中,单发黄色瘤组与多发黄色瘤组在OLGA/OLGIM各期的分布占比不同。其中多发黄色瘤组中OLGA Ⅲ期、Ⅳ期的占比(分别为40.91%、27.27%)高于单发黄色瘤组OLGA Ⅲ期、Ⅳ期的占比(分别为25.61%、15.85%);多发黄色瘤组中OLGIM Ⅲ期、Ⅳ期的占比(分别为45.45%、22.73%)高于单发黄色瘤组中OLGIM Ⅲ期、Ⅳ期的占比(分别为30.49%、20.73%)。2.本研究中伴广泛肠化有61例,占比58.65%。其中多发黄色瘤组中广泛肠化的检出率(72.72%)高于单发黄色瘤组(54.88%)。不同部位黄色瘤患者的广泛肠化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胃底(100%)>胃体(70.73%)>贲门(62.50%)>胃角(58.82%)>胃窦(50.94%)。3.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黄色瘤患者中证候分布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证(34.90%)>脾胃湿热证(16.15%)>肝胃郁热证(15.62%)>肝胃气滞证(14.85%)=胃络瘀血证(14.85%)>胃阴不足证(4.17%)。其中单一证候43例(脾胃虚弱证28例、脾胃湿热证9例、肝胃郁热证5例、肝胃气滞证3例、胃阴不足证0例、胃络瘀血证0例),占总病例数41.35%;复合证候61例,占总病例数的58.65%,复合证候中以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弱证最多12例,占比19.67%;其次为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占比分别为13.11%、8.20%。4.多发黄色瘤组证候分布占比依次为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单发黄色瘤组证候分布占比依次为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其中多发黄色瘤组复合证候占比(63.64%)高于单发黄色瘤组复合证候占比(58.54%)。5.广泛肠化组证候频次占比前三为:脾胃虚弱证(39.90%)、胃络瘀血证(18.80%)、肝胃郁热证(15.38%);非广泛肠化组证候频次占比前三为:脾胃虚弱证(33.33%)、脾胃湿热证(20.00%)、肝胃气滞证(16.00%)。研究结论本研究中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多发胃黄色瘤者广泛肠化的检出率及癌变风险均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单发胃黄色瘤者。根据本研究中的证候分布特点,可知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黄色瘤的病机为虚实夹杂,以脾胃虚弱为本,以痰湿、郁热、瘀血为标。胃黄色瘤会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分布,且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黄色瘤患者的证候分布与黏膜萎缩、肠化程度及胃黄色瘤的分布均有关,其中痰湿、郁热是伴发胃黄色瘤的关键;血瘀是萎缩、肠化发展的关键。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黄色瘤患者的治疗中,以健脾为本,根据黏膜萎缩、肠化的情况及胃黄色瘤的情况,加以“通瘀滞”、“化痰湿”、“清郁热”的方药。本研究丰富了中医微观辨证的内容,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黄色瘤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

二、胆囊结石伴内镜下胆汁反流6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结石伴内镜下胆汁反流6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经胃肠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器械
    1.4 手术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结果
    2.3 随防结果
3 讨论

(3)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器材
    1.3 研究方法
    1.4 术后随访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三组病人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2.2 三组病人术前及术后肝功能化验指标比较
    2.3 三组病人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2.4 三组病人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2.5 术后随访
3 讨论
    3.1 对T管引流与一期缝合的认识
    3.2 对LTCBDE的认识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石症微创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轻症-中度重症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轻症-中度重症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机的研究进展
第3章 研究资料及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方法
        3.3.1 分组情况及围手术期处理
        3.3.2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临床资料
    4.2 术前处置及手术方式
    4.3 相关指标分析
        4.3.1 手术安全性分析
        4.3.2 手术难度比较
        4.3.3 总住院费用和总住院时间的比较
    4.4 复发事件
        4.4.1 围手术期复发性胆道事件
        4.4.2 出院后因复发性胆道事件再入院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特点调查及李振华教授诊治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概况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2.1 古代医家的认识
        2.2 现代医家的认识
        2.2.1 肝(胆)胃不和是核心病机
        2.2.2 与三焦郁滞密切相关
        2.2.3 浊毒内蕴是重要病机
        3 辨证论治
        3.1 现代医家临证经验
        3.2 现代研究
        4 中药方剂
        4.1 经方
        4.1.1 柴胡剂
        4.1.2 其他经方治疗
        4.2 自拟方
        4.2.1 现代医家临证经验
        4.2.2 现代研究
        4.3 中成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 定义
        2 临床表现
        3 流行病学
        4 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4.1 胃肠道手术
        4.2 胆囊疾病
        4.3 Hp感染
        4.4 精神心理因素
        5 诊断
        5.1 诊断标准
        5.2 检测方法
        5.2.1 胃镜检查
        5.2.2 胶囊内镜
        5.2.3 胃内24小时pH及胆红素监测
        5.2.4 胃内总胆汁酸测定
        5.2.5 放射性核素检测
        6 治疗现状
        6.1 一般治疗
        6.2 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制定调查表
        3.2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3.3 建立数据库
        3.4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年龄、性别
        4.1.2 BMI
        4.1.3 受教育程度与职业
        4.2 个人史
        4.2.1 病程
        4.2.2 合并疾病情况
        4.2.3 饮食习惯
        4.2.4 个人嗜好
        4.2.5 生活习惯
        4.2.6 人际关系
        4.2.7 工作强度
        4.2.8 焦虑抑郁情况
        4.3 致病相关因素与BRG患者焦虑抑郁的差异性检验
        4.4 中医证候研究
        4.4.1 中医证候分布
        4.4.2 中医证候与性别的相关性
        4.4.3 中医证候与年龄的相关性
        4.4.4 中医证候与病程的相关性
        4.4.5 中医证候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4.4.6 中医证候与运动频率的相关性
        4.4.7 中医证候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5 讨论
        5.1 发病人群特征
        5.2 受教育程度与职业
        5.3 合并疾病
        5.4 个人嗜好
        5.5 焦虑抑郁与其他致病因素的相关性
        5.6 中医证候与其他致病因素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的李振华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总结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信息采集
        3.2 数据预处理
        3.3 数据挖掘方法
        3.3.1 频数分析
        3.3.2 关联规则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四诊信息
        4.1.1 临床症状分布
        4.1.2 舌质分布
        4.1.3 舌苔分布
        4.1.4 脉象分布
        4.2 中医证候
        4.3 常用方剂
        4.4 常用药物
        4.5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4.5.1 药物四气属性分布
        4.5.2 药物五味属性分布
        4.5.3 药物归经分布情况
        4.6 关联分析
        4.6.1 药物间关联规则
        4.6.2 症状与药物关联规则
        5 讨论
        5.1 四诊情况分析
        5.2 用药分析
        5.2.1 药物性味归经
        5.2.2 药物功效分类
        5.2.3 高频药物分析
        5.3 导师治疗BRG的经验总结
        5.3.1 病因病机
        5.3.2 施治经验
        5.3.3 用药配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证候调查记录表
附录二 辨证分型标准
附录三 医院焦虑抑郁评分量表(HADS)
个人简介

(6)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方法
        1.2.1 围术期准备
        1.2.2 手术方式
    1.3 观察指标
    1.4 术后并发症定义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结果
    2.1 一般资料对比
    2.2 术前影像学指标
    2.3 术中情况
    2.4 术后情况
    2.5 手术前后胆红素指标
    2.6 术后短期并发症
    2.7 术后长期随访
第3章 讨论
    3.1 两组数据分析讨论
    3.2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3.3 T管引流的优势与劣势
    3.4 一期缝合优势及适应症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ERCP+LC与LCBDE+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
        2.排除标准:
    三、治疗方案
        1.ERCP+LC组:
        2.LCBDE+LC组:
    四、观察指标
        1.手术情况:
        2.并发症情况:
        3.诊断标准:
        4.随访:
    五、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结石情况与术式选择比较
    三、近期疗效比较
        1.取石率:
        2.住院情况:
        3.近期并发症:
    四、远期疗效比较
讨 论

(8)LCBDE与ERCP/EST治疗直径>12mm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1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治疗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 定义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4. 临床症状
        5. 诊断
        6. 治疗
        7.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
        1. 中医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中医治疗
        4.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
        5. 讨论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周斌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英
        1. 脾胃虚弱,寒湿深伏胃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根本病理病机
        2. 脾肾同调以治本
        3. 多脏调燮以治标
        4. 用药特点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案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证型的分布特征
        2.3 证型与病理改变
    3 讨论
        3.1 一般资料
        3.2 中医证型分布特征
        3.3 证型与病理改变
        3.4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10)胃黄色瘤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1. 流行病学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3. CAG的临床表现
        4. CAG的诊断
        5. CAG的血清学检查
        6. CAG癌变风险评估方法
        7. CAG的治疗
        8. CAG随访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1. CAG的中医病名认识
        2. CAG的病因病机
        3.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4. 辨证分型
        5. 中医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胃黄色瘤的临床研究
        1. 流行病学
        2. 危险因素
        3. 发病机制
        4. 诊断
        5. 治疗
        6. 意义
        7. GX的中医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胃黄色瘤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分析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黄色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中医证候分布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验案举隅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胆囊结石伴内镜下胆汁反流6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阿拉坦五味丸在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预防结石复发的临床研究[D]. 梁全.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经胃肠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初探[J]. 刘妍,鲍远燕,唐庆林,刘将,邓立新,马明,林华英,张鸣青.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06)
  • [3]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分析[D]. 李健.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轻症-中度重症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机的探讨[D]. 谭扬. 吉林大学, 2021(01)
  • [5]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特点调查及李振华教授诊治经验总结[D]. 黄千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比较[D]. 李庆钊.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7]ERCP+LC与LCBDE+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对比研究[J]. 王伟龙,温子龙,郑宗敏,朱文峰,郑强,薛平.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1(02)
  • [8]LCBDE与ERCP/EST治疗直径>12mm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D]. 吴波.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9]1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特征研究[D]. 周惠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10]胃黄色瘤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性研究[D]. 吴忆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内镜下胆囊结石合并胆汁反流65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