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并发真菌感染150例临床分析

肝功能衰竭并发真菌感染150例临床分析

一、150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蔡秋红[1](2021)在《65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我院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以2015年~2019年我院感染科住院的65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期住院的65例肝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用SPSS26.0对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合并基础疾病、真菌感染部位、菌株构成、广谱抗菌药及激素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侵入性操作、实验室检查结果、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 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真菌治疗情况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组共培养出菌株19株,其中白念珠菌7株(36.8%),光滑念珠菌2株(10.5%),热带念珠菌2株(10.5%),烟曲霉菌3株(15.8%),未分类酵母菌1株(5.3%),未分类霉菌4株(21.1%)。(2)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最常见的部位为呼吸道(40%),其次是消化道(31%)。(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组广谱抗菌药及激素的使用、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MELD评分较对照组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较对照组低,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在使用广谱抗菌药、ALT和AST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组死亡12例,病死率18%;对照组死亡4例,病死率6%。两组间病死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以白念珠菌最常见。呼吸道和消化道为常见感染部位。使用广谱抗菌药是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胆酶分离的肝衰竭患者转氨酶(ALT和AST)降低时可能需警惕真菌感染的发生。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预后差。

蔡秋红,崔琦,王余彦,罗红春,曾爱中[2](2021)在《65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该院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以该院感染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诊断为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65例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住院的65例肝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26.0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共培养出菌株19株,其中白念珠菌7株(36.8%),光滑念珠菌2株(10.5%),热带念珠菌2株(10.5%),烟曲霉菌3株(15.8%)。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为40.0%;其次是消化道,为3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使用广谱抗菌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衰竭患者使用广谱抗菌药易感染真菌。

周瑶[3](2021)在《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探索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分析影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耐药谱,为终末期肝病患者发生感染提供早诊早治思路,从而减少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肝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收治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菌耐药情况。结果:1.ESLD的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在疾病的病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ESLD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提示:ESLD的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在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血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MELD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相关指标明显高于无感染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血清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是终末期肝病发生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OR=1.036,1.02,1.03,1.02,8.42,1.01)。3.在终末期肝病感染组的患者中,有149例(68.04%)为单部位感染的患者,有70例(31.96%)为双部位感染的患者。在单部位感染中以SBP最常见(125,83.89%),双部位感染中SBP并发肺部感染最常见(58,82.86%),发现3例是SBP合并真菌感染。219名终末期肝病感染组的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31.96%,培养出的病原菌中杆菌有39株(55.71%),球菌有19株(27.14%),真菌有12株(17.14%)。杆菌中大肠埃希菌有14例(35.90%),是最为常见的种类,其次是肺炎克雷伯杆菌(12,30.77%)。球菌中以屎肠球菌最常见(9,47.37%),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2,10.5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10.52%),沃氏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鹑鸡肠球菌(D群)、粘质沙雷菌、粪肠球菌各培养出1株。真菌中最常见的是念珠菌属,其中白色念珠菌(8,52.19%)最常见,也可见曲霉菌、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的感染菌株。4.终末期肝病合并杆菌感染时,对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头孢类的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的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利奈唑胺耐药率较低。终末期肝病合并球菌感染对青霉素、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低。结论:1.终末期肝病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在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白蛋白、血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MELD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终末期肝病的感染组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国际标准化比值、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总胆红素是ESLD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国际标准化比值与感染发生与否呈现高度相关(OR=8.42)。2.终末期肝病发生感染的的患者中,单部位及双部位感染均可见,单部位感染最常见,以SBP占比最多,双部位感染中SBP并发肺部感染最常见。3.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时杆菌感染多于球菌感染。杆菌中大肠埃希菌最常见,球菌中屎肠球菌最常见。也可见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真菌中最常见类型。4.终末期肝病合并杆菌感染的患者对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头孢呋辛等二代头孢、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的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利奈唑胺较敏感。终末期肝病合并球菌感染对青霉素、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敏感。

李丽[4](2021)在《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易患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常见真菌感染部位及病原体,并探讨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以期有效降低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并为临床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提供根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有无合并院内真菌感染,分为真菌感染组与非真菌感染组,继而通过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并探讨终末期肝病患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常见感染部位、常见病原体以及相关易患因素。结果共收集终末期肝病住院患者698例,其中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患者137例,真菌感染发生率19.63%,真菌感染发生次数151次,两部位及以上部位真菌感染病例14例,占真菌感染总例数10.22%。常见部位感染:根据发生率高低依次为呼吸道真菌感染者67例(44.37%),口腔真菌感染者43例(28.47%),肠道真菌感染者27例(17.88%),泌尿道真菌感染者7例(4.64%),腹腔真菌感染者3例(1.99%),血液真菌感染者1例(0.66%),未明确部位真菌感染3例(1.99%)。终末期肝病患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共分离真菌株103株。分离出念珠菌属80株(77.67%),霉菌属23株(22.33%)。念珠菌属类占比高,其中白色念珠菌45株,占43.69%,未分类念珠菌28株,占27.19%,光滑念珠菌4株,占3.88%,热带念珠菌2株,占1.94%,葡萄牙念珠菌1株,占0.97%。霉菌属中明确培养出曲霉菌17株,占16.50%,未分类霉菌6例,占5.83%;曲霉菌中黑曲菌3株,占2.91%,烟曲菌7株,占6.80%,黄曲菌2株,占1.94%,其他未分类曲霉菌5例,占4.85%。单因素统计结果分析显示:患者的住院时间、诊疗过程中侵入性操作、应用抗生素时长、联用抗菌药物、激素使用、MELD评分以及腹水为终末期肝病患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实验数据中TBIL、AST、ALT、PTA、INR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明确显示:患者的住院时间、诊疗过程中侵入性操作、应用抗生素时长、联用抗菌药物、激素使用、MELD评分及腹水是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独立易患因素。在预后分析中,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组与非真菌感染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但在终末期肝病亚组分析中显示:⑴晚期肝癌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组较非真菌感染组预后差(P<0.05);⑵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组预后与非真菌感染组相比预后差(P<0.05);⑶肝衰竭患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组预后与非真菌感染组无差别(P>0.05)。肝衰竭分期分层预后分析中,结果显示,早期肝衰竭真菌感染组患者预后与非真菌感染组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中晚期肝衰竭真菌感染组患者比非真菌感染组预后差(P<0.05)。结论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19.63%。呼吸道为最易受累部位,其次为肠道及口腔。一共获得真菌菌株103株,以念珠菌属居多,其次为霉菌属,念珠菌属中以白色念珠菌居多,霉菌属中以曲霉菌为主。住院时长、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联用抗菌药物、激素使用、MELD评分及腹水是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独立易患因素,晚期肝癌、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院内真菌感染预后差。肝衰竭分期分析,真菌感染组中晚期肝衰竭患者预后比非真菌感染组预后差(P<0.05)。

王蓉,张缭云[5](2020)在《重症肝病合并真菌感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症肝病合并真菌感染不仅是导致患者肝功能衰竭的重要诱发因素,也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其临床表现不特异,容易导致漏诊。及早甄别,规范治疗,对改善预后很重要。

王宇,许祥,童晶晶,穆秀颖,陈婧,翟兴冉,胡瑾华[6](2020)在《肝衰竭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病原学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分析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08年1月-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肝衰竭患者3 233例,建立肝衰竭患者回顾性队列,将其中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372例,设为感染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期未发生真菌感染患者372例,设为对照组。感染组中真菌感染均为微生物检查标本培养阳性和(或)涂片阳性的患者,统计其真菌感染的部位、菌种及构成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基础肝病等临床资料,归纳肝衰竭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372例,共发生真菌感染438例次,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及口腔感染为主,分别占60.05%和29.91%;共培养分离真菌245株,以白假丝酵母及烟曲霉菌为主,分别为88株(占35.92%)和85株(占34.69%)。年龄、并发症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是肝衰竭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临床上高龄、存在并发症及肝功能较差的肝衰竭患者,易发生真菌感染,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降低真菌感染率。

刘文慧[7](2020)在《肝衰竭合并感染早期诊断模型的建立》文中提出目的:探索建立和完善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体系,构建一个良好、简易的诊断模型,并评价模型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可能性的预测作用。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1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筛选最终纳入179例,根据临床诊断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2组临床特征、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常见的实验室指标以及感染可能性评分(Infection Probability Score,IPS)、器官衰竭序贯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PCT联合IPS评分诊断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CT联合IPS评分对患者发生感染的预测效能。2.2015年1月-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经筛选后纳入179例作为造模组;筛选247例来自2018年7月-2019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2018年1月-2019年10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最终纳入122例作为验证组。根据临床诊断将组中病例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造模组,选入年龄、体温、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rophil ratio,NE%)、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动脉血乳酸(Lacticacid,Lac)、血清白蛋白(Serumalbumin,Alb)、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和 SOFA 评分9项与感染相关的预测变量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将诊断模型进一步在验证组中进行验证,利用ROC曲线分析其预测效能和准确性。结果:1.模型组179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者123例(68.72%),其中肺部感染99例(80.49%)、腹腔感染49例(39.84%),合并2个及以上部位感染40例(32.52%)。验证组122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84例(68.85%),主要为肺部感染63例(75%)和腹腔感染36例(42.86%),合并有2个及以上部位感染50例(59.52%)。2.模型组肝衰竭患者总体近期住院病死率为68.16%,其中感染组病死率(75.61%)明显高于非感染组。验证组总体短期住院病死率为55.74%,感染组病死率(67.86%)同样明显高于非感染组。3.在评价降钙素原联合感染可能性评分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预测价值的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优势比(OR)=3.822,95%可信区间(95%CI):1.714~8.523,P=0.001]和 IPS 评分(OR=1.125,95%CI:1.030~1.230,P=0.009)为肝衰竭合并感染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PCT联合IPS评分对肝衰竭并发感染的预测能力最佳[ROC曲线下面积(AUC)=0.857,95%CI:0.801~0.913],显着高于PCT(AUC=0.803)和IPS评分(AUC=0.8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CT联合IPS评分的阳性似然比较高(3.40),阴性似然比最低(0.28)。4.在探索建立肝衰竭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评分模型中,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温、PCT、CRP、Lac、SOFA评分为肝衰竭并发感染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建立的感染早期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0.899,95%CI:0.846~0.93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6.2%、80.4%。验证结果显示模型重复性较好(AUC=0.953,95%CI:0.899~0.98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91.7%、84.2%。结论:肝衰竭并发感染患者病死率极高,感染主要类型为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研究发现PCT、IPS评分均能预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两者预测效能相当,而PCT联合IPS评分较两者则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了针对肝衰竭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评分模型,对肝衰竭并发感染早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总准确度较高,在同地区不同中心患者中显示良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范文瀚,罗怡平,廖威,李成忠[8](2020)在《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及临床特点》文中提出肝衰竭是由药物、病毒、理化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严重肝脏功能损害,以胆红素进行性升高、凝血时间延长、白蛋白水平下降、肝昏迷、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综合征[1]有研究表明其死亡率可高达40~90%[2]。在我国,肝衰竭的主要原因是HBV感染。部分肝衰竭患者由于抗生素及激素的使用、长期卧床、肠道细菌移位等诸多原因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可合并真菌感染,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加大了治疗的难度,预后极差。有文献报道,肝衰竭合并微生物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远高于非感

刘晨瑞,李亚萍,冯丹丹,党双锁[9](2020)在《终末期肝病合并真菌感染诊治的热点与难点》文中研究指明终末期肝病(end-stage liver disease,ESLD)患者由于住院时间长、免疫功能调节失衡、多合并有细菌感染且常因行侵袭性操作等原因,在临床上合并真菌感染并不少见.由于其表现不典型不易早期发现,ESLD一旦合并真菌感染往往诱发或者加重疾病进展、病死率增加.因此,本文主要就近年来有关ESLD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等热点及难点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陆钊[10](2020)在《慢加急肝衰竭合并感染患者入院时指标与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收集慢加急肝衰竭合并不同系统感染患者入院时症状(畏寒、寒战、发热、纳差)、体重指数、感染部位、是否存在并发症,血常规(白细胞及其分类、血小板)、肝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凝血酶原活动度百分比、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补体C3、静脉血乳酸、前白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及来源、根本病因及分级,分析其与4周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53例慢加急肝衰竭合并不同系统细菌感染患者,包括治疗好转者208例和死亡者45例,收集患者入院时症状、体重指数、辅助检查结果及慢加急肝衰竭的来源、根本病因及分级,与患者本次治疗结局对比。结果:(1)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死亡组与好转组相比,在年龄、性别、感染部位、是否存在并发症、分级、血常规(白细胞及其分类、血小板)、肝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凝血酶原活动度百分比、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补体C3、静脉血乳酸、前白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二氧化碳结合力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在临床症状、体重指数、来源、根本病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是否存在细菌培养阳性结果上无统计学差异;(2)采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死亡组与好转组在年龄、白蛋白、前白蛋白、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降钙素原水平差异上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高白蛋白、高前白蛋白、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是保护因素(P<0.05),而高龄、高降钙素原、腹腔感染、呼吸道感染、血流感染是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

二、150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50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65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2)65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真菌感染种类
    2.2 真菌感染的分布特点
    2.3 真菌感染主要临床特征
    2.4 抗真菌治疗疗效
    2.5 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2.6 疾病预后
3 讨 论

(3)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及定义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内容与方法
    3.质量控制
        3.1 研究对象的筛选
        3.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组及无感染组病因的组成及构成比
    2 终末期肝病相关因素分析
    3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感染部位分布
    4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及分布
    5 病原菌来源分布情况
    6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
讨论
    1 ESLD合并感染的病理生理
    2 ESLD合并感染的临床表现
    3 ESLD合并感染的诊断及病情评估
    4 ESLD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
    5 ESLD病原菌耐药情况
    6 ESLD合并感染的治疗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特征及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易患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肝衰竭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病原学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
        1.2.2 真菌培养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肝衰竭患者真菌感染部位分布
    2.2 肝衰竭患者感染真菌分布
    2.3 肝衰竭患者并发真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3 讨 论

(7)肝衰竭合并感染早期诊断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降钙素原联合感染可能性评分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感染的诊断标准
        1.3 转归的判断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感染部位
        2.3 感染与肝衰竭患者的转归
        2.4 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2.5 PCT、IPS评分及IPS评分联合PCT对肝衰竭并发感染预测能力的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肝衰竭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评分模型的建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造模组预测变量转换为二分类变量
        2.2 造模组预测变量间的共线性检验
        2.3 造模组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及评分模型的建立
        2.4 感染早期诊断模型对肝衰竭并发感染的诊断效能评价
        2.5 验证组对肝衰竭并发感染早期诊断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衰竭合并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及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及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易感因素
    (一)疾病本身:
    (二)治疗因素:
二、临床特征
    (一)感染特点: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及治疗
四、小结

(9)终末期肝病合并真菌感染诊治的热点与难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真菌、真菌感染与ESLD
2 ESLD合并真菌感染的现状
    2.1 ESLD患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比例逐渐上升
    2.2 ESLD患者最常见感染部位为肺部及口咽部
    2.3 ESLD患者合并念珠菌最为常见,合并曲霉菌预后较差
3 ESLD合并真菌感染病因分析
    3.1 肠道菌群紊乱是导致真菌感染的原因之一
    3.2 糖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尚存争议
    3.3 乙肝病毒载量是继发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3.4 住院时长和侵入性操作是继发真菌感染的原因
4 ESLD合并真菌感染后诊治面临巨大挑战
    4.1 E S L D合并真菌感染症状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
    4.2 ESLD合并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物使用存在两个矛盾
5 结论

(10)慢加急肝衰竭合并感染患者入院时指标与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150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65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 蔡秋红.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65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 蔡秋红,崔琦,王余彦,罗红春,曾爱中. 重庆医学, 2021(11)
  • [3]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 周瑶.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易患因素的研究[D]. 李丽. 宁夏医科大学, 2021
  • [5]重症肝病合并真菌感染[J]. 王蓉,张缭云.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07)
  • [6]肝衰竭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病原学及影响因素[J]. 王宇,许祥,童晶晶,穆秀颖,陈婧,翟兴冉,胡瑾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0(14)
  • [7]肝衰竭合并感染早期诊断模型的建立[D]. 刘文慧. 苏州大学, 2020(02)
  • [8]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及临床特点[J]. 范文瀚,罗怡平,廖威,李成忠. 肝脏, 2020(04)
  • [9]终末期肝病合并真菌感染诊治的热点与难点[J]. 刘晨瑞,李亚萍,冯丹丹,党双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0(06)
  • [10]慢加急肝衰竭合并感染患者入院时指标与预后因素分析[D]. 陆钊.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肝功能衰竭并发真菌感染15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