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郭宏,张海玉[1](2021)在《网络环境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开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推动了现代技术在人们生活、工作当中的广泛应用,尤其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模式也不断进行创新变革。在医学教育教学中,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媒体教学能够有助于医学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尤其通过网络教学手段的交互性、多任务模式和海量教学资源的共享,能够最大程度上促进医学教育教学时效性和综合实践性的提升。同时医学教育教学的特点与网络教学特点之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能够有效促进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形象化,提高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实现医学教育教学整体效果的提升。文章首先介绍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再阐述网络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接下来进行网络环境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创新重要性,最后结合当前网络环境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特点讨论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开展。
李晓东[2](2021)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刘博[3](2021)在《网络环境下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二次函数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自主性全面发展。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支持,使得教育的进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目前,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开启了前所未有的的发展趋势。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对初中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鉴于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故而对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二次函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选取J省C市某实验中学九年级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二次函数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再结合网络环境下二次函数自主学习理论作为研究依据,编制出一套能够有效反映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对收集的数据利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得出该校初中生网络环境下二次函数自主学习现有水平、相关结论及存在问题:(1)66.4%的初中生主观上不太愿意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在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浏览其他与学习无关的网站的情况的人数较多;57.4%初中生对知识的反思与总结不够重视;(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模棱两可、图像与性质掌握不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3)学校设备陈旧、原生家庭支持力度不够以及网络平台监管制度不够完善等。结合对初中生二次函数自主学习能力现状测试、调查结果分析以及对九年级数学教师的访谈,提出以下培养策略:(1)初中生应树立自主学习观念,提高信息素养、重视二次函数知识的反思与总结;(2)教师在此过程中要通过教学理念优化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初中生的自主探讨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其自觉将知识体系应用于实际问题中;(3)更新家长观念;(4)优化网络平台;(5)完善教学设备。以二次函数为例探究了网络环境下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1)分析学生找出其培养突破口;(2)分析教师寻找培养路径;(3)提高家庭支持力度;(4)更新教学设备;(5)优化网络平台。针对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二次函数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的测试结果给出研究不足及原因,并提出期望在未来研究中,能够扩大测试范围、拓宽研究范围等建议。旨在为一线教师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参考与帮助。
崔莹[4](2021)在《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资源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诸多的机遇。如阅读教学的环境、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变革空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网络资源和电子信息技术平台优势,结合初中生年龄特点以及初中阅读教学内容的特点,重构崭新的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课堂。虽然网络资源和电子信息技术对语文阅读课堂的影响很大,但一直很难真正融入传统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多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借助网络资源和技术进行混合式阅读教学的普及率并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师既想维护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保证教学进度的考量,也有对网络技术的不熟练与网络资源可信度的质疑。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中小学开展“停课不停学”活动,依托网络资源和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授课,为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变革带来了更多实践的空间和动力。通过这次长达多个月的阅读教学实践,初中语文教师充分体验到依托网络环境进行阅读教学的便利性、可操作性与可信度,也总结出相应的线上阅读教学方法与规律,为以后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明确了在教学资源不足时,开放学习需要时以及线下学习限制时均可以借用网络环境上好初中阅读课。本文主要从三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比较分析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和传统初中语文阅读策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二部分基于第一章中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主要分析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和不足,研究其可行性,分析也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分析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针对第二章中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阐明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则,构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罗艺[5](2021)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社会知识体系的不断解构与重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素养需求与结构面临新的变革契机。信息素养成为技术变革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布拉格宣言》、《亚历山大宣言》等国际性纲要文件彰显着信息素养的时代意义,并将信息素养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无容置疑凸显了信息素养在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等现象频现,其在应对技术变革层面胜任力明显不足。为此,本研究尝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议题。参照美国、欧盟等陆续推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本研究较为认同信息素养即能力这一概念,并将大学生信息素养界定为大学生发展中所应该具备的信息理解、选择、运用、评价、反思、创造能力。基于对境脉理论和学习者特征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理论视角,本文从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教育支持维度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困境表征及教育支持路径。首先,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教育比较、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设计和验证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量指标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六个省份12所大学近2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而对60余名大学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和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次,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构成和教育支持的相关维度,构建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实施构想,注重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得两者互为补充、相互验证。研究发现,在信息素养现状方面,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教育成效不显着,具体存在的六个方面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等。在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提出个人特质和外部环境两大教育支持影响因素,个人特质具体是指信息行为极易受到个人特质影响,且不易受大学教育影响而转变;外部环境则囊括大学、网络、社会三方,主要面临以下现实问题:大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相应教育项目和举措不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未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重视;缺乏系统性成效评估体制机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等。基于以上发现,归纳得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四项实然困境:其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理念滞后;其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其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多元主体缺失;其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政策大学供给匮乏。立足现状和问题,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三个原则构想,分别为“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原则”、“教育环境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原则”、“教育环境的系统化与长效性原则”,同时从大学生个体、大学本身、政府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出发,遵循微观到宏观、外促到到内生、泛化到专业、单主体到全育人的基本思路,提出构建“以内生为核心、大学为重点、网络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四位一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四条实施路径,以期能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价值参考。
伍志[6](2021)在《网络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主导权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子平[7](2021)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网络技术在稳步发展的同时,移动网络技术应运而生,社会信息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信息在当前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显得尤为重要,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要求。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也成为了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能力,同时也成为了人们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必备素养。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且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快速的融入社会。移动网络具有移动性、即时性、精准性、隐私性等特点,信息在移动网络环境下传播和更新速度加快,因此移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作为个人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信息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素养课程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探究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当下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具有必要性。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课程开展了一定研究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但这些对策与建议大多是针对传统网络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能否解决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并且在以往的研究中缺乏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的系统梳理,因此课程的内容能否顺应移动网络时代并不明确。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信息素养的内涵以及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了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通过梳理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使用教材,了解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其中,问卷的数据和课程的内容都从心理学、科学、技术学、社会学和伦理学五个维度来分析。最后,将大学生信息素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进行对比,旨在发现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终为完善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发现,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中出现如下问题:(1)心理学方面: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内容匮乏;(2)科学方面:缺少信息辨别方面的内容;(3)技术学方面:缺少信息利用相关的内容;(4)社会学方面:信息交流方面的内容匮乏,缺少信息交流创新的内容;(5)伦理学方面:缺少培养大学生自控能力的内容。因此,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1)增加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内容;(2)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内容;(3)增加提升大学生信息利用水平内容;(4)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交流创新能力内容;(5)增加强化大学生自控能力内容。
李苗苗[8](2021)在《新时代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步入新时代,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近10亿的中国人在网络上获取他们想要掌握的信息,交流他们对于某个热点事件的看法,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求知途径,还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同时,对于国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也会因其接受知识的不同而产生理念冲突。青少年网民是网络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比例占我国网民总数的二分之一强。而新时代的青少年任务艰巨,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而他们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过度的关键期,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传统的单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积极利用新时代网络带给我们的机遇,克服其负面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视角。首先,从新时代、网络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入手,分析了新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着重指出新时代网络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即新时代网络既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又强化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新时代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机遇体现在新时代网络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工作方法改革创新、教育效果优化提升。挑战体现在弱化了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加剧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针对新时代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提出相应的对策,并把重点放在积极发挥新时代网络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优势。学校要充分发挥其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家庭要重视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青少年要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四方联动,形成合力,使得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做得到位、落到实处、收到效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好入口关。
黄熙[9](2020)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涉及到法律法规、政府监管、社会风气以及家庭监护等多个方面。总体而言,虽然立法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管理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监管、行业协会也发挥了一定的自律作用,但未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本文以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方面为主要切入点,基于网络环境的背景,首先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漏的现象及类型进行分析,指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并从政府保护的背景和政府保护的概念方面提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主要职责。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多案例分析法,从问卷分析、法律设置、协同治理、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社会风气、监护人和未成年人等方面分析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面临的问题,分析背后存在的法律不健全、行政监管效力低下、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管理不严、网络社会风气不足、监护人和未成年人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的原因。与此同时,重点从政府保护的角度,将政府保护与完善法律建设、政府职能与优化多元协同治理、政府保护与管理网络主体、政府保护与营造社会风气、政府保护与提升监护人和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对策分析,建议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完善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邵秀英[10](2020)在《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指出网络环境给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甚至影响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群体也深受互联网的影响,网络和研究生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研究,就成为一个非常必要而紧迫的课题,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在网络环境下扬长避短、促进高水平人才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推动“双一流”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迫切任务。本文在查阅及总结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首先,交代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然后对与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相关的概念进行概述。其次,写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先从横向说明了网络环境下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又从纵向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及21世纪以来为节点说明了研究生“三观”教育的历史演变,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再次,根据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现状,从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人四个角度归纳总结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进而提出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环境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开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环境和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概述 |
2 网络环境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特点 |
3 网络环境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开展的重要性 |
4 网络环境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开展策略的建议 |
4.1 网络环境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中 |
4.2 网络环境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中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
(3)网络环境下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二次函数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2章 网络环境下二次函数自主学习理论概述 |
2.1 自主学习理论概述 |
2.1.1 自主学习概念 |
2.1.2 自主学习发生条件 |
2.1.3 自主学习过程 |
2.2 自主学习能力概述 |
2.2.1 自主学习能力概念 |
2.2.2 自主学习能力内容 |
2.2.3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
2.2.4 自主学习能力评价 |
2.3 二次函数理论概述 |
2.3.1 课标概述 |
2.3.2 教材概述 |
2.3.3 学情概述 |
2.3.4 知识结构 |
2.4 网络环境下二次函数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
2.4.1 人本主义理论 |
2.4.2 主体性教育理论 |
2.4.3 元认知理论 |
2.4.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网络环境下二次函数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测试访谈对象 |
3.3 调查、测试和访谈卷的设计与说明 |
3.4 学生测试题及问卷调查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
3.5 问卷信度与效度 |
3.5.1 问卷的信度检验 |
3.5.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3.6 教师访谈 |
3.7 访谈结果分析 |
第4章 网络背景下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
4.1 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
4.1.1 初中生自身的培养 |
4.1.2 初中数学教师的培养 |
4.1.3 加强家庭支持力度 |
4.1.4 更新学校配置 |
4.1.5 优化网络平台 |
4.2 以二次函数为例探究网络环境下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
4.2.1 学生分析找寻培养突破口 |
4.2.2 教师分析寻找培养路径 |
4.2.3 加强家庭支持力度 |
4.2.4 更新学校配置 |
4.2.5 优化网络平台 |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教师访谈问卷 |
致谢 |
(4)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网络环境 |
(二)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 |
(三)网络阅读教学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一章 与传统阅读教学策略的比较 |
一、与传统阅读教学策略的相同点 |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
(二)注重学生阅读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
二、与传统阅读教学策略的不同点 |
(一)阅读教学基本模式变化 |
(二)阅读教学环境的变化 |
(三)阅读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变化 |
(四)阅读教学评价的变化 |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
一、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 |
(一)阅读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
(二)阅读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
(三)阅读教学过程的情境性 |
(四)阅读学习的自主性 |
(五)阅读教学探究的互动性 |
(六)阅读知识的整合性 |
二、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 |
(一)阅读教学中缺少人文精神的塑造 |
(二)教师难于实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
(三)学生易受电子设备的影响而缺少深度阅读与思考 |
(四)教师过于关注技术操作而忽视阅读教学本身的特性 |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
一、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满足多种教学需求 |
(一)借助网络环境,提供丰富初中阅读教学资源 |
(二)借助网络环境,满足初中学生自主阅读学习需要 |
(三)借助网络资源,拓宽初中阅读教学方式 |
(四)借助网络资源,实施分层阅读教学 |
二、完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网络环境运用的策略 |
(一)借助网络平台,拓展初中阅读课程资源 |
(二)借助网络平台,为初中阅读教学提供教学环境 |
(三)合理安排网络阅读时间,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
(四)构建多元阅读评价方式 |
三、构建混合式阅读学习模式的策略 |
(一)完善面对面的阅读教学活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
(二)开展在线阅读教学活动,拓宽阅读教学形式 |
(三)开展辅助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学习兴趣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一、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频现 |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缺乏 |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信息 |
二、素养与素质 |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 |
四、教育支持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内涵发展 |
一、媒介素养 |
二、数据素养 |
三、网络素养 |
四、信息素养 |
五、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政策文本研究 |
一、时代性标杆:《布拉格宣言》和《亚历山大宣言》 |
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研究 |
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政策研究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理论研究 |
一、基于境脉理论视角的研究 |
二、基于学习者特征理论视角的研究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研究框架 |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启示 |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路线 |
第二节 测量工具编制 |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评价指标 |
第三节 调查数据搜集 |
一、问卷预测与检验 |
二、正式问卷的施测 |
三、调查对象概况 |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特征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构成表现 |
一、大学生信息理解能力 |
二、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 |
三、大学生信息运用能力 |
四、大学生信息评价能力 |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能力 |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 |
第二节 小结与讨论 |
一、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 |
二、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 |
三、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 |
四、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 |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 |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 |
第五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影响因素 |
一、个人特质与信息素养教育 |
二、外部环境与信息素养教育 |
三、讨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维度影响情况 |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困境 |
一、信息素养教育支持重视不够 |
二、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 |
三、信息素养教育教育支持体制机制不完善 |
四、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大学供给不充分 |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关系 |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互动模型 |
二、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建构 |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基本思路 |
一、教育模式从外促到内生 |
二、教育环境从泛化到专业 |
三、教育主体从单主体到全维度 |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原则构想 |
一、教育模式的个性化、精准化原则 |
二、教育环境的专业化、规范化原则 |
三、教育体系的系统化、长效性原则 |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实施路径构想 |
一、以内生为核心,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自我支持 |
二、以大学为重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水平 |
三、以网络为依托,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制机制 |
四、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治理生态圈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概念界定 |
1.2.1 信息素养 |
1.2.2 大学生信息素养 |
1.2.3 信息素养课程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
1.3.2 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研究 |
1.3.3 相关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1.7 章节结构 |
第二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
2.1 问卷设计 |
2.1.1 探索性访谈 |
2.1.2 问题设计 |
2.1.3 预测试 |
2.2 问卷发放 |
2.3 数据分析与结果 |
2.3.1 数据分析 |
2.3.2 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梳理 |
3.1 数据来源与梳理框架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梳理框架 |
3.2 课程内容梳理结果分析 |
3.2.1 心理学部分内容 |
3.2.2 科学部分内容 |
3.2.3 技术学部分内容 |
3.2.4 社会学部分内容 |
3.2.5 伦理学部分内容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完善研究 |
4.1 信息素养现状与课程内容对比分析 |
4.1.1 心理学方面 |
4.1.2 科学方面 |
4.1.3 技术学方面 |
4.1.4 社会学方面 |
4.1.5 伦理学方面 |
4.2 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完善建议 |
4.2.1 增加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内容 |
4.2.2 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内容 |
4.2.3 增加提升大学生信息利用水平内容 |
4.2.4 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交流创新能力内容 |
4.2.5 增加强化大学生自控能力内容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 |
致谢 |
(8)新时代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2 新时代网络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
2.1 新时代网络 |
2.1.1 新时代 |
2.1.2 网络 |
2.2 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
2.2.1 青少年及其生理、心理特征 |
2.2.2 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
2.3 新时代网络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
2.3.1 新时代网络满足了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
2.3.2 新时代网络的负效应迫切要求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
2.3.3 新时代网络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
3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
3.1 调查基本情况及调查数据分析 |
3.1.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3.1.2 调查的数据分析 |
3.2 新时代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
3.2.1 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3.2.2 创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
3.2.3 提升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
3.3 新时代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
3.3.1 挑战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权威 |
3.3.2 冲击了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3.3.3 加剧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
3.4 新时代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原因分析 |
3.4.1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不到位 |
3.4.2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途径不适应新时代网络的要求 |
3.4.3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 |
3.4.4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 |
4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4.1 发挥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
4.1.1 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 |
4.1.2 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 |
4.1.3 加强青少年校园网站建设和维护 |
4.2 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网络环境 |
4.2.1 加强红色网站建设 |
4.2.2 完善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宣传体系 |
4.2.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
4.3 重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
4.3.1 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 |
4.3.2 家长要以身作则 |
4.3.3 加强家校联系 |
4.4 新时代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
4.4.1 青少年要提升网络认知水平 |
4.4.2 青少年要提高网络道德素质 |
4.4.3 青少年要加强网络法律素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青少年部分) |
附录2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访谈提纲(老师部分) |
作者简历 |
致谢 |
(9)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主要概念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2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背景及现状 |
2.1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漏的现象 |
2.2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必要性 |
2.3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现状 |
3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问题的实证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2 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法律不健全 |
3.3 政府与多主体协同治理不足 |
3.4 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管理不严 |
3.5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社会风气不良 |
3.6 监护人和未成年人对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足 |
4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法律不健全 |
4.2 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协同治理效力低下 |
4.3 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管理不严 |
4.4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社会风气不足 |
4.5 监护人和未成年人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 |
5 完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措施 |
5.1 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 |
5.2 优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多元协同治理 |
5.3 加强对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的管理和引导 |
5.4 营造良好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社会风气 |
5.5 提升监护人和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网络环境 |
一、网络环境的含义 |
二、网络环境的特点 |
第二节 研究生与“三观”教育 |
一、研究生 |
二、“三观”教育 |
第三节 实效性及“三观”教育实效性的衡量标准 |
一、实效性 |
二、“三观”教育实效性的衡量标准 |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的必要性 |
一、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及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
二、规范研究生网络行为,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
三、加强研究生“三观”教育是在当今网络环境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紧迫性 |
一、加强网络监管,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迫切需要 |
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的现状 |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
一、成员构成的复杂性 |
二、思想意识较独立 |
三、心理压力较大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的历史演变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 |
二、改革开放以来 |
三、21世纪以来 |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的现状 |
一、调查问卷 |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现状 |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对研究生“三观”教育的内容不适应网络环境 |
二、家庭对网络认识不足,教育方式单一 |
三、“三观”教育环境复杂多变,教育效果不明显 |
四、研究生自身网络运用能力不足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网络环境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 |
二、网络化教育方式的融入及家长传统的教育理念 |
三、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
四、网络信息对研究生“三观”的冲击 |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
第一节 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网络监管 |
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
二、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网络监管 |
第二节 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对家长的网络教育 |
一、加强对家长的网络教育 |
二、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
第三节 依托网络开展主题活动,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 |
一、净化网络环境,依托网络开展主题活动 |
二、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研究生社会责任感 |
第四节 培养研究生群体网络应变能力 |
一、研究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网络辨别能力 |
二、提高网络应变能力,加强自我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环境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开展研究[J]. 郭宏,张海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19)
-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D]. 李晓东.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网络环境下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二次函数教学为例[D]. 刘博. 长春师范大学, 2021
- [4]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崔莹.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5]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D]. 罗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6]网络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主导权提升策略研究[D]. 伍志.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7]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研究[D]. 王子平. 河北大学, 2021(02)
- [8]新时代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李苗苗.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9]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黄熙. 暨南大学, 2020(07)
- [10]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研究[D]. 邵秀英. 青岛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