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年第2卷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涂明星[1](2020)在《中医药干预艾滋病HARRT不良反应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连续36个月中医药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Highly Active Ant iretroviral Therapy,HARRT)缓解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筛选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湖南省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艾滋病门诊的连续就诊36个月的HIV∕AIDS患者,选取采用中医药联和HARRT疗法治疗的HIV∕AIDS患者101例,即中西医组,采用HARRT治疗的HIV∕AIDS患者58例,即西医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总频率,以及两组治疗12个月内、24个月内、36个月内三个不同时间段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程度积分等,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四个不同时间点的肝肾功能方面的安全性指标。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在性别、年龄、体重、民族、感染途径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不良反应总频率的对比:西医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总频率46.5%,中西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总频率30.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性(P<0.05)。3、两组各时间段单项不良反应发生频次、发生率及发生程度积分的对比:(1)不良反应频次:西医组各时间段不良反应发生的频次从高到低分别为:皮疹、疲乏、消化道症状、头痛、情绪异常;中西医组各时间段不良反应发生的频次从高到低分别为:皮疹、疲乏、消化道症状、情绪异常、头痛。(2)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西医组相比,除情绪异常发生率外,其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下降;头痛的发生率在治疗的各时间段和西医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乏、皮疹的发生率在治疗24个月内、36个月内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性(P<0.05);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在治疗36个月内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发生程度积分:和西医组相比,中医组疲乏、头痛治疗各时段程度积分差异具有统计性(P<0.05),且在治疗24个月内、36个月内差异明显;在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方面在24个月内、36个月内差异显着(P<0.05),且在治疗36个月内更为明显;皮疹、情绪异常治疗各时间段内无明显差异(P>0.05)。4、安全指标:和西医组对比,肝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Cr在治疗24个月、36个月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UN在治疗36个月后有可比性(P<0.05);AST在治疗各时间点优于同时间点西医组(P<0.05),ALT在治疗12个月、治疗24个月、治疗36个月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ST、ALT在治疗36个月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长期使用中医药联合HARRT疗法治疗艾滋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程度积分均低于单纯使用HARRT疗法,说明长时间使用中医西医结合治疗能减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程度,能提高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得到提高。2、长期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璐[2](2013)在《自拟凉血解毒汤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凉血解毒汤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掌跖脓胞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凉血解毒汤,每日一剂,水煎取汁约400ml,早晚两次温服;对照组予以雷公藤多苷片,10mg/次,每日三次(国药准字Z32021007江苏美通制药有限公司)。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各测一次血常规,肝功(ALT、AST),肾功能(BUN、 Cr)指标。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验,等级资料应用Ridit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结果:①通过临床观察,两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P<0.05,差异显着。②两组受试者治疗后其临床症状(红斑、脓胞、脱屑)评分、自觉症状(瘙瘁)评分、皮损面积评分及病证总积分等均有明显下降,经比较(P<0.05)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结论:1、凉血解毒汤是治疗掌跖脓疱病(热毒炽盛型)有效的方剂。2、凉血解毒汤对于掌跖脓疱病(热毒炽盛型)的治疗,在临床症状(红斑、脓胞、脱屑)、自觉症状(瘙痒)及皮损面积三个方面的总疗效优于雷公藤多苷组,P<0.05,有显着性差异。
徐君瑶[3](2013)在《养血润燥消银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血虚风燥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养血润燥消银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血虚风燥型)的临床有效性,为银屑病临床干预手段的选·择提供试验数据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将100例符合标准入组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血虚风燥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自拟养血润燥消银方治疗。对照组予以润燥止痒胶囊口服。两组均同时配以凡士林外用。两组疗程均为8周。两组于治疗前后进行银屑皮损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PASI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愈显率为72.0%,对照组愈显率为52.0%,经秩和检验,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ASI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血虚风燥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说明中成药或中药汤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临床均有效。2、治疗疗程内,养血润燥消银方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且显着优于对照组,说明养血润燥消银方在改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3、养血润燥消银方可以用于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血虚风燥型)的临床治疗,能够改善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血虚风燥型)患者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血虚风燥型)的有效方剂。
林鹏飞[4](2011)在《爱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引起药疹的中药治疗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HAART疗法是目前治疗艾滋病患者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该疗法常引起多种不良反应,药疹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价中医药治疗此类药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寻找新的方案,保证HAART疗法的依从性。方法:文献综述部分分别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方面对药疹进行了研究概括,为药疹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临床部分采用实用性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68例HAART治疗药物引起药疹的患者随机分入中医药治疗试验组(70例)、对照组1(66例)和对照组2(32例),接受21天的相应治疗方案的治疗,分别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进行随访,填写临床病例报告表,进行症状分级量化积分,观察结束将数据量化处理后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方案在药疹性状变化痊愈、皮疹面积变化情况、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变化、中医证候疗效评价4个有效性评价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即中医药治疗试验组和2个对照组的治疗疗效相似;三组方案在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异常变化情况2个安全性评价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即中医药治疗试验组和2个对照组的治疗安全性相似。结论:在对HAART治疗药物引起药疹的临床治疗中,运用中医药治疗方案和对照组方案均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试验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组在治疗该型药疹症状方面疗效显着,无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和2组对照组相似,无明显差异性。
魏民[5](2010)在《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批准出版的具有报道性质的医学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系列期刊,共18个分册(包括内科学、外科学两个分册的英文版),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系列杂志,在国内的医学领域,为科技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各种数据库的广泛应用等,该系列刊物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存在的意义也受到了质疑。所以,该系列的大部分刊物已经转变为一次文献,但仍有少部分刊物继续坚持原有办刊宗旨与方向,继续出版文摘类期刊。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对本系列刊物做全面、深入地分析,获得对其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研究适合中医检索类刊物的发展模式。方法:通过电话咨询、发放调查问卷、直接去杂志社访谈、网上调查、召开专家座谈会等方式,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杂志的发展及生存现状进行调研。1出版情况调研分析调研国内医学文摘系列杂志创办、发展的状况,分析各种影响期刊发展的因素。2典型分析选择2-3种有代表性的刊物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其栏目设置、内容收录、广告安排等方面的特点。3不同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选择发展较好、转为一次文献的期刊和停刊杂志进行对比研究,并加以分析。4文摘刊物与全文数据库相关关系的探讨分析有代表意义的国内的全文数据库对文摘刊物的冲击;以及对文摘刊物自身优势及存在价值的分析。5医学文摘发展方向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咨询法等,对中医文摘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18个分册的生存状况:①转为一次文献:从2006年开始,先后共计有10种杂志转为一次文献,同时变更了刊名。他们分别是:2006年5月,《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更名为《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年8月,《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更名为《内科》。2009年更名的共有8种,《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国医学文摘:放射诊断》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国医学文摘:计划生育妇产科学》更名为《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检验与临床》更名为《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更名为《中国癌症防治》,《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更名为《中国肿瘤外科杂志》。②停刊及休刊:《中国医学文摘:眼科学》于2002年停刊;《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于2009年休刊1年。③保持原有办刊形式:2009年,《中国医学文摘》系列仍有6种期刊继续编辑、出版、发行,包括:《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中国医学文摘:中医》。(2)期刊转型原因分析:科技期刊的发展反映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活跃度,文摘型18种期刊几乎涵盖了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现代化步伐加快,中医药研究文献海量增加,仅凭几十页或上百页的纸质期刊已无法收录承载。再有,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越来越全,医疗科研人员更习惯用网络搜寻信息。因此认为,医学文摘类期刊基本上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所以,本系列多数期刊已改为一次性文献,这样,不仅为医疗科研人员提供交流的平台,而且对广告的投放也将十分有益。(3)中医文摘特殊性分析: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文摘类期刊,应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1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特点、新的机遇,有利因素和条件前所未有,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全国已有76%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已经覆盖中西部所有的县,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覆盖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在这些地区,文摘类杂志还起着图书馆的作用。自1792年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问世以来,传统医学期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对医学学术传播、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当年的发行量,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的信赖程度,也表明中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结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可以继续办下去,但要向全(收录信息文献全)、便(检索应用方便)、快(出版周期短)方向发展,向国内外传递我国最新的中医药研究信息,及时报道国内中医药领域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技术,为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服务,为弘扬中医药事业服务。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对全国医学类检索期刊进行全面、系统、严谨的调研。2.对办刊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3.对我国中医领域中发展文摘刊物提出有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创新点:通过本次研究,探讨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作为检索类刊物可以与中医药类一次文献竞争的对策。
张春敏[6](2010)在《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SCC)患者组织中Survivin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Survivin和Caspase-3在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二)以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外实验,初步观察雄黄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及机制,为应用雄黄治疗SCC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一)对2007-2009年期间收集的46例皮肤鳞癌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经组织病理确定并组织分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组织中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二)以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在37℃、100%湿度、5%CO2孵箱单层传代培养,培养基为含10%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100U/mlml链霉素的DMEM培养液,MTT法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诱导凋亡的作用;RT-PCR法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的改变。结果:(一)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本组46例患者组织病理均有不规则肿瘤细胞团块构成的癌巢,侵入真皮网状层或更深;根据Broder分级标准,Ⅰ级鳞癌15例,占32.6%;Ⅱ级鳞癌17例,占37.0%,即高分化鳞癌32例,占69.6%;Ⅲ-Ⅳ级鳞癌即低分化鳞癌14例,占30.4%。所有病例手术切缘彻底。对照组标本20例,均取材于手术切除的正常面部、腹部及外阴部皮肤。(二)免疫组化结果1.Survivin蛋白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Survivin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癌组织中多呈弥漫性分布,在鳞癌组织内及正常对照皮肤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57%(32/46)、0.0%(0/10),二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高分化鳞癌及低分化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9.38%(19/32)、92.86%(13/14),二者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aspase-3蛋白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Caspase-3的蛋白表达主要在细胞浆。在皮肤鳞癌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Caspase-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96%(17/46)和90.00%(18/20);在高分化鳞癌及低分化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3.75%(14/32)、21.43%(3/14),二者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鳞癌组织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的关系32例Survivin表达阳性组织中有8例Caspase-3表达阳性(8/32,25.00%),而14例Survivin表达阴性组织中有9例Caspase-3阳性表达(9/14,64.29%),二者表达均为阴性者5例,Surv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0.375,P<0.05)。(三)雄黄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的体外干预实验结果1.不同浓度雄黄对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当雄黄浓度在30-400μg/ml时,A431细胞的增殖被抑制,其抑制率随雄黄浓度(30,60,100,200及400μg/ml)的增高而增大,抑制率分别为4%,14%,26%,39%及66%。高浓度雄黄处理细胞后产生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导致细胞死亡。不同浓度雄黄处理A431细胞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浓度大于60μg/ml时A49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光镜下观察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正常A431细胞呈菱形、多角形,生长旺盛;不同浓度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24h后肿瘤细胞生长不佳,细胞体积稍微缩小,形态不规则,胞膜皱缩,部分细胞漂浮,有部分细胞死亡,并出现小片状无细胞生长区,飘浮细胞增多等现象。随着雄黄浓度的增加,上述现象更加明显。而对照组细胞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核固缩现象偶见。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A431细胞经浓度分别为60、100、200μg/ml雄黄作用24 h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早期凋亡细胞数分别为15.24%、26.07%和11.97%。4.雄黄对Survivin及Caspase-3 mRN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浓度组雄黄(60-200μg/ml)作用A431细胞24h后,与对照组比较Caspase-3产物浓度随雄黄浓度升高而增大,但至200μg/ml时,其浓度又明显降低;Survivin产物浓度则随雄黄浓度升高而减小;内参β-actin见不到肉眼可见的浓度变化。结论:(一)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皮肤鳞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Survivin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鳞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低其表达率越高,因此Survivin可能抑制了鳞癌组织的凋亡;(二)Survivin与Caspase-3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负反馈调节作用;(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雄黄具有抑制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增殖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雄黄能诱导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四)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基因的表达、提高凋亡蛋白Caspase-3基因的表达发挥作用的。
刘晓玉[7](2009)在《胡椒碱在体外对表皮黑素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胡椒碱是中药黑胡椒、荜茇等主要的单体成分,印度古方中曾有口服黑胡椒并配合其它药物治疗白癜风的记载,我院选取女贞子、黑胡椒、透骨草、浮萍、乌蕨组成非光敏组方中药2号,其中黑胡椒、女贞子为君药,临床外用治疗白癜风取得较好疗效。国外研究发现黑胡椒提取物以及其单体成分胡椒碱可促进黑素瘤细胞的增殖和黑素量的合成,刺激黑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国内研究表明胡椒碱可以显着促进黑素瘤细胞黑素的合成,在试验浓度可直接上调蘑菇酪氨酸酶的活性;并可通过上调酪氨酸酶和TRP1的表达明显促进表皮黑素细胞的黑素合成。最近有学者应用无色小鼠模型探讨胡椒碱及其类似合成物在白癜风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显示,胡椒碱及其类似合成物可以刺激小鼠均匀复色。局部外涂小鼠皮肤并联合小剂量的UVR照射,能显着提高色素沉着反应,美容效果较常规治疗方法好。由此可见胡椒碱可影响黑素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并作为一种治疗白癜风的新的药物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前胡椒碱治疗白癜风的机理尚不明确,且对表皮黑素细胞迁移影响的研究未见报道,为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我们研究中药单体胡椒碱对人表皮黑素细胞生长及迁移的影响,为临床研发安全有效的治疗白癜风的新药提供实验依据。目的研究中药单体胡椒碱对表皮黑素细胞的增殖、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合成及黑素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表皮黑素细胞以系列浓度的胡椒碱作用72小时,并以相应的溶媒作为对照,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含量。6.25ug/ml胡椒碱作用48小时后,应用细胞划线法和微孔滤膜分析法分析中药单体胡椒碱对人表皮黑素细胞迁移的作用。结果胡椒碱在3.125ug/ml时,对黑素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浓度在6..5-12.5ug/ml时,能促进黑素细胞的增殖(P<0.05),以6.25ug/ml作用最为显着(P<0.01)。浓度增加至25ug/ml时对黑素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当浓度提高至50ug/ml以上时对黑素细胞生长有明显影响(P<0.01),细胞生长不理想,胞体变大,折光性减弱,并于48小时内逐渐脱壁死去。在不同的时间点用6.25ug/ml的胡椒碱处理黑素细胞,研究发现处理24小时、48小时对黑素细胞增殖无明显作用。处理72小时能明显促进黑素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浓度3.125~12.5ug/ml时,胡椒碱对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无影响,而增加至25ug/ml和50ug/ml时,酪氨酸酶活性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胡椒碱在浓度3.125~50ug/ml对黑素合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以12.5ug/ml作用最为显着,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迁移实验中,为了排除细胞增殖的干扰,选择胡椒碱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分别为6.25ug/ml和48 h。研究表明中药单体胡椒碱对人表皮黑素细胞无促迁移作用(P≥0.05)。结论中药单体胡椒碱可促进表皮黑素细胞的增殖,明显促进表皮黑素细胞的黑素合成及酪氨酸酶活性,而对黑素细胞迁移无明显刺激作用。
陈惠英[8](2008)在《白癜风表皮微环境ET-1、SCF变化与移植疗效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性疾病,全世界发病率约0.5%~2%,临床表现为局部或泛发性白斑,因其影响美容,给病人造成很大心理压力。白癜风的确切病因迄今不明,其病理特征是表皮内的黑素细胞减少甚至消失,可能与遗传、免疫、神经、化学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方法多样,除了药物治疗外,光疗尤其NB-UVB治疗白癜风有效且耐受性好,已得到国内外的肯定和证实;外科手术如自体表皮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易操作的治疗方法,皮片存活率达90%左右,已成为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常用手段(尤其对局限型、节段型)。但在临床应用中自体表皮移植患者仍存在5%~10%的病人疗效差,皮片不存活或复色率低的情况,除技术等人为因素外,可能与白斑局部微环境变化异常,白斑移植处角质形成细胞更容易凋亡而引起黑素细胞存活因子如内皮素-1(ET-1)、干细胞因子等产生减少等因素有关。故局部表皮微环境变化失衡与白癜风的发病、疗效有关,深入研究局部表皮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的差异如SCF、ET-1以及其与移植疗效是否有关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目的:研究白癜风患者皮损处与非皮损处表皮微环境中细胞因子(SCF、ET-1)的变化,分析其对移植疗效的影响,同时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对自体表皮移植疗效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我院门诊2006年9月.2007年11月期间的白癜风自体表皮移植患者57例。设立移植前NB-UVB照射组(照射20~30次)与非照射组,收集两组病人白斑区与非白斑区疱液,测定ET-1、SCF值,后应用χ2检验、Ridit分析及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观察疗效与细胞因子的关系,疗效是否与NB-UVB照射有关系。结果①NB-UVB照射明显提高自体表皮移植的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及移植皮片的存活率(P<0.05);其疗效与照射次数、移植部位、肤色、色素出现时间等密切相关。②白斑区与非白斑区组织液自身对照比较,移植成功患者白斑区皮肤组织液ET-1、SCF浓度分别为728.97±286.12、329.97±114.13,显着高于非白斑区503.16±251.44、224.73±107.91(P<0.05):移植失败患者SCF为309.00±163.89,显着高于非白斑区204.22±83.25(P<0.05),ET-1则无明显差异。移植成功患者在白斑区与非白斑区ET-1浓度明显高于失败患者507.52±283.31 344.91±156.18(P<0.05),SCF浓度则无明显差异。紫外线照射患者ET-1浓度在白斑区稍低于未照光患者(P>0.05),其中移植成功者为548.48±230.22,显着低于未照光组移植成功者794.60±278.72(P<0.05);SCF浓度则无明显差异。结论NB-UVB照射可明显提高稳定期白癜风自体表皮移植的疗效。ET-1、SCF在白癜风的色素恢复中起作用,其中ET-1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临床治疗效果。
张红[9](2007)在《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在导师王秀霞教授诊治解脲支原体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基础上,运用自主研发的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临床及相应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系统的提出了本病的中医病名、致病机理,并以此提出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科学依据。临床研究采用随机阳性对照药研究,结果显示:痊愈率50%:显效70%;总有效率为80%。与对照药曼舒林(环丙杀星栓)的疗效相一致。实验研究初步证实黄连总生物碱对uu体外抑制的最低浓度(MIC)为0.2—1.6mg/ml,MIC50(能抑制50%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4mg/ml,MIC90(能抑制90%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6mg/ml。首次运用Balb/c小鼠生殖道解脲支原体的感染动物模型探讨中药的药效,并证实了黄连总生物碱能抑制uu对离体兔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同时能减少uu对细胞的受损程度。并有抑制解脲支原体对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能保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为今后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奠定了填补中药新药外治本病空白的坚实基础,有学术价值、社会和经济意义。
祝洪姿[10](2019)在《双花清热饮联合红黄光照射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风热血燥证)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双花清热饮联合红黄光对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为双花清热饮的疗效和安全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面部脂溢性皮炎(风热血燥证)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双花清热饮;对照组30例口服丹参酮胶囊,两组均予红黄光照射和老鹳草软膏外用。记录治疗前后斑疹、鳞屑、瘙痒、干燥积分和总积分,以及三光谱魔镜仪检测的面部敏感度和粗糙度,并以总积分的下降指数作为综合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的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3.33%(P>0.05),两组疗效相当;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斑疹和干燥症状的改善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光谱魔镜仪检测的面部敏感度和粗糙度均明显改善(P<0.05),在敏感度的改善程度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粗糙度的改善程度上疗效相当。结论:双花清热饮联合红黄光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风热血燥证)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二、《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年第2卷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年第2卷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干预艾滋病HARRT不良反应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 |
1.1 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
1.2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现状 |
1.3 非药物疗法治疗艾滋病的现状 |
2 西医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 |
2.1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
2.2 艾滋病疫苗研究进展 |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进展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病例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研究指标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观测指标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研究结果分析 |
1.1 两组不良反应分析 |
1.2 安全性指标分析 |
2 中医药防治HARRT不良反应的思考 |
3 不足与展望 |
3.1 不足之处 |
3.2 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自拟凉血解毒汤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的研究概况 |
1. 传统中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的初步认识 |
1.1 传统中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病名的认识 |
1.2 传统中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传统中医学对掌跖脓疱病治法的认识 |
2. 现代中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的进一步探讨 |
2.1 现代中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学对掌跖脓疱病治法的认识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的研究概况 |
1. 现代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病因的认识 |
1.1 感染病灶说 |
1.2 金属致敏说 |
1.3 其他 |
2. 现代医学对掌跖脓疱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3. 现代医学对掌跖脓疱病治法的认识 |
3.1 内治法 |
3.2 外治法 |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 |
1.3 临床资料 |
1.4 诊断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评定标准 |
1.8 统计学方法 |
2. 资料分析及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情资料 |
2.3 观察结果 |
2.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凉血解毒汤的药物组成及配合意义 |
1.1 凉血解毒汤组成 |
1.2 配伍意义 |
2. 凉血解毒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3. 结果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附件 |
(3)养血润燥消银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血虚风燥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及进展 |
1.1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病名的记载和描述 |
1.2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病因病机认识 |
1.3 现代中医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4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的治疗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2.2 银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3 银屑病的诱发因素 |
2.4 银屑病的病理改变 |
2.5 银屑病的临床表现 |
2.6 银屑病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试验方案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描述性统计 |
2 统计推断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 |
讨论 |
1 病因病机及立法依据 |
2 组方分析 |
2.1 方药组成 |
2.2 方解 |
2.3 单味药分析 |
3 养血润燥消银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血虚风燥证)的疗效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个人简历 |
附录 |
(4)爱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引起药疹的中药治疗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药疹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药疹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对象 |
试验设计及治疗方法 |
主要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结果 |
讨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
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
1.1.1 与学科发展同步 |
1.1.2 维持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
1.1.3 适应中医药自主创新的发展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刊物调研 |
1.3.2 办刊情况 |
1.3.3 典型案例分析 |
1.3.4 文摘与文献数据库的关系的探讨 |
1.3.5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方向的研究 |
1.4 技术路线 |
1.4.1 电话咨询 |
1.4.2 问卷调查 |
1.4.3 去杂志社访谈 |
1.4.4 网上文献数据库调查 |
1.4.5 会议座谈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专家咨询法 |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
2.1 国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
2.1.1 美国《化学文摘》的发展概况 |
2.1.2 日本《医学中央杂志》的发展概况 |
2.2 国内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
2.2.1 国内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研究情况 |
2.2.2 《国外医学》系列杂志的发展概况 |
2.3 对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发展的综合评述 3 调研方法实施情况 |
3.1 刊物基本信息收集及整理 |
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 |
3.2.1 调查问卷的发放工作 |
3.2.2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
3.3 直接去杂志社访谈 |
3.4 对文献数据库进行调查 |
3.5 会议座谈 4 研究工作主要结果 |
4.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历史 |
4.1.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名称 |
4.1.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创刊年,见表9 |
4.1.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主管单位及主办单位 |
4.1.4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语种 |
4.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现状 |
4.2.1 已经更名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计10种 |
4.2.2 2002年停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
4.2.3 2009年休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
4.2.4 2009年继续保留《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名的杂志有6种 |
4.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入选全文数据库情况 |
4.4 调查问卷回复情况 |
4.5 典型案例分析 |
4.5.1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
4.5.2 《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 |
4.5.3 《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 |
4.5.4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
4.5.5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 |
4.5.6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
4.5.7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 |
4.6. 对文献数据库的初步调查 |
4.7. 会议座谈 5 对策研究 |
5.1.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现存状况分析 |
5.2.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发展方向探讨 |
5.2.1 在内容上力求"全、便、快" |
5.2.2 加强人才管理与开发,提高期刊质量 |
5.2.3 加强网站建设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1:《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2:《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读者意见调查表 |
附录3:《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情况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
(6)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及文献研究 |
一、中医对皮肤鳞癌的认识 |
(一) 概述 |
(二) 病因病机 |
二、皮肤鳞癌病因及机制研究 |
(一) 紫外线 |
(二) 人类乳头瘤病毒 |
(三) 放射线照射 |
(四) 化学物质刺激 |
(五) 继发于慢性皮肤病变 |
(六) 遗传因素 |
三、皮肤鳞癌与凋亡相关因子的研究 |
(一) Caspase家族 |
(二) Livin与Survivin |
(三) p53 |
(四) bcl-2、bcl-xl与bax |
(五) Fas与FasL |
(六) 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 |
四、皮肤鳞癌的治疗进展 |
(一) 传统手术治疗 |
(二) Mohs显微切除法 |
(三) 光动力疗法 |
(四) 咪喹莫特乳膏 |
(五) 基因治疗 |
(六) 中医药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urvivin和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实验试剂 |
(三) 实验仪器 |
(四) 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一) 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 |
(二) 免疫组化结果 |
三、讨论 |
(一) 中医学对皮肤癌的病因病机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病因及机制研究 |
(三) Survivin和Caspase-3与肿瘤的关系研究 |
(四) Survivin和Caspase-3与皮肤鳞癌关系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的研究 |
前言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 主要实验仪器 |
(二) 主要药品及实验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一) 细胞培养 |
(二) 细胞传代 |
(三) 细胞冻存和复苏 |
(四) 细胞增殖抑制率测定—MTT法 |
(五) 光镜观察细胞形态 |
(六) 流式细胞仪检测及分析 |
(七) RT-PCR法检测Survivin及Caspase-3的mRNA表达 |
(八) 统计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一) 不同浓度雄黄对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 |
(二) 光镜下观察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
(三)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
(四) 雄黄对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
四、讨论 |
(一) 雄黄的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 |
(二) 雄黄抗肿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
(三)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增值抑制作用 |
(四)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期间的论文科研情况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科研课题 |
(7)胡椒碱在体外对表皮黑素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实验药物 |
2、主要试剂 |
3、主要仪器 |
(二) 实验方法 |
1、黑素细胞培养 |
2、黑素细胞鉴定 |
3、MTT法测表皮黑素细胞的增殖活性 |
4、多巴氧化法测表皮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 |
5、NaOH裂解法检测表皮黑素细胞的黑素含量 |
6、细胞划线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
7、微孔滤膜法测定细胞迁移能力 |
(三) 统计学处理 |
二、实验结果 |
(一) 黑素细胞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 |
(二) 胡椒碱对表皮黑素细胞形态的影响 |
(三) 细胞增殖活力测定 |
(四) 酪氨酸酶活性的测定 |
(五) 黑素含量的测定 |
(六) 黑素细胞迁移能力的测定 |
三、分析与讨论 |
四、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文献综述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工作 |
附录 |
(8)白癜风表皮微环境ET-1、SCF变化与移植疗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内容 |
1.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病例的确定 |
2.2 研究方法 |
2.3 资料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自体表皮移植患者照光与否的临床疗效比较 |
3.3 不同移植部位疗效的比较 |
3.4 NB-UVB照射次数的疗效比较 |
3.5 色素出现时间 |
3.6 移植成功组与失败组患者皮肤组织液ET-1、SCF变化的自身对照分析 |
3.7 移植成功组与失败组患者皮肤组织液ET-1、SCF变化的组间对照分析 |
3.8 NB-UVB照射对疗效和皮肤组织液ET-1、SCF浓度的 |
4.讨论 |
4.1 白癜风病理及复色途径 |
4.1.1 自体表皮移植术 |
4.1.2 光疗----NB-UVB的优势 |
4.2 白癜风发病的可能分子机制------局部微环境变化有关 |
4.3 自体表皮移植术前采用NB-UVB照射能提高移植疗效 |
4.4 稳定期白癜风移植处ET-1、SCF的浓度对移植疗效的影响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附:调查表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9)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综述 |
一、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现代研究现状 |
二、中医学对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研究现状 |
三、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
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实验研究 |
一、黄连总生物碱体外抑制解服支原体的药效学观察 |
二、Ba1b/c小鼠生殖道uu的感染及黄连总生物碱干预试验的观察 |
三、黄连总生物碱抑制uu对离体兔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 |
四、黄连总生物碱抑制uu的细胞毒作用及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
五、黄连总生物碱抑制uu对细胞的凋亡作用 |
讨论 |
一、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中医理论探讨 |
二、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临床研究 |
三、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解脉支原体感 染的作用机制研究 |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双花清热饮联合红黄光照射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风热血燥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7 研究方法 |
7.1 分组方法 |
7.2 治疗方法 |
7.3 治疗后随访 |
8 临床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8.1 客观指标 |
8.2 主观指标 |
8.3 三光谱魔镜仪下观察指标 |
9 安全性评价 |
10 综合疗效评定 |
11 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 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
1.1 性别比较 |
1.2 年龄比较 |
1.3 病程比较 |
2 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 |
2.1 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比较 |
2.2 治疗前总积分比较 |
3 治疗前敏感度、粗糙度比较 |
4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4.1 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
4.2 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
5 治疗前后敏感度、粗糙度比较 |
6 治疗4周后综合疗效比较 |
7 不良反应情况 |
8 复发情况 |
讨论 |
1 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3 本次用药分析 |
3.1 选方依据 |
3.2 双花清热饮组成及方义分析 |
3.3 现代药理研究 |
3.4 红黄光分析 |
3.5 丹参酮胶囊 |
3.6 老鹳草软膏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疗效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脂溢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四、《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年第2卷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干预艾滋病HARRT不良反应的回顾性研究[D]. 涂明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自拟凉血解毒汤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观察[D]. 王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3]养血润燥消银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血虚风燥型)的临床观察[D]. 徐君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4]爱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引起药疹的中药治疗临床研究[D]. 林鹏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5]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D]. 魏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2)
- [6]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D]. 张春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7]胡椒碱在体外对表皮黑素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D]. 刘晓玉.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09(07)
- [8]白癜风表皮微环境ET-1、SCF变化与移植疗效关系的研究[D]. 陈惠英. 安徽医科大学, 2008(S1)
- [9]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作用机理研究[D]. 张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4)
- [10]双花清热饮联合红黄光照射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风热血燥证)疗效观察[D]. 祝洪姿.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