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胞调控的揭示与诺贝尔医学奖(论文文献综述)
李鸽[1](2020)在《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心理学、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对创新思维研究的重心发生了转移,视角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人们理解、探索和研究创新思维扩大了科学的维度和视野。对人的心-脑问题的研究是当今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问题,站在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前沿对创新思维展开研究是创新时代的重要问题。基于客观的立场在脑科学、心理学两个领域对创新思维发生机制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揭示创新思维的产生、形成和运行规律,为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和科学的认识。创新思维是人的脑生理和心理最佳状态的反映,它是由脑的自然本性所驱动,也需要心理的自觉性来表现。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在分子层面、突触层面、细胞层面和网络层面进行的局部运动和各层面之间紧密合作的系统运动体现了创新思维自然发生的逻辑规律。而创新思维的心理是在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协调作用下所体现的,其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创新思维自觉发生的逻辑规律。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特创新思维潜力的个体,只有通过反思、调整自身的脑生理、心理才能建立自己独特的创新思维特征,实现自己独特的创造才能。结合脑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研究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和心理机制是为了深化人们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解。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并不是自我封闭隔离的系统,也不是处在一种对外部世界的表征,它更多的指向于嵌入现实世界的行动。创新思维在发生之中蕴含着对世界可能性的思索,当创新思维自然、自觉的发生时,这种对未来可能性世界图景的构建早已镶嵌在创新思维的发生过程之中。若不站在人类自我生存的意义角度在创新思维的发生阶段去反思创新思维对未来世界的重构的意义,无异于自毁人类的未来与前途。人们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反思决定了创新思维的方向。可以说创新思维对改造世界的反思实际是人类对自我与客观相统一的真、善、美的价值理念的反思,因而有利于创新思维更加有效的发挥其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新思维以脑生理和心理的系统为基础,通过对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重构,最终通向了一个自我实现的思维世界的重构之路。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和心理的协同机制让人的创新思维从自发走向了自觉,是自然秩序与心灵秩序的统一。创新思维体现了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由意志,让人的创新思维从潜能走向现实,不仅完善了思维活动,创造了人类的自然世界和精神文化世界,也完善了人的自我世界。本文结合国内外神经科学、物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神经化学、认知心理学、思维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别对创新思维的脑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进行了探索,重点研究创新思维脑生理和心理协同的发生机制以及其系统机制对可能性世界的重构问题。全文共分为六个基本的组成部分:第一部分:追踪创新思维研究的历史发展走向和主要观点。从创新思维的历史发展视角梳理国内外研究前史和当代界定,深入考察了哲学、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等学科领域对创新思维研究的新成就,力图从历史发展的路径对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心理协同机制进行探索。从不同的历史阶段详细的研究了创新思维的脑机制和心理机制问题,并对创新思维研究的心理学主要流派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当前需要对脑生理和心理的研究来推动创新思维研究的发展。此外还论述了开展创新思维的脑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第二部分:从创新思维的概念、特征和本质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从对创新思维相关和相混淆的概念的辨析中深刻论述了创新思维的开拓性、阶段性、综合性和可塑性的特征,提出了创新思维是建构与反思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和出新与超越的统一的实践智慧的核心本质。第三部分:论述了脑生理机制是创新思维自然发生的基础。借鉴神经科学、物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神经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按照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在分子层次、突触层次、细胞层次和网络层次四个水平对创新思维的脑生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呈现出一个关于创新思维的脑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图景。对不同层面的解释描绘了脑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复杂联系,体现了创新思维的脑生理活动是一个既存在局部精细加工,又存在各个组织之间紧密合作的复杂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思维在脑生理的研究上面临的困境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案。第四部分:探讨了心理机制是创新思维自觉发生的基础。基于普通心理学的视角从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三个方面系统的对创新思维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主要提出了:创新思维作为一种个体心理活动是处在不稳定—稳定的连续统一体之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对外源信息的创造性重构,情绪情感对创新思维提供的感性动力,意志对创新思维提供的持续动力作用。心理过程是一个富于变化、不断建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是创新思维的形成中最不稳定的状态,但它也为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创新思维的心理状态中的注意力、灵感、心境和激情相对于心理过程较为稳定,但相对于心理特征具有灵活、动态的特点,因此心理状态是创新思维的调控层次。创新思维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等,是心理活动最稳固的部分。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中表现出来的,反之也对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提供了动力,并赋予其独特的个体特征。第五部分:从心灵哲学视域中探索创新思维发生机制中的心-脑关系,进而从协同学的角度阐释脑生理与心理的协同发生机制,并论述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的自组织演化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的发生机制的内涵。第六部分:对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的协同发生机制进行了评价与展望。主要对脑生理和心理协同作为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的重构功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机制进行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的努力方向。以上几个部分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本研究的有机整体。
贺晨旭[2](2020)在《指向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诺贝尔奖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标志我国进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阶段。“新课标”定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及创新实践能力。诺贝尔奖是当代科学界的最高奖项,促进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科学的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文学、生理学或医学、和平、经济学六个奖项,代表着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三大自然科学的发展脉络及最新研究成果。每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都引领生物学的发展,对培育高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本文在人本主义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主要开展两方面研究:一是理论研究,即运用文献研究法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进行研究。二是实践研究:首先采用文本分析法挖掘诺贝尔奖的生物学教学价值、归纳汇总生物课本中涉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及化学奖的章节,其次使用问卷调查法确定研究对象,接着运用实验研究法开展教学实践,即在实验组开展融入诺贝尔相关内容的教学,在对照组依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最后使用统计分析法处理数据,结合访谈结果形成结论。关于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方面平均分依次相差1.44、1.84、0.32、0.40,P值分别为0.049、0.014、0.639、0.361,生命观念、科学思维P值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科学探究、社会责任P值大于0.05,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此外,实验组在生命观念第4题,科学思维第6题、第7题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10%以上,甚至超过20%;在社会责任第14题和第15题高于对照组10%以上。关于访谈结果:对学习成绩提高的学生围绕学习成绩提高原因、诺贝尔奖教学对学习成绩及其他方面有何帮助三方面进行访谈,得出:诺贝尔奖教学增加了学习乐趣,提高了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形成了归纳总结、假说演绎等科学思维;促进学生形成了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及正确的科学观。综上,作者认为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恰当地融入诺贝尔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相关内容,对培育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在课堂中合理利用诺贝尔奖研究成果能丰富学生的生物学概念,完善学生的生物学基本结构体系,促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融入诺贝尔奖研究过程能培养学生归纳与总结,假说与演绎等科学思维;除此之外,讲述诺贝尔奖的研究意义及其相关实践应用,还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社会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为社会奉献的精神,进而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的形成。
梁淇淋[3](2020)在《诺贝尔奖教学内容对培养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生物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宗旨,因此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梳理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基础上,挖掘其契合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典型性与所蕴含的教学价值,提出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期在教学实践中为教师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借鉴。本研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BL教学模式、HPS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整理了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直接呈现的和隐含的诺贝尔奖内容,分析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对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概念理解,培养学生生命观念;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学习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讨论社会性科学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开阔教师专业视野、引导教师聚焦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以问卷调查了中学生对诺贝尔奖的关注度以及教师利用教材中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调查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分析了不同中学的教师以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现状。应用案例研究法选取教材中诺贝尔奖的三个内容作为案例进行了教学案例设计。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诺贝尔奖内容了解不够,主要渠道是网络、杂志等,缺乏主动学习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意识。很多教师忽略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认为讲解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少部分教师能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每节课之中,仍有很多教师未从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统计分析不同中学教师以诺贝尔奖内容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现状,省级示范与市级示范中学相比在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了解、对教材中诺贝尔奖内容的认知、对教材中的和教材相关诺贝尔奖内容处理方式的四个维度上差异不显着(p>0.05)。与普通中学教师相比,示范学校教师对核心素养和诺贝尔奖内容的了解更加深入,对教材相关的诺贝尔奖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合适,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针对上述调查结果提出了3种教学策略:对于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诺贝尔奖内容主要采取情境创设、问题串、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诺贝尔奖内容划分教学任务,课堂上以诺贝尔奖内容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以问题串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设的教学任务,最终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契合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诺贝尔奖内容采取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策略,课前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在课前根据教学任务查阅资料、制作PPT、选出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学生代表讲解,教师适当引导与补充,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讨论,最终逐项完成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补充课本知识的诺贝尔奖内容采取引导性自主学习策略,课前教师发放阅读资料,提出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学阅读资料,完成思考题,课堂上学生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总结,教师适时展示练习题,学生巩固练习。最后选择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根据三种教学策略设计了三个教学案例。
叶盛,狒狒,米娅[4](2019)在《嘿!工作细胞感知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圆满落幕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是搞清楚了人体内的细胞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具体机制。说起来氧气好像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甚至很容易被忽视的东西,但是没有它,我们连几分钟也活不了。既然如此,这期我们就跟随这个诺贝尔奖热点,借此机会了解一下我们身体里的细胞是如何利用氧气的吧。
陈其荣[5](2019)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科学发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科学发现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探讨三个基本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是发现的还是发明的?这一问题阐释了广义的科学发现思想,科学发现的本质是人类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无论是科学事实的发现,还是科学理论的发现,都是包含了发明在内的发现。二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的科学发现具有怎样的"发现期"?这一问题提出并阐明了"发现期"的概念,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科学发现的"发现期"的主要性质与特征,在统计学的意义上实证了科学发现的十年磨一剑的"十年法则"。三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的科学发现是怎样生产的?这里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获奖人从事获奖研究的具体过程的考析,提出并诠释了科学发现的逻辑-超逻辑模式,阐发了科学发现始于问题的提出和终于问题的解答,以及科学发现富含意外的机遇性发现的观点,彰显了获奖人做出重大发现所具有的特质与品格。
丁楚楚[6](2017)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诺贝尔奖相关知识的渗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改要求学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和热点问题”,培育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而诺贝尔奖是基础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其获奖成果大都是世界范围内最高水平的科技研究。其中与生物学领域密切相关的主要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它们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生物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此诺贝尔奖不应仅吸引科研工作者的目光,也应受到生物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依据非智力因素理论、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理论,论证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诺贝尔奖知识的必要性。首先进行教材研究,了解教材中利用诺贝尔奖作为教学资源的状况,进一步发掘此类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是相关习题研究,分析以诺贝尔奖获奖成果为背景编制习题的情况。此外,为了真正把握高中生物教学中诺贝尔奖相关知识的渗透现状,笔者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了解师生对诺贝尔奖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在教学中渗透这类知识的认识和态度,并了解师生学习这类知识的主要困难以及希望采取的渗透形式等,在此基础上尝试作出总结,并提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建议。另外,笔者尝试提出高中生物教学中诺贝尔奖相关知识的渗透原则。具体分为五方面:科学性原则;适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简化转化原则;突出科研精神和科学方法原则。最后提出诺贝尔奖相关知识的渗透策略,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师生多角度感受诺奖魅力。
任衍钢,白冠军,宋玉奇,卫红萍[7](2015)在《癌症研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癌症是生物学和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先后有多位科学家在癌症及其相关研究工作中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方面癌症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极大,另一方面癌症与生命科学中许多未解之谜密切相关。回顾癌症研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历史,从某种角度上很好地说明了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相互关系。
宋婀莉[8](2014)在《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文中提出2013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生物学家:耶鲁大学的James E.Rothma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andy W.Schekman,和斯坦福大学的Thomas C.Südhof。他们的获奖理由是,在"细胞内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杰出贡献。对于非微观生物学的人士来说,"囊泡"是一
张婷,王晓民[9](2013)在《细胞内的运输系统——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文中指出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科学家兰迪·谢克曼(Randy W.Schekman)、詹姆斯·罗斯曼(James E.Rothman)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聚德霍夫(Thomas C.Südhof),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
陈其荣[10](2011)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创新型国家》文中指出拥有较多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和获奖成果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以"获奖者做出获奖研究工作的所在国家"为标准,通过统计世界各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人数,发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高度集中于美、英、德、法等主要创新型国家;分析这些创新型国家所具有的以原始性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取向、独特而富有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拥有培养和造就科学精英的世界一流大学、强大的科研经费投入以及开放、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等基本内涵,揭示了作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科学精英进行获奖研究工作的创新机制、社会支持系统;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向创造型国家迈进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分析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存在的巨大差距;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中国为什么与诺贝尔奖无缘"这一问题作了独到的解析,深入揭示了造成中国与国际上创新型国家之差距的主要原因。正视现实,不急于求成,踏实、切实地解决好每一个问题,中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将不会是一个梦,中国也一定能够成为世界上创新型国家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二、细胞调控的揭示与诺贝尔医学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调控的揭示与诺贝尔医学奖(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小结 |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1.3.1 研究的创新点 |
1.3.2 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创新思维的概述 |
2.1 创新思维的概念辨析 |
2.1.1 创新与创造 |
2.1.2 思维、精神、意识 |
2.1.3 创造力与创新思维 |
2.1.4 思维与创新思维 |
2.2 创新思维的特征 |
2.2.1 开拓性 |
2.2.2 阶段性 |
2.2.3 综合性 |
2.2.4 可塑性 |
2.3 创新思维的本质 |
2.3.1 创新思维是一种实践智慧 |
2.3.2 创新思维是建构与反思的统一 |
2.3.3 创新思维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
2.3.4 创新思维是出新与超越的统一 |
第三章 脑生理机制是创新思维自然发生的基础 |
3.1 分子层面:创新思维的驱动机制 |
3.1.1 神经递质—创新思维的信息传递分子使者 |
3.1.2 基因—创新思维的信息遗传载体 |
3.2 突触层面:创新思维的信息决策中心 |
3.2.1 电突触信息传递活动 |
3.2.2 化学突触信息传递活动 |
3.3 细胞层面:创新思维最基本的结构功能单位 |
3.3.1 神经元是创新思维活动中的核心细胞 |
3.3.2 胶质细胞是创新思维活动中的支持细胞 |
3.4 网络层面:创新思维的全脑整合区 |
3.4.1 皮层的形态学特征与创新思维 |
3.4.2 神经回路与创新思维 |
3.4.3 皮层的表征区域与创新思维 |
3.4.4 皮层区域联合系统与创新思维 |
3.4.5 大脑左右半球与创新思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心理机制是创新思维自觉发生的基础 |
4.1 心理过程:创新思维形成层次 |
4.1.1 认知过程对外源信息的创造性重构 |
4.1.2 情绪情感是创新思维的感性驱动力 |
4.1.3 意志是创新思维的持续驱动力 |
4.2 心理状态:创新思维的调控层次 |
4.2.1 注意是调控创新思维的关键 |
4.2.2 灵感是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
4.2.3 积极的心境和激情是诱发创新思维发生的源泉 |
4.3 心理特征:创新思维的动力层次 |
4.3.1 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动能之源 |
4.3.2 人格是创新思维的助燃之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的理论来源与内涵 |
5.1 从心灵哲学探索创新思维的心-脑复杂关系 |
5.1.1 心理属性不存在论的激进观点 |
5.1.2 心理属性的还原论观点 |
5.1.3 心理属性的突现论观点 |
5.1.4 解释主义的观点 |
5.2 从协同学揭示创新思维脑生理与心理的协同 |
5.2.1 脑生理与心理的协同原理 |
5.2.2 脑生理与心理的协同创新机制 |
5.3 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的内涵 |
5.3.1 创新思维的脑生理机制是创新思维的自然发生基础 |
5.3.2 创新思维的心理机制是创新思维的自觉发生基础 |
5.3.3 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共同的解释对象 |
5.3.4 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遵循自组织的演化规律 |
5.3.5 脑生理和心理的协同作为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生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的评价与展望 |
6.1 通向重构之路的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 |
6.1.1 对自然世界的重构 |
6.1.2 对人文世界的重构 |
6.1.3 对自我思维世界的重构 |
6.2 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的未来展望 |
6.2.1 加强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
6.2.2 实施创新思维的本土化的研究 |
6.2.3 深化创新思维的脑和心理的生命历程研究 |
6.2.4 建构创新思维的脑和心理与教育实践的桥梁 |
6.2.5 强化哲学解释学维度的创新思维研究 |
6.2.6 开展营养健康学与创新思维的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指向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诺贝尔奖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1 核心素养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核心素养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国内研究现状 |
1.2.4 诺贝尔奖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结合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实验研究法 |
1.4.4 访谈法 |
1.4.5 统计分析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2.1.3 诺贝尔奖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理论 |
2.2.2 布鲁纳认知发现主义学习理论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第3章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
3.1 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
3.1.1 生命观念 |
3.1.2 科学思维 |
3.1.3 科学探究 |
3.1.4 社会责任 |
3.2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的生物学教学价值 |
3.3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 |
第4章 实践研究数据分析 |
4.1 学生问卷调查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
4.1.3 调查结果 |
4.2 学生访谈 |
4.2.1 访谈对象 |
4.2.2 访谈方式 |
4.2.3 访谈结果 |
4.3 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成绩 |
第5章 融入诺贝尔奖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
5.1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
5.2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
5.3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
5.4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诺贝尔奖教学内容对培养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现状 |
1.2.3 诺贝尔奖内容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案例研究法 |
1.4.4 数据处理 |
2.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素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和诺贝尔奖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
2.1.3 诺贝尔奖 |
2.2 核心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 |
2.2.1 HPS教育理论 |
2.2.2 PBL教学模式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 统计学方法 |
3.诺贝尔奖内容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
3.1 诺贝尔奖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
3.1.1 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直接呈现的诺贝尔奖内容 |
3.1.2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隐含的诺贝尔奖内容 |
3.2 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的教学价值 |
3.2.1 对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 |
3.2.2 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价值 |
4.中学生对诺贝尔奖关注度的问卷调查 |
4.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4.2 调查问卷编制及内容 |
4.3 问卷调查实施 |
4.4 中学生对诺贝尔奖关注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4.4.1 中学生对诺贝尔奖的关注情况分析 |
4.4.2 中学生对与生物相关的诺贝尔奖关注和了解情况分析 |
4.4.3 中学生对诺贝尔奖的认知情况分析 |
4.5 中学生对诺贝尔奖关注度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 |
5.利用教材中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5.1 利用教材中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
5.1.1 调查目的 |
5.1.2 调查对象 |
5.1.3 编制调查问卷 |
5.1.4 问卷的调查内容 |
5.1.5 实施问卷调查 |
5.2 利用教材中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5.2.1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5.2.2 教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了解情况的分析 |
5.2.3 教师对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认知情况的分析 |
5.2.4 教师对教材中的诺贝尔奖内容处理方式分析 |
5.2.5 教师对教材相关诺贝尔奖内容处理方式分析 |
5.3 不同中学教师以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现状的统计分析 |
5.3.1 省级示范和市级示范中学教师诺贝尔奖内容教学现状统计分析 |
5.3.2 示范中学和城市普通中学教师诺贝尔奖内容教学现状统计分析 |
5.3.3 示范中学和农村普通中学教师诺贝尔奖内容教学现状统计分析 |
5.4 利用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调查中所凸显的问题 |
6.运用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
6.1 情境创设、问题串、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6.1.1 情境创设、问题串、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
6.1.2 情境创设、问题串、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教学环节 |
6.2 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策略 |
6.2.1 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
6.2.2 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策略的教学环节 |
6.3 引导性自主学习策略 |
6.3.1 引导性自主学习策略制定的依据 |
6.3.2 引导性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环节 |
7.运用诺贝尔奖内容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 |
7.1 “基因在染色体上”课例设计 |
7.2 “基因工程技术的利与弊”课例设计 |
7.3 “细胞癌变的原因”教学片段设计 |
8.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4)嘿!工作细胞感知氧(论文提纲范文)
细胞的工作日常 |
【本期特邀嘉宾】 |
消化系统 |
循环系统 |
运动系统 |
呼吸系统 |
神经系统 |
细胞:无氧工作行不行? |
断氧了?身体有办法! |
拨动基因开关的“手” |
“左手”多了也是病 |
给蛋白质“化个妆” |
低氧与疾病 |
结语 |
附录 |
物理学奖 |
化学奖 |
(5)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科学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是发现的还是发明的? |
(一)常识中的“发现”与“发明”的概念 |
(二)广义的科学发现:包含发明在内的发现 |
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的科学发现具有怎样的发现期? |
(一)何谓科学发现的发现期 |
(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科学发现的发现期统计分析 |
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的科学发现是怎样产生的? |
(一)明确要研究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答案,做出科学发现 |
(二)灵活运用逻辑与超逻辑的方法,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 |
(三)善于抓住意外的事件,追根究底,做出机遇性发现 |
(四)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质疑既有的认知,以坚韧的毅力做出突破性的发现 |
(6)高中生物教学中诺贝尔奖相关知识的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推进高中生物新课改的贯彻和实施 |
1.2.2 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
1.2.3 丰富现有教学资源,为生物教研提供参考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归纳分析法 |
2 理论基础 |
2.1 非智力因素理论 |
2.2 建构主义 |
2.3 人本主义 |
3 高中生物中渗透诺奖知识的教学研究 |
3.1 相关诺奖基本情况介绍 |
3.1.1 诺贝尔奖简介 |
3.1.2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及得奖情况分析 |
3.1.3 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及得奖情况分析 |
3.2 教材研究 |
3.3 习题研究 |
4 高中生物教学中诺奖相关知识渗透现状的调查研究 |
4.1 问卷的设计 |
4.2 问卷调查的对象 |
4.3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4.3.1 学生问卷 |
4.3.2 教师问卷 |
4.3.3 小结与建议 |
5 高中生物教学中诺奖相关知识的渗透原则和渗透策略 |
5.1 高中生物教学中诺奖相关知识的渗透原则 |
5.1.1 科学性原则 |
5.1.2 适宜性原则 |
5.1.3 体验性原则 |
5.1.4 简化转化原则 |
5.1.5 突出科研精神和科学方法原则 |
5.2 高中生物教学中诺奖相关知识的渗透策略 |
5.2.1 结合诺奖研究历程,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
5.2.2 结合诺奖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
5.2.3 结合诺奖研究成果,激发学习兴趣 |
5.2.4 结合诺奖研究团队,培养合作精神 |
5.2.5 结合课外拓展活动,多角度感受诺奖魅力 |
5.3 相关素材资源初步整合 |
6 结束语 |
附录 |
附录1:诺贝尔化学奖中有关生物领域的研究成果 |
附录2:诺奖作为高中生物教学资源使用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3:诺奖作为高中生物教学资源使用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癌症研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论文提纲范文)
1与癌症有关的病毒学研究与诺贝尔奖 |
2与癌症有关的遗传学研究与诺贝尔奖 |
3与癌症有关的药学研究与诺贝尔奖 |
4与癌症有关的细胞学研究与诺贝尔奖 |
(8)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囊泡”是什么? |
2.三位诺贝奖获得者在此领域中的开创性贡献 |
3.囊泡转运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意义 |
4.囊泡转运领域的研究展望 |
5.国内在该领域取得的杰出成果 |
推荐阅读[1-8]: |
(9)细胞内的运输系统——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 获奖者简介 |
1.1 Randy W.Schekman |
1.2 James E.Rothman |
1.3 Thomas C.Südhof |
2 主要科学贡献[1] |
1)利用酵母遗传学鉴定囊泡融合相关基因 |
2)鉴定融合过程中关键蛋白的生化之旅 |
3)调节囊泡融合时间的基因的鉴定 |
4)囊泡融合及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
四、细胞调控的揭示与诺贝尔医学奖(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探析[D]. 李鸽. 吉林大学, 2020(01)
- [2]指向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诺贝尔奖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D]. 贺晨旭.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3]诺贝尔奖教学内容对培养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D]. 梁淇淋. 天水师范学院, 2020(12)
- [4]嘿!工作细胞感知氧[J]. 叶盛,狒狒,米娅. 课堂内外(科学Fans), 2019(12)
- [5]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科学发现[J]. 陈其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6]高中生物教学中诺贝尔奖相关知识的渗透研究[D]. 丁楚楚. 江苏师范大学, 2017(12)
- [7]癌症研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J]. 任衍钢,白冠军,宋玉奇,卫红萍. 生物学通报, 2015(10)
- [8]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J]. 宋婀莉. 科学中国人, 2014(07)
- [9]细胞内的运输系统——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J]. 张婷,王晓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3(05)
- [10]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创新型国家[J]. 陈其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