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立

青藏铁路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立

一、青藏铁路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创建(论文文献综述)

李照星,王鹏,史俊玲,黄建[1](2021)在《超大型复杂铁路工程建设经验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工程建设环境具有"显着地形高差、强烈板块活动、频发山地灾害、脆弱生态环境"四大特征,复杂结构桥梁、超长深埋隧道、超长大坡道众多。目前,我国已成功建成多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大型复杂工程,取得众多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京沪高铁、青藏铁路、成兰铁路等大型复杂铁路项目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超大型复杂工程建设管理及其综合保障经验,为建设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工程管理模式及施工保障提供参考和借鉴。

曹奉鄂[2](2020)在《川藏铁路沿线四川藏区城镇用地扩张模拟及其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藏铁路的建设在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四川藏区经过铁路建设中最困难的“康林”和“雅康”路段,是中国重要的河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该地区的环境容量小,生态脆弱。铁路建设和运营引起的人口、社会和经济因素的移动以及时空格局的变化将导致城市体系的重建,并将继续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空间格局和环境。因此,本文挖掘铁路建设运营对相应城镇功能在空间结构上的耦合作用,对川藏地区城镇空间扩展规律、发展限制因子解析,提出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介入下,四川藏区生态城镇建设的路径和方法。文章以青藏铁路为例,从区域、城市、站点三个空间层级探析了铁路与城镇发展的作用关系,结合川藏地区高原型及河谷型城镇的扩张强度、分形维数、紧凑度等指数变化,以及交通可达性句法测度,解析城镇空间扩张的时空特征,并探索其发展和限制因素。基于ANN-CA的理论模型,在Geo SOS for Arc GIS平台下,对康定市和理塘县目标年城镇用地扩张进行模拟,基于模拟结果提出四川藏区城镇的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铁路对沿线城镇的作用方式因城镇的自身发展水平、资源条件以及站点的不同类型有所区别,“承接性”和“匹配性”较好的区域中心城镇,如拉萨,能获得由于铁路的开通和运营带来的正面效应。但对于城镇发展水平较落后的中间站点,铁路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2)对于四川藏区城镇来说,发展方式与发展路径也表现出其独特性,与一般城镇用地扩展动力结构不同,促进城镇扩张的动力更多是由政府的规划和宗教文化为主,而不是由经济主导。(3)根据对康定市以及理塘县的2005以及2015年城镇模拟,发现模拟城镇用地在空间布局以及用地建设量大小与实际基本一致,河谷型城镇镇区城镇用地主要沿主要交通干线方向扩张,以内部填充式以及边缘增长式分布在现有城镇用地周围,而高原型城镇的建设用地主要沿道路向两侧发展。设置三种形式的情景,分别为趋势延续式、交通引导式、生态保护式,对城镇2025年的用地空间布局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在趋势发展情景下的比例高于生态安全情景下和交通导向下的比例;林地、草地的比例在交通导向下的比例低于趋势发展情景下的比例,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比例最高;建设用地在交通导向情景下比例最高,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比例最低。(4)基于城镇模拟结果,提出基于生态理念的城镇发展策略:区域层面应注重自然资源保护以及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城市层面提高城镇对铁路修建开通后的“衔接性”和“承接性”。站点层面根据站点类型,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城市中心站:铁路+产业升级,城市与交通功能复合多元;城市边缘站:铁路+公共服务,加强快速集散与区域服务;城市外围站:铁路+产业生产,培养产业、城市相融合的经济聚焦点。

邱铁鑫[3](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李剑[4](2019)在《铁路工务安全防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我国在铁路工务现场施工作业安全和行车设备安全控制方面,通常以传统的制度制约和对讲通信为主要手段,对实际的作业过程缺少有效的监控。然而,要想实现铁路工务系统安全生产有序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必须强化对影响工务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项点的监控。随着铁路信息化快速发展,利用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即时准确地掌握铁路工务施工区段各项信息,对有效监控现场作业过程、保证工务现场作业安全及行车安全、提升铁路工务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依托互联网信息化管理技术,针对铁路工务作业安全管理及行车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开发设计了一套铁路安全防控管理系统,用以加强现场铁路工务安全防护工作。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介绍了当前铁路工务安全管理系统的研究背景和现状,并根据现场实际的安全管理需求制定系统研发的主要目标和内容,设计了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2.对铁路工务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的三项主要技术(B/S结构设计、WebGIS地图开发技术、GoogleMaps编程API技术)进行了阐述,介绍它们的含义及主要功能。3.结合目前的铁路工务安全管理现状,提出铁路工务安全防控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明确了系统开发环境,并对铁路工务安全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结构模块、预期效果等进行了设计。4.对铁路工务安全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介绍,并通过在我国某铁路局进行试用,以验证其适用性与可靠性。论文所开发的铁路安全防控管理系统在雨量监测、轨温监测、断轨监测、作业监控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对实现工务安全生产防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及网络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岳峰[5](2015)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GIS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GIS因其强大的分析、管理等功能,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近些年随着GIS功能的强大,其应用迅猛发展。目前的研究以单个案例或某个方面为主,而对于该研究方向的整体情况论述较少,不够全面,距今时间较远。因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GIS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过程的不同阶段,通过现状调研、分析评价、规划管理反馈三个阶段,对GIS在各个阶段不同方面的运用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促进GIS在国内的发展。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的创新点、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框架,提出了研究的问题。第二章整理了国内外关于GIS的发展历程以及GIS在风景园林领域的研究综述,为介绍GIS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做铺垫。第三章阐述了GIS在现状调研阶段的运用,包括现状数据的采集和管理以及辅助现状勘察。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章节,论述了GIS在分析评价阶段的运用,包括地形地貌分析、用地适宜性评价、可达性分析、可见性分析、景观敏感性分析、景观格局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绿地效益评价、绿色基础设施、声景等方面的技术方法运用。第五章阐述了GIS在规划管理反馈阶段的运用。从辅助规划设计制图(场地填挖方、生态廊道规划、地理设计)、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公众参与三方面论述了GIS的技术方法运用。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研究的问题并对研究进行展望。

张玉福[6](2011)在《那曲物流中心信息系统集成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那曲物流中心信息系统集成进行了全面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实现。那曲物流中心信息系统以客户服务、市场营销为核心,以物流调度管理为纽带,集成仓储、运输、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各环节管理功能,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可靠。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强化精细管理、提高作业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为一流高原物流服务提供有力保障。那曲物流中心信息系统集成研究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分析了系统需求,定义了系统功能,设计了应用系统架构,对关键流程和技术实现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首先从运营模式、组织机构、业务活动、发送业务流程、到达业务流程五个方面对那曲物流中心信息系统集成业务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系统功能,提出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体系结构和接口说明。接下来根据需求分析,本文提出了网络平台、安全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数据处理平台四个基础平台的集成设计方案,和10个应用子系统的集成设计方案。根据集成设计方案,对那曲物流中心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资源配置进行了分析和设计,以满足信息系统功能的需要。最后,本文根据整个那曲物流中心信息系统的集成要求提出了有效的实施策略。本论文是在我国铁路运输大发展,客运专线大规模建设,逐步由客货混跑向客货分线过渡,依托铁路运输大动脉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全面开始建设并将相继投入运营的背景下,结合那曲物流中心信息系统集成的工程实践,将理论与模型、方法与实例融为一体,构建了铁路物流中心信息系统集成的功能框架,从实践中总结梳理出一套应用系统集成方法,为全路其他物流中心的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示范性的案例,这在铁路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还没有可循先例。在铁道部党组提出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拓展的新形势下,物流中心成为铁路运输结合公路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延伸业务的基础平台,信息系统建设也从传统的铁路业务向公路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环节拓展,目前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基于铁公联运模式的物流信息系统,因此,那曲物流中心信息系统集成是在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对后续的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周慧娟[7](2011)在《铁路应急管理中的预案管理与资源配置优化》文中认为铁路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使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逐渐引起了铁路相关管理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同时也暴露出了铁路应急管理在应急体系建设和实施方面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完善有效的铁路应急管理体系是铁路运输安全的必然要求。本文从铁路应急管理体系的角度出发,围绕铁路应急管理体系框架及框架中直接影响铁路应急救援效率的铁路应急预案和铁路应急资源两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有:首先,构建了铁路应急管理体系框架。总结和提炼了铁路突发事件和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归纳出铁路突发事件的诱因主要在人为、环境、设备和管理四个因素,提出了铁路突发事件的分级分类风险矩阵表,分析了现有铁路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结合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与铁路应急管理法制、铁路应急管理体制、铁路应急管理机制、铁路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五个层面铁路应急管理体系框架。该体系框架从不同角度指导、规范了铁路应急管理的减缓、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过程。同时详细介绍了已在铁道部和路局部署使用的铁路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其次,研究了铁路应急预案管理中的基本理论。分析了针对铁路应急预案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定义了铁路应急预案和铁路应急预案管理的概念,提出了铁路应急预案分级分类体系,建立了三级管理机构(铁道部、铁路局、站段)、预案类别(综合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与预案覆盖突发事件类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铁路应急预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和模式,给出了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图,细化了铁路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批、演练和修订流程,完善和规范了铁路应急预案管理的标准和步骤;针对铁路应急预案的内容和编制规范,提出了从形式和要素两方面来进行铁路应急预案评价的方法;给出了铁路应急预案管理系统的具体实现。再次,提出铁路应急服务设施点选址优化方法。定义了区间数、风险函数的概念,研究了铁路应急管理中的单个应急服务设施点选址、多个应急服务设施点选址和应急服务设施点择优选址,根据不同的目标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分别采用绝对中心点法和遗传算法进行模型求解,给出了铁路应急服务设施点选址算例,仿真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第四,研究了铁路应急资源的动静态配置模型和方法。针对突发事件类型的不确定和所需应急资源数量不确定的特点,在满足铁路应急资源经济配置的条件下应急资源减少的损失量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了基于效用函数的铁路应急资源静态配置模型,采用Monte Carlo方法求解;在满足铁路应急资源动态公平分配的要求下,建立了基于非合作博弈理论的铁路应急资源动态配置模型,并采用Nash均衡进行求解。第五,分别从单应急点单资源、单应急点多资源和多应急点多资源三个层面研究了铁路应急资源调度的方法。建立了应急资源非恒定速率消耗条件下,应急开始时间最早、应急服务设施点数目最少的双层优化数学模型,采用遍历搜索策略对调度模型进行求解;建立了单应急点多资源的应急资源调度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理想点法求解该模型;通过定义不同铁路应急资源的效用函数,并以总效用最大为优化目标,以调度的铁路应急资源满足应急需求为约束条件,建立多应急点多资源条件下的铁路应急资源调度模型并求解。为不同情况下的铁路应急资源调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具有现实意义。最后结合文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给出了青藏铁路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详细介绍了其系统框架和功能,该系统为铁路应急资源配置优化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

孙汉武[8](2010)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旺盛、铁路建设迅猛增长、铁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等与铁路交通安全有关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和谐铁路的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正常稳定发展,其安全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认清铁路交通安全形势,保障铁路交通安全的措施和方法,深入推进安全基础建设,建立起铁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及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持续铁路安全稳定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本文结合国家科技部科研计划项目、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了我国铁路实施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基于安全生产保障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的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铁路行车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及安全检查、监测、监控装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其主要建设内容,建立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主要工作平台——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研究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我国实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2.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相关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和运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我国可以借鉴的主要经验。3.结合我国铁路发展的需要,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监控系统装备技术发展方向和装备集成建议。4.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的内涵和建设的主要内容。5.详细分析铁路安全检查监洲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设备及用户需求,研究各类安全检测信息接入方式及联网监控标准,提出建立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的技术方案,完成该平台的总体设计,并开发该平台系统。6.以郑州铁路局为背景,应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检测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验证平台的功能和应用效果。

胡雪[9](2009)在《基于多Agent信息系统互操作协作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各行业信息系统快速地发展,异构、分布式信息系统间如何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换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互操作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技术。互操作技术是目前实现我国信息系统协调工作、共享信息的核心技术,信息系统互操作协作机制又是互操作技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对信息系统互操作协作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与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构建了具有鲁棒性、逻辑自重构性、自适应性的信息系统互操作模型,并分析了信息系统互操作的实现过程。其次,将多Agent理论与技术引入到对信息系统互操作的研究中,构建了多Agent信息系统互操作体系框架,并对各Agent的功能、结构进行分析和形式化描述。再次,在对多Agent间协作机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竞价拍卖的合同网任务分配机制、基于信任度的请求应答机制以及安全与授权控制机制三种协作机制。最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青藏铁路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为例,构建了基于多Agent青藏铁路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互操作体系框架,并对基于竞价拍卖合同网任务分配机制在青藏铁路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实例分析。

吴玉兰[10](2008)在《青藏铁路应急救援系统信息共享机制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结合铁路信息化专项规划内容以及现场实际调研情况,利用现有技术和已有资源对青藏铁路应急救援系统信息共享机制进行了探讨,使其能较科学的、符合实际条件的为青藏铁路现有应急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为应急救援指挥提供决策支持。青藏铁路应急救援系统需从多个业务系统获取必要的基础信息和业务信息,这些数据采用的存储方式和数据管理方式大不相同,如何将这些分散的、异构的数据很好地组织起来,实现应急救援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和外部系统的信息共享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首先从信息共享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提出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对空间数据组织管理、空间数据共享的方法以及其他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其次结合青藏铁路应急救援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提出信息共享需解决的四个问题,即不同系统间的数据访问、异构的数据访问、空间属性和业务属性的关联、不同格式的数据访问;然后在已有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研究信息资源共享模型;最后研究信息共享机制在青藏铁路应急救援系统中的具体实现,包括信息数据的分类与编码、存储与组织管理以及共享与交换。

二、青藏铁路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创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铁路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1)超大型复杂铁路工程建设经验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建设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1-4]
    1.1 工程主要特征
    1.2 工程建设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2 超大型复杂工程建设管理及其经验总结
    2.1 青藏铁路工程[5-6]
        2.1.1 建设管理创新
        2.1.2 技术保障创新
    2.2 京沪高铁工程[7-9]
        2.2.1 建设管理策略
        2.2.2 技术保障
    2.3 成兰铁路工程
3 借鉴启示[10-15]
    3.1 工程建设管理方面
    3.2 综合保障体系方面
    3.3 综合保障技术方案方面
4 结束语

(2)川藏铁路沿线四川藏区城镇用地扩张模拟及其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点
    1.4 相关概念解析
        1.4.1 川藏铁路
        1.4.2 川藏铁路沿线四川藏区城镇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四川藏区城镇发展策略
        1.5.2 铁路客站及沿线城镇发展影响
        1.5.3 城镇扩张模拟
        1.5.4 小结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技术路线
        1.6.3 研究组织结构
第二章 生态脆弱区铁路对城镇发展影响研究
    2.1 区域层面
        2.1.1 区域可达性的提高
        2.1.2 促进交通网络的完善
        2.1.3 城镇体系与结构的影响
    2.2 城市层面
        2.2.1 铁路对城市人口变化的影响
        2.2.2 铁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2.2.3 铁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2.3 站点周边层面
        2.3.1 客站类型与城市空间演化规律
        2.3.2 客站与城市空间耦合关系的实例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城镇扩展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3.1 四川藏区环境与资源条件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社会人文环境
        3.1.3 交通发展状况
        3.1.4 旅游资源条件
    3.2 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及典型城镇选取
        3.2.1 城镇形成途径及分类
        3.2.2 交通与城镇发展评述
        3.2.3 典型城镇选取
    3.3 城镇用地扩展及驱动力分析
        3.3.1 城镇用地扩展特征分析
        3.3.2 道路可达性评价
        3.3.3 用地扩展驱动力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城镇用地扩张多情景模拟
    4.1 模型构建
        4.1.1 Geo SOS平台介绍
        4.1.2 模型原理
        4.1.3 数据准备及预处理
        4.1.4 约束条件——基于生态适应性的城镇用地增量约束
    4.2 基于CA模型的城镇用地变化研究
        4.2.1 河谷型城镇——炉城镇
        4.2.2 高原型城镇——高城镇
        4.2.3 小结
    4.3 多情景下城镇用地增长预测
        4.3.1 情景设计
        4.3.2 模型模拟及结果分析
        4.3.3 不同生境城镇发展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川藏铁路沿线藏区城镇生态化发展策略
    5.1 问题发现
        5.1.1 区域层面
        5.1.2 城市层面
        5.1.3 站点层面
    5.2 城镇生态化发展策略框架
        5.2.1 技术路线
        5.2.2 发展目标与原则
        5.2.3 生态化发展框架构建
    5.3 发展策略
        5.3.1 区域层面
        5.3.2 城市层面
        5.3.3 站点层面
结论与展望
    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4)铁路工务安全防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铁路工务安全防控管理系统相关技术
    2.1 B/S结构设计
    2.2 WebGIS地图开发技术
    2.3 Google MapsAPI编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路工务安全防控管理系统设计
    3.1 系统开发设计原则
    3.2 系统开发设计环境
    3.3 系统设计方案制定
    3.4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4.1 硬件设计
        3.4.2 软件组成
        3.4.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3.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5.1 平台管理模块
        3.5.2 人员定位模块
        3.5.3 生产管理模块
        3.5.4 雨量监控模块
        3.5.5 轨温监控模块
        3.5.6 断轨监测模块
        3.5.7 重点路段监控模块
        3.5.8 工务电子检查本模块
        3.5.9 作业记录仪模块
        3.5.10 汽车管理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路工务安全防控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及测试
    4.1 系统主要功能
        4.1.1 平台登录界面
        4.1.2 平台主界面
        4.1.3 主界面相关功能介绍
        4.1.4 地图种类与地图切换操作
        4.1.5 地图显示控制
        4.1.6 现场资料地图界面显示控制
        4.1.7 作业计划地图界面显示控制
        4.1.8 “重点地段”地图界面显示控制
        4.1.9 其他显示控制操作
        4.1.10 业务模块
        4.1.11 树形列表及相关操作
        4.1.12 报警提示框、子菜单、导航栏
    4.2 系统功能测试
        4.2.1 使用概况
        4.2.2 测试情况与结果
    4.3 技术创新及特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GIS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关于GIS及其在风景园林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
    2.1 国外关于GIS的产生和发展综述
    2.2 国内关于GIS的发展进程概述
    2.3 国外关于GIS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综述
    2.4 国内关于GIS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应用综述
    2.5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2.5.1 国内外关于GIS的总结
        2.5.2 国内外关于GIS在风景园林领域运用的总结
3 GIS在现状调研阶段的运用
    3.1 现状数据采集与管理
        3.1.1 现状数据采集与方法运用
        3.1.2 现状数据的管理
    3.2 辅助现状调查
4 GIS在现状分析评价阶段的运用
    4.1 地形地貌分析
        4.1.1 高程、坡度、坡向、阴影分析
        4.1.2 三维景观建构
        4.1.3 水文分析
    4.2 用地适宜性评价
    4.3 可达性分析
        4.3.1 缓冲区分析法
        4.3.2 网络分析法
    4.4 可见性分析
        4.4.1 观景面
        4.4.2 观景路线
    4.5 景观敏感度分析与评价
        4.5.1 视觉敏感度分析与评价
        4.5.2 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价
    4.6 景观格局分析
        4.6.1 城市绿地景观格局
        4.6.2 森林景观格局
        4.6.3 湿地景观格局
        4.6.4 流域景观格局
    4.7 生物多样性分析
    4.8 绿地效益评价
    4.9 绿色基础设施构建
    4.10 声景分析
5 GIS在规划管理反馈阶段的运用
    5.1 辅助规划设计制图
        5.1.1 场地填挖方分析
        5.1.2 生态廊道规划
        5.1.3 地理设计
    5.2 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5.3 公众参与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及问题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那曲物流中心信息系统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那曲物流中心业务分析
    2.1 业务内容分析
        2.1.1 运营模式分析
        2.1.2 组织机构分析
        2.1.3 业务活动分析
    2.2 业务流程分析
        2.2.1 发送业务流程
        2.2.2 到达业务流程
第3章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体系结构
        3.1.1 系统总体框架
        3.1.2 技术体系构架设计
    3.2 系统功能结构
    3.3 与其它系统接口分析
第4章 基础平台集成设计
    4.1 网络平台
        4.1.1 设计原则
        4.1.2 综合布线
        4.1.3 网络总体结构
    4.2 安全平台
        4.2.1 网络安全设计遵循的重要原则
        4.2.2 外部服务网安全平台
        4.2.3 园区管理网安全平台
    4.3 电子商务平台
        4.3.1 设计目标与原则
        4.3.2 技术架构
        4.3.3 技术标准
        4.3.4 对外接口
        4.3.5 平台功能
    4.4 数据处理平台
        4.4.1 UNIX共享数据库平台
        4.4.2 UNIX共享应用平台
        4.4.3 WINTEL共享应用平台
        4.4.4 邮件服务平台
第5章 应用子系统集成设计
    5.1 应用集成的总体思路
        5.1.1 应用集成的总体要求
        5.1.2 应用集成面临的挑战
        5.1.3 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5.2 客户服务管理子系统
        5.2.1 系统概述
        5.2.2 系统实现
        5.2.3 系统接口
    5.3 电子交易管理系统
        5.3.1 系统概述
        5.3.2 系统实现
        5.3.3 系统接口
    5.4 物流调度管理系统
        5.4.1 系统概述
        5.4.2 系统实现
        5.4.3 系统接口
    5.5 运输及配送管理系统
        5.5.1 铁路运输管理子系统
        5.5.2 公路运输管理子系统
        5.5.3 配送管理子系统
    5.6 仓储管理系统
        5.6.1 仓库管理子系统
        5.6.2 散堆货场管理子系统
        3.6.3 集装箱箱场管理子系统
    5.7 分拣包装管理系统
        5.7.1 系统概述
        5.7.2 系统实现
        5.7.3 系统接口
    5.8 货物全程追踪系统
        5.8.1 铁路追踪系统
        5.8.2 物流中心内部追踪系统
        5.8.3 公路追踪系统
    5.9 统计分析系统
        5.9.1 物流中心管理指标体系
        5.9.2 物流中心管理指标体系的内容
    5.10 服务引导管理系统
        5.10.1 系统概述
        5.10.2 系统实现
        5.10.3 系统接口
    5.11 综合管理系统
        5.11.1 人事资源管理
        5.11.2 办公系统
        5.11.3 设备资源管理
第6章 软硬件资源配置设计
    6.1 配置原则
    6.2 配置范围
    6.3 配置清单
        6.3.1 主机系统及其配套设备
        6.3.2 网络设备
        6.3.3 其他设备
        6.3.4 系统软件
第7章 实施策略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铁路应急管理中的预案管理与资源配置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
        1.2.2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2.3 应急预案研究
        1.2.4 应急资源配置优化的研究
        1.2.5 铁路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铁路应急管理体系(REMS)框架研究
    2.1 铁路突发事件及其特点
        2.1.1 铁路突发事件概念及特点
        2.1.2 铁路突发事件诱因分析
        2.1.3 铁路突发事件分类分级
    2.2 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2.2.1 铁路应急管理概念
        2.2.2 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特点
        2.2.3 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2.3 REMS框架
        2.3.1 应急管理体系研究进展
        2.3.2 REMS框架
        2.3.3 铁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2.4 铁路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2.5 小结
第一篇 铁路应急预案管理理论与应用
    3 铁路应急预案体系、管理流程与评价研究
        3.1 铁路应急预案及铁路应急预案管理
        3.2 铁路应急预案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3.2.1 铁路应急预案管理现状分析
        3.2.2 铁路应急预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3 铁路应急预案分级分类体系研究
        3.4 铁路应急预案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研究
        3.4.1 编制流程
        3.4.2 审批流程
        3.4.3 演练流程
        3.4.4 修订流程
        3.5 铁路应急预案评价研究
        3.5.1 应急预案评价方法
        3.5.2 铁路应急预案形式评价
        3.5.3 铁路应急预案要素完整性评价
        3.6 小结
    4 铁路应急预案管理系统
        4.1 系统简介
        4.2 系统架构
        4.3 系统功能
        4.4 小结
第二篇 铁路应急资源配置优化与应用
    5 基于区间数的铁路应急资源服务设施点选址优化
        5.1 铁路应急资源现状及分类
        5.2 区间数网络最小风险路径的选取
        5.2.1 区间数相关定义
        5.2.2 风险函数的测度
        5.2.3 最小风险路径的选取和边权的确定
        5.3 单个铁路应急资源服务设施点的选址问题
        5.3.1 问题描述
        5.3.2 模型建立
        5.3.3 模型求解
        5.3.4 仿真算例
        5.4 多个铁路应急资源服务设施点的选址问题
        5.4.1 问题描述
        5.4.2 模型建立
        5.4.3 模型求解
        5.4.4 仿真算例
        5.5 铁路应急资源服务设施点的择优选址问题
        5.5.1 问题描述
        5.5.2 模型建立
        5.5.3 模型求解
        5.5.4 仿真算例
        5.6 小结
    6 铁路应急救援资源动静态优化配置
        6.1 基于效用函数的铁路应急资源的静态配置
        6.1.1 铁路应急资源效用函数
        6.1.2 Monte Carlo方法
        6.1.3 问题描述
        6.1.4 模型建立
        6.1.5 模型求解
        6.1.6 仿真算例
        6.2 基于NASH均衡的铁路应急资源的动态配置
        6.2.1 博弈理论简介
        6.2.2 Nash均衡
        6.2.3 问题描述
        6.2.4 模型建立
        6.2.5 模型求解
        6.2.6 仿真算例
        6.3 小结
    7 铁路应急资源调度方法研究
        7.1 单应急点-单资源的应急资源调度
        7.1.1 问题描述
        7.1.2 模型建立
        7.1.3 模型求解
        7.1.4 数学证明
        7.1.5 仿真算例
        7.2 单应急点-多资源的应急资源调度
        7.2.1 问题描述
        7.2.2 模型建立
        7.2.3 模型求解
        7.2.4 仿真算例
        7.3 多应急点-多资源的应急资源调度
        7.3.1 问题描述
        7.3.2 模型建立
        7.3.3 模型求解
        7.3.4 仿真算例
        7.4 小结
    8 青藏铁路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8.1 系统简介
        8.2 系统架构
        8.3 系统功能
        8.4 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铁路行车事件分级分类表
附录B 铁路应急体系构建及管理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铁路交通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1.2 国外铁路安全管理现状
    1.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保障系统发展现状
    1.4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2.1 我国铁路事故故障管理问题分析
    2.2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督问题分析
    2.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监控装备现状
    2.4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存在问题分析
    2.5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完善建议
    2.6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发展方向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3.1 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3.2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需要建设的主要内容
    3.3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
    3.4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4.1 用户分类
    4.2 用户需求
    4.3 数据需求
    4.4 业务流程分析
    4.5 数据流程分析
    4.5 平台功能需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5.1 平台建设目标
    5.2 平台总体设计
    5.3 平台功能设计
    5.4 数据库设计
    5.5 接口设计
    5.6 运行环境设计
    5.7 安全设计
    5.8 关键技术研究
    5.9 技术创新点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6.1 开发平台及应用环境
    6.2 平台应用功能构成
    6.3 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子系统
    6.4 监测报警信息处理子系统
    6.5 安全检查信息处理子系统
    6.6 综合信息服务子系统
    6.7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6.8 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应用实例
    7.1 项目背景简介
    7.2 系统建设情况
    7.3 全局安全信息看板
    7.4 安全监督管理核心业务管理
    7.5 故障分析与跟踪
    7.6 系统运行效果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我国行车安全监控设备/系统部署运用情况研究
    1 移动设备
    2 固定设备
    3 自然灾害
    4 视频监控
    5 应急救援

(9)基于多Agent信息系统互操作协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信息系统互操作研究现状
        2.1.1 互操作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交通信息系统互操作研究现状
    2.2 多Agent理论研究现状
        2.2.1 多Agent理论现状
        2.2.2 多Agent应用现状
        2.2.3 多Agent协作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节
3 信息系统互操作模型研究
    3.1 信息系统互操作概述
    3.2 信息系统互操作模型
    3.3 信息系统互操作实现过程
    3.4 本章小节
4 基于多Agent信息系统互操作研究
    4.1 多Agent理论概述
        4.1.1 Agent的概念和特性
        4.1.2 Agent的结构
        4.1.3 多Agent系统
        4.1.4 MAS的体系结构
    4.2 基于多Agent信息系统互操作体系框架研究
        4.2.1 信息系统互操作与多Agent系统
        4.2.2 基于多Agent信息系统互操作的体系结构
    4.3 各Agent结构功能与形式化描述
        4.3.1 交互Agent
        4.3.2 管理协作Agent
        4.3.3 执行Agent
        4.3.4 数据服务Agent
    4.4 本章小节
5 基于多Agent信息系统互操作协作机制研究
    5.1.1 Agent之间协作的定义
    5.1.2 Agent间的基本协作机制
    5.1.3 协作的实现方法
    5.2 改进的合同网任务分配机制
        5.2.1 任务分配模型
        5.2.2 合同网
        5.2.3 基于竞价拍卖的合同网任务分配机制
    5.3 改进的请求应答机制
        5.3.1 请求应答机制
        5.3.2 基于信任度的请求应答机制
    5.4 安全与授权控制机制
    5.5 本章小节
6 基于多Agent青藏铁路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协作机制应用研究
    6.1 前言
        6.1.1 青藏铁路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总体结构
        6.1.2 青藏铁路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功能结构
    6.2 基于多Agent青藏铁路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互操作体系结构
    6.3 多Agent青藏铁路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协作机制应用
    6.4 本章小节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青藏铁路应急救援系统信息共享机制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课题的来源
    1.2 需求调研概述
        1.2.1 部门机构设置
        1.2.2 应急救援流程
    1.3 国内外信息共享机制的理论和应用现状
        1.3.1 信息共享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2 国外信息共享机制的应用现状
        1.3.3 国内信息共享机制的应用现状
    1.4 论文研究目的和组织结构
        1.4.1 研究目的
        1.4.2 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青藏铁路应急救援系统信息需求分析
    2.1 系统简介
        2.1.1 逻辑结构
        2.1.2 物理结构
    2.2 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2.3 系统信息共享需求
        2.3.1 系统共享信息分类
        2.3.2 系统共享信息资源特性分析
        2.3.3 系统数据共享需求
    2.4 本章小结
3 信息共享相关理论与技术
    3.1 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
        3.1.1 空间数据的特征
        3.1.2 空间数据管理模式
        3.1.3 空间数据引擎
    3.2 空间数据共享的方法
        3.2.1 数据格式转换
        3.2.2 数据直接访问
        3.2.3 数据互操作
    3.3 其他相关技术
        3.3.1 数据仓库技术
        3.3.2 数据挖掘技术
        3.3.3 Web Service技术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体系结构和信息共享模型
    4.1 系统体系结构
    4.2 多源应急信息共享模型
        4.2.1 互操作基本概念
        4.2.2 互操作模型分层标准
        4.2.3 多源应急信息共享模型
    4.3 信息共享模型的结构
        4.3.1 应用层
        4.3.2 表示层
        4.3.3 服务层
        4.3.4 服务接口层
        4.3.5 平台层
        4.3.6 数据接口层
        4.3.7 数据层
    4.4 本章小结
5 青藏铁路应急救援系统信息共享机制的实现
    5.1 铁路空间数据标准化
        5.1.1 铁路车站代码
        5.1.2 铁路地理实体代码
    5.2 数据存储与组织管理
        5.2.1 空间数据的转换
        5.2.2 数据库的构建
    5.3 系统数据交换平台
        5.3.1 设计原则
        5.3.2 基本功能
        5.3.3 框架结构
        5.3.4 具体应用举例
    5.4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实现
        5.4.1 信息资源的存储和生成
        5.4.2 信息资源共享策略
        5.4.3 信息资源交换模式的实现
    5.5 系统实现
        5.5.1 日常监控
        5.5.2 救援汽车定位
        5.5.3 救援支持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青藏铁路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创建(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大型复杂铁路工程建设经验及启示[J]. 李照星,王鹏,史俊玲,黄建. 中国铁路, 2021(11)
  • [2]川藏铁路沿线四川藏区城镇用地扩张模拟及其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D]. 曹奉鄂.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4]铁路工务安全防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剑.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GIS的应用研究进展[D]. 岳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5)
  • [6]那曲物流中心信息系统集成研究[D]. 张玉福.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7]铁路应急管理中的预案管理与资源配置优化[D]. 周慧娟.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1)
  • [8]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 孙汉武.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4)
  • [9]基于多Agent信息系统互操作协作机制研究[D]. 胡雪.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1)
  • [10]青藏铁路应急救援系统信息共享机制的应用研究[D]. 吴玉兰.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青藏铁路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