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念:人体健康的妙方(论文文献综述)
赵敉亚[1](2021)在《陆游诗歌的疾病书写研究》文中指出疾病自先秦时期即进入文学创作,此后一直是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作为南宋诗坛最杰出的诗人,陆游现存的9000余首诗歌中,有1203首有关疾病书写,约占他现存诗歌总量的13%。对于陆游诗歌的疾病书写这一问题一直很少有人关注,本文基于此对陆游诗歌中的疾病书写进行研究,考察陆游的疾病与自我治疗途径,分析疾病与陆游诗歌的关系,试图揭示陆游面对疾病与死亡的心理历程与情感态度,体会陆游对自身生命状态的审视及其中蕴含的浓重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同时,学界对于陆游罹患病种在现代医学上的落实方面较为欠缺,这对于客观全面认识陆游又是一重要问题,因此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补前人研究些许不足。本文将分成四章对陆游诗歌中的疾病书写进行探讨。第一章分析陆游的身体状况和自我治疗途径。首先将陆游所患主要疾病进行具体病种考索,将所患疾病落实到现代医学的病症上。然后通过分析陆游的养生和学医两方面的思想和实践来考察其对疾病的自我治疗途径。第二章分析蕴藏于陆游诗歌中的病与痛。首先考察陆游疾病书写诗歌的创作概况。梳理入蜀前、入蜀后和退居山阴三个时期陆游的身体疾病状况,分析每一时期疾病书写诗歌创作的特点与原因。其次探究陆游诗歌的疾病书写方式以及疾病书写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内涵,从整体上把握陆游诗歌中的疾病表达。最后考察陆游疾病书写诗歌中体现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感受陆游对疾病与生死的豁达态度。第三章探讨疾病与陆游诗歌创作的关系。首先分析疾病对陆游诗歌创作数量、题材和风格方面的影响。其次分析诗歌创作对陆游疾病的反向治疗功能。疾病与诗歌创作之间相互作用,紧密相关。第四章分析陆游诗歌中的疾病之殇与疾病接纳。首先分析疾病之殇,即疾病给陆游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主要表现在疾病与饮酒、出游的矛盾碰撞上。其次分析疾病接纳,即陆游在佛道思想影响下与疾病的和解。儒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与儒家人格是陆游疾病成殇以及在诗歌中大量书写疾病的根源,但陆游又从道教、佛教思想中寻得精神抚慰,最终实现了与疾病的和解与共处。
梁壮[2](2021)在《叙事、符号与知识 ——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题为“叙事、符号与知识——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意在通过叙事、符号与知识三个角度分析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文化形式,全文分为绪论和五个章节。绪论主题为“中医文化的表达”,述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的形成应存在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类形式是其他领域的文化现象对中医学产生影响,第二类是中医学体系与知识进入其他其他文化领域中造成影响。第二类过程的实质之一为中医内容的不同形式展现。中医文化内容则指文化理论、思想、观念与成果本身,而文化形式则指把这些思想内容加以呈现的表现形式。形式研究的一个简明思路是将文化作为文本。涉医文学是医学与文学两者互相需求、互相协助的结果,作为叙事性涉医文学,明清白话小说具有特殊价值:是中医文化总结期的见证、是中医文化的综合性平台、是贴近中医文化现实的语言表达方式。第一章为中医文化与明清白话小说的整体关系研究。明清白话小说涉医现象的繁荣说明不仅疾病无悬念地成为了文学对象,中医学和中医文化也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中,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明清白话小说涉医文本有两个显着的特征:丰富但不集中、广泛但稍显重复。按照多寡详略和文章结构,可以将涉医文本分为单句式、组句式、段落式、章节式和跨章节式五类;按照所引医学内容的专业程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泛称疾病、指名论症、谈因辨机、拟构医方、书写医案五类。医学主题小说较少,有医者小说、医界小说、药物和药名小说三类。涉医文本的形成有继承和创新两种情况。文本的继承,主要是从或不同体裁或前代作品中直接改用;创新则是从积累的原始素材入手,进行素材的文学化和小说化。作者的医学背景与涉医文本风格,尤其是涉医深度有正相关关系。历史发展受到小说发展和医学发展两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分为明初至明中叶、明后期至明末、清前期、清中后期、晚清五个阶段。不同类型的小说面对同样的涉医素材,会基于类型风格和读者期待风格进行类型化的处理。写入小说的中医文化内容丰富,有全面多样的疾病文化、众星拱月的诊疗文化、琳琅满目的医者文化等。第二章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疾病与医学叙事研究。小说继承了中医文化的叙事传统,一部分是史书中的医家传记,一部分则是医案记录。涉医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技巧方面值得探讨是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两个部分。视角有患者视角、亲属视角、医者视角和他者视角等。叙事空间上,以病床为核心的患者空间和辐射状的医者空间存在交叉,医者的身体空间对患者小空间形成了有效介入。疾病故事的线性结构可分为病前、病中、医疗、病后四个情节单元。一个成熟的涉医叙事模式,应包括:趋同的叙事功能、类似的叙事特征、叙事空间上和人物形象的接近等要素。模式的形成应经历开创、模仿、发展、最终成熟等过程,又会在内容、形式、主旨三个方向发生变异。叙事中的疾病发挥线索和隐喻两个功能;医者则承担帮助者、推动者、观察者和隐喻的功能。在叙事主题的表达上,疾病作为主人公的考验代表着困境主题,医疗直面生死,代表着拯救主题。《西游记》形成的谐趣化审美和《红楼梦》为先导的唯美主义风格代表着对中医文化审美的发扬。第三章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文化符号研究。文化符号学可以适用于中医文化研究之中。中医文化的符号化过程有自己的特色、脉诊的符号化是典型例子。小说中会进行进一步符号化,若没有可靠的事实依据或者受众共识,则容易失败。中医文化符号化的典型是药物。中药的符号化,可以获得次文本意义、文本意义、超文本意义三种层次的意义。具有文化意义的药物大多会在情节中发挥一定的叙事功能。这类文化符号化中药常常成为了所属功效类中药的标志性药物。鸦片类似的药物文化符号则有强烈的时代性,与时代主旋律共振,成为时代的共同文化记忆。如毒药、迷药、哑药、性药之类的特殊药物统称,亦取得了与具体药物一样的符号化程度。药名文化的核心要素是药名代码是否能被发现和理解,因此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可以用编码一解码理论来审视。白话散文中的药名文学是小说的新贡献。中医符号还可以进行临时符号化,也就是作为比喻的喻体;同时又进入了民间语言之中。第四章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知识表达。中医知识是在中医学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中医术语为中医药学内用来表示中医药学相关概念的词语集合,对术语的运用是显性知识的特殊形式。小说以表达显性知识为主,才学小说是其典范。为了知识对接受者的顺利传达,作者往往选择做进一步解释,即对知识的评论。以知识的角度而言,中医医籍的固定体例属于一种特殊的程序化知识,小说家常对于这类中医文化形式知识的利用和表达进行仿拟。第五章为小说式表达的价值诠释和意义阐发。明清小说当然地属于明清社会在文化领域的投射,疾病与医学概莫能外,可分为具体知识的直接反映、社会关系的曲折反映、医学观念的隐含反映三种情况。中医文化可以放置到集体记忆理论之中,特定时期的医疗民俗有较强的仪式性和稳定性,是一类典型的文化记忆。叙事医学认为医疗过程具备叙事属性,普及中医叙事阅读,需要选择适合的阅读文本,应满足符合中医思维和观念、熟练运用中医语言、足够的叙事性和人文素养三个条件。明清通俗小说具有丰富的文本与多样的中医内容、丰富的叙事元素与医患视角、自然逼真的中医语言与浓厚的人文素养三个优势,具备成为中医阅读文本的条件。明清涉医小说的创作与阅读是一个完整的中医文化传播过程。将明清小说放置到传播学的框架之内可以考察小说形式对中医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和经验教训:应满足作为受传者的读者对易读性和可读性的平衡:作为媒介的小说有真实与虚构的裁量、事理情的融合、文学技巧的使用三个方面的经验:作为传播者,中医文化者应重视话语权把握,扮演好把门人的角色。
汪太理[3](2020)在《经受贫穷的考验》文中研究表明迎着金秋的凉风,披着纯净的阳光,又一批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迈进美丽的校园上学了,每个人都怀揣着美好的理想,踏着自信的步伐,带着幸福的憧憬。进入校园的初中学生,虽然还很青涩,但大多数摆脱了懵懂和幼稚,向着成熟和理性快步前进。高中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初立人生目标,以勤勉而渐进。大学生则有了较明晰的人生规划,所选专业即是人生规划之初始。
陈潘美琪[4](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最新初中生分类作文大全(八年级)》;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治疗失眠的妙方》;《我是何种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慧[5](2019)在《老子道德文化在当代泰国的传播模式分析 ——以泰国道德慈善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老子道德文化传播到泰国。“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中国老师按照《道德经》的指点,也来到泰国传播老子道德文化,在泰国成立了泰国道德慈善会,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如今,传播老子道德文化越来越深入广泛。近3000年的老子道德文化,在当今泰国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让其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则在于通过社会广泛传播与应用,并能不断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选择泰国道德慈善会的传播为背景,对传播老子道德文化的跨文化交际学与现代传播理论的交叉点上进行梳理,探寻在泰国传播老子道德文化的传播策略与传播效果。因此本论文的目的在于,从泰国传播老子道德文化的跨文化意识到跨文化适应,尝试探讨老子道德文化与泰国本土跨文化适应途径的契合点,为老子道德文化在海外传播得到普遍的规律或结论。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使用了文献搜集、案例分析的方法。致力于对泰国传播老子道德文化,将老子道德经理论思想在泰国的传播和实践,并根据道德经原理创编的道德经养生拳操舞等跨文化适应实践进行梳理。从传播文化到受众知晓认同再到实际运用,知行学用的过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泰国已经建成了世界老子道德文化城,这是一个学习老子道德文化的学习基地。笔者认为:文化城构建了一个短期文化适应区域,能让老子《道德经》理念,让老子的慈善思想深入人心,培训学员“适应新文化环境交际的能力”,能以《道德经》作为新的思维方式,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为构建“四和”社会提供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本文尝试探索泰国道德慈善的传播策略与传播效果,寻找主线贯穿,形成在海外传播老子道德文化和老子慈善思想的可行性认知,以充实传播老子道德文化的研究,对于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传播价值引起广泛关注,引发学习老子道德文化的热情,期望在泰国华校能开设学习老子道德文化课程。
张曾亮[6](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痰湿体质辨体论治复杂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现代辨体论治痰湿体质及相关疾病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一般文献研究方法,数据挖据方法,复杂网络预测方法,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对辨体论治痰湿体质研究文献使用中药进行整理和数据挖掘,总结目前临床辨体论治痰湿体质用药特点;从药物作用靶标和通路角度分析并预测药物作用网络靶点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探讨痰湿体质的特异性位点;对痰湿相关慢性病健康管理中使用中医药的效果进行循证医学评价,总结中药在健康管理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以文献学研究为主,整理分析辨体论治痰湿体质文献中的药物使用情况,通过数据挖据,总结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的规律和用药特点,采用可视化复杂网络分析软件对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进行可视化处理。2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进行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构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药物共同作用靶标进行Pathway、GO、OMIM、TTD富集分析,预测辨体论治痰湿体质药物的作用通路、途径。3对健康管理中使用中药干预痰湿性慢性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结果:1数据挖掘部分纳入研究文献42篇,痰湿体质的辨体论治采用中药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的有28篇,中药处方以自拟方为主,使用药物99种;对常用中药(出现频次>10次)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现53条药物关联规则,对关联药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种药物组合中茯苓、白术、半夏、陈皮是核心药物。使用R软件进行药物-靶点-疾病网络可视化处理。2对茯苓、白术、半夏、陈皮构建的网络进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GO分析,OMIM、TTD疾病富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四种药物共同作用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上的δ型阿片受体(OP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N3RC1),也作用于Ca2+通路细胞膜乙酰胆碱受体。四种药物主要作用于脂肪酸降解途径、糖异生/糖酵解途径。四种药物共同作用靶点与神经内分泌关系密切,富集在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5羟色胺相关基因。3 GO分析显示四种药物共同作用的靶点富集于体液循环,细胞间信号,衰老,脂代谢,氧化还原活动,细胞增殖、凋亡、移动、细胞膜蛋白变化等过程。主要作用于与细胞膜相关的氨基酸代谢、蛋白质、小分子的代谢,细胞膜封装、跨膜蛋白转运等。4疾病富集显示四种药物与阿尔茨海默病、肿瘤、精神疾病、内分泌代谢病、疼痛、哮喘、应激障碍、前列腺增生、心率不齐等疾病有关。5复杂网络分析显示四种药物共同作用的靶点有ANXA1、AR、PGR、CD34、FGFR2、MED1、NR3C1、OPRK1、PGR、TNF、TRIM24、TRPA1、TRPV3。其中具有抗炎、抗肿瘤、细胞周期调控有关靶点是ANXA1、TNF,与内分泌代谢相关靶点是TRIM24、AR、PGR、PGR、NR3C1、OPRK1,与感受化学物理刺激有关的TRPA1、TRPV3。6荟萃分析纳入的38篇研究涉及3241名患者,用于评估在慢性病治疗中使用中药的疗效区别。结果显示,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一般,meta分析结果提示:各结局指标的两种比较类型均显示,使用中药的疗效要优于不使用中药,不论是单纯的健康管理还是健康管理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再加上中药的效果更好。在这38项研究中,处方中使用茯苓、白术、半夏、陈皮的研究有21项,其中13项使用了此四种药,8项研究使用了四种中的3种。结论:1在辨体论治痰湿体质慢性病中,采用中医体质指导生活方式结合辨体论治的方式作为主要方法,疾病病种主要是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为核心的代谢综合征,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医体质辨体论治可以做到对疾病的有效防治。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的治法不离健脾祛湿、化痰泄浊,目前临床使用中医处方以自拟方为主;从药物功效来看,使用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依次为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药物药性以温性为主,偏寒、偏热药物使用较少。五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肺经、胃经、肝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确定茯苓、白术、半夏、陈皮为治疗痰湿体质的药物核心,采用可视化复杂网络分析,形成对药、角药和方元的方药组合规律;对药之间的关系表明这四味药可能也是对药的主要节点;角药的网络关系可以看出,以四味药为核心的角药关系;综合以上药物组合规律,可以认为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四味药产生的组合形成治疗痰湿体质处方的方元。在中医体质学指导下的临床辨体论治痰湿体质发展了中药组合,可能形成了新的对药、角药,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方元,可以从方剂配伍角度进行进一步研究。2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四种药物共同作用的靶点富集于体液循环,细胞间信号,衰老,脂代谢,氧化还原活动,细胞增殖、凋亡、移动、细胞膜蛋白变化等过程。主要作用于与细胞膜相关的氨基酸代谢、蛋白质、小分子的代谢,细胞膜封装、跨膜蛋白转运等。四种药物与阿尔茨海默病、肿瘤、精神疾病、内分泌代谢病、疼痛、哮喘、应激障碍、前列腺增生、心率不齐等疾病有关。四种药物共同作用靶点是钙离子通路上的乙酰胆碱受体M1型和α7型,神经受体配体激活通路上的糖皮质激素受体。通过分析四种药物共同作用的生物靶点,痰湿体质可能与糖皮质激素受体、TRP家族蛋白具有相关性。3对于痰湿性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使用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中,通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发现,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条件一致的前提下,使用中药对各项指标的效果均要优于不使用,建议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药的联合使用。
常久[7](2017)在《《云笈七签》道家养生思想与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近年来人们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复杂,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养生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了热点问题。传统医学在我国现今的养生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与之渊源甚深的道家养生学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临床工作中没能充分发挥其价值。道家养生理念非常符合现代健康观念,道家养生学中还有着丰富而宝贵的养生方法,在养生工作中具有很大价值,亟待挖掘并加以分析和利用。成书于北宋的《云笈七签》为张君房辑录《大宋天宫宝藏》的精华内容而成,被称为“道教百科全书”和“小《道藏》”。《云笈七签》在道教典籍的整理和道教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而书中还对宇宙起源和生命起源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包含了大量的道家养生方法,如中药养生、导引术、按摩术、呼吸吐纳、存思静坐等。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研究道家、道教养生学以及服务现今的医药养生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可以说,《云笈七签》是有待道家养生研究者们悉心挖掘的知识宝库,应充分重视对其中养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养生从广义而言是保养生命、促进健康,在现今中医养生学与健康管理理论结合紧密。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或群里的健康进行全面地监测、分析和评估,以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这与中医养生学有相近的目标和理念。而道家养生的思想与方法正可以运用于当今的健康管理工作中,丰富其内容,为人们提供更多保障健康的手段。另外,女性生育健康不但与身体健康有关,也与心理健康有关,而自身价值及社会地位得到尊重也关系到心理健康。充分挖掘道家养生学中对女性生育健康有意义的内容,可以为现代女性带来益处。基于以上种种,本文试整理并分析《云笈七签》中的养生资料,并探讨其在现代健康管理事业以及调适不孕女性心理问题中的价值,并拟定基于道家养生思想的相应对策,使其中的宝贵资料能被充分运用。研究方法:通读和梳理《云笈七签》一书,分类整理其中的养生资料,并运用多元研究法,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哲学知识、语言文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与中医药理论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试总结其中蕴含的养生思想,分类讨论其中的养生方法,总结并分析其中特色方药。不只局限于讨论其中的养生资料本身,对如何将其中的知识运用于现今的健康事业参考交叉学科的知识也进行了展望。结论及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云笈七签》中收录了大量与养生相关的文献,亟待挖掘和利用;(2)道家养生的思想和方法,是古人对生命探索的智慧结晶,在《云笈七签》中主要的养生思想观点是以德养生、心中虔诚,爱形保神、动静相兼,贵气固根、谨养慎护,少私寡欲、清净修持等;(3)《云笈七签》中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气法养生、形体养生、服饵养生、丹功养生、起居养生、禁忌养生等几类,包括了存思、存神、守一、坐忘、内观、导引、呼吸吐纳、服饵、辟谷、内丹、外丹等等具体方法;(4)《云笈七签》中的养生文献对现在人们认识生命和疾病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其中蕴含着的中国传统的象思维,以及传统医学中的内求法等等,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医药理论,并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其中的特色方药可以进一步研究,丰富中药的运用思路;(5)道家养生着眼于人的身心及外界环境,在解决人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各种问题上具备很多优势,符合现今养生保健与健康管理工作的需求,又道家养生方法众多,涉及到方方面面,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和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故而其现代价值值得深入挖掘。本研究认为道家养生方法在健康管理和心理调适中具有很大价值,可以直接服务于相关工作,如在健康管理的个体信息采集、健康评价、实施干预手段等环节,加入道家养生学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道教修行者的诸多方法多是基于其宗教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成仙目标,《云笈七签》中收录的大量道教典籍大多用词隐晦,玄之又玄,一些典籍的书写也有其政治目的。虽然瑕不掩瑜,但其记载的养生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客观看待。本研究首次对于《云笈七签》中的道家养生思想和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形成了以下的创新点:(1)本研究选题以及对于《云笈七签》文献底本的选择,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运用,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文献内容,填补了道教养生思想研究中对《云笈七签》讨论的空白;(2)本研究对以《云笈七签》为核心的道家养生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分析了相关文献中对生命、疾病、养生方法、养生思维的特点,并对此作了归纳和整理;(3)本研究对《云笈七签》为代表的道教养生思想方法的现代临床运用作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为道教养生思想方法的现代应用提出了相关尝试。
邵士博[8](2017)在《报纸对伪健康信息报道的研究 ——以《羊城晚报》等四份报纸为例》文中认为伪健康信息是表面上以传播健康为目的,实则却是违背科学规律与逻辑的信息。它利用公众追求健康这一心理,假借传播健康的虚名,混淆在健康信息中,制造信息污染,误导公众,危害公众健康,成为社会的公敌。目前,对于伪健康议题已经有大量的学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报纸媒体是如何呈现伪健康信息这一议题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检视中国大陆四份报纸(包括《羊城晚报(全国版)、《楚天都市报》、《健康报》、《中国医药报》)2010年-2016年新闻中,有关伪健康信息内容报道,探究报纸新闻报道如何呈现伪健康信息的问题。研究发现:从报道的主题来看,以夸大疗效的诊疗疗法、过分绝对化的营养知识、非正规医学建议的美容美体为主题的伪健康信息在报纸中呈现最多,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传统养生文化,是伪健康信息的一大源头;从报道呈现手法上来看,伪健康信息善于利用夸张虚构的手法,以女性和中老年人群为主要传播对象,并常以个案描述的手法,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同时,诸多媒体专家提供了不少伪健康信息,缺乏专业素养和公共关怀;从报道的态度与框架上来看,报纸媒体对伪健康信息主要采取驳斥、纠正的报道态度。在新闻报道框架上以知识框架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伪健康信息泛滥的传播。比较不同类别报纸发现,都市类报纸中存在更多的伪健康信息,常常以传播健康知识的名义、轻松娱乐的方式进行隐性地报道,社会危害不容忽视。健康专业类报纸中虽然也存在传播伪健康信息的现象,但健康专业类报因由政府相关单位主办,对新闻信息筛选更加严格,因而伪健康信息相对较少。本研究对伪健康信息在报纸新闻报道中呈现的现象进行量化梳理,有助于了解当前伪健康信息在报纸新闻中的呈现方式并挖掘报道呈现模式的深层原因,对治理报纸中的伪健康信息传播问题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借鉴意见。
刘星[9](2016)在《清末民初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文中研究说明康有为(1858-1927),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经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清末民初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康有为终其一生都对东传之西方科学保持着开放、吸纳的态度,并矢志不移地将东传科学兼容、整合到他所建构的今文经学体系之中。从他一生的学术进路来看,康有为早年泛观博览,钟情西学,兼采汉宋、调停今古,略有古文学的倾向,但是与廖平“羊城之会”之后遂确立今文经学之立场,并成为其一生思想之基调。深受恩师粤中大儒朱次琦的影响,康有为经学思想自产生之初便有着极强的“通经致用”特征:侧重经世、重视《周礼》、民功;转向今文经学之后,更加突出了“经世致用”的倾向,关注的焦点从“民功”、“物用”层面提高到经学理论、政治制度层面。他以学术为本,后逐步落实到政治之上,积极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以期推动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康有为从早年崇尚古文经学的治学态度到今文经学立场的转向,从“托古改制”到维新变法,从“三世”进化到“大同”理想,从“物质”与“道德”的并重到以“儒学为宗”并将其奉为圭臬的“普世价值”,其学术思想随着时代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推进、转移和深化。概言之,康有为一以贯之的立场在于:“通经致用”的入世精神;尊儒、尊孔的坚定立场;整合东传科学和今文经学中西会通的学术方向,都离不开西方自然科学、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窠臼。清末民初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本论文以科学与儒学的关系为视角,着重考察东传科学对于康有为经学立场的转变,对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体系重建与嬗变过程中科学与儒学相容性问题,以及东传科学影响下儒学对于当代社会以科学为先导的大科学时代背景下儒学的社会功能等问题进行探讨。康有为基于东传科学对今文经学的建构,当以《实理公法全书》、《康子内外篇》和《物质救国论》为主,以及对于《中庸注》、《论语注》、《礼运注》、《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等诸经典的注解贯穿其间,至《大同书》达到其理论思想的臻美境界。具体内容亦延续至变法的具体措施、大同理想的设想以及物质救国的工业化道路等方面。而这些天才的构想是对处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中国寻求出路极有价值的思考。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开启了清末民初思想启蒙运动的先声,是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对于这个时期急剧变化的思想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文化运动一源开三流,即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就新儒家而言,它的启示在于:现代新儒家和晚年的康有为一样,在道德价值和科学理性之间力求平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蔚为大观;而康有为儒教问题研究也成为中国儒学研究的热点。新儒家以心性之学为基本取向,向内凸显出儒学的思辨性和超越性,来安顿人们的心灵和生命,向外则主张返本开新,以内圣开出科学、民主为内容的新外王,以此来实现儒家的现代化,所有这些方面都与康有为思想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新康有为主义”在大陆兴起,一批学者主张回到康有为,突出儒学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内容,继续康有为孔教运动的思路,面向社会,建设宗教团体和社会建制以发挥效用,接续康有为的政治理念和孔教思想来回应现代性问题,实现儒学的现代化。这两个方面都导源于康有为倡导的以儒学为“普世价值”的努力。因此,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研究既是老生常谈又是历久弥新的课题。本论文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重在阐述清末民初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概况。主要论述康有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清末民初东传科学的范围、康有为接受东传科学的内容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康有为今文经学体系。第二章旨在揭示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形成的科学根基等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东传科学过程中达尔文进化论思想,西方“星云”假说影响下康有为元气论思想,透过几何学等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升华形成的科学方法论体系以及深受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维新变法思想,而对这些东传科学知识的发挥皆来源于“春秋公羊学”的思想之精髓。第三章、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试就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问题展开论述:康有为对待科学与儒学的态度经历了“援西入儒”(1880-1895)、“以西化儒”(1895-1902)、“儒西并尊”(1902-1913)、“以儒化西”(1913-1927)四个思想阶段。并分别就这四个阶段的思想历程并结合他对东传科学的理解展开详细阐述。第五章是对前四个章节的总结与升华。试论东传科学助推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价值与时代命运。这一章的基本思路如下:第一,康有为的主观愿望在于利用东传科学改造今文经学体系成为儒者的改革家,成为维新变法的操盘手。第二,康有为的实践践履表明他试图通过个人的努力对东传科学和今文经学整合的尝试,以会通中西。第三,从东传科学的影响性质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通经致用”思想、东传科学贯穿康有为一生之始终及其一生“尊儒”的特质。第四,从科学规范、科学精神的角度来看康有为今文经学体系的理论局限性。第五,东传科学助推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式微。第六,本论文研究的结论。通过康有为对于科学与儒学的会通与融合洞开了儒学的另一条出路:那就是儒学的现代化转型与新儒家的滥觞。本论文研究的亮点在于:第一、站在科学的视角探究科学与儒学的关系,揭示清末民初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第二、针对科学与儒学相容、相斥、抑或其它的争论的问题①,揭示科学与儒学具有广泛地相容性,具有热情拥抱,亲密接触的一面,科学与儒学具有相互亲和的基因。第三、对康有为一生的四个时期:“援西入儒”、“以西化儒”、“儒西并尊”、“以儒化西”进行重新划定时间节点。并针对不同时期思想的特点对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进行梳理、归纳并得出结论:1880年之后,康有为“尊儒”、积极吸纳东传科学知识贯穿康有为生命的始终。第四、站在科学“求真”、“求是”的视角探讨康有为“六经注我”、以“微言大义”随意阐发儒学是对科学基本精神的背离。康有为为达到一己之目的、一任主观的解经方式是造成今文经学式微最致命的动因。康有为解经方式为未来儒学与科学关系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教训:不管是研究儒学还是研究科学,都必须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躬行实践、与时俱进。第五、揭示康有为“尊儒”以及对儒学成为“普世价值”预设的重要性。儒家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困境的重要力量。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传统文化面临严重流失,对重拾国民信心,构造国民信仰具有积极意义。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产生于中西文化激烈冲撞的近代中国,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向的拐点,是试图处理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一个极具价值的思想体系。通过此一问题的研究对我们如何面对当前的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我们处理科学与儒学关系亦有重要启示。探寻康有为今文经学关系问题,对于新儒家缘起、孔教运动的成败以及儒学是否可以成为新世纪“普世价值”等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李昕升[10](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提出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信念:人体健康的妙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念:人体健康的妙方(论文提纲范文)
(1)陆游诗歌的疾病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陆游的身体状况与自我治疗 |
第一节 陆游罹患病种考索 |
一、疟疾、消渴与肺病 |
二、眼疾、风眩与头风 |
三、足疾、腰臂病与风湿 |
第二节 陆游疾病的自我治疗途径 |
一、养生以防病:疾恙天教学养生 |
二、学医以治病:放翁原本亦药翁 |
第二章 蕴藏于陆游诗歌中的病与痛 |
第一节 陆游疾病书写诗歌创作概况 |
一、入蜀前:衰态转眼足 |
二、入蜀后:晚途衰病要人扶 |
三、退居山阴:羸疾止还作 |
第二节 陆游诗歌中的疾病表达 |
一、陆游诗歌的疾病书写方式 |
二、陆游疾病书写诗歌情感内涵 |
第三节 陆游疾病书写诗歌思想意蕴 |
一、病中的时间意识与时间体验 |
二、病中的生命意识与生死观念 |
第三章 疾病与陆游诗歌创作之关系 |
第一节 疾病对诗歌数量的影响 |
一、诗因病废:还病久废诗 |
二、诗因病多:诗句杂吟呻 |
第二节 疾病对诗歌题材风格的影响 |
一、以病入诗的题材扩展 |
二、疾病影响下的诗风形塑 |
第三节 诗歌对疾病的反向治疗功能 |
一、以诗赋愁与病情宣泄 |
二、病中自嘲与自我开解 |
第四章 陆游诗歌中的疾病之殇与疾病接纳 |
第一节 病与酒:病思羁怀惟付酒 |
一、因病止酒的无奈 |
二、酒对疾病的逆向治愈 |
第二节 病与游:闲游且散怀 |
一、因病废游的遗憾 |
二、出游对病中情绪的消解 |
第三节 佛道思想影响下与疾病的和解 |
一、疾病之殇的形成根源 |
二、道教思想的精神抚慰 |
三、佛教思想的心灵慰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叙事、符号与知识 ——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绪论 中医文化的表达 |
第一节 中医文化的表达 |
一、中医文化的定义与形成 |
二、中医文化的主要形式:文本 |
三、中医文化的文本:从文学文本到明清小说 |
第二节 研究结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中医文化与明清白话小说的整体关系 |
第一节 承载中医文化的明清白话小说 |
一、明清白话小说涉医现象的繁荣 |
二、涉医文本的特征和分类 |
三、医学主题小说 |
第二节 涉医文本的生成 |
一、文本的继承和创新 |
二、作者与文本 |
三、文本的时代性与类型化 |
第三节 写入明清小说的中医文化 |
一、全面多样的疾病文化 |
二、众星拱月的诊疗文化 |
三、琳琅满目的医者文化 |
第二章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疾病与医学叙事 |
第一节 叙述形式的基本特征 |
一、中医文化的叙事传统 |
二、叙事视角与叙事时间 |
三、涉医情节的叙事空间 |
第二节 叙事结构与叙事模式的形成 |
一、涉医故事的结构特点 |
二、涉医叙事模式的要素 |
三、模式的形成和变异 |
第三节 为叙事服务的疾病与医者 |
一、疾病在叙事中的作用 |
二、医者形象的叙事功能 |
三、历史名医文化的叙事演绎 |
第四节 涉医主题与审美的呈现 |
一、疾病与困境主题: 主人公的考验 |
二、医疗与拯救主题: 直面生老病死的中医学 |
三、中医文化的审美取向 |
第三章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文化符号 |
第一节 中医文化符号的概念 |
一、符号与文化符号学 |
二、中医文化的符号化 |
第二节 药物与药名:中医符号的典型例证 |
一、符号化的中药 |
二、特殊药物的符号化 |
三、药名文化 |
第三节 其他中医符号现象 |
一、作为喻体的中医药文化 |
二、民间语言中的中医药 |
第四章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知识表达 |
第一节 中医知识 |
一、中医知识与分类 |
二、术语与中医术语 |
第二节 小说语境下的中医知识呈现 |
一、知识的显性表达 |
二、对知识的评论 |
三、对中医形式知识的仿拟 |
第五章 小说式表达的价值诠释 |
第一节 社会医疗与小说 |
一、社会的投射: 小说的医学史研究 |
二、社会关系和医疗观念的反映 |
三、民俗: 中医文化的集体记忆 |
第二节 作为叙事医学的文本 |
一、叙事医学与叙事阅读 |
二、作为中医叙事阅读文本的小说 |
第三节 中医文化传播与明清小说 |
一、受传者与反馈:读者导向 |
二、媒介的使用: 明清小说的创作经验 |
三、身为传播者: 中医文化话语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最新初中生分类作文大全(八年级)》;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治疗失眠的妙方》;《我是何种猫》(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语料介绍 |
(一)汉译维 |
1.《最新初中生分类作文大全(八年级)》介绍 |
(二)维译汉 |
1.《治疗睡眠的妙方》介绍 |
2.《我是何种猫》介绍 |
二、译文 |
(一)汉译维译文 |
(二)维译汉译文 |
治疗失眠的妙方 |
我是何种猫 |
三、原文 |
(一)汉译维原文 |
(二)维译汉原文 |
结语 |
致谢 |
(5)老子道德文化在当代泰国的传播模式分析 ——以泰国道德慈善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2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老子其人及老子道德文化 |
2.1 世界文化名人老子 |
2.2 老子《道德经》 |
2.3 老子道德文化 |
2.3.1 何谓文化 |
2.3.2 中国本土文化 |
2.3.3 老子道德文化 |
2.3.4 老子热 |
第3章 老子道德文化在泰国的传播形式与存在问题 |
3.1 传播机构 |
3.1.1 成立泰国道德慈善会 |
3.1.2 泰国道德慈善会会长——李汶添先生 |
3.1.3 泰国道德慈善基金会会长——马胜德先生 |
3.2 传播内容 |
3.2.1 道德经养生舞 |
3.2.2 道德经养生拳 |
3.2.3 道德经养生操 |
3.2.4 出版《道德经》解读书籍 |
3.2.5 集体学习《道德经》 |
3.3 传播中的问题 |
3.3.1 传播中遇到的问题 |
3.3.2 传播存在空白区 |
3.3.3 传播的异化作用 |
第4章 传播老子道德文化的措施与策略 |
4.1 建设传播场地 |
4.1.1 建设世界老子道德文化城 |
4.1.2 文化城如同“短期文化适应区” |
4.2 建设志工讲师队伍 |
4.2.1 培训志工讲师 |
4.2.2 学用隐喻认知,提高教学效果 |
4.3 建设服务志工队伍 |
4.3.1 提高志工道德文化素质 |
4.3.2 培养“道信志工”的摇篮 |
4.4 倡导诵经有益 |
4.4.1 诵经产生最高效用 |
4.4.2 中国儒释道的诵经 |
4.4.3 《道德经》观诵 |
4.4.4 诵经改善思维习惯 |
4.5 传播者要有担当 |
第5章 传播老子道德文化的有效模式 |
5.1 内向传播——明善无为利他 |
5.2 人际传播——向善利益万物 |
5.3 组织传播——行善消灾化难 |
5.4 大众传播——聚善道德普天下 |
5.5 开办常规课程 |
5.5.1 “生命的力量”课程 |
5.5.2 “辟谷的力量”课程 |
5.5.3 “清理的力量”课程 |
5.5.4 短训班 |
第6章 传播老子道德文化的展望与思考 |
6.1 《道德经》文化能成为普世文化 |
6.2 《道德经》文化能成为生命文化 |
6.3 《道德经》文化能成为守一文化 |
6.4 探究老子道德文化融合于泰国本土文化的契合点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基于数据挖掘的痰湿体质辨体论治复杂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复杂网络与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的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数据提取和录入 |
2.5 数据术语规范化处理 |
2.6 质量控制 |
3 文献筛选结果 |
3.1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研究文献基本信息 |
3.2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研究文献中干预措施情况 |
3.3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研究文献中疾病分布 |
3.4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研究文献中方剂相关统计 |
3.5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研究文献中药物分布 |
4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药物关联性分析 |
4.1 关联分析规则 |
4.2 数据挖掘结果 |
5 四种药物的药理学分析 |
5.1 药物成分检索 |
5.2 药物有效成分对应靶标检索结果 |
5.3 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图 |
6 小结 |
7 讨论 |
7.1 辨体论治与健康管理 |
7.2 数据挖据结果的中医分析 |
7.3 数据挖掘结果中的药物分析 |
7.4 药物与方剂关系 |
7.5 痰湿体质与痰湿证用药分析 |
第二部分 痰湿体质辨体论治常用药物的复杂网络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内容 |
2.1 检索途径 |
2.2 检索方法 |
2.3 基于化合物信息预测得到其靶标基因 |
2.4 结果可视化的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茯苓 |
3.2 白术 |
3.3 半夏 |
3.4 陈皮 |
3.5 四种药物入血成分共同作用的潜在的靶标 |
3.6 四种药物作用富集分析汇总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KEGG富集结果与痰湿体质 |
5.2 基因分析与痰湿体质 |
5.3 疾病富集结果分析 |
5.4 图论与中医体质学研究 |
第三部分 中药干预痰湿性慢性病的系统综述 |
1 研究背景 |
2 方法 |
2.1 纳入/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筛选 |
2.4 资料提取 |
2.5 质量评价 |
2.6 结局指标 |
2.7 资料分析 |
2.8 发表偏倚的测量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与筛选流程 |
3.2 纳入文献特征 |
3.3 文献质量评价 |
3.4 统计分析结果 |
3.5 发表偏倚 |
4 讨论与结论 |
4.1 主要发现 |
4.2 研究的局限性 |
4.3 对临床以及研究的意义 |
4.4 研究中使用药物情况 |
结语 |
1 结论总结 |
2 创新点 |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云笈七签》道家养生思想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综述一《云笈七签》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方面的研究 |
2 校对整理方面的研究 |
3 编排体例方面的研究 |
4 基本内容方面的研究 |
4.1 对思想观点的提炼 |
4.2 对养生资料的总结和分析 |
4.3 对炼丹材料的研究 |
5 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 |
6 市场价值方面的研究 |
7 小结 |
综述二 道家养生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 |
1.1 对经典着作中道家养生思想方法的研究 |
1.2 对名人名家道家养生思想方法的研究 |
1.3 对某一道派养生思想方法的研究 |
1.4 对某类养生方法的研究 |
1.5 对道家养生和中医养生关联性的研究 |
2 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 |
3 相关的Meta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缘起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养生的概念 |
2.2 道家养生与道教养生 |
3 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研究空白 |
4 研究思路及预期结果 |
5 本研究的结构安排 |
第一部分 张君房与《云笈七签》的成书 |
1 编者张君房 |
2 《云笈七签》成书背景 |
2.1 《云笈七签》成书时期的道教发展情况 |
2.2 《云笈七签》成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
3 《云笈七签》版本 |
4 《云笈七签》的编排特点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云笈七签》养生资料的文献学初探 |
1 研究版本的选定 |
2 《云笈七签》养生内容的分类 |
3 养生资料的分布情况 |
3.1 张君房对本书的编排 |
3.2 《云笈七签》中养生文献的种类 |
4 引用《云笈七签》的古代医籍举隅 |
4.1 《养生类纂》 |
4.2 《遵生八笺》 |
4.3 《医灯续焰》 |
4.4 《张氏医通》 |
4.5 《养生随笔》(《老老恒言》) |
4.6 《松峰说疫》 |
4.7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4.8 《中国医籍考》 |
4.9 《医述》 |
4.10 《程杏轩医案》《程杏轩医案续录》 |
4.11 《神农本草经赞》 |
4.12 《医林琐语》 |
4.13 《时病论》 |
4.14 《温病正宗》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云笈七签》养生思想与方法的研究 |
1 《云笈七签》中的道家生命观与疾病观 |
1.1 生命观 |
1.2 《云笈七签》中的疾病观 |
2 《云笈七签》中的养生思想 |
2.1 以德养生,心中虔诚 |
2.2 爱形保神,动静相兼 |
2.3 贵气固根,谨养慎护 |
2.4 少私寡欲,清净修持 |
3 《云笈七签》中的养生方法 |
3.1 精神养生 |
3.2 气法养生 |
3.3 形体养生 |
3.4 服饵养生 |
3.5 丹功养生 |
3.6 起居养生 |
3.7 禁忌养生 |
4 有关《云笈七签》养生方药特点的探析 |
4.1 养生与方药的运用 |
4.2 关于胤丹及与胤丹相关的方剂的应用探析 |
5 小结 |
第四部分《云笈七签》道家养生方法的应用展望 |
1 道家养生与健康管理 |
1.1 现代健康管理概况 |
1.2 道家养生方法在健康管理工作中的价值 |
1.3 如何在健康管理中运用道家养生方法 |
2 道家养生与女性心理—以不孕不育女性的心理问题为例 |
2.1 女性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问题 |
2.2 道家养生对于不孕女性心理问题的调适 |
3 小结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报纸对伪健康信息报道的研究 ——以《羊城晚报》等四份报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伪健康信息的界定 |
1.1.2 中国伪健康信息传播的现状 |
1.1.3 媒体报道伪健康信息存在的问题 |
1.1.4 伪健康信息传播造成的社会危害 |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创新点 |
1.3 研究结构思路 |
2 相关研究综述与理论 |
2.1 伪健康信息传播研究现状 |
2.1.1 国外伪健康信息传播的研究现状 |
2.1.2 国内伪健康信息传播的研究现状 |
2.2 媒体对伪健康信息报道的研究 |
2.2.1 健康信息新闻报道的研究 |
2.2.2 伪健康信息新闻报道的研究 |
2.2.3 伪健康信息新闻报道的危害性 |
2.3 框架理论及其应用 |
2.4 研究问题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样本选取 |
3.3 抽样方案 |
3.4 类目构建及解释 |
3.4.1 伪健康信息新闻报道的基本资料 |
3.4.2 伪健康信息的报道形式与呈现方式 |
3.4.3 伪健康信息论述部分的呈现方式 |
3.5 编码员信度测试 |
4 媒体关于伪健康信息报道的总体描述 |
4.1 都市类报纸伪健康信息报道居多 |
4.2 报道类型以消息为主,版面占幅相对较小 |
4.3 以负面(驳斥)为主的报道态度 |
4.4 消息来源单一且失真 |
4.4.1 消息来源的数量 |
4.4.2 消息来源所述机构 |
4.4.3 消息来源与报道态度 |
5 伪健康信息在新闻中的呈现与报道框架 |
5.1 女性与中老年:特定的传播对象 |
5.2 严肃的纠正:知识框架在伪健康信息报道中的应用 |
5.3 夸张的表示:新闻标题博人眼球 |
5.4 多样包装手法:引述资料来源无证可寻 |
5.5 信息真假辨识:行为建议涉及较少 |
5.6 诊疗、养生与美容:伪健康信息的主题偏向 |
5.7 不同伪健康信息主题在报道中的呈现 |
6 结论及其讨论 |
6.1 研究结论及其讨论 |
6.1.1 持续的批驳:健康专业报类媒体把关角色正确化 |
6.1.2 知识框架的运用:为受众理性思考提供可能 |
6.1.3 “健康炒作”:利用受众心理的伪健康信息主题 |
6.1.4 多元化的报道呈现方式:混淆受众合理判断 |
6.1.5 虚构与夸张:增加说服力的论述手法 |
6.2 研究建议 |
6.2.1 基础:从受众的角度而言 |
6.2.2 关键:从媒体的角度而言 |
6.2.3 保障:从专家的角度而言 |
6.2.4 根本:从政府的角度而言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清末民初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论文选题意义 |
四、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形成 |
第一节 康有为今文经学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 |
一、儒家传统价值指向的转变 |
二、“礼”的秩序向“力”的秩序的转变 |
三、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思想历程的转向 |
第二节 东传科学的发展及其对康有为的影响 |
一、西学东渐与东传科学的概况 |
二、康有为接受东传科学的内容 |
第三节 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形成 |
一、清代今文经学的肇端 |
二、今文经学的崛起与东传科学的发展 |
三、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形成 |
第四节 康有为“通经致用”为宗的核心思想 |
一、“通经致用”思想的产生背景 |
二、“通经致用”思想的理论依据 |
三、“通经致用”思想的主要内容 |
四、“通经致用”思想的努力与突破 第二章 康有为今文经学的(东传)科学根基 |
第一节 康有为的进化论思想 |
一、清末民初西方进化论思想的传播 |
二、自成体系的康有为进化论理论 |
三、康有为进化论的特点及归宿 |
第二节 “星云假说”影响下康有为元气论思想 |
一、对元气论的发展和继承 |
二、对无限宇宙论的拓展 |
三、对西方“星云假说”的继承和发展 |
四、“以元统天论”思想的形成 |
五、对朱熹“理在气先”论的反动 |
第三节 康有为科学方法论思想 |
一、东传科学影响下的康有为的实证方法研究 |
二、康有为实证方法的应用 |
三、东传科学影响下的康有为逻辑方法 |
四、几何推演方法的应用 第三章 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上) |
第一节 康有为“援西入儒”思想(1880-1894) |
第二节 康有为“以西化儒”思想(1894-1902) |
第三节 康有为“以西化儒”思想的立场与内容 |
一、以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注释群经 |
二、《论语注》——“以西化儒”经典之作 |
第四节 康有为“以西化儒”思想阶段的科学内容 |
一、自然科学知识的阐发 |
二、广开民智,提倡科学教育 |
三、对科学技术应用的重视 |
四、发展物质、商业、财经之学 |
第五节 “实理公法”为宗的科学思想 |
一、理性思辨与科学的求是思想 |
二、数学知识在《实理公法全书》中的应用 |
三、《教学通义》蕴含的科学思想 第四章 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下) |
第一节 康有为“儒西并尊”思想(1902-1913) |
一、“儒西并尊”思想格局的形成 |
二、“儒西并尊”思想的实证分析 |
第二节 《大同书》的人类理想 |
一、康有为“大同”理想的形成背景 |
二、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儒家色彩乌托邦的建构 |
三、“几何公理”推演“人类公理”的努力 |
第三节 《物质救国论》体现的物用科学观 |
一、康有为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认识 |
二、通往工业社会之路的发轫 |
第四节 康有为“以儒化西”思想(1913-1927) |
第五节 康有为儒学宗教化的努力 |
一、以儒学为宗教的开端 |
二、“援西入儒”、“纳教入儒”的努力 |
三、康有为儒教思想探微 |
四、《诸天讲》的旨归 第五章 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氏今文经学的局限与当代价值 |
第一节 主观愿望:援东传科学重构今文经学为理论支撑的改革家 |
一、作为儒者的康有为 |
二、东传科学影响下的改革家 |
第二节 实践践履:对东传科学和今文经学的整合与会通 |
一、东传科学视阈下康有为建构今文经学的使命 |
二、援西方自然科学重构今文经学的努力 |
三、借助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构建今文经学体系 |
四、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实质 |
第三节 理论特点:东传科学助推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特质 |
一、东传科学贯穿今文经学的始终 |
二、“尊儒”是康有为今文经学的主线 |
三、对康有为“貌孔心夷”的客观定位 |
第四节 历史局限:从科学精神的视角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局限性 |
一、对默顿科学规范之普遍怀疑态度的背离 |
二、对科学高度尊重事实客观性的违背 |
三、对科学具有严密逻辑思维原则及创新原则的背弃 |
四、对追求精确、严谨的科研作风的反动 |
第五节 客观结果:东传科学作用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式微 |
一、康有为今文经学的保守性 |
二、康有为今文经学淡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
三、传统经学的时代命运 |
第六节 价值指向:儒学的现代转型与新儒家的滥觞 |
一、康有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二、东传科学背景下的儒学变革和现代性指向 |
三、叩响新时代的大门 |
四、传统思想的现代性转型 |
五、现代新儒家的肇端 结语与展望 |
一、康有为开启了儒学现代化的肇端 |
二、今文经学的式微与“求真”、“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
三、以儒学为本的“中西会通”优于以科学为宗的“西学西理” |
四、儒学的核心价值对作为工具理性的科学有纠偏之功 |
五、本论文主要结论 |
六、论文不足之处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
一、播种育苗 |
二、定植 |
三、田间管理 |
四、病虫害防治 |
五、采收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
一、选种育种 |
二、播种育苗 |
三、定植 |
四、田间管理 |
五、病虫害防治 |
六、采收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
一、生态适应性 |
二、生理适应性 |
第二节 救荒因素 |
一、南方地区 |
二、北方地区 |
第三节 移民因素 |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
第五节 经济因素 |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
二、同食相忌 |
三、具体应用 |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
一、南瓜精神 |
二、南瓜民俗 |
三、南瓜观赏文化 |
四、南瓜名称文化 |
五、南瓜饮食文化 |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信念:人体健康的妙方(论文参考文献)
- [1]陆游诗歌的疾病书写研究[D]. 赵敉亚.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叙事、符号与知识 ——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D]. 梁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经受贫穷的考验[J]. 汪太理. 清风, 2020(18)
- [4]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最新初中生分类作文大全(八年级)》;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治疗失眠的妙方》;《我是何种猫》[D]. 陈潘美琪. 新疆大学, 2020(07)
- [5]老子道德文化在当代泰国的传播模式分析 ——以泰国道德慈善会为例[D]. 李慧. 华侨大学, 2019(04)
- [6]基于数据挖掘的痰湿体质辨体论治复杂网络研究[D]. 张曾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4)
- [7]《云笈七签》道家养生思想与方法的研究[D]. 常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2)
- [8]报纸对伪健康信息报道的研究 ——以《羊城晚报》等四份报纸为例[D]. 邵士博. 武汉大学, 2017(06)
- [9]清末民初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D]. 刘星. 山东大学, 2016(10)
- [10]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