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柔性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一、柔性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井蕊璇[1](2021)在《柔性泡沫炭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泡沫炭是一种具有三维泡孔结构的轻质炭材料,独特的泡孔结构使其呈现出低密度、高导电、耐腐蚀和高比表面积等许多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载体、吸附和电磁屏蔽等领域。近些年来,得益于泡沫炭优良的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其在柔性储能领域的应用引起诸多关注,被广泛应用于构建锂离子电池(LIB)复合电极材料。本文以三聚氰胺泡沫为前驱体,利用分段式保温法成功制备了氮掺杂柔性泡沫炭(NCF)。然后以柔性泡沫炭为基体,利用溶剂热法构建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柔性Co3O4/泡沫炭复合材料,研究其电化学性能。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来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探究了 MWCNTs/Co3O4/泡沫炭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三聚氰胺泡沫为前驱体,采用分段式保温炭化法制备了具有开孔结构的柔性泡沫炭。系统研究了炭化温度,升温速率以及保温时间对泡沫炭泡孔结构、泡孔形貌、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等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炭化温度与保温时间的增加,三聚氰胺分子趋于类石墨化结构排列,泡沫炭石墨化程度增加,孔隙率最高可达96%。当炭化温度为1000 ℃时,电阻可低至30Ω。同时,当循环应变加载至80%时,压缩强度最大可增加至50kPa。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泡沫炭石墨化程度降低,材料内部缺陷增多,电阻大于2000Ω,压缩强度减小至36 kPa,但仍具有柔性。(2)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 Co3O4/泡沫炭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成功在三聚氰胺泡沫炭的韧带与脊上原位生长了Co3O4纳米颗粒,增大了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泡沫炭特有的三维网络结构可以有效抑制锂离子嵌入/脱出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并为锂离子和电子的传输提供了导电网络,有效改善了 Co3O4纳米颗粒的电化学性能。实验所得到的柔性Co3O4/泡沫炭复合材料在电流密度为0.5 A g-1时循环200次后仍具有211.9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3)为进一步提高电子的转移和锂离子的扩散,引入高导电的MWCNTs合成了MWCNTs/Co3O4/泡沫炭复合材料,实验发现碳纳米管的添加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同时复合材料仍具有柔性。当溶液中MWCNTs含量为0.2 mg mL-1所制备的MWCNTs/Co3O4/泡沫炭复合材料在电流密度为0.5 A g-1时循环200圈后,该材料仍具有480 mA h g-1左右的可逆容量。同时倍率性能也比较优异,当电流密度从0.1 A g-1增加至1 Ag-1时,放电比容量仍然能够达到376.5 mAh g-1。

秦美荣[2](2021)在《TPU基电纺纤维的制备及传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柔性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外场应激响应行为研究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制备了以热塑性聚氨酯(TPU)作为聚合物基体、导电石墨为导电填料,采用溶剂絮凝-熔体电纺法制备了直径可调的柔性导电复合纤维,研究了纺丝工艺参数对纤维直径的影响,以及不同填充量下导电石墨/TPU复合纤维的应激响应能力、电阻率、断裂伸长率及材料的疏水特性。纺丝工艺参数对纤维直径的研究结果表明纺丝电压是成纤直径的主导因素,直径随着电压的增大会单调减小。而纤维的断裂伸长率受直径、填充量的显着影响,断裂伸长率随着直径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直径在0.7mm时,断裂伸长率最大可达435%。疏水特性和线电阻率则主要受填充量的影响,接触角随着填充量的增加而增大,可从77.23°提高至102.4°,线电阻率在3%的石墨填充量下,可低至1.412×1012Ω·cm。应激响应测试结果表明,在0-140%的拉伸形变测试范围内,纤维电阻线性相关度最大值和灵敏系数最大值分别是99.48%和6.36。在30-80℃内,纤维的温敏响应则呈现分阶段线性,在两个线性范围内,温敏的灵敏系数最大值分别是3.3%和0.81%,两种响应时间分别为13s和12s。此外,随着测试循环次数的增加,拉伸及温敏响应的迟滞系数分别下降了 83.5%和90.6%。本文研究表明,石墨/TPU复合纤维对线性拉伸及温度扰动具有较高灵敏度和较快的响应速度,上述传感特性受到纺丝电压、填充比例以及填充石墨尺寸的显着影响。纤维的线性响应特性满足导电网络理论,而非线性响应曲线则符合隧道效应的模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高明明[3](2021)在《生物质基炭/氢化石墨烯复合炭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质基炭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优异的稳定性、对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已被广泛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但是未经改性的纯炭材料亲水性差、导电性差、缺少相应的活性位点,限制了其在一些领域的应用。氧化石墨烯由于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电子迁移率等特性被用于电化学领域。但石墨烯片层易堆叠,石墨烯材料的有效比表面积减小,并且堆叠的石墨烯内部难以被电解质渗透,使得石墨烯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本论文结合生物质基炭和氧化石墨烯材料的优势,通过制备生物质基炭/氧化石墨烯复合炭材料来提高电极材料的比电容,并通过结构调控,进一步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研究内容如下:(1)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采用温和高效的微波辅助水热法制备了类三明治结构的壳聚糖/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CRG),无需进一步碳化或活化,即可直接用作无添加剂的电极材料,可有效降低材料的电阻,有利于实际应用。壳聚糖的存在抑制了石墨烯片层的堆叠,有效地提高了CRG的分散性。氧化石墨烯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提供较大的可接触比表面积。复合材料具有分级多孔结构,作为无添加剂电极,在1 M H2SO4电解质的三电极体系中,CRG的比电容为274 F/g(0.5 A/g),展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以CRG电极和木质素水凝胶电解质组成的固态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50 W/kg时,具有8.4 Wh/kg的高质量能量密度。(2)双改性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炭材料(MCHG)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由于壳聚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差,与氧化石墨烯复合过程中反应不均匀,因此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加入丁二酸酐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增加壳聚糖表面羧基和酰胺基的含量,提高壳聚糖的水溶性。另一方面,氧化石墨烯的片层较大且致密性较高,不易让气体和离子通过,用作电极材料时,电解质离子需要绕过整个氧化石墨烯片层进行离子传输,不利于电荷输送。因此采用过氧化氢对氧化石墨烯片层进行造孔,多孔结构不仅可以通过缺陷区域的增加削弱石墨烯片间的相互作用力,有效缓解石墨烯片的堆叠问题,还可以暴露出活性表面,提高材料的离子运输能力。采用一步微波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高性能的双改性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在1 M H2SO4电解质的三电极体系中,MCHG比电容高达432 F/g(0.5 A/g),且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以MCHG电极和木质素水凝胶电解质组成的固态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100 W/kg时能量密度达14.8 Wh/kg。(3)活性炭/氧化石墨烯复合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随着便携式电子器件的发展,人们对电极材料的体积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引入由秸秆制备的生物质基活性炭,与氧化石墨烯复合,采用毛细诱导干燥的方法获得了具有致密结构的高密度生物质基炭复合材料(ACn/G)。该复合材料具有向日葵状的分级孔致密网状结构,AC3/G密度高达1.23 g/cm3,用作电极材料在1 M H2SO4电解质的三电极体系中,其质量比电容高达628 F/g(0.5 A/g),对应的体积比电容为775 F/cm3。以AC3/G电极和木质素水凝胶电解质组成的固态超级电容器,在体积功率密度为62 W/cm3时,可以得到9.8 Wh/cm3的高体积能量密度。

赵雪[4](2021)在《基于摩擦电效应的自驱动纳米能源传感系统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化石能源的消耗,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亟待解决的全球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迫在眉睫。世界资源委员会对全球能源消耗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做相应能源消耗情况的展望:从2018年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总消费量以3.6%的年增速增长。到2050年底,在电力需求扩大、全球工业化发展和全球化政策的推动下,可持续能源将成为一次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预计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提供全球49%的电力。风能作为一种体量庞大、分布广泛的绿色可再生能源,被认为是取代化石能源、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最有前景的新能源之一。截至2015年底,全球约4.3%的电力需求由风力发电技术实现。传统的风力发电塔存在占地面积大、分布偏远、噪声大、成本造价高等缺点,这会导致广泛存在于城市中的风能无法依靠风力发电塔被收集和利用,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型的收集风能的能源技术,用来高效收集和利用广泛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风能。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各类传感器的使用离不开外部供电单元,这将限制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同时带来环境污染,构建和发展自驱动传感器将为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基于摩擦电效应的纳米能源器件受到了广泛关注,摩擦纳米发电机具有轻巧便携、制备成本低、可低风速启动、结构灵活多变等特点。本论文构建了基于摩擦电效应的收集风能的自驱动纳米能源传感系统,能够高效收集环境中的风能同时可被作为传感器对应力、应变、角度、距离等做出高效且灵敏的响应。首先,基于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原理采用高弹性的导电泡沫构建了可收集风能的自驱动压力传感系统。采用两步制备工艺(冷冻干燥和热退火)制备出具有优异导电性、耐久性和可循环压缩性的聚酰亚胺/还原氧化石墨泡沫,将泡沫搭载于收集风能的垂直接触分离式摩擦纳米发电机中。研究发现不同高度的泡沫搭载于垂直接触分离式摩擦纳米发电机中时,具有不同范围的压力传感区间和响应规律。当尺寸为14 mm×14 mm×30 mm的弹性泡沫安置在有效接触面积为100mm×15 mm摩擦纳米发电机中,该摩擦纳米发电机能够输出高达130 V-7.5μA的交流信号,同时在0-30 N的压力范围内该器件的输出电压/电流随外界压力增加而增加,具有良好的传感性能。其次,构建了可拉伸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用于环境中风能的收集和超灵敏的应变传感。采用真空抽滤的方法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石墨烯和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四氟乙烯柔性膜,利用柔性膜构建可拉伸的收集风能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研究发现在风力驱动下通过拉伸该柔性发电机可大幅提高其输出电信号。在15 m/s的风能驱动下,当发电机应变从0%增加至70%,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电流/电压从40 V-1.5μA增加至128 V-7.2μA,其输出功率也从0.021 m W增加了680%达到0.164 m W。构建的柔性摩擦纳米发电机不仅可以作为风能收集器件将风能转换为电能给商用电容器充电,同时可以被用作超高灵敏度的应变传感器对不同应变做出良好的响应。最后,基于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原理构建了基于风能驱动的无线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管道智能监测系统。在18 m/s的风力驱动下,无线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以在接收距离为1.5 cm时可以输出121.0 V-4.4μA的交流电信号,当接收距离增加至10 cm时仍然可以获得8.0 V-0.7μA的电信号,说明该无线摩擦纳米发电机具有较好的远距离传输电能的本领,在无线电力传输和距离传感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将构建的一系列无线摩擦纳米发电机安装在管道中,可以通过监测不同位置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信号实现对管道中有无障碍物及障碍物位置和放置状态的监测,显示了其在气体管道中作为自驱动无线传感的巨大应用前景。总而言之,通过纳米材料选择和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结构设计,构建出基于风能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传感系统,可实现将环境中的风能转换为电能输出并同时对物理参量进行传感响应的功能。这将为开发收集可持续清洁能源的自驱动纳米能源系统提供设计思路。

徐雪青[5](2021)在《MOFs衍生碳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通讯技术和雷达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电磁辐射、电磁干扰以及对武器装备生存能力的威胁等问题亟待解决。电磁吸波材料可将入射电磁波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能量,以达到吸收电磁波的目的,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此,电磁吸波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MOFs衍生的碳基纳米材料因合成方法简单、比表面积大、孔结构丰富以及组成和结构易调控等优点,在吸波材料的应用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目前MOFs衍生的碳基纳米吸波材料主要以低纵横比的多面体结构为主,其微观结构和组成依赖于原始MOFs结构,作为吸波材料仍存在电磁波损耗能力弱和吸波剂内部传输路径少等问题,导致大多数MOFs衍生的碳基吸波材料不能同时实现“频带宽、吸收强”。基于此,为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并进一步提高MOFs衍生碳基吸波材料的性能,在本研究中,通过合理调控MOFs衍生碳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微观结构的MOFs衍生的碳基纳米材料。以片层结构的CoZn-ZIF-L为前驱体,通过调控ZIF-L中CoZn金属节点的比例及后续高温裂解方法,可在碳纳米片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并构建具有分级结构的N,Co共掺杂的碳基吸波材料(Co NC/CNTs)。碳纳米管的生成增强了界面极化损耗能力,而多孔碳纳米片有利于优化阻抗匹配和促进电磁波多重反射与散射。Co NC/CNT-3/1可在厚度仅为1.5 mm时获得4.5 GHz的有效吸收带宽。当填料比为15 wt%时,Co NC/CNT-3/1的最大反射损耗可达-44.6d B。在此基础上,以酸化处理后的ZIF-L为前驱体,在不同温度裂解后分别构建了不同的具有杂化网络结构的碳基吸波材料,包括碳纳米片杂化网络(H-700)、碳纳米管与碳纳米片互连的杂化网络(H-800)和碳纳米片表面附着碳纳米管的杂化网络(H-900)。杂化纳米网络丰富了电磁波传输途径,改善了介电损耗能力。H-800的最大反射损耗可达-56.2 d B;H-900可在低填料比(10wt%)时获得最大有效吸收带宽5.2 GHz。为进一步丰富MOFs衍生的低纵横比多面体碳基吸波材料的电磁波传输途径,受上述原位生成碳纳米管原理的启发,在FeNi-MIL-88B中引入了额外碳源三聚氰胺,通过高温裂解后,可将FeNi-MIL-88B的衍生物与原位生成的碳纳米管网络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构建了具有多孔杂化网络结构的FeNi3/N共掺杂的碳基吸波材料(FeNi@CNT/CNRs)。合理控制FeNi-MIL-88B和三聚氰胺的质量比,可在构建杂化网络结构的同时,避免FeNi-MIL-88B衍生碳材料的孔结构坍塌和团聚,使FeNi@CNT/CNRs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从而优化吸波材料的阻抗匹配。而且,FeNi@CNT/CNRs综合了FeNi-MIL-88B衍生的多孔碳材料和碳纳米管网络的特点,丰富了电磁波内部的传输途径,增强了介电损耗能力。优化后的FeNi@CNT/CNR-0.9可在较薄的厚度下,获得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其中,最大反射损耗可达-47.0 d B(2.3 mm),有效吸收带宽可达4.5 GHz(1.6 mm)。为同时增强电磁波损耗能力和电磁波传输途径,以CoNi-BTC/rGO复合材料为前驱体,通过高温裂解将CoNi-BTC衍生的“类石榴状”分级结构碳基纳米微球CoNi@NC均匀分散于小尺寸CoNi纳米粒子修饰的石墨烯网络中,得到了分级结构和杂化网络相结合的碳基吸波材料CoNi@NC/rGO-600。其中,CoNi@NC纳米微球中小尺寸CoNi纳米粒子与石墨化碳之间的丰富的异质界面促进了界面极化损耗能力,而石墨烯网络提供了多重电磁波传输途径。另外,这两种结构的结合优化了CoNi@NC/rGO-600的阻抗匹配,使CoNi@NC/rGO-600获得了强吸收和宽频吸收性能:最低反射损耗可达-68.0 d B,有效吸收带宽可达6.7 GHz。为进一步发展柔性的MOFs衍生的碳基吸波材料,在棉纤维布表面生长了以ZIFs为结构单元的纳米阵列和二次组装结构,制备了具有分级结构的MOFs基柔性棉纤维布前驱体CC/ZIFs。经过两步高温裂解,ZIFs结构单元衍生的负载中空Co3O4纳米粒子的N掺杂碳框架均匀地生长于碳纤维表面,构建了三维编织网络和分级结构相结合的柔性碳基薄膜CC/ZIFs-300,二者相结合可有效促进电磁波传输,增强介电损耗能力以及优化阻抗匹配。并以该碳基薄膜为吸波剂,PDMS为基底材料,制备了柔性的宽频电磁波吸收薄膜,最大有效吸收带宽可达11.6 GHz。

侯宝权[6](2021)在《多孔石墨烯/镍铁基复合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智能化的普及,人们对电子设备的需求正朝着微型化、轻薄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刚性储能装置在弯折时,易导致电极活性物质与集流体极、分离,导致其电化学性能急剧下降,甚至发生短路等安全问题,开发柔性储能设备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众多柔性电极材料中,石墨烯具有较大的理论比表面积、极佳的导电性而备受研究者关注。然而,石墨烯层间的π-π键相互作用以及范德华力易导致石墨烯纳米片的层与层之间发生堆积,从而导致其表面积减小,使石墨烯的比电容(特别是体积比容量)不是很理想。通过在石墨烯纳米片层之间引入赝电容材料,可以在解决石墨烯纳米片的团聚问题的同时,赝电容的氧化还原可提供大量赝电容;石墨烯表面孔道的设计,可有效改善电解液离子在垂直于石墨烯方向的径向传输。将石墨烯与赝电容材料的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循环寿命,并获得较大的比容量。研究如下:首先,在真空抽滤的条件下,以水热法合成的氢氧化镍纳米片和化学刻蚀法制备的多孔石墨烯(PGNs)为基元,二者进行三维自组装,获得一种具有三维离子传输通道的致密多孔石墨烯/氢氧化镍复合膜材料(PGNs/Ni(OH)2)。氢氧化镍纳米片起到支撑石墨烯防止其团聚的作用,加快了电解液离子在平行于石墨烯复合膜方向的扩散,并通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来提供赝电容,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容量;石墨烯孔道化的设计大大缩短了电解液离子在垂直于石墨烯复合膜方向的扩散时间。研究表明,PGNs/Ni(OH)2复合膜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272 m2 g-1)、致密的空间结构(1.923 g cm-3)和独特的三维离子传输通道。在6 M KOH电解液中,PGNs/Ni(OH)2复合膜电极在5 m V s-1的扫描速度时,获得了2701 F cm–3的体积比容量(对应质量比容量1407 F g–1),此外,以同样方法制得多孔石墨烯/碳纳米管(PGNs/CNT)复合膜材料,并以PGNs/CNT作为负极,在碱性6 M KOH电解液中,以PGNs/Ni(OH)2复合膜材料为正极,组装非对称超级电容器,获得73.0 Wh L–1高体积能量密度(质量能量密度51.9 Wh kg-1),并成功组装成非对称柔性超级电容器。其次,以具有高导电性的碳纳米管为原料,制备内部高导电、外部赝电容的碳纳米管@赝电容材料(CNT@Ni(OH)2、CNT@Fe2O3),再与多孔石墨烯进行复合,分别制备正极/负极复合膜材料(PGNs/CNT@Ni(OH)2、PGNs/CNT@Fe2O3)。分散在石墨烯纳米片层间的碳纳米管@赝电容材料能够支撑石墨烯纳米片并抑制石墨烯团聚,使电解液离子在平行于石墨烯复合薄膜方向上的传输速率得到提高;CNT的加入大大提高复合薄膜材料的导电性,有效提高了复合薄膜材料的电子传输速率;赝电容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来提供赝电容,从而提升复合薄膜的容量;石墨烯孔道化的设计使电解液离子垂直于石墨烯复合膜的方向的传输得到保障。多孔石墨烯与碳纳米管@赝电容材料的有效复合,获得了具有三维离子电子传输通道的致密复合膜材料。实验结果表明,正极材料PGNs/CNT@Ni(OH)2复合膜电极在1 M KOH电解液中,在2 mV s-1扫描速度下,获得了1396 F cm-3的体积比容量(对应质量比容量1024 F g-1)。负极材料PGNs/CNT@Fe2O3复合膜电极在2 mV s-1时,获得了1845 F cm-3体积比容量(对应质量比容量1214 F g-1)。在此基础上,组装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1M KOH电解液中获得了116 Wh L-1的高体积能量密度和524 W L-1体积功率密度(对应质量能量密度83.7 Wh kg-1,质量功率密度376W kg-1)。

黄亦凡[7](2021)在《二硫化锡基复合材料气敏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生活在气体环境之中,气体种类和浓度的检测在环境监测,工业生产,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已经人们已经陆续地发现多种气敏材料,如金属氧化物类,有机物类,碳材料类等,但是他们的检测范围主要为百万分之一(ppm)级别,且往往具有工作温度高,重复性差,特异性低的缺点。目前,室温下,对于十亿分之一(ppb)级别浓度气体的高灵敏度检测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论文针对二硫化锡材料,通过和碳材料等其他材料复合,并利用官能团修饰,量子点尺寸改性等方式,制备出了一系列的二硫化锡基气体传感材料。这些材料在室温下,实现了ppb级别的二氧化氮、氨气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在实时远程医疗监控,食品腐败监控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此外,结合能带理论,气体吸附理论,密度泛函理论等理论,对所制备材料的高性能气敏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以三种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生物炭)为模板,采用水热法原位生长出三种碳材料/二硫化锡复合物。碳材料本身具有更高的载流子浓度,并且作为生长骨架为二硫化锡材料提供了载流子迁移通路,使二硫化锡复合材料的电阻值降低至兆欧级别。进而,研究了碳材料/二硫化锡在室温下对于ppb级别二氧化氮的气敏性能,以及光照对气敏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碳材料/二硫化锡材料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以及特异性。在实验上,实现了在25ppb至1ppm的宽检测区间内的响应。此外,光照的波长和强度是对气敏性能影响的主要参数。总的来说,低光强对于气敏性能具有更好的增强效果,对灵敏度的增强效果最高达到5.86倍,在1m W/cm2红光照射下,石墨烯/二硫化锡材料实际最低检测线达到10ppb。针对石墨烯/二硫化锡气敏材料,利用官能团修饰和量子点尺寸改性,对石墨烯和二硫化锡分别进行改造,制备出磺化石墨烯/二硫化锡和二硫化锡量子点/石墨烯气敏材料。磺化石墨烯/二硫化锡对125ppb的二氧化氮和1ppm的氨气的灵敏度分别达到17%和11%,并且在30%至90%相对湿度范围内,性能保持稳定。在超声作用下,磺化石墨烯/二硫化锡可以快速分散在乙醇溶液中。作为气敏墨水,可以保持数小时内不沉降。该墨水可以直接涂覆在玻璃,纸,布上,并且在弯折以及扭曲状态下均可保持对二氧化氮和氨气的响应。二硫化锡量子点/石墨烯实现了气体和光照的双功能传感性能。对于1ppm的二氧化氮灵敏度达到860%,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为114s和166s;对于450nm的蓝光,光响应达到2.08×103 A/W。此外,在1m W/cm2的红光照射下,传感器灵敏度提升了5.1倍,实际最低检测浓度达到1ppb。第一性原理计算证明,和单一材料相比,石墨烯/二硫化锡复合材料对气体分子的吸附能会提升。能带理论和气体吸附理论解释了光照波长和强度对于气体吸附率,以及吸附性能的影响。利用液态金属柔性电极,二硫化锡气敏材料,蓝牙传输终端,制备出具有无线传输功能的人体呼吸检测设备。该设备利用二硫化锡对于水分子的快速响应和吸附性能,实现了对正常呼吸,深呼吸,快速呼吸,呼吸抑制等场景的实时监控。利用二硫化锡对于一氧化氮气体的高气敏性能,以及水分子和一氧化氮分子不同的氧化还原类型,实现了人体呼出一氧化氮浓度过高的警报功能。此外,以二硫化锡为基底,原位生长出Cu3(HHTP)2材料,构建出MOF@Sn S2的pn异质结构。和本征MOF材料相比,复合材料对氨气的灵敏度提升了4倍,实现了125ppb至10ppm的氨气检测,并提升了MOF材料对其他肉类腐败气体的抗干扰性。该装置可以实现对肉类食品的腐败程度监测。和国际标准的康威氏法相比,该方法快速简易,在冷链运输,市场肉类销售,家用等方面应用广泛。

李卓[8](2021)在《硫化锑基负极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锂离子电池(LIBs)具有环保、工作温度适用性广、能量密度等特点目前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各种电源设备和不间断电源系统中成功应用。而传统石墨负极的理论容量只有372 mA h g-1,无法满足储能市场对大功率、高能量密度LIBs的需求。所以,开发一种能够有效提高LIBs的能量密度、倍率性能以及循环寿命的新型负极材料是当前研究的重点。Sb2S3材料拥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946 mA h g-1),在自然界中资源丰富,并且成本较低,是一种潜在的高性能LIBs负极材料。然而在锂离子插入/脱出过程中Sb2S3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体积膨胀(~390%),以及其低电导率导致了低的离子扩散动力学和电荷转移,在长周期循环中表现出明显的容量下降。如何改善硫化锑材料膨胀问题,提高循环寿命,降低材料阻抗是当前硫化锑负极材料发展的重大挑战。本文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一种Sb2S3纳米线(SBSWs),在电流密度为50mA h g-1下,表现出了 835 mA h g-1的高初始可逆容量,初始库仑效率为88%,并且当电流密度提高到100 mA h g-1时,循环100圈后仍保有174 mA h g-1可逆容量,纳米结构能够有效缩短锂离子扩散路径,增加电极表面的活性位点以及与电解液之间的比表面积。通过范德华力自组装将Sb2S3纳米线与三维石墨烯骨架(rGO)进行复合制备了一种SBSWs/rGO复合材料,rGO作为导电骨架提供了大量电子通道,能够促进活性物质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而且,通过rGO负载Sb2S3纳米线可以减轻Sb2S3的体积变化。当用作LIBs的负极时,SBSWs/rGO在电流密度为50 mA g-1时表现出853 mA h g-1的初始可逆容量,当电流密度提高到3 A g-1时仍保有505 mA h g-1高可逆容量,并且在电流密度为100 mAg-1时经过100个周期循环后的可逆比容量稳定在697 mA h g-1。为了探讨复合不同材料对SBSWs性能的影响,通过静电自组装将Sb2S3纳米线锚定在MXene纳米片上得到了一种SBSWs/MXene材料,在50 mA g-1电流密度下的初始可逆容量为813 mA h g-1,并且在电流密度为100 mA g-1下循环100个周期后仍保有735 mA h g-1的高可逆比容量,此外在电流密度为3 A g-1仍保有466 mA h g-1的比容量。MXene纳米片作为底层衬底,不仅可以在界面上实现电子和离子的可逆输运,还可以防止Sb2S3纳米线在锂离子嵌入/脱出过程中发生团聚,并且MXene纳米片可以通过优异的机械灵活性有效改善Sb2S3在循环过程中发生的体积膨胀的问题。

黄士超[9](2021)在《基于海绵复合材料的弹性电极制备及电容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柔性能源存储器件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其中,具有功率密度高、使用寿命长和快速充放电等优点的柔性超级电容器成为科研人员的研究热点,但针对可压缩弹性器件的工作报道却很少。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是决定其电化学性能的重要因素,同时作为弹性超级电容器的电极,力学性能也是一项重要指标。廉价易得的厨房海绵有很好的机械弹性和天然的三维骨架,将其作为基底材料与其他活性物质复合可用于制备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本文以海绵为基底,进行一系列的复合测试,证明了这种三维基底材料对制备弹性电极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证明了海绵用于制备弹性超级电容器电极的可行性。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制备了弹性的MS/r GO(三聚氰胺海绵/石墨烯)复合电极。石墨烯能均匀地生长在海绵的三维框架中,极大地丰富了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组装的超级电容器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能达到了90 F g-1,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同时对组装的器件进行压缩测试,由于海绵的弹性性能的存在,器件受压后能快速恢复,证明其可作为弹性超级电容器电极的可操作性。(2)通过碳化MS来获取了具有三维骨架的碳泡沫(CF),用电沉积法在CF骨架上均匀生长Mn O2纳米片,来提供高的赝电容性能。对复合材料进行三电极测试,由于三维导电骨架的存在,Mn O2纳米片在这一体系中充分发挥赝电容性能,比质量电容可以达到365 F g-1。同时,碳化后的CF依然保留了原始海绵的弹性,复合材料组装的超级电容器表现出很好的弹性形变特征。(3)制备了一种具有高电化学性能和优异弹性的CF/r GO/PANI(碳泡沫/石墨烯/聚苯胺)超级电容器弹性电极。CF具备三维导电框架,确保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子和离子的快速传导。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片为PANI纳米棒提供了生长区域,PANI纳米棒提供优异的赝电容性能。这种三元复合电极组装的对称超级电容器的比质量电容为533 F g-1。经过压缩应变测试后,组装的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保持稳定,器件的形状也可以完全恢复。无论是三电极的测试,还是组装对称超级电容器后进行两电极的测试,都可以证明以海绵为基底材料,利用它的三维网络结构与石墨烯、金属氧化物和导电聚合物复合,有效提高了电化学性能。不仅如此,这种策略也保证了复合材料电极优异的弹性性能,从而适用于制备弹性超级电容器。

王晓丹[10](2021)在《柔性可拉伸储能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皮肤、仿生器件以及人工智能等柔性智能电子行业的迅速崛起极大地影响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伴随这些柔性智能电子领域的发展,相应的柔性储能电源也成为了我们目前较为关注的研究方向。为了实现这些智能电子在力学上的柔韧性以及佩戴舒适性,我们必须放弃既笨重又坚硬的外部供能系统。这意味着柔性的、可拉伸的、易集成的供电单元将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经过对目前各类型储能器件研究的调研,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无论从自身优异的储能条件还是目前对二者的研究程度而言,都已达到制备成柔性储能器件的条件。超级电容器由于体积小、安全性高、佩戴舒适度优良等特点成为了可集成能源存储器件的选择之一。但是在可穿戴集成系统中超级电容器在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这需要我们开发新型电极材料,优化器件结构等来提高它的性能以及实际应用价值。除此之外,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柔性锂离子电池是我们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基于高比容量的新型材料以及高拉伸性能的柔性电极是实现一体化可拉伸锂离子电池的重要部分。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首先,运用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 CH3CuS超长纳米线材料。该纳米线结构均一且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纳米线的平均长度可达到50~100 μm,直径约为200~300nm。使用一步水热法可以在几十秒的时间内迅速反应生成CH3CuS纳米线材料,紧接着通过使用真空抽滤可直接将反应完成后的产物溶液进行成膜,然后得到完整的纸基电极前驱体。随后将该步骤得到的纸基电极进行真空干燥,便制备出可用于超级电容器的柔性电极。该柔性电极作为超级电容器的正负极,PVA/KOH混合凝胶溶液作为电解质。通过使用CH3CuS纳米线的导电柔性电极组装的聚合物半固态超级电容器器件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0.5 mA/cm2电流密度下该器件测试得到的面积比电容为90.5 μF/cm2,计算得到的器件能量密度为5.2 μW·h/cm2。在经历10,000次的充放电循环之后该器件仍然能保持最初容量的98%。除此之外,弯曲性能测试是检验柔性器件的必要测试手段之一,该柔性超级电容器件在不同弯曲角度下其电化学性能几乎保持不变,容量损失仅为平铺状态下容量的1%~2%,这些结果充分证明使用CH3CuS柔性电极组装的超级电容器具有优异的抗弯曲性能。而且CH3CuS柔性电极作为无添加剂、经济有效、环保的柔性电极在柔性储能器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次,为了拓宽超级电容器的应用范围,使新型能源器件能够满足柔性智能电子领域的需求,我们设计了打印-转印法快速批量制作柔性超级电容器阵列。使用该工艺制作的超级电容器阵列不仅可以实现电压和电容的可控输出,还可以实现器件形状的个性化定制。简单来说就是电容器的电极形状、单个电容器的连接形式以及电容阵列的组装形式都可以人为的控制,以此来满足现有人工智能电子领域以及可穿戴电子皮肤领域对特异性电源的需求。本实验中使用打印-转印技术在柔性PET基底上制备了超级电容器阵列,该阵列器件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良好的面积比电容(0.32 mF/cm2)、超快的充放电性能以及良好的单位面积功率密度(66.5 μW/cm2)。此工艺技术可以通过转移打印串联和并联的微型超级电容器阵列来轻松实现高电压和高电容的输出。此外,运用该方法还可以在各种基材上(如医用薄膜、棉布和玻璃片)实现美观多样的微型超级电容器阵列的转印。例如,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此工艺技术制作了龙腾图案的微型超级电容器,并作为纹身电源贴附在人体手臂部位,它既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同时也可以为电子皮肤设备提供能源供应。同时在本工作中我们还实现了智能水杯的组装,使用转印技术将设计好的鲜花形状的超级电容器件贴附在家用水杯上面,同时集成两个温度传感器,当水杯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温度传感器驱动不同的信号指示灯亮起,可以让使用者避免热水的烫伤。在本工作中该方法制作的微型超级电容器可很好地集成智能电子设备,是柔性供能电源的主要研究方向。然而,考虑到柔性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偏低的缺点,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柔性锂离子电池也是我们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可拉伸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可穿戴电子储能器件,在新兴的可穿戴电子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尽管最近在可拉伸电极、隔膜和封装材料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构建可拉伸的全电池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本工作中我们从全拉伸锂离子电池出发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VDF/TPU纳米纤维隔膜,将LiFePO4(LFP)-TPU和Si@C-TPU浆料分别电喷涂在制备的弹性可拉伸集流体上,制备了平面可拉伸正极和负极。然后将得到的PVDF/TPU纳米纤维隔膜热压在平面正极和负极之间,注入电解液后成功封装一体化可拉伸锂离子电池。制备的平面型可拉伸锂离子全电池在放松状态下具有约6 mA·h/cm2的稳定面积比容量。此外,当该可拉伸锂离子电池被拉伸到约为原来长度的150%时,该可拉伸锂离子电池仍然保持了 4.3 mA·h/cm2的放电容量。经过100次的拉伸/释放循环过程后该锂离子电池依然具有初始面积比容量的70%。结果表明,这种全可拉伸锂离子电池将在未来可拉伸电子学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二、柔性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柔性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柔性泡沫炭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泡沫炭的概述
    1.2 泡沫炭的结构
    1.3 泡沫炭的制备方法
        1.3.1 沥青基泡沫炭
        1.3.2 生物质基泡沫炭
        1.3.3 聚合物基泡沫炭
    1.4 泡沫炭的主要性能
    1.5 泡沫炭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6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实验仪器与材料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 实验制备路线图
    2.3 材料表征
        2.3.1 材料结构表征
        2.3.2 材料形貌表征
        2.3.3 材料物理化学特性表征
    2.4 电池的组装
        2.4.1 负极片的涂布
        2.4.2 扣式电池的组装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2.5.1 充放电测试
        2.5.2 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测试
3.泡沫炭制备工艺的设计与优化
    3.1 引言
    3.2 三聚氰胺泡沫炭的制备
        3.2.1 三聚氰胺泡沫的预处理
        3.2.2 三聚氰胺泡沫炭的制备
    3.3 三聚氰胺泡沫的热分解过程
    3.4 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泡沫炭
    3.5 炭化温度对泡沫炭性能的影响
        3.5.1 不同炭化温度下泡沫炭的结构分析
        3.5.2 不同炭化温度下泡沫炭的微观形貌分析
        3.5.3 不同炭化温度下泡沫炭的孔隙率
        3.5.4 不同炭化温度下泡沫炭的压缩性能
        3.5.5 不同炭化温度下泡沫炭的导电性测试
    3.6 升温速率对泡沫炭性能的影响
        3.6.1 不同升温速率下泡沫炭的结构分析
        3.6.2 不同升温速率下泡沫炭的微观形貌分析
        3.6.3 不同升温速率下泡沫炭的孔隙率
        3.6.4 不同升温速率下泡沫炭的压缩性能
        3.6.5 不同升温速率下泡沫炭的导电性测试
    3.7 保温时间对泡沫炭性能影响
        3.7.1 不同保温时间下泡沫炭的结构分析
        3.7.2 不同保温时间下泡沫炭的微观形貌分析
        3.7.3 不同保温时间下泡沫炭的孔隙率
        3.7.4 不同保温时间下泡沫炭的压缩性能
        3.7.5 不同保温时间下泡沫炭的导电性测试
    3.8 本章小结
4.Co_3O_4/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Co_3O_4/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4.2.1 泡沫炭的预处理
        4.2.2 Co_3O_4/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不同溶剂制备Co_3O_4/泡沫炭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
    4.4 不同溶剂制备Co_3O_4/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4.5 Co_3O_4/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元素分析
    4.6 Co_3O_4/泡沫炭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4.6.1 循环性能测试
        4.6.2 交流阻抗测试
    4.7 本章小结
5.MWCNTs/Co_3O_4/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MWCNTs/Co_3O_4/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MWCNTs/Co_3O_4/泡沫炭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
    5.4 MWCNTs/Co_3O_4/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5.5 MWCNTs/Co_3O_4/泡沫炭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5.5.1 循环性能测试
        5.5.2 交流阻抗测试
    5.6 本章小结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TPU基电纺纤维的制备及传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柔性导电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1.2.1 直接共混
        1.2.2 原位聚合
        1.2.3 静电纺丝
    1.3 复合材料外场响应行为研究现状
        1.3.1 拉伸敏感行为
        1.3.2 气体敏感行为
        1.3.3 温度敏感行为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实验方案设计与性能测试
    2.1 熔体电纺设备的设计
    2.2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
    2.3 实验部分
        2.3.1 导电纤维的制备
        2.3.2 样品测试
        2.3.3 微观表征
        2.3.4 拉伸响应行为主要性能参数与测试方法
        2.3.5 温度敏感行为主要性能参数与测试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导电石墨/TPU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及机理分析
    3.1 纺丝工艺参数研究
        3.1.1 纺丝电压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3.1.2 导电石墨填充量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3.1.3 纺丝气压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3.1.4 纺丝距离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3.2 材料疏水性能分析
    3.3 断裂伸长率分析
    3.4 本章总结
4 导电石墨/TPU复合纤维的敏感性能测试及机理分析
    4.1 导电机理
    4.2 拉伸敏感行为分析
        4.2.1 电阻率测试
        4.2.2 拉伸敏感响应
        4.2.3 灵敏性与响应时间
        4.2.4 重复与迟滞性分析
    4.3 温度敏感行为测试与性能参数分析
        4.3.1 温度敏感响应
        4.3.2 灵敏性与响应时间
        4.3.3 重复与迟滞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生物质基炭/氢化石墨烯复合炭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基炭材料
        1.2.1 生物质基炭材料简介
        1.2.2 生物质基炭材料的制备方法
        1.2.2.1 直接碳化法
        1.2.2.2 活化法
        1.2.2.3 水热碳化法
        1.2.2.4 微波水热碳化法
    1.3 生物质基炭材料的应用
        1.3.1 吸附剂
        1.3.2 催化剂
        1.3.3 电池电极
        1.3.4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1.4 石墨烯概述
        1.4.1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质
        1.4.2 氧化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1.5 炭/炭复合材料
        1.5.1 导电聚合物/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
        1.5.2 金属化合物/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
        1.5.3 生物质基炭/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
    1.6 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课题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材料制备
        2.2.1 CRG的制备
        2.2.2 改性壳聚糖的制备
        2.2.3 多孔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2.2.4 MCHG的制备
        2.2.5 ACs的制备
        2.2.6 AC3/G的制备
    2.3 材料表征
    2.4 超级电容器性能测试
        2.4.1 电极材料的制备
        2.4.2 木质素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2.4.3 电化学测试
        2.4.4 主要计算公式
3 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制备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S、rGO和CRG的表征
        3.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3.3.1.2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3.3.1.3 X射线粉末衍射与拉曼光谱表征
        3.3.1.4 氮气吸附-脱附表征
        3.3.1.5 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与接触角测试表征
        3.3.2 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3.2.1 三电极体系测试
        3.3.2.2 固态超级电容器体系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双改性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制备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CHG的表征
        4.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4.3.1.2 X射线粉末衍射与拉曼光谱表征
        4.3.1.3 N2吸附-脱附表征
        4.3.1.4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4.3.2 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3.2.1 三电极体系测试
        4.3.2.2 固态超级电容器体系测试
        4.3.3 柔性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活性炭/氧化石墨烯复合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制备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C3/G的表征
        5.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5.3.1.2 N2吸附-脱附、拉曼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
        5.3.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5.3.2 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3.2.1 三电极体系测试
        5.3.2.2 固态超级电容器体系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摩擦电效应的自驱动纳米能源传感系统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传统发电机收集能源的方式及特点
    1.3 新型纳米发电机的原理及研究现状
        1.3.1 压电纳米发电机
        1.3.2 热电纳米发电机
        1.3.3 摩擦纳米发电机
    1.4 收集风能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研究现状
    1.5 应力/应变传感器概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风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压力传感器的构建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聚酰亚胺-还原氧化石墨复合泡沫制备与表征
        2.3.1 氧化石墨(GO)制备
        2.3.2 水溶性聚酰亚胺(PI)前驱体的制备
        2.3.3 聚酰亚胺-还原氧化石墨复合泡沫的制备及表征
        2.3.4 银纳米颗粒及银纳米电极制备及表征
    2.4 基于风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压力传感器的构建与性能研究
        2.4.1 基于风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压力传感器的构建
        2.4.2 收集风能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4.3 基于风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压力传感器的性能研究
        2.4.4 不同高度PI/rGO泡沫组装的压力传感器的性能研究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具有拉伸增强的基于风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应变传感器的构建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可拉伸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3.1 可拉伸的石墨烯-PDMS复合材料的制备
        3.3.2 可拉伸的聚四氟乙烯-PDMS复合材料的制备
        3.3.3 可拉伸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材料的表征
    3.4 基于可拉伸风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应变传感器的构建与性能研究
        3.4.1 可拉伸风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构建与工作原理
        3.4.2 气隙间隔对可拉伸风能摩擦纳米发电机输出性能的影响
        3.4.3 基于可拉伸风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应变传感器性能研究
        3.4.4 可拉伸风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拉伸增强功率特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风能无线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多功能自驱动传感系统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收集风能的无线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及工作原理
        4.3.1 无线摩擦纳米发电机接收电极的制备及器件组装
        4.3.2 收集风能的无线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4.4 基于风能无线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多功能传感系统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4.4.1 基于风能无线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距离传感器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4.4.2 基于风能无线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角度传感器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4.4.3 基于风能无线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智能管道监测系统的构建与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MOFs衍生碳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电磁波吸收的理论基础
        1.2.1 电磁波吸收基本原理
        1.2.2 电磁波吸收损耗机制
        1.2.3 电磁吸波材料的要求和设计原则
    1.3 MOFs材料及其衍生物
        1.3.1 MOFs材料及其特点
        1.3.2 MOFs衍生物及其特点
    1.4 MOFs衍生碳基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1.4.1 MOFs衍生物的组分调控
        1.4.2 MOFs衍生物微观形貌控制
        1.4.3 MOFs前驱体设计
        1.4.4 MOFs衍生物与其他材料复合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材料的制备方法
        2.2.1 CoNC@CNTs的制备
        2.2.2 Co/N共掺杂低维杂化碳纳米网络的制备
        2.2.3 FeNi@CNT/CNRs的制备
        2.2.4 CoNi@NC/rGO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2.2.5 CC/ZIFs衍生的柔性碳基薄膜的制备
    2.3 材料表征及测试方法
        2.3.1 结构表征
        2.3.2 形貌表征
        2.3.3 电磁参数测试
第3章 ZIF-L衍生的碳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ZIF-L衍生的分级结构碳基材料的结构
        3.2.1 金属比例对衍生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3.2.2 裂解温度对衍生物结构的影响
    3.3 分级结构碳基材料的电磁特性分析
        3.3.1 分级结构碳基材料的电磁参数分析
        3.3.2 分级结构碳基材料的吸波性能
        3.3.3 分级结构碳基材料的吸波机理分析
    3.4 酸化ZIF-L衍生的低维杂化网络结构碳基材料的结构
        3.4.1 酸化ZIF-L的结构分析
        3.4.2 低维杂化网络结构碳基材料的形貌分析
        3.4.3 低维杂化网络结构碳基材料的结构分析
    3.5 低维杂化网络结构碳基材料的电磁特性分析
        3.5.1 低维杂化网络结构碳基材料的电磁参数分析
        3.5.2 低维杂化网络结构碳基材料的吸波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聚氰胺/FeNi-MIL-88B衍生的碳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FeNi@CNT/CNRs的结构分析
    4.3 FeNi@CNT/CNRs的微观结构形成过程
        4.3.1 不同前驱体的结构分析
        4.3.2 不同前驱体对衍生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4.4 FeNi@CNT/CNRs的电磁特性分析
        4.4.1 FeNi@CNT/CNRs的电磁参数分析
        4.4.2 FeNi@CNT/CNRs的吸波性能
        4.4.3 FeNi@CNT/CNRs的吸波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CoNi-BTC/GO衍生的碳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CoNi@NC/rGO的结构分析
    5.3 CoNi@NC/rGO的微观结构形成过程
        5.3.1 不同前驱体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5.3.2 不同温度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5.4 不同衍生物材料的结构分析
    5.5 CoNi@NC/rGO的电磁特性分析
        5.5.1 CoNi@NC/rGO的电磁参数分析
        5.5.2 CoNi@NC/rGO的吸波性能
        5.5.3 CoNi@NC/rGO的吸波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ZIFs衍生的柔性碳基薄膜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CC/ZIFs衍生柔性碳基薄膜的结构分析
        6.2.1 CC/ZIFs柔性薄膜的结构分析
        6.2.2 CC/ZIFs衍生的柔性碳基薄膜的形貌分析
        6.2.3 CC/ZIFs衍生的柔性碳基薄膜的结构分析
    6.3 CC/ZIFs衍生的柔性碳基薄膜的电磁特性分析
        6.3.1 CC/ZIFs衍生的柔性碳基薄膜的电磁参数分析
        6.3.2 CC/ZIFs衍生的柔性碳基薄膜的吸波性能
        6.3.3 CC/ZIFs衍生的柔性碳薄膜的吸波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多孔石墨烯/镍铁基复合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级电容器简介
        1.2.1 超级电容器分类以及原理
        1.2.2 超级电容器的基本结构
        1.2.3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
        1.2.4 柔性超级电容器概述
    1.3 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1.3.1 碳纤维柔性电极材料
        1.3.2 气凝胶柔性电极材料
        1.3.3 碳纳米管柔性电极材料
        1.3.4 石墨烯电极材料
        1.3.5 复合柔性电极材料
    1.4 本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本文选题依据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4 比表面积及孔分布测试
        2.2.5 热重分析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1 电极的制备
        2.3.2 准固态超级电容器制备
        2.3.3 电化学测试体系
        2.3.4 电化学测试方法
        2.3.5 电化学性能评价参数
        2.3.6 柔性超级电容器性能评价
第3章 多孔石墨烯/氢氧化镍纳米片复合膜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多孔石墨烯/氢氧化镍复合膜材料的制备
        3.2.2 电极的制备方法
    3.3 材料结构和形貌表征的研究
        3.3.1 多孔石墨烯/氢氧化镍复合膜材料形貌表征
        3.3.2 多孔石墨烯/氢氧化镍复合膜材料结构表征
    3.4 电化学性能分析
        3.4.1 多孔石墨烯/氢氧化镍复合膜电化学性能分析
        3.4.2 水系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电化学研究
        3.4.3 准固态柔性非对称超级电容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孔石墨烯/碳纳米管@赝电容材料复合膜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多孔石墨烯/碳纳米管@三氧化二铁复合膜材料的制备
        4.2.2 多孔石墨烯/碳纳米管@氢氧化镍复合膜材料的制备
        4.2.3 电极的制备方法
    4.3 材料结构和形貌表征分析及其电化学分析
        4.3.1 多孔石墨烯/碳纳米管@三氧化二铁复合膜材料形貌表征及电化学分析
        4.3.2 多孔石墨烯/碳纳米管@氢氧化镍复合膜材料形貌表征及电化学分析
        4.3.3 水系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电化学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二硫化锡基复合材料气敏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气敏材料传感机理
        1.2.1 吸附解吸附模型
        1.2.2 体电阻控制机理
        1.2.3 气体扩散控制机理
    1.3 无机纳米气敏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金属氧化物类
        1.3.2 石墨烯类
        1.3.3 金属硫化物类
        1.3.4 金属有机框架类
    1.4 第一性原理计算
        1.4.1 近似方法
        1.4.2 密度泛函理论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测试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制备方法与工艺
        2.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2.2.2 生物炭的制备
        2.2.3 碳材料/二硫化锡复合物的制备
        2.2.4 二硫化锡/磺化石墨烯基墨水的制备
        2.2.5 二硫化锡量子点/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
        2.2.6 液态金属表皮电极的制备
        2.2.7 MOF/二硫化锡复合物的制备
    2.3 材料的表征方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4 拉曼光谱
        2.3.5 X射线衍射(XRD)
        2.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3.7 光致发光光谱(PL)
    2.4 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
        2.4.1 气敏测试
        2.4.2 光电测试
        2.4.3 第一性原理计算参数
第3章 碳材料/二硫化锡气体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石墨烯/二硫化锡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3.2.1 石墨烯/二硫化锡复合材料的化学组成及形貌表征
        3.2.2 石墨烯/二硫化锡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的研究
        3.2.3 石墨烯/二硫化锡复合材料的光照增强气敏性能表征
    3.3 碳纳米管/二硫化锡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3.3.1 碳纳米管/二硫化锡复合材料的化学成分表征
        3.3.2 碳纳米管/二硫化锡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表征
        3.3.3 碳纳米管/二硫化锡复合材料的光照增强气敏性能表征
    3.4 生物碳/二硫化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4.1 生物碳/二硫化锡复合材料的化学组成及形貌表征
        3.4.2 生物碳/二硫化锡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表征
        3.4.3 生物碳/二硫化锡复合材料的光照增强气敏性能表征
    3.5 三种碳材料/二硫化锡复合物性能对比
    3.6 结论
第4章 化学修饰的石墨烯/二硫化锡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磺化石墨烯/二硫化锡气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2.1 磺化石墨烯/二硫化锡复合材料化学组成表征
        4.2.2 磺化石墨烯/二硫化锡气敏墨水性能表征
        4.2.3 气敏机理讨论
    4.3 石墨烯/二硫化锡量子点柔性气敏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3.1 石墨烯/二硫化锡量子点的化学组成表征
        4.3.2 石墨烯/二硫化锡量子点的性能表征
        4.3.3 第一性原理计算及机理解释
    4.4 官能团修饰和量子点尺寸改性对于石墨烯/二硫化锡气敏材料的影响总结
    4.5 结论
第5章 二硫化锡基传感器用于呼吸监测以及食品腐败监测的研究
    5.1 引言
    5.2 二硫化锡基表皮传感器及呼吸检测
        5.2.1 液态金属表皮电极制备及性能表征
        5.2.2 二硫化锡气体传感性能表征
        5.2.3 二硫化锡一氧化氮气敏传感机理分析
        5.2.4 二硫化锡表皮传感器的呼吸检测及疾病预警
    5.3 MOF/二硫化锡氨气传感器用于食品腐败检测
        5.3.1 MOF/二硫化锡复合物化学组成表征
        5.3.2 MOF/二硫化锡复合物气敏性能表征
        5.3.3 MOF/二硫化锡复合物的气敏增强机理
        5.3.4 MOF/二硫化锡复合物用于肉类食物腐败的检测
    5.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硫化锑基负极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锂离子电池概况
        1.2.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1.2.3 锂电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硫化锑负极材料
        1.3.1 金属硫化物负极材料
        1.3.2 硫化锑负极材料
        1.3.3 纳米结构硫化锑
        1.3.4 硫化锑/碳复合材料
    1.4 石墨烯材料
        1.4.1 石墨烯的制备工艺
        1.4.2 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1.5 MXene材料
        1.5.1 MXene材料概况
        1.5.2 MXene材料的合成方法
    1.6 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背景
        1.6.2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Sb_2S_3纳米线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Sb_2S_3纳米线的制备
        2.1.1 Sb_2S_3纳米线的制备工艺
        2.1.2 本章所用表征方法
    2.2 商业硫化锑及Sb_2S_3纳米线的微结构分析
    2.3 Sb_2S_3纳米线做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2.4 导电剂对硫化锑纳米线锂电负极的性能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Sb_2S_3纳米线/三维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Sb_2S_3纳米线/三维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3.1.1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3.1.2 Sb_2S_3纳米线/r GO复合材料的制备
    3.2 Sb_2S_3纳米线/三维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微结构分析
    3.3 Sb_2S_3纳米线/三维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3.4 Sb_2S_3纳米线/三维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储锂过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Sb_2S_3纳米线/MXene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Sb_2S_3纳米线/MXene复合材料的制备
        4.1.1 MXene纳米片的制备
        4.1.2 Sb_2S_3纳米线/MXene复合材料的制备
    4.2 Sb_2S_3纳米线/MXene复合材料的物像及形貌表征
        4.2.1 MXene纳米片的物像及形貌表征
        4.2.2 Sb_2S_3纳米线/MXene复合材料的微结构测试
    4.3 Sb_2S_3纳米线/MXene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4.4 Sb_2S_3纳米线/MXene柔性薄膜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4.4.1 Sb_2S_3纳米线/MXene柔性薄膜材料的制备
        4.4.2 Sb_2S_3纳米线/MXene柔性薄膜材料循环以及倍率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基于海绵复合材料的弹性电极制备及电容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
    1.3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
        1.3.1 双电层电容器
        1.3.2 赝电容超级电容器
        1.3.3 混合超级电容器
    1.4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1.4.1 碳材料
        1.4.2 金属氧化物材料
        1.4.3 导电聚合物材料
    1.5 弹性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6.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 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复合材料的表征
        2.2.1 微观形貌表征
        2.2.2 电化学性能表征
        2.2.3 力学性能和传感性能表征
第3 章 三聚氰胺海绵/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3.2.2 MS/r GO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场发射扫描电镜
        3.3.2 X射线衍射分析
        3.3.3 拉曼光谱分析
        3.3.4 弹性性能测试
        3.3.5 电化学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 章 碳泡沫/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CF/MnO_2电极的制备
        4.2.2 电化学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形貌表征
        4.3.2 结构表征
        4.3.3 电化学性能测试
        4.3.4 弹性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 章 碳泡沫/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CF/r GO/PANI复合材料的制备
        5.2.2 电化学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形貌表征
        5.3.2 结构表征
        5.3.3 电化学性能测试
        5.3.4 弹性性能测试
        5.3.5 传感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 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柔性可拉伸储能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储能器件简述
        1.1.1 超级电容器概述
        1.1.2 二次电池概述
        1.1.2.1 水系离子电池
        1.1.2.2 有机系离子电池
    1.2 柔性储能器件
        1.2.1 柔性超级电容器发展现状
        1.2.2 柔性电池发展现状
    1.3 可拉伸储能器件
        1.3.1 可拉伸超级电容器发展现状
        1.3.2 可拉伸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CH_3CuS纳米线的柔性超级电容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所用的化学药品
        2.2.2 实验所使用的设备
        2.2.3 样品制备
    2.3 材料表征与电化学性能分析
        2.3.1 材料的表征手段
        2.3.2 材料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2.4 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组装与性能测试
        2.4.1 CH_3CuS纸基电极的制备
        2.4.2 全固态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2.4.3 全固态超级电容器性能测试
        2.4.4 器件的柔性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接打印-转印微型超级电容器阵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中所使用的耗材
        3.2.2 实验中所用的仪器
    3.3 微型超级电容器阵列的制备
        3.3.1 电极材料准备
        3.3.2 插指电极阵列微型超级电容器制备
    3.4 微型超级电容器外貌、尺寸以及性能表征
        3.4.1 材料、器件尺寸以及电化学性能表征手段
        3.4.2 微型超级电容器性能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可拉伸锂离子电池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中所用的药品
        4.2.2 实验所用的仪器
    4.3 可拉伸锂离子电池器件制备
        4.3.1 导电电极的制作
        4.3.2 正负电极的制备
        4.3.3 可拉伸隔膜的制作
        4.3.4 平面型可拉伸全电池的组装
    4.4 可拉伸锂离子电池的相关表征和测试结果讨论
        4.4.1 负极材料的表征
        4.4.2 电化学性能及测试结果讨论
        4.4.3 组装的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表征及测试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柔性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柔性泡沫炭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 井蕊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TPU基电纺纤维的制备及传感特性研究[D]. 秦美荣.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生物质基炭/氢化石墨烯复合炭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高明明.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摩擦电效应的自驱动纳米能源传感系统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D]. 赵雪. 吉林大学, 2021(01)
  • [5]MOFs衍生碳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D]. 徐雪青.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6]多孔石墨烯/镍铁基复合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D]. 侯宝权. 吉林化工学院, 2021(01)
  • [7]二硫化锡基复合材料气敏性能研究[D]. 黄亦凡.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8]硫化锑基负极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卓.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9]基于海绵复合材料的弹性电极制备及电容性能研究[D]. 黄士超.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10]柔性可拉伸储能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晓丹.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柔性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