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增加农民收入(论文文献综述)
宋帝利[1](2021)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7年原农业部出台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对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方法等提出了明确指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严格等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因此,研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广后续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本文从农民家庭收入结构的角度出发,以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农民收入的理论模型和影响机制,通过收集S省A、B两县的33个村庄共848户农民的数据,采用基于短面板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农民的家庭收入。研究结果表明:其一,农民2016-2018年的收入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表明,农民流转土地的面积对农民的家庭财产性、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的影响均在0.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提高,但对农民家庭总收入和家庭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不显着,同样地,土地流转面积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交叉项对收入的影响也不显着。这是因为农民目前流转土地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由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引起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土地流转的促进作用还未显现。同时,由于农户收入情况存在异质性问题,在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一部分促进了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一部分促进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一部分促进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对于家庭总收入的影响还不显着。农民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对农民的家庭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影响均在1%的水平上显着,农民家庭外出务工人数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交叉项对农民的家庭收入也在5%的水平上显着,由此可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促进了农民家庭劳动力外流,提高了农民家庭的人力资本,进而提高了农民的家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其二,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发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对农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和农民家庭转移性收入的促进效果较为明显,对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具有正向促进效用,但ATT值并不显着,对农民家庭总收入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也尚未达到显着。由此推测,由于改革时间短且制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等原因,使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还不够显着。综上,本文探讨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家庭收入影响内含的规律,此次研究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实施提供帮助,为进一步推动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借鉴意见。
王洁梅[2](2020)在《武鸣区农业结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农业结构优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武鸣区作为广西传统农业大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武鸣区围绕农民增收主题,积极推进农业供给测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武鸣区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基础建设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畜牧业发展缓慢,产业转型升级困难、渔业发展水平低等问题突出,制约了武鸣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如何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是武鸣区亟需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文献查阅及实地调查等方法,从广西统计年鉴、南宁市统计年鉴及武鸣区政府各部门获取相关资料,全面了解武鸣区农业结构现状及农民收入现状,研究武鸣区农业结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武鸣区以种植业为主导,畜牧业为辅;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武鸣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稳居农民增收的主导地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大;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成为武鸣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远高于广西农民。接着通过对武鸣区农业各部门内部结构构成分析,种植业中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蔬菜和水果特色产业对农民收入影响显着;畜牧业中肉类产量以猪肉为主,猪饲养产值最高,生猪养殖在畜牧业中是武鸣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实证分析武鸣区农业结构变化与农民收入变化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武鸣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名特优产品,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加强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业高新技术辐射带动力;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四是发展畜牧业,加快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五是提高立体养殖技术,发展水产生态养殖,提高渔业经济效益。
池咏[3](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延边州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要坚持做到党管农村工作,加快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要坚持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持续推动农民收入的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只有农民真正富裕了,农业才能更强,农村才能更美,社会才能更和谐。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达成之年,要完成上述两大目标任务,就要毫不松懈地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加力增加农民收入。延边州是一个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具有相对特殊性,农业是延边州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农民增收的需求也相对迫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延边州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探讨农民增收的可行性渠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研究延边州近年来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延边州农民增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寻贴合延边州农民增收的可行方法。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政策支撑。第三章简述延边州农民的收入现状以及延边州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第四章论述延边州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延边州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有效增加,要致力于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同时要扎实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此外,要加强科教兴农,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最后,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堡垒服务功能。
刘润奇[4](2020)在《农安县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连续十七年发布了以“三农”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以农民增收为基础,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而农民作为农业农村的主体,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民问题。农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关系着农村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由于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农安县作为全国产粮大县,农业生产规模较大,农村人口较多。农安县农民收入在近年来不断增长,但结合2000年至今的农安县农民收入情况,对农安县农民收入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结合物价指数计算农安县农民收入实际增长率时,发现部分年份的实际增长率为负值,即在去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下,农安县农民收入在减少。农安县城乡收入差距在所统计的年份内也在不断扩大。说明农安县农民增收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上述方面的问题通过调研和深入分析,发现自然环境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农户自身因素、技术因素、基础设施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安县农民增收。通过整理393份调查问卷,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农安县农民收入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的比较模型内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发现中低产田面积占比、外出务工人数、人均耕地面积、劳动力平均年龄以及劳动力人数是制约农安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结合对于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主要从打造地区品牌、增加就业机会、转变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
赵瑞[5](2020)在《新型城镇化与农民收入 ——聚类分析及影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注重以人为核心,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尽管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还存在一定差距,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新型城镇化和农民收入的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我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和农民收入现状?新型城镇化和农民收入具有相似情况的地区有哪些?如何考察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以及有什么样的影响效应?针对不同类别地区应采取何种有效措施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了摸清我国农民收入及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现状,本文根据相关数据对目前农民收入规模进行了分析,同时使用Moran’s I指数分析了各省市的农民收入的空间聚集性。在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后,采用熵值法对目前我国个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为了对新型城镇化和农民收入现状相似的地区进行聚类分析,本文使用了K-means聚类算法将我国30个省市分成了5类。为了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本文选取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经济城镇化率、就业城镇化率为自变量,选取农业经济水平、农村资本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化率、财政支农力度为控制变量,通过空间杜宾模型(SDM)进行了参数估计。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民收入从2009年到2018年增长了近2倍,增长速度最快的为我国西部地区。在空间上,农民收入具有空间相关性,具体表现为LL聚集和HH聚集。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特征,发展质量最突出的前5名省市分别是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和上海。聚类结果表明第一类省市(A类)包括海南、吉林;第二类(B类)包括山西、陕西、新疆、四川、广西、黑龙江、青海、甘肃、贵州、云南;第三类(C类)包括河北、湖北、安徽、湖南、河南、辽宁、福建、内蒙古、宁夏、重庆、广东、江西;第四类(D类)包括江苏、山东、天津;第五类(E类)包括北京、浙江、上海。从新型城镇化质量来看,D类和E类省市最高,其次是C类,再次是B类,A类最低。从农民收入水平来看,E类省市最高,其次是D类,再次是A类和C类,B类最低。通过空间计量发现农业经济、农村资本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化率对农民收入具有显着正向的直接效应,且农村资本投入对农民收入具有显着正向的间接效应;新型城镇化通过人口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经济的城镇化对农民收入产生显着正向的直接效应,且通过经济的城镇化产生显着负向的间接效应;新型城镇化主要还是从人口的城镇化来产生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效应。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不仅从全国范围的角度提出了几点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并针对不同类别的省市提出了适用的差异性对策建议。
杨美琪[6](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 ——基于农村异质性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近年我国的农业在不断发展进步,但是“三农”问题也一直存在。所以构建一个农业现代化体系,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也一直重视“三农”问题,反复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一步,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报告中所提出的产业兴旺,具体是指发展农村的一二三产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农村产业融合要以农业为基础,在农业基础上衍生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村产业类型和农民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农村产业融合,对推动农村进步、农业发展、农户增收都具有重要作用。从查找和阅读文献以及总结学者的相关研究中可知,农村发展虽然是热点问题,但是从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入手的研究比较少,属于学术的前沿问题。本文丰富了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从异质性角度分析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实现增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吉林省的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其他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起到示范作用。本文以异质性的视角通过对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特征、实现路径、对农户的收入影响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并对相关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首先,针对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收入现状分析产业融合的发展前景,找出产业融合和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户增收的途径进行分析,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产业类型转移剩余劳动力、利益分配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再次,建立经济模型,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针对实证结果,结合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实际的现状,提出促进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和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第一,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偏低,但是总体一直处于向好的发展趋势;第二,吉林省的农村产业融合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大多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第三,农村产业融合对于农民增收有积极影响,为农村发展提供重要途径。通过实证和现状分析提出了建议,第一、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第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第三、优化政府扶持政策,第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步伐;第五,提高农村产业化水平。
唐停停[7](2020)在《沈丘县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1世纪以来,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发生很大变化,农民收入逐步增加,然而农民收入增长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如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对于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而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沈丘县地处黄淮海平原,气候湿润,温度适宜,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产粮百强大县。沈丘县作为农业大县,农村人口较多,2018年沈丘县农民占比60.7%,远超全国农民占比40.4%的平均水平。沈丘县农民总体收入相对较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已成为制约沈丘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农民增收问题对促进地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及其途径为主题,以2000-2018年为研究区间,对沈丘县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阐述了沈丘县农民收入水平、农民收入结构的发展现状、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了沈丘县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运用回归分析,采用大量实证数据材料,分别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不同的收入结构下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可以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完善农业科技体制和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稳固提升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可以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鼓励农民在农村创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等方面积极推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可以从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健全农村资产确权制度、改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充分挖掘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本文以沈丘县为例,深入研究和细致剖析了基层农业农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对推动沈丘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其他同类地区农民增收以及各级涉农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家舜[8](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北省绿色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色农业是一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体系,是以绿色农产品产业化为主线的生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是促进绿色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绿色农业作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其发展水平对于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关键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加快农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在解决“三农”问题加快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处理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促使绿色农业健康发展,助力农民增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相关成熟理论,分析绿色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湖北省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和农民收入变化的实际情况,探讨现阶段湖北省绿色农业发展背景下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选取农药、化肥、地膜和农用柴油四个指标,通过运用熵值法构建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负向评价体系,并通过熵值法和VAR计量模型等实证分析方法详细论证湖北省绿色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提高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在短期内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有着拉动促进作用,如果需要绿色农业长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就要保证绿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农民收入的增长可以提高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两者相互促进。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加快绿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本文给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积极性;第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第三,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第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马军虎[9](2020)在《农与菜:D村高原夏菜种植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对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继承与发展。如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成为急需破解的难题。本文通过对地处河西走廊的一个多民族村落的经济实践——特色农产品高原夏菜种植的多维考察,以期对当下经济欠发达村庄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D村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一个汉、藏、土、回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庄。传统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牧业为副。藏族主要从事牧业,汉族、回族、土族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后,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获得了从事农业生产的自主性,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村庄经济结构逐步调整。禁牧休牧后,牧业逐渐退出村庄经济生活,种植业一枝独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对高质量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基于此,D村村民在种植小麦等农作物收入过低的现实境遇下,逐步顺应市场需求,在立足于本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自1996年起开始试种特色农产品——高原夏菜,2007年扩展至全部3200亩耕地。由于获益高于小麦种植,故高原夏菜的种植经历了从零星试种到全面开花的过程,期间坎坷有之,喜悦更是无尽。随着耕地面积的逐步减少、市场化因素下生产要素的增高、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以及蔬菜种植风险的加大与农民应对能力弱等原因,高原夏菜种植遇到了发展瓶颈,面临增产潜力薄弱、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双重风险等难题。因此,必须借助政府的扶持和专业合作社的介入,推动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破解发展难题:以市场为导向,确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提升高原夏菜种植的技术支撑与培训;健全高原夏菜生产的灾险防御保障机制等。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在新时代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增收、村庄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是促进农民增收和村庄繁荣之本。
张铭芮[10](2020)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减贫的路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的贫困阶段,在这个阶段,贫困特征由单维贫困走向多维贫困,由绝对贫困走向相对贫困。加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大,贫困人口多集中于农村地区,如何缓解农村地区贫困问题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充分肯定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缓解贫困方面的作用。本文从生计资本角度,利用产权理论、包容性增长理论等,构建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减贫路径的理论模型,并实地走访调研多个村庄,利用多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减贫的具体路径如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户的财产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户的金融资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提高了农户的工资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户的金融资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村集体“统”的功能,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涓滴效应”惠及每一位集体经济成员;另一方面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方式,完善保障体系促进了农村贫困群体增收,促进包容性增长;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缓解了城乡相对贫困。本文借助多案例对上述理论进行验证,结论一致。本研究发现,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减轻贫困状况起到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其一,能够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振兴乡村,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降低基尼系数。其二,能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社会治理职能,缓解农村内部贫困状况。
二、浅谈增加农民收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增加农民收入(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
1.4.1 逻辑框架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2.1.2 农民收入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产权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3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家庭收入影响的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说 |
3.1 基本理论模型 |
3.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分析 |
3.2.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
3.2.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
3.2.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 |
第4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家庭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模型设定 |
4.1.1 基于短面板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4.1.2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 |
4.2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变量选择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3.1 基于短面板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
4.3.2 稳健性检验 |
4.3.3 倾向得分匹配结果 |
第5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基于短面板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结论分析 |
5.1.2 倾向得分匹配结论分析 |
5.2 推动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启示 |
5.2.1 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
5.2.2 大力促进劳动力流动和农民创业 |
5.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武鸣区农业结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1.5.1 创新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结构 |
2.1.2 农民收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产业结构理论 |
第三章 武鸣区基本概况 |
3.1 地理历史概况 |
3.2 经济发展概况 |
3.2.1 武鸣区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
3.2.2 武鸣区财政收入情况 |
3.2.3 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
第四章 武鸣区农业结构变化与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
4.1 武鸣区农业结构变化分析 |
4.1.1 武鸣区农业总产值变化分析 |
4.1.2 武鸣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变化分析 |
4.2 武鸣区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
4.2.1 武鸣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
4.2.2 武鸣区农民收入结构 |
4.2.3 武鸣区农民收入结构与广西农民收入结构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武鸣区农业结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 |
5.1 武鸣区农业内部各部门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5.1.1 种植业 |
5.1.2 畜牧业 |
5.1.3 林业 |
5.1.4 渔业 |
5.2 农业结构变化与农民收入变化间关系的分析 |
5.2.1 数据来源和指标选取 |
5.2.2 实证分析 |
5.2.3 结论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
6.1 讨论 |
6.1.1 武鸣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6.1.1.1 武鸣区农业发展的优势 |
6.1.1.2 武鸣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6.1.2 .建议 |
6.1.2.1 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名特优产品,提高农民收入 |
6.1.2.2 加强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业高新技术辐射带动力 |
6.1.2.3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6.1.2.4 发展畜牧业,加快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 |
6.1.2.5 提高立体养殖技术,发展水产生态养殖,提高渔业经济效益 |
6.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延边州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创新性及研究方法 |
1.3.1 创新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政策支撑 |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 |
2.1.1 邓小平关于农民脱贫致富的思想 |
2.1.2 江泽民关于“三农”工作的思想 |
2.1.3 胡锦涛关于农民增收的思想 |
2.1.4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思想 |
2.2 政策支撑 |
2.2.1 十八大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 |
2.2.2 “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
第三章 延边州农民的收入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延边州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
3.1.1 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
3.1.2 农民收入构成 |
3.1.3 各县市农民收入情况对比 |
3.2 改革开放以来延边州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成就 |
3.2.1 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 |
3.2.2 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
3.2.3 农村土地流转畅通有序 |
3.2.4 规模经营主体发展迅速 |
3.3 延边州实现农民增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3.3.1 产业化水平低 |
3.3.2 农产品种植结构单调 |
3.3.3 务农人员素质低 |
3.3.4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
第四章 延边州实现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
4.1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
4.1.1 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优化农业布局 |
4.1.2 加快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 |
4.1.3 扶持龙头企业打造品牌效应 |
4.2 扎实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4.2.1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4.2.2 灵活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 |
4.2.3 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 |
4.3 加强科教兴农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
4.3.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4.3.2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
4.3.3 发挥科研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 |
4.4 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
4.4.1 创新方式加强党员教育 |
4.4.2 招才引智优化党员队伍 |
4.4.3 强化基层党建服务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农安县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农安县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
2.1 农安县农民收入增长阶段分析 |
2.2 农安县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
2.3 农安县城乡收入差距分析 |
第三章 农安县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 |
3.1 农安县农民收入途径相对单一 |
3.2 农安县农民种植结构相对单一 |
3.3 村干部带头致富本领不强 |
3.4 农村生产经营规模化程度低 |
3.5 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
第四章 农安县农民增收影响因素分析 |
4.1 自然环境因素 |
4.2 市场因素 |
4.3 政策因素 |
4.4 技术因素 |
4.5 基础设施因素 |
4.6 基于线性回归分析的农安县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提高农安县农民收入的对策 |
5.1 彰显“黄龙府”文化,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
5.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就业机会 |
5.3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发挥农民优势 |
5.4 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 |
5.5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发展增收能力 |
5.6 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农作物产量 |
5.7 提升村级带头人综合素质 |
5.8 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产品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农安县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新型城镇化与农民收入 ——聚类分析及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
1.2.2 农民收入的概念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存在的不足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供求理论 |
2.1.2 土地增值理论 |
2.1.3 增长极理论 |
2.1.4 规模效应理论 |
2.1.5 空间溢出效应理论 |
2.2 研究动态 |
2.2.1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 |
2.2.2 关于农民增收的研究 |
2.2.3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研究 |
2.2.4 文献述评 |
3 农民收入现状与新型城镇化质量:相似地区的聚类分析 |
3.1 我国农民收入现状 |
3.1.1 我国农民收入规模分析 |
3.1.2 我国农民收入空间聚集性分析 |
3.2 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 |
3.2.1 评价方法 |
3.2.2 评价指标体系 |
3.2.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3.3 农民收入现状和新型城镇化相似地区的聚类分析 |
3.3.1 K-means聚类算法 |
3.3.2 数据处理 |
3.3.3 聚类结果 |
3.4 小结与讨论 |
4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 |
4.1 实证方法与模型 |
4.2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与讨论 |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总体对策 |
5.2.2 分类施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 ——基于农村异质性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路线及可能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3 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户增收影响路径 |
第三章 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农户收入现状 |
3.1 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状况及前景 |
3.2 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 吉林省农户收入的现状 |
3.4 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案例 |
第四章 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户增收效应的实证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证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沈丘县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1、政策背景 |
2、现实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研究内容和目的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目的 |
(五)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可能的创新点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农民增收 |
2、人力资本 |
(二)理论基础 |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2、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
3、资源禀赋理论 |
4、人力资本理论 |
三、沈丘县农民增收的发展现状 |
(一)沈丘县农民增收的整体状况 |
1、沈丘县农民增收的趋势分析 |
2、沈丘县农民增收的结构分析 |
(二)沈丘县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农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 |
2、城乡收入差距仍比较大 |
3、农民收入增速不够稳定 |
四、沈丘县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沈丘县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
1、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变化状况 |
2、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因素 |
3、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实证分析 |
(二)沈丘县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
1、工资性收入的变化状况 |
2、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因素 |
3、工资性收入的实证分析 |
(三)沈丘县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
1、财产性和转移收入的变化状况 |
2、财产性和转移收入的影响因素 |
五、进一步促进沈丘县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
(一)持续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2、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
3、完善农业科技体制 |
4、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二)不断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
1、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
2、鼓励农民在农村创业 |
3、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 |
4、推进人口城镇化转移 |
(三)保障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
1、加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 |
2、健全农村资产确权制度 |
3、构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北省绿色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第3章 湖北省绿色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
3.1 发展绿色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 |
3.2 绿色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提出更高要求 |
3.3 农民收入增长为绿色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
3.4 发展绿色农业与增加农民收入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
第4章 湖北省绿色农业发展背景下农民收入的现状及问题 |
4.1 湖北省绿色农业发展背景下农民收入现状 |
4.2 湖北省绿色农业发展背景下农民收入面临的问题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数据选取 |
5.2 研究方法 |
5.3 负向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测算 |
5.4 湖北省绿色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章 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
6.1 增强绿色农业支持,提高农民积极性 |
6.2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绿色农业安全生产 |
6.3 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推动农业技术创新 |
6.4 加快绿色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9)农与菜:D村高原夏菜种植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田野点概况 |
第一章 村庄经济结构的转型:从农牧兼营到农作物的种植一枝独秀 |
第一节 牧业的“消失”:从半农半牧到禁牧休牧 |
第二节 农作物种植类型的更替:从小麦、油菜到高原夏菜 |
第二章 高原夏菜种植之路:坎坷中不乏惊喜 |
第一节 种菜:从零星试种到全面开花 |
第二节 卖菜:基于个体散户的层级销售链 |
第三节 收获:期盼与喜悦相随 |
第三章 高原夏菜种植困境: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高原夏菜增产潜力不足:资本与市场 |
第二节 双重风险: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 |
第四章 高原夏菜种植困境之突围:政府、农民与市场 |
第一节 确立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
第二节 重科学:提升高原夏菜种植的技术支撑与培训 |
第三节 灾险防御:健全高原夏菜生产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2018年度D村劳务输转月报表 |
附录二:主要访谈对象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减贫的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关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3.3 文献研究述评 |
1.4 论文内容与框架 |
1.4.1 论文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村集体经济 |
2.1.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2.1.3 相对贫困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产权理论 |
2.2.2 包容性增长理论 |
2.2.3 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 |
第3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减贫路径的理论分析 |
3.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利用 |
3.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 |
3.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收入分配方式调整 |
3.3.1 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
3.3.2 收入分配方式调整,促进贫困群体收入的增加 |
第4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减贫路径的案例分析 |
4.1 多案例研究方法与设计 |
4.1.1 多案例研究方法 |
4.1.2 案例选择 |
4.1.3 调研方法与调查对象 |
4.1.4 数据收集 |
4.2 多案例研究 |
4.2.1 土地向企业集中,实现农户土地经营收入向资本收入的转变 |
4.2.2 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户工资性收入水平提高 |
4.2.3 集体收入分配方式调整,实现改革红利普惠低收入群体 |
4.2.4 案例总结 |
第5章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减贫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产权权能关系 |
5.1.1 加强清产核资工作力度 |
5.1.2 科学设置集体资产股权 |
5.1.3 加强股权管理,激活股权权能 |
5.2 健全法律法规保障 |
5.2.1 完善成员身份认定相关法律 |
5.2.2 完善集体资产抵押处置相关法律 |
5.3 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机制 |
5.3.1 进一步推进“政经分离” |
5.3.2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5.3.3 完善监督决策机制 |
5.4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
5.4.1 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政策 |
5.4.2 完善劳动力转移相关政策 |
5.4.3 完善金融、财税等相关政策 |
第6章 基本结论及讨论 |
6.1 基本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增加农民收入(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宋帝利.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武鸣区农业结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王洁梅. 广西大学, 2020(07)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延边州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 池咏. 延边大学, 2020(06)
- [4]农安县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刘润奇.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 [5]新型城镇化与农民收入 ——聚类分析及影响效应研究[D]. 赵瑞.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 ——基于农村异质性的实证分析[D]. 杨美琪.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2)
- [7]沈丘县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唐停停.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8]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北省绿色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朱家舜. 长江大学, 2020(02)
- [9]农与菜:D村高原夏菜种植实践研究[D]. 马军虎.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减贫的路径选择研究[D]. 张铭芮.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农民论文; 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绿色农业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经营性收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