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腕踝针为主治疗睾丸炎18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1](2021)在《六阴经五输穴“荥穴”主治优势病证与配伍规律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收集整理六阴经荥穴文献资料,探析六阴经荥穴主治优势病证及配伍规律,同时总结导师运用六阴经荥穴临床经验。方法:以1949年为时间节点检索文献,1949年以前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1949年后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和Web of Science,筛选文献并建立SQL Server数据库,利用Gephi构建复杂网络模型,SPSS Modeler、SPSS Statistics进行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同时收集导师运用六阴经荥穴治疗疾病的临床典型病案。结果:经检索,1949年以前涉及六阴经荥穴主治病证及配伍的相关文献共2353条,1949年以后期刊共742篇。(1)1949年以前结果:鱼际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15种和16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8组,聚类分析聚成5类;行间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22种和25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8组,聚类分析聚成7类;然谷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26种和28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7类;劳宫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24种和11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5类;大都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14种和10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4类;少府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15种和8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2类。(2)1949年以后结果:鱼际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为9种和13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9组,聚类分析聚成3类;行间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5种和18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9组,聚类分析聚成4类;然谷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2种和12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6组,聚类分析聚成3类;劳宫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5种和24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9组,聚类分析聚成4类;大都配伍主治优势病证有6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2类;少府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有2种和12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4类。结论:在主治病证方面,六阴经荥穴均以治疗本经及相关脏腑病证、表里经病证和外经病证为主,涉及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五官科等;在优势配伍腧穴方面,体现了本经及表里经配穴、荥输配穴、荥原配穴、上下配穴、辨证配穴等方法,多配伍特定穴如五输穴、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和背俞穴。导师运用六阴经荥穴在治疗支气管哮喘、失眠、不孕等内科、妇科疾病方面形成了独到的治病体系,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及应用。
曹雪[2](2020)在《温针灸联合中药热敷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中药热敷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探索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治疗的临床可行方法,为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研究选取我院骨伤一科自20 1 9年01月至20 19年12月收治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共6 0例,根据随机对照试验,将样本随机分配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 0例。失访病例按无效计算。观察组患者选取患侧穴位行温针灸法治疗2 0分钟,5小时后予患处中药热敷治疗,日1次,7天为1疗程。对照组患者选取患侧穴位行针灸治疗2 0分钟,5小时后予患处中药热敷治疗,日1次,7天为1疗程。2个疗程间隔1天。分别在疗程前、第1疗程结束的间歇期及第2疗程结束后5±2天对受试者肩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观察评定。以第2疗程结束后5±2天评定结果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估依据。根据临床症状改善度、肩关节C o n s t a n t评分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对受试者的疗效进行评定。研究结果1.临床症状改善度:观察组的临床改善度为(8 2.1 6±4.3 2)%总显效率为6 8.5%,对照组的临床改善度为(77.00±4.70)%,总显效率为3 6.2%,合并显效、有效、缓解为有效,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临床上均可取得有效的成果,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改善度,P<0.0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本试验两种治疗方案均有效,而观察组应用的治疗方法在改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应用的治疗方法。2.肩关节C o n s t a n t评分:疗程开始前,分别用肩关节C on s t a n t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 S)对2组进行组间比较,根据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无差异,均为P>0.0 5,可相互比较。2组受试者于治疗后再次根据肩关节Co n s t a n t评分法进行肩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的组间比较,P<0.0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应用的治疗方法在恢复肩关节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应用的治疗方法。3.复发率:就诊第3个月分别对2组受试者进行随访,观察组在疗程结束后3个月的复发率为3.2%,对照组为13.3%,P<0.0 5有显着差异性,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在远期疗效上,观察组的治疗方法要优于治疗组。结论温针灸与单纯针灸配合中药热敷均能有效地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在同时使用中药热敷的情况下,应用温针灸的治疗方法在改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临床症状与恢复肩关节功能方面均优于单纯应用针灸的治疗方法,且疗程结束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温针灸配合中药热敷的方法临床作用疗效确切,安全,且作用较单纯针灸持久,对于临床上提高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长远疗效上均有重要意义。
左帮平[3](2013)在《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即时止痛效应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出症的即时止痛效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实行“操作、测评、统计”三分离的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腕踝针治疗,取腕踝针针刺点的下4、下5、下6作为进针点,将针刺入皮下约20mm,避免得气感觉的出现,留针30分钟;对照组给予常规体针治疗,取穴肾俞、气海俞、突出相应节段的夹脊穴、次髎、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分别对治疗前、治疗5min时、治疗10min时、治疗20min时、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0min的疼痛变化情况进行测评,以此为依据判断疗效。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自身前后McGill疼痛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病例治疗后疼痛症状均得到改善;(3)治疗组和对照组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疼痛的缓解程度大于对照组;(4)治疗5min时的疼痛视觉模拟定级(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10min时、治疗20min时、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0min的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的疼痛缓解优于对照组。结论:腕踝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效应,止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蔡昕宏[4](2013)在《针药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失眠症为多种原因导致的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的一类疾病。轻者入睡困难或睡不酣、时睡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入睡,重则彻夜不得入眠,多伴有头晕、头痛、神疲、健忘等症状;失眠能导致人体免疫力、记忆力下降,产生焦虑、抑郁或恐惧等不良情绪,同时还容易诱发高血压、神经衰弱,妨碍社会活动,甚至造成猝死,已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高发病率疾病之一。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失眠症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比较调任通督针法结合四逆散和单纯四逆散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评价针药结合与单纯中药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和各自优势,从而对调任通督针法结合四逆散做初步探讨,为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治法。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3月在博爱医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临床教研中心(沙田)就诊的肝郁脾虚型失眠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入调任通督针法加四逆散针药结合组和四逆散组。针药结合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0-60岁,平均42.3±5.2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15.8士1.5,中医症候总积分25.1±3.8。中药对照组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21-60,平均41.2±4.8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15.8±1.6,中医症候总积分25.2±-4.1。调任通督针法重用任督脉腧穴,穴位选用:百会、神庭、关元、气海、三阴交、神门、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以调和阴阳为法,结合时间医学,循经气流注次序,隔日针刺治疗一次,于上午9-11点(巳时)这段时间治疗,每次30分钟,总疗程4周。中药处以四逆散加味,柴胡10g,白芍15g,枳实10g,炙甘草10g,白术10g,茯苓15g,素馨花10g;水煎服,每天1剂,1周服5天,休息2天,1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后2周、4周观察评定疗效。在治疗前后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中医症候积分评定,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各睡眠因子评分值变化。成果: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各组的临床有效率及治愈率均有差别:针药结合组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中药组。治疗2周后,针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为76.7%,中药组为36.7%。治疗4周后针药结合组临床痊愈率为63.3%,显效率20.0%,好转率13.3%,总有效率96.7%。中药组临床痊愈率为33.3%,显效率23.3%,好转率23.3%,总有效率80.0%。量表分值变化:治疗4周后两组的PSQI总分,中医症状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针药结合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11.8±2.5,中医症候总积分11.6±3.2;中药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14.8±1.7,中医症候总积分16.5±4.0。针药结合组与中药组比较,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催眠药物这几个因子的分值下降明显(P<0.01)。针药结合组较中药组,在改善入寐困难、早醒、多梦、胁肋胀痛、腹胀腹痛、便溏不爽方面更有优势。提示针药结合较单纯中药能更全面地改善睡眠情况。结论:调任通督针法结合四逆散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四逆散,能更快取得疗效,令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较全面地改善,有临床推广价值。针药并用,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有机的结合,将两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运用,以发挥针灸得效快速、施行便捷和中药疗效稳固、全面调治的优势,达到更好治疗失眠症的目的。
潘玥,李平[5](2012)在《腕踝针临床优势病种的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归纳腕踝针的临床治疗病症,总结腕踝针临床优势病种。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所有1994年至2010年的有关腕踝针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并统计每一个病症的篇数(即频次)、有效率。结果通过本次文献研究,共得到8个科90种疾病的腕踝针疾病谱。腕踝针临床各病种的总有效率大都在80%以上。结论腕踝针的优势病种主要集中在骨科、神经科疾病中,骨科疾病优势病种为扭伤、肩周炎、颈椎病、关节痛;神经科优势病种为中风及其后遗症、神经性疼痛、面神经麻痹、头痛。腕踝针对急性痛症的治疗具有优势。腕踝针对经筋病具有优势。
姜博伟[6](2011)在《腕踝针疗法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收集整理现代医学文献中关于腕踝针疗法的文献记载,对腕踝针疗法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文献的种类和腕踝针疗法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理论机理探讨等进行计量学统计并进行系统分析。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分别以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医用信息资源系统(维普)为检索工具,以“腕踝针”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再分别以年代、刊名、文献种类、研究内容等为检索依据,进行检索和二次筛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腕踝针疗法的形成、发展和应用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对腕踝针疗法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文献的种类和腕踝针疗法主要的研究内容做了详细的统计。结论:系统研究了腕踝针疗法文献的分类和发展水平、临床应用发展现状,阐述了腕踝针疗法发展中临床文献的优势和实验研究方面的不足。
黄开学,喻杉,王楠,可开龙[7](2010)在《针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研究概况》文中指出通过查阅90年代以来大量针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文献,从耳穴治疗、刺络放血治疗、挑刺法治疗、针药结合等方面归纳总结针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情况,为针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提供临床参考。
张学丽[8](2005)在《师氏九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及临床研究两部分。1.文献综述 首先对有关古代九针和师氏九针起源及其临床应用的文献做了综述。在《内经》许多篇章中,对于古代九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古代九针并不是出自某一人某一书,而是人们长期临床实践与当时的制造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而《内经》对此做了总结。其中《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九针论》和《素问·针解》均较为详尽和系统地描述了古代九针的形状特点,阐述了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在《针灸集成·制九针法》中, 廖润鸿对《内经》的论述也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接着对师氏九针即新九针产生的背景及其针法特点做了简要介绍,其中对与本论文有关的锋钩针和火针最近十多年来的临床应用、作用机理进行了文献综述。 最后对近十多年来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情况做了文献综述。现今对肩周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针刺、艾灸、穴位注射、中药贴敷、电针、激光等。其中以单一方法治疗的报道较少,以 2-3 种以上的综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报道则较为常见,临床疗效未见明显的差别,有高有低。但大多数观点认为多种疗法效果优于单一疗法。综述粗浅,虽不能涵概针灸治疗肩周炎的全貌,但也可对其治疗现况窥见一斑。2.临床研究 本文对采用师氏九针(锋钩针、细火针)治疗肩周炎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用区组随机方法将 60 例肩周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师氏九针组)和对照组(毫针组)。3 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被撤除观察。治疗组 29 例,治愈率 48.28%,总有效率 100%。对照组 28 例,治愈率 32.14%,总有效率 92.86%。 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与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均关系不大。而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不同,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疗效显着。即师氏针法治疗肩周炎效果明显优于毫针疗法。
柏树祥[9](2003)在《腕踝针为主治疗睾丸炎18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腕踝针踝部第1区治疗急慢性睾丸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取腕踝针踝部第1区穴位埋针,24小时取针,每天1次,急性期配合抗生素治疗,慢性期配合患部热敷治疗。结果:18例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2例。结论:腕踝针踝部第1区埋针治疗睾丸炎疗效确切。
宋军[10](2019)在《《灵枢·官针》刺法探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包括经脉理论、腧穴理论和专业术语三部分;实践体系包括刺灸术和临床治疗部分。其中刺法部分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篇章有《灵枢经》的《九针十二原》、《小针解》、《官针》、《九针论》以及《素问》的《针解篇》,其他篇章之中也有散在论述。《官针》是《内经》中唯一的刺法专篇,该篇刺法论述十分详尽,对后世的刺法和针具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灵枢·官针》进行梳理研究,旨在挖掘《内经》刺法的核心思想,阐释各种刺法的具体操作和内涵,以期为临床针刺提供理论支持,为针灸标准化提供理论支持,为新型针具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因此,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用双重价值。研究方法(1)运用文献学、诠释学、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梅花本”《灵枢经》和《黄帝内经素问》为研究版本,参阅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太素》、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类经》、《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和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以《灵枢·官针》原文为研究切入点,参考《内经》注家对《官针》经文的诠释,同时参阅《灵枢经》的《九针十二原》、《九针论》及《素问》的《针解篇》,进而深度挖掘《灵枢·官针》刺法的含义、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和刺法思想。(2)运用史学研究法,从考古学的角度,参阅刘莉、陈星灿所着的《中国考古学》、张之恒主编的《中国考古通论》、徐坚所着的《时惟礼崇》、敬晓庆等所着的《中国兵器文化概要》、元·王祯所着的《王祯农书》等书籍,对“九针”针具的材质和形制深入研究。与此同时,依托第五版《中华医典》、中国知网(CNKI)等文献资料库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检索与《灵枢·官针》篇相关的期刊、文章及古今文献。研究内容在对《灵枢·官针》的现代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后,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1)《官针》概述通过对“官针”一词中“官”字的本义及历代医家注解的研究,认为“官针”之“官”作为名词“标准”来解释最为恰当,因此“官针”有两层含义,即已经形成的官方认可的针刺操作技术和具有法典性质的刺法理论,同时也是当时官方和医家所公认的针具标准和刺法标准。《灵枢经》和《素问》各篇的篇名中以“针”命名的共有6篇,《官针》是其中唯一的刺法专篇。《官针》记述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多种针刺法,是其它篇章中未涵盖之内容,是对《内经》针灸刺法的总括。这些刺法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具体的针刺操作方法,同时对后世针刺法的发展和应用也有巨大指导作用,其中蕴含着《内经》中的刺灸法理论思想,值得进一步的整理挖掘。(2)九针针具与适应症从金属针具的前身砭石开始梳理,对古代针具进行研究分析,勾勒出针具在形制和材质方面的演变过程。参考对照《灵枢经》之《九针十二原》、《官针》、《九针论》,梳理九针的形制特点、操作术式以及临床应用情况,阐释九针的制针思想及其内涵。(3)《灵枢·官针》刺法系统梳理九刺、十二刺、五刺和三刺法每种刺法的含义、操作术式、适应症,总结其共性,理清其差异性,将《灵枢·官针》的刺法重新分为三类,即病位刺法、病性刺法和经穴刺法,并将刺病位刺法细分为刺五体、分层刺与刺病灶局部,有助于临床选择《官针》刺法进行针刺治疗时,使思路更加清晰、明确、简捷。(4)《灵枢·官针》对后世的影响《灵枢·官针》是《内经》中唯一的刺法专篇,是对《内经》时期刺法的总结,通过梳理现代针具和后世有关分层补泻刺法,理清后者与《灵枢·官针》渊源关系,进而阐明《灵枢·官针》对后世针灸针具和刺法传承以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结论(1)《灵枢·官针》记载了《内经》时期的刺法标准,《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记载了《内经》时期的针具标准,从而形成了针刺工具和针刺技术的学术源头,《灵枢·官针》是记载《内经》刺法的重要篇章。(2)《灵枢·官针》对九针适应症和26种刺法具体操作的描述,起到了针具的适应症和针刺操作标准化的作用。(3)《灵枢·官针》为针具的创新、针刺技术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思路。
二、腕踝针为主治疗睾丸炎18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腕踝针为主治疗睾丸炎18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六阴经五输穴“荥穴”主治优势病证与配伍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六阴经荥穴主治病证与配伍腧穴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源文献的选择 |
2.2 文献的纳入标准 |
2.3 文献的排除标准 |
2.4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
2.5 数据统计 |
2.6 结果分析 |
研究结果 |
1.1949年前六阴经荥穴研究结果 |
1.1 鱼际 |
1.2 行间 |
1.3 然谷 |
1.4 劳宫 |
1.5 大都 |
1.6 少府 |
2.1949年后六阴经荥穴研究结果 |
2.1 鱼际 |
2.2 行间 |
2.3 然谷 |
2.4 劳宫 |
2.5 大都 |
2.6 少府 |
第二部分 导师应用六阴经荥穴临床经验 |
1.对六阴经荥穴的认识 |
1.1 六阴经荥穴位置的特殊性 |
1.2 六阴经荥穴主治的特殊性 |
2.导师应用六阴经荥穴诊疗特点 |
2.1 整体辨治,审证求因 |
2.2 杂合以治,以简驭繁 |
2.3 方随法立,讲究配伍 |
2.4 双手配合,顾护营卫 |
2.5 重视经典,融汇新知 |
3.典型病案 |
3.1 支气管哮喘 |
3.2 失眠 |
3.3 不孕症 |
4.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荥穴源流 |
2.六阴经荥穴概述 |
3.六阴经荥穴主治病证分析 |
3.1 主治特点总结 |
3.2 主治病证分析 |
4.六阴经荥穴配伍腧穴分析 |
4.1 1949年前、后对比分析 |
4.2 配伍规律分析 |
5.导师临床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六阴经荥穴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引用《中华医典》书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2)温针灸联合中药热敷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研究背景 |
2、祖国医学对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方法 |
3、现代医学对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认识 |
3.1 解剖结构 |
3.2 发病机理 |
3.3 临床特点 |
3.4 治疗方法 |
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3、疗效评定 |
3.1 临床改善度对比 |
3.2 肩关节Constant评分对比 |
3.3 复发率随访 |
3.4 统计方法 |
4、临床观察结果与统计学分析 |
4.1 一般资料对比 |
4.2 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 |
4.3 肩关节Constant评分 |
4.4 复发率比较 |
4.5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3)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即时止痛效应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技术路线 |
2.2 试验设计 |
2.3 样本含量估算 |
2.4 随机方法 |
2.5 治疗方案 |
2.5.1 治疗组操作(腕踝针操作) |
2.5.2 对照组操作(常规针刺组) |
2.6 效应指标 |
2.6.1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 |
2.6.2 视觉模拟定级(VAS)疼痛评定 |
2.7 不良反应指标 |
2.8 安全性指标 |
2.9 临床评价 |
2.9.1 安全性评价 |
2.9.2 疗效判定 |
2.10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分析 |
3.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3.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3.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3.2 两组疗效比较 |
3.2.1 两组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自身前后比较 |
3.2.2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组间比较 |
3.2.3 五个相同时点VAS评分组间比较 |
3.3 不良反应记录及安全性评价 |
4 小结 |
4.1 自身前后对比结果 |
4.2 组间对比结果 |
4.2.1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组间比较 |
4.2.2 相同时点VAS评分组间比较 |
5 讨论 |
5.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5.1.1 古典文献回顾 |
5.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 |
5.1.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5.1.3.1 中药辨证施治 |
5.1.3.2 非针刺疗法 |
5.1.3.3 针刺疗法 |
5.1.3.3.1 传统针刺疗法 |
5.1.3.3.2 腕踩针疗法 |
5.2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5.2.1 发病原因 |
5.2.2 病理分型 |
5.2.3 临床表现 |
5.2.4 治疗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4)针药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
1.1 古代中医对失眠机制的理解 |
1.2 失眠的病因病机 |
1.3 失眠的辨证分型 |
1.4 失眠的论治 |
1.5 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失眠的认识 |
2. 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
2.1 针药结合 |
2.2 单纯针灸 |
2.3 时间针法 |
2.4 中药治疗 |
2.5 治疗失眠的特色疗法 |
2.6 综合治疗 |
3. 西药治疗 |
第二章 针药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
1. 针药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实验 |
1.1 研究对象与选择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3 一般资料 |
1.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三章 讨论部分 |
1. 立论 |
2. 调任通督针法 |
2.1 调任通督治疗失眠的理论依据 |
2.2 调任通督针法方义 |
2.3 调任通督针法的临床研究 |
2.4 处方穴位 |
2.5 针刺时间和次序 |
2.6 处方优化 |
3. 四逆散 |
4. 针刺操作 |
5. 课题有关问题和展望 |
5.1 存在的问题 |
5.2 今后研究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腕踝针临床优势病种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数据库的选择 |
1.2 文献检索的策略 |
1.2.1 收集文献策略 |
1.2.2 文献纳入标准 |
1.2.3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统计方法 |
1.3.1 病名 |
1.3.2 疾病系统 |
1.3.3 疾病频次统计 |
1.3.4 疾病有效率统计 |
2 结果 |
2.1 各科疾病文献量分布情况 |
2.2 系统中各疾病文献量的统计 |
2.3 疾病文献量的频次情况 |
2.4 腕踝针治疗疾病总有效率比较 |
3 结论 |
(6)腕踝针疗法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腕踝针疗法文献考 |
㈠ 腕踝针的形成 |
㈡ 腕踝针的发展过程 |
㈢ 腕踝针疗法的应用 |
二、腕踝针疗法文献统计与分析 |
㈠ 腕踝针疗法文献的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㈡ 文献统计分析 |
三、腕踝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机理探讨 |
㈠ 腕踝针疗法临床文献治疗疾病的种类 |
㈡ 腕踝针疗法的理论机理探讨和实验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针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耳针治疗 |
2 放血疗法 |
3 火灸法 |
4 挑刺法 |
5 穴位注射 |
6 针药结合 |
7 其它疗法 |
7.1 电针疗法 |
7.2 蜂针疗法 |
7.3 耳穴贴压 |
(8)师氏九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关于古代九针与师氏九针的综述 |
1.1 古代九针溯源 |
1.2 师氏九针 |
1.2.1 师氏九针研制与疗法 |
1.2.2 师氏锋钩针和火针的形状及用途 |
1.2.3 锋钩针的现代临床应用 |
1.2.4 火针的现代临床应用 |
1.2.5 锋钩针治病机理探讨 |
1.2.6 火针治病机理探讨 |
2、关于针灸治疗肩周炎现况的综述 |
2.1 毫针刺法 |
2.1.1 常规刺法 |
2.1.2 特殊刺法 |
2.2 特殊针法 |
2.2.1 小针刀 |
2.2.2 新九针 |
2.2.3 火针 |
2.2.4 芒针 |
2.2.5 皮内针 |
2.2.6 小宽针 |
2.2.7 挑针法 |
2.2.8 蜂针法 |
2.3 灸法 |
2.3.1 直接灸 |
2.3.2 温针灸 |
2.3.3 太乙神针灸 |
2.3.4 温灸架 |
2.4 穴位注射 |
2.4.1 中药穴位注射 |
2.4.2 西药穴位注射 |
2.4.3 中西药结合穴位注射 |
2.5 其他疗法 |
2.5.1 穴位贴敷 |
2.5.2 指针法 |
2.5.3 电磁波穴位照射 |
2.5.4 激光 |
2.6 综合疗法 |
2.6.1 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 |
2.6.2 其他针法为主的综合疗法 |
2.7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病例中止、撤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数估算及随机分组方法 |
2.2 治疗分组 |
2.3 操作方法 |
2.3.1 毫针刺法 |
2.3.2 师氏细火针法 |
2.3.3 师氏锋钩针疗法 |
2.4 疗程 |
2.5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3. 结果 |
3.1 总体疗效 |
3.2 不同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
3.2.1 性别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
3.2.2 年龄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
3.3 治疗组(B组)与对照组(A组)临床疗效比较 |
4. 讨论 |
4.1 论文设计动机及研究目的 |
4.2 病因病机 |
4.3 治则治法 |
4.4 疗效分析 |
4.5 体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10)《灵枢·官针》刺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九针研究 |
1.1 九针针具研究 |
1.2 九针临床应用研究 |
2 《灵枢·官针》刺法分类研究 |
3 《灵枢·官针》刺法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
3.1 九刺 |
3.2 十二刺 |
3.3 五刺 |
3.4 三刺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灵枢·官针》刺法研究 |
1 《灵枢·官针》概述 |
1.1 《官针》篇名解析 |
1.2 《官针》篇主要内容 |
1.3 凡刺之要 |
1.4 小结 |
2 九针针具与适应症 |
2.1 材质与针具 |
2.2 九针的形制与功效 |
2.3 小结 |
3 《灵枢·官针》刺法 |
3.1 九刺 |
3.2 十二刺 |
3.3 五刺 |
3.4 三刺 |
3.5 小结 |
4 《灵枢·官针》对后世的影响 |
4.1 对后世针具的影响 |
4.2 对后世针刺手法的影响 |
4.3 小结 |
结语 |
1 讨论 |
2 结论 |
3 研究的创新性 |
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与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腕踝针为主治疗睾丸炎18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六阴经五输穴“荥穴”主治优势病证与配伍规律探析[D]. 张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温针灸联合中药热敷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疗效观察[D]. 曹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即时止痛效应临床研究[D]. 左帮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4]针药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D]. 蔡昕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5]腕踝针临床优势病种的文献研究[J]. 潘玥,李平. 上海针灸杂志, 2012(08)
- [6]腕踝针疗法文献研究[D]. 姜博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 [7]针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研究概况[J]. 黄开学,喻杉,王楠,可开龙. 针灸临床杂志, 2010(07)
- [8]师氏九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学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9]腕踝针为主治疗睾丸炎18例疗效观察[J]. 柏树祥. 新中医, 2003(01)
- [10]《灵枢·官针》刺法探讨[D]. 宋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