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药新剂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佩瑶[1](2017)在《水基化超低容量剂与微乳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农业以及相关科技发展,省力化、高工效的农药施用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农用无人机植保是新兴的农业技术之一,是机械化植保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安全性高,作业效率高,适应性广等优点。但是目前无人机施药使用的农药大多数仍旧为乳油、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等这些传统剂型,而目前使用这些传统剂型的无人机施药防效不佳的报道陆续出现,考虑到无人机载药量有限,在兑水使用时稀释倍数会很低,而有些制剂在低倍稀释时可能会出现的稳定性问题,我们对目前市场上的44种药剂进行了低倍稀释下稳定性、挥发率和悬浮率的测定。在此基础上,我们研制了两种不同配方的微乳剂,同时在超低容量剂概念的基础上,创制出了一种适用于无人机施药的全新农药剂型——水基化超低容量剂。1、农药商品制剂稀释乳液的稳定性本研究对市购的44种农药商品制剂测定了 6.25倍-200倍稀释范围内不同倍数稀释乳液的稳定性、挥发率、悬浮率指标。测定的农药商品剂型包括乳油、微乳剂、水乳剂、可溶液剂、水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等常用剂型。就稀释乳液的稳定性来看,所测定的26种液体制剂中有3个产品在6.25-200倍范围内所有稀释乳液稳定性均不合格,说明这些产品稳定性不合格;有7个产品在25倍以上(包括200倍)的稀释倍数下乳液稳定性合格,但在25倍稀释以下乳液稳定性并不合格,其余16种产品在各种稀释倍数下乳液稳定性合格。低倍稀释下乳液不稳定产品当运用于无人机作业时可能影响防效。在挥发率测定中,仅1个产品稀释乳液的挥发率低于30%,其余产品的稀释乳液挥发率均大于30%,无人机作业时雾滴的挥发性较高,可能会影响雾滴漂移与沉降。在悬浮率测定中,有部分商品制剂在某些稀释倍数下的乳液悬浮率低于国家标准。这些结果说明了部分常规剂型产品直接运用在无人机植保作业时可能会出现问题。2、微乳剂的研制本研究筛选了 12%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和25%毒死蜱·甲维盐微乳剂的配方,并对试制产品的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针对这2种混剂微乳剂的研制,分别就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助表面活性剂的品种选择与比例进行了优化筛选,根据溶剂的溶解状态、制剂外观、稳定性、透明温度区间等指标,确定了 2种微乳剂的配方分别为:12%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微乳剂:高效氯氰菊酯1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5%;溶剂:环己酮15%;表面活性剂:农乳500号8%、农乳603号12%;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4%;去离子水补足至100%。25%毒死蜱·甲维盐微乳剂:毒死蜱2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溶剂:二甲苯4.5%、环己酮0.5%;表面活性剂:EL-606%、农乳603号6%、农乳500号6%;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4%;去离子水补足至 100%。根据优化配方试制的产品,经过pH、持久起泡性、稀释乳液稳定性、低温稳定性、热贮稳定性的测定,所有指标均满国家足质量标准要求。并且在低倍稀释下乳液稳定性也合格。3、水基化超低容量剂的研制针对超低容量剂不能直接用于无人机喷药的问题,本研究尝试用水取代有机溶剂,开发水基化超低容量剂,该新剂型的创制在水乳剂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制剂外观、稳定性等特性开展了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防冻剂的品种与配比的筛选,尤其是筛选出能防雾滴挥发的长链醇,经配方优化得到的配方为:高效氯氰菊酯5.2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0.75%;溶剂:150号溶剂油18%、环己酮2%;表面活性剂:农乳601号4.5%、LAS-30 5.5%、表面活性剂A0.24%;防冻剂:丙三醇2%;长链醇A 3%;去离子水补足至100%。通过比较3种加工方式,确定使用D相乳化法来加工该剂型产品。由于水基化超低容量剂是一种全新的新剂型,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因此我们需要对相似剂型的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参照水乳剂和超低容量剂的质量指标,我们进行了 pH、倾倒性、持久起泡性、稀释乳液稳定性、冷贮以及热贮的测定,结果均满足国家质量标准。低倍稀释乳液稳定性合格,并且乳液挥发率均低于30%,适用于无人机施药。
李海[2](2017)在《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研制》文中指出川楝素(Toosendani,C30H38O11,FW 574)是从楝科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 Sieb.et Zucc.)和苦楝(Melia azedarach.L)树皮及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川楝和苦楝在中国被用于消化道驱虫和农业杀虫方面已有2000多年了。于1953开始有关川楝素的提取分离研究,目前在医药研究已取得巨大进步。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农用研究,对川楝素的作用方式、毒理学做了系统的研究,并成功研制出0.5%的楝素乳油。但因川楝素制剂剂型过于单一、稳定性差、田间防治效果不稳定及楝素制剂对环境的影响等而限制了川楝素制剂大面积推广应用。鉴于川楝素制剂目前研究与应用状况,很有必要开发一个理想的制剂产品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本研究内容旨在对传统2%川楝素乳油进行配方改造,进而改善川楝素制剂的弊端。而改造首要任务是在诸多助剂中筛选出理想的助剂,希望通过适宜的助剂提高其对靶标和植物的穿透性,进而提高对靶标的触杀活性以及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最终开发一个新产品,研究结果如下:1.对常用9种溶剂进行系统筛选,发现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效果最好的是油酸甲酯,在甘蓝、上海青上24 h的渗透率分别为85.49%、55.78%,在粘虫上4 h的穿透率58.41%。含1%溶剂的川楝素采用点滴法对粘虫3龄幼虫的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含油酸甲酯的川楝素对粘虫毒杀、拒食活性最高,6 h的拒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5.00%、85.20%。溶剂的含量可影响川楝素对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穿透性。溶剂含量在0.0~0.5%时,随含量增加穿透比率在逐步提高;当溶剂含量在0.5%~1%时,穿透比率提高趋势不明显。2.对常用7种渗透剂进行系统筛选,发现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效果最好的是有机硅408,其次是氮酮。有机硅408对川楝素在甘蓝、上海青上24 h的渗透率分别为50.37%、35.45%,在粘虫上4 h的穿透率32.28%;氮酮对川楝素在甘蓝、上海青上24 h的渗透率分别为43.26%、27.62%,在粘虫上4 h的穿透率25.54%。含0.1%渗透剂的川楝素采用点滴法对粘虫3龄幼虫的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含有机硅408的川楝素对粘虫毒杀和拒食活性最高,6 h的拒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0.00%、35.46%;其次是氮酮,6 h的拒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5.67%、28.78%。渗透剂的含量可影响川楝素对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穿透性。渗透剂含量在0.0~0.06%范围内,随含量增加穿透比率在逐步提高;当渗透剂含量在0.06%~0.1%时,穿透比率提高趋势不明显。3.通过对常用助剂筛选,从中选出一种理想溶剂油酸甲酯,一种理想配方渗透剂氮酮和喷雾增效剂有机408,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出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配方为:2%川楝素+5%乙酸乙酯+10%氮酮+10%乙醇+5%500#+2.4%BY-140+2.6%NP-4+63%油酸甲酯。以苹果黄蚜、小菜蛾、粘虫为试虫进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显着高于传统乳油。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添加有机硅408的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对苹果黄蚜24 h的LC50分别为43.06、31.46mg/L,对小菜蛾48 h的LC50分别为63.64、50.07 mg/L,对粘虫的48 h的LC50分别为170.01、142.83 mg/L。在有效成分为25.65 g/hm2时,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对苹果黄蚜1、3、7 d的防效分别为65.16%、78.07%、82.92%,添加有机硅408的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对苹果黄蚜1、3、7 d的防效分别为74.14%、89.14%、91.48%。
赵丽[3](2014)在《环境友好型农药仲丁灵水分散粒剂的研制及环境安全性分析》文中提出农药是人类防治农林病、虫和草害的重要手段,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农药工业不断创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人们对农药安全性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传统的农药剂型乳油、可湿性粉剂和粉剂等,因含有大量的苯类有机溶剂及粉尘,对环境和生产使用者造成严重的污染和危害,研究开发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新剂型迫在眉睫。农药水分散粒剂是目前开发的新剂型,它具有农药原药含量高、无溶剂、低粉尘、使用方便、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欢迎。本论文在综合了大量文献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旨在开发仲丁灵的环保新剂型,将目前市场上除草剂仲丁灵单一的乳油剂型,开发加工成固体水分散粒剂新剂型。新剂型放在水中能快速崩解、分散,形成高悬浮的水分散体系,且田间使用时依然保持较好的除草效果,同时具有更多优点,从源头上减少农药及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使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论文的实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6部分:(1)仲丁灵可湿性粉剂的配方研制。实验根据可湿性粉剂的配方要求,结合仲丁灵的理化性质,通过对载体和助剂的单因素筛选,对分散剂体系的正交优选,综合制剂成本,优选出仲丁灵可湿性粉剂的最佳配方为:仲丁灵原药44.5%,膨润土44.5%,DBS-Na为6%,木质素磺酸钠为3%,羧甲基纤维素(CMC)为1%,聚乙烯醇(PVA)为0.5%,三聚磷酸钠为0.5%。整个仲丁灵可湿性粉剂配方选定后,按照国标测定方法对可湿性粉剂各性能指标进行测定,均符合国标要求。所制得粉剂中,仲丁灵有效成分含量为41%。(2)仲丁灵可湿性粉剂的田间防效实验。用研制出的仲丁灵可湿性粉剂样品进行农田杂草去除实际药效对比实验,得出:随着粉剂用量的增加,对实验田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显着增加;与对照48%仲丁灵乳油相同剂量的处理效果相比,综合株防效相当;田间推荐商品剂量为330g380g/667m2,应在墒情好的条件下施药,施药后要立即混土,以提高防效;施药后不同时期观察,小麦生长发育正常,未出现药害,秋季测产结果,与对照剂量相同的48%仲丁灵乳油剂型相比,两者除草增产效果相当。实验结果说明新剂型未破坏仲丁灵结构,影响其使用效果,为仲丁灵水分散粒剂剂型研究、农药登记和农业生产提供了依据。(3)仲丁灵水分散粒剂的研制实验。依据可湿性粉剂的配方,以羧甲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为粘结剂,通过干法挤压造粒的加工工艺方式,制得仲丁灵水分散粒剂,并确定了仲丁灵水分散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通过对各项技术指标测定,均达到农药水分散粒剂质量控制标准,说明产品合格,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4)仲丁灵水分散颗粒剂的形成机理及特性研究。实验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IR)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现代检测手段,对仲丁灵水分散粒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粒剂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粒剂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形态,并对可能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粒剂的构成结构是由农药活性成分和助剂中具有粘性的物质通过胶结作用,构成具有一定刚度的骨架结构而形成;颗粒接触点连结的强度主要来源于外部压力带来的有效接触应力及粘粒间的分子引力,这种连结强度是比较低的;由于骨架颗粒松散堆积,相互支架构成的孔隙,连通性好,易透水,牢固性差,从而在水中分散时易崩裂。崩解后的药粒之所以悬浮稳定性较高,主要是因为粒剂中存在的表面活性剂木质素磺酸钠的亲油基朝向药粒,亲水基朝向水相,故在药粒和水两相界面上形成定向排列,因极性基团的电离,将粒子团团包围,使粒子之间彼此分开,由于同电荷相互排斥,阻止了凝聚,从而提高了分散液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水溶性高分子物质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以及三聚磷酸钠,被药粒吸附后形成的水化膜对药粒的保护作用以及增黏作用三者共同达到阻止药粒凝集从而提高稳定性的目的。新剂型中,原药与各个助剂之间以及各助剂相互之间不存在化学键,仅存在某些分子间作用力,新剂型未破坏原药结构,因此对除草效果不会产生影响,达到了剂型改制最初的设计目的。(5)对仲丁灵新剂型的环境安全性进行了实验分析。通过仲丁灵水分散粒剂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实验、仲丁灵水分散粒剂对土壤中蚯蚓的毒性研究实验,分析得出仲丁灵水分散粒剂对环境是安全的;通过仲丁灵乳油中所用有机溶剂(BTEX)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大气环境的影响和国内外对有机溶剂的使用限制,对仲丁灵乳油进行了环境安全性分析,并对仲丁灵水分散粒剂所用各助剂进行了环境安全性评价,进一步说明新剂型与传统乳油剂型相比是环保安全的。(6)对比仲丁灵乳油和仲丁灵水分散粒剂的经济效益。通过分析计算得出,生产1吨仲丁灵水分散粒剂所需投入的原料成本为26477元人民币(折合26.5元/kg)与生产1吨乳油成本40000元(折合40元/kg)左右相比,新剂型可以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黄文九[4](2010)在《广西农药制剂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文中认为介绍了我国农药制剂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方向,分析了广西农药制剂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广西农药制剂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冷阳[5](2010)在《我国农药制剂的动态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中国农药制剂加工发展情况和对环境友好农药新剂型的产业化开发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环保友好农药新剂型的发展动态。对环境友好农药新剂型在产业化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展望了农药制剂的发展趋势,对农药制剂技术开发的热点和新动向进行了介绍。
刘红梅,陈永,钟国华[6](2009)在《农药固体剂型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农药剂型发展趋势之一是固体剂型的发展。文章综述了农药固体剂型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微胶囊剂、水分散性粒剂、高浓度可溶性粉剂等剂型的开发现状,指出新型固体剂型具有物理化学稳定性好,利于超高效农药的加工,环境污染小、便于贮存运输等特点,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微胶囊剂、水分散性粒剂、高浓度可溶性粉剂是固体农药剂型开发的主要方向,发展前景良好。
刘红梅[7](2009)在《水基性农药剂型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农药新剂型的研制开发受到关注,其发展趋势之一是水基性农药的发展。文章就水基性农药剂型的研究进展作了总结,讨论了水剂、水溶剂、悬浮乳剂、悬浮剂、水乳剂、浓乳剂等剂型的开发现状及优缺点,指出水基性农药具有药效高、环境污染小、对人畜毒性低、储运安全、费用低等特点,符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在国内外的农药和化工领域,悬浮乳剂、悬浮剂和水乳剂是水基性剂型开发的主要方向,具有较大发展前景。
赵永发,刘绍文,张亚,柏海玲,戴良英[8](2009)在《自动化农药剂型研究思考》文中认为笔者主要描述了自动化农药剂型的定义、优点,依据自动化农药剂型的特点,分别从农药剂型本身、昆虫信息素、生物技术、转基因、生物反应器、遥感技术、自动消解等方面探讨了自动化农药剂型开发的途径、影响因子、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过分析认为:自动化农药剂型是一种智能化农药剂型,这种农药剂型能自动识别有害生物,并及时释放农药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不仅环保、经济、节省劳力、节约成本,而且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是未来农药剂型的发展方向。中国在自动化农药剂型研究方面还是一片空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深入研究。最后笔者对自动化农药剂型进行了展望。
刘占山,李旭君,蔡湘衡[9](2008)在《我国水基性农药剂型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动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了我国水基性农药剂型的内容和主要类型,详细地讨论了悬浮剂、水乳剂和微乳剂等水基性制剂的开发现状和发展前景指出水乳剂、和悬浮剂等水基型制剂是剂型开发的国际趋势,目前,在我国开发悬浮剂和水乳剂等水基性剂型是比较有利和有前景的。
刘建飞,夏红英,唐衍玲[10](2007)在《我国农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内外农药的剂型已朝着水基性、粒状、缓释、多功能省力化的方向发展。一些安全、经济、省力的剂型正在研究并已有应用,它们代替那些污染大,毒性高,用量大的剂型。本文对水基性剂型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悬浮乳剂,微胶囊剂和干悬浮剂的特点、组成、主要产品及质量控制指标作简要的介绍,为农药新剂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二、农药新剂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药新剂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基化超低容量剂与微乳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农药剂型概述 |
1.2 农药新剂型发展方向 |
1.2.1 悬浮剂 |
1.2.2 水分散粒剂 |
1.2.3 可溶性粉剂 |
1.2.4 水乳剂 |
1.2.5 微乳剂 |
1.3 无人机植保与剂型发展 |
1.3.1 无人机植保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2 无人机植保中使用的农药剂型 |
1.3.3 无人机植保农药剂型的研发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农药商品制剂稀释乳液的稳定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与仪器 |
2.1.2 乳液稳定性测定 |
2.1.3 挥发率测定 |
2.1.4 悬浮率测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农药商品制剂稀释乳液的稳定性及挥发率 |
2.2.2 农药制剂稀释乳液的悬浮率 |
2.3 讨论 |
第三章 微乳剂的研制 |
3.1 |
3.1.1 供试材料与仪器 |
3.1.2 溶剂筛选 |
3.1.3 表面活性剂筛选 |
3.1.4 助表面活性剂筛选 |
3.1.5 配制方法 |
3.1.6 稳定性测定 |
3.1.7 其他质量指标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溶剂筛选 |
3.2.2 表面活性剂筛选 |
3.2.3 助表面活性剂筛选 |
3.2.4 稳定性测定 |
3.2.5 其他质量指标测定 |
3.2.6 配方确定 |
3.3 讨论 |
第四章 水基化超低容量剂的研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和仪器 |
4.1.2 溶剂筛选 |
4.1.3 表面活性剂筛选 |
4.1.4 共乳化剂和防冻剂筛选 |
4.1.5 长链醇筛选及稀释乳液挥发率测定 |
4.1.6 加工方式选择 |
4.1.7 稳定性测定 |
4.1.8 其他质量指标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溶剂筛选 |
4.2.2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4.2.3 防冻剂的筛选 |
4.2.4 长链醇的筛选和稀释乳液挥发率 |
4.2.5 加工方式的选择 |
4.2.6 稳定性测定 |
4.2.7 其他质量指标测定 |
4.2.8 配方确定 |
4.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农药剂型与制剂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
1.1.1 农药制剂与剂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
1.1.2 农药制剂与剂型的研究现状 |
1.1.3 农药剂型的未来发展动向 |
1.1.4 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研究现状 |
1.2 杀虫剂制剂向昆虫与植物体内的穿透作用 |
1.2.1 杀虫剂制剂向昆虫体内穿透的研究 |
1.2.2 杀虫剂制剂向植物体内渗透的研究 |
1.2.3 杀虫剂向靶标体内渗透的研究方法 |
1.3 川楝素研究概况与进展 |
1.3.1 川楝素及其理化性质 |
1.3.2 川楝素的药理作用及其药用价值 |
1.3.3 川楝素的杀虫作用研究 |
1.4 本研究提出及设计思路 |
1.5 本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溶剂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
2.1 供试材料 |
2.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色谱条件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的配制 |
2.2.2 叶片处理 |
2.2.3 粘虫处理 |
2.2.4 添加回收试验 |
2.2.5 标准溶液配制 |
2.2.6 计算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3.1 川楝素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建立 |
2.3.2 溶剂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
2.3.3 溶剂含量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
2.4 小结 |
2.5 讨论 |
第三章 渗透剂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
3.1 供试材料 |
3.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
3.1.2 试验仪器 |
3.1.3 色谱条件 |
3.2 试验方法 |
3.2.1 样品的配制 |
3.2.2 叶片处理 |
3.2.3 粘虫处理 |
3.2.4 添加回收试验 |
3.2.5 标准溶液配制 |
3.2.6 计算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川楝素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建立 |
3.3.2 渗透剂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
3.3.3 渗透剂含量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
3.4 小结 |
3.5 讨论 |
第四章 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研制及生物活性研究 |
4.1 供试材料 |
4.1.1 供试昆虫 |
4.1.2 供试原药 |
4.1.3 供试农药助剂 |
4.1.4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研制 |
4.2.2 乳油质量检测 |
4.2.3 室内生物活性试验方法 |
4.2.4 田间防效试验方法 |
4.2.5 计算公式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研制 |
4.3.2 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质量检测 |
4.3.3 室内生测结果 |
4.3.4 大田药效试验结果 |
4.4 小结 |
4.5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5.1 本研究得到结果 |
5.2 本研究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环境友好型农药仲丁灵水分散粒剂的研制及环境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农药剂型的应用研究进展 |
1.1.1 国内外农药剂型的发展现状 |
1.1.2 目前已应用和正在研究中的农药剂型 |
1.1.3 农药新剂型的发展动向及应用前景 |
1.2 除草剂仲丁灵的应用研究进展 |
1.2.1 我国农田化学除草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1.2.2 仲丁灵的理化性质、用途及存在问题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2 仲丁灵可湿性粉剂的理论基础及测定指标 |
2.1 可湿性粉剂的概念、特点和性能要求 |
2.1.1 可湿性粉剂的概念 |
2.1.2 可湿性粉剂的特点 |
2.1.3 可湿性粉剂的性能要求 |
2.2 可湿性粉剂的理论基础 |
2.2.1 润湿和润湿机理 |
2.2.2 固-液分散体系稳定性 |
2.2.3 影响悬浮率的主要因素 |
2.2.4 农药可湿性粉剂的组成及要求 |
2.3 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1 农药可湿性粉剂的各项质量指标 |
2.3.2 可湿性粉剂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
3 仲丁灵可湿性粉剂配方的研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载体的筛选 |
3.2.2 润湿剂的筛选 |
3.2.3 分散剂的筛选 |
3.2.4 热储稳定性测定 |
3.2.5 仲丁灵可湿性粉剂各项性能指标测定 |
3.2.6 正交实验确定配方使用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4 仲丁灵可湿性粉剂的田间防效实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结果 |
4.2.2 实验结果分析 |
4.3 小结 |
5 仲丁灵水分散颗粒剂的研制实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仲丁灵水分散颗粒粒度分布的测定 |
5.2.2 仲丁灵水分散颗粒不同粒度等级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
5.3 仲丁灵水分散粒剂各项性能指标的测定 |
5.3.1 农药水分散粒剂的各项质量指标 |
5.3.2 水分散粒剂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
5.3.3 仲丁灵水分散粒剂各项性能指标 |
5.4 仲丁灵水分散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
5.5 小结 |
6 仲丁灵水分散粒剂的表征和形成机理探讨 |
6.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6.1.1 实验药品 |
6.1.2 实验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仲丁灵水分散粒剂的制备 |
6.2.2 扫描电镜(SEM) |
6.2.3 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 |
6.2.4 红外光谱测定方法(IR) |
6.2.5 差示扫描量热测定法(DSC)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仲丁灵原药及水分散颗粒剂的扫描电镜图 |
6.3.2 X-射线粉末衍射测定结果 |
6.3.3 红外光谱测定结果 |
6.3.4 差示扫描量热测定结果 |
6.4 仲丁灵水分散粒剂形成机理的探讨 |
6.4.1 仲丁灵原药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6.4.2 仲丁灵原药与膨润土作用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6.4.3 仲丁灵原药与DBS-Na作用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6.4.4 仲丁灵原药与木质素磺酸钠作用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6.4.5 仲丁灵原药和羧甲基纤维素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6.4.6 仲丁灵、膨润土、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木质素磺酸钠作用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6.4.7 仲丁灵水分散粒剂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6.4.8 仲丁灵水分散粒剂可能存在的包衣结构 |
6.4.9 仲丁灵水分散粒剂可能形成的机理探讨 |
6.4.10 水分散粒剂在分散介质中微观润湿崩解、分散悬浮的探讨 |
6.5 小结 |
7 农药仲丁灵新剂型的环境安全性实验分析 |
7.1 仲丁灵水分散粒剂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
7.1.1 材料与方法 |
7.1.2 结果与分析 |
7.2 仲丁灵水分散粒剂对土壤中蚯蚓的毒性研究 |
7.2.1 材料与方法 |
7.2.2 结果与分析 |
7.3 仲丁灵乳油中有机溶剂对环境的影响 |
7.3.1 苯系有机溶剂对人的影响 |
7.3.2 苯系有机溶剂对动植物的影响 |
7.3.3 苯系有机溶剂对土壤、水和大气环境的影响 |
7.3.4 国内外对苯系有机溶剂的限制 |
7.4 仲丁灵水分散粒剂中各助剂的环境安全性分析 |
7.4.1 膨润土的环境安全性分析 |
7.4.2 其它助剂的环境安全性分析 |
7.5 仲丁灵乳油和仲丁灵水分散粒剂的经济效益分析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广西农药制剂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农药制剂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方向 |
1.1 农药制剂行业发展趋势 |
1.1.1 农药剂型正朝着水基化、粒状、缓释、功能化、省力化的方向发展 |
(1)农药制剂逐步向水基化方向发展 |
(2)功能化、省力化是农药剂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
(3)农药剂型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农药剂型的“信息化”(有效成分控制释放) |
1.1.2 国内除草剂和杀菌剂的长期发展潜力大于杀虫剂 |
1.1.3 农药制剂产业进入剂型技术竞争时代 |
1.1.4 生物溶剂逐步取代苯类有机溶剂在乳油中的应用 |
1.1.5 新型施药技术与器械的快速发展 |
1.2 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方向 |
2 当前广西农药制剂发展现状 |
2.1 广西农药剂型登记情况 |
2.2 广西农药制剂类别登记情况 |
2.3 农药制剂整体研发水平现状 |
2.4 广西农药制剂产量情况 |
3 广西农药制剂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农药剂型结构不合理,传统剂型占主导地位,新剂型甚少 |
3.2 农药制剂品种结构不合理 |
3.3 企业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 |
3.4 高级专业人才稀缺,科研经费不足 |
3.5 农药制剂使用技术水平低,新剂型推广难度大 |
4 对策与建议 |
4.1 政府部门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和扶持的作用 |
4.1.1 加大对农药制剂产业政策扶持 |
4.1.2 加大对农药制剂研发能力建设的支持 |
4.1.3 加大对农药新品种、新剂型的推广力度 |
4.1.4 加大对农民植保技术培训和新药械推广力度 |
4.2 企业的研发战略调整 |
5 结语 |
(6)农药固体剂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胶囊 |
2 水分散性粒剂 |
3 粒剂 |
4 片剂 |
5 高浓度固体种衣剂 |
6 高浓度可溶性粉 (粒) 剂 |
7 泡腾片剂 |
8 水分散性抛掷型粒剂 |
9 水面胶囊剂 |
1 0 结语 |
(7)水基性农药剂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基性农药剂型 |
1.1 水剂 |
1.2 水溶性浓剂 |
1.3 悬浮乳剂 |
1.4 悬浮剂 |
1.5 水乳剂 |
1.6 微乳剂 |
1.7 浓乳剂 |
1.8 微胶囊悬浮剂 |
2 结语 |
(8)自动化农药剂型研究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自动化农药剂型概况 |
1.1 自动化农药剂型 |
1.2 自动化农药剂型优点 |
1.2.1 自动感知性具有感知有关有害生物信息且根据这些信息采取相应措施, 控制有害生物的功能。 |
1.2.2 自动识别性 |
1.2.3 高度准确性药剂施用动机明确有害生物甚至有害生物的具体作用部位。 |
1.2.4 作业高效率性 |
1.2.5 省时省力性 |
1.2.6 无污染性这种农药剂型高度集约化、高度精确性, 节约农药, 不会过多的释放农药, 所以不污染环境。 |
2 自动化农药剂型的途径 |
2.1 农药剂型自身因素 |
2.2 利用昆虫信息素技术 |
2.3 微生物技术因素 |
2.4 转基因因素 |
2.5 生物反应器 |
2.5.1 抗体与抗原的识别抗原是异己的东西或自身组织。抗体是机体为排除抗原而产生的免疫球蛋白。 |
2.5.2 基因与基因的识别 |
2.5.3 酶与底物的反应 |
2.6 遥感技术 |
2.7 自动消解功能 |
3 影响因子 |
4 自动化农药剂型可能存在的问题 |
4.1 开发的难度大, 风险高 |
4.2 剂型加工工艺更加精确化 |
4.3 准确的环境条件 |
4.4 生态平衡问题 |
5 对策 |
5.1 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自主研发新剂型 |
5.2 积极探索自动化农药剂型技术 |
5.3 多方筹集资金, 加大科技经费投入, 降低开发风险 |
6 展望 |
(9)我国水基性农药剂型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农药水基制剂概述 |
1.1 可溶液剂 (souble liquid, SL) 、水剂 (Agueous solution, AS) [4] |
1.2 悬浮剂[5] (Suspension Concentrates, SC) |
1.3 微乳剂 (microemulsions, ME) [6] |
1.4 水乳剂 (emulsion in water, EW) [7] |
2 水基性剂型的开发现状及前景 |
2.1 悬浮剂 |
2.2 水乳剂[8] |
2.3 微乳剂[9] |
3 展望与讨论 |
(10)我国农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农药制剂的现状 |
2 目前已应用和正在研究中的农药新剂型 |
2.1 水基性剂型 |
2.1.1 水乳剂 (又称乳剂, emulsion in water , 简称EW) |
2.1.2 微乳剂 (miero-emulsion, 简称ME) |
2.1.3 悬浮剂 (suspension concentrate, 简称SC) |
2.1.4 悬浮乳剂 (suspension emulsion, 简称SE) |
2.1.5 微胶囊剂 (micro-capsule suspension, 简称 MC, 又被称微胶囊悬浮剂 Capsule suspension, 简称CS) |
2.2 干悬浮剂 (Dry Flowable, 简称DF) |
3 结束语 |
四、农药新剂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基化超低容量剂与微乳剂的研制[D]. 赵佩瑶.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4)
- [2]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研制[D]. 李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6)
- [3]环境友好型农药仲丁灵水分散粒剂的研制及环境安全性分析[D]. 赵丽.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7)
- [4]广西农药制剂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 黄文九.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0(10)
- [5]我国农药制剂的动态及发展趋势[J]. 冷阳. 世界农药, 2010(S1)
- [6]农药固体剂型研究进展[J]. 刘红梅,陈永,钟国华. 广东化工, 2009(05)
- [7]水基性农药剂型研究进展[J]. 刘红梅. 广东化工, 2009(04)
- [8]自动化农药剂型研究思考[J]. 赵永发,刘绍文,张亚,柏海玲,戴良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09(03)
- [9]我国水基性农药剂型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动向[J]. 刘占山,李旭君,蔡湘衡.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8(07)
- [10]我国农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J]. 刘建飞,夏红英,唐衍玲. 江西化工,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