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级搜索引擎集锦(论文文献综述)
马赫[1](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邓宇轩[2](2020)在《“电竞”影像的生产与传播研究 ——以“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为研究中心》文中认为影像生产已经成为电子竞技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论文以电竞影像文本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播学、符号学、青年亚文化等理论视角,以我国当下电竞产业的网络传播为背景,选取“王者荣耀”职业联赛的影像作品作为研究范本,通过内容分析法、在线参与式观察、个案访谈等研究方法,深入电竞影像文本及其全产业链,对其内容生产机制和传播机制进行解码分析。论文首先分析电子竞技影像的生成及其形态,介绍其影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社交媒体、门户视频网站、短视频App的多媒介平台的跨屏互动,探讨“王者荣耀”职业联赛相关影像文本的网络流动。论文的研究重心在于探讨电子竞技影像的符号体系及文本特征,以符号学的理论视角分析赛事影像中的仪式化符号和个性化符号,得出影像中神话符号、“祭祀”符号、仪式化听觉符号和个性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分析这些符号来探索电竞影像中仪式化符号的影像呈现特点及其构建过程。论文进一步研究了电竞影像的“部落化”生产,以产业化发展的角度,重点分析“王者荣耀”职业联赛相关俱乐部的门户式运营策略、电竞粉丝身份的自我塑造以及俱乐部生产与粉丝生产的“合作”。论文由此指出“部落化”生产的模式加大的满足了粉丝的需求,也更加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推广。论文最后着重分析“王者荣耀”职业联赛的粉丝群体所构建的“饭圈”文化,并指出电竞影像所建构的电竞“异托邦”可以帮助电竞粉丝实现情感地聚集,完成“电竞”符号的文化认同。此外,论文还阐述了电竞影像消费与象征仪式,指出电竞比赛的影像直播不仅仅是仪式现场的还原,它已经逐渐演化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事件,具备“媒介仪式”的色彩。
王啸[3](2019)在《“看球”还是“看人”:结果不确定性与明星质量对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网络关注度的影响》文中指出对数字媒体时代职业体育赛事受众消费需求的测量进行探索与整合,利用百度指数这一受众主动网络搜索行为数据构建每场比赛的网络关注度,并以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以下简称"中超联赛")2016与2017两个赛季所有比赛为统计样本,通过计量模型的构建,对"结果不确定性"与"明星质量"两个经典假设重新进行检验,以探究新媒体语境下赛事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与深层逻辑。研究结果显示:1)网络搜索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受众在特定时间段内对中超联赛的主动关注意愿,且与明星质量等数字消费动机存在直接关联;2)取胜概率差与积分榜整体均衡程度对比赛网络关注度无显着影响,而相对薪资总和与大牌外援出场数对数字受众网络关注意愿的正向效应十分显着,数字内容消费者不再遵循以结果不确定性和竞争平衡驱动的"票房逻辑",而转向以明星效应驱动的"竞技娱乐性";3)取胜概率差与两个明星质量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交互效应,即便比赛主客双方阵容大牌云集、明星效应十足,数字消费者的网络关注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
李霞[4](2019)在《基于“媒体奇观”视角的大型体育赛事内容聚合平台传播实践研究 ——以“今日头条”俄罗斯世界杯传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传播方式的不断发展,体育赛事传播相应地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模式。2014年巴西世界杯和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的体育赛事传播不再局限于电视赛事直播、纸媒分析报道和门户网站的赛事更新,手机客户端具有受众广泛、信息传播及时、携带方便等“人性化趋势”的特点,进入体育赛事传播的舞台之中。在消费社会背景下,在媒体的包装下,世界杯不断地创造明星、制造话题、刺激消费、营造狂欢,让观众暂时消除个体差异,获得暂时的愉悦等等,这些典型的奇观化特征在当下的内容聚合平台表现尤为明显。通过媒体的建构,大型体育赛事出现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现象,这导致体育本身的异化,并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体育精神被消解、非理性球迷文化高涨、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等。本文以“今日头条”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奇观化传播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对俄罗斯世界杯期间“今日头条”平台相关信息传播进行归纳整理,在新媒体平台发布的有关俄罗斯世界杯的相关报道与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对比的过程中,论析新媒体时代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的“奇观”诉求、赛事奇观的传播特征、趋势、具体表现,通过“今日头条”俄罗斯世界杯传播的“奇观”实践、奇观形成原因与奇观主体的分析,深入探究大型体育赛事内容聚合平台传播实践变革的建议性途径,旨在为大型体育赛事传播实践和新媒体发展转型提供参考借鉴。
雷槟硕[5](2018)在《Cookie机制下定向推送的个人信息保护》文中研究指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便利性不仅体现在交通工具发展带来的距离缩短、通信工具升级推动的交流快捷;还体现在网络应用知晓我们喜欢什么,能够定向推送我们偏好、需求的东西。这种便利的实现得益于Cookie机制的广泛应用。Cookie机制不仅有服务功能性推送,还有商业盈利性推送。但无论何种推送都可能存在侵犯用户个人信息权利的问题。因此,应明确Cookie机制运作中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并基于这些权利义务设置相应的保护方案。主要包括用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知情—同意"、"Do Not Track"、"通知—删除"方式,保障用户使用网络应用服务的个人信息隐私与安全,更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权、个人信息权以及人格尊严等权益。
李明祖[6](2018)在《排球项目微信公众号传播特色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和媒体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正不断增加,与体育产业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21世纪属于互联网的时代,因此诞生了许多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就是其中一种。这些新兴社交媒体符合年轻人的媒介使用方式与习惯,呈现出了极其迅猛的发展趋势。并且与体育赛事产业逐渐融合,形成了体育赛事产业和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格局。虽然国内体育赛事与体育产业发展深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但是对体育赛事的媒介运营还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缺乏对大众传播媒介与体育赛事之间的深层认知。就排球而言,在中国,排球项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而排球赛事和排球新闻往往是受众喜闻乐道的元素。我国在排球项目的新闻报道过程中,也不断运用最新的传播媒介,给受众带来最及时的新闻信息。微信公众号的诞生,满足了受众在手机端上观看赛事直播和获得新闻信息的需求。不过横向比较下,排球项目在报道力度上仍是处于落后。为了促进排球运动的发展,完善排球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改善排球项目的新闻报道现状。笔者认为,微信公众号作为时下最流行的新兴媒体,对于排球项目的新闻报道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重点研究目前微信公众平台里关注度较高的几类排球项目微信公众号,在传播特色方面,发现以下特点:目前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了国内排球赛事转播的主力渠道;新媒体传受关系逐渐淡化,运动员摇身一变,也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更多球队为了自身发展需要,开始进入微信公众平台,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引导受众舆论;针对受众的专业知识日益丰富的现实,排球微信公众号信息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新闻工作者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传统媒体相比,微信公众号的信息针对性更准确,传播效率更高,不过微信公众号的“把关”制度应该重建,信息来源也应该更真实。与传统媒体相比,排球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娱乐化、同质化严重。这些特点对于排球项目及其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综述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针对排球微信公众号体现出的传播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排球项目及其微信公众号今后发展的方向应该从自我监管和法律监管两方面入手狠抓公众号的传播内容,以求发布更为优质的新闻内容;微信公众号应该建立与赛事的联系,以获得更多更快更真实的信息;既要获得独家信息,也要注重新闻的二次传播,开拓出一条以新媒体为主的特色报道模式。
俞灵灵[7](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解晓婵[8](2017)在《基于混合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差异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混合学习已从高等教育领域逐步深入发展到基础教育领域。目前混合学习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现状到底如何?本研究在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调查了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发现目前康杰中学的信息技术课主要采用传统教学和基于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的混合教学两种教学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混合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是持认可态度的,但对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及学习评价的设计却不满意。随后笔者通过深入的访谈了解到,学生本身在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学习起点、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差异,没有去思考“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所有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评价是否能够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结果”等问题。在大力倡导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今天,如何设计教学才能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或者将这些现实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鉴于以上的思考,本研究试图将差异教学这一理念融入混合学习中,构建基于混合学习的差异教学模型,差异教学可以为混合学习中的内容资源提供参考,混合学习也能为差异教学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具体就是在混合学习环境下,首先以学习风格差异为标准将学生进行一次分组,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以学生对具体学习内容的已有知识水平为标准,同时参考学生的兴趣、智能等其它差异,将学生进行二次分组,最后在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两个阶段分别对不同的小组实施差异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过程的满意度,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和课堂参与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首先,本研究对混合学习和差异教学进行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总结混合学习和差异教学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将差异教学应用于混合学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路径。其次,通过对康杰中学2016级高二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现状及现实存在的问题;然后以现存问题为导向,以美国研究者斯泰克和霍恩提出的基于混合学习的位置循环模型为依据,并融入差异教学的思想,设计了基于混合学习的差异教学模型指导下的差异测量、前端分析、差异活动设计、混合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学习效果评估五大环节。再次,本研究通过准实验研究法来验证上述教学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先选取2个平行班,实施同步前测,前测包括知识水平的测查和学习状态的调查。然后随机选择一个班为实验班,接受上述基于混合学习的差异教学,另一个班则为对照班实施常规的混合教学。教学实验过程严格按照准实验研究法开展实施,经过相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后,实施同步后测,后测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前测基本一致。无论是知识水平测试还是学习状态测查,都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同时辅助于访谈和课堂观察的记录。最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状态的前后测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同时调查分析实验班对基于混合学习的差异教学的满意度,接着综合分析基于混合学习的差异教学模型的学习成效,以获知该模型是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满意度,是否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积极的影响,最终得出实验结论。本研究主要结论有:基于混合学习的差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能力,课堂参与度虽有提高但效果并不明显。基于混合学习的差异教学模型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可以为致力于改革中小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者提供思路与参考。
李彦君[9](2016)在《足球世界杯网络视频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5年11月18日,WWW.FIFA.COM创办,国际足联正式开始将足球世界杯的传播力量投入网络平台上。所谓“十年磨一剑”,在第一个十年里,足球世界杯的网络传播在文字与图片中辗转,到第二个十年,足球世界杯网络传播已经拓展到视频领域。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网络媒体正式获得了每场4分钟的集锦转播权,于是,从明令禁止播出到首次授权播放,网络视频终于冲破政策的禁锢,走入大众视野;2010年南非世界杯,网络媒体一度拿下了世界杯的直播权和点播权,网络日均独立用户达到了2820万人次,为网络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014年巴西世界杯,网络媒体并没有获得世界杯视频版权,网络视频内容急需补充,因此网络自制视频内容大量产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这是网络视频在报道足球世界杯上的心路历程,它们迫切地需要被探究和思考,而本研究致力于通过研究足球世界杯的网络视频报道,总结其报道特点,探析其发展与变革,并且展望其发展前途。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网络视频对足球世界杯的传播和报道上,尤其是新浪、网易、腾讯、搜狐四大门户网站和优酷、土豆、爱奇艺、PPTV、乐视、CNTV等多家视频网站在足球世界杯期间的网络视频报道分析上,通过梳理和归纳其报道思想、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展望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的网络视频报道。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细读法、个案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网络视频报道足球世界杯的研究,具体分为如下五部分:第一,足球世界杯网络视频传播的发展概述。本文梳理了网络视频参与足球世界杯传播的每一个阶段,以从1998年法国世界杯开始的五届世界杯分别作为一个单独的发展阶段并加以分析阐述,并详细记录了网络视频参与足球世界杯传播的全过程,由此发现,版权之争是网络视频参与足球世界杯报道的最大阻力。第二,网络视频报道近三届足球世界杯的特征分析。本文以网络视频正式被授权参与足球世界杯报道为始端,针对德国世界杯、南非世界杯、巴西世界杯三届足球世界杯上网络视频报道的特点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阐释,以报道思想、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为基本点,翻阅每一届足球世界杯报道的专题网页,探寻各家网络媒体的网络视频报道特点,并整合成各届的报道特征,从而得出了单一到多元、编辑到自制、赛事到娱乐的报道特征变化。第三,网络视频报道近三届足球世界杯的制约因素。本文在回顾网络视频报道足球世界杯的发展历程中,发现了一些制约网络视频报道的因素,并将其归纳为三点,即,制播人员的流动性大,优秀足球解说员匮乏,网络视频制作质量不高。结合第二部分可以发现,在网络视频报道中,内容为王是足球世界杯报道大战中的取胜之道。第四,巴西世界杯网络视频报道个案研究。巴西世界杯网络视频报道个案研究。本文以巴西世界杯期间的网络视频报道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报道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媒介移动化、内容自制化、受众广泛化、竞彩大众化等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以期通过这个个案研究能够触及下一届足球世界杯的网络视频报道特征,从而达到导向目的。第五,网络视频报道足球世界杯的前景展望。本文结合当下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对网络视频报道俄罗斯世界杯做出展望,主要从内容创新、技术发展、媒介融合三点作出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结合第四部分个案分析可以得出,移动化、自制化已经成为网络视频报道的时代特征。本文尝试创新性地对网络视频报道足球世界杯做一次全面而详细的分析,并结合实践工作完成本次论文写作,以期能够给未来的学术研究和业界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辛蔼玲[10](2015)在《商业门户网站大型体育赛事报道创新探究 ——以新浪、网易和搜狐2014年巴西世界杯专题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推动了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开拓了新闻报道的新途径,对于各种重大新闻包括大型体育赛事,一些网络媒体尤其是商业门户网站的创新之处可圈可点。本文以2014年巴西世界杯专题网站为切入点,聚焦三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的相关报道,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其报道的创新特点进行探究。首先从商业门户网站体育新闻报道的发展状况入手,分别对三大门户的由来和发展状况作了追溯;继而对三大门户网站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的专题网站的网页设计与布局、板块设置与报道内容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挖掘其创新特色;同时采用了横纵对比分析的方法,即从横向共时性维度与体坛网和体育央视网进行对比,在纵向的历时性维度与2010年三大门户网站的南非世界杯专题报道进行对比,分析解读三大门户网站在网站设计与规划、网络体育专题报道制作水平上的突出优势。通过对样本进行分析和比较时,发现了关于体育专题网站制作的一些共性原则,同时也发现了三大门户网站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报道的过度娱乐化,用户体验的欠缺,报道内容有失专业水准等。通过研究发现,要想打造一个优质的网络媒体,其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都必不可少的环节。独到而深度的内容是其根本,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其依托。没有一个美观的页面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没有好的内容和受众体验也难培养网站的忠诚度。
二、超级搜索引擎集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级搜索引擎集锦(论文提纲范文)
(1)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 流行文化 |
1.4.2 明星偶像 |
1.4.3 偶像崇拜 |
1.4.4 青少年 |
1.4.5 失范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外文献综述 |
1.5.2 国内文献综述 |
1.5.3 评述 |
1.6 研究理论依据 |
1.6.1 功能论 |
1.6.2 结构分析 |
1.6.3 亚文化理论 |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框架 |
1.7.3 文章结构 |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
2.3 小结 |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
4.1.2 粉丝消费 |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
4.2 自我的丧失 |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
4.3 狭隘性 |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
4.4 非道德化 |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
4.5 娱乐极端化 |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
5.1.1 文化与认同 |
5.1.2 个体与组织 |
5.1.3 制度与科技 |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
6.1 政府层面 |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
6.2 多元社会层面 |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
6.3 个人层面 |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
6.3.2 偶像的角色 |
6.3.3 传媒者的角色 |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
第7章 结语 |
7.1 回视偶像崇拜 |
7.2 本研究的结论 |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
致谢 |
(2)“电竞”影像的生产与传播研究 ——以“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为研究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电竞”影像的生成及其形态 |
第一节 什么是“电竞”影像 |
一、“依附”的创作 |
二、竞赛的映射 |
三、产业的延伸 |
第二节 “电竞”影像的网络流动 |
一、社交媒体的散播 |
二、门户视频网站的发布 |
三、短视频App的“狂欢” |
第三节 影像文本的构建类型 |
一、偏新闻的赛事报道 |
二、偏宣传的形象建构 |
三、偏情感的自我表达 |
四、偏游戏的无厘头拼贴 |
第二章 “电竞”影像的符号体系与文本特征 |
第一节 电竞影像的仪式化符号 |
一、神话符号 |
二、“祭祀”符号 |
(一)色彩祭祀符号 |
(二)祭祀场景符号 |
(三)祭祀服装符号 |
三、听觉符号 |
第二节 电竞影像的个性化符号 |
一、选手的自我符号 |
二、参赛选手符号 |
三、赛场符号 |
第三节 从互文性到超文本影像 |
一、游戏与赛事的融合 |
二、线上与线下的交织 |
三、衍生、流动与裂变 |
第三章 “电竞”影像的“部落化”生产 |
第一节 关于在线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实施说明 |
第二节 俱乐部的门户式运营 |
一、影像生产满足粉丝心理需求 |
二、品牌推广与形象营销 |
第三节 “电竞”粉丝身份的自我塑型 |
一、影像的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转变 |
二、强交互的参与式文化 |
第四节 俱乐部生产与粉丝生产的“合作” |
一、“合作”模式之融合 |
二、“合作”模式之互动 |
第四章 饭圈化:影像构建的电竞“异托邦” |
第一节 影像集聚情感动力 |
一、兴趣爱好 |
二、群体认同 |
三、娱乐想象 |
四、互惠共享 |
第二节 电竞符号的文化认同 |
一、电竞符号的文化价值 |
二、电竞文化的认同价值 |
三、电子竞技的饭圈化发展 |
第三节 电竞影像消费与象征仪式 |
一、电竞影像消费的方式 |
二、电子竞技的象征仪式 |
第四节 泛电竞用户的出现 |
一、泛电竞用户的群体分析 |
二、泛电竞用户的特征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基于“媒体奇观”视角的大型体育赛事内容聚合平台传播实践研究 ——以“今日头条”俄罗斯世界杯传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第五节 论文框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大型体育赛事内容聚合平台传播的“奇观”表现 |
第一节 强化视觉冲击、升级观赛体验 |
一、互利共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竞合博弈 |
二、新技术应用:视觉表达与观赛体验改良升级 |
三、新媒体助力:反哺传统媒体强化用户参与 |
第二节 弱化比赛结果、强调过程消费 |
一、比赛结果被弱化,舆论场多元化 |
二、共建话题助推参与式文化,强调过程消费 |
第三节 竞技与娱乐并重、增强用户活跃度 |
一、竞技体育报道为主,凸显人文精神 |
二、基于“竞技性”事实,展开“娱乐性”挖掘 |
第四节 多维讲述故事、彰显人文情怀 |
一、超越“金牌情结”,参与就是胜利 |
二、关注“老将不老”,点赞“幕后英雄” |
第二章 “今日头条”俄罗斯世界杯传播的“奇观”实践 |
第一节 “今日头条”体育赛事“奇观”的传播特征 |
一、平台对体育的立体传播与全景呈现 |
二、平台对赛事专业性与娱乐性的报道方式 |
三、平台受众的人际传播与互动共鸣 |
第二节 “今日头条”式的世界杯“媒体奇观”呈现路径 |
一、独立于“场”的受众走向存在于“场”的受众 |
二、充分利用短视频,满足用户社交娱乐化需求 |
三、借助个性推荐算法,迎合用户好奇感、饥饿感 |
第三章 “今日头条”俄罗斯世界杯传播的“奇观”效能 |
第一节 人工智能、大数据助力媒体奇观产生 |
一、“头条号创作+机器人写作+传统媒体合作”形成内容矩阵 |
二、借助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内容精准分发 |
第二节 媒介赋权:用户协商式解码 |
一、用户参与媒介叙事的仪式性观看 |
二、用户协商式解码形成舆论合意 |
第三节 互动参与:用户与媒体同频共振 |
一、开赛前期的舆论预热,花式“玩转球赛” |
二、独家互动直播节目,助力用户多元互动 |
第四节 跨平台合作:短视频的资源联动 |
第四章 大型体育赛事内容聚合平台传播实践的反思 |
第一节 大型体育赛事内容聚合平台传播的问题 |
一、“媒体奇观”消解体育精神的内涵 |
二、明显弱化的议程助长非理性球迷文化 |
三、体育赛事奇观中隐含民族主义倾向 |
四、多元表达形态导致注意力分散 |
第二节 大型体育赛事内容聚合平台传播的建议性对策 |
一、提高新媒体编辑准入门槛 |
二、培养体育专项传播人才 |
三、创设和谐体育媒介环境 |
四、价值导向回归体育本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排球项目微信公众号传播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微信公众号传播的相关研究 |
2.1.1 微信的定义 |
2.1.2 微信公众号的定义 |
2.1.3 微信公众号的特点 |
2.1.4 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热度影响因素 |
2.1.5 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征及问题对策 |
2.1.6 微信公众号的推广 |
2.2 排球项目传播的相关研究 |
2.2.1 排球项目的发展 |
2.2.2 排球项目发展的影响因素 |
2.2.3 我国排球联赛的新闻宣传 |
2.3 大型赛事微信公众号传播相关研究 |
2.4 其他项目微信公众号传播相关研究 |
3 排球项目微信公众号概述 |
3.1 微信公众号简介 |
3.2 排球微信公众号现状和分类 |
4 排球项目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色 |
4.1 排球项目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特色 |
4.1.1 赛事转播渠道创新,公众号提供了新模式——“排球之窗” |
4.1.2 内容为王,“女排精神”作为宣传重点——“我爱女排” |
4.1.3 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功能,满足球队自身新闻宣传的需要——天津、上海、深圳等 |
4.1.4 微信公众号的使用与满足,受众需要更深层次内容 |
4.2 排球微信公众号的受众特征 |
4.2.1 受众性别:比例均衡,男性略多于女性 |
4.2.2 受众年龄:30至39岁是主流 |
4.2.3 排球受众地区分布与联赛举办省份存在对应性 |
4.2.4 受众具有互动性 |
4.3 排球项目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应 |
4.3.1 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界线淡化 |
4.3.2 信息传播内容更精准、更有深度 |
5 排球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 |
5.1 “把关人”的缺失 |
5.2 传播的娱乐化和同质化 |
5.3 转播技术落后 |
5.4 排球新闻信息传播缺少媒介间的交汇互通 |
5.5 受众性别比例趋于均衡,但男女排报道比例仍不平衡 |
6 排球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发展解决策略 |
6.1 运营者做好“把关”,腾讯公司明确准入条件,管理部门加快推进相法律的设立与实施 |
6.2 排球赛事组委会申请官方公众号,结合线上线下进行宣传 |
6.3 传播者和相关赛事组委会建立联系,积极开发商业化合作模式 |
6.4 既要加强独家新闻报道,也要注重新闻的二次传播力度 |
6.5 颠覆传统,形成以新媒体为赛事报道主体,传统媒体为辅的新型报道模式 |
6.6 吸纳技术型人才,提升赛事转播质量 |
6.7 加强男排宣传报道,破除固有印象 |
7 结语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10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7)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8)基于混合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差异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2章 理论研究 |
2.1 混合学习概述 |
2.1.1 混合学习 |
2.1.2 混合学习研究现状 |
2.2 差异教学概述 |
2.2.1 差异教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
2.2.2 差异教学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2.2.3 差异教学研究现状 |
2.3 基于混合学习的差异教学概述 |
2.3.1 混合学习与差异教学的关系 |
2.3.2 基于混合学习的差异教学研究现状 |
2.3.3 基于混合学习的差异教学实施路径 |
2.4 理论基础 |
2.4.1 多元智能理论 |
2.4.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4.3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修订版) |
第3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实施 |
3.3 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
3.3.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3.2 访谈结果分析 |
3.4 调查结论 |
第4章 基于混合学习的差异教学模型设计 |
4.1 差异测量 |
4.1.1 差异的测量 |
4.1.2 差异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
4.2 前端分析 |
4.2.1 差异教学目标分析 |
4.2.2 差异教学内容分析 |
4.2.3 网络教学平台分析 |
4.3 差异活动设计 |
4.3.1 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
4.3.2 多样化的学习策略 |
4.3.3 丰富的学习资源 |
4.4 混合教学实施 |
4.4.1 在线学习 |
4.4.2 课堂学习 |
4.5 学习效果评估 |
4.5.1 评价主体多元化 |
4.5.2 评价内容多样化 |
第5章 基于混合学习的差异教学实验研究 |
5.1 实验前期准备 |
5.1.1 前后测问卷的设计 |
5.1.2 学生学习过程满意度调查问卷 |
5.2 实验设计及实施 |
5.2.1 实验问题与假设 |
5.2.2 实验对象 |
5.2.3 实验模式 |
5.2.4 实验内容 |
5.2.5 实验变量控制 |
5.2.6 实验过程 |
5.3 实验效果分析 |
5.3.1 实验班对照班在知识水平方面的对比分析 |
5.3.2 实验班对照班前后测问卷的对比分析 |
5.3.3 实验班对基于混合学习的差异教学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
5.3.4 访谈和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
5.4 实验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基于混合学习的差异教学模型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6.1.2 基于混合学习的差异教学模型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意义 |
6.2 创新之处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足球世界杯网络视频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梳理互联网参与足球世界杯报道的历史脉络 |
1.2.2 探寻网络视频报道足球世界杯的内容和规律 |
1.2.3 解析网络视频报道足球世界杯的新局面 |
1.2.4 拓展研究领域的新内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足球世界杯报道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
2.1.1 关于媒介报道足球世界杯的趋势分析 |
2.1.2 不同媒介报道足球世界杯的研究 |
2.1.3 足球世界杯报道的内容研究 |
2.1.4 小结 |
2.2 网络视频报道研究 |
2.2.1“网络视频”和“网络视频报道”的概念界定 |
2.2.2 关于网络视频的研究趋势分析 |
2.2.3 关于网络视频的研究探讨 |
2.2.4 网络视频报道的研究现状分析 |
2.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文本细读法 |
3.2.3 个案研究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足球世界杯网络视频传播的发展概述 |
4.1.1 网络视频初出茅庐:法国世界杯 |
4.1.2 网络视频步履维艰:韩日世界杯 |
4.1.3 网络视频冲破坚冰:德国世界杯 |
4.1.4 网络视频一鸣惊人:南非世界杯 |
4.1.5 网络视频独领风骚:巴西世界杯 |
4.2 网络视频报道近三届足球世界杯的特征分析 |
4.2.1 从单一到多元的报道思想 |
4.2.2 从编辑到自制的报道形式 |
4.2.3 从赛事到娱乐的报道内容 |
4.3 网络视频报道近三届足球世界杯的制约因素 |
4.3.1 制播人员的流动性大 |
4.3.2 优秀足球解说员匮乏 |
4.3.3 网络视频制作质量不高 |
4.4 巴西世界杯网络视频报道个案研究 |
4.4.1 媒介移动化 |
4.4.2 内容自制化 |
4.4.3 受众广泛化 |
4.4.4 竞彩大众化 |
4.5 网络视频报道足球世界杯的前景展望 |
4.5.1 内容创新 |
4.5.2 技术发展 |
4.5.3 媒介融合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版权之争依然是视频网站参与足球世界杯报道的最大阻力 |
5.1.2 内容为王是网络视频在足球世界杯大战中的取胜之道 |
5.1.3 移动化、自制化是网络视频足球世界杯报道的时代所趋 |
5.2 建议 |
5.2.1 开辟体育综艺节目扩大受众群体规模 |
5.2.2 实现视频网站向网络电视新媒体转型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件 |
(10)商业门户网站大型体育赛事报道创新探究 ——以新浪、网易和搜狐2014年巴西世界杯专题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解读 |
2 商业门户网站体育新闻报道发展状况概述 |
2.1 我国民间商业化网站的溯源 |
2.2 三大门户网站体育新闻报道的由来及发展状况 |
3 三大门户网站2014年巴西世界杯网站的设计创新 |
3.1 站头设计分析 |
3.2 板块设置分析 |
3.3 首页布局分析 |
3.4 横纵综合对比分析 |
3.5 小结 |
4 三大门户网站2014年巴西世界杯网站的报道内容与渠道创新 |
4.1 新闻报道表现方式分析 |
4.2 新闻报道技巧分析 |
4.3 新闻报道渠道分析 |
4.4 横纵综合对比分析 |
4.5 小结 |
5 对三大门户网站体育新闻报道提升空间的思考 |
5.1 门户网站体育新闻专题制作的共性原则分析 |
5.2 三大门户网站存在的不足之处 |
5.3 对商业门户网站大型体育赛事报道的展望 |
6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超级搜索引擎集锦(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2]“电竞”影像的生产与传播研究 ——以“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为研究中心[D]. 邓宇轩.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看球”还是“看人”:结果不确定性与明星质量对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网络关注度的影响[J]. 王啸. 体育科学, 2019(07)
- [4]基于“媒体奇观”视角的大型体育赛事内容聚合平台传播实践研究 ——以“今日头条”俄罗斯世界杯传播为例[D]. 李霞. 苏州大学, 2019(04)
- [5]Cookie机制下定向推送的个人信息保护[J]. 雷槟硕. 南海法学, 2018(05)
- [6]排球项目微信公众号传播特色研究[D]. 李明祖. 广州体育学院, 2018(04)
- [7]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8]基于混合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差异教学实践研究[D]. 解晓婵.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9]足球世界杯网络视频报道研究[D]. 李彦君. 上海体育学院, 2016(02)
- [10]商业门户网站大型体育赛事报道创新探究 ——以新浪、网易和搜狐2014年巴西世界杯专题报道为例[D]. 辛蔼玲. 暨南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