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粉RVA粘度特性的遗传势及聚类分析

小麦粉RVA粘度特性的遗传势及聚类分析

一、小麦面粉RVA粘度特性的遗传潜势和聚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玉华[1](2016)在《加温调质对小麦粉及馒头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加温调质这种物理方法,在完成常规润麦的前提下,使小麦粉的性能得到改善,湿面筋含量增加,面筋指数增大,筋力增强,小麦粉的品质有所改善。通过对不同润麦温度和润麦时间下不同指标的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灰分随着润麦时间的延长基本上呈现出降低的趋势,随着润麦温度的升高整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白度、降落数值随着润麦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破损淀粉与此相反,α-淀粉酶的活性则与降落数值相反,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白度随温度的升高基本上是先增大后减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SDS-沉降值、巯基含量随润麦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二级结构整体规律性较差,润麦温度的升高β-折叠含量均有所增加,大部分的α-螺旋结构含量减少。随着润麦温度的升高,巯基含量降低,蛋白含量增加。随着润麦时间的延长和润麦温度的升高,脂肪酶活度均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润麦时间的增加糊化温度先降低后升高,峰值粘度先增加后降低。随着润麦温度的升高,峰值粘度整体呈现增大趋势。吸水率随着润麦时间的增加40℃、50℃先升高后降低,60℃直接下降;随着润麦温度的升高吸水率有减小的趋势。加温润麦的形成时间均高于常温润麦。不同调质温度下小麦粉稳定时间的变化不同。拉伸特性的大部分数据均随着醒发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着润麦时间的增加,延伸度先升高后降低。综合以上研究和馒头指标可以得出在润麦温度为50°C、润麦时间为11 h的润麦条件下,馒头的品质相对较好,比容较大,颜色较白,内部结构组织相对比较均匀。说明在此条件下麦堆内部各粒小麦水分分布均匀,水分在麦粒各部分中比例合适,适宜制粉,相比其他润麦条件小麦粉蛋白含量最高。在一定范围内润麦温度的升高面团的吸水速率加快,吸水量增加,能更好的形成面筋网络结构,面团筋力增强,持气能力增加,馒头比容较大,内部组织结构均匀松软,馒头整体较好。

彭凌,彭丽娟[2](2014)在《不同杂粮对面粉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谷物杂粮为研究对象,通过将不同质量的红豆粉、绿豆粉、玉米粉和燕麦粉混合于小麦粉中,观测其对面粉的品质特性和面包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除玉米粉外,随着其他杂粮添加量的增加,其蛋白质、面筋和灰分含量呈增加趋势;而混合粉的峰值黏度、最低黏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均有所下降;添加绿豆粉和红豆粉的小麦粉在添加量12%时其峰值黏度最低,而添加12%燕麦粉的小麦粉峰值黏度突然增大;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明显降低。杂粮的添加改变了面团的品质特性。综合评价后认为最佳添加比为不超过12%。

尹芳[3](2013)在《小麦RVA曲线拟合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小麦品质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小麦淀粉在食品加工和品质育种过程中的重要性。大量研究表明,小麦淀粉对小麦的加工品质、食用品质以及小麦淀粉制品品质都有很大影响。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小麦淀粉糊化特性是反映小麦淀粉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受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的影响。因此,改良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已成为小麦品质育种的重要目标。然而许多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研究结果间互相矛盾,说明依据现有RVA特特征参数进行分析尚有待深入。为了进一步扩展RVA特征参数在育种进程中的应用,本文对小麦品种的糊化特性进行数量化分析。数据分析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多数科研成果有赖于正确的数据分析,其中数据拟合的应用日趋广泛。在各种科学研究实验中会涉及到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之间的规律,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化说明,就是数据拟合的主要任务。本文对数据拟合的方法,特别针对非线性数据拟合的一些较常用的方法进行总结介绍,分析了各种方法的数据处理过程和各自特点。非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是,要求拟合曲线上的每个点与原数据点之间的差值的平方和达到最小,根据数据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拟合方法。RVA在加热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是典型的曲线关系,这种变化规律可用一个函数加以描述,从而可以更精细的说明RVA的变化过程。本研究经过大量试算、筛选找到一个具有较高拟合度的方程,基于改良缩张算法,该方程能从任意初始值出发达到唯一最优参数估计。本文对63个小麦材料的RVA曲线进行拟合,多数拟合结果都达到0.995的拟合度,粘度的差异表现在方程参数上的不同。目前已有很多有关RVA特征值研究的文章,多数研究偏向于影响淀粉糊化特性的因素,甚少有研究对糊化特性进行数量化分析。更由于现有RVA特征参数存在二级数据(回复值、崩解值),对这些数据(原特征值点)的进一步分析往往造成一些困难,有时使一些分析(如回归分析、通经分析等)由于结构阵的不满秩或病态而难于进行。利用RVA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可以获得一些新的信息点(新特征点),而这些新特征点并非是原数据点的线性组合,不会影响数据结构阵的不满秩或病态矩阵的发生,使基于结构阵为基础的统计分析得以进行。这些新的特征点扩增了淀粉的粘度信息,可使淀粉粘度信息更加丰富,且这些新的特征点可能包含对面粉品质有关键作用的信息。文章中对拟合的方程进行一阶、二阶求导计算出RVA曲线在拐点处的粘度和时间。本文提出的RVA新特征点就是基于RVA原特征点,并结合新求出的拐点处的粘度和时间,这样就保证了淀粉粘度信息的完整性。为进一步研究淀粉粘度特性以及与小麦其它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聚类分析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将相似的事物归类。它的原则是同一类中的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本文采用的聚类方法为最小组内平方和法(MinSSw法),该方法能有效地调整初始分组中的个体,使之达到合理的分类,并有着良好的稳健性。为了进一步改良K-means法,MinSSw法认为保证组内平方和为最小即组间平方和最大才是合理的分类标准,其聚类步骤与K-means法一致。本文把63个样品依据其原特征点和新特征点在标准化情况下分别进行聚类,共分为5类。通过计算各自的Wilks’lambda统计量,认为依据MinSSw法能达到较优的聚类效果,同时比较两幅聚类结果图可以看出,新特征值比原特征值能得到更好的聚类效果。主成分是原变量的线性组合,是对原变量信息的一种改良;主成分不增加总信息量,也不减少总信息量。保留多少个主成分取决于保留部分的累积方差在方差总和中所占百分比(即累积贡献率),它标志着前几个主成分概括信息的多寡。本文选取了前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9%,说明这3个主成分已经完全能够反映小麦的品质性状,因此可以将9个RVA特征参数压缩至3个主成分。再对这3个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三维空间上每一类中的试验材料都非常接近,这有助于结果的直观显示。另外,主成分分析后的聚类结果与没有进行主成分分析的聚类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说明本文选择的三个主成分完全能概括淀粉粘度的信息。

米勇[4](2011)在《小麦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建国以来,小麦育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小麦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小麦品质改良进展相对缓慢。在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选育优质小麦种质是当前重要的育种目标。本研究测定通过对700份小麦种质(系)蛋白质品质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不同类,进而分析各类群小麦蛋白质品质性状,旨在了解小麦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表现可见,达到一等强筋小麦标准的种质有19份,达到二等强筋小麦标准有153份,这是综合品质指标较好的种质。部分种质单个性状表现突出。从单项指标看,有56份种质的蛋白质含量超过16%,20份种质的面团稳定时间超过15min,39份种质的白度超过75%,27份种质的硬度超过120。2.小麦种质的蛋白质品质性状的分析表明,700个小麦种质存在较广泛的遗传多样性。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的平均值分别为14.39%、36.57%和7.45min;形成时间(3.30min)。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均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5.70%和50.20%;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变异系数较低,分别为8.51%和9.63%。3.蛋白质性状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Ⅱ类群(124个)、Ⅲ类群(118个)、V类群(139个)、Ⅵ类群(133个)种质种最多,Ⅳ类群(86个)次之,Ⅰ类群(60个)、Ⅶ类群(40个)最少。品质性状在7个不同类群间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蛋白质含量、面粉吸水性和湿面筋含量在不同类群间均具有显着差异,而在同一类群内不同种质间变异系数均较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不同类群间均具有显着差异,且在同一类群内不同种质间亦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4.籽粒硬度和面粉白度在7个小麦类群间均具有显着差异,而白度在同一类群内不同种质间变异系数均较小,但硬度在同一类群内不同种质间亦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可见,白度和硬度类群间差异较大,但同一类群内不同种质间的表现不一致,白度在同类群内不同种质间无显着较小,而硬度同一类群内不同种质间差异较小

朱婵婵[5](2011)在《羟丙基糯米淀粉制备及其在速冻汤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市面上速冻汤圆存在的品质问题主要是:开裂或开口、水煮后汤汁混汤和口感粘烂等。本论文利用羟丙基糯米淀粉良好的冻融稳定性、耐煮性、非离子性来解决这些问题,改善速冻汤圆的品质。本文研究了羟丙基糯米淀粉的制备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确定糯米淀粉乳浓度、NaOH、Na2SO4、环氧丙烷、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产品取代度的影响程度。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在Na2SO4添加量为20%,反应时间20h时,选取糯米淀粉浓度、NaOH、环氧丙烷、反应温度作为响应面设计因素,利用Design-expert设计实验。通过最优组合分析得到羟丙基糯米淀粉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糯米淀粉浓度38.82%、NaOH添加量1.01%、环氧丙烷添加量13.49%、Na2SO4添加量20%、反应温度40.81℃、反应时间20h。研究了羟丙基糯米淀粉的理化特性。羟丙基糯米淀粉基本保持原淀粉颗粒状态,随着取代度的增大,其糊化温度、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崩解值、回复值都逐渐降低;表观黏度随蔗糖浓度增高而增大,随NaCl浓度增高而降低,在酸性环境下的表观黏度很低,其表观黏度随着pH增大而增大;取代度越大,淀粉糊的透明度越高,冻融稳定性也越好;同时,羟丙基糯米淀粉与糯米粉相容性很好,能增加组织结构的柔软性。对比了羟丙基糯米淀粉、羟丙基玉米淀粉、羟丙基马铃薯淀粉、羟丙基木薯淀粉对速冻汤圆的影响。通过四种速冻汤圆品质、速冻汤圆粉扫描电镜图、糯米粉团质构、糯米粉团动态流变特性的比较,得出结论:羟丙基糯米淀粉更适合用于速冻汤圆。通过速冻汤圆的冻裂率、失水率、感官评定、浑汤率、外观评定、煮熟时间这些测定指标,将羟丙基糯米淀粉与速冻汤圆常用添加剂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羟丙基糯米淀粉能更好地改善速冻汤圆产品品质。然后,将羟丙基糯米淀粉、胶之素、单甘脂、速冻油这四种添加剂设计正交实验,得到了最佳配比:羟丙基糯米淀粉1%,胶之素1%,单甘脂0.22%,速冻油1.5%。

张桂英[6](2010)在《陕西关中大田小麦品质性状分析及馒头评价体系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掌握陕西关中地区大田生产小麦的品质状况,改进馒头品质分析与评价技术,以2008年陕西关中大田生产的92个小麦样品为材料,在系统分析小麦的籽粒物理品质、磨粉品质、蛋白质品质、淀粉品质、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馒头食用品质性状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小麦品质的关键指标及陕西关中优质小麦生产区域,并将馒头品质的感官评价指标与质构仪、色彩色差仪测试指标相结合,明确了馒头品质评价的关键指标,构建了馒头品质评价体系。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陕西关中地区大田生产小麦的容重、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均较高,但沉淀值较低,蛋白质质量较差,面团流变学特性表现一般。其中15%的大田生产小麦样品达到了优质小麦-强筋小麦国家标准的要求,9%达到了优质小麦-弱筋小麦国家标准的要求,其余76%为中筋小麦。(2)在陕西关中的三个地区中,渭南地区小麦的出粉率较高,面粉色度较好,籽粒蛋白质含量较低,但面筋蛋白质量较好,面团粉质参数和拉伸参数表现优良。咸阳地区小麦的千粒重、容重和籽粒色度较为均衡,出粉率相对较低,面粉灰分含量较高,蛋白质含量、沉淀值较低,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较高,粉质参数优良,面团延伸性小、弹性较强。宝鸡地区小麦的容重和籽粒硬度较低,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面筋蛋白质量较差,粉质参数和拉伸参数表现一般。(3)评价小麦品质性状的29个指标经因子分析可压缩为7个公共因子,即蛋白质质量因子、加工品质因子、淀粉糊化特性因子、面筋数量因子、籽粒物理品质因子、淀粉热糊稳定因子、淀粉回升因子,累计贡献率超过82.14%。以面粉L*、灰分含量、籽粒蛋白含量、吸水率、弱化度、评价值、最大拉伸阻力、拉伸能量、峰值黏度(B)、起始恒温糊化阻力(C)、起始降温糊化阻力(D)、降温结束糊化阻力(E)和破损值(B-D)13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92个大田生产小麦样品可以分成3大类(地区),即三原县、泾阳县和武功县北部地区的大田生产小麦为一类,该区较干旱,小麦粉的粉质参数较好、拉伸参数和淀粉糊化特性优;渭南地区的临渭区和蒲城县的大田生产小麦样品为一类,该区小麦粉的粉质参数好、拉伸参数较好,淀粉糊化特性一般;从蒲城县沿省道经富平县、三原县、泾阳县、武功县、扶风县、岐山县和凤翔县的8个县(区)大田生产小麦为第三类,该区小麦种植的水肥条件较好、产量高,其加工品质好,但粉质参数、拉伸参数和淀粉糊化特性表现较差。(4)小麦子粒品质性状中的籽粒物理品质与磨粉品质对馒头表面色泽和外观性状有一定影响,其优劣直接影响馒头的外观和结构的形成,进而影响馒头的总评分。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强度有利于馒头表面色泽,可增加馒头的比容,改善其内部结构,明显提高馒头的总评分,优质馒头要求其面团的延展性和弹性比较适中。峰值黏度(B)、起始恒温糊化阻力(C)、起始降温糊化阻力(D)、降温结束糊化阻力(E)和50℃恒温糊化阻力(F)主要通过提高馒头的表面色泽和韧性来提高馒头的总评分。比容是评价馒头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湿面筋含量、拉伸能量、降落数值、最大拉伸阻力、容重、破损值、籽粒硬度、吸水率对馒头比容均有影响,其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对馒头比容直接影响效应最大的是拉伸能量,且拉伸能量与馒头比容呈显着正相关。用拉伸能量对馒头比容即馒头品质进行预测的效果较好。(5)在馒头品质评价体系中,比容与质构仪TPA测试指标硬度、胶着性、弹性、回复性、咀嚼度呈极显着正相关,L*与表面色泽呈极显着正相关,延展率与高度呈极显着负相关,质地特性(硬度*胶着性*咀嚼度)与外观性状和内部结构呈显着正相关,气味与压缩张弛性(弹性*凝聚性*回复性)呈显着正相关,比容、L*、延展率、质地特性、压缩张弛性、弹性、黏着性为馒头品质评价的关键指标。根据对7个关键指标的权重分配结果,并借鉴小麦品种品质鉴评原理与方法构建的馒头品质评价体系为,比容25分、L*为15分、质地特性10分、黏着性15分、压缩张驰性15分、弹性15分、延展率5分,总分采用100分制。以2009年的22个大田生产小麦样品为验证材料,利用GB/T17320-1998标准中的感官评分及馒头品质评价体系对馒头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所构建的馒头品质评价体系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面粉的品质特性,其评价结果将更为可靠。

欧阳一非,高海燕,赵镭,候国友,米军峰,陈旭,尹京苑[7](2009)在《聚类分析在油炸型方便面感官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采用感官品评与聚类分析相结合,对市场占有率80%~90%的国内主要方便面生产厂家的12个主打品牌,205个油炸型方便面样品进行等级分类研究。以8个感官特性指标的品评得分值为指标,采用K-均值法,以专家感官评分相近程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将样品分成3类,其中,第Ⅰ类40个样品,第Ⅱ类105个样品,第Ⅲ类60个样品。各类方便面感官评价总体表现:第Ⅰ类>第Ⅱ类>第Ⅲ类。聚类分析结果与油炸型方便面高、中、低档产品市场价位以及行业标准中小麦粉制品的分级基本一致,呈较好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了应用感官分析这种便捷、经济的技术手段对产品进行快速等级定位的目的。

杨忠强[8](2008)在《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选用了5个强筋和4个弱筋类型冬小麦品种,于2005-2007年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20个杂交组合,测定了糊化参数、淀粉及组分含量、蛋白质含量等主要品质性状指标,并对其进行遗传及配合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除干面筋不显着外,其它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均达到显着或者极显着水平,说明这些性状的遗传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影响;除湿面筋外的其它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说明这些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通过对显性度的研究发现支链淀粉、湿面筋、膨胀势、直链淀粉、干面筋还存在超显性遗传现象。2.稀懈值、支链淀粉、膨胀势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在所有品质性状中较低,广义遗传力分别为57.23%、56.96%、52.61%,狭义遗传力分别为42.66%、32.52%、32.5%,宜在较晚世代选择且种植规模宜大。糊化特性的粘度参数中,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的广义遗传力分别达到了85.44%、86.73%、91.78%,狭义遗传力在74.47%以上;直链淀粉、总淀粉、降落数值、湿面筋广义遗传力达到73.76%以上,狭义遗传力达到53.32%以上,说明这些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高,适合在早代进行选择。低谷粘度、沉降值、支链淀粉、降落数值变异系数较大,说明这几个性状的遗传变异范围大,易被选择而其它性状的变异系数偏低,说明性状的选择范围窄。3.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在亲本及组合中差异较大,弱筋小麦亲本扬麦16、偃师4110和强筋小麦亲本中优9507、高优503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GCA)高,适合做一般亲本使用;粘度参数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SCA)较高的是中优9507/高优503、中优9507/济麦20的强筋组合;蛋白质性状的SCA效应值较高的是扬麦16/豫麦34,藁麦6/高优503强筋组合;淀粉性状SCA效应值较高的有中优9507/百泉3039,郑麦004/高优503的弱筋/强筋组合形式。从综合品质性状来看,郑麦004/百泉3039组合较好,中优9507/济麦20、藁麦6/偃师4110组合次之。4.亲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降落数值的亲本表现与一般配合力效应有极显着正相关性,说明可以用亲本平均表现来预测一般配合力效应高低;除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品质性状外,其它品质性状的F1代平均表现与特殊配合力有显着或极显着正向相关性,说明这些F1代品质性状的平均表现与特殊配合力效应是完全一致的。5.遗传相关性分析表明,糊化特性指标间以及蛋白质性状之间大多数存在正向的遗传相关,淀粉成分之间存在负向的遗传相关,说明糊化特性之间、蛋白质性状之间可以同向选择,淀粉成分之间不能完全同向选择,而淀粉与蛋白质之间相关不显着也不能进行相关选择。6.对13个品质性状指标按主成分分析可简化为5个主成分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85.52%,第一主成分因子贡献率最高,达到了39.29%,其次是第二主成分因子。粘度参数、稀懈值、蛋白质、湿面筋、反弹值在所有性状中起支配作用,在品质性状育种改良过程中,可以重点针对这些性状进行选择。

廉博[9](2008)在《小麦淀粉特性与Wx-A1和Wx-B1亚基的生化和分子标记》文中提出淀粉特性是影响面条等品质的重要因素。以国内外99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1D-SDS-PAGE和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Waxy蛋白亚基组成及其Wx-A1和Wx-B1基因;分析其淀粉特性、农艺性状和种子活力指标;探讨快速、准确、简便筛选优良淀粉品质种质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筛选到缺失Wx-B1蛋白亚基的品种(系)19份,未检测出Wx-A1亚基缺失材料。其中新克旱9号、新春6号、河优2号、武春3号、陇春15、宁春29、宁春31、垦红14和丰强3号等9份材料可在春小麦品质育种中进一步加以利用。2、找到了3个可以用来检测不同Waxy基因的分子标记。STS标记结果中,Wx-7A位点的显性标记引物在野生型中扩增出1172bp的特异带,即Wx-A1a基因出现;Wx-7A位点的共显性标记引物在野生型中扩增出593bp的特异带,在缺失类型中扩增出574bp的特异带。Wx-4A位点的显性标记引物在野生型中扩增出425bp的特异带,即Wx-B1a基因出现,而在缺失该亚基的突变材料中没有扩增出425bp特异带。3、部分材料Wx-A1基因显性标记引物检测结果与Waxy蛋白亚基电泳结果相吻合,少数材料检测到Wx-A1蛋白,却未扩增出相应的特异片段。利用Wx-A1基因共显性标记引物检测,与Waxy亚基电泳结果完全吻合。对于SDS-PAGE鉴定的19份缺失Wx-B1或Wx-D1亚基的材料来说,用Wx-4A基因的显性标记引物特异PCR扩增,均为Wx-B1b突变型。4、供试小麦高峰粘度、低谷粘度、反弹值、最终粘度的变异系数都较高,分别为38.10%、68.24%、52.14%、59.78%,峰值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小,只有9.74%,七个粘度性状中,除了糊化温度之外,其它六个性状之间达极显着正相关。其中,高峰粘度与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反弹值、峰值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0.626、0.959、0.938、0.915。低谷粘度与稀懈值、最终粘度、反弹值、峰值时间的相关系数也很高,分别为0.374、0.992、0.958、0.953。缺失Wx-B1亚基小麦品种和正常类型的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和反弹值达5%显着水平,而两者之间的峰值时间、高峰粘度、稀懈值和糊化温度差异不显着。主要淀粉特性的变异范围较广,如高峰粘度为981~3990,稀懈值为748~1744,最终粘度为405~4294,反弹值为264~1836,低谷粘度为141~2458,品种之间在淀粉糊化特性上的差异比较明显,有可能筛选出淀粉品质优良的面条小麦品种。5、Wx基因变异并不会对种子活力产生不利影响。16个Wx-B1缺失型品种种子活力指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干重、鲜种、发芽率、根长、芽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在品种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说明供试16个品种种子活力水平存在差异。其中99J-259在活力指数等多数活力指标性状表现较好。6、Wx基因变异与株高、穗长、有效分蘖数、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无显着相关性,表明糯小麦株高偏高不是Wx基因变异造成的,可能与培育糯小麦的半糯质亲本农艺性状有关。Wx-B1缺失型小麦品种的主要农艺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每穗小穗数达显着差异,在高产育种中可通过加强对每穗小穗数和每穗粒数的选择,培育多穗型或多花多实型糯小麦品种。

孔祥赫[10](2008)在《小麦品质性状的温光适应性及遗传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第一,选用不同筋型的常规小麦品种,中优9507(强筋)、豫麦34(强筋)、高优503(中筋)、京冬11(中筋)、皖麦19(弱筋)、以及对照品种京411,在人工气侯箱内,小麦的灌浆前、中、后期进行精确的不同的温度与光照长度处理,收获后测定了,小麦籽粒长度、宽度;以及全麦粉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籽粒硬度、SDS沉淀值;全麦粉的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最终粘度、回复值、稀懈值。旨在分析不同温光条件对小麦各品质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光照长度与处理时期对籽粒长度影响显着(P<0.05),但各品种间的籽粒长度差异极显着(P<0.01),同时籽粒长度的基因型间均方比重最大,说明该性状的变异主要以基因型为主,温度影响较小。温度与光长对小麦籽粒宽度的影响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同时籽粒宽度的品种间差异也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它们的均方大小顺序为,温度>光照长度>品种。不同处理时期间的籽粒宽度差异显着。对籽粒长/宽影响达到极显着的因素有温度、光照长度和品种。2)温度、光照长度、处理时期、以及基因型均对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造成了极显着的影响,其中以基因型间差异为最大。籽粒硬度只有基因型间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湿面筋含量同时受到了温度、光照长度、处理时期、基因型的极显着影响,其中以温度对其影响最大。温度、光照长度、处理时期、基因型四个因素对沉淀值均造成了极显着的影响,其中四个因素的大小关系为,温度>光照长度>品种>处理时期。3)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最终粘度、回复值、稀懈值五个淀粉糊化特性指标主要受不同品种的影响,品种间的均方为各因素均方中最大的,且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同时,温度对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最终粘度影响显着(P<0.05);处理时期对回复值与稀懈值影响极显着(P<0.01)。第二,选用了三个不育系:BS210、BS20、BS366;及五个常规品种:O201、白玉149、父3、京冬8、86E22为亲本材料,按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组合。于2006年,分别在安徽阜南、北京海淀按当地正常播期,将亲本及F1代材料播种。收获后测定,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SDS沉淀值;以及和面仪参数(和面时间、右斜率)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最终粘度、回复值、崩懈值。利用朱军开发的数量性状分析软件QGAstation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1)蛋白质含量、和面时间和右斜率主要受显性效应影响,显性方差比率最大,分别为35.8%、10.9%和10.6%。硬度和沉淀值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加性方差比率最大,分别为60%、28.2%。同时蛋白质含量和面时间的加性效应受环境影响较大;右斜率与沉淀值的显性效应受环境影响较大;硬度总体来说,遗传效应受环境影响较小。2)遗传方差分量分析结果显示,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最终粘度、回复值、稀懈值五个性状遗传加性方差分量最大,糊化时间显性方差分量最大,同时这些性状普遍受到极显着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的影响。

二、小麦面粉RVA粘度特性的遗传潜势和聚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面粉RVA粘度特性的遗传潜势和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加温调质对小麦粉及馒头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麦调质方法的研究
        1.2.2 小麦调质方法简介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调质影响因素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标
第二章 加温调质对小麦粉基本指标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原料
        2.2.2 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小麦制粉
        2.3.2 小麦籽粒基本指标测定方法
        2.3.3 小麦粉基本指标测定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小麦籽粒的特性
        2.4.2 小麦粉的出粉率
        2.4.3 小麦粉的水分含量
        2.4.4 小麦粉的灰分含量
        2.4.5 小麦粉的白度
        2.4.6 小麦粉的破损淀粉
        2.4.7 小麦粉的降落数值
        2.4.8 小麦粉的总淀粉含量
    2.5 不同润麦温度和时间下小麦粉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加温调质对蛋白及相关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蛋白的测定
        3.3.2 面筋特性的测定
        3.3.3 SDS-沉降值的测定
        3.3.4 二级结构的测定
        3.3.5 巯基-SH的测定
        3.3.6 电泳的测定
        3.3.7 脂肪酶活动度的测定
        3.3.8 实验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加温调质对蛋白含量的影响
        3.4.2 加温调质对小麦面筋特性的影响
        3.4.3 加温调质对SDS-沉降值的影响
        3.4.4 加温调质对二级结构的影响
        3.4.5 加温调质对–SH含量的影响
        3.4.6 加温调质对SDS-PAGE的影响
        3.4.7 加温调质对脂肪酶酶活的影响
    3.5 相关性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加温调质对小麦粉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糊化特性
        4.3.2 粉质特性
        4.3.3 拉伸特性
        4.3.4 实验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加温调质对小麦粉粘度参数的影响
        4.4.2 加温调质对面团粉质参数的影响
        4.4.3 加温调质对面团拉伸参数的影响
    4.5 相关系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加温调质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馒头的制作
        5.3.2 馒头比容的测定
        5.3.3 馒头白度的测定
        5.3.4 馒头的感官评价
        5.3.5 馒头的质构评价
        5.3.6 实验数据处理
    5.4 结果及分析
        5.4.1 常温润麦条件下馒头的数据
        5.4.2 加温润麦条件下馒头的各指标
    5.5 相关系分析
    5.6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图1 不同润麦条件下的二级结构
附图2 馒头成品图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不同杂粮对面粉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原辅料
    1.2 主要试验设备
    1.3 分析方法
        1.3.1 面粉主要性能指标[6~8]的测定
        1.3.2 面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1.3.3 面包质量评价[13]
        1.3.4 数据分析
    1.4 试验方法
        1.4.1 全麦粉主要品质指标的测定
        1.4.2 谷物杂粮制粉
        1.4.3 不同杂粮添加量的确定
        1.4.4 不同杂粮添加量对面粉品质的影响
        1.4.5 不同杂粮添加量下面粉的糊化特性影响试验
        1.4.6 不同杂粮对面包质量的影响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小麦粉的理化指标
    2.2 不同杂粮添加量对面粉品质的影响
        2.2.1 杂粮添加量对面粉水分的影响
        2.2.2 杂粮添加量对面粉蛋白质的影响
        2.2.3 杂粮添加量对面粉灰分的影响
        2.2.4 杂粮添加量对面粉面筋的影响
        2.2.5 杂粮添加量对面粉白度的影响
    2.3 不同杂粮粉添加量对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3.1 红豆粉添加量对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3.2 绿豆粉添加量对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3.3 燕麦添加量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3.4 玉米粉添加量对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4 杂粮添加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3 结论

(3)小麦RVA曲线拟合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麦的用途
    1.2 小麦籽粒淀粉组成与品质的关系
        1.2.1 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成
        1.2.2 小麦籽粒淀粉组成与品质的关系
        1.2.3 小麦籽粒淀粉的粘度特性
    1.3 RVA特性的介绍及其遗传研究进展
        1.3.1 RVA特性的介绍
        1.3.2 RVA的主要技术特点
        1.3.3 RVA原理及常用参数
        1.3.4 RVA的主要优点
        1.3.5 RVA特性的遗传研究进展
2 非线性数据拟合的基础
    2.1 MATLAB软件特点
    2.2 数据拟合的意义
    2.3 数据拟合的方法——主要针对非线性拟合
        2.3.1 Gauss-Newton法
        2.3.2 遗传算法(GA)
        2.3.3 改进缩张算法
3 聚类分析
    3.1 聚类分析概述
    3.2 聚类分析特征
    3.3 聚类方法
4 主成分分析
    4.1 主成分分析基本思想
    4.2 主成分的数学模型
    4.3 主成分分析的步骤
5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6 材料与方法
    6.1 试验材料
    6.2 样品测定方法
        6.2.1 样品准备
        6.2.2 测定方法
        6.2.3 数据分析
    6.3 统计学原理与方法
7 小麦籽粒淀粉RVA实验数据的数量化分析结果
    7.1 小麦籽粒淀粉RVA实验数据的曲线拟合
        7.1.1 非线性拟合模型的建立
        7.1.2 小麦籽粒淀粉RVA拟合结果
    7.2 小麦籽粒淀粉RVA新的特征点
    7.3 相关性分析
        7.3.1 RVA原特征点和方程最优参数值的相关性分析
        7.3.2 RVA新特征点和方程最优参数值的相关性分析
    7.4 聚类分析
        7.4.1 聚类结果
        7.4.2 聚类效果比较
    7.5 主成分分析结果
8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小麦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麦品质性状
        1.1.1 蛋白及组分与品质
        1.1.2 淀粉及其组分与品质
    1.2 小麦遗传资源及其多样性
        1.2.1 小麦遗传资源的重要性
        1.2.2 小麦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
        1.2.3 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1.2.4 分子标记与遗传多样性
    1.3 小麦品种育种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性状测定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种质蛋白质性状评价
        3.1.1 综合品质指标较好的种质
        3.1.2 部分品质指标突出的种质
    3.2 供试种质的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3.3 聚类分析
    3.4 不同类群品质性状差异
        3.4.1 蛋白质含量
        3.4.2 吸水率
        3.4.3 湿面筋含量
        3.4.4 面团流变学特性
        3.4.5 加工品质
    3.5 不同类群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品质性状多样性研究与品质育种
    4.2 小麦种质蛋白质性状聚类分析
5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5)羟丙基糯米淀粉制备及其在速冻汤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速冻汤圆
        1.1.1 速冻食品的发展
        1.1.2 速冻汤圆的市场现状
        1.1.3 速冻汤圆发生劣变的原因
        1.1.4 速冻汤圆品质改良的方法
    1.2 变性淀粉在冷冻食品中的应用
    1.3 糯米淀粉
    1.4 羟丙基淀粉
        1.4.1 制备原理
        1.4.2 制备方法
        1.4.3 理化特性
        1.4.4 在食品中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羟丙基糯米淀粉的制备工艺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反应装置图
    2.4 实验方法
        2.4.1 羟丙基糯米淀粉的制备
        2.4.2 羟丙基糯米淀粉标准曲线的制备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1,2-丙二醇的标准曲线
        2.5.2 制备羟丙基糯米淀粉的单因素实验
        2.5.3 羟丙基糯米淀粉制备的工艺条件优化
    2.6 小结
第3章 羟丙基糯米淀粉的理化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淀粉颗粒超微结构分析
        3.3.2 淀粉RVA 糊化性质研究
        3.3.3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淀粉热力学特性
        3.3.4 淀粉糊表观黏度测定
        3.3.5 淀粉糊透明度测定
        3.3.6 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研究
        3.3.7 动态流变特性研究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原淀粉与MS=0.092 羟丙基糯米淀粉的超微结构对比
        3.4.2 原淀粉与不同取代度羟丙基糯米淀粉的RVA 特性
        3.4.3 原淀粉与不同取代度羟丙基糯米淀粉的DSC 测定结果
        3.4.4 淀粉糊表观黏度的测定结果
        3.4.5 原淀粉与不同取代度羟丙基糯米淀粉的透明度测定结果
        3.4.6 原淀粉与不同取代度羟丙基糯米淀粉冻融稳定性结果
        3.4.7 原淀粉和羟丙基糯米淀粉对糯米粉团动态流变特性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羟丙基糯米淀粉在速冻汤圆中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速冻汤圆制作流程
        4.3.2 速冻汤圆失水率
        4.3.3 速冻汤圆冻裂率测定
        4.3.4 汤圆水煮后汤汁浑浊率测定
        4.3.5 速冻汤圆感官评定
        4.3.6 速冻汤圆煮熟时间
        4.3.7 速冻汤圆外观评价
        4.3.8 添加不同羟丙基淀粉的糯米粉团扫面电镜分析
        4.3.9 研究不同羟丙基淀粉对糯米粉团质构的影响
        4.3.10 研究不同羟丙基淀粉对糯米粉团动态流变特性的影响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羟丙基淀粉对速冻汤圆的影响
        4.4.2 羟丙基糯米淀粉与常用添加剂对速冻汤圆的影响
        4.3.3 四种添加剂的最适配比
    4.5 小结
第5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陕西关中大田小麦品质性状分析及馒头评价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研究概况
        1.1.1 小麦籽粒物理品质
        1.1.2 小麦的磨粉品质
        1.1.3 小麦蛋白质品质
        1.1.4 面团流变学特性
        1.1.5 小麦淀粉品质
        1.1.6 食品品质
    1.2 小麦品质性状与馒头品质的关系
        1.2.1 籽粒品质性状与馒头品质
        1.2.2 蛋白质品质性状与馒头品质
        1.2.3 面团流变学特性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1.2.4 淀粉品质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1.3 馒头品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陕西关中大田生产小麦的品质性状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测定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小麦大田样品的籽粒品质性状
        2.2.2 小麦大田样品的磨粉品质性状
        2.2.3 小麦大田样品的蛋白质品质性状
        2.2.4 陕西省关中小麦大田样品的淀粉品质性状
        2.2.5 陕西关中小麦大田样品的粉质参数
        2.2.6 陕西省关中小麦大田样品的拉伸参数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陕西关中大田小麦品质性状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因子分析
        3.2.2 聚类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陕西关中大田小麦品质性状与馒头品质的关系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小麦子粒品质性状
        4.2.2 小麦子粒品质性状与馒头感官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4.2.3 馒头感官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4.2.4 小麦品质性状与馒头感官品质性状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4.2.5 小麦品质性状与馒头比容的通径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馒头品质评价体系构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和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馒头品质评价指标的选择
        5.2.2 馒头品质评价体系中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馒头品质评价体系的验证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聚类分析在油炸型方便面感官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品评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指标的描述性统计量
    2.2 聚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聚类结果与产品定位关系
    3.2 总分与分类的关系
    3.3 感官评价指标与分类的关系

(8)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籽粒的物理品质遗传
        1.1.1 籽粒硬度、角质率
        1.1.2 籽粒颜色
    1.2 小麦磨粉品质
        1.2.1 面粉白度
        1.2.2 出粉率
    1.3 小麦淀粉特性和蛋白质特性的遗传
        1.3.1 小麦淀粉组成及遗传特性
        1.3.2 小麦淀粉糊化特性遗传
        1.3.3 淀粉降落数值遗传
        1.3.4 淀粉的膨胀势
        1.3.5 籽粒蛋白质含量
        1.3.6 沉降值遗传特性
        1.3.7 面筋含量
    1.4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淀粉品质性状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 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测定
        3.2.1 制粉
        3.2.2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3.2.3 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3.2.4 蛋白质和沉降值测定
        3.2.5 降落数值的测定
        3.2.6 膨胀势测定
        3.2.7 干、湿面筋测定
    3.3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各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
    4.2 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组成及遗传力
    4.3 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分析
        4.3.1 主要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亲本评价
        4.3.1.1 亲本糊化特性GCA 的相对位次评价
        4.3.1.2 淀粉品质性状GCA 的相对位次评价
        4.3.1.3 蛋白质性状的GCA 的相对位次评价
        4.3.2 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4.3.2.1 糊化参数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4.3.2.2 淀粉品质性状的 SCA 效应分析
        4.3.2.3 蛋白质品质性状的SCA 效应分析
    4.4 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相关性分析
    4.5 品质性状间遗传相关性分析
    4.6 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
    5.2 主要品质性状配合力效应
    5.3 主要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与性状相关选择
    5.4 主要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9)小麦淀粉特性与Wx-A1和Wx-B1亚基的生化和分子标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麦淀粉组成及其主要理化特性
        1.1.1 小麦淀粉的组成
        1.1.2 小麦淀粉的主要理化特性
    1.2 小麦淀粉与面条品质的关系
        1.2.1 淀粉粘度性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1.2.2 直链淀粉含量与面条品质的关系
    1.3 国内外糯小麦的研究进展
        1.3.1 国外糯小麦的研究进展
        1.3.2 国内糯小麦的研究进展
        1.3.3 编码WAXY 蛋白的3 个基因缺失位点在小麦品种中的分布
    1.4 WAXY 基因研究
        1.4.1 WAXY 基因结构与分类
        1.4.2 WAXY 基因的序列
        1.4.3 WAXY 基因的突变
        1.4.4 WAXY 基因缺失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
    1.5 WAXY 蛋白鉴定与筛选
        1.5.1 碘与碘化钾染色法
        1.5.2 电泳鉴定
        1.5.3 分子标记技术鉴定
    1.6 糯小麦品种选育
        1.6.1 常规育种
        1.6.2 单倍体育种技术
        1.6.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1.6.4 诱变育种
    1.7 问题与展望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面粉样品
        2.2.2 WAXY 蛋白的电泳检测
        2.2.3 WAXY 基因的分子标记方法
        2.2.4 淀粉RVA 糊化特性测定
        2.2.5 种子活力测定方法
        2.2.6 农艺性状调查分析
        2.2.7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品种WX 蛋白亚基的生化标记
    3.2 小麦WX 蛋白亚基的分子标记
        3.2.1 WX-7A 基因位点显性标记引物的STS-PCR 检测
        3.2.2 WX-7A 基因位点共显性标记引物的STS-PCR 检测
        3.2.3 WX-4A 基因位点STS-PCR 标记检测
    3.3 小麦主要淀粉特性
        3.3.1 供试小麦材料粘度性状的变异分析
        3.3.2 供试小麦材料粘度性状的相关分析
        3.3.3 WX-81 缺失型与正常型淀粉特性的比较
    3.4 不同小麦品种间种子活力比较
        3.4.1 WX-81 缺失型与正常型种子活力比较
        3.4.2 WX-81 缺失型种子活力的比较
        3.4.3 各项活力指标性状与活力指数间的相关分析
    3.5 不同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3.5.1 WX-81 缺失型与正常型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3.5.2 WX-81 缺失型间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4 讨论
    4.1 我国小麦WAXY 蛋白的分布与检测
    4.2 WAXY 蛋白电泳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3 分子标记在WAXY 蛋白辅助选择中的应用
    4.4 小麦品种粘度性状的变异
    4.5 小麦淀粉品质性状与面条品质的关系
    4.6 WX-81 蛋白缺失类型与面条品质的关系
    4.7 品种间种子活力的比较
    4.8 WAXY 基因变异与农艺性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小麦品质性状的温光适应性及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麦品质性状的概念
        1.2.2 小麦籽粒品质评价指标
        1.2.3 生态环境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2.4 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1.2.5 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2 温度与光长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研究
    2.1 材料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结果分析
3 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3.1 材料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麦籽粒主要蛋白质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3.2.2 小麦淀粉糊化特性指标的遗传方差分量及遗传率的分析
        3.2.3 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各指标遗传效应分量分析
4 结论
    4.1 温光条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4.1.1 温光条件对小麦籽粒外形的影响
        4.1.2 温光条件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相关品质的影响
        4.1.3 温光条件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4.2 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4.2.1 小麦主要蛋白质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
        4.2.2 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遗传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环境条件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研究
    5.2 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小麦面粉RVA粘度特性的遗传潜势和聚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加温调质对小麦粉及馒头品质的影响[D]. 胡玉华. 河南工业大学, 2016(08)
  • [2]不同杂粮对面粉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J]. 彭凌,彭丽娟. 粮油加工(电子版), 2014(10)
  • [3]小麦RVA曲线拟合模型的建立及应用[D]. 尹芳. 扬州大学, 2013(04)
  • [4]小麦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米勇.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7)
  • [5]羟丙基糯米淀粉制备及其在速冻汤圆中的应用研究[D]. 朱婵婵. 武汉工业学院, 2011(06)
  • [6]陕西关中大田小麦品质性状分析及馒头评价体系构建[D]. 张桂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7]聚类分析在油炸型方便面感官评价中的应用[J]. 欧阳一非,高海燕,赵镭,候国友,米军峰,陈旭,尹京苑. 中国食品学报, 2009(04)
  • [8]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D]. 杨忠强.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4)
  • [9]小麦淀粉特性与Wx-A1和Wx-B1亚基的生化和分子标记[D]. 廉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10]小麦品质性状的温光适应性及遗传研究[D]. 孔祥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小麦粉RVA粘度特性的遗传势及聚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