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钒酸铋颜料的制备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正国,王宇飞,汪国庆,李欣欣[1](2022)在《配位交变电磁下溶胶-凝胶法制备高着色力钒酸铋颜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升钒酸铋颜料的着色力和鲜艳度,本文以Bi2O3和V2O5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钒酸铋颜料,并比较了单独添加配位络合剂、配位络合剂外加电磁场等不同条件下生成的颜料的着色力、鲜艳度和耐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非传统的交变电磁场并结合配位络合技术能提升高达30%的着色力,同时鲜艳度和耐性相当,所制备的涂层耐候性优异。可见交变电磁场能更有效地驱动铋阳离子、钒酸根阴离子等反应物混匀并定向堆砌反应形成特定晶体,特制的配位络合剂利用配位位阻使离子定向堆砌,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的共同作用有利于反应充分和特定晶型(Tetragonal)的生成。
张亨[2](2019)在《铋黄的制备和应用》文中认为介绍了铋黄的发展历史、理化性质、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综述了铋黄的制备研究进展。
王少娜,杜浩,李兰杰,高明磊,白丽,郑诗礼[3](2018)在《钒酸钠水热法直接制备钒酸铋颜料》文中提出以钒渣亚熔盐法高效提钒工艺中间产物钒酸钠为钒原料,以硝酸铋为铋源,采用静态水热法得到了合格的钒酸铋颜料,其最佳反应条件为:前驱体溶液pH值7、nBi/nV为1、反应温度大于100℃、反应时间6 h以上,所得钒酸铋为单斜晶型,色度和吸油度均达标。试验结果表明,无论以正钒酸钠、偏钒酸钠还是偏钒酸铵为钒原料,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均可以得到色度、吸油量合格的钒酸铋产品。因此,以成本更为低廉的钒酸钠作为原料制备钒酸铋,可极大提高产品的经济性。
彭敏,石建新,王周,李莲云,陈鹏隆[4](2018)在《钒酸铋颜料制备实验的改进——pH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使用改进的实验装置研究钒酸铋颜料制备实验中p H对产物的影响。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在选定实验条件下,产物为四方相为主的四方、单斜两相混合物。p H对钒酸铋颜色有重要影响。酸性条件下颜色偏深,为土黄色;碱性条件下为亮黄色,且p H越大,颜色越淡。推荐反应p H为9,此时产物颜色呈色调较好的亮黄色。
何选盟[5](2018)在《湿化学合成核壳结构复合颜料及其功能化研究》文中提出无机颜料一般都含有过渡金属、重金属等有毒元素,如何消除或极大限度的降低有毒元素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危害,一直是颜料工业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同时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也是当今国家政策的要求与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此外,无机颜料某些特殊呈色与功能性,仍然具有不可或缺性,而如何使其高品质和功能化,满足现代工业生产与装饰技术发展的需要,更是研究与应用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鉴于此,本文以SiO2微球为模板合成了既具有着色功能又具有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功能的SiO2@Cd S核壳颜料、空心CdS颜料;又利用无毒的BiVO4替代Cd S,合成了既具有颜料功能和光催化功能又具有近红外反射隔热功能的SiO2/BiVO4和TiO2/BiVO4复合颜料。最后,以TiO2微球为模板原位反应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TiO2@NiTiO3、TiO2@CoTiO3和TiO2@Co Al2O4复合颜料,研究了复合颜料的呈色性能、高温稳定性和近红外反射隔热性能,分析了复合颜料的呈色机理和近红外反射机理,对降低颜料成本和实现颜料多功能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Stober法成功合成了粒径均匀的单分散SiO2微球,并以此微球为模板,通过化学水浴沉淀法合成了SiO2@CdS核壳颜料,利用碱液腐蚀制备出了空心CdS颜料。研究了CdS颜料的形成过程和呈色性能分析,比较了CdS颜料的悬浮性能,并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CdS颜料为六方晶型Cd S,其晶粒尺寸约为3.4 nm。在合成过程中,氨水的量控制着反应体系中硫离子的释放速度,从而控制CdS壳层厚度。颜料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均在470 nm以下有较强吸收,因此颜料呈现较好的黄色调。相比SiO2@CdS核壳颜料,空心CdS颜料的黄度值有明显提高,增强了颜料的染色效果,在油漆中呈现较好的黄色调;与商业CdS颜料比较,合成的SiO2@Cd S核壳颜料和空心CdS颜料的悬浮性均有显着提高,且空心CdS颜料表现出更加优异的悬浮性。另外,CdS颜料具有较好的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RhB的作用,可作为着色剂制备的黄色光催化油漆,为实现其功能化提供了理论与实验依据。(2)以SiO2微球和TiO2微球为载体,通过湿化学法负载BiVO4纳米颗粒,制备出了SiO2/BiVO4、TiO2/BiVO4新型黄色颜料。研究了BiVO4负载量、Bi/V摩尔比、煅烧温度、载体晶化处理等对复合颜料呈色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光催化和近红外反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引入载体负载的形式提高了BiVO4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并在合适的浓度下,SiO2/BiVO4的黄色调b*值达到92.41,较纯BiVO4(b*=79.42)黄度值显着提高。Bi/V摩尔比影响复合颜料的组成,从而影响复合颜料的呈色,且600℃以上煅烧的复合颜料中出现液相,影响颜料的呈色。TiO2/BiVO4复合颜料中TiO2的晶化对颜料呈色性能有重要影响,仅晶化后的TiO2能够与BiVO4复合制备出黄色复合颜料,但高温仍与BiVO4形成固溶体,其呈色变差。光催化性能测试发现,以5%的复合颜料添加量制成的黄色油漆,经8 h可见光照射对有机染料RhB的降解分别达到44%和70%,显示了低温领域光催化颜料的应用前景。另外,其720-2500 nm的平均近红外反射率分别达到了80.69%和91.37%,表明可用于近红外反射隔热材料中。利用该颜料制备的隔热涂层,较空白涂层分别降低玻璃基板温度约为9℃和10.8℃,隔热节能效果明显。(3)采用化学沉淀法将Ni2+沉淀在TiO2微球表面形成前驱体,后经煅烧合成单分散的核壳结构TiO2@NiTiO3黄色复合颜料。研究了TiO2@NiTiO3的形成过程,以及煅烧温度和Ni2+引入量对颜料呈色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入釉应用实验和近红外反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合成过程中,Ni2+首先以Ni(OH)2的形式沉淀在TiO2微球表面,经750℃煅烧后形成了稳定的铁钛矿NiTiO3壳层。复合颜料在蓝色区域(450 nm)有较强吸收,在绿色区域(490-560 nm)有弱吸收,使复合颜料呈现黄色。与纯NiTiO3颜料相比,复合颜料具有高的黄度值和低的红度值,呈现出较高的亮黄色,更好的单分散性和悬浮稳定性,且复合颜料在陶瓷釉中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和着色力。另外,得益于核体材料TiO2对近红外光具有高的反射率,复合颜料具有高的近红外反射率,与空白聚氨酯涂层相比,利用该颜料制备的近红外反射涂层使玻璃基板温度下降了8.7℃,具有显着的隔热节能效果。(4)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TiO2@CoTiO3复合颜料前驱体,后经煅烧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TiO2@Co Ti2O4复合颜料。研究了TiO2@Co TiO3的形成过程,以及煅烧温度和Co2+引入量对颜料呈色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近红外反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成过程中,前驱体溶液中的Co2+以络合物的形式沉积在TiO2微球表面,再经煅烧形成了Co TiO3包裹层。在煅烧过程中,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复合颜料中CoTiO3结晶性逐渐增强,在500-700 nm处的特征吸收峰增强,颜料的绿度值(-a*)逐渐增加。但后期颜料颗粒的团聚明显,致使900℃以后煅烧的颜料-a*值下降。研究发现:受CoTiO3壳层厚度的影响,Co/Ti摩尔比<0.4时,对复合颜料的呈色性能影响较大,而当其≥0.4时则影响相对较小。分光光度分析表明,复合颜料的平均近红外反射率77.5%(Co/Ti=0.4)明显高于66.86%(Co/Ti=1.0),与空白聚氨酯涂层相比,复合颜料(Co/Ti=0.4)的近红外反射涂层使玻璃基板温度下降了8.6℃,与TiO2@NiTiO3相当,亦具有显着的隔热节能效果。(5)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TiO2@CoAl2O4复合颜料前驱体,后经煅烧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TiO2@CoAl2O4复合颜料。研究了TiO2@Co Al2O4的形成过程,以及煅烧温度和Co Al2O4/Ti O2质量比对颜料呈色性能的影响,并进行入釉应用实验与近红外反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合成过程中,前驱体溶液中的Co2+和Al3+是以层状LDHs的形式沉淀于TiO2微球表面后,经煅烧后形成了Co Al2O4壳层。SEM和TEM分析结果表明,复合颜料具有较好的球形形貌和颗粒均匀性。另外,复合颜料分别在547、584和624 nm处有三个吸收峰,导致其呈现蓝色发色,且当CoAl2O4/TiO2质量比增加到0.4时,复合颜料呈现较好的颜色。但随着CoAl2O4/TiO2质量比增加,其颗粒尺寸增加,且分布不均匀,呈色效果变化不明显。复合颜料入釉实验表明,复合颜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着色力。得益于Co Al2O4包裹TiO2结构,复合颜料较低的钴含量能够在釉中呈现良好的亮蓝色(-b(9)>30),具有显着的经济意义。分光光度分析表明,复合颜料的平均近红外反射率为65.92%,较商业CoAl2O4颜料提高了16.4%,但隔热效果不如TiO2@NiTiO3明显。(6)根据合成颜料的光谱特性,采用能带理论和晶体场-配位场理论分别对复合颜料的呈色机理和近红外反射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SiO2@Cd S和SiO2/BiVO4复合颜料的呈色受其禁带宽度所控制。禁带宽度大小决定了其吸收边,从而其呈现色调存在差异。TiO2@NiTiO3、TiO2@Co TiO3和TiO2@Co Al2O4复合颜料的呈色与过渡金属离子中的电子在配位场中跃迁有关,Ni2+、Co2+中的电子在不同配位场中的跃迁导致其产生不同的光谱吸收峰,从而呈现其颜色。另外,复合颜料得益于核体材料TiO2高的近红外反射性能,其近红外反射性能较单一颜料均有显着提高。TiO2/BiVO4复合颜料的近红外反射性能与TiO2颜料类似,禁带宽度越大,近红外反射率越高。TiO2@NiTiO3、TiO2@Co TiO3和TiO2@CoAl2O4复合颜料的近红外反射性能受组份中配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配位结构所控制。NiTiO3和Co TiO3配位化合物在近红外区域的光谱吸收小于CoAl2O4,所以TiO2@NiTiO3、TiO2@Co TiO3复合颜料的近红外反射性能大于TiO2@CoAl2O4。
张雯[6](2017)在《钒酸铋和镨锆黄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色无机颜料用途广泛、需求量大,研究和使用可替代传统铅镉颜料的无毒环保型黄色无机颜料在实际生产中意义深远。钒酸铋(BiVO4)是一种新型环保、色相卓越的黄色颜料,但在陶瓷产业等对温度要求极高的着色领域应用受限;而作为“锆基三原色”之一的镨锆黄(Pr-ZrSiO4)则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本文同时选取钒酸铋和镨锆黄这两种环境友好的黄色颜料进行了系统的制备与性能探究,旨在尽可能满足多领域对优异环保的黄色颜料的需求。实验中以溶剂热法替代常规固相反应法制备钒酸铋黄色颜料,以预水热后煅烧的两步处理法制备纳米级的镨锆黄颜料;采用XRD、FESEM、EDS、SEM、SAED、FT-IR、TG-DTA等测试手段分析表征制得产物的物相、微观形貌、结构组成等,通过可见光反射光谱及计算CIE L*a*b*参数考查其颜色性能;并探究了不同的制备手段及各工艺参数对产物微观结构及呈色性能的影响。选取基于水热法的溶剂热法制备出分散性良好的单一白钨矿相BiVO4晶体,晶体为纳米级,对不同波段可见光的吸收有高选择性,饱和度高,黄度优异。反应温度的升高会使BiVO4晶体结晶度提高,形貌由棒状(120℃)逐渐向花状(140℃)以及单片状(160℃)转变。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极大影响晶粒的形貌及尺寸,SDBS只吸附于特定晶面,制得BiVO4团聚严重,而OM会包裹在晶体表面,使BiVO4保持特定形貌及高度分散,尺寸也得到控制。BiVO4晶体的尺寸、比表面积、结晶性等都会影响其作为颜料的性能。溶剂热温度为140℃,使用OM作为表面活性剂时,制得BiVO4为细小纳米片构成的花状,结构特殊、结晶性好、尺寸均一、总体比表面积较高,在蓝紫光波段的反射率为9%,呈现出最为优异的黄色,b*值为56.79。选取基于水热法的预水热-高温热处理两步法在温和的前驱体条件下制备出尺寸均一的纳米级纯相Pr-ZrSiO4。相比该领域其他常见方法,该方法环保易控,兼顾两种处理方式的优点,有效减小晶粒尺寸,颜料黄度值得到显着提升。镨理论掺杂量的增大对ZrSi O4的结晶性几乎无影响,但会增加ZrSiO4晶胞畸变程度,进而提升呈色性能;但Pr4+的实际掺杂量是有限的,达到一定固溶量时会逐渐趋于稳定;镨理论掺杂量为12%,Pr4+的有效掺杂量最大。前驱体pH的升高可以提升ZrSiO4的纯度及结晶度,Pr4+在ZrSiO4晶格中的掺杂量亦随之增加,但在pH维持在弱酸性到中性时趋于稳定。水热时间的延长会使晶粒的尺寸增大,但对ZrSi O4的结晶度及Pr-ZrSi O4颜料的呈色性能无明显影响。热处理温度及时间会显着影响ZrSiO4的尺寸、纯度、形貌、结晶性以及Pr4+的掺杂量,进而影响呈色效果;过低温度或过长时间处理,体系中均会出现杂相。综合分析可知,镨理论掺杂量为12%,调节前驱体pH为5.5,220℃水热20h后1200℃热处理4h为本研究方法制备Pr-ZrSi O4颜料的优选工艺参数,该条件下b*值为60.2254。
杜光超,尹丹凤,孙朝晖,景涵,陈海军,唐红建,余彬,王唐林[7](2016)在《固相煅烧法制备钒酸铋颜料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固相煅烧法制备钒酸铋颜料,研究反应原料、煅烧温度及煅烧时间对产品物相、粒度及比表面积、颜料呈色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H4VO3及Bi(NO3)3·5H2O为反应原料,制备条件更温和;煅烧温度为500℃、煅烧时间为12 h,制备出的钒酸铋产品物相纯度较高、平均粒径及比表面积处于较优水平,产品对应的色坐标为L*=84.91,a*=1.18,b*=85.87,c*=85.88,颜料呈色性能优于市售钒酸铋颜料。
杜光超,孙朝晖,伍珍秀[8](2013)在《钒在非钢铁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钒及其化合物在化工、冶金、航空等领域应用广泛,95%左右的钒用于钢铁及合金冶炼,约5%用于化工及其他行业。随着技术的发展,钒在非钢铁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重点阐述钒系催化剂、钒电池材料、钒颜料的制备方法、研究现状等,概述钒在纳米、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系统地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研发成本高、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是制约钒材料大规模工业化的重要原因。传统制备技术与纳米、生物医疗技术相结合,可有效降低钒材料的生产成本并提高其性能;随着先进表征技术的发展及物理、化学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钒在非钢铁领域中的应用及研究前景将更为广阔。
王中行,郑诗礼,杜浩,王少娜,张懿[9](2012)在《新型钒材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金属资源,钒及其化合物被广泛用于冶金、航空航天、化工等领域。近年来,随着资源、能源及环境压力的逐步增大,储能及环境领域中新型钒材料研究越发活跃,一大批具备高性能的钒系电极材料、钒颜料、钒系催化剂涌现出来,然而,钒材料的高成本成为其最终实现工业化的一大障碍。纳米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使低成本制备高性能新型钒系复合材料成为可能,使新型钒材料在具备高性能的同时自身对环境友好,制备及使用成本大幅下降,使钒材料应用领域得以极大拓展,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谭红艳[10](2009)在《新型纳米钒酸铋黄色颜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前驱体煅烧法和粉末煅烧法制备了纳米钒酸铋黄色颜料,并在前驱体煅烧法的基础上,添加CaCO3、CaF2、Al(OH)3、MgO制备复合型钒酸铋颜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热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电子显微分析等对纳米钒酸铋黄色颜料及复合型钒酸铋黄色颜料进行了表征。以Bi(NO3)3·5H2O和NH4VO3为原料,利用前驱体煅烧法制备了BiVO4黄色颜料,并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如反应物浓度、溶液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对产物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剂量对产物形貌、晶型结构、色相的影响。而在粉末煅烧法中主要研究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研磨、矿化剂的添加等制备工艺条件;并对两种方法制备的钒酸铋黄色颜料着色性能、热稳定性能和红外吸收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前驱体煅烧法可制备出颜色鲜亮、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5-30nm具有单斜晶系白钨矿结构的钒酸铋黄色颜料,加入表面活性剂DBS可改善颜料的分散性;粉末煅烧法制备的钒酸铋黄色颜料色泽偏暗,颗粒粒径要大,平均粒径大约在40-50nm左右,分散性较差。粉末煅烧法中CaF2、H3BO3矿化剂的引入提高了产物的结晶度,产物的粒径也有所减小,颜料的色相也有所变化。两种方法制备的钒酸铋黄色颜料均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红外吸收性能没有明显变化,但着色性能不同,前驱体煅烧法制备的钒酸铋黄色颜料着色力较强。在复合型钒酸铋颜料的研究中,通过添加CaCO3、CaF2、Al(OH)3、MgO对钒酸铋黄色颜料改性,研究了不同物质及同种物质不同浓度对钒酸铋黄色颜料的晶体结构、热稳定性能、着色性能和红外吸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复合型钒酸铋黄色颜料仍为单斜晶系白钨矿结构,具有比较好的热稳定性;添加不同物质可制备色相不同的钒酸铋黄色颜料,颜色可从黄相偏绿到黄相偏红,并且在添加同种物质条件下,随着添加量的增加,着色力有一定的变化。
二、钒酸铋颜料的制备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钒酸铋颜料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配位交变电磁下溶胶-凝胶法制备高着色力钒酸铋颜料(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1.2 钒酸铋颜料的制备 |
1.2.1 常规溶胶-凝胶法(A) |
1.2.2 配位络合剂法(B) |
1.2.3 配位络合剂加电磁场共同作用法(C) |
1.3 粉末涂料色板的制备 |
1.4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钒酸铋晶体成分分析 |
2.2 原料杂质对钒酸铋晶体色彩的影响 |
2.3 制备方法对钒酸铋晶体颜色的影响 |
2.4 制备方法对钒酸铋晶体耐性及耐候性的影响 |
3 结语 |
(2)铋黄的制备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铋黄的理化性质 |
2 铋黄的制备方法及工艺进展 |
2.1 制备方法 |
2.2 工艺进展 |
2.2.1 单相钒酸铋黄颜料 |
2.2.2 含有其他成分的铋黄颜料 |
2.2.3 表面处理的铋黄颜料 |
3 应用领域 |
4 结语 |
(3)钒酸钠水热法直接制备钒酸铋颜料(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装置 |
1.3 试验方法 |
1.4 分析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前驱体pH值对钒酸铋制备的影响 |
2.2 nBi/nV对钒酸铋制备的影响 |
2.3 反应温度对钒酸铋制备的影响 |
2.4 反应时间对钒酸铋制备的影响 |
2.5 不同钒原料静态水热法制备钒酸铋的比较 |
3 结论 |
(4)钒酸铋颜料制备实验的改进——pH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试剂与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案 |
1.2.1 NH4VO3溶液的配制 |
1.2.2 Bi (NO3) 3溶液的配制 |
1.2.3 钒酸铋的制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p H对钒酸铋产率和颜色的影响 |
2.2 p H对钒酸铋物相组成的影响 |
2.3 产物颜色形成分析 |
3 结语 |
(5)湿化学合成核壳结构复合颜料及其功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核壳结构复合颜料概述 |
1.3 核壳结构复合颜料提升颜料性能的途径 |
1.4 核壳结构复合颜料的研究现状 |
1.4.1 包核型颜料 |
1.4.2 包覆型颜料 |
1.5 颜料的功能化研究进展 |
1.5.1 近红外反射颜料 |
1.5.2 红外隐身颜料 |
1.5.3 光催化颜料 |
1.5.4 蓄光-发光颜料 |
1.6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CdS黄色颜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SiO_2微球制备 |
2.2.3 SiO_2@CdS核壳微球颜料的制备 |
2.2.4 空心CdS微球色料的制备 |
2.2.5 分析与表征 |
2.2.6 光催化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CdS颜料的物相分析 |
2.3.2 CdS颜料形貌的分析 |
2.3.3 CdS颜料形成机理 |
2.3.4 CdS颜料的粒度分析 |
2.3.5 CdS颜料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2.3.6 CdS颜料的呈色性能 |
2.3.7 CdS颜料的悬浮性能 |
2.3.8 CdS颜料的光催化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iVO_4复合黄色颜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SiO_2微球的制备 |
3.2.3 TiO_2微球的制备 |
3.2.4 SiO_2/BiVO_4复合颜料的制备 |
3.2.5 TiO_2/BiVO_4复合颜料的制备 |
3.2.6 分析与表征 |
3.2.7 光催化性能测试 |
3.2.8 隔热性能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SiO_2/BiVO_4复合颜料的表征和呈色性能 |
3.3.2 TiO_2/BiVO_4复合颜料的表征和呈色性能 |
3.3.3 BiVO_4复合颜料的光催化性能 |
3.3.4 BiVO_4复合颜料的近红外反射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iO_2@NiTiO_3黄色颜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TiO_2微球的制备 |
4.2.3 TiO_2@NiTiO_3复合颜料的制备 |
4.2.4 复合颜料的入釉实验 |
4.2.5 分析与表征 |
4.2.6 隔热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TiO_2@NiTiO_3复合颜料的合成过程分析 |
4.3.2 煅烧温度对TiO_2@NiTiO_3复合颜料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 |
4.3.3 反应物浓度对TiO_2@NiTiO_3复合颜料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 |
4.3.4 TiO_2@NiTiO_3复合颜料的呈色性能分析 |
4.3.5 TiO_2@NiTiO_3复合颜料的悬浮性分析 |
4.3.6 TiO_2@NiTiO_3复合颜料入釉性能 |
4.3.7 TiO_2@NiTiO_3复合颜料的近红外反射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iO_2@CoTiO_3绿色颜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TiO_2微球的制备 |
5.2.3 TiO_2@CoTiO_3复合颜料的制备 |
5.2.4 分析与表征 |
5.2.5 隔热性能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TiO_2@CoTiO_3复合颜料的合成过程分析 |
5.3.2 煅烧温度对TiO_2@CoTiO_3复合颜料的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 |
5.3.3 Co/Ti摩尔比对TiO_2@CoTiO_3复合颜料的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 |
5.3.4 TiO_2@CoTiO_3复合颜料的近红外反射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TiO_2@CoAl2O_4蓝色颜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试剂与仪器 |
6.2.2 TiO_2微球的制备 |
6.2.3 TiO_2@CoAl2O_4复合颜料的制备 |
6.2.4 复合颜料的入釉实验 |
6.2.5 分析与表征 |
6.2.6 隔热性能测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TiO_2@CoAl2O_4复合颜料的合成过程分析 |
6.3.2 煅烧温度对TiO_2@CoAl2O_4复合颜料光学性能影响 |
6.3.3 CoAl2O_4/TiO_2质量比对TiO_2@CoAl2O_4复合颜料光学性能的影响 |
6.3.4 TiO_2@CoAl2O_4复合颜料的粒度分析 |
6.3.5 TiO_2@CoAl2O_4复合颜料入釉性能 |
6.3.6 TiO_2@CoAl2O_4复合颜料的近红外反射性能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合成的几种复合颜料呈色机理和近红外反射机理 |
7.1 复合颜料的呈色机理 |
7.2 复合颜料的近红外反射机理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钒酸铋和镨锆黄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无机颜料及黄色无机颜料 |
1.2.1 无机颜料 |
1.2.2 黄色无机颜料 |
1.3 钒酸铋黄色颜料 |
1.3.1 BiVO_4晶体的结构 |
1.3.2 钒酸铋的性质及应用 |
1.3.3 钒酸铋的制备方法 |
1.4 Pr-ZrSiO_4耐高温黄色颜料 |
1.4.1 硅酸锆及锆基色料 |
1.4.2 镨锆黄的结构与发色原理 |
1.4.3 镨锆黄的制备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方法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材料表征方法及原理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仪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及选区电子衍射 |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3.5 热重-差热分析 |
2.3.6 可见光漫反射光谱及CIE L~*a~*b~*参数 |
第三章 单斜白钨矿相钒酸铋颜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3.1 引言 |
3.2 溶剂热法制备单斜白钨矿相钒酸铋 |
3.3 反应温度对钒酸铋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3.3.1 物相分析 |
3.3.2 微观形貌与晶体生长分析 |
3.3.3 EDS成分分析 |
3.3.4 色度表征 |
3.4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钒酸铋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3.4.1 物相分析 |
3.4.2 微观形貌分析 |
3.4.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3.4.4 色度表征 |
3.5 钒酸铋的热分析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镨掺杂硅酸锆黄色颜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4.1 引言 |
4.2 镨掺杂硅酸锆黄色颜料的制备 |
4.3 水热法与两步合成方法的对比及讨论 |
4.3.1 物相分析 |
4.3.2 微观形貌及结晶性分析 |
4.3.3 EDS成分分析 |
4.3.4 热分析 |
4.3.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4.3.6 色度表征 |
4.4 镨掺杂量对镨锆黄结构及呈色性能的影响 |
4.4.1 物相分析 |
4.4.2 色度表征 |
4.5 前驱体pH对镨锆黄结构及呈色性能的影响 |
4.5.1 物相分析 |
4.5.2 色度表征 |
4.6 水热时间对镨锆黄微观结构及呈色性能的影响 |
4.6.1 微观形貌 |
4.6.2 色度表征 |
4.7 热处理温度及时间对镨锆黄微观结构及呈色性能的影响 |
4.7.1 物相分析 |
4.7.2 微观形貌及晶体生长分析 |
4.7.3 EDS成分分析 |
4.7.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4.7.5 色度表征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固相煅烧法制备钒酸铋颜料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条件及方法 |
1.1 试验药品 |
1.2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1 反应原料对合成的影响 |
2.2 煅烧温度对钒酸铋性能的影响 |
2.2.1 煅烧温度对钒酸铋物相的影响 |
2.2.2 煅烧温度对钒酸铋粒度及比表面积的影响 |
2.2.3 煅烧温度对钒酸铋微观形貌的影响 |
2.2.4 煅烧温度对钒酸铋呈色性能的影响 |
2.3 煅烧时间对钒酸铋性能的影响 |
2.3.1 煅烧时间对钒酸铋物相的影响 |
2.3.2 煅烧时间对钒酸铋粒度及比表面积的影响 |
2.3.3 煅烧时间对钒酸铋呈色性能的影响 |
3 结论 |
(9)新型钒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钒系催化剂 |
1.1 概述 |
1.2 制备方法 |
1.3 研究进展 |
2 钒颜料 |
2.1 铋黄颜料 |
2.1.1 概述 |
2.1.2 合成工艺 |
2.1.3 研究现状 |
2.2 钒锆蓝颜料 |
3 钒系锂电池电极材料 |
4 一维钒纳米材料 |
5 结语 |
(10)新型纳米钒酸铋黄色颜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钒酸铋颜料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应用范围 |
1.2.1 钒酸铋颜料的化学结构 |
1.2.2 钒酸铋颜料的性质 |
1.2.3 钒酸铋颜料的应用 |
1.3 微纳米粒子制备方法概述 |
1.3.1 化学沉淀法 |
1.3.2 溶胶-凝胶法(Sol-Gel法) |
1.3.3 微乳液法 |
1.3.4 水热合成法 |
1.4 钒酸铋颜料制备工艺概述 |
1.4.1 固相反应法 |
1.4.2 液相法 |
1.5 钒酸铋颜料测试表征 |
1.5.1 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分析 |
1.5.2 热分析 |
1.5.3 红外光谱测试 |
1.5.4 扫描电子显微镜 |
1.5.5 透射电子显微镜 |
1.5.6 颜料检验项目 |
1.5.7 颜料检验方法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前驱体煅烧法制备钒酸铋黄色颜料 |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工艺 |
2.2.1 实验原理 |
2.2.2 工艺流程 |
2.2.3 样品制备 |
2.3 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
2.4 反应pH的影响 |
2.5 温度的影响 |
2.5.1 水浴温度对前驱体的影响 |
2.5.2 煅烧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
2.6 时间的影响 |
2.6.1 水浴时间对前驱体的影响 |
2.6.2 煅烧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
2.7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2.7.1 表面活性剂种类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2.7.2 表面活性剂种类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
2.7.3 表面活性剂量的不同对前驱体的影响 |
2.8 前驱体TG-DTA分析 |
2.9 前驱体红外光谱分析 |
2.10 热稳定性分析 |
2.11 着色力分析 |
2.12 液相沉淀法与前驱体煅烧法的比较 |
2.13 本章小结 |
3 粉末煅烧法制备钒酸铋黄色颜料 |
3.1 固相反应的属性 |
3.1.1 研究固相反应的目的和意义 |
3.1.2 固相反应的驱动力 |
3.1.3 固相反应的机理 |
3.2 粉末反应 |
3.2.1 粉末反应的简单模型 |
3.2.2 杨德尔方程 |
3.2.3 工艺流程 |
3.2.4 样品制备 |
3.3 差热分析(TG-DTA) |
3.3.1 Bi(NO_3)_3·5H_2O的差热分析 |
3.3.2 NH_4VO_3的差热分析 |
3.3.3 以Bi与V的原子比为1:1配料的Bi(NO_3)_3·5H_2O与NH_4VO_3化合物的差热分析 |
3.4 煅烧温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3.5 煅烧时间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3.6 研磨的影响 |
3.7 矿化剂的添加对粉末煅烧法制备钒酸铋黄色颜料的影响 |
3.7.1 CaF_2的添加对制备钒酸铋黄色颜料的影响 |
3.7.2 H_3BO_3的添加对制备钒酸铋黄色颜料的影响 |
3.8 合成工艺的比较 |
3.9 本章小结 |
4 复合型BiVO_4黄色颜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复合型BiVO_4黄色颜料的制备 |
4.2 含CaCO_3成分钒酸铋黄色颜料的研究 |
4.2.1 添加CaCO_3对复合型钒酸铋黄色颜料晶型结构的影响 |
4.2.2 添加CaCO_3对复合型钒酸铋黄色颜料红外吸收性能影响 |
4.2.3 添加CaCO_3对复合型钒酸铋黄色颜料着色力和色相的影响 |
4.2.4 添加CaCO_3对复合型钒酸铋黄色颜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 含CaF_2成分钒酸铋黄色颜料的研究 |
4.3.1 添加CaF_2对复合型钒酸铋黄色颜料晶型结构的影响 |
4.3.2 添加CaF_2对复合型钒酸铋黄色颜料红外吸收性能的影响 |
4.3.3 添加CaF_2对复合型钒酸铋黄色颜料着色力和色相的影响 |
4.3.4 添加CaF_2对复合型钒酸铋黄色颜料热稳定性影响 |
4.4 含Al(OH)_3成分钒酸铋黄色颜料的研究 |
4.4.1 添加Al(OH)_3对复合型钒酸铋颜料晶型结构影响 |
4.4.2 添加Al(OH)_3对复合型钒酸铋颜料红外吸收性能影响 |
4.4.3 添加Al(OH)_3对复合型钒酸铋颜料着色力和色相的影响 |
4.4.4 添加Al(OH)_3对复合型钒酸铋颜料热稳定性影响 |
4.5 含MgO成分钒酸铋黄色颜料的研究 |
4.5.1 添加MgO对复合型钒酸铋黄色颜料晶型结构影响 |
4.5.2 添加MgO对复合型钒酸铋黄色颜料红外吸收性能影响 |
4.5.3 添加MgO对复合型钒酸铋黄色颜料着色力的影响 |
4.5.4 添加MgO对复合型钒酸铋黄色颜料热稳定性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钒酸铋颜料的制备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配位交变电磁下溶胶-凝胶法制备高着色力钒酸铋颜料[J]. 赵正国,王宇飞,汪国庆,李欣欣. 涂料工业, 2022(01)
- [2]铋黄的制备和应用[J]. 张亨.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19(05)
- [3]钒酸钠水热法直接制备钒酸铋颜料[J]. 王少娜,杜浩,李兰杰,高明磊,白丽,郑诗礼. 钢铁钒钛, 2018(06)
- [4]钒酸铋颜料制备实验的改进——pH优化[J]. 彭敏,石建新,王周,李莲云,陈鹏隆. 大学化学, 2018(08)
- [5]湿化学合成核壳结构复合颜料及其功能化研究[D]. 何选盟. 陕西科技大学, 2018(12)
- [6]钒酸铋和镨锆黄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6)
- [7]固相煅烧法制备钒酸铋颜料工艺研究[J]. 杜光超,尹丹凤,孙朝晖,景涵,陈海军,唐红建,余彬,王唐林. 钢铁钒钛, 2016(05)
- [8]钒在非钢铁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A]. 杜光超,孙朝晖,伍珍秀. 第二届钒产业先进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3
- [9]新型钒材料研究进展[J]. 王中行,郑诗礼,杜浩,王少娜,张懿. 钢铁钒钛, 2012(03)
- [10]新型纳米钒酸铋黄色颜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谭红艳.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