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核结构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

桩核结构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

一、桩核结构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兰晓婷[1](2021)在《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精度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和石膏模型的精度,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大范围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可行性。1.体外研究方法:以3种不同牙列缺损的上颌牙科树脂模型作为参考模型,使用3Shape D810模型扫描仪扫描参考模型1、2、3各5次,获得15个标准镶嵌语言(Standard Tessellation Language,STL)格式的数据,将该数据作为对照组;使用3Shape Trios口内扫描技术、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以及传统印模技术分别复制参考模型1、2、3各5次,获得的数据作为实验组。将以上STL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Control 2014),采用虚拟的三维坐标测量仪(Coordinated measuring machine,CMM)进行参考模型与测试模型种植体间线性间距的测量,计算各测试模型与参考模型种植体间距的平均线性偏差值((?)R)作为模型精度的评价方法,使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参考模型1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1.089±0.049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726±0.032mm;(3)石膏模型(TM3)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1.262±0.044mm。1.2参考模型2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40±0.050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37±0.013mm;(3)石膏模型(TM3)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0.348±0.015mm。1.3参考模型3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36±0.014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24±0.009mm;(3)石膏模型(TM3)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317±0.028mm。结论:在本研究的体外实验中,与传统开窗夹板硅橡胶印模技术相比,采用数字化技术获得的模型种植体间的线性偏差值更小。然而受体外研究条件的限制,关于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能否取代传统印模技术应用于多牙缺失的牙列缺损情况尚不能下结论。2.临床实验方法:将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上颌多颗牙缺失的5例种植固定修复病例,其中2个单位连续缺失2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3个单位连续缺失2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3个单位连续缺失3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7个单位连续缺失4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9个单位连续缺失4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采用谢菲尔德实验进行被动就位应力检查,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种植体与上部结构之间的密合性。结果:2.1缺牙数在5单位以内的3例病例采用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树脂模型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种植上部结构均能完全就位,冠与基台、基台与种植体边缘密合无间隙,邻面接触关系以及咬合关系良好,患者对修复体的颜色形态均满意。2.2缺牙数大于5单位的2例病例在3D打印树脂模型上试戴支架时,因为支架与多能基台之间出现肉眼可见的边缘间隙,最终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修复。结论:受临床病例缺乏的限制,关于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能否取代传统印模技术应用于多牙缺失的牙列缺损情况仍需要后续研究。第二部分无牙颌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系统分析和评价目的:尽管数字化印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领域,但由于无牙颌全牙弓缺乏解剖学标志,且需要扫描的范围大,关于无牙颌全牙弓数字化印模的精度是否为临床接受还未能确定。这项系统性综述的目的是评估无牙颌全牙弓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的精度。材料和方法:以英文检索词“(fully edentulous OR completely edentulous)AND(digital implant impression OR intra oral scanning)AND(conventional implant impression OR traditional implant impression)AND(accuracy outcome 3D-deviation OR inter-implant linear distances)”为主题词或任意字段在电子文献检索平台即Pub Med、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FMRS)文献检索平台进行高级检索,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体外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文章进行电子搜索,纳入的文献主要评估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在种植修复中的精度比较,其次是精度的评估方法、口内扫描仪的类型以及种植体的角度对印模精度的影响。结果:在搜索到的280篇文章中,有11篇被纳入研究,其中有10篇文章为体外研究,1篇临床研究。对10篇无牙颌全牙弓体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这些研究显示出很高的异质性价值,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效应大小。根据10篇无牙颌印模的体外研究,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的精度偏差平均值为-6.86μm(95%的置信区间:-49.99,36.27),数字化印模名义上的偏差较小(P=0.76)。由于方法学上的异质性,1项临床研究没有包括在定量分析中。结论:基于体外研究的定量分析结果,与传统种植印模相比,数字化种植印模的精度更高。然而本研究仅对体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关于数字化印模的种植修复临床应用精度,建议进行更多的临床实验。

杨晓晓[2](2019)在《四种桩道冲洗方案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四种临床常用的桩道冲洗方案冲洗桩道,比较不同冲洗液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为临床桩道冲洗液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收集因牙周病、正畸治疗等原因拔除的60颗单根管恒牙作为实验样本。刮净根面的软组织并采用超声器械去除根面牙结石,室温下放入生理盐水中保存、备用。于釉牙骨质界处截除牙冠,摘除牙髓,按照随机原则将60个样本分为4组,每组样本数为15。采用Waveone机用镍钛器械将离体牙的根管预备至25#08锥度。热牙胶配合A-H plus根充糊剂垂直加压充填。采用桩道预备钻进行桩道预备,预备至2#(尖端直径为1.4mm)。分别用以下桩道冲洗剂或冲洗剂组合对各组样本的桩道冲洗1分钟:A组:3%过氧化氢溶液;B组:5.25%次氯酸钠溶液、17%EDTA溶液交替冲洗;C组:0.2%氯己定溶液;D组:17%EDTA溶液,每组冲洗结束后分别用蒸馏水超声荡洗30秒。再次按照随机原则从每组15个样本中抽取10个样本,采用双固化树脂将与桩道预备钻匹配的玻璃纤维桩粘入桩道。采用硬组织切割机制备牙齿薄片,将薄片放在万能材料试验机的推出装置下推出纤维桩,并记录粘接断裂时的粘接强度。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组的粘接强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推出实验结束后,将试件放在根管显微镜下放大10倍,观察并记录每个薄片的断裂模式。将每组中未行纤维桩粘接的5个样本,沿着颊舌向劈开,经过干燥、喷金等处理后,在距离桩道末端3mm处的劈开断面上用铅笔做标记,扫描电镜(SEM)下观察标记水平桩道牙本质表面的微观状态。结果:1.纤维桩粘接强度四组样本的纤维桩粘接强度分别为:A,11.93±2.59(MPa);B,15.87±1.79(MPa);C,15.03±2.85(MPa);D,19.24±2.87(MPa)(AvsB,P<0.01;AvsC,P<0.01;AvsD,P<0.01,Bvs C,P>0.05,B vs D,P<0.01,C vs D,P<0.01)。从粘接强度值可见,四组冲洗液中,17%EDTA溶液冲洗桩道后能够使纤维桩获得最大的粘接强度,与其它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粘接强度次之,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氧化氢冲洗组粘接强度最小。2.断裂模式结果A组多数薄片断裂于粘接树脂-牙本质之间以及混合断裂;B和C组多数断裂在粘接树脂-纤维桩之间以及混合断裂。D组均为粘接树脂-纤维桩之间的断裂和混合断裂。对四组样本的断裂模式进行统计分析知:除了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之外,其它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扫描电镜观察SEM下可见:A组标记处桩道牙本质小管绝大多数被部分或全部堵塞,牙本质表面大量碎屑;B组牙本质小管均开放,管周呈白垩色,未见牙本质碎屑;C组多数牙本质小管被部分堵塞,牙本质表面无碎屑;D组牙本质小管均开放,表面呈云雾状,未见牙本质碎屑。结论:1.17%EDTA溶液冲洗1分钟能够有效的清理桩道,并且桩道牙本质未发生白垩色的脱矿改变。2.通过分析牙齿薄片断裂时的粘接强度及断裂模式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余三组,17%EDTA溶液冲洗桩道,纤维桩能够得到较大的粘接强度。

邱曼菲[3](2019)在《下颌磨牙半切除术后不同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下颌磨牙半切除术后不同修复方法的临床效果,扩大牙半切除术后修复的适用范围,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从而增加下颌磨牙牙根的保存率。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就诊于我院口腔修复科的被诊断为适合行下颌磨牙半切除术的病例,共23例(下颌第一磨牙19例,下颌第二磨牙4例,共23颗患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在3377岁,平均年龄56岁。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签订知情同意书。23颗患牙在行牙周基础治疗后行半牙切除术,并对未行根管治疗或根管治疗不完善的保留牙根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待病变区牙槽骨吸收稳定及牙龈愈合后,对患牙进行桩核、冠桥、覆盖义齿等修复。随访观察324个月,采用成功、失败判断其临床效果。成功:咀嚼功能良好,无食物嵌塞等问题,患者满意;修复体稳固,边缘密合,邻接良好,无松动脱落等现象;保留牙根无明显松动,周围牙龈无明显红肿或退缩,无明显牙周袋;X线片显示保留牙根牙周膜间隙正常,根尖无透射影,病变拔牙区牙槽骨密度增加。失败:患者自觉患牙明显不适,咀嚼功能差,出现食物嵌塞等问题,患者不太满意;修复体松动脱落;牙根松动或暴露,牙龈红肿或退缩,深牙周袋;X线片显示保留牙根牙周膜间隙明显增宽,根尖低密度透射影,病变拔牙区牙槽骨明显吸收。结果:23颗患牙在经过半牙切除术及根管治疗术,牙周组织恢复正常后行桩核,冠桥,覆盖义齿等不同修复,随诊324个月后23颗患牙22颗成功,成功率达95.65%,表现为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咀嚼功能良好,修复体边缘密合,固位良好,牙龈无红肿、退缩,无明显牙周袋,保留牙根无明显松动,X线片显示保留牙根牙周膜间隙正常,无根尖阴影,病变区牙槽骨密度增加。患者对修复治疗效果满意。1颗患牙失败,修复三个月后出现咬合痛,经检查发现创伤,牙根I°松动,X线示牙周膜间隙增宽,经调后逐渐恢复。结论:下颌磨牙半切除术后采用桩核,冠桥,覆盖义齿等不同修复方法均能延长牙根的使用寿命,减少牙槽骨吸收并提高患者咀嚼功能。

张一祎[4](2015)在《桩核修复体肩领效应的扩展有限元分析&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利用齿科非接触式三维红外扫描仪和Simpleware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右上颌中切牙纤维桩核冠模型,采用扩展有限元法和体外抗折实验共同研究肩领高度和肩领结构对纤维桩核修复体的抗力性的影响,并模拟纤维桩核修复体的失效过程。第一部分纤维桩核冠修复体表面形貌数据的获取和高仿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研究目的]通过齿科非接触式红外扫描仪,获取桩核修复体、预备体和牙槽骨的三维表面形貌数据,建立高精度的上颌中切牙纤维桩核冠修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材料与方法]制作标准桩核修复体、预备体和牙槽骨模型。利用齿科非接触式红外扫描仪依次扫描获得3组表面形貌数据。利用Simpleware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包括修复体、牙体预备后基牙、玻璃离子粘固剂层、树脂核、纤维桩、树脂粘接剂层、牙胶、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十层结构在内的的三维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结果]获得高精度的上颌中切牙纤维桩核冠修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齿科非接触式红外扫描仪和Simpleware建模软件可用于建立高精度的齿科复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第二部分四种肩领高度纤维桩核冠修复体的抗力分析实验一四种肩领高度桩核修复体的体外抗折实验[研究目的]通过桩核冠修复体体外抗折实验和断面分析,研究4种肩领高度桩核冠修复体的抗力性和粘接界面的破坏模式,为扩展有限元分析提供理论参考。[材料与方法]60个已完成根管治疗的离体上颌中切牙随机分为肩领高度为0 mm、1 mm、2 mm和3 mm四组。纤维桩树脂核和金属全冠修复离体中切牙,复合树脂在中切牙釉牙骨质界下方2 mm处包埋纤维桩核修复体。使用万能测试仪,加载与牙体长轴呈45°角的静力作用于纤维桩核冠修复体的舌侧中1/3,直至修复体发生破裂。记录各个修复体折裂时载荷大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s检验比较各组间抗折强度差异。沿修复体矢状面纵向切开折裂后修复体,体式显微镜观察修复体横断面,研究不同肩领高度修复体的损伤模式。[结果]增高肩领高度显着提高修复体的抗折强度。断面分析结果显示低肩领组的折裂模以玻璃离子和树脂粘接剂层破裂为主,高肩领组的破裂模式以玻璃离子层破裂和肩领折裂的损伤为主。[结论]增高肩领高度有效提高桩核修复体的抗折强度,桩核修复体的破裂与玻璃离子粘固剂层和树脂粘接剂层的损伤相关。实验二肩领高度对桩核冠修复体抗力影响的扩展有限元分析[研究目的]通过扩展有限元分析,研究4种肩领高度桩核冠修复体粘接界面的应力分布特征,探讨桩核冠修复体可能的损伤模式,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理论参考。[材料与方法]利用Simpleware有限元建模软件构建上颌中切牙桩核冠修复体三维模型,肩领高度分别为0mm、1mm、2mm、3mm。使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修复体舌侧45°加载350N静力时,桩核冠修复体各结构的应力分布。利用断裂力学理论的扩展有限元分析研究桩核冠修复体粘接界面破坏的发生和发展。[结果]线性分析表明4组模型根部应力分布相近,但低肩领组在玻璃离子粘固剂层有明显应力集中。扩展有限元分析表明0mm组在静力加载为50.4N和94.7N时,玻璃离子和树脂粘接剂层最先发生破坏。3mm组在静力加载为65.9N和228.2N时,玻璃离子和树脂粘接剂层发生破坏。增高肩领高度可以有效增大玻璃离子和树脂粘接剂层的最小破坏静力。[结论]扩展有限元可有效模拟桩核冠修复体破裂失败过程。牙本质肩领可减少粘接界面的应力集中,对维护桩核修冠复体稳定有积极意义。第三部分六种肩领结构纤维桩核冠修复体的抗力分析实验三六种种肩领结构桩核冠修复体的体外抗折实验[研究目的]通过桩核冠修复体体外抗折实验和断面分析,研究6种不同肩领结构桩核冠修复体的抗力性和粘接界面的破坏模式,为扩展有限元分析提供理论参考。[材料与方法]60个已完成根管治疗的离体上颌中切牙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唇侧Omm舌侧0 mm、唇侧1 mm舌侧Omm、唇侧2 mm舌侧0 mm,唇侧0 mm舌侧1 mm、唇侧0 mm舌侧2 mm、唇侧2 mm舌侧2 mm。纤维桩树脂核和金属全冠修复离体中切牙,复合树脂在中切牙釉牙骨质界下方2 mm处包埋纤维桩核冠修复体。使用万能测试仪,加载与牙体长轴呈45°角的静力作用于纤维桩核冠修复体的舌侧中1/3,直至修复体发生破裂。记录各个修复体折裂时载荷大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s检验比较各组间抗折强度差异。沿修复体矢状面纵向切开折裂后修复体,体式显微镜观察修复体横断面,研究修复体的损伤模式。[结果]增高舌侧肩领高度对提高桩核冠修复体的抗折强度有显着性影响,增加唇侧肩领高度对桩核冠修复体的抗折强度影响无显着性差异。断面分析结果显示舌侧低肩领组的折裂模以玻璃离子和树脂粘接剂层破裂为主,舌侧高肩领组的折裂模式以玻璃离子层的破裂和肩领的折裂为主。[结论]舌侧肩领高度较唇侧肩领高度在提高桩核冠修复体的抗折强度有更重要的意义,桩核冠修复体的破裂与粘接剂层的破损相关。实验四肩领结构对桩核冠修复体抗力影响的扩展有限元分析[研究目的]通过扩展有限元分析,探讨6种不同肩领结构的桩核冠修复体粘接界面的应力分布特征和可能的损伤模式,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理论参考。[材料与方法]利用Simpleware有限元建模软件包构建上颌中切牙桩核修复体三维模型,肩领高度分别为唇侧Omm舌侧0 mm、唇侧1 mm舌侧Omm、唇侧2mm舌侧0 mm,唇侧0 mm舌侧1 mm、唇侧0 mm舌侧2 mm、唇侧2 mm舌侧2 mm。使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利用断裂力学理论的扩展有限元分析研究修复体舌侧45°加载350 N载荷时,桩核冠修复体粘接界面损伤的发生和发展。[结果]扩展有限元分析表明6组玻璃离子粘固剂层的最小破裂载荷无明显差异。舌侧高肩领组树脂粘接剂的最小破裂载荷明显大于舌侧低肩领组树脂粘接剂的最小破裂载荷。[结论]舌侧牙本质肩领可分散树脂粘接剂界面的应力,保护树脂粘接剂层完整性,对维护桩核修复体稳定有积极意义。

陈圣元[5](2021)在《多次烧结对快速结晶氧化锆全冠边缘适合性影响的研究及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多次烧结对快速结晶氧化锆全冠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方法:以两种不同结晶方式的氧化钇稳定的四方氧化锆多晶(Yttria-stabilized Tetragonal Zirconia Polycrystal,Y-TZP)陶瓷材料制作的种植体支持式氧化锆全冠(Implant Retained Zirconia Crowns,IRZCs)为研究对象,分为传统组(赛瓷)和快速组(In Coris TZIC),每组10个IRZCs(共20个),在IRZCs完成结晶后,将其就位于描记有八个等间距标记点的种植基台上,利用体视显微镜测量IRZCs与基台的绝对边缘间隙(Absolute Marginal Discrepancy,AMD)数值,测量结束后将两组IRZCs置于烤瓷炉中使用釉瓷烧结程序进行烧结,按照同样方法再次进行AMD值测量,重复烧结与间隙测量步骤三次后得到两组IRZCs在结晶后以及一至三次烧结后的AMD值,对计量资料进行重复的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传统组与快速组AMD值是否具有差异,以及多次烧结对快速结晶Y-TZP陶瓷材料制作的IRZCs边缘适合性的影响。结果:传统组与快速组的AMD值组间差异统计分析结果:结晶后以及三次烧结后,两组IRZCs的AMD均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烧结与二次烧结后快速组的AMD均值小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值分别为0.0326与0.0396)。两组计量资料分别进行组内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多次烧结后,两组IRZCs的AMD值均未发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化,P>0.05。结论:本研究以两种不同结晶方式的Y-TZP陶瓷材料制作的IRZCs为研究对象,利用体视显微镜获取样本在不同烧结次数后AMD值,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1)两组结晶方式的Y-TZP制作的IRZCs的AMD值均小于以往研究报道的临床可接受的边缘间隙,快速结晶Y-TZP陶瓷材料In Coris TZIC边缘适合性略优于传统结晶Y-TZP陶瓷材料赛瓷。(2)多次烧结对快速结晶Y-TZP制作的IRZCs边缘适合性无明显影响。

孙芳[6](2021)在《两民族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壁厚度及牙根直径的CBCT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在乌鲁木齐市将汉族和维吾尔族的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壁厚度及牙根直径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民族是否有差异。方法: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口腔科影像库中选择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CBCT影像资料,共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影像资料200例,其中按族别和性别分为4组,分别为维吾尔族男性、维吾尔族女性、汉族男性和汉族女性,每组50名。通过Ondemand3D软件测量下颌第一前磨牙L1、L2和L3平面的根管壁厚度和牙根直径,记录并录入所有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比较两民族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壁厚度发现,在L1平面中汉族患者的近远中根管壁厚度大于维吾尔族患者,而颊舌壁厚度小于维吾尔族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L2平面中,维吾尔族患者的颊舌根管壁厚度大于汉族患者,近远中根管壁厚度二者相比无明显差异。在L3平面中,汉族患者的根管壁厚度均大于维吾尔族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测量两民族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直径发现,在L1、L2和L3平面中,维吾尔族患者的下颌第一前磨牙颊舌根径大于汉族患者,但汉族患者下颌第一前磨牙近远中根径大于维吾尔族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汉族患者的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壁厚度和牙根直径与维吾尔族患者确实有差异,在根尖4毫米平面,维吾尔族患者的近远中根管壁厚度小于汉族,近远中根径也小于汉族患者,在行桩核冠修复时需特别注意保护近远中根管壁,谨防根折的发生。

陈盛贵[7](2020)在《纳米复合改性PMMA义齿基托DLP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龄化人口的龋齿发病率高且治疗率低,社会对龋齿及无牙颌等口腔疾病的治疗需求日益增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因其生物相容性好、无味、透明、成本低、便于操作、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在牙科修复治疗中广泛应用于制作义齿基托。然而,纯PMMA树脂的应用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收缩率大、一次性固化度低、机械强度欠佳、耐细菌能力低等,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随着改性技术和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高性能、高精度、个性化的义齿治疗和修复,有望成为此类口腔疾病的主流治疗方法。本研究根据口腔临床要求和修复义齿制造生产环节所面临的问题,增强了PMMA光敏树脂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能,改进了与之配套的DLP光固化3D打印设备,并验证了所制备的新型PMMA光敏树脂的3D成型工艺。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第一,通过纳米填料的改性技术,制备了两种不同的可用于光固化修复义齿基托制造的PMMA光敏树脂。1.利用纳米银(Ag NPs)和纳米纤维素(CNCs)改良PMMA光敏树脂。将Ag NPs均匀分散在自制的CNCs表面,制备CNCs-Ag复合抗菌材料,再将其按照不同比例添加到PMMA光敏树脂中。该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抗菌功效、生物相容性及3D打印基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CNCs-Ag添加量为0.10 wt.%时PMMA光敏树脂的综合性能最佳:与纯PMMA树脂相比,收缩率降低0.25%,成型精度提高2.78%,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抗冲击强度分别提高12.00%、5.70%、72.80%;当CNCs-Ag含量等于或高于0.10 wt.%时,CNCs-Ag/PMMA光敏树脂对两种细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此外,当CNCs-Ag含量在0.05-0.25 wt.%范围内时,该PMMA光敏树脂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性可忽略不计。2.通过改性纳米二氧钛(Ti O2-KH570)联合微米PEEK改良PMMA光敏树脂。将Ti O2-KH570/PEEK填料按照不同比例添加到PMMA光敏树脂中,该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抗菌功效、生物相容性及3D打印基础性能。当Ti O2-KH570和PEEK添加量各为1 wt.%时,PMMA光敏树脂的综合性能最佳:与纯PMMA树脂相比,收缩率降低0.72%,成型精度提高1.66%,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抗冲击强度分别提高18.60%、13.00%、44.80%;当Ti O2-KH570含量达到1 wt.%时,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性能;当Ti O2-KH570含量为1 wt.%、PEEK含量在0.5-3wt.%范围内时,不同含量Ti O2和PEEK的PMMA光敏树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第二,基于所开发的新型PMMA光敏树脂性能,根据病患治疗的需求,系统研究并改进了义齿基托的个性化设计方案和全口义齿一体化成型工艺方法。通过CT扫描、CAD建模和有限元分析法,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义齿基托从个性化设计到高精度制造的临床解决方案。1.采用CAD/CAE技术对义齿基托进行个性化设计与分析,使义齿基托的组织面更加舒适。2.首创基于DLP光固化3D打印的全口义齿多色一体成型方法。3.通过案例提出并验证了个性化义齿基托的设计原理,该设计方案所制备义齿基托的制造精度和组织面舒适度明显优于传统义齿基托制备工艺。第三,针对所开发的义齿基托纳米复合材料及个性化义齿基托的制造要求,研发DLP光固化3D打印专用设备,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了其成型工艺。1.Dental-1设备使用光学矫正法,通过加装反畸变镜头,减少面曝光时的桶形畸变,提高了设备的成型精度及稳定性。2.Dental-2设备使用软件矫正法,根据线性插值算法,调整投影图像的灰度值,形成了比较均匀的光辐照分布,将光辐照度均匀到37.7±0.1×100?W/cm2,误差仅为0.2×100?W/cm2,设备制造精度在±0.05 mm范围内提高3.2%、在±0.1mm范围内提高5.8%。3.新型PMMA光敏树脂的成型工艺实验表明,材料成型精度与收缩率、Z轴层厚以及紫外光强度成反比关系。当CNCs-Ag含量达到0.25 wt.%时,复合材料收缩率降低0.91%,成型精度(±0.05 mm)提高7.57%;当Ti O2和PEEK含量分别达到1 wt.%和3 wt.%时,复合材料收缩率降低1.44%,成型精度(±0.05mm)提高4.97%;当Z轴层厚为25?m时,CNCs-Ag/PMMA和Ti O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成型精度(±0.05mm)分别比纯树脂提高0.51%、0.12%,当Z轴层厚为50?m时,这两种树脂分别提高0.96%、0.71%,当Z轴层厚为100?m时,这两种树脂分别提高2.98%、2.57%。当紫外光强度为1700?W/cm2,CNCs-Ag/PMMA和及Ti O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成型精度(±0.05 mm)分别比纯树脂提高0.48%和0.14%,当紫外光强度为2000?W/cm2时分别提高0.82%、0.71%,2300?W/cm2时分别提高3.03%、2.63%。本研究通过功能型PMMA光敏树脂制备、个性化3D打印设计、3D打印设备的改进和成型工艺的改良,提出了一种新的DLP光固化增材制造生产PMMA复合增强义齿基托的技术方案,并通过实验和实践验证了该成套方案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程翊泠[8](2019)在《贴面预备对漂白后釉质粘接的影响和修复病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贴面牙体预备对漂白后牙釉质粘接性能影响的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牙体预备对漂白后牙釉质粘接性能的影响,为牙齿漂白后的贴面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方法:本课题采用离体小牛前牙唇侧牙釉质制作试件48个,试件为4 mm X 4 mm X 4 mm的立方体,试件随机分为2组(每组24个试样):B组(漂白组)和C组(对照组)。B组试件使用40%过氧化氢凝胶(Opalescence Boost)漂白2次,每次45 min,2次漂白处理间隔1周,C组试件不做任何处理。完成以上处理后立即均匀磨除试件表面0.5 mm牙釉质,使用35%磷酸酸蚀15 s后冲洗,涂布树脂粘接剂(Single bond 2),光照10 s后在表面堆塑树脂水门汀(RelyX Veneer)。将B组和C组进一步分为2个亚组(n=12):T组(冷热循环组)和N组(无冷热循环)。T组试件置于5℃和55℃的水浴箱中进行冷热循环5000次。应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对试件进行微剪切试验,并记录微剪切粘接强度(μSBS),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α=0.05)分析μSBS值。应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剪切后的断裂面,并进行断裂面的破坏模式分析。结果:不同组试件的μSBS值范围为21.42~25.21 MPa。漂白处理和冷热循环并未对试件的μSBS值造成显着影响(P值分别为0.348及0.507)。漂白处理与冷热循环之间无显着相关性(P=0.514)。所有实验组都表现出较高比例的混合断裂。结论:漂白后的牙釉质表面磨除0.5 mm后,可即刻进行粘接修复。第二部分口腔修复病例报告目的:收集前牙美学修复、后牙(牙合)贴面及全冠修复、无牙颌修复病例,并对修复方法及修复效果进行探讨。方法:从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的患者中收集了5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情况及其需求,分别采用(牙合)贴面、单冠、固定桥、种植和全口义齿等修复方式,运用数字微笑设计、牙龈成型技术、椅旁CAD/CAM技术和复制义齿技术等修复技术,选择玻璃陶瓷、氧化锆陶瓷等修复材料进行修复,并探讨相关因素。结果:前牙美学修复、后牙牙体缺损修复和无牙颌修复3种类型病例,共计5例,均根据患者情况及个人诉求,采取不同修复方案进行修复。在牙体缺损的前牙美学修复中,应用数字化微笑设计,选择氧化锆修复材料进行单冠修复,可见术后修复效果与术前设计一致;在牙列缺损的固定桥修复中,选择卵圆形形态的桥体龈端,塑造了协调的牙龈轮廓;在牙列缺损的种植修复中,使用临时修复体逐步进行牙龈塑形,引导软组织成型,提升了美学效果;在后牙区牙体缺损修复中,椅旁CAD/CAM技术使修复体可当天完成,该技术快速舒适,减少了患者的复诊次数,患者偏好度高;在无牙颌修复中,复制患者已经习惯且符合设计要求的旧义齿制作新义齿,保留了旧义齿的形态,简化了就诊流程,使患者可以更快地适应新的义齿。患者均对修复效果表示满意。结论:数字微笑设计、全瓷材料的选择、固定桥桥体龈端的卵圆形形态及临时修复体保障了前牙美学修复的效果;椅旁CAD/CAM技术在单颗牙的牙体缺损修复中精度高,修复效果好;全口义齿复制技术的应用使患者可以更快地适应新的义齿。

张泽宇[9](2019)在《上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剩余骨高度种植术式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实验目的:随着种植技术和材料的发展,种植修复已成为牙列缺损修复治疗的方法之一。上颌第一磨牙常因骨量原因影响种植技术的应用,牙齿缺失后牙槽骨吸收及上颌窦气化造成窦底的位置下降不同程度造成剩余牙槽骨高度降低,导致种植骨高度不足而无法常规植入种植体,往往需要进行上颌窦提升术。本研究拟通过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骨高度并统计该牙位种植手术,分析不同剩余骨高度情况下种植术式选择,比较两种上颌窦提升术所需剩余骨高度,为临床提供参考。实验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进行上颌第一磨牙种植手术的57例患者CBCT影像学数据及临床病历资料。使用Ka Vo e Xam Vision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种植术前的术区剩余牙槽骨高度,对比不同种植术式、不同性别的剩余牙槽骨高度,应用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1.本研究57例上颌第一磨牙种植手术中,共进行常规种植术27例,占比47.37%,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12.43±3.13mm;上颌窦底内提升术28例,所占比例为49.12%,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6.46±1.60mm;上颌窦外提升术共2例,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3.13±0.18mm,占3.51%。对三组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应用秩和检验,三者间比较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者间两两比较,三组P值均满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57例上颌第一磨牙种植手术中,其中男性33例,占57.89%,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8.75±4.11mm;女性24例,占42.11%,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9.48±3.92mm。应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本研究中共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术28例,平均提升骨高度3.0±1.28mm,其中13例同期置愈合基台,15例置覆盖螺丝后严密缝合;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2例,平均提升骨高度7.5±2.12mm,均置覆盖螺丝后严密缝合。4.本研究中共2例上颌窦外提升手术,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mm、3.25mm,采取术中植入骨替代材料后同期植入长度10mm的种植体,扭矩15N·cm,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良好。5.本研究共选取57例手术,其中常规手术27例,平均植入扭矩29.63±8.31N·cm;上颌窦内提升术28例,平均植入扭矩25.71±9.79 N·cm;上颌窦外提升术2例,植入扭矩均为15 N·cm。实验结论:1.上颌第一磨牙区种植术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剩余骨高度(RBH)大小,本研究57例手术中,其中30例进行了上颌窦提升术。经对剩余牙槽骨高度统计发现,常规种植术、上颌窦内提升术、上颌窦外提升术的平均剩余骨高度分别为12.43±3.13mm、6.46±1.60mm和3.13±0.18mm,其中,常规手术最小剩余牙槽骨高度为8.5mm,上颌窦内提升术中最小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50mm,上颌窦外提升术中最小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00mm;三种术式间以及两两术式间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着性差异。2.上颌第一磨牙缺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在性别间无显着性差异。3.上颌第一磨牙区进行种植术式选择时,在剩余牙槽骨宽度足够的同时应以缺牙区剩余骨高度为前提,结合颌骨密度和种植体长度、直径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进行手术方案设计,以获得最佳的初期稳定性及修复效果。

曾丽君[10](2019)在《Dahl(牙合)垫临床应用的短期观察》文中提出上前牙缺失或者缺损造成对颌牙过萌的临床现象十分普遍,修复间隙不足是这类病例的修复难点。修复空间管控是治疗关键,大面积牙体预备、正畸、全牙列咬合重建等方法可以获得修复空间。随着树脂材料和粘接技术的发展,借鉴Dahl概念的局部(牙合)垫开始应用于这类病例的修复空间获得,它具有微创、实惠、治疗周期短的优势,但是由于其在治疗初期引入咬合干扰而限制了发展。目的:根据Dahl概念制作局部(牙合)垫(以下称为Dahl(牙合)垫)恢复患者上前牙的修复空间[1-2],并且观察其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9月-2019年3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牙齿缺损且垂直向修复空间不足,并且自愿选择Dahl(牙合)垫治疗的3例患者,两例男性,一例女性,年龄范围为18-43岁,平均年龄30岁。为此3例患者进行治疗,完成基础治疗后,患者一用纯钛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式Dahl(牙合)垫治疗获得修复空间,患者二与患者三用复合树脂固定Dahl(牙合)垫治疗获得修复空间,借助T-Scan咬合测力分析系统检测(牙合)垫戴入即刻,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直到恢复牙尖交错的咬合接触变化,之后进行必要的牙体预备,用最终暂时性修复体维持咬合状态,一个月后再次用T-Scan检测咬合接触,基本无改变,则完成最终修复。应用3-shape口内扫描仪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的数字化牙列模型,匹配重叠后观察牙齿移动情况;并于术前及最终修复体制作前拍摄基牙根尖片,观察根尖及牙周情况。结果:1、临床观察结果:从接受(牙合)垫治疗到重新恢复广泛咬合接触,患者二与患者三时间最短均为5周。患者一时间稍长为24周。所有患者表示治疗开始时咀嚼效率有所降低,两周后逐渐上升。仅患者一诉治疗期间出现过面部肌肉疲劳,嘱患者尽量软食,一周后改善。最终所有患者均恢复了全牙列的广泛咬合接触,且获得充足修复间隙。对治疗前后的数字化模型进行重叠,与(牙合)垫接触的下前牙被压低,脱离咬合接触的后牙及牙槽骨共同萌出。2、根尖片:患者戴Dahl(牙合)垫之前基牙根尖片与重新建立后牙尖窝接触后进行最终修复体制作之前基牙根尖片的比较,共13颗受试牙,除去除患者二因妊娠无法拍摄根尖片的4颗,共完成前后对照9颗,未观察到牙周膜间隙增宽,牙根吸收,牙槽骨吸收的现象。3、T-Scan扫描咬合接触:戴入(牙合)垫后接触均先减少后逐步增大,最终恢复到广泛的咬合接触。4、满意度调查:患者均表示Dahl(牙合)垫戴入后咀嚼效率会降低,随着治疗进展咀嚼效率逐步提高,而固定的(牙合)垫要比活动式的更加舒适,仅有一位患者表示治疗期间出现过肌肉疲劳,无论是固定还是活动(牙合)垫对发音、美观、口腔卫生的保持影响很小,患者的满意度高。而患者对最终修复体的满意度达到了100%。5、最终修复体评价:通过最终修复体制作完成后随访记录,最终修复体均符合美国公共卫生服务标准,修复体边缘密合、无继发龋、固位良好、符合功能与美学要求。结论:1、Dahl(牙合)垫可以十分有效达到修复空间管控的目的,可以压低上下前牙,伸长磨牙,有助于上前牙修复空间获得;2、Dahl(牙合)垫在应用过程中患者口颌系统发生改变,此类改变是否引起其他不良副反应仍需长期观察研究;3、每位患者都会经历减少到逐渐恢复的过程;牙齿移动是从最后一颗磨牙开始,上颌移动量大于下颌,左右对称无差异,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二、桩核结构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桩核结构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精度研究
    前言
    一、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精度的体外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二、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精度的临床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无牙颌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系统分析与评价
    前言
    1.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病例报告
    前言
    一、牙体缺损的固定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一后牙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病例
        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体会
    二、牙列缺损种植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二上前牙外伤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病例
        病例三前磨牙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病例
        数字化技术在即刻种植及牙龈塑形中的应用体会
    三、牙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四可摘局部义齿咬合抬高病例
        病例五可摘局部义齿选择性压力印模病例
        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体会
参考文献
综述 口内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四种桩道冲洗方案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离体牙的纳入及准备
    2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3 实验分组
    4 实验方法
        4.1 离体牙的根管治疗、桩道制备和冲洗
        4.2 纤维桩的粘接及牙齿薄片的制备
        4.3 推出实验
        4.4 桩道表面的电镜观察
        4.5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剪切粘接强度结果
    2 各组粘接断裂模式结果
    3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讨论
    1 冲洗液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
        1.1 EDTA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1.2 次氯酸钠+EDTA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1.3 氯己定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1.4 双氧水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2 纤维桩预处理
    3 推出实验
    4 超声荡洗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报告20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下颌磨牙半切除术后不同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方法
    3.术后修复步骤
    4.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桩核修复体肩领效应的扩展有限元分析&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纤维被核冠修复体表面形貌数据的获取和高仿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四种肩领高度纤维桩核冠修复体的抗力分析
    实验一 四种肩领高度桩核冠修复体的体外抗折实验
    实验二 肩领高度对桩核冠修复体抗力影响的扩展有限元分析
第三部分 六种肩领结构纤维桩核冠修复体的抗力分析
    实验三 六种种肩领结构桩核冠修复体的体外抗折实验
    实验四 六种肩领结构桩核修复体的彳广展有限元分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报告
    Case 1
    临床病例一
    Case 2
    临床病例二
    Case 3
    临床病例三
    Case 4
    临床病例四
    Case 5
    临床病例五
    Case 6
    临床病例六
致谢

(5)多次烧结对快速结晶氧化锆全冠边缘适合性影响的研究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多次烧结对快速结晶氧化锆全冠边缘适合性影响的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口腔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一 牙列缺失全口义齿修复
    病例二 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
    病例三 右上前牙瓷贴面修复
    参考文献
综述 传统印模或数字化印模对固定修复体适合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6)两民族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壁厚度及牙根直径的CBCT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技术路线图
    4.质量控制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CBCT 在口腔临床修复工作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纳米复合改性PMMA义齿基托DLP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3D打印光敏树脂
        1.2.1 光敏树脂组成
        1.2.2 光敏树脂分类
        1.2.3 光敏树脂的发展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1.3 PMMA光敏树脂及其在义齿修复的应用
        1.3.1 PMMA义齿基托发展现状
        1.3.2 PMMA义齿基托机械性能研究
        1.3.3 PMMA义齿基托抗菌性能研究
    1.4 3D打印技术
        1.4.1 3D打印技术分类
        1.4.2 DLP光固化3D打印原理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纳米微晶纤维素载银填料改性PMMA光敏树脂及其功能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纳米微晶纤维素载银(CNCs-Ag)填料的制备
        2.2.4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3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力学测试
        2.3.4 CNCs-Ag/PMMA光敏树脂断裂面扫描电镜及元素映射测试
        2.3.5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抗菌测试
        2.3.6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2.3.7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流变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纳米填料CNCs-Ag的理化表征
        2.4.2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力学性能分析
        2.4.3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抗菌性评价
        2.4.4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2.4.5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流变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二氧化钛/聚醚醚酮改性PMMA光敏树脂及其功能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纳米TiO_2的改性
        3.2.4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X射线衍射(XRD)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3.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3.4 接触角测试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6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力学测试
        3.3.7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抗菌测试
        3.3.8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3.3.9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流变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改性TiO_2 纳米颗粒(TiO_2-KH570)的理化表征
        3.4.2 PEEK的理化表征
        3.4.3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力学性能分析
        3.4.4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抗菌性评价
        3.4.5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细胞相容性评价
        3.4.6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流变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义齿基托个性化设计及3D打印适合性研究
    4.1 前言
    4.2 覆盖义齿个性化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4.2.1 种植体覆盖义齿
        4.2.2 种植体覆盖义齿建模
        4.2.3 有限元分析过程
        4.2.4 有限元分析结果
    4.3 全口义齿一体化成型工艺研究
        4.3.1 一体化成型研究意义
        4.3.2 设计及制备流程
        4.3.3 成型设备实现方案
    4.4 义齿基托3D打印适合性研究
        4.4.1 精度及贴合性实验方法
        4.4.2 精度及贴合性实验分析
        4.4.3 组织面贴合性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LP光固化3D打印设备改进及成型工艺研究
    5.1 前言
    5.2 DLP光固化成型
    5.3 DLP光固化3D打印畸变研究
        5.3.1 畸变来源及矫正方法
        5.3.2 投影光机光学系统优化
        5.3.3 专用光机光学系统优化
    5.4 专用光机光均匀化实验
        5.4.1 光的辐照度
        5.4.2 PNG图像及RGB原理
        5.4.3 光辐照度与灰度值
        5.4.4 光辐照度分布模型
        5.4.5 设备成型精度测试
    5.5 设备成型工艺研究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性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贴面预备对漂白后釉质粘接的影响和修复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贴面牙体预备对漂白后牙釉质粘接性能影响的研究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口腔修复病例报告
    前言
    一、前牙美学区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一 牙体缺损的前牙美学修复
        病例二 牙列缺损的固定桥修复
        病例三 牙列缺损的种植美学修复
        体会
    二、椅旁CAD/CAM技术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四 椅旁CAD/CAM技术的牙合贴面修复
        体会
    三、无牙颌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五 复制旧义齿的全口义齿修复
        体会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上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剩余骨高度种植术式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上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剩余骨高度种植术式的回顾性分析
    1.1 对象与方法
        1.1.1 主要设备和软件
        1.1.2 研究对象
        1.1.3 CBCT的投照与三维重建
        1.1.4 上颌第一磨牙种植术区剩余骨高度的测量
        1.1.5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不同术式上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骨高度
        1.2.2 不同性别上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骨高度
        1.2.3 上颌窦内提升术及外提升术中提升骨高度
        1.2.4 上颌窦外提升术剩余牙槽骨高度
        1.2.5 不同术式种植体植入扭矩
    1.3 讨论
        1.3.1 牙列缺损的修复方法
        1.3.2 剩余牙槽骨高度对上颌第一磨牙术式选择的影响
        1.3.3 不同性别剩余牙槽骨高度
        1.3.4 上颌窦外提升术的种植体植入时机
        1.3.5 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上颌第一磨牙区种植术中的应用
    1.4 小结
二、临床病例展示
    2.1 临床病例1
    2.2 临床病例2
    2.3 临床病例3
    2.4 临床病例4
    2.5 临床病例5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上颌窦底提升术在种植修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Dahl(牙合)垫临床应用的短期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局部牙列磨损、缺损的病因及治疗
    1.1 引言
    1.2 病因
        1.2.1 龋病
        1.2.2 牙齿磨损
        1.2.3 外伤
        1.2.4 发育问题
    1.3 咬合垂直距离
    1.4 治疗
        1.4.1 大面积牙体预备
        1.4.2 正畸
        1.4.3 全牙列咬合重建
        1.4.4 Dahl概念
    1.5 总结
第2章 应用Dahl(牙合)垫创造修复空间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主要研究设备和材料
        2.1.2 研究对象
        2.1.3 治疗计划
        2.1.4 根尖片
        2.1.5 3-shape扫描(数字化模型重叠测量)
        2.1.6 T-scan咬合接触检测
        2.1.7 Dahl(牙合)垫厚度
        2.1.8 满意度调查
        2.1.9 最终修复体评价
    2.2 结果
        2.2.1 根尖片
        2.2.2 T-Scan扫描咬合接触
        2.2.3 满意度调查
        2.2.4 最终修复体评价
    2.3 讨论
        2.3.1 Dahl(牙合)垫的工作机理
        2.3.2 治疗时间
        2.3.3 不良副反应
        2.3.4 咬合接触变化
        2.3.5 最终修复体的选择
        2.3.6 病因与预后
        2.3.7 Dahl概念的适应症
    2.4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病例报告一
    病例报告二
    病例报告三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美学修复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四、桩核结构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D]. 兰晓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四种桩道冲洗方案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D]. 杨晓晓. 青岛大学, 2019(02)
  • [3]下颌磨牙半切除术后不同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D]. 邱曼菲.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4]桩核修复体肩领效应的扩展有限元分析&病例报告[D]. 张一祎. 武汉大学, 2015(07)
  • [5]多次烧结对快速结晶氧化锆全冠边缘适合性影响的研究及病例报告[D]. 陈圣元.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两民族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壁厚度及牙根直径的CBCT对比分析[D]. 孙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2)
  • [7]纳米复合改性PMMA义齿基托DLP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研究[D]. 陈盛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8]贴面预备对漂白后釉质粘接的影响和修复病例报告[D]. 程翊泠.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上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剩余骨高度种植术式的回顾性分析[D]. 张泽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Dahl(牙合)垫临床应用的短期观察[D]. 曾丽君. 南昌大学, 2019(01)

标签:;  ;  ;  ;  

桩核结构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