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经期偏头痛166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元媛[1](2020)在《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随访》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CVS)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以期提高对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且符合儿童功能性胃肠病ROME IV诊断标准的141例CVS患儿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141例患儿中,男65例,女76例,发病年龄中位数5.5岁(0-15岁5月),诊断年龄中位数8.3岁(11月-15岁8月),首次发病至确诊的病程平均2.3年(3月-11.3年),平均住院4次。其中60.28%(85/141)有明确诱因,感染与饮食不当最常见。所有病例均有呕吐,发作持续时间中位数为5d(2d-2w),平均每日呕吐发作约15次,间歇期中位数38d(5d-6m)。其他症状包括腹痛(72.34%,102/141)、恶心(46.81%,66/141)、头晕(30.50%,43/141)、发热(26.24%,37/141)、头痛(19.86%,28/141)、便秘(19.15%,27/141)。所有病例急性期均予以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发作间期予以赛庚啶、普萘洛尔、西比灵等药物预防治疗,88例患儿随访1-10年,92%患儿治疗有效,9例患儿仍有头痛表现(其中1例外院诊断偏头痛),13例有腹痛表现。结论:CVS是儿童呕吐的常见病因之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发作前通常有诱因且临床诊断常有延迟。CVS可反复发作,除呕吐外常有其他消化道或自主神经紊乱相关症状。对于发作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的患儿预防应用赛庚啶、普萘洛尔、西比灵等药物多数有效。
曾超楠[2](2020)在《灵龟八法针刺治疗经行头痛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灵龟八法针刺治疗经行头痛(月经性偏头痛),对比观察灵龟八法与普通针刺疗法对本病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差异,从而为灵龟八法针刺治疗经行头痛提供依据。方法:从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传统疗法科及针灸科门诊部患者和志愿者招募,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经行头痛患者随机分成灵龟八法针刺组及普通针刺组,比例1:1,于末次月经第22天开始进行连续7天的针刺治疗,此为1疗程,于下一次月经第22天开始进行连续7天的针刺治疗,此为2疗程,共2个疗程,灵龟八法针刺组以患者就诊时间进行开穴,根据相配关系选择主穴与配穴(公孙与内关、足临泣与外关、列缺与照海、后溪与申脉,4组选取其中1组)共4穴进行针刺,普通针刺组参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选双侧(太阳、率谷、悬颅、头维、风池、外关、太冲、足临泣等)穴位进行针刺,得气后均留针30分钟,其中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分别在治疗前、第1次月经期结束、第2次月经期结束、第3次月经期结束(随访)进行头痛指数、生活质量量表测定,分别在第1次月经期结束、第2次月经期结束、第3次月经期结束(随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本课题共66例经行头痛患者纳入研究,灵龟八法针刺组脱落3人,普通针刺组脱落3人,脱落率为9.09%,共60例纳入统计分析。2.基线比较:治疗前灵龟八法针刺组与普通针刺组年龄等一般资料以及头痛指数和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基线齐(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头痛指数方面,第1次月经期与治疗前、第2次月经期与第1次月经期、第3次月经期与第2次月经期、第3次月经期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灵龟八法针刺组数据间在不同时期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普通针刺组在不同时期数据间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1次月经期、第2次月经期和第3次月经期两组数据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方面,灵龟八法针刺组第1次月经期与治疗前、第2次月经期与第1次月经期在上述不同时期数据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3次月经期与第2次月经期数据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3次月经期与治疗前数据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普通针刺组第1次月经期与治疗前数据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2次月经期与第1次月经期、第3次月经期与第2次月经期数据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3次月经期与治疗前数据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1次月经期、第2次月经期和第3次月经期两组数据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两组疗效评价方面:第1次月经期、第2次月经期、第3次月经期两组疗效数据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经行头痛患者的头痛情况,且停止治疗1个月后随访改善情况虽有回降但仍持续,但灵龟八法针刺在治疗期间及停止治疗1个月后改善头痛方面均优于普通针刺;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期间均可提高经行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停止治疗1个月后随访生活质量虽有回降但仍高于治疗前,两种治疗方法提高生活质量相似,但灵龟八法针刺在治疗期间及停止治疗1个月后随访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
赵芸芸[3](2016)在《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现代文献的数据挖掘及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1990年1月-2015年12月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现代文献的选穴规律,并筛选出其RCT研究,系统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下一步系统的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评价和机理研究提供选经用穴的参考。方法:联合电子检索和网络补充检索,利用CNKI等数据库收集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现代文献,建立access数据库,运用针灸数据挖掘软件分析总结其腧穴、经络、特定穴规律。在此基础上,参照Cochrane工作手册,严格制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其RCT研究,筛选完成后提取数据,并应用“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通过Revman5.3软件录入数据进行meta-分析,并按照GRADE标准对证据群分级。结果:数据挖掘共纳入30篇文献,其结果表明现代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在腧穴上主要使用风池、太冲、百会、率谷、合谷、三阴交、头维、太阳、足三里等穴,腧穴配伍上排名较前的多为上述腧穴间的配伍,如“百会=>风池”、“合谷=>太冲”、“太冲=>风池”、“三阴交=>太冲”、“百会=>太冲”、“百会=>太冲风池”、“太冲=>百会”、“太冲=>三阴交”等,且多位于头面颈项和下肢,在经络选用上以肝胆经为首,且重用特定穴,尤其是交会穴和五输穴。在疗程的选择上,17项研究治疗3月,4项研究治疗4月,2项研究治疗2月,1项研究治疗6月。对于每一疗程的起始治疗时间,19项研究在来潮前3-7天开始治疗,4项研究在来潮前10天治疗,5项研究在疼痛发作时治疗。对于每一疗程的治疗结束时间,10项研究在经净时结束,9项研究在月经来潮时结束,有3项研究治疗贯穿整个月经周期。对于治疗的频率,22项研究选择每日治疗一次,各有1项研究为隔一日或两日治疗一次,1项研究为每周治疗2-3次,对于刺络放血,均选择每5-7天治疗一次。在随访时间上,10项研究为3月,9项研究为半年,3项研究为1年。对其RCT系统评价,共纳入15项研究,8项为单纯针刺VS西药,2项为针刺结合耳穴VS西药,3项为针刺结合中药VS西药,1项为电针VS西药,1项为刺络放血VS中药。其方法学质量结果为8项B,7项C。Meta-分析结果:(1)总有效率:单纯针刺、针刺结合耳穴、电针均优于西药;针刺结合中药优于西药尚不能被证明;刺络放血优于中药。(2)疼痛指数:单纯针刺优于西药。(3)疼痛程度和时间:单纯针刺优于西药,刺络放血优于中药。(4)症状积分:单纯针刺和针刺结合耳穴分别对综合症状和头痛的改善优于西药;而单纯针刺对伴随症状的改善尚不能被证明强于西药。(5)生化:对PGF2α、ET-1的改善,针刺结合耳穴胜于西药;而对p-EP、血管加压素、NO改善的优越性尚不能被证明。(6)安全性:不能证明针灸疗法比西药安全。各证据群质量除针刺结合耳穴治疗轻度头痛患者与西药比较为低级外其余均为极低。结论:现代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主要以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在经脉上以肝胆经为主,配合脾胃经、肾经膀胱经以及任督二脉。建议未来针灸治疗该病的临床和研究中以上述各选择为主,并结合具体情况适当抉择。本Meta-分析结果验证了针灸疗法对该病的效果,但因研究纳入过少,方法学质量和证据质量都很低,应谨慎把握该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由于目前针灸治疗该病的相关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且其机制研究很少,期待下一步及未来更多相关研究多方面尽量减少偏倚,观测全面,形成高质量RCT,且促进循证医学推广深入,为针灸对该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和机制研究探讨提供更可靠的参考和依据。此外,也期待传统医学、数据挖掘和循证医学的发展与融合,共同为祖国医学的国际认可努力。
赵芸芸,陈芷枫,汪杏,彭闻雁,林逢春,徐梦茜[4](2016)在《近20年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临床概况》文中提出目的总结近二十年来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对近20年来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文献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单纯针刺、灸法、针刺结合灸法、针刺结合中药、针刺结合耳穴、针灸结合放血、针灸结合西药、其他疗法等。结果针灸已广泛用于月经性偏头痛的治疗,证实了针灸治疗该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论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有良好疗效,且无不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王萍[5](2016)在《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风湿蒙蔽,瘀血阻滞证)多中心临床观察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风湿蒙蔽,瘀血阻滞证)的临床观察,以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特点及安全性。方法:通过采用多中心,大样本,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对经中医辨证为风湿蒙蔽,瘀血阻滞型偏头痛的496例患者,服用川芎清脑颗粒,进行用药前后自身对照,疗程为2周。观察其头痛发作次数,起效时间,停药2月后随访头痛发作程度等方面的改善率。结果:481例偏头痛患者经过川芎清脑颗粒治疗2周后,头痛发作次数未见明显变化,但头痛发作程度(VAS评分)及头痛发作天数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4年的患者,停药2个月后无头痛发作累积百分比>70%;患者服药第5天,药物累积起效率为54.1%;评价期内,药物平均起效时间为2.36小时;且患者服用止痛药暴露程度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清脑颗粒可显着减轻患者头痛发作程度,具有起效时间短的特点,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杨佳,沈燕,王舒[6](2013)在《经期偏头痛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临床研究发现,女性偏头痛的发病率与男性相比明显偏高,而经期偏头痛患者占女性偏头痛的65%。由于经期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治疗又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归纳中医对经期偏头痛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和调摄,揭示了中医药治疗在减少头痛发作频率,降低疼痛程度的优势。
付彩红[7](2013)在《川芎定痛饮治疗偏头痛肝风挟瘀证的疗效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偏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特发性头痛,临床以反复发作性头痛为特征,其发病率高,迁延难愈,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大量劳动力丧失,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偏头痛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中西医学医师的共同职责。目前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认识尚不十分清楚,且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应用,影响了偏头痛的治疗效果。近些年来,文献及临床报道发现中医药在防治偏头痛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但大多研究方法较为简单,疗效评价较为单一,且对偏头痛具体分期不是很明确,难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如何体现中医药辨治内涵及疗效评价的规范化,提高中医疗效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始终是中医临床研究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属于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偏头痛辨证论治方案与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前瞻性研究中的一部分,对128例偏头痛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川芎定痛饮在不同时点治疗偏头痛缓解期肝风挟瘀型头痛的疗效特点,为临床中医药的辨治应用提供有力的证据,并对偏头痛缓解期的中医临床研究及疗效评价奠定基础。目的通过对128例偏头痛(肝风挟瘀型)患者的头痛发作情况及中医证候、生活质量、睡眠状况等其他指标的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川芎定痛饮治疗偏头痛缓解期肝风挟瘀证头痛的疗效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充分证据。方法选取128例偏头痛(肝风挟瘀证)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治疗组86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服用川芎定痛饮免煎颗粒,对照组服用川芎定痛饮免煎颗粒安慰剂,所有患者疗程均为12周,服药结束后4周随访1次。以患者的头痛日记为主要依据,同时参照《匹兹堡睡眠指数表》、《生活质量指数量表》、《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分别对两组在治疗期不同时点和随访期的头痛发作次数、发作天数、疼痛程度等头痛相关指标,以及伴随症状、睡眠、生活质量和中医证候要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疗效的评价。结果头痛主要疗效指标:两组在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次数及天数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在治疗12周及随访期,两组的头痛发作次数与基线差值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43、0.033);在治疗12周及随访期,头痛发作天数与基线差值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33、0.042);随访期治疗组和对照组头痛发作天数反应率(与基线比减少一半或以上)分别占83.7%、6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12周和随访期治疗组在改善头痛程度上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7、0.013),随访期疼痛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性显着(P=0.005)。其他疗效指标:治疗期两组的止痛剂使用次数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治疗组止痛剂使用次数持续下降,而安慰剂组则有反弹趋势;治疗12周及随访期伴随症状总积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8、0.025);治疗12周时两组的匹兹堡睡眠指数(PISQ)总积分与基线差值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其中睡眠质量成份积分在治疗4周、12周与基线差值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32、0.047),且与头痛次数变化呈正相关(R=0.215,P=0.047),日间功能障碍成份积分在治疗12周与基线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8);治疗12周时两组的生活质量指数(QLI)总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9),与基线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中前景条目在治疗12周时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且与头痛次数变化呈负相关(R=-0.213,P=0.049);治疗组在中医风证、血瘀证候积分上均呈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川芎定痛饮对防治偏头痛缓解期肝风挟瘀型头痛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尤其在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天数及缓解头痛程度上优于安慰剂对照组,并在治疗后的随访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改善头痛发作情况的同时,对头痛患者的伴随症状、生活质量及睡眠情况也有一定的改善,为临床应用川芎定痛饮辨证防治缓解期偏头痛发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李明[8](2012)在《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发挥中医特色,探讨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头痛的疗效与机理,从而在临床上改进痰浊头痛的治疗方法和改善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痰浊头痛的诊断标准选择病房及门诊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两组分别治疗两周后观察头痛指数评分及中医症候评分。所得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头痛指数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单纯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浊头痛的治疗均有疗效。(2)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浊头痛的治疗效果更为显着,是临床治疗痰浊头痛的可靠有效的方法之一。
李方[9](2012)在《天宁饮对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及TNF-α的干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天宁饮对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的干预作用及其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126例偏头痛病例随机分为正常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三组,正常剂量组45例,高剂量组43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口服天宁饮,对照组口服西比灵胶囊。以15天为一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观察三组用药前后头痛的改善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及TNF-a水平的变化。对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等进行分析判定。结果: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以及头痛持续时间积分:治疗组治疗后积分以及积分差值与对照组相比P<0.01、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治疗组组间比较P>0.05,说明正常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疗效相仿。TNF-a水平:治疗组治疗后TNF-a值及差值与对照组相比,P<0.01、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治疗组组间比较,P>0.05,说明正常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差值与对照组相比,P<0.01、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治疗组组间比较,除了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有差异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正常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在降低血粘度总体水平上未见明显差异。三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三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正常剂量组:治愈率15.6%,显效率51.1%,有效率22.2%,无效率11.1%,总有效率88.9%;高剂量组:治愈率20.9%,显效率60.5%,有效率14.0%,无效率4.7%,总有效率95.3%;对照组:治愈率5.3%,显效率26.3%,有效率39.5%,无效率28.9%,总有效率71.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经卡方检验,P<0.01、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组间相比,经Fisher精确检验,P>0.05,说明正常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总体疗效相仿。三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天宁饮可明显减少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减轻头痛程度、缩短头痛持续时间;临床疗效显着;可以通过降低血粘度和TNF-a的水平达到缓解头痛的目的;正常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总体疗效相仿。
董绪萍,刘茂南[10](2011)在《益母草及其制剂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性由于自身生理特点、分娩或手术过程造成的损伤常会发生一些特有的疾病,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益母草自古以来便被视为妇科良药,各种单方复方制剂对妇女的许多疾病以及产后术后康复有着很好的功效,且不良反应较小,符合安全高效的用药原则。近年来,广大医药工作者对益母草及其制剂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成效显着。
二、月经期偏头痛166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月经期偏头痛16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疗效判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表现 |
2.3 辅助检查 |
2.4 治疗 |
2.5 预后及随访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儿童周期性呕吐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灵龟八法针刺治疗经行头痛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对经行头痛(月经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
一、经行头痛(月经性偏头痛)的定义 |
二、西医对经行头痛(月经性偏头痛)疼痛机制的论述 |
三、西医对经行头痛(月经性偏头痛)的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对经行头痛(月经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
一、中医对经行头痛(月经性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论述 |
二、中医对经行头痛(月经性偏头痛)的治疗 |
第三节 灵龟八法的研究现状 |
一、灵龟八法的概念 |
二、灵龟八法的发展 |
三、灵龟八法的临床研究 |
四、灵龟八法的试验研究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试验病例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临床分组及随机化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测时点及指标 |
四、疗效评定标准 |
五、不良反应的记录与处理 |
六、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一、基础情况比较 |
二、疗效观察 |
三、结果 |
四、不良反应观察 |
第三章 数据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基础情况比较分析 |
第二节 疗效分析 |
第三节 结论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灵龟八法治疗经行头痛的理论依据 |
一、灵龟八法的概述 |
二、灵龟八法的理论基础 |
三、灵龟八法的选穴方法及推算 |
四、灵龟八法的现代机理研究 |
第二节 灵龟八法治疗经行头痛的中医机理探讨 |
第三节 灵龟八法针刺治疗经行头痛(月经性偏头痛)的优势 |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现代文献的数据挖掘及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现代文献的数据挖掘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 |
1.2 文献的检索 |
1.3 数据的录入及预处理 |
1.4 数据挖掘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数据录入和预处理结果 |
2.3 数据挖掘结果 |
第二部分 现代文献的系统评价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 |
1.2 文献的检索 |
1.3 数据的提取和分析 |
1.4 Meta-分析 |
1.5 证据质量评级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数据提取结果 |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结果总结表 |
讨论 |
1. 传统医学对月经性偏头痛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月经性偏头痛的认识 |
3. 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
4. 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现代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
5.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应用 |
6. 纳入RCT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7. Meta-分析结果的证据群质量分析 |
8. 针灸对月经性偏头痛的治疗机制探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检索策略 |
附件二:偏倚风险评价工具 |
附件三:综述 近20年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临床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近20年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临床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针刺治疗 |
2 灸法 |
3 针刺加灸法治疗 |
4 针刺加中药治疗 |
5 针刺加耳穴治疗 |
6 针刺加放血治疗 |
7 针刺加西药治疗 |
8 其他疗法 |
8.1刺络放血 |
8.2电针 |
8.3火针 |
8.4穴位注射 |
8.5耳穴 |
(5)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风湿蒙蔽,瘀血阻滞证)多中心临床观察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头痛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3 思考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案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川芎清脑颗粒的原理 |
2 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分析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6)经期偏头痛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发病机制 |
诊断标准 |
中医药治疗 |
1. 经方验方 |
1.1 从肝论治 |
1.2 从血瘀论治 |
2. 针刺治疗 |
预防与调摄 |
讨论 |
(7)川芎定痛饮治疗偏头痛肝风挟瘀证的疗效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偏头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偏头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诊疗标准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头痛的认识 |
1.1 对头痛病名的认识 |
1.2 对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对头痛治疗的认识 |
2. 针灸治疗头痛的概况 |
2.1 毫针疗法 |
2.2 电针疗法 |
2.3 穴位注射疗法 |
2.4 耳穴疗法 |
2.5 灸法 |
3.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
3.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病因的研究进展 |
3.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
3.3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疗效评定标准 |
3. 统计方法 |
4. 临床资料分析 |
4.1 疗前分析 |
4.2 治疗结果 |
4.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痰浊头痛的发病机理 |
2. 针刺治疗头痛的机理 |
3. 针药处方依据 |
3.1 穴位选择 |
3.2 中药分析 |
4. 视觉模拟评分法 |
5. 临床疗效与结果评价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大学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介 |
附录 |
(9)天宁饮对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及TNF-α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一、中医对偏头痛的相关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临床治疗 |
二、西医对偏头痛的相关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临床治疗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 一般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二) 研究方法 |
1. 观测指标 |
2. 给药方法 |
3. 偏头痛疗效标准 |
4. 安全性评价 |
5. 主要研究方法 |
6. 统计分析 |
二、结果与分析 |
1. 用药前三组资料一般项目对比 |
2. 三组资料治疗后疗效性观察 |
3. 结论 |
4. 安全性观察 |
第三章 讨论 |
一、治法探讨 |
二、方药分析 |
三、现代药理研究 |
四、天宁饮治疗偏头痛作用机理探讨 |
五、组间疗效探讨 |
六、课题中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益母草及其制剂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 |
1.1 治疗原发性痛经 |
1.2 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
1.3 治疗继发性闭经 |
1.4 其他 |
1.4.1 用于女性性冷淡、黄褐斑 |
1.4.2 治疗月经期偏头痛 |
1.4.3 治疗乳腺增生症 |
2 加强子宫收缩和促进子宫复旧 |
3 防治产后出血、尿潴留 |
4 治疗女性内生殖器官良性病变 |
5 辅助终止早期妊娠 |
6 结 语 |
四、月经期偏头痛166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随访[D]. 蒋元媛.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2]灵龟八法针刺治疗经行头痛的临床疗效研究[D]. 曾超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现代文献的数据挖掘及系统评价[D]. 赵芸芸.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4]近20年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临床概况[J]. 赵芸芸,陈芷枫,汪杏,彭闻雁,林逢春,徐梦茜. 光明中医, 2016(05)
- [5]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风湿蒙蔽,瘀血阻滞证)多中心临床观察及疗效分析[D]. 王萍.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经期偏头痛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J]. 杨佳,沈燕,王舒.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08)
- [7]川芎定痛饮治疗偏头痛肝风挟瘀证的疗效特点研究[D]. 付彩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8]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头痛的临床研究[D]. 李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天宁饮对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及TNF-α的干预作用[D]. 李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益母草及其制剂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J]. 董绪萍,刘茂南. 医学综述, 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