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20kV主变串联电抗器保护设计缺陷的改进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陈乾[1](2021)在《数据驱动的交流电力系统保护装置缺陷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继电保护系统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第一道防线,继电保护系统能否可靠运行,各类继电保护装置的缺陷管理工作十分关键和重要。继电保护快速性、选择性和灵敏性均可通过整定计算工作保障,但可靠性与保护装置本身的缺陷情况息息相关,即使动作定值、时间整定和设备配套方案设置合理,装置自身缺陷所引起的二次系统功能缺失会使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失去保障,从而导致故障范围扩大、负荷大面积损失等不利情况。因此,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是保证继电保护“本质安全”的重要关卡。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在电力行业普及,在继电保护装置缺陷管理业务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毋庸置疑。目前缺陷管理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及先进数据挖掘技术为继保装置缺陷诊断创造了有利条件。有鉴于此,本文开展了基于实际数据的交流继保装置缺陷诊断工作,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点:(1)以获取缺陷数据统计学特征为目标,首先介绍了缺陷数据结构并从缺陷分布、缺陷原因及缺陷部位等角度对缺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基于数据统计学特征明确数据分析目标并匹配人工智能算法;(2)以装置缺陷对继电保护系统不正确动作行为影响分析为目标,结合缺陷数据与不正确动作行为数据,基于故障树算法构建了不正确动作行为分析模型,应用于不正确动作行为责任部门分析并提出缺陷管理建议;(3)以缺陷定级辅助决策为目标,基于结构化数据和决策树,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厂商同系列继电保护装置的缺陷定级模型。首先对继保装置缺陷数据进行筛选与分堆,其次运用决策树ID3算法对结构化数据进行挖掘,构建适用于不同厂商同系列继电保护装置的缺陷定级模型,最后结合实例进行系列装置缺陷定级规则分析;(4)以缺陷日志分析为目标,基于非结构化文本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提出了一种继保领域专业词典构建方法并构建缺陷定级模型。首先对文本挖掘技术适用性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适用于二次系统文本挖掘的专业词典构建方法并应用,进一步,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技术构建了缺陷文本分类模型,可用于缺陷定级辅助决策研究。
李栋[2](2018)在《智能变电站内220kV线路保护装置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今夏我国多地遭遇罕见的高温天气造成北京、河北、山东等18个省份的电网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全国日发电量也连续17天超过去年最高值的情况,结合《电力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对电力发展的新要求,明确传统的常规变电站已经不能满足“低碳环保、经济高效、绿色发展”的电网建设新要求,广泛开展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势在必行。为了保护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一次设备,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且能更好地适应智能变电站中的设备环境,本文旨在设计一款适用于智能变电站内应用的新型双芯片系统的线路保护装置,并开展以下工作:(1)分析当前形势下智能变电站中继电保护系统的整体架构方案,通过与传统保护装置的对比,研究智能变电站中一、二次设备的应用以及站内“三层两网”的平台结构对智能变电站内线路保护装置运行环境的影响。(2)明确本装置的保护功能设计基本理念,即在遵从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的前提下为本装置进行基本保护功能设计,配置距离保护、纵联差动保护、过流保护、零序保护、过负荷保护、断路器失灵保护等多种保护类型,力求配置合理、功能全面。(3)基于前文对保护系统整体架构方案和功能设计的研究,进行保护装置硬件部分,包括CPU模块、采集模块、光电隔离模块等整体架构设计。针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对装置计算速率快、精度高、能耗低的要求对双芯片系统中的DSP芯片以及ARM芯片分别进行选型,选择高处理性能、低能耗的芯片,并设计与之匹配的电源模块。(4)针对选择的DSP与ARM芯片分别优化设计芯片的主程序、采集程序、数据处理程序、故障处理程序、通讯程序、人机交互程序。并在保护算法方面研究全波傅立叶算法以及半波傅立叶算法各自的优势与不足,通过数据的分析论证后选用优化的基于时间抽取法(DIT)的基2-FFT库利-图基法,在保证精确度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保护装置的运算数据量,为保护的速动性、可靠性提供了保障。本文从保护系统构架方案、保护功能配置、硬件架构搭建、软件程序编写、算法优化等方面对智能变电站内线路保护装置的整套配置方案进行了设计。本文设计的基于双芯片系统的线路保护装置将能很好地满足全球能源互联网新形势下对智能变电站内线路保护装置的新要求。
王西强[3](2018)在《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轨道车均采用内燃机作为动力源,在隧道内进行作业时,存在噪音大、废气排放等污染问题,一方面会对司乘人员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响作业效率和质量。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具有绿色清洁、低噪音、节能环保的特点,是解决内燃轨道车在隧道内作业时噪音及废气排放污染问题的方案,本文阐述了宝鸡中车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详细介绍了该车电气系统的技术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混合动力轨道车主要技术特点、技术参数和电气设备布置,以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力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完成了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启动蓄电池组、动力蓄电池、牵引电机、牵引变流器、牵引发电机组、空调、电暖器、辅助发电机组的选型及计算。(2)以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控制系统展开详细设计,完成了直流电气系统直流供电方案,内燃机的控制方案,司机台操纵、供电模式切换、牵引保护控制和辅助设备的控制方案。(3)以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完成整车直流电气系统原理图的设计,并完成了一体化司控台的设计。
卢卓群[4](2019)在《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何家变继电保护方案研究》文中指出智能电网和坚强电网的发展离不开智能变电站,而智能变电站将是未来变电站的发展方向。智能变电站的发展离不开电子式互感器,它是智能变电站一次侧电流信号和电压信号检测的基础,是继电保护的数据来源,因此电子式互感器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智能变电站平稳运行的保证。朝阳何家220kV变电站作为辽宁省首座三网合一智能变电站,其建设和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必须得到保证,而电子式互感器作为智能变电站的基础同时也是新兴技术,其应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必须得到理论和实际的验证。本文从电子式互感器的结构、特点以及实验室测试和真实环境测试等几方面对电子式互感器的性能进行测试,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何家变继电保护方案设计。电子式互感器与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相比无磁饱和问题,同时其测量动态范围较大,测量结果更加精确,有效提高继电保护灵敏性和可靠性。论文首先分析了电子式互感器与智能变电站的相互关系和相关技术,确认了电子式互感器是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基础。对比分析了传统互感器和电子式互感器,完成了对电子式互感器的原理、分类的分析,讨论了电子式互感器的结构特点。其次研究了电子式互感器对继电保护的影响。讨论了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和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现场检测原理及方法,分析了电子式互感器的误差调整方法,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实现对电子式互感器的误差调整。论文重点研究了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方案的改进,并根据何家变的具体情况和出线的电压等级,分别对220kV和66kV两种等级回路的母联和线路间隔的电子式互感器配置进行设计,其中220kV母线使用外卡式磁光玻璃型电子式互感器,66kV母线上使用罗氏线圈型电子式互感器。分析了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何家变继电保护方案设计,给出了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高压并联电抗器保护等实施方案图。最后对电子式互感器在何家变220kV变电站进行应用实测,并对现场检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检测确定其指标满足使用要求。通过实际测试,总结出电子式互感器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对升流升压电源质量对误差的影响,采集卡与合并单元配置问题,电容分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误差调整问题和罗氏线圈原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流接入点的选择问题。
李倩[5](2017)在《换流站站用电系统保护定值优化及其可视化整定平台研究》文中指出考虑到站用电系统的重要性以及换流站阀冷系统对直流输电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性,站用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应得到充分保证。阀冷电源系统主要是电机负荷,启动电流瞬间变动迅速,对站用电负荷影响非常大,所以换流站站用电系统的保护定值必须根据这些变动特性的实际情况所对应的最大电流、有无压定值、时间延时等进行合理的整定和优化,使站用电能满足其各系统的使用要求。本文研究了换流站站用电保护系统的整定配合问题,着重于阀冷电源系统与备自投设备配合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以宝安换流站阀冷电源系统为依据,设计实验对400V交流系统中阀冷电源启动特性进行了测试,校验了宝安站阀冷水泵软启动器及熔断器选型和参数定值设定。此后在10kV交流系统层面,对阀冷系统电源自动切换、备自投系统切换等进行保护配合实验。备自投配合试验过程中,在单路电源故障、单台主泵故障的情况下,站用交流电源失电后能够成功复电。而主泵软启动器故障后不能自动复归,延时后导致阀冷系统因无主泵运行跳闸。分析定值配合时序后,针对备自投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对阀冷系统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基于换流站站用电保护动作特性分析,提出换流站站用电系统保护定值整定计算原则和优化方法,使其各电源系统保护能够更好匹配,满足继电保护动作四性要求。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可视化换流站站用电系统保护定值整定管理平台。该系统采用图形化界面,操作简便灵活,实现了换流站站用电系统继电保护模型建立、故障计算、动作仿真、定值整定等功能的集成应用。
陈水耀[6](2016)在《继电保护失效检测及检修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网规模逐步扩大,网架结构日趋复杂,电网安全更加依赖继电保护的可靠性。上世纪90年代末期微机保护开始推广应用,大幅提升了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但保护软件缺陷、装置硬件故障、二次回路异常、人为操作失误等原因引起的不正确动作事件屡有发生,甚至导致电网安全事故。因此,有必要分析保护不正确动作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便最大程度地降低不正确动作的风险。本文在失效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对继电保护失效检测和容错技术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的创新成果:(1)研究了继电保护的失效机理,包括失效影响、失效原因,提出基于失效模式、后果与危险度分析(FMECA)的继电保护三维一体综合检修策略。综合应用空间和时间信息,建立了包含检测型健康因子、随机失效健康因子、应用环境健康因子、可靠性健康因子、改进型健康因子的健康指数评价模型,利用确定性信息反映设备个体当前的健康状况,利用概率统计信息预测设备状态未来的发展趋势,解决了状态评价结果无法指导设备个体检修决策的问题。建立计及人工巡检费用的马尔科夫状态空间模型,揭示了人工巡检周期与检修经济成本的关系,解决了变电站无人值守模式下人工巡检周期确定缺乏理论依据的问题。(2)揭示了微机保护失效检测存在盲区的原因,提出了动作特性匹配与冗余设计相结合的容错新方法。建立包含保护动作区、测量异常区和检测闭锁区的动作特性平面,提出了应用Venn图分析失效检测和动作判别特性匹配度的方法,解决了保护检测闭锁区没有通用设计原则的问题;提出了距离Ⅲ段保护阻抗偏移特性的自适应判据,解决了区外故障伴随PT断线时距离Ⅲ段误动的问题;建立双冗余设计的可靠性分析模型,提出了继电保护主动冗余设计方法,降低了停电检修前的误动风险。(3)提出了基于多源信息挖掘技术的继电保护在线监测方法,从站域和广域两个层面增强了继电保护失效检测能力。建立继电保护自检信息模型和通用状态评价模型,揭示自检信息与设备状态的对应关系,实现了检测型健康因子的实时动态评价;提出了基于同源信息比对的关联监测方法,提高了站域层面二次回路隐性故障的检测能力;建立基于XML Schema的故障录波模型和保护装置内部中间节点信息模型,提出录波数据多抽样率变换算法,解决了复杂故障条件下录波通道智能分群、采样频率归一化、动作逻辑可视化的问题,提高了基于广域信息的保护动作行为分析和诊断水平。(4)提出基于IEC61850标准的继电保护状态检测方法,范围覆盖SV、GOOSE及保护功能,实现了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免维护。揭示了模拟式合并单元可靠性低的原因,提出基于采样值等差分和谐波含量比的数据有效性判别方法,提高了合并单元数据品质的检测和容错能力。提出基于模型匹配的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自动测试方法,实现“有主”的自动测试,解决了人工干预环节多、试验结果不直观的问题,提高了检修效率和安全水平。提出基于扩展CID模型命令监视数据点的GOOSE回路闭环监测方法,实现“自主”的自动测试,进一步提高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状态检测能力。
冯晓伟[7](2015)在《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在内蒙古东部电网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网的发展,继电保护设备的检修工作也日益繁重,过度检修与检修不足都会影响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性,也影响了电网的安全运行,因此,国家电网公司及各网省公司在继电保护设备的状态检修方面已经开展了部分相关研究工作。与一次设备不同,继电保护设备包含了大量电子元器件,其可靠性评估方法、设备检修方法、方式均不同于一次设备,因此不能直接套用一次设备的状态检修方法,急需针对继电保护及相关二次回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可靠性评估体系。另一方面,在运行中积累了大量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情况记录,如何利用这些记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了继电保护设备故障异常分析,简述了微机保护装置的自我检测及告警上传功能、二次回路状态监测手段、常见继电保护设备异常缺陷分析等几个方面,并详细介绍了设备可靠性评估数学模型,对于研究设备状态检修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介绍了OMS系统继电保护统计分析系统中的设备基础台账管理、缺陷统计分析、保护动作统计分析功能模块的应用情况。详细介绍了保护动作统计分析功能模块,主要从统计分析的原则、评价范围和评价体系、指标四方面进行的说明。然后基于继电保护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和功能特点,对继电保护设备的状态评价内容进行分析和选择,提出了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状态评价评分标准。最后本文结合内蒙古东部电网继电保护设备配置和运行情况,总结笔者的实际运维检修管理工作经验,合理制定开展状态检修工作所需的基础资料收集内容及相关要求,并对继电保护设备的专业巡检和运行巡视的周期进行了讨论,根据录入到实际系统中的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继电保护设备健康状态评价,同时说明要对不同的评价结果要适当调整检修周期。通过本论文研究的状态检修决策技术及其在内蒙古东部电网的相关应用,对于提高继电保护设备的状态检修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谢蕊娟[8](2014)在《输变电项目评审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项目评审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对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具有显着影响。近年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电网基建项目急剧增加,各类小型设计公司顺应市场需求大量涌现。由于其技术实力参差不齐,项目报审质量难以保证,给评审工作带来隐患。而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各省的评审机构——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加快了落实评审范围全覆盖的进程,评审业务量剧增,对评审的进度管理与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维持定员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评审流程及电子化辅助办公的方式来解决评审管理压力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本论文通过研究宁夏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工程评审管理方法及其持续改进的过程,在详细调研各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的评审能力、管理流程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评审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可借鉴的经验,提出影响评审管理的关键因素及相应解决措施;其次分析了输变电项目评审技术关键要素及信息化手段在评审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最后将评审技术要点与管理方法有机结合,提出设计评审过程管控平台系统的建设思路,依托信息化手段固化评审流程,实现项目评审质量、效率、进度的全面提升。通过对评审过程各环节的优化设计,实现了设计评审管控平台自动进行资料预审、归档等工作,提升了评审效率。通过建立报审资料清单、评审纪要模板体系,提高了报审及评审质量。通过优化评审流程,强化流程监测,确保评审进度按计划进行。起到了强化评审过程管控的作用,以期对后续评审管理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李颖超[9](2013)在《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方案及其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要求继电保护提高自身性能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安稳控制的协调优化。本文在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研究与设计项目的框架下,考虑电网发展对继电保护的新要求,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保护方案,并对该方案的可靠性及工程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在分析智能变电站信息应用和保护相关设备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区域电网的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在传统保护配置的基础上,设置基于信息共享的站域保护控制和广域保护控制。传统保护面向单个元件,利用被保护对象自身信息独立决策,实现可靠、快速地切除故障;站域保护控制面向变电站,利用站内多个对象的信息,集中决策,改善变电站层面的保护及安稳控制功能;广域保护控制系统面向区域电网,利用多站的综合信息统一判别决策,实现后备保护及安稳控制等功能。文中对各层级的功能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并对具体模块的实现功能进行了简要阐述。对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应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就地化等关键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设计了层次化保护控制在各电压等级变电站的应用方案及系统的协调配合框架,结合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示范工程介绍了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案例。为比较层次化保护方案与传统保护方案的可靠性,本文从硬件系统可靠性和功能配置可用性两个方面,分别应用故障树分析法和马尔科夫状态空间法对层次化保护系统可靠性进行了建模、分析,分析结果均表明:层次化保护系统可靠性较传统保护方案可靠性高。本文设计的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在基于现有保护方案,面向工程实际技术条件和功能需求,方案实用性强;在该架构下可以根据不同变电站工程的需求配置、开发功能模块,方案灵活性高。目前,该方案已经确立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的解决方案。
张健毅,刘涛,高文彪,裴东良,李春阳[10](2013)在《1000kV南阳变电站110kV侧的继电保护配置》文中认为1000kV特高压南阳变电站110kV侧低压无功补偿设备与传统超高压变电站的低压无功补偿设备相比,在设备原理、设备容量、接线方式、保护原理和控制方案方面存在较多的特殊性和创新性。介绍了大容量并联电容器组双桥差保护接线的方案;110kV新型负荷开关的应用使110kV系统的无功设备保护跳闸采用2级出口,失灵保护采用的2级失灵方案;母线死区故障采用特殊跳闸方案;特高压变电站站用变容量相对较小,针对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CT)配置、继电保护定值整定、系统调试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鉴于南阳站站用电系统接线方式的特殊性,提出了110kV站用变差动保护范围的优化方案。
二、220kV主变串联电抗器保护设计缺陷的改进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20kV主变串联电抗器保护设计缺陷的改进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驱动的交流电力系统保护装置缺陷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现状综述 |
1.2.2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1.2.3 继电保护装置缺陷数据分析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继电保护装置缺陷数据统计学特征与数据分析方法筛选 |
2.1 引言 |
2.2 基于统计学的缺陷数据特征分析 |
2.2.1 缺陷数据总体介绍 |
2.2.2 异常缺陷数据修正 |
2.2.3 缺陷数据结构及数字特征统计分析 |
2.2.4 装置缺陷率随服役年龄变化特征专项分析 |
2.2.5 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缺陷数据专项分析 |
2.3 适用于缺陷诊断的数据分析方法探索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故障树的不正确动作行为分析模型 |
3.1 引言 |
3.2 运行数据分析和装置缺陷集构建 |
3.2.1 运行数据特征与分析 |
3.2.2 引起不正确动作行为的装置缺陷集构造 |
3.3 不正确动作行为故障树分析模型 |
3.3.1 一般故障树构造 |
3.3.2 不正确动作行为故障树分析模型构建 |
3.4 实例分析 |
3.4.1 不正确动作行为缺陷部位故障树 |
3.4.2 不正确动作行为缺陷构成因素故障树 |
3.4.3 责任部门分析 |
3.4.4 缺陷管理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规范数据的继电保护装置缺陷诊断模型 |
4.1 引言 |
4.2 缺陷定级需求分析 |
4.3 适用于缺陷定级的数据筛选及修正 |
4.3.1 缺陷数据筛选与分堆 |
4.3.2 缺陷数据修正 |
4.4 基于ID3算法的缺陷严重程度定级模型 |
4.4.1 决策树ID3算法 |
4.4.2 适用于系列装置的缺陷严重程度定级模型 |
4.4.3 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文本数据的继电保护装置缺陷诊断模型 |
5.1 引言 |
5.2 文本挖掘技术概述 |
5.2.1 文本挖掘关键技术及现状 |
5.2.2 文本挖掘技术在缺陷数据中的应用 |
5.3 适用于缺陷诊断的专业文本词典构建 |
5.3.1 缺陷诊断文本词典构建流程 |
5.3.2 停用词表构建 |
5.3.2.1 正则化表达技术 |
5.3.2.2 停用词对象抽取 |
5.3.3 词典构建结果 |
5.4 基于文本数据和支持向量机的缺陷诊断模型 |
5.4.1 缺陷严重程度自动分类模型 |
5.4.2 实例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2)智能变电站内220kV线路保护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中的继电保护系统架构方案设计 |
2.1 保护装置的硬件系统设计 |
2.1.1 传统保护装置的硬件系统 |
2.1.2 智能保护装置的硬件系统 |
2.2 智能保护装置的更新换代 |
2.2.1 智能一次设备的应用 |
2.2.2 智能二次设备的应用 |
2.3 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 |
2.3.1 有源式互感器原理 |
2.3.2 无源式互感器原理 |
2.3.3 电子式互感器应用 |
2.3.4 线路侧电子式互感器配置 |
2.3.5 电子式互感器抗干扰能力技术解决方案 |
2.4 智能变电站网络通信平台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变电站中的线路保护设计基本原理 |
3.1 继电保护装置基本设计理念 |
3.1.1 选择性 |
3.1.2 速动性 |
3.1.3 灵敏性 |
3.1.4 可靠性 |
3.2 线路保护基本功能设计 |
3.2.1 距离保护 |
3.2.2 纵联差动保护 |
3.2.3 过流保护 |
3.2.4 零序保护 |
3.2.5 过负荷保护 |
3.2.6 断路器失灵保护 |
3.2.7 重合闸保护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变电站中的线路保护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智能保护的硬件系统的整体框架设计 |
4.1.1 CPU模块 |
4.1.2 采集模块 |
4.1.3 光电隔离模块 |
4.1.4 通信模块 |
4.1.5 人机接口模块 |
4.2 DSP芯片的选型与仿真 |
4.2.1 DSP芯片的特点 |
4.2.2 DSP芯片TMS320C6713的功能 |
4.2.3 DSP芯片TMS320C6713的特征 |
4.2.4 JTAG环境下的仿真 |
4.3 ARM芯片的选型与仿真 |
4.3.1 ARM芯片的特点 |
4.3.2 ARM芯片AT91SAM9261的功能 |
4.4 电源模块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变电站中的线路保护软件设计 |
5.1 整体软件系统的设计 |
5.2 DSP模块软件环境开发 |
5.2.1 DSP芯片软件开发环境 |
5.2.2 DSP芯片主程序 |
5.2.3 DSP芯片数据采集程序 |
5.2.4 DSP芯片数据处理程序 |
5.2.5 DSP芯片故障处理程序 |
5.3 ARM模块软件环境开发 |
5.3.1 ARM芯片软件基础环境 |
5.3.2 ARM芯片通讯程序 |
5.3.3 ARM芯片人机交互程序 |
5.4 算法的选取与改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混合动力车辆发展现状 |
1.2.1 国内混合动力技术发展状况 |
1.2.2 国外混合动力车辆发展状况 |
1.3 研究内容 |
2 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总体概述 |
2.1 用户对轨道车电气系统的要求 |
2.2 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牵引电力方案 |
2.3 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方案 |
2.3.1 直流电气系统方案说明 |
2.3.2 交流电气系统方案说明 |
2.4 本章小结 |
3 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设备选型 |
3.1 启动蓄电池组 |
3.1.1 设计输入 |
3.1.2 启动蓄电池组容量计算 |
3.1.3 蓄电池选择 |
3.2 动力蓄电池组 |
3.2.1 设计要求 |
3.2.2 动力蓄电电池容量计算 |
3.2.3 动力蓄电池的选型 |
3.2.4 电池管理系统 |
3.3 牵引电机 |
3.3.1 设计输入 |
3.3.2 计算过程 |
3.3.3 牵引电机的选型 |
3.4 牵引变流器 |
3.4.1 设计要求 |
3.4.2 计算过程 |
3.4.3 牵引变流器的选型 |
3.5 牵引发电机组 |
3.5.1 设计要求 |
3.5.2 参数计算 |
3.5.3 牵引发电机组选型 |
3.6 空调 |
3.6.1 设计要求 |
3.6.2 计算输入条件 |
3.6.3 设计计算 |
3.6.4 空调选型 |
3.7 电暖器 |
3.7.1 设计要求 |
3.7.2 设计计算 |
3.7.3 电暖器选型 |
3.8 辅助发电机组 |
3.8.1 发电机组的设计要求 |
3.8.2 设计计算 |
3.8.3 发电机组选型 |
3.9 本章小结 |
4 混合动力轨道车直流电气系统设计 |
4.1 直流供电系统 |
4.1.1 DC24V电源系统 |
4.1.2 DC110V直流系统 |
4.1.3 直流系统配电保护 |
4.2 内燃机控制 |
4.2.1 内燃机的预热与启动 |
4.2.2 内燃机的调速控制 |
4.2.3 内燃机的停机与保护 |
4.3 司机台操作权控制 |
4.4 供电模式切换控制 |
4.4.1 供电模式方案 |
4.4.2 供电模式切换方案 |
4.5 牵引保护控制 |
4.6 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 |
4.6.1 MVB网络 |
4.6.2 CAN网络 |
4.6.3 ETH网络 |
4.6.4 WTB网络 |
4.7 直流辅助设备控制 |
4.8 视频监控系统 |
4.9 一体化司控台 |
4.9.1 一体化司控台外观 |
4.9.2 司机台电气设备布置 |
4.10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电气系统原理图 |
致谢 |
(4)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何家变继电保护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子式互感器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电子式互感器的发展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电子式互感器发展现状分析 |
1.2.3 电子式互感器在我国电网的应用现状 |
1.2.4 目前电子式互感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电子式互感器的相关技术分析 |
2.1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对比分析 |
2.2 电子式互感器与传统互感器的对比分析 |
2.2.1 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的原理及缺陷 |
2.2.2 电子式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
2.2.3 电子式互感器的分类 |
2.2.4 传统的电磁式互感器与电子式互感器的对比分析 |
2.3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
2.4 不同类型电子式互感器存在的问题 |
2.4.1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
2.4.2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 |
2.5 本章小结 |
3 电子式互感器对继电保护影响研究 |
3.1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原则分析 |
3.2 智能保护设备存在的问题 |
3.2.1 电子式互感器对继电保护的影响分析 |
3.2.2 合并单元问题对继电保护的影响分析 |
3.2.3 交换机问题对继电保护的影响分析 |
3.2.4 保护跳闸方式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
3.3 电子互感器在实验室环境下的应用测试 |
3.3.1 许继1600A磁光玻璃型电流互感器应用测试 |
3.3.2 许继600A磁光玻璃型电流互感器频率特性测试 |
3.4 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方案改进 |
3.4.1 智能变电站的母线继电保护方案升级 |
3.4.2 智能变电站分线继电保护方案改进 |
3.5 本章小结 |
4 电子式互感器在何家变继电保护的具体实施和检验 |
4.1 电子式互感器现场检测原理及方法 |
4.1.1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检测原理及方法 |
4.1.2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检测原理及方法 |
4.2 电子式互感器误差调整方法 |
4.3 电子式互感器在何家变的继电保护方案设计 |
4.3.1 220kV电压等级侧配置方式 |
4.3.2 66kV电压等级侧配置方式 |
4.3.3 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何家变继电保护方案设计 |
4.4 电子式互感器及继电保护动作现场检测实例 |
4.4.1 何家220kV智能变电站电子互感器的现场测试 |
4.4.2 现场检测数据及分析 |
4.4.3 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继电保护动作测试 |
4.4.4 电子式互感器与常规互感器的保护动作分析 |
4.4.5 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继电保护方案需注意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换流站站用电系统保护定值优化及其可视化整定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站用电系统保护研究现状 |
1.2.2 换流站站用电系统设计原则 |
1.2.3 换流站阀冷系统结构简介 |
1.2.4 备自投动作策略研究现状 |
1.2.5 继电保护定值整定软件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换流站阀冷系统电源特性试验分析 |
2.1 试验设计概述 |
2.2 宝安换流站阀冷系统电机负荷特性测试试验分析 |
2.2.1 试验方法 |
2.2.2 试验结果 |
2.2.3 结果分析 |
2.3 换流站阀冷系统电源切换与备自投装置配合试验 |
2.3.1 换流站阀冷电源系统与备自投装置情况简介 |
2.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3 改进措施 |
2.3.4 验证试验 |
2.3.5 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换流站站用电系统保护定值优化 |
3.1.阀冷电源系统定值分析优化及配置原则 |
3.1.1 总则 |
3.1.2 阀冷交流进线电源保护参数配置 |
3.1.3 阀冷交流电源电压监视继电器选型 |
3.1.4 阀冷主泵电源保护参数配置 |
3.2 各级电源电流定值配合分析及优化 |
3.3 各级电源备自投及电压定值配合分析及优化 |
3.4 各级电源时间定值配合分析及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站用电系统保护定值整定管理系统开发 |
4.1 架构设计 |
4.1.2 针对性图形化建模 |
4.1.3 混层系统建模 |
4.1.4 装置级保护整定计算 |
4.2 软件设计与实现 |
4.2.1 工程管理模块 |
4.2.2 元件建模模块 |
4.2.3 建模校验模块 |
4.2.4 运行方式设置模块 |
4.2.5 故障计算模块 |
4.2.6 整定计算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调试与分析 |
5.1 宝安换流站站用电系统一次接线图建模 |
5.2 建模模块参数调试 |
5.3 短路计算及整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500kV宝安换流站#3站用变(100B)第一套保护整定书(软件输出结果) |
附录2 ±500kV宝安换流站#3 站用变(100B)第一套保护定值单(软件输出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继电保护失效检测及检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继电保护检修技术研究 |
1.2.2 继电保护可靠性研究 |
1.2.3 继电保护失效率研究 |
1.2.4 继电保护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继电保护失效分析和检修策略研究 |
2.1 引言 |
2.2 继电保护失效机理分析 |
2.2.1 失效影响分析 |
2.2.2 失效原因分析 |
2.3 继电保护三维一体综合检修策略 |
2.3.1 FMECA方法在检修决策中的应用 |
2.3.2 基于空间和时间信息的健康指数评价模型 |
2.3.3 综合检修策略最佳检验周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继电保护失效检测和容错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失效检测和动作判别特性配合度分析与校核 |
3.2.1 保护动作特性设计基本原则 |
3.2.2 失效检测和动作判别特性配合度分析 |
3.2.3 距离Ⅲ段保护自适应阻抗偏移特性 |
3.3 继电保护主动冗余设计方法 |
3.3.1 静态冗余设计的容错措施 |
3.3.2 双冗余设计的可靠性分析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源信息挖掘技术的继电保护在线监测 |
4.1 引言 |
4.2 基于站域信息的继电保护在线状态监测 |
4.2.1 基于自检信息的继电保护状态评价 |
4.2.2 基于同源信息比对的关联监测技术 |
4.3 基于广域信息的继电保护动作行为分析和评估 |
4.3.1 基于XML Schema的故障录波模型及多抽样率变换方法 |
4.3.2 基于中间节点信息建模的动作逻辑可视化展示 |
4.3.3 动作行为评估案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IEC61850的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状态检测 |
5.1 引言 |
5.2 基于采样值特性的合并单元数据有效性检测 |
5.2.1 合并单元数据品质检测机制分析 |
5.2.2 基于采样值等比差的数据有效性检测方法 |
5.3 基于模型匹配的继电保护自动测试方案 |
5.3.1 自动测试系统架构 |
5.3.2 测试流程及安全措施 |
5.3.3 测试案例分析 |
5.4 基于ICD模型扩展的GOOSE虚回路状态监测 |
5.4.1 GOOSE控制命令操作流程 |
5.4.2 ICD模型命令监视功能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在内蒙古东部电网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意义 |
第2章 继电保护设备故障异常分析 |
2.1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自检功能 |
2.2 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状态监测方法 |
2.3 继电保护设备故障异常分析 |
2.4 继电保护设备可靠性评估的数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调度管理系统继电保护应用模块讨论 |
3.1 OMS系统应用现状 |
3.2 继电保护运行管理 |
3.3 继电保护统计分析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继电保护状态评价原则及内容 |
4.1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的分类 |
4.2 继电保护设备评价内容 |
4.3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原则 |
4.4 继电保护设备评分标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在内蒙古东部电网的应用 |
5.1 设备运行情况分析 |
5.2 基础信息收集 |
5.3 巡视和巡检项目及周期 |
5.4 继电保护状态评价 |
5.5 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未来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输变电项目评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预期成果 |
第2章 输变电项目评审管理模式研究 |
2.1 宁夏经研院工程评审管理模式研究 |
2.1.1 现有管理模式的完善历程 |
2.1.2 宁夏经研院评审职责分工 |
2.1.3 宁夏经研院评审流程 |
2.1.4 现有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2.2 评审管理调查研究 |
2.2.1 国网经研院管理特点分析 |
2.2.2 天津经研院特点分析 |
2.2.3 山东经研院特点分析 |
2.3 评审管理研究思路 |
2.3.1 强化评审计划管理 |
2.3.2 优化评审流程 |
2.3.3 提高评审质量 |
2.3.4 提升管理水平 |
2.4 评审管理研究重点内容 |
2.4.1 建立计划管理制度 |
2.4.2 加强评审进度控制 |
2.4.3 提升评审质量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变电项目评审技术要点研究 |
3.1 输变电工程评审技术要点在评审中的重要性 |
3.2 输变电工程评审技术要点的重要依据 |
3.2.1 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 |
3.2.2 设计深度规定 |
3.2.3 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 |
3.2.4 各专业规程规范及相关文件要求 |
3.3 输变电工程技术评审要点 |
3.3.1 项目可研阶段评审要点 |
3.3.2 项目初设评审要点 |
3.4 输变电工程评审必备条件 |
3.4.1 可研评审必备条件 |
3.4.2 初设评审必备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输变电项目评审信息化应用研究 |
4.1 信息化在输变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应用 |
4.2 评审管理对信息化应用的真实需求 |
4.3 深化应用评审管理信息化手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评审过程管控平台建设思路 |
5.1 总体思路 |
5.1.1 将技术要点与管理手段相结合 |
5.1.2 利用信息化手段减轻人工操作压力 |
5.1.3 强化评审过程监督 |
5.2 评审过程各环节管理优化设计 |
5.2.1 评审计划环节 |
5.2.2 资料上报环节 |
5.2.3 资料预审环节 |
5.2.4 会议组织环节 |
5.2.5 会议的召开环节 |
5.2.6 资料收口环节 |
5.2.7 会议纪要编写 |
5.2.8 资料归档环节 |
5.3 评审过程管理流程优化设计 |
5.4 评审过程管理辅助功能设计 |
5.4.1 评审流程监测 |
5.4.2 成果管理 |
5.4.3 专家库管理 |
5.4.4 设计单位资信管理 |
5.4.5 图档中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方案及其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继电保护技术方案研究现状 |
1.2.2 继电保护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智能变电站保护相关技术应用分析 |
2.1 智能变电站信息流及保护冗余信息 |
2.1.1 数据信息流 |
2.1.2 保护的多冗余信息 |
2.2 智能变电站关键设备及技术工程应用分析 |
2.2.1 电子式互感器应用分析 |
2.2.2 合并单元应用分析 |
2.2.3 智能终端应用分析 |
2.2.4 组网方式及交换机配置应用分析 |
2.2.5 时间同步系统应用分析 |
2.3 小结 |
3 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3.1 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
3.1.1 概念及构成 |
3.1.2 三层配合关系 |
3.1.3 系统架构设计 |
3.1.4 系统特点 |
3.2 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功能配置 |
3.2.1 就地级保护功能配置 |
3.2.2 站域保护控制功能配置 |
3.2.3 广域保护控制功能配置 |
3.3 小结 |
4 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应用研究 |
4.1 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应用原则 |
4.1.1 就地级保护应用原则 |
4.1.2 站域保护控制应用原则 |
4.1.3 广域保护控制应用原则 |
4.2 关键技术方案探讨 |
4.2.1 保护就地化方案 |
4.2.2 站域保护控制通信方案 |
4.3 系统应用方案设计 |
4.4 工程应用案例 |
4.4.1 工程概况 |
4.4.2 层次化保护控制配置 |
4.5 小结 |
5 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可靠性研究 |
5.1 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 |
5.1.1 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
5.1.2 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评价指标 |
5.2 层次化保护系统硬件可靠性分析 |
5.2.1 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 |
5.2.2 故障树分析法基础 |
5.2.3 层次化保护系统硬件可靠性框图 |
5.2.4 层次化保护系统元件的FMEA |
5.2.5 层次化保护系统故障树分析 |
5.3 层次化保护系统功能可靠性分析 |
5.3.1 马尔科夫状态空间法基础 |
5.3.2 层次化保护系统马尔科夫模型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1000kV南阳变电站110kV侧的继电保护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低压并联电容器组保护方案 |
2 低压并联电抗器保护 |
3.1 110 kV新型负荷开关的应用 |
4.1 母线差动保护 |
4.2 母线失灵保护 |
4.3 母差保护的死区问题 |
5 110 kV站用变差动保护范围的优化 |
四、220kV主变串联电抗器保护设计缺陷的改进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驱动的交流电力系统保护装置缺陷诊断研究[D]. 陈乾.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2]智能变电站内220kV线路保护装置的设计[D]. 李栋.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3]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设计[D]. 王西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4]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何家变继电保护方案研究[D]. 卢卓群.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5]换流站站用电系统保护定值优化及其可视化整定平台研究[D]. 李倩.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6]继电保护失效检测及检修策略研究[D]. 陈水耀.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7]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在内蒙古东部电网的研究与应用[D]. 冯晓伟.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6)
- [8]输变电项目评审管理研究[D]. 谢蕊娟.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1)
- [9]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方案及其可靠性研究[D]. 李颖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10]1000kV南阳变电站110kV侧的继电保护配置[J]. 张健毅,刘涛,高文彪,裴东良,李春阳. 电力建设,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