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文化机构走向市场的设想与探索

铁路文化机构走向市场的设想与探索

一、铁路文化事业单位走向市场的设想和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1](2021)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文中指出海政发[2021]15号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区内各市属公园、林场: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2021年6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前言森林城市建设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向。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2019年,森林城市建设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建设,要求全市具备条件的区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要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为首都更好履行"四个服务"职责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汪美君[2](2021)在《基于场所精神的扎兰屯市历史风貌建筑再利用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

谢意菲[3](2021)在《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建国初期,工人俱乐部建筑诞生之初即是高潮,附带着“工人当家做主”的政治意义和精神意义,在全国大小企业雨后春笋般建成。又在众多新兴娱乐的今天,在城市中变得黯淡。工人俱乐部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因“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建筑产物,随着新兴文化娱乐产业的诞生与兴起,和工人俱乐部社会与政治属性的褪去,曾热火朝天、兴极一时的工人俱乐部建筑逐渐淹没在城市之中。西安工人俱乐部建筑在1978年建设达到最高峰339座,到19世纪80年代末,数量锐减。根据笔者摸排、调查发现,当前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仅有24座(铁路工人文化宫在笔者调研后因西安火车站北扩于2020年拆除)。这些工人俱乐部建筑已不复往日辉煌:有的处于闲置废弃状态;有的将俱乐部改造为门面房出租;有的虽仍处于为职工服务状态,但由于活动减少,闲置率较高。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一方面属于工业遗产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工人俱乐部建筑为演艺、活动场所,属文化遗产。多重属性给予建筑多重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不仅是城市空间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承载了人们的记忆。因此,工人俱乐部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的意义不仅是提升俱乐部建筑空间使用率,也是延续建筑社会文化价值,更是丰富城市面貌、保护城市建筑类型多样性。本篇论文以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为研究主体,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走访调研了25座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建成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依据西安工业发展分期,将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分为第一批集中建设时期、全面发展时期、第二批集中建设时期与衰落时期,总结出各时期俱乐部建筑主要风格特征,并将各时期建筑特征演变进行对比。对各时期的选址、平面、立面、空间、材料、细部、集体记忆等有关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各时期工人俱乐部建筑风格与特色;总结工人俱乐部现状问题及使用状况;探讨俱乐部建筑的历史、文化、社会、艺术、使用五大价值。具体来说,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建成年代较久远,见证着无数历史事件的发生,见证着工厂的兴衰荣败,附带有“工人当家做主”的精神意义与政治意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另外俱乐部建筑空间体量较大,灵活性较高,适应性再利用自由度较大,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俱乐部建筑建成时间跨度较大,具有了解各时期其完整历史风貌时间线的史料价值,并见证建筑结构及技术的进步;另外,俱乐部建筑作为生产区与生活区的重要建筑,具有良好的区位价值。拥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的工厂多是年代久远、历史背景深厚的企业,从该层面来说,企业博物馆适应性再利用模式可宣传企业文化,提升职工自豪感的方式之一,且可作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的补充;社区活动中心是延续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原有文娱活动,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设施场所的,同样可弥补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的不足。依据上述适应性再利用策略分析,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适应性再利用方法,主要包括结构的修缮和植入、内部空间的利用和优化、建筑立面的保护和重构及外部环境的重组和优化。以现有的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改造案例、包括部分工业厂房、仓库等与俱乐部建筑空间类似的改造案例说明上述四方面改造的适用性与可能性。依据不同区位、不同功能、不同建筑价值,选取具体的结构、空间、立面、外部环境适应性再利用策略,提升现有企业工人俱乐部失落的环境、活化建筑空间、延续俱乐部精神文化与记忆。最后,结合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困境与对策,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进行适应性再利用设计,并针对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提出适应性再利用思考和建议。最后总结本篇论文重点内容,提出研究展望。本篇论文以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为起点,呼吁更多学者关注这一失落的建筑类型。本文提出其适应性再利用策略与方法,希望不仅能为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提供一些思路,更希望为全国更多地区千千万万同样境况的工人俱乐部建筑活化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杨子莹[4](2021)在《北京中心地区铁路交通廊道沿线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以京张铁路廊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铁路大国,铁路不仅是经济大动脉,也见证了沿线城市的荣衰和城市空间的发展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由于铁路沿线城市空间用地分离,导致沿线出现脏乱差的情况。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铁路沿线的空间是亟需治理的地面交通空间,而在北京城区众多的铁路廊道中,京张铁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代表了典型的城市空间形态变化过程。因之,论文以北京中心城区内的铁路廊道为预研究对象,依据形态类型学的理论构建城市形态演变模型,然后以京张铁路为例深入分析。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后,借鉴形态类型学派对城市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的分类方式,将城市空间形态要素分为两大部分:平面格局、建筑类型。又根据各空间要素的次级关系,将平面格局分为三部分:街道系统、地块组合和用地性质;将建筑类型分为:建筑类别、建筑形式、建筑高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要素确定后,根据北京中心地区铁路廊道沿线城市空间的现状,构建了适用于北京中心地区铁路交通廊道沿线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模型。以此模型对京张铁路交通廊道沿线城市空间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京张铁路廊道沿线城市空间形态要素的研究,总结出京张铁路沿线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规律。根据其演化规律,从经济发展、规划政策、重大事件三个方面探讨城市空间演化的成因。为实现交通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参考的同时丰富百年京张铁路的空间数据及资料。

王宽[5](2021)在《石家庄市主城区高架桥下部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确保交通能够正常运行,在城市中修建了大量的高架桥,高架桥的出现虽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堵塞难行的问题,但也为城市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过于急躁地追求城市化进程,忽视了城市自身的城市肌理、人文价值和场所精神,从而造成了城市肌理的割裂和城市景观和生态的破坏。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之下,本文从城市高架桥下部空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入手,对城市高架桥下部空间优化改造设计进行探索,梳理国内外高架桥下部空间优化设计案例,提出城市高架桥下部空间的优化设计策略。文章首先就高架桥下部空间所涉及到的高架桥及其结构、下部空间特征、围合元素、高架桥下多功能复合空间等概念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不同学者对概念的多种解读。其次,对国内外的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通过对案例的项目背景、项目概况和设计策略等方面的阐释说明、深度剖析,进而论述高架桥下部空间优化设计的可行性。文章以石家庄市主城区的28座高架桥为研究对象,在现场勘察、问卷访谈的基础上,从高架桥交通体系概况、高架桥下部空间使用现状、高架桥下部空间周边环境、高架桥下部空间造型与色彩、高架桥下生态环境、高架桥下人的行为活动和问卷调查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总结了高架桥下空间现状景观存在的问题与负面影响,从而对石家庄市主城区高架桥下部空间环境形成客观、系统的认识。基于对调研数据的统计、案例研究的分析,指出不同高架桥下部空间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高架桥下部空间的景观优化策略。文章通过对空间功能优化重置、空间融入艺术元素、空间生态修复、空间城市文脉塑造、高架桥下空间管理体系完善5个策略入手,有效提升高架桥下部空间的活力,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类似空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江畔[6](2020)在《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解说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遗产是区域性遗产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在我国铁路技术迅猛发展、铁路线路总长不断增长且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铁路遗产的“何去何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思考。中东铁路遗产是众多铁路遗产中较具代表性的一条。它历经了百年的岁月流转,见证了东北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荣辱,开启了区域近现代化的进程,是重要的历史与文化物证。尽管中东铁路仍保有基本的交通功能,但沿线的众多铁路遗产仍面临巨大的生存考验。为这些遗产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使得遗产能够更长久的留存于公众的视线中,成为业界重要的研究话题。鉴于铁路遗产的基本特征,对铁路遗产的保护需从整体角度出发,寻求既可以保全遗产,又可以有效的利用遗产,使其产生更大价值的途径。“遗产廊道”作为一种大尺度遗产保护方法,它是以资源整合的方式着手于遗产的整体保护与游憩开发,从而实现遗产保护与区域文化与经济复兴的双重目标。该方法适用于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另外,公众参与已成为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将遗产作为公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能够为遗产带来更广泛的公众关注,促使遗产保护行为由一项专业活动转变为公共的、常态化的行为。有公众参与的遗产保护是遗产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为了建立或促进遗产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发展,可借助“解说”这个工具。“解说”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它具有解释说明的功能,且具备教育性和启发性。通过解说可强化公众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关注,使得公众对遗产有基本的认知,对遗产价值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它可作为遗产保护公众化途径中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本研究以“解说”作为契入点,探讨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研究建立在对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历史与现状信息的全盘掌握之上。首先,对遗产解说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从传播学角度解析了解说与遗产保护、遗产旅游之间的根本性联系。其次,对线性遗产保护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论证遗产廊道方法的适用性。以系统规划思想为基础,将西方解说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游憩学理论、体验理论等进行整合,形成一个适用于构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解说体系的理论集合,并在理论探索中,寻找到了可用于解说系统规划的新方法——机会评价。然后,以“机会”的角度审视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提出了由“遗产可解说性、游憩机会和外界影响”构成的遗产解说机会识别框架,重点对遗产可解说性和游憩机会两方面展开探索。从历史背景、遗产特征和遗产价值三方面论证了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可解说性。从公众需求的角度,对游憩机会与解说机会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公众对于遗产解说的想法、态度等信息,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影响遗产解说机会的24项机会要素,并量化了这些要素对遗产解说机会的影响程度,从而建立了解说机会评价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量化遗产的解说机会,并可以对遗产解说机会要素的作用规律进行阐释。最后,以遗产廊道的特征作为重要参考,搭建了“总体解说系统规划、城镇层级解说系统规划和遗产单元解说系统规划”三个层级的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解说体系。沿用解说机会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分别对各个层级解说系统规划的目标、内容与核心环节展开研究。其中,总体解说系统规划应以遗产廊道构建作为上层规划,其目的是更好的服务于遗产廊道,对廊道整体的解说情况进行全盘的把控与引导。城镇层级解说系统承担了“承上启下”的职责,其构建过程最为复杂,主要包括解说主题网络的架构、解说设施规划、解说体验规划以及解说机会谱构建四个方面,以实现服务于遗产廊道、服务于所在城镇、服务于城镇内遗产的系统目标。遗产单元解说系统是三者中最为具体的,它针对的解说对象明确,规划目标有针对性,可从解说主题确定、解说设施选型和解说项目设计三个方面展开。选择中东铁路的典型区段作为案例进行应用性研究,以论证该方法的可操作性。本研究以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通过构建合理的解说体系助力于遗产的整体保护与游憩开发,使得遗产廊道保护方法能够产生更大效益。研究对解说系统在遗产廊道中重要性进行了论证,强调了公众在遗产保护中的关键角色,明确了决定遗产可解说性的三个方面和影响遗产解说机会的要素,综合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特征提出了适用于遗产廊道各个层级的解说系统规划途径。在区域性遗产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本研究提供了一条可用于大尺度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路和可用于遗产廊道解说体系构建的途径,以期为相似类型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及解说系统的规划提供借鉴与参考。

宋扬[7](2020)在《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现状调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档案记录着历史的轨迹,印刻着未来的规律,作为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等各方面发挥着更加积极的重要作用。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数据网络的日益成熟,国有企业档案管理方式也趋向平台化、信息化、智能化。作为自然资源大省,黑龙江省由于国家战略定位、历史遗留等因素,国企改革进度相较全国平均速度较为缓慢,做好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将会为国企改制的全过程增强基础性、稳定性与可靠性,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性质和档案自身的价值,做好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当前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合理运用国有资本新形势下对国家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从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角度,对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电话访问、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更具有客观准确性的方式,综合考量我省国有企业改制的实际情况与对策落实的可行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主业领域、改制方式的国有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调查对象的档案管理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档案管理在国有改制企业方向的学术研究进行补充,并为现实中国有改制企业面临的档案管理问题提供参考。

黄厚渝[8](2020)在《微更新背景下泉州市金鱼巷使用后评价(POE)研究》文中提出历史地段作为古城区域中最具代表性、最具价值与内涵的重要片区,是这座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国家号召社会治理中心应以社区为单位开展,泉州市在“城市双修”古城更新保护的项目中采用了基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古城区更新模式——“微更新改造”,这对于泉州古城区的历史街区、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既是一次全新的机遇,亦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鉴于发达国家先进的理论体系与经验表明,使用后评价(POE)是基于使用者需求与心理对建成空间或环境进行进行的评估,是历史地段持续推进更新的必由之路,通过量化数据为基础,才能够保证持续不断的更新保护是更能够贴合该区域使用者的诉求。本研究论文基于微更新与使用后评价(POE)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概述出对微更新改造后的历史地段开展使用后评价(POE)应着重注意的要点,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微更新后泉州市金鱼巷的使用后评价模型。并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研究泉州市金鱼巷前段在微更新后的整体运用、使用状况。并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回收的、可量化数据进行计算,对金鱼巷微更新后使用状况进行定级,结合相关实地调研与访谈总结出金鱼巷当前运营与发展的总体情况,及其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最后,本研究参考国内外优秀实践案例,针对实证研究所得出金鱼巷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号召社会治理中心应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从使用者对整体空间环境、商业活化、社区治理问题三方诉求出发,分别提出相对应的优化建议;其中主要包括:产权方面以公有产权建筑空间活化为触媒带动传统建筑更新、硬性规章制度的调整与柔化、循序渐进的商业布局规划、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社区共治模式等等。并强调历史街区、历史地段的开发应基于该地区使用者需求,尊重地方历史文化与传统民俗。以此为后续开展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有依据的参考与借鉴。

王希明[9](2020)在《基于有机更新的城市港区空间形态优化研究 ——以青岛大港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战略政策的提出,老港区的基础设施和空间形态已不满足当下的要求,对于良好城市面貌的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应对港区进行更新改造,在保护传承原有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对港区的空间形态进行优化,与城市其他区域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过程中缺乏较为成熟的方法指引,本文在对国外相关实践总结的基础上,选择与大港区条件类似且已改造完成的小港区为借鉴,以青岛大港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大港区的空间形态优化进行探讨总结。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有机更新与空间形态的相关理论,对国外成功的实践研究进行分析总结,从中得出可借鉴的经验,选择整合港区的空间形态要素,将其分为功能空间、公共空间、特色空间三部分。对小港区改造前、改造方案、改造后现状三部分进行分析比较,同时针对小港区的居民游客进行更新改造后空间形态的满意度调查,综合以上几部分归纳小港区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改造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大港区空间形态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小港区更新改造的经验,从功能空间的优化调整、公共空间的完整塑造、特色空间的展示提升三个方面提出大港区空间形态的优化策略。将港区的空间形态要素归纳为功能空间、公共空间、特色空间三部分,其中从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建筑形态、生态环境四个方面优化调整港区的功能空间,从空间界面、开敞空间两个方面完整塑造港区的公共空间,从历史文化、产业特色两个方面展示提升港区的特色空间。本文认为青岛大港区应从土地利用的更新、交通系统的完善、建筑形态的控制、生态环境的修复、空间界面的协调、开敞空间的优化、历史文化的传承、产业特色的开发等方面进行空间形态的优化与重塑。

邹雄[10](2020)在《滇越铁路碧色寨站工业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研究》文中提出碧色寨是滇越铁路上的百年老站,随着滇越铁路运输能力衰落,碧色寨从当初的特等站变为四等小站,最后荒废。如今,由于资源的特殊性和厚重的历史承载,碧色寨作为电影《芳华》(冯小刚执导)的重要取景地而被广大游客熟知。目前碧色寨站还在不断建设之中,若要依靠旅游开发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如何借助游客感知价值反映碧色寨站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不足,并根据游客感知为碧色寨的旅游开发提供对策建议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在一定的文献基础上,探讨工业遗产的价值,并基于游客感知价值,建立碧色寨站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8个感知维度,27项感知要素指标体系。在单体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基础上,从游客感知的重要性和表现性(满意度)上进行IPA分析。研究表明:审美感知、旅游地形象感知和经济价值感知的重要性和表现性都较高,应该继续保持,并不断增强各个维度的优势。服务感知维度在供给过度区域,重要性虽然不高,但考虑未来服务在旅游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建议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即可。旅游功能感知、环境设施感知和知识教育感知在第三象限,为优先顺序较低区,但其重要程度也不可忽视。位于四象限需要重点改进的是工业遗产文化感知维度。通过对27个具体的感知要素指标分析可知,感知因素中遗址古迹、完整性、稀有性、艺术性、知名度等9个要素指标重要性和表现性都高,需要继续保持。位于适度调整区域的是服务素质和服务感受,教育潜力、商品价格和货币成本的供给并没有特别过度,可以继续保持。休闲放松、安全有序、卫生整洁、服务态度和修养获得,位于优先顺序较低区域,但考虑未来体验式旅游和互动式旅游活动的开展,优先顺序较低但也不可忽略。遗址展示、遗址体验、活动丰富性、旅游便捷、交通便利性等8个感知要素落在重点改进区域,需要重点关注这些因素的发展。最后是基于各感知因素所处的区域,提出保持、重点改进、创新和调整相关策略,为碧色寨站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提供建议。

二、铁路文化事业单位走向市场的设想和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文化事业单位走向市场的设想和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1.1 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背景
        1.1.1 国家层面
        1.1.2 京津冀区域层面
        1.1.3 北京市层面
        1.1.4 海淀区层面
    1.2 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意义
2.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河流水系
        2.1.5 土壤条件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历史沿革
        2.2.2 行政区划和人口
        2.2.3 经济发展概况
        2.2.4 交通条件
    2.3 自然资源
        2.3.1 土地资源
        2.3.2 水资源
        2.3.3 湿地资源
        2.3.4 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
        (2)动物资源
        2.3.5 旅游资源
    2.4 生态环境状况
        2.4.1 空气环境质量
        2.4.2 水环境
        2.4.3 土壤环境
        2.4.4 声环境
        2.4.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2.5 特色文化
        2.5.1 皇家园林文化
        2.5.2 古树名木文化
        2.5.3 大运河文化
        2.5.4 红色文化
        2.5.5 高等教育文化
        2.5.6 中关村科创文化
3. 森林城市建设基础分析
    3.1 森林资源特征分析
        3.1.1 林地资源
        (1)总体情况
        (2)空间分布
        3.1.2 林种结构
        3.1.3 乔木林特征
        (1)林龄组成
        (2)林分起源
        (3)优势树种
        3.1.4 林木蓄积
        3.1.5 森林覆盖率
    3.2 城区绿地特征分析
    3.3 生态科普载体分析
    3.4 资源管护情况分析
        3.4.1 森林防火
        3.4.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3.4.3 林业信息化建设
        3.4.4 公益林管护
        3.4.5 绿地管护
        3.4.6 野生动植物保护
        3.4.7 林业队伍
    3.5 指标达标情况分析
        3.5.1 森林网络
        (1)林木覆盖率
        (2)城区绿化覆盖率
        (3)城区树冠覆盖率
        (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5)城区林荫道路率
        (6)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
        (7)乡村绿化
        (8)道路绿化
        (9)水岸绿化
        (10)农田林网
        (11)重要水源地绿化
        (12)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
        3.5.2 森林健康
        (1)树种多样性
        (2)乡土树种使用率
        (3)苗木使用
        (4)生态养护
        (5)森林质量提升
        (6)动物生境营造
        (7)森林灾害防控
        (8)资源保护
        3.5.3 生态福利
        (1)城区公园绿地服务
        (2)生态休闲场所服务
        (3)公园免费开放
        (4)乡村公园
        (5)绿道网络
        (6)生态产业
        3.5.4 生态文化
        (1)生态科普教育
        (2)生态宣传活动
        (3)古树名木
        (4)市树市花
        (5)公众态度
        3.5.5 组织管理
        (1)建设备案
        (2)规划编制
        (3)科技支撑
        (4)示范活动
        (5)档案管理
        3.5.6 总体情况
    3.6 森林城市建设潜力分析
        3.6.1 国土增绿潜力分析
        (1)林业用地
        (2)村庄驻地、四旁用地
        (3)城区绿地
        3.6.2 森林健康提升潜力
        3.6.3 森林服务提升潜力
        3.6.4 森林文化提升潜力
    3.7 优势与问题
        3.7.1 优势
        (1)生态区位重要,规划站位较高
        (2)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支持有力
        (3)生态格局完整,建设基础扎实
        (4)群众基础较好,爱绿氛围浓厚
        3.7.2 面临的问题
        (1)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与服务功能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2)乡村绿化特色和乡愁生态景观还需进一步挖掘强化
        (3)生态场所服务和生态活动传播还需进一步发动扩散
4. 森林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4.1 指导思想
    4.2 建设原则
        4.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2.2 坚持服务首都核心功能
        4.2.3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绿化
        4.2.4 坚持近自然化理念
        4.2.5 坚持科学节俭绿化
        4.2.6 坚持人文生态融合
        4.2.7 坚持全民共建共享
    4.3 规划愿景
    4.4 规划依据
        4.4.1 法律法规
        4.4.2 标准规范
        4.4.3 国家、地方文件与规划
    4.5 规划范围
    4.6 规划期限
    4.7 规划目标
        4.7.1 总体目标
        4.7.2 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21年—2023年)
        (2)中期目标(2024年—2025年)
        (3)远期目标(2026年—2035年)
        4.7.3 指标目标
5. 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5.1 上位规划衔接
        5.1.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1.2《北京市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1.3《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2 总体布局
        (1)一屏四心
        (2)多廊多点
6. 森林网络体系建设
    6.1 城区绿地完善工程
        6.1.1 建设范围、人口数量
        6.1.2 建设目标
        6.1.3 建设内容
        (1)公园绿地建设
        (2)小微绿地建设
        (3)老旧公园升级
        (4)环境友好型社区改造
        (5)森林城市建设示范活动
        (6)森林城市科技主题公园建设
    6.2 两道绿隔扩展工程
        6.2.1 建设现状
        6.2.2 建设目标
        6.2.3 建设内容
        (1)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提质增绿
        (2)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优化扩绿
    6.3 道路景观提升工程
        6.3.1 建设现状
        6.3.2 建设目标
        6.3.3 建设内容
        (1)新建道路高标准绿化
        (2)已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
        (3)林荫停车场建设
    6.4 生态水系打造工程
        6.4.1 建设现状
        6.4.2 建设目标
        6.4.3 建设内容
        (1)“水清岸绿”生态河渠建设
        (2)小月河生态廊道建设
        (3)北部生态湿地群营建
    6.5 绿色村镇建设工程
        6.5.1 建设现状
        6.5.2 建设目标
        6.5.3 建设内容
        (1)休闲场所建设
        (2)村庄绿化提升
        (3)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
    6.6 近自然片林营建工程
        6.6.1 建设现状
        6.6.2 建设目标
        6.6.3 建设内容
    6.7 自然保护地优化工程
        6.7.1 建设现状
        6.7.2 建设内容
    6.8 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6.8.1 保护现状
        6.8.2 建设目标
        6.8.3 建设内容
7. 森林健康体系建设
    7.1 高质量森林经营
        7.1.1 林分抚育提质
        (1)建设现状
        (2)建设目标
        (3)建设内容
        7.1.2 生态公益林管护
        (1)建设现状
        (2)建设内容
    7.2 生境营建
        7.2.1 建设目标
        7.2.2 建设内容
        (1)完善生态廊道
        (2)划建自然保留区
        (3)营造鸟类栖息地
        (4)改善河道水生态系统
        (5)建设城市水鸟保护区域
        (6)海淀区城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建设
    7.3 绿地养护
        7.3.1 建设目标
        7.3.2 建设内容
        (1)绿地有机覆盖
        (2)城市林木近自然管理
    7.4 森林火灾防控
        7.4.1 建设目标
        7.4.2 建设内容
        (1)完善防火预警预测体系
        (2)提升防火调度水平
        (3)提升扑救火能力
        (4)开展常态化防火宣传
    7.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7.5.1 建设目标
        7.5.2 建设内容
        (1)完善有害生物监测体系
        (2)提升有害生物防治能力
        (3)做好有害生物防治宣传
    7.6 林业信息化建设
        7.6.1 建设现状
        7.6.2 建设目标
        7.6.3 建设内容
        (1)完善园林绿化资源管理体系
        (2)建设智慧林业信息系统
8. 生态福利体系建设
    8.1 绿道网络建设
        8.1.1 建设现状
        8.1.2 建设目标
        8.1.3 建设内容
        (1)三级绿道体系建设
        (2)绿道服务点建设
        (3)绿道管理养护
    8.2 生态休闲空间发展
        8.2.1 建设现状
        8.2.2 建设目标
        8.2.3 建设内容
        (1)郊野公园休闲空间建设
        (2)清河滨水休闲空间建设
        (3)生态田园休闲空间建设
        (4)森林康养休闲空间建设
    8.3 农林产业发展带建设
        8.3.1 建设现状
        8.3.2 建设目标
        8.3.3 建设内容
9.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9.1 生态文化体验基地建设
        9.1.1 建设目标
        9.1.2 建设内容
        (1)森林文化体验基地
        (2)湿地文化体验基地
        (3)古树文化体验基地
        (4)园林文化体验基地
        (5)义务植树基地
    9.2 全民自然教育网络构建
        9.2.1 建设目标
        9.2.2 建设内容
        (1)成立海淀区自然教育网络
        (2)成立海淀区自然教育中心
        (3)自然教育基地建设
        (4)自然教育驿站建设
    9.3 生态标识系统建设
        9.3.1 建设目标
        9.3.2 建设类别
        9.3.3 建设内容
        (1)海淀区生态标识系统设计
        (2)生态科普标识标牌布设
    9.4 生态文化传播
        9.4.1 建设目标
        9.4.2 建设内容
        (1)制作森林城市建设宣传物料,服务百姓生活
        (2)拍摄图文视频素材全方位展示森林海淀风貌
        (3)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城市建设宣传活动
        (4)持续推动森林城市建设惠民活动
1 0. 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价
    1 0.1 估算依据
    1 0.2 工程总投资
        1 0.2.1 按照建设项目与费用构成分
        1 0.2.2 按照建设期限分
    1 0.3 资金筹措
        1 0.3.1 上级生态建设类项目资金
        1 0.3.2 地方财政投入
        1 0.3.3 社会性投入
    1 0.4 效益评价
        1 0.4.1 生态效益分析
        (1)涵养水源
        (2)保育土壤
        (3)净化大气环境
        (4)调节小气候
        (5)固碳释氧
        (6)保护生物多样性
        1 0.4.2 社会效益分析
        (1)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
        (2)传播森林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4)增加就业机会
        1 0.4.3 经济效益分析
        (1)直接经济效益
        (2)间接经济效益
1 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 1.1 全面建立林长制
        1 1.1.1 分级设立林长
        1 1.1.2 建立工作机制
    1 1.2 严格考核反馈
    1 1.3 全面统筹,保障资金
    1 1.4 人才强林,科技兴林
        1 1.4.1 加强人才培养
        1 1.4.2 凸显科技创新特色
        1 1.4.3 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
    1 1.5 林政资源管理
        1 1.5.1 制定合理的林木采伐限额
        1 1.5.2 划定林地保护红线,统筹国土空间
        1 1.5.3 建立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体系
    1 1.6 森林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系统建设

(3)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
        1.4.3 可行性分析
    1.5 本章小结
2.工人俱乐部建设背景
    2.1 苏联工人俱乐部建设背景
        2.1.1 历史背景
        2.1.2 建筑背景: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2.2 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设背景
        2.2.1 1949-1952:奠基时期
        2.2.2 1953-1962:第一批集中建设时期
        2.2.3 1963-1978:全面发展时期
        2.2.4 1979-1990:第二批集中建设时期
        2.2.5 1990 年后:衰落时期
    2.3 西安工业与企业工人俱乐部
        2.3.1 时间维度
        2.3.2 空间维度
    2.4 本章小结
3.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现状
    3.1 总体布局
        3.1.1 规划布局特征
        3.1.2 俱乐部建筑选址
        3.1.3 俱乐部广场
    3.2 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现状
        3.2.1 第一批集中建设时期建筑现状
        3.2.2 全面发展时期建筑现状
        3.2.3 第二批集中建设时期建筑现状
        3.2.4 衰落时期建筑现状
    3.3 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现状问题及分类
        3.3.1 现状问题
        3.3.2 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分类
    3.4 本章小结
4.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的特征及演变
    4.1 平面的演变
    4.2 立面的演变
        4.2.1 正立面
        4.2.2 侧立面
        4.2.3 屋顶立面
    4.3 空间的演变
        4.3.1 前厅
        4.3.2 观众厅和舞台
        4.3.3 后台
    4.4 结构和材料的演变
        4.4.1 建筑竖向承重及围护结构及材料
    4.5 建筑细部的演变
        4.5.1 第一时期建筑细部
        4.5.2 第二时期建筑细部
        4.5.3 第三时期建筑细部
        4.5.4 第四时期建筑细部
    4.6 本章小结
5.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策略
    5.1 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价值
        5.1.1 历史价值
        5.1.2 文化价值
        5.1.3 艺术价值
        5.1.4 社会价值
        5.1.5 使用价值
    5.2 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必要性
        5.2.1 城市文化设施的补充
        5.2.2 俱乐部建筑历史文化的延续
        5.2.3 物质功能价值的开发
    5.3 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适应性再利用策略分析
        5.3.1 总体原则
        5.3.2 目标控制
        5.3.3 经济评估
        5.3.4 技术分析
    5.4 本章小结
6.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案例分析
    6.1 企业工人俱乐部适应性再利用导向分析
        6.1.1 博物馆模式适应性再利用导向
        6.1.2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模式适应性再利用导向
        6.1.3 商业模式适应性再利用导向
        6.1.4 综合开发适应性再利用导向
    6.2 内部环境的适应性再利用
        6.2.1 结构处理
        6.2.2 内部空间的利用和优化
    6.3 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再利用
        6.3.1 场地环境的利用和重组
        6.3.2 立面的保护和重构
    6.4 本章小结
7.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设计
    7.1 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7.1.1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影响因素
        7.1.2 西安各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功能定位
    7.2 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设计
        7.2.1 城市商业+展览导向适应性再利用设计——以新华印刷厂俱乐部为例
        7.2.2 社区活动中心类适应性再利用设计——以宁西林业局俱乐部为例
        7.2.3 社区商业类适应性再利用设计——以华山分厂俱乐部为例
        7.2.4 展览+办公类适应性再利用设计——以庆安文体中心为例
    7.3 本章小结
8.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后续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一 西安市历年各类工人俱乐部在册情况统计表
附录二 俱乐部建筑现状调研表
附录三 惠安文化宫平立面图
附录四 铁路文化宫平立面图
附录五 表录
附录六 图录
致谢

(4)北京中心地区铁路交通廊道沿线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以京张铁路廊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设交通强国的政策引领
        1.1.2 百年京张铁路的转型
        1.1.3 课题研究的需要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2 研究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交通廊道与铁路交通廊道
        1.3.2 交通廊道与城市空间形态
        1.3.3 京张铁路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技术框架与结构
        1.6.1 论文技术框架
        1.6.2 论文结构
2 北京铁路交通廊道与城市空间现状研究
    2.1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及其现状
        2.1.1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
        2.1.2 北京城市空间现状
    2.2 北京铁路交通廊道现状研究
        2.2.1 北京铁路网发展历程
        2.2.2 目标铁路选择
        2.2.3 京张铁路历史沿革
        2.2.4 京张铁路研究范围及其现状
3 北京中心地区铁路交通廊道沿线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模型建构
    3.1 城市空间形态要素研究
        3.1.1 基于康泽恩学派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3.1.2 基于卡尼吉亚类型学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3.1.3 形态类型学发展历程
        3.1.4 国内对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3.1.5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框架
    3.2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要素解析
        3.2.1 平面格局
        3.2.2 建筑类型
        3.2.3 形态单元
    3.3 本章小结
4 京张铁路交通廊道沿线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4.1 京张铁路形态学分期
        4.1.1 扩张发展时期
        4.1.2 转型过渡时期
        4.1.3 成熟发展时期
    4.2 扩张发展时期
        4.2.1 平面格局
        4.2.2 建筑类型
        4.2.3 形态单元
    4.3 转型过渡时期
        4.3.1 平面格局
        4.3.2 建筑类型
        4.3.3 形态单元
    4.4 成熟发展时期
        4.4.1 平面格局
        4.4.2 建筑类型
        4.4.3 形态单元
    4.5 本章小结
5 京张铁路沿线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5.1 平面格局
        5.1.1 街道系统
        5.1.2 街廓地块
        5.1.3 用地性质
    5.2 建筑类型
        5.2.1 建筑类别
        5.2.2 业态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5.3 形态单元
    5.4 京张铁路交通廊道沿线城市空间形态成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5.4.1 经济发展
        5.4.2 规划政策
        5.4.3 重大事件
        5.4.4 土地权属分离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纸
附录B
附录C 编程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石家庄市主城区高架桥下部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归纳法
        1.2.2 实地调研、调查问卷及人物访谈研究法
        1.2.3 案例分析法
        1.2.4 综合类比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高架桥及其结构
        2.1.2 高架桥下部空间及其围合元素
        2.1.3 高架桥景观
        2.1.4 高架桥下多功能复合空间
    2.2 高架桥空间类型
        2.2.1 按高架桥路径形式分类
        2.2.2 按高架桥横断面形式分类
        2.2.3 高架桥与道路位置关系
        2.2.4 高架桥所跨越城市用地类型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高架桥下部空间设计案例分析研究
    3.1 宁波潘火高架桥下体育公园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概况
        3.1.3 设计策略
    3.2 加拿大多伦多“Bentway”项目
        3.2.1 项目背景
        3.2.2 项目概况
        3.2.3 设计策略
    3.3 巴西圣保罗Minhoc(?)o高架桥下设计
        3.3.1 项目背景
        3.3.2 设计策略
    3.4 美国迈阿密“The Underline”项目
        3.4.1 项目背景
        3.4.2 项目概况
        3.4.3 设计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石家庄市主城区高架桥下部空间现状研究
    4.1 石家庄市综合概况
        4.1.1 石家庄市地理区位
        4.1.2 石家庄市城市规划发展演变
        4.1.3 石家庄市主城区交通体系概况
        4.1.4 石家庄市主城区高架桥
    4.2 空间功能现状分析
        4.2.1 交通管理服务类空间
        4.2.2 办公类空间
        4.2.3 商业类空间
        4.2.4 绿地休闲类空间
        4.2.5 仓储类空间
        4.2.6 市政服务类空间
        4.2.7 居住类空间
        4.2.8 闲置空间
    4.3 空间周边环境分析
    4.4 造型与色彩分析
        4.4.1 桥体空间造型分析
        4.4.2 桥下空间元素色彩分析
    4.5 桥下生态环境分析
        4.5.1 植物绿化分析
        4.5.2 环境噪音分析
        4.5.3 环境污染分析
    4.6 人的行为活动分析
    4.7 问卷调查分析
        4.7.1 数据分析
        4.7.2 数据总结
    4.8 石家庄市主城区高架桥下部空间的负面影响
        4.8.1 环境污染,藏污纳垢
        4.8.2 空间闲置,资源浪费
        4.8.3 缺乏美感,影响市貌
        4.8.4 文脉断裂,活力丧失
        4.8.5 功能不足,场地混乱
    4.9 本章小结
5 石家庄市主城区高架桥下部空间景观优化策略
    5.1 空间功能优化重置
        5.1.1 空间原有功能剔除与改善
        5.1.2 空间功能优化与利用
    5.2 空间融入艺术元素
        5.2.1 空间公共装置
        5.2.2 空间色彩装饰
        5.2.3 空间灯光设置
    5.3 空间生态修复
        5.3.1 LID技术的应用
        5.3.2 植物防尘减噪
    5.4 空间文脉塑造
        5.4.1 延续城市文脉
        5.4.2 文脉空间营造
    5.5 完善高架桥下空间管理体系
        5.5.1 明确桥下空间管理权属
        5.5.2 加强相关部门联合管理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及不足
        6.2.1 研究创新
        6.2.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石家庄市主城区高架桥下部空间景观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6)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解说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遗产保护的国际发展趋势
        1.1.2 我国铁路遗产的发展困境
        1.1.3 中东铁路遗产的现存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析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
        1.4.2 遗产解说
        1.4.3 解说系统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遗产廊道解说体系构建的研究基础
    2.1 解说的传播学释义
        2.1.1 信息的流动
        2.1.2 解说与遗产保护
        2.1.3 解说与遗产旅游
    2.2 遗产廊道构建的理论基础
        2.2.1 线性遗产的保护理论
        2.2.2 资源整合与资源依赖
        2.2.3 铁路遗产的保护开发
        2.2.4 遗产廊道的系统构成
    2.3 遗产廊道解说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2.3.1 美国国家公园解说体系
        2.3.2 系统规划思想
        2.3.3 游憩体验理论
        2.3.4 游憩机会谱理论的拓延
        2.3.5 机会识别、评价与开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可解说性分析
    3.1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历史背景
        3.1.1 多方势力角逐下的殖民经历
        3.1.2 沿线城镇的迅速崛起
        3.1.3 工业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3.2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特征
        3.2.1 空间特征
        3.2.2 功能构成
        3.2.3 文化景观特征
    3.3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
        3.3.1 整体价值
        3.3.2 价值构成
        3.3.3 价值阐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解说机会的识别与评价
    4.1 机会识别的基本框架
        4.1.1 可解说性
        4.1.2 游憩机会
        4.1.3 外界影响
    4.2 公众需求视角下的解说机会要素调查
        4.2.1 初步选择
        4.2.2 问卷调查
        4.2.3 统计分析
    4.3 公众需求视角下解说机会要素分析
        4.3.1 主成分分析法
        4.3.2 机会要素构成
        4.3.3 机会要素阐释
    4.4 解说机会评价模型的构建
        4.4.1 要素权重计算
        4.4.2 机会要素分析
        4.4.3 评价模型解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解说系统规划
    5.1 解说体系的构成
        5.1.1 目标体系
        5.1.2 内容体系
    5.2 解说系统总体规划
        5.2.1 规划目标与原则
        5.2.2 主题框架搭建
        5.2.3 重要节点选择
        5.2.4 游憩线路规划
    5.3 城镇层级解说系统规划
        5.3.1 规划目标与原则
        5.3.2 解说主题规划
        5.3.3 解说设施规划
        5.3.4 解说体验规划
        5.3.5 解说机会谱构建
    5.4 遗产单元解说系统规划
        5.4.1 规划目标与原则
        5.4.2 解说主题确定
        5.4.3 解说设施选型
        5.4.4 解说项目设计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哈尔滨段解说系统规划
    6.1 中东铁路哈尔滨段现状条件分析
        6.1.1 遗产资源调查
        6.1.2 遗产现状特征
        6.1.3 解说条件分析
    6.2 解说系统规划目标
    6.3 解说节点规划
        6.3.1 城镇节点选择
        6.3.2 街区节点划定
        6.3.3 遗产单元组合
    6.4 解说主题规划
    6.5 解说设施规划
    6.6 解说线路规划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现状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选题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选题研究的重点
        (二)选题研究的难点
        (三)选题研究的创新点
        (四)选题研究的局限性
    四、选题研究的方法与结构框架
        (一)选题研究的方法
        (二)结构框架
第一章 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国有改制企业的类型与特点
        一、国有改制企业的类型
        二、国有改制企业的特点
        三、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的类型
    第三节 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的构成与作用
        一、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的构成
        二、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的作用
    第四节 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成就
        一、档案处置基本原则方面的成就
        二、档案处置工作流程方面的成就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调研
    第一节 调研的前期准备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四、调查结果
    第二节 “整体转制”型企业调查情况
        一、哈尔滨铁路集团公司档案构成
        二、改制对哈尔滨铁路集团公司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第三节 “部分重组”型企业调查情况
        一、黑龙江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重组情况
        二、黑龙江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档案管理情况
    第四节 “部分属地化重组、部分集团化转制”型企业调查情况
        一、九三分公司(管理局)改制总体情况
        二、九三分公司(管理局)档案管理情况
        三、改制对九三分公司(管理局)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意识上存在的问题
        二、档案管理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三、依法治档执行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问题产生的原因与限制因素分析
        一、历史遗留因素
        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因素
        三、国有企业改制特殊期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对策分析
    第一节 以“人”为本,强化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意识
        一、将档案管理工作提上企业管理日程
        二、推行档案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
    第二节 从“制”出发,建设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机制
        一、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日常业务体系
        二、规范基础性档案管理工作
    第三节 依“化”而行,推进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平台化建设
        一、将档案管理工作对接信息化管理建设
        二、推行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第四节 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对策的初步探讨
        一、对策实施的可行性
        二、对策实施的初步结果
        三、对策的建设性与局限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微更新背景下泉州市金鱼巷使用后评价(POE)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泉州城市双修规划推行
        1.1.2 历史地段科学保护的重视性与急迫性
        1.1.3 建筑与规划专业愈发重视使用者的情感体验
    1.2 研究范围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使用后评价综述
        2.1.1 使用后评价概念
        2.1.2 使用后评价国外研究动态
        2.1.3 使用后评价国内研究动态
        2.1.4 历史地段与街区评价研究动态
        2.1.5 小结
    2.2 微更新理论综述
        2.2.1 微更新概念与含义
        2.2.2 微更新的原则与内容
        2.2.3 微更新国内外研究动态
    2.3 小结
第三章 .金鱼巷整体分析
    3.1 金鱼巷概况
        3.1.1 金鱼巷总体状况
        3.1.2 金鱼巷社区建筑风貌
        3.1.3 金鱼巷空间格局与肌理分析
        3.1.4 金鱼巷人口现状
        3.1.5 金鱼巷产业现状
    3.2 金鱼巷历史沿革
        3.2.1 金鱼巷名人故居
        3.2.2 金鱼巷周边历史风貌
        3.2.3 传统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3 金鱼巷微更新调研分析
        3.3.1 金鱼巷“空间微更新”项目背景
        3.3.2 金鱼巷微更新前现状分析
        3.3.3 金鱼巷微更新方案与成果分析
第四章 .微更新背景下金鱼巷使用后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4.1 金鱼巷使用后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4.1.1 评价体系模型构建的原则
        4.1.2 评价体系模型构建思路与方法
        4.1.3 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的具体应用
    4.2 金鱼巷使用后评价体系构建具体步骤
        4.2.1 金鱼巷使用后评价价值目标确定
        4.2.2 金鱼巷使用后评价因子选择
        4.2.3 评价体系因子说明
        4.2.4 评价指标标准化与量化
    4.3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4 使用后评价POE的使用与验证
        4.4.1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4.4.2 信度分析
        4.4.3 效度检验
        4.4.4 小结
    4.5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微更新背景下金鱼巷使用后评价
        4.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学原理
        4.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金鱼巷使用后评价的具体步骤
第五章 .基于金鱼巷使用后评价的结果分析与优化建议
    5.1 金鱼巷使用后评价问卷与计算结果分析
        5.1.1 评价因素方差检验
        5.1.2 使用人群状况分析
        5.1.3 评价因子相关性分析
        5.1.4 评价因子分值分析
        5.1.5 小结
    5.2 微更新改造后金鱼巷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5.2.1 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难度大
        5.2.2 基础建设与配套设施的不足与匮乏
        5.2.3 传统历史文化没落
        5.2.4 商业环境亟待改善
        5.2.5 社区管理工作上的缺失
    5.3 优化建议
        5.3.1 传统建筑、空间环境与配套设施优化建议
        5.3.2 商业环境优化建议
        5.3.3 社区管理机制与组织培育优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新门社区、海清社区、涂们社区、水门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汇总
    附录2 微更新背景下泉州金鱼巷使用后评价(POE)指标体系权重专家问卷
    附录3 专家权重统计表
    附录4 游客问卷
    附录5 居民与商户问卷
    附录6 :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过程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基于有机更新的城市港区空间形态优化研究 ——以青岛大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更新的快速发展
        1.1.2 港口更新的发展需求
        1.1.3 陆海统筹战略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阐述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阐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5.1 创新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1.1 有机更新相关研究
        2.1.2 空间形态相关研究
        2.1.3 其他相关理论借鉴
        2.1.4 理论研究总结
    2.2 相关实践研究
        2.2.1 法国马赛港
        2.2.2 加拿大格兰威尔
        2.2.3 日本横滨21世纪港口未来
        2.2.4 西班牙巴塞罗那港
        2.2.5 小结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港区的空间形态分析
    3.1 港区空间形态的特征分析
        3.1.1 港区空间形态特征
        3.1.2 港区空间形态优化必要性分析
    3.2 港区空间形态优化要素分析
        3.2.1 空间形态要素的构成
        3.2.2 空间形态要素的选择
        3.2.3 空间形态要素的整合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岛小港区更新改造及综合评价
    4.1 小港区历史沿革和空间演变
        4.1.1 历史沿革
        4.1.2 空间演变
    4.2 小港区改造方案解析
        4.2.1 改造前小港区概况
        4.2.2 规划方案
        4.2.3 规划特色
    4.3 小港区改造后空间现状
        4.3.1 功能空间现状
        4.3.2 公共空间现状
        4.3.3 特色空间现状
    4.4 问卷调查
        4.4.1 影响因素
        4.4.2 调查计划与步骤
        4.4.3 数据分析
        4.4.4 问卷总结
    4.5 小港区空间现状问题
        4.5.1 用地性质单一
        4.5.2 停车设施不足
        4.5.3 建筑密度失衡
        4.5.4 海域管理不当
    4.6 小港区改造综合评价及启示
        4.6.1 综合评价
        4.6.2 启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岛大港区空间形态现状分析
    5.1 大港区历史沿革及空间演变
        5.1.1 历史沿革
        5.1.2 空间演变
    5.2 大港区空间现状
        5.2.1 地理区位
        5.2.2 功能空间现状
        5.2.3 公共空间现状
        5.2.4 特色空间现状
    5.3 大港区空间现状问题
        5.3.1 用地结构简单
        5.3.2 交通网络复杂
        5.3.3 开敞空间匮乏
        5.3.4 港区特色弱化
    5.4 空间形态现状问题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青岛大港区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6.1 功能空间的优化调整
        6.1.1 土地利用的更新
        6.1.2 交通系统的完善
        6.1.3 建筑形态的控制
        6.1.4 生态环境的修复
    6.2 公共空间的完整塑造
        6.2.1 空间界面的协调
        6.2.2 开敞空间的优化
    6.3 特色空间的展示提升
        6.3.1 历史文化的传承
        6.3.2 产业特色的开发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与不足
        7.1.1 主要结论
        7.1.2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附录 青岛小港区更新改造后空间形态满意度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滇越铁路碧色寨站工业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对工业遗产的保护
        1.1.2 碧色寨站打造工业遗产旅游地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实证分析法
        1.3.4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工业遗产与工业遗产旅游
        2.1.2 铁路工业遗产与铁路遗址
        2.1.3 游客感知价值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评价理论
        2.2.2 体验经济理论
        2.2.3 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内外关于游客感知价值的研究
        2.3.2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
第3章 碧色寨旅游资源现状与价值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区域概况
        3.1.2 历史背景
        3.1.3 碧色寨旅游资源现状
    3.2 碧色寨站工业遗产价值分析
        3.2.1 历史文化价值
        3.2.2 科学技术价值
        3.2.3 美学价值
        3.2.4 社会价值
        3.2.5 教育价值
        3.2.6 经济价值
    3.3 碧色寨站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原则
        3.3.1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原则
        3.3.2 突出工业文化内涵原则
        3.3.3 市场需求导向原则
        3.3.4 坚持地方特色原则
        3.3.5 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4章 碧色寨站工业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实证分析
    4.1 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开发适宜性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构建原则
        4.1.2 适宜性指标体系构建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问卷数据收集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人口学特征分析
        4.3.2 游客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4.4 信度与效度分析
        4.4.1 信度分析
        4.4.2 效度分析
    4.5 碧色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游客感知的IPA分析
        4.5.1 IPA分析方法
        4.5.2 重要性统计分析
        4.5.3 表现性(满意度)统计分析
        4.5.4 碧色寨站旅游开发适宜性IPA分析
    4.6 实证研究结论
第5章 碧色寨站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建议
    5.1 碧色寨站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保持策略
        5.1.1 坚持保护性开发
        5.1.2 建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5.2 碧色寨站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调整建议
        5.2.1 发挥工业遗产的教育意义
        5.2.2 保持商品的价格优势
    5.3 碧色寨站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提升策略
        5.3.1 完善景区基础设施
        5.3.2 提高服务品质
        5.3.3 建立新的休闲区域
    5.4 碧色寨站工业遗产旅游开发重点改进措施
        5.4.1 挖掘碧色寨站文化内涵
        5.4.2 创新游客体验方式
        5.4.3 增强交通便利性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样卷
附录B 附图目录
附录C 附表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铁路文化事业单位走向市场的设想和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J].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2]基于场所精神的扎兰屯市历史风貌建筑再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 汪美君. 吉林建筑大学, 2021
  • [3]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D]. 谢意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北京中心地区铁路交通廊道沿线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以京张铁路廊道为例[D]. 杨子莹.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石家庄市主城区高架桥下部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研究[D]. 王宽. 浙江大学, 2021(01)
  • [6]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解说体系构建研究[D]. 江畔.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7]黑龙江省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现状调研[D]. 宋扬.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8]微更新背景下泉州市金鱼巷使用后评价(POE)研究[D]. 黄厚渝. 华侨大学, 2020(01)
  • [9]基于有机更新的城市港区空间形态优化研究 ——以青岛大港区为例[D]. 王希明.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10]滇越铁路碧色寨站工业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研究[D]. 邹雄.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铁路文化机构走向市场的设想与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