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哈输油管道明年动工(论文文献综述)
袁培,刘明辉,葛晓燕[1](2015)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安全链构建》文中认为能源安全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我国构建能源供应安全链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认为,能源供需结构的互补性、地缘优势以及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是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安全链构建的基础;能源合作的警惕性增强、地区的非传统安全和跨国公司的挤压是其面临的风险。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安全链的构建可通过政府的主导和企业为载体来实施,以市场化运作为原则,通过依托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协商互动平台、能源交易互动平台、资金融通互动平台,以及油气源储备机制、能源运输网络体系与内部的"政策、法律与机制"来组织完成,最终实现中亚各国的共同利益。
周西顺[2](2015)在《钢制埋地输油管道的腐蚀与防腐》文中指出本文从埋在地层的钢制输油管道的腐蚀机理入手,剖析其产生原因,并对其防腐技术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着重探讨新型的阳极保护材料、强制电流仪和防腐涂料等,以促进石油资源的防腐研究。
张钰[3](2014)在《中哈石油合作20年(19932013年)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在席卷全球的能源热潮下,能源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方面,能源外交越来越被各国所重视。中国现今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安全的形势已不容乐观,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已成为中国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哈萨克斯坦在苏联时期,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中亚地区最高。独立后,它选择以明晰产权、强调市场自由化,能源立国,对外开放国内市场的改革道路。哈萨克斯坦地处中亚腹地,周围并没有比较发达的经济体,也不临海。但哈萨克斯坦有丰富的石油储量,“资源立国”也是其能源战略的核心指导思想。哈萨克斯坦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地质条件复杂,石油开采难度大,技术人员缺乏,与外国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本国的石油资源,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哈萨克斯坦政府发展本国经济的首选。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互为邻国,政治关系密切,经济往来日愈增多,哈萨克斯坦在21世纪中国的石油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说明解决这些问题对扩大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合作,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意义。同时,提出本文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入手,对其石油产量、开采和投资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之后,接着分析中国的石油开采和需求状况。通过对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石油现状分析后,得出哈萨克斯坦石油资源丰富,出口量逐年攀升;中国石油需求量大,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长,这是两国加强石油合作的前提。第三章,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石油合作20年这个时间线索为背景,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合作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梳理各个阶段两国政府签订的有利于石油合作的协议和文件。在此基础上,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合作经历了:初步合作——扩大合作——深化合作三个阶段。总结各阶段两国石油合作的成果和特点,为下一章分析影响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合作的因素做铺垫。第四章,通过上一章对两国石油合作成果的分析,找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友好合作20年的原因。主要原因涉及有利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地缘和人文等四个方面。而中哈石油合作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需要加深合作的原因是两国合作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从国际、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国内三个方面分析。第五章和第六章,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一些能够加深和扩大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合作的有利建议,把握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合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而对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开展更深入的合作提供明确的思路。
苏文[4](2012)在《全球化油气竞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使得许多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的局面。随着当代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生产和消费水准的空前提高,单纯依赖国内发展,不仅越来越受到国内资源和市场限制,也无法满足消费者更加多样化的需求。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两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参与国际分工,通过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实现战略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国内产品成本最小化目标。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伴随着各国国家利益之间、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在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国家的实力已经不完全取决于本国的生产力总量,而决定于该国可绝对的控制并能稳定的获取全球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的总量;一个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再单纯地决定于它当前拥有财富的总量,而决定于能否保证这些财富不断得以增长并使国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占有量;一个国家在竞争中的失败,不再表现为国家现有财富的丧失,而是为生产这些财富的全球资源供应链被切断。对于战争与和平的估计,始终是制定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发展战略本质就是资源战略,在油气时代就表现为油气战略。油气战略关系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随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油气战略不再是独立的圈闭体系,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互动体系。全球化意味着油气生产和贸易向全球市场开放,石油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则导致对油气资源主导权的争夺更加激烈血腥。石油战略已不仅仅是局部的经济问题,而是关乎全局发展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全局性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的能源形势与国际石油市场密不可分,深入分析全球油气竞争格局与走势,是确定国家油气战略的重要前提。分析中美石油产业成长历史并做相似性对比借鉴,有益客观的选择和设计中国的油气战略。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勘探开发投资和活动重新活跃,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后危机时期的全球油气市场恢复性繁荣,消费需求迅速反弹,资源供应总体上升,交易价格高位运行。应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模型(ARMA)建立全球石油储量成长模型和运用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方法(ARIMA)建立全球石油产量增长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和指数平滑法建立中国各大区产量模型和中国石油消费量预测模型,定量出常态条件下全球和中国资源量增长前景和消费形态。本文提出“国内2亿、海外3亿”的供应结构目标,同时指出:南海深水是海洋时期新增油气战略重点区域;青藏高原和东海水域是下一个油气战略接续区。美国仍是全球石油体系的主导力量,其“霸权和平”下的石油战略仍是影响主要资源国和消费国油气供求态势的决定性变量,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油气的战略选择。鉴于美国在中东的整体实力的衰退和对非洲的资源企图的增强,建议在坚持油气来源多元化的同时,强化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在积极参与非洲油气合作和资源竞争的同时,认真发展与中亚里海,特别是俄罗斯广泛的、多模式的经济贸易和油气合作;适时拓展南美油气市场和北美非传统资源市场。建议迅速加强国家海军的远洋战力,提高相关武装(包括黑鹰特警)部队的现代化机动能力,提高中国军力的影响力和对油气战略通道的保障能力,确保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海洋时期中国油气的总体战略是:“稳定陆上突破深水发展海外”;国际化战略是:“加强中东争夺非洲发展中亚开拓其它”。
赵晓佳[5](2011)在《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义的“中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包括今位于阿富汗、中国西部、印度北部、东北伊朗、蒙古、巴基斯坦以及今中亚五国的地理范围。狭义的“中亚”,在苏联解体后,主要指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的范围。本文中的“中亚”即狭义概念所指的上述中亚五国的地理范围。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彼此的交流有着不同的内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中国与中亚地区在数千年交往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各族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民族亲缘关系是当今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深厚基础和背景。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与中亚五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与中亚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各领域的友好交流合作得到了更全面、深入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与独立后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进入了历史上空前发展的崭新时期。全文由导论、上篇、下篇和结语组成,约25万字。导论第一节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节界定本文中“中亚”和“西域”的地理范围。第三节介绍中亚五国的基本情况。上篇历史上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交流第一章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和交流。考古学研究证明了远古时期中国北方与中亚北部原始文化之间的联系。《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籍中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中原对中亚的认识及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已有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第二章两汉魏晋南北朝与中亚的友好交流。汉武帝时期张骞在中亚地区的外交活动建立起中国与中亚诸古国的直接联系,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割据政权仍与中亚地区保持了政治上的联系。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来自中亚的一批高僧为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贡献。第三章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进入鼎盛时期。唐朝对西域加强控制和管理,尤其是西域和中亚地区并入唐朝版图,中原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得到空前的发展。中亚诸国与唐朝间密集的人员往来、大量的通贡事实、贡赐物品的丰富反映出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密切。这一时期,大量中亚粟特人迁入中国,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中国与中亚地区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体现在宗教、艺术、文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四章宋元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宋朝中原与中亚的交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1、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西辽契丹人统治中亚,汉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深刻。2、中亚萨曼王朝和我国喀喇汗王朝所属的中国西部地区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和相互影响。蒙元时期是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期。蒙古人创立了欧亚统一的政治空间和民族融合新环境。这一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1、我国内地与中亚察合台等汗国的往来与交流。2、伴随着蒙古人的几次大规模征服活动,大量中亚各族居民迁入中原地区,对元代社会和中国民族结构产生了影响。第五章明清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中亚帖木儿王朝统治的130多年中,始终与明朝保持了频繁的使臣往来和贡赐形式为主的贸易关系,文化上的交流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清代中期清政府重新统一了天山南北,中亚哈萨克、布鲁特中的部分部落归附于清朝,并与清朝保持了密切的贡使往来和贸易关系。清朝与哈萨克、浩罕之间的贸易对当时中亚地区经济发展和中亚与新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六章辛亥革命以后直至中亚五国独立之前,中国与俄属及前苏联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1911一1991)。苏联解体以前的近一个世纪中,中亚地区作为俄国和苏联的组成部分,与中国政府没有直接的交往。然而,与中亚毗连的中国新疆地区在此期间仍先后与俄国和前苏联保持了联系,尤其是贸易关系。新疆与中亚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关系由于二十世纪政治风云的变幻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下篇中国与独立后中亚五国在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第一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往来与合作。中国作为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与中亚五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与中亚国家保持着高层领导人、议会、政党、政府部门等各层面的频繁交往,经常就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交换意见,互信不断加深。在政治领域积极的交流合作成为各领域有效合作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章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利益关系到彼此的核心利益。作为近邻,中亚地区的安全与中国的安全,尤其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安全息息相关。中国与中亚各国在安全领域多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为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作出了贡献。第三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经济交流与合作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各领域合作中居中心地位。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和发展经济合作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决定了彼此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以来,经济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第四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对于发展中国与中亚地区持久、稳定的睦邻关系来说,文化交流承载着比其他领域合作更重大的使命。中国与中亚国家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断推进人文领域合作。尤其是近年加强了文化教育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需要有长远规划的工作。第五章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交流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建立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展开了多边交流合作的平台。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进行了安全、经济、人文领域合作机制和法律基础建设,并在组织框架内开展了初步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符合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结语通过各章的研究,对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发展的总体特点,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展的一些特点作了简要总结,主要观点包括:1、中国与中亚地区数千年的交往基本上是和平交往的历史。2、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的历史是与丝绸之路密切交织、不可分割的历史。3、中国与中亚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亲缘关系是今天开展友好交流的积极因素。4、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各封建王朝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交流以宗藩关系为基础、贡赐往来是主要的交流形式。5、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国家的关系是完全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之上的。尽管如此,中国在今天与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中,仍应防止“大国主义”、“大民族主义”以及部分国人的盲目自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各领域的交流中,应该使中亚国家得到充分的尊重的重视。6、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交流自古至今一直处于各种关系的中心地位。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经济交流的延续。7、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在历史上曾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今天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还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鉴于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存在的中国“走出去”的多,中亚“走进来”的少的状况,中国应防止文化交流的单向发展,以免给“中国威胁论”鼓吹者以口实。
张建[6](2010)在《跨国管道 东成西就》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管道建设运营这条"经济项链"在实现运输变革、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中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能源结构优化的推进,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天然气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在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的同时,积极推进油气进口贸易的多元化,与周边国家达成了多项建设跨国油气管道工程的协议,我国的跨国油气管道建设正迎来大的发展机遇期。未来10年,跨国油气管道的建设将出现一个高潮。
赵飞[7](2010)在《俄美在中亚能源领域的博弈及对中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中亚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堪称世界的聚宝盆。美国为了切断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特别是要在能源领域将这些国家带入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为此在中亚国家的能源开发和合作方面下了大本钱。而俄罗斯面对自己在中亚的传统优势受到挑战,与美国展开激烈角逐。俄美两国在中亚能源领域的竞逐对中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不利的现状。
安维华[8](2009)在《试论中亚-里海地区石油的新时代——兼评海湾——中亚——东亚石油“大陆桥”设想》文中指出超大型油田的发现、地缘政治的演化与国际石油市场高价位运行,使中亚-里海地区油气业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有关国家在本地区既有激烈竞争,又必然要开展一些合作。外部力量在中亚-里海地区参与任何一个国家的油气业务,都只能在商业的基础上运营,无法垄断别国的油气资源。亚欧大陆中部的油气资源向东西两个方向分流、中亚-里海油气出口对象的多国化与油气外运管道的多向化,是一种历史趋势。海湾——中亚——东亚石油大陆桥已不仅是一种设想,而且是正在部分构建中的现实。
何建明,纪红建[9](2008)在《国家血管(节选)——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的重生与辉煌》文中认为石油天然气管道是埋藏于地下的大动脉,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命线",它承载着"国家血管"的使命,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
刘有超[10](2007)在《中亚在建天然气项目评估及后期推动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中哈石油公司中亚地区天然气利用项目的实施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评估,对后续工程的策划、项目管理及实施策略进行研究。中哈石油公司自1997年以来,相继收购了阿克多别项目、皮克项目、艾一丹、北普奇等项目,作业产量达到2000万吨,占哈国原油产量的27%。中哈石油公司进入哈国市场,就开展了天然气综合利用的规划研究,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相继完成了老厂改造和新厂建设,天然气综合利用一期工程正在实施,中哈石油公司业务被哈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高度评价为中哈经济领域合作典范。2006年中哈石油公司实施以中亚油气合作战略促中俄油气合作,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两国向中国供气愿望十分积极,中亚450亿方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在论证中,土库曼斯坦阿莫科右岸气田产品分成协议即将签订,中亚天然气管道将从该气田,途经哈萨克斯坦的西南地区,经阿拉木图、阿拉山口进入中国境内。哈国的供气支线从西哈的宾里海海岸,串联中哈石油公司主要作业油气田,汇入中亚输气干线。本文以此为背景,对中哈石油公司中亚地区在建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进行了评估,对工程经济效益进行了后评估,结果表明三厂二、三期工程边际投资效益非常显着,应加快推动实施。中亚天然气项目促进了油气田上游原料气处理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上游工程的建成投产是下游管道工程投产气源的基本保障,中亚天然气项目是促进中俄天然气项目合作的基础。本文对中资石油作业公司开发的其他油气田资源天然气综合利用规划和妥善解决上游项目回收的LPG的运输渠道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二、中哈输油管道明年动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哈输油管道明年动工(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安全链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 |
(一)中哈能源合作 |
(二)中土能源合作 |
(三)中乌能源合作 |
(四)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与交流 |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安全链构建的基础与面临的风险 |
(一)能源安全链构建的基础 |
(二)能源安全链构建面临的风险 |
四、中国与中亚能源安全链的构建设想 |
(一)搭建协商互动平台 |
(二)搭建能源交易平台 |
(三)搭建资金融通平台 |
(四)建立油气资源储备机制 |
(五)建立能源运输网络体系 |
(六)完善各国内部的“政策、法律与机制” |
(3)中哈石油合作20年(19932013年)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中哈两国石油现状 |
2.1 哈国的石油分布和产量 |
2.2 哈国的石油开采和投资情况 |
2.3 中国的石油开采和需求情况 |
3 中哈石油合作进程 |
3.1 良好的开端 |
3.2 合作领域的扩大 |
3.3 合作进一步深化 |
4 影响中哈石油合作的因素 |
4.1 有利因素 |
4.2 制约因素 |
5 中哈石油合作的建议 |
5.1 政府层面 |
5.2 企业层面 |
6 前景 |
6.1 合作将继续深入发展 |
6.2 合作重心将向里海转移 |
6.3 管道运输将成为合作的重要方面 |
6.4 合作将由点及面辐射中亚 |
6.5 “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带来发展新机遇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4)全球化油气竞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4 研究文献 |
1.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1.2.1 建立全球油气资源量与中国油气消费量模型 |
1.2.2 温故知新:中国油气战略回顾和分析 |
1.2.3 他山之玉:美国油气地图及其战略分析 |
1.2.4 向南突围:海洋时代中国油气战略实施要点 |
1.2.5 定性定量:绘制中国油气战略地图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理论视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研究方案 |
1.4 研究成果与主要创新 |
1.4.1 研究成果 |
1.4.2 主要创新 |
第2章 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与油气市场 |
2.1 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 |
2.1.1 全球经济触底反弹 |
2.1.2 油气需求迅速上升 |
2.1.3 勘探开发重新活跃 |
2.1.4 炼油能力继续增长 |
2.1.5 油气公司业绩回升 |
2.1.6 漏油事件影响深远 |
2.1.7 政治动荡威胁减产 |
2.2 中国经济及油气产业转型发展 |
2.2.1 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 |
2.2.2 国内油气需求强劲反弹 |
2.2.3 国内油气产量稳定增长 |
2.2.4 国内炼油能力继续增加 |
2.2.5 油气管道建设快速推进 |
2.2.6 石油战略储备能力提高 |
2.2.7 三大公司实力明显提高 |
2.2.8 产业规制建设取得进展 |
2.3 全球经济与油气市场发展趋势 |
2.3.1 全球经济保持增长油气供需基本平衡 |
2.3.2 “十二五”中国经济将持续稳定发展 |
2.3.3 石油需求继续增长天然气市场供需两旺 |
2.3.4 炼化产业继续扩张结构调整深度优化 |
2.3.5 油气市场稳步发展石油价格总体趋升 |
2.3.6 国内油气开发:“稳定大陆发展海洋” |
2.4 小结 |
第3章 中美油气资源量增长比较研究 |
3.1 美国石油储量成长历史 |
3.1.1.起步阶段(1900—1919) |
3.1.2 快速增长阶段(1920~1945) |
3.1.3 稳定增长阶段(1946~1970) |
3.1.4 递减阶段(1971~2004) |
3.2 美国油气资源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
3.2.1 储量增减因素 |
3.2.2 市场油价因素 |
3.2.3 开发强度因素 |
3.2.4 理论发展与技术进步因素 |
3.2.5 政策法规因素 |
3.3 美国原油产量历史阶段 |
3.3.1 起步阶段(1900~1919) |
3.3.2 快速增长阶段(1920 ~1965) |
3.3.3 高位稳定阶段(1966~1975) |
3.3.4 递减阶段(1976—2009) |
3.4 中国油气储量与产量成长历程 |
3.4.1 中国油气资源量与储量 |
3.4.2 中国油气储量增长与年度资源探明率 |
3.4.3 中国油气勘探工作量 |
3.4.4 中国的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 |
3.4.5 中国原油储量增长历史阶段 |
3.4.6 中国未来储量增长领域 |
3.4.7 中国石油产量历史 |
3.5 中美石油储量与产量历史对比 |
3.5.1 中美原油资源基础对比 |
3.5.2 中美原油储量增长对比 |
3.5.3 中美勘探工作量对比 |
3.5.4 中美石油产量历史对比 |
3.6 结论 |
第4章 全球油气竞争与供应潜力模型 |
4.1 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增长 |
4.2 现阶段全球油气竞争态势 |
4.2.1 全球油气心脏地带基本形成 |
4.2.2 全球经济严重失衡 |
4.2.3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下降 |
4.2.4 全球新油气权力中心形成 |
4.2.5 全球金融资本流动性加剧 |
4.2.6 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新的挑战 |
4.2.7 中东北非政治动荡加剧油价走高和波动 |
4.2.8 非传统油气领域争夺升级 |
4.3 全球油气储量增长模型 |
4.3.1 全球石油储量成长模型设计 |
4.3.2 应用ARMA 建立全球石油储量成长模型 |
4.3.3 模型预测结论 |
4.4 全球油气产量增长模型 |
4.4.1 全球石油产量增长模型设计 |
4.4.2 运用ARIMA 建立全球石油产量增长模型 |
4.4.3 模型预测结论 |
4.5 小结 |
第5章 海洋时期中国油气的供求模型与发展路径 |
5.1 中国油气发展历史回顾 |
5.1.1 玉门摇篮时期(1939~1959) |
5.1.2 大庆会战时期(1955~1978) |
5.1.3.全国拓展时期(1979~2009) |
5.1.4.海洋发展时期(2010~现在) |
5.2 中国各大区石油剩余可开采量模型 |
5.2.1 建立石油产量预测模型的设计思路 |
5.2.2 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中国各大区石油产量模型 |
5.2.3 模型预测结论 |
5.3 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模型 |
5.3.1 指数平滑法应用思路 |
5.3.2 指数平滑法建立石油消费量预测模型 |
5.3.3 模型预测结论 |
5.4 海洋时期的中国油气战略 |
5.4.1 中国油气进入海洋发展时期 |
5.4.2 陆地油气开发的忧患——以延安志丹县为例 |
5.4.3 中国国内油气战略——“稳定陆上突破深水发展海外” |
第6章 美国油气地图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
6.1 美国油气地图及战略内涵 |
6.1.1 美国油气战略的目标定位 |
6.1.2 美国油气战略的系统内涵 |
6.1.3 美国油气战略的深刻启示 |
6.2 美国油气战略的真实意图 |
6.2.1 对非洲资源的新企图 |
6.2.2 大中东计划的衰落 |
6.2.3 对中亚里海的强行渗透 |
6.2.4 对欧洲和亚太的无奈 |
6.2.5 对北美、拉美的怀柔和控制 |
6.3 海洋时期中国油气的战略选择 |
6.3.1 美欧等国油气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6.3.2 海洋时期中国油气战略的适应空间 |
6.3.3 全球化时代中国油气的战略选择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简介 |
附录2 论文发表及学术成果 |
(5)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关于论文的选题、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关于“中亚”和“西域”的概念及其在本文中的含义 |
第三节 中亚各国概况 |
上篇:中国与中亚地区历史上的友好交流 |
第一章 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和交流 |
第一节 史前时期中国与中亚之间文化联系的踪迹 |
第二节 先秦文献中所见的中原对中亚的认识及与中亚的早期接触 |
第三节 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中亚的友好交流 |
第一节 简述两汉对西北边疆的开拓和治理 |
第二节 两汉与中亚诸国的往来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与中亚地区的往来 |
第四节 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 |
第五节 佛教经由中亚传入中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交流 |
第一节 隋朝对西域的经营及与中亚地区的交往 |
第二节 唐朝对西域的经营及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关系 |
第三节 唐朝与中亚地区之间丝绸之路贸易的繁盛 |
第四节 唐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宋元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
第一节 宋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
第二节 蒙元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明清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关系 |
第一节 明朝与中亚帖木儿王朝的友好交往 |
第二节 清代中期与中亚各汗国之间的往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从辛亥革命后到中亚五国独立以前中国与俄属及苏联中亚 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1911一1991) |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新疆与俄(苏)属中亚的往来交流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疆与苏联中亚地区的交流合作 |
本章小结 |
下篇: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五国的友好交流 |
第一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往来与合作 |
第一节 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必然选择 |
第二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发展彼此间关系的原则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政治方面各层次的友好往来 |
第四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文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与中亚在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
第一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安全利益问题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安全交流与合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第一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为发展双边经济贸易合作所做的努力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双边贸易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
第一节 任重道远的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领域合作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 |
第四节 体育交流与合作 |
第五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民间友好交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安全合作 |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的经济合作 |
第四节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
本章小结 |
结语: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友好交流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8)试论中亚-里海地区石油的新时代——兼评海湾——中亚——东亚石油“大陆桥”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亚-里海油气业国际战略地位的提升 |
围绕中亚-里海油气业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
中亚-里海油气出口对象多国化与油气外运管道多向化 |
(一) 巴杰管线与中亚的油气外运 |
(二) 哈萨克斯坦适应油田大开发的管道布局 |
(三) 土库曼斯坦开拓独联体外天然气市场的探索 |
海湾——中亚——东亚油气大陆桥设想 |
(10)中亚在建天然气项目评估及后期推动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精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中亚能源合作的背景 |
第一节 中亚及俄罗斯油气资源概况 |
第二节 中亚各国及俄罗斯油气资源政策 |
第三节 中国燃料气市场供需情况 |
第四节 中哈石油公司在中亚-俄罗斯地区的能源战略 |
第五节 中国及中亚地区天然气价格 |
第二章 中亚在建天然气工程 |
第一节 项目背景 |
第二节 在建天然气工程概况 |
第三节 项目实施状况 |
第四节 项目评估分析 |
第三章 天然气项目后期工程 |
第一节 第三油气处理厂后续工程 |
第二节 图尔盖盆地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 |
第三节 阿姆河右岸天然气开发地面工程 |
第四节 天然气处理技术研究 |
第四章 结论 |
后记 |
鸣谢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四、中哈输油管道明年动工(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安全链构建[J]. 袁培,刘明辉,葛晓燕. 新疆财经, 2015(04)
- [2]钢制埋地输油管道的腐蚀与防腐[J]. 周西顺. 石化技术, 2015(03)
- [3]中哈石油合作20年(19932013年)的回顾与展望[D]. 张钰. 新疆师范大学, 2014(04)
- [4]全球化油气竞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 苏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1)
- [5]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D]. 赵晓佳.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6]跨国管道 东成西就[J]. 张建. 中国石油企业, 2010(09)
- [7]俄美在中亚能源领域的博弈及对中国的影响[J]. 赵飞.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03)
- [8]试论中亚-里海地区石油的新时代——兼评海湾——中亚——东亚石油“大陆桥”设想[J]. 安维华. 西亚非洲, 2009(02)
- [9]国家血管(节选)——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的重生与辉煌[J]. 何建明,纪红建. 中国作家, 2008(19)
- [10]中亚在建天然气项目评估及后期推动工作研究[D]. 刘有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2)
标签:石油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上合组织论文; 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