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论文文献综述)
侯欣位[1](2021)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不但可以提高阻滞成功率提供完善的术后镇痛,而且能够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低剂量局麻药神经阻滞成为可能。但是研究发现,即使能够在超声下准确的识别臂丛神经及周围解剖结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膈肌麻痹发生率仍高达58%-70%,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关注膈肌麻痹的发生率及如何减少膈肌麻痹的发生,有学者认为减少膈肌麻痹的发生以减少局麻药容量和浓度为主,但是对膈肌麻痹的持续时间及呼吸功能恢复情况尚不明确。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成年患者90例,其中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BMI 18~26.9 kg/m2。按照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全身麻醉诱导前随机应用0.25%罗哌卡因20 ml(A组)、0.375%罗哌卡因20 ml(B组)、0.5%罗哌卡因20 ml(C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每组3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由麻醉医生进行术前访视,交代患者病情,患者同意麻醉后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并教习患者配合使用肺功能仪。应用M型超声和肺功能仪测得患者术前(T0)的膈肌活动度和肺功能并记录,记录患者脉搏氧饱和度。所有患者的麻醉操作均由同一名且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麻醉医生实施。患者手术当天提前在麻醉准备间进行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完成后30 min(T1)应用M型超声和肺功能仪测量并记录患者此时膈肌活动度和肺功能,记录患者脉搏氧饱和度。进入手术间后连接心电监护,进行全身麻醉,三组患者全麻方案相同,2~2.5 mg/kg丙泊酚、0.15 mg/kg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放置双管喉罩接机械通气,潮气量6~8 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麻醉维持靶控输注丙泊酚(3~5μg/ml),吸入七氟醚1 MAC,维持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35~45 mm Hg,脑电双频指数值(BIS)40~60,保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呼吸循环稳定。术中血压升高20 mm Hg或心率增加10次给予舒芬太尼5μg;血压降低幅度>20%,给予麻黄碱5 mg;心率<50次/分,给予阿托品0.3 mg,每次用药均予详细记录。术后患者清醒拔除喉罩送入麻醉恢复室,观察30 min后,待生命体征稳定,送返病房。应用M型超声和肺功能仪测量并记录患者阻滞后4 h(T2)、6 h(T3)、8 h(T4)、10 h(T5)和12 h(T6)的膈肌活动度和肺功能,同步观察并记录上述各时刻患者的脉搏氧饱和度、感觉和运动功能阻滞恢复情况;患者苏醒后24 h内每6 h对患者进行疼痛VAS评分、实施补救镇痛并记录,记录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上患者所有的测量指标均由同一名麻醉医生进行实施,且该麻醉医生不知患者的分组情况。结果:1.比较三组患者的膈肌活动度:与A组比较,B组T1-3时平静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T2-5时深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C组T1-6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比较,C组T4-6时平静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T1-6时深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三组患者的膈肌麻痹率:与A组比较,B组T2-3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麻痹率升高,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C组T1-4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麻痹率升高,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比较,C组T2-4时平静呼吸位膈肌麻痹率升高,T3-4时深呼吸位膈肌麻痹率升高,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三组患者的肺功能:C组T1时FEV1%(FEV1占阻滞前FEV1比例)和FVC%(FVC占阻滞前FVC比例)较其他两组明显下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C组T2时FVC%较A组明显下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比较三组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阻滞持续时间:B组和C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较A组延长,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脉搏氧饱和度指标、24 h疼痛VAS评分、补救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相同容量下,低浓度局麻药引起膈肌麻痹的发生率更低,呼吸功能的恢复速度更快。
王申桐[2](2020)在《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联合肌间沟臂丛阻滞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联合肌间沟臂丛阻滞在乳腺癌手术中的镇痛效果以及对术后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阻滞组与全麻组,每组各30例。阻滞组患者健侧卧位,在超声引导于T3-4与T6-7椎旁间隙分别注射10ml,15ml 0.5%罗哌卡因进行胸椎旁阻滞,于肌间沟水平臂丛神经周围注射15ml 0.5%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阻滞。全麻组患者常规诱导及气管插管,术中全凭静脉维持麻醉,术毕常规苏醒拔管。两组患者术毕均给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h(T1)、4h(T2)、8h(T3)、12h(T4)、24h(T5)、48h(T6)的静息痛及运动痛(肩部外展)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例数、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日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血小板计数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组患者在术后2h、4h、8h、12h的静息痛及运动痛VAS均小于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组患者术后0-12h恶心呕吐发生例数、术后PCIA泵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次数均少于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组患者在术后第2日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低于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凭静脉麻醉相比,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联合肌间沟臂丛阻滞可提供充分的手术镇痛,减少了围术期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NLR的增长率有所下降,对癌症的远期预后产生积极影响。
辛佳映[3](2020)在《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与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C5或C6神经根阻滞(nerve root block,NRB)与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联合颈浅丛阻滞(superficial cervical plexus block,SCPB)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锁骨骨折手术患者90例,男60例,女30例,年龄18~75岁,BMI≤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C5-NRB联合SCPB组(C5组)、C6-NRB联合SCPB组(C6组)和ISBPB联合SCPB组(S组)。颈神经根阻滞(cervical nerve root block,CNRB)、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和颈浅丛阻滞(superficial cervical plexus block,SCPB)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CNRB和SCPB均在每一目标神经区域注射0.5%罗哌卡因5 ml,ISBPB使用0.5%罗哌卡因10ml。术中VAS疼痛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芬太尼0.5μg/kg。记录阻滞操作时间。记录阻滞后30 min针刺疼痛评分。记录术中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记录术后4、12、24 h VAS疼痛评分,记录患者术后首次口服镇痛药物时间。采用改良Bromage分级(modified Bromage score,MBS)评估阻滞后30 min及术后4、12 h时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详细记录局部麻药物中毒、星状神经节阻滞、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C5组、C6组和S组患者阻滞后30 min患侧锁骨皮肤区域针刺疼痛评分、术中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4、12、24 h VAS疼痛评分和术后首次口服镇痛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5组和C6组阻滞后30 min及术后4、12 h时患侧上肢屈肘、屈腕、屈指M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5或C6组相比,S组阻滞后30 min及术后4h时患侧上肢屈肘、屈腕、屈指MBS评分明显下降。三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局麻药物中毒、喉返神经阻滞。C6组1例患者阻滞后出现星状神经节阻滞,C5组有2例患者M型超声检查显示膈肌部分麻痹;S组有4例患者M型超声检查显示膈肌部分麻痹,但均未出现呼吸困难。C5组和C6组阻滞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5组或C6组相比,S组患者膈肌麻痹发生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C5-NRB、C6-NRB和ISBPB联合SCPB均可为锁骨骨折患者提供良好的手术麻醉,颈神经根阻滞可很好地保留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相比,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起效快,能较好的保留患侧上肢的肌力,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而C5-NRB和C6-NRB除了能提供相似的手术麻醉效果外,均可很好的保留患侧上肢肌力。
王珏[4](2019)在《两种连续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术后患者呼吸功能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了比较肩关节镜术后镇痛中连续的肩胛上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择肩袖损伤拟行单侧肩关节镜手术的住院患者42例,ASA Ⅰ-Ⅲ级,随机均分为ISB组和SSNB组,患者分别在全身麻醉诱导前超声引导下肩胛上神经旁置入硬膜外导管并固定(SSNB组)及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旁置入硬膜外导管并固定(ISB组),两组均在埋管后给予0.2%的罗哌卡因6ml/h。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的膈肌活动度(超声下)、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两组术后24h的VAS评分、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实验结果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总共有41例患者(ISB组21人、SSNB组20人)完成实验。实验表示ISB组患者术后用力肺活量下降0.74±0.35L,而SSNB组患者用力肺活量下降0.37±0.2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NB组患者膈肌活动度的减少明显低于ISB组患者(P<0.05),SSNB组FEV1的减少量也更小;两组术后24h曲马多用量(ISB 组 51.37±8.51mg;SSNB 组 56.41±12.97mg)和 24h 内平均 VAS评分(ISB组2.1;SSNB组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臂丛各神经阻滞概率ISB组高于SSNB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SSNB组低于ISB组;SSNB组和ISB组患者满意度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肩胛上神经阻滞较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的肺功能影响更小,而两者对于肩关节镜术后的镇痛效果没有明显差异。
何文胜[5](2019)在《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臂丛神经阻滞因为其镇痛效果完善,对呼吸和循环干扰小,广泛应用于上肢手术;特别是对老年或者危重的患者,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臂丛神经的阻滞位点比较多,包括肌间沟水平、锁骨上水平、锁骨下水平以及腋动脉水平。肌间沟臂丛阻滞对尺侧的阻滞效果较差,并且容易出现星状神经节、迷走神经和膈神经阻滞。锁骨上臂丛阻滞效果完善,患者能很好的耐受止血带;但是穿刺位点靠近胸膜顶,容易造成气胸。腋路臂丛阻滞位于臂丛的末端,适用于前臂和手部手术,但是对桡侧的阻滞效果较差,同时阻滞位点靠近血管,容易发生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锁骨下臂丛神经分为内侧束,外侧束及后侧束三个神经束包绕腋动脉。与锁骨上及肌间沟臂丛阻滞比较,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尺神经的阻滞效果更加确切为完善;相较于腋路阻滞,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肌皮神经和桡神经的阻滞作用更为完善;因此,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是实施肱骨中段以远部位手术的理想麻醉方式。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有多个穿刺方法,包括锁骨中点法、外侧法、垂直锁骨下法和喙突旁法等。传统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各种穿刺入路,进针点均位于锁骨下方喙突内侧。由于此处臂丛神经被胸壁肌肉覆盖,位置较深,盲探操作难度较大。临床操作时一般需要神经刺激仪或超声引导。但是在采用超声引导时,穿刺针进针点位于锁骨下缘和超声探头之间,进针范围狭小,进针角度陡峭,不利于超声影像下针尖和针干的显影,操作难度较大,存在损伤邻近组织的潜在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改良了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点,选择通过锁骨上窝进针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进行一些新的尝试。第一部分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针对传统穿刺点(锁骨下进针)过程中穿刺针显影不佳的缺点,采用经改良的进针点(锁骨上窝进针),比较传统进针路径和改良的锁骨上窝入路两种进针路径对臂丛神经阻滞操作难易程度和阻滞效果的影响,探讨经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实用性。第二部分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测量阻滞前后尺动脉血流及上肢不同区域皮肤温度的变化,分析尺动脉血流及上肢皮肤温度与阻滞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以尺动脉血流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作为预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可靠性。第三部分对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分别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不同年龄患者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的差异。第四部分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诱发出两次不同的肌肉运动后分次注入药物;向罗哌卡因中添加1μg/kg右美托咪定,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阻滞效果的影响。第一部分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目的:评价锁骨上窝入路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实施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A组和B组,每组各30例,实施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分别从锁骨下进针(A组)和锁骨上窝进针(B组),在腋动脉周围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操作时间、进针次数、注药后15min阻滞效果评分、阻滞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操作时间平均为120.7±52.1秒,B组操作时间平均为92.0±34.3秒;与A组相比,B组操作时间更短(P<0.05)。两组进针次数、起效时间、15 min阻滞效果评分和阻滞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锁骨上窝入路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期间更短,效果确切,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第二部分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尺动脉血流和皮肤温度的影响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前后尺动脉血流和上肢不同区域皮肤温度的变化,分析尺动脉血流和上肢皮肤温度的变化与阻滞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尺动脉血流和上肢皮肤温度变化用于预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拟实施上肢肘关节及其远端手术患者50例,利用超声引导进行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腋动脉周围注射0.5%罗哌卡因20ml。记录阻滞前及阻滞30min后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速度、舒张末期速度、平均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和血流量)和上肢不同区域(手背虎口区、手掌小鱼际、手掌大鱼际区、前臂外侧中部和前臂内侧中部)皮肤温度,并对阻滞效果进行评分;对血流动力学和温度变化与阻滞效果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臂丛神经阻滞30min后阻滞效果评分平均为8.0±1.2;阻滞30min后尺动脉收缩期峰速度、舒张末期速度、平均速度明显增快,而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明显下降,血流量明显增加,与阻滞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变化与阻滞效果之间相关系数r=0.707,(P<0.01)。臂丛神经阻滞30min后小鱼际皮肤温度上升1.4±0.8℃,与阻滞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阻滞效果之间相关系数r=-0.072,(P=0.618);上肢其他区域皮肤温度变化以及上肢平均温度变化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后,上肢血流明显增加;但是除了小鱼际区域外,上肢其他区域皮肤温度升高并不明显。尺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变化与阻滞效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07,P<0.01),可以作为预测臂丛阻滞效果的客观指标。小鱼际区域皮肤温度变化与阻滞效果之间相关性较差(r=-0.072,P=0.618);以皮肤温度变化预测臂丛阻滞效果,干扰因素较大,临床应用价值有限。第三部分不同年龄患者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半数有效度的研究目的:比较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的差异。方法:选择实施上肢远端部位手术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20-44岁)和老年组(65-85岁),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每个患者注射不同浓度罗哌卡因20ml。采用概率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两组患者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同时记录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相关并发症。结果:青年组患者罗哌卡因EC50为0.357%,95%C1为0.297%-0.467%。老年组患者罗哌卡因EC50为0.296%,95%C1为0.233%-0.374%;老年患者所需罗哌卡因浓度较青年患者下降17%。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内,未出现刺破血管、局麻药中毒、局麻药过敏、气胸等相关并发症结论:经锁骨上窝入路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青年组患者罗哌卡因EC50为0.357%(95%C1 0.297%-0.467%),老年组患者罗哌卡因EC50为0.296%(95%C1 0.233%-0.374%);老年组患者所需罗哌卡因浓度较青年组患者下降17%。第四部分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在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影响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D组),每组30例,实施锁骨上窝入路臂丛阻滞。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诱发出两次不同的肌肉运动后分两次注射局麻药。每名患者注射40ml 0.375%罗哌卡因(C组),或40ml 0.375%罗哌卡因混合1μg/kg右美托咪定(D组)。记录麻醉持续时间、有效镇痛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术后48h内补救性曲马多的累积消耗量。结果:每组各有28例患者最终完成研究。D组麻醉持续时间和有效镇痛时间分别为754±161分钟和1014±226分钟,C组麻醉持续时间和有效镇痛时间分别为592±128分钟和842±156分钟;与C组相比,D组麻醉持续时间和有效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阻滞后24小时内,D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术后48小时内D组补救性曲马多累计消耗量为108±63mg,C组补救性曲马多累计消耗量为170±58mg;D组曲马多消耗量明显低于C组(P<0.01)。两组的生命体征均无明显变化,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罗哌卡因中添加1μg/kg右美托咪定可明显延长锁骨上窝入路臂丛阻滞的麻醉持续时间和有效镇痛时间,降低24小时内疼痛评分和术后48小时内补救性曲马多的消耗量,且无明显副作用。但是添加右美托咪定不能缩短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
邓莹,李岩,姚瑶,冯丹丹,徐懋[6](2019)在《颈5-6神经根阻滞技术用于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颈5-6神经根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择期全身麻醉行肩关节镜下韧带断裂修复手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肌间沟臂丛阻滞组(I组)和颈5-6神经根阻滞组(C组),每组20例。40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前进行超声引导下单次神经阻滞,I组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推注0. 2%罗哌卡因10 m L; C组经侧颈部入路行颈5-6神经根阻滞,推注0. 2%罗哌卡因10 m L。记录穿刺后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持续镇痛时间,术后1、6、12、24 h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及患者手指运动情况。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主要终点为神经阻滞后到术后1 d患者术侧肩关节静息及运动疼痛情况,次要终点为患肢手指运动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I组镇痛持续时间(571. 50±70. 11) min,C组(615. 60±112. 15)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C组术后1、6、12 h静态及动态NRS评分均低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4 h两组间静态及动态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神经阻滞后患肢手部肌力,C组为5(4,5)级,I组为4(2,4)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手部支配区感觉评分,桡神经C组为1(0,2),I组为2(1,2),正中神经C组为0(0,2),I组为2(1,2),尺神经C组为0(0,1),I组为1(1,2),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术侧肩部感觉评分,C组为2(1,2),I组为2(1,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满意度评分,I组为8 (6,9),C组为9 (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颈5-6神经根阻滞都可以满足肩关节镜术后镇痛需求,但颈5-6神经根阻滞后患肢前臂及手部活动不受限,麻木感更为局限,患者满意度更高。
孙世宇[7](2018)在《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将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并与超声引导下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进行比较,综合评价改良区域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90例,麻醉前ASAⅠⅠ级,术前诊断肩袖损伤。将病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为单纯全麻对照组;B组为超声引导下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C组为超声引导下改良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B、C两组均采用0.35%的罗哌卡因溶液进行区域神经阻滞。观察并记录术前(T0)、手术开始5 min(T1)、手术开始30min(T2)和拔除喉罩30 min后(T3)患者的MAP、HR指标变化;三组患者手术期间BIS值维持在4560之间。观察并记录手术开始5 min(T1)、手术开始30min后(T2)患者的BIS值以及手术时长,术毕拔除喉罩时长(停用七氟烷至拔除喉罩时间),术中阿片类镇痛药物(舒芬太尼)用量,术中七氟烷使用量;观察并记录手术完成后患者进入PACU、术后6h、术后12h的VAS评分及屈肘、屈腕肌力分级;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6h的镇痛药物用量和恶心、呕吐、眩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与单纯全麻A组比较,复合麻醉B组、C组两组患者在T1、T2、T3不同时间点的MAP、HR明显降低(P<0.05),术毕拔除喉罩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中舒芬太尼和七氟烷用量显着减少(P<0.05),在PACU、术后6h、术后12h的VAS评分显着降低(P<0.05),PACU的屈肘肌力分级降低(P<0.05),在术后6h的镇痛药物用量明显减少(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PACU、术后6h的屈肘和屈腕肌力分级降低(P<0.05)。(2)与B组比较,C组患者术中七氟烷用量显着降低(P<0.05),PACU、术后6h屈肘和屈腕肌力分级显着增高(P<0.05)。结论:在肩关节镜手术中,与超声引导下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不仅有利于患者术中麻醉深度的维持,有利于控制性降压,减少术中麻醉药物和术后镇痛药物用量,缓解术后疼痛,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且对患者的屈肘、屈腕肌力影响小,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快速康复。
郑宏伟[8](2016)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臂丛阻滞在冻结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分析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肌间沟(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的间隙)连续镇痛对冻结肩关节镜术后疼痛的镇痛作用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潍坊市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冻结肩肩关节镜手术70例(ASAⅠ-Ⅱ级,男41例、女29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5例(T组,男19例、女16例):使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置入连续导管,术中连续给予麻醉药物辅助麻醉,术后通过导管注入镇痛药物行术后镇痛。对照组35例(C组,男22例、女13例):术后将自动注药泵与静脉通道连接,经静脉注入镇痛药物。术后给药时间均为20分钟。观察2组患者术后2h(H2)、6h(H6)、12h(H12)、24h(H24)、48h(H48)静态及动态(被动前屈上举90°)时疼痛评分(VAS)、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恶心呕吐,感觉异常、皮肤瘙痒、嗜睡)、术后肩关节被动前屈上举和体侧外展时的功能恢复程度以及两组患者实施术后镇痛所需费用。结果1.VAS评分:静态下两组患者各时段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下两组患者H2、H48时段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6、H12、H24时段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两组患者依从性差异T组优于C组(P<0.05)。3.并发症:恶心呕吐:T组发生率为20%,C组发生率为42.6%,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感觉异常:T组1例患者出现患侧上肢一过性局部皮肤麻木,发生率为2.8%,C组发生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瘙痒T组发生率为0%,C组发生率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睡T组发生率为0%,C组发生率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连续镇痛可以有效缓解冻结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时的疼痛,提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周喆刚,于龙彪,肖颖锋,万圣祥[9](2015)在《应用肌间沟臂丛置管镇痛辅助肌腱粘连松解术后功能锻炼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应用肌间沟臂丛置管镇痛辅助肌腱粘连松解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因屈指肌腱外伤修复术后发生肌腱粘连、需行肌腱粘连松解术的住院患者40例68指,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斜角肌间沟臂丛置管镇痛组,B组为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疼痛程度。结果术后1 d1周A组给药前、给药后与B组的患指关节TAM有明显差异,且A组给药后TAM优良率明显增大。给药前、给药后、B组的NRS评分有明显差异,并且A组给药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P<0.05)。结论应用肌间沟臂丛置管镇痛后可明显减轻功能锻炼效果时的疼痛感,促进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减少肌腱再粘连的发生率。
张友谊,银潇,谭道德[10](2014)在《连续臂丛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超激光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连续臂丛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超激光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选取四川省乐山市老年病专科医院2011年2月2012年11月确诊并收治的肩周炎患者72例,行连续臂丛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超激光治疗,观察疼痛及肩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愈27例,显效34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44%。结论连续臂丛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超激光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
二、经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药品和器材 |
2.病例纳入及分组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分组 |
3.术前准备及麻醉方法 |
3.1 术前准备 |
3.2 麻醉方法 |
4.观察指标 |
5.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一般情况 |
2.膈肌活动度、膈肌麻痹率 |
3.FEV1、FVC和脉搏氧饱和度 |
4.感觉和运动功能阻滞恢复情况 |
5.患者苏醒后24 h内疼痛VAS评分、补救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膈神经阻滞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2)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联合肌间沟臂丛阻滞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麻醉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相关药品及设备 |
3.4.1 相关药品 |
3.4.2 相关设备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情况比较 |
4.2 不同时点静息痛和运动痛VAS评分比较 |
4.3 术后镇痛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导师及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与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在锁骨骨折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两种连续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术后患者呼吸功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尺动脉血流和皮肤温度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不同年龄患者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半数有效度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在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α2受体激动剂作为局麻药佐剂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颈5-6神经根阻滞技术用于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镇痛方案 |
1.2.1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案 |
1.2.2 颈5-6神经根阻滞方案 |
1.3 术中麻醉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神经阻滞效果比较 |
2.3 术后各时点NRS评分 |
2.4 补救药使用及相关不良反应 |
3 讨论 |
(7)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资料、内容与方法 |
1.研究资料 |
1.1 药品和试剂 |
1.2 所需材料及仪器设备 |
1.3 研究内容 |
2.方法 |
2.1 患者选择 |
2.2 研究分组 |
2.3 研究方法 |
2.4 观测指标 |
3.统计方法 |
研究技术流程图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各组患者平均动脉血压、心率的比较 |
3.各组患者拔管时间、术中舒芬太尼和七氟烷用量的比较 |
4.各组患者PACU、术后6h、术后12hVAS值评分的比较 |
5.各组患者PACU、术后6h、术后12h屈肘肌力分级的比较 |
6.各组患者PACU、术后6h、术后12h屈腕肌力分级的比较 |
7.各组患者术后6h镇痛药物用量的比较 |
讨论 |
1.肩关节镜手术的麻醉选择 |
2.超声引导下改良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 |
3.改良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与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比较 |
4.研究中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臂丛阻滞在冻结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镇痛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VAS评分 |
2.2 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比较结果 |
2.3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 |
2.4 两组患者患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
2.5 两组患者实施术后镇痛所需费用比较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3.1 冻结肩肩关节镜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意义 |
3.2 临床常用冻结肩肩关节镜术后镇痛方法优缺点 |
3.3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连续镇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应用肌间沟臂丛置管镇痛辅助肌腱粘连松解术后功能锻炼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比较 |
2.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
3 讨论 |
(10)连续臂丛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超激光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 |
1.2.2 手法松解 |
1.2.3 超激光 |
1.3 疗效判定[4]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经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D]. 侯欣位.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联合肌间沟臂丛阻滞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D]. 王申桐. 吉林大学, 2020(08)
- [3]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与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比较[D]. 辛佳映. 济宁医学院, 2020(03)
- [4]两种连续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术后患者呼吸功能影响研究[D]. 王珏.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5]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D]. 何文胜.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颈5-6神经根阻滞技术用于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J]. 邓莹,李岩,姚瑶,冯丹丹,徐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1)
- [7]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D]. 孙世宇. 皖南医学院, 2018(01)
- [8]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臂丛阻滞在冻结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评价[D]. 郑宏伟. 青岛大学, 2016(03)
- [9]应用肌间沟臂丛置管镇痛辅助肌腱粘连松解术后功能锻炼的临床研究[J]. 周喆刚,于龙彪,肖颖锋,万圣祥. 中国现代医生, 2015(35)
- [10]连续臂丛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超激光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J]. 张友谊,银潇,谭道德. 当代医学, 2014(17)
标签:神经阻滞论文; 罗哌卡因论文;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论文; 臂丛神经论文; 锁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