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多项式插值方法——加权平均法

一种新的多项式插值方法——加权平均法

一、一种多项式插值的新方法——加权平均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朝,郭志勇[1](2021)在《多项式插值法在水位推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多项式加权平均内插法的原理和计算推导,使用多项式加权平均法和二次抛物线拟合法对水位数据进行推算,并使用拉伊达准则和肖维勒准则对推算的结果进行判断。统计结果数据表明多项式插值法和二次抛物线拟合法适用于水位推算,并能取得较好的成果。

侯士成[2](2020)在《流依赖非平衡项方差统计及应用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科技成果的引入和大气科学自身的快速发展,天气预报已经从传统的建立在天气学原理、数理统计与预报员经验基础上的定性预报方法,发展以大气探测和大气科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科学技术新成就、在高性能计算机上实施的现代数值天气预报体系。数值天气预报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气象业务保障能力的重要标志。准确的数值天气预报必须以高质量初始场为基础。生成初始场数据的资料同化是数值预报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而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又是变分资料同化系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数值预报模式和资料同化技术的发展,相应地要求不断改进同化系统中的背景误差协方差模型。背景误差协方差在资料同化中地位重要,发挥着信息传播、信息平滑、体现平衡属性、形成随流场变化结构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入基于集合信息估计得到的流依赖协方差,能够提升背景误差协方差反映真实大气流场随天气形势演变信息的能力。在变分资料同化执行过程中,模式变量的增量一般被视为由平衡变量表示的平衡项和剩余的非平衡项两个部分之和,对规模巨大背景误差协方差实施控制变量变换,利用变量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模式变量转换为互不相关的控制变量。在国产自主的YH4DVAR系统中,以涡度为平衡变量,将散度、温度和表面气压分解为与涡度相平衡的平衡项和非平衡项两部分,而将比湿视作独立变量,但目前只实现了平衡项的流依赖方差估计。本文针对YH4DVAR系统中流依赖信息估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同时估计平衡项和非平衡项流依赖方差信息的方法,在已有基础上设计了非平衡项流依赖误差方差的估计流程。主要思想是利用集合资料同化生成的背景误差样本实时地估计出非平衡项的背景误差方差。为了克服短时间内背景误差样本不充分的问题,采用了短期迟滞方法增加样本规模,即选择当前时次集合的不同预报时效的预报场集合,与最近几个时次的不同预报时效的组合。优点是在短时期内构造出数量足够充分的背景误差样本,从而有效减少误差统计中的取样误差。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得出的结论归纳如下:(1)回顾了资料同化和背景误差协方差研究进展,介绍了混合资料同化方法和流依赖背景误差协方差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多增量四维变分方法、YH4DVAR同化系统框架、球面小波背景误差协方差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同时估计平衡项和非平衡项流依赖方差信息的方法,给出了非平衡项流依赖误差方差估计流程。(2)为了解决多重共线性现象,提出使用流依赖样本,对不同变量的非平衡流依赖误差方差成功进行了估计,解决了多重共线性问题。对比平衡算子矩阵的计算结果发现,基于岭回归估计方法,使用新的平衡算子,消除和减弱了增量场中幅度较大的增量,表现出平滑作用。通过探究平衡系数对同化和预报的影响,证明了统计得到的新平衡算子的合理性。然后针对新旧不同平衡算子,进行了两组大批量同化预报实验,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推荐使用的标准统计检验综合评分程序,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使用新的平衡算子后相对气候态值为预报带来正效果,并且在南半球区域预报效果改进最为明显。分析了非平衡项方差的分布特点,总结得出非平衡项方差具有带状分布特点,受具体区域的大气运动状态影响,非平衡项方差在西风带区域数值较大。经过校正和滤波处理,温度的非平衡项方差分布更加接近总方差的分布,空间分布更加平滑,有效地滤除了噪声。(3)以台风“奥鹿”为例,根据不同的方差配置情况设计了3组全球同化预报试验,展示了预报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更新涡度和更新散度、温度、地表气压的非平衡项方差后,对台风中心气压的预报效果有显着提升,初步体现了引入流依赖非平衡项方差带来的改进作用。

孙景余[3](2020)在《水下七轴串联冗余机械臂控制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海洋资源丰富,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水下机器人发挥着巨大作用,其携带的机械臂是保证顺利作业的关键。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产业开发正在向海洋人工养殖、海洋能的综合利用、海底资源勘探及海洋空间的拓展等产业纵深发展,使得水下机器人要执行的任务越来越复杂,对机械臂灵活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面对复杂地形下资源的勘探取样、水下平台的搭建及管道的精准对接等任务时,传统机械臂的作业效率较低,甚至无法实现作业要求,研究操作灵活,运行精度高,且容错性能好的冗余机械臂迫在眉睫。水下串联冗余机械臂是一套具有自由度冗余、强非线性及强耦合性的复杂系统。其控制特性的研究包括运动学建模及逆运动学求解、考虑水环境的动力学模型及优化、复合目标的轨迹规划及动态系统的跟踪控制等多方面。自由度冗余增加机械臂灵活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其运动学、动力学建模及求解的难度。串联结构布置虽易于机械臂的扩展,但由于不满足特定构型要求,使得传统的代数几何法无法使用,需设计一般意义的通用逆运动学解法。水下机械臂作业时所处水环境复杂多变,且受到多种水动力的影响,使得精确动力学建模十分困难。与陆地上不同,水下机器人携带能源有限,为此,需进行时间和能量复合目标的最优轨迹规划。另外,控制系统是机械臂控制的大脑,直接决定着机械臂的作业精度和效率,在无法获得精确数学模型的前提下,如何实现非线性、强耦合、动态多变量机械臂系统的高效控制,是控制策略实施过程的一大挑战。本文以自制的“YL101”号水下七轴串联冗余机械臂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其使用中所面临的运动学、动力学、轨迹规划及轨迹跟踪控制等方面的一些共性关键问题,探讨并提出可行性方案,为水下冗余机械臂的创新性理论研究和未来广泛应用做出贡献。运动学方面,在所建立的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针对逆运动学求解过程中,传统奇异鲁棒逆方法迭代存在的雅克比矩阵近似和阻尼因子无法实时最优的问题,提出改进奇异鲁棒逆新方法,并给出了基于Lyapunov函数的稳定性条件,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得到了阻尼因子和雅克比奇异值间的关系数据集,经神经网络训练,获得阻尼因子的实时最优预测模型,并用于逆运动学特解的求取。结合梯度投影法,求得逆运动学通解,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新方法,实现阻尼因子自动预测的同时,在末端误差、关节角范数及雅可比矩阵最小奇异值等方面均有较大改进。动力学方面,引入广义速度,推导并建立Kane法机械臂动力学模型;按照与水接触的实际有效正面积,对机械臂进行长方体连杆模型的简化;以此为基础,结合水动力学公式及已有经验数据,计算机械臂所受的水阻力、附加质量力、浮力等主要水动力项,并添加到Kane动力学方程中,构建考虑水动力影响的完整动力学模型,为轨迹跟踪控制提供初始模型,并通过ADAMS仿真,验证了模型的相对有效性。轨迹规划方面,针对机械臂空间任务的多样性,进行关节空间、操作空间及复合目标最优的轨迹规划研究,为不同任务的执行奠定理论基础。同时,面对水下机械臂携带能源有限的问题,依据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采用非均匀五次B样条插值,进行了时间-能量复合最优的轨迹规划,并通过自然选择的粒子群法,进行了最优轨迹的求解。结果表明,所获得的规划轨迹平滑、连续、无突变满足路径及约束条件的要求。跟踪控制方面,针对水环境下无法获取精确动力学模型这一前提下的控制问题,设计了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PD控制器,给出基于计算力矩法的机械臂系统控制律;在Adams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运动学和动力学求解,构建基于所提控制器的Adams-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并对时间-能量复合最优轨迹进行了仿真跟踪。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PD控制或力矩直接驱动控制,所提遗传模糊PD控制器较具有更好的自适应性,能实现更高的跟踪精度,可基本消除跟踪过程中产生的实时误差,且无误差的累积,跟踪效果良好。

张亚南[4](2020)在《基于双目视觉的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研究》文中认为工业机器人是目前智能工厂中应用广泛的智能生产设备,能够胜任分拣、搬运以及安装等工作。工业相机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对于视觉系统的研究逐渐从二维转到了三维,双目视觉技术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对于一个模仿手臂的机械系统和一个模仿眼球的视觉系统,将二者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工业机器人的工作能力。本文以基于双目视觉的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为研究对象,对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应用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实践意义。首先,针对一种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通过分析其机构的组成关系,建立连杆坐标系并使用D-H法建立齐次坐标变换。以此为基础,进行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分析,为后续轨迹规划提供必要条件。其次,根据系统设计的需求,对工业机器人的传统轨迹规划方式进行研究,总结其优缺点,分析其中需要进行优化的关键环节。针对求解逆运动学这种多输入多输出的计算问题,通过粒子群算法对径向基神经网络的参数集进行优化,提出一种基于优化后的径向基神经网络算法。将径向基神经网络算法应用到轨迹规划当中,对工业机器人进行逆运动学求解。对双目视觉技术应用到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的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根据VS2013软件和Opencv库提供的方法,对双目相机进行标定。在获取图像之后,对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并使用中值滤波法对图像进行降噪处理。随后通过基于特征点的方法进行双目视觉立体匹配,获取工业机器人运动空间的坐标信息。最后,基于上述对工业机器人和双目视觉系统的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双目视觉的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方法。该方法通过定时进行多项式插补计算,以获得实际运动轨迹曲线。通过硬件选型、控制系统设计等工作,完成实验平台的搭建。通过抓取运动实验,对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韩啸[5](2019)在《基于卫星反演的PM2.5浓度与女性肺癌发病率的时空分异研究》文中提出环境医学相关领域研究表明,影响肺癌发病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性肺部疾病、基因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吸烟、职业环境暴露以及大气污染。其中吸烟在早期的研究中被认为是导致肺癌的最大诱因,但随着公共场所禁烟令的颁布以及控烟行动的实施,吸烟作为影响因素对肺癌的贡献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且女性的吸烟率远低于男性,因此,在所有女性肺癌病例中,非吸烟引起的肺癌占主要比例。而职业环境暴露,历史性肺部疾病及基因影响因素所带来的对肺癌发病率的影响也只局限于特定人群,所以针对全国尺度而言,日渐加剧的大气环境污染已成为了导致女性肺癌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因素,大气环境因子中尤以PM2.5为肺癌发病率的主要影响因子。2013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正式将细颗粒物PM2.5列为一级致癌物(一级的定义:对人类为确定之致癌物),除了会影响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外,PM2.5还会增加肺癌的发病几率,由此可见,女性肺癌发病与PM2.5密切相关。本学位论文以PM2.5卫星反演数据(经纬度分辨率为0.01°×0.01°)及2010至2014年中国肿瘤登记点统计的女性肺癌发病率为基础数据,对PM2.5年均浓度与女性肺癌发病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关系及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并基于历史PM2.5暴露浓度建立了二者之间的时空关系。论文首先利用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PM2.5与女性肺癌发病率之间的相关程度,通过空间自相关的方法检验2010年至2014年的肺癌发病率空间分布状况,并选取当年PM2.5年均浓度和过往历史8年PM2.5年均浓度作为9个影响因子(lag0,lag1,lag2,lag3,lag4,lag5,lag6,lag7,lag8),对女性肺癌发病率进行相关分析和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鉴于关联分析方法不能精确的描述PM2.5浓度对女性肺癌发病率的影响效应,本研究又基于模糊数学方法和最大信息熵模型,进行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分析。建立lag0,lag1,lag2,lag3,lag4,lag5,lag6,lag7,lag8和女性肺癌发病率之间的模糊隶属函数,量化女性肺癌发病率与当年PM2.5年均浓度和过往历史8年PM2.5年均浓度的关系,并结合空间分析相关方法,计算其各自的隶属度,并确定9个影响因子的权重。为综合评价9个影响因子对女性肺癌发病率的作用,论文又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女性肺癌发病率的PM2.5环境适宜性指数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Natural Breaks断点分区方法,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对研究区域进行肺癌发病率适宜性的划分。为进一步研究预测女性肺癌发病率的空间分布,选取岭估计预测模型,支持向量回归机预测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女性肺癌发病率进行预测并输出预测结果,利用标准差法、方差倒数法和最优加权法三种方法对三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赋权,基于不同的权重组合建立三种组合预测模型,对女性肺癌发病率进行预测,并建立误差评价体系确定最优预测模型。以研究区域2051个市(县)的PM2.5年均历史浓度为基础数据,利用最优预测模型对2015年和2016年的女性肺癌发病率进行预测,并在ArcGIS中选择合适的空间估值方法,生成2015年和2016年的女性肺癌发病率在研究区域内的空间趋势分布,研究结论如下:(1)关联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女性肺癌发病率的空间差异性非常显着,研究区域内不同地点的女性肺癌发病率并非呈随机分布状态。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滞后第3年到第6年这一时间段的PM2.5年均浓度对女性肺癌发病率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滞后第6年的PM2.5年均浓度。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的整体结果表明,滞后第6年到第8年的PM2.5年均浓度与女性肺癌发病率的灰色综合关联度较高。相关分析和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的总体结果初步显示,滞后6年的PM2.5年均浓度与女性肺癌发病率的关联性较强。(2)因子重要性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lag0,lag1,lag2,lag3,lag4,lag5,lag6,lag7,lag8这9个影响因子经隶属函数标准化后的隶属度各不相同,但其趋势分布结果较为类似,基本表现为隶属度最接近于1的环境大致集中于天津市、河北省东南部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即此地区存在最适宜诱发肺癌的PM2.5环境。最大信息熵模型对9个影响因子的权重计算结果显示,lag6的权重在2010年至2014年的计算中其值都为最大,说明滞后第6年的PM2.5年均浓度对女性肺癌发病率的影响最强。(3)肺癌发病率的PM2.5环境适宜性评价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PM2.5年均浓度计算的的女性肺癌发病率环境适宜性指数为0.2069-0.9329,适宜肺癌发病率的环境以天津-河北地区为核心,逐渐扩散到整个华北平原区域,越靠近核心区域则肺癌发病率的PM2.5环境适宜性指数越高。依据PM2.5环境适宜性指数,研究区被划分为女性肺癌发病率低适宜性区域,中适宜性区域和高适宜性区域,其中低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34%,中适宜区占35.22%,高适宜区占39.44%,高适宜区的面积在研究区总面积中所占比重较大,覆盖研究区域中的大部分省会城市。(4)预测模型和空间估值的结果表明,基于方差倒数法的组合预测模型是女性肺癌发病率预测的最佳模型,通过对研究区域女性肺癌发病率的数据分布特点分析,选择克里格空间估值方法,采用二阶趋势面和协方差函数建模,进行2015年和2016年女性肺癌发病率的空间估值,估值结果显示,2015年预测的研究区域女性肺癌发病率的范围为10.2634至41.5679,2016年预测的研究区域女性肺癌发病率的范围为21.0599至50.9948,女性肺癌发病率总体趋势由西部逐渐向东部递增,自南向北也呈增长趋势,发病率高值区域集中于河北省南部、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北部以及河南省东部地区。总体而言,PM2.5年均浓度对女性肺癌发病率存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和滞后影响,随着滞后年份的增加,PM2.5的影响力由弱变强,到达影响力的高峰后又逐渐下降。女性肺癌发病率的空间估值趋势分布与女性肺癌发病率适宜性分区结果较为一致,二者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高发病率地区主要集中于肺癌发病率的高适宜性区域内,这一区域也是PM2.5浓度的高值区,同时是研究区域内污染严重的重工业区和人口分布密集区,由此可见,PM2.5浓度对女性肺癌发病率的时间和空间影响效应十分显着。该学位论文基于PM2.5历史浓度与肺癌发病率的时空分布研究工作,可为环境管理、女性肺癌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

刘田甲[6](2017)在《潮汐数据插值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潮汐现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快捷、高精度的潮汐预报如今正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需求。调和分析法作为潮汐分析和预报的主要方法,虽然其计算结果精度较高,但是对数据要求严苛,且数据处理过程繁琐。本文以解决潮汐分析和预报中若干数据处理问题为目标,分别就高低潮数据的插值方法和高低潮时与潮位求解方法展开研究,拟提出几种原理清晰、简单有效的潮汐数据处理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潮汐类型的分潮组成,以及高低潮数据的特点,为了得到逐时潮位,分别构建了全日潮和半日潮的插值函数。特别考虑到非正规半日潮浅水分潮作用比较明显,提出并建立了时间变换函数,插值结果能明显反应浅水分潮的影响,提高了插值精度。其次在高低潮时与潮位求解方法的研究中,首先选用呈非单调变化的3个整点潮位数据来构建抛物线,其顶点可作为高低潮点的近似值。考虑到其两侧的邻点也包含高低潮数据的信息,结合前后两个整点潮位分别构建新的抛物线,用新的顶点来对原结果进行修正,修正时考虑其时空特点,建立了权重组合,进行时空插值,提高了插值结果的精度。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直观明了的几何方法求解高低潮时与潮位,并将其应用于预报中,结果表明其预报误差在许可误差范围之内,可作为一种快捷、有效的估算高低潮时与潮位的方法。最后为了比较本文方法稳定性和精度,将本文方法的插值结果与三次Hermite插值法以及二分-插值法的插值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本文方法插值结果的精度较对比方法有所提高,为后续潮汐的调和分析与预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徐家祥[7](2016)在《电连接器壳体零件多尺寸精密测量系统》文中指出零件的高精度检测是保证零件生产加工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人工检测或者简单工具的方法对零件尺寸进行测量,速度慢且精度难以保证。视觉测量技术具有非接触、精度高、速度快的优点,已经成为精密测量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本文以企业生产的电连接器壳体零件为测量对象,从摄像机标定、图像处理、边缘检测等方面展开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的电连接器壳体零件多尺寸精密测量系统,测量精度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深入了解视觉测量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实际需求出发,完成了测量系统的硬件选型,搭建出了一套包括CMOS相机、远心镜头、光源、载物台等在内的视觉测量平台。(2)从四大坐标系入手,研究分析了摄像机的成像模型和现有的摄像机标定方法,采用了一种基于HALCON平台的快速摄像机标定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标定精度,标定结果精确,且运算效率高。(3)研究了图像二值化、图像滤波、图像分割、边缘检测等图像处理技术对零件图像的处理效果,通过实验分析比较确立了测量系统的图像处理算法。重点研究了亚像素边缘检测技术,采用基于二次多项式插值的亚像素边缘检测方法实现了零件图像的亚像素边缘定位,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减小测量误差,提高系统的重复测量精度。提出了一种改进的Harris角点检测方法实现角点的亚像素级定位,提高了对线段长度的测量精度。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法拟合圆并获取圆心坐标,实现了零件孔径和孔间距的测量。利用直线间的夹角实现了角度参数的测量。(4)基于Visual C++6.0和HALCON混合编程,开发了系统的功能软件和人机界面,实现了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尺寸测量、结果输出等功能。(5)针对三种典型的电连接器壳体零件的多个尺寸进行了测量,实验研究结果表示,系统的测量精度能够达到企业规定的要求0.05mm。

陶天友[8](2015)在《大跨度三塔连跨悬索桥风致抖振及其MTMD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塔连跨悬索桥是在两塔悬索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桥型,中塔的引入使得其动静力特性较之两塔悬索桥更加复杂。随着桥梁跨度的增加,强风作用下大跨度三塔连跨悬索桥的风致抖振问题日益显着,其风致抖振精细化与振动控制研究备受关注。本文以泰州大桥为工程背景,紧紧围绕三塔连跨悬泰桥风致抖振和MTMD减振控制两大研究热点,结合泰州大桥桥址区实测风数据和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开展大跨度三塔连跨悬索桥风致抖振及其MTMD控制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泰州大桥有限元建模及其动力特性分析。根据泰州大桥结构设计参数在ANSYS中建立了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从而采用子空间迭代法计算了泰州大桥的模态参数。根据泰州大桥成桥试验及模型试验数据,将实测模态参数与计算模态参数进行了对比,以验证所建立的泰州大桥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2.泰州大桥桥址区强台风平稳与非平稳特性现场实测研究。以台风“娜基莉”为研究背景,根据泰州大桥桥址区实测风数据开展了实测强风平稳与非平稳特性对比研究。通过游程检验法对风速时程的均值与方差进行了非平稳性检验,从而定量评估了基本时距内风速的非平稳比例。基于平稳与非平稳风速模型分析了台风的平均风特性、紊流强度、阵风因子、紊流积分尺度和紊流功率谱密度等具体风特性参数。3.基于插值函数的三塔连跨悬索桥简化三维脉动风场模拟。传统谐波合成法在模拟脉动风速时需进行大量的Cholesky分解,其直接制约了算法的计算效率。本文通过对Cholesky分解矩阵引入插值近似以减少Cholesky分解的次数,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传统谐波合成法的计算效率。采用简化风场模拟方法,在保证足够模拟精度的前提下,实现了三塔连跨悬索桥三维脉动风场的快速有效模拟。4.基于平稳与非平稳风谱的三塔连跨悬索桥抖振性能对比研究。鉴于平稳与非平稳风速模型的差异,根据Davenport准定常理论分别推导了平稳与非平稳静风荷载、抖振力和自激力模型。基于所模拟的桥址区平稳与非平稳三维脉动风场,结合泰州大桥三维有限元模型,从而开展了三塔连跨悬索桥平稳与非平稳抖振性能对比研究。5.大跨度三塔连跨悬索桥风致抖振MTMD控制研究。根据三塔连跨悬索桥抖振响应特征确立了MTMD的设计方案,采用轮次更新法研究了MTMD设计参数(TMD数量、质量比、阻尼比、频带宽等)对减振效果的参数敏感性,结合MTMD的减振效果与鲁棒性等两个因素确定了MTMD设计参数的优选值,从而进一步开展了减振前后大跨度三塔连跨悬索桥风致抖振对比分析。

王昶,王旭[9](2013)在《提高GPS高程拟合模型精度的有效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在调兵山地区,选择76大地高和正常高都已知的点作为原始数据,采用多项式拟合加权平均法建立该地区大地水准面,包括泰勒二次多项式加权平均法和双二次多项式加权平均法。通过实例发现,泰勒二多项式曲面加权平均法和双二次多项式加权平均法对高程异常的短波项有很好的改进效果,拟合残差值比较大的点采用泰勒二次多项式曲面加权平均法和双二次多项式加权平均法残差值变小,大大提高了拟合模型的精度,改善了拟合模型。

王昶,李巍,李营[10](2013)在《GPS高程拟合模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调兵山地区,选择76个大地高和正常高都已知的点作为原始数据,采用泰勒二次多项式曲面拟合法和泰勒二次多项式曲面加权平均法建立该地区大地水准面,通过实例发现,泰勒二次多项式曲面加权平均法对高程异常的短波项有很好的改进效果,拟合残差比较大的点采用泰勒二次多项式曲面加权平均法残差变小,大大提高了拟合模型的精度。

二、一种多项式插值的新方法——加权平均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多项式插值的新方法——加权平均法(论文提纲范文)

(2)流依赖非平衡项方差统计及应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使用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资料同化的重要性
        1.1.2 背景误差协方差的作用
        1.1.3 背景误差协方差模型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混合资料同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流依赖B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YH4DVAR中的背景误差协方差模型
    2.1 增量四维变分方法介绍
    2.2 YH4DVAR系统介绍
    2.3 YH4DVAR中的背景误差协方差模型
        2.3.1 基于控制变量转换的B模拟方法
        2.3.2 球面小波背景误差协方差模型
        2.3.3 流依赖背景误差协方差的集合估计方法
第三章 流依赖非平衡项方差统计
    3.1 非平衡项方差统计流程
    3.2 流依赖平衡算子统计
        3.2.1 谱空间中平衡算子的回归统计
        3.2.2 逆矩阵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及岭回归算法
        3.2.3 Gaussian平滑与滤波
    3.3 平衡算子对同化的影响
        3.3.1 平衡系数对同化的影响
        3.3.2 平衡系数对预报的影响
    3.4 非平衡项方差统计
    3.5 非平衡项方差的后处理
第四章 流依赖非平衡项方差在YH4DVAR中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台风“奥鹿”的基本信息
    4.3 试验设计
    4.4 流依赖非平衡方差对台风“奥鹿”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水平平衡算子的解析解

(3)水下七轴串联冗余机械臂控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及现状
        1.2.2 运动学研究现状及分析
        1.2.3 动力学研究现状及分析
        1.2.4 轨迹规划研究现状及分析
        1.2.5 轨迹跟踪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水下七轴串联冗余机械臂运动学
    2.1 前言
    2.2 机械臂正运动学
        2.2.1 运动学模型
        2.2.2 工作空间的描述
    2.3 机械臂逆运动学
        2.3.1 雅克比矩阵求解
        2.3.2 逆运动学解空间分析
        2.3.3 奇异鲁棒逆法
        2.3.4 改进奇异鲁棒逆法
        2.3.5 改进奇异鲁棒逆通解
    2.4 运动学仿真分析
        2.4.1 直线轨迹跟踪仿真
        2.4.2 圆弧轨迹跟踪仿真
    2.5 小结
第3章 水下七轴串联冗余机械臂动力学
    3.1 前言
    3.2 水下机械臂Kane动力学
        3.2.1 机械臂Kane动力学基础
        3.2.2 机械臂Kane动力学建模
    3.3 水下机械臂水动力学
        3.3.1 机械臂水动力学基础
        3.3.2 机械臂水动力学项求解
    3.4 基于ADAMS水下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仿真验证
        3.4.1 基于ADAMS的动力学仿真模型
        3.4.2 基于ADAMS的动力学仿真验证
    3.5 小结
第4章 水下七轴串联冗余机械臂轨迹规划
    4.1 前言
    4.2 关节空间的轨迹规划
        4.2.1 三次多项式轨迹规划
        4.2.2 五次多项式轨迹规划
        4.2.3 三次多项式样条轨迹规划
    4.3 笛卡尔(Cartesian)空间的轨迹规划
        4.3.1 笛卡尔空间直线轨迹规划
        4.3.2 笛卡尔空间圆弧轨迹规划
    4.4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最优轨迹规划
        4.4.1 非均匀五次有理B样条规划
        4.4.2 基于粒子群的最优轨迹规划
        4.4.3 最优轨迹规划的仿真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水下七轴串联冗余机械臂轨迹跟踪
    5.1 前言
    5.2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PD控制器设计
        5.2.1 PD控制
        5.2.2 模糊PD控制
        5.2.3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PD控制
        5.2.4 基于计算力矩法的机械臂系统控制律设计
    5.3 ADAMS-Simulink仿真分析
        5.3.1 ADAMS三维建模及参数设定
        5.3.2 联合仿真模型建立
        5.3.3 仿真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及成果
    6.2 文章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双目视觉的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业机器人研究现状
        1.2.2 轨迹规划算法研究现状
        1.2.3 双目视觉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分析研究
    2.1 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建模研究
        2.1.1 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分析简介
        2.1.2 工业机器人参数确定及运动学方程建立
        2.1.3 工业机器人正运动学分析
        2.1.4 工业机器人逆运动学分析
    2.2 基于PSO-RBFNN的逆运动学求解研究
        2.2.1 径向基神经网络算法(RBFNN)基本原理
        2.2.2 粒子群算法(PSO)基本原理
        2.2.3 基于PSO-RBFNN的逆运动学求解
        2.2.4 算法验证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目视觉标定与图像预处理流程
    3.1 相机标定
        3.1.1 标定方法概述
        3.1.2 标定的实现与结果分析
    3.2 图像预处理
        3.2.1 图像灰度化
        3.2.2 图像的降噪
    3.3 双目视觉原理与算法
        3.3.1 立体匹配
        3.3.2 相机极线约束原理
        3.3.3 三维重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双目视觉的轨迹规划算法研究
    4.1 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理论研究
        4.1.1 轨迹规划概述
        4.1.2 关节空间轨迹规划
        4.1.3 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
    4.2 双目视觉的轨迹规划算法设计
    4.3 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双目视觉的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与验证
    5.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5.2 系统硬件选型
        5.2.1 工业机器人
        5.2.2 工业相机
        5.2.3 控制计算机
        5.2.4 系统软件
    5.3 实验验证
        5.3.1 双目视觉系统
        5.3.2 轨迹规划
        5.3.3 双目视觉轨迹规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5)基于卫星反演的PM2.5浓度与女性肺癌发病率的时空分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肺癌发生与发展趋势概述
        1.1.2 女性肺癌发生与发展趋势概述
        1.1.3 大气污染对肺癌的影响
    1.2 PM_(2.5) 与肺癌相关性研究概述
        1.2.1 PM_(2.5) 与肺癌相关性研究回顾
        1.2.2 基于卫星反演的地面PM_(2.5)浓度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数据和方法
    2.1 数据选取
        2.1.1 女性肺癌发病率数据
        2.1.2 PM_(2.5) 浓度卫星反演数据
    2.2 肺癌发病率的PM_(2.5)影响因子体系构建
        2.2.1 PM_(2.5) 影响因子的选取
        2.2.2 PM_(2.5) 影响因子的构建
    2.3 空间相关性检验
    2.4 相关分析
    2.5 灰色关联度分析
    2.6 模糊隶属函数分析
    2.7 最大信息熵模型分析
    2.8 加权平均和Natural Breaks断点分区方法
    2.9 空间预测模型
        2.9.1 岭估计模型
        2.9.2 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
        2.9.3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2.9.4 组合预测方法
    2.10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第三章 女性肺癌发病率与PM_(2.5)浓度的关联分析
    3.1 女性肺癌发病率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3.2 女性肺癌发病率与PM_(2.5)浓度的相关分析
    3.3 女性肺癌发病率与PM_(2.5)浓度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女性肺癌发病率的PM_(2.5)影响因子重要性分析
    4.1 女性肺癌发病率与PM_(2.5)浓度的模糊隶属函数计算
        4.1.1 2010 年模糊隶属函数及隶属度计算
        4.1.2 2011 年模糊隶属函数及隶属度计算
        4.1.3 2012 年模糊隶属函数及隶属度计算
        4.1.4 2013 年模糊隶属函数及隶属度计算
        4.1.5 2014 年模糊隶属函数及隶属度计算
    4.2 基于最大信息熵模型的PM_(2.5)影响因子权重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女性肺癌发病率的PM_(2.5)环境适宜性分析
    5.1 基于加权平均法的PM_(2.5)环境适宜性指数计算
    5.2 基于Natural Breaks的 PM_(2.5)环境适宜性分区
    5.3 环境适宜性结果评价
    5.4 环境适宜性与PM_(2.5)累积浓度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女性肺癌发病率的模型预测及空间估值
    6.1 女性肺癌发病率的三种基础模型预测
        6.1.1 基于SAS的岭估计预测结果
        6.1.2 基于Clementine的支持向量回归机预测结果
        6.1.3 基于Matlab的 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结果
    6.2 女性肺癌发病率的组合模型预测
    6.3 女性肺癌发病率的预测模型选择及结果验证
    6.4 女性肺癌发病率的空间估值及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与讨论
        7.1.1 结论
        7.1.2 讨论
    7.2 创新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潮汐数据插值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潮汐理论与方法
        1.2.2 潮汐数据插值方法
        1.2.3 GIS在水文分析和潮汐预报中的应用
        1.2.4 研究现状分析和总结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本原理和方法
    2.1 潮汐现象
        2.1.1 潮汐要素
        2.1.2 与潮汐相关的天文概念
        2.1.3 潮汐分潮
        2.1.4 潮汐类型
        2.1.5 中国海区潮汐分布情况
    2.2 实验数据概述
        2.2.1 正规全日潮实验区
        2.2.2 非正规全日潮实验区
        2.2.3 正规半日潮实验区
        2.2.4 非正规半日潮实验区
    2.3 插值方法
        2.3.1 常用插值方法
        2.3.2 对比插值方法
        2.3.3 插值误差统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高低潮数据的插值方法研究
    3.1 全日潮海区的插值原理与方法
        3.1.1 全日潮海区插值函数构建
        3.1.2 全日潮海区插值函数推导
        3.1.3 全日潮海区插值方法应用
    3.2 半日潮海区的插值原理和方法
        3.2.1 半日潮海区插值函数构建
        3.2.2 半日潮海区插值函数推导
        3.2.3 半日潮海区插值方法应用
    3.3 半日潮海区插值方法的改进
        3.3.1 考虑时间变换的半日潮海区插值函数构建
        3.3.2 半日潮海区改进后插值函数推导
        3.3.3 半日潮海区改进后插值方法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低潮时与潮位求解方法研究
    4.1 抛物线简单平均法
        4.1.1 抛物线简单平均法插值函数构建
        4.1.2 抛物线简单平均法插值函数推导
        4.1.3 抛物线简单平均法的应用
    4.2 抛物线加权平均法
        4.2.1 抛物线简单平均法的不足
        4.2.2 抛物线加权平均法插值函数推导
        4.2.3 抛物线加权平均法的应用
    4.3 几何法
        4.3.1 几何法插值函数构建
        4.3.2 几何法插值函数推导
        4.3.3 几何法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插值方法的对比验证与分析
    5.1 高低潮插值方法的对比验证
        5.1.1 全日潮海区对比结果
        5.1.2 半日潮海区对比结果
    5.2 高低潮时与潮位求解方法的对比验证
        5.2.1 全日潮海区统计结果
        5.2.2 半日潮海区统计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电连接器壳体零件多尺寸精密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机器视觉测量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亚像素边缘检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基于插值的亚像素边缘检测方法
        1.3.2 基于拟合的亚像素边缘检测方法
        1.3.3 基于矩的亚像素边缘检测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零件精密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
    2.1 零件精密测量系统整体结构
    2.2 工业相机选择
        2.2.1 CCD和COMS的区别
        2.2.2 本测量系统的相机选择
    2.3 相机镜头选择
    2.4 光源及照明方式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零件精密测量系统的摄像机标定
    3.1 摄像机成像原理
    3.2 摄像机标定
        3.2.1 线性摄像机模型
        3.2.2 非线性摄像机模型
        3.2.3 摄像机标定方法概述
    3.3 基于HALCON软件的摄像机标定
        3.3.1 标定板的选取
        3.3.2 标定的具体过程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连接器壳体零件的图像处理
    4.1 图像预处理
        4.1.1 图像二值化
        4.1.2 图像滤波
    4.2 图像分割
        4.2.1 基于阈值的图像分割
        4.2.2 基于区域的图像分割
        4.2.3 基于边缘的图像分割
        4.2.4 各种边缘检测算子实验效果比较
    4.3 亚像素边缘检测
        4.3.1 矩法
        4.3.2 拟合法
        4.3.3 插值法
        4.3.4 基于二次多项式插值的亚像素边缘检测方法
        4.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连接器壳体零件多尺寸测量实验及误差分析
    5.1 零件尺寸测量系统软件流程
    5.2 测量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5.3 矩形类零件长度测量实验
        5.3.1 测量方法选取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非矩形类零件长度测量实验
        5.4.1 角点检测
        5.4.2 改进的Harris角点检测
        5.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宽度测量实验
        5.5.1 测量方法选取
        5.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 孔径测量实验
        5.6.1 最小二乘法拟合圆
        5.6.2 实验及结果分析
    5.7 孔间距测量实验
        5.7.1 测量方法选取
        5.7.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8 角度测量实验
        5.8.1 测量方法选取
        5.8.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9 误差分析
        5.9.1 量化误差
        5.9.2 镜头误差
        5.9.3 标定误差
        5.9.4 软件算法误差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已完成的工作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8)大跨度三塔连跨悬索桥风致抖振及其MTMD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近现代悬索桥的发展
    1.2.1 两塔悬索桥
    1.2.2 多塔连跨悬索桥
1.3 桥梁风致振动及其研究方法
    1.3.1 桥梁结构的风致振动
    1.3.2 桥梁风工程的研究方法
1.4 大跨度桥梁风致抖振研究现状
    1.4.1 近地边界层风特性
    1.4.2 大跨度桥梁风致抖振分析理论的发展
1.5 工程结构MTMD减振控制发展现状
1.6 本文所依托工程结构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跨度三塔连跨悬索桥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结构模态分析理论
2.3 三塔连跨悬索桥有限元建模
    2.3.1 基本设计参数
    2.3.2 结构有限元建模
2.4 三塔连跨悬索桥动力特性数值分析及实测对比
    2.4.1 三塔连跨悬索桥动力特性数值分析
    2.4.2 三塔连跨悬索桥动力特性实测对比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泰州大桥桥址区强台风平稳与非平稳特性实测分析
3.1 引言
3.2 泰州大桥风速仪及其布置
3.3 台风“娜基莉”
3.4 平稳与非平稳风特性分析方法
    3.4.1 风速正交分解
    3.4.2 风速模型
    3.4.3 小波分析方法
3.5 平稳与非平稳台风特性对比分析
    3.5.1 风速平稳性检验
    3.5.2 平均风特性
    3.5.3 紊流强度
    3.5.4 阵风因子
    3.5.5 紊流积分尺度
    3.5.6 紊流功率谱密度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跨度三塔连跨悬索桥简化风场模拟
4.1 引言
4.2 谐波合成法
4.3 基于插值函数的简化风场模拟方法
    4.3.1 插值函数的选取
    4.3.2 插值点的分布型式
    4.3.3 插值间距的选取
4.4 简化风场模拟方法的数值实现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4.4.1 简化风场模拟方法的数值实现
    4.4.2 简化风场模拟方法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4.5 基于插值函数的三塔连跨悬索桥简化风场模拟
    4.5.1 目标谱的选取
    4.5.2 主梁风场模拟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三塔连跨悬索桥平稳与非平稳抖振性能对比研究
5.1 引言
5.2 大跨度桥梁抖振分析理论
    5.2.1 静风荷载
    5.2.2 抖振力
    5.2.3 气动自激力
5.3 大跨度桥梁时域抖振分析在ANSYS中的实现
    5.3.1 静风荷载与抖振力的施加
    5.3.2 气动自激力在ANSYS中的实现
    5.3.3 基于APDL的桥梁时域抖振分析程序的实现
5.4 三塔悬索桥平稳与非平稳抖振性能对比
    5.4.1 主梁风致抖振响应
    5.4.2 主缆风致抖振响应
    5.4.3 主塔风致抖振响应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大跨度三塔连跨悬索桥风致抖振MTMD控制研究
6.1 引言
6.2 MTMD基本原理及其在ANSYS中的实现
    6.2.1 MTMD减振控制基本原理
    6.2.2 MTMD在ANSYS中的实现
6.3 三塔悬索桥风致抖振MTMD控制研究
    6.3.1 三维脉动风场的数值模拟
    6.3.2 三塔悬索桥风致抖振响应时频分析
    6.3.3 MTMD的布置与设计参数
    6.3.4 MTMD减振控制参数敏感性分析
    6.3.5 三塔悬索桥MTMD减振前后抖振响应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7.2 研究工作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GPS高程拟合模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GPS高程拟合方法
    1.1 泰勒多项式[3]
    1.2 多项式曲面拟合的加权平均法[4~6]
    1.3 基于多项式曲面拟合的加权平均法
2 拟合方法精度分析
    2.1 拟合方法精度比较
3 结论

四、一种多项式插值的新方法——加权平均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多项式插值法在水位推测中的应用[J]. 王朝,郭志勇. 港工技术, 2021(01)
  • [2]流依赖非平衡项方差统计及应用方法研究[D]. 侯士成.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2)
  • [3]水下七轴串联冗余机械臂控制特性研究[D]. 孙景余. 山东大学, 2020
  • [4]基于双目视觉的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研究[D]. 张亚南.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5]基于卫星反演的PM2.5浓度与女性肺癌发病率的时空分异研究[D]. 韩啸. 兰州大学, 2019(08)
  • [6]潮汐数据插值方法研究[D]. 刘田甲.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7]电连接器壳体零件多尺寸精密测量系统[D]. 徐家祥. 江苏大学, 2016(11)
  • [8]大跨度三塔连跨悬索桥风致抖振及其MTMD控制研究[D]. 陶天友. 东南大学, 2015(08)
  • [9]提高GPS高程拟合模型精度的有效方法[J]. 王昶,王旭.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3(12)
  • [10]GPS高程拟合模型方法研究[J]. 王昶,李巍,李营.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3(04)

标签:;  ;  ;  ;  ;  

一种新的多项式插值方法——加权平均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