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晚期患者多次重复机械通气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健[1](2021)在《PPARγ参与有氧运动调控chemerin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高发的慢性系统性疾病,除对肺局部的损伤外,COPD还能造成多种肺外损伤,其中膈肌功能障碍是造成呼吸功能衰退的重要因素。系统性炎症是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关键环节。运动训练是目前COPD膈肌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而运动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也成为其改善膈肌功能障碍的作用途径之一,然而这一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还尚未阐明。近来,脂肪因子在机体中的生物学效应引起了诸多关注,其中chemerin与COPD间的紧密关系也被逐步证实,chemerin是COPD炎症反应不可或缺的一环。运动对chemerin/CMKLR1信号轴的调控效应在其他研究中已被证实,但目前对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轴的上游信号仍无明确定论。研究显示,在肥胖与糖尿病模型中PPARγ被证实是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的上游信号,参与运动改善糖脂代谢过程,而PPARγ的药理性配基也被用于COPD患者的临床管理中。但对于COPD膈肌功能障碍而言,PPARγ是否是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上游信号尚不清楚,且值得探讨。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运动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和对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其下游炎性因子的影响两月龄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模型对照组(MG)、有氧运动组(AEG)和抗阻运动组(REG),每组8只。MG、AEG和REG采用香烟烟雾暴露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模型建立后,AEG和REG分别接受为期9周的有氧运动训练或抗阻运动训练;有氧运动采取游泳的方式进行;抗阻运动采用爬梯运动。MG在运动干预期间自由活动,CG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均不接受任何干预。实验过程中每月检测大鼠体重。运动训练结束后对大鼠肺功能、膈肌功能进行检测;取材后对大鼠肺与膈肌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膈肌中PPARγ、chemerin、CMKLR1、IL-1β、IL-6、IL-8、TNF-α、atrogin-1、Mu RF1以及Myo D1的蛋白表达情况。第二部分实验: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水平及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下游因子的影响1.筛选能诱导L6成肌细胞低增殖活性的LPS浓度将L6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37℃培养箱中培养24 h,分别设置不同浓度的LPS培养孔,每个浓度设置6个复孔,每孔添加10μL不同浓度LPS溶液,37℃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 h。CCK-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2.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的增殖水平影响将L6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LPS对照组(LG)和LPS牵拉组(LSG),LSG在Flexcell牵拉装置接受拉伸强度为15%,频率为0.5 Hz,持续时间为6 h的周期性机械牵拉。CG与LG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不予以细胞牵拉刺激。牵拉结束后24 h,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收集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PARγ、chemerin、CMKLR1、IL-1β、IL-6、IL-8、TNF-α、atrogin-1、Mu RF1以及Myo D1的蛋白表达情况。第三部分实验:PPARγ在机械牵拉调控chemerin/CMKLR1信号促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中的作用1.筛选GW9662与罗格列酮溶液影响炎症环境下L6成肌细胞增殖水平的适宜浓度L6成肌细胞接种在96孔板中,贴壁后加入LPS溶液,继续培育24 h,将细胞随机分成10组,包括LPS对照组、DMSO对照组以及4种浓度梯度的罗格列酮和GW9662各自4组细胞;加入药物培养24 h后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别细胞的增殖活性。2.调节PPARγ蛋白表达对机械应力提升炎症培养环境下L6成肌细胞活性以及PPARγ-chemerin/CMKLR1信号的影响将L6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LPS对照组(LG),罗格列酮对照组(RG),罗格列酮+牵拉组(RSG),GW9662对照组(GWG),GW9662+牵拉组(GSG);两组牵拉组在Flexcell牵拉装置中进行机械牵拉干预,所有对照组在相同环境中培养,不予细胞牵拉刺激。牵拉结束后24 h进行指标检测,指标同第二部分。研究结果1.运动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和对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其下游炎性因子的影响(1)相较MG,AEG大鼠肺功能与膈肌功能显着提升(p<0.05),膈肌组织结构改善;REG大鼠肺功能同样提升(p<0.05),但膈肌功能改善不明显。(2)相较MG,AEG和REG大鼠膈肌PPARγ蛋白表达上调明显(p<0.05),且AEG大鼠膈肌chemerin/CMKLR1信号抑制(p<0.05);但REG大鼠膈肌chemerin/CMKLR1信号变化不明显。(3)相较MG,AEG大鼠膈肌中IL-8的表达被显着抑制(p<0.05),并且IL-1β和IL-6表达有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EG大鼠膈肌中炎症因子变化不明显。(4)AEG大鼠膈肌Myo D1的表达相较MG上升(p<0.05),atrogin-1和Mu RF1的表达有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REG大鼠膈肌Mu RF1的表达被抑制(p<0.05)。2.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水平及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下游因子的影响2.1诱导L6成肌细胞低增殖活性的适宜LPS浓度浓度为2 mg/ml、5 mg/ml以及10 mg/ml LPS溶液能对细胞增殖水平呈抑制作用,经过筛选后,在本次研究的后续部分均采用了2 mg/ml这一浓度作为LPS刺激浓度。2.2机械牵拉对炎症环境下L6细胞的增殖水平影响(1)LG细胞较CG细胞增殖水平下降(p<0.05),LSG较LG细胞增殖活性显着上升(p<0.05)。(2)LSG细胞相较LG和CG,其细胞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且细胞中CMKLR1蛋白的表达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3)LG细胞中IL-1β和TNF-α的蛋白水平相较CG上升明显(p<0.05),而经机械牵拉后的LSG细胞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则显着下降(p<0.05)。(4)LG细胞atrogin-1表达水平较CG显着上升,细胞牵拉后有降低但未呈现统计学差异;各组细胞Mu RF1表达也呈类似趋势;Myo D1的表达在LG呈下降,在LSG上升,但均未产生统计学差异。3.PPARγ在机械牵拉调控chemerin/CMKLR1信号促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中的作用3.1 GW9662与罗格列酮溶液影响炎症环境下L6成肌细胞增殖水平的适宜浓度50μM的GW9662呈现抑制炎症环境中L6细胞增殖活性的趋势,而10μM和50μM的罗格列酮溶液呈现提升炎症环境中L6细胞的增殖活性的趋势。3.2机械牵拉联合罗格列酮或GW9662对LPS诱导炎症培养环境下L6成肌细胞活性以及PPARγ-chemerin/CMKLR1信号的影响(1)单独罗格列酮/GW9662即可发挥对L6细胞增殖活性的促进/抑制作用(p<0.05);GSG相较GWG,L6细胞的增殖水平上升(p<0.05);RSG相较RG,L6细胞的增殖水平也进一步提升(p<0.05)。(2)RG细胞PPARγ蛋白被激活,与GWG、GSG相较明显上升(p<0.05);RSG蛋白表达水平最高,与CG、LG、GWG以及GSG间均形成显着差异(p<0.05)。RG和RSG中的CMKLR1表达下降,与LG相较差异显着(p<0.05)。(3)RSG细胞IL-1β较GWG显着下降(p<0.05);相较LG,GWG、RG和RSG细胞中IL-6明显下降(p<0.05);LG、GWG、GSG和RG细胞中TNF-α相较CG明显上升(p<0.05),RSG细胞中TNF-α的蛋白表达较LG和GWG下降低明显(p<0.05)。(4)RG细胞atrogin-1和Mu RF1表达被明显抑制(p<0.05);RSG细胞中Mu RF1的表达呈现明显抑制效应(p<0.05);GSG、RG和RSG细胞的Myo D1表达上升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结论1.COPD大鼠存在膈肌功能障碍,有氧运动具备更加有效的COPD肺功能、膈肌功能的康复效果;运动能上调膈肌PPARγ蛋白的表达,抑制chemerin/CMKLR1信号,降低膈肌IL-8及TNF-α的水平,调节膈肌蛋白降解/生长失衡状态。2.适宜浓度LPS能诱导L6细胞低增殖活性。机械牵拉能提升LPS环境下培养的L6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且可以激活细胞中PPARγ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hemerin/CMKLR1信号表达,抑制细胞中IL-1β和TNF-α的蛋白水平,影响E3连接酶及其底物的表达。3.外源性增强PPARγ信号联合机械牵拉可以增强L6细胞的活性,抑制chemerin/CMKLR1信号及IL-6、TNF-α的表达,并进一步抑制肌细胞蛋白降解因子atrogin-1和Mu RF1的表达;相反,抑制PPARγ信号,上述影响被抑制。综上,本次研究从体内和体外实验两方面证实了PPARγ在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信号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吴丹[2](2021)在《“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了解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现状,通过探讨基于“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观察对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评价整体干预效果,以期实现对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患者从院内到家庭的全程管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评价成本效益,探索出“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对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患者干预的具体途径与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湖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治疗出院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06例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类实验研究方法进行分组,在该院7家城市医共体服务范围内并选择该院“互联网+护理服务”信息技术平台的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列为干预组(n=53),未选择该院“互联网+护理服务”信息技术平台的患者列为对照组(n=53),对照组住院期间行无创通气治疗常规护理和出院指导,出院后进行临床现行以电话随访为主的延续性护理措施;干预组除给予常规护理宣教和出院指导外,出院后实施基于“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干预时长共6个月。患者可通过使用微脉应用程序中的医护上门选择本院的家庭无创通气项目板块,通过微信群管理、线上护理服务,线下上门服务的方式个性化针对性的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实施护理干预。干预前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别在干预前、干预6个月两个时间点,收集呼吸机使用时长>6h/d的实际天数、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测定、睡眠呼吸参数及Epworth嗜睡评分、护理相关成本指标及患者相关效益指标。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2检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失访情况:干预前两组分别纳入53例,共失访4例,最终总样本量102例,其中干预组51例,对照组51例。2.基线调查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主要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一般资料中,其中男性83例,女性19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67例,初中有23例,高中及以上有12例。干预组平均年龄为(47.20±5.5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6.84±7.00)岁。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年龄、BMI值之间的均衡性,采用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居住方式、结算方式及是否吸烟之间均衡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病程、肺功能分级之间的均衡性。经检验得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前6个月平均每月呼吸机使用时长>6h/d天数:干预组为(13.41±5.27),对照组为(14.22±5.24);肺部呼吸功能包括PH、Pa CO2、Pa O2、FEV1及FEV1/FVC值,睡眠呼吸功能包括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及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值与Epworth嗜睡评分数值,两组患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1)平均每月呼吸机使用时长>6h/d天数: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天数(22.31±3.17)高于对照组天数(15.18±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干预组平均每月呼吸机使用时长>6h/d天数差值(8.90±5.67)大于对照组差值(0.96±7.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肺部呼吸功能指标: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肺部呼吸功能各指标均有所改善。干预后两组肺部呼吸功能各指标进行比较,干预组PH、Pa O2、FEV1、FEV1/FVC值均高于对照组,Pa CO2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肺部呼吸功能各指标差值进行比较,干预组PH、Pa O2、FEV1、FEV1/FVC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值,干预组Pa CO2差值小于对照组差值,两组差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睡眠呼吸功能指标: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睡眠呼吸功能各指标除Epworth嗜睡评分外均有所改善。干预后两组睡眠呼吸功能各指标进行比较,干预组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值高于对照组,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Epworth嗜睡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睡眠呼吸功能各指标差值进行比较,干预组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差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值,干预组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值,两组差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Epworth嗜睡评分差值(-1.25±4.73)小于对照组差值(-0.22±5.39),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4)成本效益指标: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成本效益情况,干预组护理服务次数、总护理服务成本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ECOPD次数、住院次数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提高重叠综合征患者的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2.“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改善重叠综合征患者肺部呼吸功能,升高PH与Pa O2值至正常范围,降低Pa CO2、FEV1、FEV1/FVC值至正常水平。3.“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改善重叠综合征患者睡眠呼吸功能,提高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降低AHI值、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但对日间嗜睡程度的改善不显着。4.“互联网+护理服务”可以应用于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中;每位患者申请护理服务次数半年内平均为1.5次,即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普遍存在;护理服务成本处于中等水平,在本地区患者经济承受范围内,可为患者所接受;但“互联网+护理服务”对于患者效益指标中的AECOPD次数及住院次数的减少效果不显着。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3](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宁雅静[4](2020)在《肺康复治疗在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以持续呼吸道症状和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通常是因暴露于有毒气体或颗粒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所致。慢阻肺是全球慢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公布全球前十位死亡原因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位居第三,在呼吸系统疾病致死亡原因中居首位,带来了重大疾病的负担,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阻肺可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AECOPD);AECOPD是慢阻肺患者反复住院的主要原因,也是慢阻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患者的肌力减退,活动耐力下降,肺功能逐渐恶化,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严重下降,严重危害国人健康,成为国人健康和卫生资源的沉重负担。目前COPD的治疗方案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已明确指出“肺康复(pulmonary rehabilitation,PR)”为COPD非药物治疗的一线选择。肺康复是指在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后,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个体化综合性干预措施,其目的在于改变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患的身心状态,内容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健康教育、行为改变,但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以提高患者长期保持健康行为的依从性,从而达到行为改变。肺康复已公认适用于所有稳定期的慢阻肺患者,但目前对于肺康复在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在AECOPD早期能否进行肺康复、如何进行肺康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高水平的研究报道数量有限,其评价方法也有较大差异。急性加重住院期肺康复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廓清气道、促进排痰、改善氧合,提高患者活动耐力,减轻疾病致残的程度。AECOPD患者肺康复的可行性和效果已得到初步认可,但在急性加重期何时开始进行肺康复、采用何种运动训练的方式进行肺康复以保证患者在肺康复中的安全性,并使患者最大程度地受益,目前尚无明确标准。本研究旨在讨论在AECOPD住院患者中早期开展康复操这种运动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提供更多的临床循证学依据,推动肺康复的进一步发展。研究目的1.测定和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肺康复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入院时和出院时COPD评估测试(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ssessment Test CAT)呼吸问卷、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 MRC)、6分钟步行实验(6MWT)、柏格度量表(Borg)以及肺功能的治疗前后变化及差异,了解肺康复综合性治疗方案在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中早期开展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2.测定和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康复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平均住院日水平差异,了解肺康复综合性治疗方案在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中早期开展的临床效益。研究方法1.收集入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GOLD分级、肺功能等指标。2.肺康复治疗组:入院时完成各种量表及评分,测试肺功能,根据指南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呼吸支持、吸氧,抗感染、祛痰、抗炎解痉平喘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在此基础上,从入院第2天开始,按照肺康复治疗方案行肺康复运动操治疗,以及健康宣教、排痰指导等,直至出院,肺康复治疗均由医护人员指导、监督完成,出院时再次完成各种量表及评分,测试肺功能。3.常规治疗组:入院时完成各种量表及评分,测试肺功能,根据指南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呼吸支持、吸氧,抗感染、祛痰、抗炎解痉平喘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该组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肺康复治疗,出院时再次完成各种量表及评分,测试肺功能。4.所有数据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指标间的直线相关分析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两组的COPD评估测试(CAT)呼吸问卷评分、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 MRC)评分、柏格度量表(Borg)经过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两组6分钟步行实验(6MWT)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肺康复治疗组治疗后的改善程度较常规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治疗前后,两组的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无明显差异。两组的住院时间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在AECOPD患者入院早期即开始肺康复治疗,采用卧位康复操为主的运动方式,配合呼吸训练、健康宣教,安全可行,无不良事件发生,可减轻呼吸困难程度,提高患者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但与对照组相比较,短期内在改善患者肺功能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也不能显着缩短住院时间。
王姣姣[5](2020)在《吐纳回春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早期肺康复中的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将吐纳回春功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的早期肺康复中,评价吐纳回春功对AECOPD患者运动耐力、肺功能、生活质量、临床症状及心理状态的影响,促进吐纳回春功在AECOPD患者早期肺康复中的推广运用。方法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部收治的符合课题纳入标准的80例AECO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仅予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基础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基础药物治疗上进行为期12周的吐纳回春功锻炼,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6min步行距离(6MWD)、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FEV1/FVC)、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次要指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改良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 MRC)、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相关数据资料收集后,应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早期肺康复训练治疗后两组运动耐力:组间对比,试验组治疗后6MWD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早期肺康复训练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组间对比,两组治疗后FEV1%、FVC%、FEV1/FV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早期肺康复训练治疗后两组SGRQ评分: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后SGRQ评分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早期肺康复训练治疗后两组m MRC分级:组间对比,治疗后两组m MRC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早期肺康复训练治疗后两组CAT评分: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后CAT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早期肺康复训练治疗后两组HADS评分: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HA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AECOPD患者住院期间早期进行吐纳回春功锻炼能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2.对AECOPD患者在急性症状缓解后进行早期肺康复训练安全、可行。3.吐纳回春功是一种简便廉效的肺康复手段,值得广泛推广。
刘晓彤[6](2020)在《RASS与SAS评分在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比较Richmond躁动-镇静评估量表(Richmond Agitation Sedation Scale,RASS)与Riker镇静-躁动评估量表(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AECOPD治疗过程中镇静评估工具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明确诊断为AECOPD并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80例,分为RASS评分组(R组n=40)及SAS评分组(S组n=40),分别应用RASS评分、SAS评分指导患者镇静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种类的镇痛、镇静药物,在充分镇痛的基础上,以浅镇静为目标镇静深度,实施每日唤醒与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相结合的镇静治疗策略。于开始持续镇静前(T0)、持续镇静后1h(T1)、4h(T2)、12h(T3)、24h(T4)、48h(T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呼吸力学指标;并于以上各时刻检测患者动脉血气;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镇静治疗期间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及ICU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单位时间镇痛、镇静药物应用剂量、镇静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 II评分及入室PaCO2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两组患者T1T5时刻的HR、MAP、RR、Ppeak、Pplat、PEEPi、Raw、Pa CO2均低于T0时刻,VT、Cdyn、p H、Pa O2均高于T0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两组患者T0、T1时刻的MAP、HR、RR、Pa CO2无统计学差异(P>0.05),R组T2T5时刻MAP、HR、RR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T2T5时刻Pa CO2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T2时刻的Ppeak、Raw、Cdyn无统计学差异(P>0.05),R组T3T5时刻的Ppeak、Raw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T3T5时刻的Cdyn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刻Pa O2、p H、VT、Pplat、PEE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心动过速、谵妄、人机对抗、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组患者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单位时间镇痛药物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R组较S组患者的单位时间镇静药物用量、镇静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ICU停留时间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ECOPD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施行以浅镇静为目标深度的早期目标导向镇静治疗时,应用RASS镇静评分评估镇静深度、指导镇静药物用量,能在应用较小镇静药剂量的情况下,达到更益于患者病情好转的镇静状态,并有效缩短有创机械通气及ICU停留时间,降低部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研究深化与推广应用。图12幅;表17个;参171篇。
龙振鸿[7](2019)在《尘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应用经鼻高流量氧疗对比无创正压通气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尘肺病(pneumoconiosis)是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不同致病性的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一组职业性肺部疾病的统称,是我国危害最严重和最常见的职业病。截至2017年,我国累计报告尘肺85万余例,占累计职业病病例89.8%,虽然尘肺病有明确的病因,可以预防,但2018年新增尘肺病例仍有19468例之多,占全年新增职业病的82.85%。庞大的尘肺病群体,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尘肺病治疗的探索从未停止,但目前为止仍无根治尘肺病及逆转尘肺肺组织纤维化的有效方法,所以对症治疗、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成了尘肺病治疗目的。II型呼吸衰竭是尘肺病常见并发症,也是尘肺病人重要的死亡原因,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是改善II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尘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但因患者对无创正压通气面罩耐受性差,使病人产生幽闭感等缺点局限了其在部分病人中的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 therapy,HFNC)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的呼吸支持方式,开放的呼吸环路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及避免幽闭感产生,且具有可提供精准可调氧浓度、充分加温加湿的高流量气体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治疗中。本研究收集64例尘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后,分别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或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口干程度、舒适度、并发症、改有创通气比率、28天生存率等,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在尘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中使用的疗效及安全性。目的通过经鼻高流量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在尘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比较,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用于尘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治疗的疗效性及安全性,以验证经鼻高流量氧疗用于尘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为临床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尘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尘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HFNC组和NIV组各32例,分别给予HFNC或NIV通气治疗。通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2h、6h、12h、24h的动脉血气分析中的pH、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2)改变,及上述观察时间点的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心率(heart rate,HR)变化,以及两组治疗12h后口腔干燥度、舒适度,并发症,28天生存率等,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转归,评价HFNC应用于尘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HFNC组与NIV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各期尘肺的比例、基础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比例、合并肺水肿比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R,SPO2,RR,MAP,及动脉血气分析中PH、PaCO2,氧合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HFNC组与NIV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观察时间点RR均随着治疗时长的推进不断减小(F=417.00,P<0.05),两组的下降幅度无统计学差异(F=0.84,P=0.36);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观察时间点HR随着治疗时长的推进不断减小(F=393.71,P<0.05),两组的下降幅度无统计学差异(F=1.32,P=0.26)。3.HFNC组与NIV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观察时间点的氧合指数均随治疗时长推移不断上升(F=55.84,P<0.05),两组的上升幅度无统计学差异(F=0.70,P=0.4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观察时间点的PaCO2均随治疗时长推移不断下降(F=42.08,P<0.05),两组的下降幅度无统计学差异。(F=0.74,P=0.39);且两组组间对比患者氧合指数及PaCO2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通气治疗12小时后,HFNC组口干程度较NIV组轻(p<0.05)。而HFNC组舒适度明显优于NIV组(p<0.05)。5.HFNC组与NIV组两组患者更改有创通气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77)。改有创通气主要原因,包括治疗不耐受、呼吸窘迫加重、低氧血症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和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上述原因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HFNC与NIV两种通气方式并发症对比,NIV组出现胃胀气高于HFNC组(p=0.03)。面部皮损及气胸发生率两组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28天生存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Log Rank检验?2=0.09,p=0.764)。结论1.HFNC能改善尘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气促、心悸症状,可提升患者氧合指数,降低PaCO2,其效果与NIV相当。2.尘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HFNC与NIV比较,治疗失败率、28天生存率无显着差异。3.与NIV对比,HFNC舒适度更高,且胃胀气发生率更低。4.与NIV相比,HFNC应用于尘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肯定。
潘少杰[8](2019)在《集束化管理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基于ENS(Early exercise早期锻炼-Nutritional support营养支持-Sleep management睡眠管理)为基础的集束化管理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84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重症监护室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功能锻炼、营养支持、睡眠管理为基础的集束化管理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包括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无创机械通气时间)、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合指数(OI)、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谵妄、住ICU时间、28天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66.02±6.86 vs.64.71±8.06,P=0.425)、性别(男/女)(35/7 vs.38/4,P=0.332)、APACHE II评分(17.93±4.14 vs.18.55±4.84,P=0.530)、未机械通气前氧合指数(OI)(198.70±60.38 vs.207.90±69.81,P=0.522)和未机械通气前PaCO2(67.76±13.00 vs.70.62±10.63,P=0.296)、白细胞计数(WBC)(13.98±3.34vs.14.31±3.31,P=0.980)、降钙素原(1.77±1.32 vs.2.09±1.70,P=0.622)、前白蛋白(140.40±35.20 vs.151.00±39.56,P=0.279)和白蛋白(26.26±4.05 vs.27.86±3.79,P=0.066)水平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史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高血压(27 vs.31,P=0.345)、冠心病(19 vs.20,P=0.827)、糖尿病(15 vs.16,P=0.821)也未见明显差异。试验组的总机械通气时间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别(9.64±2.32 vs.12.86±2.74,P<0.001),其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小于对照组(8.31±2.57 vs.11.24±3.02,P<0.001),无创机械通气时间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1.33±1.00 vs.1.62±1.15,P=0.317)。试验组的前白蛋白水平在第九天时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别(228.40±26.77 vs.215.70±26.95,P=0.014)。试验组第九天的PaO2/FiO2高于对照组(289.70±53.65 vs.263.40±51.08,P=0.020),且出ICU时PaCO2低于对照组(43.02±10.74 vs.48.12±6.48,P<0.001)。试验组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别(14.29%vs.33.33%,P=0.040)。试验组的ICU总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14.81±2.33 vs.17.86±2.74,P<0.001)。两组28天死亡率未见明显差别(11.90%vs.16.67%,P=0.533)。两组患者中均未发现不良事件。结论基于ENS(Early exercise早期锻炼-Nutritional support营养支持-Sleep management睡眠管理)为基础的集束化管理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疗效显着,该方案不仅安全且可行性好。
黎辉[9](2019)在《“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评价“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效果,为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临床依据。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诸多疾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设计方法,通过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将预计的9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因时间的限制,实际共纳入89例受试者,病例纳入后,对三个中心的病例分布、完成情况、基线水平进行比较,以保证三个中心的受试者分布均衡和基线一致,具备可比性。(2)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汤剂,一次100毫升,每日三次,疗程总共为14天,观测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出院后第3个月。(3)按照研究方案中已拟定的在相关时间点观测或者记录: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心功能分级、MLHFQ总积分、肺功能、肺动脉收缩压、六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的情况,研究结束后,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对“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做出评价。2.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概要通过跟师学习,以张晓云教授临证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张晓云教授发表的论文,对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作简要的概括。结果:1.临床研究(1)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愈显率为63.6%。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愈显率为40.9%。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情况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痰的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次要症状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受试者的心功能分级、MLHFQ的总积分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心功能分级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MLHFQ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受试者的肺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FEV1/FVC比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FEV1%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6)两组受试者的血气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Pa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PaC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红细胞压积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两组受试者的六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水平比较:两组受试者六分钟步行距离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T-proBNP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8)两组受试者的炎症指标比较:两组受试者白细胞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9)两组受试者营养指标、电解质指标、再住院率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前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a+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K+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再住院率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2.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1)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3)与时偕行,中西并重;(4)注重以人为本;(5)注重调摄脾胃;(6)注重疏畅情志;(7)用药贵在精准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医治疗方案均可有效的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健脾渗湿”法联合西医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2.“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高度安全且疗效肯定。3.张教授认为中医是一门极为特殊的医学,它根源于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医先哲们耗其毕生心血所总结的诊疗疾病的领悟和经验,是历代中医先哲们的智慧结晶和名族文化的成果展示,其底蕴深厚,范围广泛,需恬淡虚无,集思广益,追根朔源,方可窥其真正内涵,又能药到病除,拔刺雪污,解除病痛,予患者以健康的体魄!对中医的学习,张教授认为当从细节出发,注重中医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应该辨识细节之间的不同;在辨证上,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并重的诊断观点,更需要有“治未病”的远瞻眼光;在治法上,当重视脾土的功能,脾旺则万物生化,正气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后期的恢复;人为社会的人,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健康的反应,它的发生发展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影响,故在治疗时应当关爱、关心患者,更有助于病痛的祛除和身心健康的恢复,而又因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很多人的发病往往多由“因情致病”或“因病伤情”,故在治疗时当重视对情志的调节,而肝主疏泄,可调畅情志,脾又可养肝疏肝,故用药方面,善用逍遥散、小柴胡、参苓白术散等方治疗诸疾。
王红兰[10](2018)在《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学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了解教职工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采集2017年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种,分析原因,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甲状腺结节为体检诊断第一位;幽门螺杆菌阳性为体检阳性体征第一位。结论职工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晚期患者多次重复机械通气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晚期患者多次重复机械通气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PPARγ参与有氧运动调控chemerin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意义 |
3.研究内容 |
文献综述 |
1.Chemerin及其受体 |
2.Chemerin与 COPD炎症反应 |
2.1 COPD肺内外的炎症反应 |
2.2 Chemerin对 COPD炎症的双向作用 |
2.3 Chemerin对 COPD相关炎症的影响 |
3.Chemerin与 COPD糖脂代谢 |
3.1 COPD糖脂代谢异常 |
3.2 chemerin调节COPD糖脂代谢 |
4.运动调控机体chemerin与运动防治COPD |
4.1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炎症与代谢异常 |
4.2 PPARγ-运动调节的chemerin的潜在机制 |
5.小结 |
第一部分 运动对 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和对 PPARγ-chemerin/CMKLR1 通路及其下游炎性因子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配置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实验对象 |
2.4 实验分组 |
2.5 模型建立方案 |
2.6 运动干预 |
2.7 大鼠体重 |
2.8 肺功能检测 |
2.9 膈肌离体肌力检测 |
2.10 取材 |
2.11 肺与膈肌组织学检测 |
2.12 Western blot |
2.12.1 蛋白抽提 |
2.12.2 蛋白浓度测定 |
2.12.3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 |
2.13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CSE与运动训练影响大鼠体重 |
3.2 运动训练提升COPD大鼠肺功能 |
3.3 有氧运动提升大鼠膈肌功能 |
3.4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肺结构影响不明显 |
3.5 有氧运动影响COPD大鼠膈肌结构 |
3.6 运动影响膈肌PPARγ、chemerin/CMKLR1 的表达 |
3.7 运动抑制大鼠膈肌炎症因子的表达 |
3.8 运动调节大鼠膈肌降解与生长水平失衡 |
4.讨论分析 |
4.1 CSE及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体重的影响 |
4.2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肺功能的影响 |
4.3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 |
4.4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肺与膈肌结构的影响 |
4.5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PPARγ-chemerin/CMKLR1 信号的影响 |
4.6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炎症因子的影响 |
4.7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泛素E3 连接酶的影响。 |
5.结论 |
第二部分 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水平及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下游因子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配置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实验对象 |
2.4 细胞冻存和复苏 |
2.5 适宜LPS浓度诱导L6 成肌细胞炎症环境下培养 |
2.6 细胞牵拉 |
2.7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水平 |
2.8 Western blot |
2.8.1 蛋白抽提 |
2.8.2 BCA蛋白浓度测定 |
2.8.3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 |
2.9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不同浓度LPS对L6 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 |
3.2 机械牵拉促进炎症环境中L6 细胞增殖水平 |
3.3 机械牵拉影响PPARγ、chemerin/CMKLR1 信号表达 |
3.4 机械牵拉抑制L6 细胞促炎症因子的表达 |
3.5 机械牵拉影响L6 细胞蛋白降解与细胞激活情况 |
4.分析与讨论 |
4.1 LPS对L6 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 机械牵拉应力对LPS环境中L6 细胞活性的影响 |
4.3 机械牵拉对LPS刺激下L6 细胞PPARγ、chemerin/CMKLR1 表达的影响 |
4.4 机械牵拉对LPS刺激下L6 成肌细胞炎症水平的影响 |
4.5 机械牵拉对LPS刺激下L6 细胞蛋白降解与激活的影响 |
5.结论 |
第三部分 PPARγ在机械牵拉调控chemerin/CMKLR1 信号促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 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配置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LPS诱导L6 细胞炎症培养环境 |
2.4 不同浓度GW9662 和罗格列酮对LPS环境中L6 细胞活性的影响 |
2.5 实验对象及分组 |
2.6 细胞牵拉 |
2.7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水平 |
2.8 Western blot |
2.9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不同浓度GW9662 和罗格列酮对L6 细胞活性的影响 |
3.2 调控PPARγ的表达影响机械牵拉促炎症环境下L6 细胞增殖的作用 |
3.3 调控PPARγ表达影响细胞机械牵拉后chemerin/CMKLR1 信号表达 |
3.4 调控PPARγ表达影响细胞机械牵拉后炎症因子表达 |
3.5 调控PPARγ表达影响细胞机械牵拉后细胞降解与激活 |
4.分析与讨论 |
4.1 PPARγ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4.2 抑制或激活PPARγ后机械牵拉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4.3 抑制或激活PPARγ后机械牵拉对细胞PPARγ、chemerin/CMKLR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抑制或激活PPARγ后机械牵拉对LPS环境下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
4.5 抑制或上调PPARγ后机械牵拉对肌蛋白降解、成肌细胞激活的影响 |
5.结论 |
全文总结 |
1.主要结论 |
2.研究创新点 |
3.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2)“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2 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4 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操作性定义 |
1.5 理论依据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退出标准 |
2.1.4 基线调查 |
2.1.5 样本量计算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设计与分组 |
2.2.2 干预方案 |
2.3 技术路线图 |
2.4 研究工具及量表 |
2.4.1 研究工具 |
2.4.2 研究量表 |
2.5 评价指标 |
2.5.1 主要评价指标 |
2.5.2 次要评价指标 |
2.5.3 资料收集步骤 |
2.5.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2.6 研究质量控制 |
2.6.1 研究设计阶段 |
2.6.2 干预实施阶段 |
2.6.3 数据整理阶段 |
2.7 伦理学原则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失访情况 |
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3.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3.2.2 干预前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指标的均衡性比较 |
3.2.3 干预前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指标均衡性比较 |
3.3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 |
6h/d天数比较'>3.3.1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平均每月呼吸机使用时长>6h/d天数比较 |
3.3.2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肺部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
3.3.3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睡眠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
3.3.4 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成本效益指标比较 |
4 讨论 |
4.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
4.2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分析 |
4.3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肺部呼吸功能的影响分析 |
4.4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睡眠呼吸功能的影响分析 |
4.5 “互联网+护理服务”成本效益分析 |
5 结论 |
6 创新型及局限性 |
6.1 创新性 |
6.2 局限性 |
6.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互联网在青年癌症患者康复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4)肺康复治疗在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收集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COPD评估测试(CAT)呼吸问卷 |
3.2 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MRC) |
3.3 6分钟步行实验(6MWT) |
3.4 柏格度量表(Borg) |
3.5 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EV1/FVC) |
3.6 住院时间 |
4.讨论 |
5.结论 |
6.进一步设想 |
7.参考文献 |
8.附录 |
9.致谢 |
10.综述 肺康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5)吐纳回春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早期肺康复中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设计类型与原则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随机设计方法 |
3 研究仪器及材料 |
4 治疗方案 |
4.1 吐纳回春功锻炼方法 |
4.2 训练强度 |
4.3 注意事项 |
5 观察指标 |
5.1 病例基本资料 |
5.2 结局指标 |
6 伦理学 |
7 质量控制 |
8 不良反应及处理 |
9 数据处理 |
10 试验流程图 |
结果 |
1 基线分析 |
2 两组疗效比较 |
2.1 两组患者6MWD比较 |
2.2 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 |
2.3 两组患者SGRQ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CAT评分 |
2.5 两组患者mMRC分级 |
2.6 两组患者HADS评分比较 |
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早期肺康复可行性分析 |
2 早期肺康复干预时机 |
3 现代肺康复手段的局限性 |
4 中医传统功法在肺康复中的作用 |
5 吐纳回春功用于早期肺康复的理论基础 |
5.1 缩唇呼吸的作用 |
5.2 腹式呼吸作用 |
5.3 热身运动及改良版龟形功的作用 |
5.4 穴位按摩作用 |
6 观察指标的设定 |
6.1 运动耐力评估-6分钟步行距离(6MWD) |
6.2 肺功能评估-FEV1%、FVC%、FEV1/FVC |
6.3 生活质量评估-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 |
6.4 症状评估-英改良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 |
6.5 心理状态评估-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 |
7 锻炼时间及康复周期 |
8 研究结果分析 |
8.1 吐纳回春功对AECOPD患者运动耐力影响 |
8.2 吐纳回春功对AECOPD患者肺功能影响 |
8.3 吐纳回春功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8.4 吐纳回春功对患者症状的改善 |
8.5 吐纳回春功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文献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肺康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RASS与SAS评分在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伦理学要求 |
1.1.3 试验分组 |
1.1.4 试验方法 |
1.1.5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1.2.2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比较 |
1.2.3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 |
1.2.4 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的比较 |
1.2.5 两组患者镇静治疗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
1.2.6 两组患者ICU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
1.2.7 两组患者镇痛、镇静药物用量及镇静时间的比较 |
1.2.8 两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的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1.5 不足与展望 |
1.5.1 不足 |
1.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2.1 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治疗实施现状 |
2.2 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合理镇静 |
2.2.1 合理镇静的必要性 |
2.2.2 镇静药物的选择 |
2.2.3 镇静深度的选择 |
2.2.4 镇静评估工具 |
2.2.5 镇静实施策略 |
2.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患者信息采集表 |
附录 B 患者镇痛、镇静评估记录表 |
附录 C ICU意识模糊评估表 |
附录 D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
附录 E 参加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
附录 F 研究所需药品和设备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尘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应用经鼻高流量氧疗对比无创正压通气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词汇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8)集束化管理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1.研究设计 |
2.纳入和排除标准 |
3.干预措施 |
4.质量控制 |
5.样本量计算 |
6.临床指标 |
7.统计学分析 |
8.技术路线 |
结果 |
1.基线资料 |
2.主要临床指标和次要临床指标 |
讨论 |
1.集束化护理管理对机械通气时间、肺生理指标及ICU入住时间的影响 |
2.集束化护理管理方案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
3.集束化护理管理方案对谵妄及睡眠的影响 |
4.集束化护理管理方案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 |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9)“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课题来源 |
3 研究对象 |
3.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4 研究方案 |
4.1 试验技术流程图 |
4.2 设计类型 |
4.3 样本含量估计 |
4.4 治疗方案 |
4.5 观察指标 |
4.6 疗效的判定 |
4.7 安全性判定 |
4.8 盲法的设计 |
4.9 质量控制 |
4.10 数据管理 |
4.11 统计分析 |
4.12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
4.13 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知情同意书 |
5 结果 |
5.1 病例分布情况 |
5.2 试验完成情况 |
5.3 基线分析 |
5.4 疗效分析 |
5.5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肺动脉高压、COPD、肺心病之间的联系 |
2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CPHD合并心衰的现实意义 |
3 研究基础 |
4 科室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
4.1 慎用镇静剂 |
4.2 慎用强心剂 |
4.3 慎用利尿剂 |
4.4 慎用碱剂 |
4.5 慎用激素 |
5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基本认识 |
5.1 祖国中医学对“CPHD”和“CPHD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
5.2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
5.3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
5.4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治法认识 |
6 探讨“从脾论治”在肺胀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
6.1 从脏腑功能来看脾肺的关系 |
6.2 从六经辨证来看脾肾的关系 |
6.3 从气机升降路径来看肺脾肾的关系 |
6.4 从痰湿瘀的生成路径来看三者与脾的关系 |
7 “健脾渗湿”法治疗肺胀病的立论依据 |
7.1 脾土虚弱为肺胀病发病之本 |
7.2 痰湿内生为肺胀病发病之关键 |
7.3 瘀血阻滞为肺胀病可见之兼症 |
7.4 “健脾渗湿”为肺胀病的基本治法 |
8 组方及方药分析 |
8.1 参苓白术散 |
8.2 五苓散 |
8.3 合方分析 |
9 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
9.1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的情况 |
9.2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 |
9.3 治疗后痰的总积分的变化 |
9.4 治疗后次要症状的总积分的变化 |
9.5 治疗后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变化 |
9.6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的变化 |
9.7 治疗后受试者的MLHFQ总积分的变化 |
9.8 治疗后肺功能的变化 |
9.9 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 |
9.10 治疗后六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 |
9.11 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 |
9.12 治疗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 |
9.13 治疗后炎症指标的变化 |
9.14 治疗后电解质的变化 |
9.15 治疗后营养指标的变化 |
9.16 治疗后再住院率的情况 |
10 “健脾渗湿”法治疗CPHD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机制探讨 |
10.1 祛痰抗炎,改善通气功能,改善肺功能 |
10.2 利尿强心,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 |
10.3 改善低氧血症,控制感染,有助于降低肺动脉高压 |
10.4 改善胃肠症状,改善营养状态,增加御病能力 |
结论 |
创新与特色 |
问题与展望 |
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
1.重视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
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
2.1 体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
2.2 明确疾病的诊断,避免治疗的盲目性 |
3 与时偕行,中西并重 |
4 注重以人为本 |
4.1 关爱患者及其家属 |
4.2 尊重和平等对待患者 |
4.3 以中医整体观为治疗原则 |
5 注重调摄脾胃 |
5.1 用药首当不伤脾胃 |
5.2 重视补益脾胃 |
5.3 重视养护脾胃 |
6 注重疏畅情志 |
6.1 擅于疏通开导,建立信心 |
6.2 擅用柴胡逍遥,调畅肝气 |
6.3 强调自我调节和心理治疗 |
7 用药贵在精准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研究进展 |
1.1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辨证治法的研究 |
2 现代中医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研究进展 |
2.1 现代中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
2.2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
2.3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2.4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
3 总结和展望 |
4.西医学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治疗研究进展 |
4.1 控制感染 |
4.2 保持气道通畅 |
4.3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
4.4 利尿剂 |
4.5 正性肌力药 |
4.6 血管扩张剂 |
4.7 抗凝剂 |
4.8 其他治疗措施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0)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体检对象 |
1.2 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晚期患者多次重复机械通气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PPARγ参与有氧运动调控chemerin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D]. 李健. 上海体育学院, 2021
- [2]“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评价[D]. 吴丹.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4]肺康复治疗在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中的作用研究[D]. 宁雅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5]吐纳回春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早期肺康复中的疗效评价[D]. 王姣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RASS与SAS评分在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比较研究[D]. 刘晓彤.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尘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应用经鼻高流量氧疗对比无创正压通气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龙振鸿. 广州医科大学, 2019(01)
- [8]集束化管理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D]. 潘少杰. 青岛大学, 2019(02)
- [9]“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D]. 黎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J]. 王红兰. 基层医学论坛, 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