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乳头及周围病变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

十二指肠乳头及周围病变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

一、十二指肠乳头及周围病变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严朝成[1](2021)在《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同期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ENBD)与两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直接一期缝合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围手术期数据,探讨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ENBD)术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之间所收治的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共213例,根据是否行气囊鼻胆管引流分为两组,其中气囊鼻胆管组115例;无引流组98例。本研究收集了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营养指标(体重指数、白蛋白)、术前肝功能(ALT、AST、TBIL、DBIL)、胆管炎分度、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大小及数目,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基础疾病;术中及术后相关情况,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第三日肝功能(ALT、AST、TBIL、DBIL),术后并发症(术野出血、腹腔脓肿、胆漏、术后胰腺炎、残余结石、电解质紊乱),术后随访3~6月。采用SPSS 20.0软件将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前一般资料中,性别、年龄、术前营养指标(体重指数、白蛋白)、术前肝功能、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资料表明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20)min、85(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行液电碎石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资料中,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腹腔引流时间分别为4(1)天、5(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1)天、7(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7654(5434)元、24254(533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ALT、△AST、△TBIL、△D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资料中,术后胆漏气囊鼻胆管组明显少于无引流组,分别为2(1.7%)例、10(10.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残余结石气囊鼻胆管组稍少于无引流组,分别为2(1.7%)例、7(7.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术后术野出血、腹腔脓肿、术后胰腺炎、总并发症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鼻胆管引流情况显示术后气囊鼻胆管无打折或堵塞导致无任何液体流出。气囊鼻胆管组术后三日引流量平均为(223±85)ml、(230±95)ml、(251±103)ml,其中两例因患者活动时不慎非计划拔除,拔除后严密观察腹部体征及生命体征,无不良反应,顺利好转出院;余患者鼻胆管造影于术后5~7天进行,术后5~13天拔除气囊鼻胆管。入组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无引流组于术后1~3月内发现胆总管残余结石7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胆道狭窄等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在未提高术后总并发症率的情况下,明显降低了胆漏的发生率,缩短了腹腔引流时间,但是残余结石率未见明显降低。综上所述,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严格筛选病例的情况下是一种同时具备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的手术方式。

王渊[2](2021)在《不同直径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结石复发率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直径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大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large balloon dilatation,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结石复发率。方法:1.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351例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根据十二指肠乳头大气囊扩张最终达到的直径,将患者分为3组,(12≤直径<15mm)为较小直径组(12~15mm),(15≤直径<18mm)为中等直径组(15~18mm),(18≤直径≤20mm)为较大直径组(18~20mm)。2.总结我院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情况,比较三组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合并症、是否合并憩室、胆总管直径、结石大小、结石数目)及术中情况(取石次数、机械碎石使用率、预切开使用率、鼻胆管引流情况)有无差异。3.比较三组之间近期并发症(急性胰腺炎、出血、穿孔、胆管炎)的发生情况,评估不同直径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4.分析三组之间结石复发的情况是否有差异,探讨不同直径EPLBD对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定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共有351例患者符合条件纳入研究,较小直径组153例,中等直径组142例,较大直径组56例。中位年龄72(63~79)岁。男性168例,女性183例,各组在性别、年龄、是否有糖尿病、是否有高血压、是否有高脂血症、是否合并憩室、结石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结石直径、胆总管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73.691,P<0.05,H=188.169,P<0.05)。2.本研究总体取石成功率在100%,第一次结石清除率在97.4%,各组在所需取石次数、预切开使用率以及鼻胆管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机械碎石使用率的差异以及线性趋势上有统计学意义(χ2=21.401,P<0.05,χ2=18.832,P<0.05),机械碎石率随着胆总管结石直径和气囊扩张直径的增加而增加。3.近期并发症:351例患者均治愈,无穿孔病例,胰腺炎12例,出血1例,胆管炎3例。胰腺炎、出血、胆管炎患者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各组在胰腺炎、出血、穿孔、胆管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石复发: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经过成功随访,随访时间中位数3.92年(2.42~5.08年)。各组的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次住院取石次数(≥2次)、胆囊存在状态(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前行胆囊切除术)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ERCP术后行胆囊切除术不会增加结石复发风险。结论:1.不同直径EPLBD对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近期并发症、结石复发率没有差别。不同直径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的。2.不同直径EPLBD对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成功率没有差别。3.随着结石直径的增大,即使达到了更大气囊扩张直径,需要机械碎石技术的可能性增大。4.单次住院取石次数(≥2次)、胆囊存在状态(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ERCP术前行胆囊切除术)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ERCP术后行胆囊切除术不会增加结石复发风险。

曾茹娇[3](2021)在《EUS对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患者结石复发率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目前是治疗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CBD)结石的首选方法。然而,术中容易遗漏小结石,术后结石复发率仍然很高。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对于微小结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弥补ERCP这一缺点。ERCP术后立即行EUS检查,观察残余结石或淤泥的有无,同时评估残余结石大小,尽早二次行ERCP治疗,来降低结石复发率。本研究旨在探讨CBD结石ERCP取石术后残余结石或淤泥的发病率、相关危险因素、术后结石复发危险因素以及EUS对降低CBD结石ERCP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因CBD结石于我院接受ERCP治疗的患者。操作者在确定完全清除CBD结石后行EUS检查确定是否有胆道结石或淤泥残留。若发现有残余结石或淤泥,测量结石大小,大于3mm者则同台行第二次ERCP术。术后每3-6月随访一次,随访1年,截止至2020年9月。监测是否出现结石复发。若1年内出现结石复发则终止随访。其中,结石清除组包括EUS检查提示无残余结石或淤泥患者以及EUS检查提示残余结石或淤泥大于3mm行二次ERCP术者。结石未清除组为EUS检查提示残余结石或淤泥小于3mm者。比较结石有无清除两组的结石复发率。根据有无残余结石或淤泥分为两组,进行残余胆道结石或淤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根据有无结石复发分为两组。进行CBD结石复发的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观察术后残余结石或淤泥及CBD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EUS对降低CBD结石ERCP术后复发率的影响。【结果】80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ERCP术后行EUS发现36.25%(29/80)的患者有残余胆道结石或淤泥。随访期间,总复发率为23.75%(19/80)。其中结石未清除组复发率为47.37%(9/19),结石清除组复发率为16.39%(10/61)。经过EUS检查提示有残余结石患者中,二次ERCP术后患者复发率为30%(3/10),残余结石中未行二次ERCP术者结石复发率为47.37%(9/19)。有无残余结石或淤泥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ERCP次数、CBD远端成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既往胆囊切除术、既往ERCP术、壶腹周围憩室、结石颜色、CBD直径、内镜下乳头大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large balloon dilatation,EPLBD)、碎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CBD远端成角对残余结石或淤泥有影响(OR=0.625,95%CI:0.491-0.796,P<0.001)。根据有无CBD结石复发分为两组,单因素分析:残余结石或淤泥与CBD结石复发存在显着关联(P<0.05),性别、年龄、BMI、CBD直径、CBD远端成角、既往胆囊切除术、壶腹周围憩室、既往ERCP术、ERCP次数、结石颜色、EPLBD、碎石与CBD结石复发无显着关联(P>0.05)。其中,残余结石或淤泥者复发风险是无残余结石或淤泥者的3.578倍(95%CI:1.407-9.09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残余结石或淤泥(HR=8.822,95%CI:1.787-43.551,P=0.008)是患者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BD远端成角与ERCP术后残余胆道结石或淤泥密切相关。角度越小,残余结石或淤泥发生率越高。残余的胆道结石或淤泥是CBD结石复发的有力预测因素。CBD结石ERCP术后行EUS检查可降低CBD结石复发率。因此我们在行ERCP手术过程中若发现胆总管远端成角较小,则考虑进一步行EUS检查,看是否有残余结石或淤泥,根据结石大小,考虑行二次ERCP术。

张琪[4](2021)在《影响sEST+EPBD联合EML治疗胆总管大结石手术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sEST+EPBD联合EML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病例的回顾性分析,讨论影响手术时间的因素,并分析手术时间对术后胰腺炎发生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01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室ERCP取石治疗的病例。筛选出结石直径≥15mm,并使用sEST+EPBD联合EML取石的病例74例。根据手术时间分组,A组为≤60分钟(n=41),B组为>60分钟(n=33)。再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胰腺炎分组。收集患者术前资料(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史、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术中资料(远端胆总管直径、结石大小、结石数目、十二指肠乳头情况、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导丝是否进入胰管、EST大小、球囊扩张大小),术后资料(取石成功例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白细胞计数、术中射线剂量)。比较组间差异,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分析影响手术时间及术后胰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术前资料对比,B组≥60岁的患者较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vs 44%,p<0.0001)。性别、血清总胆红素、基础疾病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中资料对比,B组结石横径/远端胆总管直径>1的患者较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vs 54%,p=0.002)。B组存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患者较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vs 32%,p=0.013)。在远端胆总管直径、结石大小、结石大小分布、结石数目分布、乳头狭窄、导丝是否进入胰管、乳头切开大小、球囊扩张大小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首次结石清除率为85%,最终结石清除率为100%。术后资料对比,B组首次取石成功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vs 93%,p=0.042),B组住院时间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3±6.63)天vs(13.51±4.13)天,p=0.043],B组术后腹痛的患者较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vs 22%,p=0.032),B组术后白细胞升高的患者较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vs 12%,p=0.028)。B组术中射线剂量较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26±17.25)mGyvs(23.30±28.40)mGy,p=0.008]。两组首次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以是否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PEP)分组,PEP组手术时间较无PEP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86±23.14)min vs(52.00±27.00)min,p=0.004]。PEP组女性患者较无PEP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vs 36%,p=0.016)。PEP组导丝进入胰管例数较无PEP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vs 19%,p=0.00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手术时间>60分钟的危险因素是结石横径/远端胆总管直径>1(p=0.010,OR=6.377,95%CI:1.566-25.975)、存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0.043,OR=3.401,95%CI:1.042-11.104)、≥60 岁的老年患者(p=0.001,OR=10.228,95%CI:2.463-42.47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ERCP术后胰腺炎的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min)(p=0.008,OR=1.058,95%CI:1.015-1.104)、女性患者(p=0.046,OR=32.214,95%CI:0.060-978.668)、导丝进入胰管(p=0.045,OR=9.124,95%CI:1.046-79.621)。[结论]1.sEST+EPBD联合EML治疗胆总管大结石(≥15mm)是安全的、有效的。2.在使用sEST+EPBD联合EML治疗胆总管大结石时,手术时间>60分钟的危险因素是胆总管结石横径/远端胆总管直径>1、存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年龄≥60岁。3.在使用sEST+EPBD联合EML治疗胆总管大结石时,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的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过长、女性患者、导丝进入胰管。

彭铃[5](2021)在《胆囊切除患者ERCP取石术后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危险因素探讨及风险评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取石术后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复发率,同时建立风险评分模型,计算胆总管结石复发风险阈值,将患者分为复发低危、高危风险人群,指导临床规范诊疗工作,帮助临床医师识别复发高危人群,对高风险人群在术前、术中以及术后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复发,督促高风险患者术后定期随诊,尽可能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自2015年1月-2020年6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胆总管结石行ERCP术取石成功,且术前或术后行胆囊切除的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共有656例患者入组,随机抽取80%患者(525例)作为模型组,剩余20%(131例)作为验证组,通过门诊、住院、必要时电话等方式随访得知患者术后是否复发胆总管结石,模型组患者分为复发组486例和非复发组39例,收集比对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方面的异同。使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将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作为预测变量,进行1:1配比,在非复发组中匹配到与复发组相同病例数的患者为对照组(n=39),与复发组进行比较。将复发重要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纳入方程B0+B1X1+B2X2+····+BnXn中建立评分模型,式中B0是常数,Bn为回归系数,Xn为危险因素,当危险因素存在时Xn=1,当危险因素不存在时Xn=O。采用简化Logistic回归方程,将回归系数统一扩大2倍,并采取四舍五入取整方法,对重要危险因素进行赋值,通过公式代入模型组以及验证组,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等指标,检验预测模型的效能。使用SPSS2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模型组525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复发胆总管结石,复发率为7.43%,复发患者中有7名患者(17.95%)经历了多次复发。胆总管结石1年、2年、3年、4年、5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4.4%、7.8%、11.7%、18.2%,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发率呈逐年增长趋势。2.单因素分析显示在BMI、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术前胆管炎、术前血清TC、乳头狭窄、胆管支架引流、内镜机械碎石、≥2次ERCP、术后胰腺炎、结石数目、手术方式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糖尿病史、胆管手术史、十二指肠憩室、胆管直径≥15mm、结石直径≥10mm方面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倾向性得分匹配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除糖尿病史外,其余危险因素与匹配前结果一致,多因素分析显示:十二指肠憩室和(OR=4.197,P=0.012)和结石直径≥10mm(OR=4.029,P=0.044)为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4.根据简易Logistic回归系数,将胆囊切除患者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别赋值:年龄≥65岁1分、十二指肠憩室3分、胆管手术史2分、胆管直径≥15mm 1分、结石直径≥10mm 3分,最佳阈值分数为4分,≥4分的患者复发风险高。5.模型组低、高风险组实际复发率为2.8%、17.6%,阈值敏感性为74.4%、特异性为72.0%,验证组低、高风险组实际复发率为3.2%、16.7%,阈值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75.4%。6.模型组与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及95%CI分别为0.768(0.687-0.850)vs 0.835(0.713-0.957),表明模型预测效能中等。[结 论]1.胆囊切除患者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为7.43%(39/486),复发患者中有17.95%的患者经历了多次复发。1年、2年、3年、4年、5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 1%、4.4%、7.8%、11.7%、18.2%。2.年龄(≥65岁)、胆管手术史、十二指肠憩室、胆管直径≥15mm、结石直径≥10mm为胆囊切除患者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其中,多因素分析显示十二指肠憩室和(OR=4.197,P=0.012)和结石直径≥10mm(OR=4.029,P=0.044)为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十二指肠憩室的患者复发概率是无憩室患者的4倍,结石直径≥ 10mm的患者是<10mm患者的4倍。3.胆囊切除患者胆总管结石的复发原因可能与存在原位胆囊患者基本一致,评分模型可能对于存在原位胆囊的患者同样适用。4.评分模型的建立,对于胆囊切除患者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预测效能良好。

冯倩茹[6](2021)在《单用内镜下球囊扩张与联合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性地评价单用内镜下球囊扩张(EPBD)与结合内镜下括约肌切开(EST)诊治胆管结石的疗效对比。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和维普数据库(VIP),纳入所有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试验,利用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研究,共848例病患,其中EPBD组432例,EST+EPBD组416例,Meta分析呈示:(1)EST+EPBD在医治胆总管结石上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高于单用EPBD病患[MD=2.27,95%CI(1.15,4.49),P=0.02],且亚组分析显示以年份和球囊最大直径分组的一次取石成功率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2);(2)EST+EPBD组的总取石时间较单用EPBD短[MD=-1.04,95%CI(-2.00,-0.09),P=0.03];(3)两组在总取石成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2,95%CI(0.80,2.51),P=0.23];(4)两组在机械碎石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76,95%CI(0.47,1.21),P=0.25];(5)两组在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90,95%CI(0.60,1.35),P=0.60]。结论: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时,EST+EPBD术可以缩短取碎石时间和提高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其总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率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单用EPBD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方式。

孙尚国[7](2021)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胆道疾患及ERCP插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探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PAD)的流行病学、对胆道疾病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插管的影响,以及探究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近10年来在我院肝胆外科行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970例患者临床表现及病史、影像资料以及ERCP诊治报告等材料,探究我院肝胆外科ERCP插管成功率、PAD对ERCP插管有无影响,及PAD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无年龄及性别偏向。统计插管成功与失败的例数,计算ERCP插管成功率;按有无PAD分为PAD组和非PAD组,通过对性别、年龄、原发性结石还是继发性结石、有无胆管炎、有无胰腺炎、胆总管直径、结石直径及数量、是否插管成功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探究PAD的流行病学及与胆道疾病的影响;按照ERCP取石术6个月后,有无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结石的发生,把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分为复发和未复发两组,通过对性别、年龄(60岁)、有无胆道手术史、结石大小及数量(2枚为界)、PAD有无、胆管炎有无、胆总管直径、单次住院行ERCP的次数(2次为界)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寻找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的影响因素,接着将P<0.05的统计观察值代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中,计算出P值、OR值、OR的95%置信区间上下限等统计学数值,最终找出影响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70例患者,成功插管912例,成功率94%,PAD组与非PAD组插管成功率相似,也为94%,但t检验后P>0.05;在男性患者中PAD发病率30.6%,高于女性患者22.1%,P<0.01;PAD促进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管炎、结石直径>1.0cm的发生(P<0.01),而与胰腺炎、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个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胰腺炎、胆道手术、单次住院行ERCP次数≥2次、胆总管最大横径>1.5cm、结石个数2枚以上、结石最大横径>1.0cm(P<0.05)为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后表明,胆管炎症、胆总管直径>1.5cm、胆道手术史、单次住院行ERCP次数2次及以上为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OR的95%C.I.下限>1且P<0.05)。结论:PAD好发于老年患者,无性别偏向;PAD对ERCP成功胆管插管无影响;PAD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管炎、结石直径>1.0cm有密切联系;胆管炎、胆总管直径>1.5cm、胆道手术、单次住院行ERCP次数≥2次为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明月[8](2021)在《术前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难度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胆石症是胆道外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在胆囊、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形成结石的疾病。由于其成因复杂多样,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故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胆石症的治疗方面,由于非手术治疗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故多采用手术治疗。在胆囊结石的治疗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常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中,单纯行LC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常需结合内镜治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作为目前诊断和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技术,是目前众多外科医师的首选治疗方法。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案中,ERCP联合LC具有临床效果好、创伤小等特点,有较高的联合应用价值,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治疗策略。ERCP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无疑会对患者的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诱导局部炎症、损伤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等,而这些影响对后续施行的LC是否会造成影响。本研究通过探究ERCP对LC的影响,从而为不同个体选择最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提高治疗效益提供全面系统的依据。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术前ERCP是否增加LC手术难度、是否增加LC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是否影响胆道系统的菌群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评价在治疗胆石症中ERCP对LC的影响。为临床在使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石症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更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实验依据。方法:根据患者疾病诊断和对应的手术方式,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收集相关数据。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承德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自2018.11-2020.11行LC的胆石症患者共计279例。根据患者实际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ERCP+LC,96例)和对照组(单纯LC,183例)。在96例观察组患者中,有51例患者诊断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无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征象;有45例患者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在183例对照组中,根据患者胆囊术后病理,排除11例合并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的患者,得出对照组172例,其中无急性胆囊炎的患者93例;79例患者有急性胆囊炎。1.在51例诊断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无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征象的观察组患者中和93例诊断为胆囊结石无急性胆囊炎的对照组患者中,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匹配,以消除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方面的差异,最终得出A组:观察组46例,对照组46例。2.在45例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的观察组患者中和79例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的对照组患者中,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匹配,以消除年龄、性别及BMI、CCI方面的差异,最终得出B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方式为在清醒镇痛下接受ERCP,根据患者ERCP术后恢复情况,尽早在全麻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则单纯接受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所有患者中,若行LC时胆囊周围粘连致密,解剖胆囊三角困难,不能明确胆总管位置和周围组织关系时,则行腹腔镜下胆囊次全切除代替中转开腹,避免胆管损伤等并发症。记录指标:1.手术持续时间;2.术中出血量;3.粘连程度;4.炎症程度;5.技术难度;6.胆囊次全切除率;7.术后胆道相关并发症;8.胆汁细菌培养。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在所有分析中,当P<0.05表示差异显着,在统计学上视为有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麻醉意外及术中副损伤。在A组中,两组患者在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粘连程度、炎症程度、技术难度的对比中,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无胆道急性感染的情况下,施行ERCP会增加胆囊周围的粘连程度、炎症程度,从而增加后续LC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难度;而在胆囊次全切除率、术后胆道相关并发症及胆汁细菌培养方面对比后,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无胆道急性感染的情况下,ECRP+LC组与单纯LC组在这几方面无显着差异。在B组中,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粘连程度、炎症程度、技术难度、胆囊次全切除率、术后胆道相关并发症及胆汁细菌培养结果对比后,所有项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合并胆道急性感染的患者中,ECRP+LC组与单纯LC组在这些方面无显着差异。结论:1.在无急性胆道感染的患者中,术前ERCP会通过诱发局部炎症增加LC的手术难度。所以在临床中需要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的外科医生进行操作,以避免胆道损伤等并发症。2.在有急性胆道感染的患者中,术前ERCP大多数情况下在解除胆道梗阻减轻炎症方面相对于诱导局部炎症方面作用更强,所以通常不会增加后续LC的手术难度。

李泓锐[9](2021)在《ERCP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发生风险评分系统的初步建立》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胆总管结石是肝胆外科常见病,ERCP(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手段,但其较高的复发率使许多临床医生为之困扰,据文献报道,胆总管结石经ERCP取石术后的复发率达4%-24%。找到影响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早期对高危患者干预对于降低结石的复发率有重要意义。目前胆总管结石形成和复发的机制仍不明确,涉及解剖学、手术因素、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尽管国内外有相关研究,但尚无统一结论,且当多个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没有能够指导临床医生有效筛选高危患者的工具,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目的1.探究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2.初步建立ERCP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发生风险评分系统,为临床判断结石复发高危患者提供临床依据,从而早期干预达到降低结石复发率的目的。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并行ERCP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建立数据库。针对可能与结石复发相关的各种因素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元回归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筛选出相关的危险因素后建立评分模型,并对评分模型效能检验。研究结果共有382例患者成功入组,全组382例患者中,胆总管结石复发患者53例,复发率为13.87%。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5岁、BMI≥25kg/m2、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直径≥15mm、合并胆道狭窄、胆道支架置入、胆总管结石直径≥15mm、胆管角<130o、胆总管结石数量≥2个、ERCP取石次数≥2次、既往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与经ERCP取石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5岁、BMI≥25kg/m2、胆总管结石数量≥2个、合并十二指肠憩室、胆管角<130o、合并胆道狭窄、既往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ERCP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元回归中β值为独立危险因素赋值,建立评分系统,通过计算约登指数,确定以3.5分为临界值分为两组:低危组(0-3分,0-3个危险因素),高危组(≥4分,≥4个危险因素)。低危、高危两组中,结石复发率分别为26.4%、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P=0.780)。评分系统预测模型的AUC为0.828(95%CI:0.765-0.891),评分系统区分度良好。评分系统的敏感度为73.58%、特异度为80.85%、准确率为79.84%、阳性预测值为73.58%,阴性预测值为95%,预测效果良好。研究结论1、患者年龄≥65岁、BMI≥25kg/m2、ERCP取石次数≥2次、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直径≥15mm、合并胆道狭窄、胆管角<130o、胆总管结石数量≥2个、胆总管结石直径≥15mm、胆道支架置入、既往胆总管切开史及ERCP取石次数≥2次与经ERCP取石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密切相关;患者年龄≥65岁、BMI≥25kg/m2、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管角<130o、合并胆道狭窄、胆总管结石数量≥2个、既往胆总管切开史是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本研究根据复发危险因素提出的ERCP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风险评分系统有良好的区分度和预测性,能够帮助临床医生简单有效的预测结石复发的发生风险。

边大鹏,冯秋实[10](2020)在《复发胆总管结石伴随十二指肠乳头疾病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和分析复发胆总管结石伴随的十二指肠乳头疾病。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我院因胆总管结石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取石且具有原始乳头的614例病人资料。结果:20例曾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病人为复发胆总管结石组。按年龄、性别匹配20例无胆道手术或介入治疗史病人为初发胆总管结石组。复发胆总管结石组伴每种十二指肠乳头疾病的数量均高于初发胆总管结石组。乳头旁憩室9例比5例,乳头过长10例比4例,乳头炎2例比0,萎缩性乳头炎4例比1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胆总管结石组伴有十二指肠乳头疾病比例较初发胆总管结石组高,正常乳头为3例比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复发胆总管结石病人伴十二指肠乳头疾病比例高,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十二指肠乳头及周围病变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二指肠乳头及周围病变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术中内镜乳头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狭窄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2)不同直径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结石复发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排除标准
    3 手术器械
    4 操作过程
    5 分组及观察指标
    6 并发症诊断标准
    7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治疗情况
    3 近期并发症
    4 结石复发情况
    5 胆总管结石复发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大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EUS对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患者结石复发率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总管结石复发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4)影响sEST+EPBD联合EML治疗胆总管大结石手术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总管大结石内镜下碎石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胆囊切除患者ERCP取石术后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危险因素探讨及风险评分(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单用内镜下球囊扩张与联合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索方法
    1.3 筛选文献及提取数据
    1.4 质量学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
        2.3.1 总取石成功率的Meta分析
        2.3.2 一次取石成功率的Meta分析
        2.3.3 机械碎石率的Meta分析
        2.3.4 总取石时间的Meta分析
        2.3.5 并发症的Meta分析
        2.3.6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总管结石的病因及内镜下诊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胆道疾患及ERCP插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 方法
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
4.结果
    4.1 ERCP 插管成功率及PAD对 ERCP 插管成功率的影响
    4.2 PAD发病率与性别的关系
    4.3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
    4.4 PAD 组和非PAD 组胆胰疾病的比较
    4.5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复发
5.结论
6.讨论
7.总结
8.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文献复习
    参考文献

(8)术前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难度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影响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ERCP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发生风险评分系统的初步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结石复发危险因素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复发胆总管结石伴随十二指肠乳头疾病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诊断
    三、乳头病变定义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四、十二指肠乳头及周围病变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D]. 严朝成.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不同直径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结石复发率的研究[D]. 王渊. 青岛大学, 2021(02)
  • [3]EUS对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患者结石复发率的价值[D]. 曾茹娇.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影响sEST+EPBD联合EML治疗胆总管大结石手术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D]. 张琪.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胆囊切除患者ERCP取石术后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危险因素探讨及风险评分[D]. 彭铃.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单用内镜下球囊扩张与联合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D]. 冯倩茹.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7]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胆道疾患及ERCP插管的影响[D]. 孙尚国.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术前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难度影响的对比研究[D]. 李明月.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9]ERCP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发生风险评分系统的初步建立[D]. 李泓锐.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复发胆总管结石伴随十二指肠乳头疾病的分析[J]. 边大鹏,冯秋实.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0(06)

标签:;  ;  ;  ;  ;  

十二指肠乳头及周围病变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