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丽江地区角蒿属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贞,王石华[1](2021)在《鸡肉参种子萌发条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肉参属紫葳科角蒿属植物,具有较高的园艺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目前以野生分布为主。试验通过不同的赤霉素浓度、处理时长和培养温度的正交处理,以探讨三者对鸡肉参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赤霉素浓度增加,鸡肉参种子萌发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增加,赤霉素的作用效果可随浸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相对低温(10~20℃)有利于鸡肉参种子萌发,通过赤霉素处理结合低温培养后种子萌发率达到92%;提高鸡肉参种子发芽率的3种处理因素最优组合为A3B3C1,提高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最优组合分别为:A1B3C2和A3B2C1。
杨根林,胡佳莫,高云,冷应天,谭凤琼,关云琳[2](2020)在《丽江纳西族药用植物传统利用情况的调查及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查阅文献、民间走访、调查传统集市等方法,对丽江地区纳西族传统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丽江地区纳西族常用的植物类药材304味,经考证隶属于112科256属383种植物.传统药用植物在种类上具有种类多、可替代性强、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在应用上具有食用方法、用途、治疗方案多样化等特点.但纳西医药目前存在对民间验方挖掘与整理不足、验方面临失传、用药安全性、珍贵野生药用植物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开展系统的挖掘整理纳西族医药的工作,保护纳西族传统药用植物的生境、对生长在流石滩等脆弱生境下的重要野生药用植物开展人工驯化栽培,实现丽江地区纳西族传统利用药用植物文化的有效传承.
高云,杨根林[3](2020)在《泸沽湖流域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文中认为为了摸清泸沽湖流域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分布情况,实地调查常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归类。通过调查可知,泸沽湖流域常见的药用植物一共有49科83属86种,属于濒危药用植物的有11种,按照药效来分属于清热类药、祛风湿类药、理血类药、化痰止咳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泻下药和健脾胃药,对野生药用植物保护的同时如何可持续开发利用药用植物提供了建议。
毕江涛,李锦馨,马飞,黄泽云,景立霞[4](2018)在《宁夏野生药用植物角蒿生物学特性及其驯化种植研究》文中指出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具有重要的医药和观赏价值,开展生物学特性和驯化种植研究对创新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宁夏野生角蒿的野外观察和驯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宁夏角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引黄灌区,然而野生资源有限;种子无休眠期,在2025℃条件下可萌发;千粒重0.60 g,发芽率41.11%;灌水和施肥对角蒿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显着的影响;驯化种植采用种子繁殖优势明显。角蒿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药用和观赏植物资源适宜在宁夏引黄灌区种植。
张荣桢[5](2018)在《云南高原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云南高原的野生种子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收集和整理标本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整理形成了本地区种子植物名录,对其物种多样性的组成特点、区系性质、特有现象等进行了研究,并对云南高原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云南高原植物物种多样性非常高,现知有野生种子植物5928种(包括种下等级),分属208科1392属;分别占云南省总科数的81.95%,总属数的68.00%,全部种类的54.65%;占中国总科数的79.27%,总属数的44.11%,种的20.28%。其中裸子植物9科18属39种,被子植物有199科1374属5889种。2.云南高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系地理单元,在区划上属于东亚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区系的性质具有显着的亚热带特征,具有热带区系向温带区系过渡的特点;区系整体成分复杂,联系广泛,是一个众多区系成分汇集区域。3.云南高原种子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是大量古老孑遗类群的集中地;同时拥有大量的新特有物种,是新物种分化形成的重要区域。4.云南高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濒危植物和狭域分布植物种类较多,应加大对这些类群的保护。
韦瑾[6](2020)在《中国棱子芹属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学研究 ——兼论伞形科药用资源调研》文中研究说明棱子芹属Pleurospermum Hoffm.隶属于伞形科芹亚科,是一个分类学上非常复杂的属,尤其是该属的界限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该属在全世界约5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北部和欧洲东部,尤其以喜马拉雅地区和中国西部为多。中国现知有39种,其中22种为特有种。本研究通过对棱子芹属及其近缘属的中国类群进行广泛取样,以分子系统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确定这一类群在芹亚科中的系统位置,探讨中国棱子芹属与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关系。并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伞形科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整理。(1)基于ITS序列的棱子芹属及其近缘类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基于前期构建的芹亚科ITS矩阵(2911条序列),加入本研究新获取的棱子芹属及其近缘类群的56条ITS序列,共涉及棱子芹属36种1变种。利用最大似然法(ML)构建系统发育树,得到以下结论:(1)棱子芹属不是一个单系,其类群位于6个分支当中,除以前报道的滇芹分支Sinodielsia Clade,丝瓣芹分支Acronema Clade和棱子芹族Pleurospermeae,还有部分种类位于东亚分支East-Asia Clade,Komarovieae 以及簇苞芹分支Pleurospermopsis Clade;(2)中国特有的棱子芹类群主要位于棱子芹族;(3)棱子芹属的近缘属中,除膜苞芹属Hymenolaena和Pseudotrachydium外,其余均不构成单系;(4)基于形态和分子的研究结果,重新界定了棱子芹属和滇羌活属的界限,前者除了狭义棱子芹属(Pleurospermum s.str.)的两个种外,还包括主要分布于中国的8个种;后者目前包括 3 种;(5)将二色棱子芹Pleurospermum bicolor(Franch.)Norman ex Pan&Watson进行了分类处理,将其转移到簇苞芹属Pleurospermopsis bicolor(Franch.)J.Zhou&J.Wei;(6)支持将矮棱子芹转移到滇芎属处理为Physospermopsis nana(Franch.)Pimenov&Kljuykov的观点。本研究基于整个芹亚科的框架背景,利用ITS片段将多系棱子芹属的类群归入到各个分支当中,这将是后续对该属进行进一步系统学研究和分类学修订的基础。(2)中国伞形科药用植物资源信息的收集及整理通过市场调查,结合文献资料的查阅,对伞形科药用植物类群进行全面的梳理,正本清源。据统计,我国伞形科药用植物有65属262种,其中多以根及根茎入药;分布上以四川省最为丰富,约有137种,云南、湖北、甘肃等地也有较多种类。此外,还总结了柴胡、当归、前胡等11种常见药用植物的正品及地方习用品,发现伞形科药用植物存在不同分类等级上的替代或者混用情况。通过对伞形科这一重要的药用植物类群进行全面地梳理,一方面可降低用药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挖掘部分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伞形科类群,实现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刘德团,李婉莎,和玉龙,陈智发,黄华,高富,许琨,吴之坤[7](2015)在《玉龙雪山种子植物资源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云南西北部玉龙雪山地处中国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基于植物数据库和种子植物名录并结合野外采集的植物标本资料,我们得出玉龙雪山地区有超过2 815种的种子植物,其中96种为濒危物种的结论。同时完善和补充了丽江高山植物园种子植物名录,并基于植物的用途和特性分析和评价了资源植物;讨论了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并且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意见和建议。
王朝文,和志娇,李燕,杨洪涛,杨正松,和加卫[8](2015)在《乡土植物在玉龙雪山景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有效地利用玉龙雪山的乡土植物资源及探讨乡土植物在玉龙雪山中高海拔地带植被恢复及园林绿化中的应用,通过5年来在玉龙雪山景区开展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适应性研究,以及利用乡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工作,笔者初步筛选出适宜于玉龙雪山景区种植,且具有一定开发价值的乡土植物143种。其中,乔木53种、灌木40种、草本45种及藤本植物5种。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乡土物种对于玉龙雪山景区进行植被恢复及园林绿化具有非常明显的应用价值,同时对于其他类似中高海拔地区选用乡土植物种类进行植被恢复及园林绿化也能提供一定参考。
杜运鹏[9](2014)在《我国百合属植物资源评价及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的研究》文中认为百合是世界重要的观赏花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我国具有丰富的野生百合资源,但是目前破坏比较严重,濒危种不断增多,此外,开发利用程度也很低。关于百合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大多集中于区域性,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而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利用是种质创新的基础;抗病育种一直是百合育种的热点,百合灰霉病在百合生产中危害严重而广泛,但是目前有关百合抗灰霉病资源评价与筛选、抗病品种选育、抗病基因定位与克隆等方面十分薄弱。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在资源系统调查与收集的基础上,从表型性状和AHP评价、亲缘关系和分子系统学、灰霉病抗性评价三个层面对百合野生资源进行了系统评价;进行了百合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为百合抗灰霉病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本研究对我国百合属植物分布集中的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南地区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收集资源34个种/变种,86份资源。调查发现我国百合属植物资源水平分布广泛,西南地区分布最为集中;在垂直分布上,从200-4000m都有分布,尤其是L. lancifolium、L. brownii和L. sargentiae的垂直分布范围较大;具有分布生境多样、群体内变异丰富、鳞茎增值方式和地下茎特点多样等特征;百合属植物更新进程较慢,易受环境的影响。对原生境土壤特性分析发现,不同种类野生百合原生境土壤的全氮、有机质含量、有效磷、速效钾、全盐及pH值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同种不同种源地原生境土壤特性也存在差异,其中L. davidii可作为培育耐盐碱百合的优良亲本;L.regale、L. lancifolium、L. henryi、L. rosthornii、L. leucanthum、L. sargentiae的适应性都较强,可作为抗逆育种亲本和应用于园林绿化。2.对表型性状分析发现,野生百合资源表现出显着的形态多样性。主成分分析表明,花器官因子是百合资源形态特征分化和在分类上的相对重要的指标。此外,基于观赏特性、开发潜力和生态适应性三个方面16个指标,对收集的27个种,3个变种进行了AHP评价筛选出L. dauricum、L. henryi、L. rosthornii、L. tsingtauense、L. concolor var. pulchellum、L. lancifolium及喇叭组百合等一批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的资源,可为我国野生百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3.通过对我们收集的分布于中国所有的组的代表种25个种和5个变种,以及从目前已登录在NCBI的170份材料,共计98个种,5个变种的214份材料构建了目前百合属最大的ITS进化树。对目前百合属分类系统系统存在的关于subsect.5c Comber的划分sect.Leucolirion的修正以及L. rosthornii的系统位置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认为subsect.5c Comber应该划分为subsect.5c和sect. Lophophorum:而后者又被分为三个亚组subsect. Lophophorum Ⅰ,、,subsect. Lophophorum Ⅱ,及subsect. Lophophorum Ⅲ;通过ITS进化树和FISH分析,证明L. henryi和L. rosthornii亲缘关系较近,应该被划入subsect. Leucolirion6a;研究结果支持Comber基于鳞茎颜色对sect. Leucolirion的分组。中国分布的百合分为5个组:sect. Archelirion, sect. Leucolirion, sect. Sinomartagon,和sect. Lophophorum;建议将L. ducharteri和L.lankongense划分为sect. Sinomartagon的一个新的亚组。4.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百合属植物花粉大多为单粒花粉,首次在L.bakerianum花粉中发现了四合花粉;首次在L. formosanum花粉中发现一种新的外壁状纹饰,命名为Formosanum-type。通过ITS进化树与花粉外壁纹饰对应,表明百合花粉外壁纹饰对某些种或亚组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基于花粉进化理论,补充和完善了百合属花粉外壁纹饰演化趋势:Martagon→Callose→Concolor→Formosanum。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降水量与花粉性状有着显着的相关性;发现花粉大小与环境的选择压有关,小的花粉粒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更强。5.对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学参数分析,发现百合SSR位点多态性较高;聚类分析表明我国野生百合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主坐标分析表明野生百合聚类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从等位基因层面证实L. henryi和L. rosthornii与subsect. Leucolirion6a亲缘关系较近,L. brownii应该划入subsect. Leucolirion6b;同时也表明SSR标记可以有效的应用于百合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6.通过离体接种,筛选出8个高抗资源:L. leucanthum、L. regale、 L. sargentiae、 L. henryi、 L. rosthornii、 L. taliense、 L. dauricum及L. tsingtauense,可为百合抗灰霉病育种提供亲本材料,以及用于挖掘相关抗病基因。建立了百合RGA-PCR反应体系;通过抗性表型与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多态性分析,发现百合扩增谱带较为丰富,而且抗性相似的趋于聚在一起。首次基于转录组数据,分离和克隆了百合NBS-LRR抗病基因同源序列;挑取1000个克隆进行序列分析,从系统发育树可看出百合RGA分为5个家族,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百合RGA均属于non-TIR-NBS类型,是逐步进化趋异,而不是快速进化过程;通过不同家族的百合NBS型RGAs在不同灰霉菌侵染时间的样品的表达分析可看出,都不同程度的参与了抗病反应;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百合RGA都以多拷贝形式存在。
崔晓东[10](2012)在《滇西北高山花卉资源调查初报》文中认为滇西北海拔大多在3000~4000m,地处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包括云南省的怒江州、迪庆州、大理州及丽江地区的局部。作者于2011年5月初步调查了该地区的野生观赏花卉植物资源,其间共拍摄到30余科105属475种观赏植物。本文列出调查到的科属,并重点介绍其中的30种,以摄影图片展示了一些开花植物的风姿。
二、云南丽江地区角蒿属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丽江地区角蒿属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鸡肉参种子萌发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效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的影响 |
2.3 试验组最优组合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2)丽江纳西族药用植物传统利用情况的调查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
1.1 文献查阅方法 |
1.2 民间走访 |
1.3 调查传统集市 |
1.4 整理分析 |
2 丽江地区纳西族传统利用药用植物情况 |
2.1 丽江地区纳西族传统利用药用植物种类 |
2.2 纳西族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来源类型特点 |
2.3 丽江地区纳西族传统利用药用植物的特点 |
2.3.1 食用方法多样化 |
2.3.2 药用植物用途多样化 |
2.3.3 疾病治疗方案多样化 |
3 纳西族传统利用药用植物现状及发展对策 |
3.1 挖掘整理工作需要加强 |
3.2 用药安全问题 |
3.3 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
3.4 药用植物生境遭到的破坏问题 |
4 发展建议 |
4.1 进一步加强整理传承传统文化 |
4.2 对纳西族传统医药进行系统研究 |
4.3 加强对药用植物生存环境的保护管理 |
4.4 开展相关药用植物的科普宣传 |
4.5 对需求量大的药材开展人工驯化栽培 |
(3)泸沽湖流域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目的意义 |
2 泸沽湖流域永宁乡自然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实地踏查 |
3.2 详查 |
4 结果 |
4.1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
4.2 药用植物归类 |
5 讨论 |
6 建议 |
6.1 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的资源保护性开发 |
6.2 发展资源丰富药效显着的道地药材 |
6.3 充分利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
(4)宁夏野生药用植物角蒿生物学特性及其驯化种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 角蒿栽植概况 |
1.3 试验方法 |
1.3.1 野外调查 |
1.3.2 角蒿生态适应性及农艺性状观测 |
1.3.2. 1 角蒿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观察 |
1.3.2. 2 角蒿苗期和花期抗旱性测定 |
1.3.2. 3 施肥对角蒿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 |
1.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角蒿主要生物学、生态学特征 |
2.2 水分对角蒿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1 角蒿叶片含水量 |
2.2.2 角蒿叶片叶绿素含量 |
2.3 施肥对角蒿生长发育的影响 |
2.4 人工驯化种植角蒿植株生长表现 |
3 小结与讨论 |
(5)云南高原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云南高原自然地理概况 |
1.2 云南高原植物采集历史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
2.1 云南高原种子植物名录的整理及研究 |
2.2 物种丰富度分析 |
2.3 植物多样性组成 |
第3章 特有现象研究 |
3.1 科的特有现象 |
3.2 属的特有现象 |
3.3 种的特有现象 |
第4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
4.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
4.2 物种红色名录 |
4.3 狭域分布种 |
4.4 保护措施 |
第5章 总结 |
5.1 总结 |
5.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云南高原种子植物名录 |
(6)中国棱子芹属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学研究 ——兼论伞形科药用资源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基于ITS序列的棱子芹属及其近缘类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3 序列特征 |
1.4 系统发育分析 |
讨论 |
1.5 各分支内部棱子芹之间关系的探讨 |
1.6 棱子芹属与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 |
1.7 分类处理 |
结论 |
二、中国伞形科药用植物资源信息的收集及整理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和分析 |
2.1 伞形科药用植物种类 |
2.2 药用部位多样性 |
2.3 伞形科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种植和销售情况 |
2.4 伞形科药用植物正品、地方习用品情况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国棱子芹属植物Pleurospermum Hoffm.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玉龙雪山种子植物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玉龙雪山地区植物组成 |
2.2 珍稀濒危保护物种 |
2.3 油脂植物 |
2.4 木材植物 |
2.5 绿化观赏植物 |
2.6 食用植物 |
2.7 药用植物 |
2.8 饲料植物 |
2.9 纤维植物 |
3 讨论 |
3.1 资源植物利用存在的问题 |
3.2 资源植物保护建议 |
(8)乡土植物在玉龙雪山景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玉龙雪山景区自然资源背景 |
1.1 地理位置 |
1.2 气候条件 |
1.3 土壤及植被 |
2 玉龙雪山景区植被恢复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2.1 指导思想 |
2.2 基本原则 |
3 具有观赏价值适宜于玉龙雪山景区气候条件的乡土植物 |
3.1 乔木 |
3.2 灌木 |
3.3 草本 |
3.4 藤本 |
4 结论 |
5 讨论 |
(9)我国百合属植物资源评价及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目录 |
1 引言 |
1.1 百合属植物的起源和分布 |
1.1.1 百合属植物的起源 |
1.1.2 百合属植物的分布 |
1.1.3 中国百合属植物的分布 |
1.2 我国野生百合资源调查与收集研究进展 |
1.3 百合属植物资源评价与分子系统学研究 |
1.3.1 百合属植物的形态分类与评价研究 |
1.3.2 百合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
1.3.3 百合属植物资源的细胞学研究 |
1.4 百合属植物资源的分子标记研究 |
1.5 百合抗灰霉病研究进展 |
1.6 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esistance Gene Analog,RGA)研究进展 |
1.6.1 植物R基因的结构特点 |
1.6.2 RGA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 |
1.7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本研究技术路线 |
2 野生百合资源调查与收集 |
2.1 调查内容与方法 |
2.1.1 调查地区 |
2.1.2 野生百合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
2.1.3 调查内容 |
2.1.4 野生百合野外调查记录表 |
2.1.5 调查记录标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目前已收集的野生百合资源 |
2.2.2 调查区域野生百合生境土壤特性 |
2.2.3 调查区域野生百合资源特点 |
2.2.4 调查地区的野生百合形态特性描述 |
2.3 讨论 |
2.3.1 关于我国野生百合资源的分布现状 |
2.3.2 关于我国野生百合资源的保护 |
3 野生百合资源表型性状及AHP评价 |
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观测项目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野生百合表型多样性 |
3.2.2 野生百合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3.2.3 我国野生百合资源的AHP评价 |
3.3 小结与讨论 |
4 基于ITS序列的野生百合资源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4.1.3 PCR扩增与测序 |
4.1.4 数据分析 |
4.1.5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ITS序列分析 |
4.2.2 中国野生百合资源ITS序列多样性及潜在信息位点分析 |
4.2.3 系统进化树分析 |
4.2.4 FISH分析 |
4.2.5 百合属不同组GC含量的特征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Subsect.Sinomartagon 5c Comber的评价与修正 |
4.3.2 Sect.Leucolirion Comber的修正 |
4.3.3 中国百合分布种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分布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
4.3.4 关于GC含量与百合起源进化的关系 |
5 我国野生百合资源花粉性状及其进化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花粉形态与大小 |
5.2.2 基于外壁纹饰的花粉分类 |
5.2.3 百合资源不同种源地花粉性状的变异分析 |
5.2.4 百合资源同种不同种源地花粉性状方差分析 |
5.2.5 百合资源花粉性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3 小结与讨论 |
5.3.1 百合花粉形态与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启示 |
5.3.2 花粉外壁纹饰演化趋势及与演化相关因素 |
5.3.3 花粉大小与环境的关系 |
6 野生百合资源的EST-SSR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6.1.2 引物信息 |
6.1.3 PCR扩增 |
6.1.4 荧光SSR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等位基因片段大小测定 |
6.2.2 野生百合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6.2.3 聚类分析 |
6.2.4 主坐标分析 |
6.3 小结与讨论 |
7 百合资源的灰霉病抗性评价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不同来源灰霉菌毒力测定 |
7.1.2 百合灰霉病叶部病斑分级标准 |
7.1.3 灰霉病抗性评价 |
7.1.4 百合资源的RGA评价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不同灰霉病原菌致病力分析 |
7.2.2 野生百合资源的接种鉴定 |
7.2.3 DNA的提取 |
7.2.4 RGA-PCR扩增体系的建立 |
7.2.5 简并引物的筛选 |
7.2.6 百合RGA指纹图谱建立及分析 |
7.2.7 小结与讨论 |
8 野生百合资源的NBS型RGAs克隆与表达分析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材料 |
8.1.2 方法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百合NBS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 |
8.2.2 候选基因序列在百合叶片中的表达分析 |
8.2.3 Sourthern杂交分析 |
8.2.4 小结与讨论 |
9 结论与创新点 |
9.1 研究结论 |
9.2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硕博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滇西北高山花卉资源调查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初步调查结果 |
2 30种观赏性较高的野生花卉 |
四、云南丽江地区角蒿属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鸡肉参种子萌发条件的研究[J]. 周丽贞,王石华. 现代园艺, 2021(18)
- [2]丽江纳西族药用植物传统利用情况的调查及发展对策[J]. 杨根林,胡佳莫,高云,冷应天,谭凤琼,关云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3]泸沽湖流域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 高云,杨根林. 现代园艺, 2020(01)
- [4]宁夏野生药用植物角蒿生物学特性及其驯化种植研究[J]. 毕江涛,李锦馨,马飞,黄泽云,景立霞. 宁夏农林科技, 2018(05)
- [5]云南高原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D]. 张荣桢. 云南大学, 2018(01)
- [6]中国棱子芹属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学研究 ——兼论伞形科药用资源调研[D]. 韦瑾.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玉龙雪山种子植物资源评价[J]. 刘德团,李婉莎,和玉龙,陈智发,黄华,高富,许琨,吴之坤.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5(03)
- [8]乡土植物在玉龙雪山景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J]. 王朝文,和志娇,李燕,杨洪涛,杨正松,和加卫. 农学学报, 2015(04)
- [9]我国百合属植物资源评价及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的研究[D]. 杜运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10]滇西北高山花卉资源调查初报[J]. 崔晓东. 南方农业,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