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程背景下校园阅读文化的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杨梅[1](2021)在《小学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H小学五、六年级为例》文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而如何掀起“悦”读教学高潮,教师对“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依然任重道远。“悦”不同于简单的“快乐”或者取得某种快感,它不排斥悲伤或者忧郁的内容,反而在融入真情实感中释放自我,是一种感情的升华,人格的提升,不是简单的快乐阅读或者悦读。因此“悦”读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悦目、悦耳、悦心的阅读过程,即本文理解的“悦”读便是一个赏心悦目的阅读过程,不仅包括学生的阅读,还涵盖了教师的阅读教学,相比于普通的阅读,“悦”读更强调的是阅读的初心、心境、心态、层次、深度乃至意志品质,而不是单一的感兴趣。“悦”读教学即教师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引导与培养,激发其主动阅读的情感体验。真正的“悦”读不仅是学生能获得过程中的快乐,而且能养成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审美,夯实学生语用基础,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本研究以教育学相关理论为基石,初步总结出相关文献中较为普遍的阅读教学问题。通过研究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针对H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师“悦”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整理与分析出问卷调查情况和访谈情况以及对语文“悦”读教学的课堂观察实录。基于此研究,分别得出教师和学生的调查结果:教师方面:教师对“悦”读教学的关注不够;教师课前准备达不到理想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方法不够全面;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的效果不佳;“悦”读课外延伸活动不够丰富。学生方面:学生课前自觉“悦”读情况不佳;学生课堂上自主“悦”读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课堂上“悦”读的效果一般;学生课外继续“悦”读的情况不理想。从教师及学生的角度分析影响教师进行课堂“悦”读教学的各方面原因,本研究也明确提出教师在“悦”读课前、课上、课外“悦”读教学的对策和建议:其一,教师要在“悦”读开始阶段进行读前引导。不仅是“悦”的意识的引导,还有师生“悦”的意识的培养。其二,教师要在“悦”读进展阶段对课文进行赏析,生成“悦”读教学的艺术。其三,教师要在“悦”读延伸阶段进行课后拓展,结合课堂内外,借“悦”读来审美;综合语文资源,融“悦”读于写作。本研究对小学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做了一些有益的补充,希望对教师在进行“悦”读教学时多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梁霞[2](2021)在《基于学生缄默知识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古诗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目前古诗文成为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三大难题之一。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的文言字词、古诗文文学常识等显性知识,而忽视激活学生缄默知识,不重视学生情感、经验、语感等。这将不利于教师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审美情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利于解决高中生怕学古诗文的难题。学生缄默知识是学生个人头脑蕴含的,高度个人化的,学生个体没有意识到并难以用文字、符号、语言等形式表达的,但却对学生个体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它以学生情感、语感、经验等形式存在。教师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缄默知识,并使用古诗文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缄默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怕学古诗文的难题,提高学生古诗文学习能力,增强古诗文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本文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基础,以缄默知识为理论依据,从学生缄默知识角度探究高中古诗文教学。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正文部分一共有四章,第一章主要对学生缄默知识与古诗文教学进行理论及价值探讨,阐述了缄默知识的内涵、性质及学生缄默知识的内涵、获得理论,并具体阐述了学生缄默知识对古诗文教学的价值。第二章通过编制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调查目前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知识现状,发现目前高中古诗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古诗文学习追求功利性而过于重视显性知识、学生不重视自身缄默知识;教师不重视学生缄默知识、教师古诗文教学方式单一而难以激活学生缄默知识、教师古诗文教学内容鲜有拓展而难以激活学生缄默知识。第三章根据高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缄默知识的文化性、情境性、个体性、非理性四个方面,提出激活学生缄默知识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第四章本着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把激活学生缄默知识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运用于古诗文教学实践,并进行教学反思。结语部分主要梳理论文思路,明确论文观点,阐述论文的研究心得,并指出本论文的局限,提出今后努力方向。
温仓金[3](2021)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学校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及进程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不同地区间仍存在教育不均衡现象,偏远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与城市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仍有差距,实现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公平已然成为了社会民生领域关注的重点议题。全面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建设关乎乡村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乎教育公平能否顺利实现,关乎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扎实推进。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云南省寻甸县D乡学校作为田野点进行个案研究,在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下探讨个案学校的变革历史,彰显了D乡学校变革的成就,揭示与凝练了D乡学校发展的困境和经验,明晰了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理路。D乡学校在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困窘期”、“缘起期”、“开拓期”和“蜕变期”。此外,在学生、教师、学校文化三方面上有了巨大转变:阅读和少年宫活动使乡村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一名骨干教师参与变革时的心路历程及D乡教师在教师培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努力彰显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学校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方面的实践表明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氛围在逐步丰富与扭转。本研究认为,D乡学校变革所遭遇的困境主要包含家庭教育的缺位、不良民族习俗的影响以及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人本思想、加强交流合作是其主要的变革经验。最后,本研究构建了乡村学校“三维发展”变革路径图,指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要在“三维发展”的联动下推进变革:一是要立足乡土,实现“乡土性发展”;二是要多方整合,实现“外源性发展”;三是要内增实力,实现“内生性发展”。
李芳[4](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现实困境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强调立德树人、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如何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条件下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课程扎扎实实落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应当转变仅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提升自身课程领导力,增强课程与学生之间的适切性,促使学生真正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人学习历程中的“地基”,数学教育对人智力的发展、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培养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选择小学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分析与量化分析,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相关文献,并基于研究意图,界定了课程、教师课程领导与教师课程领导力三大核心概念,建构了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五力”模型,以此作为现状调查的指标。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调查成都市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现状,分析出现实困境与原因。结果发现,数学教师课程价值洞察力不足,包括对数学课程系统认知模糊、判断数学课程内容的能力欠缺、明确学生培养目标的能力参差不齐;课程设计规划力欠佳,包括基于知识属性设计教学能力不足、基于学情设计学习活动的能力不足、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参与度低;课程资源整合力薄弱,包括整合家长资源的能力不足、整合学校领导资源的意愿不足、整合专家资源的意识不够且途径模糊、教师之间协同整合资源的意识低;课程实施引导力有限,包括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意识强,但行动却流于形式、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力度不够、组织和调节课程学习活动的能力欠缺;课程评价激励力匮乏,包括教师以自评为主,随意性较大、学生的评价方式与激励方式单一。从教师自身层面和制度层面两个角度分析出困境背后的原因,在教师自身层面,包括教师课程意识淡薄;实践知识丰富,理论知识匮乏;教师课程领导的能力欠缺。在制度层面,包括传统管理制度制约教师课程领导发展;课程领导文化氛围不浓;教师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采用个案研究法,选择成都市W小学的数学教师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实施为期一学期的阅读活动,分析出阅读活动对解决现实困境的作用,最后,有针对性地从提升数学教师课程领导意识、阅读法提升教师课程领导理论素养、校本研修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实践能力以及塑造校园文化提升教师职业情感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胡怡丽[5](2020)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学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为教学的基础内容,其中阅读能力是影响小学生阅读量与阅读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注意力、阅读理解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教师的引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一味被动接受知识。当今社会在新课改背景与课标的要求下,阅读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于是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应时而生,主题阅读教学是一种教师为参与者与引导者,学生以主题为中心而展开广泛阅读相关书籍的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基础阅读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重视学生学会多途径查找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质量,所以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高效途径之一,运用主题阅读教学可以优化发展阅读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更加具备成效。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以一位教师为研究对象,使用观察法、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从个案教师想法的萌发、希冀深入开展主题阅读教学并形成教学理念三个发展角度了解个案教师主题阅读教学理念的完整形成,接着从教学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对个案教师教学过程展开描摹,具体从教师对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原因分析、主题的选择、主题阅读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呈现,并总结教学理念和教学实施过程的优缺点,教学理念的优点为教师教学理念思路较清晰,明确学生的差异性特点,缺点为教学理念缺乏完整性,对教学目标、重点与评价理解不够深入。教学实施过程的优点为教学实施具备科学性与全面性,缺点为学生文本理解深度的不足、教学目标精准性的匮乏、缺少专业平台工具。同时基于对学生的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询问该校管理者与其他教师对于个案教师主题阅读教学的看法之后,研究者发现在其教学的设计开展中有多重影响因素,表现为个人与环境两个影响因素,个人影响因素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环境影响因素一是社会环境,主题阅读教学的开展顺应了我国教育教学阅读文化建构发展的趋势,二是该校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学校管理者的大力支持与学校显性直观阅读环境和隐形阅读环境。最后研究者结合主题阅读教学理念与实施的优缺点、影响因素、知识建构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理论结合实际,从教师个人和外部支持两个方面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重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明确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多采用教学成果可视化形式。外部支持包括学校建构主题阅读机制与阅读文化,家长积极配合参与主题阅读活动,社会制定相关支持与保障政策。
杨俐[6](2020)在《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阅读,作为听说读写中一项重要的输入技能和检测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就目前来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如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存在单一性、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等,使《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无法得到很好的实现。而支架式教学法以其支架搭建的多元化、知识建构的自主化、学习氛围的情景化等优势,恰好能够弥补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不足。因此,本研究试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法,旨在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文化意识和语篇知识。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以湖南省湘潭市XX学校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测试法,探讨如何将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如何具体地将支架式教学法与高中英语阅读相结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设计?2.将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在哪些方面有效果?笔者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同时结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对阅读的要求,提炼支架式教学法的设计原则,具体地展示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过程。接着,参照以上的教学设计原则和教学设计思路,本研究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教学实践。在支架式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中,笔者以具体的阅读文本为例,分别从应用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客观地分析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并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实践中,改善了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第一,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阅读测试前后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学生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升。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自主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文化知识以及阅读语篇知识有了一定的增强,循序渐进的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学效果。此外,本研究根据教学实践的研究结果客观地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最佳地将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中。
马玉[7](2020)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淄博市张店区南定小学为例》文中认为本文是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本着将整本书阅读定位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原则做研究。本文的研究依托笔者所在学校——张店区南定小学(乡镇学校)展开研究,运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阐明整本书阅读指导的重要性,以及在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各阶段展开指导策略的实践活动。关于整本书阅读过程的指导,本研究致力于摸索出可实施的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学策略,并重视研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评价策略,贯穿于指导学生阅读的整个过程,研究旨在开拓视角,通过制定全面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整本书阅读习惯和方法,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特别之处。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笔者针对处于小学高年级这一学段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阅读书目、阅读时长、阅读量等具体问题在张店区南定小学进行的问卷调查并分析问题和成因。第二章是本文重点,在提取调查信息并进行分析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发起阶段和准备阶段中的教学策略,并结合教学实际,参照校园、家庭和社区三个方面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然后在策略实施的过程中继续发现问题。第三章系统地介绍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评价机制和实施,进而希望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赵艳华[8](2020)在《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生的认知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其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益发丰富,对阅读的深度和质量也有了一定的追求,这就促进了高中生对于深度阅读的渴求。高中古诗文用字简练、精要、优雅,多讲究韵律,其包含的内容、哲理、文化、情感往往比现代文更多、更广、更深。但是,长久以来,高中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僵化、封闭且文本解读不够深入的现象,学生又沉浸于碎片化阅读之中难以自拔,如此种种,直接导致了高中生的古诗文阅读趋向浅表化。基于以上现状,笔者在已有研究理论及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研究。本学位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就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方法与过程、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进行了阐述,回顾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第一章首先界定了深度阅读的概念,接着从阅读的环境、方法和层次以及表现和特征各个角度,对“深度阅读”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然后以学生习得为出发点,从情感和思维、阅读与写作的角度阐述了“深度阅读”的功能。第二章从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人格塑造和生命内涵的丰富以及国学经典的复兴几方面探讨了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意义,同时阐述了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影响因素和基本要求。第三章主要围绕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制定展开。策略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教学的序列性和层级性,提出了关注学生阅读过程、注重学生阅读层级、强化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从而逐渐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同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取了若干一线教学名师的高中古诗文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本研究中所提出的教学策略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第四章针对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应把握的关系”、“构建古诗文‘深度阅读’文化”以及“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制定了保障机制,以促进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
刘芳[9](2019)在《新版高中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是影响课堂质量的重要因素,拥有一支素质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既可以提高教师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又可以推动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于2018年秋季开始实行以后,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改革再次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教师素养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正视新课标改革对自身素养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建构出适合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素养体系,是让教师在改革之初尽快适应新的课标和新的教材的重要保障。本文以《语文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研究基础,结合自己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的两次实习经历,从语文教育教学的现实出发,对如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建构出高中语文教师的新的素养体系,以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积极提高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并梳理了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概念的界定,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探索了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新变化,重点研究了语文素养的提出和任务群的构成,并探讨了新课标及其对语文教师科学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专业素养的新要求。第三部分通过两份问卷调查对云南省昆明和玉溪两个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和语文教育教学素养现状作了调查和分析。第四部分重点研究了基于2017年版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策略。本次研究结合了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使理论与真实可信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出具体有效地教师语文学科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提升策略,努力建构新的符合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体系,以提高我国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璐佳[10](2019)在《基于PISA测评的初中生阅读素养研究 ——一个教育管理学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素养不仅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个人学习能力与终身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以PISA的测评为背景,基于教育管理视角,通过实证调查对影响阅读素养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最大限度的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对初中生阅读素养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并基于PISA测评对我国中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原因进行系统梳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基于PISA测评对初中生阅读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第二部分从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学校资源管理方面,学校文化管理方面深入分析影响中学生阅读素养发展的原因;第三部分,基于教育管理学的视角,从学校教学管理、学校资源管理,学校文化管理三个层面为我国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本研究认为,初中生阅读素养的提升不仅是教师的责任,而是是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PISA测评对初中生阅读素养进行分析,对我国初中生阅读素养的培养方式的改进与阅读素养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新课程背景下校园阅读文化的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课程背景下校园阅读文化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H小学五、六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研究背景 |
二、阅读的重要性 |
三、阅读教学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弥补平淡如水的教学缺陷 |
二、提供高效愉悦的教学思路 |
三、发掘“悦”读教学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文献收集途径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一、确立对象 |
二、开展调查 |
三、研究过程 |
四、拟定路线 |
五、选择方法 |
六、选择工具 |
第二章 “悦”读教学的概念及理论 |
第一节 “悦”读教学的核心概念 |
一、阅读 |
二、“悦”读 |
三、“悦”读教学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大语文教学观 |
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四、 “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
五、教育心理学中对人的社会性高级情感的论述 |
第三章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悦”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教师问卷、访谈分析 |
一、教师对“悦”读教学的关注度 |
二、教师课前对“悦”读教学的准备 |
三、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悦”读的指导 |
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悦”读效果的评价 |
五、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延伸“悦”读情况 |
第二节 学生问卷、访谈分析 |
一、学生课前自觉“悦”读情况 |
二、课堂上学生自主“悦”读情况 |
三、课堂上学生在“悦”读过程中的情况 |
四、学生课后继续“悦”读情况 |
第四章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悦”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层面 |
一、教师对“悦”读教学的关注不够 |
二、教师课前准备达不到理想效果 |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方法不够全面 |
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的效果不佳 |
五、课外延伸活动不够丰富 |
第二节 学生层面 |
一、学生课前自觉“悦”读情况不佳 |
二、学生课堂上自主“悦”读的积极性不高 |
三、学生课堂上“悦”读的效果一般 |
四、学生课外继续“悦”读的情况不理想 |
第五章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悦”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悦”读开始阶段——读前引导 |
一、 “悦”的意识的引导 |
二、 “悦”的氛围的营造 |
三、 “悦”的情境的创设 |
第二节 “悦”读进展阶段——读后赏析 |
一、用提问艺术启发“悦”读感悟 |
二、用引导艺术促成“悦”读发现 |
三、用训练艺术实现“悦”读展示 |
四、用组织艺术达成“悦”读互动 |
五、用评价艺术激励“悦”读表现 |
第三节 “悦”读延伸阶段——课后拓展 |
一、结合课堂内外,借“悦”读来审美 |
二、综合语文资源,融“悦”读于写作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一、现状调查结论 |
二、提出教学建议 |
第二节 研究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学生缄默知识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一、学生缄默知识与古诗文教学的理论及价值探讨 |
(一)缄默知识与学生缄默知识 |
1.缄默知识的内涵及性质 |
2.学生缄默知识的内涵及获得理论 |
(二)学生缄默知识与古诗文教学 |
1.古诗文教学的内涵 |
2.学生缄默知识与古诗文教学的关系 |
(三)学生缄默知识对古诗文教学的价值 |
1.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 |
2.提高教师古诗文教学水平 |
3.提高学生古诗文学习主体意识 |
二、当前高中古诗文教学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
1.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 |
2.调查问卷的内容划分 |
3.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 |
(二)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 |
1.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
2.教师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
(三)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基于学生缄默知识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
(一)缄默知识文化性方面 |
1.渗透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文化知识 |
2.实施群文阅读,拓展学生文化空间 |
(二)缄默知识情境性方面 |
1.设置情境导入,激活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 |
2.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 |
(三)缄默知识个体性方面 |
1.开展语感训练,激活学生个体的语感 |
2.开展言语实践,激活学生个体的经验 |
(四)缄默知识非理性方面 |
1.联系学生生活,激活学生情感 |
2.联系作者经历,触发学生情感 |
四、基于学生缄默知识的高中古诗文教学实践与反思 |
(一)《烛之武退秦师》的实践背景 |
1.分析教材 |
2.分析学情 |
3.确定教学目标 |
4.确定教学重难点 |
(二)《烛之武退秦师》的实践过程 |
1.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共鸣 |
2.反复诵读,感知课文内容 |
3.创设问题,体会劝说艺术 |
4.角色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
5.联系生活,感受爱国情感 |
6.链接背景,挖掘礼文化 |
7.拓展阅读,探究礼文化 |
8.举一反三,显化缄默知识 |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反思 |
1.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经验 |
2.引导反复诵读,激活学生语感 |
3.联系实际生活,激活学生情感 |
4.重视文化传递,丰富学生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古诗文教学知识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 高中古诗文教学知识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
致谢 |
(3)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偏远地区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令人堪忧 |
二、民族农村地区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 |
三、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至关重要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学校变革的研究 |
二、关于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研究 |
三、关于乡村学校变革的人类学个案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乡村、农村 |
二、乡村学校 |
三、学校变革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生态学分析模式 |
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走进田野:山谷相间之寻甸 |
第一节 寻甸县——滇东北之要冲 |
一、寻甸概况 |
二、历史沿革 |
第二节 高原明珠——清水海畔之D乡 |
一、D乡概况 |
二、民族与文化 |
第二章 走进学校:变革历程之回眸 |
第一节 “困窘期”——无奈无望 |
一、 “处于下游”与“四年光头” |
二、 “打架”“抽烟”“杀马特” |
第二节 “缘起期”——一丝曙光 |
一、 “开展读书活动” |
二、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
第三节 “开拓期”——熹微旭日 |
一、 “乡村少年宫” |
二、 “机构合并潮” |
第四节 “蜕变期”——灿烂阳光 |
一、 “国检中的高评价” |
二、 “云南省文明校园” |
第三章 学生全面发展:回归乡村学校变革之主旨 |
第一节 阅读——收获知识与能力 |
一、读书习惯的养成 |
二、个人见识的增长 |
三、写作才能的跃升 |
四、精神面貌的改善 |
第二节 少年宫——唤醒自信与希望 |
一、自信心的拾取 |
二、文明素养的养成 |
三、合作意识的提高 |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乡村学校变革之基石 |
第一节 成长——一名骨干教师的心路历程 |
一、从“哭着来”到“舍不得走” |
二、从“教语文”到“教英语” |
三、从“忐忑迷茫”到“有了点方向” |
四、从“摸索前行”到“获得各方认可” |
第二节 超越——教师专业素养之跃增 |
一、教师培训活动 |
二、民族文化传承 |
三、教育科学研究 |
第五章 学校文化建设:孕育乡村学校变革之土壤 |
第一节 构筑苗圃——物质文化的创设 |
一、简约而融洽的办公室 |
二、创意十足的楼道、走廊 |
三、书香四溢的图书室、书吧 |
第二节 培植土壤——制度文化的建构 |
一、学校组织结构 |
二、学校管理制度 |
第三节 含苞待放——精神文化的生成 |
一、校风:以素质教育为先 |
二、教风:严谨与尊重相融 |
三、学风:朴实与拼搏并行 |
第六章 实践反思:D乡学校变革中的困境与经验 |
第一节 问题聚焦——乡村学校变革之窘境 |
一、缺位的家庭教育阻滞变革 |
二、不良的民族习俗制约变革 |
三、薄弱的基础知识妨碍变革 |
第二节 经验凝练——乡村学校变革之借鉴 |
一、在转变教师观念中孕育变革 |
二、在坚持人本思想中推动变革 |
三、在加强交流合作中实现变革 |
第七章 理路探寻: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之图景 |
第一节 “乡土性发展”——深化乡村学校特色建设 |
一、坚决避免盲目从众 |
二、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
三、找寻本土文化之根 |
第二节 “外源性发展”——构建乡村学校教育生态 |
一、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 |
二、充分运用政策与资源 |
三、汲取社会各界的力量 |
第三节 “内生性发展”——激活乡村学校内生动力 |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二、强化校长变革领导力 |
三、营造“文化价值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现实困境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
1.1.3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1.1.4 解决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实践困境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教师课程领导的研究综述 |
1.3.2 有关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文献综述 |
1.3.3 有关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文献综述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课程 |
1.4.2 教师课程领导 |
1.4.3 教师课程领导力 |
1.4.4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 |
2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现实困境调查 |
2.1 研究材料与对象 |
2.1.1 研究材料 |
2.1.2 研究对象 |
2.2 研究过程与方法 |
2.3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2.3.1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2.3.2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
2.4 调查结果 |
2.4.1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总体情况分析 |
2.4.2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各维度的基本情况分析 |
2.4.3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不同方面的差异分析 |
3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现实困境与溯源 |
3.1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现实困境分析 |
3.1.1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价值洞察力不足 |
3.1.2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设计规划力欠佳 |
3.1.3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资源整合力薄弱 |
3.1.4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实施引导力有限 |
3.1.5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评价激励力匮乏 |
3.2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现实困境溯源 |
3.2.1 教师自身层面 |
3.2.2 制度层面 |
4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困境突围的个案研究 |
4.1 研究对象与材料 |
4.2 研究过程与方法 |
4.2.1 实施步骤 |
4.3 阅读活动的实施结果 |
4.3.1 教师观念转变,激发教师发展课程领导力的动力 |
4.3.2 教师的自我定位更清晰,积极整合各方资源 |
4.3.3 教师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的能力 |
4.4 阅读活动实施的不足 |
5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困境突围的建议 |
5.1 提高数学教师课程领导意识 |
5.1.1 校本课程开发中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 |
5.1.2 教育情境中提高教师整合资源意识 |
5.2 阅读法提升教师课程领导理论素养 |
5.2.1 提升教师教育政策类素养 |
5.2.2 提升教师课程领导理论类素养 |
5.2.3 提升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类素养 |
5.2.4 提升数学教师兴趣类素养 |
5.3 校本研修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实践能力 |
5.3.1 同伴互助,建立学习共同体 |
5.3.2 专业引领,提高实践能力 |
5.3.3 自我反思,提高实践能力 |
5.4 塑造校园文化提升教师职业情感 |
5.4.1 打造物质文化 |
5.4.2 构建制度文化 |
5.4.3 形成精神文化 |
6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5)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五、文献综述 |
六、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七、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理念的形成 |
一、主题阅读教学想法的萌发 |
二、希冀深入开展主题阅读教学 |
三、形成主题阅读教学的理念 |
四、主题阅读教学理念的总结 |
(一)教学理念的优点 |
(二)教学理念的不足 |
第三章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 |
一、主题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 |
(一)教师对阅读现状的调查 |
(二)教师对阅读问题原因的分析 |
二、主题阅读教学的实施阶段 |
(一)主题的选择 |
(二)主题阅读教学的计划 |
(三)主题阅读教学的目标 |
(四)主题阅读教学的方法 |
(五)主题阅读教学的过程 |
(六)主题阅读教学的评价 |
三、主题阅读教学实施过程的总结 |
(一)教学实施过程的优点 |
(二)教学实施过程的不足 |
四、小结 |
第四章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个人因素 |
(一)职业认同感 |
(二)教育教学专业知识 |
二、环境因素 |
(一)社会环境 |
(二)学校环境 |
第五章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建议 |
一、教师个人 |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
(二)重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
(三)明确教学评价的全面性 |
(四)多采用教学成果可视化形式 |
二、外部支持 |
(一)学校建构主题阅读机制与阅读文化 |
(二)家长积极配合参与主题阅读活动 |
(三)社会制定相关支持与保障政策 |
结束语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2.1.2 最近发展区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支架式教学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3 基于支架式教学法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
3.1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原则 |
3.1.1 学习为中心原则 |
3.1.2 情景性原则 |
3.1.3 适时性原则 |
3.1.4 合作性原则 |
3.2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设计过程 |
3.2.1 搭建支架,利用支架做课堂导入 |
3.2.2 进入情景,通过情景引入阅读话题 |
3.2.3 独立探索,通过探索解析阅读文本 |
3.2.4 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扩展知识内容 |
3.2.5 效果评价,借助评价检测阅读效果 |
第4章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
4.1 教学实践 |
4.1.1 实践对象 |
4.1.2 实践过程 |
4.1.3 实践准备阶段 |
4.1.4 实践应用阶段 |
4.2 效果分析 |
4.2.1 对学生阅读学习成绩的影响 |
4.2.2 对学生阅读学习兴趣的影响 |
4.2.3 对学生阅读学习自主性的影响 |
4.2.4 对学生阅读文化知识的影响 |
4.2.5 对学生阅读语篇知识的影响 |
4.3 教学反思 |
4.3.1 存在的问题 |
4.3.2 改进的建议 |
第5章 结语 |
5.1 研究发现 |
5.2 研究局限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C 学生访谈记录 |
附录 D 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前的阅读测试卷 |
附录 E 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后的阅读测试卷 |
附录 F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7)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淄博市张店区南定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一)阅读教学方面 |
(二)名着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方面 |
(三)整本书阅读实践方面 |
三、研究意义 |
(一)落实课标要求 |
(二)培养阅读习惯 |
(三)规范课堂教学 |
(四)促进家庭阅读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分析法 |
(三)行动研究法 |
(四)经验总结法 |
(五)个案研究法 |
第一章 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成因 |
第一节 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四、调查问题 |
第二节 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现状 |
一、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 |
二、阅读时长得不到保障 |
三、学校阅读教学效果差 |
四、家庭阅读环境差 |
第三节 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成因 |
一、学校忽视整本书阅读氛围的创建 |
二、教师忽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落实 |
三、家庭忽视整本书阅读理念的提升 |
四、社会忽视整本书阅读习惯的宣讲 |
五、学生忽视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 |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及实施 |
第一节 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准备阶段的策略 |
一、创设校园整本书阅读文化 |
二、创设班级整本书阅读文化 |
三、促成教师整本书阅读氛围 |
四、促成家庭整本书阅读氛围 |
五、利用好社会资源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 |
第二节 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推进阶段的策略 |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
二、规范整本书阅读流程 |
第三节 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的实施 |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在学校层面的实施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在其他层面的实施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评价 |
第一节 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评价机制 |
一、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 |
二、关注学生的相互评价 |
三、关注学校的评价 |
四、关注家长和社会的评价 |
第二节 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的实施 |
一、制定整本书阅读相关评价标准 |
二、制定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方法 |
三、整本书阅读评价注意事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8)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高中语文课程性质和新课改的要求 |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
(三)高中古诗文选文本身具有“深度” |
(四)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让人深感忧虑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深度阅读教学的研究 |
(二)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的启示和不足 |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过程 |
五、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深度阅读的界定、内涵及功能 |
第一节 深度阅读的界定 |
第二节 深度阅读的内涵 |
一、深度阅读的多维度阐释 |
二、深度阅读的表现 |
三、深度阅读的特征 |
第三节 深度阅读的功能 |
一、增强情感和思维的深度发展 |
二、促进读写能力的强力提升 |
第二章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意义、影响因素及基本要求 |
第一节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意义 |
一、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
二、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生命内涵的丰富 |
三、有利于推动国学经典的复兴 |
第二节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影响因素 |
一、效果因素 |
二、控制因素 |
第三节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
一、教学目标要求 |
二、教学方法要求 |
第三章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
第一节 关注学生阅读过程,走进深度阅读 |
一、推荐恰当的阅读方法,引领学生深度阅读 |
二、找准鉴赏的思维路径,引领学生深度鉴赏 |
第二节 把握学生阅读程度,体验深度阅读 |
一、深度导读,激发阅读兴趣 |
二、深度对话,建构多元解读 |
三、深度拓展,提升阅读质量 |
四、深度挖掘,探寻教育价值 |
第三节 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感悟深度阅读 |
一、巧用留白,训练学生形象性思维 |
二、揭示矛盾,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 |
三、加工信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
第四节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内化深度阅读 |
一、古诗文之“言”的应用训练 |
二、古诗文之“文”的应用训练 |
第四章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保障机制 |
第一节 应把握的关系和应注意的问题 |
一、应把握的关系 |
二、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二节 构建古诗文“深度阅读”文化 |
一、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
二、开展有关古诗文的阅读活动 |
第三节 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
一、评价内容具体化 |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版高中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新要求 |
(二)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须进一步研究 |
二、研究现状 |
(一)2017年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研究现状 |
(二)当前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 |
(一)语文素养 |
(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调查研究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课标及其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
第一节 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
一、语文素养的提出 |
二、任务群的构成 |
第二节 课程标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 |
一、语文学科专业素养方面 |
(一)教师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
(二)教师的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 |
(三)教师的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 |
(四)教师的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 |
二、教育教学专业素养方面 |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 |
(二)任务群教学设计与实施 |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 |
第二章 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现状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现状调查的情况介绍 |
一、调研的对象 |
二、调研的内容 |
第二节 教师语文学科素养调查及分析 |
一、教师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调查分析 |
二、教师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调查分析 |
三、教师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调查分析 |
四、教师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调查分析 |
第三节 教师教育教学素养调查分析 |
一、教师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调查分析 |
二、教师的任务群教学设计与实施调查分析 |
三、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调查分析 |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师语文学科素养提升策略 |
一、语文教师提升语言素养的策略 |
二、语文教师提升思维素养的策略 |
三、语文教师提升美育素养的策略 |
四、语文教师提升文化育人素养的策略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升策略 |
一、确定与达成教学目标素养的策略 |
二、设计与实施任务群教学素养的策略 |
三、评价与反馈教学效果素养的策略 |
(一)教学评价以核心素养为目标 |
(二)教学评价以综合考察为导向 |
(三)教学评价以适合学生为准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PISA测评的初中生阅读素养研究 ——一个教育管理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基于PISA测评的初中生阅读素养现状调查 |
第一节 PISA测评的阅读素养分析框架 |
一、PISA阅读素养的测评背景 |
(一)社会发展对阅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发达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关注 |
二、PISA阅读素养的测评框架 |
(一)为何测评:阅读素养的测评目标 |
(二)测评什么:阅读素养的测评内容 |
(三)如何测评:阅读素养的测评标准 |
第二节 基于PISA测试的初中生阅读素养现状调查 |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 |
(二)调查研究的实施 |
二、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研究的结果 |
(二)调查研究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PISA测评的初中生阅读素养缺失的归因分析 |
第一节 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 |
一、教学内容管理方面 |
(一)数字文本缺失 |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匮乏 |
二、教学组织管理方面 |
(一)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不完善 |
(二)教学过程管理缺失 |
二、教学质量管理方面 |
(一)缺乏阅读策略指导 |
(二)教学评价主体单一 |
第二节 学校资源管理方面的原因 |
一、教师资源管理方面 |
(一)师生比不合理 |
(二)教师学历偏低 |
(三)专业发展意识不够 |
二、物质资源管理方面 |
(一)计算机及互联网普及程度不够 |
(二)图书馆资源配备不足 |
三、时间资源管理方面 |
(一)学生校内阅读时间不固定 |
(二)学生校外阅读时间不充分 |
第三节 学校文化管理方面的原因 |
一、精神文化管理方面 |
(一)学校阅读风气不浓 |
(二)班级阅读气氛不活跃 |
二、制度文化管理方面 |
(一)校长领导力的缺失 |
(二)教师决策参与权的缺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ISA测评的提高初中生阅读素养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学校教学管理方面 |
一、教学内容管理 |
(一)重视数字文本阅读,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
(二)重视非连续文本,开展专题阅读 |
二、教学组织管理 |
(一)完善教学组织管理系统 |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
三、教学质量管理 |
(一)注重阅读策略的传授 |
(二)建立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
第二节 学校资源管理方面 |
一、教师资源管理 |
(一)保证教师资源的高质量配置 |
(二)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
二、物质资源管理 |
(一)丰富阅读载体 |
(二)完善图书馆资源配备 |
三、时间资源管理 |
(一)加强校内阅读活动的仪式感 |
(二)组织固定的校外阅读活动 |
第三节 学校文化管理方面 |
一、精神文化管理 |
(一)创建校园阅读文化 |
(二)开展班级特色阅读活动 |
二、制度文化管理 |
(一)提升校长领导力 |
(二)建构教师决策参与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新课程背景下校园阅读文化的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H小学五、六年级为例[D]. 杨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学生缄默知识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研究[D]. 梁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D]. 温仓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小学数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现实困境探究[D]. 李芳. 成都大学, 2021(07)
- [5]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D]. 胡怡丽.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俐.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淄博市张店区南定小学为例[D]. 马玉.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8]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D]. 赵艳华.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9]新版高中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研究[D]. 刘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基于PISA测评的初中生阅读素养研究 ——一个教育管理学的视角[D]. 关璐佳. 黑龙江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