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涂装线设计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涂装线设计的因素及对策

一、影响涂装线设计的因素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姜帅[1](2020)在《石岛H船厂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船舶修造工程是集技术、资金、人员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工程,受作业环境复杂、工程周期长、涉及工种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船舶修造行业风险率一直相对较高,在所有行业中危险程度仅次于采矿行业。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国际市场大局势的影响,中国在世界船舶修造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正在逐年上升,中国己成为世界船舶修造大国并逐步向修造船强国迈进。虽然随着我国修造船工艺水平的提高,船舶修造工程的安全管理在己经有了较大改观,但是客观地说我国船舶修造产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相比国外发达国家一直比较低,每年乃至每个月都会发生数起重大安全事故,导致人命财产损失严重。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倡导海洋强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走向深海的计划方针。安全管理是整个船舶修造生产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安全管理对于任何工程来说都是重中之重,安全问题不能得到保证,其他诸如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都将受到较大影响。所以结合实例分析修造船工程安全管理现状,借鉴国内外各行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对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预防对策和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可行的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措施,以确保船舶修造工程安全平稳进行。本文首先分析安全管理、事故致因理论和相关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为研究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打好理论基础,然后选取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石岛H船厂为研究对象,对船厂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以代表性较强的33000吨位散货船H3023号为例,邀请多名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方面的专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对影响船舶修造工程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总结分析,找出对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影响较大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事故致因理论,将安全管理过程与影响安全管理的四大类危险因素有效结合,形成以“防、治、控”三道防线与“人、机、环、管”四大要素组成的综合安全管理模式,从管理结构、管理流程等角度着手解决现存问题,优化H船厂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措施,提高修造船工程的安全化水平,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制度落实,实现全过程的安全控制。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改进后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有效性评价,检验其合理性。经评价计算发现优化后的安全管理措施可以提前预防和弥补安全生产中的不足,有效地降低安全管理风险,实现船舶修造工程的安全有序生产。

丁坤[2](2020)在《水稻育苗穴盘自动分离套盘机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有0.3亿多公顷,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30%以上。水稻年产量接近2亿吨,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所以实现水稻的机械化生产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一般包括供盘、铺土、压实、播种、洒水、叠盘等步骤,再将叠放好的秧盘送入温室育秧,而用于钵苗移栽的水稻育秧穴盘材质柔软,无法实现叠盘。为了解决钵苗移栽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的叠盘问题,提高作业效率,本文提出将普通育秧穴盘套入到硬托盘当中的供盘方案,并设计开发了一种水稻育苗穴盘自动分离套盘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从套盘装置的设计要求入手,确定总体机构的设计方案为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分离穴盘,套盘机构采用气压传动。并对杂交稻育苗穴盘尺寸、质量、分离拉力峰值参数进行测量,为后续的机构设计提供必要的数据。(2)根据设计要求对分离套盘机的真空系统进行设计,并对重要元器件进行选型。确定了真空吸盘的吸附点为穴盘周边穴孔的外侧壁面,选用了 8个6mm孔径的真空吸盘作为作动元件。设计了气压回路,选择ZH05BS真空发生器作为真空发生装置,并计算了其响应时间为0.108 s。最后根据气动回路的选型设计,确定空气压缩机的功率与型号。(3)对分离套盘机进行总体结构设计,主要机构包括育苗穴盘上料架、真空吸盘夹持积构、夹持装置提升机构、穴盘翻转机构和穴盘套盘机构。提升机构选用丝杆螺母传动,由57HS22步进电机驱动,转矩为2.3N,步距角为1.8。穴盘翻转机构的夹爪选用MHZ2-20D双作用气爪,旋转电机选用DH-3X舵机。套盘机构夹爪选用MHZL2-10D双作用气爪,气爪固定架由气缸驱动升降,选用10mm缸径、300mm行程气缸。(4)对控制系统硬件进行设计选型,编写控制程序。根据各工作机构动作时序要求,确定总体控制方案,控制器选用BE-2017PLC,步进电机驱动器选用TB6600,选用微动式行程开关和对射型光电开关以满足机构动作要求。最后规划控制系统的流程图,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5)通过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设计样机的总体结构图,并根据其加工装配试验样机。模拟不同的育苗穴盘表面情况,进行分离套盘试验,洁净干燥穴盘分离的成功率为94%,穴盘上有残留水珠的情况下为92%,残留少量泥土的情况下为91%,套盘成功率为98%。

华乃斯[3](2019)在《儿童友好视角下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和第三次―婴儿潮‖的来临带动了我国儿童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这样的时代背景促成社会各界对于儿童成长需求的日益关注。与其他公共空间相比,儿童在校园内所停留的时间更长、活动频率更高,校园空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然而现今的中小学校园空间是面向应试教育的产物,面对教育理念快速变革下的儿童学习需求早已显得捉襟见肘。当前的校园存在安全手段不够完备、功能构成不够完善、基础设施不够充分等多方面空间问题,已然成为了儿童自由成长的限制。本文针对上述发展动态与现状问题,通过对儿童友好理论研究分析,总结出其儿童优先、儿童平等、儿童参与的多维特征。以问题为导向,论证儿童友好理念对于中小学校园空间优化作用,将儿童友好理念与中小学校园空间相耦合,从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指导原则及设计策略,以期为建设儿童友好的中小学校园空间提供启示,也期望以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作为触媒,实现儿童友好向城市各个层面的渗透推广,从而营造适合儿童成长的空间环境。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儿童友好理念与中小学校园空间解析,第三章为儿童友好视角下中小学校园空间功能设计策略,第四章为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通过儿童友好理论总结出三大指导原则,提出中小学校校园空间功能与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空间功能中,应以多元化的功能构成包容儿童身心差异,以多层级的功能布局促进儿童自在自为,以安全化的功能流线保障儿童独立活动。在空间环境中,通过丰富环境趣味性促进儿童乐学、增强环境领域感提升环境安全、提升环境参与度升华场所精神。通过儿童友好视角下空间功能与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的提出,以期为中小学校园空间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卓百会[4](2019)在《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棕地的治理与再生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以中国“资源型城市”及其“棕地群”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城市的视角和空间的层面探索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问题的发生机理及其再生策略,其目的有三:一是梳理棕地再生理论与实践发展演变的时空脉络;二是探索、发现并总结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空间规律或模式;三是构建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多层级的空间策略体系。根据研究深度,文章将研究样本划分为文献梳理类、空间识别类、田野调查类以及实证研究类四类,通过遥感影像的人工识别、OSM城市空间数据的绘制以及工业历史资料的梳理等手段对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近代中国、一五二五、三线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特殊的工业化历程,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群规模庞大、构成复杂、结构模糊,其治理和再生受多方因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大离散、小聚集、罕均匀”的普遍特征,并且遵循发生机制决定空间格局、生命周期反映空间态势、主导产业影响空间形式、地理环境制约空间协同的一般规律。进而,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梳理并总结了棕地再生的已有经验:理论方面,艺术学、生态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以及环境工程学六个学科内的棕地再生相关理论历经探索、发展、成熟以及演化过程,已经形成较为明晰的阶段性特征;实践方面,大量案例的研究表明棕地再生主要呈现出区位、尺度和功能群体性转化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从不同的空间层面构建了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体系:以系统为核心的宏观策略、以模式为核心的中观策略以及以母题为核心的微观策略。最后,本文以代表性资源型城市——江西省瑞昌市为例,通过“全域旅游”工业体验区规划、江州造船厂工业废弃地及其重点节点的景观规划设计,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和印证。本文认为,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数量巨大、态势不一、模式不明,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再生法则,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规划方案。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治理与再生具有系统性、过程性以及复杂性,需要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生态、环境工程、社会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群的共同努力。棕地的治理与再生应当以可持续空间构建为目标,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融入到城市有机更新的更大过程中。

金川[5](2019)在《纺织机械装备外观造型与舱室内部工业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工业设计的引入与发展,国内越来越的企业逐渐重视工业设计,通过设计+创新、设计+品牌、设计+文化等多种融合模式,为产品带来新的突破与机遇。其中在纺织机械装备行业里,由于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众多品牌在寻求功能、性能提升的同时,也在品牌形象与产品造型设计方面寻求新的突破。根据目前纺织机械市场状况,本文围绕如何提升纺织机械外观造型与舱室内部设计的整体性、合理性进行设计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纺织机械产品的设计现状和相关性研究的调研研究,阐述了纺织机械外观造型与舱室内部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并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寻找到设计研究的突破点。在研究中发现,纺织机械造型设计的一体化的关键在于设计元素的一体化和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引入了 CMF设计理念,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外观造型与舱室内部整体设计的品牌设计元素,并在纺织机械并条机的外观造型与舱室内部进行设计实践,同时实践中利用相关设计研究方法与用户反馈进行改良设计,提升并条机造型设计合理性与易用性。设计方案经样机设计实践后,验证了元素、功能和人机服务的统一有利于提升纺织机械外观造型与舱室内部设计的整体性,同时CMF设计理念的融入也为纺织机械工业设计带来了新的突破。

叶章基[6](2018)在《新型船舶防污涂料研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污损生物增加了船舶航行阻力,导致燃油消耗大幅增加,增加了“碳排放”。一旦船舶船底被污损,还需花费巨额费用用于清除污损生物。涂装防污涂料是目前最方便、经济且有效的方法。在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背景下,研制和应用具备节能减阻效果的防污涂料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与社会效益。在本论文中,我们制备了基于聚甲基丙烯酸锌和主链降解型聚丙烯酸硅烷酯的两种新型防污涂料,研究了树脂结构、配方组成等对防污涂层减阻和防污性能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浅海挂板试验、动态模拟试验、表面粗糙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防污涂层防污性能和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防污涂层基料树脂主链中引入甲基,以及采用粒径细且均匀的防污剂,可以降低涂层水解后的表面粗糙度,从而降低了涂层与水流间摩擦阻力。研制的丙烯酸锌减阻防污涂料与磨蚀型防污涂料839相比,阻力平均降低了4.2%。(2)采用新型主链降解聚丙烯酸硅烷酯树脂,采用防污剂复配筛选出防污效果较好的Cu2O/CPT复配防污剂,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测定了防污涂层防污剂渗出率和附着力随浸泡时间变化规律,研究并获得了颜料体积浓度(PVC),树脂/松香比例、R助剂用量等各因素的最佳值P2,,RR3,R1,获得了新型主链降解聚丙烯酸硅烷酯防污涂料配方。所研制的防污涂料与防锈涂料/连接涂料配套性能良好,可采用刷涂、辊涂和高压无气喷涂施工。具有良好的实船涂装性能。所研制的防污涂料不含有机锡、DDT等国际海事组织禁用的有害物质,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蒋素琦[7](2018)在《泰宜公司电镀水资源管理效益提升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水资源又是重要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近几年我国颁布实施的最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及地方各级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监管也越来越严,国家鼓励节能降耗,对资源充分利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也不例外。客户对其供应链上的直接或间接供应商在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行之间竞争异常激烈,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有完善的管理及过硬技术,并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与管理的提升,才能稳居市场的前端,才不会被市场淘汰。电子制造行业的主要增值工序就是电镀,而电镀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其产品的市场定位,电镀是企业的核心,故电镀的管理与技术革新成为很多电子公司降成本增效益的关键。本文以泰宜公司内电镀水资源管理效益改善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相关的法规要求。其次介绍了泰宜公司电镀水资源(含与水资源管理密切相关的电镀工艺、水处理工艺)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即:水重复利用率低,不足50%;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接近饱和;废水处理的管理并未真正纳入系统管理;电镀废水排放除了污染因子浓度要求外,还有单位面积产品基准排水量要求,及排放总量控制要求;仍采用设备引进时的工艺及最初选用的环境不友好的材料等。针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设计改进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后从资金、人员、技术、设备与镀液维护等方面对方案实施保障方面做了阐述,并分析了方案实施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泰宜公司优化了电镀工艺、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提高了电镀水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新鲜水使用量,降低污水处理量及排放量,从而为公司利润的提升和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高了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声誉。该成功案例也为公司其他部门改进管理效益提升效率提供了示范,其他电子制造公司的电镀管理效益改进也可借鉴此案例。

蔡琪[8](2018)在《彩钢板屋面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结合国内彩钢板屋面防水的研究现状,以银川火车站彩钢板屋面为例,分析了彩钢板屋面的渗漏病害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刘骁[9](2017)在《湿热地区绿色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生态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与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是我国新型城市化,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要问题。选择集人才、科研、技术于一身的绿色大学校园作为研究的对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资源消耗偏大、能耗水平偏高、环境负面影响显着、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有待改善;同时,绿色大学校园建设中出现了绿色技术堆砌,标准过于笼统,只重形式不讲效果等急待深化和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空间维度上分别针对规划、建筑与景观三个层面,时间维度上注重新建校园与既有校园的差异性,对夏热冬暖地区(岭南地区)及新加坡绿色大学校园现状及设计策略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可以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进而可用于解决夏热冬暖地区(岭南地区)绿色校园建设实践中的问题,提升绿色校园设计成果的环境性能,充分发挥绿色大学校园具有的人才培养和微气候调节作用,凸显其在全社会范围内具有的示范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引领特征。本文从建筑师积极参与的角度,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建筑创作系统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筑气候学及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基础,建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设计理论框架,确立绿色校园设计概念,对夏热冬暖地区(岭南地区)及新加坡绿色校园建设的原则、模式与内容、步骤,以及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做出总结。基于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设计理论和夏热冬暖地区(岭南地区)及新加坡的绿色校园建设现状的系统统计分析,注重新建校园与既有校园的差异性,从规划、建筑与景观三个设计层面,建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设计理论和设计策略,系统性地整合成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设计方法,并通过方法指导下的新校园建设及老校园改造更新的绿色校园建设实践的应用反馈,来验证和逐步完善理论。第一章绪论是对研究的总体概括,第二章是对湿热地区绿色校园的建设现状进行了统计和地区的比较分析。第三章总结了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设计的理论基础。以整体设计的方法论为指导,将整体设计理念引入绿色大学校园设计。基于绿色校园整体设计的基本特点,提出绿色校园整体设计应当努力创建融合“绿色”与“人文”,汇聚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校园。建立协同整体的设计视角,从设计内容的整体性、设计程序的整体性与设计策略的整体性等方面建构规划、建筑、景观多层面整合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整体设计理论。第四章以“整体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从土地空间布局、能源系统、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系统、绿色交通系统、景观生态系统、历史风貌、物理环境、绿色建筑系统和智慧校园十方面,建构系统性的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方法。第五章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基础,整合地域文化的展示、时代精神的彰显、绿色技术的应用等各设计要素,建构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绿色校园建筑设计策略。针对湿热地区的大学校园建筑,以“校园建筑环境性能”作为重点指标,结合岭南传统建筑经验、既有建筑改造需求、校园建筑类型特点、湿热地区气候特点等方面,进行设计策略的逻辑构建;从现行设计分工和习惯出发,按照设计团队专业划分进行逻辑组织,并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良好衔接。从建筑师积极参与、设计团队多专业协同的角度,以建筑师可控或者可影响的因素来指导设计实践,从建筑空间布局、遮阳隔热、通风与空调、采光照明、基地保水与非传统水源、立体绿化、可再生能源、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筑、Green BIM应用、智慧绿色建筑11个方面进行设计策略综合。第六章以“两观三性”的设计理念为指导,根据绿色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要素的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一方面建构了生态绿网、生态多样性设计、生态恢复、雨水适应性景观、校园朴门永续设计等基于自然生态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另一方面建构了传承大学独特精神文化、延续和发展校园历史文脉、以人为本与体现校园场所精神、绿色校园文化与景观教育等基于人文生态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最后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科技支撑形成一体化整合设计策略。第七章是对本研究的总结和对后续相关研究的展望。

郑海林[10](2013)在《汽车白车身前处理线除渣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及客户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汽车表面涂装质量的要求也日益严格,要求涂层具有极高的装饰性,力争达到漆膜表面如“镜面”,无肉眼可见的缺陷。实现这一要求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漆膜中的颗粒等夹杂物。而对焊装白车身进行严格控制,特别是铁粉、铁屑等白车身带来的杂质的控制与清除,减少涂装缺陷、提高一次合格率、对汽车降低成本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又具有很大意义。因此根据白车身的铁粉铁屑是影响电泳漆膜质量最重要因素的这一实际情况,在电泳前道工序前处理设计循环除渣系统,对漆膜的高质量保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介绍了现阶段上海大众汽车涂装前处理生产线中设计的对白车身清洗过的槽液进行磁棒循环除铁粉、铁屑的工作原理、在生产线中的配置情况及实际工况得到的调试应用。文中具体阐述了旋液分离器、磁性分离器、袋式过滤器以及板式换热器等系统中各模块的功能以及硬件设计;简单介绍了SIMATIC manager S7PLC软件,具体描述了SIMATIC manager S7工具对循环除渣系统的循环水泵、液位计、旋液分离器排渣阀、磁性分离器、纸带式过滤机等各个电气控制功能件以及系统联动联锁控制信号及人机界面进行PLC软件的编程;最后通过对整个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以及联动工作、人机界面的操作与显示进行了调试,并使整个系统在实际工况中得到了验证,成功的实现了汽车白车身前处理除渣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二、影响涂装线设计的因素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涂装线设计的因素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石岛H船厂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
        2.1.1 安全管理基本理论
        2.1.2 项目安全管理
        2.1.3 项目安全管理与修造船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
    2.2 事故致因理论
        2.2.1 多米诺骨牌理论
        2.2.2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3 轨迹交叉理论
    2.3 评价方法基本理论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2.3.3 模糊综合评价法
第3章 石岛H船厂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现状研究
    3.1 石岛H船厂企业概况
    3.2 H船厂现行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3.2.1 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3.2.2 安全规程建设
        3.2.3 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3.2.4 安全生产责任制
        3.2.5 安全培训工作
        3.2.6 应急管理制度
    3.3 H船厂船舶修造工程安全事故的种类及比例
        3.3.1 高处坠落
        3.3.2 物体打击
        3.3.3 起重伤害
        3.3.4 机械伤害
        3.3.5 火灾爆炸
        3.3.6 车辆伤害
        3.3.7 触电
        3.3.8 中毒
        3.3.9 淹溺
第4章 H船厂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的事故原因分析
    4.1 33000吨位散货船H3023号简介
    4.2 影响H3023号船舶修造工程的危险因素
        4.2.1 人员主体因素
        4.2.2 设备材料因素
        4.2.3 生产环境因素
        4.2.4 管理制度因素
    4.3 影响船舶修造工程的危险因素权重评估
第5章 H船厂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优化
    5.1 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优化原则
        5.1.1 目的性原则
        5.1.2 有效性原则
        5.1.3 预防性原则
        5.1.4 全员性原则
    5.2 H船厂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组织权责优化
        5.2.1 安全管理组织结构优化
        5.2.2 安全管理权责明确分配
    5.3 H船厂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实施
        5.3.1 编制总体安全计划
        5.3.2 加强入场资质管控
        5.3.3 安全技术更新交底
        5.3.4 全面开展安全检查
        5.3.5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5.3.6 完善应急管控措施
        5.3.7 考核监督执行情况
    5.4 H船厂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改进措施有效性计算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水稻育苗穴盘自动分离套盘机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精量播种
        1.2.2 穴盘自动摆盘机
        1.2.3 穴盘叠盘设备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水稻育苗穴盘自动分离套盘机总体方案设计
    2.1 设计要求
    2.2 穴盘参数测量
        2.2.1 穴盘尺寸测量
        2.2.2 穴盘质量测量
        2.2.3 穴盘分离拉力测量
    2.3 总体方案设计
        2.3.1 穴盘分离方案选择
        2.3.2 穴盘套盘方案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真空气动系统设计
    3.1 真空吸盘吸附点选择与选型
        3.1.1 吸盘吸附点的选择
        3.1.2 真空吸盘的选型与计算
    3.2 真空气压回路设计
        3.2.1 真空发生装置选择
        3.2.2 气压回路设计
    3.3 真空元器件的选型计算
        3.3.1 真空发生器的选型与响应时间求取
        3.3.2 空气压缩机的选型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穴盘套盘机结构设计
    4.1 育苗穴盘上料架设计
    4.2 真空吸盘夹持机构设计
        4.2.1 夹持方案的选择
        4.2.2 夹持机构的设计
        4.2.3 夹持机构驱动件选型
        4.2.4 夹持机构运动学分析
    4.3 穴盘提升机构设计
        4.3.1 提升机构的选择
        4.3.2 穴盘形变有限元分析及提升高度计算
        4.3.3 丝杆螺母传动机构的选型
    4.4 穴盘翻转机构设计
        4.4.1 翻转机构结构设计
        4.4.2 气动夹爪的夹紧点与选型
        4.4.3 旋转电机的选型
    4.5 穴盘套盘机构设计
        4.5.1 夹爪机构的设计
        4.5.2 竖直气缸的选型
        4.5.3 输送线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穴盘套盘机的控制系统设计
    5.1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5.2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5.2.1 可编程控制器选型
        5.2.2 步进电机驱动器及舵机控制板选型
        5.2.3 传感器选型
        5.2.4 控制系统电路接线图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3.1 控制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5.3.2 控制系统程序编写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样机制作与实验
    6.1 整机建模及样机制作
        6.1.1 套盘机整机建模
        6.1.2 套盘机样机制作
    6.2 套盘机实验研究
        6.2.1 穴盘分离实验
        6.2.2 特殊环境下的穴盘分离实验
        6.2.3 穴盘套盘实验
        6.2.4 分析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儿童友好视角下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
    1.3 概念解析与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解析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儿童友好理念与中小学校园空间解析
    2.1 儿童友好理念解读
        2.1.1 以儿童优先支撑儿童身心成长
        2.1.2 以儿童平等保障儿童受教权益
        2.1.3 以儿童参与促进儿童意志传达
    2.2 中小学校园空间现状问题儿童需求调研及分析
        2.2.1 调研问卷设计
        2.2.2 调研数据采集及分析
        2.2.3 校园安全手段不够完备限制儿童身心需求
        2.2.4 校园功能构成不够完善抑制儿童个性发展
        2.2.5 校园基础设施不够充分缺少儿童主动选择
    2.3 儿童友好理念与中小学校园空间内在关联
        2.3.1 基于被动安全提升的针对性改善
        2.3.2 基于主动友好优化的自组织生长
        2.3.3 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反馈式升级
    2.4 儿童友好视角下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原则
        2.4.1 保障儿童独立活动的安全性原则
        2.4.2 包容活动差异多元的通用性原则
        2.4.3 尊重儿童个性选择的可参与性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儿童友好视角下中小学校园空间功能设计策略
    3.1 包容儿童身心差异的多元化功能构成
        3.1.1 多类别功能复合正式非正式学习转换
        3.1.2 多类型空间交叉满足性别差异
        3.1.3 多维度信息媒介耦合实现个性体验
        3.1.4 多体系技术集成保障公平通用
    3.2 促进儿童自在自为的多层级功能布局
        3.2.1 校园选址保障积极通学路径
        3.2.2 分区系统组织协调活动选择
        3.2.3 单元模块灵活建构自由发展
    3.3 保障儿童独立活动的安全化功能流线
        3.3.1 疏通节点保障儿童步行序列完整性
        3.3.2 路径便捷提升高频使用空间易达性
        3.3.3 以线串面加强安全疏散避难保障性
        3.3.4 视线引导强化自主寻路导向确认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儿童友好视角下中小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4.1 丰富环境趣味性促进儿童乐学
        4.1.1 弹性边界设计包容即时行为变化
        4.1.2 自然景观寓教于乐促进自然教育
        4.1.3 优化色彩选择引导儿童积极情绪
    4.2 增强环境领域感提升环境安全
        4.2.1 强化界面透明度提高自然监视性
        4.2.2 控制环境光源提升场所领属感
        4.2.3 实现形态分化加强环境识别性
    4.3 提升环境参与度升华场所精神
        4.3.1 设施尺度适幼保障健康发展
        4.3.2 丰富界面构成承载友好氛围
        4.3.3 强调决策参与实现以童为本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从“老工业基地”到“资源型城市”
        1.1.2 棕地:从“修复治理”到“再生利用”
        1.1.3 空间:从“多规合一”到“城市双修”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步骤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和步骤
第2章 棕地的概念、特征及其空间再生动力机制
    2.1 棕地问题或风险的产生
        2.1.1 内因:工业化为场地注入了“毒性”
        2.1.2 外因:城市化使将场地包围其中
    2.2 棕地的定义
        2.2.1 北美地区的棕地定义
        2.2.2 欧洲地区的棕地定义
        2.2.3 东亚地区的棕地定义
        2.2.4 棕地定义和内涵的扩充
    2.3 棕地的类型
        2.3.1 物质循环背景下的分类系统
        2.3.2 国民经济行业体系背景下的分类体系
        2.3.3 城市用地背景下的分类系统
    2.4 棕地的核心特征
        2.4.1 本体特征
        2.4.2 空间特征
        2.4.3 情感特征
        2.4.4 美学特征
    2.5 棕地再生的空间动力与机制
        2.5.1 棕地再生的“原生”动力机制
        2.5.2 棕地再生的“衍生”动力机制
        2.5.3 棕地再生的“催化剂”
第3章 资源型城市演变特征及其棕地现状调查
    3.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与历史阶段特征
        3.1.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3.1.2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3.1.3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历史成因及其阶段特征
    3.2 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及其分类体系构建
        3.2.1 按资源类型划分
        3.2.2 按生命周期划分
        3.2.3 按城市规模划分
        3.2.4 按地理环境划分
    3.3 资源型城市棕地空间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1 发生机制决定空间格局
        3.3.2 生命周期反映空间态势
        3.3.3 主导产业影响空间形式
        3.3.4 地理环境制约空间协同
    3.4 典型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空间特征研究
        3.4.1 石油:大庆市
        3.4.2 煤炭:大同市
        3.4.3 煤炭:锡林浩特市
        3.4.4 铜矿:铜陵市
        3.4.5 钢铁:攀枝花市
    3.5 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空间问题总结
        3.5.1 土地利用问题
        3.5.2 生态安全问题
        3.5.3 资源保护问题
        3.5.4 材料循环问题
        3.5.5 空间阻隔问题
第4章 棕地景观再生的理论与实践浅析
    4.1 棕地景观再生理论及其发展脉络
        4.1.1 探索阶段:1965-1985
        4.1.2 发展阶段:1985-2005
        4.1.3 成熟阶段:2005-2015
        4.1.4 演化阶段:2015至今
    4.2 棕地再生的学科体系构建
        4.2.1 艺术学
        4.2.2 生态学
        4.2.3 建筑学
        4.2.4 环境工程学
        4.2.5 城乡规划学
        4.2.6 风景园林学
    4.3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区位特征分析
        4.3.1 城市环境类
        4.3.2 郊区环境类
        4.3.3 自然环境类
    4.4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尺度特征分析
        4.4.1 建筑尺度:帕赛伊克纪念碑
        4.4.2 场地尺度: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4.4.3 社区尺度: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4.4.4 城市尺度:底特律未来城市
        4.4.5 区域尺度: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
    4.5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功能特征分析
        4.5.1 生态类功能
        4.5.2 文化类功能
        4.5.3 教育类功能
        4.5.4 休闲类功能
        4.5.5 体育类功能
        4.5.6 集散类功能
        4.5.7 生产类功能
第5章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体系构建
    5.1 棕地再生的空间层次及其再生影响因素
        5.1.1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与“非空间策略”
        5.1.2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及其层次
    5.2 宏观策略:“系统”
        5.2.1 “灰色系统”规划
        5.2.2 “棕色系统”规划
        5.2.3 “绿色系统”规划
        5.2.4 “橙色系统”规划——工业遗产
        5.2.5 “青色系统”规划——工业自然
    5.3 中观策略:“模式”
        5.3.1 模式或原型的产生
        5.3.2 工业闲置地的模式转化
        5.3.3 矿业废弃地的模式转化
        5.3.4 垃圾填埋场的模式转化
        5.3.5 基础设施废弃地的原型转化
        5.3.6 原型的空间谱系特征
    5.4 微观策略:“母题”
        5.4.1 地形主导类母题
        5.4.2 水体主导类母题
        5.4.3 植被主导类母题
        5.4.4 建筑物主导类母题
        5.4.5 材料主导类母题
        5.4.6 流线主导类母题
        5.4.7 设备主导类母题
    5.5 空间策略体系的整合
        5.5.1 空间策略体系的融合——系统耦合
        5.5.2 空间策略体系的操作——空间拓扑
        5.5.3 空间策略体系的构建——“开放空间系统”规划与设计
第6章 系统综合体:瑞昌市“棕地群”景观规划设计
    6.1 瑞昌市城市发展概况及上位规划背景
        6.1.1 瑞昌市的基本区位条件分析
        6.1.2 瑞昌市工业历史沿革分析
        6.1.3 瑞昌市上位规划及相关政策
    6.2 瑞昌市工业遗产和棕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6.2.1 古铜矿遗址
        6.2.2 老工业基地
        6.2.3 矿产资源地
        6.2.4 码头工业镇
    6.3 造船厂与码头废弃地景观再生案例研究
        6.3.1 广州市中山岐江公园
        6.3.2 新奥尔良市新月公园
        6.3.3 旧金山市山岬公园
        6.3.4 韩国统营市造船厂更新设计
    6.4 宏观策略:全域旅游工业体验区规划
        6.4.1 瑞昌市主要旅游资源单体评价
        6.4.2 瑞昌市工业文化体验区的规划与模式选择
        6.4.3 瑞昌市工业文化旅游廊道规划
    6.5 中观策略:江州造船厂景观规划设计
        6.5.1 场地历史脉络分析
        6.5.2 场地现状条件分析
        6.5.3 场地平面规划与设计
    6.6 微观策略:造船厂空间详细设计
        6.6.1 舾装码头设计
        6.6.2 车间仓库设计
        6.6.3 钢板堆场设计
        6.6.4 露天船台设计
        6.6.5 车间庭园设计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走向多学科交叉的棕地再生途径
        7.2.1 系统性
        7.2.2 过程性
        7.2.3 复杂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欧洲城棕地市振兴相关项目或组织
附录 B 中国城市用地分类相关标准下的潜在棕地类型
附录 C 景观规划设计最终专题图纸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纺织机械装备外观造型与舱室内部工业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来源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课题的目的
        1.3.2 课题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
        1.4.1 课题拟解决问题
        1.4.2 研究具体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现状
        1.5.2 国外现状
        1.5.3 国内外现状分析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MF设计与品牌形象改良设计
    2.1 CMF设计
        2.1.1 CMF设计理念
        2.1.2 CMF设计理念与纺织机械工业设计
    2.2 品牌形象改良设计
        2.2.1 纺织机械产品调性分析
        2.2.2 色彩分析
        2.2.3 材料分析
        2.2.4 工艺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并条机外观设计实践
    3.1 外观设计合理化
        3.1.1 人机设计合理化
        3.1.2 结构拼装合理化
        3.1.3 结构设计合理化
    3.2 品牌形象元素融入
        3.2.1 企业文化元素
        3.2.2 品牌设计元素
    3.3 外观设计方案展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并条机舱室内部设计实践
    4.1 舱室内部布局合理化
    4.2 零部件整合与规范
    4.3 品牌形象元素融入
        4.3.1 机械部分元素融入
        4.3.2 标识系统部分元素融入
    4.4 舱室内部设计实践展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课题总结
        5.1.1 并条机设计实践总结
        5.1.2 论文总结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新型船舶防污涂料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
        1.1.1 概况
        1.1.2 污损生物对船舶的危害
        1.1.3 污损生物对工业设施的危害
        1.1.4 污损生物对渔业养殖设施的危害
    1.2 海洋防污技术
        1.2.1 概况
        1.2.2 海洋防污材料发展历史
    1.3 海洋防污涂料的发展现状
        1.3.1 自抛光防污涂层材料发展现状
        1.3.2 仿生防污材料发展现状
        1.3.3 表面减阻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总体研究方案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1 总体研究方案
        1.6.2 关键技术
第二章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2.1 引言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防污涂料防污性能试验方法
        2.3.2 防污涂料制备及涂装工艺试验方法
        2.3.3 防污涂料常规性能及涂层体系性能试验方法
        2.3.4 防污涂料专用树脂性能表征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防污涂料开发
    3.1 引言
    3.2 原材料的选择
        3.2.1 树脂的选择
        3.2.2 防污剂的选择及复配
        3.2.3 其它原材料的选择
        3.2.4 试验用主要原材料
    3.3 新型丙烯酸锌自抛光防污涂料研制
        3.3.1 涂膜水解后表面粗糙度影响因素
        3.3.2 新型防污涂料性能试验研究
        3.3.3 新型防污涂料减阻性能验证研究
        3.3.4 小结
    3.4 新型主链降解丙烯酸硅烷酯自抛光防污涂料研制
        3.4.1 树脂复配筛选研究
        3.4.2 防污涂料配方优化设计
        3.4.3 防污涂料配方设计因素的确定
        3.4.4 助剂的选择及涂料触变性研究
        3.4.5 防污涂料基本配方
        3.4.6 防污涂料性能验证
        3.4.7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污涂料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新型防污涂料生产工艺研究
        4.2.1 产品规格
        4.2.2 主要原材料规格
        4.2.3 防污涂料生产工艺流程图
        4.2.4 防污涂料工艺过程简述
        4.2.5 防污涂料出厂检验指标结果
    4.3 防污涂料的涂装工艺研究
        4.3.1 涂装方法及涂装工艺参数
        4.3.2 涂料干燥性能及复涂间隔
        4.3.3 防污涂料修补工艺研究
    4.4 新型防污涂料实船涂装试验研究
        4.4.1 新型丙烯酸锌自抛光防污涂料实船涂装试验研究
        4.4.2 新型丙烯酸硅烷酯自抛光防污涂料实船涂装试验研究
    4.5 防污涂料应用研究
    4.6 本章小结
    4.7 下一步工作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7)泰宜公司电镀水资源管理效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1.2.1 相关理论基础
        1.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泰宜公司电镀水资源管理效益现状与分析
    2.1 泰宜公司发展概况
        2.1.1 泰宜公司简介
        2.1.2 泰宜公司组织架构
        2.1.3 泰宜公司电镀概况
    2.2 泰宜公司电镀水资源管理效益分析
        2.2.1 电镀工艺与水处理工艺
        2.2.2 工业重复用水情况
        2.2.3 电镀废水排放执行标准
        2.2.4 电镀废水污染物排放浓度
        2.2.5 电镀水资源管理效益低下产生的原因
    2.3 电镀水资源管理改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3.1 电镀水资源管理改进的必要性
        2.3.2 电镀水资源管理改进的可行性
第3章 泰宜公司电镀水资源管理效益提升方案设计
    3.1 电镀水资源管理效益提升方案的目标
    3.2 电镀水资源管理效益提升方案设计原则
    3.3 电镀水资源管理效益提升项目立项与计划
        3.3.1 电镀水资源管理效益提升项目立项
        3.3.2 电镀水资源管理效益提升项目计划
    3.4 设备设施与工艺改善方案设计
        3.4.1 使用先进的无氨镀钯镍合金工艺
        3.4.2 新增纯水制造和电镀废水处理系统
        3.4.3 贵金属镀采用点镀技术
    3.5 管理改善方案设计
第4章 泰宜公司电镀水资源管理效益提升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及效果分析
    4.1 实施电镀水资源管理效益提升的保障措施
        4.1.1 健全并切实有效地维护综合管理体系
        4.1.2 强化镀液维护和设备维护
        4.1.3 增改扩时慎重选择设备及工艺
        4.1.4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4.1.5 水资源管理资金保障
        4.1.6 人力资源与技术保障
    4.2 方案实施及效果分析
        4.2.1 方案实施效果
        4.2.2 电镀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情况
        4.2.3 电镀水资源管理直接效益
        4.2.4 电镀水资源管理间接效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彩钢板屋面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彩钢板屋面渗漏原因分析
3 彩钢板渗漏防治措施
4 结语

(9)湿热地区绿色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与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问题
        1.2.2 创建绿色大学校园的紧迫性
        1.2.3 我国湿热地区(以岭南地区为例)绿色大学校园建设的问题
    1.3 研究对象
        1.3.1 绿色校园
        1.3.2 湿热地区范围
        1.3.3 夏热冬暖地区、岭南地区、新加坡与湿热气候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相关研究
        1.5.2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领域的研究
        1.5.3 绿色校园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1.5.4 岭南地区大学校园设计的相关研究
        1.5.5 绿色建筑与绿色校园发展综述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第二章 绿色校园现状分析
    2.1 中国绿色设计能力研究结果分析
    2.2 各地区使用的评价标准与研究范围界定
    2.3 基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统计分析
        2.3.1 我国绿色建筑的总体发展情况
        2.3.2 高校绿色建筑发展情况
        2.3.3 中国《建筑学报》杂志登载情况统计
        2.3.4 代表高校:南方科技大学
    2.4 基于台湾绿建筑评价系统EEWH及绿色校园相关推动政策的统计
        2.4.1 中国台湾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绿色建筑评估系统EEWH简介
        2.4.2 中国台湾大学绿色建筑发展情况统计分析
        2.4.3 EEWH统计结果与国家标准统计结果对比
        2.4.4 台湾《建筑师》杂志登载情况统计
        2.4.5 高校参与台湾“内政部”与“教育部”改造计划统计
        2.4.6 代表高校:台湾大学
    2.5 基于香港HK-BEAM / BEAM PLUS的统计
        2.5.1 BEAM PLUS简介与特点
        2.5.2 保证绿色建筑实施效果的措施
        2.5.3 统计结果
    2.6 基于新加坡“绿色标志”(GREEN MARK)的统计
        2.6.1“绿色标志”(GREEN MARK)特点
        2.6.2 数量与比例的比较
        2.6.3 以高等教育机构为单位的比较
        2.6.4 代表高校:南洋理工大学
        2.6.5 代表高校:新加坡国立大学
    2.7 各评价标准统计总表
    2.8 各地区高校的对比分析
        2.8.1 QS亚洲大学排名与高校绿色建筑数量排序
        2.8.2 平均指标分析
        2.8.3 相关性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整体设计
    3.1 绿色校园设计理论基础
        3.1.1 “两观三性”设计理论
        3.1.2 建筑创作系统论
        3.1.3 建筑气候学
        3.1.4 可持续性建筑设计
        3.1.5 景观生态学理论
        3.1.6 绿色校园评价体系
    3.2 绿色校园规划、建筑、景观整体设计
        3.2.1 绿色校园整体设计的方法论
        3.2.2 绿色校园整体设计的基本特点
        3.2.3 设计内容的整体性
        3.2.4 设计程序的整体性
        3.2.5 设计策略的整体性
    3.3 案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4.1 绿色校园的规划设计
        4.1.1 专项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4.1.2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组成要素
    4.2 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4.2.1 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
        4.2.2 景观生态规划
        4.2.3 绿色交通规划
        4.2.4 水资源规划
        4.2.5 风貌维护规划
        4.2.6 物理环境规划
        4.2.7 绿色建筑规划
        4.2.8 能源系统规划
        4.2.9 固体废弃物规划
        4.2.10 智慧校园规划:“智慧”助力“绿色”
    4.3 案例分析
        4.3.1 【案例】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规划(2016年)
        4.3.2 【案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概念设计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湿热地区绿色校园建筑设计策略
    5.1 校园建筑环境性能
    5.2 校园建筑类型特点
    5.3 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需求
    5.4 岭南传统建筑的“绿色建筑”特色经验
        5.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5.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5.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5.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4.5 室内环境质量
    5.5 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绿色校园建筑设计策略
        5.5.1 建筑空间布局
        5.5.2 遮阳隔热
        5.5.3 建筑通风
        5.5.4 采光照明
        5.5.5 基地保水和非传统水源
        5.5.6 立体绿化
        5.5.7 绿色建材
        5.5.8 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
        5.5.9 Green BIM应用
        5.5.10 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筑
        5.5.11 智慧绿色建筑
    5.6 案例分析
        5.6.1 【案例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体育馆
        5.6.2 【案例二】华南理工大学31~34号楼教学楼群
        5.6.3 【案例三】澳门大学横琴岛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6.1 绿色大学校园景观概念及设计要素
    6.2 基于自然生态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6.2.1 绿地面积和位置——以形成生态绿网
        6.2.2 绿地的效益(质量)——生态多样性设计,兼顾CO2固定能力
        6.2.3 校园景观的生态恢复
        6.2.4 海绵校园的基石——雨水适应性景观
        6.2.5 校园朴门永续设计
    6.3 基于人文生态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6.3.1 大学精神与历史文脉
        6.3.2 以人为本,体现校园场所精神
        6.3.3 绿色校园文化与景观教育功效
    6.4 校园景观一体化设计
        6.4.1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科技支撑整合设计策略
        6.4.2 案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台湾《建筑师》杂志刊登的高校EEWH绿色建筑
    台湾绿建筑奖高校获奖项目
    南洋理工大学“绿色标志”(GREEN MARK)绿色建筑目录
    新加坡国立大学“绿色标志”(GREEN MARK)绿色建筑
    新加坡其他高校代表性“绿色标志”(GREEN MARK)绿色建筑/绿色校园
    香港BEAM PLUS铂金级高校绿色建筑目录
    香港中文大学HK-BEAM/BEAM PLUS绿色建筑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汽车白车身前处理线除渣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国际汽车涂装发展状况
        1.1.2 国内汽车涂装发展状况
        1.1.3 企业汽车涂装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前处理循环除渣系统总体设计
    2.1 前处理循环除渣系统主要用途
    2.2 工艺设计
        2.2.1 磁棒
        2.2.2 旋液分离器
        2.2.3 纸袋过滤机
        2.2.4 磁性分离器
        2.2.5 袋式过滤器
        2.2.6 板式换热器
    2.3 电气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主循环泵的电气硬件设计
        3.1.1 保险丝的选择
        3.1.2 交流接触器的选择
        3.1.3 软启动器的选择
        3.1.4 主回路电缆的选择
        3.1.5 维修开关的使用
        3.1.6 水泵电机PLC的使用
    3.2 液位计的电气控制硬件设计
    3.3 旋液分离器排渣阀的电气控制硬件设计
    3.4 磁性分离器的电气控制硬件设计
    3.5 纸带式过滤机的电气控制硬件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编程软件SIMATIC manager的介绍
        4.1.1 软件简介
        4.1.2 S7工具与S7程序
        4.1.3 S7项目结构、存储的位置和建立
    4.2 主循环泵的程序设计
        4.2.1 主循环泵的启动
        4.2.2 水泵的关闭与维修
    4.3 液位计的程序设计
    4.4 旋液分离器排渣阀的程序设计
    4.5 磁性分离器的程序设计
    4.6 纸带式过滤机的程序设计
        4.6.1 纸带式过滤机功能件
        4.6.2 各功能件程序设计
    4.7 人机界面
        4.7.1 EMOS简介
        4.7.2 除渣系统的人机界面
    4.8 本章小结
5 系统调试
    5.1 硬件调试
        5.1.1 工艺设备调试
        5.1.2 电气调试
    5.2 软件调试
    5.3 人机界面调试
    5.4 系统效果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影响涂装线设计的因素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岛H船厂船舶修造工程安全管理研究[D]. 姜帅. 青岛大学, 2020(01)
  • [2]水稻育苗穴盘自动分离套盘机研究与设计[D]. 丁坤.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3]儿童友好视角下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华乃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D]. 卓百会. 清华大学, 2019
  • [5]纺织机械装备外观造型与舱室内部工业设计研究[D]. 金川.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6]新型船舶防污涂料研制及应用[D]. 叶章基. 华南理工大学, 2018
  • [7]泰宜公司电镀水资源管理效益提升研究[D]. 蒋素琦. 湖南大学, 2018(02)
  • [8]彩钢板屋面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J]. 蔡琪. 山西建筑, 2018(07)
  • [9]湿热地区绿色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策略研究[D]. 刘骁.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10]汽车白车身前处理线除渣系统设计[D]. 郑海林.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3)

标签:;  ;  ;  ;  

影响涂装线设计的因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