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棘球蚴内囊摘除术后并发严重胆瘘的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1](2021)在《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技术(超声、CT、MRI)在肝囊型包虫病(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HCE)分型中的价值;HCE分型反应病灶的活性,研究CT值和MRI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HCE分型与活性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同时用超声、CT、MRI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囊型包虫病患者309例412个病灶,肝外病灶98个,根据WHO分型标椎,将其分为5型。本研究探讨两部分,一是多模态影像技术在HCE分型中的应用价值,二是研究CT和MRI对HCE分型和活性的评价,具体如下:1.计算超声、CT、MRI在各型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之间差异,用Mc Nemar检验比较一致性;2.分析各型病灶的血清铁蛋白(SF)等实验室指标及病灶的大小,用F、Kruskal-Wallis H检验求出其差异性;3.计算三种方法分别检出病灶内合并脂滴、胆瘘及其他脏器的转移的个数;4.将CT、MRI的单项检查结果(CT值、ADC值)与CT和MRI的病理对照检查结果(CT值1、ADC值1)进行分析,分别对各型病灶囊液进行测量,计算5型肝囊性包虫的CT值、ADC值、CT值1、ADC值1,利用方差分析和秩相关检验,得出各型病灶的差异、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其临界值。结果:1.收集309例患者中,超声、CT分别检出CE1型67例、CE2型51例、CE3型55例、CE4型57例、CE5型37例,MRI检出CE1型65例、CE2型65例、CE3型68例、CE4型57例、CE5型33例。超声、C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大致相仿,CE1-CE5分别为:96.3%94.5%、78.5%100%、76.3%100%、100%94.8%、100%98.6%;各型分别与手术病理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分别为0.837、0.852、0.868、0.872、0.936;MRI对CE1型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7.0%、99.2%,CE2-CE3型的敏感度、特异度为100%,CE4、CE5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4%100%、89.2%、100%;各型分别与手术病理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分别为0.962、1.000、1.000、0.872、0.936;CT、MRI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964,P>0.05)。2.根据手术病理分型计数,CE1型69例,CE2型65例,CE3型68例,CE4型70例,CE5型37例,各型SF、DBIL、IBIL、ALB、ALT、AFP、病灶长径、短经中,SF、IBIL、病灶的长径、短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DBIL、ALB、ALT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超声、CT、MRI检出病灶合并胆瘘的比例分别为3.9%、7.4%、10.3%;合并脂滴成分分别占3.2%、9.7%、11.3%;肝外病灶98例,超声、CT、MRI检出率分别为45.9%、96.9%、89.7%;4.HCE的5型病灶的CT值1、ADC值1、CT值、ADC值分别为:CE1型(5.38±1.94)HU(3.33±0.27)×10-3mm2/s(5.38±1.94)HU(3.33±0.27)×10-3mm2/s、CE2型(7.44±2.67)HU(3.16±0.17)×10-3mm2/s(7.62±2.67)HU(3.16±0.17)×10-3mm2/s CE3型(21.86±4.99)HU(2.62±0.24)×10-3mm2/s(22.07±5.89)HU(2.62±0.24)×10-3mm2/s CE4型(33.63±5.38)HU(2.42±0.11)×10-3mm2/s(33.63±5.38)HU(2.43±0.11)×10-3mm2/s CE5型(103.28±36.98)HU(2.20±0.086)×10-3mm2/s(103.28±36.96)HU(2.29±0.21)×10-3mm2/s,各型测量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E1、CE2型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型CT值1逐渐增高;CE1、CE2、CE3、CE4、CE5的ADC值1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型病灶的ADC值1逐渐降低。CT值1和ADC值1之间呈负相关(r=-0.657)。绘制ROC曲线,CT值1、ADC值1、CT值、ADC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6.2%、99.8%、91.0%、99.1%。结论:通过三种方法比较各型的敏感度、特异度,CT、MRI对肝囊型包虫各型病灶的特征性征象显示上更加清晰,以及MRI对分型诊断更加准确,对脂滴、胆瘘形成上,有其特有的优势。同时利用CT值、ADC值定量指标,更加精准的诊断各型病灶活性,肝囊性包虫不同类型其内的CT值和ADC值不同,可间接的反应病灶生长的活性。
穆热艾合买提江·穆塔里夫[2](2021)在《肝囊型棘球蚴术后复发与残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我院就诊的肝囊型棘球蚴术后再次发现肝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研究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血清学检测(包虫四项)方法对肝囊型棘球蚴术后残腔积液与复发的鉴别中的临床价值,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早期进行正确的诊断,提高上述两种并发症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的41例肝囊型棘球蚴术后再次发现肝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的超声、CT和血清学检查结果。以手术/穿刺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绘制ROC曲线,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优登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一)超声的ROC曲线下(AUC)面积为0.853,CT检查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4。(二)超声对术后复发的诊断的敏感性为84.21%,特异性为86.36%,阳性似然比为6.18,阴性似然比为0.18,阳性预测值为84.21%,阴性预测值为86.36%;CT对术后复发诊断的敏感性为73.68%,特异性为59.09%,阳性似然比为1.80,阴性似然比为0.45,阳性预测值为60.87%,阴性预测值为72.22%;(三)超声对术后残腔积液的诊断的敏感性为86.36%,特异度为84.21%,阳性似然比为5.47,阴性似然比为0.16,阳性预测值为86.36%,阴性预测值为84.21%;CT对术后残腔积液的诊断的敏感性为59.09%,特异性为73.68%,阳性似然比为2.25,阴性似然比为0.55,阳性预测值为72.22%,阴性预测值为60.87%。结论:在对肝囊型棘球蚴术后残腔积液与复发的鉴别诊断中,(1)超声的诊断价值优于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包虫四项血清学检查对鉴别诊断无参考意义。
徐克[3](2021)在《肝囊型棘球蚴病外囊次全切除术中应用美兰试验与生理盐水预防术后胆瘘效果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胆瘘是肝囊型棘球蚴病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8.2-26%)。我们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术中应用生理盐水与美兰试验来探讨其预防肝囊型棘球蚴病外囊次全切除术术后胆瘘效果的比较。方法:将纳入研究的219例肝囊型棘球蚴病病患,按术中使用检测胆漏的方式不同分为美兰试验组和生理盐水试验组。其中,对167例患者术中进行美兰染色试验检测;52例患者的术中进行了生理盐水试验。两组均将术区内可见的胆管残端缝扎,所有术区均置引流管。记录胆管残端的数量和术后经引流管引流的情况。两组患者还比较了引流管放置天数、住院时间和与胆道并发症相关的二次干预措施。结果:术中胆漏在美兰试验组中检出率为51.1%,明显高于生理盐水试验组检出率29.6%(χ2=8.187,P<0.05);术中应用美兰试验的患者术后胆瘘发生率为4.2%,明显低于生理盐水试验组的17.3%(χ2=10.073,P<0.05)。美兰试验组患者术后平均引流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1±1.7)天、(6.1±1.7)天,明显低于生理盐水试验组的(6.2±2.9)天、(7.3±3.0)天(t=-2.693,t=-2.788,P<0.05)。两组均没有需要术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或鼻胆管引流的患者。随访一年,两组均无长期胆道并发症。结论:相对于术中应用生理盐水检查胆漏,美兰试验更易确定术中胆漏位置并经过胆管残端的结扎可进一步减少肝囊型棘球蚴病外囊次全切除术后的胆道并发症。
钟锴[4](2021)在《加速康复外科在肝囊型棘球蚴病外囊完整剥除术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使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外囊完整剥除术治疗肝囊型棘球蚴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行手术治疗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2017年1月1日为时间节点,按是否运用ERAS理念管理围手术期分为传统组及ERAS组,分析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等)及术中、术后相关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定量资料若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标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若其不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标准,则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数据分析时采用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性别、年龄、BMI、包虫位置、单发或多发等)、住院费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相关情况方面,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胃肠道通气时间、术后带管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24h疼痛评分方面ERAS组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共发生并发症21(10.3%)例,传统组共发生并发症19(9.3%)例,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外囊完整剥除术的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运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围手术期管理安全有效,具有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艾热帕提·库热西[5](2020)在《通过观察CT初步探究囊型包虫病的自然病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CT探讨肝囊性包虫病的特征性影像,并通过该病的影像学依据了解其自然病程。方法:对CT诊断肝囊型包虫病的12例未进行药物或手术干预的病人,进行CT复查,观察囊肿大小位置,囊内CT值,囊壁钙化处最高CT值,钙化程度、形状、部位,囊壁最厚处的厚度等,同一观察者于12个月后进行再次测量,比较两次测量的一致性,并结合观察性研究的方法,观察12例病人的28张CT,探究肝包虫病的自然病程。结果:1.本组12例患者中,9例为男性患者,3例为女性患者;3例患者年龄<40岁,6例患者年龄4070岁,3例患者年龄>70岁,平均年龄56.58±16.28。3例患者囊肿部位处于左外叶,1例患者囊肿充满整个左叶,1例患者囊肿部位处于肝门区,2例患者囊肿位置处于右前叶,4例患者囊肿部位处于右后叶,1例患者属于胸腹腔包虫。12例病例中所有患者囊肿均为单发,其中肝包囊最大直径12.5cm,最小肝包囊直径2.7cm,平均6.34±2.87;包虫形态分为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12名患者的包虫周围平扫期肝组织的CT值中,最大值为75HU,最小值40HU,平均值42.5±30.07HU,包虫周围动脉期肝组织的CT,最大值为84HU,最小值为40HU,平均53.73±9.914HU。所有患者中包虫已钙化的患者有8人,其中外囊壁钙化者8人,占总患者人数的61.5%,外囊壁+囊内钙化者3人,占总患者人数的27.3%。囊壁钙化病人中CE1型包虫有3人,CE4型包虫5人,其中有一人经过12个月后CE4型转变为CE5型包虫。其中2人钙化处形状呈脑回征,占25%,点状钙化患者为1人,占12.5%,片状钙化患者为2人,占25%,弧状钙化为1人,占12.5%,钙化呈蛋壳征患者为2人,占25%。2.外囊壁钙化最高处的CT值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囊内钙化最高处的CT值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平扫期囊壁钙化患者囊内CT值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平扫期囊内钙化患者囊内C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外囊壁钙化患者囊壁最厚处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包虫钙化病人囊壁钙化处最高CT值升高时,囊液CT值增高,囊内活性减低。(2)包虫患者囊壁最厚处较前增厚时,囊液CT值增高,囊内活性减低。
汪洋[6](2020)在《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西藏地区应用于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效果,为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西藏地区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外科连续性收治的肝囊型包虫病患者100例,均由同一治疗组医师择期行内囊摘除术加外囊大部分切除术,根据不同的围术期处理措施(详见下文)随机分为加速康复组52例,传统对照组48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文化程度情况,囊肿个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术前总蛋白(TP)、术前白蛋白(ALB)、术前球蛋白(GLO)、术前白球比(A/G)、术前总胆红素(TBIL)、术前直接胆红素(DBIL)、术前间接胆红素(IBLI),术后第三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术后第三天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术后第三天总蛋白(TP)、术后第三天白蛋白(ALB)、术后第三天球蛋白(GLO)、术后第三天白球比(A/G)、术后第三天总胆红素(TBIL)、术后第三天直接胆红素(DBIL)、术后第三天间接胆红素(IBLI),术前疼痛评分(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Scoring of Pain,NRS)、术后当天疼痛评分(NRS)、术后一周疼痛评分(NRS),术前一天空腹血糖水平(mmol/l)、术后一天空腹血糖的水平(mmol/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术后首次进食时间(h)、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天)、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术后并发症Clavien系统分级,并使用spss2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文化程度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的囊肿个数发生情况、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的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术前总蛋白(TP)、术前白蛋白(ALB)、术前球蛋白(GLO)、术前白球比(A/G)、术前总胆红素(TBIL)、术前直接胆红素(DBIL)、术前间接胆红素(IBLI)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第三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术后第三天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术后第三天总蛋白(TP)、术后第三天白蛋白(ALB)、术后第三天球蛋白(GLO)、术后第三天白球比(A/G)、术后第三天总胆红素(TBIL)、术后第三天直接胆红素(DBIL)、术后第三天间接胆红素(IBLI)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的术前疼痛评分(NRS)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康复组(A组)患者术后当天疼痛评分和术后一周疼痛评分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对照组(B组)患者术后当天疼痛评分和术后一周疼痛评分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术后当天疼痛评分(NRS)、术后一周疼痛评分(NRS)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对照组(B组)术后当天疼痛评分(NRS)和术后一周疼痛评分(NRS)呈正相关(rs=0.668,p<0.01);5、加速康复组(A组)患者术前、术后一天空腹血糖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对照组(B组)患者术前、术后一天空腹血糖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前一天空腹血糖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一天空腹血糖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两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术后首次进食时间(h)、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天)的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采用术后并发症Clavien系统分级)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西藏地区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应用于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手术治疗中是安全可行的,对降低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缓解其胰岛素抵抗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可加快患者术后的康复速度,缩短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西藏地区临床上推广。
高宇[7](2020)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内囊摘除术、外囊次全切除术治疗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效果。方法1、收集2005年11月至2019年1月行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治疗的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病例。2、整理所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有无牧区接触史、有无宠物饲养史);3、整理所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入院时临床表现(包括腹胀、腹痛、发热、寒战、休克等);4、整理所收集病例术中资料:所行术式(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术中所见的肝细粒棘球蚴囊肿的大小、个数、与肝门关系,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手术下术后的平均住院天数、术后残腔并发症(感染、积液、胆瘘)发生率、带管时间、手术时间、复发及手术死亡率。结果共有17例患者(47.22%)行内囊摘除术治疗;共有19例患者(52.78%)行外囊次全切除术治疗。36例患者均被治愈。外囊次全切除术组在带管天数以及残腔并发症发生率的方面明显低于内囊摘除术组;两组的术后住院天数相差不大。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15年,目前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外囊次全切除术较传统的内囊摘除术,其术后残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以及带管时间相对较短,并且最大程度上地减少了对肝脏的损害。对于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可以优先选择。
高宇,吴向未,阿布都瓦依提,张宏伟,雷振[8](2020)在《手术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月行外囊完整剥除术、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的20例共36个邻近肝门部的肝棘球蚴囊肿的手术疗效。结果 4个肝棘球蚴囊肿成功行外囊完整剥除术,30个肝棘球蚴囊肿成功行外囊次全切除术,2个肝棘球蚴囊肿因外囊与肝门血管粘连过于紧密且已经破裂入胆道而行内囊摘除术。肝门部大血管均保存完整,除1例因术前肝棘球蚴囊肿破裂入胆道(行内囊摘除术)而出现术后胆漏以外,余均无残腔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手术治疗,外囊次全切除术与外囊完整剥除术较传统的内囊摘除术,术后胆漏、残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可优先选择。但是还应根据囊肿的部位、大小及手术中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手术方式。
高宇,吴向未,刘桂生,雷振[9](2020)在《手术治疗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9年2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外囊完整剥除术、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的16例共20个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1例患者行外囊完整剥除术,5例患者行内囊摘除术,10例患者行外囊次全切除术。除1例患者因术前囊肿已破入胆道且外囊壁已存在胆瘘而于术后发生胆漏之外,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发现残腔积液、感染等残腔并发症及胆漏、黄疸。术后均无死亡、复发病例。结论对于非静止期的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病必须手术治疗,外囊完整剥除术并不适用,可优先选用外囊次全切除术,尤其是当出现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囊肿邻近肝门部、邻近肝内外大血管及外膜与外囊之间的潜在性腔隙不明显时。而当出现肝细粒棘球蚴囊肿破裂时,可酌情选择内囊摘除术。
刘辉[10](2020)在《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2013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102例肝细粒棘球蚴感染的患儿(3-14岁)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将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48例患儿为腹腔镜组,传统开放手术54例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基线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8小时患儿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住院时间、残腔感染率、胆漏发生率、术后高钠血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残腔积液率、残腔感染率、术后高钠血症发生率、胆漏发生率及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8小时VAS评分、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应的手术指征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与开腹手术治疗效果相似,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视野清楚、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势。是安全、可行的,患儿家属更容易接受。
二、肝棘球蚴内囊摘除术后并发严重胆瘘的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棘球蚴内囊摘除术后并发严重胆瘘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引言 |
第1章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3 影像检查方法与扫描参数 |
1.1.4 WHO分型 |
1.1.5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各型病灶基本资料的情况 |
1.2.2 超声、CT、MRI检出不同类型囊型病灶的个数及其敏感度、特异度 |
1.2.3 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病灶直径差异性分析 |
1.2.4 超声、CT、MRI分别检出合并脂滴、胆瘘、肝外病灶的情况 |
1.3 讨论 |
1.3.1 包虫病概述 |
1.3.2 CE1-CE5 型在超声上的特征及诊断价值 |
1.3.3 CE1-CE5 型在CT上的特征及诊断价值 |
1.3.4 CE1-CE5 型在MRI上的特征及诊断价值 |
1.3.5 超声、CT、MRI对检出合并脂滴、肝外病灶、胆瘘的分析 |
1.3.6 超声、CT、MRI联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2章 CT和MRI对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与活性的评价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 |
2.1.3 影像检查方法与扫描参数 |
2.1.4 WHO分型 |
2.1.5 影像学分析 |
2.1.6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肝囊型包虫病各型病灶的CT、MRI表现 |
2.2.2 各组病灶CT 值_1、ADC 值_1、CT 值、ADC 值之间的比较 |
2.2.3 各组病灶之间CT值_1和ADC值_1的相关性 |
2.2.4 各组病灶之间CT 值_1和 ADC 值_1、CT 值和 ADC 值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
2.3 讨论 |
2.3.1 HCE早期诊断的困难和联合诊断的重要性 |
2.3.2 CT值和ADC值在HCE活性诊断中的价值及联合诊断的优势 |
2.3.3 CT值和ADC值联合诊断对临床治疗的价值 |
2.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文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A 附图 |
附录 B 综述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2)肝囊型棘球蚴术后复发与残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技术路线图 |
3 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 |
3.1 超声扫描方法 |
3.2 CT 扫描方法 |
3.3 血清学方法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囊型棘球蚴病术后残腔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肝囊型棘球蚴病外囊次全切除术中应用美兰试验与生理盐水预防术后胆瘘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收集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研究设计 |
1.5 相关定义 |
1.6 随访 |
2.手术及胆漏试验方案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案及手术过程 |
2.3 胆漏试验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2.术中情况 |
3.术后情况 |
讨论 |
1 胆漏试验方案的探讨 |
2 一般资料差异的探讨 |
3 超声切割止血刀的应用与术后胆瘘的探讨 |
4 复杂性包虫囊肿与术后胆瘘的探讨 |
5 胆漏试验相关并发症的探讨 |
6 关于完全消除术后胆瘘的探讨 |
7 关于胆道减压的探讨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囊型棘球蚴病术中应用胆漏试验预防术后胆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加速康复外科在肝囊型棘球蚴病外囊完整剥除术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方法与对象 |
2.研究指标 |
3 研究内容-具体实施方案 |
4.质量控制 |
5.数据统计 |
6.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加速康复外科在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运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通过观察CT初步探究囊型包虫病的自然病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临床资料收集 |
3 观察指标 |
4 CT资料的处理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一般结果 |
2.钙化患者一般情况 |
3.包虫未钙化患者的一般情况 |
4.外囊壁钙化最高处CT值与时间变化的关系 |
5.囊内钙化最高处CT值与时间变化的关系 |
6.囊壁钙化的患者囊内CT值的变化关系 |
7.囊内钙化的患者囊内CT值的变化 |
8.外囊壁钙化患者囊壁最厚处的变化关系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肝包虫的手术治疗 |
2 肝包虫的非手术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方法 |
2.4.1 分组 |
2.4.2 手术方法 |
2.5 出院标准 |
2.6 观察指标 |
2.6.1 基线资料 |
2.6.2 评价指标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加速康复组(A组)和传统对照组(B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
3.1.1 一般情况的比较 |
3.1.2 囊肿个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
3.1.3 术前肝功能情况的比较 |
3.1.4 术后肝功能情况的比较 |
3.2 加速康复组(A组)和传统对照组(B组)评价指标的比较 |
3.2.1 疼痛评分的比较 |
3.2.2 血糖情况的比较 |
3.2.3 术后康复情况的比较 |
3.2.4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包虫病的诊治进展 |
1 诊断 |
1.1 流行病学史 |
1.2 临床表现 |
1.3 影像学检查 |
1.4 实验室检查 |
2 治疗 |
2.1 手术治疗 |
2.2 药物治疗 |
3 围术期新模式管理 |
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和ASA分级 |
附录二:疼痛数字评分法(NRS) |
附录三:术后并发症Clavien系统分级 |
附录四: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7)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资料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临床诊断 |
2.研究方法 |
2.1 手术方式及分组 |
2.2 手术方法 |
2.2.1 内囊摘除术 |
2.2.2 外囊次全切除术 |
2.3 出院指征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一般情况描述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愈情况 |
1.3 不同术式构成比 |
2.术后平均住院天数 |
3.残腔引流管带管时间 |
4.手术平均时间 |
5.残腔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 |
讨论 |
1.内囊摘除术 |
1.1 内囊摘除术的评价 |
1.2 残腔的处理 |
2.外囊完整剥除术的评价 |
3.外囊次全切除术的评价 |
4.肝叶切除术的评价 |
5.特殊类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术式选择 |
5.1 囊肿破裂入胆道的情况下的术式选择 |
5.2 囊肿合并胆瘘术式选择 |
5.3 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术式选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8)手术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诊断 |
1.3 手术方法 |
1.3.1 外囊完整剥除术 |
1.3.2 外囊次全切除术 |
1.3.3 内囊摘除术 |
2 结果 |
3 讨论 |
(9)手术治疗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临床诊断 |
1.3 手术方法 |
1.3.1 外囊完整剥除术 |
1.3.2 外囊次全切除术 |
1.3.3 内囊摘除术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肝棘球蚴内囊摘除术后并发严重胆瘘的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中的应用[D]. 李婷. 青海大学, 2021(01)
- [2]肝囊型棘球蚴术后复发与残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分析[D]. 穆热艾合买提江·穆塔里夫.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肝囊型棘球蚴病外囊次全切除术中应用美兰试验与生理盐水预防术后胆瘘效果的比较[D]. 徐克.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加速康复外科在肝囊型棘球蚴病外囊完整剥除术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钟锴.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5]通过观察CT初步探究囊型包虫病的自然病程[D]. 艾热帕提·库热西.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D]. 汪洋. 西藏大学, 2020(01)
- [7]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分析[D]. 高宇.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手术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观察[J]. 高宇,吴向未,阿布都瓦依提,张宏伟,雷振.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0(03)
- [9]手术治疗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效果观察[J]. 高宇,吴向未,刘桂生,雷振.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03)
- [10]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比较[D]. 刘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