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宠物犬猫角膜损伤的临床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唐赛男[1](2020)在《噻拉唑复合麻醉制剂对犬的麻醉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犬用麻醉制剂的生产受到一定限制,可供选择的品种单一、副作用大、临床意外发生率高,很难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复合麻醉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麻醉方式,几种药物共同使用以满足麻醉需求,不仅能有效减少每种药物的用量,还能避免很多副作用的发生。本试验将噻拉唑、替来他明以及咪达唑仑复合制成合剂,研究此种复合麻醉制剂对犬的麻醉效果及其应用于犬麻醉的安全性。通过将不同药物按不同比例组合的方式进行组方初步筛选和科学组方实验,筛选噻拉唑、替来他明和咪达唑仑作为复合麻醉制剂用药的大致比例;通过对小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应用于犬的麻醉效果评价及安全性评价试验(LD50和ED50),筛选出复合麻醉制剂的最佳使用剂量并应用于犬的常规生理性手术,评估麻醉效果。正交试验及犬麻醉监测评估结果显示,噻拉唑:替来他明:咪达唑仑为1.2:0.3:0.5(按合剂中单一注射液的体积计算),正交试验中翻正反射有效率最高可达100%,筛选出的四组试用优化组方最短的麻醉时间为46 min,最长麻醉时间为159 min,并且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及肌松作用;小鼠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其安全系数为11.5,表明该复合麻醉剂安全范围较大,可满足动物临床麻醉的基本需求。将该复合麻醉剂用于犬的手术,结果显示该合剂能提供120 min左右的麻醉时间,可满足临床常规外科手术操作,如开腹探查术、去势术及绝育术等;与手术组相比较,非手术组体温和血压降低更显着,两组在同一时间点内,差异无显着性。手术过程中犬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均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综合以上结果可得出结论:噻拉唑复合制剂应用于犬后,麻醉起效速度快、麻醉维持时间较长,麻醉深度适宜(麻醉过程无挣扎现象)、能提供较好的镇痛、镇静和肌松效果,麻醉效果确实。噻拉唑复合制剂对犬的生理性手术麻醉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影响较小,可满足临床麻醉需求,能够作为潜在的犬用复合麻醉制剂。
赵常琦[2](2020)在《犬头和脊柱CT及DR影像解剖图谱的初步建立及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现代一种较为先进的医学检查技术,在工业领域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无损检测手段。CT技术是人医临床一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是在骨骼问题、胸腔疾病、肿瘤等疾病应用更为普遍。这种检查技术方便快捷,简单宜行,并且对组织密度分辨率较高,是真正的断层扫描成像,通过CT值的计算可做定量分析,也可以进行图像重建,得到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可以对病灶的形态和构成进行更直观的分析。使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直接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DR)是目前我国临床兽医普遍应用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其具有操作简便,成像速度快,辐射剂量低等优点。但是DR较CT在临床上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随着国内的宠物诊疗技术飞速发展,CT、MRI等先进影像检查手段也开始应用于宠物临床。但是目前,我国的兽医临床影像诊断技术及诊疗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对成熟的影像诊断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所以建立犬CT及DR影像解剖图谱及对常见疾病进行CT影像分析也显得至关重要。本课题通过对一只成年健康比格犬头部及脊柱进行CT扫描,经过重建并选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VR四个序列的较有代表意义的影像结果进行解剖结构标注,初步建立犬头部及脊柱的CT影像解剖图谱,为犬头部和脊柱CT扫描提供规范化扫描建议。而且通过对一只成年健康比格犬头部及脊柱的多个部位和不同体位进行DR摄影,并进行解剖结构标注,建立了简单的犬头部及脊柱的DR影解剖像图谱。并在临床上收集了长春市某动物医院收治的30例进行CT扫描的犬头部或脊柱疾病的病例,其中犬头部疾病12例,犬脊柱疾病18例,在其中挑选两例头部疾病病例和两例脊柱疾病病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临床兽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且为CT在动物临床应用的研究打下基础。
郑之琬[3](2016)在《CTGF对犬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的影响及MMC在术中有效量的初探》文中提出目的:(1)检测犬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过程中滤过泡区域组织CTGF的表达量并结合外源性注入CTGF,探索CTGF对犬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的作用(2)通过研究不同年龄段犬小梁切除术中丝裂霉素的有效用量,为临床犬眼小梁切除术中丝裂霉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选取体质大致相同的本地杂交犬12只。左眼行小梁切除术为试验组,右眼不施手术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3、5、7、14、21、28d各取两只眼球,试验组剪取滤过泡区域组织,对照组剪取相同区域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镜下观察并行图像定量分析。(2)选取体质大致相同的本地杂交犬12只左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只。术眼结膜瓣下分别注射等量的CTGF和生理盐水(0.2m L/只),术后每天观察滤过泡生存情况,记录滤过泡失败时间。术前以及术后第1、3、5、7、14、21天测量并记录术眼眼压。(3)将24只试验犬按照年龄段分为青幼年犬组、老年犬组,每组各12只,组内再随机分为A、B、C、D四小组,每小组各3只,各组犬的双眼均行小梁切除术,术中A、B、C、D四组使用的丝裂霉素溶液的浓度分别是0.67mg/m L、0.50mg/m L、0.40mg/m L、0.00 mg/m L,观察术后30天的滤过泡形态并测量眼压。(4)最后通过Spass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1)试验组中CTGF蛋白阳性颗粒面的阳性面积率随手术后时间变化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在术后第3天开始显着增高,术后第7天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3、5、7、14、21、28天CTGF蛋白阳性面积率差异性极显着(P<0.01)。空白对照组中CTGF蛋白阳性颗粒面积率很小,各时间点CTGF阳性面积率差异性不显着(P>0.05)。术后各时间点试验组与对照组CTGF蛋白阳性面积率差异性极显着(P<0.01)。试验组中CTGF蛋白OD值随手术后时间变化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在术后第三天开始急剧上升,术后七天达到峰值,之后呈持续下降趋势。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3、5、7、14、21、28天CTGF蛋白OD值差异性极显着(P<0.01)。对照组中CTGF蛋白OD值很低,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性不显着(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CTGF蛋白OD值差异性极显着(P<0.01)。(2)术眼结膜瓣下注射CTGF的试验组平均滤过泡失败时间为(13.16±0.98)d,对照组平均滤过泡失败时间为(20.05±1.05)d。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滤过泡失败时间差异性极显着(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明显下降,之后各组眼压呈现回升趋势。对照组眼压回升较为缓慢,术后前5天眼压变化很小,在术后第二周眼压开始回升明显,术后21天眼压几乎回升至术前值。与此相比,试验组眼压回升迅速,第一周眼压回升最为明显,术后14天眼压回到术前值。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值差异性极显着(P<0.01)。(3)各组术后30天眼压与术前眼压差值的差异性为:青幼年犬组A组眼压差值显着高于B组、C组、D组(P<0.01),老年犬组A组、B组眼压差值显着高于C组、D组(P<0.01)。术后30天青幼年犬组的A组均形成功能型滤过泡,B、C、D组形成的多为非功能型滤过泡。老年犬组的A、B组形成功能型滤过泡,C、D组中形成的多为非功能型滤过泡。结论:(1)在犬眼上施行小梁切除术可以达到降低眼压的效果,但术后瘢痕的形成率高,使得手术的长期效果不理想。CTGF表达水平在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中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7天达峰值。当外源性注入CTGF,加速了滤过泡瘢痕形成并导致手术失败。因此CTGF与小梁切除术滤过泡瘢痕形成密切相关,通过抑制CTGF的基因活性或阻断其表达,可能为提高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途径。(2)丝裂霉素是小梁切除术中常用来抑制滤过泡瘢痕形成的药物,青幼年犬小梁切除术中的丝裂霉素溶液有效使用浓度为0.67mg/m L,老年犬小梁切除术中的丝裂霉素溶液有效使用浓度为0.50mg/m L。
李帅杰[4](2016)在《前列腺2μm激光切除术后尿道上皮修复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目的:建立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重复性的研究前列腺2μm激光切除术后尿道上皮修复机制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中华田园犬45条,筛选标准为:年龄≥5岁,体重≥11kg,睾丸形态正常,肛门指检提示前列腺体积明显增大。45条犬随机分为3组,每组15条。分别建立三种动物手术模型:经膀胱前列腺2μm激光汽化切除术模型(Tm RLP组)、经膀胱前列腺2μm激光汽化切除+部分膀胱颈粘膜汽化切除术模型(Tm RLPB组)、经膀胱前列腺2μm激光汽化切除术+双侧输尿管皮肤造瘘术模型(尿流改道)(Tm RLPU组)。术前记录犬的年龄、体重等基本情况。术中记录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术后观察犬的存活情况,分别于术后3天、1周、2周、3周、4周在膀胱镜下观察三组犬的前列腺部尿道创面的修复过程及Tm RLPB组犬的膀胱颈创面的修复过程。膀胱镜观察后手术摘除前列腺和膀胱整体组织,测量前列腺头尾径、横径、背腹径(前列腺三径)。行组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三组犬的前列腺部尿道尿路上皮组织形态学变化及Tm RLPB组犬的膀胱颈创面上皮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本实验选择年龄5-7岁,体重18-22Kg,睾丸发育正常,肛门指检前列腺体积明显增大的雄性中华田园犬。Tm RLP组、Tm RLPB组、Tm RLPU组犬前列腺三径乘积分别为:35.43±8.36cm3、41.23±10.45cm3、44.56±11.24cm3,均大于18cm3。本研究45条犬全部顺利完成手术,其中41条实验犬存活至行预期检查,4条犬非预期死亡,总体预期存活率为91%。术后3天、1周、2周、3周、4周Tm RLP组、Tm RLPB组、Tm RLPU组犬的存活率分别为100%、93%、93%、93%、93%,93%、93%、93%、93%、93%,93%、93%、86%、86%、86%。Tm RLP组1条犬术后第5天死亡;Tm RLPB组1条犬于术后第2天死亡;Tm RLPU组2条犬分别于术后3h及第10天死亡。术后膀胱镜及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Tm RLP组犬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为残余前列腺组织的增殖覆盖,此过程开始及完成时间分别为术后1周和3周;Tm RLPB组与Tm RLP组的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呈现了相同的组织来源和时间过程,但膀胱颈部创面再上皮化的组织来源和时间过程与前列腺部尿道存在差异,表现为创缘周围正常膀胱颈尿路上皮的爬行覆盖,再上皮化开始时间为术后2周,术后4周仍未完成;行尿流改道的Tm RLPB组犬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来源与Tm RLP组相同,但开始及完成时间晚于Tm RLP组,为术后2周开始,术后4周仍未完成。结论:成功建立犬Tm RLP、Tm RLPB、Tm RLPU的动物模型,分别从修复的来源、修复的方式以及影响修复的因素等层面和角度反映了BPH术后前列腺部尿道上皮“再上皮化”过程,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及重复性,是深入研究2μm激光BPH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修复机制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史亚利[5](2015)在《犬眼小梁切除术效果评价及TGF-β1的表达与瘢痕形成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犬眼小梁切除术的术后效果,探索犬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与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1)对48只犬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记录不同时间点滤过泡形态及相应眼压,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评价手术效果。(2)选取体质大致相同的田园犬22只,在相同的饲养情况下喂养。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试验组20只犬,均于左眼进行小梁切除术,建立犬眼小梁切除术模型。术后每天用眼压计测量眼压并用裂隙灯观察滤过泡形态及瘢痕形成的情况。并于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随机选取四只犬进行术眼摘除,取其完整眼球,剪取滤过区组织。第二组为空白对照组2只犬,不进行小梁切除术,直接摘取左眼眼球剪取小梁网附近组织。各组剪下来的组织一部分用来做成病理组织切片,另一部分冷冻保存,采用RT-PCR法检测TGF-β1分子表达水平。记录各时间点的检测数据,最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1)犬眼小梁切除术后第3天有89.58%的术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10.42%的术眼形成瘢痕。但是推着时间的推移,非功能型滤过泡的百分比逐步上升,在术后第21天开始非功能型滤过泡的所占比率超过两成(20.84%)。术后第3天与术前眼压相比眼压差值为4.59±0.412mmHg。术后第7天的差值为4.19±0.497mmHg。术后第14天的差值为3.11±0.526mmHg,术后第21天的差值为1.65±0.567 mmHg,术后第21天的差值为0.99±0.736mmHg。从术后第3天到术后第28天,眼压差逐渐减小,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14天、术后第21天、术后第28天之间眼压差值差异极显着,术后第14天与术后第21天、术后第28天之间眼压差值差异极显着。(2)在术后第3天、7天、14天、21天、28天用裂隙灯观察滤过泡的形态。从术后第14天起90%以上的术眼滤过区都开始形成肉眼可观察到的瘢痕。且从术后第14天开始眼压无显着性降低。(4)显微镜下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健康组样本中结膜下组织致密,有少量成纤维细胞、炎性粒细胞、胶原等。巩膜组织中有大量整齐的胶原纤维,少量的成纤维细胞。试验组样本中术后第3天,结膜下组织疏松,巩膜组织及结膜下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及炎性细胞开始增多。术后第7天,巩膜组织及结膜下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继续增多,体积增大,呈梭形或多角形,炎性细胞数量也有增加。术后第14天,结膜下组织致密,巩膜组织及结膜下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数量略有下降。术后第21天,结膜下组织致密,巩膜组织及结膜下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数量下降明显。术后第28天,结膜下组织致密,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较术后21天没有明显变化,但成纤维细胞多变为长梭形。(5)RT-PCR法检测TGF-β1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GF-β1表达量在术后3d为空白对照组的4.08倍,术后7d为空白对照组的5.26倍,此时的表达量为整个检测时间点中的最高水平。TGF-β1表达量在术后7d以后呈现递减的趋势,术后14天为空白对照组的4.03倍,术后21天为空白对照组的1.60倍,术后28天为空白对照组的1.31倍。术后第3、7、14天TGF-β1的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术后第21、28天的表达水平差异性显着。结论:在犬眼上施行小梁切除术可以达到降低眼压的效果,但术后瘢痕的形成率高,使得手术的长期效果不理想。在术后瘢痕形成的过程中TGF-β1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术后对滤过区组织中TGF-β1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犬眼小梁切除术后的第3、7、14天TGF-β1都处于一个相对高的表达量,而瘢痕是集中于术后14天形成。由此我们认为正是因为TGF-β1在这一段时间内的高度表达促进了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导致瘢痕的形成。犬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水平与瘢痕的形成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建议在这段时间里要对术眼进行严格的观察和眼压测量,及时给予抗瘢痕药物来维持滤过通道的通畅。
胡中云[6](2014)在《宠物犬皮肤切口闭合方式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丝线结节缝合是传统兽医外科皮肤创口闭合的经典方式。但是,作为高度拟人化的特殊动物--宠物,对兽医外科提出了更新、更高、更特别的要求,包括皮肤切口闭合方式,不仅要求伤口一期愈合、避免炎症感染、杜绝后遗症等,而且要求:饲主感性认可、二次创伤较小、疤痕较少、在宠物临床方面适用可行。在现代医学方面,皮肤切口闭合的方式较多,但是,在宠物方面的临床试验并不多见。本试验优选皮肤缝合器闭合、组织胶水粘合、肠线结节缝合、肠线皮内缝合、拉链式闭合及丝线结节缝合共6种闭合方式,在宠物临床上进行综合研究。观察:饲主认可程度、炎症感染轻重、皮肤疤痕状态、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实用价值。试验选择大、中、小体型的幼年犬、成年犬、老年犬各一只,在同一个体的相近部位施行不同的闭合方式,观察其术后Od、Id、3d、7d、14d、28d,皮肤闭合的外观感受、二次创伤、炎症感染、一期愈合及其组织病理变化,考察其宠物临床适用可行性,同时结合试验结果,对相关闭合方式的应用前景进行评估,为制定《宠物皮肤切口闭合技术规范》提供科学依据。除皮肤拉链无法安装之外,其余实验结果如下:(1)饲主认可程度:肠线皮内缝合和组织胶水粘合为“优”,皮肤缝合器为“良”,丝线结节缝合和肠线结节缝合为“差”。(2)二次创伤评估:组织胶水为“优”,肠线皮内缝合和皮肤缝合器为“良”,丝线结节缝合和肠线结节缝合为“差”。(3)伤口炎症感染轻重:肠线皮内缝合和组织胶水为“优”,皮肤缝合器为“良”,丝线结节缝合和肠线结节缝合为“差”。(4)一期愈合情况:肠线皮内缝合为“优”,皮肤缝合器、丝线结节缝合和肠线结节缝合为“良”,组织胶水为“差”,但差异不显着。(5)皮肤疤痕评价:组织胶水和肠线皮内缝合为“优”,皮肤缝合器和肠线结节缝合为“良”,丝线结节缝合为“差”。(6)组织病理变化:组织胶水为“优”,皮肤缝合器和肠线皮内缝合为“良”,丝线结节缝合为“差”。四周后,可吸收肠线基本溶解吸收,各种闭合方式愈合状况无明显差别。(7)临床实用性评审:肠线皮内缝合为“优”,肠线结节缝合为“良”,组织胶水、丝线结节缝合和皮肤缝合器闭合为“差”。综合比较分析认为:肠线皮内缝合是宠物皮肤切口闭合的首选方式。其次是组织胶水粘合,如果解决了粘接牢固的问题,避免切口爆裂,在未来的宠物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聂慧琳[7](2013)在《羊膜移植联合胸腺素β4治疗犬角膜损伤效果》文中研究表明角膜损伤是犬临床眼科疾病中的常见类型,常出现角膜混浊、溃疡。持续性的角膜损伤存在易导致角膜穿孔或角膜血管翳、色素沉着,影响正常视力,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失明。目前宠物临床中针对犬角膜损伤疾病可采取的治疗措施有限。羊膜本身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及抑制血管生成等特性,还能促进上皮细胞增长,这使其在人医眼科临床中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广泛,但在犬眼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还很少。胸腺素04(thymosin beta4, Tβ4)能抑制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角膜细胞迁移及黏附。目前,羊膜移植联合Tβ4治疗犬角膜损伤的效果尚不清楚。因此,本实验设计羊膜移植联合Tβ4用于犬角膜损伤治疗,为寻求快速有效地犬角膜损伤治疗方法提供依据。犬角膜上皮细胞采用组织块法原代培养,传至第三代的上皮细胞按5×105/mL接种于96孔板,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0ng/mL,1ng/mL,10ng/mL,50ng/mL,10ng/mL)Tβ4,分别于37℃、5%C02条件下培养24h和48h,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角膜上皮细胞增殖情况,以光密度值表示。选取成年健康杂交犬24只,对每只犬右眼使用0.5moL/mL NaOH溶液浸润的圆形滤纸片(直径6mm)作用1min,建立碱烧伤模型。模型建立当天为第0d。实验犬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羊膜移植组、Tβ4组和羊膜移植联合Tβ4组。羊膜移植组及羊膜移植联合Tβ4组碱烧伤模型后(d0)实施羊膜移植手术;于实验的d1-10,Tp4组及羊膜移植联合Tβ4组每天使用1μg/μL Tβ4滴眼液,而空白组和羊膜移植组每天使用无菌PBS液点眼,同时各实验犬每天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采用裂隙灯拍摄角膜照片,观察角膜损伤修复情况,并对角膜混浊度及角膜新生血管评分。实验结果表明:1~50ng/mL Tβ4促进犬角膜上皮细胞增殖呈现剂量依赖性的作用。50ng/mL Tβ4促进角膜上皮细胞增殖效果高于其它各组(P<0.05)。100ng/mL Tβ4对犬角膜上皮细胞增殖呈现促进作用,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性显着(P=0.00)。Tβ4作用48h后角膜上皮细胞增殖效果优于作用24h的角膜细胞增殖。羊膜移植联合Tβ4在犬角膜碱烧伤模型中的使用,能有效促进角膜损伤修复,降低角膜混浊度,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对角膜混浊的的评分结果分析表明,d1-10羊膜移植组及羊膜移植联合Tβ4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和Tp4组(P<0.05)。对角膜新生血管评分结果分析表明,羊膜移植组d3-10评分均高Tp4组及羊膜移植联合Tp4组(P=0.00and0.00).在d5-10,Tβ4组和羊膜移植联合Tβ4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8),而与空白组和羊膜移植组相比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可见,羊膜移植联合Tp4能有效抑制角膜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及角膜新生血管,降低角膜浑浊度,促进角膜损伤修复,是治疗犬角膜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
刘焕奇[8](2004)在《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揭示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及其复合用药对动物进行全身麻醉的分子机理,本课题以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 QFM 合剂为受试药物,采用Datex 循环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了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同步采取血样,应用放免法和比色法测定了同时相血液相关细胞因子、神经肽、神经递质的变化,系统地研究了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分子学机制;建立大鼠噻拉唑和 QFM 合剂麻醉模型,于不同麻醉阶段剖杀采取不同脑区组织样品,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了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中枢神经突触体,比色法测定了噻拉唑和 QFM合剂对不同脑区突触体 ATP 酶活性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全麻作用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信号跨膜转导的分子学机制;采用放免法和比色法监测了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NO-NOS-cGMP 和 AC-cAMP-PDE 两大信息转导通路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全麻作用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分子学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 QFM 合剂麻醉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子学机制 (1)QFM 合剂静脉注射后,犬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具体表现为整个麻醉监测期间内 SBP、DBP、MAP 和 HR 与麻醉前的相应基础值比较显着地降低,但是这些指标的变化都在犬的生理耐受范围之内。 (2)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下降,血浆 ET 和 TXA2水平下降,血清 NO 和血浆 PGI2 水平升高,NO/ET、6-Keto-PGF1α/TXB2 的比值也升高,QFM 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SBP、DBP、MAP 和 HR 的改变程度与血浆中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的失衡程度相一致。且血流动力学部分指标的变化与血清 NO、血浆 ET、PGI2和 TXA2 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说明血清 NO、血浆 ET、PGI2和 TXA2参与了 QFM 合剂麻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控。 (3)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PRA 和 AⅡ水平下降,呈现出一致性变化。且血流动力学部分指标的变化与血浆 PRA、AⅡ水平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由此可见,R—A-A-S 参与了 QFM 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 (4)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NPY 水平下降,呈现出一致性变化。且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与血浆NPY 水平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这种结果说明,血浆 NPY 的下降是 QFM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5)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NT 水平上升,且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与血浆 NT 水平的变化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说明血浆 NT是参与调节 QFM合剂麻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因素。 (6)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着性地降低,而血浆 CGRP 和 ANP 水平基本无变化,结果说明,血浆 CGRP 和 ANP 不是 I<WP=10>东北农业大大学农学博士学位论文QFM 合剂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子靶位。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的中枢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1)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和 QFM 合剂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 -ATP 酶的活性,并且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以上脑区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 -ATP 酶活性的 +抑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趋势,即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大鼠以上脑区突触体三种ATP 酶活性的抑制程度也增加。这种变化趋势与大鼠腹腔注射噻拉唑和 QFM 合剂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果提示: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ATP 酶是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作用的靶位之一。 (2)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S活性和 NO、cGMP 产生,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趋势,即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S 活性和 NO、cGMP 的生成的抑制程度也增加。这种变化趋势与大鼠腹腔注射噻拉唑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果提示:NO-NOS-cGMP 信息传递系统参与了噻拉唑全麻作用产生的分子学机制的调控。 临床相关剂量的 QFM 合剂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cGMP的生成和大脑皮质、海马和脑干 NOS 活性,这种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并且其行为学变化与不同脑区 NOS 活性和 NO、cGMP 的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提示:NO-NOS-cGMP 信息系统参与了 QFM 合剂全麻作用产生的分子学机理的调控。但 QFM 合剂对小脑 NOS 活性无影响,说明小脑 NOS 不是 QFM 合剂全麻作用的靶酶。 (3)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和 QFM 合剂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和脑干cAMP 的生成,并且呈现出显?
刘焕奇,侯振中,吕占军,邵春兰,巩青军,马金明,王洪斌[9](2003)在《宠物犬猫角膜损伤的临床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犬猫角膜损伤的临床表现随受伤的深度、大小和污染程度不同而不同。依角膜的损伤程度可分为 :表层的损伤、深层的损伤和全层的损伤。应根据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手术方案 ,同时介绍了术后护理方法及预后情况
二、宠物犬猫角膜损伤的临床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宠物犬猫角膜损伤的临床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噻拉唑复合麻醉制剂对犬的麻醉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动物麻醉的概述 |
1.2 动物麻醉方式及药物研究概述 |
1.2.1 动物吸入麻醉 |
1.2.2 动物非吸入性麻醉 |
1.2.3 麻醉药物概述 |
1.3 犬复合麻醉的现状 |
1.4 试验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器材及药品 |
2.2 组方初步筛选试验 |
2.3 复合麻醉制剂的科学组方实验 |
2.3.1 正交试验确定优化组合方剂 |
2.3.2 优化组方对犬的麻醉效果评估 |
2.3.3 复合麻醉制剂的安全性评价 |
2.4 复合麻醉制剂在犬生理性手术中的验证实验 |
2.4.1 实验动物、药物处理及手术方案 |
2.4.2 麻醉中犬一般监测 |
2.4.3 麻醉中犬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监测 |
2.5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组方初步筛选结果 |
3.2 复合麻醉制剂科学组方实验结果 |
3.2.1 正交试验确定优化组合方剂结果 |
3.2.2 优化组方对犬麻醉效果试验结果 |
3.2.3 复合麻醉制剂安全性评价结果 |
3.3 复合麻醉制剂在犬生理性手术中的验证实验结果 |
3.3.1 手术中犬一般监测结果 |
3.3.2 手术中犬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监测结果 |
4 讨论 |
4.1 噻拉唑复合制剂组方研究与评价 |
4.2 复合麻醉制剂对犬麻醉效果分析 |
4.3 复合麻醉制剂的安全性评价 |
4.4 复合麻醉制剂对犬常规手术麻醉效果的评价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犬头和脊柱CT及DR影像解剖图谱的初步建立及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犬头部解剖及其常见疾病概述 |
1 犬头部解剖概述 |
2 犬头部常见疾病 |
3 犬头部疾病常见症状 |
4 犬头部常见疾病的检查方法 |
5 犬头部常见疾病的治疗 |
第二章 犬脊柱的解剖及其常见疾病概述 |
1 犬脊柱解剖概述 |
2 犬脊柱常见疾病 |
3 犬脊柱疾病常见症状 |
4 犬脊柱常见疾病的检查方法 |
5 犬脊柱常见疾病的治疗 |
第三章 CT技术概述及在小动物临床的应用 |
1 CT技术概述 |
2 CT技术研究进展 |
3 CT技术在兽医临床的应用 |
结束语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犬头和脊柱CT影像解剖图谱的初步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二章 犬头部和脊柱DR影像解剖图谱的初步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三章 病例分析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仪器 |
3 CT在犬头部疾病应用的病例分析 |
4 CT在犬脊柱疾病应用的病例分析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CTGF对犬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的影响及MMC在术中有效量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犬的青光眼 |
1.2 小梁切除术及其发展 |
1.3 CTGF |
第2章 引言 |
第3章 CTGF在犬眼小梁切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中的表达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4章 外源性注入CTGF对犬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及眼压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5章 MMC在犬眼小梁切除术中有效量的初探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3 试验结果 |
5.4 分析与讨论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4)前列腺2μm激光切除术后尿道上皮修复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犬眼小梁切除术效果评价及TGF-β1的表达与瘢痕形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犬青光眼 |
1.2 小梁切除术 |
1.3 TGF-β与瘢痕的形成 |
1.4 小梁切除术后抗瘢痕药物的研究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犬眼小梁切除术效果评价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犬眼小梁切除术后TGF-β1的表达与瘢痕形成的关系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创新点 |
5.1 全文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6)宠物犬皮肤切口闭合方式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宠物及其医疗行业的发展状况 |
1.2 新型医疗器械及其技术对宠物医疗的影响 |
1.3 新型皮肤切口闭合方式的研究及临床现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场地介绍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4 试验设计 |
2.5 观察项目及测评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饲主认可程度 |
3.2 二次创伤评估 |
3.3 炎症感染观察结果 |
3.4 —期愈合率 |
3.5 疤痕等级评定结果 |
3.6 组织病理变化 |
4 临床应用情况 |
5.1 临床收费政策设定 |
5.2 饲主选择闭合方式的统计 |
5.3 创收经济效益 |
5.4 社会效益明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习期间发表文章 |
(7)羊膜移植联合胸腺素β4治疗犬角膜损伤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犬角膜损伤修复 |
1.1.2 羊膜移植在犬角膜损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1.1.3 胸腺素β_4在犬角膜损伤治疗中的研究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2.3 相关溶液配制 |
2.4 犬角膜上皮细胞的培养与传代 |
2.5 Tβ_4对角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2.6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6.1 实验动物的准备 |
2.6.2 实验动物分组 |
2.7 碱烧伤模型的制作 |
2.8 羊膜移植术 |
2.8.1 羊膜植片的制备与保存 |
2.8.2 羊膜移植术手术方法 |
2.9 Tβ_4对角膜损伤的治疗 |
2.10 角膜浑浊度级新生血管的观察及评分 |
2.11 数据的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原代角膜上皮细胞的培养与传代 |
3.2 不同浓度胸腺素β_4对犬角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 羊膜移植联合Tβ_44对角膜损伤修复情况的影响 |
3.4 羊膜移植联合胸腺素β_4对犬角膜混浊度的影响 |
3.5 羊膜移植联合胸腺素Tβ_4对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犬角膜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
4.2 手术方法对羊膜移植术的影响 |
4.3 羊膜移植联合Tβ_4对犬角膜损伤的治疗效果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全身麻醉的概述 |
1.1.1 古代全身麻醉 |
1.1.2 现代全身麻醉 |
1.2 全麻机理学说的历史沿革 |
1.2.1 全麻机理的脂质学说 |
1.2.2 全麻机理的蛋白质学说 |
1.2.3 全麻机理的突触学说 |
1.3 全麻机理与细胞信号转导 |
1.3.1 ATP 酶的跨膜信号转导与全身麻醉 |
1.3.2 AC-cAMP-PDE 信号系统与全身麻碎 |
1.3.3 NO-NOS-cGMP 信号转导系统与全身麻醉 |
1.4 麻醉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 |
1.4.1 麻醉与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 |
1.4.2 麻醉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
1.4.3 麻醉与血浆心钠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1.4.4 麻醉与神经肽 Y |
1.4.5 麻醉与神经降压素 |
1.5 全麻机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
1.6 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1 实验研究的意义 |
1.6.2 实验研究的目的 |
1.7 本课题的创新点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药品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
2.2.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
3.1.1 实验犬麻醉后一般临床体征的变化 |
3.1.2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和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前列环素及血栓素 |
3.1.3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
3.1.4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和血浆 NPY、CGRP、ANP 和 NT 浓度的影响 |
3.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
3.2.1 噻拉唑和 QFM 合剂麻醉大鼠行为学变化 |
3.2.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突触体 ATP 酶活性的影响 |
3.2.3 噻拉唑和 QFM 麻醉合剂对 NO-NOS-cG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3.2.4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 AC-cAMP-PDE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4 讨论 |
4.1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 |
4.2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机制 |
4.2.1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清 NO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2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前列环素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3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内皮素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4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血栓素 A2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5 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间的协调作用与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 |
4.2.6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7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心钠素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8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 CGRP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9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 NPY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10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 NT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3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中枢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4.3.1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Na+、K+-ATP 酶的影响 |
4.3.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Ca2+-ATP 酶活性的影响 |
4.3.3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Mg2+-ATP 酶活性的影响 |
4.3.4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中枢神经系统 NO-NOS-cGMP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4.3.5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中枢神经系统 AC-cAMP-PDE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着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9)宠物犬猫角膜损伤的临床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症状 |
2 治疗 |
2.1 外科手术前准备 |
2.2 创伤的手术处置 |
2.2.1 表层的损伤 |
2.2.2 深层的损伤 |
2.2.3 全层损伤 |
3术后护理 |
4预后 |
四、宠物犬猫角膜损伤的临床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噻拉唑复合麻醉制剂对犬的麻醉效果观察[D]. 唐赛男.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2]犬头和脊柱CT及DR影像解剖图谱的初步建立及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D]. 赵常琦. 吉林大学, 2020(08)
- [3]CTGF对犬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的影响及MMC在术中有效量的初探[D]. 郑之琬. 西南大学, 2016(02)
- [4]前列腺2μm激光切除术后尿道上皮修复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的建立[D]. 李帅杰. 遵义医学院, 2016(08)
- [5]犬眼小梁切除术效果评价及TGF-β1的表达与瘢痕形成的关系[D]. 史亚利. 西南大学, 2015(12)
- [6]宠物犬皮肤切口闭合方式临床应用研究[D]. 胡中云. 四川农业大学, 2014(07)
- [7]羊膜移植联合胸腺素β4治疗犬角膜损伤效果[D]. 聂慧琳.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8]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D]. 刘焕奇. 东北农业大学, 2004(04)
- [9]宠物犬猫角膜损伤的临床外科治疗[J]. 刘焕奇,侯振中,吕占军,邵春兰,巩青军,马金明,王洪斌. 畜牧与兽医,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