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治疗癌症的中药通过鉴定

最新治疗癌症的中药通过鉴定

一、最新中药治癌新药通过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榕[1](2021)在《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型癌性发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证型癌性发热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在福建省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配至中西医结合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予三仁汤,日一剂,每日2次,每次250ml,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治疗过程中当患者体温大于38.5℃时予双氯芬酸钠栓50mg塞肛;西药组:当患者体温大于38.5℃时予双氯芬酸钠栓50mg塞肛退热处理;中药组:予三仁汤,日一剂,每日2次,每次250ml,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三组治疗疗程均为7天。自治疗第一天开始记录受试者每日体温,同时记录治疗前后的KPS评分、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等,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三组间治疗前后的差异,客观分析三仁汤治疗湿热证型癌性发热的疗效。结果:本课题最终完成实验并计入统计的有11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中西医结合组39例、西药组42例、中药组37例,试验过程中三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1.基线分析: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及发热程度等方面均衡性较好(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体温、证候、KPS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1)三组间退热疗效结果显示:三仁汤联合双氯芬酸钠栓组痊愈14例,显效3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05%;双氯芬酸钠栓组痊愈9例,显效1例,有效1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54.76%;三仁汤组痊愈14例,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8.38%。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组疗效有差异,且三仁汤组和联合组疗效相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2)三组间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显示:三组治疗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总有效例数为32例,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6.49%;西药组总有效例数为15例,总有效率为35.71%;中药组总有效例数为29例,总有效率为78.38%。三组治疗后的证候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与中药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提示使用中药在改善患者的湿热证候方面有更好的效果。结论:1.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型癌性发热疗效确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发热时的峰值,且退热时间更快,降温更持久。2.三仁汤加减可以改善KPS、中医证候评分,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优势。3.三仁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安全可靠。

朱梦婷[2](2021)在《磁珠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气血两虚型癌因性疲乏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研究“磁珠耳穴联合中药”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气血两虚型癌因性疲乏(CRF)患者的疲乏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外周血象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为CRF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案。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8例病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十全大补方加减及基础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磁珠耳穴贴压治疗。耳穴选取肝、脾、肾、肺、胃、神门、交感穴7个穴位,3-5 d更换新磁珠耳豆至另一侧耳穴,嘱患者每次点压次点压3~5次,每次每穴点压30次,治疗28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8天记录两组疲乏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外周血象等指标,应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及病情资料,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疲乏评分比较:经检验,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感觉及总疲乏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情绪、认知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检验,两组治疗前后情绪、感觉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疲乏评分前后差值有显着差异(P<0.01),而行为、认知评分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经统计,两组均无痊愈病例,治疗组在治疗后显效4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5.86%;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55.17%,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症状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治疗后神疲懒言、夜寐不安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淡无华、自发汗出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症状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外周血象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WBC)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外周血象各项计数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外周血象各项计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耳廓异常疼痛,2例出现头痛,其中1例因头痛难忍中止治疗,其余3例患者减轻按压力度并减少按压次数后疼痛缓解,未影响治疗。结论“磁珠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方案能明显降低气血两虚型CRF患者的疲乏程度,有效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且短期内使用较为安全。

吴桐[3](2021)在《中药白英抗肿瘤物质基础及其干预外泌体抑制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肿瘤转移是目前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面临的巨大挑战。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异常激活是促进肺癌转移的关键机制。肿瘤来源的外泌体(tumor-derived exosomes,TDEs)在EMT和癌症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具有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外泌体作为目前肿瘤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其形成过程及其结构和功能的发挥与细胞膜脂筏密切相关。中药白英(Solanumlyratum Thunb.)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常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白英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研究发现其中所含甾体生物碱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前期研究表明,白英总碱(total alkaloids from Solanum lyratum,TAS)具有显着抗 NSCLC药效,并证明其中所含的甾体生物碱具有独特的抗肿瘤机制,该机制可凝集细胞膜脂筏胆固醇,调控TDEs的生成和功能,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在此基础上,结合TDEs在肿瘤转移中的关键作用,本文提出开展白英甾体生物碱干预外泌体,介导EMT抑制其促NSCLC转移的抗肿瘤机制研究。本论文分为两部分,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TAS的抗肿瘤转移作用及其物质基础,并结合TDEs与细胞膜脂筏的密切联系,从细胞活性和分子机制两方面,对白英甾体生物碱介导EMT抑制NSCLC转移进行深入研究。1.白英总碱的化学成分研究目的:对中药白英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研究,明确TAS抗肿瘤物质基础。方法:采用ODS、硅胶柱色谱和HPLC相结合的方法对TAS进行分离纯化。通过UHPLC-ESI-Q-TOF-MS、红外光谱、1D和2D NMR以及现有文献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从白英中分离鉴定了 33个单体化合物,包括29个甾体生物碱类化合物(1~28,31),1个苯丙酰胺类化合物(29),1个异喹啉类生物碱(30)和2个脂肪烃类化合物(32,33)。其中化合物1~16为新化合物,均为甾体生物碱,命名为 Solalyraine J、Solalyraine K、Solalyraine L、Solalyraine M、Solalyraine N、Solalyraine O、Solalyraine P、Solalyraine Q、Solalyraine R、Solalyraine S、Solalyraine T、Solalyraine U、Solalyraine V、Solalyraine W、Solalyraine X、Solalyraine Y,化合物30~33为首次从白英中分离得到。2.白英甾体生物碱干预A549细胞外泌体抑制肿瘤转移研究目的:研究白英甾体生物碱干预TDEs抑制NSCLC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分离所得的其中6个新甾体生物碱:GS1、GS2、GS3、GS4、GS5和GS6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A549细胞外泌体,并通过Western blot、透射电镜和纳米粒度分析技术鉴定所分离TDEs;通过体外迁移、侵袭和粘附实验,研究白英甾体生物碱干预TDEs对A549细胞转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EMT标志蛋白N-cadherin、E-cadherin和 Vimentin 以及 p-JAK2、JAK2、p-STAT3、STAT3 的表达水平。结果:处理 48 h 后,GS1、GS2、GS3、GS4、GS5 和 GS6 对 A549 细胞抑制作用较弱,但有明显抑制趋势,故根据前期结果及文献报道,选定GS2进行后续实验研究。超速离心法分离所得的A549细胞外泌体呈凹陷的半球形或茶托状囊泡形态,外泌体中标记蛋白CD9、TSG101的表达均呈阳性;GS2干预前后,A549细胞所分泌的外泌体粒径主要集中在50~80nm;处理48h后,A549细胞上清中外泌体浓度较未干预时增加了 1.75倍。与空白对照组和空白外泌体组相比,GS2处理后的A549细胞外泌体显着抑制A549细胞的迁移、侵袭和粘附能力(P<0.001,P<0.001,P<0.001),显着上调 EMT 标志蛋白 E-cadherin(P<0.01),下调 N-cadherin 和 Vimentin(P<0.001,P<0.001)表达,并且下调 p-JAK2 和p-STAT3 的表达(P<0.01,P<0.01)。结论:白英甾体生物碱GS2具有抑制肿瘤转移的活性,GS2的干预使A549细胞外泌体有了显着体外转移抑制活性,并可能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的磷酸化和EMT过程来调控外泌体抑制NSCLC转移。

宋博妮[4](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2型糖尿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增长趋势,已成为继心血管、肿瘤后第三大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对2型糖尿病进行合理治疗是临床亟需攻克的重要难题。金芪降糖片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中成药,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但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BICOMS-2、Netdraw、Ucinet6.0、g CLUTO等文献计量学软件分析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文献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主要是应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采用STRING在线数据库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Microsoft Excel2016和Graph Pad Prism 8.0.2软件用以绘制功能富集条形图,R软件用以绘制通路气泡图;使用Schr?dinger软件进行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的对接。运用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 Program,TCGA)分析非糖尿病和糖尿病胰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利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套索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Cox回归预测其预后基因标志物;通过相互交换基因标志物来验证结果,并由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和国际癌症基因组数据库(the 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进行验证,从而探索非糖尿病和糖尿病胰腺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基因标志物,为科研相关人员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的结果与结论如下:(1)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现状与热点:近年来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研究关注度不断提高。本研究共纳入中文文献4045篇,英文文献654篇,中文文献有82.5%刊载在非CSCD(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期刊上,说明目前整体的研究质量不高,英文文献的影响因子均较低;不同地区、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作用机制、临床效果和研究进展上。(2)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网络药理学显示:quercetin、kaempferol、luteolin、beta-sitosterol、isorhamnetin、Stigmasterol等41个活性成分通过调控JUN、TP53、TNF、AKT1、MAPK1等166个关键靶点参与了2605条生物学功能和124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quercetin、kaempferol、luteolin与JUN、TP53、TNF、AKT1、MAPK1的结合能均≤-7.0 kcal/mol,表明这三种活性成分与靶蛋白具有强烈的结合活性,主要影响了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Hepatitis B、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从而明确了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3)利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套索算法(LASSO)Cox回归预测了非糖尿病和糖尿病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基因标志物。在非糖尿病胰腺癌患者中,一个综合的基因预后标志物由14个低风险基因(TTTY9B、RNF121、FHAD1、GTF2F2、ADAMTS19、LHFPL1、DHDH、LOC256880、SLC25A41、ZNF233、C6orf195、PCDHA11、LOC401127、TUBBP5)和6个高风险基因(CRCT1、MUC20、RTP1、C10orf111、SPACA5、FZD10)组成;同时,在糖尿病胰腺癌患者中,另一个综合基因预后标志物由5个低风险基因(SYS1-DBNDD2、NCRNA00167、IRX5、ZNF77、CATSPERG)和3个高风险基因(ZNF793、GBP6、FOSL1)组成。因此,基因标志物在非糖尿病和糖尿病胰腺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均高于临床特征(HR=1.102,P<0.0001;HR=1.212,P<0.0001),而且在在两个独立的数据库(GEO、ICGC)中验证了非糖尿病胰腺癌患者中的基因标志物,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基因标志物,为临床工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郭小娟[5](2020)在《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及王钢教授在此类患者中目前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从而更好为中医临床精准辨证和指导用药提供依据及经验。方法1.整理经导师王钢教授诊治的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肾病科病房2011-2019年住院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41例,根据使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剂及不同证型分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及不同证型组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对其中各组数据进行统计,检测数据采用SAS 9.4统计分析软件编程计算,各组间数值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交叉分类描述治疗前后正常、异常的变化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值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系统整理王钢教授在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2011年1月~2019年6月期间病患医案,通过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将入选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舌苔、脉象、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信息分别录入 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SPSS 20.0 和 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运算模型进行挖掘,对王钢教授辨证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研究。结果1.在相关分析研究的441份病例中,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月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各个指标数值中CD4/CD8的数值是有变化的,并且是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免疫抑制剂使用后对人体体液免疫尤其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是有影响的。同时在不同证型间,以气阴两虚证型中的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较为突出,服用不同组合的免疫抑制剂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型中以气阴两虚证型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合中,以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组对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最为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2.数据挖掘研究共选取2011年1月~2019年6月王钢教授于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患者221人,共纳入医案381诊次。王钢教授在治疗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的医案中,女性患者146诊次,占比38.32%,男性患者234诊次,占比61.42%,以男性居多。3~80岁患者均可发病,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81岁,尤以30-39岁之间的青中年发病最多,占比达66.36%;临床症状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为主,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苔少,脉细沉等。临证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最为多见,王钢教授擅长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大法为主,佐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化湿泄浊、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喜用车前子、茯苓皮、制僵蚕、白花蛇舌草、全蝎、山茱萸、金樱子、黄蜀葵花、泽兰、黄芩。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三组核心方:即防己黄芪、六味地黄汤及猪苓汤、犀角地黄汤、泻肺汤及桔梗二陈汤。结论1.通过国内外文献,中医、西医国内及国际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本次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的结果,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在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使用前后有差异,结果证实了运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并且提出可以把淋巴细胞亚群作为预防感染的常规定期监测指标。在同时运用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治疗时候更需要谨慎。2.通过此次数据挖掘中(频次表3-5、表3-6及表3-7、表3-8中)的分析,得出导师在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其辨证的主证是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沉等主要临床症状。临证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并且根据数据挖掘病机内关联规则表3-12中得出兼证中与湿热内蕴,血瘀内结相关最为密切。3.依据本次气阴两虚证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数据结果,(见表2-6及表2-7)证实气阴两虚证型中的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最为突出,以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为表现。增加了导师对气阴两虚证的本质研究范围,进一步提供了气阴两虚证的又一客观指标,即: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后的气阴两虚证与体内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紊乱相关。4.此次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王钢教授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为主要治疗大法,同时对于各种兼证变证,导师也有其特色治法及用药规则(表3-18),气阴两虚合并水肿的用第一列基本方;对于合并尿蛋白增多的选用挖掘结果中的第四列基本方、第七列基本方及第八列基本方;合并肾功能异常的多用第五列基本方;合并上下焦感染的多用挖掘出的第二列基本方和第三列基本方;合并中焦脾胃的选用第六列基本方;这些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供了各种辨证用药依据及用药规律。5.本研究不仅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挖掘了老师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中的理法方药,同时通过了典型的个体治验医案进一步论证了益气养阴清利湿热的治疗大法,并且随证,兼证加减等在治疗该病中的特色用药规律、经验以及临床疗效。6.本研究归纳总结出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多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肺从咽论治、从疏滞泄浊法论治。

朴晶竹[6](2020)在《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文中提出目的:以现代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理念为切入点,以临床医疗核心主体-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开展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情况及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医药护患不同的服务需求、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提出改进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及建议,以促进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依托和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梳理近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发展与改革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对当前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为后续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专家咨询法:咨询临床药学及中药临床药学、医学统计学、中药合理用药方面的专家及医院领导,充分吸收专家及领导的合理建议,制定研究方案及调研体系框架,并修改完善调研问卷相关细节。(3)问卷调研法:基于文献分析、政策梳理、问卷设计、专家论证、预调研等工作,以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一般情况、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评价、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及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等内容展开调研。医药护问卷以网络问卷星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患者问卷以现场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并将问卷信息录入至Excel 2010,建立Access数据库。(4)数据分析方法:将调研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以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回收医药护问卷2469份,其中有效问卷2469份,问卷有效率100%;回收患者问卷1272份,其中有效问卷1125份,问卷有效率88.44%;回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问卷505份,其中有效问卷505份,问卷有效率100%;三套问卷共回收4246份,其中有效问卷4099份。调研发现:(1)中药临床药师专业技能有限,人员配置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师学历普遍较高,但毕业专业以中药学为主,且大多没有经过正规中药临床药师培训而直接从业,缺乏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与思维及临床实践技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有限。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师配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量,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②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有待加强,缺乏中医药特色。由于中药临床药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公众对中药临床药师认知度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药学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层次较低,中药特色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也有待加强,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3)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认可度高,药学服务需求各有不同。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需求度高,期望中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医疗为其提供指导与帮助。医药护患不同主体对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不同,并且根据不同科室呈现差异性。(4)中药临床药师培训方法与模式尚待规范。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刚刚起步,目前培训效果有所显现,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个别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有待加强,带教组设置有待规范,培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待丰富,临床实践安排不足,没有突出中医药特色等。结论:本研究立足于现代药学服务理念,结合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相关背景对医、药、护、患展开问卷调研,调研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信息量大,结果具有参考价值,确保了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及需求调研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基于调研提出的思考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为提升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提供指导,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真实的数据资料和理论依据。

曲骞[7](2020)在《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队列研究及预后基因差异分析》文中提出研究一 中医药干预406例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1.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对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对中医药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验证与论述。2.对中医药治疗获益的优势人群临床特征进行归纳,对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法,在9家大型中医及西医诊疗中心同时展开,纳入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入组时按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中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3组队列。每3个月为1周期,将从患者入组开始随访直至患者死亡或研究终止。主要评价指标为患者总生存期(OS),次要疗效评价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1.一般资料本次数据分析截止时间为2019年11月30日,共纳入分析406例患者,经统计最终形成队列为西医组139人,中西医结合组155人,中医组112人。中位随访时间:西医组19.67个月,中西医结合组20.47个月,中医组20.4个月。中西医结合组中位中药暴露时间为6.43个月,最长暴露时间为29.73个月。中医组中位中药暴露时间为3.73个月,最长暴露时间为33个月。在人口信息、及肿瘤基本情况三组基本均衡。2.生存分析2.1总体中位生存期分析总体中位生存期(mOS,median Overall Survival),西医组的mOS为11.37个月,中西医结合组的mOS为14.03个月,中医组的mOS为6.33个月(P<0.001)中西医结合组vs西医组降低死亡风险约为26%(HR=0.74,95%CI 0.55-0.98,P=0.038)。中西医结合vs中医组,死亡风险降低约为49%(HR=0.51,95%CI 0.38-0.69,P<0.001)。西医组 vs 中医组,降低死亡风险约 47%(HR=1.47,95%CI 1.09-1.99,P=0.012)。2.2总体无进展生存期分析通过对总体无进展生存期(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进行分析发现,西医组的PFS为5.37个月,中西医结合组的PFS为5.8个月,中医组的PFS为5.03个月(P>0.05),死亡风险的两两比较各组间也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0.05)。2.3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组亚组生存分析中西医结合组较西医组在女性、KPS评分≥80分、转移器官≥2处、KRAS突变、既往抗肿瘤治疗≥3线组显着延长OS(P<0.05)并降低死亡风险(P<0.05)。2.4西医组与中医组亚组生存分析西医组在男性、年龄≥65岁、右半结肠、确诊Ⅳ期时间<18个月、既往抗肿瘤治疗≤2线、转移器官数目≥2处、肝转移、KRAS突变、BRAF状态未知、既往接受靶向治疗、中医证型为脾肾两虚、瘀毒内阻证型的患者较中医组在OS上显着延长(P<0.05),并且显着降低死亡风险(P<0.05)。2.5中西医结合组与中医组亚组生存分析中西医结合组在不论性别、年龄、左、右半结肠、确诊Ⅳ期时间长短、是否发生肝转移、既往是否接受靶向治疗均可较中医组显着延长生存时间(P<0.05),并降低病人死亡风险(P<0.05);对于KPS评分<80分、KRAS突变、BRAF野生及未知状态、既往抗肿瘤治疗≤2线、中药低暴露组、脾肾两虚证型亚组中能够显着延长OS及降低死亡风险(P<0.05)。2.6末次评价状态生存亚组分析进展的亚组生存分析中,中西医结合组较中医组显着延长生存(13.10个月vs6.87个月P=0.006),而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在对末次评价为进展的患者生存延长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耐受的生存亚组分析显示,中西医结合组较中医组、西医组较中医组均显着延长生存(P<0.05),但西医组与中西医结合组生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OX多因素回归分析3.1总体人群多因素分析结果肿瘤原发部位、KPS评分、既往靶向治疗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右半结肠较左半结肠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约1.4倍,KPS评分<80分的死亡风险增加约1.96倍,既往未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也会增加1.38倍;中医药暴露(HR=0.718,95%CI 0.535-0.962,P=0.0267)、西医抗肿瘤治疗(HR=0.55,95%CI 0.402-0.751,P<0.001)为独立的保护因素,可以降低患者死亡风险。3.2亚组人群多因素分析a.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组KPS<80分、既往抗肿瘤治疗线数≥3线为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Ⅳ期确诊时间>18个月、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影响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b.中西医结合组与中医组中西医结合组与中医组亚组人群多因素分析:KPS<80分、既往未进行靶向治疗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暴露量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c.中医组与西医组KPS评分<80分、肿瘤原发部位为右半结肠及既往抗肿瘤治疗的线数≥3线都是独立的危险因素。4、生活质量评价a、FACT-C(V4.0)从患者入组后得分来看,中医组得分最低,中西医结合组最优、西医组次之,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1周期后试验结局指数,依然是中西医结合组占优势。b、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医症状改善有效率方面中西医结合组优势显着为24,70%,西医组为13%,中医组为 9.5%。[结论]1.三种治疗方式对于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的PFS改善无显着性差异。2.三组在人口学信息、肿瘤原发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方面三组均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中西医结合治疗较西医治疗及中医治疗显着延长患者总体中位OS,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亚组分析中对于临床中疾病进程长、经过较多线治疗效果不佳、瘤体负荷重,基因状态预后不佳这些治疗难点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仍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获益。4.单纯的中医治疗面对肿瘤负荷重、既往抗肿瘤治疗不规范的晚期患者在多个强烈预后不良的因素方面难以比肩西医治疗。化疗无法耐受的患者应该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减毒增效,才能使生存预后最大的获益。5.总体预后因素中右半结肠、KPS评分<80分、既往未进行靶向治疗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中医药暴露量、西医抗肿瘤治疗为预后独立保护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亚组独立保护因素。研究二83例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ctDNA状态与预后相关性探索[目的]通过对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ctDNA检测,对其突变基因状态及与预后相关性进行探索。[方法]纳入中医药干预连续3个月以上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抽取外周血10ml。由临床检测中心提供的方案,进行外周血ctDNA肿瘤相关突变基因检测,定制的NGS检测面板覆盖416个肿瘤相关基因。[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了来自4家中心共83例患者,其中年龄≥65岁者29人(34.94%),<65岁有54人(65.05%,男性48人(57.83%),女性35人(42.17%)。中医组37例,中西医结合组46例。2.外周血细胞肿瘤基因突变情况在83例患者中,有54例(65.06%)血浆中检测出肿瘤相关突变基因,共152个基因419个突变位点,有29例(34.94%)未检测出肿瘤相关突变,根据突变频率筛选出TOP20 的基因为 APC、TP53、KRAS、PIK3CA、FBXW7、SMAD4、LRP1B、PTPN13、EGFR、CTNNB1、ROS1、PKHD1、EPHA3、SMARCA4、FAT1、HDAC9、PREX2、NOTCH1、SMAD3、SF3B1。另外有6例患者存在胚系基因突变,分别为APC(46.49%)、RAD51C(42.93%)、PDE11A、ABCB1、TTF1,其中APC、RAD51C为已知的致病性基因。3.突变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突变基因蛋白质互作的功能集中在蛋白质自磷酸化、FLT3信号、白细胞介素信号、肽基酪氨酸磷酸化、肽基酪氨酸修饰、DNA完整性检查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通路、细胞对有毒物质的反应以及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通路生物过程及通路上。4.ctDNA突变与预后关系ctDNA高突变组预后优于低突变组(17.47个月vs8.57个月,P=0.033)。受试者的肿瘤组织的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高低两组在中位OS上存在显着差异(16.63个月vs10.00个月P=0.007),KRAS状态显着影响患者预后,突变型更差(8.57个月vs16.63个月P=0.047),同样突变型的PIK3CA患者生存要显着缩短(6.97个月vs15.80个月P=0.045)。本次研究APC、TP53的基因状态未发现与预后的显着相关性(P>0.05)。5.基因突变与临床因素分析在ctDN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与临床因素亚组分析中是否存在肝转移(P=0.014),以及中医证型存在显着相关性(P=0.037);肿瘤突变负荷TMB与临床因素的亚组分析中是否存在肝转移(P=0.007)、肺转移(P=0.049)、中医证型(P=0.012)、八纲辨证(P=0.044)与之存在显着相关性。KRAS突变与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PIK3CA基因突变与年龄、淋巴结转移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TP53基因突变与肝转移、中医证型脾肾两虚型显着相关(P<0.05),而APC基因突变情况未找到与之显着相关的临床因素。[结论]1.酪氨酸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等蛋白酶相关生物途径及通路可能与晚期结直肠癌常规治疗失败的不良预后相关机制关联,需要后期进行相关机制研究加以验证。2.中医药治疗常规治疗失败后晚期结直癌患者ctDNA突变频率、TMB、KRAS、PIK3CA基因与预后相关,肝转移与基因不良突变相关。3.中医药健脾补肾治疗对降低ctDNA突变频率、减少抑癌基因突变存在相关性;八纲辨证为阴证的患者TMB负荷较低,可能难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研究三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差异表达基因的生信分析[目的]对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差异机制进行研究,探索可能的对预后有影响的分子靶标及相关的通路,将对其临床治疗提供可能的新思路、新角度。[方法]本研究筛选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对比常规治疗病灶完全缓解的疗效差异基因,GO(Gene Ontology 基因本体论)分析和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是在筛选的差异基因上进行,功能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是利用样本所有基因更全面的分析基因的功能及生物过程,利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筛选出关键的Hub基因。并分析Hub基因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以期对晚期结直肠癌常规治疗失败的疗效差异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结果]1.一般资料检索GEO公共基因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获得GSE72970数据集,其中包含12个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样本,和7个常规治疗完全缓解的晚期结直肠癌样本的基因数据。2.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DEGs利用GE02R平台在线工具筛选GSE72970数据集中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对比完全缓解的DEGs。筛选结果:常规治疗失败CRC对比完全缓解基因样本共获得323个DEGs,其中上调的有97个,下调的有226个。3.疗效DEGs的GO分析和KEGG分析对常规治疗失败mCRC对比完全缓解的mCRC的DEGs进行GO分析与KEGG分析。3.1 GO分析结果:DEGs富集到的Top6的细胞学组件(Cellular component CC)有:内质网、突触前活动区、染色质可及性复合体、Epsilon DNA聚合酶复合物、RNA聚合酶I转录因子复合物、染色质周围纤维。DEGs富集到的Top6的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 MF)有: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分子功能未知、硫转移酶活性、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抗原结合、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活性。DEGs富集到的Top6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 BP)有:新陈代谢、能量途径、未知的生物过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神经递质转运。3.2 KEGG分析结果:DEGs显着富集到的Top6生物途径有:有丝分裂前中期、鸟苷核苷酸从头生物合成、M相、着丝粒处新的含CENPA核小体的沉积、核小体组装、有丝分裂M-M/G1期。4.GSEA分析富集到的Top6的功能集:伴侣蛋白介导的自噬作用、儿茶酚胺代谢过程、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调控、选择胸腺内T细胞、共转录蛋白对膜的靶向作用、抗原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的阳性调控。5.PPI网络的构建及Hub基因筛选筛选到的疗效DEGs被借助STRING工具用于构建PPI网络,并使用Cytoscape的cyto Hubba 插件筛选 Top20Hub 基因,它们分别是:SPC25、CENPH、CENPK、SPDL1、CENPQ、PPP2CA、DSN1、KIF14、CDC6、UBE2V2、CDC23、HACE1、SMURF2、KBTBD6、KBTBD7、TRIP13、SHCBP1、CLCA1、NIP7、CLCA4。6.Hub基因预后分析利用GEPIA网站分析Hub基因对化疗失败mCRC的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CLCA1基因表达量与患者OS相关(P=0.012),CLCA1高表达患者生存预后优于低表达。同时CLCA1(P=0.041)、TRIP13(P=0.038)基因的表达量与CRC患者的DFS密切相关。[结论]1.富集到的蛋白酶作用包括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KB/AKT)、酪氨酸激酶在内的相关通路,细胞凋亡自噬、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转录修饰、靶基因PIK3CA、TP53,P53路径激活等生物过程与第二部分外周血ctDNA突变基因富集通路与生物过程相吻合,常规治疗失败难治性结直肠癌的相关通路机制探索得到初步验证。2.CLCA1、TRIP13的表达量与晚期结直肠癌预后相关,今后可能为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余涛[8](2020)在《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癌因性疲乏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理论,提出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观点,制备化疗所致的大肠癌癌因性疲乏动物模型,验证健脾疏肝解毒治法对疲乏的治疗效果,从肠道菌群和肝脏代谢组学两个角度,探讨健脾疏肝解毒治法治疗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大肠癌癌因性疲乏提供依据。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籍,汇总文献,对癌因性疲乏的西医诊疗进展进行归纳,分别从西医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与评估、治疗四个方面展开。继之对该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型、中医治疗进行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观点进行理论分析论证。实验研究:采用荷瘤加化疗(氟尿嘧啶,缩写为5-FU)的方法构建大肠癌癌因性疲乏小鼠模型,再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药效观察及后续的机制研究。实验采取随机分组法,共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荷瘤组、模型组(荷瘤+5-FU)、健脾解毒组(荷瘤+5-FU+健脾解毒方)、健脾疏肝解毒组(荷瘤+5-FU+健脾疏肝解毒方),每组包括10只小鼠。其中前三组即空白对照组、荷瘤组、模型组的设置用于评价所建立的模型是否成功。而通过模型组、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这三组进行比较,则可观察健脾解毒治法、健脾疏肝解毒治法对模型鼠药效的优劣,以及这两种治法作用机制的区别。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接种CT26肠癌细胞以形成肠癌移植瘤,待成瘤后开始干预。空白对照组和荷瘤组不予化疗,其余三组均给予化疗,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两组在给予化疗的同时,予对应的中药颗粒剂灌胃。具体给药方案为:空白对照组和荷瘤组予生理盐水0.25 ml/次,腹腔注射,隔日一次,和氟尿嘧啶给药时间同步。模型组、健脾解毒组和健脾疏肝解毒组均予氟尿嘧啶2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隔日一次,连续两周。另外在此基础上,模型组用生理盐水0.5 m l/次,灌胃,每日一次;健脾解毒组予健脾解毒方0.5 ml/次,灌胃,每日一次;健脾疏肝解毒组予健脾疏肝解毒方0.5 ml/次,灌胃,每日一次。连续干预14天,最后一次给药结束后观察1天,通过力竭游泳实验、悬尾实验等行为学检测,以及肝糖原、肌糖原等生化指标的检测对模型进行评价。之后异氟烷气体诱导麻醉,取移植瘤瘤体、左下肢肌肉、肝脏、粪便等样本进行后续分析检验。左下肢肌肉和肝脏组织用于检测其中的糖原含量,肝脏组织还用于肝脏代谢组学分析,粪便用于肠道菌群分析。结果:理论研究结果:大肠癌癌因性疲乏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乏无力,还包括精神的倦怠、并能影响情感和认知功能。该病发病率高,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西医对发病原因和机理尚不明晰,涉及到炎症因子、代谢紊乱、线粒体功能缺失、肌肉萎缩、免疫平衡破坏、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基因多态性等。该病经过睡觉放松休息等常见的舒缓措施处理无法得到缓解。目前尚无效果显着的药物和干预方法。临床上干预措施分为两类:一是药物性干预,包括中枢兴奋剂(哌醋甲酯),终末期患者使用皮质内固醇;二是非药物性干预,包括体力活动,按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营养辅导和睡眠认知行为治疗,以及明亮白光疗法,多属于对症处理,总体疗效不佳。中医治疗癌因性疲乏多从患者身心整体着眼,参考“虚劳”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综合已有的医家经验和论述,该病辨证以虚为主,以脏腑辨证为纲领,以精气血津液为经纬。虚是主要证型,当明辨五脏气血阴阳之虚,但也要兼顾虚中夹实的证候,这里的实主要指气郁,瘀血,痰浊,热毒四种以及由这四种化生的癌毒。具体到大肠癌这个癌种所致的癌因性疲乏,因其存在发病隐匿,不易早治;饮食不节,脾虚常在;情志失常,肝郁难逃;癌毒留连,虚实夹杂等特点,临床表现也和脾虚肝郁证候吻合,故提出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观点,以脾虚肝郁毒留作为该病的病机,治崇健脾益气,疏肝养肝,清解余毒。实验研究结果:1.模型评价结果主要比较空白组、荷瘤组和模型组三组之间的情况。化疗开始前,各组小鼠体重、皮毛情况、饮水进食情况、精神状态、活动度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别(P=0.667)。各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P=0.471)、力竭游泳时间(P=0.424)也无明显差别。实验结束后,空白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尚可,而荷瘤组、模型组的小鼠则出现毛发稀疏、不活拨、行动迟缓、进食减少、大便稀粘等现象,其中模型组更为明显。各组小鼠体重均较实验前有所增加,空白组、荷瘤组和模型组之间体重依次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2),其中模型组和空白组的体重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6)。荷瘤组和模型组的瘤重均值分别为1.885g和0.66g,差异明显(P<0.001)。荷瘤组和模型组小鼠的力竭游泳时间较前缩短,悬尾不动时间均较前延长,模型组和空白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组、荷瘤组、空白组小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依次升高,模型组小鼠二者含量最低,和荷瘤组、空白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药效观察结果主要对比模型组、健脾解毒组和健脾疏肝解毒组三组之间的情况。实验前各组小鼠体重、皮毛色泽外观、饮水进食情况、精神状态、活动度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别(P=0.738)。三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P=0.879)和悬尾不动时间无明显差别(P=0.484)。实验结束后,各组小鼠体重均较实验前有所增加,模型组、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体重依次增加,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3)。一般情况观察,各组均可见小鼠出现毛发稀疏、不活拨、行动迟缓、进食减少、大便稀粘等现象。模型组、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瘤重均值依次为0.66 g、0.635 g、0.511 g,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P=0.469)。三组的力竭游泳时间比实验前缩短,模型组缩短最明显,健脾解毒组比健脾疏肝解毒组力竭游泳时间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1)。三组的悬尾不动时间比实验前延长。其中,模型组最长,健脾解毒组次之,健脾疏肝解毒组最短。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模型组、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中小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依次增高,模型组和健脾解毒组(肝糖原P=0.005,肌糖原P=0.013)、健脾疏肝解毒组相比(肝糖原和肌糖原均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健脾解毒组和健脾疏肝解毒组之间的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肝糖原P=0.016,肌糖原P=0.014)。3.肠道菌群分析结果原始序列扩增区域338F806R,插入片段长度400bp,测序长度PE300,原始序列数目2356505*2,总碱基数目1418616010bp。优化序列扩增区域338F806R,样本数40,有效序列数目1692356,有效碱基数目70295722bp,序列长度分布在401至440 bp之间,平均长度为415.37bp。稀释曲线走势趋于平坦。Pan/Core分析随着测序样本量数目的增加,核心OTU数目减少的幅度逐渐减小。各组样本门、纲、目、科、属、种水平上的优势物种相同,但优势物种的丰度不同。门水平上丰度最高的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以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分别在空白组、荷瘤组、模型组、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菌群中占比为20%、21%、18%、19%、22%,厚壁菌门分别为19%、19%、22%、22%、28%。纲水平上的优势菌纲为梭菌纲、拟杆菌纲、杆菌纲。梭菌纲分别为19%、21%、17%、19%、23%,拟杆菌纲分别为19%、19%、22%、22%、28%。目水平上优势菌目为梭菌目,拟杆菌目,乳杆菌目。科水平上优势菌科为毛螺菌科、拟杆菌科S24-7组、理研菌科、疣微菌科、乳杆菌科。属水平上优势菌属为拟杆菌属S24-7组、毛螺菌科NK4A136组。空白组、荷瘤组、模型组、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的总共OUT数分别为624、660、664、654、671个。其中,各组共有的OUT数目为547个,占比87.67%以上,其余为特有OTU。群落Heatmap分析可见各组样本菌群在属水平上的组成和丰度不同。经过测序以及97%相似性回归之后,各组的coverage指数均大于0.99,样本的测序覆盖深度为99%以上。与模型组相比,使用健脾解毒方使可使ace指数和、chao指数和shanno n指数升高,simpson指数降低,健脾疏肝解毒方作用更加明显。样本层级聚类分析以热图展示,结果表明本研究样品分组良好。PCA分析和PCo A分析结果可见使用中药干预的两组(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距离靠近,物种组成相似,和未使用中药的其他几组有明显差异。PLS-DA分析结果可见,黄色组(健脾解毒组)、紫色组(健脾疏肝解毒方)在Comp1轴上是分离的,黄色组(健脾解毒组)、紫色组(健脾疏肝解毒方)在Comp2轴上和红色组(空白组)、绿色组(模型组)分离开来,C omp1轴所代表的因素是是否所用的中药是否含有疏肝药组,Comp2轴所代表的因素是是否使用中药,可见使用健脾解毒中药和健脾疏肝解毒中药都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组成,这种影响在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异。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可见各组之间的肠道菌群存在差异,健脾解毒组和健脾疏肝解毒组之间也存在物种差异,其中健脾解毒组中有三种显着差异的菌种:嗜酸杆菌、厌氧菌、真杆菌和健脾疏肝解毒组不同;而健脾疏肝解毒组也有三种显着差异菌种糖化杆菌、脱硫弧菌、小月菌和健脾解毒组不同。在门水平,变形菌门在各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39)。在纲水平,脱铁杆菌纲在各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67)。在目水平,脱铁杆菌目在各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67)。在属和科水平,各组样本中拟杆菌S24-7组、毛螺菌的丰度靠前,在各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健脾解毒组和健脾疏肝解毒组在科水平上丰度排名靠前的菌种丰度均有差异,其中拟杆菌的差异最明显。与本研究中测序菌群相关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有多种,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氨基酸转运与代谢、核苷酸转运和代谢、无机物离子的转运和代谢、参与细胞膜的生物发生、复制、重组和修复、转录过程、翻译、核糖体结构和生物发生、脂质转运和代谢、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转运和分解代谢、能源生产和转化等。4.肝脏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各组别肝组织样本的典型GC/MS总离子流色谱图,目视检查显示出各组之间存在差异。对代谢谱的分析,本实验首先进行非监督的PCA分析,发现空白组与荷瘤组代谢谱不能很好的区分,接着再进行监督的PLS-DA分析,空白组小鼠与荷瘤组小鼠肝脏代谢物呈现较好的区分。并且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解释率和预测率(两个主成份累积的解释率R2Xcum=0.72,Q2Ycum=0.66),说明荷瘤后小鼠的代谢发生了改变。采用交互验证的偏最小二乘法辨别分析,在荷瘤组和空白组之间建立PLS-DA模型,共找出了104个差异变量,从其中鉴定出29个代谢物分别为丁酸、缬氨酸、磷酸盐、L-异亮氨酸、脯氨酸、甘氨酸、2-丁烯二酸、苏氨酸、丙氨酸、苹果酸、天冬氨酸、丁酸、醋酸、谷氨酰胺、L-苯丙氨酸、磷酸、氨基乙酰丙酸、葡萄糖、D-葡萄糖酸、塔洛糖、十六烷酸、d-半乳糖、苯胺、阿司匹林、麦芽糖、1H-吲哚、七庚糖、肌醇、二十二碳六烯酸。差异代谢物在各治疗组间的变化分析发现各组两两之间均可以完全分开,同时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与空白组有靠近的趋势,表明健脾解毒和健脾疏肝解毒两种治法对应的中药组均可以逆转荷瘤以及化疗造模过程中造成的代谢紊乱。对差异代谢物在各治疗组中的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中有丁酸、乙酸、磷酸、氨基乙酰丙酸、苯甲胺、二十二碳六烯酸共6个代谢物有显着性差异;健脾解毒组中有磷酸酯、L-异亮氨酸、L-脯氨酸、甘氨酸、2-丁烯二酸、谷氨酰胺、D-葡萄糖酸、苯甲胺、二十二碳六烯酸共9个代谢物有显着性差异;健脾疏肝解毒组中有丁酸、缬氨酸、磷酸盐、L-异亮氨酸、L-脯氨酸、甘氨酸、2-丁烯二酸、L-苏氨酸丙氨酸、苹果酸、天冬氨酸、乙酸、谷氨酰胺、L-苯丙氨酸、氨基乙酰丙酸d-葡萄糖、十六烷酸、d-半乳糖、苯甲胺、阿司他林、1H-吲哚、七庚糖、肌醇二十二碳六烯酸共21个代谢物有显着性差异。可见两种不同治法的中药均有使代谢紊乱情况回归正常的趋势,健脾疏肝解毒组的效果更为明显。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可见小鼠荷瘤后代谢途径发生改变,涉及7种重要的代谢通路: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磷酸肌醇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的代谢。荷瘤小鼠给予化疗药物干预后发生改变的代谢途径涉及3条通路:丙酮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代谢;卟啉和叶绿素代谢。给予健脾解毒方干预后的代谢途径改变也涉及3条通路: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的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的代谢。给予健脾疏肝解毒方干预后代谢途径改变涉及6条通路: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肌醇磷酸酯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酯代谢。相比健脾解毒组,健脾疏肝解毒组多出三条代谢途径,说明加入疏肝药组,能通过更多途径调整代谢紊乱。结论:1大肠癌癌因性疲乏可从肝脾论治,病机为脾虚肝郁毒留,治法为健脾益气、疏肝养肝、清解余毒;2通过荷瘤或者荷瘤加化疗干预的方法均可制备癌因性疲乏小鼠模型,但应用荷瘤加化疗的方法制备的小鼠模型疲乏程度更明显;3健脾解毒治法可改善大肠癌癌因性疲乏小鼠模型的疲乏程度及糖原水平,加入疏肝药组后效果得以提升,故健脾疏肝解毒治法效果更佳;4健脾解毒和健脾疏肝解毒治法均可以影响大肠癌癌因性疲乏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同时影响模型鼠的代谢,但二者的影响存在差别,健脾疏肝解毒法能通过更多途径逆转造模所致的代谢紊乱,这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刘吟絮[9](2019)在《益气养阴解毒方对早期肺癌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及代谢组学影响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估益气养阴解毒方对早期肺癌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索益气养阴解毒方对早期肺癌患者的代谢调控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2月龙华医院、胸科医院、华东医院住院治疗的34例Ib-IIb期肺腺癌中医辨证证属气阴两虚证的患者按区组随机的方法分为2组,中药+化疗组18例(益气养阴解毒方联合化疗)和化疗组16例(单纯化疗),21~28天为一周期,治疗4个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肿瘤标记物及中医症状积分改善率;并监测两组患者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情况、胃肠道反应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tandem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技术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一周期治疗后血清样本的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及糖代谢分析,探索益气养阴解毒方治疗早期肺癌患者可能效应物质基础。结果:本研究中纳入的34例患者(随访至2019年4月30日)均完成4个周期治疗,未发现有复发转移的病例。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4+/CD8+比值、NK细胞活性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随着疗程增加,中药+化疗组外周血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活性有升高趋势(p>0.05),化疗组外周血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活性呈下降态势(p>0.05)。两组治疗1周期后、4周期后CA125、CEA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而随着疗程增加,中药+化疗组CA125显着下降(p<0.05),化疗组CA125先降后升(p<0.05);CEA两组内治疗后均呈先升高后下降,两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CYFRA21-1两组比较、组内比较无显着性变化(p>0.05)。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在1周期治疗后,中药+化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化疗组(p<0.05);4周期治疗后,中药+化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化疗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1周期后两组在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比较无显着变化(p>0.05);4周期后,中药+化疗组恶心、呕吐、便秘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化疗组(p<0.05);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中药+化疗组低于化疗组(p<0.05)。在代谢组学方面,肺癌组与健康人群对照组比较,共发现43种差异性代谢物(p<0.05),分别为氨基酸、脂肪酸和有机酸,提示肺癌人群存在代谢紊乱。进而发现中药+化疗组治疗前后相比较,发现吲哚-3-羟酸、琥珀酸、甘氨酰脯氨酸、羟基丙酸、甲基丙二酸共5种差异性代谢物,除吲哚-3-羟酸以外,其他代谢物浓度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5)。结论:⑴益气养阴解毒方能够提高早期肺癌术后化疗患者辅助性T细胞CD3+、CD4+,CD4+/CD8+比值、NK细胞活性,调节早期肺癌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⑵益气养阴解毒方可减轻早期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⑶初步揭示早期肺癌术后患者的代谢组学特征:在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的代谢紊乱。⑷益气养阴解毒方可能参与干预肿瘤糖酵解进程、调控肿瘤能量代谢,调节早期肺癌术后患者的代谢紊乱。

范瑞[10](2019)在《金复康口服液联合辅助化疗治疗术后Ⅰb-Ⅱ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多中心对照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RCT研究观察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证的完全切除术后Ⅰb-Ⅱ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两种治疗方案(中西医综合治疗对比单纯化疗)的疗效有无差别。这是首次将循环肿瘤细胞引入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体系。其次,通过评价循环肿瘤细胞在肺癌术后患者病程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应用于中医药干预疗效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的RCT研究方法,研究人群为2017年6月-2019年3月收集的来自4个分中心共122例完全切除术后Ⅰb-Ⅱ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期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型。分别按照分中心随机分组方案分配到两组。其中治疗组59例、对照组63例。两组受试者都采用术后辅助含铂标准双药化疗。金复康加化疗组治疗方案稍有不同:在与对照组采用相同的辅助化疗治疗之外,按照研究方案规律口服金复康口服液治疗。计划完成4周期治疗及后续随访。本研究由于观察及随访病例时间有限,数据分析时按照治疗周期完成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完成2周期化疗组(n=83),完成4周期治疗组(n=54)。主要观察指标是循环肿瘤细胞,次要观察指标是生活质量、中医症状改善情况、肿瘤指标、免疫指标、6-12个月的无病生存率、无病生存期等。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观察指标按照其数据分布特点选择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得出结论。结果1.化疗2周期后循环肿瘤细胞计数治疗后治疗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略增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可一定程度降低循环肿瘤细胞(P>0.05);化疗4周期后治疗组循环肿瘤细胞略低于对照组(P>0.05)。2.CTC与CEA水平呈正相关(r=0.179、P<0.05);与Cyfra211水平呈正相关(r=0.181,P<0.05);与Scc Ag水平呈正相关(r=0.239,P<0.05);与CD3+水平呈负相关(r=-0.385,P<0.05);CTC计数在TNM分期、T分期、N分期、病理类型因素之间尚无明显相关性(p>0.05)。3.在生活质量方面,功能领域中,治疗后治疗组改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症状领域中,治疗后治疗组气促、呼吸困难、食欲下降症状改善(P<0.05);对照组疲乏、气促、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症状加重(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疲乏、气促、食欲不振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显着提升总健康水平(P<0.01)。4.在体力状况评分方面,化疗4周期后治疗组ZPS评分治疗中上升,治疗后下降,对照组连续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神疲乏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疗效更显着(P<0.01)。6.在肿瘤指标方面,治疗组治疗后Scc A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P<0.05P<0.01),同时治疗后Scc A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9,P<0.05)。7.在免疫功能方面,治疗后CD3+、CD4+、CD8+、CD4+/CD8+较治疗前略升高,其中CD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近期疗效评价中,治疗组6、12个月的无病生存率为98%、93%,对照组6、12个月的无病生存率为90%、84%(p=0.301,p>0.05)。9.在化疗毒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前瞻性临床试验发现化疗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数量,金复康口服液可能可以辅助化疗进一步降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数量。2.本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了CEA、Cyfra211、Scc Ag水平越高,CTC计数越高;CD3+水平越高,CTC计数越低;一定程度上支持CTC可以参与到早期肺癌预后判断的相关研究中的提议。3.金复康口服液能改善术后Ⅰb-Ⅱb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金复康口服液联合化疗改善疲乏症状,显着改善呼吸困难、气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症状,显着改善总体健康状况。4.金复康口服液可以降低术后Ⅰb-Ⅱb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ZPS评分,但对KPS评分无明显影响。5.金复康口服液显着改善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症候,改善神疲乏力症候。6.金复康口服液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Scc Ag水平。7.金复康口服液能调节术后Ⅰb-Ⅱ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8.金复康口服液联合化疗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治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很可能提高Ⅰb-Ⅱb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6、12个月的无病生存率。9.金复康口服液不会增加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二、最新中药治癌新药通过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新中药治癌新药通过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型癌性发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湿热型癌性发热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历史沿革
        1.2 中医对湿热型癌性发热病因的认识
        1.3 中医对癌性发热病机及辨治的认识
        1.4 湿热是癌性发热的重要病机
        1.5 三仁汤治疗湿热型癌性发热的中医机制
        1.6 湿热型癌性发热辨治要点
        1.7 湿热型癌性发热治疗禁忌
    2 现代医学对癌性发热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中止试验的条件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性指标
        3.2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退热疗效评定标准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4.3 生活质量疗效评价标准
    5 数据的管理及统计方法
    6 结果与分析
        6.1 一般情况
        6.2 基线比较
        6.3 疗效比较
        6.4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法立方依据
    2 三仁汤在肿瘤治疗中广泛运用
    3 三仁汤组方分析
    4 三仁汤部分药物的药理研究
    5 本课题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及基线分析
        5.2 综合疗效分析
        5.3 安全性分析
        5.4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癌性发热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磁珠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气血两虚型癌因性疲乏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癌因性疲乏的西医研究进展
        1. CRF发病因素
        2. CRF的发病机制
        3. CRF的治疗现状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研究进展
        1. CRF病因病机
        2. CRF的中医辨证分型
        3. 中医干预CRF的手段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
        7.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
        2. 基线情况
        3. 治疗前两组指标对比
        4. 治疗效果资料
        5. 不良反应
    讨论
        1. 癌因性疲乏病因病机探讨及治疗方法确立
        2. 磁珠耳穴治疗癌因性疲乏机理探讨
        3. 十全大补方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机理探讨
        4. 治疗结果分析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流程图
    附录2 Piper疲乏修订量表
    附录3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中药白英抗肿瘤物质基础及其干预外泌体抑制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肺癌概述
    2 中医对肺癌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3 中药白英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4 外泌体在癌症转移中的作用
    5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白英总碱的化学成分研究
    前言
    1 实验部分
    2 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3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与鉴定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英甾体生物碱干预A549细胞外泌体抑制肿瘤转移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4)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1.1.1 2型糖尿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1.1.2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1.3 2型糖尿病的治疗
    1.2 中医对于2型糖尿病的认识
        1.2.1 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3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3.1 单味中药研究
        1.3.2 复方中药研究
    1.4 网络药理学的发展与研究进展
        1.4.1 网络药理学提出的背景与概念
        1.4.2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1.4.3 网络药理学面临的挑战
        1.4.4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价值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意义
第2章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
    2.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3.1 文献来源
        2.3.2 检索策略
        2.3.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3.4 文献筛选
        2.3.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 结果分析
        2.4.1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文献检索筛选结果
        2.4.2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文献发表年份及发表数量统计
        2.4.3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国家和地区分析
        2.4.4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文献作者所属研究机构分析
        2.4.5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文献发表期刊分布
        2.4.6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相关文献作者分布
        2.4.7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字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目的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数据库及软件
        3.3.2 金芪降糖片活性成分和潜在靶点的获得
        3.3.3 2型糖尿病相关靶点的确定
        3.3.4 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候选靶点的收集
        3.3.5 金芪降糖片“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3.3.6 候选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及关键靶点的筛选
        3.3.7 关键靶点的生物学功能与通路分析
        3.3.8 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
    3.4 研究结果
        3.4.1 金芪降糖片活性成分和靶点的收集
        3.4.2 2型糖尿病相关靶点的收集
        3.4.3 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候选靶点
        3.4.4 金芪降糖片“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构建
        3.4.5 候选靶点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及关键靶点的筛选
        3.4.6 GO生物功能富集分析
        3.4.7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4.8 分子对接验证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基因标志物比较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目的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患者临床信息的收集
        4.3.2 RNA数据收集和过滤
        4.3.3 临床因素和生存分析
        4.3.4 患者生存率与mRNA表达
        4.3.5 预后指数的构建
        4.3.6 风险分层和ROC曲线
        4.3.7 基因本体和通路富集分析
        4.3.8 患者临床信息的验证
    4.4 研究结果
        4.4.1 临床特征分析
        4.4.2 胰腺癌患者中的基因标志物分析
        4.4.3 预后基因标志物验证
        4.4.4 基因本体功能分析
        4.4.5 临床特征和预测预后的基因生物标志物比较
        4.4.6 非糖尿病胰腺癌患者的独立数据验证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三味中药活性成分及药动学参数的详细信息
附录 C 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
附录 D 交集靶点信息
附录 E 排名前三的活性成分与排名前五的靶蛋白分子对接3D和2D模式图
附录 F 胰腺癌与糖尿病的交叉验证误差曲线
附录 G 胰腺癌与非糖尿病的交叉验证误差曲线
附录 H 缩略词

(5)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方面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1.2 祖国医学对免疫概念的历史渊源
        1.3 祖国医学中的医药在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及应用
    2.西医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方面的研究
        2.1 慢性肾小球肾炎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概况
        2.2 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功能监测研究
        2.3 目前淋巴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2.4 现代医学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研究
第二部分 淋巴细胞亚群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1.临床实验设计方案
        1.1 病例选择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3.统计指标
    4.统计方法
    5.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5.2 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比较(均数±标准差)
        5.3 服用不同免疫抑制剂与未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5.4 不同证型间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6.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的肾炎免疫力低下患者用药经验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医案资料来源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医案的预处理
        2.4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2.5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3.研究结果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讨论
        4.1 王钢教授辨证思想挖掘讨论
        4.2 王钢教授的治疗大法特色数据挖掘讨论
        4.3 王钢教授治疗选方的数据挖掘讨论
        4.4 王钢教授治疗用药配伍特征数据挖掘分析
    5.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5.1 创新点
        5.2 不足之处
        5.3 研究展望
第四部分 典型医案
    医案一: 慢性肾炎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案
    医案二: 慢性肾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肺炎案
    医案三: 慢性肾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案
    医案四: 慢性肾炎合并病毒性肺炎案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二 图表范式对照表
    附录三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四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五 治法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六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七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临床中药学学科发展基本情况研究
        1 临床中药学的起源
        2 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与特征
        3 临床中药学教育现状
        4 临床中药学发展中的问题思考
    综述二、中药药学服务临床现状研究
        1 中药药学服务内容及现状
        2 中药药学服务工作中的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方案设计
    第一节 构建调研指标框架体系
    第二节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调研问卷设计
第二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分析
    第一节 医药护调研结果分析
        1 医药护的一般情况
        2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 医药护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4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
        5 医药护对中药临床药师职业的态度
    第二节 患者调研结果分析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2 患者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认知情况
        3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接受情况及满意度
        4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第三节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调研结果分析
        1 学员的一般情况
        2 基地培训现状
        3 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 培训需求
        5 培训能力评估
        6 培训后工作现状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提升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
    1 加强中药临床药学人才队伍建设
    2 拓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内容
    3 明确医药护患药学服务需求
    4 强化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队列研究及预后基因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常规治疗失败后晚期结直肠癌的选择与前景
        1. 化疗进展
        2. 靶向治疗
        3. 免疫治疗
        4. 其他免疫治疗方法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现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药干预406例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前瞻性队列研究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生存分析
        2.3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2.4 生活质量评价
    3. 讨论
        3.1 生存分析
        3.2 Cox回归分析预后因素探讨
        3.3 生活质量改善分析
        3.4 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与思考
        3.5 脾肾两虚证型、瘀毒内阻证型预后的探讨
第三部分 83例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ctDNA状态与预后相关性探索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外周血细胞肿瘤基因突变情况
        2.3 突变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ctDNA突变基因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2.5 基因突变与临床因素的关系
    3. 讨论
        3.1 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后晚期结直肠癌常见突变基因
        3.2 突变基因蛋白作用生物过程及通路分析
        3.3 ctDNA突变频率与预后的关系
        3.4 肿瘤突变负荷(TMB)与预后的关系
        3.5 ctDNA突变基因的分布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
        3.6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证型、八纲辨证与ctDNA的关系
    4. 结论
第四部分 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直肠癌疗效差异表达基因的生信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微矩阵数据的获取
        1.2 差异基因(DEGs)的筛选
        1.3 GO分析与KEGG分析
        1.4 功能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
        1.5 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网络的构建和Hub基因的筛选
        1.6 Hub基因生存分析
    2. 结果
        2.1 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DEGs
        2.2 DEGs的GO分析和KEGG分析
        2.3 GSEA分析
        2.4 PPI网络的构建及Hub基因筛选
        2.5 生存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基因富集分析
        3.2 PPI网络的构建、Hub基因的筛选及其临床意义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8)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探讨
    1 癌因性疲乏的研究概况
        1.1 癌因性疲乏的西医诊治进展
        1.2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证治概况
        1.3 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特点
    2 从肝脾探析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病机证型
        2.1 从肝脾辨析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病机
        2.2 从肝脾探究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主证
        2.3 脾虚肝郁作为大肠癌CRF主证的依据
    3 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
        3.1 健脾益气
        3.2 疏肝养肝
        3.3 清解余毒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化疗致荷瘤CRF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第二节 健脾疏肝解毒治法对CRF模型小鼠的药效观察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第三节 健脾疏肝解毒治法对 CRF 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 实验方法
        4 数据处理与生物信息分析方法
        5 实验结果
    第四节 健脾疏肝解毒治法对CRF模型小鼠肝代谢组学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 实验方法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5 实验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化疗所致大肠癌CRF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2 健脾疏肝解毒治法对CRF模型小鼠的药效观察
    3 健脾疏肝解毒法治疗CRF的机制探讨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综述
        参考文献
    2 发表论文
    3 参与课题
        3.1 主持的项目
        3.2 参与的项目
    4 交流学习
    5 获奖情况
附图
致谢

(9)益气养阴解毒方对早期肺癌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及代谢组学影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对象
        1.2.1 诊断标准
        1.2.2 入选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标准
        1.2.5 脱落标准
    1.3 样本量的估计
2.治疗方法
    2.1 化疗组(含铂类两药化疗)
    2.2 中药+化疗组(益气养阴解毒方+化疗)
    2.3 其他治疗
        2.3.1 试验期间不能使用的治疗和药物
        2.3.2 合并用药
    2.4 随访方法
    2.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2.5.1 观察指标
        2.5.2 疗效评定
    2.6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2.7 血清靶向代谢组学检测
        2.7.1 方法
        2.7.2 血清样品代谢组学分析
    2.8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随访结果
    3.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变化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的变化
    3.5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改善率比较
    3.6 不良反应观察
        3.6.1 两组治疗后消化道反应变化
        3.6.2 两组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
        3.6.3 两组治疗后肝肾功能的变化
    3.7 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3.7.1 肺癌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代谢特征比较
        3.7.2 化疗组治疗前后血清差异代谢物比较
        3.7.3 中药+化疗组治疗前后血清差异代谢物比较
4.分析与讨论
    4.1 肺癌的病因病机:正虚为先,因虚至实
    4.2 肺癌的证型研究:辨证论治,重视气阴
    4.3 益气养阴解毒方对中晚期肺癌疗效显着,调控免疫功能是其主要机制
    4.4 益气养阴解毒方的组方依据
    4.5 益气养阴解毒方治疗早期术后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4.5.1 改善中医症状及证候,提高生存质量
        4.5.2 改善T细胞和NK细胞的免疫功能
    4.6 肿瘤细胞通过代谢微环境调控免疫细胞代谢
    4.7 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4.7.1 早期肺癌根治术后患者氨基酸、脂肪酸及有机酸代谢的变化
    4.8 益气养阴解毒方调控早期肺癌患者机体代谢的作用
        4.8.1 益气养阴解毒方参与抑制肿瘤糖酵解过程
        4.8.2 益气养阴解毒方可能参与抑制肿瘤的能量代谢
        4.8.3 甘氨酰脯氨酸可能是益气养阴解毒方抑制早期肺癌患者异常代谢的标志物之一
5.结论
6.创新点
6.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献综述:肺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金复康口服液联合辅助化疗治疗术后Ⅰb-Ⅱ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多中心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治疗方案 1.4
    观察及测定指标 1.5
    分治疗阶段疗效指标 1.6
    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1.7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2.临床资料及结果 2.1
    受试者入组情况 2.2
    受试者基线资料的均衡性分析 2.3
    统计结果 3.讨论与分析 3.1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 3.2
    干预因素(金复康口服液)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3.3
    主要疗效指标(肺癌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应用现状 3.4
    结果分析 4.不足与展望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诊断标准 附录2
    第8版肺癌TNM分期标准 附录3
    文献综述 References
    (参考文献) 附录4
    已发表文章 附录5
    受试者入组知情同意书 附录6
    本研究病例观察表

四、最新中药治癌新药通过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型癌性发热的临床研究[D]. 张丽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磁珠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气血两虚型癌因性疲乏临床研究[D]. 朱梦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中药白英抗肿瘤物质基础及其干预外泌体抑制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研究[D]. 吴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D]. 宋博妮.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D]. 郭小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D]. 朴晶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队列研究及预后基因差异分析[D]. 曲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余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益气养阴解毒方对早期肺癌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及代谢组学影响的探讨[D]. 刘吟絮.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金复康口服液联合辅助化疗治疗术后Ⅰb-Ⅱ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多中心对照临床研究[D]. 范瑞.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最新治疗癌症的中药通过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