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E肉和DFD肉的感官识别、发生机制及处理

PSE肉和DFD肉的感官识别、发生机制及处理

一、PSE肉与DFD肉的感官鉴别、发生机理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罗强[1](2021)在《肉桂醛对猪肉品质及肌细胞成脂分化中脂滴重塑的影响》文中指出

侯艳茹[2](2021)在《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放牧和圈养两种饲养方式下的苏尼特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屠宰性能、肉品质指标和基本营养成分的差异性,并利用ATPase染色法、实时荧光定量和TMT差异蛋白组学技术对肌纤维特性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亚麻籽、乳酸菌或增加运动量三种方式对圈养苏尼特羊的肌纤维特性进行调控,结果如下:对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屠宰性能、肉品质和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放牧组的胴体深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胴体重、胴体长、屠宰率、净肉率、胴体肉骨比显着低于圈养组(P<0.05)。放牧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p H24和剪切力值、背最长肌的L*和粗脂肪含量、股二头肌的灰分含量均显着低于圈养组(P<0.05),股二头肌的a*和b*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这说明放牧羊的嫩度和色泽优于圈养羊,屠宰性能低于圈养羊。对肌纤维特性进行测定,发现放牧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MyHCⅠ和MyHCⅡx m RNA表达量、MDH和SDH的酶活力均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背最长肌的肌纤维密度、ⅡA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以及股二头肌中Ⅰ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均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背最长肌的LDH酶活力和股二头肌中ⅡB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显着低于圈养组(P<0.05)。这说明,放牧组氧化型肌纤维比例高,酵解型肌纤维比例低,肌肉的有氧代谢能力强。探究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发现,放牧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AMPKα2、Sirt1、MEF2C和COXⅣ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TMT差异蛋白组学分析显示,两种饲养方式下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共鉴定到123个差异蛋白,其中61个差异蛋白上调,62个差异蛋白下调。放牧组中,与慢肌纤维(氧化型肌纤维)相关的MYL3、MYH7、TNNC1、TNNI1、TNNT1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与氧化代谢相关的NDUFB8和SDHB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与糖酵解代谢相关的ALDOB和ALDOC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与肌纤维类型转化相关的Ca N蛋白在Ca2+信号途径中显着上调。以上试验结果说明,饲养方式主要通过氧化磷酸化途径、糖酵解/糖异生途径影响肌肉的代谢类型,通过Ca2+信号途径影响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等功能特性,通过Ca2+信号途径和AMPK信号途径影响肌纤维类型的转化。对改善圈养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日粮添加亚麻籽和乳酸菌都可以提高圈养苏尼特羊背最长肌中氧化型肌纤维的比例,增强肌肉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肌肉的嫩度;增加圈养苏尼特羊的运动量,提高了I型肌纤维的直径和横截面积,降低了肉的色泽和嫩度,延缓了p H的下降速率。以上结果说明,日粮营养对肌纤维特性的改变以及肉品质的提高更加有效,可以通过在圈养羊的日粮中添加亚麻籽或乳酸菌来改善圈养羊肉品质。

刘洋[3](2021)在《大竹鼠肌肉营养价值和粪污肥料化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大竹鼠是我国竹鼠品种中最大的一种。近年来大竹鼠养殖产业的快速增长,使大竹鼠供大于求情况在日益凸显。然而在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下,以食用性目的的竹鼠养殖产业已被禁养。让人们客观认识竹鼠食用价值,改变产品后续加工形式,使产业有效地转型迫在眉睫。而且规模化大竹鼠养殖场有大量粪污产生,如果得不到进行合理的消纳,不但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为深入了解大竹鼠食用营养价值,从营养层面讨论其食用价值,以及养殖过程中粪污肥料化的可行性。本研究对大竹鼠、中华竹鼠、鸡、猪、牛肌肉各10份样品的肉食用品质、营养品质进行测定,进而综合评价大竹鼠肌肉与日常消费动物肌肉营养价值的差异性;对大竹鼠、中华竹鼠、鸡、猪、牛、羊粪污各10份样品的总养分、有机碳、重金属、微量元素、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测定,综合分析大竹鼠粪污肥料化的是否可行。结果发现:1、大竹鼠肌肉食用品质、营养品质与中华竹鼠差异并不大,与日常消费鸡、猪、牛肌肉差异较大。大竹鼠肌肉中蛋白质及氨基酸营养品质不如日常消费的鸡、猪、牛肌肉营养品质,蛋白质占比为20.01%显着低于中华竹鼠、鸡、猪、牛肌肉(P<0.05);氨基酸指数为78.71,高于中华竹鼠和鸡的肌肉,低于牛、猪肌肉;脂肪酸营养品质较高,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较大;微量元素上有着较高的铜、铁、硒元素;维生素中维生素B2、维生素E含量较高。但根据目前大竹鼠的销售价格与营养价值看,食用性价比不高。建议不以食用性为目的的加工方式,应开拓其他加工利用方式的产品。2、大竹鼠粪污总养分为5.84%,与中华竹鼠粪污中的总养分差异不显着,显着低于其他实验动物粪污中的总养分(P<0.05);重金属元素砷、汞、铅、镉、铬含量为 0.016mg/kg、0.005mg/kg、12.5mg/kg、0.340mg/kg、13.3mg/kg。大竹鼠粪污其总养分、重金属等指标均适宜对其进行肥料化处理,有利该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型种养产业。

王新怡,杨鸿博,张一敏,董鹏程,罗欣,毛衍伟[4](2021)在《肉类品质快速无损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消费者对肉品质量和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一系列应用于肉类品质的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应运而生,这些技术的诞生也极大地促进了肉类工业的发展。该文概述了近年来出现的肉类快速分级、鉴别及品质研究技术,并重点对计算机视觉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和拉曼光谱技术在肉类品质研究中的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对肉类自动分级技术的科学研究及在产业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董文文[5](2020)在《山东省3个地方猪种屠宰性能和肉质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全面了解山东省3个地方猪种的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对分别来自山东省日照市五莲黑猪保种场、临沂市沂蒙黑猪保种场、胶州市里岔黑猪保种场的3个黑猪群,在同样的条件下从30 kg饲养到100 kg,五莲黑猪(WuLian Black,WLB)随机抽样14头,沂蒙黑猪(YiMeng Black,YMB)随机抽样13头,里岔黑猪(LiCha Black,LCB)随机抽样10头(体重约100 kg)进行屠宰测定,取背最长肌用于肉质特性的测定研究。研究的主要结果表明:1.体尺性状:屠宰的WLB、LCB、YMB在腰椎数上均差异不显着(P>0.05),在体长、胸围、胸椎数上差异显着(P<0.05),YMB和LCB在体高上差异不显着(P>0.05),且均显着高于WLB(P<0.05)。2.胴体性状:WLB和YMB在宰前活重、胴体重上显着低于LCB(P<0.05)。WLB和LCB在屠宰率上差异不显着(P>0.05)且均高于YMB(P<0.05)。YMB与LCB在眼肌面积、平均背膘厚、后腿比例上差异不显着(P>0.05),眼肌面积和后腿比例均显着高于WLB(P<0.05),平均背膘厚均显着低于WLB(P<0.05)。3.肉质性状:三个山东地方猪种在肉色、大理石纹评分、失水率、肌内脂肪含量、干物质含量等指标上差异均不显着(P>0.05)。WLB与YMB在pH24上差异不显着(P>0.05)、但均显着高于LCB(P<0.05)。YMB在嫩度上分别与WLB和LCB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WLB和LCB差异显着(P<0.05)。4.胶原蛋白和胆固醇含量的比较:胶原蛋白在三个山东地方猪种之间均差异不显着(P>0.05)。在胆固醇含量上,LCB和WLB,LCB和YMB差异均不显着(P>0.05),其中WLB与YMB差异显着(P<0.05)。5.抗氧化性指标比较:三个山东地方猪种在总SOD活力、MDA含量、T-AOC上均差异不显着(P>0.05),三个山东地方猪种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6.脂肪酸含量及其组成的比较:YMB和LCB的辛酸和花生酸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但显着高于WLB(P<0.05)。三个山东地方猪种的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YMB与LCB在EPA含量上差异不显着(P>0.05),但显着高于WLB(P<0.05)。7.氨基酸含量和组成的比较: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丙氨酸Ala、半胱氨酸Cys、缬氨酸Val等14种氨基酸含量上差异均不显着(P>0.05)。WLB和YMB精氨酸(Arg)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但显着低于LCB(P<0.05)。在必需氨基酸(EAA)含量、鲜味氨基酸(DAA)含量、总氨基酸含量(TAA)上差异均不显着(P>0.05),但在鲜味氨基酸(DAA)含量、总氨基酸含量(TAA)上LCB>WLB>YMB。本研究对山东三个地方猪种的体尺性状、肉质特性、肌肉胶原蛋白含量、抗氧化性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山东地方猪种选育提供了科学数据,而且可为山东地方猪种优质资源的开发以及优质肉猪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展锐[6](2020)在《三种抗氧化剂对典型真菌毒素诱导的凡纳滨对虾肌肉品质劣化的保护机理》文中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B1(AFB1)、T-2毒素、赭曲霉毒素(OTA)和呕吐毒素(DON)是普遍存在水产饲料中的典型强毒性真菌毒素,易在凡纳滨对虾体内蓄积并引发氧化应激反应诱导其肌肉品质下降,但现有研究难以揭示真菌毒素诱导虾肉品质下降的根本原因。槲皮素、芦丁和茶多酚是具有强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的绿色抗氧化剂,已广泛应用于防控对虾生长特性降低和消化道损伤等不利影响,但其对虾肉品质变化的保护作用未见报道。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四种真菌毒素(AFB1、T-2、OTA、DON)和三种抗氧化剂(槲皮素、芦丁、茶多酚)经20 d定期剂量递增法同步暴露凡纳滨对虾,从肌肉组织损伤、基础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组成、蛋白质变性及其组成等角度分析真菌毒素对对虾肌肉品质的影响及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并通过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筛选与真菌毒素和抗氧化剂显着相关联的差异指示蛋白,从分子水平上解析真菌毒素诱导对虾肌肉品质下降和抗氧化剂保护作用的根本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四种毒素暴露导致对虾肌肉显微结构损伤,致使虾肉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下降,如肌肉肌纤维间隙显着扩大、肌节断裂、炎症现象等,且存在剂量依赖性。三种抗氧化剂在试验前中期(4-12 d)对对虾肌肉相关损伤有显着缓解作用,但在后期(16-20 d)不明显,说明0.20-0.08%槲皮素、0.30-1.20%芦丁、0.04-0.16%茶多酚对四种毒素引起肌肉显微结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与抗氧化剂具有保护细胞完整性的作用密切相关。(2)四种毒素暴露能引发对虾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致使其肌肉各类营养成分过度氧化而导致虾肉营养品质下降。经四种毒素暴露20 d后,对虾肌肉基础营养成分含量(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降低7.61-9.22%,必需氨基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且其指数下降8.14-10.71%,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降低16.63-18.40%。在试验前中期(4-12 d),槲皮素、芦丁和茶多酚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减弱对虾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说明抗氧化剂对四种毒素暴露引起的虾肉各类营养成分含量降低有抑制作用,且槲皮素的保护作用更显着,添加槲皮素组对虾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接近于空白对照组。(3)四种毒素暴露均能诱导对虾肌肉蛋白质严重变性,导致虾肉营养品质下降。经四种毒素暴露20 d后,对虾肌动球蛋白盐溶性、Ca2+-ATPase活性、巯基含量和ATP感度显着降低(P<0.05),表面疏水性显着增高(P<0.05),其中Ca2+-ATPase活性、巯基含量和表面疏水性与毒素暴露剂量显着相关(R2=0.86-0.99),可作为真菌毒素诱导对虾肌肉蛋白质变性的潜在评价指标。槲皮素和芦丁对四种毒素引起的对虾蛋白生化特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减弱和抑制作用,各指标在试验前中期(4-12 d)接近空白对照组,但茶多酚总体作用较弱,茶多酚对T-2和DON引起的Ca2+-ATPase活性和巯基含量降低无明显作用。(4)真菌毒素暴露能引起对虾机体基因和细胞毒性效应,抑制DNA和RNA合成,进而影响其蛋白质组成。从试验中期(12 d)角度看,四种毒素暴露诱导对虾肌肉中肌浆蛋白、肌基质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碱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增高(P<0.05)。槲皮素、芦丁和茶多酚在试验中期对不同毒素引起的对虾肌肉蛋白质组成变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单独毒素组相比,抗氧化剂实验组对虾肌浆蛋白、肌基质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含量的升高幅度在14.04-37.16%之间。采用SDS-PAGE筛选出差异蛋白条带,再利用LC-MS/MS技术鉴定差异蛋白点,发现与四种毒素(AFB1、T-2、OTA和DON)和三种抗氧化剂相关联的目标蛋白数量分别为11、10、8和11个,其中催化机体能量代谢的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BA)和精氨酸激酶(AK)以及调控蛋白质翻译的翻译起始因子(EIF)的表达水平与毒素和抗氧化剂均显着相关,可作为典型真菌毒素诱导对虾肌肉品质下降和抗氧化剂保护作用的差异指示蛋白。综上所述,AFB1、T-2、OTA和DON暴露引起对虾肌肉组织损伤、营养成分降低、蛋白质组成及其生化特性显着变化,最终导致对虾肌肉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下降,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毒素诱导了特定功能性蛋白异常表达,引起对虾体内能量代谢紊乱、氧化还原反应异常及蛋白质合成障碍等不利影响。四种毒素对对虾肌肉品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毒性差异,其毒性作用大小依次为AFB1>T-2>OTA>DON。而槲皮素、芦丁和茶多酚在试验前中期(槲皮素:0.20-0.08%,芦丁:0.30-1.20%,茶多酚:0.04-0.16%)可以有效防控由真菌毒素暴露引起的对虾肌肉品质变化,且三种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大小依次为槲皮素>芦丁>茶多酚,其原因源于它们能保护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可通过抗氧化和调控蛋白表达起到解毒、抗炎和保护组织器官等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凡纳滨对虾养殖及加工过程中真菌毒素的危害监控及运用抗氧化剂防控其危害提供理论参数及技术指导。

陈祉岐[7](2020)在《不同品种猪肉品质特性及瘦肉型商品猪肉质量分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猪肉质量分级标准的制定是我国猪肉市场优质优价的有效依据。我国相比国外的猪肉分级起步较晚,目前现有质量分级标准是2009年和2012年先后修订的猪肉分级行业标准。随着育种水平的提升,目前猪胴体性能发生较大改变,之前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如今的猪胴体情况。同时我国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分割肉消费市场,对分割肉等级标准的需求显得尤为突出。基于此,本文针对不同地方品种和瘦肉型大宗商品猪肉质量特性进行差异分析,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猪肉质量分级模型及我国特色猪分割肉——五花肉的分级图谱。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猪肉质量分级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纯种东北民猪、巴民黑猪、北京黑猪、五指山猪四种地方品种猪肉和瘦肉型商品猪肉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品种猪肉质量特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瘦肉型商品猪和地方猪品种的持水性、嫩度、pH值、肌内脂肪、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宰后1 h的四种地方猪外脊pH值均高于瘦肉型商品猪,纯种东北民猪和巴民黑猪外脊的剪切力值显着低于瘦肉型商品猪(P<0.01),嫩度较好;此外,纯种东北民猪和巴民黑猪外脊的肌内脂肪、蛋白质含量均显着高于瘦肉型商品猪(P<0.05)。这些结果可为瘦肉型商品猪质量分级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以瘦肉型商品猪胴体为研究对象,拟构建猪胴体分级模型。本研究采集了316头瘦肉型商品猪胴体数据,结果显示屠宰排酸后胴体重范围为57.70~106.80 kg;瘦肉率范围为44.22~63.35%,5~6肋和5~6腰椎眼肌面积分别为26.00~66.00 cm2和23.00~76.00 cm2;平均背膘厚度最大处为颈胸结合处,其中最大背膘厚度达到61.25 mm;平均背膘厚度最小处为11~12肋处,其中最小背膘厚度达到13.51mm;背膘厚度按照从头至尾方向即颈胸结合处到5~6腰椎处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在达到最后一肋(第十四肋)时出现小幅增大。采用主成分回归的方法对所采集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商品猪胴体产量预测模型:瘦肉率(%)=0.745+0.006×6~7肋背膘厚度-0.006×胴体重量+0.002×5~6肋眼肌面积,R2=0.842;并结合背膘厚度、胴体重等指标对猪胴体等级进行了综合评价,将商品猪等级划分为1级至4级共4个等级。(3)五花肉是我国居民喜好的特色部位肉,目前尚缺乏五花肉质量分级标准。以采集的125个瘦肉型商品猪五花分割肉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五花肉截面照片中的瘦肉和肥肉使用MATLAB进行图像处理,提取其中的瘦肉占比、瘦肉层数、瘦肉区域数、皮下脂肪厚度、瘦肉均匀度等特征参数,进行五花分割肉等级标准研究。结果显示瘦肉占比、瘦肉层数、瘦肉区域数与感官评价等级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皮下脂肪厚度、瘦肉均匀度与感官评价等级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构建的五花分割肉等级预测方程为:y=1.434+3.445×瘦肉均匀度-0.288×瘦肉区域数,R2=0.859;并根据特征参数结合采集图像情况,构建了从1级至5级共5个等级的五花分割肉等级图谱,以实现五花分割肉等级的快速鉴别。

刘先先[8](2019)在《猪肌肉糖原酵解潜能、pH及系水力表型变异的分子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洋三元杜长大杂交猪是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上推广的主流品种,其生长速度快,产肉量大,经济效益好,但是猪肉的品质较差,主要表现在其终p H值低和滴水损失严重。猪屠宰时肌肉的糖原酵解潜能(GP,Glycolytic potential)与终p H值,滴水损失及肉的加工特性密切相关,然而这种特性的遗传基础仍然知之甚少。为了研究影响猪GP,p H及滴水损失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首先利用猪60K芯片对610头杜长大商品猪和336头二花脸猪与GP性状相关的5种肉质性状进行GWAS分析,结果在二花脸群体和杜长大群体中分别定位到与肉质性状显着相关的28个和9个SNPs。杜长大杂交群体相对于其始祖纯种来说,连锁不平衡程度较低,精细定位相对较容易。因此,接下来我们在杜长大群体中进一步解析GP,p H及滴水损失等相关肉质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我们首先在商品猪SSC3,4及15上检测到影响糖原含量(RG,Residual glycogen)的QTL。其中SSC15 QTL达到了全基因组显着性水平(P=2.54E-11),并且该位点与影响肉色红度(a*值)及肉色评分的QTL重叠,该位点临近一个已知的影响GP的酸肉基因PRKAG3。然后,通过目标区域重测序,精细定位,单倍型分析,验证群体关联分析以及PRKAG3基因表达,AMPK酶活性检测,我们证实这个与RG最强的关联信号是由PRKAG3中一个低频(MAF=0.014)突变R200Q(即RN-突变)引起的。而后,在模型中固定R200Q后再做关联分析,发现另外三个影响糖原含量的QTLs。继而,我们推断SSC3上的主效QTL是由我们之前鉴定的PHKG1基因中的剪切突变(g.8283C>A)引起的。基于功能注释,SSC4上的TMCO1基因及scaffold上的CKB基因被认为是其他两个基因座位上的关键候选基因。这两个位点上的最强关联SNP与PRKAG3 R200Q对糖原含量有显着的互作效应。此外,在同时固定PRKAG3 R200Q及PHKG1 g.8283C>A的关联分析结果中还发现了一些对糖原含量(P<10E-04)影响较小的常见突变。随后,我们利用杜长大,F2家系及苏太3个具有相似遗传背景的群体60K芯片数据,对RG进行荟萃GWAS分析。结果发现SSC3,5,15,23上有显着关联信号,其强候选基因分别为PHKG1,SMUG1,PRKAG3及G6PD。针对SSC15信号,我们进一步发现PRKAG3 R200Q仅在杜长大群体中存在分离,而F2和苏太猪父母本都是野生型(RR)纯合子。故我们再直接对F2和苏太两个群体做荟萃分析,结果在SSC15上118.66 Mb处检出信号,提示除R200Q外,PRKAG3基因还存在其他的因果突变位点或者SSC15上有其他候选基因影响肌糖原。在F2群体中,我们利用493个个体的肝脏组织和肌肉组织的DGE数据与p H,滴水损失,GP及其相关组分等22个肉质性状进行相关性(QTT,Quantitative trait transcript)分析,再结合GWAS,e QTL,基因富集分析及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以鉴定与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及生物学通路。QTT结果发现,与GP显着相关的基因FOS-JUNB构成了一个影响糖代谢的基因通路。整合p QTL,e QTL及QTT分析鉴定到SSC13上有影响半膜肌48h滴水损失的候选基因GALNT15,SSC2上有影响宰后24h p H下降速率的候选基因HTATIP2。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一个与糖原代谢和能量代谢通路显着相关的模块。最后,我们利用猪嵌合家系F6群体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对RG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在SSC2,3,7,9,13,15及18上检测到影响RG的信号。其中SSC15上的一个SNP rs343877498(126.01 Mb,P=1.06E-09)达到了基因组显着水平,其临近PRKAG3基因,其次等位基因频率为0.33,加性效应为2.27μmol/g。此外,我们还检测到一些关键候选基因:EPB41L4A,PKDCC,RIN3,FAM163A,NEK10及CLDN18。综上所述,我们利用4个较大规模的遗传分析群体在SSC2,3,4,5,7,9,13,15及18上定位到影响RG的QTL,同时发掘或验证了一些重要的候选基因,而且揭示了杜长大猪肌糖原含量除了主要受两个低频大效应因果突变(PRKAG3 R200Q及PHKG1 g.8283C>A)影响外,还受到多个微效常见突变共同调控。本研究加深了对猪肉质性状分子遗传机理的认识,不仅提供了更多用于猪肉品质性状育种的分子标记,而且为最终鉴别这些性状的因果基因或因果突变点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王馨颖[9](2019)在《狍肉营养成分分析与保存时间及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冬季选取了4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典型狍养殖场进行采样,每个养殖场选取了1只3岁左右,体重在30kg34kg之间的成年狍,屠宰后在不同部位取样,同时采集血液样本,经过分析结果如下:试验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试验一:对狍肉常规营养成分、肉质进行了分析,对比了家养狍肉和野狍肉在营养成分和品质的差异。不同部位和不同地点的狍肉营养成分和肉质分析结果:各部位的狍肉的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前腿部的Ca含量高于背部、腹部、后腿部,差异极显着(P<0.01);腹部的P含量高于背部,差异显着(P<0.05),其他部位差异不显着(P>0.05)。狍肉中共含有16种氨基酸,10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占40.0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20.31%,ω-6系与ω-3系脂肪酸的比值为12.87:1。家养狍肉和野狍肉的水分、粗脂肪、粗蛋白以及灰分含量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家养狍肉和野狍肉的背部、腹部、前后腿部四个部位的Ca和P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家养狍肉和野狍肉的背部、腹部、前腿部和后腿部肉的pH值大小排序均为前腿肌>后腿肌>腹部>背部。试验二:研究在不同温度下肉pH值和失水率的变化。将新鲜狍肉分别储藏在4℃、20℃以及-20℃条件下,在4℃条件下,分别在0h、6h、12h、18h、24h、36h、48h、72h、96h;在20℃条件下分别在0h、6h、12h、18h、24h;在-20℃条件下,分别在0d、5d、10d、15d、20d、30d;对pH值和失水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4℃的条件下,随着储藏的时间的延长,肉的pH值均呈下降的趋势,而失水率先升高,在36h时到达最高点,直至48h时失水率开始下降;在20℃的条件下,pH值在前18h内均呈下降趋势,从18h开始上升,到24h之内平稳,24h后失水率开始下降。在-20℃的条件下,pH值呈下降趋势,在20d到30d时,pH值基本稳定,在6.03左右,失水率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试验三:对狍血液的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并与与梅花鹿血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取肉样本的同时进行血液的采集。选取了2个梅花鹿场,在每个梅花鹿场选择了健康、体重基本一致的4头梅花梅花鹿,采取静脉血,采血后经过离心及取上清液后冷冻处理,分别进行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狍血中的尿素氮、谷丙转氨酶含量低于梅花鹿血中的含量,差异显着(P<0.05),狍血中的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含量低于梅花鹿血中的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白蛋白、总蛋白、球蛋白、葡萄糖、淀粉酶、胆固醇、肌酐、肌酸激酶等差异不显着(P>0.05)。4组狍血的样品球蛋白含量高于1组和2组采集的血样球蛋白含量,差异显着(P<0.05);4组采集的狍血的样品葡萄糖含量高于1组采集血样的葡萄糖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三只狍血液样品的其余指标均差异不显着(P>0.05)。

黄中秋[10](2017)在《宰前处理对黄羽肉鸡应激与鸡肉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预防大规模、大范围禽流感疫情的出现,政府正推行黄羽肉鸡规模化、规范化屠宰。因此,探讨黄羽肉鸡集中屠宰过程肉鸡应激与鸡肉品质改善对促进冰鲜鸡的市场接受度有积极作用。论文通过研究宰前急性淋浴时间、吊挂时间及吊挂室光照照度值三方面对黄羽肉鸡应激生理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探讨其发生机理,以期在黄羽肉鸡集中屠宰过程中,提高动物福利和鸡肉品质,并为黄羽肉鸡集中屠宰工艺提供改进措施及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夏季,华南地区普遍采用急性淋浴对屠宰前黄羽肉鸡进行清洗和降温。本实验得出在急性淋浴期间,黄羽肉鸡应激反应010 min呈增强趋势,1015 min进入适应期,1520 min进入疲劳期,鸡肉品质淋浴至15 min时最佳。淋浴至15 min时沥血时间(35±4 s),沥血量(36.01±3.11 g)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显着大于其它实验组(p<0.05);淋浴15min时断翅断骨率最低(4.2±0.1)%;宰后45 min肌糖原含量胸肉(3.54±0.11 mg/g组织)、腿肉(2.93±0.06 mg/g组织)均显着小于淋浴5 min和10 min组,而p H24h(6.08±0.05)显着大于淋浴20 min组;24 h胸肉滴水损失率(4.54±0.11)和蒸煮损失率(15.89±0.24)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淋浴15 min胸肉弹性(0.83±0.05)、腿肉弹性(0.69±0.04)显着大于对照组和其它实验组(p<0.05)。即宰前急性淋浴最优时间为15 min,此时黄羽肉鸡应激最小,鸡肉品质最优。2、在商业加工中,击晕之前的吊挂是不可避免的,但吊挂时间暂无统一标准。本实验得出在吊挂120 s期间,吊挂初期应激最强烈,之后进入缓和期,60 s后进入疲劳期。吊挂至60 s时,血浆中ACTH含量(171.53 ng/L)和CORT含量(5.47 ng/mL)显着低于对照组和其它实验组(p<0.05);肌糖原含量胸肉(3.76±0.07 mg/g组织)、腿肉(2.55±0.13 mg/g组织)显着小于对照组;pH24 h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宰后24 h鸡肉蒸煮损失率胸肉(15.88±0.04)%、腿肉(18.64±0.16)%均显着大于对照组,但小于吊挂90 s和120 s时鸡肉蒸煮损失率;吊挂60 s时胸肉弹性(0.67±0.04)、硬度(143.24±24.26 g)(p<0.05)均显着小于对照组和吊挂30 s实验组,但大于其它实验组。即最佳吊挂时间为60 s。3、黄羽肉鸡对光照较为敏感,目前集中屠宰生产线吊挂室的光照照度值还没有统一标准。本实验得出照度值在10210 lx范围时,低照度值时黄羽肉鸡各应激反应更迟缓,在高照度值不容易平缓,肉鸡自我调节时间长,宰后鸡肉品质变差。照度值为60 lx时,警觉潜伏期时间(1.1±0.1 s)显着大于其它实验组;沥血量(44.70±0.13 g)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但显着大于其它实验组;pH24 h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宰后24 h胸肉剪切力值(50.90±1.89 N)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但显着大于其它实验组。因此,肉鸡吊挂后使用低于60 lx的照度值以减少肉鸡应激,提高鸡肉品质。黄羽肉鸡以散养为主,对环境应激的耐受性优于笼养的白羽肉鸡,本研究结论是:黄羽肉鸡宰前急性淋浴时间最优为15 min,吊挂时间为60 s,吊挂室光照照度值低于60 lx时肉品质最佳。

二、PSE肉与DFD肉的感官鉴别、发生机理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SE肉与DFD肉的感官鉴别、发生机理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2)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国内外羊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内外羊产业发展概况
        1.1.2 饲养方式对羊肉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1.2 羊肉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1.2.1 色泽
        1.2.2 嫩度
        1.2.3 风味
        1.2.4 保水性
        1.2.5 pH值
    1.3 骨骼肌纤维概况
        1.3.1 骨骼肌纤维的结构
        1.3.2 骨骼肌纤维的分类及其鉴定
        1.3.3 影响骨骼肌纤维组成的因素
    1.4 骨骼肌纤维与肉品质的关系
        1.4.1 骨骼肌纤维对肌肉色泽的影响
        1.4.2 骨骼肌纤维对肌肉嫩度的影响
        1.4.3 骨骼肌纤维对肌肉风味的影响
        1.4.4 骨骼肌纤维对肌肉保水性的影响
        1.4.5 骨骼肌纤维对肌肉宰后p H值的影响
    1.5 调控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分子机制
        1.5.1 Ca~(2+)信号途径
        1.5.2 AMPK信号途径
        1.5.3 PPARβ/δ信号途径
    1.6 蛋白组学在肉品质和肌纤维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1.7 骨骼肌纤维特性的调控方式
        1.7.1 不饱和脂肪酸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调控
        1.7.2 乳酸菌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调控
        1.7.3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调控
    1.8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以及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及来源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设计
        2.2.1 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差异性研究
        2.2.2 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肉肌纤维特性的差异性研究
        2.2.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影响机制的研究
        2.2.4 改善圈养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技术研究
    2.3 试验方法
        2.3.1 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测定
        2.3.2 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的测定
        2.3.3 肌纤维特性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2.3.4 差异蛋白组学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影响
        3.1.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3.1.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肉品质指标的影响
        3.1.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营养成分的影响
        3.1.4 小结
    3.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ATPase染色结果
        3.2.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My HC m RNA表达量的影响
        3.2.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相关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3.2.4 小结
    3.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影响机制的研究
        3.3.1 饲养方式对肌纤维特性相关调控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2 不同饲养方式下肌纤维特性相关差异蛋白的分析
    3.4 改善圈养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技术研究
        3.4.1 日粮添加亚麻籽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
        3.4.2 日粮添加乳酸菌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
        3.4.3 增加运动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大竹鼠肌肉营养价值和粪污肥料化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竹鼠简介
        1.1 竹鼠种类
        1.2 竹鼠养殖现状
    2 肉类的品质评价
        2.1 食用品质
        2.2 卫生品质
        2.3 加工品质
        2.4 营养品质
        2.5 人文品质
    3 粪污综合利用
        3.1 畜禽粪污污染现状
        3.2 畜禽粪污肥料化
        3.3 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的影响
    4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竹鼠肌肉营养成分对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肌肉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竹鼠肌肉品质的比较
        2.2 大竹鼠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
        2.3 大竹鼠肌肉的氨基酸组成
        2.4 大竹鼠肌肉中必需氨基酸营养品质评价
        2.5 大竹鼠肌肉中脂肪酸组成
        2.6 大竹鼠肌肉中矿物质含量
        2.7 大竹鼠肌肉中的维生素组成
    3 讨论
        3.1 肌肉的食用品质
        3.2 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
        3.3 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及氨基酸的品质评价
        3.4 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
        3.5 肌肉中矿物质及维生素组成及含量
    4 结论
第三章 大竹鼠粪污的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竹鼠粪污中总养分与有机质含量比较
        2.2 大竹鼠粪污中重金属及微量元素含量比较
        2.3 大竹鼠粪污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含量比较
    3 讨论
        3.1 粪污中养分及有机质比较
        3.2 粪污中微量元素、重金属元素及四环素类抗生素含量分析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肉类品质快速无损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视觉系统技术
    1.1 计算机视觉系统技术原理
    1.2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肉类分级中的应用
    1.3 计算机视觉在肉类分级中常用的分类算法
2 近红外光谱技术
    2.1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在肉类分级中的应用
    2.2 近红外光谱在肉类研究中常用的化学计量法
3 拉曼光谱技术
    3.1 拉曼光谱技术原理
    3.2 拉曼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在肉类分级鉴定中的应用
    3.3 拉曼光谱在肉类研究中常用到的化学计量法
4 结语

(5)山东省3个地方猪种屠宰性能和肉质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世界猪肉产量现状
    1.2 猪肉品质研究概述
        1.2.1 肉质性状研究指标
        1.2.1.1 肌肉胴体品质
        1.2.1.2 肌肉肉质特性
        1.2.2 猪肉品质研究技术
        1.2.2.1 超声成像技术
        1.2.2.2 光学成像技术(visual carcass system,VCS)
        1.2.2.3 蛋白组学(Proteomics)分析技术
        1.2.2.4 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1.3 肉质分子生物学研究
    1.4 中国猪种资源现状
    1.5 山东三个地方猪种简介
        1.5.1 五莲黑猪(WuLian Black,WLB)
        1.5.1.1 中心产区及分布
        1.5.1.2 产区自然条件
        1.5.1.3 品种来源及发展
        1.5.1.4 品种生物学特性
        1.5.1.5 饲养管理
        1.5.1.6 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
        1.5.1.7 品种评估
        1.5.2 沂蒙黑猪(YiMeng Black,YMB)
        1.5.2.1 中心产区及分布
        1.5.2.2 产区自然条件
        1.5.2.3 品种特征和性能
        1.5.2.4 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
        1.5.2.5 品种评估
        1.5.3 里岔黑猪(LiCha Black,LCB)
        1.5.3.1 中心产区及分布
        1.5.3.2 产区自然条件
        1.5.3.3 品种特性和性能
        1.5.3.4 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
        1.5.3.5 品种评估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猪的分组及测定性状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体尺及胴体性状的测定
    2.4 肉质性状的测定指标及其方法
        2.4.1 肌肉样前处理
        2.4.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5 数据的记录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个山东地方猪种的体尺性状比较
    3.2 三个山东地方猪种的屠宰性状比较
    3.3 三个山东地方猪种的常规肉质性状比较
    3.4 三个山东地方猪种的肌肉胶原蛋白、肌苷酸、胆固醇比较
    3.5 三个山东地方猪种的肌肉抗氧化性指标比较
    3.6 三个山东地方猪种肌肉脂肪酸组成比较
    3.7 三个山东地方猪种肌肉氨基酸组成比较
    3.8 肌肉胶原蛋白与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9 T-AOC、SOD、MDA与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10 肌肉脂肪酸组分与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11 肌肉氨基酸组分与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地方猪种的常规肉质性状
    4.2 关于地方猪种的肌肉胶原蛋白性状
    4.3 关于地方猪种的肌肉抗氧化性状
    4.4 关于地方猪种的肌肉脂肪酸组成
    4.5 关于地方猪种的肌肉氨基酸组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三种抗氧化剂对典型真菌毒素诱导的凡纳滨对虾肌肉品质劣化的保护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凡纳滨对虾简介
    1.2 真菌毒素及其危害
        1.2.1 真菌毒素
        1.2.2 真菌毒素危害
        1.2.3 水产饲料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现状
        1.2.4 真菌毒素对水产动物的蓄积作用
    1.3 对虾肌肉品质评价及其在应激条件下的变化
        1.3.1 对虾肌肉品质评价方法
        1.3.2 应激条件对对虾肌肉品质的影响
    1.4 蛋白质组学主要研究技术及其应用
        1.4.1 蛋白质组学定义
        1.4.2 定量高通量蛋白质组学
        1.4.3 蛋白质组学在肉质中的应用
    1.5 抗氧化剂保护作用及其运用
        1.5.1 抗氧化剂定义和分类
        1.5.2 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及其运用
    1.6 立题背景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典型真菌毒素和抗氧化剂对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微观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对虾蓄积染毒实验
        2.2.2 对虾肌肉组织微观结构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真菌毒素对对虾肌肉组织微观结构的影响
        2.3.2 抗氧化剂对对虾肌肉组织微观结构的影响
        2.3.3 抗氧化剂和毒素联合暴露对对虾肌肉组织微观结构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3 基于营养成分变化解析真菌毒素对对虾肌肉品质的影响及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对虾蓄积染毒实验
        3.2.2 水分含量的测定
        3.2.3 粗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4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3.2.5 灰分含量的测定
        3.2.6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2.7 氨基酸评分分析
        3.2.8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3.2.9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真菌毒素暴露对对虾肌肉基础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3.3.2 抗氧化剂和真菌毒素联合暴露对对虾肌肉基础营养成分的影响
        3.3.3 真菌毒素暴露对对虾肌肉氨基酸组成及评分的影响
        3.3.4 抗氧化剂和真菌毒素联合暴露对对虾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3.3.5 真菌毒素对对虾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3.6 抗氧化剂和真菌毒素联合暴露对对虾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基于蛋白生化特性解析真菌毒素对对虾肌肉品质的影响及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对虾蓄积染毒实验
        4.2.2 对虾肌肉肌动球蛋白提取
        4.2.3 肌动球蛋白盐溶性的测定
        4.2.4 肌动球蛋白Ca2+-ATPase活性的测定
        4.2.5 肌动球蛋白巯基含量的测定
        4.2.6 肌动球蛋白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4.2.7 肌动球蛋白ATP感度的测定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对虾肌动球蛋白盐溶性的变化
        4.3.2 对虾肌动球蛋白Ca2+-ATPase活性的变化
        4.3.3 对虾肌动球蛋白巯基含量的变化
        4.3.4 对虾肌动球蛋白ATP感度的变化
        4.3.5 对虾肌动球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5 基于蛋白质组成解析真菌毒素对对虾肌肉品质的影响及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对象
        5.1.2 实验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对虾蓄积染毒实验
        5.2.2 对虾肌肉中不同蛋白质成分的提取
        5.2.3 对虾肌肉蛋白分类成分含量的测定
        5.2.4 SDS-PAGE分析对虾肌肉可溶性蛋白组成变化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真菌毒素对对虾肌肉蛋白质组成的影响
        5.3.2 抗氧化剂和毒素联合暴露对对虾肌肉蛋白质组成的影响
        5.3.3 AFB_1和抗氧化剂对对虾肌肉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5.3.4 T-2和抗氧化剂对对虾肌肉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5.3.5 OTA和抗氧化剂对对虾肌肉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5.3.6 DON和抗氧化剂对对虾肌肉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6 典型真菌毒素诱导对虾肌肉品质劣化及抗氧化剂保护作用的差异蛋白识别
    6.1 材料与仪器
        6.1.1 实验对象
        6.1.2 实验试剂
        6.1.3 仪器与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对虾蓄积染毒实验
        6.2.2 可溶性蛋白提取及SDS-PAGE分析
        6.2.3 LC-MS/MS分析及鉴定差异蛋白质
        6.2.4 数据检索及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AFB_1和抗氧化剂联合暴露对虾肌肉中差异蛋白识别
        6.3.2 T-2和抗氧化剂联合暴露对虾肌肉中差异蛋白识别
        6.3.3 OTA和抗氧化剂联合暴露对虾肌肉中差异蛋白识别
        6.3.4 DON和抗氧化剂联合暴露对虾肌肉中差异蛋白识别
    6.4 讨论
    6.5 小结
7 总论、创新意义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意义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不同品种猪肉品质特性及瘦肉型商品猪肉质量分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品种对猪肉食用品质的影响
        1.1.1 我国地方猪品种
        1.1.2 猪肉品质影响因素
        1.1.3 品种对猪肉品质的影响
    1.2 国内外猪胴体质量分级标准
        1.2.1 美国猪胴体分级概况
        1.2.2 加拿大猪胴体分级概况
        1.2.3 日本猪胴体分级概况
        1.2.4 欧盟猪胴体分级概况
        1.2.5 我国猪胴体分级概况
    1.3 猪胴体质量分级研究进展
        1.3.1 猪胴体瘦肉率估测的研究综述
        1.3.2 计算机技术在猪胴体瘦肉率估测上的应用
    1.4 猪分割肉质量分级概况
        1.4.1 分割肉种类
        1.4.2 分割肉分级
    1.5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品种猪肉的食用品质差异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本的选取与制备
        2.2.2 pH值的测定
        2.2.3 蒸煮损失的测定
        2.2.4 剪切力的测定
        2.2.5 色差的测定
        2.2.6 水分含量的测定
        2.2.7 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
        2.2.8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9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样本基本信息
        2.3.2 不同品种间猪肉肉质性状比较
        2.3.3 不同品种及部位间营养成分比较
        2.3.4 肉质性状与营养成分间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4.1 pH值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2.4.2 肌内脂肪与食用品质的关系
        2.4.3 不同品种间猪肉品质的差异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猪胴体分级预测模型建立
    3.1 材料与样本
        3.1.1 实验动物选取
        3.1.2 实验工具
    3.2 实验方法
        3.2.1 胴体数据采集
        3.2.2 指标测定部位及方法
        3.2.3 统计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胴体指标基本统计信息
        3.3.2 胴体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3.3.3 主成分分析
        3.3.4 瘦肉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3.3.5 商品猪胴体性状的分布规律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割部位五花肉分级模型构建
    4.1 实验材料与工具
        4.1.1 实验样本
        4.1.2 实验工具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样本的制备
        4.2.2 五花肉样本图像信息采集
        4.2.3 五花分割肉图像信息的提取
        4.2.4 五花分割肉等级评定指标及相关概念
        4.2.5 数据统计方法
        4.2.6 五花肉分割感官等级的界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五花肉样本图像信息基本统计
        4.3.2 五花肉样本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4.3.3 不同等级间五花分割肉指标的多重比较
        4.3.4 五花分割肉等级预测模型的建立
        4.3.5 五花分割肉等级图谱的构建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猪肌肉糖原酵解潜能、pH及系水力表型变异的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肉质性状概述
    1.2 猪肉品质的评价指标
        1.2.1 肌糖原酵解潜能(GP)
        1.2.2 pH值
        1.2.3 系水力
    1.3 影响糖原代谢的因素
    1.4 猪肉品质遗传解析技术研究进展
        1.4.1 候选基因法
        1.4.2 标记-QTL连锁分析法
        1.4.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1.4.4 多组学的系统生物学策略
    1.5 影响猪GP主效QTL的遗传解析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正文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群体
        2.2.2 肉质性状表型测定
        2.2.2.1 宰后45min肌肉组织中剩余糖原含量测定
        2.2.2.2 肌肉组织乳酸含量的测定
        2.2.2.3 其他肉质表型测定
        2.2.3 统计分析方法与模型
        2.2.3.1 肉质性状简单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2.2.3.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2.3.3 群体层化分析
        2.2.3.4 单倍型框的构建
        2.2.3.5 PRKAG3基因及PHKG1基因的SNP选择及位点分型
        2.2.3.6 单个位点或者单倍型与肉质性状的关联性
        2.2.3.7 SNP-SNP互作分析
        2.2.3.8 进化树分析
        2.2.3.9 肌肉组织RNA提取及cDNA合成
        2.2.3.10 PRKAG3基因qRT-PCR
        2.2.3.11 AMPK酶活性检测
        2.2.3.12 F2资源家系肌肉和肝脏组织RNA提取及数字基因表达谱(DGE)测序
        2.2.3.13 数字基因表达谱数据分析
        2.2.3.14 基因表达水平和GP及其组分、pH及滴水损失性状的相关性分析(QTT)和e QTL定位
        2.2.3.15 差异基因分析及WGCNA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
    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3.1 西方杜长大商品猪和中国地方猪种二花脸的5种肉质性状GWAS结果
        2.3.1.1 杜长大商品猪和二花脸肉质性状表型分析
        2.3.1.2 群体层化分析结果
        2.3.1.3 不同肉质性状的GWAS结果
        2.3.2 杜长大商品猪肌糖原含量的遗传关联位点的鉴别
        2.3.2.1 肌糖原含量与其他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2.2 杜长大群体中三个GP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力
        2.3.2.3 最初的GWAS检测出3个影响糖原性状的遗传位点
        2.3.2.4 确定SSC15 QTL效应是由PRKAG3 R200Q突变引起的
A位点引起的'>2.3.2.5 确定SSC3 QTL效应是由PHKG1 g.8283C>A位点引起的
        2.3.2.6 发现两个新的影响糖原含量的遗传位点与PRKAG3 R200Q显着互作
        2.3.2.7 检测影响糖原含量的潜在位点
        2.3.3 杜长大群体、F2资源家系及苏太群体肌糖原含量的荟萃分析
        2.3.4 多组学结合分析进一步解析GP、pH及滴水损失的遗传机制
        2.3.4.1 肉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2.3.4.2 鉴别肝脏和肌肉中与肉质性状显着相关的QTT
        2.3.4.3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3.4.4 GWAS,eQTL和QTT整合分析
        2.3.4.5 鉴别肝脏和肌肉组织中与GP性状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
        2.3.4.6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2.3.5 嵌合F6群体肌糖原含量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关联分析结果
    2.4 讨论
        2.4.1 西方杜长大商品猪和中国地方猪种二花脸的肉质性状GWAS结果
        2.4.1.1 不同群体中检测到新的影响肉质性状的QTL
        2.4.1.2 两个群体中所有GWAS检测到的位点都具有群体特异性或组织特异性
        2.4.1.3 不同日龄屠宰测定的肉质表型对荟萃分析结果的影响
        2.4.1.4 四个群体荟萃分析鉴定的位点与单个群体的位点比较
        2.4.1.5 潜在的“一因多效”QTL
        2.4.2 杜长大商品猪肌糖原含量的遗传解析
        2.4.2.1 GP与其他肉质性状的关系
        2.4.2.2 候选基因
        2.4.2.3 PRKAG3基因中的突变影响猪肉品质
        2.4.2.4 评估PRKAG3基因中的其他错义突变对肉质的影响
        2.4.2.5 候选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2.4.2.6 影响糖原含量的主效QTL和微小效应QTL
        2.4.3 肝脏和肌肉组织转录组分析揭示与GP,pH和滴水损失相关的基因和代谢通路
        2.4.3.1 肝脏和肌肉组织中肉质性状相关的QTTs的比较
        2.4.3.2 LM和 SM组织中肉质性状相关的QTTs的比较
        2.4.3.3 整合分析挖掘关键基因及标记
        2.4.3.4 GP相关的分子生物学通路与分子网络
        2.4.4 嵌合F6群体肌糖原含量GWAS分析结果
        2.4.5 研究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PRKAG3基因区域DNA测序的引物
    附录2 二花脸(A)及杜长大群体(B)肉质性状QQ-Plot
    附录3 杜长大、二花脸、F2 家系、苏太四个群体荟萃分析QQ-plot图
    附录4 二花脸群体LM和 SM组织肉质性状GWAS分析的曼哈顿图
    附录5 杜长大群体LM组织肉质性状GWAS分析的曼哈顿图
    附录6 杜长大,二花脸,F2资源家系及苏太四个群体荟萃分析LM组织肉质性状的曼哈顿图
    附录7 杜长大商品猪群体糖原含量与pH36h的相关性
    附录8 利用GWAS tag SNP rs32637375不同基因型挑选6个个体对PRKAG3基因区扫描突变位点
    附录9 用于杜长大全群分型的SNPs的信息
    附录10 PRKAG3基因中的R200Q突变与7个肉质性状显着相关
    附录11 在肝脏组织中LM与SM中共享的34个显着QTTs(26个有注释基因)
    附录12 在肌肉组织中LM与SM中共享的54个显着QTTs(34个有注释基因)
    附录13 整合pQTL和eQTL鉴定影响pH drop_45min_24h的QTL
    附录14 RBKS是肌肉和肝脏组织中都检测到的与GP相关的差异基因,并参与磷酸戊糖途径
    附录15 个人简历
    附录16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致谢

(9)狍肉营养成分分析与保存时间及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狍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2 分布与栖息环境
        1.3 繁殖
        1.4 生产性能和饲养管理
        1.5 经济价值
    第二章 狍的养殖和研究现状
        2.1 养殖现状
        2.2 研究现状
    第三章 我国肉类生产现状与需求
        3.1 我国肉类生产现状
        3.2 对肉类的需求
    第四章 动物应激反应对屠宰后的肉质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1 应激反应
        4.2 应激反应对肉质的影响
        4.3 应激反应对血液的影响
    第五章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六章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6.1 选题依据
        6.2 研究内容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狍肉的营养成分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不同温度对狍肉品质变化规律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狍与梅花鹿血液生化指标比较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宰前处理对黄羽肉鸡应激与鸡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黄羽肉鸡集中屠宰研究现状
        1.1.1 黄羽肉鸡产业概况
        1.1.2 黄羽肉鸡集中屠宰研究现状
    1.2 宰前处理对黄羽肉鸡应激及鸡肉品质的影响
        1.2.1 宰前处理对黄羽肉鸡应激的影响
        1.2.2 宰前处理对黄羽肉鸡鸡肉品质的影响
    1.3 黄羽肉鸡宰前处理的发展趋势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宰前处理方法
        2.2.1 肉鸡宰前急性淋浴处理方法
        2.2.2 肉鸡宰前吊挂处理方法
        2.2.3 肉鸡吊挂室光照照度值设置处理方法
    2.3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2.3.1 应激指标测定方法
        2.3.2 鸡肉品质指标测定方法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宰前急性淋浴时间对黄羽肉鸡应激反应及肉品质的影响
        3.1.1 宰前急性淋浴时间对黄羽肉鸡应激行为的影响
        3.1.2 宰前急性淋浴时间对黄羽肉鸡体温的影响
        3.1.3 宰前急性淋浴时间对黄羽肉鸡沥血情况的影响
        3.1.4 宰前急性淋浴时间对黄羽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1.5 宰前急性淋浴时间对黄羽肉鸡宰后断翅断骨率和表皮淤血点数的影响
        3.1.6 宰前急性淋浴时间对黄羽肉鸡宰后肌肉糖代谢指标及pH值的影响
        3.1.7 宰前急性淋浴时间对黄羽肉鸡宰后肌肉保水性的影响
        3.1.8 宰前急性淋浴时间对黄羽肉鸡宰后肌肉肉色的影响
        3.1.9 宰前急性淋浴时间对黄羽肉鸡宰后肌肉质构特性的影响
    3.2 宰前吊挂时间对黄羽肉鸡应激反应及肉品质的影响
        3.2.1 宰前吊挂时间对黄羽肉鸡应激行为的影响
        3.2.2 宰前吊挂时间对黄羽肉鸡体温的影响
        3.2.3 宰前吊挂时间对黄羽肉鸡沥血情况的影响
        3.2.4 宰前吊挂时间对黄羽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2.5 宰前吊挂时间对黄羽肉鸡宰后断翅断骨率和表皮淤血点数的影响
        3.2.6 宰前吊挂时间对黄羽肉鸡宰后肌肉糖代谢指标及pH值的影响
        3.2.7 宰前吊挂时间对黄羽肉鸡宰后肌肉保水性的影响
        3.2.8 宰前吊挂时间对黄羽肉鸡宰后肌肉肉色的影响
        3.2.9 宰前吊挂时间对黄羽肉鸡宰后肌肉质构特性的影响
    3.3 宰前吊挂室光照照度值对黄羽肉鸡应激反应及肉品质的影响
        3.3.1 宰前吊挂室光照照度值对黄羽肉鸡应激行为的影响
        3.3.2 宰前吊挂室光照照度值对黄羽肉鸡体温的影响
        3.3.3 宰前吊挂室光照照度值对黄羽肉鸡沥血情况的影响
        3.3.4 宰前吊挂室光照照度值对黄羽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3.5 宰前吊挂室光照照度值对黄羽肉鸡宰后断翅断骨率和表皮淤血点数的影响
        3.3.6 宰前吊挂室光照照度值对黄羽肉鸡宰后肌肉糖代谢指标及pH值的影响
        3.3.7 宰前吊挂室光照照度值对黄羽肉鸡宰后肌肉保水性的影响
        3.3.8 宰前吊挂室光照照度值对黄羽肉鸡宰后肌肉肉色的影响
        3.3.9 宰前吊挂室光照照度值对黄羽肉鸡宰后肌肉质构特性的影响
    3.4 宰后肉品质指标与肉鸡应激反应指标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宰前急性淋浴时间对黄羽肉鸡应激反应及肉品质的影响
    4.2 宰前吊挂时间对黄羽肉鸡应激反应及肉品质的影响
    4.3 宰前吊挂室光照照度值对黄羽肉鸡应激反应及肉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PSE肉与DFD肉的感官鉴别、发生机理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肉桂醛对猪肉品质及肌细胞成脂分化中脂滴重塑的影响[D]. 罗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侯艳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大竹鼠肌肉营养价值和粪污肥料化可行性研究[D]. 刘洋. 广西大学, 2021(12)
  • [4]肉类品质快速无损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王新怡,杨鸿博,张一敏,董鹏程,罗欣,毛衍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11)
  • [5]山东省3个地方猪种屠宰性能和肉质特性的研究[D]. 董文文.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6]三种抗氧化剂对典型真菌毒素诱导的凡纳滨对虾肌肉品质劣化的保护机理[D]. 黄展锐.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7]不同品种猪肉品质特性及瘦肉型商品猪肉质量分级研究[D]. 陈祉岐.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8]猪肌肉糖原酵解潜能、pH及系水力表型变异的分子机理研究[D]. 刘先先.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9]狍肉营养成分分析与保存时间及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D]. 王馨颖.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宰前处理对黄羽肉鸡应激与鸡肉品质的影响[D]. 黄中秋.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PSE肉和DFD肉的感官识别、发生机制及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