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业主的基于Web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孙肖坤[1](2021)在《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形势的动态稳定发展,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在国内外均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国际工程项目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事关民生和经济效益,其开发建设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工程建设领域,许多投资主体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开发建设经验,并开始涉足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周期越来越长,参与建设的单位越来越多,不确定性带来的项目风险也愈发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复杂大型建设项目逐渐成为项目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投资效率低下、费用超支等现象屡见不鲜,项目执行情况在各层面上不尽如人意,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管理实践的需求。因此,从复杂性视角出发对项目管理领域进行研究就成为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如何对项目复杂性进行科学、系统以及深入的分析,如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动态、全面地掌握项目费用状态,如何判断工程费用实际状态与计划的偏差严重程度,如何对项目费用偏差做出科学的警报和预测,如何有依据地对工程项目的费用偏差进行有效纠偏控制,就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实施监控管理,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复杂性视角的建设项目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项目费用偏差的警报及预测模型,梳理了项目全生命周期不同费用偏差程度下的纠偏流程,进而分析并设计了以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的费用监控模式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动力学相关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在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领域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将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对项目建设各阶段内费用偏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识别,构建系统动力学反馈图模型,确定主要变量,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建立各变量之间方程关系;最后,通过Vensim软件模拟仿真,建立动态控制模型并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识别出费用偏差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2)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警报及预测模型研究。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不同阶段费用偏差计算的需求及特点进行分析,据此选取适用于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警报的方法模型;然后对K-Means聚类算法进行缺陷分析,引入贴近度概念,并将边界均值算子作为主要方法对经典K-means聚类进行改进,有效克服了主观随意性和警情区间不连续的问题;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证实了本模型的有效性。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预测模型是偏差警报模型的后续研究。首先,全面论述了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关原理,对其在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预测研究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仿生算法对传统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优化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初始网络权值和阈值,并将历史数据输入模型中进行训练获得成熟模型;同时,将现阶段的费用偏差进行子目费用分析,将总偏差最终分摊至每一个子目费用的扰动因素,深度分析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中不同活动对费用偏差的影响,在当前费用偏差情况已知的情况下,研究其对未来费用偏差的影响程度并予以量化,判定即将发生的项目警情及其位置,有效辅助项目费用管理方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费用事前控制。(3)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研究。首先,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策略,挖掘了流程再造和协同理论与之相适应的契合点,梳理了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和协同的目标和原则;其次,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在前期决策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运维阶段所面临的不同费用偏差警情,明确各阶段责任方,梳理并总结出具体的纠偏操作流程和控制策略;为了增强该纠偏流程的适用性,本节首次提出了纠偏效果评价,从控制能力、控制效果、经济和社会效果等角度构建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支撑度理论的模糊群决策模型,对纠偏效果进行评价,给出反馈结果,推动纠偏策略的持续改进。(4)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把研究的理论和构建的模型拓展到实际的项目费用管理中,提出了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设计。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系统进行了定义,对系统建设目标、系统用户和系统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了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和功能需求;然后构建费用偏差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结构,从系统开发方法、系统开发平台、系统功能模块、系统数据库四个角度对系统进行详细深入的设计;在涉及到系统关键的实施技术方面,对开发技术选型进行了结构性论述,并对数据仓库的核心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介绍,设计了系统模型管理模块的结构和重点功能。该系统包括费用偏差警报、费用偏差预测、费用偏差控制、纠偏效果评价等功能。
陈坤[2](2021)在《基于javaEE的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认为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在不断突破世界纪录。但与之而来的是建筑行业面临的高新技术更新与快速迭代等巨大压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工程项目各参与方都希望借助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解决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因此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建筑领域发展的焦点。2003年,自BIM技术传入中国,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领域再次出现了一次革命,加快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近年来,BIM技术与传统综合管理平台的结合成为热点,传统管理平台中对BIM技术的引入,可对工程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并且充分利用BIM技术的各项优势及特点,进而提高工程项目信息化水平。因此本文将对BIM综合管理平台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对BIM综合管理平台开发所涉及的技术进行研究并选型,从而在技术与理论的支撑下,根据实际工程项目对BIM综合管理平台进行初步实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并梳理了“BIM综合管理平台”进化过程与其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2)对市场现有的网站开发技术进行研究选型并学习,本BIM综合管理平台开发选择Java EE企业级开发技术,平台后端开发的框架技术为SSH(Spring-Spring MVC-Hibernate),平台前端开发主要技术为j Query、j Query Easy UI;(3)根据实际工程项目管理需求,初步开发BIM综合管理平台,管理模块有BIM平台用户管理、平台登录日志管理、项目施工日志管理、BIM模型在线浏览模块、项目劳务人员管理模块等;(4)以象山大桥施工图纸为依托,利用Revit软件进行桥梁参数化建模,并且在自主开发的BIM管理平台中通过引进关联达BIMFACE轻量化引擎,实现桥梁BIM模型在网页端的在线浏览。限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现实客观因素,该平台开发了部分功能模块,即本文称之为“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本文提供了该平台的构建过程与开发思路等,有助于突破市场技术壁垒的局限性,在已经选择的技术和理论支持下,便于后期学者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深入了解实际工程项目需求,通过此需求便对该平台再次开发,进而完善该BIM综合管理平台,本文旨在开发一款适用于大多数管理平台的使用框架,为今后研究BIM综合管理平台领域的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与参考。
朱洪顺[3](2021)在《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框架设计及功能价值分析》文中认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提出至今,已经在全球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我国,随着“数字中国”概念的提出,建筑业对BIM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BIM技术在建筑的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应用已经较多,并且大部分应用都能取得可观的投资收益。建筑运维阶段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占时最长、成本投入最高的阶段,一直以来都缺乏信息化、科技化的管理手段,大量的数据信息收集、整理等重复性工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存在信息利用率不高和运维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运维管理阶段,引入高效、精准的管理方式对于建筑运维阶段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论文通过对我国BIM政策推行、实施现状以及BIM技术在运维阶段的运维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建筑传统运维管理中存在的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孤岛、数据无法集成共享等问题,基于轻量化的BIM运维模型,对通用性建筑从用户层、应用层、数据层三个层面构建运维管理框架,能够实现空间管理、能耗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功能。详细分析了该框架的价值,数据层实现数据信息的集成共享,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应用层集成了各个功能模块实现运维管理框架的协同化管理,提高了运维工作效率;用户层设置用户权限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最后通过案例实践,证实了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框架的价值,积累经验的同时也为在建筑运维阶段应用BIM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推广BIM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应用。
王司琪[4](2021)在《电力公司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计算机技术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将其充分运用于项目管理成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潮流。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出现,为电力项目的管理带来了便捷。不仅能够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性,而且可以作为领导者制定科学决策的依据。因此,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推动电力公司的技术信息化建设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课题首先探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业务需求,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背景进行了讨论,最终确定了以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作为目标。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所示:首先,针对电力企业项目工程管理情况展开分析,整合归纳电力工程管理业务流程,同时与供电公司专业人员进行足够的交流与探讨,收集电力工程日常工作日志、报表数据以及文献资料,通过深入的分析这些资料,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最终根据优化结果提出相应的需求分析。其次,针对系统的需要展开研究,构建电力项目工程管理的框架以及工作流模型,实现系统体系架构、功能模块、网络整体结构以及数据库的设计,并给出相应的设计流程图。然后,根据系统的设计,对于整个系统的开发设计的环节进行研究,并细致的介绍关键功能的实现步骤;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系统网络的安全架构进行研究,然后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且可行的设计方案。本系统采用B/S架构进行设计,并采用J2EE技术架构、.NET Framework技术、Java编程语言和数据库技术实现了系统功能、软件界面的开发以及数据库的搭建。最后,本文搭建仿真测试平台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进行了测试,主要包括系统功能模块和系统水平两大角度。相关的测试结果表明文章所搭建的工程电力项目管理机制的各性能良好,达到了论文预期目标。同时,系统还在作者所在单位试运行一段时间,管理系统运行正常,电力公司员工使用后,大大提高了工程项目的工作效率。
段伟[5](2020)在《电力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几年,国家电网不断实施了大量的超高压电网工程,统筹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不同环节,实现了电力的超远距离、超大规模输送。在大力实施电力工程建设的同时,项目在施工质量、建设进度、投入成本等方面却无法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某电力施工企业作为国网某县供电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虽然在电力工程建设方面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及丰富的工程经验,但在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的管理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公司现有项目管理系统采用C/S架构的单机版软件进行施工管理,不能对工程项目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参建单位、各部门、各管理环节间存在信息孤岛。课题(论文)拟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和完善成熟的网络技术,基于公司现状开发一套升级版的管理系统,使得公司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变得更加科学、顺畅、高效和便捷。论文结合某电力施工企业的业务需求,通过分析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WEB技术、软件工程、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基于企业原有的软件基础,采用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研发了一套面向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系统。论文首先结合需求分析对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数据库进行了设计,然后采用J2EE技术、MVC框架、数据库编程、UML设计等技术对系统的基础信息、项目信息、合同信息、文档资料、物资等业务管理功能进行了具体实现,最后从系统功能、压力、安全三个方面进行了测试,并修复了测试中发现的缺陷。通过用户使用验证,接受用户反馈意见,反复修正、完善,系统实现了电力工程项目的线上全流程管理,有序引导施工工作的开展,规范了项目建设流程,打通了传统不同施工环节之间的壁垒,便于管理人员实时跟踪项目进度和有效控制公司成本,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
廖祺硕[6](2020)在《重庆江跳线轨道交通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大型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前期规划、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系统运营维护等阶段,相比于一般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涉及专业多、标准要求高、工作量大、管理程序复杂等特点。为提高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节约工程投资,优化工程设计,降低运维成本,本论文在重庆轨道交通江跳线中引入BIM技术,重点在BIM技术应用方案、BIM技术标准体系、BIM技术应用管理平台和BIM技术的设计、施工、运维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应用研究工作。(1)BIM技术应用方案研究。主要从用户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运维角度出发,全面梳理了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基于BIM技术的应用思路,确定了应用目标、模式和实施构架,确立了以用户高效运维管理为最终需求导向的应用方案。(2)BIM技术标准体系研究。为保证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中的高效应用,确保数据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建立了模型创建与交付标准,明确了数据接口,制定了模型应用、工具软件使用等方面统一标准和使用要求,为江跳线设计施工提供了7个企业级BIM应用标准。(3)BIM技术应用管理平台建设。根据建设管理平台数据规则,从用户角度出发对平台总体构架设计、建设管理阶段、运维阶段的功能需求进行设计,重点对BIM技术在各阶段形成的数据资产方案设计进行了研究,为BIM技术在设计、施工、运维管理阶段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4)江跳线设计施工中的BIM应用研究。重点结合重庆江跳线江津站的设计建设,研究了BIM技术协同设计、从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实施等阶段进行了应用研究,并阐述了各个阶段BIM应用的目的和解决的问题,为江跳线设计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5)运维管理中的BIM应用研究。基于BIM技术,从用户运维管理角度出发,重点从江跳线江津站的车站设施设备维护优化和车站信息传递效率优化两个方面,研究了管理效率提升问题。本文结合重庆轨道交通江跳线项目所开展的BIM技术应用研究和获得的研究成果,为江跳线工程的智能高效建设与运维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为BIM技术在轨道交通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了技术方案参考。
向卫国[7](2020)在《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项目以“集群”的形态呈现,如北京奥运会场馆工程、世博会场馆工程、新城区市政工程等,其中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对于推动区域生产要素有效连接、改善人文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该类项目存在项目类型众多、项目组织、管理界面交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在传统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下存在着信息沟通方式落后、组织、过程管理割裂等问题,制约集群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随着工程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趋势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引入BIM及其关键技术,探索BIM技术下的集成管理模式,助力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管理向着集成化、智能化、精益化的方向发展。(1)研究本文内容开展所需的理论基础,包括集群项目、项目管理、集成相关理论、BIM技术及特点、GIS技术、模型轻量化技术、BIM与GIS融合技术等内容,为后续研究内容提供理论支撑。(2)在研究集群的特性、分析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的概念,采用综合集成法、引入计算机集成建造理论模型,提出采用并创新性扩充“组织-过程-信息”三维集成模型内涵,基于此进一步设计了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框架,并对其中的含义进行阐释,最终有望涌现出新的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解决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难题。(3)系统研究并创新提出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涉及到的技术方法与实施路径,包括基于分区块建模法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建模技术、基于大重叠率的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建模技术、多层级规划混合建模技术、基于片区统一建模标准的设计施工BIM模型建模技术、BIM到GIS转换技术、基于坐标变换与地形整平的多源模型融合技术以及基于线性八叉树的多源模型动态加载技术,有效解决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为进一步实现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奠定基础。(4)结合应用需求创新打造以BIM模型为信息中枢,融合工程建设各类要素信息、采用BIM、3DGIS等技术、C/S和B/S混合模式,以Restful标准化接口的微服务为服务主线,搭建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完成项目级和项目群级的功能设计,通过业务流程集成化、功能模块组件化,有效降低系统集成的复杂度,适应于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功能复杂、数据融合、业务多变的特点,实现集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集成。(5)以深圳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为实例,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上述研究成果,创新性开展了包含地理模型、地质模型和规划模型在内的三大基础模型创建、包含道路、综合管廊、景观等在内的各类集群市政工程模型的创建、房屋建筑类模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和基于BIM的建设管理平台搭建工作,有效解决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人理”、“物理”、“事理”挑战,实现了前海合作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基于组织集成、过程集成和信息集成的集成管理模式。
周长安[8](2020)在《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工程勘察作为我国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工程勘察质量关乎整个工程质量,加之具有一定“不确定性”、“过程不可逆”的工程勘察工作决定了其质量受岩土变化多、波动大、过程短、检验困难等影响,同时,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工勘察质量管理相融合,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充分应用到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如何有效地推进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进而探索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运行与实证分析已迫在眉睫。首先,研究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问题。从企业管理、政府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现状,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机制、效能等方面剖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构建与运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解决思路。其次,构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论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提出了由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工程勘察地质数据中心来共同构建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梳理分析了工程勘察相关企业、相关人员、项目内容以及管理环节、主体工作职责、各环节等信息化管理的重点,研究制定了工程勘察项目建设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等6类相关勘察企业及10类勘察人员信息采集标准、4个阶段工程勘察项目质量信息采集标准、5个方面工程勘察质量管理信息采集标准、4个环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以及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明确了工程勘察地质的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和采集标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探讨了工程勘察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总体设计、需求分析、流程分析、功能分析等,分析了系统结构、技术方法、开发工具、数据库环境、运行环境、信息传递、系统构建等技术路线;结合工程勘察地质数据的多样性、特殊性,分析了基于多元数据和多方法集成的模型构建策略,探讨了采用C/S模式、B/S模式、Sky Line 6.5平台软件以研发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从信息化标准、信息化管理平台、地质数据中心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有效性。第三,探索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论文分析了在工程勘察项目如何执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如何有效运行工程勘察项目管理平台、如何发挥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的作用等问题;分析了系统运行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提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保障措施;从三个层级研究了系统运行的监管主体、责任主体、运行对象,分析了系统运行的组织结构和模型框架;研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外业勘探、试验测试、资料整理、报告编制、审核审查等阶段,研究分析了“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等运行机制,解决数据和信息采集缺乏长效保障机制;梳理了工程勘察各阶段各环节的主要工作以及工作成果,设立了“外业申报采集”、“试验报告扉页打印采集”、“见证登记采集”、“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等数据采集环节,从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选取重庆为例,构建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通过地质数据采集、工程地质选址、工程地质走廊线路等3个方面的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采集了重庆市勘察行业全部的勘察企业、勘察人员和勘察项目的基础数据,实时采集了勘察外业申报、勘察外业见证登记、勘察试验报告打印、勘察报告在线审查等四个环节的项目基础数据,采集了全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监项目数量、抽查项目数量、抽查比例以及违规项目、违规企业、违规人员数量与查处、通报情况等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数据,分析了全市6类589家勘察企业构成、勘察资质与类别、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分析了全市10类15062名勘察人员构成、年龄结构、男女占比、注册多少、职称关系、专业比例、专业搭配、工龄长短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基本改变了工程勘察质量“无法监管”状态,通过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达到了动态抽查管控的预期目的,并分析了全市勘察质量发展、勘察行业发展的态势;从住建部质安司组织上海等省市调研考察、中勘协勘察分会专题评价、主要专家学者点评分析等社会综合评价中确认了实证效果,从而验证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张宇[9](2020)在《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规模持续扩大,城市化建设成果显着,以大型酒店、购物广场等为代表的兼具服务性和休闲性功能的商业建筑不断增多。建筑工程运维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复杂建筑及设施设备需要更科学的运维管理方式。针对目前大型复杂建筑运维管理所面临的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的挑战,本文以兼具餐饮、住宿、商务、会展等多功能的大型综合酒店为切入点,从运维管理方的角度出发,借助BIM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和应用价值,在运维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理论基础上,研究如何建立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以期提升酒店运维管理水平,并为其它大型复杂建筑的运维管理提供解决思路。首先,本文通过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解释,明晰了研究对象的内容范畴,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具体介绍BIM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分析其各自在酒店运维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究了运用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进行酒店运维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对大型酒店建筑特征及其运维管理的特点和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大型酒店建筑具有建筑体量大、空间构造复杂、人流量大、运维管理品质要求高、易发生安全事故等特征,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酒店运维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利用文献研究和质化研究的方法分别对酒店运维管理的功能需求和信息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文提出并构建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奠定基础。再次,本文借助信息流理论,研究运维信息流转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了通过在酒店运维管理中合理利用BIM与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流转效率,进而提升运维管理水平的逻辑框架。以信息流模型为基础、借鉴物联网DCM通用架构、合理嵌入BIM技术的方式,提出了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然后分别对信息获取层、网络传输层、信息存储与应用层、信息复用层各层所涉及的技术和应用流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将前文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A项目,结合此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构建运维管理系统架构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实际操作。主要包括:构建了A项目的BIM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信息完善和轻量化处理;针对A项目酒店公共区运部位进行了物联网终端设备的部署及ZigBee无线网络设计;利用BIM模型数据构建了初始运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静态信息与物联网实时采集的动态信息相关联的研究;对该项目酒店运维管理平台进行了部分界面与功能的设计和实现。该论文共有图55幅,表11个,参考文献148篇。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10](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二、面向业主的基于Web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业主的基于Web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研究现状 |
1.2.2 项目费用控制研究现状 |
1.2.3 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
1.2.4 纠偏策略研究现状 |
1.2.5 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特点及费用控制分析 |
2.1.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特点分析 |
2.1.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参与主体 |
2.1.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控制复杂性分析 |
2.2 费用偏差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
2.2.1 费用偏差控制内涵 |
2.2.2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分析 |
2.2.3 费用偏差控制基本原则 |
2.3 费用偏差控制模型及方法研究 |
2.3.1 偏差特征系统动力学理论 |
2.3.2 神经网络模型 |
2.3.3 费用偏差预警聚类方法 |
2.3.4 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评价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
3.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监控模式 |
3.1.1 费用监控模式特征分析 |
3.1.2 费用监控模式构建 |
3.1.3 费用监控模式运行流程 |
3.2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3.2.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
3.2.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控制的可行性分析 |
3.2.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3.3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子系统方程式建立 |
3.3.1 系统动力学建模中涉及到的数学方法 |
3.3.2 影响因素的子系统方程式建立 |
3.4 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控制方法研究 |
4.1 工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计算需求及特点分析 |
4.2 基于K-means算法的费用偏差警情计算模型研究 |
4.2.1 K-means聚类理论及缺陷分析 |
4.2.2 K-means聚类方法改进及适用性研究 |
4.2.3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构建 |
4.3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研究 |
4.3.1 神经网络模型原理分析 |
4.3.2 神经网络模型的改进及适用性研究 |
4.3.3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构建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流程再造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 |
5.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中的流程再造与协同 |
5.1.1 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与协同的目标 |
5.1.2 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与协同的原则 |
5.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各阶段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2.1 前期决策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2.2 中期实施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2.3 后期运维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效果评价 |
5.3.1 费用偏差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5.3.2 基于支撑度理论的纠偏控制效果评价群决策模型 |
5.3.3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复杂大型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
6.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分析 |
6.1.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定义 |
6.1.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建设目标 |
6.1.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用户分析 |
6.1.4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需求分析 |
6.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设计 |
6.2.1 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及开发方法 |
6.2.2 系统的平台整体设计 |
6.2.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功能及模块设计 |
6.2.4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数据库设计 |
6.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关键技术 |
6.3.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开发技术选型 |
6.3.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数据仓库设计 |
6.3.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模型管理模块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javaEE的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 BIM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在国外研究现状 |
1.2.2 BIM技术在国内研究现状 |
1.2.3 BIM综合管理平台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BIM综合管理平台相关理论介绍 |
2.1 BIM介绍 |
2.1.1 BIM概念 |
2.1.2 BIM技术特点 |
2.1.3 BIM工具软件介绍 |
2.1.4 BIM轻量化引擎介绍 |
2.2 传统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 |
2.2.1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概述 |
2.2.2 信息化管理内容 |
2.2.3 建筑工程信息化的现状及改善策略 |
2.3 基于BIM技术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
2.3.1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 |
2.3.2 基于BIM技术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应用 |
2.4 基于BIM技术的综合管理平台概述 |
2.4.1 BIM综合管理平台构建思路 |
2.4.2 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设计 |
2.4.3 BIM综合管理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开发技术选型 |
3.1 B/S网络结构模型 |
3.2 JAVAEE简介 |
3.3 框架技术选型 |
3.3.1 Hibernate |
3.3.2 Spring |
3.3.3 Spring MVC |
3.4 前端技术介绍 |
3.5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3.6 JAVAEE开发环境搭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IM综合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过程 |
4.1 BIM综合管理平台的设计 |
4.1.1 工程项目背景 |
4.1.2 平台功能模块规划 |
4.2 BIM系统架构的搭建 |
4.2.1 Maven工程项目的创建 |
4.2.2 SSH框架整合 |
4.3 非功能模块开发与实现 |
4.3.1 系统用户子模块的开发 |
4.3.2 登录日志子模块的开发 |
4.4 部分功能模块开发与实现 |
4.4.1 项目人员管理模块 |
4.4.2 施工日志功能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IM模型在线浏览模块开发 |
5.1 桥梁BIM模型的搭建 |
5.1.1 Revit参数化族创建 |
5.1.2 基于Revit的象山大桥参数化建模 |
5.1.3 桥梁BIM模型的建成 |
5.2 广联达BIMFACE的应用 |
5.2.1 BIMFACE介绍 |
5.2.2 BIMFACE轻量化引擎功能及使用 |
5.3 BIM模型在线浏览模块开发 |
5.3.1 BIM模型源文件的上传且转换 |
5.3.2 模型浏览的临时凭证——view Token |
5.3.3 桥梁BIM模型网页端的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回顾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框架设计及功能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特色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2 BIM技术与运维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BIM技术理论概述 |
2.1.1 BIM技术概念及产生 |
2.1.2 BIM技术特征 |
2.1.3 BIM技术国家相关政策推行 |
2.2 运维管理的理解 |
2.2.1 运维管理对象界定 |
2.2.2 运维管理定义 |
2.2.3 运维管理内容 |
2.2.4 运维管理意义 |
2.3 本章小结 |
3 BIM技术的推行及实施现状分析 |
3.1 BIM技术实施现状 |
3.1.1 BIM技术在行业的实施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2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实施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3 BIM技术在建设各个阶段的实施现状及原因分析 |
3.2 BIM技术在建筑运维管理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3.2.1 传统建筑运维管理中的问题 |
3.2.2 当前建筑运维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
3.2.3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框架构建 |
4.1 基于BIM技术的运维管理框架的构建思路及目标 |
4.1.1 框架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
4.1.2 系统建设目标 |
4.2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框架设计 |
4.2.1 用户层 |
4.2.2 应用功能层 |
4.2.3 数据层 |
4.3 建筑运维管理框架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框架功能价值分析 |
5.1 BIM技术在运维管理中的功能分析 |
5.1.1 空间管理 |
5.1.2 能耗管理 |
5.1.3 安全管理 |
5.1.4 设备管理 |
5.1.5 资产管理 |
5.2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框架价值分析 |
5.2.1 运维可视化 |
5.2.2 运维数据集成共享 |
5.2.3 运维管理协同化 |
5.3 本章小结 |
6 某医院运维管理案例分析 |
6.1 案例背景 |
6.2 基于BIM技术的医院运维管理框架搭建 |
6.2.1 基于BIM技术的运维模型创建 |
6.2.2 医院运维管理框架构建 |
6.3 基于BIM技术的医院运维管理框架功能价值分析 |
6.3.1 BIM技术在医院运维管理中的功能分析 |
6.3.2 基于BIM技术的医院运维管理框架价值分析 |
6.3.3 医院建筑运维管理成本节约估算 |
6.4 案例评价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电力公司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项目管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项目管理系统在电网公司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的开发技术和理论介绍 |
2.1 引言 |
2.2 面向对象编程理论 |
2.3 J2EE技术架构 |
2.3.1 J2EE系统结构 |
2.3.2 MVC模式 |
2.3.3 SSH框架 |
2.4 系统研发的关键技术 |
2.4.1 .NET Framework技术 |
2.4.2 Java编程技术 |
2.4.3 数据库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公司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3.2.1 系统总体目标 |
3.2.2 系统总体功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基本信息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3.2 工程项目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3.3 项目物资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3.4 施工计划与进度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3.5 统计分析与报表输出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3.6 系统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1 性能需求分析 |
3.4.2 可扩展性需求分析 |
3.4.3 安全可行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公司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系统功能总体架构设计 |
4.2.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2.2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4.2.3 系统总体网络结构设计 |
4.3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
4.3.1 基本信息管理功能设计 |
4.3.2 工程项目管理功能设计 |
4.3.3 项目物资管理功能设计 |
4.3.4 施工计划与进度管理功能设计 |
4.3.5 统计分析与报表输出管理功能设计 |
4.3.6 系统管理功能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总设计 |
4.4.2 数据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力公司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系统开发与实现环境 |
5.3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
5.3.1 系统登录功能的实现 |
5.3.2 基础信息管理功能的实现 |
5.3.3 工程项目管理功能的实现 |
5.3.4 项目物资管理功能的实现 |
5.3.5 施工计划与进度管理功能的实现 |
5.3.6 统计分析与报表输出管理功能的实现 |
5.3.7 系统管理功能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力公司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测试 |
6.1 引言 |
6.2 系统测试 |
6.2.1 测试环境 |
6.2.2 功能测试 |
6.2.3 性能测试 |
6.2.4 系统测试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电力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2 国内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及应用现状 |
1.3 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总体分析 |
2.1.1 现状分析 |
2.1.2 业务描述 |
2.2 功能需求分析 |
2.2.1 基础信息管理 |
2.2.2 项目管理 |
2.2.3 合同管理 |
2.2.4 资料管理 |
2.2.5 物资管理 |
2.3 非功能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键理论与开发技术 |
3.1 电力工程项目相关理论 |
3.1.1 电力工程项目基本特征 |
3.1.2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内容 |
3.2 系统研发工具 |
3.2.1 Eclipse |
3.2.2 SQL Server2008数据库 |
3.3 B/S结构 |
3.4 UML设计 |
3.5 MVC开发模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方案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1.1 软件架构 |
4.1.2 物理架构 |
4.1.3 功能架构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2.1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
4.2.2 项目管理模块 |
4.2.3 合同管理模块 |
4.2.4 资料管理模块 |
4.2.5 物资管理模块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概念模型设计 |
4.3.2 物理模型设计 |
4.4 系统安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用户登录模块 |
5.3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
5.3.1 实现原理分析 |
5.3.2 供应商管理 |
5.3.3 组织机构管理 |
5.3.4 部门员工管理 |
5.3.5 项目类型管理 |
5.4 项目管理模块 |
5.4.1 实现原理分析 |
5.4.2 投标管理 |
5.4.3 分包管理 |
5.5 合同管理模块 |
5.5.1 实现原理分析 |
5.5.2 进度款申报 |
5.5.3 收款结算 |
5.6 资料管理模块 |
5.7 物资管理模块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功能测试 |
6.3 压力测试 |
6.4 安全测试 |
6.5 测试总结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重庆江跳线轨道交通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重点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二章 BIM技术特点及案例分析 |
2.1 BIM技术一般理论及特点 |
2.2 上海轨道交通17 号线BIM应用案例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IM应用实施方案及标准研究 |
3.1 BIM应用方案研究 |
3.1.1 应用模式 |
3.1.2 应用目标 |
3.1.3 实施构架 |
3.2 BIM应用标准研究 |
3.2.1 必要性分析 |
3.2.2 可行性分析 |
3.2.3 国内外BIM标准现状调研 |
3.3 《地下管线信息模型数据规则》标准 |
3.3.1 编制目的 |
3.3.2 适用范围 |
3.3.3 地下管线信息采集范围 |
3.3.4 地下管线信息采集基本技术要求 |
3.3.5 地下管线分类、作业代码及编码 |
3.3.6 地下管线、管点、附属物信息来源说明 |
3.3.7 数据结构 |
3.3.8 总体信息数据说明 |
3.3.9 管线信息数据说明 |
3.3.10 特征点信息数据说明 |
3.3.11 数据交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IM应用平台设计 |
4.1 平台总体构架设计 |
4.2 建管阶段功能需求分析 |
4.3 运维阶段功能需求分析 |
4.4 数据资产建设方案设计 |
4.4.1 数据类型 |
4.4.2 数据创建技术 |
4.4.3 数据采集 |
4.4.4 数据检查 |
4.4.5 数据交付 |
4.4.6 信息采集基本技术要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设计施工中的BIM应用 |
5.1 江跳线项目概况 |
5.1.1 项目概况 |
5.1.2 江津站概况 |
5.1.3 江津站设计原则 |
5.1.4 江津站BIM技术协同设计研究 |
5.2 初步设计阶段的BIM应用 |
5.3 施工图设计中的BIM应用 |
5.4 施工准备中的BIM应用 |
5.5 施工实施中的BIM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运维管理中的BIM应用 |
6.1 运维阶段BIM应用概述 |
6.2 设施维护优化分析 |
6.3 信息传递效率优化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未来展望 |
7.1 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7)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集群项目管理 |
1.2.2 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
1.2.3 BIM技术 |
1.2.4 基于BIM的管理平台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逻辑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逻辑结构 |
2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基本概念 |
2.1.1 集群项目 |
2.1.2 项目管理 |
2.2 集成相关理论 |
2.2.1 集成的内涵 |
2.2.2 集成管理的内容及原则 |
2.2.3 制造业集成相关理论 |
2.2.4 综合集成相关思想 |
2.3 BIM及相关技术 |
2.3.1 BIM技术及特点 |
2.3.2 GIS技术 |
2.3.3 模型轻量化技术 |
2.3.4 BIM与 GIS数据融合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总体架构研究 |
3.1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概念的提出 |
3.2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集成管理模式BIM技术应用框架 |
3.2.1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维度分析 |
3.2.2 基于BIM技术的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
3.2.3 组织集成 |
3.2.4 过程集成 |
3.2.5 信息集成 |
3.3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应用关键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4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模型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
4.1 多源模型创建关键技术 |
4.1.1 基于分区块建模法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建模技术 |
4.1.2 基于大重叠率的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建模技术 |
4.1.3 多层级规划混合建模技术 |
4.1.4 基于片区统一建模标准的设计、施工BIM模型建模 |
4.2 BIM模型到GIS模型转化技术 |
4.2.1 基于通用数据格式的IFC到 CityGML的转化 |
4.2.2 基于数据解析与重构的DGN格式到UDB的转化 |
4.3 基于坐标变换与地形整平的多源模型融合技术 |
4.3.1 模型坐标变换 |
4.3.2 GIS模型处理 |
4.4 基于线性八叉树的多源模型动态加载技术 |
4.4.1 基于线性八叉树的模型空间索引方式 |
4.4.2 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平台研究 |
5.1 建设管理平台需求研究与设计 |
5.1.1 业务需求分析 |
5.1.2 解决思路 |
5.2 建设管理平台架构研究与设计 |
5.2.1 建设管理平台架构思路 |
5.2.2 建设管理平台总体架构 |
5.2.3 建设管理平台业务架构 |
5.2.4 建设管理平台技术架构 |
5.2.5 建设管理平台数据架构 |
5.3 建设管理平台功能实现 |
5.3.1 项目层级功能设计 |
5.3.2 项目群功能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实践研究 |
6.1 项目背景及概况 |
6.1.1 前海合作区规划与集群市政工程建设情况 |
6.1.2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实施面临的挑战 |
6.1.3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BIM技术应用模式 |
6.2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BIM技术应用实践 |
6.2.1 基于BIM的组织集成 |
6.2.2 基于BIM的过程集成 |
6.2.3 基于BIM的信息集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7.3 未来的工作展望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 |
2.1.4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质量管理理论 |
2.2.2 信息技术理论 |
2.2.3 系统控制理论 |
2.3 概念界定与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
2.3.1 概念界定 |
2.3.2 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理论分析 |
3.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
3.1.1 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
3.1.2 政府管理现状分析 |
3.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 |
3.2.1 管理机制问题分析 |
3.2.2 管理应用问题分析 |
3.2.3 管理效能问题分析 |
3.2.4 管理理论问题分析 |
3.3 基于系统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3.3.1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3.3.2 基于前景理论的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
4.1 总体设计 |
4.1.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 |
4.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主要目标 |
4.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功能分析 |
4.1.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模型框架 |
4.1.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关键模块的数学模型 |
4.2 信息化数据标准构建 |
4.2.1 工程勘察信息数据采集标准 |
4.2.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 |
4.2.3 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 |
4.3 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
4.3.1 总体分析 |
4.3.2 需求分析 |
4.3.3 技术路线 |
4.3.4 功能分析 |
4.4 地质信息数据中心构建 |
4.4.1 需求分析 |
4.4.2 技术路线 |
4.4.3 功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
5.1 运行组织结构分析 |
5.1.1 组织构架分析 |
5.1.2 模型框架分析 |
5.2 运行流程分析 |
5.2.1 工程勘察外业申报采集流程 |
5.2.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登记采集流程 |
5.2.3 试验报告打印采集流程 |
5.2.4 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流程 |
5.3 运行机制分析 |
5.3.1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机制 |
5.3.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抽查机制 |
5.3.3 外业抽查工作通报督促机制 |
5.3.4 工程勘察岩土试验测试管理机制 |
5.3.5 工程勘察文件签章管理机制 |
5.3.6 工程勘察文件审查机制 |
5.3.7 工程勘察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研究-以重庆为例 |
6.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
6.1.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实现 |
6.1.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
6.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
6.2.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流程分析 |
6.2.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
6.2.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功能分析 |
6.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践与效果分析 |
6.3.1 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
6.3.2 勘察企业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
6.3.3 勘察人员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
6.3.4 勘察项目质量信息管理效果分析 |
6.3.5 勘察质量发展效果分析 |
6.3.6 勘察行业发展效果分析 |
6.3.7 社会综合评价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成果 |
7.2 主要结论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案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2.1 大型酒店相关内容 |
2.2 运维管理相关理论 |
2.3 BIM及其在酒店运维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
2.4 物联网及其在酒店运维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
2.5 本章小结 |
3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的问题与需求分析 |
3.1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
3.2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现存的问题 |
3.3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的内容及功能需求 |
3.4 基于扎根理论的运维管理信息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信息流视角下运维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信息流视角下运维管理的关键环节分析 |
4.2 相关技术与标准研究 |
4.3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构建思路与目标 |
4.4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整体架构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BIM与物联网的运维管理系统构建 |
5.1 信息获取层 |
5.2 网络传输层 |
5.3 信息存储与应用层 |
5.4 信息复用层 |
5.5 本章小结 |
6 实证研究 |
6.1 项目概况 |
6.2 BIM模型构建和处理 |
6.3 物联网设备部署及组网 |
6.4 运维数据库的构建 |
6.5 平台功能开发与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四、面向业主的基于Web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D]. 孙肖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基于javaEE的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技术研究及实现[D]. 陈坤.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3]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框架设计及功能价值分析[D]. 朱洪顺. 西华大学, 2021(02)
- [4]电力公司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司琪.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电力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段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6]重庆江跳线轨道交通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D]. 廖祺硕.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D]. 向卫国.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8]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D]. 周长安. 重庆大学, 2020(02)
- [9]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研究[D]. 张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