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与胃癌、癌前病变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端粒酶与胃癌、癌前病变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一、端粒酶和胃癌、癌前病变及幽门螺杆菌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阿尔祖·阿卜力米提[1](2021)在《胃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胃癌前病变发生可能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胃癌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完善电子胃镜检查并胃组织活检的心血管患者250名,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所有患者按胃镜检查并胃组织活检是否有胃癌前病变(萎缩伴肠上皮化生或萎缩伴不典型增生)分癌前病变组与对照组,其中癌前病变组118例,对照组132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肝肾功的结果等临床基线数据及阿司匹林、质子泵抑制剂(PPI)、他汀药物用药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电子胃镜检查合并胃溃疡、胆汁反流。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烟酒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合并胃溃疡、胆汁反流,他汀类、阿司匹林和PPI药物使用情况等是否有差异。统计使用SPSS24.0,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指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前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胃癌前病变患者年龄、吸烟史、BMI、幽门螺杆菌感染检出率、胆汁反流、合并胃溃疡,质子泵抑制剂、阿司匹林、他汀类用药史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0岁、吸烟史、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质子泵抑制剂用药史、胆汁反流、合并胃溃疡与胃癌癌前病变显着相关,且为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OR>1,P<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他汀类用药史,阿司匹林用药史(OR<1,P<0.05)与胃癌前病变相关、胃癌前病变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超过60岁和吸烟,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合并胃溃疡、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与胃癌前病变相关,是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在研究人群中长期使用他汀类药、阿司匹林与胃癌前病变相关,对胃癌前病变保护因素。

彭紫元[2](2020)在《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胃部疾病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包括胃溃疡组35例、萎缩性胃炎组40例,胃癌组39例),以及同期我院胃镜检查正常人群32例,设为对照组。采用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测定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的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癌胚抗原的表达;采用尿素[13C]呼气试验测定幽门螺杆菌感染;比较各分组人群血清G-17、PGⅠ、PGⅡ、CEA的水平,以及HP阳性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检测早期胃癌的灵敏度。同时对国内发表的21篇关于血清G-17、PG水平及PGR检测胃癌的诊断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各分组患者年龄及性别等资料组成无显着差异(P>0.05)。胃泌素17水平在对照组、胃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胃癌组胃泌素17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P<0.05);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的胃蛋白酶Ⅰ、Ⅱ水平则比对照组低,差异显着(P<0.05)。胃癌组的癌胚抗原水平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P<0.05)。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53.1%(17/32),胃溃疡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85.7%(30/35),胃癌组幽门螺杆菌为87.2%(34/39),萎缩性胃炎组幽门螺杆菌为85.0%(34/40)。各组中仅对照组阳性率低于85.0%,其余各组均高于85.0%。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以及癌胚抗原水平在幽门螺杆菌阳性及阴性患者中的表达,提示幽门螺杆菌阳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没有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患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检测PGⅠ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978,依次为G-17、PGⅡ、CEA;四项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最高,为1.000。Meta分析显示,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G-17)=0.83、AUC(PGⅠ)=0.86、AUC(PGR)=0.80,均介于0.7~0.9之间,有较好应用价值。结论1.胃泌素17水平在对照组、胃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组间无显着差异;胃癌组胃泌素17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胃蛋白酶Ⅰ、Ⅱ水平则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比对照组低。胃癌组的CEA水平均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2.各组中仅对照组Hp阳性率低于85.0%,其余各组均高于85.0%;表明Hp感染为胃部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3.幽门螺杆菌阳性组患者与Hp阴性人群之间的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以及CEA水平没有显着差异;提示胃癌的发生发展存在更复杂的机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并非为单一致病因素。4.联合G-17、PGⅠ、PGⅡ和Hp检测对于诊断早期胃癌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早期胃癌筛查提供有效依据。5.Meta分析显示血清G-17、PGⅠ、PGR应用于我国居民胃癌早期的筛查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从禹[3](2020)在《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伴有中重度上皮内瘤变(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EN)、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alsia,IM)的 CAG 为胃癌前病变。与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发展密切相关。CAG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H.pylori感染相关,此外与基因多态性、年龄、MI、饮酒、吸烟、高盐饮食等因素相关。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对其有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导师魏玮教授临床治疗CAG效方胃康宁配方颗粒,围绕炎症及凋亡两个机制开展动物实验,观察胃康宁颗粒干预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探索其效应机制。实验一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目的:观察胃康宁颗粒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诱导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CAG造模组。BC组10只,CAG造模组9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每日5ml/kg生理盐水灌胃,正常饮食,自由饮水。CAG造模组给予每日灌胃120 μ g/mL的MNNG灌胃液,5ml/kg,0.03%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自由饮水。连续造模至第31周起,每2周随机抽取4只CAG造模组大鼠,进行胃黏膜病理形态组学检查,直至4只大鼠病理均示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表明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CAG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MC组),胃康宁高剂量组(WH组),胃康宁中剂量组(WM组),胃康宁低剂量组(WL组),叶酸组(FC组)。WH组、WM组、WL组生药给药剂量分别为相当于生药的42.84g/kg/d(胃康宁高浓度灌胃液10ml/kg)、21.42g/kg/d(胃康宁中浓度灌胃液10ml/kg)、10.71g/kg/d(胃康宁低浓度灌胃液10ml/kg)。FC组予叶酸1.614mg/kg/d(叶酸片溶液10ml/kg)。BC组、M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至第8周末处死大鼠,采集全小弯侧及近大弯侧上至食管端下至十二指肠端的胃黏膜组织,常规HE染色及AB-PAS染色。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情况。采用SPSS 26分析数据。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造模期间,空白组大鼠体毛顺滑浓密,毛色洁白有光泽。活动度较高,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高。精神状态佳,灌胃、称重等操作时情绪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模型组大鼠体毛枯槁稀疏,易脱落,毛色晦暗偏米黄。活动度低,喜蜷卧,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低。精神状态萎靡,灌胃、称重等操作时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以及抓咬撕挠实验操作者行为。部分大鼠肛周污染,大便稀溏。干预结束后,MC组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较干预前未见明显改善。与MC组比较,WH组、WM组大鼠体毛较洁白顺滑,活动度较好,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有一定程度恢复,精神状态及情绪较为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FC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等与MC组差异不明显,大便黄褐色成形;WL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基本介于WL组、WM组及MC组之间。2.大鼠成模情况:第41周,造模组4只杀检大鼠胃黏膜组织全部出现固有腺体减少,判定为造模成功。3.大鼠死亡情况:BC组大鼠死亡1只。模型组大鼠自第31周起每周杀检4只,至第41周成模,共6次,共杀检大鼠24只。此外造模期间共死亡大鼠11只。大鼠意外死亡原因考虑为灌胃操作不当、打架撕咬、不耐受造模药物以及衰老死亡等。4.组织病理学:(1)HE染色评价: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的萎缩评分和总评分显着高于B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B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相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M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FC组和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WL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WH组、WL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AB-PAS 染色: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高于 BC 组(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WM组和F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低于于MC组(P<0.05);WL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MC组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二基于IL-11/JAK2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效应机制目的:验证胃康宁是否通过IL-11/JAK2/STAT3信号通路及下游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方法:实验动物及造模、分组、干预方法同实验一。麻醉大鼠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2ml,离心,-80℃保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1水平。摘离全胃,迅速沿大弯侧剪开,生理盐水漂洗后,取胃窦部胃黏膜组织2块,约4mm*4mm,-80℃保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11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水平,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结果:(1)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1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显着升高(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胃康宁高、中、低剂量组以及叶酸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WH组、WM组间大鼠血清IL-11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Western Blot 法检测胃黏膜组织 JAK2、STAT3、p-STAT3、Cyclin D1蛋白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和Cyclin D1表达显着升高(P<0.05);p-STAT3表达与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C组大鼠胃黏膜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JAK2、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表达显着低于低剂量组(P<0.05),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间以及WM组、WL组间大鼠胃黏膜上述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R法检测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Bax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FC组、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的Bcl-xL和Bcl-2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BaxmRNA表达显着高于WL组(P<0.05);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 mRNA表达显着低于WM组(P<0.05),两组Bax mRNA及Bcl-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大鼠胃黏膜Bcl-2 mRNA 表达显着低于 WL 组(P<0.05),两组 Bcl-xL mRNA 及 Bax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NNG溶液灌胃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方法可以成功复制CAG大鼠模型。(2)本研究以“虚、郁、滞、瘀”系统分析CAG的病机特点,并验证了以此认识为组方指导思想的胃康宁组方对CAG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证实其在改善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表现、一般情况以及提高大鼠体重、饮食水量等方面效果优于叶酸。证明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存在量效关系。(3)CAG模型大鼠存在血清IL-11及胃黏膜JAK2、STAT3、Cyclin D1蛋白、Bcl-2、Bcl-xL基因水平升高,胃黏膜Bax基因水平下降,表明CAG模型大鼠血清炎症水平升高,胃黏膜细胞凋亡水平异常,细胞周期进程紊乱。(4)胃康宁能够改善CAG模型大鼠的血清IL-11水平以及胃黏膜Cyclin D1蛋白、Bax、Bcl-2、Bcl-xL基因表达水平,表明抗炎、促凋亡、减缓细胞周期进程可能是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赵兵[4](2020)在《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端粒缩短是反应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同龄正常人缩短,提示CAG或与胃黏膜衰老有关,然相关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既往临床研究证实,导师根据“胃天年”理论运用固本通络汤治疗CAG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然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与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PO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从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角度探讨CAG的发病机制以及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方法:(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实验设计,收取30例CAG患者及30例CNAG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明确诊断。通过填写调查问卷以确定两组患者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测患者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及衰老与CAG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明确CAG发病的分子机制。(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设计,回顾性的收取经固本通络汤治疗3个月后胃窦部黏膜病理至少改善一个等级的患者30例,对其治疗前后的胃窦部病理标本进行再切片,通过检测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固本通络汤对端粒调控网络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基因p53的影响,从而明确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研究结果:(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性别、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比较:与CNAG组相比,CAG患者中有Hp感染史者更多、病程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吸烟史、饮酒史、熬夜、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生冷及高盐饮食、胃癌家族史及现症感染Hp等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病理情况比较:CAG组患者中,伴萎缩22例(占73.3%)、伴肠化29例(占96.7%)、伴异型增生1例(占3.3%),两组患者胃黏膜病理积分有明显差异(t’=9.682,P<0.001)。两组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均不符合正态分布,C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0.67,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1.06,CAG组较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7.000,P=0.024)两组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胃黏膜TRF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8,P=0.434);TRF2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9,P=0.054);POT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26);TRF1、TRF2、POT1蛋白在CAG组均高表达,与CNAG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p53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0,P=0.796)。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CAG组及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均无相关性(CAG 组:r=-0.303,P=0.131;CNAG 组:r=-0.195,P=0.302)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p53mRNA 及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CAG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r=-0.396,P=0.031),回归方程Y=-0.321X+1.099(F=3.438,P=0.074),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因而不能用p53mRNA表达水平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TRF1、TRF2、POT1及p53mRNA水平均无相关性;CAG组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其中TRF2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1X+1.249(F=1.741,P=0.198),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不能用TRF2蛋白表达量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POT1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103X+1.272(R2=0.206,F=7.249,P=0.012),CNAG 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无相关性。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TRF1、TRF2、POT1、p53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r=-0.410,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Y=-5.018X+11.54(R2=0.181,F=12.81,P<0.001);胃黏膜病理积分与 TRF1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4,P=0.682),与TRF2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39,P=0.008),与 POT1mRNA 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2,P=0.695),与p53mRNA表达水平亦无相关性(r=0.037,P=0.778);胃黏膜病理积分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与TRF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1.974X+0.534(R2=0.437,F=45.04,P<0.001),与 TRF2 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0.848X-1.457(R2=0.138,F=9.312,P=0.003),与POT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 Y=1.743X+0.814(R2=0.294,F=24.15,P<0.001)。CAG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RF1与POT1蛋白表达阳性为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95%CI:1.84-149.03),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95%CI:1.64-50.54)。(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治疗前后病理资料比较: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的构成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萎缩、肠化治疗前后积分及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异型增生病例数仅为1例,因而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胃黏膜端粒长度的比较:治疗前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为0.30±0.16,治疗后为0.32±0.19,治疗前后差值为-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9,P=0.587),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治疗前后的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前后TRF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RF2及POT1mRNA表达水平无差异,因此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2及POT1mRNA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后p53mRNA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CNAG患者缩短,端粒的缩短与CAG的发生密切相关。(2)CAG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CNAG患者;CAG患者胃黏膜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考虑CAG患者胃黏膜端粒缩短与TRF2、POT1蛋白的过表达有关。(3)CAG患者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CAG患者中端粒长度缩短伴随着p53mRNA表达增高,初步考虑为p53通路的激活以介导细胞衰老,防止端粒过短被识别为DNA损伤,引起染色体不稳定而发生癌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4)本研究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与TRF2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胃黏膜端粒长度、TRF2mRNA表达水平、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可以预测胃黏膜的病变程度。(5)TRF1和POT1蛋白表达阳性是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临床上对胃黏膜TRF1及POT1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CAG诊断和预后的参考指标。通过对固本通络汤治疗后胃黏膜病理改善者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发现:(1)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2)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TRF1mRNA的表达水平。(3)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4)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p53mRNA表达水平,初步考虑固本通络汤可能是通过延缓端粒缩短的速度,为DNA损伤修复机制提供机会,阻断p53介导细胞衰老通路的激活,从而达到延缓胃衰老、逆转CAG的作用,然其机制尚有待于进行细胞体外和动物体内实验做进一步的验证。

熊佳惠[5](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附子理中汤对于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和Pharm Mapper平台对附子理中汤所含化学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获取其作用靶点,再利用GAD、OMIM及CTD数据库获得胃癌的相关靶点;然后,利用Draw Ven Diagram平台制作韦恩图,获得两者的交集靶点蛋白,通过Cytoscape3.5.1软件构建出蛋白互作图;再通过DAVID分析工具和KOBAS3.0软件对搜集到的靶点蛋白从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和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三个方向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利用PDB数据库、Systems Dock Web Site数据库集进行受体-配体的分子对接,并分析docking scores,验证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结果:从TCMSP数据库筛选出附子理中汤的147种化学成分,其中预测到4791个靶点,通过CTD、OMIM筛选出28006个与胃癌相关的靶点,最后韦恩图确定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存在346个潜在靶标;其中附子理中汤与胃癌相互作用的关键靶标有TP53(肿瘤抑制蛋白p53)、AKT1(蛋白激酶B)、CDKN1A(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STAT3(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因子3)、BCL2L1(促生存因子)、JUN(核内癌基因)、CCND1(细胞周期素D1)、EGF(表皮生长因子)等,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2-Oxocarboxylicacid metabolism(2-氧羧酸代谢)信号通路和Propanoate metabolism(丙酸盐代谢)信号通路等分子通路,分子对接结果中表明STAT3对接分数最高,与附子理中汤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关键靶点包括TP53(肿瘤抑制蛋白p53)、AKT1(蛋白激酶B)、CDKN1A(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STAT3(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因子3)、BCL2L1(促生存因子)、JUN(核内癌基因)、CCND1(细胞周期素D1)、EGF(表皮生长因子)等,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2-Oxocarboxylicacid metabolism(2-氧羧酸代谢)信号通路和Propanoate metabolism(丙酸盐代谢)信号通路等分子通路等,靶点STAT3与附子理中汤有较好的结合性,可能在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佳钦[6](2020)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或(和)异型增生称为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由于胃癌具有发病率高、生存率低、发现晚等特点,故胃癌癌前病变作为肠型胃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中间环节,早期在此阶段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对阻断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西医对于此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对症治疗及对因治疗,其中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抗胆汁反流、抗氧化、叶酸及COX-2抑制剂等治疗方式,尚缺乏特异性干预措施。而中医药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国内外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延缓、阻断甚至逆转PLGC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且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课题组结合PLGC病机特点及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使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PLGC,并在前期的临床研究中得出该法在PLGC的治疗上确有疗效,然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故本课题拟从临床疗效和分子机制两部分展开研究:临床疗效部分,通过证候量表、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评价方式以明确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PLGC的临床疗效;分子机制部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由文献综述、临床疗效研究及分子机制研究三部分组成。文献综述部分分为以下2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部分,对本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特点、分型论治、现代医家治疗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西医研究进展”部分,主要围绕本病的流行病学、病因、治疗方法及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临床疗效研究部分,收集就诊于东直门医院门诊的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30例,使用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其进行干预,对比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胃镜病理学表现情况,试图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子机制部分,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进而运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30例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运用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胃组织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Bcl-2、P53、ERBB4、PTEN的水平,尝试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对比,本研究共纳入30例研究对象,其中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5岁,平均年龄为53.93±7.87,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且不同性别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下者较多,其中高中21例,占70.00%;就诊季节以冬季(46.67%)、秋季(40.00%)居多;本病诱发情绪因素以焦虑忧虑(63.33%)、急躁易怒(60.00%)、精神紧张(43.33%)多见;患者饮食习惯以嗜食油腻(70.00%)、甜食(60.00%)、辛辣(40.00%)居多;生活作息方面,作息规律(46.67%)者多于熬夜(40.00%)与劳倦(30.00%)的患者;烟酒史方面,吸烟(43.33%)及饮酒(36.67%)患者较多。(2)临床疗效主要从临床症状积分及病理组织学积分两方面评估运用尼莫地平法计算临床症状积分得出,痊愈2例(6.67%),显效5例(16.67%),有效19例(63.33%),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86.67%,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总积分、主要症状积分及次要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对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进行统计,得出胃脘痞塞、心烦易怒、反酸、烧心、口苦、口干、暖气、身重倦怠、精神疲乏、纳差、气短、大便溏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胃脘疼痛、懒言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中嘈杂、大便干结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积分进行统计发现,治疗前后患者病理总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及慢性炎症4项病理表现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动性病理表现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包括网络药理学结果与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多色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共搜集了 858个化合物,以OB≥30%,DL≥0.18为筛选条件,共得到83个口服利用度和类药性较好的候选化合物;化合物-靶点网路共有41个hub节点,其中靶点≥35个的化合物有11个,13个靶点能与≥20个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有54个节点,其中包含31个靶点与23个疾病;对参白颗粒中6种草药对应的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确定了 324个GO条目;并对上调的部分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FDR≤0.01筛选得到24条KEGG通路信息。对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胃组织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进行多色免疫荧光检测得出,PI3K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KT、Bcl-2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BB4、P53、PTEN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一般情况中,从性别年龄分析,该病好发于45-65岁的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且患者发病与季节、饮食、情绪有关,其中就诊季节以冬、秋季节较多,情绪中焦虑忧虑、急躁易怒、精神紧张三方面因素影响较大,饮食以嗜食油腻、甜食、辛辣、生冷食物者居多,同时烟酒史也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发现,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故可以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3)网络药理学结果发现细胞凋亡、P53、ERBB4、癌症通路等17条通路均与PI3K/AKT通路相关,由此猜测,参白颗粒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实现。进一步观察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Bcl-2、ERBB4、P53、PTEN分子的干预作用,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可下调PI3K、AKT、Bcl-2分子的表达水平,故该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癌变的发展。

吴月霞[7](2020)在《安胃二号方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安胃二号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病人中,诊断为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的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5例。治疗组在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后予口服安胃二号方免煎颗粒治疗12周,对照组在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后予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谷氨酰胺颗粒治疗12周。两组患者中伴Hp感染者予常规四联疗法治疗2周后再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足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胃镜及病理疗效、临床总体疗效、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Hp清除率,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治疗结束3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总体疗效中痊愈、显效及有效患者中医症状、胃镜及病理的远期疗效。结果:本研究70例患者中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共有63例。1.基础资料: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及分布、胃镜及病理积分和分布、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症状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的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症状总有效率为61.3%,治疗组的症状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3.胃镜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镜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镜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胃镜总有效率为74.2%,治疗组的胃镜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病理疗效:治疗后治疗组各病理积分及病理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除活动性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其他各病理积分及病理总积分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除异型增生积分下降幅度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组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生积分及病理总积分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生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异型增生方面两组患者的疗效均较高,差异不明显(P>0.05),但治疗组异型增生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体病理疗效为87.5%,对照组总体病理疗效为64.5%,治疗组的总体病理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临床总体疗效:治疗组32例患者中痊愈5例,显效3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31例患者中痊愈2例,显效1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1.3%,治疗组的临床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6.血清胃蛋白酶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GI、PGI/PGII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的PGI、PGI/PGII水平上升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7.Hp清除率:治疗组18例Hp阳性患者有17例转阴,对照组16例Hp阳性患者有13例转阴,治疗组的Hp清除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81.3%;8.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安全性指标均无明显异常,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9.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28例患者中复发3例,对照组19例患者中复发7例,对照组复发率为36.8%,高于治疗组的10.7%(P<0.05)。结论:安胃二号方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组织病变情况,能提高血清胃蛋白酶原中PGI、PGI/PGII水平,提高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安全性高且远期疗效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富花[8](2020)在《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胃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危害严重。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武威市为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Ⅰ类致癌因子。本研究利用大规模自然人群建立的武威队列,开展了人群Hp感染状况及主要毒力因子的基线调查研究。第一部分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利用建立的武威市大规模(25000人)自然人群队列开展横断面基线调查,探讨当地人群Hp的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Hp感染与胃及胃外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为探询武威市人群胃癌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高发的原因,帮助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武威队列为研究对象,采用14C呼气试验测定队列人群中Hp的感染状况,胃镜检查诊断胃部疾病,并根据需要取胃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Hp在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开展武威队列的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及社会学、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胃肠外疾病病史等。统计学分析不同人口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Hp感染的关系、以及人群常见胃外疾病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1.武威队列中最终有21291人完成了14C呼气试验,其中21265人行胃镜检查,9479人取活检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Hp感染率为52.95%(11275/21291),其中男性的感染率是52.79%(5290/10021),女性的感染率是53.11%(5985/11270),(P=0.644)。Hp感染阳性人群的平均年龄(50.10±7.47岁)显着低于阴性人群(51.04±7.85岁)(P<0.001)。2.Hp的感染率在<40岁、40~、50~岁,以及60~岁以上人群中的感染率依次为56.53%、55.12%、52.56%、46.83%,呈现出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的趋势(P<0.001)。有配偶人群Hp的感染率(53.19%)显着高于无配偶人群(47.99%)(P=0.002);农民人群中Hp的感染率(53.42%)显着高于非农民人群(46.18%)(P=0.002);文盲中Hp的感染率(49.25%)显着低于接受了小学(51.83%)和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群(55.26%)(P<0.001);家庭年收入在10000-19999元的人群Hp感染率(55.59%)显着高于家庭年收入为20000-29999元人群(52.79%)和收入超过30000元的人群(49.66%)(P<0.001)。Hp感染率在不同BMI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队列中每年进食蔬菜和水果大于6个月人群Hp的感染率(51.15%)显着低于少于1个月(55.36%)、1~个月(55.54%)和4~个月(53.62%)的人群(P<0.001);进食速度快的人群Hp感染率(51.35%)显着低于进食速度慢的人群(53.39%)(P=0.014);Hp在睡眠正常人群中的感染率(53.53%)显着高于轻度失眠(49.20%)、中度失眠(50.50%)及重度失眠(46.67%)的人群(P=0.001)。Hp感染率在是否吸烟、饮酒及进食烫食习惯、进食油炸饮食及不同体力活动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p感染的风险降低12%(OR:0.88,95%CI:0.84-0.91);家庭年收入增加到30000元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6);每年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6个月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7);具有快速进食习惯者Hp感染的风险降低8%(OR:0.92,95%CI:0.86-0.98)。和文盲相比,接受小学教育、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Hp感染的风险增加1.11倍(OR:1.11,95%CI:1.07-1.16);从事农业生产者Hp感染的风险增加1.39倍(OR:1.39,95%CI:1.24-1.57)。5.Hp在胃镜诊断的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6.59%、慢性萎缩性胃炎55.29%、胃溃疡69.5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0.76%、复合型溃疡76.36%、胃息肉53.69%、十二指肠炎55.16%、胃癌49.32%、胃黄色素瘤72.06%、急性胃炎41.51%、黏膜下病变4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不同组织病理学诊断中的Hp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4.31%、萎缩性胃炎54.28%、肠化生56.5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8.53%、胃癌4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武威队列人群有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哮喘病史者Hp的感染率显着低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50.13%vs 53.37%)(48.73%vs 53.67%)(47.49%vs53.05%)(P<0.05)。Hp的感染率在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塞、贫血及病毒性肝炎等病史人群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率为52.95%,呈随年龄增高而降低的趋势。Hp感染在40岁前已经达到高峰,和胃癌低发区相比高峰提前,这可能与当地胃癌的高发有关。2.年龄的增加、家庭年收入的提高、足量进食蔬菜和水果的天数增加、快速进食的习惯是降低武威市人群Hp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农民以及接受了小学以及初中以上教育是增加Hp感染的风险因素。3.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胃部疾病的发生有关,尤其是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程度的加重密切相关。4.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及哮喘的发生呈负相关。第二部分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尿素酶(Ure)、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 A)、热休克蛋白60(Hsp60)是幽门螺杆菌(Hp)产生的重要毒力因子。硝基还原酶(Rdx A)与Hp对甲硝唑的敏感性密切相关,上述因子的表达对Hp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武威队列Hp感染者血清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的检测,明确当地Hp上述因子的血清抗体的阳性状况及血清分型;明确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血清抗体结果与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为当地Hp的精准治疗及胃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武威队列中1162例14C-UBT阳性者的血清,用免疫斑点法检测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分析当地Hp感染血清分型。结合对目标人群的问卷调查、胃镜检查和胃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Hp感染者血清抗体及血清分型与人口社会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与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1.Hp感染者血清中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100%、89.50%、85.97%、9.90%和18.24%。Ⅰ型Hp感染占90.10%,Ⅱ型占9.90%。2.CagA、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者的平均年龄均低于阴性者(P<0.05),女性的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率(88.25%和22.06%)高于男性(83.59%和13.93%),不吸烟者Rdx A抗体阳性率(18.66%)高于吸烟者(13.11%)(P<0.05)。其他人口社会学因素间血清Hp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检查有胃息肉者CagA抗体阳性率和Ⅰ型Hp感染率分别是82.14%和83.93%,显着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92.05%)(P<0.05)。CagA抗体阳性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8%(OR:0.52,95%CI:0.28-0.97)、Ⅰ型Hp感染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7%(OR:0.43,95%CI:0.24-0.85);萎缩性胃炎者Hp Hsp60抗体阳性率(10.59%)显着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53%),Hsp60抗体阳性者胃镜下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1.66倍(OR:1.66,95%CI:1.01-2.73)。其他Hp血清抗体阳性率在不同的胃疾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血清Cag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5.38%、86.06%、90.15%和92.41%,血清CagA抗体阳性者增加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分别为3.09倍(OR:3.09,95%CI:1.22-7.82)、4.70倍(OR:4.70,95%CI:1.73-12.8)及6.50倍(OR:6.50,95%CI:2.38-17.8)。Ⅰ型Hp感染率在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中依次为80.77%、87.27%、90.15%和92.41%,呈升高趋势,感染者患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Hp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在胃癌前病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武威市人群中流行的Hp以高致病Ⅰ型菌株感染为主,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武威市人群感染CagA阳性的Hp显着增加了胃癌前病变的发生风险。CagA抗体阳性、Ⅰ型Hp感染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胃息肉发生的风险;Hp Hsp60的表达增加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风险。3.武威市人群感染Hp者CagA、Vac A和Rdx A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女性和不吸烟者中Rdx A抗体阳性率高,提示这些人对甲硝唑敏感性高。

蔺莉[9](2020)在《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与MNNG协同诱导胃黏膜上皮恶性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居癌症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三位。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被认为是胃癌的一类致癌因子,细菌毒力因子及引发的慢性炎症都参与了胃黏膜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H.pylori单独的致癌性并不强,许多内外协同因素可能会增强H.pylori的致癌性,比如亚硝酸盐的协同作用。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关系以及H.pylori诱发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变的细胞分子机制仍不明确。阐明H.pylori长期慢性感染的致病机制对于胃癌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模拟H.pylori临床感染过程建立H.pylori慢性感染的胃黏膜上皮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探讨H.pylori慢性感染或协同亚硝基化合物(MNNG)诱导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1以人永生化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为靶细胞,选取CagA+H.pylori J99株单独或联合MNNG连续感染诱导12个月,建立H.pylori慢性感染细胞模型,光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比色法、细胞克隆形成、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ELISA法检测IL-8的浓度;克隆球形成和细胞表面标志测定细胞的肿瘤干细胞(CSC)样和上皮-间质转化(EMT)样改变;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2以C57BL/6J小鼠为对象,使用CagA+H.pylori SS1株单独或联合MNNG灌胃,反复感染胃黏膜12个月,建立H.pylori慢性感染动物模型,定期处死部分小鼠,采集胃黏膜标本和血清,快速尿素酶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观察H.pylori的感染状况;ELISA检测血清中IL-8的浓度;电镜和HE染色光镜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凋亡、EMT和CSC等相关蛋白的表达。3收集72例临床病理学明确诊断、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获取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快速尿素酶法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分为H.pylori感染组(40例)和H.pylori非感染组(32例)。HE染色光镜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IL-8和Wnt2表达。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H.pylori感染与临床表现、IL-8和Wnt2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生存曲线和生存回归分析H.pylori感染、IL-8表达、Wnt2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 CagA+H.pylori长期慢性感染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异常增殖、抵抗凋亡、耐药性增高、IL-8表达和分泌加强,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CSCs样和间质细胞样的标志物显着增高。同时,NF-κB和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均被活化。联合应用MNNG可显着加强H.pylori慢性感染对GES-1细胞的诱导效应。提示在NF-κB和Wnt/β-catenin通路的共同调控下,CagA+H.pylori长期慢性感染诱发胃粘膜上皮细胞发生CSC样和间质细胞样改变。2 CagA+H.pylori SS1株能够成功感染小鼠胃黏膜,在H.pylori长期、反复、慢性感染刺激下,小鼠胃黏膜逐渐发生了异常增生、粘膜内囊肿及腺瘤样息肉变、癌前病变等病理学改变,IL-8表达和释放增高、炎性反应明显;Cyclin D1、Bcl2和Bax蛋白表达显示粘膜细胞异常增生和凋亡降低。同GES-1一样,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CSCs样和间质细胞样的标志物增高,NF-κB和Wnt/β-catenin通路被异常激活。协同MNNG作用显着提高H.pylori的感染效应。提示CagA+H.pylori长期慢性感染致小鼠胃黏膜Wnt/β-catenin/IL-8通路异常活化,粘膜细胞发生炎性反应、呈现CSC样、EMT样及癌前病变病理改变。3临床胃癌患者癌组织IL-8和Wnt2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H.pylori感染胃癌组织IL-8和Wnt2的表达显着高于未感染者,且IL-8表达与Wnt2的表达呈正相关。早期及无淋巴结转移者IL-8和Wnt2表达阳性率均低于进展期及有淋巴结转移者;IL-8和Wnt2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率显着低于阴性表达者。【结论】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激活胃黏膜细胞Wnt/β-catenin/NF-κB/IL-8调控通路,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及肿瘤干细胞样和间质细胞样改变,促发胃黏膜炎性反应和癌前恶性转化。临床H.pylori感染阳性胃癌活化Wnt/β-catenin和NF-κB通路降低患者生存率。

陈诗园[10](2020)在《健胃消胀片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健胃消胀片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深层次探讨健胃消胀片对胃肠道的影响机制,为其能延缓或逆转胃癌前病变,干预癌变病程提出有力证据,为降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方面提供一种新思维、新方法。方法将2017年10月—2019年11月期间在东莞市中医院进行电子胃镜检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病理检查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并符合脾胃气滞证候诊断标准的患者82例,按照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1例,其中78例患者完成本研究,4例因未按时服药或自行退出剔除,完成观察的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叶酸片2粒,一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胃消胀片6粒,一日3次,总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在治疗疗程为0周、12周后评定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中医症候积分、胃镜象积分及病理评分,并完善血常规、尿常规、粪便检查、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幽门螺杆菌感染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幽门螺杆菌阴性占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健胃消胀片能改善幽门螺杆菌感染。(2)中医症候积分和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组内对比,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差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对中医症候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7.18%,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23.08%,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健胃消胀片能有效改善“痞满”的中医症候。(3)胃镜象积分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胃镜象积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胃镜象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胃镜象积分差值为边缘性显着差异(P=0.052>0.05),表明健胃消胀片在降低胃镜象积分方面没有显着优势。(4)病理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萎缩方面,治疗组病理评分和病理评分差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且两组的病理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方面,治疗组病理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0.01),病理评分差值也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病理评分显着低于治疗前(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病理评分无差异(P>0.05),提示健胃消胀片能降低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的病理评分。(5)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粪便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均未出现与服用研究药物相关的异常变化,在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提示两组药物安全可靠。结论健胃消胀片在治疗胃癌前病变的过程中,虽在改善胃镜象积分方面无显着优势,但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还能降低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的病理评分,实现病理逆转,说明健胃消胀片治疗胃癌前病变具有良好的效果,药物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

二、端粒酶和胃癌、癌前病变及幽门螺杆菌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端粒酶和胃癌、癌前病变及幽门螺杆菌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胃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检查前准备及质量控制
        3.2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质量控制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1 胃癌前病变与患者一般情况讨论
    2 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胃溃疡与胃癌前病变的讨论
    3 阿司匹林、质子泵抑制剂、他汀类用药史与胃癌前病变的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他汀类药物应用于胃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2)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指标与早期胃癌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3.2 各组患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以及CEA水平比较
    3.3 各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分析
    3.4 幽门螺杆菌阳性及阴性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3.5 G-17、PGⅠ、PGⅡ、CEA诊断早期胃癌的ROC曲线参数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胃癌的早期诊断
    4.2 本文不同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
    4.3 G-17、PGⅠ、PGⅡ、CEA水平及变化
    4.4 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4.5 幽门螺杆菌阳性及阴性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4.6 G-17、PG、CEA、Hp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筛查的启示
第五章 血清G-17、PGⅠ、PGR应用于我国居民胃癌早期筛查价值的Meta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已录用的学位论文相关论着
附录三 论着录用通知与文章版面费
致谢

(3)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概论
        2 流行病学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保护因素
        5 诊断学
        6 临床治疗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概念、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治疗的认识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研究概况及本团队研究基础
        1.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
        2. 本团队研究前期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
    实验一 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基于IL-11/JAK2信号通路研究胃康宁干预CAG模型大鼠效应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CAG模型大鼠的制备
    2. 疗效学实验结果
    3. 效应机制及通路选择
    4. 胃康宁通过抗炎、调控细胞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
    5. JAK/STAT通路与胃康宁起效机制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问题及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4)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前言
    附: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GA、GIM、Dys
        1.2 病因学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
        1.5 治疗
        1.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药治疗
        2.4 实验研究
        2.5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3.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现状
        3.1 端粒概述
        3.2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
        3.3 端粒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
        3.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4. 周斌教授从“胃天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4.1 “胃天年”理论的创立及学术思想溯源
        4.2 周斌教授基于“胃天年”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4.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探讨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5)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西医发病机制
    1.3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治疗概述
    1.4 附子理中汤对晚期胃癌的作用
2 数据分析与成果讨论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中西医对晚期胃癌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西医发病机制
    2 中西医治疗晚期胃癌
        2.1 中医治疗
        2.2 西医治疗
        2.3 中西医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认识
        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现代医家辨证论治特点
        4 辨病专方治疗
        5 中成药治疗
        6 外治法
        7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研究
        8 理气活血解毒法
        9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西医研究进展
        1 病因
        2 治疗
        3 PI3K/AKT通路研究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疗效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疗效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分子机制研究
    一、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二、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安胃二号方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疾病相关标准
        2.1 中医辨证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2.1 胃镜诊断标准
        2.2.2 病理诊断标准
        2.3 病情分级及评分标准
        2.3.1 中医症状分级及评分标准
        2.3.2 胃镜分级及评分标准
        2.3.3 病理分级及评分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与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观察指标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3.3 疗效观察指标
        3.3.1 症状观察
        3.3.2 胃镜观察
        3.3.3 病理检查
        3.3.4 血清PG检测
        3.3.5 Hp检测
        3.3.6 远期疗效测定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2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4.3 病理疗效判断标准
        4.4 总体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4.5 血清胃蛋白酶原疗效判断标准
        4.6 Hp清除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病例资料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2.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2.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2 基础病情资料分析
    3 疗效比较
        3.1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3.1.1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3.1.2 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比较
        3.1.3 两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
        3.2 胃镜疗效比较
        3.2.1 两组患者胃镜积分比较
        3.2.2 两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
        3.3 病理疗效比较
        3.3.1 两组患者病理积分比较
        3.3.2 两组患者病理总积分比较
        3.3.3 两组患者病理疗效比较
        3.4 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3.5 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比较
        3.6 Hp清除率比较
        3.7 安全性比较
        3.8 远期疗效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2.1 古代医家对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现代医家对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方法
        1.4.1 中药复方治疗
        1.4.2 中西医结合治疗
        1.4.4 中医外治法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1 幽门螺杆菌感染
        2.2.2 胆汁反流
        2.2.3 免疫因素
        2.2.4 年龄因素
        2.2.5 饮食及生活习惯
        2.2.6 精神心理因素
        2.3 临床诊断
        2.4 血清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研究
        2.5 现代医学治疗
        2.5.1 一般治疗
        2.5.2 药物治疗
        2.5.3 内镜下治疗
    3 安胃二号方方药分析
        3.1 安胃二号方的创制、方药组成和功效
        3.2 安胃二号方的药理学研究
    4 疗效分析
        4.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2 胃镜疗效分析
        4.3 病理疗效分析
        4.4 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4.5 血清蛋白酶水平变化分析
        4.6 Hp清除率分析
        4.7 用药安全性分析
        4.8 远期疗效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章 前言
        1.1 幽门螺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2 螺旋菌及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历史
        1.3 Hp的感染与致病性
        1.3.1 Hp的流行病学
        1.3.2 Hp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
        1.3.3 Hp感染的风险因素
        1.3.4 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
        1.3.5 Hp的致病性
        1.4 Hp的诊断
        1.5 Hp感染的防治
        1.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筛查人群选择
        2.1.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2.1.3 人群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
        2.2.2 ~(14)C-UBT检测方法
        2.2.3 胃镜检查
        2.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2.3 变量定义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武威队列Hp流行病学研究人群构成情况
        3.2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状况
        3.3 武威队列人群不同人口经济学因素与Hp感染
        3.4 武威队列人群生活方式暴露因素与Hp感染
        3.5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6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7 武威队列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间Hp感染的关系
        3.8 武威队列Hp感染与既往消化性溃疡及家族消化道肿瘤病史的关系
        3.9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与胃外疾病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分 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Hp的重要毒力及耐药因子
        1.1.1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
        1.1.2 空泡细胞毒素A
        1.1.3 尿素酶
        1.1.4 热休克蛋白60
        1.1.5 硝基还原酶
        1.2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2.3 主要的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
        2.4 研究方法
        2.4.1 问卷调查
        2.4.2 血标本收集和保存
        2.4.3 ~(14)C-UBT检测
        2.4.4 胃镜检查
        2.4.5 组织病理学检查
        2.4.6 免疫斑点检测法
        2.4.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Hp感染者Ure、CagA、VacA、Hsp60及RdxA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与Hp感染分型
        3.2 Hp感染者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及不同血清分型与人口及社会因素比较
        3.3 不同胃疾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在结果比较
        3.3.1 1154例Hp感染者胃镜检查结果
        3.3.2 不同胃疾病中Ⅰ型、Ⅱ型Hp感染状况分析
        3.3.3 不同胃疾病中血清Hp 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分析
        3.3.4 武威队列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对不同胃疾病的风险评估
        3.4 武威队列胃癌及胃癌前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分析
        3.4.1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阳性间胃癌及胃癌前病病理检查结果
        3.4.2 胃癌及癌前病变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
        3.4.3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检测结果与胃癌前病变的风险评估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3.1 全文总结
    3.2 本研究的优势
    3.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与MNNG协同诱导胃黏膜上皮恶性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1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
        1.1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1.2 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因子
        1.3 慢性炎症与胃癌
    2 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1 遗传
        2.2 食物因素
        2.3 幽门螺杆菌感染
        2.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亚硝酸盐的协同作用
    3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干细胞
        4.1 肿瘤干细胞
        4.2 胃癌干细胞(gastric CSCs,GCSCs)
        4.3 上皮间质样转化(EMT)与胃癌干细胞
    5 幽门螺杆菌感染激活的相关信号通路
        5.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5.2 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
        5.3 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
        5.4 Toll样受体家族(Toll-like receptors,TLRs)
    6 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病理性损伤
        6.1 H.pylori共存性胃炎(coexisting gastritis)
        6.2 与H.pylori相关的胃黏膜病变
    7 结语
第二章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亚硝基化合物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间质样和干细胞样改变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试剂
        2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结果
        1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GES-1 细胞异常增殖
        2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GES-1 细胞凋亡抵抗
        3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GES-1 细胞发生EMT,迁移、侵袭能力增强
        4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GES-1 细胞出现肿瘤干细胞样特性
        5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后GES-1 细胞致炎因IL-8 分泌增高
        6 Wnt/β-catenin/NF-κB/IL-8 通路调控CagA~+H.pylori诱导的GES-1 细胞EMT和CSCs样特性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亚硝基化合物诱导小鼠胃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和癌前病变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试剂
        2 主要仪器
        3实验动物及幽门螺杆菌SS1
        4 实验方法
    结果
        1 小鼠CagA~+H.pylori慢性感染模型的建立
        2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后小鼠胃黏膜的变化
        3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后小鼠胃黏膜发生EMT和 CSCs样转化
        4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后小鼠胃黏膜炎性反应
        5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激活胃黏膜细胞的Wnt/β-catenin和NF-κB信号通路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癌组织IL-8和Wnt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临床标本获取
        3 实验研究
    结果
        1 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H.pylori感染状况
        2 胃癌组织中IL-8 的表达与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
        3 胃癌组织中Wnt2 蛋白的表达与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
        4 胃癌组织中IL-8与Wnt2表达相关性
        5 H.pylori、IL-8和Wnt2 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6 H.pylori感染、IL-8和Wnt2 的表达与胃癌的预后分析
    讨论
    小结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健胃消胀片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胃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探究
    1.2 胃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
        1.2.1 家族史与PLGC
        1.2.2 个人史与PLGC
        1.2.3 生活饮食习惯与PLGC
        1.2.4 精神心理因素与PLGC
    1.3 胃癌前病变的生理病理学机制
        1.3.1 胃黏膜分泌功能紊乱
        1.3.2 免疫炎性反应
        1.3.3 胃黏膜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1.4 胃癌前病变的西医治疗
        1.4.1 消除病因
        1.4.2 根除Hp治疗
        1.4.3 抗胆汁反流治疗
        1.4.4 使用维生素类药物
        1.4.5 环氧化酶2 (cyclooxygenase 2,COX-2)抑制剂
        1.4.6 内镜治疗
    1.5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1.5.1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
        1.5.2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方法
    1.6 健脾理气方药对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
        1.6.1 抗Hp感染
        1.6.2 修复胃黏膜
        1.6.3 抑制癌基因蛋白的表达
        1.6.4 调节细胞增殖凋亡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选择
        2.1.1 对象来源
        2.1.2 病例诊断标准
        2.1.3 病例纳入标准
        2.1.4 病例排除标准
        2.1.5 病例中止、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试验方法
        2.2.3 观察指标
        2.2.4 疗效评定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两组间基本情况比较
        2.3.2 两组Hp感染情况比较
        2.3.3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3.4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2.3.5 两组胃镜象积分比较
        2.3.6 两组病理评分比较
        2.3.7 两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事件记录
第三章 讨论
    3.1 健胃消胀片治疗PLGG的理论依据及组方分析
    3.2 健胃消胀片的现代药理研究
    3.3 临床结果分析
        3.3.1 两组间基本情况分析
        3.3.2 幽门螺杆菌感染比较
        3.3.3 中医症候积分和疗效分析
        3.3.4 胃镜象积分比较
        3.3.5 病理评分比较
        3.3.6 安全性分析
    3.4 结论
    3.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端粒酶和胃癌、癌前病变及幽门螺杆菌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胃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D]. 阿尔祖·阿卜力米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D]. 彭紫元. 汕头大学, 2020(02)
  • [3]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D]. 从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D]. 赵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D]. 熊佳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黄佳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安胃二号方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月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D]. 张富花. 兰州大学, 2020(04)
  • [9]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与MNNG协同诱导胃黏膜上皮恶性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D]. 蔺莉.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健胃消胀片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D]. 陈诗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端粒酶与胃癌、癌前病变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