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与重构

论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与重构

一、论图书馆服务的革新与重构(论文文献综述)

黄晓新[1](2022)在《试论全民阅读的社会学理论化及其逻辑体系》文中提出阅读行为具有的社会性是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前提,现代阅读的社会化普及是全民阅读的基础条件,阅读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进步重置全民阅读的结构,使"读者"和"阅读"成为中心,阅读的组织及其活动传导全民阅读动力,阅读的社会保障满足全民阅读最基本的精神文化、知识信息需求,阅读的社会控制规范全民阅读的内外秩序,阅读与社会的互动可以实现全民阅读的目的,而阅读的调查监测评估能使我们及时掌握全民阅读的成效,并使之不断完善、优化。这是一个符合逻辑的认识管理全民阅读活动,促进其良性循环并不断升级的理论框架,既有社会学的理论依据,又有中外全民阅读的实践基础;既有学理,也有方法;它照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刁生虎,高泽伦[2](2021)在《新文科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新文科"概念提出后,迅速引起学界的关注与讨论。中国学界的新文科研究在数量上逐年增加,在内容上逐步深入和细化,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领域,涉及的学科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戏剧影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经济贸易等几大类别。新文科研究内容主要为探讨新文科的产生背景、辨析新文科的内涵外延,并为新文科总体建设以及新文科背景下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建议,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当下的新文科研究还存在新文科的内涵外延尚待明确、相关探讨尚需深入、新文科建设讨论尚需具体、新文科建设成效与转型需多加关注等问题,这就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尽快厘清新文科概念、提升研究深度、聚焦具体问题,同时关注新文科建设的落实与转型,以此推进新文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黄一[3](2020)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随着高校图书馆自身的老化与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整体技术水平快速发展,部分建成较久的高校图书馆已无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故高校图书馆的改扩建行为是其延续寿命和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而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新旧部分之间的关系处理与整合手段是决定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而我国学术界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仍未臻圆满,故本文通过对文献与案例的总结与归纳,提出了新旧部分整合的各类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的普遍原则与具体策略,以期对高校图书馆在今后的改扩建设计中提供一定参考借鉴。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的研究现状、研究背景与改扩建动因进行分析,对应文中的第一章与第二章。基于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的研究现状和背景的研究明确了研究方向与框架,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发展与改扩建的内因与外因的分析,总结出了高校图书馆的改扩建的实质内容与本质动力,并提出了这些动因作用到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的结果。第二部分是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模式与改扩建原则的提出。通过对优秀案例的研究,分析各高校图书馆在改扩建中采取的模式,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三大类共十种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模式;在通过对各类案例主要注重方面与成功点,进行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的提炼。通过对模式与原则的提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分类方式与指导思想。第三部分则对新旧馆舍内外融汇整合的模式与具体整合设计策略的重点研究。对内部流线与外部体量的整合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指导下的具体设计策略,并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一定预测。

王益成[4](2020)在《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从“信息时代”到“数据驱动”的智慧服务时代,多源异构且海量的数据资源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将多源异构且海量的数据资源纳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涉及的专利数据、科技文献数据、实地调研数据与科技项目数据等,还应该涵盖更广范围的互联网数据资源、科研社交媒体数据资源、社交网络数据资源与政府开放数据资源等多种来源的数据形式。数据资源驱动着科技情报服务从用户需求感知、科技情报内容获取与科技情报服务场景化推送这三个核心功能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了科技情报服务流程的创新。本研究旨在以新视角探索数据驱动时代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及其实现,解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及其特征,以实证分析探索数据驱动时代科技情报服务向智慧服务模式转型的思路,为科技情报机构科学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基于此,通过界定“数据驱动”、“情报、智能与智慧的辩证关系”、“智慧服务”与“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等相关概念,以回顾智慧服务、科技情报服务与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现状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情境实验法、案例分析法与模式构建法分析了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数据环境、驱动模式、创新模式与模式实现以及保障策略的制定。围绕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这一核心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从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成要素及表现特征为出发点对智慧数据、用户需求、智能技术、智慧情报、情报工作者、智慧服务平台与情报分析方法这七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各构成要素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中的地位以及数据驱动各构成要素的融合协作的服务特征;第四章以“数据驱动”视角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建研究,更多的体现智慧数据服务作为智慧服务的核心构成要素,实现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获取用户需求,利用智能技术分析获取情报,实现场景化服务推送与嵌入式的科技情报服务;第五章就如何实现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进行了详细阐述,从多源数据分析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实现研究过程,体现了数据驱动作为科技情报服务的新范式与新思想,着重从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等三个科技情报服务流程构成解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路径,综合运用用户画像方法、数据挖掘方法与场景分析和需求侦测方法对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进行解析,并融入科研大数据在此过程中结构、类型与属性分析结果进行解析,探究这些数据在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中的应用关系,进而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并完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体系;第六章采用单案例横向研究方法研究格微软件数据驱动背景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系统优化策略;第七章就如何实现科技情报机构实现智慧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分析了相关保障策略。具体内容如下:(1)系统分析了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核心构成要素与特征。构成要素涵盖数据、用户、技术、智慧情报、科技情报工作者、智慧服务平台与方法等七个维度,将从这七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实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进而对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需求敏感性、数据多源性、技术智能性与服务场景化等四个主要特征进行解读。系统分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是构建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基础,在文献调研并借鉴其它领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各个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数据、用户、技术、内容、科技情报工作者、智慧服务平台与方法等七个维度间相互关联、相互印证,进一步丰富着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领域的知识体系。(2)构建了数据驱动下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从“数据驱动”视角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建研究,更多的体现智慧数据服务作为智慧服务的核心构成要素,实现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获取用户需求,利用智能技术分析获取情报,实现场景化服务推送与嵌入式的科技情报服务。在此过程中优化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模式,优化构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各个构成要素,实现模式最优化并体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四个特征,通过文献调研法探讨已有服务模式的优劣势,重构科技情报服务模式与流程,重点突出智慧实现流程,数据如何驱动智慧情报服务。(3)分析了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实现路径。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的三项核心功能为基础,在实现智慧服务核心功能基础上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从多源科研大数据分析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实现研究过程,体现了数据驱动作为科技情报服务的新范式与新思想,着重从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等三个科技情报服务流程构成解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路径,综合运用用户画像方法、数据挖掘方法与场景分析和需求侦测方法对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进行解析,并融入科研大数据在此过程中结构、类型与属性分析结果进行解析,探究这些数据在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中的应用关系,进而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并完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体系。(4)采用单案例横向研究方法研究格微软件数据驱动背景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系统优化策略,在分析格微软件基本概况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格微软件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模式,并对其较为超前的实践应用成果进行分析,然后借鉴前述构建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及其实现研究,提出格微软件在数据驱动背景下科技情报服务模式优化的策略。(5)制定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策略。以构成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构成要素以及智慧服务模式实现过程为主体制定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策略,具体维度包含数据、用户、科技情报工作者、科技情报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技术与方法等维度。如完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完备数据分析技术、方法与工具,科技情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定数据驱动下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策略应依据重点保障关键要素、完备并疏通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流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整体平衡、联合共建共享等四项基本原则。数据驱动时代,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模式已然无法满足用户崛起的趋势以及内外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界定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内涵与外延,探索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实现,有利于从方法论认知层面为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构建的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也更具实践价值。

秦顺[5](2020)在《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研究》文中提出数据资源是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则是实现数据的最大化价值,推动开放科学、数据科学的发展,助力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和一流高校建设等前沿议题的关键性业务,业已受到各国际组织、国家和科研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从《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到《科研数据北京宣言》等科研数据政策的实施,我国开始越来越重视数据的价值和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重要性,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工作正处于统一管理下的规范化发展阶段。但是,我国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政策、内涵、方式、人员队伍、评估与监管的建设等方面还有待加强。鉴于既有研究较少直面一流高校建设需求,对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政策完善、服务体系构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动力及其服务分工,数据生命周期与利益相关者二维视角下的服务过程和格局重塑等鲜有涉及,未能深刻意识到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革新之于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一流高校建设的意义。因此,及时进行国内外实践的动态、经验及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以数据科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进化信息论、数据生命周期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选取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42所“双一流”高校和30所世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样本,针对其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愿景、政策、内容、形式、人员、培训与监管等方面展开调研,从多维度深入探究国内外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的各自特点、优势与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二维视角提出我国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革新路径:其一,从宏观政策战略布局上,应制定和完善关联多元利益相关者、覆盖全数据生命周期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政策,一方面是确保服务质量可控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政策,另一方面是赋能管理与服务流程的管理与服务驱动政策。其二,从中观层面对二维视角下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路径进行前瞻和设想,即以“权责与动力”为支撑,调整与完善管理、服务分工;以“人文与技术”为驱动,融合与重构服务过程;以“需求与创新”为引领,组织与重塑服务格局。其三,从微观层面对二维视角下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体系进行整体构建和实现,重点在于丰富服务内容,重视服务培训与认知宣传;拓展服务途径,强化技术工具的研发应用;整合服务队伍,拓宽嵌入式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加强服务监管,推动服务质量的规范评估与服务效能提升。据此引领我国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向科学的、一流的体系化道路建设和发展,以回应“双一流”战略要求。

易凌,王凤姣,龚蛟腾[6](2021)在《新时代图书馆学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图书馆学本科课程体系形成了核心课程聚焦信息与图书馆以及选修课程多元延伸与拓展的范式特征,但其存在轻视实践与能力的问题,亟待进一步变革与创新。新时代课程体系建设应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继承文献研究成果、立足公共文化事业、统合数据管理热点以满足确立金课原则、巩固课程基础、扩展课程广度、拓新课程前沿的基本需求,并遵循核心知识与特色研究的结合、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的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聚合、技术方法与人文理念的融合、传承赓续与创新发展的协合、服务精神与智慧贡献的凝合的重构原则。

路璐[7](2020)在《碎片化阅读视角下的阅读焦虑消解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讨论了这样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能否有规划地进行碎片化阅读(如量化管理),使之成为缓解阅读焦虑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界现有研究中,对碎片化阅读的评价以消极为主,且鲜有提及如何从实操层面对碎片化阅读趋利避害地加以利用,因此难以与阅读焦虑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相关联;本文的回答则是肯定的。如果把“阅读焦虑”这一概念分为“个体阅读焦虑”和“社会性阅读焦虑”两个层面,那么本文的基本观点是:规范管理的碎片化阅读有助于个体构建健康的阅读实践,进而缓解个体阅读焦虑;而社会性阅读焦虑的消解,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阅读生态。这背后的基本逻辑是:社会性阅读焦虑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文化症候,建立在众多在阅读领域中感到焦虑的个体之上,因而个体阅读焦虑的消解、个体阅读行为的改善与阅读效益的提升,是社会性阅读焦虑消解的基础。阅读焦虑是将心理学中焦虑这一概念引入阅读领域得到的概念,定义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按阅读主体、表现形式与构成维度等方式可进一步进行细分。其中,个体性阅读焦虑由刺激、自我效能感、阅读者自我、能力四大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也是诱发阅读焦虑的主要变量,影响着阅读主体的阅读实践;社会性阅读焦虑的产生与阅读范式的嬗变息息相关,新媒介带来阅读习惯的变化,是诱发社会性阅读焦虑的客观因素。从影响上看,适当的阅读焦虑会形成一种内驱力,促使阅读主体重视阅读、审视阅读,而过度的阅读焦虑则对个体发展与社会文化传承有着负面影响。本文的基本命题是:借助规范管理的碎片化阅读来缓解个体性阅读焦虑,构建和谐的阅读生态以促进社会性阅读焦虑的消解。阅读的碎片化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并非毫无益处。碎片化阅读能够带来阅读量的增加以及时间利用率的提高,这都有利于阅读主体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缓解阅读焦虑。在具体阐述阅读焦虑与碎片化阅读这两个核心概念之后,本文探讨了二者的关系:碎片化阅读是个体阅读焦虑的诱因之一,个体性阅读焦虑也将加剧阅读的碎片化;社会性阅读焦虑也与碎片化阅读有着相互缠绕的关系,如不予以重视两者将陷入恶性循环。正式讨论阅读焦虑的消解策略之前,本文通过非结构性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目的是探究阅读焦虑问题的普遍性及利用碎片化阅读缓解阅读焦虑的可行性,结果发现受访者对于利用规范管理的碎片化阅读持有乐观态度。于是本文讨论了个体阅读焦虑的缓解策略,即构建积极健康阅读实践的路径:首先,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正视、重视阅读的价值。其次,通过提升阅读者自身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减弱与外界刺激的接触,为阅读付出更多努力,提升自我效能感。接着介绍了量化管理碎片化阅读的具体方法,如合配比碎片时间与阅读内容、跟踪阅读注意力等等。再次,阅读者还应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强化,积极调整负面情绪。最后,指出互联网是一个深不见底的资源池,建议读者利用社交平台,借鉴他人的阅读经验,取长补短。随后,本文讨论了社会性阅读焦虑的缓解策略。首先简述了政府进行深度阅读推广活动的方向,如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广而深的阅读推广活动;在整个社会范围之内树立正确阅读价值观的同时,积极组织、扶持图书馆与出版机构,以扎实的内容生产作为全面提升国民阅读质量的坚实基础。其次,提出了出版企业积极尝新的建议,图书市场的健康与繁荣是缓解社会性阅读焦虑的物质基础。具体说来,出版企业可在选题策划方面关注焦虑心境下读者的需求,并在出版物设计方面适当顺应大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同时力求精品出版,开展跨界合作,扩大出版产品的知名度,形成精品出版风气。接着,本文指出教育体系在培养、训练阅读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在义务教育阶段,科学地增加阅读能力的系统训练;高等院校则应注重学生阅读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顺应时代的同时切勿流于浅表化、娱乐化;同时整个教育系统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此外,图书馆与其他社会组织应主动承担起阅读推广的落实工作,构建多层次阅读推广体系。最后,要积极发挥榜样的力量,意见领袖、文化名人等充分利用知名度与粉丝效应,为大众树立优质的阅读推广人形象。在结尾,本文总结了阅读焦虑消解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与阻碍,展望了学界与社会各界对于阅读焦虑这一问题研究方向的深入空间。本文与现有文献相比,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观点上:(1)本文提出了借助量化管理后的碎片化阅读来缓解阅读焦虑这一新观点,不仅是消解阅读焦虑的探索路径,也是对碎片化阅读的新的审视。(2)本文试图从提高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切入,提供合理利用碎片化阅读的方向与目标,这也是本文核心观点由理论变为现实的重要切入点。在方法上:(1)本文以焦虑理论、自我效能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是对现有的阅读范式分析框架的一个突破。(2)本文在审视阅读焦虑时,分为个体阅读焦虑与社会性阅读焦虑两个层面进行讨论分析,为理解阅读焦虑与碎片化阅读的关系提供了直白高效的切入视角。

范雨竹[8](2019)在《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人类诞生起,声音就承载着传递信息、交流沟通、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功能。随着声音复制技术的诞生,声音突破时间、空间局限,变得可复制、可存储、可远距离大范围传播。有声出版物产生后,突破了传统的口耳相传,阅读也不再仅有视觉阅读的单一形式,人与声音符号之间的互动交流,开创了有声出版物发展的新形式。本文旨在剖析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过程,分析作为知识传播的有声出版物的发展特征及其在演变过程中对人与社会产生的影响,揭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及逻辑,探究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新路径。本文按照“载体技术→出版主体→功能迭新→演变动因→发展逻辑→理性探究”的框架,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论述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首先,依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时间顺序,即机械技术时期、模拟技术时期和数字技术时期,剖析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出版主体及有声出版物教育功能的演变过程,对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究与归纳、总结和比较,呈现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历史图景与规律特征。其次,结合教育技术学和媒介环境学相关理论,依照“技术——环境——影响”的动态关系逻辑思路,分析有声出版物演变过程中技术、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缘由。在教育技术视角下,从人的多维感知入手,探究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的新路径。全文共分为六章。前三章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过程探究;第四章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第五章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传播视角分析;第六章建构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的新路径。第一章我国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演变。本章以声音复制、传播技术为核心,阐述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演变的过程和特征,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和影响。从留声机诞生起,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记录、贮存和传输声音成为可能,声音信息不再依赖于人和人面对面的传递,而是借助科学技术呈现出可记录、可复制、可传播的新样态,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使用经历了从小众化到大众化再到个性化的变化过程。第二章我国有声出版物特征与出版主体的转型。我国有声出版物的出版主体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转型后的出版商和出版人为有声出版物的生产带来海量的扩容,有声出版物形态丰富。在现代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支持下,有声出版主体开发和利用声音资源,将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有声出版物资源整合,形成一个集语言、文学、教育、科学为一体的、生动有趣的开放型阅读环境,让阅读者能够更加主动地探索阅读兴趣,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第三章我国有声出版物功能的迭新。从机械技术时期单一的音乐戏曲类有声出版物给人们带来的娱乐教育功能,到模拟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的丰富对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带来的推动,再到数字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的海量收听及收听途径的多元化、个性化,全方位满足了人的教育发展需求。有声出版物在信息传播、情感传递、思想交流、消除知识鸿沟,促进阅读效果,推动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第四章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我国有声出版物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声音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听觉文化的回归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是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技术上的优势和先进,使有声出版物的载体技术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这是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声音的艺术表现以其强烈的情感性、伴随性和艺术可感性,激发了有声出版物的吸引力,使人与之交流互动;听觉文化的回归重塑人的听觉审美,想象空间的留白与耳语式的娓娓道来,让人重新回归部落化生活空间,享受“围炉谈话”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社会环境的变化、全民阅读氛围的兴起,推动了有声出版物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五章有声出版物演变的传播视角分析。本章依据教育技术学和媒介环境学的相关理论,以教育技术学关注的“媒体技术——学习环境——学习者”,结合媒介环境学所关注的“媒介技术——媒介环境——人与社会”为研究思路,从技术、环境、人三方面对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缘由进行探索。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声出版物媒介技术呈现出人性化趋势;有声出版物传播环境经历了从原生口语时期到次生口语时期,线下单向传播到线上双向传播的两次变化;有声出版物受众范围从精英式的少数人扩展到平民式的大众化,收听注意力和习惯随之变革。第六章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新路径。以教育技术学为视角,以人的听觉感知为基础,融合视觉感知及多感知感官系统,从媒体技术、阅读环境、阅读资源和有声出版物应用四个方面建构多维有声出版物发展新路径。在面对声音复制技术对有声出版物的冲击和声音符号对文本意义传递的干扰时,以“阅听合一”、“以听为读”的态度去面对,将声音、技术和文本彼此融合,相互促进。随着5G技术时代的来临,有声出版物将会更加深入各个场景,为阅读者带来更加智能化的阅读环境。本文认为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是在科学教育技术发展引领下的演变;阅读者需求和环境变化是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从未来发展上看,多维有声出版物将是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的新形式。

陈淑芹[9](2019)在《基于数字化转型维度的传统图书出版范式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这个网络化时代背景下,科技发展处于数字化转型时期,基于这个变化剧烈的大时代下,传统图书出版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知识汲取的需要。电子书和智能手机许多新兴的产品给传统图书出版带来巨大的挑战,为适应社会发展,传统图书出版领域针对出版范式进行改革,立足于数字化转型维度进行范式重构。为此,从传统图书出版范式的重构过程图书的数字化编辑、图书出版范式的数字化融合、传统图书出版范式的数字化革新、图书出版传输改革四个方面来对数字化图书出版进行分析,以此来看数字化转型维度下的图书出版工作。

胡剑飞[10](2019)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阅读行为 ——以听书为例》文中指出听书作为媒介融合时代人类阅读行为转变的重要形式,展现出了人类阅读习惯最当下的状态。因此,本文关注媒介融合时代人类的阅读行为,以听书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听书文化及技术背景、技术及应用、文学阅读的转变及阅读转变对文学及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本文从听书的概念界定切入,重新审视阅读、读者等相关概念,并深入观察听书兴起的文化及技术背景。目前以听书为代表的阅读行为显现出了四种特质,分别为多媒体化、移动化、被动接受化及浅阅读,这些特质既是听书在市场化过程中的表现,也是听书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依据。当下有声书市场在台前及幕后的市场化及科技化的运作,在平台、用户及内容层面,依靠文本筛选及内容呈现等影响读者的阅读选择及阅读行为。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依靠倍速、弹幕等听书时的功能技术对人类阅读习惯的塑造,进一步丰富了读者阅读体验,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留存更多的读者并促进付费转化,实现平台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增长。以具体的有声书文本为考察对象,笔者发现获取意义和消遣的读者阅读反应与接受是人类听书选择的两个重要考量,以其深层次的运作逻辑影响人类的有声书阅读选择。听书最广阔的市场在于文学阅读领域,文学阅读的文本是我们主要的研究对象。笔者在梳理了听书阅读的发展历程及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文学创作之后发现,媒介的融合是人类阅读行为发展的最基本趋向,文学的阅读是人类在有声书平台的主流,且以网络文学为主要代表。广播剧、有声书、电影等都可以作为听书阅读的主要阵地,尤其是弹幕的运用,不仅是阅读评论的开放空间,而且在社交领域和围观体验方面,弹幕是目前提升读者阅读参与度和交互体验的最佳功能。听书转变了人类阅读行为,进而促使文学阅读方式发生转变,阅读方式的转变给文学写作及阅读习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就有以喜马拉雅FM平台为主的全民朗读和原着改编成广播剧及电影的尝试,本论文观察了读者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行为的发展趋势,关注读者阅读时的注意力运作模式,思考听书内部的技术化要素及文化逻辑如何对文学阅读产生影响,尝试把握听书这一阅读行为,在人类文明史中的特质及发展趋向。

二、论图书馆服务的革新与重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图书馆服务的革新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全民阅读的社会学理论化及其逻辑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阅读的社会性是全民阅读理论前提
二、阅读的社会化是全民阅读的基础条件
三、阅读的技术进步重置全民阅读社会结构
四、阅读的社会组织传导全民阅读动力
五、阅读的社会保障满足全民阅读需要
六、阅读的社会控制规范全民阅读社会秩序
七、阅读与社会互动实现全民阅读目的
八、阅读的调查监测评估掌握全民阅读成效

(2)新文科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回顾
    (一)研究概况
        1. 数量与趋势
        2. 学科分布
        3. 刊物分布
        4. 作者分布
        5. 机构分布
    (二)研究内容
        1. 产生背景
        2. 内涵外延
        3. 总体建设
        4. 专业建设
二反思与建议
    (一)现阶段研究的反思
        1. 新文科的内涵外延尚待明确
        2. 新文科的探讨尚需深入
        3. 新文科建设的讨论尚需具体
        4. 新文科建设成效与转型问题更需关注
    (二)下一阶段研究的建议
        1. 尽快厘清新文科的内涵与外延
        2. 提升新文科研究的深度
        3. 聚焦新文科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
        4. 进一步关注新文科建设的落实与转型

(3)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1.4.1 课题的研究对象
        1.4.2 课题的研究范围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研究情况对比分析
        1.5.2 国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相关研究
        1.5.3 国内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相关研究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
    1.7 课题的研究框架
    1.8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与改扩建的动因分析
    2.1 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1 西方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2 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3 中西方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总结
    2.2 高校图书馆自身需求与职能的变化
        2.2.1 馆舍面积不足
        2.2.2 结构设备老化
        2.2.3 建筑立面陈旧
        2.2.4 原有空间使用不便
        2.2.5 书籍借阅模式革新
    2.3 社会技术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促进
        2.3.1 网络信息技术发达
        2.3.2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2.3.3 绿色生态技术的引入
    2.4 小结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案例及模式研究
    3.1 独立改扩建式
        3.1.1 自身改造式
        3.1.2 原地新建式
        3.1.3 易地新建式
        3.1.4 其他建筑改造式
        3.1.5 独立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2 水平改扩建式
        3.2.1 单侧改扩建式
        3.2.2 两侧改扩建式
        3.2.3 环绕改扩建式
        3.2.4 内庭改扩建式
        3.2.5 单元改扩建式
        3.2.6 水平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3 垂直改扩建式
        3.3.1 向上改扩建式
        3.3.2 向下改扩建式
        3.3.3 垂直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4 高校图书馆既有馆舍的价值研究
        3.4.1 既有馆舍的价值分类
        3.4.2 既有馆舍物质层面价值
        3.4.3 既有馆舍精神层面价值
        3.4.4 既有馆舍的价值判断与不同结果
    3.5 小节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与新旧整合方式研究
    4.1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
        4.1.1 协调共生原则
        4.1.2 高效创新原则
        4.1.3 多样复合原则
        4.1.4 持续发展原则
    4.2 高校图书馆内部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1 高校图书馆内部流线分析
        4.2.2 串连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3 鱼骨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4 环绕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5 辐射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6 流线整合方式与改扩建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4.3 高校图书馆外部新旧体量整合方式
        4.3.1 新建筑主导式
        4.3.2 旧建筑主导式
        4.3.3 新旧一体式
    4.4 高校图书馆新旧衔接空间设计研究
        4.4.1 新旧衔接空间的作用
        4.4.2 新旧衔接空间的设计方式
        4.4.3 新旧衔接空间对内部流线整合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策略及发展趋势研究
    5.1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设计策略研究
        5.1.1 总平面设计策略
        5.1.2 功能设计策略
        5.1.3 流线设计策略
        5.1.4 造型设计策略
    5.2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5.2.1 空间整合化的程度提高
        5.2.2 信息智能化的程度提高
        5.2.3 开放共享化的程度提高
        5.2.4 绿色低碳化的程度提高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地区分布统计(共75个)
    附录Ⅱ 国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国外案例共47个)
    附录Ⅲ 国内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国内案例共28个)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2.1.2 科技情报服务研究现状
        2.1.3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2.1.4 研究现状述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信息链理论
        2.2.3 用户场景理论
        2.2.4 需求层次理论
        2.2.5 生命周期理论
第3章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及特征
    3.1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
        3.1.1 智慧数据
        3.1.2 用户需求
        3.1.3 智能技术
        3.1.4 智慧情报
        3.1.5 科技情报工作者
        3.1.6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平台
        3.1.7 科技情报分析方法
    3.2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要素间关联关系
    3.3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特征
        3.3.1 数据多源性
        3.3.2 需求敏感性
        3.3.3 技术智能性
        3.3.4 服务场景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建
    4.1 多源数据驱动
        4.1.1 数据多源性
        4.1.2 多源数据融合
    4.2 智慧服务模式构建思路
    4.3 智慧服务模式核心功能设计
        4.3.1 用户需求智慧感知功能
        4.3.2 情报服务智慧决策功能
        4.3.3 用户服务智能推送功能
    4.4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实现
    5.1 多源科研数据调研
        5.1.1 数据结构
        5.1.2 数据类型
        5.1.3 数据属性
    5.2 基于用户动态画像的科技情报用户需求智慧感知
        5.2.1 用户结构分析
        5.2.2 用户分层画像
        5.2.3 用户动态画像
        5.2.4 用户需求模型构建
    5.3 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公众政策感知智慧研究
        5.3.1 运用网络文本挖掘分析公众政策感知
        5.3.2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公众感知的特征
        5.3.3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公众感知热点主题
    5.4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科技情报服务场景化推送
        5.4.1 向量空间模型的应用
        5.4.2 场景化服务
        5.4.3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5.4.4 场景化服务推送模型
        5.4.5 场景化服务推送实验
    5.5 科技情报服务智慧反馈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研究
    6.1 格微软件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现状
        6.1.1 基本概况
        6.1.2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现状
    6.2 格微软件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模式
        6.2.1 发展模式分析
        6.2.2 实现路径
    6.3 格微软件向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转变的优化
        6.3.1 用户维度优化
        6.3.2 情报维度优化
        6.3.3 服务维度优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保障策略
    7.1 政策保障层面
        7.1.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7.1.2 优化科技情报机构管理架构
    7.2 资源保障层面
        7.2.1 完善科研数据安全保障策略
        7.2.2 推进科研数据开放保障策略
        7.2.3 科技情报数据资源保障策略
    7.3 技术保障层面
        7.3.1 完善技术体系建设保障策略
        7.3.2 完善科技情报服务反馈体系
        7.3.3 创新大数据分析方法及工具
    7.4 人才保障层面
        7.4.1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策略
        7.4.2 完善科技情报人才教育体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8.3.1 研究局限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5)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科研数据管理及其服务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关系辨析
        2.1.1 科学数据与科研数据的关系辨析
        2.1.2 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2.2 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理论依据
        2.2.1 数据科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2.2.2 数据生命周期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章 二维视角下国内外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内容
        3.1.3 调查方法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服务愿景
        3.2.2 服务政策
        3.2.3 服务内容
        3.2.4 服务形式
        3.2.5 服务人员
        3.2.6 服务培训与监管
第4章 二维视角下国内外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4.1 二维视角下国内外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的经验
        4.1.1 法治环境不断完善,服务供给渐趋多元
        4.1.2 技术引领数据赋能,服务形式新颖多样
        4.1.3 人员队伍配置科学,服务权责划分合理
        4.1.4 多措并举培育素养,多管齐下力行监管
    4.2 二维视角下国内外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的问题
        4.2.1 政策与服务部分脱节,利益相关者核心定位不明显
        4.2.2 技术应用存在片面性,个性化与标准化关系待厘清
        4.2.3 人员量与质仍未达标,队伍配置与服务需求存错位
        4.2.4 培训与监管机制落后,服务质量评估体系亟需健全
第5章 二维视角下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革新路径
    5.1 二维视角下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政策制定与完善
        5.1.1 标准化与规范化政策,确保服务质量可控
        5.1.2 管理与服务驱动政策,赋能管理服务流程
    5.2 二维视角下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路径设想与前瞻
        5.2.1 “动力与权责”支撑,调整与完善服务分工
        5.2.2 “人文与技术”驱动,融合与重构服务过程
        5.2.3 “需求与创新”引领,组织与重塑服务格局
    5.3 二维视角下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体系整体构建与实现
        5.3.1 丰富服务内容,重视服务培训与认知宣传
        5.3.2 拓展服务途径,强化的技术工具研发应用
        5.3.3 整合服务队伍,拓宽嵌入式服务广度深度
        5.3.4 加强服务监管,推动规范评估与效能提升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新时代图书馆学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学本科课程体系的现状审视
    1.1 聚焦信息与图书馆的核心课程
    1.2 多元延伸与拓展的选修课程
    1.3 轻视实践与能力的课程设置
    1.4 亟待变革与创新的课程体系
2 图书馆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进需求
    2.1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确立金课原则
    2.2 继承文献研究成果,巩固课程基础
    2.3 立足公共文化事业,扩展课程广度
    2.4 统合数据管理热点,拓新课程前沿
3 图书馆学本科课程体系的重构原则
    3.1 核心知识与特色研究的结合
    3.2 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的配合
    3.3 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聚合
    3.4 技术方法与人文理念的融合
    3.5 传承赓续与创新发展的协合
    3.6 服务精神与智慧贡献的凝合
4 结语

(7)碎片化阅读视角下的阅读焦虑消解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阅读焦虑的研究现状
        1.2.2 碎片化阅读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访谈调查法
2 阅读焦虑
    2.1 阅读焦虑的概念
    2.2 阅读焦虑的细分
        2.2.1 按阅读主体划分
        2.2.2 按表现形式划分
        2.2.3 按构成维度划分
    2.3 阅读焦虑的构成要素
        2.3.1 刺激
        2.3.2 自我效能感
    2.4 阅读焦虑的发生与形成
        2.4.1 个体性阅读焦虑的发生机制
        2.4.2 社会性阅读焦虑的形成原理
    2.5 阅读焦虑的影响
3 碎片化阅读
    3.1 碎片化阅读的含义与特征
        3.1.1 碎片化阅读的含义
        3.1.2 碎片化阅读的特征
    3.2 碎片化阅读与其他阅读范式的比较
        3.2.1 碎片化阅读与浅阅读
        3.2.2 碎片化阅读与微阅读
    3.3 碎片化阅读的潜在优势和局限性
        3.3.1 碎片化阅读的潜在优势
        3.3.2 碎片化阅读的局限性
    3.4 正视碎片化阅读的功能与价值
4 碎片化阅读与阅读焦虑的关系
    4.1 非结构性访谈:碎片化阅读与个体性阅读焦虑
        4.1.1 访谈大纲
        4.1.2 访谈结果与分析
        4.1.3 阅读焦虑对碎片化阅读具有反作用
    4.2 碎片化阅读与社会性阅读焦虑
        4.2.1 碎片化阅读已成为不可逆的阅读趋势
        4.2.2 社会性阅读焦虑的现状与程度
    4.3 利用碎片化阅读缓解阅读焦虑的可行性与优势分析
        4.3.1 缓解阅读焦虑的根本是有秩序的阅读实践
        4.3.2 碎片化阅读便于量化管理,提高自我效能
        4.3.3 碎片化阅读适应时代需求
5 个体性阅读焦虑的缓解:构建健康的阅读实践
    5.1 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
    5.2 增强信息处理能力,避免外部刺激
    5.3 量化管理碎片化阅读,提高阅读自我效能
        5.3.1 量化管理碎片内容
        5.3.2 合理规划碎片时间
        5.3.3 跟踪阅读注意力
    5.4 强化心理素质与情绪调节能力
    5.5 借鉴他人经验,丰富阅读体验
6 社会性阅读焦虑的缓解:构建和谐的阅读生态
    6.1 政府重视阅读推广,内化阅读价值
    6.2 出版企业积极尝试,创新出版方式
        6.2.1 选题策划立足需求兼具深度
        6.2.2 出版物设计符合阅读习惯
        6.2.3 保障图书品质,力求精品出版
        6.2.4 开展跨界合作,拓宽传播渠道
    6.3 教育系统严肃对待阅读力的培养
    6.4 媒体主动控制碎微化内容输出,保证信息价值
    6.5 图书馆与其他社会组织资源整合,构建书香社会
    6.6 意见领袖积极发挥作用,树立优质阅读推广人形象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第一章 我国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演变
    一、机械录制技术产生有声出版物
        (一)记录声音的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
        (二)声音录制技术的诞生:机械录音记录声音
        (三)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传入我国
    二、模拟录制技术促进有声出版物快速发展
        (一)传播声音的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
        (二)磁性录制技术的出现与声音传递优势
        (三)广播的普及与大众化使用
    三、数字录制技术加快有声出版物创新
        (一)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交融
        (二)数字录制技术的产生与声音的高保真突破
        (三)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个性化使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有声出版物特征与出版主体的转型
    一、我国有声出版物出版主体的类型演变
        (一)外商为主,自主生产为辅的有声出版物出版主体
        (二)音像电子出版社交融成为有声出版物出版主体
        (三)数字出版行业与个体主体并行
    二、我国有声出版物的特征
        (一)唱片有声出版物的传播性
        (二)磁带有声出版物的产业性
        (三)数字有声出版物的新形态
    三、我国有声出版物出版主体的转型
        (一)技术促进有声出版物形态多样化
        (二)有声出版物的多样化开启出版主体的变化
        (三)阅读市场倒逼有声出版物出版主体革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有声出版物教育功能的迭新
    一、机械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娱乐至上的教育功能
        (一)有声出版物以大量戏曲音乐的唱片为主
        (二)声音的艺术性决定了娱乐的普适性价值
    二、模拟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突出展现知识传播教育功能
        (一)教育类有声出版物的数量、种类占主要地位
        (二)教育类有声出版物知识传播的优势
    三、数字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的多元化教育功能
        (一)有声出版物内容全面发展
        (二)有声出版物娱乐、知识、审美融合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有声出版物的兴盛
        (一)有声出版物声音录存技术的发展
        (二)有声出版物传播介质的多样化、个性化
        (三)有声出版物内容的“数字化生存”
    二、声音的艺术性强化了有声阅读的吸引力
        (一)声音符号强烈的情感性
        (二)声音传播紧密的伴随性
        (三)有声出版物艺术的可感性
    三、听觉文化的回归激发了有声出版物的活力
        (一)听觉回归的必然性
        (二)听觉审美的再度重塑
        (三)听觉空间的“重新部落化”
    四、社会环境的变化促进了有声出版物的发展
        (一)有声出版物的碎片化时间链接
        (二)全民阅读氛围的兴起
        (三)有声出版物的快速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声出版物演变的传播视角探究
    一、有声出版物演变的理论支点
        (一)从媒体技术、学习环境到学习者
        (二)从媒介技术、媒介环境到人与社会
    二、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人性化趋势
        (一)从人自身作为媒介到人使用外部媒介技术
        (二)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发展演变的人性化因素
    三、有声出版物传播环境的显着变化
        (一)从原生口语时期到次生口语时期的传播环境迭新
        (二)从线下单向传播到线上互动传播的传播环境变化
    四、有声出版物受众选择的认知变革
        (一)不同技术形态下有声出版物的认知变革
        (二)受众从仪式化收听到碎片化填补的认知转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新路径
    一、教育技术视角下的多维有声出版物
        (一)多维有声出版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多维有声出版物搭建优化的阅读环境
        (三)多维有声出版物资源的开发
        (四)多维有声出版物的实现路径是教育媒体的建立
    二、多维有声出版物的发展路径
        (一)建构单一的以听为读的有声出版物
        (二)建构交互的视听符号有声出版物
        (三)建构多重感官交织的多维度有声出版物
    三、数字时代有声出版物发展的挑战与变革
        (一)当前有声出版物面临的挑战
        (二)未来有声出版物发展演变的新格局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数字化转型维度的传统图书出版范式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出版范式的数字化编辑
2 图书出版范式的数字化融合
3 图书出版范式的数字化革新
4 图书出版的数字化传输
5 结束语

(10)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阅读行为 ——以听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作为文化产业的听书研究
        1.2.2 听觉文化研究
        1.2.3 听书涉及的阅读史研究
    1.3 研究方法
2. 听书作为一种文学阅读方式的兴起
    2.1 围绕听书的概念界定
        2.1.1 阅读与读者
        2.1.2 听书与媒介融合
    2.2 听书的技术: 平台、用户及内容
        2.2.1 倍速
        2.2.2 弹幕
    2.3 听书兴起的文化、技术特征
        2.3.1 媒介多样化
        2.3.2 移动化
        2.3.3 被动接受化
        2.3.4 浅阅读
3. 媒介融合时代下文学阅读的转变
    3.1 感官的转向
        3.1.1 听书阅读的发展历程
        3.1.2 获取意义
        3.1.3 消遣
    3.2 弹幕与阅读社交
4. 阅读转变对文学及文化的影响
    4.1 互联网写作模式的影响
    4.2 作为文学创作方式之一的全民朗读
    4.3 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改编
结语: 注意力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论图书馆服务的革新与重构(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全民阅读的社会学理论化及其逻辑体系[J]. 黄晓新. 出版发行研究, 2022(01)
  • [2]新文科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刁生虎,高泽伦. 高等教育评论, 2021(01)
  • [3]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D]. 黄一.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研究[D]. 王益成. 吉林大学, 2020(08)
  • [5]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研究[D]. 秦顺. 湘潭大学, 2020(02)
  • [6]新时代图书馆学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 易凌,王凤姣,龚蛟腾. 图书馆建设, 2021(01)
  • [7]碎片化阅读视角下的阅读焦虑消解策略研究[D]. 路璐. 南京大学, 2020(02)
  • [8]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研究[D]. 范雨竹. 西南大学, 2019(05)
  • [9]基于数字化转型维度的传统图书出版范式重构[J]. 陈淑芹. 管理观察, 2019(15)
  • [10]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阅读行为 ——以听书为例[D]. 胡剑飞. 海南大学, 2019(04)

标签:;  ;  ;  

论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与重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