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威尔逊的“十四点”与山东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熊玉文,冯凯,毕瑞颖[1](2021)在《巴黎和会对“以俄为师”思想确立的社会心理影响》文中指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之前,威尔逊在中国拥有美好形象和崇高威望,被中国民众视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和"今日世界最伟大之政治家",但其在巴黎和会后期对中国的背弃将中国民众推入到失望的深渊。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之后,列宁取代威尔逊成了新的政治明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都确立了"以俄为师"的思想。威尔逊与列宁之间的形象易位严重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心理认同,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心理上的准备。
赵健舟[2](2020)在《“二元决定论”作用的历史考察——以美国主导建立国联与联合国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思潮对美国国家行为与外交决策的影响交替存在,托克维尔将这种现象总结为美国参与国际政治的"二元决定论"。二元决定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筹建国际联盟与联合国、设计战后世界秩序的过程中体现尤为明显。其中,威尔逊政府的外交实践在两种思潮之间摇摆的趋势更为突出,而罗斯福政府则倾向于"调和的理想主义"。实践证明,二元决定论并非两种思潮的势均力敌或并驾齐驱,而是在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下,两种思潮经由外交决策者的信念内化,在变动与消长态势下,针对涉及国家利益程度不同的议题施加不同影响。在此过程中,是否能有效地平衡两种思潮,成为影响外交得失的一大因素。
冯帅[3](2020)在《沃尔特·李普曼政治理性主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是美国上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新闻记者和政论家,他的社论文章被誉为是“荒野中的声音”。从1913年24岁时加入《新共和》杂志到1974年85岁逝世,61年里笔耕不辍。他先后供职于《新共和》、《世界报》、《纽约先驱论坛报》与《新闻周刊》等多家报社,撰写了上万篇时政文章,并出版30多本涵盖新闻、外交、哲学等多方面的知名着作。他在专栏中孜孜不倦地为美国公众指点迷津,引导公众了解、思考美国社会与国际政治。李普曼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当属其外交思想,他几乎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上世纪美国和世界历史上诸多要事,其主张国家权力与义务保持平衡的观点也极大地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本文从李普曼的政治理性主义思想入手,沿着时间线索一路追踪其成长、学习、工作与生活的人生轨迹,探寻影响李普曼一生外交观点的思想根源与外在因素,通过剖析其丰富的工作经历与人生体验,指出其政治理性主义的思想内核,进而更好地把握李普曼的外交思想。第一章主要考察了沃尔特·李普曼政治理性主义思想的萌芽与成形。通过引入其幼年经受的良好家庭教育、在萨克斯男校的刻苦学习以及四年的哈佛求学生涯,探究查理斯·科普兰、威廉·詹姆斯、欧文·巴比特、乔治·桑塔亚纳以及格雷厄姆·沃拉斯五位恩师对李普曼一生的深远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其早年在《波士顿平民报》以及担任林肯·斯蒂芬斯助手的职业经历,勾勒出李普曼政治理性主义的思想基础与实践经验,揭开其正式投入外交事务的序幕。第二章从李普曼长期发表的政论文章和多篇外交着作出发,结合不同时段的具体国际局势与发生案例,详细论述其对20世纪国际关系与美国大政方针的真知灼见,以期对李普曼复杂人生中的多元化政治倾向以及其政治理性主义的内政外交实践做一整体性、全局性描摹与阐述。时间上几乎跨越整个20世纪,案例分析将近囊括上世纪世界历史上发生的所有重大国际事件,其中涉及威尔逊与十四点原则、1929年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乔治·凯南遏制政策、越南问题等等。第三章着重分析李普曼政治理性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独特特点。其一,李普曼认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首要宗旨是维护美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其二,外交政策的本质就是保持一国目的与权力的相对均衡并保有充足的权力以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始终留有余地,必须保证一国对外政策的目的和意图与实施手段相当,实施手段同时又与目的和意图相若;必须保证一国做出的各项承诺关联着相关资源,相关资源又足以支撑其做出的各项承诺。其三,李普曼主张二战后大国之间开展有效合作与军事联盟,以此作为稳定战后和平的前提条件。第四章探讨李普曼政治理性主义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与思想价值,剖析其思想的有限影响与无限影响,并对其思想中的缺陷与不足展开论证。其有限的实践价值在于其为20世纪美国政府制定、实施内政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对美国社会与普通大众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引导作用。无限意义则在于其作为一名为人忽视的战略思想家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理论盲点在于李普曼存在着非理性一面,如他在犹太人问题上的立场、其与政府高层若即若离的接触等等。结语部分总结前述内容,对李普曼进行客观评析,说明李普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还是一名出色的战略思想家。虽然其思想理论存在局限性,但并不能抹杀其对20世纪美国历史做出的突出贡献。
闫博[4](2020)在《一战时期沃尔特·李普曼外交思想及其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时期。威尔逊将这场战争视为美国攫取世界霸权和重塑国际关系的绝好时机。这场战争也吸引了美国许多知识分子的关注。沃尔特·李普曼作为进步时代的知识分子,以及战后和平计划的制定者,在一战时期威尔逊政府对外政策的制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战时期李普曼外交思想的形成,来自于他对国际政治和外交事务的务实思考。李普曼认为,20世纪初的美国已经拥有大国地位,应当致力于实现美国的对外民主承诺,积极发挥其在国际力量平衡中的巨大作用,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他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是客观和真实的,是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立足点。鉴于美国参与国际事务时孤掌难鸣的局面,李普曼主张,美国应适时调整自己的对英政策,努力寻求与大英帝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与共赢。此外,他对当时的民族问题也有所思考,并提出大国帮助落后民族谋求自治及设立国际仲裁机构调解冲突的建议。更重要的是,李普曼在战争时期践行着自己的外交设想。战争之初,他通过撰写社论与着书立说,向民众传达着自己对战争及美国对策的看法。李普曼主张,美国应采取灵活的对外政策及“有准备”的中立,适时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以便更好地维护美国的战时利益。随着战争的推进以及美德关系的恶化,他转而支持美国干预战争,并参与到威尔逊政府的外交决策中,对于“十四点”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争末期,李普曼加入和平谈判委员会,为筹备和平会议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一战时期的李普曼以国际关系学者和外交政策分析师的身份,围绕着美国的现实利益,提出了自己对外交政策的务实构想。战争的发生也为其外交实践提供了巨大的舞台。李普曼通过参与威尔逊政府的对外决策,深刻影响了世纪之交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型。他利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回答了知识分子应如何在自由政体中发挥作用。
张丽滢[5](2019)在《美国崛起与国际法创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大国崛起的历史来看,成功的大国崛起都伴随着国际法的理念创新和国际法律制度的创新,荷兰、英国、美国的崛起就是伴随着理念创新和国际法律制度创新,成功地推动了国际法律制度的变革。虽然美国崛起后对其在二战后建立的国际法律秩序采取“实用主义”、“双重标准”的态度,处处体现了霸权主义的国际法观。但不可忽视的是,美国在崛起过程中对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推动作用。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界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基于此,论文以《美国崛起与国际法创制研究》为选题,以美国崛起为线索,从国际政治和国际法交叉研究的视角出发,通过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考察美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推动美洲、亚非区域国际法制建设到实现全球国际法律制度的变革。从中发现美国崛起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与当时已有大国主导下的国际法律秩序的关系;崛起的美国是如何处理与区域国际法制的关系;崛起的美国推动国际法创新的理念和方式及影响美国推动国际法创制的因素。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美国崛起过程中以理念为引领、以权力为保障、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为观照,通过国际条约、国际习惯甚至是单边行为等方式推动国际法律制度的创制。尽管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推动国际法的创制存在着“双重标准”、“实用主义”的倾向,但其对国际法律制度的参与和引领的经验和教训及其规律对研究大国崛起与国际法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为我国新时期引领和推动国际法的变革提供了历史借鉴。全文内容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对选题依据、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等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况,从整体上介绍本文的研究脉络。第二部分是正文,即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国际法创制的要素及机制研究。这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创新部分,围绕国际法创制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展开。主要回答:国际法是什么?国际法的表现形式;国际法创制的方式等。通过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析和说明,为其余各章的展开打下基础。第二章是美国推动美洲区域国际法创制的理念与实践。侧重考察在美洲区域内,不同实力阶段的美国在国际法创制方面的理念以及实践方式,在第一阶段通过民族自决、扩张等理念,采用单边行为和双边条约的方式创制美洲区域国际法律制度;在第二阶段则通过联盟理念,采用以多边条约为主导创制美洲区域国际法的方式,从而总结美国在不同阶段推动美洲区域国际法创制的特点和规律。第三章是美国在亚非推动国际法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排除美国在美洲的地缘优势,美国在实力不同的两个阶段,在亚洲和非洲通过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等方式推动国际法的发展,用自由贸易理念来指导其权力运用,并通过两个个案研究进一步总结美国在亚非推动国际法发展的经验和规律。第四章是美国推动全球性的国际法律制度——国际组织法创制的理念和实践。以国际组织作为美国推动全球性国际法创制的主要方式之一。本章以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建立为切入点,通过研究世界性国际组织建立和现代国际法形成的过程来发掘国际法形成中大国的作用及理念认同、权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中发现崛起的美国在推动现代国际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第五章是美国推动全球性国际法律制度——国际争端解决法创制的理念和实践。美国推动全球性国际法律制度创制的另一主要手段即为国际争端解决法律制度。本章从美国的和平理念入手,考察崛起中的美国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国际法制化的方式,从国内到国外、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国际、从判例、实践、国际习惯法到国际条约等多个角度进行,发现和总结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创制的作用、经验以及规律。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主要是对本文的整体研究进行理论总结,通过各章的论述印证美国崛起过程中国际法创制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并总结大国崛起与国际法创新的规律。
欧阳军喜[6](2019)在《论美国对五四运动的影响》文中提出美国对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巴黎和会召开之前,中国政府在美国的鼓励下确立了"联美制日"的方针,调整了巴黎和会的外交目标。和会期间,美国在山东问题上的态度转变导致中国外交彻底失败,进而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最初的外部思想动力来自"威尔逊主义",而"威尔逊主义"的失败又导致五四运动发生方向性转折。
马建标[7](2018)在《“受难时刻”: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裁决与威尔逊的认同危机》文中研究指明一战后期,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威尔逊主义充满悖论。威尔逊试图通过"民族自决原则"来解决列强与殖民地的矛盾冲突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依靠英、法、日、意等列强的支持来实现他的国际联盟计划。由此导致威尔逊主义与列强的利益形成冲突与合作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表现在山东问题的处置上,就是威尔逊无法在民族自决的道德原则与列强奉行的强权政治原则之间求得平衡。为了实现国际联盟,威尔逊必须在"道德"与"政治"之间作出艰难的抉择。结果,威尔逊的内心世界陷入分裂状态,并造成极度痛苦的自我认同危机。在山东问题的处置上,威尔逊为了国联计划的实现而放弃对中国的道义承诺,这对威尔逊而言是一个"受难时刻"的抉择。
刘正萍[8](2016)在《“兰辛—石井协定”签订的历史事实再认知》文中提出1917年5月至11月,威尔逊希望通过与日本率先签订"兰辛—石井协定",使中国成为其宣示世界新计划的起点,同时也能消弭战后谈判中可能会出现的日欧勾结来反对美国新世界计划的前景以及尽可能协调战时与日本的关系。威尔逊在制订"兰辛—石井协定"时,无视中国本身的力量和态度,过高地估计美国对战后国际秩序重建的影响力,并轻信日本对条约的忠诚度,最终使"兰辛—石井协定"的签约行动落得了非常拙劣的后果。
罗毅,金光耀[9](2015)在《北京政府筹备参加欧战和会考析——以外交界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学界过去讨论最多的是中国对巴黎和会的参与,特别是中国代表团成员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①近年来,亦有学者关注中国参战问题。②然而,中国如何筹备参加战后和会这一重要问题,迄今却鲜有专题研究。③事实上,北京政府很早就开始为参加和会做准备,且未曾间断,并随战局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有过各种应对方案。这些筹备工作折射出民初外交的一些特征,并对此后民国对外关系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藏于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的《外交档案》为基本史料,以外交部和驻外使节为主要对象,考察北京政府筹
宋江克[10](2014)在《威尔逊理想主义在山东问题上的体现》文中研究说明威尔逊理想主义标榜民主、和平,要实现一种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这为世界指出了一个新方向,但其本身具有太多的理想色彩,而且从其提出的时代背景来看,其实质仍然是本国的利益。而且自始至终威尔逊提出的理想主义本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理性主义自身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山东问题上有突出的体现。
二、威尔逊的“十四点”与山东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威尔逊的“十四点”与山东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巴黎和会对“以俄为师”思想确立的社会心理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结语 |
(2)“二元决定论”作用的历史考察——以美国主导建立国联与联合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一、问题的提出:“二元决定论”与美国外交实践 |
(一)“二元决定论”的内涵与争议 |
(二)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对美国外交的重要意义 |
二、威尔逊政府与国联:理想主义还是利益至上 |
(一)重视理想,兼顾现实:“十四点计划” |
(二)从理想向现实的回落:巴黎和会 |
(三)对美国筹建国联实践的评价 |
三、罗斯福政府与联合国:“调和的理想主义” |
(一)理想主义的延续:罗斯福政府威尔逊主义的继承 |
(二)罗斯福对联合国与战后秩序设想的形成与美国的实践 |
1.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大西洋宪章》 |
2.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锋:德黑兰会议与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
3.理想主义对现实主义的妥协:雅尔塔会议 |
4.理想主义的余晖:旧金山会议 |
(三)对美国创立联合国实践的评价 |
四、“二元决定论”的影响:类型化考察 |
(3)沃尔特·李普曼政治理性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李普曼政治理性主义思想的萌芽与成形 |
1.1 初入哈佛 |
1.2 启蒙之师 |
1.2.1 文学导师:查理斯·科普兰 |
1.2.2 机能主义:威廉·詹姆斯 |
1.2.3 保守主义:欧文·巴比特 |
1.2.4 新柏拉图自然主义:乔治·桑塔亚纳 |
1.2.5 费边主义:格雷厄姆·沃拉斯 |
1.3 政论新秀 |
1.3.1 初出茅庐:加入《波士顿平民报》 |
1.3.2 黑幕揭发运动与林肯·斯蒂芬斯 |
1.3.3 开启外交事务序幕:入职《新共和》 |
本章小结 |
第2章 李普曼政治理性主义的内政外交实践 |
2.1 投笔从戎:起草“十四点纲领”的台前幕后 |
2.1.1 局外者:中立还是参战 |
2.1.2 “咨询班子”与“十四点纲领” |
2.1.3 “十四点纲领”的失败 |
2.2 从鼎力相助到分道扬镳: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
2.2.1 《世界报》供职 |
2.2.2 转战《先驱论坛报》 |
2.2.3 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
2.3 从孤立到参战:李普曼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
2.3.1 绥靖政策与中立法 |
2.3.2 美国参战 |
2.3.3 战后规划 |
2.4 冷静的思考与批驳:冷战与遏制政策 |
2.4.1 美苏矛盾浮出水面 |
2.4.2 “长电报” |
2.4.3 欧洲危机与美国援助 |
2.4.4 “X”先生文章与“冷战” |
2.5 地区冲突 |
2.5.1 德国问题 |
2.5.2 朝鲜战争 |
2.5.3 古巴导弹危机 |
2.5.4 逃离越南泥潭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李普曼政治理性主义的内涵 |
3.1 李普曼的外交思想与国家利益观 |
3.1.1 美国对外政策的首要宗旨:维护美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 |
3.1.2 外交政策的本质 |
3.1.3 大国合作与战后和平 |
3.2 李普曼政治理性主义的思想特点 |
3.2.1 贯彻一生的理性精神 |
3.2.2 变革性与连续性 |
3.2.3 宏大的视野格局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李普曼政治理性主义的时代影响与思想困局 |
4.1 有限影响:美国外交决策与美国民众 |
4.2 思想困局:身份的自我束缚与时代的囚徒 |
4.2.1 犹太身份的自我束缚 |
4.2.2 种族歧视与排日风波 |
4.2.3 时代的囚徒 |
4.2.4 目的与权力失衡的解决之道 |
4.3 无限影响:熠熠生辉的战略思想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4)一战时期沃尔特·李普曼外交思想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原始文献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四)创新之处 |
一、一战前的美国与进步时代的李普曼 |
(一)一战前美国国内外环境的剧变 |
(二)进步时代的改革与扩张 |
(三)进步时代的李普曼及其政治思想 |
二、李普曼的外交思想 |
(一)李普曼的外交理念 |
(二)扩张主义外交政策 |
(三)美英合作思想 |
(四)民族主义思想 |
三、一战时期李普曼的外交实践 |
(一)通过撰写社论与着作阐释理念 |
(二)支持“有限准备”政策 |
(三)支持威尔逊连任与力促美国参战 |
(四)参与“调查”与“十四点”的制定 |
(五)赴欧宣传与参与筹备和平会议 |
四、李普曼外交思想及其实践的特点和影响 |
(一)李普曼与威尔逊、豪斯及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异同 |
(二)李普曼外交思想及其实践的地位和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李普曼年表 |
致谢 |
(5)美国崛起与国际法创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缘起与意义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一章 国际法创制的理论与实践 |
一、国际法创制的理论基础 |
(一)国际法与国际法的创制 |
(二)国际法创制的相关要素 |
(三)国际法律制度的创制机制 |
二、美国的国际法创制实践分析 |
(一)美国崛起过程中参与和引领国际法创制的情况分析 |
(二)美国对现代国际法发展的贡献 |
(三)美国创制国际法的主要理念 |
第二章 美国推动美洲区域国际法创制的理念与实践 |
一、19 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推动美洲区域国际法创制的理念和实践 |
(一)美国的国际法理念 |
(二)19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推动美洲区域国际法创制的方式 |
二、19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推动美洲区域国际法创制的理念和实践 |
(一)美国推动和主导美洲区域国际法律制度创制的理念 |
(二)19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推动美洲区域国际法创制的方式 |
三、影响美国推动美洲区域国际法创制的主要因素 |
(一)影响美国创制国际法的主观因素 |
(二)影响美国创制国际法的客观因素 |
(三)影响美国国际法创制的核心因素 |
四、美国创制美洲区域国际法的规律总结 |
(一)在领土问题上美国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实践方式 |
(二)以政治动员推动国际法规则的制定 |
(三)争取掌握美洲联盟的控制权 |
(四)以妥协让步换取成果 |
(五)美国在美洲的布局:以国际法为基础发展经济、建立同盟、军事部署 |
第三章 美国在亚非推动国际法创制中的理念与实践 |
一、19世纪美国在亚非国际法创制中的理念与实践 |
(一)美国追求和尝试的国际法理念 |
(二)19世纪美国在亚非创制国际法的方式 |
二、20世纪初美国在亚非推动国际法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
(一)20世纪初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亚洲国际法的发展 |
(二)支持日本在亚洲推行门罗主义 |
(三)20世纪初美国在非洲的国际法实践 |
三、美国推动亚非地区国际法发展的特点分析 |
(一)以理念或政策为指引、以实现其国家利益为核心目标 |
(二)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美国在亚非的国际法实践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
(三)美国国家实力的提升通过条约带给美国更多的条约利益 |
(四)不平等性是美国与亚非国家条约关系的共同特征 |
四、通过条约对比,总结美国在亚非推动国际法发展的规律 |
(一)通过条约比较,美国比英国攫取更多特权 |
(二)通过条约比较,美国的条约利益随着实力的增长而增长 |
第四章 美国推动全球性国际法律制度创制:国际组织法 |
一、美国推动一战后国际法律制度创制的理念与实践 |
(一)“十四点计划”:国际联盟建立的思想基础 |
(二)美国推动一战后国际法律发展的主要方式 |
(三)美国推动一战后国际法律秩序形成的作用及特点分析 |
二、美国推动二战后国际法律制度创制的理念与实践 |
(一)美国在二战期间推动各国就战后国际法律制度创制形成共识. |
(二)美国推动二战后国际法律制度形成的方式 |
(三)美国主导创制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对推动现代国际法发展的作用 |
(四)影响美国推动国际组织法创制的因素 |
第五章 美国推动全球性国际法律制度创制:国际争端解决法 |
一、19世纪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创制的理念和实践 |
(一)19世纪美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理念的发展 |
(二)19世纪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发展的实践方式 |
二、20世纪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
(一)20世纪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二)20世纪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发展的实践 |
三、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发展的特点 |
(一)将国内制度推行为国际制度 |
(二)推动了仲裁作为和平解决争端的主要方法 |
(三)美国杰出的外交人员是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发展的主要力量. |
四、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发展的规律总结 |
(一)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的发展从双边条约和习惯法入手 |
(二)国家实力是美国拥有国际话语权的物质基础 |
(三)外交人员的法律素养助推了美国推动国际争端法国际法制化. |
(四)区域法律制度的建立为推行世界性法律制度积累经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论美国对五四运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与中国巴黎和会外交目标的确立 |
二、美国在山东问题上的态度转变与五四运动的兴起 |
三、“威尔逊主义”的失败与五四运动的转向 |
(9)北京政府筹备参加欧战和会考析——以外交界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争取以中立国身份加入和会 |
二、参战后驻外使节提出各种方案 |
三、北京政府确定参会方针 |
结论 |
(10)威尔逊理想主义在山东问题上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想主义的实质 |
二、理想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 |
三、理想主义与山东问题 |
四、威尔逊的“十四点”与山东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巴黎和会对“以俄为师”思想确立的社会心理影响[J]. 熊玉文,冯凯,毕瑞颖.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二元决定论”作用的历史考察——以美国主导建立国联与联合国为例[J]. 赵健舟.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 2020(00)
- [3]沃尔特·李普曼政治理性主义研究[D]. 冯帅. 吉林大学, 2020(01)
- [4]一战时期沃尔特·李普曼外交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 闫博. 河南大学, 2020(02)
- [5]美国崛起与国际法创制研究[D]. 张丽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6]论美国对五四运动的影响[J]. 欧阳军喜. 中共党史研究, 2019(04)
- [7]“受难时刻”: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裁决与威尔逊的认同危机[J]. 马建标. 近代史研究, 2018(03)
- [8]“兰辛—石井协定”签订的历史事实再认知[J]. 刘正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9]北京政府筹备参加欧战和会考析——以外交界为中心[J]. 罗毅,金光耀. 历史研究, 2015(06)
- [10]威尔逊理想主义在山东问题上的体现[J]. 宋江克. 黑龙江史志, 2014(09)
标签:国际法论文; 威尔逊十四点计划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外交争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