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空渗流场的形成机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邹斌[1](2018)在《低渗透性粘土层高真空疏干井降水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广泛分布有低渗透性的淤泥质粘土层,在这些地区实施基坑降水时存在降水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在此工程背景下引入高真空双管降水井结构,其良好的密封性使得降水过程中井内真空能够维持在较高水平,有效提升了低渗透性土层中的出水效率。本文依托宁波地铁基坑降水工程,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现场试验及理论分析,针对低渗透性土层中高真空降水机理进行如下较为系统的研究:(1)对新型的双管高真空降水井结构,在宁波地铁车站基坑降水现场进行高真空管井与常规降水井的对比试验,降水效果对比验证了高真空管井能提高低渗透性土层中的出水量,另外对水位、孔隙水压力及地表沉降分布等规律做出说明。(2)应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真空降水数值模型,通过流固耦合方法,模拟宁波地铁现场试验过程和文献[5]、文献[7]及文献[37]中给出的真空管井降水案例,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测试结果对比发现,出水量、降深、负压分布形式等结果吻合度良好,说明本文采用的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真空降水中的复杂渗流过程。(3)通过FLAC3D数值模型,分析不同工况下单井、双井的降水过程,重点研究高真空管井降水的出水量与负孔隙水压力的传递规律,通过参数分析得到:低渗透性粘土中管井出水困难,管井内真空度越大,出水量越大;真空负压的影响范围与真空度、土层的渗透系数、地下水位及井深等因素有关,真空度越大、井深越大、土层渗透系数越高,真空负压的影响范围越大;真空负压在低渗透性淤泥质粘土中于水位面以上传递速度较快,在水位面以下传递受限;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引入真空度系数,提出真空管井出水量参考计算公式。(4)对低渗透性土层中高真空管井降水引起的地基土固结沉降过程分析发现,低渗透性土层中,排水速率低,固结时间长。对于10-7cm/s渗透系数下土层中的单真空井,降水30天沉降最大值为1 mm,降水后90天,沉降量可达2.2 mm;真空吸力对于负压区以内的土体固结影响较大;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及影响范围随真空度、井深和地基土渗透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宁波地层条件下,单井沉降影响范围为30 m左右,但沉降值较小。在分层总和法的基础上,考虑真空度的影响,提出真空管井降水下的沉降计算参考公式。(5)为研究管井降水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双井降水模型分析双井同时降水下,真空负压的分布及地表沉降规律。井间距较小时,土层真空负压区叠加,加速地下水的渗流,但单井出水率下降;随着井间距的增加,单井出水量提升。在本文给定的土层条件下,根据单井日平均出水量及孔压分布,得出高真空双井间距建议设置在8 m。
李平,金奕潼,赖建英,刘伟[2](2016)在《负压条件下土体渗流固结特性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真空负压加固过程中引起的工程破坏、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土体渗流特性、渗流固结机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这种方法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并存在很多争议。指出今后需要研究的关键工作,如负压状态下地下水位测试新技术、土体渗流固结作用机理、真空度有效传递范围、"0"压面变化规律等。
胡舒之[3](2015)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加固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是加固软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工程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对其加固机理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诸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加固机理、其有效加固深度以及地下水对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影响等。在本文中,结合珠海横琴岛能源供电站的地基处理项目,对真空-堆载联合预压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本文阐述了 U.L描述与A.L.E描述的大变形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二者的大变形固结控制方程。最后利用算例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认为A.L.E描述的大变形可以较好的适用于计算。2.基于Biot固结理论,结合在平均固结度等效的原则下,将砂井转化为考虑涂抹效应的砂墙来处理的方法,采用修正剑桥模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真空预压、堆载预压以及真空-堆载联合预压,通过对比分析三者的计算结果,在真空预压与堆载预压基础上分析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加固机理。得到了一些对工程设计以及实践有意义的结论。3.基于U.L描述,即更新的拉格朗日描述的大变形固结理论上,同样结合在平均固结度等效的原则下,将砂井转化为考虑涂抹效应的砂墙来处理的方法,采用修正剑桥模型,模拟了真空预压、堆载预压以及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并与Biot固结理论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分析大变形情况对预压作用固结的影响。得到了大变形对高压缩性土体有比较显着影响的结论,在沉降预测以及今后的研究中应该被更多的予以考虑。
徐鹏程[4](2015)在《长—短排水板真空预压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随着沿海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真空预压法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了软土处理工程中,一些地方在总结以往工程技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长-短排水板结合的真空预压加固方法。目前关于此类加固方法的研究还不多,本文便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首先,针对一个长-短排水板结合的真空预压工程进行了监测及分析。本文对地表沉降、膜下真空度、土体分层沉降和孔隙水压力等的发展规律做了详细的总结和分析;对加固效果作了评价;同时,针对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其次,本文结合工程监测数据对加固机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长-短排水板的真空预压固结度提出简明的计算方法,并与工程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本文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长-短排水板真空预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等效转换公式把砂井地基转换为砂墙地基,建立二维固结模型,对土体沉降、真空度传递及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把这种加固方法和长-长排水板真空预压及短-短排水板真空预压的加固规律和加固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长-短排水板真空预压法在工程应用中的优越性。
杨俊杰,吴赟,俞元洪[5](2014)在《真空灌浆法水泥浆流动机理的试验研究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真空预压法和灌浆法是现代加固地基的主要方法.真空灌浆法是将两种方法相结合,提高淤泥质软粘土承载力的一种方法.室内模型试验表明灌入的水泥浆大部分集中于土体的中上部,通过分析浆液在土体中的流动状态认为在真空条件下,浆液在粘土地层中呈渗流状态,而灌入的浆液开始呈球状分布,由于真空负压的作用,逐步呈椭球状分布,且向真空压力大的上表面迁移.借鉴注浆扩散半径计算公式给出了椭球半径的计算方法.
吴赟[6](2014)在《真空预压灌浆浆液均匀性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也必然开始紧缺,那人类所需的额外土地只能来自海洋,围海造陆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广阔的海洋资源如果可以被人们利用,既可以缓解人和土地的矛盾。目前,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主要有真空预压法,堆载法,灌浆法,但是处理后的地基的强度仍然很难满足如高层建筑、重载道路等重载结构的要求,所以真空预压灌浆法就应运而生,即真空预压法的基础上进行灌浆。但是对于灌浆后浆液的流动的研究鲜有涉及,那么浆液的均匀性的研究就更少被提及。本文主要研究在真空预压灌浆下浆液的均匀性,为更好的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抗剪强度。通过自主研制的模型实验,研究在不同条件下,真空预压灌浆法下浆液流动的机理,同时提出每一种机理所对应的浆液流动性模型,探索何种条件能使灌浆的浆液在竖向和水平面方向分布更加均匀,为之后的试验和工程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实验方案,对比不同方案浆液分布的均匀性状态和不同位置的加固效果,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浆液的运动规律,地基沉降规律、最大极限灌浆压力和真空灌浆最佳时间控制点,为现场真空加压灌浆加固软土地基应用提供了一套控制浆液均匀扩散的技术方案。
成玉祥,杜东菊,张骏[7](2010)在《天津滨海吹填土结构强度增长机理》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影响天津滨海吹填土结构强度增长的因素,分析了等效荷载、有效应力增量、孔隙比和含水量与结构强度之间的关系,得出随着等效荷载和有效应力增量的增大,吹填土的结构强度呈增高的趋势。含水量和孔隙比越大,吹填土的结构强度越低。研究认为,吹填土结构强度的形成与吹填土的排水固结密切相关。吹填土在真空预压条件下,排水固结过程分为早期空气排出、真空渗流场作用下的渗透固结和真空条件下的水分气化排出3个阶段。
齐永正[8](2009)在《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几个问题的探讨》文中指出近年来,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争议或模糊不清。本文针对目前尚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真空预压排水固结加固软基期间,加固区地下水位有一定的降低;加固前后加固区土体饱和基本不变;有效加固深度可以认为是软基竖向排水体深度;真空预压排水固结软基强度不是均匀增长,而是非线性增长,真空预压过程中抽真空前期加固区软基强度增长较快,而抽真空后期增长较慢,预压前期软基强度增长快于预压后期。
周凡丁,李青松[9](2009)在《真空预压的有效应力原理浅论》文中提出通过分析有效应力原理解释固结过程的前提条件,并结合真空预压机理的再分析,阐述了真空预压过程中固结产生的有效应力原理是加固土体作为"地基",在抽真空所产生的"负压荷载"以及其较大渗流力所产生的"摩擦荷载"等外荷变化的共同作用下使其孔隙压力减小,有效应力增大而使土体固结的。此种解释将能为完善真空预压设计、施工和监测产生较大的影响。
刘松良[10](2009)在《真空预压加固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真空预压是加固软土地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工程应用发展迅猛,而对其加固机理的研究却仍然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本文中,首先调查研究了真空预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详细介绍了负压固结理论和真空渗流场理论。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试验资料,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对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过程中,地下水位、真空度、孔隙水压力等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详细研究了真空预压作用下土体的固结机理和变形机理;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对真空预压加固区内土体变形特性、孔隙水压力的时空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和真空度的传递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介绍并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进行实际工程的模拟计算及分析,采用平面应变模型和莫尔-库仑土体本构关系,模拟真空预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加固机理)和真空预压下土体的固结变形过程。模拟过程中,采用了两种加荷方式进行对真空预压中真空荷载的模拟,结果显示,采用真空荷载法加荷进行计算所得结果比较符合真空预压工程实际。通过对真空预压机理模拟结果的分析,认为在真空预压中,施加荷载后在地基中同深度处的塑料排水板和地基土体中形成孔压差,这是地基中孔隙水发生渗流的直接原因;随着固结时间的持续,靠近塑料排水板的土体内的“这种孔压差”首先消散直至消散基本结束。通过对真空预压变形特性的模拟的结果表明,采用真空荷载法加荷进行计算所得结果比较符合真空预压工程实际,地表沉降最大值发生在加固区中心点处且采用真空荷载法计算所得沉降过程与实测资料吻合良好;采用等效外荷载法加荷计算所得结果显示,其侧向位移并不符合真空预压工程实际所得的侧向位移的变化趋势。
二、真空渗流场的形成机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空渗流场的形成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低渗透性粘土层高真空疏干井降水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高真空双管结构及现场试验 |
2.1 高真空双管结构 |
2.2 现场试验 |
2.2.1 现场试验方案 |
2.2.2 现场试验测试过程 |
2.2.3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LAC3D流固耦合理论 |
3.1 地下水相关理论 |
3.1.1 渗流理论 |
3.1.2 固结理论 |
3.2 流固耦合理论简介 |
3.3 FLAC3D流固耦合理论 |
3.3.1 FLAC3D简介 |
3.3.2 FLAC3D中的计算模式 |
3.4 FLAC3D降水模拟有效性验证 |
3.4.1 案例一 |
3.4.2 案例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渗透性土层高真空渗流模拟 |
4.1 工程水文地质概况 |
4.2 数值模拟范围与约束条件 |
4.3 模型合理性验证 |
4.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4.1 单井出水量变化规律 |
4.4.2 单井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
4.4.3 渗透系数对出水量及孔压分布规律的影响 |
4.4.4 井间距对出水量及孔压分布规律的影响 |
4.5 低渗透性土层真空井出水量参考公式 |
4.5.1 出水量参考计算公式 |
4.5.2 算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渗透性土层固结沉降模拟 |
5.1 数值模型与约束条件 |
5.2 沉降模拟结果分析 |
5.2.1 单井地表沉降变化规律 |
5.2.2 不同渗透系数下地表沉降规律 |
5.2.3 双井降水地表沉降规律 |
5.3 真空降水沉降量计算公式 |
5.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成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2)负压条件下土体渗流固结特性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真空预压技术发展动态 |
2 真空预压的工程破坏特点 |
3 负压条件下土体渗流固结特性研究现状 |
3. 1 负压条件下地下水位渗流变化规律研究 |
3. 2 负压条件下土体渗流特性计算理论研究 |
3. 3 负压条件下土体渗流固结加固机理研究 |
4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5 结语 |
(3)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加固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简介 |
1.2.2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研究现状 |
1.2.3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计算理论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机理的探讨 |
2.1 概述 |
2.2 堆载预压法加固机理 |
2.3 真空预压法加固机理 |
2.3.1 负压固结理论 |
2.3.2 真空渗流场理论 |
2.4 真空预压法与堆载预压法的对比 |
2.4.1 加固机理的对比 |
2.4.2 应力路径的对比 |
2.4.3 强度增长的对比 |
2.5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的加固机理 |
2.6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存在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
2.6.1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有效影响深度 |
2.6.2 地下水位的变化 |
2.6.3 大变形情况对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砂井固结理论及有限元分析方法 |
3.1 概述 |
3.2 Biot固结理论 |
3.2.1 Biot固结理论基本假设 |
3.2.2 Biot方程的建立 |
3.2.3 Biot固结理论的有限单元解法 |
3.3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的有限元分析 |
3.3.1 塑料排水板转化为砂井地基 |
3.3.2 砂井地基简化计算方法 |
3.3.3 有限元计算时边界条件、初始条件以及荷载的简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变形固结有限元理论 |
4.1 概述 |
4.2 U.L描述的大变形固结有限元 |
4.2.1 U.L描述概述 |
4.2.2 基本方程 |
4.2.3 U.L描述的固结方程 |
4.3 A.L.E描述的大变形固结有限元 |
4.3.1 A.L.E描述概述 |
4.3.2 A.L.E描述的基本理论 |
4.3.3 A.L.E描述的固结方程 |
4.4 算例的大变形固结数值模拟 |
4.4.1 算例描述 |
4.4.2 模型建立 |
4.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限元介绍以及对实例模拟的实现 |
5.1 有限元介绍 |
5.1.1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
5.1.2 ABAQUS中土体渗流与变形耦合分析过程 |
5.1.3 ABAQUS中土体本构模型 |
5.2 ABAQUS对实例的数值模拟 |
5.2.1 工程概况 |
5.2.2 几何建模 |
5.2.3 计算参数的选取 |
5.2.4 模型边界条件 |
5.2.5 荷载步的确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计算结果分析 |
6.1 概述 |
6.2 三种预压法小变形情况的数值模拟研究 |
6.2.1 堆载预压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 |
6.2.2 真空预压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 |
6.2.3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 |
6.2.4 κ值对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处理地基的影响 |
6.3 三种预压法大变形情况的数值模拟研究 |
6.3.1 堆载预压的大变形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 |
6.3.2 真空预压的大变形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 |
6.3.3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大变形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 |
6.4 三种预压法大变形与小变形情况的对比 |
6.4.1 竖向沉降的对比分析 |
6.4.2 水平位移的对比分析 |
6.4.3 孔隙水压力的对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长—短排水板真空预压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真空预压法技术的发展 |
1.3 真空预压法的研究现状 |
1.3.1 加固机理研究现状 |
1.3.2 现场试验研究现状 |
1.3.3 计算理论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真空预压加固软土现场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现场试验概况 |
2.2.1 工程概况 |
2.2.2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
2.2.3 现场监测、监测方案 |
2.3 现场监测、检测成果及分析 |
2.3.1 真空度、覆水深度监测成果分析 |
2.3.2 地表沉降监测成果分析 |
2.3.3 孔隙水压力监测成果分析 |
2.3.4 加固区边缘地下水位监测成果分析 |
2.3.5 分层沉降监测成果分析 |
2.3.6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
2.3.7 土体加固效果检验 |
2.4 真空预压中部分问题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真空预压加固软土理论研究 |
3.1 排水固结法加固原理 |
3.2 堆载预压法加固原理 |
3.3 真空预压法加固原理 |
3.4 真空预压加固机理相关问题研究 |
3.4.1 真空渗流场的形成机理总结 |
3.4.2 真空预压加固机理若干问题研究 |
3.5 已有的真空预压固结方程及解答 |
3.5.1 真空预压一维固结方程及解答 |
3.5.2 真空预压砂井问题的固结方程及解答 |
3.6 长-短排水板结合地基固结度简明计算 |
3.6.1 未打穿受压土层之平均固结度 |
3.6.2 长-短板预压地基之平均固结度计算 |
3.6.3 工程实例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真空预压数值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砂井地基简化为砂墙地基的方法 |
4.3 负压下地基一维固结数值计算 |
4.4 负压下地基单井固结数值计算 |
4.5 长-短排水板真空预压加固数值研究 |
4.5.1 模型的建立 |
4.5.2 长-短排水板真空预压模拟结果分析 |
4.5.3 各工况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真空灌浆法水泥浆流动机理的试验研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研究的概况及结果 |
2 水泥浆流动机理分析 |
2.1 真空预压法机理分析 |
2.2 注浆扩散理论分析 |
2.3 真空灌浆法水泥浆流动机理分析 |
2.4 真空灌浆下水泥浆的扩散半径修正 |
3 结论 |
(6)真空预压灌浆浆液均匀性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 |
1.1.1 围海造陆工程的背景和应用状况 |
1.1.2 软土地基加固的背景和应用状况 |
1.2 本研究的现状、目的和内容 |
1.2.1 本研究的现状 |
1.2.2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真空预压灌浆试验方案 |
2.0 试验材料介绍 |
2.1 原状土试验数据统计 |
2.2 试验装置简介 |
2.3 试验加载装置和加载方案 |
2.4 试验方案 |
2.5 实验数据的测量 |
2.5.1 沉降的测量 |
2.5.2 水土压力的测量 |
2.6 试验步骤 |
2.6.1 试验前准备 |
2.6.2 试验步骤 |
第三章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3.1 试验现象 |
3.1.1 沉降现象 |
3.1.2 灌浆浆液分布状况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3.2.1 上部硬壳层厚度 |
3.2.2 真空度分布规律 |
3.2.3 加固后土体物理性质变化规律 |
3.2.4 加固后土体力学性质变化规律 |
3.2.5 表面沉降观测成果分析 |
3.2.6 孔隙水压、土压观测成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浆流动机理分析 |
4.1 真空预压对浆液流动的作用机理 |
4.1.1 真空预压法简介 |
4.1.2 真空预压法作用机理 |
4.1.3 真空预压法作用阶段 |
4.1.4 真空预压膜下真空度的分布 |
4.2 灌浆法对浆液流动的作用机理 |
4.2.1 注浆法简介 |
4.2.2 注浆扩散理论分析 |
4.2.3 注浆设计 |
4.3 真空预压灌浆法均匀性机理 |
4.3.1 真空灌浆法中水泥浆流动机理分析 |
4.3.2 关、停真空泵时间的确定 |
4.3.3 灌浆参数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天津滨海吹填土结构强度增长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吹填土结构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1.1 等效荷载与结构强度的关系 |
1.2 有效应力增量与结构强度的关系 |
1.3 含水量与结构强度关系 |
1.4 孔隙比与结构强度的关系 |
2 吹填土结构强度增长机理 |
3 结论 |
(9)真空预压的有效应力原理浅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有效应力原理简介 |
3 目前真空预压中有效应力的观点 |
4 真空预压有效应力原理分析再探讨 |
5 结束语 |
(10)真空预压加固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真空预压法简介 |
1.2.1 真空预压法发展历史 |
1.2.2 真空预压组成系统及其施工流程 |
1.3 真空预压理论研究 |
1.3.1 真空预压加固机理研究 |
1.3.2 真空预压计算理论研究 |
1.4 真空预压新发展 |
1.4.1 新材料、新装置 |
1.4.2 新方法、新工艺 |
1.5 本文拟进行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真空预压理论 |
2.1 真空预压法相关概念 |
2.1.1 真空、真空度 |
2.1.2 孔隙压力、静水压力和超静孔隙水压力 |
2.1.3 负压的概念 |
2.2 真空预压机理的两种理论 |
2.2.1 负压固结理论 |
2.2.2 真空渗流场理论 |
2.2.3 真空预压机理探讨 |
2.3 真空度的传递规律 |
2.3.1 孔隙流体在地基中的横向运动过程 |
2.3.2 孔隙流体在地基中的竖向运动过程 |
2.4 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真空预压工程实测数据整理与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设计和施工概况 |
3.3 实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3.3.1 监测数据整理与分析 |
3.3.1.1 变形监测 |
3.3.1.2 真空度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和地下水位监测 |
3.3.1.3 真空度的传递对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分析 |
3.3.2 检测数据整理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固结理论及砂墙地基等效理论 |
4.1 太沙基固结理论 |
4.1.1 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 |
4.1.2 太沙基-伦杜立克渗透固结理论 |
4.1.3 轴对称固结Barron理论 |
4.2 比奥固结理论 |
4.3 Hansbo理论 |
4.4 砂井地基等效转化为砂墙理论 |
4.4.1 砂墙地基等效原则 |
4.4.2 砂墙地基等效计算方法 |
第五章 有限元数值分析 |
5.1 数值分析概述 |
5.2 有限元介绍 |
5.2.1 有限元软件Plaxis介绍 |
5.2.2 软件Plaxis的组成模块 |
5.2.3 软件Plaxis中土的本构模型 |
5.3 真空预压中孔隙水压力时空变化的模拟 |
5.3.1 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
5.3.2 计算结果及孔隙水压力分析 |
5.3.2.1 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 |
5.3.2.2 孔隙水压力的空间分析 |
5.3.3 真空预压的机理探讨 |
5.3.3.1 真空预压中孔隙水压力传递探讨 |
5.3.3.2 真空预压使土体固结机理探讨 |
5.4 本工程变形模拟(整体几何模型) |
5.4.1 整体模型的建立 |
5.4.2 计算结果分析 |
5.4.2.1 沉降分析 |
5.4.2.2 侧向位移分析 |
5.4.2.3 地下水位变化的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的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可行性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真空渗流场的形成机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渗透性粘土层高真空疏干井降水机理研究[D]. 邹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2]负压条件下土体渗流固结特性研究综述[J]. 李平,金奕潼,赖建英,刘伟.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3]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加固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D]. 胡舒之. 广东工业大学, 2015(08)
- [4]长—短排水板真空预压理论与应用研究[D]. 徐鹏程. 浙江大学, 2015(08)
- [5]真空灌浆法水泥浆流动机理的试验研究及分析[J]. 杨俊杰,吴赟,俞元洪.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14(04)
- [6]真空预压灌浆浆液均匀性的试验研究[D]. 吴赟.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7)
- [7]天津滨海吹填土结构强度增长机理[J]. 成玉祥,杜东菊,张骏.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0(01)
- [8]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几个问题的探讨[A]. 齐永正. 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 2009
- [9]真空预压的有效应力原理浅论[J]. 周凡丁,李青松.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9)
- [10]真空预压加固机理的研究[D]. 刘松良. 天津大学, 2009(S2)